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引杨氏范文
时间:2023-03-28 07:4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人引杨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保证充足的食物摄入,提高膳食质量增加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选择食物时,更应注意保证奶类、瘦肉、禽类、鱼虾和大豆制品的摄入,按照饮食习惯烹制合口的膳食,以保证能量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是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
适当增加进餐次数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如果1次进食较多,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可少量多餐,每天进餐4~5次,这样既可以保证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又可以使食物得到充分吸收利用。对于已经出现营养不良或低体重的老年人,更应注意逐步增加食量,使消化系统有适应的过程。
适当使用营养素补充剂部分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下降及疾病等因素不能从膳食中摄取足够的营养素,特别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适当使用营养素补充剂。
及时治疗原发病老年人中支气管炎、肺气肿、肿瘤、心脑血管病、胃肠疾病等发病率增加,这些疾病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是改善营养状况的重要措施。
定期称体重,监测营养不良体重减轻是老年人营养不良的主要表现,若体重突然急剧下降可能是一些重大疾病发生的前兆,因此,应当经常称量体重。
贫血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贫血可使免疫力低下,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
贫血可使神经系统和肌肉缺氧,容易出现疲倦乏力,头晕耳鸣、神情淡漠、记忆力衰退、抑郁等症状和认知功能受损,体能和工作能力降低。
老年人贫血容易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由于血红蛋白携氧能力减弱,心脏耐缺氧的能力下降,而老年人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基础,可出现心慌、心跳加速,使心脏负荷加重。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心衰。
由于血红蛋白量减少,氧气的运送能力减弱,稍微活动或情绪激动可导致血液含氧量进一步降低和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出现气急、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贫血还会影响消化功能和肾脏功能。
如何防治老年人贫血
增加食物摄入贫血的老年人要增加食物摄入量,增加主食和各种副食品,保证能量、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叶酸的供给,提供造血的必需原料。
调整膳食结构一般来说,老年人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摄入减少,植物性食物中铁的利用率差,因此,贫血的老年人应注意适量增加瘦肉、禽类、鱼虾和动物肝的摄入。动物性食品是膳食中铁的良好来源,吸收利用率高,维生素B12含量丰富。新鲜的水果和绿叶蔬菜,可提供丰富维生素C和叶酸,促进铁吸收和红细胞合成。吃饭前后不宜应用浓茶,以减少其中鞣酸等物质对铁吸收的干扰。
选择含铁的强化食物如强化铁的酱油、强化铁的面粉等。国内外研究表明,食物强化是改善人群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适当使用营养素补充剂当无法从膳食中获得充足的营养素时,可以有选择地使用营养素补充剂,如铁、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
积极治疗原发病许多贫血的老年人,除了膳食营养素摄入不足以外,还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这些慢性疾病也可导致贫血。因此需要到医院查明病因,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
多做户外活动,维持健康体重
老年人的营养不仅与膳食有关,而且还与运动(户外活动)密切相关。
老年人适当多做户外活动能延缓机体功能衰退老年人如果天天运动,并注意多做户外活动,则可延缓老年人体力、智力和各器官功能的衰退,这是因为:①运动可以使心肌收缩加强,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肺活量扩大,血液含氧量增加,使全身各组织细胞得到充分的氧气;有利于促进食欲,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减少紧张和忧虑,有利于睡眠。②户外活动时空气新鲜,接受紫外光照射,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合成,预防或延迟骨质疏松的发生。
篇2
论文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为卫生决策者采取相应的策略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河北省石家庄、保定两城市60岁及以上老年398人进行抽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结果分析。结果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系统和年龄层次与城市老年人选择不同的养老方式有密切关系。结论家庭养老目前仍是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首选,社区养老理念和服务模式亟待形成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从建国前的35岁上升到2005年的72岁。预期至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提高到72. 5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8. 29%。人口老龄化给整个社会带来诸多问题,其中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更是老龄问题的热点与焦点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城市老年人群的调查,分析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为决策者采取相应的策略或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石家庄、保定两城市4个社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人户调查。共调查398人,有效问卷373份,有效率93.7 %。其中51. 7%为女性,48. 3%为男性;60一69岁占67.8 % , 70 - 79岁占25.8 % , 80岁及以上者6. 4 %;初中及以下学历为69.9 %,高中学历占16.7%,大专及以上学历为13.4% 。
1.2方法 调查员由专业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对调查员进行培训,统一标准。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用表,深人到社区进行一对一的人户询问式调查,并当场收回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个人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系统、身体健康状况与就医情况和养老意向等方面。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0. 0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 1个人经济状况 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经济来源主要为离退休金,占80.3 %,其余为子女供养的占16.7%,靠国家或社会救济的占3. 0%。对个人经济状况的自我评估:68. 9%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一般,认为自己经济状况较好和较困难者分别为22. 0%和9. 1 %。医疗费用来源:单位报销占30.9% ,其中全部报销的占18.2%,部分报销的占81.8%;医疗保险43.7 %,全部自费25.4% 。
2. 2社会支持系统老年人群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表现为居住方式、与子女的关系及与邻里、社区的联系。调查显示,41. 2%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或住在同一小区,25%的人与子女同住一个城市,31%老年人的子女在外地,2. 7%老人的子女在国外。老年人的社会联系情况,见表1。
2. 3健康与就医情况 调查对象中确诊患有高血压、骨关节病、冠心病、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者分别为42.2%,19.3%,13.1%,7.9%和16.9%;86.6%的人生活能自理,生活部分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者分别为10. 1%和3. 0%。对健康的自我评价:15. 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身体很好,63. 8%的老人感觉身体还可以,仅20. 6%老人确认自己身体不好。身体感觉不适之后,45. 6%的人首选离家近的医院就诊,16. 5%的人经常去看门诊,90. 0%的老人看病时有人陪伴,20.5 %的老人生病后最担心的是无人照顾。
2. 4养老意向 老年人群对养老问题的看法和对养老场所、方式的选择,见表2。
2. 5分析影响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
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系统、慢性病患病情况、生活自理情况、医疗费用来源等多个变量为自变量,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系统和年龄层次与城市老年人选择不同的养老方式有密切关系。
3 讨论
3. 1家庭养老仍是养老方式的首选 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更倾向于与子女同住,接受子女的照顾,尤其是生病和年老体弱的时候。虽然一定程度上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场所有多种选择,例如人住社会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等,但是由于经济状况、家庭在提供情感交流和老年人本身心理需求上的特点,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人的首选养老方式。
3.2年龄对养老方式的影响 60一70岁年龄组人群在整体上被称为“年轻老人”,虽然身体状况开始衰退,但退休后没有了工作压力,可以很好安排自己的生活,身体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良好的状态,因此,这一年龄组的大部分人具备自理能力,即便身体出了问题,也可以依靠配偶帮助解决,因此这部分人对社会的养老需求相对较少。而高龄老年人对家庭、子女和社会的依赖性都明显增高。
篇3
①热量。维持身体基础代谢和活动能力的能量即称热量。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总热量控制在1900~2480千卡以下较为适宜(现在长寿研究提出的热量摄入控制量比此值更低)。老年人食物热量的计算是碳水化合物每克供给热量为4千卡,脂肪每克供给热量为9千卡,蛋白质每克供给热量为4千卡。如某人每日吃的食物中包括450克碳水化合物,40克脂肪和80克蛋白质,则他从食物中获得的热量是(4×450)+(9×40)+(4×80)=2480千卡。老年人热量的主要来源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经常吃一些以玉米、小米、面粉、糯米、黄豆、绿豆、赤豆、蚕豆等做成的食品。
②蛋白质。蛋白质对老年人的营养非常重要。因为蛋白质能维持老年人机体的正常代谢,补偿人体组织蛋白的消耗,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一般说,老年人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应该与年轻人一样,每公斤体重需要供给蛋白质1.0~1.5克,不应少于0.7克。供给老年人的蛋白质应以生物价值较高的优质蛋白质为主,优质蛋白质应占蛋白质总量的50%左右。
③脂肪。老年人对脂肪的摄入,一方面要考虑到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对脂肪的吸收较慢较差,从而血脂浓度较长时间地升高,导致血液的黏度增加,应该控制对脂肪的摄入量;而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保持营养素之间的适当比例,如果食物中脂肪含量过少,这也会影响到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一般可根据脂肪供给热量占总热量的17%~20%,即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脂肪量不宜超过1克。因此,老年人宜吃含胆固醇低的食物。
④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多糖(如淀粉)、蔗糖、麦芽糖、乳糖、葡萄糖的总称,是供给热量的主要来源。平时我们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五谷类的淀粉。老年人碳水化合物所供给热量应占总热量的55%~60%,其中纯糖不要超过10%。老年人膳食中,可加点蜂蜜、糕点、糖果,当然不能过多。
⑤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无机盐是指人体中除了碳、氢、氧、氮之外的各种元素。其中含量较多的有钙、磷、钾、钠、镁、硫、氯等7种元素,其次还有铁、氟、硒、锌、铬、铜、碘等必需的微量元素。对老年人最主要的微量元素是钙、铁、锌、铬。钙主要是存在于虾皮、芝麻酱、牛奶、小鱼和海带中,洋白菜、芥菜、萝卜中也含有丰富的钙。铁主要存在于海带、芝麻酱、猪肝、河蟹中。锌主要来自瘦肉、家禽和鱼等动物性食品,以及奶制品、鸡蛋中;植物性食品,如豆角和谷类也是锌的主要来源。老年人每天摄锌量不少于10~15毫克为宜。铬主要存在于某些香料,如黑胡椒,以及肉、牛奶、水果和谷物中。
⑥维生素。维生素A、D、E、B1、B2、B6、B12、C,对老年人来说是重要的。维生素A主要来自肝、蛋黄、鱼肝油、乳及乳制品。维生素D主要来自动物肝、蛋黄、鱼肝油等。维生素E主要来自植物油、绿色植物及胚芽等。维生素B1主要来自酵母、豆、谷物、瘦肉等。维生素B2即核黄素,主要来自酵母、蛋、绿叶蔬菜、豆及豆制品。维生素B6主要来自酵母、蛋黄、动物肝及红辣椒、谷类。维生素B12主要来自动物肝、肾、肉等。维生素C主要来自新鲜蔬菜、水果、枣及茶叶等。
⑦水。老年人对渴的反应迟钝,特别是高龄老人,应帮助其养成饮水习惯。一般认为饮水量每天应控制在2000毫升左右,过多也不利健康。
篇4
高血压是我国多发病之一,如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其发展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该病可以导致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脑卒中)、高血压肾病,还可以合并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等等。因此,患高血压的病人应坚持看病服药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不注重自我保养,再高明的医术也很难收到良好的疗效。下面介绍10种高血压病人自我保养的方法。
1.情绪要稳定血压的调节与情绪波动关系非常密切。大喜、大悲、大怒、大气,都可引起血压大幅度的波动。因此,已患高血压的病人,应养成自制的习惯,保持情绪的相对稳定。
2.大便要通畅排大便时,腹压升高,可以影响血压。排便困难的人,则更明显。因此,患有高血压的人,在排便困难时,可服用一些缓泻剂。平时应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还应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3.饮食要三低二高低动物脂肪、低糖、低钠(盐);高蛋白、高纤维素(蔬菜)。
4.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血压病人的大敌。体重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血管外周阻力增加,都是导致高血压恶化的重要因素。
5,要节制在血压波动较明显的时期应禁止同房。
6.高血压病人应掌握自我感觉在血压波动较明显的时候,往往出现头晕、头痛、困倦、乏力或失眠等临床症状。一旦发生不适,应及时就医治疗。
7.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停留。
8.避免高空作业。
9.起、坐、站、卧要平稳,避免突然改变。
10.定时监测血压但不要天天测血压或一天测几次血压,测量血压次数过多,会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在无明显不适情况下,一周测一二次即可。
常食药粥可软化血管
玉米粉粥玉米粉50克,粳米50克。先将玉米粉加适量清水调匀,待粳米煮粥将成时加入同煮至稠即可。每日服食一二次,具有益肺宁心,调中开胃等功效。适用于动脉硬化、高血脂症、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服用,软化血管功效显著。
大蒜粥紫皮大蒜30至50克,粳米100克。将大蒜去皮,放沸水中煮1分钟左右捞出。将粳米放人煮蒜的水中煮成稀粥,然后将蒜放入,即可服食。每日服食一二次,具有软化血管,降血压,降血脂,抗痨及止痢等作用。
何首乌粥何首乌30至50克,粳米50克,大枣5枚。先将何首乌放人砂锅内,加适量清水煎取浓汁去渣,与粳米大枣同煮为粥,服用时可加适量冰糖调味。每日服食1次,具有益肾抗衰,养肝补血等作用。适用于老年人肝肾不足,阴血亏损所致的头晕耳鸣、须发早白、神经衰弱、高血压、动脉硬化,作用明显。
甜浆粥新鲜豆浆500克,粳米50克。将粳米淘洗干净,与豆浆一起煮粥,服用时加冰糖少许。每日服食一二次,具有健脾、养胃、润肺、补虚等作用,对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老年人营养饮食新标准
为维护老人的身体健康,延缓衰老进程,老人的饮食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营养配比和标准。下面是老年人营养饮食新标准。
1、总脂肪:占总热能的15%~30%,要尽量维持低水平。其中饱和脂肪酸(动物油脂)占0~10%,多键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脂)占3%~7%。这就说明,动物油和植物油混合食用,其营养成分最好。总脂肪中应包括其它食品所含的脂肪。
对胆固醇每日应限制在300毫克以下,饮食中应尽量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品,如虾米、虾皮、蛋黄、肥牛肉等。
2、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0%~15%,应选用一定量的优质蛋白质,如鱼、肉、鸡油蛋等,植物蛋白质如豆腐等也应适量食用。
3、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的50%~70%,应选配适量粗杂粮,以增加纤维和维生素的含量。
4、游离糖:0~10%。
5、食用纤维:每日16~24克,主要是芝麻、麸皮、豆类等,同时多食用蔬菜和水果。
篇5
[关键词]冠心病;危险因素;阳江市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c)-0161-03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and relative 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in elderly people over 50 years old in Yangjiang city,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on prevention and therapy of CHD.Methods 2000 residents (in the age more than 50 years,over 5 years of residence) from six communities of Yangjiang city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6 were interviewed randomly,data on common CHD risk factors in the study subjects were collected by well-trained physicians.The risk factors of CHD were explored.Results A total of 2000 cases were investigated,276 CHD patients were found,morbidity rate was 13.8%.In 1724 cases of the residents without coronary heart disease,869 cases were high-risk population of developing CHD (50.4%),542 cases were potential high risk population (31.4%),only 313 cases were healthy population (18.2%).Logistic multi-factor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rrelated with age,high cholesterol,smoking,family history of CHD,hypertension,diabetes between the non CHD group and the CHD group (P
[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Risk factor;Yangjiang city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冠心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日益严峻,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1]。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吸烟和糖尿病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4]。为了解本地区中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特征,本研究对阳江市城区市区居民进行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阳江市城区居住5年以上、年龄50岁以上的本地中老年人,均愿意接受、配合调查和跟踪、随访,分阶段、分批次在6个社区进行随机入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2000例。
1.2研究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以入户或电话预约来医院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内容包括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家族史等,体格检查包括检测体重、身高、血压、心率、心电图、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由经过我院规范培训的医务人员(包括社区医生)完成。
1.3诊断标准
冠心病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业组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高胆固醇血症诊断参照2007年制订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将TC≥6.22 mmol/L、TG≥2.26 mmol/L、LDL-C≥4.14 mmol/L中任何一项异常即定义为高脂血症。糖尿病诊断参照目前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①任何时刻静脉血糖≥11.1 mmol/L(200 mg/dl);②空腹静脉血糖≥7.0 mmol/L(126 mg/dl);③葡萄糖耐量试验的2 h血糖≥11.1 mmol/L(200 mg/dl)。高血压的诊断按照WHO和国际高血压联盟(ISH)标准[5]。肥胖的诊断参照体重指数(BMI),BMI≥28.0 kg/m2为肥胖[6]。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作用大小,以P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2116份,收集资料完整的有效样本共2000例,其中男性1086例(54.3%),女性914例(45.7%);年龄50~82岁,平均(63.0±8.2)岁;汉族占94.2%。
2.2冠心病患病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中,冠心病者276例(13.8%),其中男性145例,女性131例。未患冠心病的1724例被调查者中,根据危险因素判断,有869例为冠心病高危人群,占50.4%;542例为中危人群,占31.4%;只有313例为健康人群,占18.2%。
2.3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的性别、饮酒史、运动习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家族史、BMI等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冠心病家族史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的OR值最高(OR=7.628),其次是糖尿病(OR=6.873)(表2)。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病之一。根据WHO的统计,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又被称为“第一杀手”[7-9]。随着社会老龄化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人群的增多,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0-11]。
冠心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其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社会心理因素等)和不可改变的因素(年龄、性别、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易感基因等)。我国多省市联合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可变的危险因素中,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影响因素的强度依次为高血压、吸烟、高TC和低HDL-C[12-13]。我国地方辽阔,文化水平、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存在地区差异,冠心病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也有所不同[14]。
高血压被认为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在冠心病预防中意义显著,早期控制血压能在经济学上降低冠心病的费用[15]。高血压导致动脉硬化的进展速度和严重程度随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增加,研究证明,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都能够强有力地预测冠心病的危险性。在本研究的回归分析结果中,高血压的OR值最大(OR=7.628),提示高血压是阳江市区中老年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钠离子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因此倡导低盐饮食。
血脂异常是指TC、LDL-C及TG升高以及HDL-C降低,无论哪项异常都伴有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6]。本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一致,其OR值在危险因素中排位第三(OR=5.254)。饮食是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的重要因素,预防冠心病应长期低脂饮食。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代谢紊乱性疾病,常与高血压、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TG血症、低HDL-C等多个危险因素合并存在,这些因素均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17]。Framingham的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无论男女,不同年龄组,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都是糖尿病者高于非糖尿病者。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的OR值为6.873,在危险因素中排位第二。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与进展[18]。
本研究结果显示,阳江市城区50岁以上中老年人冠心病发病率较高(13.8%),冠心病高危人群占50.4%,中危人群占31.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病组在年龄、高胆固醇、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方面与非冠心病患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阳江市中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大力加强冠心病防治工作势在必行。利用媒体宣传、报刊宣传、社区健康教育、社区义诊活动等途径进行冠心病知识健康宣教,动员居民定期健康体检、戒烟,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引导群众合理用药,科学防治冠心病,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军祥,肖金梅,苏红卫.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查[J].现代防医学,2006,33(7):1140-1141.
[2]冯丽,马晓梅,王石,等.北京市南苑地区居民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北京中医药,2010,29(5):327-328.
[3]郭东梅,胡蓉.冠心病新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1,40(20):2462-2465.
[4]余汀.运动平板试验对男性及绝经前后女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5,24(6):449-451.
[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J].高血压杂志,2000,8(1):94.
[6]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 23(1):5-10.
[7]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5-246.
[8]彭金祥,姚祖培.冠心病合并抑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0):1234-1236.
[9]孟素芳.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比较[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4,23(6):433-435.
[10]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7):487-491.
[11]刘红彬,张晓华,张志刚,等.体表心电图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5, 24(4):256-260.
[12]王薇,赵东,孙佳艺,等.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133-1137.
[13]郭东梅,胡蓉,赵郑波,等.重庆地区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4):350-354.
[14]王晓玲,顾东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整体危险评估[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9(1):46-47.
[15]黄涛,曾恋,陈明骥,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41-42.
[16]王中平,刘凡,王玲,等.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研究进展[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3):45-48.
篇6
在医院,很多老人当拿到自己有营养不良的报告时都很难接受,他们的子女也不理解,父母平时也不缺钱,自己想吃什么就可以买什么,为什么还会发生营养不良呢?实际上,很多老人因为消化功能衰退的问题,从正常饮食中已经无法摄取到人体必须的一些营养素。还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日常饮食习惯并不好,随着年龄增大食欲下降,在饮食上也草草应付,或者仅仅以吃饱为目的,忽视了膳食平衡的问题。可以说,即使是有物质条件,还是有很多老年朋友并不了解怎么吃才能营养均衡,加之生活习惯比较难以改变,种种因素都导致了老年人群中大量营养不良事件的发生。
刘阿姨退休已经快10年了,给孩子打电话时总是嘱咐他们少吃肉多吃菜,就算工作忙也要好好吃饭。但是一放在自己身上,好像就懒得那么麻烦了。平时大多只准备一点花卷馒头这样的主食,吃饭的时候热一下,感觉也能吃饱。因为老伴儿喜欢吃肉,只要血糖血脂各项指标正常就做一顿解解馋。蔬菜常常只吃那几样,一次买一点放一个星期都吃不完。就这样,两个人感觉自己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比起困难的时候好多了。但是慢慢的,老两口感觉自己体重虽然没什么变化,但是精神却越来越差,身体素质也不行了,各种大小疾病接踵而来。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们两个都有营养不良的问题,这让刘阿姨和她的老伴儿都糊涂了。
实际上,像刘阿姨这样的情况在老年人群中还有很多。专家表示,老年人在饮食上普遍存在营养不均衡的问题,常常只是满足于吃饱。尤其是进食困难的老人,能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很少考虑全面均衡的膳食搭配。现在生活水平比较好,很多老人饮食结构上偏精细粮食和肉类,维生素含量比较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不够。除非是因为各种疾病必须调整饮食结构,否则多年的习惯一时很难改变。而已经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在饮食方面则畏首畏尾,许多东西不能吃,也使得老年人三餐缺乏合理的膳食搭配。
篇7
〔论文摘要以湖南省涟源市某村32人为访谈对象,说明:村民对养老责任的认知不够清晰,基本上意识不到养老中国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其大概可归纳为养老是个人、子女、村集体、政府责任四种认识。年龄、性别、婚姻、谋生职业、经济状况、子女等自身因素与区域经济、文化传统、农村政策等社会因素,对农村村民养老责任的认知有相应的影响。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必须重视传统的个人养老责任和子女养老责任,强调个人、集体、国家责任并存互补。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获得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是宪法赋予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国民的基本权利,这一观点已为大多数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者所认同。因此,国家有责任将老年农民纳人社会养老保障的范围。那么,农民自身对养老责任的认知状况又是怎样的呢?笔者选择了湖南省涟源市的一个村(以下简称s村)进行了个案调查。
一、s村概况及访谈对象的基本构成
(一)s村概况
s村位于湖南省中部地区,经济水平属中等偏下。村民大都姓李,总人口938人,13个村民小组,298户,耕地872亩(资料来源:涟源市政府网站)。村民主要从事水稻种植,大部分中青年农民外出广东、长沙等地务工。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在家养老的约十来人,还有中小学任教、乡镇上班的约六人,五保户四人。因为大部分是空巢家庭,老人大都肩负着农业生产、照顾孙辈的重任。
(二)访谈对象的基本构成
在全村村民中采取主观抽样的方式选取32个样本深度访谈,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
二、村民对养老责任认知情况概述
s村在社会转型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群体结构在变动,这种变化触动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通过调查,归纳起来,s村村民养老责任的认知情况可以归纳为主要以下四种情况:
(一)养老是个人责任
访谈的三十二位村民中,有九位认为养老是自己个人的责任,占访谈总体的28% 。
个案1:毛某,男,62岁,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成家,孙辈七人。早在五年前,他已张罗完最小的儿子的婚事,现在养鱼、种田、喂猪,还为外出务工的子女带小孩,最多时带六人。毛某坦言,自己能干活,找得到钱,生活不需案子女,在生日、过节、过年随他们的心意,拿多拿少不计较,当然为了平衡子女间的矛盾,照顾他们的小孩要给同样的生活费。他说在外打工不容易,有时拿不到工钱,子女嫌房子落伍了,太小了,要新建流行的套间房,以后小孩读书费用也高,还不能得病,因此,子女的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这代表了村民的心声。可以看出,毛某在自己力所能及时,尽量做到替子女分优,其中包含着一片爱心,只要子女幸福自己就满足了。
个案2:周某,女,54岁,在家开个体诊所,曾是乡村老赤脚医生,丈夫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木匠,儿子在外学医后回家协助母亲经营。周医生说:“家里收入一直比较稳定,子女大了,女婿家条件都不错。丈夫每年做木工收入不低,有时还承包村民的住宅建筑。村里只有一家个体诊所,村民小病大都在此诊疗,乡里乡村的可以计帐,年底大都会归还。至于老了,经济上不用子女负担,寿器(指棺材)已办好,百年之后(指死去)只须他们硅硅头。”一女婿在城里做商业保险,对此有了了解,在女婿的鼓动下老俩口各办了一份人寿保险。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周某认为自己有条件,养老应该自己早做准备,养老责任在自己。
个案3:忠哥,39岁,前年新建了住房,一儿一女在家读小学由父母带,妻子在广东一家玩具厂做工。他说:“在外打工收入相对家里务农要高且稳定,只要身体好,送子女读书没问题。年老后就不出去了,攒些钱自己养老。”他认为沿海等地集体为村民购买了养老保险,国家政策也好,年老后不担忧,但在自己老家不现实,没这样的条件。
忠哥处在社会发展的好时代,子女数少,外出务工,见识广,自己有信心解决困难,对未来有好的规划。意识到集体和政府责任,但认为现阶段暂时是个人责任。
(二)养老是子女责任
访谈对象中有十六位认为养老是子女的责任,占访谈总数的50%,这说明养儿防老的思想占了较大的比例。
个案4:周某,女,78岁,四个女儿出嫁离家较远,跟儿子媳妇生活在一起。儿子在广东打工,大孙女在外读大学,二孙在广东学室内装溃手艺,第三个孙子在本镇上读初三,媳妇种家里的四亩多田,喂了两头猪。她说:“老伴七年前去世后,我就和儿子、媳妇一起过(原来老两口与儿子分家不分屋),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媳妇去田里土里时,我就在家煮饭、喂猪,早晨给孙子煮早饭,喊他上学,不要迟到。女儿给点钱我就攒起来,在家不用花什么,有时给家里买些豆腐、肉,给孙子一点零花钱,反正我离黄土不远了(离去世不远),自己动不了了还得他们(指儿子媳妇)照顾,只要他们过得好,孙子女有出息,我就放心,闭得眼了。”
周某是传统的农村女性形象,操劳一辈子,为后辈倾力付出,只图在生活不能自理时给予照顾。认为自己付出得多,理当得到回报。
个案5:李大爷,男,84岁,七个子女,大儿子出丰祸去世了,老六单身现检养一男孩,老伴几年前去世,现在大孙子家搭伙吃饭,每月给150元伙食费(农村认为孙子没有赡养爷爷的义务)。老人辛劳一世,腿脚不太方便,已不能劳动,主要是串门聊天,偶尔打打骨牌、字牌或麻将,行走要拄拐杖。他说:“女儿给多给少随便,儿子每人每年必须给几百元,读书多的儿子要多给点,当年借钱送他高考复读,考上大学后又欠了许多债,现他在外工作,其余的务农打工,家里困难些。他们当然要养我,摊派养老钱的事,是我堂弟召集他们开家庭会定下来的,子女都同意出,拿不拿当然也要看他们自己搞得好不好,幸好他们都还孝顺。”
4李大爷认为自己把精力都放在了子女身上,现在动不了了,子女有责任来赡养自己。
个案6:李某,男,45岁,儿子今年考上大学本科,女儿上高二。李某外出打工是主要家庭收入来源,妻子在家种两亩多田维持口粮。李某说:“家里底子一直较薄,父母办丧事欠了债,这几年小孩上学开支大,特别是儿子高三复读一届,心情不太好。今年考上了开学要带近七千元,每月还要生活费,女儿读高中费用也高,一年两个要一万六千元以上。他娘身体不太好,看病要花钱。现在住的是老土砖房,别人家都已建了红砖房,我根本没办法想建房的事,眼前的难关还不知怎么过。养老的事,以后再说,但愿小孩以后过得好,就靠他们了。”
李某认为没办法自我养老,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认为养老的责任在于子女。
个案7:毛奶奶,四个女儿都已出嫁,没有儿子,老伴1984年出世了,现住在老宅里。她明确表明要靠四个女儿养老,粮食、零用钱要按月给,她说总算把她们养大,不找女儿找谁去。
这些子女多的老人,总有经济条件好的子女自愿多赡养一点,老年生活就不愁了。
(三)养老是村集体的责任
有五位村民认为养老的责任在村集体,占笔者访谈总数的15%。
个案8;毛支书是1998年离任的老村干部,现66岁,在任21年,在当年的村干部换届选举中落选了。在访谈中,他认为自己为s村集体、为村民操劳付出很多,一心为公,现在镇政府应该关心他的老年生活,镇里领导说只有象征性表示一点。结果他扣留了当年村里要上墩的部分农业税,经过协调,后来镇里给他一次性发放养老补贴一万元,其他村干部也照此比例发放了养老补贴。在镇政府了解到,离任的一些老村干部镇里都进行了一定的补贴,主要是考虑到他们协助完成了许多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非农经营,也没外出务工,影响经济收入。
个案9:李立生,原来的镇办水泥厂负责人。他说:“我在水泥厂工作十多年,企业红火时为镇上创造了效益,但没办理养老保险,也没退休工资,在离任后镇里应该要考虑我的养老问题。”因此镇领导与水泥厂负责人商量一次性发给一笔养老金。
个案10:李建国,“五保”对象,现已六十四岁,有残疾,一直未成家。几年前申请得以享受五保供养待遇,每年补助五百元。所以他认为自己养老靠的是集体。
从这些访谈中可以说,村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孤寡老人等人认为养老是集体的责任。在访谈中也发现外出务工的村民们如忠哥等因接触到发达地方的社会保障现状,已开始意识到养老的集体责任。
(四)养老是政府责任
访谈中有两人认为养老是政府责任,占访谈对象总数的6%。
个案11:李金贵,本镇的干部,即将退休,现居住在老家。他说:“我当干部一辈子,国家政策上已考虑了我们的养老问题,退休后在这里生活退休工资足够花的。”
个案12:杨青,小学教师,年近五十,她认为养老方面国家现有政策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就依幸国家到时发放的退休金了。
这些国家工作人员认为养老是政府的责任。访谈中还了解到s村外出务工的村民如忠哥等人已开始意识到养老的政府责任。
三、影响村民养老责任观念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自身因素层面
1.性别与养老责任认知
在以农业为主、靠体力劳动的农村,男性往往是家庭的主心骨,决定家庭的重要事务。男性低龄老人如果在身体健朗时完成了一生中的要务,即送子女完成学业,为子女建好新房,操办子女婚事,送走长辈,则认为这辈子大事基本完成。这些老人现在尚能劳动,通过种田、养鱼、喂猪、种蔬菜等自我供养。到高龄期不能劳动了,可以靠自己积蓄养老,只需子女的精神慰籍,在生活不能自理时予以照料。如个案1毛某,做为男性,独立意识较强,子女在外务工,自己只62岁,尚能劳动,努力做到自食其力,还要为子女分优。
老龄女性认为自己主持不了家庭大事,依靠丈夫生活(实际这是互相扶养),即个人养老;丈夫去世时,认为养老是子女的责任。老龄女性社会活动较少,大多在家操持家务,自己对养老问题不够重视,更多的是考虑子女、孙辈的利益。如个案4周某,女儿的供养足够她物质上的养老,愿意与后辈生活在一起。这是老年女性的代表,很少考虑自己的独立,养老上也认识到是子女的责任。
2、年龄与养老责任认知
高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一日不如一日,如果没有老伴,生活自理就极为困难。这类人认为养老的责任应该是子女,老人对那些不孝顺的子女会很伤心,说自己年纪大了,动不了了,儿子不养我那是没良心。老人朴实的“养儿防老”思想极为明显。如个案5李大爷已84岁,是高龄老人的代表。
低龄老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整个农村的经济大大发展,子女成家、建房自己也出了大力气,现在还能劳动,照料孙辈,认为子女谋生不容易,尽可能自己供养自己。个案1中的毛某就是这类人的代表,认为养老是自己的责任。
中年人对养老的预期,认为要靠自己。如前文个案3忠哥。他们从周围老人的养老现状看,子女大都在外谋生,子女数较少,假如儿子生活不宽裕,更指望不上了,还要看和媳妇相处好不好,况且上有老人需要赡养,死后丧事操办费用大。他们想在完成家庭大事后攒钱,以后经济上不依赖子女,只求在动不了时有个照顾。
青年人在养老的问题上尚未考虑,认为离自己还很遥远,会变化大,到时再考虑。
3.文化程度与养老责任认知
农村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的与小学毕业的在务农谋生能力方面无显著相关关系,许多村民文化低但人聪明,懂手艺,综合能力强,家庭收人就高;而高中毕业务农或从事农业生产并不一定比别人强。在s村的访谈中发现,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小学的不同村民对养老责任的认知无显著相关关系。
4.婚姻与养老责任认知
有配偶的村民在s村占大多数,对养老责任的认知体现在其他的变量上。
孤老人员一般享受“五保”待遇,在问及碰到困难找谁时,回答说请邻居照应,吃穿住方面有困难时会去找村干部、或通过村里去找镇政府,请求解决,如个案10“五保老人”李建国就是这样的。五保对象认为养老责任在于集体。
丧偶和离婚的老人生活照料依靠子女,在儿子家吃饭,能劳动时是闲不住的,当问及养老责任时,如果经济独立,他们认为是个人的责任;没积蓄则认为是子女责任,如个案5李大爷和个案4周某,他们认为应该要子女赡养。可以说,丧偶的老人即使自己有经济来源,还是倾向于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愉快,又能为子女帮忙。配偶健在可以互相照顾,不分彼此,对男性来说尤其如此。
5.谋生职业与养老责任认知
s村村民以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为主,长期的传统习惯都意识不到养老上国家和集体的责任。当问到自己老年困难时是否找集体或政府,他们都说没想过,以前上头也没有这样的政策。在家务农的村民“养儿防老”想法很突出,计划生育政策再严也想方设法生了男孩。外出务工村民与外界接触多,见识了外界的养老方式,他们虽然意识到养老中集体的责任和政府的责任,但现实是老家集体经济落后,仍认为养老要靠自己,至于子女以后能否赡养,那有许多变数,也就是说更倾向于养老责任是自己。
s村有几人曾任村基层干部,他们认为在任时为村民服务是做了贡献的,所以离任后都向镇政府要求发放养老补贴,最好是一次性补贴一笔钱,如个案8毛支书,镇里补贴的钱是他养老的经济后盾。
镇办集体企业负责人认为,在企业时为乡镇经济做出了贡献,没办理养老保险,退休后也没退休工资,因此集体要承担起养老的责任,如个案9企业负责人李立生的是这类人的代表。
国家工作人员,享受国家养老保障,年老后有退休工资,这体现了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障责任。个案11镇干部李金贵和个案12小学教师杨青就是这么想的。这些人深受普通村民羡慕,但并没不满和嫉妒的想法,说明国家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行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已深人人心,城乡二元体制的养老方针,村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正如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所认为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能够影响和形塑个人的性格、偏好以及行为方式”。
6.经济状况与养老责任认知
s村经济状况好的村民对养老问题不太愁,基本的家庭建设完成后,积蓄了养老钱,如个案2个体诊所医生周某。
经济条件一般仅够日常开支的家庭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还在为生计奔波。如个案6李某,子女教育开支极大,没条件考虑存钱养老,认为养老的责任在于子女,只希望子女以后有出息,晚年日子有保障。
7.子女情况与养老责任认知
子女多的老人家庭负担重,送子读书、建房、办婚事,付出投人很多,自己没有积蓄,所以认为子女应该赡养老人,养老是子女的责任,即使是纯女户也这么认为。如个案7毛奶奶要求四个女儿来养老。前面个案4五个子女的周某与个案5七个子女的李大爷也是这样典型的代表,认为子女养老是应该的。
子女在两个以下的村民,家庭负担轻多了。这些村民现在一般还未进人老年,国家重视维护农民权益,取消了农业税,关注农民工的待遇。如个案3在广东打工的忠哥,子女少,自己有信心解决困难,对未来有好的规划。
在调查中发现,子女是否孝顺与养老责任的认知无显著相关。
(二)社会因素层面
1.区域经济
s村所在涟源市(县级市)为湖南省省定贫困县(市),人均年收人1400多元,普通村民外出务工收人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村里的园艺场已老化,以20年共1500元的租金承包给村民;村林场的大树原来砍伐过,自从封山育林后不得再砍伐,可以说,村里集体经济接近于无。
s村村民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一直以来认为养老是家庭的事,除了五保对象,大家不认为集体和政府有责任重视农民的养老保障。只有一些困难家庭遇到大病时才打报告向村里与镇政府求助,得到的也只是象征性的温暖。由于地方经济状况差的原因,访谈对象中大都认为养老责任在子女,意识不到集体在养老保障中的责任。
2.文化传统
s村村民以李姓大宗族为主,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浓厚,村民大都自觉赡养老人,认为养老是子女的必然责任。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背景下,老人与儿子媳妇的纠纷渐渐多起来了,甚至发生了几起老人因后辈不孝顺而寻短见的事件。村民家庭内部的许多矛盾,基本是经济困难造成的,不是儿子、媳妇不想孝敬老人,而是他们无力孝敬老人。当老人身患重病,如果医师说难以治好时,家里一般是选择不治的。所以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在现阶段受到了冲击,赡养老人的重要性让位于对下代的抚养的。
3.国家政策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家实施了许多农民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如社会救济、五保供养、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社会养老保险等。但目前s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缺乏制度化。
(1)土地保障。s村人均耕地初分到户时约0.9亩,略高于国际警戒线0.8亩。原来许多的山边田现在已退田还林,修村级公路占了些田,村民建房也占用了一部分耕田,因此实际人均耕田是没有0.9亩的。农产品投人大,产出低。土地集体所有,村民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不能变卖土地来养老,且地处偏僻也没人租用购买。
(2)“五保”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本镇没有建立敬老院,s村就更没有了,五保供养经费难以按时足额发放。社会救济制度水平更低,面更窄,村民完全不抱希望。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采取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筹资模式。s村在1996年时发动,但村民积极性不高,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现在已停滞。
(4)农村合作医疗。2003年下半年在涟源市进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市里在卫生局下成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副科级),镇里成立了合作医疗管理站。每人每年交10元,政府再补40元,门诊挂号可用7元,没用的转到来年。但实际从200年开始,村民每年只交3元。s村村民参合率达87%,但在运行过程中有一些不足之处,村民认为没得到实惠,更多的是医院得了好处,当然交了也不盼望生病而得到补助。
(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仅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实行,在s村还未实行。
s村现行的针对农民养老的国家政策极少,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多大变化,政府在养老中没有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
这些社会因素表明我国在农村推行体现福利性质的社会养老保险,政府部门工作没有到位,政策宣传力度不大,制度设计欠合理,政府保障性不突出。农民因自身的局限也看不到现有国家政策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不健全,没有这种保险意识,这方面成了一个盲区。
四、中国农村养老责任的定位思考
目前,由于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强调个人的养老责任和子女的养老责任,特别是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农村集体养老制度能否建立,也说明了养老的集体责任能否体现。经济条件好而没有实行的地方,固然有所欠缺,但是超越农村集体经济水平而勉强实行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篇8
经研究决定,适当调整因瘫痪等原因生活长期完全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的护理费标准。现对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这次调整护理费标准,仍按照国发〔1980〕253号文件规定的范围和条件执行。
二、护理费标准由原当地新五级工月标准工资的中线(六类区51元)调整为每月100元。已高于此标准的地区,不再调整。
三、调整护理费标准所需费用,机关、事业单位按现行财政体制和隶属关系,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负担。国有企业单位,凡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从统筹基金中解决;未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按原经费渠道解决。
四、因工作需要由组织委派到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离休干部护理费的调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参照本通知精神制定具体办法。
篇9
关键词:《水经注疏》 版本 杨守敬 熊会贞
清末及民国间,杨守敬、熊会贞师生历经六十载,撰成《水经注疏》四十卷,是公认的一部郦道元《水经注》的集大成之作。但这部著作在撰写过程中,由于稿经数易,人经数手,情况变得颇为复杂。单就版本而言,学术界就有数种不同观点。[1]现就个人知见的情况,依成稿或出版时间试作考证如下。
1、1877——1879年间完成的部分成稿本
此部分成稿本原夹杂在湖北省图书馆藏杨守敬撰《荆州府志》稿残本中,是在整理《杨守敬集》过程中找到的。原稿题名“《校正〈水经注·江水篇〉》——以今荆州所隶为起止”。稿子用府志专用的方格稿纸抄成,版框高21.5厘米,宽15.5厘米,半页十行,行二十五格。经过核对,在《荆州府志》三册残本中,分别收录内容相同的四种部分成稿本,其中有三种系杨守敬笔迹。每种稿本上又都有若干不同之处的删补、批校,在其中最完整的一稿上还有几处“已写过”的眉批,估计可能还有誊清定稿,但《荆州府志》残本中未见。[2]
据杨守敬自撰《邻苏老人年谱》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记载:该年荆州知府倪文蔚组织人力续修府志,杨守敬被聘为“编纂员”[3],但未明言具体负责的工作。查杨撰《荆州府志》稿,按其题目、内容可分为五部分:即《荆州府治沿革考》、《荆州水道考》、《荆州古地名考》、《春秋时期荆州人物传略》、《荆州有关山水、人物、风情杂钞》。[4]以之核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版《荆州府志》,这五部分内容的部分文字分见于府志《地理志·沿革》、《杂记志·记人》之中,可见杨守敬当时主要参与的是府志《地理志》、《杂记志》的编纂工作。
而《校正〈水经注·江水篇〉》既然夹杂在杨氏所撰《荆州府志》稿中,且标明“以今荆州所隶为起止”,加之所用稿纸与府志用纸相同,故认定它是当年杨守敬为编纂府志之需而作,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校正<水经注·江水篇>》包括“序”及“《经》、《注》、《疏》文”两部分内容。杨《序》原文曰:
言水道者,《禹贡》、《汉志》尚矣。其次桑《经》、郦《注》,多能依据,但转经传写,《经》、《注》混淆,错简讹字,不可卒读,古今异名,莫知其乡。今为 疏之如左。
文字虽不多,但有关沿革地的起源,《水经注》的价值以及版本的缺陷,却都说得很明白。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序文最后杨守敬明确提出要对《水经注》“疏之如左”。尽管原稿只是疏证了荆州部分,但由此更可以看出其与《荆州府志》编纂之渊源关系,为判定《水经注疏》开始撰写的时间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另外,从原稿《经》、《注》、《疏》文的书写体例及内容上考查,也可以看出其与后来面世的《水经注疏》稿本有明显的前后承继关系。试举三例证之:
其一,原稿《经》、《注》、《疏》文的书写格式是,《经》文顶格,《注》文另起一行低一格,《疏》文双行小字,这与后来北京、台湾影印的《水经注疏》稿本之格式是完全一样的。
其二,原稿通篇以戴震“殿本”为底本,《经》、《注》混淆之文及脱、衍、错、讹之字一般均依“殿本”改订,并一一引据戴氏原校语作证。唯一例外的一处,原稿首句“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殿本作《注》文,杨守敬作《经》文处理,但在此句《疏》文中明确指出:“戴本以此十一字作《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估计与开篇有关,因为既然是疏证《水经》及《注》,起首一句当然以《经》文为好,故此处未按殿本作《注》,而依朱谋玮《水经注笺》本作《经》文。从原稿《疏》文内容来看,杨守敬当时是很相信殿本的,一般是以殿本之是非为是非,有时还在《疏》文中做进一步阐述,如“江水又迳南平郡孱陵县之乐乡城北”,戴校云:“此十五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杨按:“南平郡,晋置。乐乡城,吴筑。《水经》不应有之,戴说是。”后来,尽管杨守敬在赵、戴《水经注》相袭公案中拥赵贬戴,但对殿本的价值正像他自己所说是“无雌黄之议”[5]的。而且光绪中叶以后,当他开始全面疏证《水经注》时,仍然选用以殿本为主体的王先谦《合校水经注》作为主要的工作底本,将《疏》文“批于书眉行间”[6]。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杨守敬刊成《水经注疏要删》,这是《水经注疏》最早面世的一个简本,而全书“卷叶悉依长沙王氏刊本”[7]。这种情况直到杨氏殁后,熊会贞在续撰中认识到“不能如合校本之尽以戴作正文”,遂决定以朱《笺》本为主,“通体朱是者作正文,非者依赵、戴等改作正文”。[8]可见,在杨守敬撰著《水经注疏》过程中,自始至终是以殿本为底本的。
其三,据统计,原稿中杨氏撰写的《疏》文共有119条。[9]用这119条与北京影印本《水经注疏》相核校,虽然其中有69条北京本未收,但对收录的那50条,或由杨守敬,或由熊会贞都进行了重新加工,有的增改,有的删并,有的移动,其中以增加新内容者占绝大多数,如原稿“江水自此两分而为南、北江也”句下,杨《疏》云:
按:郦氏所称南江者,洲南之江也;所称北江者,洲北之江也。后儒以“虎渡口” 为 《禹贡》南江经流,籍口郦氏有南江之目,不知非郦意。
北京影印本在此句下,杨守敬先引赵一清《水经注释》文,随后《疏》道:
守敬按:郦氏言分为南、北江者,以下有故乡、龙、宠、邴里、燕尾诸洲在江之中,故分为南、北江。观下“江水断江通会”之文,是明明谓南、北江合会也。袁小修以今“虎渡口”,江水盛涨之时,溢入洞庭,遂附会为江水会澧故道。胡氏(指胡渭《禹贡锥指》-引者按)更附会以洞庭为九江之说。不知自晋以前,江之南、北岸无堤障,江南之水,皆东北流,洈水、油水是也。江北之水,亦夏时泛涨,溢而北出为夏水。后世江身愈高,北岸之水为堤所障,不复分出为夏水;南岸之水亦不复北出,此正古今水道变迁。
将上引的这两段《疏》文对照,可以明显地看出前后继承关系,且后一条更有深度,也更具说服力,针对性更强。
综上所述,《校正〈水经注·江水篇〉》虽然是杨守敬为编纂《荆州府志》的需要而撰写的,但从杨氏“序”文中已明确显现出他要疏证《水经注》的想法,尤其是稿子在体例与内容上与后来的《水经注疏》有着清晰的脉络渊源,因此,认定其为《水经注疏》的早期部分成稿应该说是符合事实的。
杨守敬参编《荆州府志》始于光绪三年,说明他开始疏证《水经注》荆州段——即《校正〈水经注·江水篇〉》也应始撰于光绪三年。根据已见资料,杨守敬参编《荆州府志》的工作至多到光绪五年就结束了,因为光绪六年的前三个月,他一直在京师忙于考进士,三月会试不中,四月即携眷东渡日本,充清朝驻日公使随员,直到光绪十年五月才回国。因此,《校正〈水经注·江水篇〉》成稿时间当在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至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间。
此部分成稿本的发现意义重大,至少可证明两个久有争议的问题:一、杨守敬开始疏证《水经注》的时间始于光绪三年,而不是以往一般认为的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以后。二、光绪五年潘存确实见到了《水经注疏》的部分成稿,他为杨守敬的《水经注疏》等著作所写的“叙语”并非杨氏“捏造”。[10]
2、1894年以后形成的《水经注》批注本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秋,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四十卷本刊成于长沙。该书以武英殿聚珍板《水经注》为底本,尽录戴(震)、赵(一清)、朱(谋玮)三本文字,又博采孙星衍、董祐成、丁履恒、谢钟英、汪士铎诸家之说,辑成一编,“选录精密,体例明晰,开卷瞭如,易于寻究”[11]。
篇10
一、据《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宋远桥记:“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至余十四代”。“所传太极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间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俞氏太极功,名日先天拳,亦名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缘余游江南泾县访俞家,方知俞家先天拳亦如余之三十七式。太极之别名也。俞家太极功系唐时李道子所传”。“莲舟与余常与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相往还。后余七人再往武当山拜李祖师未遇,于太和山玉虚宫见玉虚子张三丰。三丰盖张松溪、张翠山师也。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炼。余七人在山拜求请益者月余而归。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极功之别名也。”
宋书铭约生于1840年,清末文人,拳技绝伦,他练的太极拳取“人有三世(即天前、地后、人今三世),拳分七品(即门外、入门、阶及、当堂、入室、开窍、神化七个层次)”之意,名日“三世七”。因由三十七个拳势组成,又称“三十七势”。民国初年(1912年),许禹生(33岁)偕同武术界享有盛名的纪子修(67岁)、吴鉴泉(42岁)、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与古稀之年的宋书铭(72岁)相会切磋拳技,“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肩,掷至后方寻丈以外(引自王新午著《太极拳阐宗》)”,获得惨败,遂被折服,钦佩之至,磕头请为弟子。同时,说明宋的太极拳技不是从杨露禅那里学来的(杨氏父子也不承认有宋书铭这个弟子),是出自家传。宋书铭太极拳技高深莫测,技折武术名家的真实事件,至今传颂武林,为习武人所乐道。
二、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讲:“北京的白云观,张三丰曾在那里住过。民国初年,我到白云观遇见一个道士名叫胡玉玺,当时他在北京教太极拳。我问他由什么地方学来的,他说:‘自明朝以后,我们这个观里就经常以此为功课,除去演礼、奏乐、念经之外,拿太极拳作为运动的方法。’他也重复地讲:‘欲大成者化功也,欲小成者武事也。’他还解释说:‘太极拳是备而不用的,不是拿它去提倡宗教,道教是以长寿为主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白云观安声运道长称此为原始太极拳,属道家拳术。历代道长视其为珍宝,秘不外传。他是道家清微派第十五代“志”字辈传人,时已近九十高龄。他自幼从师白云观崔理真道长,后又从学高虎臣道长。经二位大师的教诲,安道长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继承了道家太极拳的真谛和绝技,为不使之失传,安道长愿将原始太极拳贡献出来。
该拳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重在实用。走架开合蓄发,外导内引,练到一定火候,则可筑基成真,内气循任督二脉周天运行。除拳法外,还有太极针、如意、吕祖纯阳剑、盘龙棍、太极八卦反手钩等等。拳械俱备,风格独特。
此拳相传轩辕皇帝根据蛇鹊相斗所创,拳谱记载:“皇帝偶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连;鹊攻中,首尾援。皇帝见到非偶然,从此留下太极拳。”后经张三丰真人及其他道长精心提炼,按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道家拳法。共分动静陕慢四部分。
三、吴图南先生在同一书中,接着又讲道:“我曾到西安、宝鸡进行过调查走访。那时候,许多老百姓的传说和文人墨客的谈论,都提到张三丰。之后有个西安人叫王宗的,号宗岳,是个读书人,喜欢游山玩水。他到宝鸡金台观跟一位道士学的太极拳。这位道士就是张三丰的徒弟。”故有些记载说:“三丰之后有王宗者。我到过宝鸡几次,看到那里的道士还会练,但由什么时候,又由哪位道士传给王宗岳,因为道观里没有记载可查,至今仍是个空白,有待今后研究考证了。但确信王宗岳是一位博览古今的饱学之士,而且对张三丰留传下来的太极拳练得很好。”
吕树发先生毕生酷爱武术,自1984年起,多年从事陕西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又长期工作、生活在宝鸡。故从他本人掌握的有关史料和了解的情况,在《武当》2009年第3期上发表了专文《从张三丰在宝鸡的踪迹看其与太极拳的关系》。他认为,“宝鸡乃张三丰的第二故乡”,“张三丰创太极拳史有佐证”。从宝鸡的史料得知,张三丰曾于1281年至1293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至三十年)在陇县龙门洞修炼,并留诗数篇――“长剑一杯酒,禹楼万里心”就是其中一句。
座落在宝鸡市区北坡的金台观,系张三丰的第一修炼道观。此观建于元末明初,大约应在1330年至1340年。《陕西通志》载,永乐间,三丰遇青少年时期的生员张恪(1414年明代解元)于周公庙(岐山县)朝阳洞。由此可知,此时张三丰肯定在宝鸡地区。还有,史载张三丰曾在宝鸡的磨性山、钓鱼台,扶凤的景福宫,岐山的五丈原等处也留有足迹。这样可以推断张三丰自1281年至1400年,常在宝鸡地区活动,历时百余年。尽管张三丰乃云游道人,四海为家,但可以看出他的大半生活跃在宝鸡这块热土,难怪不少史志称“张三丰为宝鸡人”。就连明天顺六年(1463年)立石,现存于宝鸡金台观的张三丰遗迹记石碑也称“真仙陕西宝鸡人”。可以说,宝鸡是张三丰的第二故乡。
张三丰乃道家的前辈,史无争议。道家所炼的内丹,也就是吐纳术、导引术,其意在修炼健身长寿之法。从宝鸡陇县龙门洞张三丰的留诗“长剑一杯酒,禹楼万里心”可以看出,他是会武功的。龙门洞系道教全真派创始人邱处机修炼的道观。现存于龙门洞的一个直径约40厘米,重约40公斤的石球,据考系邱处机、张三丰当年练功的用具。金台观三孔练功洞及石碑,也反映出张三丰是习练武功的。其中,以万历三十九年(1611),知县朱炳然刻石诗云:“宝鸡金台观乃张三丰修真处。三丰九节杖、混元衣在焉。寻真何处觅层城,观起金台接太清。鸠杖尚留
九节在,霞衣犹见五铢轻。闻目野鹤亦自适,流水桃花空复情。歌罢怀仙一长啸,昔阳红照万山明。”另有一碑为范宗镇《仙师张三丰洞》题咏“九节苍藤杖还在”之句。这些器具充分说明他是习练武功的。记石碑载:“见真仙之行,足不履地,时人已异之。”在周公庙朝阳洞,生员张恪见三丰出行踏雪无痕等,足显武术练家卧如弓、坐如钟、行如风的风采。
四、《武当》杂志2003年第8期发表了由华玄子传授、任赵恩整理、武启明绘图的《先天太极拳》一文,认为先天太极拳源于老子,不过当时没有“太极拳”这个名称,“太极拳”的名称是后人所定。老子《道德经》的“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强,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思想,是太极拳的指导思想,是太极拳心法之纲领。老子创立太极拳,后传关尹喜,关尹喜传列子,列子传庄子,以后代有传人。显名者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葛洪、陶弘景,唐宋时的许宣平、李道子、吕洞宾、陈抟等。元明时期,张三丰老祖将太极拳集大成而发扬光大,开创武当派,此后太极拳渐渐普及开来,产生众多流派。
五、1985年,武当山发现嫡传张三丰太极拳,传出者为武当山在庙道人朱诚德。朱是龙门派第二十四代,河南密县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时年87岁。朱之师金宗成,龙门二十三代,湖北房县人,清光绪甲申十年(1884)生。1948年羽化。朱之师爷王理阳,龙门第二十二代,山东人,清嘉靖辛未十六年(1811年)生,1943年羽化。王理阳之师为吕至正。并附有张三丰式太极拳照。
六、北京吴鉴泉老先生演练的京都独一无二的武当派太极拳术。他的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刀别具风格。吴老家境贫寒,自幼体弱多病。29岁时在济南游千佛山,在法源寺巧遇拳术高超的老道苏真人,便多方恳求执弟子礼。苏真人见他求学心诚,就同意了。从师以后,吴老学会了武当派太极拳小架子一0八式、八方太极拳门四式、龙凤太极剑八十二式及八步转环太极刀六十五式。
《精武》杂志1989年第6期,发表了吴鉴泉示范、张凯整理的《武当太极实战对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较为翔实地展示了这一太极拳的风格与特点。
七、《武魂》1986年第4期发表有崇秀珍等撰写的《稀世秘传内家拳法武当太极》一文。其编前语写道:“武当太极,又称张氏太极,相传为张三丰所创。……北京崇文焕先生习此拳悟悉较深。”
八、玄门太极拳,有位四川峨嵋山老者东游宁波,在梅山传授,由浙江已故陈伟良所传。
九、《少林与太极》2000年第5期和《武魂》杂志2007年第11期,均发表过由阳玄真人示演迟君子、宁秋离等撰文的《玄门太极拳》情况。其中讲,武当山道教玄门太极拳,系武当山祖师张三丰和历代先师在道教内秘传玄门之功夫,是1948年湖北襄阳解放时,在谷城县由阳玄大师之父彭兴正(外号“一条”)亲自传授。曾历经11年苦寻,天道酬勤,终于在古襄阳(今襄樊市)找到武当玄门一条道长的独生女儿彭玉芳老人。自此,历史悠久,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武当太极118品”,在尘封半个多世纪后,终于掀起了她神秘的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