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4 08:1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绘本 图画书 教学设计
一、何为图画书
图画书是一种能够把语言与图画两种艺术表现手段完美融合在一起并且进行故事叙述的艺术形式。
图画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从之前的文字为主,图画为辅,到现在的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有时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没有任何文字解释的图画书。图画书发展到现在对于画面如此的重视,其色彩变化中蕴含了许多深意,如:以色彩的变化来设定故事的情感基调;以色彩的呼应来抓取人物变幻莫测的表情与心境;以特定的色彩变幻来让读者捕捉时间的转换与流逝。图画书放弃了直白的文字形式,仅以微妙的图画信息、色彩变化对读者形成了阅读的挑战,使读者在完整发掘一个个图像世界的过程中,了解图画书中故事的发展转折,同时得到想像力、逻辑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滋养。
二、何为图画书教学
图画书教学,陌生又熟悉的一个词。陌生是因为学习教育学专业多年却从未听过、接受抑或观摩过这一教学形式。熟悉是因为“图画书”、“教学”两个词分开来都是我们熟悉的事物,然而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笔者对于“图画书”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初次与图画书邂逅,便以为图画书教学可以被看作简单的讲故事,教学目标是让儿童能够复述故事,但老师对图画书中深意的解读,却让我陷入了沉思。图画书教学并非复述故事的教学,而是一个完整的,带有目的性、计划性的作为教材的一个实施教学,不仅可以让儿童从图画书教学中学会运用语言,更重要的是儿童从中学会观察图画,推理画中逻辑,懂得其中的某些自然知识和人文经验等。
当经过一次在老师的带领下阅读图画书后,笔者非常惊奇地发现图画中蕴含着太多“秘密”,包括画中人物和背景事物的色彩呼应,图画书色彩变幻,故事发展起承转合等等,便霎时间对这一教学方式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和想要尝试的欲望。
三、《小蜡笔头儿》教学设计与反思
此次教学设计参照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来进行有效教学框架设计。对此书进行研读,不难发现有效教学框架是对新课程改革以来多学科课程改革核心教学元素的重构、提炼、推陈出新,是将教学当作了一种有扎实有效且富有生命力的活动来设计。
本次教学设计图画书材料为《小蜡笔头儿》,教学对象为幼儿园大班的学生,课堂设定为幼儿园语言培养活动,旨在利用图画书作为主线带动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我对于本次活动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三类教学目标
A类:整体上了解小蜡笔头儿的经历,知道它所做的事情。
B类:关注小蜡笔头儿图画书中的细节,让学生体会小蜡笔头儿的心情,懂得珍惜和节俭是重要的美德。
C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向更多的角度和方向的探索这一图画书中的意义,如:奉献、节俭、价值等。
(二)预习作业
秋天到了,大树的叶子掉落,用蜡笔去为一颗秋天的大树涂色换新衣,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家长一起完成。
(三)教学过程
板块一:【展示预习作业,2分钟】
板块二:【情景导入,察看蜡笔盒中的蜡笔,3分钟】
板块三:【探究新知,15分钟】
第一环节:出示很小的蜡笔头儿实物,幼儿讨论小蜡笔头儿的存在价值。
第二环节:讲述《小蜡笔头儿》故事,幼儿倾听。
第三环节:结合图画书故事内容回答问题。
图画书中的小蜡笔头儿在被抛弃后,都做了哪些事情?
你最喜欢小蜡笔头做的哪一件事?为什么?如果你是小蜡笔头遇到那个小男孩,你会怎样做?为什么?
板块四:【延伸活动,5分钟】
讨论小蜡笔头儿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
通过对图画书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更好地利用图画书,去对儿童的逻辑思维进行训练和培养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在教会幼儿阅读时要有顺序的阅读,并要教会幼儿认识图书的封面、封底、扉页等,要让幼儿知道阅读一本书是应该从头到尾一页页的看。在观察某个画面时,也应按一定顺序进行。
2.图画书教学是建立在儿童自主阅读的前提下,儿童用自己的知识和情感经验诠释图意。教师与儿童共同学习和阅读图画书也是图画书教学的重要环节,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加于学生身上,应当不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图画书的理解。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实践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育可以说为学生以后学习和生活夯实了基础,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影响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启蒙和培养,这就离不开创新型教学方式的实施。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创新的教学方式,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个人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反思。
一、打动学生是创新的第一步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让学生不仅会读、会写,还要会听、会表达。首先教师要以自己的课堂教学魅力和个人素养展示打动学生,可以先让学生听。
比如,讲《桂林山水》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漓江的水之绿和清澈见底之美,教师除了用课件展示秀美的桂林山水,还可以为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让他们身临其境,之后让男女生齐读、分读,感受作者字里行间那种对山水的溢美之情。
二、培养兴趣是创新的第二步
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它变成课堂的切入点而不是扼制学生的天性发展。
例如,在《秋天的图画》一课开始之前,提问学生:“大家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呢?”学生肯定会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教师可以说:“老师最喜欢秋天,给大家讲个关于它的故事吧。”学生自然对课文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然后再进行生字和课文情感的教学。
三、开放思维是创新的第三步
一些课文中的结尾并没有明确地给出,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之外留给学生自己创造不同结尾的作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狼和小羊》等都可以借鉴。
通过这些具体的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和鼓励学生开放思维,也有利于创新型教学方式的进展。
总之,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内在美,远比单纯背诵课文更有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创新型语文教学不仅满足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也发掘了学生的语文潜能和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1]周喜娟.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7).
篇3
情境:在小班“认识上下”教学活动中,教师请幼儿看图“美丽的果园”后提问:“你在图里看到了什么?”幼儿答:“看到了树、苹果、橘子、梨,还有小鸟。”教师又富有感情地说道:“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果园里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看到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幼儿受到感染,纷纷谈起自己此时的心情来。这个时候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提问偏离活动目标了,就想再用提问的方式把幼儿拉回来:“那请小朋友们再看看,树上有什么?树下有什么?”但此时孩子们依然沉浸在刚才的思绪中,对老师的新问题置若罔闻。
分析: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认识上下”,但幼儿却被教师的问题给引领到赞美秋天的美好上来了,与活动目标背道而驰,当教师意识到这个问题,再想用新问题拉回幼儿的思绪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
思考: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导航标”,教师在活动中的提问应尽可能地围绕预设目标进行。在上述情境中,若教师把“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果园里一片丰收的景象”这句话,用在刚出示挂图时,“来,孩子们,请看秋天的果园里有些什么”这样的语言之前,不但不会让幼儿脱离目标,还能激发幼儿看图的兴趣。
情境:教师在与中班的幼儿看图画书《机器人》的过程中,前半部分顺利地引导幼儿通过看图了解到机器人会很多本领:帮人类扫地、做饭、超市购物……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机器人是谁发明的吗?”幼儿说:“不知道。”教师接着说:“机器人是科学家发明的。”幼儿应声道:“哇,真了不起!”于是教师继续追问:“那你们长大了是不是都想当科学家呀?”这时,有个小朋友突然说道:“老师,我不想当科学家,我想当。我爸爸就是!”旁边的幼儿也受到影响,说:“我也不想当科学家,我妈妈是教师,我想当教师!”……此时,教师还尽力想维护自己的想法:“科学家挺棒的!”但此时班里的幼儿已经开始纷纷发表自己不同于教师预设的职业理想,教师只好让活动草草收场。
分析:活动中,教师只想将“科学家”与“幼儿的理想”联系起来,而忽略了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因为大多数幼儿对科学家的了解,仅仅建立在他们刚认识的机器人上,也许大多数幼儿会认为科学家很了不起,但并不一定想当个科学家。
思考:幼儿的愿望是建立在已熟知的经验上的。幼儿在上述情境中,通过对图画书《机器人》的阅读了解到机器人很棒,而机器人的设计者——科学家更棒。但在幼儿心中,对当的爸爸、当教师的妈妈的崇拜,却已经根植在心里很久了。所以当出现上述情况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理想和理由,上一节多彩多姿的“我的理想”课。
情境:在大班语言活动《三只小猪》中,教师先绘声绘色地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后问道:“这个故事好听吗?”幼儿:“好听。”教师:“你们喜欢吗?”幼儿:“喜欢!”教师:“猪老大、猪老二的房子都被大灰狼推倒了,猪老三的房子却没被大灰狼推倒,为什么呢?”幼儿:“为什么呢?(幼儿其实已经在努力思考这个问题)教师:“因为猪老三的房子最牢固,是石头房子。”幼儿:“噢。”教师:“那既然大家都知道了,就跟老师一起再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吧。”在活动结束之前教师又问:“小猪们厉害不厉害,棒不棒?”幼儿随声附和:“厉害,棒!”
分析:看似一问一答,师幼互动很热闹,但其实真正激起幼儿思考、让幼儿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很少。其中大部分问题的答案已在问题中,不需要幼儿思考。“猪老大、猪老二的房子都被大灰狼推倒了,猪老三的房子却没被大灰狼推倒,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但教师在问题抛出后,没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就急切地自己解答了问题。
思考:提问时我们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如果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思考,就要对幼儿进行积极引导;如果幼儿对我们的提问表现得无动于衷,我们就要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师还应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如“如果你来盖房子,你会用什么材料”这类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让幼儿不但能理解故事,还能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还要舍弃“狂轰烂炸式”的提问模式,为幼儿思考问题留有足够的时间。
情境: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调色游戏”中,教师请幼儿将很少的蓝色的水粉颜料加入已调好的红色水中,然后提问:“你们看到有什么变化吗?”幼儿:“蓝色颜料不见啦。”教师又问:“它们到哪儿去啦?”幼儿:“化掉了。”教师:“化在哪里啦?”幼儿:“红色的水里。”教师:“再看看!会看到什么?”幼儿边看边念叨着:“蓝色颜料在哪里,蓝色颜料在哪里呀……”
分析:上述情境中,教师第一次的提问是:“你们看到有什么变化?”教师问这个问题的重点是让幼儿观察红色的水是否有变化。但幼儿关注的却是蓝色的颜料“不见了”。教师在尽力想往自己预设的问题这边引导。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又提问:“再看看!会看到什么?”这个表述不准确,导致幼儿误解为只要认真往红色的水中看,就能看到蓝色的颜料,所以幼儿都在努力地寻找红色水中的蓝色颜料。
思考:在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的提问语言至关重要。首先,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以免造成幼儿理解错误或理解困难。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语言要简要和精确,切不可模棱两可。如果教师把“再看看,会看到什么”换成“蓝色的颜料化到红色的水中,红色的水在颜色上有什么变化?”幼儿就不会坚持去找蓝色颜料了。
情境:在大班数学活动“是单还是双”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进行按数取物活动,教师在巡回观察、指导幼儿操作时提问:“表示这些物品的数量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因为幼儿初次接触单双数,部分幼儿被教师问得信心挫败,直接失去了操作的兴趣。
分析:“是单还是双”这个活动是幼儿第一次接触“单双数”这个概念,如何辨别单双数又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教师误认为有了按数取物作为过渡,辨别单双数的活动就变得简单了。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幼儿还是需要从原有的认知经验一步一步地去引导才能突破这个难点。
思考:提问要由浅入深、通俗易懂,使幼儿逐渐掌握新知识。从学习活动整体上看,教师要科学地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更要围绕活动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的序列。如在上述活动中教师就可以这样提问:“××小朋友,你取了几个这样的物品?你将它们配对后,有没有剩下单独的一个呢?那表示这些物品数量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这样层层递进地设计问题引导幼儿,幼儿的认知过程就变得简单了。
篇4
一、让学生迎接更新的挑战
在平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玩电子游戏时,人们往往过了第一关,还想过第二关,过了第二关,还想过第三关……如此不断前进,在征服每个新的挑战过程之中兴趣不断提高,欲罢不能。据心理学家分析,每个人都有一种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心理。如果不递增难度,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太简单,太容易,没啥意思的消极情绪反应,唤不起潜在的兴趣欲望,但恰恰是这种深层次的兴趣对今后从事发明创造十分重要。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可在这方面作适当改进。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兴趣需求。我在设计的《走进秋天》实践活动,先是 “说秋、赏秋”,同学们泛泛而谈,说出了秋天的成熟美,接着在“唱秋、颂秋”的活动中,老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你用什么方法留住秋天呢?这时,同学们充分地体现了自由创造的能力,他们把秋天画进图画中,照在相片上,写入儿歌里,唱进自编自创的歌谣里。课堂宛如一个充满丰收喜悦的秋天。如此循序渐进,花样翻新,才让学生欲罢而不能。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快乐,体验成功,体验生活,是二十一世纪人生活的主旋律
对于小学生,不但需要一个环境来鼓励他们求知和探索,而且需要大量的广泛的亲身实践用不断的成功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应根据学生年级和年龄特点设计,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一项活动任务,使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个性和才华,“活”起来,“动”起来,从而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如开学初,我们学校的教室在寒假里已被粉刷得雪白雪白的,我们班里有许多心灵手巧的孩子们,我想以他们熟悉的教室情境为背景来个《设计布置教室方案》的实践活动不是一举两得吗?我把想法告诉了同学们,没想到大家都很乐意参加。在活动中,同学们兴致浓厚,各小组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多角度思考问题,精心组织、合理策化设计布置教室的方案。没几天功夫,教室被他们搞了个大变样。看着自己的“战果”,同学们个个喜笑颜开,体验着成功,感受着快乐!
三、多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表现自我,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小学生活泼好动,渴望得到肯定,他们希望能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活动情境中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为此,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考虑开展各种课外专题活动,指导学生独立工作,提供各种展现学生能力的机会,发展学生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例如:开办 “红领巾记者”,展现他们的编辑、朗读和言语交际能力;举办“小小故事会”展现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开展猜谜、游戏,知识竞赛等活动,展现他们的判断、分析和组织能力等等。有幸观摩了一堂《小小废电池》综合实践活动课,其中,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成果展示。这个环节的安排,其目的就是为学生展现自我搭建舞台。为了能参加这次成果展示,每个同学都积极准备,一方面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选择有代表性的资料,编辑与课题有关的手抄报,另一方面整理研究过程,写研究报告,各小组都选择最适合展示自己组研究成果的方法来进行,除了手抄报、研究报告以外,有的组还准备了实物展示,有的组准备了文艺节目,每个组都八仙过海,各献神通,拿出看家本领,展示本组成果。
四、给学生留下回味的余地
首先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对问题的研究不都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其次,同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许多方式和答案,学生稍有所得,不能就此罢手。再者,一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比较投入,但活动结束以后积极性和兴趣就会大大降低。我在设计方案时眼光要放得远一些,在活动方案的中间、结尾要给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实践的空间,产生继续实践的冲动,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从而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如我在开展的《蔬菜知多少》活动,面对的都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真正下地去观察菜的孩子几乎没有。我就组织学生去附近城效的田野里观察菜、分清菜的种类,并学着给菜浇水、施肥、拔草得一系列活动……,同学们的活动记录里写着:“这次活动真是太有趣了,既让我们懂得疏菜的种类,又让我们对菜的栽培有更深刻的认识,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再参加这样有意思的活动了。”“今天虽然把衣服、裤子、鞋子弄脏了,但我觉得很值得。因为这次活动增长了我的见识,磨练了我的意志。我们虽是大汗淋漓,但我们其实是不舍得离开采菜园的。”、“我们吃的菜真是来之不易啊,爸爸妈妈其实挺辛苦的”同学们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他们的收获,从中也反映了他们对这次活动的无限回味。
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的优势
篇5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日月水火》语文教案
设计说明
象形字的构字方法是描绘物体轮廓,突出物体特征。作为原始的造字方法,象形字对了解和识记现今使用的汉字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教学设计突出以下特点:第一、在趣味故事中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认识象形字;第二、在了解象形字构字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探究动力,推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从而发现构字规律,产生识字兴趣。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师生)
2.本课生字相对应的图片。
(教师)
3.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看图导入
导入:汉字家园新来了8个生字宝宝,不过,它们都藏在画里,认真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借助富有童趣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图文结合,引导识字
1.学习“日”字。
(1)课件演示动画(太阳图形演变成甲骨文“ “),引言:这是我们要认识的第一个生字宝宝,你能叫出它的名字吗?如果你叫不出它的名字,也可以用小手画一画它的样子。(日)
(2)教师领读”日“字。交流:你对”日“字了解多少呢?
预设:
我知道”日“指的是太阳,我能给”日“字组词:日光、日子、日月等。我会写”日“字的笔顺: 。
2.学习”月“字。
(1)课件演示动画(月亮图形演变成甲骨文”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遮住了月亮的身子变成了”月“的两个横。)
(2)交流:你认识这个字宝宝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预设:
我知道”月“就是天上的月亮。我能用”月“组词、说句子:月亮--天上的月亮弯弯的,像小船。三月四日--我的生日是三月四日。
3.学习方法小结:刚刚这些字和它们代表的事物的样子很像,它们也是象形字。
我们通过看图,观察字的演变,学会了汉字,这些就是学习象形字的主要方法。
设计意图:以”日“”月“为例,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演示,在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的基础上形成对象形字的整体感知。初步体验学习象形字的方法,为学习其他生字做好铺垫。
三、合作学习,教师点拨
1.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老师发给同学的6张图片,找一找藏在图片里的6个字宝宝。
尝试着叫出它们的名字。
2.学生汇报:叫出字宝宝的名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猜出它的名字的?
预设:
(1)我找到了”山“,”山“的字形就像几座山峰连在一起。教师相机出示”山“的字理演示动画。
(2)我找到了”水“,”水“的字形就像流动的水纹。教师相机出示”水“的字理演示动画。
(3)我找到了”火“,古人根据火燃烧时的形状写成了”火“。教师相机出示”火“的字理演示动画,并讲述燧人取火的故事。
(4)我找到了”田“,人们就是根据田地的形状写成了这个字。教师相机出示”田“的字理演示动画。
(5)我找到了”石“,图片上画的石头就是”石“古时候的样子。教师相机出示”石“的字理演示动画。
(6)我找到了”禾“,”禾“的字形真像一棵小苗。教师相机出示”禾“的字理演示动画,并点明:植物秋天丰收了,沉甸甸的,所以”木“字上面有个”撇“就是”禾“。
设计意图:承接上一环节”日“”月“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借助字理图画自主识字,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6个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上的认识。
四、融会贯通,反复练习
1.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2.游戏巩固,两名同学一组,一名同学根据字形或其象形特征进行表演,另一名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字。
3.生字运用,在8个生字中选择喜欢的字宝宝,为它组词,再说一句完整的话。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通过反复练读和游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生字反复再现,巩固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五、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强调书写习惯。
2.动画展示”日“”田“”禾“”火“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3.师生交流:在刚才书空的过程中,哪些笔画不认识?哪些笔画写起来有难度?
4.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相机介绍笔画”捺“和”点“,注意”日“和”田“的第二笔都是横折钩。
并针对难写笔画进行范写。
5.教师完整范写4个生字,一边写一边讲解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写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7.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必须到位,本环节采用观察、讲解、示范、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反复书空练习,加深学生对汉字笔顺规则的理解,最终写好每一个汉字。
教学反思
我在这节识字课上,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尝试了自主识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
1.利用直观教具帮助识字。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我在课前精心地准备了一些直观教具(投影仪、图片、实物)来表现汉字的音形义,便于学生理解。化解了教学难度,提升了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究识字方法和规律。
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关系始终是牵动教学的纽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认识了象形字,并且初步体验了象形字的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渐放手,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探索、学习新知。此时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学习的点拨者。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对韵歌》语文教案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所以本学案的设计结合识字课的特点,图文结合,将汉字学习与认识事物建立联系,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激发探究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教师)
2.预习课文。
(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子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非常聪明,因为对对子对得好而当上了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来对对子?那老师就出两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天对(地),黑对(白),花对(树)。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对子对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对韵歌》。(板书课文题目:对韵歌。)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课前布置孩子动手搜集生活中的资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为新课做铺垫,有着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识字教学,图文结合
1.试读对韵歌,并交流在试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
3.指生读课文,纠正朗读不正确的字音。
4.指导学生学习“对”字。
(1)屏显第一句,指生朗读。
(2)出示“对”字。个别读,齐读。
(3)认识“对”字的部首,指导书空。
(4)启发学生说一说“对”的反义词。
5.指导学习“云”“山”“虫”。
(1)出示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图片:图上有云、山、虫),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文中的哪一句?不知道的可以看一看课文。
(2)学生汇报这是哪一句,并齐读。
(3)交流画了哪几个生字。
(4)指生领读这三个生字。重点指导“云”和“虫”。
(5)学习“云”和“虫”的字理。
①激趣:这几个字你们都已经认识了,这几个字还非常有趣呢!大家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是怎样变来的。(屏幕出示“云”和“虫”的字理演变图)
②学生发表感想。
③小结:古人特别聪明,根据物体的某一部分的特点,一点点写出了汉字,汉字多有趣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学到更多的汉字知识呢!
(6)给“云”和“虫”两个字扩词。
(7)把生字放回句子中指生个别读,齐读。
6.指导学习“雨”“风”“花”“鸟”。
7.理解词语。
(1)出示最后一句,指生朗读。
(2)去掉“对”字,再指生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理解“山清水秀”的意思。
①出示课件。(播放春季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
②学生交流欣赏感受。教师启发:当你看到类似这样的美景时就可以说“山清水秀”。
③介绍家乡山清水秀的地方。
(4)理解“桃红柳绿”。
①出示图片,看图片读词。
②说一说:(
)的桃花,(
)的柳树。
③齐读最后一行。去掉“对”字再读。
④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重视突出识字教学。教师出示美丽的图片,并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有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使教学变化灵活,生动活泼。
三、加强巩固,写字教学
1.开火车读生字。
2.读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读要求写的生字。
4.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思考:怎样才可以把这三个字写得更漂亮?
(2)交流写这三个字的小窍门。
(3)交流书写时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强调三个新笔画。“云”字第三笔是“撇折”;“虫”字的第五笔是“提”;“山”的第二笔是“竖折”。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5)学生练写,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所以在起始阶段,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反复诵读,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韵歌》。
可以拍拍手,也可以同桌对读等。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对读。
4.共同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可以不看书。
5.小结: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同元曲汉赋、唐诗宋词一样,散发着中华民族的无穷魅力,让我们踏上对韵的快车远航吧!
6.出示一些对子,试着一起拍手读一读。
7.汇报朗读。
8.小结。
设计意图:语文知识的学习贵在“积淀”。学生在一一对应的对韵吟诵中,再一次巩固识字,既高效地完成了识字的任务,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对韵歌的韵律美,体验事物之间对应的奇妙感觉,促进积累。拓展的课外对子,更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文化积淀。
教学反思
1.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2.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3.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
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i u ü y w(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设计说明
根据一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主体的特点,本教案设计,教师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具创设情境,把学习拼音字母寓于故事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浓厚兴趣。同时,配上相应的朗朗上口的“语境歌”,帮助学生学习,化难为易。此外,教师还根据一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以游戏为载体,把拼音学习和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趣味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拼音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录音机、情境设计图。
(教师)
2.拼音卡片。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新课
1.卡片复习单韵母ɑ、o、e及其四声。
2.教师揭题: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三个拼音朋友,单韵母i、u、ü,希望每个小朋友仔细看、认真听、正确念、牢牢记。
设计意图:利用卡片复习单韵母ɑ、o、e及它们的四声,有利于对单韵母的巩固,更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整体感知,欣赏图片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你们喜欢这个地方吗?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学生讨论、交流)
2.谈话导入:这小院真美。
你看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朋友正趴在河边看小鱼吐泡泡。河里还有一只小乌龟悠闲地爬着。院子的周围种着许多树,院子中间还晾着一件衣服。多么温馨的小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看图,寻找图形与字形,图意与读音的相同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后面的读音记形奠定基础。
三、图片引入,学习韵母
1.教学单韵母i。
启发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1)学生观察,看图说话。
(2)谈话引入:“衣服”的“衣”跟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第一个单韵母i的发音相同。
(3)听音、发音。教师示范发音,注意看清老师的口形。老师发音时牙齿怎么样?(学生观察)师生共同编顺口溜:牙齿对齐i i i。(齐读,开火车读)
(4)记忆字形:i像什么呢?
(5)教学i的四声。
①师:i和a、o、e一样,可以戴上四顶帽子。仔细看,i戴上帽子后和原来有什么不同?(出示:ī í ǐ ì)学生观察比较。
②出示多媒体课件:(儿歌)小i有礼貌,标调就摘帽。
③学生分组练习朗读i的四声。教师范读:ī这件衣服真好看!í咦!我的铅笔在哪儿?ǐ拿把椅子您请坐。ì你的意思我明白。
(6)指导书写i。
①教师指导学生认识i的基本笔画。
②教师边范写边说笔顺:先在中格写小竖,然后在上格中间写点。写后请同学们说i的笔顺。
③师生共同练说书写韵母i的儿歌:中格写小竖,一点在上格。
④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2.教学单韵母u。
(1)学生观察,看图说话:图上画着什么?
(2)学生看插图说话,教师引出u:一只小乌龟在河里玩耍。“乌龟”的“乌”的读音里面就有u。
(3)教师示范发音,学生听音,看口形。教学讲解:发u音,嘴唇拢圆,只留一个小孔,舌头向后缩,舌根抬起,发音口形不变。学生练习读单韵母u,师生共同编顺口溜:嘴巴突出u u u。(教师领读,学生集体读,教师指学生领读。)
(4)教师引导学生记字形:图上哪个地方像u?(这只小乌龟像u形。)还像什么?(像只茶杯u u u。)
(5)教学u的四声。多媒体课件出示:ū ú ǔ ù。
ū第一顶帽子平平的,谁会念?火车呜呜叫ū ū ū。
ú第二顶帽子上山坡,谁会念?没有就是“无”ú ú ú。
ǔ第三顶帽子转个弯,谁会念?一二三四五ǔ ǔ ǔ。
ù第四顶帽子下山坡,谁会念?我们爱公物ù ù ù。
(6)指导书写u。
①教师边范写边说笔顺:先在中格写一个竖右弯,再写一竖。注意无论是竖右弯,还是竖,竖一定要写直。
②教师指导学生试编小儿歌:中格写一个竖右弯,再写一个竖,先弯后竖紧相连。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④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放在实物投影上大家评议。请同学们说说哪笔写得好?哪笔你觉得不太满意?应该怎样写?
⑤学生修改自己书写不满意的字母。
⑥再次展示,教师对写得好的、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
3.教学单韵母ü。
(1)学生观察,看图说话:图上画着什么?
(2)学生看图说话,教师引出ü:一条大鱼在水里吹泡泡。(出示:ü)
(3)教师示范发音,学生看口形。
ü的发音,舌位和i相同,只是嘴唇要撮成圆形,发音时口形不变。口形像在吹笛子。
(4)记字形:u和ü的字形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谁来说说有什么不一样?教顺口溜:u上加点ü ü ü,小鱼吐泡ü ü ü。
(5)练习u的四声。ü也戴上了帽子,(出示声调卡)谁愿意来当小老师?
他姓於,ǖ ǖ ǖ。我吃鱼,ǘ ǘ ǘ。
天下雨,ǚ ǚ ǚ。一块玉,ǜ ǜ ǜ。
(6)指导ü的书写。
①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上ü的笔顺,启发学生思考,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观察两个“点”的位置。
②教师范写,强调两个“点”稍靠近一点,点写在靠下一点,在上格的下面。
③师生共同创编韵母ü的书写儿歌:竖右弯,连直竖,再写两点在上边。
④学生练习书写ü,教师巡视,表扬写字姿势、执笔方法好的同学,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对书写不规范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⑤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欣赏书写好的学生作业。
设计意图:教学拼音字母时,教师根据图和字母的结合展开趣味教学,另外,还根据主题图让学生练习说话,创编儿歌,把拼音学习和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游戏练习,巩固记忆
1.利用卡片开火车读6个单韵母,可以打乱单韵母的次序。
2.做“摘星星”的游戏。
老师读一个带调韵母,请学生摘下写有相应字母的星星。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巩固字母的发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枯燥的字符“活”起来,引导学生记住字形。
五、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个新朋友i、u、ü,不仅知道了它们的名字,还记住了它们的样子。
2.请小朋友们回家后,把我们今天认识的三个新朋友读给爸爸妈妈听,并写给爸爸妈妈看。
设计意图:归纳本课学习内容,梳理整合本课重点。把本课新知读给爸爸妈妈听,写给爸爸妈妈看,激发学生的展示欲望,巩固新知。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i u ü y w(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谈话引入
1.ɑ、o、e、i、u、ü,它们6个兄弟是一家人,我们称它们为单韵母。
2.教师出示卡片,开火车认读带调单韵母。
3.导入新课:学校要召开家长会了,小i和小u的妈妈来了,你想认识她们吗?仔细看图,两个妈妈就藏在里面呢。
(学生自己发现)师相机板书y、w。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声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个声母。
设计意图:用孩子的语言,用贴近生活的情景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i与y、u与w的联系与区别。
二、图片引出,学习y、w
1.学习声母y。
(1)出示多媒体课件,观察教材23页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上的什么像声母y的形状?(大树闪动。)教师引导学生说话,并引出y。
(2)教学发音。
①教师示范发音,要求学生听清发音,观察口形,同时思考:声母y的发音与以前学过的哪一个单韵母的发音差不多?(单韵母i。)
②比较读,让学生听听两者有什么不同。声母y和单韵母i发音相同,但要读得轻些、短些。(教师范读、领读。)
(3)教师引导学生编儿歌,记字形,掌握书写方法。学生创编儿歌:像个树杈y y y。教师讲解书写方法:y两笔完成,占中格和下格。学生描红,并在练习本上写3个。(教师巡视指导)
2.教学声母w。
(1)出示多媒体课件,观察图画,引导学生思考,图上的什么像声母w的形状?(屋顶闪动。)教师说话引出w。板书:w。
(2)教学发音。教师提问:大w是u的妈妈,它们的读音很相似。你能根据老师刚才讲的y与i的联系与区别,说说声母w该怎么读吗?(w轻而短,u响而长。)
(3)记字形。师生共同创编儿歌:屋子屋子w w w。
(4)指导书写。教师讲解书写方法:w住在二层楼,由两个v组成,不能写得太宽,学生临摹(mó)大w。
设计意图:教师以充满童趣的语言、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赋予枯燥的字母以生命,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学生学习起来会更轻松,更快乐。
三、游戏演练,拼读音节
1.出示声母y、w,指名读。
2.教师叙述:声母y和单韵母ɑ在交朋友,老师演示一下它们两音相碰成的音节,y―āyā(鸭),哪位同学能够当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请学生分析声母和韵母各是什么?
3.提示:拼读这个音节时,声母y要读得轻短些,韵母要读得响亮些,两音很快相碰连读成一个音节。
4.拼读音节。
(1)谁能将声母y和单韵母ā á ǎ à拼成音节?
拼读:yā yá yǎ yà。组词读:yā鸭子的鸭,yá牙齿的牙,yǎ哑巴的哑,yà亚洲的亚。
(2)谁能把声母w和单韵母拼成音节读一读。组词读。
设计意图:注重拼读练习,并联系生活情境,寻找拼读音节,加深记忆。
四、故事导入,学习yi、wu、yu
1.教师讲故事:有一天,i、u、ü三个小朋友要出去玩。
(拿出卡片i、u、ü)可是它们年纪小,又不认识路,怎么办呢?它们就请大y、大w来带路。大y说:“好!我带你去!”大y带着小i一块儿走(将y卡片放在i前面),就成了音节yi。(多媒体课件出示:yi yi yi)大w带着小u一块儿走(将w卡片放在u前面),就成了音节wu。(多媒体课件出示:wu wu wu)小ü没人带,急得哭了,大y看见了,就对小ü说:“小ü妹妹别哭了。我带你去,快把两滴眼泪擦掉。”小ü听了,高兴地把眼泪擦掉,跟大y走了。(将y卡片放在ü前面,把ü上两点擦掉)这就成了音节yu。(多媒体课件出示:yu yu yu)
2.学生认读整体认读音节yi、wu、yu及其四声。
(1)明确整体认读音节。多媒体课件出示yi、wu、yu,教师讲解什么是整体认读音节。
(2)教师示范。出示yī、yí、yǐ、yì,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
(3)学生练读。多媒体课件出示wū、wú、wǔ、wù和yū、yú、yǔ、yù,学生练习读,指学生读。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故事情景,使学生通过眼、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在愉快的氛围中识记了整体认读音节。
五、快乐游戏,巩固新知
1.猜音节游戏。
老师拿出一张小图片说出一个字,请小朋友认真听,并找出相应的音节,然后当小老师领读。
医生的医 乌鸦的乌 小鱼的鱼 椅子的椅
梧桐树的梧 羽毛的羽 阿姨的姨 跳舞的舞
玉米的玉 宇宙的宇
2.读音节,再用音节口头组词。
3.小结:小朋友真能干,我们今天又学习了三个单韵母、两个声母、三个整体认读音节。
现在请你自己再读读书上的拼音。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简单的游戏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教学时,教师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把游戏引进课堂。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拼音教学如果形式单一,势必会让学生厌学。教师设计了多种生动的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儿歌,识记字母。
儿歌朗朗上口,适合低年级学生记忆。对于字母的发音方法,教师不是枯燥地讲解,而是运用儿歌引导学生发音。如发i时,教师请学生想想衣服的发音,然后请同桌、小朋友互相学一学。接着教学儿歌:衣服衣服iii。这样学生一听就会发音了,效果挺好。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口耳目》语文教案
设计说明
古人以图形作为文字使用,这些文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象形字。象形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易于学生记忆字形,了解字义。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图画情有独钟。因此,本课教学设计重在以图画构建识字情境,以图画贯穿识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识字活动中感知字形,感知字义,并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习卡片。
(教师)
2.生字卡片,学习卡片。
(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言: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机器猫》吧?机器猫有一个神奇的宝贝--“时光机”。
只要坐上时光机,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今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到古代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一个古代人物画像。
引言:咦?这个人好像缺少了一些器官。哦,原来它们在老师的桌面上,我们来做一个拼图游戏把这些器官拼回去好吗?
3.互动活动:师生板前活动,拼贴器官。
设计意图: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喜欢动画人物,用动画片中孩子们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是吸引他们认真学习的“良方”。
二、学习生字,掌握音、形、义
1.认识象形字。
(1)课件出示“手、足、口、耳、目”的古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和字,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这些很像图画的符号,是古时候的一种文字,叫做象形字。
2.图文对照,指导识记“目”“足”。
(1)对照图画和文字,猜猜它们是什么字?
(2)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和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
(3)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识字。重点注意:
目:教师出示“目”的字理演变图,简单介绍后让学生与图片进行比较,找出“目”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外面的“ “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
足:学生再次观察实物图片”足“和”足“的字理演变图,说一说”足“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
(4)请学生做小老师领读生字”目“和”足“,并扩词。
(5)教师小结:认真观察图画,找一找图画和生字的联系,我们就能了解这个生字的意思,也能猜出它的读音,还能记住这个生字的字形呢!
3.小组合作,自主识记”口“”耳“”手“。
(1)课件出示三个字的字理图。小组合作,商议识字方法,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2)汇报交流。
预设:
口:①象形字识记。”口“字长得就像我们的嘴。
②数笔画识记。第一笔是竖,第二笔是横折,第三笔是横。
③用一用。”口“--口水、开口、口袋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看到红烧肉我就流口水。
耳:①比较识记。”耳“和”目“长得很像,”耳“的两个长横都出头,右边的长竖下面出头。
②用一用。”耳“--耳熟、耳聋、耳朵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我很喜欢吃木耳。
手:①数笔画识记。第一笔是撇,第二笔和第三笔都是横,第四笔是弯钩。
②用一用。”手“--左手、右手、双手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我有一双能干的手。
4.游戏巩固。
(1)连一连。
将金文、小篆、楷书分成三组,请学生”连连说说“,看谁说得正确。先在自己的学习卡上连一连,同桌对照,讲讲自己的理由。然后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连。
(2)游戏。
学生有的拿图画,有的拿楷书,有的拿小篆,有的拿金文,自己找到对应的朋友。可让学生用”我的朋友在哪里“”你的朋友在这里“这样的句子形式进行交流表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环节教学设计,猜字互动点燃了学生识字的热情,小组合作在观察和交流中感知字义,了解字形,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三、朗读小文,认识”站“”坐“
1.学生观察书中第10页的插图,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他们此时的动作吗?(站
坐)
2.教师板书两个生字(站、坐),指生朗读,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3.课件出示两个生字的字理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站:左边是一个人站立着,右边表示一个人站立的时候要占据一定的地方。
坐:两个人坐在一堆土上。
4.指导学生开火车读字,并扩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5.讨论:我们在站立和坐下的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姿势,才是健康文明的呢?
6.出示小短文,自由朗读后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标准的”站、坐“姿势图。
请学生对照图画说一说小短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中提到,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学习独立识字。在认读剩下的两个字时,教师设计了动作演示和图画观察环节,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并对汉字的演变产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田字格,引导学生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2.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笔画”横折“”撇“”弯钩“,一边书写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并用手指练习书空。
再在本子上练习书写。
3.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然后在书中描红练写。
4.教师点评,重点注意”口“上大下小,不要把”口“写成方块;
”目“和”耳“要注意中间两横间要留有距离,”手“注意弯钩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是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设计意图:初次书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例字的好习惯。”三分写,七分看“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笔画,认识字形结构,为正确书写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五、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2.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能体会这些人体器官的重要作用,产生爱护身体器官的情感,更对五个生字进行了巩固。
教学反思
1.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多种有趣的形式识字,如请学生猜一猜,指一指,连一连,给生字编儿歌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记生字,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2.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篇6
关键词:幼儿;想象力;语言;美术;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64-01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创造发明的基础,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培养的启蒙阶段,作为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性,针对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探索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多种途径。
一、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个人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想象中出现的形象,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重现,而是大脑对已有表象的再加工和创造,从而不断形成新形象。它是一个经过分析综合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与人的语言思维密切相关。因此,语言活动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自主阅读、提问交流、编创故事等,让幼儿得到间接知识,丰富想象内容,在语言表达中不断提升想象力。
(1)引导幼儿读图,促进自主想象。幼儿由于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阅读活动中,图文并茂的书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读书内容。一方面,要引导幼儿学会读图,逐步培养幼儿根据图画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幼儿的读图兴趣,在幼儿对故事越来越产生好奇心的同时,不断提升其读书的独立性,从而促进幼儿自主性和想象力的发展。
(2)把握提问技巧,鼓励幼儿多问。在幼儿语言活动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把握提问时机,提出合适问题,注意提问口吻等,对促进孩子的思维想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诱导启发式提问,可以开拓幼儿的想象,促进幼儿想问、多问,各抒己见。比如,在读故事《小鼹鼠要回家》时,教师适时提问:“小鼹鼠克拉在外面玩迷路了,可着急了,怎么办呢?”幼儿展开想象,争先恐后为小鼹鼠想办法。
(3)故事中间设疑,引导合理想象。听老师讲故事是幼儿喜欢的语言活动,老师讲故事时可以设置一些悬念,引导幼儿续编情节,这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大有作用。比如,讲《司马光砸缸》时,我讲开头部分,小朋友在捉迷藏,一个小朋友掉缸里了,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办呢?大家开始自由想象,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幼儿从多角度看问题,鼓励幼儿发挥聪明才智,学会解决问题。
二、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美术活动可以为想象插上理想的翅膀。在美术活动中,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挥想象力,创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作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的灵感,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1)营造宽松氛围,诱发幼儿想象。宽松和谐的绘画氛围能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助于调动幼儿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创造潜能,使幼儿尽情展开想象。平时,我特别注重美术活动室的布置,对墙壁精心构思和美化,装饰形象夸张,栩栩如生,极具童趣。在进行主题教学时,事先对黑板墙壁进行布置,贴主题图片,一方面供幼儿欣赏和学习,另一方面给幼儿直接的视觉形象,激发他们绘画的欲望。
(2)积累生活经验,激发幼儿想象。美术源于生活,创作离不开生活。平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多走进大自然,去看五彩缤纷的大地万物,聆听花鸟虫鱼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浓郁气息。在此基础上,指导幼儿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如“秋天的颜色”,孩子们可以画金色的田野,画美丽的树叶,画丰硕的果园。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幼儿增长了知识,在绘画活动中就会表现出无比的热情,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
(3)科学评价作品,保护幼儿想象。作品评价是美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要多站在幼儿角度,以一颗童心去欣赏,而不能简单地以“像或不像”“对或不对”作为评价标准,最重要的是肯定幼儿的付出,保护幼儿的想象。对不足之处,可以引导幼儿比较观察,自己去发现,不断改进。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游戏是教育幼儿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游戏内容越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就会越活跃。
(1)角色游戏,激发幼儿想象。幼儿对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普遍比较喜欢,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各种角色,在游戏丰富的情节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如“开火车”游戏中,幼儿骑在凳子上模仿着“嘟――”的汽笛声,“呜――”进站的声音,仿佛已经置身于火车上,自己俨然是一名司机了。这样的游戏活动幼儿玩得开心,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
(2)利用玩具,引导丰富想象。玩具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欢乐,如果巧妙利用好玩具,可以使幼儿展开各种联想,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在“我爱我家”游戏中,幼儿抱着布娃娃,将自己想象成爸爸或妈妈照顾娃娃,教师可以设置“娃娃生病了,怎么办”的情景,幼儿会试着给娃娃看病,甚至喂药等。这样的游戏,能活跃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的想象。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教师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要不断探索研究,努力学习,及时反思,在丰富、扎实、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将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探索与实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7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纲要》并没有把知识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让孩子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我们老师从各自为政执行自己预定的学科教学计划,到如今根据孩子的爱好、需求来选择课程、平衡课程、优化课程;我们的家长也从幼儿教育的旁观者、监督者、被指导者的角色变成了现在幼儿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孩子从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到现在探索体验式的学习。所有这些在新的理念指引下的教学方式,都使我尝到了甜头,也心悦诚服地接受新课程。我们今天所开展的主题活动较以往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许多启示。
一、利用特有的自然环境,让孩子走出“幼儿园课堂”
《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秋天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季节,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它有着非常鲜明的季节特征和可供研究的资源,是个处处都蕴涵着教育契机的季节。为了让幼儿在多彩的季节中感受秋天的美丽和收获。激发幼儿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我预设了主题活动――可爱的秋天。秋风吹,落叶飘的自然景象是非常吸引孩子的。为了让孩子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一个美丽而丰收的季节。我们首先带领幼儿到户外,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和发现,孩子们捡起树叶快乐地和树叶交上了朋友。我组织幼儿到幼儿园附近的果园捡树叶,在途中,我不仅引导他们观赏道路两边田地里秋天的景色,还启发他们说出所看到的景象,如田地里的玉米和黄豆的叶子已枯黄,人们正在田里忙着收秋……带孩子走进果园,当他们看到一颗颗接满果实的果树时,孩子们不禁欢呼,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开始了采集活动,就这样一些秋天的自然物,如树叶、果实、种子等带到幼儿园。于是向孩子们介绍植物在一年四季里发芽、生长、枯黄的生长过程又成为新的主题。
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家庭教育资源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我们将生活社区环境作为教育资源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因为“大社会为活教材”、“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的,教育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作为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与整个社会发生着经常的、密切的联系。我经常带孩子走进超市,走进农贸市场,走进敬老院。在超市孩子会自己提着篮子,选购商品。在敬老院里,孩子们的精彩赢得老人们的阵阵掌声,尊敬老人的情感油然而生。实践证明: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主题活动,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巩固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增进了幼儿间的互相合作与关爱;培养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真正起到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
家长也会走进我的课堂。我充分利用家长这一知识资源,让家长成为促进幼儿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合作者”。如在开展“我爱你中国”的主题活动中,我了解到班上有个小朋友的妈妈专卖中国结,于是,在欣赏“中国结”这节美术活动中,我就把她请来给孩子们上课。那节活动中,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他们一下子认识了许多不同种类的中国结,还学会了编织中国结。如果说,教育专家和老师的介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话,那么,来自于家长自身的实践和操作所积累的教育经验则更具有说服力。我们正是发现了家长的潜在资源,充分加以组织和运用,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让教室环境成为一种“活”的课程
《纲要》还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我班活动室有一面墙是主题墙,孩子们随着主题的开展,收集、整理的资料都放在这主题墙内。主题墙上面有孩子们请爸爸、妈妈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孩子们的各种疑问和异想天开的答案;还有幼儿探究过程中的各种图画、表格记录等。如在开展“小小美食家”主题活动时,主题墙内就有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找来的一些美食图片,随着主题的开展,孩子们知道了西餐和中餐的不同,他们就用笔画出自己的感受,西餐有刀叉、比萨饼等,中餐用的餐具筷子、碗,以及各种中式美食,然后再剪下来贴到主题墙内,孩子们采访了客人,他们的采访记录单也会贴到主题墙内。游戏时他们可以围着主题墙交流自己的信息。这种共同收集、共同探索的活动,让幼儿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在收集、交流过程中孩子们自然地学习了很多知识。特别强调的是这些主题墙的位置都很低,孩子们触手可及。还有一面墙饰是有孩子们自己动手、参与布置。如“快乐的青蛙”,“青蛙”都是孩子们用废旧材料装饰而成的;“美丽的蝴蝶”,“蝴蝶”是孩子们利用染纸做成的;还有“快活的小松鼠”,从设计到涂色都是由孩子自己动手制成的。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为孩子的亲身实践创设了大量的机会,变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为如今主动的操作、探索和学习。符合了新《纲要》提出的激发孩子主动探求新知的要求。孩子们布置的墙饰,也许没有老师布置得那么精致,但它是“会说话”的教育者和记录者,它生动的展示记录了孩子们探索体验和成长的历程,令孩子们感到自豪、自信、快乐。
环境的创设不单是单纯的布置环境,让环境以优美、童趣来吸引幼儿,更重要的是将活动主题融入环境当中,让幼儿不断的与环境互动,使环境体现主体内容,以此来吸引幼儿,自发地探索,自觉的参与到主体环境当中,发挥自身的潜能,让幼儿在探索、发现、认识、操作当中,获取经验,从而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水平的发展。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综合 素质 想象思考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在知识传授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历史伟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等等,他们的爱国豪情充塞着青年学生的胸膛;张衡、蔡伦、沈括,他们之所以历代被人们称颂,是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天山的壮丽,泰山的博大,黄山的神奇,三峡的秀美,内蒙的辽阔,都让学生心向神往,爱国的热情澎湃于胸中。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拿来主义》教会了学生如何对待传统;《纳谏与止谤》学生从中领悟了从谏如流的重要,自我批评的不可缺少;《〈呐喊〉自序》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伟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阿Q正转》让学生了解了一个灵魂残缺之人的可悲;《师说》可以让学生屏弃盲目自大,养成求实好学的习惯。但是,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关键是把握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最忌单纯说教,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即便是思想品德课又怎能仅凭说教就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呢?
三、培养学生思考习惯
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射。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思想不丰富的人,会写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可夫名言充分揭示了思考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理论的讲授为学生正确认识、分析事物提供了方法,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了源头活水,加上长期培养和及时校正,提高了学生思维品质,并进一步形成思考习惯。生活中充满了哲理,认真反思生活,可净化灵魂,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可了解并认识社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可极大丰富学生思想。“我是阿Q吗”,让学生反思自己性格的弱点;“嫉妒好不好”,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它是一把“双刃剑”;“是要发展,还是要纯净空间”,让学生认识到它保护环境的重要;“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引导学生关心他人;“中国足球腾飞说明了什么”,从中悟出苦难与辉煌的含义。学生在争论中学会了思考,屏弃了无用的牢骚。一系列密切联系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提出,打破了中专生活的枯燥单调,调动了学生思考积极性,增添了中专生活的色彩,发掘出了写作宝库。
四、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篇9
1. “作业,怎一个苦字了得”。在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内心中最深的感受就是:做学生太辛苦了!当然,做学生的“苦”,就苦在作业的“多”和“累”上。单以语文作业为例,每个学期学生要做的作业,包括生字词的抄写、默写,句子、古诗的抄写、背诵、默写,课文的背诵,阅读练习,写作文。有些老师还会让学生另外用一本笔记本,又是练笔又是摘抄积累?这仅是一科语文作业而已。作业——让学生“怎一个苦字了得”!
2. “作业,想说爱你不容易”。一些教师在“减负”的压力下,学生的作业量是减少了,但是作业的模式却依旧。目标要求不够明确,作业对课文的针对性不强,机械练习太多,学生实际收益却并不多,长此以往,反而扼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泯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此时,作业——真的让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设定恰当目标
面临的现状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我们究竟想要通过作业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追求考试高分?不是。我们是想通过作业这个载体,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这个思想作指导,我们就要明确语文作业训练的目标。我们可以就学生的发展目标设定为三个层次,即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景目标,三个目标互为递进又互相交叉。
三、优化设计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科应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让学生爱上作业,爱上语文,使学生在作业中获得乐趣,提高能力。
1. 凸显年段目标。例如,三年级上册《小学语文练习与测试》中的一些作业,目标都重点集中在检查字词以及熟悉课文内容上,对语段能力训练并没能体现出来。因此,布置作业要考虑作业是否能体现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如,针对《北大荒的秋天》,课文第四自然段作者采用总分的构段结构,通过对大豆、高粱、榛树等具体描写,运用了打比方、拟人手法,写出了原野热闹非凡。请你也用这种方法来写写校园一角。
2. 努力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在虚拟的情境中,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意境中,陶冶情操,从而完成趣味性较强的作业。这样的情境类作业,学生只有乐于参与的积极心态,而没有什么思想负担。如,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和《九寨沟》时,可以让学生扮小记者或小导游来介绍景点风光,学生不仅喜闻,更是乐见。还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本剧的演出,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四、创新作业形式
1. 增添趣味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首先我们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使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富有一定的趣味性,让作业本身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如,组织学生举行“我为笑脸添鼻子”、“如何让鸡蛋从三楼掉下而不会摔破”等活动,而后布置学生写一个片断。由于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了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而且有了亲身体验,所以学生做起这个作业来就跃跃欲试,得心应手。
篇10
课题
花之歌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学
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教学
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
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
(板书课题:花之歌)
2.
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2】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板书: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礼品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出示本课的难理解的词语,便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这些词语,为理解课文打基础。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学习词语的方法。
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读懂文意,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意力集中。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也就明确了。
2.教师范读课文。
【出示课件3】
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出示课件4】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
【出示课件5-7】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
(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
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一些优美句子的特点,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组句子是排比句。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仰望高空
对光明心驰神往)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
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想象奇特)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认识奇特想象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合理运用。
板书
内容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花之歌
诸元素之女
仰望星空
礼品
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坠(duò
zhuì)落
祭(sì
jì)献
凝(yí
níng)视
朝(cháo
zhāo)露
仰(yǎng
yáng)望
哲(zhé
zhè)理
二、按要求写句子。
1.我是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缩句)
2.芳草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改为反问句)
三、选词填空。
孤芳自赏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
;我从不
,也不
。
【答案】
一、zhuì
jì
níng
zhāo
yǎng
zhé
二、1.我是星星。
2.难道芳草不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吗?
三、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课后反思
《花之歌》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既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又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纪伯伦的作品帮助很大。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备课素材
【作者介绍】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兴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示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
1931)。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浪之歌(纪伯伦)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的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她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
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呜呼!彻夜不眠让我面容憔悴。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雨之歌(纪伯伦)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尘世
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的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辨字组词。
冠(
)
增(
)
凝(
)
寇(
)
赠(
)
疑(
)
浆(
)
仰(
)
孤(
)
桨(
)
抑(
)
狐(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礼品
(
)的风光
(
)的眼睛
(
)的琼浆
(
)的小草
(
)的叫声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我在原野上
,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
,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
。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2.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花的作用的句子。
3.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外界关注花的句子。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
例: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参考答案:
一、冠军
日寇
增加
赠予
凝视
可疑
泥浆
船桨
仰望
压抑
孤单
狐狸
二、贵重
美丽
明亮
美味
顽强
动听
三、1.摇曳
呼吸
察看
凝视
2.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