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3-03-24 21:5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孙权劝学的启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减损规则 类推适用 诚实信用
减损规则的含义及其法理依据
减损规则也称为减轻损失规则,原为英美合同责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当合同的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时,另一方有付出合理的努力减轻因违约而引起的损失的义务,否则,受害人应对扩大部分之损害负责,此时违约方亦有权请求从损害赔偿金额中扣除受害人本可以避免的损害部分。笔者认为,减损规则应当作为民事责任的一般规则,当赔偿义务人实施违法行为造成赔偿权利人损害时,赔偿权利人应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根据民法的诚信原则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害的扩大,赔偿权利人采取措施防止损害扩大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赔偿义务人承担,赔偿权利人未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害扩大的,就扩大的损害部分,无权要求赔偿义务人进行赔偿,只能自己承担。
减损规则与过失相抵容易混淆。普通法以减轻损失规则来限制损害赔偿的范围,除此而外不再有过失相抵规则,大陆法系采用有过失规则来限制损害赔偿的范围,除此而外不再有减轻损失规则。就我国而言,过失相抵规则和减损规则都可以在合同法上找到法律依据。但在侵权责任法上,只有过失相抵规则的法律依据,而没有减损规则的法律依据。那么,我国法律上减损规则与过失相抵规则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学者通说认为,分界线应当以时间来划分,过失相抵分管的是损失发生的阶段,而减损规则分管的则是损失扩大的阶段。笔者表示赞同。因为这两个规则所针对的损害不同。前者针对的是损害赔偿责任成立后扩大的损害,后者针对的是损害赔偿责任中的损害的发生;前者指向的是损害的扩大,后者指向的是损害的发生;前者面对损害的扩大,看是否赔偿权利人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害的扩大,采取了适当措施的话,相关费用由赔偿义务人承担,没有采取的,就扩大的损害无权要求赔偿义务人承担,只能自己承担。后者对于已经发生的损害,由于赔偿权利人对此损害的发生也有过失,受害人有过失的行为与损害的发生有着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故对于发生的损害,虽然由赔偿义务人承担,但针对扩大的损害,应当根据受害人过错予以减轻甚至免除。
减损规则的法理依据在于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所谓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诚实信用原则为一切市场参加者树立了“诚实商人”和“诚实劳动者”的道德标准,隐约的反映了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梁慧星,2010)。赔偿义务人虽然造成了赔偿权利人的损害,当然应当由赔偿义务人来承担赔偿责任,但当损害继续扩大时,赔偿权利人有义务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损害的扩大,赔偿权利人不能认为所有的损害都应当由赔偿义务人承担而不采取任何措施,赔偿权利人面对正在扩大的损害无动于衷,这显然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赔偿权利人应当对于自己未采取合理措施而发生的扩大部分的损害,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而非原始的损害和扩大的损害一律由赔偿义务人承担。
减损规则在《侵权责任法》上的存在状况分析和漏洞补充
(一)减损规则在《侵权责任法》上的存在状况分析
我国目前《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对于减损规则有明确规定,在合同法领域适用减损规则应当没有争议。有疑问的是,在处理侵权案件时,减损规则是否有适用的必要?《侵权责任法》第三章“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并未将减损规则作为法定的减免事由。学界通说也没有将减损规则作为侵权案件的减免事由来看待(张新宝,2010)。本文认为,减损规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着普适性的特点。
(二)减损规则的法律漏洞补充
减损规则在《侵权责任法》上的缺漏构成法律漏洞,应当在法律适用时予以补充。法律漏洞是指依现行法规定之基本思想及内在目的,对于某项问题,可期待设有规定,而未设规定之谓(王泽鉴,1998)。因为社会向前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故,法律漏洞的存在实属必然。根据梁慧星先生的总结,补充法律漏洞的方法主要有三类:依习惯补充,依法理补充和依判例补充。其中依法理补充又包括依立法者或准立法者的消极意思补充、类推适用、目的性限缩、目的性扩张、反对解释、 一般的法原则、依比较法补充等(梁慧星,1995)。笔者认为,《侵权责任法》上减损规则的法律漏洞可用类推适用的漏洞补充方法予以补充。类推适用的核心思想是法律没有规定的规范比附援引与之最为类似性的规定,类似问题类似处理。《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四条是在民法总则意义上规定了减损规则,具体规定是“当事人一方因另一方违反合同受到损失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合同法对此作了具体化规定,即第一百一十九条“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合同法上的减损规则适用要点主要为一方已经构成违约责任、损失有扩大之可能性、守约方有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损失扩大的义务。同样在侵权法上适用减损规则也需要具备以上三点,即侵权人已经构成侵权责任、侵权所造成的损失有扩大之可能性、被侵权人有义务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损失扩大的义务。不同之处在于,合同法上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主要是无过错责任,而侵权责任法上的归责原则实行“二元制”,即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不同,不影响侵权责任法上减损规则的适用。因为减损规则的适用与侵权案件采取什么样的归责原则无关。侵权责任法第六条和第七条规定了两大归责原则即过错责任(包括过错推定)和无过错责任。两大归责原则在立法目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赔偿范围、免责事由等方面都存在重大的差异。然而,就减损规则的适用而言,应当不会因案件适用的归责原则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减损规则适用的前提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成立,只要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成立后就有可能适用减损规则,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成立取决于是否满足相应的构成要件,而构成要件则取决于案件采用什么样的归责原则。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均为民事责任,因此可以通过类推适用的漏洞补充方法,在相关侵权责任案件中适用减损规则。
类推适用的法理在于类似问题类似处理,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法的安定性和统一性。法的安定性价值要求法律规范尽可能保持稳定,避免法律价值上的不合理波动,从而实现适用上的一致性。合同法上减损规则的适用,体现了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看似是对守约方的惩罚,实则为平衡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有效手段。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均为民事责任,上文已指出有多方面适用减损规则的相似之处,侵权案件中适用减损规则保持了法的价值的统一性,符合相似问题相似处理的适用法理。
《侵权责任法》上减损规则的法律漏洞亦可以通过一般的法原则予以补充。一般的法原则是从法律包括宪法的规定中所引出的法命题,由法律某项规定的最重要的要素与该项规定的基本判断所构成(梁慧星,1995)。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的“帝王条款”,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准则,贯穿整个民法的始终,体现了民法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判断,为民法的一般法原则之一。在合同法上,诚实信用原则要求违约方违约后,守约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否则对于扩大的损失应当自己承担。诚实信用原则是守约方减轻损失这一不真正义务的理论基础。诚实信用原则也是整个侵权责任法的基本原则,在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中,侵权人的违法行为造成了受害人的损害之后,面临受害人的损害由继续扩大的危险之虞,受害人是否有义务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害的扩大呢?可以试想,面对损害的扩大,受害人不采取任何适当措施,却认为发生的所有损害将会都由侵权人承担,受害人面对损害的态度是麻木不仁的,而损害却是自身的损害。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认为受害人的所作所为是诚实信用的,受害人的行为违反了起码的注意义务。因此,在侵权法中,受害人也应当适用减损规则,减损规则是诚实信用原则在侵权责任法上的集中体现。
笔者认为,通过类推适用和一般法原则的漏洞补充规则解决《侵权责任法》未规定减损规则这一漏洞,这种司法技术手段只具有暂时性,并非一劳永逸之策略。最为根本之策在于未来民法典对于减损规则的正面肯定,以避免存在过多的法律漏洞。减损规则作为分配民事责任的基本规则,既有利于协调责任双方利益关系,又有诚实信用的民法基本原则作为支撑,在民法典总则的“民事责任编”中应当明确规定减损规则,无论是违约责任抑或侵权责任,都有适用减损规则的必要。
减损规则在《侵权责任法》上的适用要件分析
首先,侵权责任成立是适用减损规则的前提。减损规则适用的前提是侵权人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已经成立即具备了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因为减损规则是在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成立之后,发生损害扩大的情形时对于赔偿权利人的一种义务,如果没有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成立,就谈不上减损规则的适用问题。无论侵权案件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还是无过错责任,损害都是责任构成的必备要件之一。适用减损规则时,扩大的损害是否没有限制呢?损害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的扩大,应不存在异议。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成立后扩大的损害是否包括了精神损害呢?本文认为,减损规则惩罚的是任由自身损害扩大的主观过失,若受害人已经出现了精神损害,其任由精神损害扩大的主观过失实际上已不可能存在。
其次,损害有发生扩大的可能性。如果受害人损害没有扩大的可能性,即受害人在侵权人构成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后没有必要采取什么适当措施防止损害的扩大,那么减损规则就没有适用的必要。受害人受到的损害是财产损害的话,该损害是有可能扩大的风险的,故减损规则有适用的可能性。不过,具体问题仍需具体分析。在受害人发生损害后没有采取什么适当措施防止损害的扩大,而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害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话,减损规则仍然没有适用的必要,需要对比发现是否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害是由于受害人未采取适当措施而发生了扩大,这是需要在司法实践中采用“谁主张、谁举证”规则加以证明的。受害人受到的损害若是人身损害,一般情况下受害人未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例如及时就医的话,损害会发生扩大的可能性,就有适用减损规则的必要,如果受害人采取了适当措施防止损害的扩大,加害人应当赔偿受害人支付的全部费用;如果受害人没有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害的扩大,对于增加的费用,加害人可以根据减损规则提出抗辩。至于受害人受到的损害是精神损害,一般不存在适用减损规则的可能性。
最后,赔偿权利人根据法律规定或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有义务采取积极的行为防止损害的扩大。减损规则的核心思想便在于为受害人设定了一个法定的义务,即当赔偿义务人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成立后,面对损害的扩大,受害人有义务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害的扩大。受害人是否履行这一义务,对其利益影响颇大。如果受害人履行了这一义务的话,加害人不仅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且对于受害人额外支出的防止损害扩大的合理费用,加害人仍有承担的义务。如果受害人没有履行这一义务的话,就损害扩大部分,无权请求加害人承担。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民法总论(第四版)[M].法律出版社,2010
2.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M].中国政法大学,1998
4.梁慧星.民法解释学[M].中国政法大学,1995
篇2
近年来我区各校都在大力的推进课堂改革,变过去的“师本课堂”为“生本课堂”, 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教师也在不断的学习新的思想理念以转变自己的观念,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中不断创新,最大限度的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课堂导入、重点难点的解读、还是拓展延伸、课后小结等等,都能体现这一理念。可是笔者发现我们教师往往容易忽视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业的批改。作业的批改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师了解和检查学生学习的重要窗口,是教师教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通过作业的批改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同时更是在作业批改中要让学生接受到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信息。这才符合生本课堂的要求。可是对于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比较学习的差异。这样的评价缺乏激励性,不能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潜力,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在作业批改中巧妙地运用简短的评语,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它信手拈来、篇幅短小、针对性强。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巧妙运用它,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小小几字评语往往能起到” 字字拨千斤”“此字无声胜有声”作用。
一、简短评语能直指错误要害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概念、答题方向等方面的错误时,教师可以用简短的评语进行指导,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注意审题”、“文末句子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区别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注意答题格式”等,根据这些评语的指导,学生不仅找到了错在哪里,而且知道为什么错、怎样改正。又如教师可以用“不会吧”“这是你做的吗?”“老师记得课堂上咱们分析人物形象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啊”等评语间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如果说教师盲目布置作业会把学生带入“题海”,那么,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的全收全改,将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批改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这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惰性。因此,作业的批改也可采用评价的方式的方式进行。例如,可采用随堂评、课下评、个人评、小组互评。教师对某些作业的处理还可采取让学生“自改”与“互改”的方式进行,这不仅能使信息反馈及时,而且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提高他们自我教育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批改作业中得到启迪,思维得到锻炼,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简短批语是学生的一剂心灵鸡汤
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被表扬、被认可的精神需要。恰当的评语是学生的一剂心灵鸡汤,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的动机。例如,“你不错,老师赞赏你的好学精神”“你准行”“你的解题思路很好,可要细心点哟”等等。这种带感彩的简短评语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对学习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如果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还能注意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并适时的用精妙之语给学生以点拨,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激发创新意识。比如我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其中有一道思考题:读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许多学生都只得出“开卷有益”“读书对人很重要”等启示,我就在评语中启发学生“可以从孙权、鲁肃、劝说艺术、接受意见等多角度思考呀,你准行的。”结果第二天发现学生的作业上就增加了许多启示。又如对于发散性思维的写作练习,对于写得好的学生,我常评语“写得妙”“爱写作的你肯定还有高招”等激发学生的的创新意识,开启学生心灵的智慧。
三、简短评语是师生间沟通的桥梁
篇3
当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即教师应当把读教材放在第一位,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读必须是把自己完全纳入教材中,且必须先是“素读”,即舍弃所有可能干扰自己理解文本的教参,教学设计等资源,要尽量逼着自己读懂文章,还要读出以往教学时没有发现的新东西,哪怕只是一小点而已。此外,在课堂教学之前,应尤其重视学生的课前自读自思。因为这一方面可以预知学生的阅读现状,根据文本,及时地调整拟定最合适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寻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只有抓准了深入文本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谈几点体会。
1.紧扣文眼
以教学《口技》为例,此文可从不同角度来学习,但若扣住一个字,一字立骨,一个字就可以串领全篇文章。什么字呢?“善”。正面描写也好,侧面描写也好,所有一切都是围绕这个“善”字写的。类似的还有教学《孙权劝学》时可扣住“劝”字,教学《隆中对》时可扣住“对”字,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可扣住“不辱”一词,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扣住“吗”字,等等,从而层层深入。抓住文眼,围绕一个词设计一系列问题,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回答灵活地加以引导,从文本出发,又不拘囿于课文本身,真可谓“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
2.品关键词
宋代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品味涵咏的功夫固然重要,但不能篇篇字字细品,否则既陷于琐碎,也难以把握整体。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进行文意的探索,纲举目张,辐射全文,深入文本,从而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
如在教学《傅雷家书两则》时,细品两篇文章中出现的“坚强”:
“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这两句话中的“坚强”,稍不注意便可能被我们忽略,甚至熟视无睹。但是你若保持警觉和敏感,将目光聚焦这两个“坚强”,并从课文的整体情境来细研文本,你会发现这两个“坚强”的确是打开文本内核的智慧之门。
类似我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就请学生细品范进喜极而疯后的疯言疯语“噫!好了!我中了!”中的“好了”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思考回答范进相比于从前哪些方面确实是“好了”?以你的眼光看他果真是“好了”吗?
3.巧抓转折
文本中的意脉有时候会有转折之处,这些转折处,恰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智慧之门。例如近期在教学顾老师印发的议论文补充材料《读书养气写作》一文时,一开始学生极易把第2小节的“读书可以养气”当作全文的中心论点,教师提示除了从标题《读书养气写作》即可判断全文是在谈三者的关系而非仅仅谈读书和养气的关系,还可以从文章的过渡句来发现论点:第4小节写道:“如果说读书可以养气,是输入;那么,养气则可以写作,是输出。”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学习把握作者或文中人物情感变化转折的叙事抒情类文章。
4.转化角色
在结束文本的学习时,转化角色引领学生返回关照整个文本,倾吐阅读文本后与文本的对话,是对文本的又一次深入研读。如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教学《黔之驴》,在教学将要结束时设计了一个对话情境:同学们,《黔之驴》的寓言故事留给我们许多启示,那么假若你就是那头驴,在将要死的时候你有什么话要对你的后代说呢?请动笔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