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性格描述范文

时间:2023-03-31 13:3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物性格描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物性格描述

篇1

关键词:舞蹈动作 性格表现 情感表达

人们可以通过舞蹈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具体,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舞蹈动作不同,其体现的情感也不同,所表现的人物性格也存在差异。通过舞蹈动作,可将人的处境、生活状态等表现出来,使其成为一种艺术,便于充分展现舞蹈的艺术魅力,这也更加证明了舞蹈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原理。

一、舞蹈动作概述

舞蹈动作可主要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叙述性动作、情绪性动作。叙事性动作主要对人的行为进行描述,它对于情节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可揭示矛盾,其指向性十分明确,可传达人的各种遭遇和精力,丰富舞蹈作品,使其变得更为生动,呈现出较好的艺术效果。情绪性动作可将人的情感抒发出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叙事性舞蹈动作

叙事性舞蹈动作一般是对舞蹈的补充,与情绪动作相较,其分量相对而言较少,若叙事性舞蹈动作太多,便会使舞蹈艺术魅力削弱。在很多舞蹈中,当出现叙事性舞蹈动作时,偶尔会使其与哑剧动作搭配,不过加入哑剧动作后,若没有将人物性格展现出来,也难以被人们记住。在《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的角色就让人印象深刻,主要原因在于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表演者能够通过舞蹈动作,将人物性格展现出来,可经人的体态,对人物形象进行描述,使其形象变得更加具体化,观众对该人物也会有进一步了解。

(二)情绪性舞蹈动作

情绪性舞蹈动作可表现人的外形活动,其中包括愤怒时跺脚、兴奋时拍手等动作,在情感表达过程中,若舞蹈者的年龄、性格、职业不同,其表现方式也必定存在差异。在大部分情绪舞蹈动作中,都结合了某种劳动动作,并且在表现过程中,还制造一些波折,便于使舞蹈动作变得更加丰满。通过这种表现方式,也使舞蹈作品更有吸引力。

二、舞蹈动作中人物性格的展现

性格所指的就是对事、对人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所展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在舞蹈作品中,人是其主要的表现对象,舞蹈主要经动作,对内容进行说明,这样可以使舞蹈动作变得更具表现力,丰富其艺术效果。舞蹈动作并非单纯模拟,它需要体会其中的情感,展现人物性格,以舞蹈艺术规律为依据,并不断提炼,使舞蹈语言达到美化的效果,它的表现往往会超出生活现象,使其变得更加虚拟,或者夸张,主要目的是表情传意。当人们塑造舞蹈动作的同时,需要利用表情、造型、组合等手段,将舞蹈形象表现出来。

(一)舞蹈表情的展现

为了使舞蹈动作的性格更加凸显,必须要注重舞蹈表情的展现。我国民族舞蹈十分重视舞蹈表情,尤其是对眼神要求非常严格,单纯从眼神来看,其表情种类就非常多,其中包括爱眼、哀眼、怒眼、嗔眼、喜眼、怨眼等。在舞蹈动作中,舞者的眼神非常重要,这是展现舞蹈动作性格的关键。通过其对舞蹈性格的展现。例如在舞蹈《好收成》中,舞者需要体会人们获得丰收后的喜悦之情,要通过眼神,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同时要配合翻转、托举等动作,在做舞蹈动作过程中,必须要赋予相应的情感,这样才可充分展现人物性格,体会人物情感,使舞蹈魅力得以展现。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不仅要做好面部表情,还要将身体表情做到位。舞蹈讲究以情动人,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将自己所学的舞蹈动作充分展现出来,使舞蹈情节得以展现,并且表现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为了使舞蹈更具艺术魅力,舞者需要在短时间内融入角色中,体会人物情感,明确人物性格,便于使舞蹈动作变得更加生动。

(二)使舞蹈动作更具典型性

在目前的舞蹈创作中,更加需要的是具备典型性,只有具备典型性的舞蹈,才可以被人们记住,同时也便于展现人物性格。为了使舞蹈动作更加典型,这些舞蹈动作必须经过夸张、虚拟等手段展现,使舞蹈动作更加丰富,在夸张的同时,还可以将生活本质反映出来,可合理展现人物特征。例如在《孔乙己》舞蹈中,孔乙己以小碎步出场,完全展现了其玩世不恭的性格,且在整个舞蹈中,它都做着双手环抱胸前的动作。当其偷书挨打后,舞者以持续旋转的舞蹈动作,展现其恐慌的心理状态,在这个舞蹈作品中,舞者充分利用舞蹈动作,展现了人物性格,结合了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将主角形象展现出来,并且通过悲伤的音乐,衬托主角的悲惨形象,揭示了封建科举制的弊端。

舞蹈作品主要通过人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表现,通过这一形态,可将人物情感经历、生活状态充分展现出来,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表现舞蹈作品的基本手段就是展现舞蹈动作。通过典型的舞蹈动作,可将人物的心情、心态等表现出来,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掌握人物性格,为舞蹈的艺术魅力增添色彩。

(三)舞蹈动作的创新

舞蹈动作中人物性格的展现离不开舞蹈创新,好的舞蹈结构均需要通过准确、形象、生动的舞蹈动作来体现。在舞蹈动作中,舞者无需模仿他人的动作,而是要在别人的基础上学会创新,同时要注重观察日常生活,了解他人的人物性格,通过日积月累,舞者对于人们生活情感表达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因此,在舞蹈动作表演过程中,极易引起共鸣。舞蹈动作的创新也同样源于生活,人们通过舞蹈创新,可使舞蹈动作变得更加新颖,在人物性格展现上也会更为具体,从而将角色变得更加丰满。

(四)合理控制舞蹈动作节奏

舞蹈节奏需以音乐节奏为依据,从观众角度上看,若能够将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完美结合,便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也可以让舞蹈动作的性格塑造变得更具合理性。在舞蹈中不仅需要展现人物性格,还需表现植物、动物等形态。例如在《两棵树》的表演中,舞者便充分表现了小鸟有节奏感的叫声,且随着节奏的变化,舞蹈动作在力度、速度上也相应产生变化。这也展现了不同的情感与情绪,可展现出不同的舞蹈内容。

三、结语

任何舞蹈作品都需要将舞蹈动作所包含的性格充分展现,这可以使舞蹈更加具有灵性,同时也可充分展现人物性格。舞者还需要对舞蹈动作素材进行合理选择,使其能够将舞蹈动作的性格变得更为丰满,能够被观众所接受。好的舞蹈不仅需要明确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还要通过肢体,将人们的内在表现出来,使内心与动作统一,这样才可将舞蹈动作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陶琳.中国当代舞剧舞蹈动作语言的审美理念特征[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汪源.浅谈舞蹈动作的韵味[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3]李夏.从美学角度谈关于舞蹈动作存在问题――对海德格尔“物之存在”的分析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2).

[4]赵明.舞蹈动作与舞蹈形象的重要性[J].音乐大观,2013,(04).

篇2

【关键词】电视剧;情节架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J90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16-01

一、叙事情节及提炼情节

(一)服从人物性格的自身逻辑。电视剧情节主要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因此在提炼情节的过程中要服从人物性格的自身逻辑。“空城计”家喻户晓,其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情节。分析情节的服务对象,不难发现,该情节就是集中在司马懿和诸葛孔明两个人的身上,因此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展现二人的性格特征。因此,情节的提炼需要基于特定人物、特定性格的发展逻辑之上。

从人物性格特征分析,诸葛孔明才思敏捷、深谋远虑,并且十分了解司马懿的性格,即谨慎多心。因此,断定司马懿不会轻易起兵。司马懿性情本就多疑,生性狡诈,看到城门大开,认定其中必有埋伏。显然这场“空城计”与二人性格十分吻合。

(二)情节本身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人们对电视剧情节的赞美。仍然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进行阐述。在曹操兵败之后,处于不同路径的选择时,因为了解到孔明的机智聪慧,自认为孔明定会故意设置障碍,形成埋伏的假象。于是曹操经过深思熟虑后,果断走向了华容道而放弃了大路,结果中了孔明的埋伏。这样的情节,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完全符合曹操和孔明的特点。从情节吸引力的角度分析,也完全可以吸引观众,表现出十足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二、情节与其他戏剧性元素之间的关系

电视剧剧作元素除了情节以外,还包括题材、戏剧冲突、结构和情境。其中题材是情节的基础,情节是题材的表达,即电视剧在编制过程中首先要思考电视剧的题材类型,然后依据题材特点进行情节的展开,从而保证情节特征与题材相适应。

没有戏剧冲突的电视剧无法保证情节的丰富性,即电视剧要满足戏剧性的要求,要存在必要的戏剧冲突,从而使得情节发展有序。从本质上讲,戏剧冲突是情节发展的段落,情节中又包含着起起落落。

结构是电视剧的骨架,即在合理的结构安排下,才能够保证情节得以展开,不同的结构安排,同一个情节在表现效果上存在较大的区别。情境与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即在发展情节的过程中要注重特定情境的策划,只有在特定的情境安排下,才能表达出人物的特定性格,事情发展才不会发生冲突。

综上所述,电视剧剧作的任意元素之间均存在着必要的联系,从某种角度分析,情节是电视剧的“肉”;题材是电视剧的“魂”;结构是电视剧的“骨架”;情境是电视剧的“血液”。任意元素的破坏都会严重影响到电视剧的艺术效果和表达。

三、电视剧情节架构的组织特点

(一)人物性格、人物形象为主的电视剧。如果电视剧的主线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那么在编排情节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矛盾和问题。即在情节设置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制造麻烦,使得人物可以在麻烦中成长、改变,直到更加强大。在这样的情节组织下,不仅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主人公的性格变化,同时也可以有效表达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大家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喜欢或者崇拜某一个人物,例如《花千骨》中的白子画,《琅琊榜》中的靖王等,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因为主人公经历了不同的苦难与痛苦,最终完整表现出了人物特征。基于这些情节的安排设置后,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二)人际关系为主的电视剧。以人际关系为主的电视剧在安排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要注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即在一般冲突情节发展下继续深化矛盾,增大情节的联系网。例如电视剧《生死抉择》,主要讲述的是与主人公相关的人际关系,即主人公在发现上级、下属、妻子以及自身均处于同一张关系网中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将那张多重关系组成的无形的人际网描述得十分精彩。

(三)以写事件为主的电视剧。情节与故事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情节可以称之为故事,但是故事却不一定能够称为情节,故事与情节之间的差别在于故事是在叙述一件事情,而情节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还需要着重强调事件的因果关系。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情节在叙事的过程中更加遵循逻辑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介绍情节的定义和提炼原则,分析情节与其他电视剧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了不同侧重点的电视剧进行情节规划时的特点。电视剧既是现实生活的模拟,也是艺术形式的表达,因此在设计电视剧情节的过程中要注意真实性、合理性以及功能性等特征。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玉卿嫂;人物性格;探讨

玉卿嫂是台湾作家白先勇塑造的不朽人物形象,作品问世后,社会各界对此人物形象进行了广泛的分析探讨,但未免有所不足和缺陷,笔者从玉卿嫂的性格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探讨。主要从三个方面:玉卿嫂的着装打扮,言谈举止,自杀殉情着手,来剖析玉卿嫂的人物性格。希望本文能够丰富相关学术研究材料,为玉卿嫂的人物分析尽笔者的绵薄之力。

初次接触玉卿嫂,总体感觉玉卿嫂的身上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妇女气息,温柔,贤德,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则加入了一些新的时代色彩,当最后玉卿嫂殉情自杀的时候,在情感和认知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玉卿嫂的人物性格重新审视和分析。

小说文本的玉卿嫂出场,并不是像大多数小说那样主人公是第一个出场的,而是以小说中“我”与“母亲”关于奶妈的斗争为铺垫,在“我”强烈要求让以前的奶妈回来的情景下,玉卿嫂出场。小说中玉卿嫂开场的着装朴素典雅,“我”对此的描述是“好爽净,好标致”,文中描写到“一身月白色的短衣长裤,脚底一双带绊的黑布鞋。”这一身装束是中国妇女的典型装束,黑鞋白衣,朴素典雅。朴素的装束却丝毫没有掩饰动人的体态。小说发展到后来,到了年终贺岁的时候,玉卿嫂的装束出奇地光彩夺目“红束腰的棉滚身,藏青裤子,一双松花绿的绣花鞋儿”。红束腰,绣花鞋在古代是喜庆的象征,玉卿嫂还抹了香粉,这一切的装束只是为了去见自己心中的庆生。玉卿嫂敢于挣脱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再次追求自己的幸福,并以足够喜庆的打扮去见庆生,足以看出玉卿嫂反封建传统的决心和魄力。第二天“玉卿嫂还是换上了黑夹衣”,把那身装束收了起来,把自己的幸福放在心中珍藏。后来,玉卿嫂知道庆生并没有一心一意地对她,回想自己对庆生所作的一切,悲痛可想而知,当亲眼目睹了一切后,她已经“不知什么时候滑倒在了地上,浑身都在发抖”。之后当玉卿嫂决定以死殉情的时候那身衣服又出现了“素素净净白白的衣裳”“一对白玉的耳坠子闪闪发亮了”,衣服是白的,耳坠子也是白的,玉卿嫂就以这素素白白的装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玉卿嫂的衣服装扮的变化可以看作是她对幸福追求的情感变化:起初以朴素的衣服出现,这朴素下面却隐藏着对幸福的追逐;到了过年的时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情感,换上了喜庆年轻的装束,勇敢地走向了幸福;最后心中绝望后那身素素白白的衣服再次穿在了玉卿嫂的身上,这次的朴素带着绝望和凄凉。玉卿嫂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美德又勇于追求幸福的女性,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内心情感,贤良而不愚贤,信命而不认命。

小说中玉卿嫂的第一句话是当“我”问到她的年龄时的答语:“少爷看呢”,带有中年妇女对小孩子的爱意,风趣幽默却不乏失礼之处。语言轻松,连忙摇头的动作则更见玉卿嫂的幽默滑稽。玉卿嫂的言谈举止根据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我”和家里人说的,如上所述,温柔宽容,幽默风趣的性格具现无疑;另一类便是和庆生进行的对话,这一类又可以根据小说情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便是玉卿嫂未曾目睹那一幕之前:小说中玉卿嫂与庆生的对话开头便是一大片关心话语:“庆生,莫怪我讲一句多心话,我在你身上用的心血也算够了……”这些平常的话语,毫无保留地宣泄了玉卿嫂对庆生深深的爱,她关心庆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我也不指望你报答我什么——只要你心里,有我这个人”这简单的话便是玉卿嫂的爱情誓言。当她知道庆生与戏子金燕飞有染后当场便不知所措,滑倒在了地上,浑身都在发抖。“不、不——不要这样——庆生,不要离开我。”这是玉卿嫂对自己爱情的最后挣扎和挽回,透着绝望和悲凉。几天的沉闷和郁郁寡欢过后玉卿嫂突然“变得漂亮起来了,也跟我有说有笑起来了”,笑容的背后却隐藏着可怕的悲剧,玉卿嫂决绝地走向了灭亡。对庆生玉卿嫂毫无保留地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爱,言谈举止间闪烁着妇女的美德和光辉,温柔贤德,愿意为爱付出一切。

玉卿嫂为爱快乐过,付出过,也挽留过但最后还是以自杀殉情走完了生命历程。“玉卿嫂一只手紧紧地挽在庆生的颈子下,一边脸歪着贴在庆生的胸口上。”玉卿嫂以这样的姿态向读者做了最后的告别。玉卿嫂与庆生双双死亡,在世人的眼中无疑是悲剧,可对于玉卿嫂呢,不一定吧?追求自己心爱的人而不可得,不如与他共赴黄泉,未尝不是一种幸福。玉卿嫂是一个敢于为爱而死的刚烈女性,她的死或许还暴露了她不能接受爱的幻灭而软弱的一面,但笔者以为更多的是刚烈女性的味道。

玉卿嫂的人物性格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玉卿嫂是一种双重性格的交叉:传统的封建妇女美德与时代追求幸福精神的柔和。玉卿嫂在前夫死后又果断地追求幸福,大胆而热情昂扬,愿意为爱而付出一切,当最后遭遇爱的破灭时,果断地为爱献身。玉卿嫂的自杀殉情是传统与时代双重人物性格强烈碰撞的结果,她的自杀具有客观必然性:她在守寡后没有从一而终,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心中抱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而当美好破灭后,再也不堪忍受传统道德的批判,与其心灵备受折磨,还不如为爱而献身,是她自己让自己走向了最后的结局。

本文本着分析玉卿嫂人物性格的目的,服务于玉卿嫂的人物形象分析,从文本中玉卿嫂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自杀殉情三个方面分析玉卿嫂的人物性格,得出了玉卿嫂双重人物性格的结论。玉卿嫂性格是传统与时代的强烈碰撞和融合,玉卿嫂的殉情自杀也是她双重性格所造成的悲剧,玉卿嫂的自杀具有客观必然性。

参考文献:

篇4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人物细节描写则是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包括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肖像等在内的一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的生动、细致地描写。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细节描写呢?主要方法是:在关键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

关键: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题

驻足:就是要进行细腻传神地刻画

例1: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边,眼睛看着我。

1 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改文: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将眼睛微微睁开一条缝,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边,眼睛柔柔地看着我,我分明感觉到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似乎在找寻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找她自己的影子,又似乎在欣赏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2 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改文;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将眼睛微微睁开一条缝,妈妈果然站在了我的床边,眼睛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的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的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的朝阳与小草的交谈!

例2:老师讲课有一个习惯性动作,讲着讲着,他就会将眼睛向上看,令人忍俊不禁。

3 变换角度,增加层次

改文:当他沉浸在他描述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他的眼光就会一点点远离我们,开始望向天花板,仿佛在那里寻找,寻找着精神的栖息地,构建着一个新世界,于是我们也随着老师的目光,追索着他描述的世界,走过万水千山,看遍诗词赋文,阅尽风流人物。

4类比联想,添其内涵

改文:当他沉浸在他描述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他的眼光就会一点点远离我们,开始望向天花板,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见过,那启蒙先生的眼神,是对古代文化的陶醉和沉迷;我曾在《最后一课》里见过,韩麦尔先生的眼神,是对法兰西语言的热爱和崇敬;我曾在《时间简史》的扉页上见过,霍金先生的眼神,是对科学王国的探索和追求。

5心理描写,表现性格

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等。

5.1 直接描写式:这种方法最常见,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

例如:“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我绝不能让人知道这件事。难道我不称职吗?――不成,我绝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到布料。”

5.2 动作暗示法:用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例如: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

5.3 语言烘托法:言为心声,一定条件下人物的语言正是其心理状态的折射。

例如:“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5.4 神态显示法:这种描写法是通过写人物的神情来显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5.5 景物衬托法:即用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理。人物心情不同,对周围景物的感受也不同。所以景物描写,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

例如: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5.6 幻觉展现式: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题。

例如: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一般情况下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好像看见、仿佛看见、仿佛听到”等。

6语言描写,展示个性

篇5

总评:不管是连载小说还是系列作文,都离不开故事情节的组织与整体结构的安排,尤其是在情节方面无论用什么方法提炼、编织,都应该处理好人物与情节的关系。如果“事缘人起”、“事以显人”,情节自然也就成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因此,好的情节,应该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看了作者的这篇习作,感觉在情节设定方面需要认真琢磨,比如在写到当“当天使来到老家时”,在这之前就应该有对“老家”的一番情景描述,从而为在“天使”在“老家”将发生的情节(其实也就是事件要素)埋下伏笔,要么以景预示“天使”遭遇,要么衬托“天使”心境,等等,这是很重要的环节。其次,作为连载小说的章回或是系列作文的章节,都必须有悬念突生,作者是有想到这点,但由于情节缺少起伏与回落,通篇下来并不能很好地勾起读者继续往下来的念头。再次,在人物心理活动、神态等细节缺少具体描写,使得人物个性、人物场所与要表达的具体环境(事件)难以穿插叠映。

另外,不管是连载小说还是系列作文,严格来说是不能从章回或章节中来做点评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对类似的习作一般不对每个章回或章节做点评,只有等到全部写出后,再做一个全面性的点评与概论。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

点评人:我是雨欣

篇6

本文主要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的性格,因而本节课采用编演课本剧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完成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人物分析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深刻理解文意提供平台。

案例描述

一、情境设置,感悟人物性格

师:上课伊始,我们先来看一则小品

“演员”们粉墨登场

师:你能否给这个题目加个题目

生: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生:一个变化多端的人

生:两面人

生:势利眼的警官

师:你为什么会用这个题目?

生:因为这写出了那个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本性。

生:我加个“变色龙”的题目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题目呢?

生:因为奥楚蔑洛夫就像动物界中的变色龙一样,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会想到这个题目来比喻主人公。

【评:设置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本剧表演中,更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人物性格,通过给小品加题目的方式,先整体上感官这一主人公,使学生能更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合作,探究分析人物性格

师:看小品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小狗咬人事件中态度的五次变化。四人小组合作,分别找出来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并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揣摩人物心理。从而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欺下媚上……

三、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人物

师:生活中和其他影视文学作品中,有没有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

生:和,就是个两面派的人

生:《红楼梦》里的贾雨村,为了攀附权贵,错断案,害了自己恩人的女儿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慈禧身边的李莲英

师:那么,你对这类人如何评价?

生:肯定是批判的

生:我赞同,从词的感彩上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这几个词都是贬义词。

生:不一定,我觉得有些时候“两面派”并不一定都是坏事,有时做事也可以有点策略

生:对对,刘邦不是在项羽面前一套,背后一套,不是也成就了一番霸业吗?

此时,学生中的意见已经大致出现了两种

师:我觉得大家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也不乏其数。他们的“圆滑”,他们的“见风使舵”,他们的“两面派”要看具体用在什么方面。如果是像奥楚蔑洛夫、贾雨村之类靠攀附权贵、欺压百姓、欺压弱势群体,我们就要批判,如果是为了正义事业采取的一种策略,那就另当别论。不过,要做到后者,相对来说没有一定的智谋,是做不到的。

【评:让学生由小说中的人物而联系其他影视文学乃至生活中的人物,能更好地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虽然有争议、有辩论、有不同的意见,这正反映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现实生活的自己的特有的理解,无论是非,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

四、作业(二者选一)

续写结尾:想象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300字左右

【评:发挥学生想象,作业形式体现一个“活”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回想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我感觉整个课堂都是处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很好,精彩的发言一浪高过一浪。课上完了,我的激情还久久不肯退回去。

考虑到小说中语言描写这一特色,我决定以学生比较喜欢的“演小品”――课本剧打开突破口。课本剧的原型资料来自教材。教材本身就是智慧的结晶,不过有的表现为特殊天才的创造性,有的表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但他们都同样表现出了热爱人生、维护生存的无比热情,特别是在我们将其从一种语言形式改变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过程中,会大大缩短我们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距离,有利于掌握如何调节智慧杠杆的支点,既保持原作的精髓,又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刺激。这样创设情境的目的,为了让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在表演中,奥楚蔑洛夫的媚上欺下、阿谀奉承、变化多端,赫留金的卑躬屈膝、逆来顺受,都被“演员们”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忍俊不禁。这时的学生,他们已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人物性格,他们已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积极体验者。

本节课的部分应该在第四环节,学生由对课内人物的分析而联系到生活中的人,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语文教学要进行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教学。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学生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提高对生活中人与事的认识,在这环节中,学生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对人、对事,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而作为教师的我也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不加以具体的评论,而加以引导,使他们更全面地去认识生活中的人与事,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篇7

关键词: 人物刻画 叙述视角 比较分析

波特的《韦瑟罗尔奶奶的背弃》(以下简称《背弃》)和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以下简称《艾米莉》)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两篇杰作。波特以在创作中追求小说的内容同形式的完美统一,以及在刻画人物性格、情感和心理活动时采用精炼、细腻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家、文体学家。福克纳是一个著名的“南部小说家”,他将南部不是只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区域进行肤浅的记录,而是深刻地分析了普遍存在的人类窘境。在表现主题的众多方法中,有两种方法表明他是一个成功的试验者:(1)时间的运用(包括历史时间、传统、叙述节奏与速度),这是他创作风格的一个主要特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们都不是线性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被作者进行了想象的重构。(2)除时间的运用外,福克纳还用明确或隐晦的叙述,利用中心人物反射他不断变化的关注点[1]。

一、《背弃》和《艾米莉》的性格刻画比较

波特在《背弃》中使用人物动作、语言、意识流、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角等艺术手法对女主人公韦瑟罗尔奶奶从外到内进行细腻深入的描述。而在《艾米莉》中,福克纳则充分利用错综复杂的时序、隐晦的叙述和指代模糊的第一人称复数叙述者的双重视角达到对女主人公艾米莉的追忆。殊途同归,这两个作家刻画下的女主人公具有了非常相似的性格特征:她们都很固执、独立、坚强,敢于挑战男权社会的制度和道德等。但是很明显,这两个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给读者留下的感受非常不同。读者对艾米莉性格特征的了解部分来自故事中的人物“我们”对她的话语和行为的描述,但大部分来自叙述者“我们”的直接陈述。由于故事叙述者“我们”对艾米莉的偏见和主观臆断,读者一开始就对艾米莉这个人物形象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最终读者也只能得出一个与艾米莉本人到底是怎样的或许有着很多差异的人物形象。而波特笔下的韦瑟罗尔则是一个相对来说让人信服的人物。第三人称叙述者从外部和她的内心世界同时进行了精致的描写。比较起来,造成读者感受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叙述者叙述视角的不同。

二、《背弃》的叙述视角及对人物刻画的影响

根据申丹的分类,叙述视角(或聚焦模式)可分为四类:零聚焦(即传统的全知视角);内视角,包括第三人称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中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视角及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中观察位置处于故事中心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固定式内视角涉及的两种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及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中观察位置处于故事边缘的“我”的眼光;第三人称外视角[2]。因此,《背弃》的视角属于内视角,具体来说是第三人称固定视人物有限视角(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者一般说来对人物的刻画描述比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叙述要客观、公正一些,因为它的立场决定它没有或不能有主观看法。所以《背弃》中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对女主人公言语和行为的描述是客观的,更重要的是把她的内心活动和意识以全知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有机会了解到韦瑟罗尔奶奶内心里在正常情况下不为人所知(如不为她的医生和女儿女婿所知)却是她最自由、最真实的想法。这是韦瑟罗尔奶奶这个刻画的人物形象能让我们觉得信服的最大原因。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不仅在外部描写上让我们感到人物的真实,而且让读者能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了解她本来的面目。所以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对韦瑟罗尔奶奶的刻画是客观、公正、比较完整的。由此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完整真实可信的。

三、《艾米莉》的叙述视角及对人物刻画的影响

《艾米莉》的叙述为第一人称内视角和外视角双重视角的结果。而王敏琴老师在其论文中提到了故事的第一部分第六段还使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我觉得这儿的视角应该属于热内特和申丹教授所说的视角越界。热内特认为视角越界中的一种为赘叙,可表现为在内视角模式中,由聚焦人物透视其他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观察自己不在场的某个场景。这儿即是第一人称叙述者不在场,但“我们”仍然对事情进行了叙述或转述。根据刘玉宇老师的文章,“我们”应该是镇上一群与艾米莉同龄的男性居民,而且很可能就是她曾经的追求者[3]。据此,“我们”现在肯定已经高龄(艾米莉去世时已经74岁了),所以《艾米莉》是一个由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们”追述的已经远去的故事。叙述视角是我们既身在故事中又跳出故事外的双重视角。无论是内视角(置身事中)还是外视角(置身事外),都是“我们”的主观有限视角,而艾米丽则是“我们”主观有限视角下的一个只有外部言语行为,没有自己内心世界的产物。这样刻画的艾米莉显然处处烙上了“我们”的主观看法,所以不可能是真实的。更何况内视角下的“我们”对艾米莉的态度是嘲讽和幸灾乐祸的,所以还存在刻意扭曲对她真实刻画的可能性。总之,艾米莉是一个戴着有色眼镜的“我们”观察下的没有自己独立发言权的人物形象。对她的描述是主观的、片面的,这样刻画的她是不完整的、不可信的。

四、结语

人物刻画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刻画方式能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背弃》和《艾米莉》在对主人公的性格刻画方面达到了殊途同归的结果,但它们造就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前者是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的,后者不完整、片面、不真实,因此是不可信的。这种差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叙述视角的不同。前者由于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对主人公的刻画时内外兼而有之,因此才显得真实、可信。而后者是指代不明的第一人称复数叙述者双重视角下的产物,在外部描写上已经带着严重的主观色彩,又没有对人物内心的呈现,没有把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读者(第一人称叙述者视角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不是全知的),因此这样刻画的艾米莉不完整、不可信。

参考文献:

[1]王敏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特征[J].外国语,2002,2.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

[3]刘玉宇.艾米莉的“同谋”[J].外国文学评论,2007,4.

篇8

《波音波音》作为一部在世界范围内复排过非常多次的经典的喜剧,在故事架构上,有充满合理逻辑并且层层递进的戏剧冲突性,在主题表达上,有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充满现实意义的调侃与思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通过人物关系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每一个人物的特点都被舞台艺术给夸张放大,非常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很容易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白夜行工作室引进的中文版,在我看来是一种本土化的再创作,让一出以法国巴黎为背景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同样作为摩登大都市的上海。

首先是语言风格的口语化,删去了一些冗长重复的台词,避免了略显生硬的翻译腔,同时删去了一些老套的或者具有语言文化背景差异的笑点与包袱,而是增加了一些“接地气”桥段,比如男主伯纳德劝朋友罗伯特在巴黎常住“直到房价跌下去”就讽刺了现实,引得观众会心一笑。

其次,是对于剧场效果的鲜明运用,包括灯光音乐的运用,以及舞蹈元素的加入,使得整出戏的节奏更加轻快活泼,现场的气氛也更加欢乐。整出戏的节奏感把握德比较好。在删掉了一些前后逻辑严谨交待细致但是稍显枯燥乏味的情节以后,整部戏的节奏明显加快了,各种笑料与包袱观众应接不暇,但也会让观众看得太累,在此之中,穿插的类似电影的慢镜头效果,通过灯光和音效的巧妙配合,达到一种场景自如切换的效果,至少做到了倒叙回忆(开头伯纳德与罗伯特重逢回忆童年、少年经历的片段),描述内心活动(如在交待德国空姐与罗伯特互生情愫就反复用了惠特妮休斯顿的名曲Iwillalwaysloveyou,推进感情一步步升华),还有就是刻意强调的夸张效果增强笑点等等。

篇9

关键词:亦舒;小说;梦境;深意

“香港的小说毕竟是像中国小说的,有中国传统的优美。也许外表变了很多,但是心还是那一颗古典的心。”[1]亦舒在《读副刊》中如是说。确实香港是一个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的繁华都会,但是其小说家的创作仍然摆脱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亦舒钟爱于梦境的描写便是这一体现,她深爱《红楼梦》、深爱中国的梦文化。她曾在散文《我的偶像》中说:“我崇拜鲁迅,崇拜曹雪芹,崇拜张爱玲。”[2]张爱玲和鲁迅的写作风格迥异,但是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及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小说《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常常会有梦境的描写,亦舒深迷《红楼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梦境描写之法必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并融入到她的小说中。

亦舒喜欢写梦境,擅长写梦境,单《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这一部小说就有8处描写梦境,细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这些梦境有不同的效果,有与现实融合之梦、展现人物性格之梦、表现人物心理状态之梦、深化主题之梦、设置悬念之梦、推动情节发展之梦,综观其多部小说,这几类梦境的描写频繁出现,这些都显示了亦舒对这中国梦文学的钟爱以及对梦境艺术技巧的掌握,是其小说一大特点。

一.与现实融合之“梦”

亦舒小说中有一种梦境——与现实融合的梦,不知不觉入梦,突然给读者一个梦醒的提示,这才发现原来前一段是梦境。这种现实与梦境相互交融的叙事模式。梦境与现实人生交织融为一体,虚实交融,以虚写实,造成一种“错愕”和“意外”感,增添了文章的张力和美感。

《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中对乃娟受到重创后的描写:

从邻居惶恐的眼神中,乃娟其实可以知道自己的伤势是何等的严重。但是受到重创的她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乃娟看到外婆。

她微笑,但是讲不出话来。

外婆慈和地握着她的手,把她拉起来。

她与外婆亲密地并排站在一起,乃娟看到自己躺在大门口,邻居大声叫喊奔走。

呵,乃娟战栗,她看到自己头颅左边已经像半边烂番茄,完全失去原有形状,想必是不能活命了。

她紧握外婆的手,有点遗憾,不过也不觉太大失落。

“走吧。”她同外婆说。外婆点点头。正当这个时候,乃娟看到大队警察及护理人员冲上来。[3]

梦醒,回到现实。这时读者也有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原来是梦,乃娟会被救走。《蓉岛之春》中许家真在花香中入梦,穿过芭蕉林,看到浴女,和她谈话,又觉得声音突变为饮泣,睁开眼,原来是一新在哭。伴着现实的花香入梦,又伴着睡梦中的哭泣声醒来。《吃南瓜的人》中林结球梦到王庇德,梦结尾有人进门,结球以为是王彼德,结果是王彼德女儿开门进来了。这种现实与梦境交融,虚与实的契合统一,梦境与现实自然过渡中带有一点“意外”,似梦非梦,增添了故事的魅力。

二.塑造人物之“梦”

“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同人物性格刻画与否紧密相连,因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轨迹是构成小说情节的主要脉络,任何小说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和缜密性都依赖于人物思想性格的内在逻辑,座椅几乎所有的作家都花费大量的笔墨着力于人物描写。”[4]亦舒深知描写人物塑造的重要性,除了用语言、行动、心理、景物、细节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以外,还通过梦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因为梦境没有禁忌、束缚,能够看到人物的真性情。

通过梦境描写,可以使不很清晰的性格侧面更加明显,也可以使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显现的性格特点得以强化,使人物性格刻画更加完整。林子柔丈夫在梦中感谢乃娟,乃娟只简单地回了“不要客气,这是我的职责。”[5]还要他祝福欣然和鼓励林子柔,可见乃娟并不把帮助别人看成很大的事,可见她的善良、不求回报。梦里也可以看到她的真性情。《蓉岛之春》中家真梦家华、梦到童年和哥哥们一起踢足球,可以看出他对哥哥的思念,他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在《纵横四海》里,少年罗四海因家贫不得不和舅舅出去讨生活,临行前梦到父亲问他好吗,“四海本想说吃不饱,但即使在梦里,也还十分懂事,不忍使父亲伤心,故答‘好,大家都好。’”[6]四海善良懂事,即使在梦中毫无束缚的环境下也没有说让父亲担心的话。《悄悄的一线光》中,许方宇在帮品硕打完官司后累极入梦,“耿耿于怀,责备自己,早一点找到阜品硕,或可以免此灾劫。”[7]在此前的描述中,许方宇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极能干的律师,只是听命行事,这里我们却可以看到她的善良与温暖,她不仅有令人羡慕的才华,还有一颗美丽心。另一部作品《葡萄成熟的时候》中,小山梦到葡萄园一片火海,火光强烈,小山焦急地四处救人,怀抱中的小约伯掉在地上,小山惊醒。正是通过梦境来强化了小山淳厚善良的性格。这个梦境更透彻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通过梦境描写,发掘人物的深层心理,揭示人物的隐形性格。碧好电话邀请乃娟,想为她介绍男友,但是乃娟拒绝了,之后作的一个绮梦,“一只强壮的手臂自身后搂住她”,[8]可见乃娟并不如朋友眼中那么看淡感情,她也渴望被爱、得到幸福,她内心深处实际上是很没有安全感的。乃娟在李至中家中参加聚会后梦到地震,地面塌陷,深处危险,实际上是害怕,担心失去这种心理的反映,在李至中家中有人想给李至中介绍女朋友,她担心失去李至中,但是又不愿放下面子去找他,可以看出乃娟生性孤高内敛。《喜宝》中,喜宝两次梦到已去世的母亲,喜宝与母亲的关系并不是很亲近,甚至可以说喜宝对母亲很冷淡,但是梦到母亲说明喜宝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没有人情味的人,她也渴望被爱,渴望亲情,也爱母亲。

三.刻画心理之“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依据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所做的结论:“梦境的心理活动规律与常态的心理活动规律在本质上是相似的。换言之,在任何时候,潜意识活动都是精神世界的基础,同时,潜意识由于始终受到意识的压抑,所以它们必须采取曲折途径来表现自己,于是梦境心理边也是常态心理的一部分。在睡梦中,人的意识出于松懈状态,潜意识的内容更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状态。”[9]

《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中,乃娟在幻觉中仍觉有些遗憾,因为没有见到李至中,表现出对李至中的挂念,是乃娟在现实中心境的一种延续。还有乃娟向心理医生说梦的片段,“与敌人见面,需假装十分大方地应酬,心中苦闷。”[10]表示同生活一样,“赶不上车,不知车站在何处,回不了家。”[11]表示彷徨,“电话打不通,或者记不清号码,有时,真个电话烂打来。”[12]表示与人沟通有问题。《我的前半生》中涓生与子君离婚,子君心如死灰,梦到辜玲玲对她狞笑,这是她现实生活中梦魇的延续,是现实痛苦的投影。《悄悄的一线光》中,蒋佐明梦到自己的腿重新长回来,梦到自己结婚,对象是罗天山,拨开头纱却是唐某人,最后梦到母亲。这些表明佐明截肢后对以前那个健康的自己的怀念,对罗天山的爱,唐的厌恶,以及想念母亲。另外表面上忘记唐,对其不做评论,内心还是会有一些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是愿望的满足”[13]。《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乃娟经常梦到外婆,外婆已去世,只剩她一个人,又未遇到爱的人,有时深感寂寞,梦到外婆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渴望得到安全和爱的愿望的实现。在见利太太后,为利太太努力追求爱的精神感动,深感寂寞,梦到利家亮,利家亮伸手来握她的手,这也是其渴望遇到爱的人的愿望的实现。《喜宝》中,喜宝多次梦到“信”,“信”是爱的象征,这表示喜宝对爱的渴望,她不止一次对人说要很多很多的爱。“信”就是喜宝渴望爱这种潜意识在梦中的释放。《异乡人》中方祖裴因做了子宫手术,不能生养。梦到自己生育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她乐开了花。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心愿在梦中得到满足。

文学作品若“以梦境描写心理,出了多一部分含蓄迂曲的情致外,更能使读者见到隐伏于人物灵魂深处的思维和情感。”[14]可见亦舒深明此理。

四.深化主题之“梦”

亦舒小说中有一种反反复复出现的梦,反反复复出现相似的梦,或者梦到同一个人,这个反反复复出现的“梦”在故事是一个重要的意象,有其深意。

《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中8次梦境中有三次是乃娟梦到外婆,乃娟从小跟随外婆长大,外婆是她最爱最亲近最依赖的人,即使外婆不在人世,想起外婆仍会觉得温暖安全,三次梦外婆前一次是遇到危险,外婆出现,似乎外婆在的地方就是安全的,一次是乃娟受伤,淑芬来看她,淑芬告诉她自己已怀孕,引起乃娟的思考,看到老友已尘埃落定,将有自己的孩子,梦到外婆,表现对外婆的想念,对亲情的渴望,渴望被爱,一次是在与李至中领结婚证后,心已有所属,很安定,梦到外婆,外婆给予祝福。在这个故事中“外婆”就是温暖、安全、美好的象征,乃娟最想要的就是这些。另外在其他多部作品中也有类似情节。《蓉岛之春》中许家真多次梦到少年时偷窥到的浴女,一般会在自己很累,感觉孤独心酸时候梦到她,“浴女”实际上是美好、温馨的象征。《你的素心》中朱子山多次梦到福怡,每次都是以第一眼见到的美好印象的形象出现,这实际上也象征着美好。“梦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实现”[15],这些梦的意向都是渴望却无法得到的,代表着主人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些梦使小说主题更加清晰。

五.设置悬念之“梦”

《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中乃娟在就了林子柔后梦到林子柔已经殉职的丈夫来向她道谢,还预言“真正爱你的人会用树枝打你的头”[16],小说结尾李至中用树枝打到乃娟的头,乃娟与挚爱终成眷属。这样设置悬念,提醒读者注意乃娟最后会是个什么样的归宿呢,让人忍不住想寻找答案,引起读者兴趣。《一点旧一点新》中遂心梦到素未谋面的周妙宜,周妙宜说“我有种感觉,你这一去,是不会回去了。”[17]实际也是一种预言,遂心的确没有再回去,预示遂心的选择。《她比烟花寂寞》中徐佐子梦到姚晶,这个梦很短,但是却很有暗示意义,梦中“姚晶抬起头来,美丽的双眸似有诉不完的衷情。”[18]表示姚晶的故事肯定不简单,才有后面一连串故事的发生。这种悬念使人产生一种玄妙之感,激发人兴趣。

亦舒深受中国梦文化的影响,对梦境的描写技巧的掌握娴熟,其作品中的梦境很有特点,有的绵长,有的短促,有的甚至几乎整部作品是一个梦,如其短篇《罗衣》就是利用梦境来写自己人生理想,有的合情合理,有的荒诞不经,有的似梦非梦,有的欲梦无梦,有的是反复出现相同的人和事情,总的看来,亦舒对梦境描写这一艺术手段的运用恰到好处。

本文仅从《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进入,深析亦舒在此部小说中梦境描写的特点,切口比较小。亦舒小说梦境描还有其可探之处,各种各样的梦境,对增添文章的张力和美感、刻画人物性格、描绘人物心理、深化作品主题、设置悬念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这些梦境与亦舒时常在小说中的发出的“人生如梦”的感叹契合,因此只有好好剖析亦舒小说中的梦境,才能真正体会到小说的主题,发现亦舒小说的非凡之处。

注释:

[1]亦舒.舒云集[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3:20.

[2]钟晓毅. 亦舒传奇[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0:333.

[3][5][8][10][11][12][16]亦舒. 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162,90,21,153,153,153,

90.

[4]方文开.论霍桑小说的梦境描写[J].河南社会科学第11卷第5期,2003:133.

[6]亦舒.纵横四海[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5.

[7]亦舒.悄悄的一线光[EB/OL]. book.省略/nzt/lit/qiaoqiaode

yixian/60.shtml.

[9][15]苏隆.弗洛伊德十讲[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64-65,63.

[1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 晋池译 [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25.

[14]赖玲华:梦里读人生——解读沈从文小说里的梦境描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1期,2004:[4].

[17]亦舒.一点旧一点新[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184.

篇10

关键词:世说新语;语言艺术

《世说新语》作为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具有“名士底教科书”的称号。就本质而言,其并非一部笔记小说,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凭借自身独特的成就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目光。特别是作品的语言艺术,将魏晋时期的文学、艺术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世说新语》研究的最佳切入点。而文学语言作为重要载体,是文学传承和发展的关键之所在,也是衡量作家作品的主要标准。因此选择该课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该部作品的语言艺术具有积极意义。

1 影响《世说新语》语言艺术风格发展的原因

1.1 动荡的社会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社会背景的具体表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几乎没有太平祥和的时期。回顾历史,人们生活苦难、社会动荡不安。因此东晋时期的《世说新语》,势必会存在不同时代的艺术风貌,或出现深沉感喟,或出现任诞兴会,语言表现中也透漏着浓浓的悲伤之情。魏晋学士在此社会背景下,寻求自己的归宿、难以施展抱负等都成为书中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社会背景在其中的渗透,丰富了文章内容真情实感。因此《世说新语》语言文字能够真实地彰显人物性格。

1.2 审美观念的形成

文化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贯穿于整个时展全过程。而文学各类体裁、特点等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学者审美观念的初步形成,促使其在创作文章时,能够更由目的、意识追求自己与他人的不同[1]。《世说新语》中收录的人物,无不覆盖着作者的审美观念,促使其在微言片语之中,彰显人性百态,逐渐形成语言艺术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3 前代文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学语言发展自有其规律,并非空谈。《世说新语》语言的艺术特点是在前代文学基础上发展而来。而这种汲取体现在源头方面。《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著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其中蕴含了大量简短篇幅下的深刻含义。如《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都在《世说新语》中有所体现。

1.4 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如高山湖泊、绿洲荒漠等。人与自然同处于共同环境中,自然环境参与者人类气质性格的塑造,继而对文化风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参与也是形成不同文学风格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我国南方气候温暖,植物茂盛,加之政治环境稳定,促使东晋学士随之南迁。在此过程中,学士看到了千山万壑,给作者以无限启迪,令人回味无穷,真实地反映在《世说新语》文学语言上,以呈现典雅、清简之美。除此之外,绘画、清谈等方面的发展也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可见,《世说新语》语言艺术的形成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2 《世说新语》的基本语言艺术表现

2.1 语言具有独特性,个性特点所处可见

该部作品囊括了魏晋时期的风流故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故事人物涉及上千人。作者并未注重对故事本身的描述,更多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纵使文章涉及千百人,却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对人物表现形式的描写,充分展示了作者语言艺术的独特性,彰显个人性格。如在《雅量》第二十八则中“谢太傅潘恒东山时...足以镇安朝野。”这一段主要讲述了谢安等一行人出海游玩的故事。文中对人们见到风起浪涌时的表情的描写,将谢安的大气、雅量展现出来,以突出人物个性特点。又如《德性》第十三则中,讲述了华歆与王朗以其乘船避难的故事,当遇到突发状况时,二人的不同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对华歆缜密、坚定性格的描写成为全文中的最大看点。

第二,人物性格特点的个性化。作者在《俭吝》第二则中写道“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开门见山的阐述了王戎的性格,并通过简单的事例充分证明该人物吝啬程度之深。然而作者深知人的具有多样性,在《雅量》第四则中讲述了王戎“见李子不拾”的故事,以展现其聪慧的一面,带领读者对于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朝着纵向深入挖掘,最终实现运用最简单的故事反映最恰当的道理。

第三,人物口语个性化。作者对于人物细节的把握出神入化,具体表现在人物口语个性化方面。在《赏誉》第五十九则中,讲述了何充到王导的住处,王导“以麈尾指座”,同时说“来,来,此是君坐”,以此来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喜爱。或者在《简傲》第三则中,嵇康“旁若无人”等表现以展现出嵇康耿直、褒贬分明的个性[2]。

2.2 语言蕴含丰富情感,突出语言深情

该部作品创作之时,人们正处于战火纷纷、灾难重重的年代,很多魏晋名士内心挣扎,苦不堪言。在此背景下,作者承受着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折磨,对其作品语言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