诚实的格言范文

时间:2023-03-14 08:3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诚实的格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诚实的格言

篇1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已尤人。

多虚不如少实。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篇2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距今已有645年的历史。嘉峪关是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1372年

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据说当年建这关时,匠师计算用料特别精确,最后建成时竟只剩下一块砖。这是建筑工程上的绝招。这块砖存放在西瓮城门楼的后楼台上,供人观摩。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隧道工程;研讨式教学;学生主体原则;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06-02

引言:

《隧道工程》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设置丰富,包括隧道的勘测设计、结构设计以及施工方法的相关知识。通过《隧道工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熟悉与隧道设计和施工有关的技术政策和国内外在隧道技术方面的最新动态,了解隧道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掌握编制隧道施工图的基本能力和组织隧道施工的技能。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隧道工程》课程无论对他们的考试、毕业设计和其他专业课学习,还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为了提高《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国内众多学者针对《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为该课程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如互动式教学法[1]、项目教学法[2]等,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3-4],大大推动了其教学改革的步伐。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效果差等。因此,结合《隧道工程》的特点,探讨新的更为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讨式教学法的概念与实施原则

(一)概念

所谓研讨式教学,就是根据《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特点,以具体工程问题为背景,在教师的教学指引下,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研究,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料、计算机模拟软件及必要的室内试验,自己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学生是主导,教师只起到一个向导者和领路人的作用,从问题的分析、方案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主要由学生自己考虑来做,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动手技能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原则

研讨式教学法的主要教学原则包括四个方面,即学生主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及和谐性原则[5]。

1.学生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过去的教学中心,而是起到辅助、引领作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积极探索,发挥自身的潜能,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逐渐成为学习行为的主人,而不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

2.循序渐进原则。由于一个班上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基础也存在较大差异,分析问题的能力各有不同,因此,在设置研讨的问题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设置的问题不要过难,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使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启发性原则。在实施研讨式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给学生适当的启示,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对设置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4.和谐性原则。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像导演,而学生就是真正的演员,要想把研讨式教学这场戏演好,必须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因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故必须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共同进步。

二、课程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隧道工程》课程特点

1.教学内容繁杂。根据课程教学大纲,《隧道工程》的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在学习该课程前,必须具有扎实的工程地质、土力学和岩石力学的功底,而且要理解隧道的设计与施工理念。

2.行业性差异大、规范性要求高。该课程与国家或省级部门制定的各种行业规范、规程、标准紧密联系,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规范,比如,同样进行隧道设计,高速公路隧道设计依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铁路隧道设计则依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城市交通隧道设计则依据《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因此,在讲授该课程时,必须了解甚至理解各种工程规范的内涵。

3.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隧道工程作为一门工程实践学科,与工程是分不开的。课程中讲授的许多施工方法和理念都是从工程经验中逐步发展而来的。因此,在授课时,必须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隧道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内容多,课时少。目前高校《隧道工程》课程只有32学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因此要满足该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要求非常紧张,导致“满堂灌”现象普遍,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应用难度较大。

2.教材的更新跟不上学科的发展。现在的隧道工程方面的教材缺乏规范的编写思路,更新过慢、照搬照抄、涵盖内容不全,大多是泛泛而谈,介绍最新研究成果或重大工程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内容不多。

3.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隧道工程》目前采用的还是填鸭式教育方式,启发式、讨论式模式较少,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大多在应付考试,没有深入探究隧道奥秘的热情,这大大影响了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培养。

4.与工程实践脱节严重。“隧道工程”,顾名思义只有与工程紧密联系才能讲好这门课,但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到隧道现场去亲身感受,因此只能靠课堂上的想象,无法深入理解隧道的设计方法与施工工艺,难以形成全面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隧道课程中的实施思路

1.《隧道工程》教案的优化。要想使研讨式教学法在《隧道工程》课程中取得良好效果,必须首先对现有的教案和讲稿进行加工、完善,因为研讨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和思路与以往相比有显著的变化,不再遵循“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因此,以往的教案和讲稿已不能适应研讨式教学法的要求,必须结合工程实践问题,编写新的教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新的教学课件。

2.研讨式教学模块的设计。针对当前深部地下工程中的典型重大灾害,如塌方、岩爆、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突水突泥等进行研讨式教学模块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取合适的工程背景,设置合理的思考题,增设课堂讨论、课后模拟分析、撰写学术论文等教学模块,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参与工程问题的分析、讨论、试验等,提高《隧道工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深入了解隧道工程问题。

3.教师督导与点评。在进行课堂研讨前,教师必须提前给班里学生下达任务,并注意时刻咨询他们的进度,让他们定期来汇报,给出具体的意见与修改建议,指导学生如何做好前期工作。在课堂研讨结束,教师要对研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下课后,教师应认真做好教学总结,撰写教学笔记,以便后续逐步改进与完善研讨式教学模式。

四、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活跃课堂氛围。该方法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对提高课堂授课质量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应用于《隧道工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学生前期文献调研能力不足,无法掌握问题的研究现状;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些无法真正参与研讨式讨论;研讨式教学花费时间比较多,课程教学学时不够等。虽然研讨式教学目前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但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在以后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施成华.隧道课程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

[2]杨建中.项目教学法在井巷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3).

[3]李晓龙,郭成超.“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4]李天祺.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0,5(9).

[5]耿凡,王迎超.“工程热力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篇4

在现有的发行和赢利模式体系下,对南都来说,我们认为还是报纸本身的品质、内容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吸引了足够的读者群,而这个读者群是有广告效应的,然后再赢得广告,是这样的一个循环。

以我们目前的状况来说,南都在这种逻辑下,这几年发展比较快,经营形势比较好。但是,在我们感觉到想要再次跃升的时候――比方说,假设我们还想扩版,就是说在内容上还可以做得更好,信息量可以更大,涉及面可以更广,但是现在南都在核心城市,日均就有100多个版,报纸的定价虽然7年前就从当初的5角率先定为1元钱,但现在每份依然要亏近2元钱,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这块的亏损会加大。报社毕竟也是一个企业,从经营的层面上来说,亏损加大,报社的发展自然就会受到制约。

从编辑记者的角度,他们天然希望自己的新闻、报纸的阅读面和阅读人群,无限扩大,这才是报纸作为意识形态产品本身的社会价值实现的途径。但是另一方面,从发行人或者说传媒经营者的角度考虑,每增加一个读者买报或者订报,可能就意味着亏损上的增加,比如南都多一份就要多亏2元钱。

原来我们的发行,一直局限于广东,这就是一个局限,一种限制。人们也觉得,你是区域性的报纸,理所当然就应该呆在当地。这我们认了,这既由报纸本身决定,其实也是一种自我限制。

就广东本地来说,我们可能又会相对地将更多的资源,比如版数,集中在珠三角发达城市。相对而言,一些边远地区的发行,我们也限制,这种限制包括版数和绝对量,即发行量的约束。

我们的报纸很受欢迎,但也只能够限制其增长。这里边的深层原因,就是由于我们的赢利模式的逻辑,是通过阅读群的加大引来广告――假设这是一个欠发达地区,那么它的经济总量、经济能力不足以带来广告效应,我们只能牺牲这些地方的发行。

哪怕是在发达的城市群中,可能又包含了城市中心区、郊区,这里边也存在城市人群的某些差别,对我们自身也会造成一定的限制。以至于出现一些次发达地区的人群的新闻知情权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的状况。

讲到时代背景,我们也可以看到,原材料、物价普遍上涨。报纸作为包含着有意识形态内容的特殊的商品,就会有商品最基本的价格与成本之间的规律,并且总不能脱离规律太远。整个物价水平都在上升,消费水平也在上升,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认为,报纸也到了需要靠拢成本的阶段,这是报纸提价的最基本的背景。

为什么选择深圳破局

这有几个因素。首先在区位上,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特区,特区就是一个试验田。在报社作这样一个举动的时候,我们也意识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的状况之下,这样的一个提价,会不会成为别人所讲的自杀式的举措,我们也是有考虑的。不可能说一下子就铺开,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要有选择地来尝试、试验。深圳既然作为经济特区,作为试验应当是最为理想的地区。

再从受众角度来说,人们对这样一种提价的特别举动,会不会去抵触、抗拒,或者是非议?我们觉得,深圳人见惯风雨,对于改革新举措的出现,不会大惊小怪。加上深圳普遍消费能力比较高,仅仅是搭一趟公交车也要2元钱,为什么报纸定价就一定要求跟它的成本拉开那么大的距离?我们从5角到1元,没有什么问题,我们把价格定到2元钱,也还依然是在原来的逻辑中,赢利模式还是没有根本性改变,并不是靠发行赚钱。

第三,南都在整个珠三角都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尤其在深圳地区,南都的号召力以及跟读者的黏合度都是非常强大和牢固的,这是我们对产品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自信。

还有一点,就是南都在深圳很受欢迎,但发行上却一直奉行限制关外发行的限制性策略,相对边远一些的地方不发报纸,当地很难买到报纸。又或者是早上10点报纸就卖完了,按照天然的发行,应当去补摊,因为下午还有可能卖一二十份,但是我们就不去补了。这样的限制策略,在深圳也给予了对手一定的空间。

因此,我们就选择了深圳作为这次大胆举动的尝试点。

为什么提价至2元

我们曾经了解过,在深圳关外有些地方,零售摊主已经把我们报纸提价到1.5元在卖。就提价的选择而言,我们开始有几个点,要么是1.5元,要不2元,要么3元。

此次南都提价有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我们并不是真的想要完全翻转都市报的赢利模式,即发行就能做到真正的赚钱。考虑到与周报、周刊的不同,日报是大众每天都必需的消费品,如果提价幅度太大的话,比如3元的定价,很有可能不会被接受。而且从现阶段物价的涨幅水平,包括公众的接受程度考虑,也决定了3元钱是不现实的。尽管香港的报纸售价是5元、6元钱,但我们还远没到这个时候。

至于1.5元和2元之间的选择,也有很多人支持1.5元。最后我们觉得,只涨5角钱,对南都成本的修补意义不大,我们依然要面临着发行上的巨大差额与亏损,上述的被动和恶性循环依然会存在。

另一方面,从技术上考虑,实际上,珠三角地区的消费,基本上早把角这个货币单位取消了,不方便找零。同时,我们也咨询过一些读者的意见,最后定为2元钱。

为什么选择2007年提价

大概在三四年前,我们陆续收到一些信息,就是在海南、湖南、广西等周边省份,有些报贩自己扛着南都过去卖,就卖到了1.5元。但此时我们更深切意识到,作为内容生产者天然希望发行量越大越好,但作为企业经营者又不可能无限放量发行,因为这块的亏空很大,于是开始讲求有效发行,并开始限制一些地方的发行。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有了报纸提价这方面的考虑。所以,提价是一个比较长的积累过程,并不是突发奇想。

至于为什么选择今年,因为今年尤其在下半年后,整个都市报的经营形势不错。对于办报纸者来说,当然很高兴。问题就在于,比如进入下半年,我们的广告量在不断加大,像A叠,有时候高峰期占版率超过60%。在这样的状况下,可能偶尔一两天没有太多关系,但长期广告大量占版,我们读者就会受损,他希望阅读的内容,或者新闻,或者资讯,必然就会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扩版。就有了内在的扩版的要求。如果要扩版,又面临着投入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瓶颈的时候,怎么去迈过这道坎,这时候我们就通过提价,比较有效、比较好地解决多方面的矛盾。而不是简单地扩版,广告多的状况就可以解决。又或者是通过减少广告版面来达到平衡,如此收入就会减少。

综合起来,我们就觉得,南都整个经营状况,包括发行和广告的势头,都处于比较好的阶段,能够承受提价带来的短暂波动,因此决定实施提价,破解成本瓶

颈对内容提升的制约。

当然,选择今年,也存在着物价上涨的因素。至于有些读者甚至抱怨说,南都在参与哄抬物价,我想南都应该不是这样的一个角色。实际上所有的基础原材料、包括纸张等价格都在上升,我们只是被裹挟着成为一起升的一个角色。

这里边还有一个触发点,就是今年我们在深圳进行全方位梳理,调整经营班子,改变整个采编架构,还有行政架构等等。这些行动是一个整体。在做这些举措的时候,最大的目的就是突破在深圳这两三年来虽然已经进入赢利的阶段,但是始终觉得被缚着手脚,很难再跨越式发展的现状。

比如,我们在发行上近几年不敢增量,也不能够增量,由此还要受到读者抱怨,说怎么中午12点在报摊上买不到报纸,或者说发行投递太慢,怎么10点多才到啊,等等。这种状况,与南都作为这个城市中的主流媒体的地位,都是不相称的。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突破。而这种突破就是一揽子的东西。

当把发行价格提高,南都在深圳的资源调配都会被解放出来。

提价根本目的:回馈渠道与读者

至于说,提价后,比以往净多收的1元钱利润――而且发行量下降也等于是减了亏,这个钱是不是都是报社净赚了呢?绝非如此。

我们在提价的同时,在深圳一开始就扩了16个版。深圳版更加强化深港概念,为深圳读者提供深港两地之间的一体化的信息,比如创立专门的城市理财板块“深港8财”。同时深圳本地新闻也扩了8个版。这还只是净增的版面量,还不包括在智力上的投入。这些版面,以及人力的投入,都是需要钱的。

另外的投入,还包括我们在东莞的印刷厂。东莞印刷厂主要承担南都深圳报纸的印刷,它也需要增加新的设备,提高产能。另外一个,这些资源,也用来强化和扩大南都在深圳的发行队伍。

投入采编人员的团队建设是为了内容品质的提高,增加印刷成本投入是为了时间的提前;增加发行投入,壮大发行团队,包括运输线路的调配和充实,这些时间提前的保障,是为了提高读者满意度。可以说,提价所增加的收入几乎全部回馈给了读者和发行渠道,以扭转我们在深圳因为价格与成本的倒差而去限制发行的情况。

提价的结果比预期的好

南都深圳发行约占整体发行量的四分之一强。从大部分反馈数据来看,都在我们预测之内。有一些数据好的甚至还让我们有点意外。比如说征订,比去年同期还要多。当然在征订这块,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和优惠政策。

零售读者有个接受过程,起初的一两天,可能在往常的七成左右,现在逐渐恢复到以往的水平。这符合甚至好于我们对这次提价的期待。因为我们知道,这样的数据表明,提价在读者的接受度范围之内。

另外在前期,我们作了大量的改进工作,比如与读者的联系,比如调配摊点,以及调摊的后续服务工作等等,都比以往做得更好。还有大量的前期宣传和推广,以及有条不紊地推进和实施计划。当然最重要的,是版面的改扩版工作。

这些做起来之后,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比如现在,以零售量来说,在价格翻番的情况下,我们在深圳依然排行第一,而且对手相比之下依然有相当的距离。

我们前期在深圳作过4000多名读者的样本调查,表示完全能够接受提价2元的读者达到60%以上。在提价后,我们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其中以网民的反应最为激烈,有的甚至说南都参与了哄抬物价。我觉得网民的意见往往来得随意,他们有点气,骂娘,甚至极少数流向竞争对手也是正常的。但实际回馈的数据,却给了我们信心,读者还是认同南都产品的不可替代,南都刊载的是他们必需的资讯。我觉得只会有相对小的一部分对价格特别敏感的读者会跑到对手那边去。

这就可以看出,报纸真正的竞争力,其实不在价格,而在内容的差异性。没有这种差异性,当然就会出现你卖2元钱,读者自然去买1元钱的报纸的局面。

南都一直都敢于,也善于第一个去吃螃蟹。举个例子,2000年,在南都还没有现在这么大而全的时候,我们就在广州率先由5角涨到1元钱,与其他报纸存在着价差。当然当初由5角升到1元,和今天1元升到2元,并不完全是一件事情。但是如果抛开南都个体,把南都提价放到整个报业来讲,它还是蛮有意义的。

我们今天去吃这个螃蟹,除了希望去扩展南都未来发展空间的可能性之外,我觉得在行内或者学界会有这么大的关注,这也是我们自身想做的一件事情。我们希望为中国报纸摸索出一条让大家过得不那么辛苦,不那么犯贱的路。

提价延展至其他城市尚无时间表

到底深圳这个实验效果怎么样,又会不会延展到整张报纸,比如广州和其他珠三角城市,我们还没有制定时间表。因为在各个市场的竞争环境中,存在着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仅以广州来说,就有老牌的三大报业集团并存,竞争剧烈,而这种竞争跟南都在深圳所面临的情况不同。经过调研。相对来说,南都的内容品质在深圳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我收到很多信息,一些同行不断来询问,也想跟进。其实办报纸的都会清楚,大家都受到那个强烈的内在逻辑的驱动,同时又不得不顾及对手的竞争。假设在广州,只有我们一家升为2元钱,我认为我们的竞争力还不足于支撑这样一个格局。这可以在深圳市场试,但暂时还不可能做到全面提价。我们的同行本身也会受制于现有的逻辑以及竞争压力,但谁都不敢先动一步。好在我们还有深圳这样的第二战场。

就中国而言,我倒更可能看到的是,比如在广州,综合类日报剩下3份,保持每天200来个版这样的大的规模,每份都卖5元钱。我觉得这个方向可能是有的。可能也存在着1-2份几十个版的,小开本的免费报纸,专门面向地铁受众。

当然,不得不考虑的是,就是前一个假设,我们等不等得到那个时候?我的感觉是,新媒体的步伐和手机、网络的发展来势迅猛,纸媒,即中国的城市报纸的市场,还来不来得及重复走西方或者是香港这些发达城市报纸的路子,这就有待未来的发展见证。

像纽约时报很贵,香港的报纸也是几十上百个大版,我记得十年前还是3元多,现在卖到了五六元,苹果日报就卖到了6元钱。但是我们还来不来得及,中国报业还有没有机会走到这一步,真的就难说了。只不过,至少在这个阶段,我觉得南都到了走这样一个路子的时候。

如果提价不成功怎么办

南都会慎重地来做这个事情。假设我们愣是吃这个螃蟹,趟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我们当然希望其他媒体都能跟进,这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我认为,南都所做的这个举动,尤其是在目前,既然我们命定这是个试验,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假设我们在深圳的这个试验没有取得成功,把价格退回去,我认为南都也是诚心诚意的,不像苹果日报,只是为了打扫战

场,这又是另一个概念。如果南都还是降回到1元钱,那自然会冒犯读者,这当然是会有负面的影响,但我也不认为这是一种欺骗。

我在南都内部讲过,这次深圳提价,不存在什么背水一战、不成功便成仁这样的格局。因为南都现在的整个发展形势很好,这点自信我们还是有的。 假设不成功,那么就退回去。但是从我们此前的分析,以及现在的整个状况来说,我认为基本上可以判断,深圳的整个试验是成功的。

为什么成功?我觉得它根本还是符合报纸作为商品本身发展的一个合理的路径,并由此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肯定是一个长远的发展。如果别的媒体也加入这样的一个行列,当然是最好的事情。老实说,即便在这种跟进竞争中,在剔除了价格差异之外,南都的内容竞争力的优势,当然会更加显现。这点我不讳言。

至于其他媒体事实上跟不跟进,我认为各家自有各家的运作方式。如我们前边谈到的,将来纸媒的形态,只能走着看。南都办奥一网、南都网、数字报,为什么我们这些年来会在新媒体上不断着力,因为这些对南都来说,或许是一条后路,又或者说是另一个发展方向。这些都是保证我们更能跟上时代步伐的举措。

涨价归根结底是价值竞争

需要说明的是,价格战往往就意味着是降价战,而我们这次在深圳提价到2元,也是在打“价格战”,只不过是涨价战,归根到底是价值战。

我们知道,在国内说“价格战”往往就意味着减价战,卖处理品,在贱卖原有的商品。我发现价格战很容易跟进,它不说风险,相对来说也不需要什么智力投入,只需要把价格降下来,大家放低身段,撕烂面孔,去抢市场。在中国,任何市场,无论是彩电,还是冰箱,最容易打的就是价格战。只要有一家搞降价,其他肯定要跟进,连锁反应。这在很多城市都是这样。

包括云南也一样,这两年,一家报纸率先搞了,最后其他同类性质的综合类日报,全部跟进。在2006年达到了极端,20元钱订全年。其实也挺悲哀。

当然,如果南都现在降到5角钱来卖,那肯定全城都会跟进。那这个时候就比谁的资本雄厚,比谁有钱。但把价格涨到2元,这涨价战可就没那么容易跟进了。

此外,我们并不只是把深圳版当作另一份独立的报纸来看待。整个南都,都希望走进一个良性循环中去。现在深圳已经尝试着跨一只脚进去,而且看来感觉还好。假设说现在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格局,再结合广州的市场竞争态势分析,我们也不排除进行更进一步的整份报纸的变革。

篇5

关键词 工程测试 研究生课程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26

Graduate Course Engineering Test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Reform Practice

ZHAO Yan, DAI Rong, LIU Chuanbo, CHEN Zhen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graduate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s to explore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the formation of integrated solutions in solving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in the course of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so that learning is to become an approach of drawing students into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problem consciousness has become the"energy storage"of scientific thinking for their future research work.

Key words engineering test; graduate courses; reform practice

工程测试与信号处理课程是我院机械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硕士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学位课,主要讲授测试系统构成和测试信号处理相关知识,以及典型工程量感测方法及系统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进行工程测试所需要的传感检测技术、测量信号处理技术、工程测量系统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设计、合理配置测试系统、提供测控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迈入专业领域、培养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引桥。为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几年来,针对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只重视理论和知识的讲授,而轻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知识的传授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的现象,我们开展了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建设。

1 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武汉理工大学是全国较早在研究生中开设“工程测试与信号处理”课程的院校之一。在1998年率先在机械工程硕士专业中开设了“测试与信息处理”课程。2002年,课程由机械专业的一般专业课升级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学位课。同时,为了强化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测试与信息处理”课程更名为“工程测试与信号处理”。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材所沿袭的,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思想,“以讲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①教材则注重基础理论、公式推导、内容系统性,对科研和工程项目案例反映少,即使有一些例子,也只是将完整的项目抛去,只取项目中的相关部分的内容,如:信号处理方法部分,会举出相关分析的例子、频率分析的例子等,但缺乏整个项目的全貌。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常常产生困惑感―― “我学的知识有用吗?能够用在什么地方呢?怎么用呢?”长此以往的结果是使学生逐步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好奇心,只关心考试的结果。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对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将针对性强、直观性强的典型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案例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好奇心,使他们逐步了解和体会基础理论知识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不可分割的作用,建立面向工程观的教育理念,这是本课程改革要达到主要目的。

2 课程改革的实践

对研究生而言,了解工程实践活动中对解决问题时知识的集成与应用创新的过程比仅仅“知道”知识更重要。②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场”,而课程的学习则成为学生进入科研实践活动的引桥,“问题”意识的启蒙就成为科研思维的“储能仓”。所以,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探索能否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在科研及工程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以及知识挖掘、集成、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养成。

为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强研究生整体素质和工程综合实践能力,依靠学校的重视和大力资金投入,我们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建成了“传感器及工程应用综合实验室”、“振动测试系统”、“快速可重组传感器测试虚拟实验平台”等多个综合性实验平台。利用这些教学资源,采取实虚结合的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约30多个工程实物实验与仿真实验,用实验来代替因学生理论基础不足和缺乏工程实际经验而造成的难懂、抽象和枯燥的习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建设上述立体化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将涵盖本课程重要知识点的典型科研项目提炼后引入到教材和课堂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了解如何将专业知识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进行整合集成创新、形成解决方案的过程,从而使得课程的学习达到牵引学生进入到科研实践的引桥的目的,为他们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积累加速前行的“能量”。

我们还将据教师在车辆性能测试技术、机械故障诊断、传感器设计等领域的研究理论和成果,提炼为课程的实验和教学内容,逐步完善以工程测试典型项目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例如,我们选取了典型的串起测控技术各重要的理论和基础知识点的“列车纵向冲动的检测”作为振动测试实例,教材中将此内容单独成章,改变以往将多个涉及局部知识的案例“洒”在各章的内容中的做法。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列车纵向冲动既有评价指标与测量方法分析(1学时)、纵向冲动关键影响因素及评价标准分析(2学时)、智能检测系统的构建(3学时)、振动信号的采集与分析(2学时)。通过这个关于列车纵向冲动的测试实例,讲述工程测量与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包括问题的分析、测量对象已有理论分析的研究、测试系统的构建、测量结果的处理以及实验数据的规律性分析。

教学基本要求是是学生掌握测量与数据分析的过程及振动测量的方法。掌握对实验方案的分析与设计,对实验数据的归纳及相关规律的挖掘。

通过案例教学,将工程测试技术的理论用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串起来,学生“看”到了从何处入手来构建一个面向对象(这里是列车纵向冲动)的振动测试系统、构建的测试系统中软硬件的相关知识、测试结果的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法、能量分析法、频率分析法等是如何用于列车纵向冲动测试中的? 懂得了理论知识是有用武之地的,不是空洞的。

3 教材的改革

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目标还处于“知识本位”的状态,这也导致大多数研究生教材的内容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而缺乏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发的理论和应用过程的交融、提炼和探讨,结果是教材内容趋于“本科化”,失去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辩驳、整合、集成的作用。

所以,在教材的改革上,我们尝试将科研案例转变为教学内容,如将列车纵向冲动的检测作为振动测试实例一章的内容,并依据列车纵向冲动的检测项目科研工作的实施规律展开内容的讲述,例如,对振动测试实例的内容编写中,首先告诉学生对列车纵向冲动的检测这样的一个实际问题,先得分析该问题的相关背景,前人对该问题的研究及评价方法,再通过自己研究关键影响因素(以确定主要测量参数)、搭建测试的软/硬件系统进行测量,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是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而找出有关的规律。这样,在课程内容上,就将如何“解决问题”(科研工作的目的)作为本课程教材的主线条。这就使得《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教材侧重于提高学生研究工作的能力。

教材共分两部分:工程测试技术基础和工程测试技术应用。第一部分讲解工程测试技术的基础理论,内容共分6章。第1~6章介绍测量与试验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测试方法的分类与非电量测试系统的构成,测量与标定的关系,测试的输入与输出结果的表达,测试系统基本硬件构成,测试系统动力学基础及测试系统动态测试的性能,测试系统动特性的技术指标、不失真测试系统构成的条件,数字信号处理及小波分析。第7章为振动测试―系统构建及信号处理方法,第8章为温度测试―系统构建及信号处理方法,这两章属于科研项目的提炼,目的是用案例串联前几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清楚地学习到从何处入手来构建一个面向对象(如列车纵向冲动振动或温度)测试系统、构建的测试系统中软硬件(如传感器、信号变换器、显示装置等)的相关知识、测试结果的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法、能量分析法、频率分析法等)是如何用于列车纵向冲动(或温度)测试结果的分析中的?改变了以往理论知识脱离实际应用的现象,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工程测试技术应用能力。

回顾课程的发展和成长,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展望未来,有信心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努力做好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作贡献。

注释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验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提升,企业对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学历证书固然重要,相关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也十分重要。在高职教学中如何使职业资格教学和学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又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以实践技能培训的理论需求拉动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通过对理论、技能交替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促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高职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实施“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3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服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提出:“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些文件为高职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高职院校必须结合专业教育教学实际将学历教学和职业资格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课证融通”实施“双证书”制度,使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以此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一、开展“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的意义

目前,高中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也在下降,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也在降低,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学历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已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因此,为了落实教育部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和职业教育目标,必须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教学就是其中之一。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替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了实际应有目的地去学习理论知识,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相应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加快高职院校“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改革非常必要。

二、“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的设计――以《验光》课程为例

《验光》课程是眼视光技术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核心岗位课程,根据行业专家分析出的验光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结合眼镜验光员(中级、高级、技师)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和高职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组织行业专家、课程组教师进行研讨,进一步分析眼镜验光员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把其融入到验光课程的项目式教学内容中,明确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关系见下表。

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以项目形式呈现,项目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眼镜验光员鉴定标准,按照眼镜店中规范的医学验光流程:问诊、初始检查、客观验光、主观验光、双眼视检查、试戴与调试、开具处方来进行课程内容编排。从基本的理论知识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简单验光到特殊验光,在理论知识足够的前提下,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项目工作任务如下表所示。

《验光》课程自融入眼镜验光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一年多以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积极的工作态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自2009年起,学生参加眼镜验光员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核的中级通过率达100%,高级通过率也达95%以上。2010年6名学生参加江苏省验光技能大赛分别取得验光团体一等奖一个、验光个人一等奖一个、验光个人二等奖二个。

“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教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江晖.项目式教学法探索与实践.大众科技,2010,(8).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何静,等.高职院校制订“课证融合”式教学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

篇7

关键词:化学;方式;效果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化学

教师,我们对《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作了一些改革,现将我们的实践和探索与同行们分享,以期提供一些借鉴。

一、《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

1.教学方式的优化

(1)将趣味实验引入《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中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次实验课额外为高师生精选一到

两个趣味实验,由高师生亲手完成。趣味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特点鲜明,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为高师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利用趣味实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并且提高了高师生自身开发

和利用趣味实验的主动意识。

(2)增加高师生课堂演示实验环节

每次实验结束后,安排两名高师生演示本次实验,要求其以教师的身份来演示。高师生边演示边讲解,给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了他们的从教技能和实验技能。同时提高了高师生对《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

另外,在该组同学演示实验的同时要求其他高师生注意观察,认真聆听他们的讲解。实验演示结束以后,大家共同对该组高师生的演示进行评价,包括演示学生的自评和他评,指出本组高师生在演示和讲解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以促进高师生间的学习和交流。同时,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进行讨论探究,使高师生在自评和他评以及讨论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2.建设开放型实验室

学生可根据兴趣自选课题,提前预约进入实验室完成自己的实验,鼓励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创新实验。

二、《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改革的效果

1.调动了高师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高师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后,改变了以往课堂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局面,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在整个课程中始终贯穿探究和创新的思想,能充分调动高师生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得高师生在做实验时不再是单纯的“照方抓药”,而是各有想法,总是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方案被提

出来。

以前大家做实验都是各做各的,很少交流,现在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评价,讨论问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谁也不甘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我们实施《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改革

以后,很多高师生到了下课也不愿离开,希望可以把实验再改进

一下。

2.高师生的实验能力和从教技能都得到了提升

从最初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操作不熟练,甚至实验失败,到后来的可以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自主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最佳实验条件,这期间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从第一次演示实验时的紧张、语言不流畅、演示效果不理想,到后来的教态自然大方,操作规范、标准,语言清晰、逻辑性强,高师生的从教技能明显提高。

篇8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评价体系分析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化学、生物、环境等相关专业的主要必修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系统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技术和规范的操作技能,深化对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学素质,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质疑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一、改革实验预习制度

为了提高学生实验课的主动性,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并书写预习报告,但目前分析实验教学中对实验预习重视不够,缺乏有益引导,学生预习时抄书应付现象普遍,且对预习报告的质量几无评价,在学生实验成绩评定中亦几无体现。这种一刀切的做法非常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分析实验课程的进度经常会比相应知识点的理论课程进度快,因此学生在预习时难度较大,需要老师进行适当引导。我们进行了如下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编写适宜预习参考文档,引导学生正确预习

综合考虑学生已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分析化学理论课程进度以及分析化学实验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写各个具体实验的预习参考文档,提出指导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报告中解答。引导学生主动去查阅未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个实验都是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

实验预习参考文档可提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给学生,对学生预习进行有效引导。

2.预习报告检查与评价

实验课指导过程中对预习报告进行检阅和成绩评定,预习报告成绩应占到当次实验成绩的10%左右,同时将评阅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学生,成绩评定力求客观公正。坚决反对照抄课本应付检查的情况,对预习认真并能自主思考提出问题的学生可适当给予附加分以资鼓励,要让学生明确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实验预习制度,从策略和制度上督促和激励学生重视实验预习。对学生预习进行有针对性引导,并将实验预习报告成绩作为学生平时实验成绩评定的一个重要依据,帮助和督促他们更有效的完成实验预习,达到实验预习的真正目标,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习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探索实验过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分析化学实验课堂教学多采用“注入式”传统教学方法,常常是教师从实验目的、原理、仪器的操作到实验步骤“一包到底”,学生“照方抓药”即可完成。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对教师依赖心理很重,也是造成学生实验前不思考,实验中遇到问题不会解决的最重要原因。而且,所有的实验都是一个套路讲下来,缺乏针对性与多样性,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生而异地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带动学生思考。

1.注重互动的教学模式

重视实验原理和设计思路的理解。以原理-设计依据及步骤-具体用量及试剂-关键问题-注意点为讲解主线,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根据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坚决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可以让学生讲解部分内容、教师提问等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实验的原理与过程设计有更为科学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抛开实验教材等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摈弃将详细步骤提供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手段,鼓励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充分发挥随堂板书的优势,及时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让学生真正明确实验原理和设计依据的目的;讲解完毕,原理等重要信息留在黑板上,而实验具体步骤需要学生参考自己的预习报告,促进学生认真预习和课堂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独立实验,减少依赖心理。

寻找合适的实验教学录像或操作演示动画供学生自学和巩固各项实验操作,也可以作为老师实验演示的辅助手段,事半功倍的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3.积极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教学平台和网站,加强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档案的建设。注意累积分析实验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有用的各种资料,包括实验操作视频、预习文档,课外综合性开放性实验,竞赛实验等内容,帮助引导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三、建立定量分析实验评价系统

实验成绩的评定是与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辅相成的,通过科学评定学生实验成绩,不仅能使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更深入,更有成效,达到促进实验教学的目的,而且能更好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情况。

我们开发了《分析化学定量分析数据处理系统》,学生只要在实验结束后把原始数据输入该系统,计算机就能自动地完成结果计算及成绩评定。该数据处理软件能减轻实验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和提高成绩评定的准确性。

对实验课的考核应综合学生实验中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等方面,而且要求学生重视平时每一个实验,认真做好每次实验。

期末实验成绩评定可分为三个部分,平时实验成绩占60%,期中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占30%,实验笔试成绩占10%。

平时成绩为本学期所开设的所有独立完整实验的单次成绩的平均值。平时单次成绩为100制,其中预习报告10分,实验报告10分,操作技能30分,结果精密度和准确度50分(由定量分析数据处理系统统计),另可适当增加附加分,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质疑和设计其它方法。

通过我们的实验教学改革,从各个环节加强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和参与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首先,规范的预习制度的建立和评价使学生十分重视课前预习和理论知识的联系,实验中也变得积极主动。其次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对实验知识的理解中来,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特别是学生自己讲解时,受到了很大的鼓励,实验时也特别认真。最后,实验考核的综合化,涵盖每个实验和实验的整个过程,使考核标准更加公正和客观。实验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了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实验(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篇9

关键词:遗传实验;创新;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01-02

遗传实验课程历史悠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实验内容在不断地扩充、更新与深化,从早期的细胞遗传学实验、微生物遗传学实验发展到现代的分子遗传学实验。但是,在遗传史上的一些经典实验仍需要保留,因为这些实验的原理和设计精髓对现代生物学研究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科学意义。当然,保留这些传统实验不是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机械地简单重复,这样做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意识,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如何在传统实验中引入创新设计和创新思想,这是遗传学实验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精选经典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遗传学实验是生物、农学、医学、药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开设遗传实验课的高校中,大多数高校(包括南京师范大学)都保留了“果蝇的性状、生活史观察及饲养”、“果蝇杂交”、“果蝇的伴性遗传”和“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等传统实验内容。大家仍然选择果蝇的实验内容,主要是因为果蝇具有材料易得、有多种突变类型、容易培养、繁殖速度快、性状易于观察等许多优点,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互换规律的验证以及伴性遗传、绞花遗传现象分析和染色体分析等研究内容。但是这些实验往往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实验教材的步骤一步步地去操作、去验证,学生能够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很小,导致学生做实验的热情不够高。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我们只提供给学生黑体小翅焦刚毛白眼和灰体长翅直刚毛红眼两种果蝇品系,在果蝇的这四对性状中,控制眼睛颜色、翅的形状和刚毛类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控制身体颜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杂交实验验证三大遗传规律并观察伴性遗传和绞花遗传现象,最后将实验结果形成一个综合报告。经过几届学生的实践,我们发现效果非常好,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杂交方式、选择不同的基因去进行分析,既验证了相关的遗传理论,又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

二、注重综合性实验,强化操作能力

综合性实验教学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多个知识点的实验,是使学生综合已学的知识来设计和操作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其主要特点是实验技能的综合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查阅资料能力以及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完成预定的实验内容。在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锻炼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设计了“人类基因组DNA的检测与分析”实验,让学生提取自己的基因组DNA,然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推荐指甲和毛囊作为提取基因组DNA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比较和评价,然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拍照,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照片上的图形进行测量,构建DN段大小回归方程,并且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出各未知DNA的相对含量。因为是对自己的DNA进行分析,所以学生对实验的热情都很高。

三、优选研究型(设计型)实验,激发科研兴趣

研究型(或设计性)实验是结合课程教学或独立于课程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其主要特点是实验过程的研究性,整个实验由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独立创新。研究型实验属个性化培养范畴,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多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充分运用已学到的遗传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根据研究型实验的要求,我们布置了一个“人体身高遗传度调查与分析”的实验,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庭的身高情况、自己周围家庭的身高情况和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让学生从查阅相关资料开始,设计实验方案,试、分析数据,构建回归方程,估算人体身高的遗传力,并写出小论文式的实验报告。通过这个研究型实验,学生们熟悉了查阅资料,获取、整理和分析数据,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为将来完成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实验指导,提升实验教学要求

遗传学实验是遗传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为了凸显遗传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我们将遗传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放在与遗传学理论课程同样重要的位置,而且要求理论课程教学的老师必须上实验课,与专门从事实验教学的老师一起确定实验课程内容、制订授课计划、准备实验材料和进行预实验,很好地实现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衔接。除任课老师外,每个实验组还配备2~3名从事教育实习的研究生,协助老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对每一段操作和实验设计都进行观察和指导,大大地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完善评价方法,提高学习自觉性

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督促作用。所谓合理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考核的内容应该能够比较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实验课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实验技能不够重视,他们在实验中不认真操作,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但却可以写出很好的实验报告来。因此,考核指标不能单一。为了克服这种不良倾向,我们采用综合评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方法来评定学生的遗传学实验成绩。平时成绩中包括出勤、实验态度、动手能力、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质量等要素,期末考试采取笔试或实际操作考试等形式,各种考核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总分。二是考核形式要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情况。由于考核的指标比较多,在这些指标中有的是硬性指标,有的是弹性指标,为了尽可能地客观公正,我们规定期末考试成绩比例不能低于50%。在期末考试中,我们着重考察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验基本问题的能力,通过考核基本可以看出学生掌握遗传学实验技能的程度,明显调动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对于少数不重视技能训练的学生效果尤为显著。

总而言之,本科阶段的遗传学实验课程,如何达到验证遗传规律、理解遗传现象、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标,这是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需要全体教师和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林娟,郭滨,蔡新中,田丽芬,乔守怡.综合性大学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8,80(4):88-91.

[2]刘祖洞,江绍慧.遗传学实验(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张根发.遗传学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张文霞,戴灼华.遗传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贺竹梅.现代遗传学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中学教师;新课程改革;适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26-02

新课程改革确定了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和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等能力[1]。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一线的中学教师对改革的适应与支持,对改革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实施以来,很多教师作了努力,取得了不少成就。然而,我们也应该正视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理性的反思,并在理论的指导下更好的投入到教学实践工作中去,不断创新,推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一、中学教师在“新课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目标,然而目前很多教师没有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一部分教师还是把课程定位在狭窄的为升学服务的层面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精英的培养,很少关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也不关心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忽略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2.知识结构不合理。在新课改背景下,有部分教师延续传统的习惯,过于重视与考试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巩固,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学习。比如教材中某些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密切,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内容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却因不是考试的重点而被忽略。另外,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虽然与教育教学工作联系密切,一些教师却也因为这些内容不是考试内容而很少去关注和接触。然而,对这些相互联系的知识系统的陌生,难免使得教师对某些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教学意图无法理解,也就无法更好地挖掘其中的科学教育价值,从而影响到新课程目标的达成。

3.创造性贫乏,教学策略单一。新课程在课程管理上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自身也成为开发课程的主体。按理说,教师的创造性有广阔的发挥空间,可是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学策略还是单一的,偏重于采用教授法,甚至满堂灌,很少运用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等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而且,很多教师也很少想到选择、加工或编写教科书,以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二、中学教师适应新课改的对策

1.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意识,重视探究活动的开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让学生成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的新一代接班人[1]。因此,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探究,调查,实践等活动,强调获得知识和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知识的建构和实践中的运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因此,教师需要领悟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更加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验领悟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2.优化知识结构,适应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参加比赛、阅读报刊、查阅网络资料、参与实践等途径使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专业知识的深造学习。一个教师最佳的知识结构,要在自己的学科知识上有突出之处,教师首先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在知识的难度要求上虽然有所降低,但开展探究性学习等活动,增加教学过程开放程度等都对教师学科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在现在的信息社会,学生除了通过课堂获得专业知识之外,还可借助网络等多种途径学习,这更加要求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要有一定广度和深度。

(2)加大支持性内容的学习力度。新课程不再提倡以往的应试模式,而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其别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对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想要更好地驾驭开放程度更大的教学体系,仅具备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进一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管理学等知识,其中需特别重视的是评价知识的获得及运用。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评价标准和方式的变革,新的教学评价方法是广大教师在改革中最不适应的方面,因而也就成为最需要补充的知识。另外,一些文学、哲学等内容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师也需要根据情况加以涉足。

(3)不断丰富实践性知识。中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做好课时安排,拟定一个合理的课时计划;如何对教材进行处理,呈现价值更高的内容;制定怎样的规则,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和执行;如何在课堂上保证有纪律,同时又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练习应该怎么安排,家庭作业的选择和量的控制,课后怎么评价学生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获得,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善于处理课堂突况,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并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进行改进,以获得不断发展。

三、结论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关键人物之一的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从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对教学改革的实施起到先导的作用,教学方式的改革则作为一个载体推动新课改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应明确适应新课程改革并非朝夕之事,而要经历长期、艰难的过程。如何切实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统一,本文提供了一些策略和建议,比如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充实知识结构以及角色的转变等。

然而,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同时也应该注意避免另一种极端化的情况发生,就是对课程精神的理解偏颇进而盲目执行新课改提倡的某些内容。比如出现片面追求探究式教学而忽视其他教学方式,比如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法,这样就背离了新课程提倡探究的真正目的,再比如片面追求学生主体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追求课堂趣味性而忽视学科性等情况都应该尽量避免。也就是说教师应设法将各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加以选择,教师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改进,无疑将会更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