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规划书范文
时间:2023-03-22 09:3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发展规划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07701
1深化现代企业体制改革
(1)加快公司组织机构改革。信息公司要发展,必须拥有改革的魄力和智慧,无论如何要发展必须改革先行,如无法摆脱现阶段“政企不分、权责不分”的管理现状,发展只能是空谈。对企业现有内设机构按照业务开展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并根据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服务和经营职能分离的要求对部门职责进行清晰的划分,同时对现有工作流程、项目管理过程以及技术创新的组织等几个方面实施由企业高层全面参与的改革,实现内部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
(2)完善经营管理制度。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严格分离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和合理利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放开企业自主经营权力;改革企业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制度、执行制度、优化制度的实质性部署,迅速规范职工行为,保证企业融合运转的良好秩序,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完善公司制度。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根据新的生产经营体系修订《薪金管理办法》、《考勤管理办法》、《档案管理规定》等制度,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对比、梳理,确保公司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加强制度执行。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着重检查单位的制度执行情况,推行总经理负责制下的周计划、月考核、年评定工作流程,不定期指导项目及工作协调,有效解决工作运转中存在的政令不通、效率不高等问题。并通过内控质量管理措施监督生产经营过程。三是优化制度管理。为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通过对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深入研究,对制度进行整合。将流程体系、内控体系、标准体系中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规定相结合。形成以收入分配体系为核心,考核、奖励和日常管理体系相互支持、配合的基础管理体系,大大加强制度的合力,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
2提升道路运输信息化服务水平
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要严格按照国家、部省及行业相关标准管理项目建设。以项目流程管理为中心,从项目需求调研、编制技术规范、框架结构,设计建设方案、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硬件集成和部分软件的安装调试,并针对不同用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等各环节实行文档化管理,对技术目标和实现方式、进度和质量的要求均以文档的形式加以明确,项目参与人员均可以此为参照,迅速定位并开展技术工作,公司还应对项目进度、质量能够实行内控,以此避免以人为中心管理所造成的效率低下和质量难以控制的情况。新网通科技信息公司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积极主动的开展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技术支持工作。一是对已有的信息化项目进行完善、跟踪服务;二是配合甘肃省交通运输部门及相关单位完成信息化课题的研究和编制;三是完成对道路运输系统人员信息化操作系统的培训。提升道路运输信息化服务水平,才能更好的巩固交通运输业领域的客户。
3积极开拓市场,加大项目开发
篇2
全面了解**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准确把握发展现代物流业所面临的机遇,借鉴发达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科学编制**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方案,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二、指导原则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港口物流业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开发、统筹推进的原则,加大招商力度,培育市场主体,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三)以《**新城总体规划》为指导,以现有物流企业发展规划为基础,依托市区已有研究成果,制定扶持政策,整合港口资源,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市场秩序,努力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组织机构
(一)聘请吴玉梅、王炳炎为顾问。
(二)成立由区人民政府区长王世益任组长,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易晓、**开发办副主任桂新民、**开发办副主任兼**街党工委书记魏久明、区发改委主任王建生任副组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区发改委、经贸委,区农业局、水务局、交通局、国土局(规划局)、科技局、统计局、广电局、粮食局,**开发区财政分局、国土分局,**开发办秘书处、发展研究处、招商处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王建生兼任办公室主任,**任办公室副主任,在武湖二泵站办公。
(三)聘请**理工大学物流管理系教授**,市发改委物流处处长王强,市商委商业发展改革处处长**,市经济研究所**组成工作指导组。
四、工作内容
(一)开展专题调研。
1.**交通基础设施及货物运输的情况、问题;
2.**港、**物流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3.**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的情况;
4.**产业发展现状和周边地区产业布局及发展趋势。
(二)编写发展规划。
聘请**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等物流专家、学者编写**物流业发展规划。
(三)举行专题座谈。
召开物流相关企业、市区相关职能部门、物流专家学者参加的专题座谈会。
(四)外出考察学习。
组织发展战略方案起草人员到大连、成都、重庆等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学习考察。
(五)组织起草方案。
起草发展战略方案,征求意见并组织论证,制作规划图。
五、工作要求
(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指定分管责任人,深度参与,积极做好此项工作。
(二)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责任分解表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协调配合,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篇3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通过信贷支持和项目支持,引导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作为一套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投资决策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在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和问题有待解决。
1.1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对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一些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情况。部分地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缺少应有的全面分析,为追求所谓的可行性,人为掺水抬高项目经济效益。很多企业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不进行可行性研究或者人为地对可研报告进行修改,使可研报告变成了“可批性”报告,没有意识到投资风险,一项错误的项目决策,就可能使企业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产生巨额财产损失。
1.2与国家产业政策、规划相脱节可行性研究过程中没有依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规划,没有参考政府、区域和行业规划,没有联系企业发展规划,与国家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脱节,存在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低端建设现象。例如部分地区和企业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在上马生猪养殖项目时,没有进行充分论证,没有考虑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当地环境承载能力,重复建设小型猪场,增加了养殖成本、疫病防治难度和污水排放,在新一轮产业升级过程中,极有可能面临拆除或改造升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
1.3研究不规范、不科学当前可研报告的总体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缺少了多方案优化选比和全面分析。市场分析与预测缺少调查研究,多为国际、国内市场宏观分析,目标市场分析很少、不具体,然而目标市场分析直接关系着在建项目的成败,从而削弱了可行性研究的立论依据;缺乏风险因素识别和风险分析;缺乏社会效益评估,忽视了对土地、水、粮食和能源等资源消耗的分析评价;竞争能力分析和风险分析不规范,缺少用于分析的相应模型和软件;经济评价中缺少对环境成本、质量成本和节能成本的背景分析,大型农业建设项目忽略了国民经济整体评价。
1.4专业农业项目咨询机构很少、有待扶持当前编制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机构很多,但专业从事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机构很少,具备资质的专业咨询机构更少。专业、规范从事可行性研究的咨询机构需要有市场分析专家、农业技术专家、工程建设专家、财务分析专家和工程制图专家等,而且需要具备丰富的农业建设项目咨询工作经验,标准较高,目前相关专家和能够达到要求的咨询机构较少。很多项目单位为了节省可行性研究成本,可行性研究主要由单位内部人员完成,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很难得出科学的可行性研究结论,导致当前可行性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
2加强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对策
2.1提升对可行性研究的认识水平从国外经验来看,对农业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可以为投资决策提供较为全面的科学依据,决定着投资项目是否执行,是项目实施和管理实践的指导书。但是在进行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应注意区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应着重对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评价;经营性项目在资源和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侧重于经济效益评价。同时可行性研究应该全面透彻,研究内容应该包含技术、组织管理、社会与生态、市场需求、财务和国民经济等主要方面,得出全面客观公正的可行性研究结论。
2.2紧密联系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规划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要考虑项目是否符合政府投资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要求。同时,从宏观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方面进行评估,加入当前比较敏感的社会稳定性分析,进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2.3提高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质量坚持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强化背景分析,明确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精确的分析计算,设定合理建设规模,进行多方案优化选比;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区域发展规划和企业发展战略,设定项目建设内容;深化市场分析和预测;整合优化工程建设技术方案;加强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分析;强化财务分析,确保数据真实、可信,严密论证投资估算合理性和资金筹措可行性;加强风险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重视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2.4规范农业项目咨询行业、培育项目分析人才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和完善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规章制度,推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咨询机构行为。培育咨询市场,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和资格审查制度,打造专门从事农业建设项目咨询的业务机构。加强农业建设项目分析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扩大从事可行性研究专业领域人员范围,包括组织管理、社会和生态、市场需求分析、财务分析、农业工程技术和国民经济评价等专业门类研究人员,不断提高研究人员水平。加强与发达国家在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其模式、方法和评价标准等。
3结语
篇4
大家好!
很荣幸能够作为企业代表参加这次大会。
前面,区委*书记针对我区『实施大项目,带动三年行动计划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作为辖区重点工业企业,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控股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市、区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殷切关怀。今年,是全市上下贯彻“十一·五规划”的攻坚年,也是全面落实我市“工业兴市”战略,确保“一高一领先”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一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指示精神,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积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努力求得新的突破。
一方面,要强化市场拓展和产品研发,坚定不移地推进走出去战略,盘活企业资产,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金属加工制造产业链。
具体来说,主要是认真落实两个项目:一是钢家具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该项目先后投资近两个亿,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已经完工投产,三期工程建设也即将完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扩大产业规模,降低能耗,提升产业的档次,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是全面推进品牌战略,全力打造自主品牌,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争取时间,做大做强。主要是以室内家具的研发制造为突破口,强化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充分利用公司掌握的国际贸易网络资源,打响“creativeliving”(创意生活)室内高端家具品牌,扩大对外贸易,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全力打造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金属加工、家具制造、内外贸易为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制造基地。
另一方面,我们要在认真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完善房地产开发、酒店、酒店式公寓、餐饮服务及楼宇经济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产业链。
随着我市“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既定战略的逐步推进,我区“打造天堂硅谷,构建科技新城”的步伐也得以不断深入,区内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和提升。地铁一号线的开工建设,使得**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建工作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努力将**国际项目打造成为钱塘江南岸一流的商务休闲区和高档生活区,切实把企业的发展规划融入到全区的经济发展规划中来,主动接受地铁经济圈的辐射,放开眼界,抓住机遇,争取时间,做大做强。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吸引力;机制;构建
作者简介:杨少春(1967- ),男,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书记,研究生。
职业教育是一个跨越经济、社会的教育类型,是以提升劳动者素质为直接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而专业教育又是社会职业的反映。社会分工决定了专业分工,产业结构决定着专业结构。专业教育与社会职业如何匹配和有效对接,并能在较大程度上对产业发展起引领功能和促进作用,是摆在职教人面前的重大课题。而校企合作与有效对接,是解决这一重大课题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校企合作、校企对接状况透视
当前中职校企合作总体状况不好,企业内部需求不强烈,深度对接不足,政府引导不够,企业经营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各干各,呈现“两张皮”“两线轨”“两家事”的局面。造成这一局面主要原因是:
1.法律缺失和政府引导不足
国家有关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很不完善。无论是1995年3月颁布的《教育法》、1996年5月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等教育基本法,还是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涉及的主要都是关于教师企业实践和学生顶岗实习方面的笼统性、原则性规定。2006年3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和在2006年10月《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以“意见”和“通知”这一笼统形式,提出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半工半读的多种实现形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等要求,其效力和影响力不足。
2003年6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工作通知》;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出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办法》,2006年1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2007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颁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都是主要关于实习方面内容的“通知、管理办法性”国家最低位文件。这些文件精神不是因为执行主体不明,搁置时间太长,就是因为操作繁琐、部门政策驱动力不足,执行不理想、不到位。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所谓的校企合作常常被简单异化为毕业前的简单劳动或初级打工,既没有关于校企合作实质性的相关配套实施细则,也没有相应的措施制度来保证。
总之,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真正的法律性文件,也就是没有明确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责任与利益的法律规定。因此,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法律的支持和利益保障。
2.企业内需不强烈,校企深度对接不足
由于我国经济从总体上看,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高,“汗水经济”成分大。有不少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都是从事科技含量不高、劳动密集型的低层次加工工业,多数产品属于初加工型,且生产环境差,资源浪费严重,对环境破坏性强,生产效率低。而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对企业持有短期行为思想,更多地注重功利性,深度发展企业的动力不足。因而,企业在用人用工上对人才的技术规格要求不高,就业者是否经过职业学校的教育和培训,是否有一技之长,没有实质性要求,在待遇上也不作具体区别。企业对合作办学无动机、无兴趣,对职业教育发展内在要求不强烈。因而,职业教育发展未能获得企业的广泛支持与参与。
目前,校企深度对接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政府主导下的“拉郎配”式的合作流于形式。就我省而言,虽聘请了省内外几十个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职业教育的科研和教研,进行课改方案、标准等教学产品的开发,但大多数属于政府主导的拉郎配式的松散型的结合方式,在政府有关部门召集下开展活动,活动几日就结束。行业企业主动加入职业教育发展与研究,同职业院校进行会商洽谈,进行长期合作办学的情况少,层次低,效果差,覆盖面窄。其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主动上门预先签订培养协议,投资职业教育,对口培训岗位人才的深度合作较为少见。中职生大都涌向省内南方一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有不少成为变相的短期打工或待业前的就业。专业不对口,与职业岗位不匹配,就业不稳定现象仍然严重。
3.中职教育质量不高,对企业缺乏吸引力
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有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仍然定位不清,体系未形成,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与企业职业岗位对接不到位,地区间发展严重不平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基础能力薄弱,专业设置不合理,办学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欠缺,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现象依然存在,造成职业教育发展低效率,人才质量无保证,形成职业教育对家长没有吸引力,对企业也没有吸引力。
二、校企合作、校企对接办学长效机制的构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调动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提出这样要求:“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①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做到:
1.加快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法规
国家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尽快制定针对校企合作办学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学校、企业各方的利益与责任,为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尽快制定新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通过国家法律和政策引导与规制,通过发展企业文化形式等途径,促使企业体会到“职业教育发展的企业责任”,使企业积极主动参加到发展职业教育中来。
2.强化政府责任,构建政府、企业、学校共同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机制
早在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书中提出:“政府和私营部门必须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投资,并非消费;职业技术教育所给予的巨大回报是提高了工人的福利、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政府应积极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到一个更高更突出的战略地位。
新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②
建立健全政府发展职业教育责任制,实行职业教育发展问责制。建立起职业教育长治久安的保障机制,应当成为历届政府不可轻视的问题。要尽快提高政府,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把发展职业教育问题尽快落实到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这一认识上来。坚持把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同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挂钩。政府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应当包括:对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搭建平台和构建利益框架,让企业充满合作的兴趣与动机。职业教育急切等待国家出台校企合作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障性措施,为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构建良好校企合作机制。
培养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心。从职业教育搞得比较好的一些发达国家来看,引导企业参加职业教育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当一方面通过财税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优先使用技能型人才充实生产技术第一线,让企业从校企合作中看到好处,得到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来明确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让企业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看成是对企业的长远投资,而不是置身于技能人才培养事业之外,主动与职业教育机构一起共同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通过这样的约束与推动,才可能使企业把发展职业教育的任务内化为责任心,从而推动企业主动参与发展职业教育,关注企业自我成长与发展。
职业学校应当在政府引导下,与企业各司其职,各担其责,供需双方要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共同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与服务能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首先,中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发展,做优、做强,吸引企业上门。学校要积极思考和创新,科学规划,问诊企业发展需求,优化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方向。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必须规划和落实好校企合作计划。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和管理,紧贴专业发展前沿,做实主干专业,筑巢引凤,为校企合作打下强有力的智力基础和技术支持。
学校除了做好通常的教育场所建设以外,要着力把实训车间、演示车间建设好。学校应当在设备实施上注意与企业当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相匹配,并应当有一定的超前性、创新性。保障学生或学员不仅能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和设备,而且能学会经济有效地进行工作,满足企业工作岗位上的各种要求。
要尽快研究出职业教育质量与效益评价机制,努力推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要把与合作企业的对口培训率和合作企业的用工率,列入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考核指标。
其次,企业要在努力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上做足文章。在企业创立时,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蓝图中,必须要有校企合作的规划内容和措施,并把它作为进行企业登记和企业考核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生长和发展,才能有助于激励企业主动上门,走进职教校园洽谈合作,促使企业与职业院校经常走动,不断沟通联系,增进相互了解,培养深厚感情,逐步走向深度合作。必要时,让企业与学校连成一体,成家立业,共同进步,共谋发展。
3.整合行政管理体系,构建行业组织监督机制
国家应当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和管理体系。努力克服政府多头管理、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遇事相互推诿等不良作风。统一做好教育成果评估、考核、证书发放等行政管理职能的合理分工。
政府应当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真正意义上的行业组织,赋予一定的职责与权利,包括指导权、评价权、行业监督权、行业调解权等。激励其他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参与发展职业教育,激励行业、企业和公民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与管理。
总之,坚持以法律规范为保障、政府措施做配套、学校优质服务为宗旨、企业配合为动力,实现三方联动,产学联手,各负其责,形成合力,不断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率一定会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一定会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六章十五条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六章第十四条第二款
参考文献:
[1]周稽裘.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在于机制创新 [N].中国教育报2009(03)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6月
篇6
关键词:企业;预算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全面预算是一系列预算构成的体系,是企业根据战略规划、经营目标和资源状况,运用系统方法编制的企业整体经营、资本、财务等一系列业务管理标准和行动计划。全面预算是业务计划价值化、数量化的表述和安排,是业务计划的数字化分解,是解决“如何做好正确的事”的问题,它提供了一个衡量实际业绩的基准点。全面预算的“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内容全面。预算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层面,不仅有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和费用预算,还有与企业发展相关的资本预算。二是参与编制的人员全面。企业经营目标和各部门具体预算的编制都要求领导、业务人员全面参与,不仅有财务人员,还有计划人员、生产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层等大部分人员。三是预算的全程性。全面预算不能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设定、预算的编制,更重要的是通过预算的执行与监控、分析与控制、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全面预算对经营活动的指导和管理作用。
现代企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将企业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有机地结合:一是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可以将企业经营策略、长期规划与企业发展方向结合起来;通过对每位员工进行奖励、明确各业务部门责任等手段使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来,各个部门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始终把企业总目标作为行动的方向。二是通过在企业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完善企业相关经济责任制度,使员工参与到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同时,使员工及管理人员更深程度地了解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科技与企业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促使企业不断挖掘潜力,降低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四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各个责任预算部门在其中占据重要的作用,部门主管领导对于全面预算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若主管理领导重视这个部分的工作,并积极带动员工参与进来,定会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所以说,全面预算管理对于实现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融合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公司发展和人才发展的统一也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提升战略管理能力。战略目标通过全面预算加以固化与量化,预算的执行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同一过程;对预算的有效监控,将确保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有效的监控与考核。预算的编制过程向集团企业和子公司双方提供了设定合理业绩指标的全面信息,同时预算执行结果是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将预算与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为经营者提供了有效的监控手段。
3.高效使用企业资源。预算计划过程和预算指标数据直接体现了(集团公司)各分、子公司、事业部和各职能部门使用资源的效率以及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因此是调度与分配企业资源的起点。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和平衡,企业可以对有限资源进行最佳的安排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使用。
4.收入提升及成本控制。全面预算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共同作用,可以激励并约束相关主体追求尽量高的收入增长和尽量低的成本费用,对市场变化和成本节约造成的影响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
三、现阶段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忽视了对企业预算机制的管理。目前普遍存在的观念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只是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其他生产经营部门只是简单的为财务部门提供其所需要的资料。企业各部门之间存在消极怠工的现象,财务部门制定的预算方案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得以实现,其他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配合出现问题,导致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形同虚设。
2.对预算进行编制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在对预算的数据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并没有对现实中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切实的考察,没有立足于企业本身所确立的发展战略与目标,仔细的分析比对历史数据,客观的看待未来业务的发展情况,却立足于主观,将预算书的获得方法简单化,没有将一些不现实、不科学的因素进行及时的剔除,计算的方法非常随意,这就使得得到的预算结果不能很好的反映实际情况,无法得到落实和完成。
3.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部监控力度不够。企业全面预算计划制定之后的实际监督落实效果不理想,预算管理原有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大大的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企业管理者过分重视企业年度目标,将企业的全面预算与之进行对比,对于全面预算计划的实施监督则疏于管理,使得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部监控力度不够,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全面预算应有的控制与督促作用很难有效的发挥。
4.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和激励是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调查结果却表明很多企业认为预算的考核对职工积极性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到预算推行和预算管理缺乏客观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考核后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预算指标约束作用的丧失,可能使整个预算工作名存实亡。
四、对于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1.保持预算管理与企业长期的发展规划的同步性。首先,企业要先制定好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这样企业才能开展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同步的预算计划。预算管理的目标要跟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一致,这样实现的预算效果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具体的操作可以是企业根据已制定的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来制定企业的中长期的预算方向和目标,从而明确企业的工作方向和目标,让员工的工作更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
2.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目前,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全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并运用起来,而在各个国家的企业管理中,信息化管理软件和ERP系统的运用也在飞速地蔓延着,软件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也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通过ERP系统及时地将企业预算与企业实际执行情况的对比分析,为企业各项管理决策提供了及时而充分的数据资料,避免了企业决策的盲目和滞后。
3.加强预算管理的事中控制。实行一支笔审批、统一调度、先收后支、统筹安排的资金管理原则,提高资金的使用和运营效果;每月根据产量消耗指标和工程建设进度,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计划,合理安排现金支出;对材料采购、保管、发放的控制,实行招标、比价采购、盘活存量资产,实行限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浪费;加强费用审核,严格控制支出,对可控部分则明确计划指标,落实到各部门。对不可控的费用做到开支合理。同时,建立费用分析制度。通过开展目标费用的信息反馈和分析工作,来找出问题,及时制订改进措施,使目标费用管理具体化、系统化、合理化。
4.选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编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落实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是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在进行目标制定的过程中也应当立足现在,长远考虑,保证好不同使其利益的平衡。做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沟通。这可以有效的强化不同部门之间按统一的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在将预算管理进行全面推行的过程中应当以企业的业务流程为重要的依托,做到层次清晰。最后,预算的制定也应当充分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比如一些拥有较多的二级单位的企业,由于无法对每个子集团的发展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握,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上下结合的方法。
5.完善企业的激励和监督制度。要加强员工之间的相互监督,首先要完善好企业的激励机制,使得员工愿意去监督别人和自己。其次,企业要让全体员工都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全方面的监督,才能使得预算管理在各个部门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肖宇.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2).
[2]冯春山.浅谈如何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J].时代金融,2011(36).
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薪酬调控;薪酬制度问题;解决措施;问题分析
一、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薪酬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自身内部的薪酬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薪酬流失现象,一方面表现出来的是员工绩效薪水和绩效工资无法及时的发放,一方面表现为员工的薪水无法进行准确的发放,企业高层员工拿到的极高的薪水,中层员工和底层员工的薪水较少,市场还遭遇到克扣。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国有企业内部没有建立高效合理的绩效审核体系,导致薪酬制度规定的不合理,严重分化了两级报酬共享的前景欲望,造成两级薪资的分化,打击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无法满足于员工对于未来发展的期望,严重限制了企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那么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和合理的薪资审核体系,让每一位员工都能享受到平均合理的薪酬奖励,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二、当前我国国有薪酬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企业的薪酬规划发展体系难以健全
在现代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编制的进展不是特别平衡,少数企业的已做规划的薪酬比重与同期其他经济发展规划相比规划比重比较高,一些企业的已做规划的资金管理规划比重相对比较较低。在财务部门的同意规划编制的深度不平衡。尽管做了规划的薪酬数已占相当比例,但其所做规划的内容和水平差别很大。有的薪酬规划比较完整并且深入,详细规划较为完整,并经过权威的讨论和审批;多数企业做的规划比较粗糙。还有的企业在薪酬管理的形象上做了具体的发展规划,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行全面工作的开展。各级对薪酬规划的态度和打算不尽相同。有的主管领导是认为薪酬管理的资金规划是很有必要的发展举措,但是有的领导干部满足与现实的既定模式,对规划缺少相性的分析,缺少具体的发展逻辑认识。在后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才深刻的体会到做规划的重要性。现在企业的薪酬管理规划没有什么规范可作参考或依据,造成现在企业薪酬管理困难的局面,让人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较好。
(二)企业资薪酬金管理及财务审查的执行能力不足
现在企业的薪酬规划执行能力或者是实行进度明显滞后。一是整体缺乏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二是财务部门规划编制滞后,相当数量的企业和公司没有薪酬财务编制规划,财务规划及审查的执行能力参差不齐,缺乏自主性和实际执行能力,难以起到对整体战略规划的指导作用。各级领导干部普遍不熟悉规划常识和建设知识,对于薪酬资金规划的作用、内容、重点、程序,各种设施如何合理进行统筹等都缺乏了解。在月度、季度、年度的资金审查方面不进行狠抓严打,总是以不作为的态度为主,忽略了公司的发展的规划,造成企业的薪酬资金流动不畅,资金链出现断裂等,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在薪酬财务管理的方面,财务总监对薪酬资金的审查力度不够强,对资金的流向未及时跟踪,对资金的动用情况没有进行登记,都会导致在薪酬资金的管理方面出现纰漏,对公司的发展造成损失。
三、针对企业薪酬制度的问题的控制策略
针对以上笔者分析出的能够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产生影响的几方面因素,笔者认为,薪酬有序的发展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进而对阻碍薪酬管理发展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1.在发展中要深化财务管理
在企业薪酬资金管理工作中要完善财务制度的建立。制定财务发展的规则,提高企业发展速度,保持资金流动的稳定,使财务管理模式具有规划性。具体工作开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在薪酬管理的发展中落实责任制、定时对财务部门进行审查
由财务主管负责,组织制订和执行财务规范条例,组织审查财务的工作开展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企业的薪酬资金进行严格把控,保障薪酬资金的公平合理分配。
3.制定可行的企业薪酬管理规划
在企业薪酬管理中,薪酬管理的模式目标是多元化行业规划步骤的集中表现,同时,目标立足于层次化,具体化是保证针对不同发展能力的企业进行着重扶持的基本前提,目标的制定是整体发展过程的向性规划,对整体的任务有着引导功能,其具体的定位设计决定着全方位的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因此要根据企业具体的发展水平建立合理完善的薪酬管控体系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企业内部监控管理力度的加强
为了加强企业的薪酬制度,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信息公开透明,增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企业信息的透明公开使得行政机关能够更开放高效地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给予企业更大更自由的经营空间,同时行业组织及社会大众也能够充分参与到企业的监督管理中来。企业报告方式也由过去的集中书面转变为现代网络报告,更加方便快捷,适宜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节奏。在监管力量和监管方式上都实现了多元化的监管模式。为保障企业自主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工商行政部门会不定期地对企业报告公示信息进行抽样检查,当然其抽查比例会根据各地方实际登记企业数量来予以确定,其抽查结果也将记录在案,有助于强化企业延迟送交报告或者虚假不实报告等失信行为的记录,通过社会公众的随时查询,方便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企业的监管。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构建立体化的资金运营模式是提高企业薪酬资金运转效率的重要的战略步骤,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薪酬资金项目的选择和价值定位的过程中,要统筹全局的发展思路,转变工作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服务经营,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优化管理系统信息,形成自己特色风格。要规范自己能使用的健康发展,减少发展的阻力因素,推动体制的深化改革。要积极发展行业的创新业务,将新的手段技术与服务相结合。但是创新的此举,预示着未来发展的中心和活动行为需要选择,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未知性,因此创新企业的薪酬资金管理模式,一直要做好全面的准备。要对各个相关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客观的预测分析,不可单纯靠人为,从长久发展着手权衡利弊,分析信息的优缺点对于信息来说得多还是失多。在一定的创新规划性指导的情况下,对内容进行一定的量化分析,根据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匹配的薪酬资金管控模式,增强企业向前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四、结语
现代化国有企业的薪酬管理一方面来源于企业资金调控力度的加强,一方面来源于企业薪酬资金匹配模式的提升,结合于不同的发展手段,增强企业的薪酬资金管理制度,确保企业薪酬制度科学合理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金佳琳,傅颀.高管薪酬激励与外部审计需求关系研究[J].财会研究. 2015(01)
[2]王一农.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深化和拓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4)
[3]文跃然.文跃然:总量控制之下,国企薪酬管理何去何从[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20)
篇8
[关键词]企业发展;职业管理;人力资源;企业改革
1良好的职业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1)重视人才才能留住人才。目前,人才的流动环境有了很大改变。调查表明,约有30%~40%的人倾向于在合适时机跳槽。这一现象,在大公司更普遍。如何留住人才,成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所以,企业应该为员工创造充足的发展环境,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培养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员工的能力发挥到最高点,从而加大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我们知道,员工的忠诚与高效使用,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2)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才能避免企业内部矛盾。建立“尊重优秀,提升良好,改善平庸”的用人机制,甚至是打破原有的工人和干部的界限,来促进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才能团结一致的工作,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3)卓尔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是良好职业管理的有力保障。把高级管理人员纳入业绩考核中,薪酬的考核标准是按照统计结果而确定的。对一般员工的考核遵循依法、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简单实用,易于操作,从而对员工产生鞭策。
(4)建立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职业管理不仅对员工专业产生影响,对企业安全也有影响。具体是平时对员工进行系统性安全教育,并把它制度化,甚至是把安全教育考虑纳入业绩考核。对于建立安全机制,我国企业长期重视不足。可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严重的。数据表明,在安全领域投入一元钱,得到的回报可能是十倍。一个安全而有保障的企业,才有资格谈竞争力。
2职业管理,让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1)企业和员工存在利益共同体。职业管理,曾经被看做员工个人的事情。但随着人力资源重要性的凸显,人们发现,加强员工的职业管理和提升企业效益是一致的。一个企业,组织的存在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而员工只有在企业、组织里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这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微软的发展造就了比尔?盖茨这个首富(一定意义上,盖茨也是微软的员工),苹果让乔布斯名扬天下。我们今天热衷于讨论一个企业创造了多少百万富翁,实际上已经承认了企业与员工相互促进这一点。
(2)职业管理促进员工和组织保持良好状态。积极健康的心态会提升人的工作效率,消极颓废则会让人一蹶不振。企业应该学会用制度激励员工,员工才能以激情回报企业。作为企业组织,应该以人为本,从尊重员工职业发展需要出发,制定出现代企业人力管理政策、措施,实行理性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职业管理方案。
3职业管理推动企业培训
(1)企业培训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技术工人紧缺的情况,而相关专业的学生却不能直接显示其技术优势。这一问题的产生,一是学校不能培训拥有熟练工作经验的学生,二是大量需要就业的人群却因为年龄学历问题不受就业单位宠爱。这就导致了技术人员的青黄不接。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社会的努力,也需要企业改变重学历、轻技术的观念。需要企业自己培养员工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应重视员工的经验,加大对新员工的整体培训。
(2)培训推动企业和谐发展。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必须在了解员工特质、职业兴趣和组织发展目标的同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这个过程的实施,需要不断地丰富个人管理经验和对多种技能的培训。没有企业的员工职业管理制度的技术支撑,员工个人是无法制定和实施职业发展规划的。因此,作为系统的职业管理,不是一个企业独自可以完成的,它涉及了二次培训管理,通俗一点说,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也生产自己需要的工人。从社会学上说,企业的职业管理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员工相互配合,共同完善。这一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壮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社会、员工也有积极影响。
(3)职业管理制度为企业培训提供技术支撑。职业管理机制的建立,要使企业技术机构成为培训人才工作的主体,它可以提供证书和具体技术培训,又能赋予员工强大的动手能力。它的职能管理包括以下两个特性:一是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进行技术支撑;二是对企业的员工规划进行合理的行业规范。近年来,很多组织和企业纷纷将职业发展管理作为吸引人才或者组织文化宣传的工具大力提倡,但是在实践中真正能将职业发展管理落实到位的组织却少之又少。企业的追求与现实的窘况相对比,不由得引起我们的反思。
4职业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支持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功企业最值得骄傲、最不可复制的,往往就是那种看不见的精神。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是看财富的积累,而是看企业文化的高度。要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目标,企业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以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职业管理,是营造尊敬人、培养人、激励人的文化氛围的唯一途径。员工通过自己职业的发展,可体会到自己在社会的真正价值,把自己所在的企业视为实现人生目标最理想的组织,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的主人,从而强化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使命感。职业设计和职业管理对员工的职业目标进行制度上的保障和提倡,可以给予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重要的是职业管理制度考虑了员工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并据此设计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利于不同类型员工在职业生涯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了更为平等的发展平台,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水平的稳定和提高。
篇9
【关键词】职工素质;职工技能;教育培训;创新工程
中图分类号:D64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43-01
一、转变观念,不断创新,是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关键
1.领导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领导的观念就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思想。要将提升职工素质作为企业重点工作之一常抓不懈,首先要从提升领导者的教育观念做起。一是要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对职工教育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只有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高,才能高瞻远瞩,真正从思想深处重视职工教育,才能做到大力支持职工教育,真正把职工教育纳入议事议程,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之中。二是形成有效的职工教育领导责任体系,建立健全职工教育领导责任制,逐步使职工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形成职工教育长效机制,促进职工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众所周知,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好坏,经费投入是先决条件。企业领导要站在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教育的投入与产出问题,始终把职工教育放在企业发展的根本位置来看待,正确对待教育支出成本,合理加大素质教育的资金投入。
二、健全机制,求真务实,是提升职工技能素质的保证
有效的制度和机制,能够保证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得以实施和持续发展,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形成完整有效的组织领导体系。要形成“党政统一领导、工会组织实施、其他各方配合”的领导体制,形成统筹安排、统一动作、统一实施、分类指导的工作格局。
2.确立目标规划体系。立足企业经济发展要求和广大职工的实际需求,本着“着眼总量、着力质量、优升结构、提升技能”的原则,制定职工技能素质提升规划。要把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量化分解,明确具体落实措施,将其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规划中,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3.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把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程的相关内容纳入企业的集体合同,纳入各级领导的年度目标考核,纳入各级组织年度目标责任书,对企业开展提升职工技能素质的情况,每年度进行1-2次检查,确保目标措施的落实。落实职代会职权,建立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和职工教育经费使用计划和审批制度,以提高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公开性和规范性。
4.切实解决工学矛盾。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的激励制约机制,鼓励和支持职工参加各类学习深造活动,强化单位在职工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将之纳入单位发展规划,落实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实习奖优惩劣,奖励那些爱学习、肯钻研的职工,提高职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如给学习和复习时间,给学有所成者予重奖,将培训结果和工作机会挂钩,同时创造积极条件,努力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5.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创造以人为本的用人环境。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上注重人情味,把职工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地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使职工对企业有归属感和依恋心,从此实现优秀员工打造优质企业,优秀企业培养高品质人才,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加强企业职工培训,是提升职工技能素质的重要环节
1.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切实拓展培训工作新路子。任何企业的人员结构、文化传统、组织方式等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建立在自己企业特点基础上的职工培训体制、内容、方式方法等才是有效的。
2.与时俱进,适时做好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改革。企业本身和外部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是为企业服务的,只有立足于企业的需要,才能真正提高职工的素质,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只要不断改革培训机制、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四、抓好“创争”活动,是提升职工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
1.明确工会职责,发挥工会作用。作为推动和实施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的主要责任人之一的工会组织来说,领导者要成为学习型个人,同时,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工会组织乃至整个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使企业形成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使职工增强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使职工成为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学习型人才”,促进职工自主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创造、自我发展。
3.努力打造职工学习平台。鼓励职工在搞好岗位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如工地学校、职工书屋、知识讲座及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形式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完善和提升自我。要把职工素质教育与企业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结合起来,使职工进一步掌握切实有用的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养。
篇10
为推进联盟建设工作,淄博市成立了市创新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围绕今年确立的规划编制、项目建设、重大科技交流、商业模式创新和规范联盟运作等几项重点任务,各联盟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个联盟均已启动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预计7月底之前全部完成;2013年度实施 121项重点创新发展项目,开工率达90%以上,完成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达到40%以上;举办了22项重大科技交流与商业模式创新活动,47项联盟内部交流活动,为提振行业发展信心、激发发展干劲注入强大活力。目前联盟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联盟发展态势良好。
一、高水平策划联盟规划,制定年度发展计划
一是找准联盟产业定位。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是产业联盟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联盟健康发展的保障,找准联盟产业规划定位是规划编制的首要任务。联盟按照要求坚持高起点定位,立足当前扎实的产业基础,结合产业发展潜力、未来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方向,依托骨干企业和技术支撑单位,努力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产业,搞好产业战略定位和目标。二是加快编制进度。由联盟理事长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牵头,组织联盟内企业、技术支撑单位,聘请国内最专业的咨询机构或顶尖高校,加快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进度,力争年底前完成产业技术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三是制定年度发展计划。各联盟结合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各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了各自的年度发展计划,明确目标、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四是策划实施重点项目。围绕产业基础、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各联盟加强项目研究论证,以实施市创新发展重点项目计划为抓手,围绕共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联盟标准制定四个方面,积极组织策划实施重点项目,发挥联盟协同创新的载体作用,使联盟真正承担起协同创新的组织者和推动者的作用。
二、加强联盟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创新是联盟发展的战略支撑。利用技术支撑单位和技术合作单位研发优势,依托理事长单位和相关企业聚集产业创新链科技资源,各联盟强化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利用淄博市与联盟产业相关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开放性科研开发平台和产业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平台,组织联盟内企业协同创新,为实现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转化一批新技术、新工艺等科技成果,吸引培养一批顶尖科研人才和团队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仅是企业技术方向和路线的选择,更涉及到企业组织、文化、资源配置的全方位、深层次革命。在联盟制定年度活动计划时,鼓励联盟积极开拓思路,培养互联网思维,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目的,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商业活动和技术交流活动,在积极探索符合联盟发展实际的商业交流形式,改造提升传统营销模式方面迈出新的步伐。三是加强工业设计创新。工业设计是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必由之路,是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鼓励联盟内企业充分利用好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和齐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平台作用,重点支持以联盟为单位组织联合建立工业设计中心,联合制定联盟标准,注重与国际国内一流工业设计人才和团队合作,加快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抢占价值链高端,努力形成产业
特色。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