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6 17:5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影视传媒企业,技术人才走向管理,空降兵,人才储备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 A
一、技术人才走向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影视传媒企业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以及向适应市场的经营体制的转变,对人才的需求则更加强烈。人才便是企业的生命力,是企业的新鲜血液和活的灵魂。
人才是企业之本,也是影视传媒企业的最重要的核心资源之一。真正的人才可遇而不可求,影视传媒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型的企业,如何把企业的高新技术型人才培养成公司需要的“二合一型管理人才”即技术与管理混合形人才?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类技术型人才,从一名只对技术负责的技术人员转变为对全流程负责的项目经理,或对某一专业领域负责的部门主管、经理,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实现哪些蜕变和问题、要掌握哪些管理技能、如何培养自己的领导力等。
1.技术人才走向管理面临的问题
由于企业管理者对技术人才的信任和重用使其走向管理,由于是从基层提升到管理层的,因此在“什么是管理”和“如何管理”“管理的重要性”三个方面都没有认知。
首先,技术人员转变的最大障碍就是心理障碍。因为从技术人员转变为管理人员,一开始最容易犯的错误是遇到问题喜欢躲。技术人员并不是碰到什么问题都躲,碰到技术难题他会迎难而上,但是碰到人的难题就会有畏难情绪。
其次,技术人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喜欢被管理,他们认为“我只要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就可以了,其他一切事情都和我没有关系或是我只要在工作上不出差错就行,其他方面我想如何,别人管不着。”因此,技术人员提升到管理层面后仍然会存在这种思想,导致他们在管理人员时对下属的一些有碍公司制度的行为视而不见。
第三,技术人员在与人沟通方面的能力也存在欠缺。大多数技术人员所负责的工作大都是独立且封闭的工作,在工作中很少会与人沟能交流,如有交流也都是与工作相关的问题类的探讨。这导致了技术人员除工作之外的事情都不会与人沟通交流,长期而后形成了技术人员思维方式简单。
第四,技术人员的情绪波动较大,性格较为敏感。由于技术人员缺乏与人交流的机会,因此在遇到问题时或与人沟通方面出现障碍时会显得情绪很激动。技术人员易接受表扬,不易接受批评。
2.技术人才走向管理面临问题的对策分析
首先我们要让技术型管理人员从心态上转变为管理者,让他们进入到管理者的角色中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逐步转变心态,让其理解管理的意义和管理的必要性。
其次,是进行有力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要丰富,有实际性。通过培训一是要让技术型管理人员学会承担责任。承担责任可以激发自身的潜能,让其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使自己不断强大,并且实现个人的目标和理想。二是培训其管理方法,如何有效的进行管理。通过这方面的培训可以提升技术型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了解在企业中管理的必要性。同时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和开拓个人发展空间。
二、 “空降兵”与企业的文化磨合
在影视传媒企业的创业初期一起辛苦打天下的创业元老,多已被提拔到中高级管理岗位,俗称为“低高配置”阶段,就是说创业元老未必是管理或专业人才,但是特殊的身份使之提升到高管职位。管理学中的彼德原理指出:管理人员将最终被提拔到不胜任的职位为止。由于很多被提拔到中高级职位的创业元老并不一定具备团队管理能力,低级人员就职高位对一个成长中的企业危害十分巨大,无论从营业收入、利润、企业管理、企业竞争力等等都会受到相应影响,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便很难得以实现。
那么,努力吸收空降兵来充实管理层,只有这样做企业将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尽最大可能改善因人才资源带来的管理隐患。
“空降兵”到一个公司,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融入公司的文化,然后把企业文化发扬光大,并把管理措施加上去,一荣俱荣;一种是,进入这个企业以后不能融入这个企业的文化,或者说被排斥而离开,导致人才流失。
公司一定要加强与“空降兵”的沟通工作,经常关怀“空降兵”,建立一种信赖、尊重的工作关系,不过分要求员工做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之外。公司经常会议加强内部沟通,加强内部程序管理的激励效果。
三、建立企业的人才的储备
随着影视传媒企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储备力量的不足,人才瓶颈将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公司的整体业绩提升和市场拓展开发。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未来五年公司人力资源管工作的重点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加大力度对关键岗位骨干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公司良好的发展平台着力打造一支精业务、懂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并通过完善和构建公司内部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现有人员的整体综合业务水平与管理能力,发掘公司内部现有人员的潜力,优化人员结构以及岗位,通过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培养方式,提升公司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根据企业的五年发展战略规划布署,并结合实际情况,特拟定人才储备培养计划。
1. 传媒企业人才储备主要缺乏的是传媒综合经营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后备力量较为薄弱。从内核心来分析主要有呈现现有人员工作压力不足,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较弱,同时骨干人员在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相关业务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各岗位普遍存在着人才储备以及人才培养严重不足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不力图改变现在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长此以往将会给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2. 人才引进培养的目标和措施。主要目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完整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培训体系,公司由加快企业规范化、职业化的建设,关注对公司现有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发现和挖掘公司现有人才潜力,全面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构筑新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加大、加快对人才引进工作的力度,完善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和机制,构建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工作机制,激活公司内部竞争及管理机制,拓宽各种渠道,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全面提升公司整体人员层次和知识结构,为公司的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3. 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育才计划:引进一批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发展潜质的年轻优秀员工,例如同行业中有一至两年工作经验的基层员工,优秀的专业毕业生,作为储备干部的培养对象,在聘用的同时重点考察其可培养性和持续发展性。可引进部分优秀的行业内一线人员,在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对公司归属感和公司文化建设的培养,增强骨干员工对公司的信心和忠诚度。
(二)职业经理人培训:一年开设二至三期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培训课程分为三部分:一是理念篇:包括企业文化,商务礼仪,团队精神,职业生涯规划;二是技能篇:包括管理技巧,沟通技巧,销售技巧,销售实务等;三是产品篇:深入市场调查,包括传媒业的类型、现状、趋势等。培训对象为对于经过试用期考察留有的优秀年轻人才,作为储备干部培养的人才进行集中封闭式培训,培训时间为一周,通过培训使员工对公司更了解,增强对公司的信心,同时提高管理意识和能力,统一思想。
篇2
论文摘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文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目前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高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一、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有了第一批MIS博士。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试办MIS专业,1990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MIS专业硕士点。由于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MIS专业被命名为“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等,分别从属于管理学院、商学院、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有的偏理工,有的偏管理[1]。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将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
从学科特点来看,该学科是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学科;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看,各高校的侧重点均不同。理工科大学侧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如清华大学;综合类大学侧重于情报学和信息学,如北京大学;财经类大学侧重于经济管理,如东北财经大学。尽管各高校的侧重点均不相同,但都属于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课程的整合。目前,信管专业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也没有统一化,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对信管专业毕业生认识的偏差。
二、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信管专业所培养的既非计算机软件人员,也不是管理人才,它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有别于工商管理等管理专业。《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三、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多数学校的信管专业普遍存在着实践不足、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才走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发生偏离的现状。经调查,信管专业的课程由不同学科中的课程组成,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内容方面,知识面广但课程深度不够,表现为什么课程都学,而结果是什么课程都没有学会;二是就业竞争力方面,学生无一技之长,专业特色不明显,表现为经济理论与管理能力上不如经济管理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计算机实力上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信管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就业方向介于“计算机应用”和“经济管理”之间,就业前景不明朗,就业满意率不高。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各高校课程体系多是专业知识“拼盘式”的简单累加.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困惑,不清楚信管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大多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学生普遍觉得自己的竞争力不够强,未能在某一领域做到精通,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凸显自己的特点,其结果为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困难,就业率低。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经济学、管理学课程,以管理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系统分析设计等计算机课程,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没有很好的融合,所以导致从管理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管理知识基础不扎实: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欠缺。[3]
3.教师队伍不合理
信管专业的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专业不对口。担任信息技术模块课程的老师大多来自计算机专业,担任管理知识模块课程的老师大多来自于经济管理专业,多数教师缺乏的是讲授多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4]
4.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各高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仅针对本课程,没有做到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各高校所开设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没有开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结果学生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不能在综合实践中灵活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各高校没有明确的实践训练培养目标,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许多高校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都是根据相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作一定修改和扩展而成,很少根据信管专业的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
四、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信管专业的学生,使之能学有所长,是学术界应该引以重视的问题。为此,本人特提出以下思考。
1.创建信管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色[5]
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参照教育部信管专业目录的要求,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确立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体系、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目标明确。信管专业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既具有计算机专业人才所缺少的管理素质,又具有管理人才所缺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人才。
2.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
信管专业的建设不能由管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简单拼凑,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构建,把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类的课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6]。另外,各高校可以考虑把四年制的信管专业改为五年制,这样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加全面,学生的实践课程就会更多些,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建设和优化师资队伍
由于信管专业是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因此,专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目前复合型师资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建设优化信管专业师资队伍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各高校可从IT业界聘请高级项目经理和系统分析师兼职上课,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队伍;其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为教师创造到企业界进行信息管理实践的机会,加强同国内外信息管理教育同行的交流,通过吸收信息研究新成果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各高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应注意适当引进一些已经在社会上从事过相关专业工作,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不要老是招聘应届毕业生。[5]
4.完善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首先,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强化模拟实验,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并且加大实验课的比例;其次是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它以课程设计的形式体现,将相关课程实践串联起来.实现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的集成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如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开发实践;最后,在教学中需要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结束语
我国信管专业的发展历史不长,信管专业建设还不成熟,各高校的信管专业都处于探索中。因此,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抓住自身的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信管专业特色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08).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董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初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4]赵苑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0(06).
篇3
一、概念的界定
产学研融合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中产学研融合是指旅游产业、旅游高等院校教学、旅游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达到融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是能把旅游管理成熟的技术与理论应用到实际旅游产业各环节复合型技能人才;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综合探索旅游管理方向教育教学理论并付诸于旅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开拓性创造新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方法。
二、国内外旅游教育研究与发展概述
(一)国外旅游教育借鉴
国外旅游教育最大亮点是重视应用型,强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相融合,积极发展短期性、应用型、技能型的旅游高等教育,为快速扩展、升级的旅游市场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促进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美国旅游院校普遍建立以院校、企业、科研单位三方合作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建立和健全了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形成了鼓励各方联合,规范各方面行为的政策体系,保障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
国外人才培养模式与产学研教学体系的构建理论不符合中国国情、政情与学情,与中国旅游经济发展趋势存在迥然差异,我们只能探索适合中国旅游经济发展规律,适应中国旅游市场经济发展实情,适合中国学生身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的旅游教育模式。
(二)国内旅游教育发展探索
国内学者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1]的旅游创新人才(林刚,1998);应当创新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王寿鹏、高天好,2007),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融为一体(于洪雁、徐淑梅等,2008);构建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张培茵、渠向国等,2008);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王香茜,2008);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完善教学计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李忠学,2008)。针对地方院校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原则提出“最大限度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社会评价作为人才质量的优劣和办学水平高低标准,突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合作办学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2]。
在产学研融合培育人才平台搭建研究上,冯冬明认为“旅游高等院校应该根据旅游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要培养适应企业需求,有责任意识、有服务意识、有创新意识、有团队精神的学生;通过校企结合强化教师队伍建设”[3]。王?,周江林等主旨“大力推进服务旅游业的教学改革;强化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旅游科研成果转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者们从产学研平台构建的机制、构建的模式、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人才适应性、人才创新型、应用型与综合复合型培养目标等维度提出了各自鲜明立论。
国内通过产学研结合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论述,大都停留在宏观理论阐述,产学研如何结合、融合途径、融合体制、融合平台搭建、实践性操作细则、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及师资人才队伍建设配套均未从微观层面进行条分缕析的剖析与梳理。旅游教育学发展步履艰难。
三、目前地方高校旅游教育存在的障碍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偏离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需求,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和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教学手段滞后,专业核心课程群设置递进关系与逻辑性存在质疑,普遍重理论轻实践,所有一切矛盾地解决,需要重构以产学研为平台,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
例如铜仁学院旅游教育的发展是为了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需求,培养市场急需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黔东北偏远落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发展规划、旅游管理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人才目标方案要紧密契合本区旅游发展实际,围绕“开拓创新型、实践应用型、民族区域发展人才”指向,展开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
四、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和实践价值
首先从宏观理论、微观操作层面上厘清实践型、创新型、应用型、地域型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体系;其次再搭建产学研人才培养平台上,探索“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产学联动、教学实践并重,以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来检验教学科研成果”[4]的三位一体的专业综合教革战略,为举步维艰旅游教育学发展提供学理与实践案例支撑。
铜仁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将紧密结合贵州旅游经济发展态势,面向黔东北及武陵山区旅游旅游发展实际所需市场,以整合盘活旅游资源为先导,以旅游产业规划发展为关键,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跨区域旅游经济联动为契机,以产学研为平台,培养立体化、系统化、专业技能性全方位应用型人才,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同时以产学研平台为基地,对外开拓地区旅游培训中心,带来实际经济收益。循环将收益投入高层次平台的搭建,以产反哺科研、教研,创造递进式模式。
五、铜仁学院具体操作策略
篇4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师办机构;优势困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G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095-02
一、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背景分析
(一)政策背景
2009年10月,民政部《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民发〔2009〕145号),“鼓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依托专业资源创办民办社工机构”。中央组织部、民政部等 19 个部门于 2012 年 4 月联合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1―2020 年)》( 中组发〔2012〕7 号),指出“鼓励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领办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引导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基层、深入实践,提高其应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这是鼓励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最直接最清楚的表达。民政部和财政部于2012 年 11 月,联合《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 民发〔2012〕196 号),进一步规范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推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2014年4月民政部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民发〔2014〕80号),意见指出,要“鼓励社会工作院校与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创办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这一系列利好政策都为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了政策支持和鼓励。
(二)发展状况
近年来政府逐渐放开一些公共服务提供,把自己办不了、办不好、不便办的社会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来办。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也成为了近年来服务提供的新方式,社会服务组织一时成为需求。高校教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了保证机构专业化运作从而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一批批有着较强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的高校教师主动承担起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重任,在近10年的时间里由高校教师领办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中国大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我国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机构大约出现在2004年,当年上海市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办了几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社会服务。我国出现的首家完全由高校教师个人创办并运营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深圳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由深圳大学教师创办。随着中国其他地区对于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视,在广州、北京、上海、江苏、河南等地不断涌现高校教师创办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目前,高校教师领办的社会工作机构大概有100多家,这100多家由高校教师领办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中国乃至世界社会工作发展史上描绘了重要的一笔。
二、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优势分析
(一)专业优势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领办者,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以及内化于心的专业价值观和伦理。首先,在创办和经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过程中,相对其他创办群体能保证机构运营的专业化和提供服务的专业性,引导机构开展专业服务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机构文化氛围,其内化的价值观表现出的一言一行也会对机构的员工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机构专业运作和管理带来好处。其次,多年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形成的专业价值观的认同和专业使命感,让这些领办的教师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为利益屈服,能真心完全投入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和服务提供中。最后,教师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优势能让机构在同行中保持相对较强的行业优势,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为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二)人力资源优势
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优势可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高校教师身处高校,校内的学生和专业教师是丰富的人力资源。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可为机构运作提供人力资源,为机构输送实习生和正式员工。W生可在在校期间到机构进行专业实习,通过实践提升专业素质,毕业后作为优秀专业人才服务机构服务社会,为机构输送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机构的运作管理中可以帮助分担机构工作,既能在实践中积累本土经验,又能保证机构的专业化运作。二是高校教师在校外的人力资源,比如自己的校友资源特别是同行业的同学遇到问题能进行请教学习交流。此外还包括社会中的一些人力资源,比如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中的资源。这些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在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中都增添不少力量。
(三)经济基础优势
高校教师是一身兼任两职,其教师职位的薪水能为其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缓解由经营机构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从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普遍情况来看,经济状况并不乐观,有的机构甚至在亏本运作。高校教师在领办机构的过程中,有的甚至要自掏腰包把自己的教师薪水贴补到机构中,来保证机构的正常运作不至于关门倒闭。如果不是有教师自身的薪水作为保障,教师作为机构的创办人,在机构经营状况不太好的情况下,自己的生存也将岌岌可危,更不用提及养活机构的员工。在当前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主要依靠项目资金来生存的情况下,资金短缺可能会使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断陷入为了活下去而去寻求项目来做的困境中,甚至为了拿到项目委曲求全,抛弃专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这对于领办机构的教师也将是一种风险。
三、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困境分析
(一)角色困扰
高校教师在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中具有双重身份,一种是作为高校教师的身份,一种是作为机构代表负责人的身份,常常会出现角色困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与自身产生的“教学科研人员与机构负责人”之间的角色困扰。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是去研究项目还是开展具体的项目,其实是一种角色紧张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学科研人员,在进行项目研究时需要以“局外人”的身份去审视项目,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而作为机构的负责人,则需要事无巨细对待机构的任何事务,常常会陷入具体细微的机构事务中不能自拔。第二是与学生之间出现的“老师与学生”和“老板与员工”之间的角色困扰。在学生一旦进入机构工作、承担项目工作后,教师一方面作为老师对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步,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作为老板,希望学生作为员工应该是高效完成工作,且符合组织的目标要求,这时是一种雇佣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候处理不好会陷入为了压低机构成本而变相以实习之名降低员工的薪金,带来角色之间的紧张。第三是与政府的关系到底是“平行合作”的关系还是“伙伴与伙计”的关系的困扰。作为高校教师本身在承担政府的科研项目时是一种平行合作的关系,不存在隶属或者上下级关系。但在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后,就会变成上下级关系;教师作为机构代表与政府打交道,在现有的政府框架范围内的关系行事。如果能尽力维持机构的自尊,尚可保持与政府部门的“伙伴”关系;如果为了拿项目不顾专业理念顺从政府的意愿,则必然沦为“伙计”关系,威胁机构的独立性,影响机构和社工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生存压力
在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后,教师必定要分散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到机构事务中。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节省机构的开支,在工作人员较少的情况下要保证机构的正常运作,机构负责人需要在机构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项目竞标等等事情下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在高校强调科研成果这样的环境下,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研究、发文章、写专著评职称。领办机构势必会对教师的科研、职称晋升造成影响。部分高校甚至开始实行五年“非升即走”的用人政策,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工专业老师面临着巨大的职业生存压力。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初衷也是为了促进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和就业平台,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同时也作为提升自身实践经验的平台。面对高校教师办机构的这种“跨域”(学校教育和社会服务两个领域)实践,高校能否将社工专业老师领办社工机构作为教师工作量的一部分,承认其社会服务实践工作,与其他学科区别对待,制定符合学科特质的教育评价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三)舆论压力
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机构,在其中必定要付出艰辛劳动,从机构中获取一定的劳务报酬也不为过。但在社会上还有一些同行会有一些闲言碎语,认为高校老师办机构就是不务正业,就是为了挣钱。在一些领办社工机构的教师发表自己办社工机构难的感想时,多数人不是去关心背后这个人付出了多少、投入了多少,而是去问能挣多少钱。世人用一种世俗金钱的眼光去看这些领办社工机构的教师,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舆论压力。除此之外,家人朋友也有对自己的不理解不支持,觉得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认认真真教学,踏踏实实做研究,这也给领办社工机构教师带来内心的苦恼。但他们仍然坚持在社工的岗位上,坚持在办机构的道路上,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的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教师先行者”,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先行”的背景下,教师先行领办社工机构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也将大大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所以应该更多地以建设性的眼光和支持的态度去看待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跨域实践[J].江苏社会科学,2013,(5).
[2] 易松国.大学教师创办社工机构的背景、问题及建议[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2).
篇5
一、乡镇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专业型人才短缺。庄浪县属国家贫困县,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存在很大差距,许多高学历、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在就业时更多是将目光投向外地。落后的经济发展和偏远的地理环境使农村基层人才的引进和稳定受到“瓶颈”制约。
2.人才供需失衡。由于我县工业不发达,新的就业机会很少,所有人员都千方百计地往行政事业单位挤。这些人学历层次虽然较高,但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各类电大、党校、函授等自学的学历,且以经济管理、法律、中文等专业为主,博而不精。而县内需要的规划、设计、医疗、交通等方面的人才又极少,造成乡镇人才的现状总感觉缺人,缺会干事的人,农村基层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形成乡镇干部人浮于事的状况。
3.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乡镇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缺乏农业、畜牧兽医、水利、交通、计生等专技人员。乡镇事业站所虽然人多,但懂技术的人少,在新农村建设中,缺乡镇规划、道路勘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农民提供指导和服务。
4.人才管理与调控缺乏有效手段,工作开展难度大。乡镇干部流动难,成为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大部分干部终身在一个乡镇工作,一部分提拔无望,流动无路,大都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混时光等退休,乡镇对干部没有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5.学习途径单一,干部素质提高慢。乡镇干部参加岗位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较少,对千头万绪的农村实际工作,一部分干部服务能力欠缺,指导群众生产不力、示范不到位,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受到一定的局限和制约。业务学习和参加电脑操作和信息技术、政策理论学习的机会较少。从另一个方面看,由于干部参加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条件限制,导致了干部知识更新慢,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要求。
二、乡镇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
1.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政策环境。政策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则人才辈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否则,人才凋零,经济萧条。为了使人才健康成长,在现有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专业技术人才职务评聘”、“庄浪县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试行)”等意见、办法的基础上,继续制定完善政策,使各类人才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创造出人人都想成才,人人都有施展才华机会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工作氛围,为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人才环境构筑政策平台。
篇6
关键词:三位一体;分流培养;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温伯颖(1973-),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教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教学改革研究招标课题“职技高师院校‘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XJG-10-13-1)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胡业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4-0076-04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发生了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发千百万劳动者的智力,使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为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广泛需求。高等教育也必须要适应这个需求,培养出千千万万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强技能的、在一线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劳动者,而不能只培养学术研究人才或少数精英。面对这种时代变革,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如何应对形势变化的挑战?
一、直面现状,探索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改革思路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着特殊的性质与位置,但是在高等教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也不得不面对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技高师院校大多由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转型而来,其办学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受到限制。在各高校普遍追求上层次、上规模发展形势下,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受到影响,导致职技高师院校的职教办学特色、办学优势逐步弱化,不仅未发挥职技高师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而且在地方高校中处于较为尴尬的角色。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综合型院校和传统的专业院校、师范院校专业设置越来越综合化,特别是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引导大多数高校围绕招生需求设置专业,而职技高师院校在这种潮流中无法独树一帜,从而使得职技高师院校独特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特色受到冲击,职教特色愈趋弱化。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综合性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趋于同质化,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资来源趋向于重点大学高学历毕业生和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与重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相比较,在竞争中失去了已有的优势,在与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接中存在较大的缝隙与错位。
由上述问题可见,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在当前形势下,不仅要着力解决职业教育本身的问题,还要面对当前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科综合交叉性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渠道拓宽等问题,从中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既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总体形势的变化,又从中走出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有特色的新路子,巩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阵地,为构建完整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发挥应有的职能,进一步成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面向全局,将职教师资培养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既承载着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承载着振兴江西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任。学校坚定为江西地方经济发展与职教师资培养服务办学目标,使两者更加协调统一地发展,相互促进,以质量促特色,以特色提质量。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性实践动手能力强的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从广义上来说,应用型人才包括大量的教师、工程师、经济师、律师等专门技术人才,以及各级干部和管理人员。因此,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是特殊岗位指向的应用性教育。而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就是要做到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培养与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相结合,既注重培养学生坚实的、有一定宽度的理论基础,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到实践的能力。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紧扣两个目标:既注重其扎实的基础,即专业化培养,又注重其实践能力,即职业针对性培养。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将职教师资培养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使之融为一体,并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发展历史与实际,实施“三位一体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立足实际,构建“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是适应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打造职教特色、发挥师范教育办学优势、发展应用性教育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位一体”课程构建
“三位一体”即“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通过“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方向教育、综合实践能力”五大模块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形成既注重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又注重与岗位对接的就业适应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五个模块组合是指整个培养方案开设五个模块的课程:36%的通识教育课、17%的学科基础课、20%的专业核心课、15%的职业方向课、12%的综合实践课。这五个模块中有53%的课程(指第一和第二模块)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有关,64%的课程(指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模块)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关,27%的课程(指第四、第五模块)与学生的职业方向和就业有关。做到了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又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还注重学生就业创业适应能力培养,真正体现了“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
(二)“三类分流”培养模式
“分流培养”是按职教类、普教类、应用类三类专业进行分流。各专业根据专业性质和人才走向,“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可分别制定职教类、普教类、应用类三大类不同的分流课程模块。学生到了大三进入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学习时,可在职教师资类、普教师资类、应用类三个类别上进行主模块分流培养,有的专业是三类分流,有的专业是两类分流。
(三)课程体系的特色与创新
1.明确人才培养类型,实行交叉分流培养。各专业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培养类型要求的差异,确立专业的一个或多个类型属性,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兼顾职业技能培养,在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行交叉分流培养。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实际市场需求,结合专业的传统优势与特点,实行职教师资类、普教师资类、应用类三个方向交叉分流培养,或者其中两个方向进行交叉分流培养。即各专业学生完成通识基础课教育和专业核心课程教育后,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在职教师资类、普教师资类、应用类三类人才培养模块中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如教育技术学专业,既担负职教师资培养的任务,又属于传统的普教师资培养专业,同时根据当前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面向各行各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该专业同时设置了职教类、普教类和应用类培养方向,学生根据将来的就业走向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分流。又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我校传统的职教师资培养专业,其专业应用性又非常强,因此该专业设置了职教类和应用类方向,同时面向职业学校培养师资,也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行职业方向选修。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对专业人才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进行细致的分类研究,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根据专业类型属性,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专业面向及未来可适应的工作岗位。使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具体化,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针对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设置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分流培养,充分体现培养特色。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省级特色专业,该专业积极打造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向,将其作为应用类专业的一个主要职业方向,设置了文化创意策划职业方向课程模块。而作为一个传统的师范专业,该专业设置了语文教育课程模块,作为一个应用性极强的文科专业,该专业还设置了秘书方向课程模块等,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方向课程模块,以适应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的需要。
3.明确专业技能标准,设置技能考核课程。不同类型专业的毕业生除具有普通本科毕业生所必须的毕业证、学位证之外,还必须具有相应的“双证”:职教师资专业学生要求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以及至少一种中级工以上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业界权威资格认证书。如旅游管理专业职教类的学生,要求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同时,还需取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或饭店职业经理人从业资格证书。普教专业学生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鼓励普教专业学生获得与专业相关或跨专业的行业资格证书。一般情况下普教专业学生要求取得毕业证书及教师资格证书。应用类专业学生,需取得至少一种本专业某一岗位中级技能证书,或业界权威资格认证书。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须取得助理理财规划师或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
4.明确职业方向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同的专业类型的特色主要体现于职业方向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模块有特色,人才分流培养质量才有保证。因此,职教师资类专业注重加强了职教师范教育理论课程、职教技能培养课程、职教师范教育实践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的构建,积极探索不同于普通师范教育的《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类《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建设,以进一步实现职业定向熏陶。普教师资类专业同样构建了教师教育理论、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实践三层次课程体系,并且更加注重加强与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紧密结合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在开设一般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同时,积极开设学科类《课程教学方法及其案例分析》、《教学评价》、《教学设计与说课艺术》等课程,特别是加大了师范技能的培养。应用类专业则切实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人才发展的客观需要,紧密结合市场行业需要,对接岗位设置应用型课程、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等,进一步培养其专业应用能力和岗位技能运用能力。
5.明确专业面向行业,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积极邀请行业、企业单位的专家参与,增强校企合作,根据市场需求找准培养方向,增加人才培养的适用性。要求各类型专业至少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发不少于6学分的合作教育课程,通过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内容、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具有相关资历的人员与学校教师合作授课,使学生获得第一手市场信息及实用技能。鼓励职教师资类专业和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培养实用性强的职教师资。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与浙江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职教师资培养改革“亚龙”实验班,推动了校企双主体深度合作培养职教师资的步伐。鼓励普教师资类专业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使学生零距离了解基础教育新课标改革要求,掌握基础教育教学规律,实现与就业方向的无缝对接。鼓励应用类专业探索包括校企合作在内的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6.明确实践教学要求,搭建综合实践平台。遵循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合理制定专业实践环节,坚持实践训练四年不断线。减少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理科专业应开设综合实验课程(一周以上),文科设综合实训课程(一周以上),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锻炼,强化专业综合实训能力培养。职业方向课程模块专门设计了到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三个月的顶岗实习要求,真正培养学生将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能力,使知识增长成为培养能力的基础。同时,方案增设了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强化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四、突出特色,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力度
职教师资培养始终是学校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是学校坚持并弘扬的办学和服务特色。学校自1987年以来,面向“三产”,率先设立了电子电器、会计学、旅游管理等职教专业。这些职教专业为中高职院校培养了大批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形成了鲜明的职教师资培养特色。为进一步做大职教师资培养规模,做强职教师资培养特色,“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改革中,不仅是学校传统的职教师资培养专业,而且有部分应用专业也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设立了职教类分流培养方向,拓展了学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平台。2010级招生本科专业中,学校共有17个专业设立了职教类专业方向分流,激发了学生的选择兴趣。
职教类方向的“职业方向课程”主模块为职业教师教育模块。选择了职教师资培养方向的学生,必须修读26学分的职业教师教育主方向课程(15学分)以及职业技能方向课程(11学分)。
职业教师教育主方向课程(15学分)主要由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教学技能实践三组课程构成,其中与中职学校合作教育课程不少于2学分。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由见习与教育顶岗实习组成,见习阶段在课内完成,6周教育顶岗实习在中职学校完成。
职业方向选修课程(11学分)主要由职业技能方向选修课程及职业技能顶岗实习组成。职业技能方向选修课程提供至少两个岗位指向性课程模块,针对职业技能考核需要及行业企业岗位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每个模块8个学分,其中合作教育课程不得少于4学分。然后学生进入企业完成6周职业技能教育顶岗实习。
“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改革,是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既适应高等职业技术师资培养需要和办学特色需要,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的一种有益探索,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融入广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实现了职教师资与应用型人才之间的互通,既有利于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双向发展的高素质职教师资培养,更有利于推动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炳耀.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的回顾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2]张社字.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新使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6).
[3]颜炳乾,李广平.独立设置职技高师人才培养对策[J].教师教育,2007(8).
篇7
[关键词] 健身俱乐部 经营管理 策略
一、中体健身俱乐部的三大优势
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有限公司的“父母”皆系“贵族”,一方是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控股的中国第一家体育上市公司,即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另一方则是全美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健身俱乐部的商业运营商美国倍力公司。强强联手造就的“中体倍力”也就具有了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第一是资源优势,依托中体产业公司可以享用资金等多方面的资源。第二是品牌优势,美国倍力是全球最大的健身俱乐部运营商,已经拥有4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享誉全球的品牌,品牌意味着有保证的服务质量。第三是管理优势,这也是其最为核心的优势。目前,我国的健身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参考借鉴,而美国倍力40多年的专业管理系统非常细致、非常完善,它包括培训系统、管理系统、市场营销系统等,这个系统的操作规范对于国内的健身俱乐部而言无疑是一笔丰厚的资源。
二、专业化的健身服务体系
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的目标是为中国市场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健身服务,它为每一位会员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健身方案。这种专业的健身服务体现在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从会籍顾问、健身操教练到私人教练,甚至到前台、水吧和收银员。会籍顾问向顾客提供入会咨询时,详细了解顾客的基本情况(如工作状况、健身历史、饮食结构等)和具体的需求,根据这些基本信息为其设计最适宜的健身计划,带领顾客参观各种健身设备,并邀请顾客在入会前在中体倍力俱乐部免费体验一天。在会员入会后,即为其提供专业的体能测试,使会员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根据测试数据为其量身定制一个安全、有效并充满趣味的训
练方案。中体倍力的健身操教练和私人教练都是从体育大专院校选拔的学有专长的毕业生,并由美国倍力公司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在获得美国倍力认证书之后方可上岗。
私人教练通过一对一的方式为会员提供多方面的健身指导,包括对会员的身体进行机能评定,为会员制定健身方案,提供合理的饮食、营养建议,指导各种无氧器械训练和有氧课程训练。通过这些专业健身、健美指导,私人教练向会员传授健身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齑力为会员创造~个激励性的环境,提供一种热情的、互动式的运动体验。会员和私人教练一起训练,其体能及心理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整体健康及精神状态将达到会员自己从未达到的新水平。中体倍力的私人教练课程包括:实用的力量训练,使肌肉耐力及力量得到提高,延缓骨骼老化,肌肉线条更加完美,身体形态得到改善,身体脂肪含量随着基础代谢率的增长而加快消耗。时尚的功能性训练,将平衡性、灵活性及协调性的运动结合在一起,运用多种不同的附加器械,使身体在运动后能更加自如地适应日常生活和各种特殊体育项目的需要。趣味性的互动式心肺功能运动,使心脏、肺以及血管的功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在多样性的锻炼中,真正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和挑战。BALLY抻拉,加快机体恢复,减少延迟性肌肉酸痛,提高关节运动幅度,加强运动表现,并帮助提高柔韧性、伸展性,使形体更加优美,动作更加舒展。
与私人教练不同,中体倍力的健美操教练主要以集体课的形式向会员教授套路操。这些套路操由中体倍力专职健美操教练组成一个优秀的团队,通过大家的共同钻研、精心编排,制定出中体倍力的健美操套路,它包括舞蹈类课程(街舞、拉丁舞),心肺功能类课程(动感单车),基础类课程(踏板),身心类课程(瑜伽),力量类课程(杠铃)等。关于套路操的音乐,全部经过教练精心挑选,专门制作,针对不同风格的音乐,编排不同的动作,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各种风格的内容健身项目,使套路操更具有趣味性、多变性。套路操的动作则尊崇简单、
易学,内容以基础动作为主。这样当会员们参加集体课程时,能够在学会动作的基础上,完全感受锻炼的乐趣。从2005年1月开始,中体倍力首先在北京推出了第一套套路操,紧接着在3月份向全国外地加盟店教练培训全新的第二套课程,从而形成中体倍力套路操在全国的统一推广。中体倍力套路操每一次课程持续3个月,因此每个季度都会推出全新的课程,健美操教练也会在不同的加盟店之问流动上课,让会员总能产生新鲜感。
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专业的健身服务归根结底来源于其完善的培训系统。中体倍力的员工从进入开始,就要接受系统的培训,培训细致到应该如何接客户的电话,在中体倍力无论职位高低,都要定期培训。目前,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有四种培训方式,即每年美国倍力的培训师来中国培训俱乐部专业教练,亲身传授北美最流行的健身操和训练方法;中体倍力的专业教练去美国参加倍力健身学院的培训;面对中层以上管理者的培训;对于广大员工的基础培训、专题培训等。因此,健身人才的培养、储备、输送成为中体倍力的核心能力之一,是中体倍力能保持与世界同步的一流服务品质的关键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曾面临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面对迅速的发展速度和大量的人才培养需求,仅仅依靠中体倍力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中体倍力选择了产学研结合的方法来解决“人才瓶颈”。为此,中体倍力公司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先后与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合作,建立“北京体育大学――中体倍力健身教学研发中心”和“首都体育学院――中体倍力健身培训中心”,借助高校优秀的办学经验和雄厚的教学实力,培养专业化的健身管理人员、教练和服务人员,从而缓解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还在健身俱乐部与专业体育院校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俱乐部已经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来到专业体育学府进行再培训,同时也能让体育院校的在校学生参与到健身俱乐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为今后体育院校人才走向社会提供了进一步学习、实践和就业的机会。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与高校联合办学,为双方未来发展都带来更强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还为社会培养了专业健身人才,打造了行业内一流的培训基地,促进了我国健身行业的发展。
三、完整的加盟管理模式
“把美国倍力的成功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让每一位投资加盟者都盈利”是中体倍力发展的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中体倍力采取连锁加盟的方式迅速扩张,把已有的成功经验标准化,通过经营和管理的标准化复制,严格控制加盟店的服务质量,规避不同加盟店由于人员、经验、能力、悟性的不同而可能造成的工作失误,把总部和加盟者的风险都降到了最低。
中体倍力拥有一套完整的加盟管理模式,仅加盟管理手册就高达一尺多厚,内容涉及俱乐部运营的方方面面。从着手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特许经营协议至新站试营业,通常需要6个月时问。其中设备从签订协议至到货需3个月。装修从方案确定到施工完毕至少需要2个月~3个月。首批员工招聘、培训、预销售所需的培养时间需5个月。在俱乐部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体倍力都有规范的操作程序。
但是,连锁加盟店如果管理不善,将会严重损害连锁品牌的整体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连锁总部或加盟者遭遇失败的案例在我国也十分常见。因此,以连锁加盟的方式扩张,要求对拥有品牌的连锁总部具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在不断进行自我复制的过程中,提高品牌、设备、店面、管理等诸要素的标准化程度。
四、独树一帜的快乐营销
在众多健身俱乐部以“健康”为营销主题时,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却独树一帜地选择了以“快乐”为主题,并围绕“快乐”探索出一套贩卖快乐、传播快乐的快乐营销模式,把一种“快乐主张”悄悄地渗透给自己的会员和潜在顾客。
1.贩卖快乐
在我国,健身俱乐部仍属一项高消费的活动,尤其是像中体倍力这样的高档健身俱乐部,前期采购器材的投入和后期的运营成本都很高,会员卡的价格并不是一笔小数目。因此,中体倍力将目标市场锁定在都市高薪的白领一族。这一人群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而收人水平普遍较高,除了满足基本的衣食需求外,他们比一般人更关心自己的健康、形体,希望工作之余得到充分放松,希望扩大自己的生活范围,结交更多的朋友。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除了按国际标准为他们提供软硬件设施外,更主要的是根据目标顾客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健身、交友、放松身心的环境和一种享受性的服务,让所有参加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的会员在健身的过程中感觉到快乐无所不在。
2.传播快乐
吸引更多的会员是任何一家健身俱乐部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要做的事情。尽管中体倍力有自己的品牌和资源优势以及独特的快乐主张,但是怎样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自己、爱上自己呢?为此,中体倍力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传播快乐的方法。
第一,每个顾客都可以来中体倍力免费体验一天。健身俱乐部既是一项高消费的活动,又是一项体验型的产品,没有亲身体会,顾客就不会知道中体倍力的服务与其他健身俱乐部的差别,也就不会购买高额的年卡。通过一天的健身体验,顾客可以充分享受到中体倍力的贴心服务。而体验的结果是更多的人购买年卡,并加入到俱乐部之中。
第二,在邀请新顾客体验的同时,不忘为老顾客提供始终如一的优质服务,依靠老顾客的口碑传播。事实也证明,服务性产品依靠口碑传播,其效果远远好于广告。前两年知道中体倍力的人并没有多少,但从2004年开始,它的知名度一下子就上去了,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口碑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更多的人把中体倍力介绍给朋友,更多的人向别人说中体倍力的好,口碑传播不仅提高了中体倍力俱乐部在业界的影响力,还带来了更多的会员。
第三,中体倍力更为出色的传播手段是参与健身类节目的策划和制作。
2005年中体倍力与北京电视台6套的《时尚体育》合作制作了《时尚体育――运动红人》节目。从节目的策划到场地器材的配合等都全程参与。节目组挑选的运动红人到俱乐部来,在中体倍力教练的指导下学习各种课程,最后再去挑战教练。节目本身的故事和趣味性很强,众多健身迷在看到“红人”们对课程的学习后,自然被激发起对教练和课程的兴趣。中体倍力在北京的8家加盟店的L0一G0和店内布置特写镜头,多次在节目中得到自然展现,对消费者形成了犹如电影嵌入式广告的效应。
第四,中体倍力每年都会在《健与美》、《时尚》等媒体硬广告,但更聪明的做法是:让俱乐部知名的健身教练在上面发表文章和图片。通过他们对健康、快乐等知识的传播,把中体倍力塑造成一个传播快乐的主阵地。传播快乐的传教士,更容易吸引虔诚的教徒进入教堂。
五、结束语
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能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问里迅速扩张,成长为国内健身俱乐部业的领军企业,不能不说它充分利用了“名门之后”本身具有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和管理优势。美国倍力健身俱乐部40多年经营健身俱乐部的成熟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大大降低了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发展过程中的学习成本,为其在国内的发展壮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但是,仅有这些“舶来品”是远远不够的,洋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水土不服”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所以,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的管理者们将美国的管理经验、经营模式拿来之后,并没有盲目地照搬照抄,而是按照中国的国情逐一进行分析和讨论,看其是否适用于我国国情,看其在国内应该如何具体运作,无论是人员培训还是管理加盟商,无论是选择目标市场还是选择营销策略,都十分注意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从而形成了一套新的本土化之后的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居民对健身俱乐部的市场需求水平还比较低,健身俱乐部的前期投资和开业后的运营成本普遍比较高,因此健身还只是都市高收入阶层的消费。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健身市场必将越来越大,健身俱乐部行业必将越来越被投资者所看好,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未来的发展也必然充满更多的机会与更激烈的竞争,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如何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将是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急需解决的战略问题。
参考文献:
[1]省略
篇8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指出: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是相互的,教育的发展受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同时它又具有反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又具有内部关系规律,那就是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要接受这两大规律的制约,既不能脱离社会,也不能忽视人的发展,所以遵循教育规律是高等教育要抓住的核心理念。由此出发,可以理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形态,找准高等教育的立足点。
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1.教育社会地位的变化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简单的教育活动到专门化的学校教育,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教育始终与社会发展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成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功能和地位在不断变化。西方教育发展经过古希腊人性教育)))教会神学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资本主义的现代科学教育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完成了两个重大转变:一是从单纯的塑造人本身到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二是教育功能日趋完善,从依附于社会到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中国教育的发展也大抵如是。由以儒家为代表的修身养性教育到引进西学以“救国”图存,由私塾到近代大学的建立,从以人文道德教育为主到全面分科教育,艰难实现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过渡,并逐渐确立了教育在强国兴国、促进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中西方教育的发展都是教育逐渐由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的历程,现在,教育的社会地位已上升到了最大的高度,看清这一点,对于高等教育办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社会发展对走向中心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要应对这个要求就要充分实现其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从社会的角度看就是高等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经济文化发展所需要的高水平科技成果,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成果转化、思想传播、文化交融、人力资源开发等等全方位的服务。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表层要求,如经济结构发展要求人才类型的对应,科技发展要求学校提供更多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我国加入WTO后,需要培养大量懂外语和外贸管理的人才,等等。这些要求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是具体、直接而明确的,高等教育需要作出适应性的调整。但这种局部的、短期的要求,不一定准确体现社会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如果盲目地跟进,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的持续滞后,或是独立性的丧失。所以在看到社会表层要求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分析社会的理性要求。也就是保证社会综合发展、长远发展,体现社会理想发展的深层诉求。这种要求往往掩藏而又体现在众多的社会现象之中,对高等教育当时不具备制约性,影响是渐进的,但一旦形成,影响却又是深远的。认识这种要求必须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进步的规律切入,必须超脱于社会发展现象之外,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单纯重视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必然加剧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社会对经济价值的过分追求必然造成道德的失衡等等。我国现在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一个综合工程,不单纯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同时应包括精神生活、社会环境等等的“小康”。高等教育对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显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动,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走向社会,他们将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些人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是否具有充分的人文关怀,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质量非常重要。高校也会向社会贡献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的综合效益如何,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
高等教育同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一样都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我们谈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指其与其他社会现象和子系统的关系。但是,高等教育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具有密切的关系,但又不能单纯看作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所以它有时可以相对超然于社会之外发挥独特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一是把高等教育看作社会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对社会可以在内部起作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二是高等教育必须融入社会,高校办学要具有较大开放性,不断从社会吸收思想和信息;三是高等教育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以体现在社会中的独特价值。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状态
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表现出三种状态,一是适应于社会发展,二是与社会发展相对同步,三是超前于社会发展。这三种状态是同时存在的,表现在一方面高等教育在不同方面分别会处于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不同状态,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整体上会不断在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时而表现为以适应为主,时而同步或超前。
1.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
社会发展取决于综合因素的作用,教育是其中的一个要素。所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生作用首先必须满足社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内容和方向。换句话说,在社会实现不可预见的发展的时候,高等教育必须通过自身调整和改革予以适应。这是立足于高等教育对能够预见的社会发展采取了超前应对措施,否则高等教育将处于对社会发展的疲于应付的状态。不可预见的社会发展主要体现于一些政策性因素的随机影响,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技术领域的变革。如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出台,推动了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大幅扩大;我国加入WTO之后,高等教育开始对人才培养进行结构性调整等。总体上看,每一次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引来教育体制的大变革,如知识经济的兴起和成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变革。社会上新行业的出现及旧行业比例关系的调节,必然引起人才需求结构、知识结构的变化以及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调整。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是两者关系的基本形态,这种适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即时性。社会的发展变革在总体上具有规律性,在具体上又具有随机性。高等教育必须随时准备适应社会某些方面的随机变化,不断改革和调整,这种以变应变的过程只能是一种即时的适应。二是相对滞后性,高等教育的适应是在政治经济制度变革和社会具体变化之后,是一种追踪性的反应,所以在时间上已经滞后。另一方面,即使高等教育的反应是迅速的,由于高等教育从改革到见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在采取适应性对策时,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需要经过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所以滞后是必然的。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提高对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尽可能缩短滞后时间。
2.高等教育相对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高等教育中有一些可变的因素,也有一些不变的因素。如教育的内部规律,基本原则,基本功能,每个高校都有自身的办学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办学风格和特色等等,这些都是不变因素。外部条件、发展速度、规模、专业和课程设置等等都属于可变因素。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时主要是对可变因素的局部调整,就整体而言还是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保证内涵发展。高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其稳定性。高等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期性和人才标准具有某些不变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能急功近利。所以高等教育在适应短期的社会形势时不能丧失独立性,有时要更多地追求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相一致,而不是一味屈就短期目标。如在重视发展热门专业同时,还要看到冷门专业的发展前途,否则可能造成若干年后冷门专业人才的紧缺。所以高等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虽然教育的变革往往是由社会变革所引起的,但具体如何变革却又需要回归教育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高教改革只有满足教育自身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的要求。保持高等教育的独立性有利于高等教育冷静应对社会变革,也有利于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保持相对同步。
3.高等教育的超前性
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凸现出高等教育的独特价值,高等教育应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是,高等教育见效周期较长,如果总是忙于适应社会发展,必然总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社会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多个方面,但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动力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教育是新思想、新科技、新人才的重要培育者,这些因素是影响社会发展的灵魂。所以高等教育的超前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前景是可以预测的,所以高等教育不仅应该清楚当前社会提出的要求,更应该对未来社会的可能要求作出科学估计。既要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现象,又要找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高等教育永远是为一个发展的社会服务。上个世纪末,国家适时提出并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就是放眼未来,着眼于培养跨世纪人才提前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这是一种典型的超前性。只有不断保持这样的超前发展,才能体现高等教育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使之成为“科教兴国”的主力。高等教育的超前既体现在思想上,又体现在行动上。思想的超前主要体现在要时刻保持先进的办学理念,时刻做好对社会以变应变的心理准备,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行动上的超前体现在准确洞察社会发展趋势,提前采取应对行动。但是如果不具备成熟的社会环境和条件,高等教育要全面改革、整体超前具有很大风险,一旦出现问题,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使高等教育的超前发展具有科学性依据,可以通过试点提前探索可能需要普及的模式,用局部超前来推动整体超前。
篇9
1.1思想品德培养
思想品德是实验技术人员能力培养的基础。我院实验中心技术员中有大量党员,因此通过党支部的工作,党员技术员成长为中心技术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持之以恒地为教学、科研和学生服务,树立了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甘为人梯”的崇高思想,甘当配角,默默奉献。在教学工作中,实验技术人员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以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对学生既严格又热忱,对实验过程、环节、结果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耐心细致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由于设计性实验和科创实验的需要,中心实行24小时开放,技术员常常要加班加点。此外中心还执行工作人员考勤制度,保证工作的时间规范。做到既有党员的带头引领,又有制度的监督,保证了全体技术员的工作质量。
1.2加强引进和学历培养
高层次技术人员充实到实验室中,才能尽快提高实验室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近几年已有3名硕士和1名博士加入实验中心的技术员队伍。高学历技术员进入中心后,中心领导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稳定队伍,发挥他们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技术好的青年技术员,鼓励、支持并为他们创造条件去参加成人教育,因此中心所有的技术员都取得本科及以上的学历。
1.3科研能力培养
实验技术人员参加科研工作是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科学研究,实验技术人员可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从而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我校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技术人员已经具有了本科及以上学历,包括博士学位,整体水平已与前几年有了显著的不同,他们经过自身的学位科研工作或参与他人的科研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通过参加主任科研组的组会,了解科研最新进展;通过指导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的科研工作锻炼技术与管理能力。还到科研单位比如南方基因中心工作,提升理论和技术层次;并定期定向选派到相关专业的系室和研究所进修,参与各单位的科研工作,获得理论和技术的更新与拓展。
1.4管理能力培养
1.4.1实验设备管理能力实验仪器设备是高等院校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必须的物质基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具有实验室数量多、仪器设备庞大的特点,涉及分子、细胞、组织和动物各个水平的分析仪器设备,品种多、精度高、操作要求高,这些仪器的管理需要相当强的技术性。为此,我们在购买仪器时,就组织全体技术员进行培训,并提前确定仪器管理员,一般为一正一副,担任管理员的技术员要全面掌握仪器的操作、保养和各种性能。对于贵重仪器采用专人操作,非贵重仪器有预约和使用记录制度。每学年末各实验室仪器管理员要检查设备的使用年限、损耗情况,提交下学年设备订购计划,由中心资深技术员总管汇总后再结合实验室建设的整体规划,依据技术先进、经济合算、科学实用的原则申请购置设备,提出设备申购的立项申请,上报中心主任审核。
1.4.2通过承担其他工作,提高管理能力中心技术员还担任中心行政秘书、政治学习小组长和学院青年技术员联谊会会长等职务,这些工作都是很好的提高管理能力的锻炼机会。每年一次的国家医师执照考试也是在中心举办,中心技术人员参与了大量的管理、安排、接待和监考的工作。此外,多年来中心技术员还利用自身的电脑知识帮助管理学院网络。这些工作都使得中心的高学历年轻技术员快速成长起来,从技术专业人才走向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1.5复合型技术能力培养
1.5.1中心开办学习班为了提高中心技术员的复合技术能力,我们在实验课程还未开始和结束的空挡分期举办学习班。医学实验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共分三期,第一期功能实验学技术,第二期组织学和形态学技术,第三期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功能实验学技术包括:医学电子学和生物信号分析及动物实验;组织学和形态学技术包括:组织切片制备与染色、显微镜观察与摄影;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细胞培养、细胞和细胞器分离与纯化、免疫学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第一期的培训内容有:医学电子学基础和常用实验仪器、生物信号的摘记和改善、模/数转换和数字信号预处理、数字信号分析、功能学实验实例、功能学实验基本技术、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和应用技术、医学实验室常用化学溶液配制技术和基础医学实验室安全。第二期的培训内容有:组织切片制备与染色、染色体的制备和荧光显微镜的使用。第三期培训内容有:细胞培养技术、基因组DNA制备、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基因扩增、基因重组与表达、Westernblot实验、生物成像系统的使用等技术。
1.5.2不同实验室轮转工作,扎实掌握多项技术在学习班培训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实验室老技术员的退休情况和新引进技术员的专业背景情况进行1-2年的轮转工作,原来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技术员到形态实验室,进一步掌握组织切片技术、显微镜操作与保养技术等的学习和工作;原来在生物化学实验室工作的技术员到功能实验室,学习生物信号采集、记录、分析系统等各类动物实验;原来有着良好分子生物学技术基础的技术员开始学习免疫学实验技术,配合免疫学实验的带教;原来从事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开始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本科生科创工作的带教和联合开展动物行为实验的研究工作;原来熟练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资深技术员开始统筹管理包括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功能实验的各类仪器设备。技术员队伍的整合能力得到了广泛的提高,做到了一人多能、一岗多面,大大提高了用人的效率,同时也顺应了实验课程整合的需要。
1.5.3外单位培训同时,为了保证业务培训的正常开展,制定实验技术人员培训计划,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实验技术人员外出进修,比如到南方基因中心进修;参加各类培训班,包括全国形态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流式细胞术、功能学科等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验技术水平,使其能胜任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2展望
2.1现代管理知识的提高
在实验中心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力量的不断加强和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的扩大和深入情况下,中心技术员的工作越来越侧重于管理工作。实验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强化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包括实验室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日常工作管理及安全管理等。因此,在技术员学历、技术和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学习现代管理知识显得尤为重要。香港几所大学的教学中心和科研平台的技术员都有着很高的管理能力,一人管理多个实验室,学校每两三年就会送出去学习管理知识。我们现在还处于注重技术而忽视管理的阶段,而实际在目前由教师主带实验课的情况下,技术员的现代管理知识应该得到更多的培养。
2.2职业发展政策
篇10
我国的旅游饭店业在过去短短的二十多年中从零起步,突飞猛进,高速发展,取得了较为骄人的业绩。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国际知名饭店集团这些年来凭借诸多优势大举进入我国并获得了相应丰厚的利润,相比之下我国很多的国内饭店却在艰难生存和发展,知名品牌也很少。面对未来我国旅游饭店业越发激烈的竞争,旅游饭店的品牌经营就成为了饭店战略管理研究的一大焦点。为帮助我国旅游饭店系统、全面的进行品牌经营,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本文对旅游饭店开展品牌经营作了一定的探讨。本文在充分借鉴了前人有关饭店品牌建设等众多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了图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介绍我国旅游饭店面临的严峻挑战的背景入手,结合我国旅游饭店开展品牌经营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具体阐述了我国旅游饭店开展品牌经营的有力对策。其中对于我国旅游饭店开展品牌经营的重要意义的分析、三类不同旅游饭店在进行市场定位时可采取的做法的提出和对于旅游饭店开展品牌经营时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应给予必要的协调、指导观点的指出,想必会对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经营的实践起到实际、有效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我国的旅游饭店只要迎头奋进,切实采取必要措施,是可以打造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巨大吸引力的国内外知名品牌以提升自身竞争力的。
关键词:旅游饭店品牌品牌经营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我国旅游饭店开展品牌经营的现状
第二章我国旅游饭店开展品牌经营的重要意义
一、品牌
二、品牌经营
三、旅游饭店品牌经营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我国旅游饭店开展品牌经营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
一、制约因素
二、有利条件
三、具备的优势
第四章我国旅游饭店强化品牌经营的对策
一、旅游饭店自身的努力
二、饭店行业协会发挥能动作用
三、政府的协调和引导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
后记
详细摘要
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既为我国旅游饭店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又对饭店业经营、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OT之后,我国旅游饭店面临着“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连锁化、连锁竞争品牌化”的竞争格局,所以我国的旅游饭店必须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认识新形势下的竞争需求,以品牌经营理论为指导,结合饭店自身特点,研究探讨应对激烈竞争、谋求更大发展的品牌经营的概念、内容及实践问题,这对旅游饭店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所以本文选择了该课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意在通过较为全面、客观地阐述,总结出我国旅游饭店开展品牌经营的有利对策,为我国的旅游饭店增强竞争力起到适当的指导作用。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一、文献分析法:针对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收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初步形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进一步梳理这些文献资料,结合相应的理论探索,提炼升华达到研究的目的。
二、图表分析法:为充分说明有关问题,本文适当列举了相应图表来清晰、客观的进行比较、反映情况,以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三、归纳法:本文采用的主要是二手资料,通过对饭店进行品牌经营的资料和实践的了解,探究其共同现象,总结普遍规律,进行理性归纳,作出了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表述和分析。
四、案例分析法:本文还利用部分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对成功饭店的做法进行总结,以为我国饭店提供借鉴。本人通过参阅借鉴众多文献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思考有所突破,对我国旅游饭店的品牌经营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体系,重点论述了我国旅游饭店实施品牌经营的具体对策。面对严峻的挑战和大好的发展机遇,我国的旅游饭店迫切需要开展品牌经营、注
重品牌建设,为此,我国的旅游饭店应认真分析主客观形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树立品牌意识、进行正确品牌定位、塑造良好的品牌外型、保证高水准的品牌质量、加强旅游饭店的管理、打造优秀的人才等八方面全方位的开展品牌经营工作,并争取政府和饭店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以共同推进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经营事业。其中文中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旅游饭店开展品牌经营的重要意义,并客观地分析了我国旅游饭店进行品牌经营的有利条件和具备的优势,同时也提出了三类旅游饭店进行品牌市场细分的基本模式,最后还指出了政府和饭店协会也应积极发挥作用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这些可谓是文中与众不同之处。希望我国的旅游饭店能充分认识品牌经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抓住机遇、超越自我,塑造出强有力的品牌,发挥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我国旅游饭店更好的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序.习
我国的旅游饭店业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跨越式的快速发展,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需几十年才走完的道路,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国外知名的饭店集团二十多年来纷纷大举进军我国,基本上所有的国际知名饭店品牌在我国皆可见到,为我国饭店从业人员和广大的消费者津津乐道,它们凭着诸多优势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获取了大量的经济利润。而此时我国国内饭店大多则在艰难地生存和发展,并少有知名品牌,虽然也产生和出现了部分为国人所熟悉的品牌,但还未能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品牌。之所以造成此种局面,固然有我国饭店发展时间短、基础差、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但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缺乏对品牌建设和经营理论的关注和实践,没有将利润形成的内部能力与外部需求有机整合起来,构筑以品牌为主体的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在以后更长的时间里,我国的饭店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竞争,如果再不注重和抓紧打造我国本土的知名饭店品牌以此来增强竞争力,那么我国的旅游饭店将会在今后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更为被动的地位。种种严峻现实也说明,我国的旅游饭店要打破不利局面,参与到更广阔、更激烈的竞争之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对饭店品牌经营的认识,抓紧时机集中资源,培育我国饭店品牌。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给包括旅游饭店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企业在市场、战略、结构、系统、能力及企业文化上产生了一系列变化,饭店企业必须认识、适应这种变化,并在这种变化中不断调整和创新以培育竞争中所需的各种能力,而通过品牌经营则可帮助旅游饭店完善各方面的管理,提升饭店整体素质和水平。虽然国内外众多专家对此论题进行过研究,但因角度不同而各有表述,相对比较分散,本文在综合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补充,进一步丰富了饭店品牌经营理论研究的内容,从而也有助于推动饭店全方位的认识和实施品牌经营实践。近几年来,对此问题国内同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如品牌经营是21世纪中国饭店的战略选择、中国饭店集团应品牌化发展、旅游饭店的品牌延伸战略等等。本文欲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经营研究序言学习研究,借鉴国外知名饭店的成功经验,较为系统地分析我国旅游饭店开展品牌经营面临的条件和优势,具体阐述旅游饭店的品牌经营应采取的必要措施和具体做法,以为我国的旅游饭店实施品牌经营提供较为明确的思路和有力的理论指导,从而帮助我国的旅游饭店正确面对严峻的客观现实,发掘和利用自身优势,认识并改进不足,积极开展种种必要而系统、科学的工作以大力打造我国饭店品牌,迎接未来更为激烈的竞争。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经营研究第一章我国旅游饭店开展品牌经营的现状
第一章我国旅游饭店开展品牌经营的现状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旅游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高速成长起来,如今,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一大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继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机制转换和大力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同时,迎来了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品牌经营时代。我国旅游业品牌经营时代的来临顺应了世界旅游业经营品牌化潮流,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繁荣,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我国旅游饭店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旅游饭店包括在我国境内开办的各种经济性质的饭店,含宾馆、酒店、度假村等。回顾我国旅游饭店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到大、从少到多、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从招待所的服务模式转向标准化的服务模式,实现了质和量的双重飞跃,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20多年来,我国旅游饭店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发展最快的,而且发展水平比较高,并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其中最主要的是星级标准的实行,对整个行业的规范化服务和总体的素质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88年8月开始,国家旅游局参照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对我国的旅游饭店进行星级评定,根据饭店的建筑、装演、设施、设备条件;饭店的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状况;饭店的服务项目;饭店的服务质量;饭店的管理水平和宾客意见六项内容进行考核将旅游饭店评定为一星级饭店、二星级饭店、三星级饭店、四星级饭店和五星级饭店。实行这一制度,不仅能使饭店管理向正规化、科学化的目标迈进,而且也可以方便旅游者选择。星级制度以“星”来标志饭店等级,以“星”来反映饭店的硬件、软件水平,是一种国际化的通用标识,也是国际上通行的惯例。如今,星级在全社会都已经成为质量和档次的象征。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饭店业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行业。自1980年开始,我国旅游饭店业的产业规模成倍数地加速发展,饭店的供给量随着需求的扩大而快速增长,饭店的经济效益也逐年加速上升。以下的一些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1980年我国有涉外饭店203家;到2001年,我国的星级饭店数量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经营研究第一章我国旅游饭店开展品牌经营的现状达7358家①;到2003年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9751家,比上年末增长了9.8%,营业收入总额达983.1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5%,全国5622家国有星级饭店共实现
营业收入409.63亿元,全国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兴建的678家星级饭店,实现营业收入303.42亿元②。2003年全国星级饭店规模及其经营情况具体如下:
2003年全国星级饭店规模及其经营情况表1
并且旅游饭店的结构档次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档次上看,形成了豪华、舒适、经济等多种档次;从类型上看,有商务、旅游、度假、公寓、别墅、疗养、综合型等多种类型。其中,部分饭店的管理水平和硬件条件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在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方面,旅游饭店也走在了前面。到加04年底,我国旅游业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己达到500亿美元,约占我国各行业累计吸收外资4500亿美元的n%,其中,旅游住宿及度假区建设400亿美元,占全国引进外资总额的9%①。饭店业还引进了外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培养了一支懂得现代饭店管理技术、全面掌握饭店管理知识的业务骨干队伍。由此我国旅游饭店业呈现出了大行业、大市场、大发展的蓬勃态势。确实,我国的旅游饭店业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和意识到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从总体发展水平上看,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显著。准确地讲,我国饭店业“与国际接轨畅顺”更多地是相对国内其他行业而言的,如果离开这一前提,除一批高档饭店的硬件投入和少部分品牌饭店的经营管理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外,我国饭店行业的很多重要指标和参数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仍然是明显的,有些还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从总体上看,我国旅游饭店产业整体素质还不够理想,饭店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够平衡,全国旅游饭店的平均出租率和平均房价还有待提高,饭店的地区分布及类别结构也不够合理,各星级饭店比例还不够科学,远没有形成合理的金字塔结构。
二、占饭店总量8%0以上的国有和国有控股饭店大多经营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饭店体制问题。体制原因使得规范化管理和利润最大化还没有成为饭店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盲目投资、管理懈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我国的饭店行业,也就成为我国饭店业难以与国际全面、彻底接轨的一个重要原因。三、饭店集团化进程还没有出现令人鼓舞的局面。我国的饭店集团还没有做到足够的大,更为重要的是集团质量还不够高,一些集团尽管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缺乏基本的内涵,在品牌经营、客源预订网络、人力资源政策、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并举和管理系统等方面与国际知名集团存在明显差距。对此,我们可以用世界上比较饭店集团规模小常用的指标,即饭店集团拥有的客房数量,来认识它们之间存在的差距状况。于第1名的美国圣达特拥有的客房数是553771间,相差539644间,即一个美国圣达特相当于39个上海锦江集团,位于第10名的英国希尔顿国际饭店公司的客房数是92778间,比上海锦江集团多78651间,即一个英国希尔顿国际饭店公司相当于6.567个上海锦江集团。从动态的发展角度考虑,即从2001年比2000年增加的客房数进行分析:美国圣达特增加了12458间客房,英国希尔顿国际饭店公司增加了28132间客房,上海锦江集团增加了529间客房。而2001年发展最快的美国万豪国际公司,2001年的客房数比2000年增加了45514间,一年就相当于增加了3.22个上海锦江集团的客房规模。①四、饭店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能力差距较大,具体表现在这种能力没有与饭店业的快速发展同步,从事饭店业工作的专业人才种类不够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