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四年级下册范文

时间:2023-03-16 11:5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歌四年级下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诗歌四年级下册

篇1

课题:《各式各样的鞋》

年级:三年级

教材分析:

《各式各样的鞋》是综合制作、游戏的学习活动课。本课教学以游戏来营造美术学习的情境,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各式各样的鞋》一课是以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用品“鞋”为题材,通过学生参与欣赏(感知)、制作(实践)、展示(评价)、游戏等环节,引导学牛对生活中的“美”进行体验、认识和再创造,激发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热情,提高手脑协调并用的创造能力和造型能力。

本课教材虽简单,却给教师极大的发挥空间,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用具的选择。重点要突出“认识鞋、制作鞋”这主要内容。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鞋的形状、外观、实用等方面的观察和理解,让学生体会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的教学活动力图在一个自由、轻松、愉快、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在赏一赏,想一想,做一做,玩一玩中,使学生从视觉、触觉上感受实用美术的作用,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制作之中,同时起到美术学习的情感教育作用。

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能力目标:欣赏并了解各种材料制作的鞋子所具有的不同风格特征及民族特征。知道鞋子的外形特征与组成部分,学会使用各种材料、运用多变的方法设计制作一双有趣的鞋。

实践能力目标:通过活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了解各种各样的鞋的结构和款式,学习如何巧妙运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风格独特的鞋,感受鞋的装饰美

难点:有创意的使用材料设计制作,体现审美性和实用性。作品的评价方法。

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探究、表现创造。

教学材料准备:通过上网或查书了解有关鞋子的知识,常见易找的制鞋材料(如手工纸、废旧纸盒、橡皮泥、树叶、鲜花),剪刀,胶水等,多媒体课件、手工鞋作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学生情绪,师生问候。

二、导入新课

多拉一梦又给大熊带来了什么神奇的礼物?

欣赏童话故事中的鞋。

进入人类鞋文化博物馆,了解鞋的演变过程

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祖先穿着它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他们中的每一款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特色,你能猜出最原始的鞋是什么样的吗?这是5000年前仰绍文化时期人们用兽皮、麻绳、树皮捆绑在脚上的鞋,想当初我们的战士就是靠草鞋走过了25000里。想了解更多的鞋的历史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老的鞋文化吧!

(欣赏)(课件中不同朝代的鞋各个朝代鞋的花纹、颜色款式各不相同)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

一双小小的鞋蕴涵了丰富的文化,能让我们找到历史的足迹,时间的步伐,通过一双鞋我们还能品味出各民族的特色(欣赏2)(汉族的虎头鞋民间认为虎是百兽之王,能驱邪避灾,人们给孩子穿上这种鞋,不仅为了实用美观、能保护孩子健康成长。)有趣吗?鞋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见证和标志,它传递着人类前进的脚步声;它承载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伴随我们走过漫长岁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

板书课题

各种各样的的鞋。

设计意图:采用谜语的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的融入学习之中。欣赏多变的实物图片,使学生了解鞋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新授

1、了解鞋的用途

既然生活离不开鞋,那么我们买鞋的时候对鞋有什么要求呢?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鞋,说说鞋除了穿以外的其他用途。

刚才大家都从实用角度谈了自己对鞋的要求,那么鞋子除了穿以外还有什么其它的用途吗?(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以鞋为基本形所制成的工艺品)。

总结:现在我们知道,鞋不仅可以保护我们的脚,使我们的步履更轻盈,还可以作为装饰品美化我们的环境。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鞋,它们异想天开的设计是我们想也想不到的,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欣赏造型独特、材料奇异的鞋),(板书:材料丰富造型奇特)。让学生回忆刚才所看到的鞋并说出喜欢哪种材料制作的造型奇特的鞋。

2、了解鞋的材料和种类

生活离不开鞋,各个时期的鞋造型材料各不相同。

冬天我们穿棉鞋保暖夏天穿凉鞋凉爽,这是根据季节不同设计的。

运动时我们穿运动鞋,休闲时我们穿休闲鞋,回到家换上舒适的拖鞋,舞蹈时我们穿舞蹈鞋,雨天有水鞋,这是人们根据用途不同而设计的。

我们还根据性别及年龄不同区分出童鞋,男鞋,女鞋,根据材料的不同有草鞋、木鞋、皮鞋、布鞋塑料鞋等等丰富多样的鞋满足着人们的需要。

3、探究鞋的结构及制作步骤:

1)讨论

你家里都有什么样的鞋?(同桌交流),你今天穿了一双什么样的鞋?

你观察一下鞋有几部分构成的?(鞋底、鞋面、鞋跟)

这儿还有许多漂亮的鞋,他们什么地方最有特点:

(鞋面有装饰――小饰物、美丽的图案、可爱动物卡通;鞋跟――),设计师们在鞋面、鞋跟上下功夫,设计出一双双精美的鞋,而且人们对鞋产生丰富的联想(欣赏很多的鞋),多么有艺术气息,穿上这样的鞋多么的与众不同。

要做一双有趣的鞋,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装饰才能做的更好看。

(板书:形状、色彩、图案)

2)进入shoes鞋店,看看有没有你想要的鞋,鞋是与众不同的,看用什么材料做的(彩纸、色卡纸、废旧的材料,生活中的小饰物,彩笔画的……)多么美观、环保、有创意,可是都被抢购一空。现在老师做一双白色的简单的鞋

同学们看多拉一梦做的好不好看?为什么不好看呢?

形状简单,没颜色,没图案

老师按照同学们所说把这双鞋重新美化一下。

现在你们看,这双鞋好看吗?为什么好看?

总结制作步骤:

a.剪鞋底

b.剪鞋面

c.粘贴并装饰花纹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是美术课改实验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新课程纲要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就是要创造一个理想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情境,创设有新奇感、能吸引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学生的创作奠定基础,欣赏学作品,了解鞋的用途、材料、种类、结构,分析了解创作方法,引导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欣赏同龄学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点播了创新的火花,消除了创作的畏惧心理,从而产生我也能行的学习动力。

四、作业要求:

1、教师出示“未来鞋店”即将开业

你想拥有一双什么样的鞋呢?(喜欢运动,想拥有一双运动鞋;喜欢舞蹈想拥有一双精美的舞蹈的鞋……)

鞋店里有四个模拟的展柜,分别代表每一组,每位同学就是一名小小的“鞋子设计师”,制作完成的同学请把鞋放在本组的展柜里,看哪组制作的最多最快。教师注意协调各小组的关系,让学生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养成一种团队互助精神。并各小组在制作上力求表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2、“设计师”运用各种综合材料,设计不种款式,造型新颖有创意的鞋。

设计意图:在情境的延伸中明确学习意图,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

五、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材料,利用现成的鞋模,撕或剪出鞋底的形状。并让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大家交流提高,同时对不足之处共同提修改建议。

2、鼓励学生大胆、细致制作,运用我们学习过的图案、平面、市体等知识设计一只或一双造型奇特的鞋,在设计制作时要大胆想象,可以手绘图案,可以剪贴,注意颜色搭配。

3、注意卫生清洁和用剪刀的安全。

设计意图:师生转化角色,淡化课堂环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在欣赏与联想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造型,不同材料的鞋子进行图形和色彩的分析,讨论。训练学生敏锐的造型感觉,采用大胆的表现形式,独立完成一取有趣的.用料独特的鞋作品。本环节还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注重了协作精神的培养。

六、总结评价:

1、鞋的展示:

2、推销鞋:请你自己说一说,你是怎么设计的。

3、购买鞋:先小组内评一评,本组内谁的鞋最有特色,你最喜欢。

然后评其它组的作业:谁的鞋最有创意、设计新颖、制作精美

师总结:大家做的鞋很有意思,也很有趣,老师都很喜欢。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做一双有趣的鞋,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各种材料,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学习中,制作的过程中大家体会到学习带给我们的快乐,老师同时也希望,你们把这种快乐带给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设计意图:将自己的作品向他人介绍,得到他们的青睐和赞赏,是孩子们的愿望,作业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为学生积累社会经验,均等级的评价,即注重教育过程的情感体验,又注重学生个体的倾向性比较,不评等级,用简单的描述性语言的形式给经适当的评定,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七、课后拓展

出示擦地拖鞋,指出正是有了人们这种创新的精神,我们人类的社会才会不断的向前发展,展示几件用染纸、碎布、及广告纸折叠的鞋。同学们想想,我们还能使用哪些材料制作鞋呢?老师相信课余时间同学们一定设计出更多更有创意的鞋作品。

教学意图:

篇2

通过仔细地研读1—6年级各年级各个单元的训练题,我觉得有如下特点:

1.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新课标中的“乐意写—自由写—学会写”的写作训练理念,在各个年级的具体训练题目之中得以充分体现。比如:由1—2年级(低年级)过渡到3—4年级(中年级),那么,训练题的设计就是从先进行看图说话、说出自己喜欢的实物,然后过渡到训练用词造句、写一句话、写一段话等训练,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培养学生乐意写话的学习品质。又如:从五年级到六年级的训练中,从介绍课本中的某个人物,到介绍古代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从学会写读后感到写读书的调查报告;从写我喜欢的一处风景到学写游记等,都体现了写作训练要求的不断提高,从而达到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又如:在一、二年级的作文训练中重在画一画,写一写,并没有提到作文“题目”,这说明低年级的重点在句子的训练。我觉得此时老师们重点在训练孩子们把句子写通顺,适当地写具体,能用“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这类语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说写完整话,说写通顺话。但是到了三年级,我们就会发现,作文开始有题目了,而且一直到十二册,很少给你题目的,都是“题目自拟”,所以就给我们一个讯息:中年级起步作文时,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能比较中肯地自己命题,老师要教会学生命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要教会学生写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至少要让学生知道文章有哪几种开头和结尾;其三就是比较真实的通顺的把要写的内容写出来,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学着使用修改符号简单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这样中年级的作文训练我认为就应该说完成了任务。在高年级的时候,重点在于,利用各种写作技法教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得有文采,告诉学生怎样取材,怎样构思、怎样起草、怎样加工等,这样学生才会有能力对于考场作文应付自如。

2.注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纵观十二册语文每个“语文乐园”中的习作训练,不难发现,作文训练的主旨不再停留在表达、交流的层面上,不再是禁锢在老师说学生写的模式上,而是重在学生在作文课堂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其训练内容来看,新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语文生活”这个环节。其实这个环节是一个习作材料酝酿的过程。这些“语文生活”涉及到丰富的课程资源、写作资源,这些资源已经不再是课堂内简单的游戏、活动等所能达到的,其内涵已经大大增加,即使是课堂内的活动、游戏,学生也不再被动地参加,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组织、策划与参与。具体来说,“语文生活”涉及到这样一些写作内容:①家庭生活,如一年级 上册一单元(家里来了客人,安安会说些什么呢?)、五单元(介绍自己的家庭,让大家分享幸福);二年级上册二单元(在组内说说家庭发生的趣事);三年级下册七单元(写一写自己过生日的经过);五年级下册七单元(把你和家庭中亲人的故事写下来);六年级上册三单元(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如: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受爸爸、妈妈的批评)。②活动策划,二年级下册八单元策划暑假活动,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策划新年联欢,五年级下册五单元策划故事展示。六年级的“读书调查报告”等。③课外阅读,其中包括一、二年级听故事然后展开想象更具体地讲故事,做名著读书卡;三年级下册的讲爱国人物的故事、听故事续编故事,“好书共分享”汇报活动等;四年级下册的写读书报告;五年级上册的介绍一位你喜欢的作家,《三国演义》中人物的简介;五年级下册的故事、诗歌的搜集,六年级介绍“七子之歌”中的一子、神话故事的搜集以及《西游记》等古代作品人物简介,读后感的写作等都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该有比较宽泛的课外阅读面,这样才能完成相应的作文练习。④动手小制作,如一年级的“吹泡泡”,二年级上册的“我的小制作”、“我们来办手抄报”,三年级三单元的做树叶贴画,五年级的“我喜欢的一项活动”等。⑤人际交往,如一年级的第一单元“怎样待客”;一年级下册的“小记者”,二年级的“我是小导游”以及“环保小调查”,三年级上册“小小新闻会”,“学习访问”;四年级下册水资源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两个社会小调查,“学会真诚地赞美他人”;六年级“课外阅读调查报告”等都得让学生和他人合作,与他人真诚有效地沟通,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作文才有“话”可写。⑥社会与科学;如三年级上册“身边的科学”,下册的“走进动物的世界”,四年级上册的“漫谈星空”、“我喜欢的花”,“学会读广告”,下册的“学会读商品说明书”,“搜集生活中的小窍门”。⑦风土人情,如二年级上册的“春联”,三年级的“策划新年联欢”,四年级上册“元宵灯谜”,五年级上册的“中秋”,六年级上册的“话新年”等。⑧励志自信,这方面的内容每册都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在“语文生活”中还有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以及国内外重要事件等的写作安排,写学生的亲眼所见,真情体验之感。

再者,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写自己发现的生活,写自己了解的事情,写自己参与甚至策划的活动,写自己读过的书,写自己想说的故事,写自己关心过的人,写自己真实感受与情感。具体来说,在一年级一学期,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开口说,围绕上面的内容多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且同时训练学生的说话听话的良好习惯。在下学期,一年级开始写话,要求写一两句就行,但一定是自己想说的话。二年级一学期作文训练已经开始段的训练,也可以是简单的篇的训练,但是说的分量依然比较大,都是由说再到写。其内容已经从课堂走向了社会,目的就是触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有话想说,这样才能有话可写。三年级已经明确地提出写作文的概念了,写人,写景,写活动,写自己的生活,写故事,写自己和同学的交往等,说的分量相对少了很多。四年级的作文训练的写作内容相对就宽泛了很多,有科学知识的探索,有不同观点的辩论,有广告和商品说明书的理解,有人情风俗感受,有课外阅读的体会,也有想象故事的编写。

3.充分发挥“金钥匙”的习作指导作用。五年级和六年级的作文训练与低中年级大不相同。细看看每次作文训练,不难发现,在每次“语文生活”之前都有“金钥匙”这个环节,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忽视的一个环节。因为经过这么多次“为分而教”后,我们得出一个“经验”:没有哪次语文测试考到了“金钥匙”里面的内容,以前老教材还时不时考考类似于“金钥匙”的“读写例话”中的内容,逼得我们不得不细看“读写例话”,现在“金钥匙”成了考试遗忘的角落,有些人认为大可不必在这上花心思。其实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在五、六年级的每单元的“金钥匙”中,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写作文的很多的技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的教学,发现孩子们要么就是没话写,要么就是有话写但不吸引人。细看看这些“金钥匙”,它是我们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其中包括了写人作文必须利用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等;写景的文章得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或者游览顺序;写文章可以用“倒叙”的方法可以是文章显得曲折生动;写文章要合理利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文章中合理的想象会给文章增色不少;说道理是可以试着用正反两个方面来说;说明文要注意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使用……每一位语文教师只有纵向了解了新教材的作文训练阶梯目标,才能宏观的调控自己的作文课堂,否则,作文大不了写人、叙事、状物、写景以及想象作文,每册都涉及,每册的教学方法就会雷同,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每个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只有重视了“金钥匙”,才会教会学生作文的技法,学生才会让中年级就写过的内容更加的“锦上添花”,从而“繁花似锦”。

当然,语文A 版教材也还存在着教材编写等方面的问题,如存在单元的示范课文与习作指导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单元设置的课文对习作缺乏指导作用,教师教学难以与习作结合起来。如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所学课文为:《为三月谱曲》《天安门广场升旗》《桂林山水》《古诗二首》,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领悟到作者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特点的训练。而本单元设置的是《节约用水》的看图作文,这样使得教材与训练内容出现脱节现象。又如四年级八册四单元是以《地球只有一个》《老人和海的故事》《长通话的深林》等为主的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记叙文;而习作训练则是写一商品的说明书或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玩具。

又如中年级要求重点训练片断,而文章的开头、结尾的写作技巧应该列入训练内容,而教材未列入,致使老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弥补,不然,学生到高年级就感到患难。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改进,去探索。

新课标指出:学生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语文教师要培养好学生的习作能力,就得先从钻研教材开始,只有把握住了教材特点,才能设置更优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就会因此而大大增加。

篇3

那么,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哪些制约新诗教育的问题呢?

一、教材问题。现在的中、小语文教材普遍是按照主题单位来编排课文的。这种编排重视的是课文里的思想和知识的主题内容,却忽视了课文文体形式的差异,没有导向学生对文体之美的感受,很难建立起文体感,形成文体意识。此外,教材里,新诗的选编也有大问题。一是大部分入选教材的新诗不是按照审美标准来选的,而是根据单元主题的需用来选的。如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中,把牛汉的《华南虎》与郑振铎的《猫》、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布封的《马》和蒲松龄的《狼》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动物文学”单元,但选编者可能没有想到,牛汉的《华南虎》这首诗既不是“动物诗”,也不是“生态文学”。这首诗中的“华南虎”只是生命的隐喻,是诗人对知识分子和诗人处境的时代描述与思考。二是对入选新诗进行改编,使原作之美丧失。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只是入选的新诗经过了改编,其他名家名篇也都经过了改编或缩写。三是选入或编写了一些劣质新诗。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里的《延安,我把你追寻》,就是一首缺乏美感的朗诵诗,它过分强调主题思想,缺乏语言之美,几乎没有诗意。四是新诗选编缺乏连贯性与审美逻辑。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四年级上、下两册里的比例就失衡,上册里只有一首新诗,下册里有三首,而且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审美关联。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诗更是编排很乱,初二课本里没有新诗,而初三课本里儿童诗的比例比初一课本里的大。按照审美逻辑,初一课本里可以多选儿童诗、少年诗,初二、初三课本里可以多选青春诗、抒情诗,可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新诗就毫无审美逻辑和难度层次。

二、教法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多语文老师不会讲新诗。教学参考书也没有给语文老师很恰当的指导。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一遇到新诗课文,就跳过去,干脆回避。还有的语文老师只是简单地带学生朗读几遍,或者把新诗分成一段一节,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有的语文老师压根儿就不懂什么是诗,不知道什么是意象,不知道什么是意境,也不会带领学生感受意象,进入意境;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里,新诗也只有思想品德教育价值。笔者曾去一所中学听语文老师讲新诗,这位老师给学生们讲郑愁予的《错误》,竟然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是男追女,还是女追男?”问的很可笑,完全把一首很轻灵的抒情诗的美感粗浅化了。古诗词的讲授,他们也不过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去教,先是讲解里面的生字生词,然后带着学生把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文,然后归纳思想主题。

三、教师素养问题。很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新诗素养是非常欠缺的。这与大学的中文教育和教师教育有关。现代很多小学语文老师是教师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的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或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这两个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文学修养不够,文学基本知识掌握不系统的问题。另外,现在各师范大学中文系重视“文学史”系列课程,也很重视“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却缺乏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教授从来没在课堂上教学生解读、分析与欣赏过一首新诗,他们自己也只能模模糊糊地给学生讲些空洞的所谓“知识”与“理论”。因此,这些大学生在中文系学了四年,甚至有的还读了中文研究生,可他们不会细读文本,细品小诗。当他们走到语文教学岗位上,面对一首新诗的时候,他们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解读,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四、考试问题。多年来,中小学语文考试基本上回避新诗。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大部分都是“心灵鸡汤”类的短文,因为这些短文很容易归纳主题思想,很容易找到标准答案。小升初、初升高到高考的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绝大部分都是写材料作文。之所以考试都以写材料作文为主,主要是因为材料作文很适合学生表达老师们想要的观点。应该说,材料作文是作文的一部分,作文不可回避这种写法。但材料作文不能成为各种语文考试的最主要的作文题目。最令人费解的是,语文高考极少鼓励学生写新诗,甚至还明确表达“诗歌除外”,这其实是语文教育自相矛盾,画地为牢的表现,也是语文考试片面性的证明。

以上几个问题,都制约着新诗教育,当然也导致了语文教育不可能真正全面培育学生语言能力,并感受母语魅力,体验创造母语的快乐。那么,新诗教育要提高,要改进,需要如何推进呢?

第一,语文教材要修订,让真正的优秀新诗进小学、中学语文教材。而且教材编写要显示诗歌教育的逻辑。需要体现新诗学习的规律,把现代新诗的文化脉络和审美追求融进教材里。比如说,小学语文教材,低年级的课本里可以选些精美的儿歌、幼儿诗和童话诗,中高年级的课本里可以多选些有趣的儿童诗,可以是优美的抒情诗,也可以是生动的童话诗,还可以是幽默的叙事诗。而初中语文教材,初一里可以适当选一些儿童诗,到了初二、初三,则尽量多选些少年诗、青春气息浓郁的抒情诗。高中语文,则可以多选五四现代新诗、“朦胧诗”和“后现代诗歌”等比较有深度的新诗。

第二,诗歌教学要提高,就要改进新诗的教法。新诗教法,不能简单地分段落讲述,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新诗教学要从新诗的语言技巧入手,让学生理解语言之美,才能达到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没有进入新诗语言的门槛,就难以体验新诗之美。新诗之美,美在语言,美在意象,美在思想,也美在新诗有它独特的艺术气质与现代追求。

第三,提高教师的诗歌素养。语文教师要教好新诗,要把新诗之美展现给学生,真正能够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空间,体验新诗之美,自己就得会读诗,善于解读新诗,能够把新诗里常用的修辞、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新诗内在的节奏与情感转达给学生。当然,语文教师要提高诗歌素养,得多读新诗,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语文教师最好要会写新诗。

第四,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让新诗进入考试试卷,让新诗阅读成为检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好的方式,让新诗写作成为检验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高考,再也不能武断地“诗歌除外”了。平常的作文和语文测试,也要尽可能让学生练习新诗欣赏与写作,让学生从新诗里找到语文之美之趣。

篇4

一、挖掘生活情感,让歌声更加饱满

生活是情感最广袤的发源地,它资源丰富,有阳光沐浴,有雨露滋润,使情感的大树得以在这里枝繁茂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对事物的认知还依赖于具体的实物,若单凭教材的讲解或书面的呈现,恐怕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而若以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具体事例展开,则一目了然,可增加学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因此,笔者认为,要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并非锣鼓喧天地打着情感的旗号说事,而是善于依据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挖掘相关的情感素材、鲜活案例,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音乐情境,让学生们由生活及音乐,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我有一双万能的手》这首童谣时,为了深化学生们对“万能的手”的情感认识,激发他们的生活经验,教师以“我的小手会说话―我的小手会表演―我的小手会做事”为主线,创设了三个生活情境。在“我的小手会说话”情境中,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了生活中的手势,如交警叔叔的指挥手势、教师丰富的课堂手势(表示安静、暂停、赞扬等含义的手势)、请坐的手势、握手的手势,等等,让学生看图片猜意思。而在“我的小手会做事”情境中,教师则收集了班级里学生用小手做事的各种图片,如学生们做眼保健操、扫地、读书、写字、折纸,等等。通过这条情境主线,学生们对“万能”这个词的认识与理解得到了深化,激发了对小手欣赏、赞叹的感情,因此唱这首童谣时,大家手舞足蹈,情感饱满。

二、激感体验,让音乐更加立体

生活素材选得再好,若应用得不恰当、不巧妙,也难以发挥其情感作用,无法实现以生活之石,荡起课堂教学之涟漪的效果。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不仅要在“情”的插入与渲染上做文章,还应该在情境活动的设计上多做一些尝试与创新,通过配套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应以“动”为主,通过一些小组合作活动,如小组讨论、任务探究、音乐游戏、小合唱等,让学生们在小群体的活动中,真情流露。另外,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也应多设计一些情感活动。如在唱法的指导中,教师可以通过鲜明的对比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情感在歌声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们的歌声更加甜美,更加立体。

例如,在欣赏四年级下册《花之圆舞曲》这首管弦乐时,教师以第一单元的引言“舞蹈园里百花开,随着音乐舞起来,芭蕾轻盈圆舞曲,踢踏奔腾展风采”创设导入情境,将花与舞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师先以课件展示了花园里竞相开放的花儿,通过“花语知多少”的小组竞赛活动,将学生们带入花海。在这个以花语为引线的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得很积极,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自己熟悉的花儿,深刻地感受到花所蕴含的美好寓意。此时,教师再借机播放《花之圆舞曲》,将花美、花语美与乐曲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歌曲的导入找准了时机。在这样的活动体验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亲近了主题,原本抽象的欣赏活动变得更加生动立体,充满情趣。在随后的欣赏活动中,教师还结合绘图,鼓励学生们将旋律以灵动的线条或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让音符在图画里跳舞。在绘图活动中,学生们借助丰富的色彩,将音符以更加灵动的方式展现出来,丰富了主体感受。

三、发散音乐思维,让想象放飞歌声

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他们的世界里,音符既可以插上翅膀,尽情翱翔,也可以长出双腿,恣意奔跑。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呵护学生对音乐的这份好奇,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在活动过程中,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的歌声更具个性,饱含深情。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笔者认为,教师充满激励与智慧的引导格外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音乐,以多种形式体验音乐,还要完善激励机制。对于有独特见解、创新唱法、表演有个性的学生或小组,教师要给予及时反馈及适当奖励,以激励的方式让创新蔚然成风。

篇5

一.开展高效课内阅读

(一)提炼主题,尝试模块教学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多按主题单元编排,一个单元即一个模块,都有明显主题。在单元主题引领下开展模块教学应为有效尝试。

如苏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正义必胜”主题下三篇文章《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卢沟桥烽火》以大手笔从正面描写了“”的壮烈场面,《半截蜡烛》通过一个具体事例以细腻的笔法重点描摹了人物形象,《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则从交战双方态度比较突出中国军民代表聂将军的至仁至义。如就单篇开展阅读指导,难免误入琐碎支解的窠臼。重新审视这组文本,主题是“二战背景下各国人民正义抗敌而最终胜利”。如果我们以“叠加式,大写意”的方式设计版块进行模块教学,有重点地抓住各文本的训练点,如情感色彩短语积累、表达顺序把握、精彩场景品析等,分3―4课时进行大气教学,既完成教学目标又升华主题情感,既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爱国主义教育,又是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二)以一带多,尝试内外衔接

针对单篇文本展开教学,我们不要光抓该文本的字词句,可以尝试一带一(带诗歌等课外文本)、一带多等课型。

尝试课内外衔接,我们一是可以根据文体推荐读物:在教会孩子阅读文本的方法后,在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前提下推荐同题材读物,如学习了《嫦娥奔月》《九色鹿》后,推荐学生阅读有趣的民间故事。二是可以根据作者推荐读物:教师在对经典作家作品教学预设时,可先布置学生了解作家其人、阅读介绍性文章,以便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意图。如学习冰心的《只往儿童多处行》前,让孩子搜集冰心的文章先行阅读,对理解课文帮助甚大。三是可以在学后开出“菜单”,让孩子深入阅读加强感悟。如学完《普罗米修斯盗火》可以介绍《希腊神话》,学完《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跟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前后章节,进而读《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

(三)发现儿童,关注语言精神发展

“发现儿童的教学”是读懂儿童文本与儿童心理的教学,往往取决于教师是否走进文本并恰如其分演绎,也取决于教师是否与学生展开真诚民主、有助其语言生长的对话,更取决于教师是否通过教学达成师生文本交融之境。

如笔者执教四年级下册《鸟语》时,在处理“我”与布谷鸟的对话过程时,抓住“语用”、“如何对话”展开教学,十分奏效。感受画押的现象后,适时提问“还有哪些字韵脚也是U”,引导学生组词“草屋”“马虎”“幸福”……为后续对话作出铺垫。继续操练――“我们继续和布谷鸟对话,你住哪里,你学习怎样,你过得好吗?”学生兴致盎然,“大树草屋”“十分幸福”“马马虎虎”脱口而出,师生展开了趣味盎然、扎实有效的对话。

(四)关注文学,上出儿童文学味道

儿童文学作品已进入语文教材,如六年级《三打白骨精》《螳螂捕蝉》,五年级《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爱如茉莉》,四年级《三顾茅庐》《一路花香》,以及低年级多数文本。

所有文本的阅读价值最终要通过阅读者来实现。但经典文学文本一般具有更大的阅读空间,是一个自足同时又相当开放的“召唤结构”。因此用通常的分析性的教学方式,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来解读、教学这些文本往往会使他们失去魅力。

教学这类文本应该关注以下问题:必须认识到阅读儿童文学经典文本对学生语言发展的作用;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的语言生长;阅读讨论应该多样、深入。可以从文本空白点切入讨论,还可从语言的节奏感切入,还可以从题目入手讨论……如此阅读教学就真正做到务本、高效。

二.探索有效课外阅读

孩子母语的学习兴趣是养成的,不光关乎教师课堂教学,还涉及教师对母语课程的深入理解。教师要放眼课外,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型。在精讲精练的前提下,每周挤出课时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可以大胆开发阅读交流课、展示课、推荐课、读写课、诵读课、绘本课等课型,把孩子引入母语大观园,促其自由成长。如相信童话,开拓绘本阅读领域,经典诵读,滴水穿石返璞归真,班级共读,讨论交流共享共长等。

篇6

春天到了,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少先队员来到野外植树,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生活场景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首现代诗歌,描绘了少年儿童美好的童年生活,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展示积累,激发兴趣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树木的成语、古诗、谚语、歇后语等,现在让我们先来展示一下关于树木的古诗吧。(出示古诗《咏柳》、《大林寺桃花》等,齐读。)

2.除了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树木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呢?(学生交流。)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1.先检查生字的预习,再美读词组。

和煦的春风 轻快的脚步

青翠的小树 快乐的音符

清新的空气 美丽的版图

绿色的希望 参天的大树

2.读诗歌第一、二小节。

(1)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去植树时的心情很高兴?(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3.从课文中,你知道树木有哪些作用?谁能读给大家听听。(同桌交流,然后指名读出诗句。)

出示课文描写树木作用的三小节诗歌,指导朗读。

4.你还知道树木有哪些作用吗?(学生结合平时了解的课外知识和生活中的相关体验自由交流。教师小结植树造林的诸多好处。)

5.师: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感情朗读:“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建设‘四化’离不开绿色宝库。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6.你能用有感情地朗读告诉老师,你已经能很熟练地朗读这首诗了吗?(检查朗读,多种形式诵读诗歌。)

7.练习背诵课文。在多读的基础上,个人练习,个人或小组分节“开火车”背诵,最后达到当堂能背诵课文的目的。

【评析:不断品读诗歌中的语言,是理解诗歌内容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诗歌的品读过程中能体会作者情感,边读边悟边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这才是品读诗歌完整的过程。在教学时,强调的是把诗歌语言还原为生动具体的画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树木的用处和植树的快乐,这是对诗歌内涵的进一步内化。】

三、植树动员,训练表达

1.家庭动员:同学们,春天到了,眼下正是植树的最好时机,你愿意为家乡添一片新绿吗?赶快动员家里的亲人参与我们的植树大行动吧!想一想:你将怎么动员他们?注意讲清植树的意义和好处。

2.社会动员: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每个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同学们,我们怎样让更多的人来参与我们的植树大行动呢?(写标语、做广告、分小组各家各户宣传……)那么,用你擅长的一种方式来动员大家吧!

3.集体评议:谁的动员方式最巧妙,效果最有效。

【评析:“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句话在诗歌的开头和结尾各出现了一次,前后照应。这句话很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号召少先队员在大好春光里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活动中去。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号召,并能把这种号召传递开去。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宣传植树造林的意义,形式多样,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益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延伸课外,亲身体验

师:同学们,老师感受到了大家植树的热情。春天里,你最想植下一棵什么树呢?请利用你课前搜集的资料,把这种树木介绍给大家。

篇7

关键词:语境;游戏;话题;拓展

英语课程标准以“能做某事”来描述课程目标,旨在突出英语课程的主旨――培养学生灵活的语言运用能力。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很少有羞怯感,是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好时机。教师应当充分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语言交际的兴趣和积极性,展开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联系生活创设语境

英语是源于真实生活的语言。有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在课堂中营造真实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架起学生和课堂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愉快地展开学习,同时生活化的情境也让所学的语言变得形象可感,缩短了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踊跃表达和交流的愿望,诱发学生语言交流和实践的灵感。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译林新版)四年级上册Unit 1 I like dogs!时,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设计:首先老师通过“魔力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听动物的叫声猜出对应的动物,不仅拉近了课堂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生活化的学习活动唤醒学生对应的生活经验,让课堂和生活充分融合,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冲动,让学生大胆尝试和实践,并通过多媒体呈现出各种动物玩具,在认识不同动物的过程中自然将学生带入“玩具店”的场景中,带领学生展开讨论I like… Do you like…? 琳琅满目的玩具让学生感到新奇和兴奋,刺激学生的交流兴趣和欲望,学生们在交流中不断地进行练习和实践,很快就掌握了新语言项目Do you like…? Yes, I do. No, I don’t.

案例中,教师巧妙通过“玩具店”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融情入境,有效地刺激着学生的表达欲望和热情,让学生“想说、能说”,学生们踊跃表达,真实的交流加速学生对语言项目的感知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

结合兴趣创设游戏

“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活动的趣味性是他们参与的重要因素,若课堂教学活动充满趣味,他们会兴趣大增,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再困难再枯燥的语言也会变得充满乐趣,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反之若学习活动缺乏趣味,再好的训练形式也会让他们厌烦,难以真正融入,使得课堂教学事倍功半。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译林新版)四年级下册Unit 5 Seasons时,老师在教学中结合板块内容在巩固拓展环节中,巧妙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设计:①Guessing game:利用小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结合本课的语言教学重点老师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影子”图片,猜一猜图中人物的活动。猜谜的游戏是学生津津乐道的活动,用在此处不H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语用氛围,让学生从单调机械的语言训练模式中解放出来,同时还有效地巩固了本课的重点语言训练项目,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在交流中提高”;②Collect eggs: 让学生以学习内容为蓝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并进行诗歌的创编,并展开小组竞赛,每首自编的小诗都可以为自己的小组赢得一枚鸡蛋,比一比哪一组捡的鸡蛋多。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新奇,充满了乐趣,让学生“想说、敢说”。

案例中,老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展开语言的实践训练,不仅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活动充满了期待和热情,同时也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的知识展开了进一步的加工、迁移和强化,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紧扣教学拓展话题

英语教材多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展开编排,话题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抓住“话题”进行有效的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展开语言的交流和实践,激发学生语用的智慧。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译林新版)四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时,老师在教学中紧扣话题展开拓展:①Retell: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节日从时间、活动进行复述,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信息的加工和交流;②Talk about my festival: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和家人在节日中的活动,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启发下争先恐后地展开交流,不仅有效地促使学生完成自身的知识建构,还有效地引出了节日在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③I know more Chinese Festivals: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其他的中国传统节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0-01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获得心理机能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依托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利用音乐、道具和其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应当前教学要求的场景和氛围,引领学生形成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不断提升学生对课文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以下,笔者将充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导入、教学知识讲解和课堂教学拓展等应用进行阐述,以期待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发展。

一、设置悬念再现情境,完成课堂教学导入目标

学生由于受到自身成长现状和认识水平的影响,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认知和了解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课堂教学情境的再现则为学生快速了解教学内容、完成课堂教学导入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尤其是一些与现实环境紧密联系的生活例子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课堂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设置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综合使用教材、道具、生活场景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在教室中设置一个较为常见的生活场景:运用多媒体设置森林背景,教室中放置一个盛有水的锥形瓶、一堆石子以及一些干树枝。教师把这些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场景引入课堂中,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一时间,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而后,教师指定一名同学身穿“乌鸦”演出服进入教室,并按照课文的故事脚本做出四处寻找水源,非常口渴的样子,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被“乌鸦找水”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住了。当“乌鸦”寻找到一个水瓶子却无法喝到瓶中的水时,教师及时抛出问题:“乌鸦怎么样才能喝到水呢?”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七嘴八舌地回答:“把瓶子放倒!”“把瓶子打碎!”“把瓶子挂起来!”……课堂情境的设置为教学增添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接下来的课文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渲染气氛营造情境,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的情境创设和气氛渲染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情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尤其是配合音乐手段的应用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综合感官,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过程,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能的全面提升。以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古诗《枫桥夜泊》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初对《枫桥夜泊》的主要内容、诗歌的意境和中心思想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初步认知、了解这首古诗。而后,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音乐、诗歌朗诵等手段渲染气氛、营造诗词意境,引领学生静静地体味和深切感受诗歌内涵。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枫桥夜泊》的电视诗歌作品,播放预先选定的音乐,让诗词中游子的思乡之情浸润于学生心间,将古诗中的意境与音乐、画面融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情感体验过程。最后,教师充分借助现有的氛围、情境,带领学生朗诵古诗《枫桥夜泊》,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就会深刻与自然,进而完成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图文并茂展现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化教学直观、形象性地展示课文内容,将学生引入一个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当中,引发学生的遐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度拓展与延伸。比如在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可爱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将“我的家乡西沙群岛”有关的电影资料、图片作品展示给学生,引领学生深入领略西沙群岛的美丽海景、多样化的海洋植被,感受西沙海底世界的万千景象,进而引发学生对于家乡的无限遐想。而后,教师充分依托课堂学习氛围和教学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形式抒发感想,逐步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拓展。最后,教师借助《我的家乡西沙群岛》的多媒体背景,选择多个与家乡有关的音乐作品,组织学生进行“我爱我的家乡”诗歌朗诵活动,实现教学、情景、朗诵的全民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91-02

当前,审美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在美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尤其是古诗词直接与艺术接壤、交融,学生通过对诗词美的内涵感受和吸纳,对良好综合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时间上看,中国古诗词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明悠久历程的缩影;从内容上看,诗词涉及到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自然界等众多题材和主题;从形式上看,优美的语言、动人的韵律、幽远的意境无不拨动人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小学语文教材所收录的古诗词,均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学生通过诵读学习经典诗词作品,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感染,进而陶冶情操。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对这些诗词进行有效分析和教授,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诗词审美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合理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指明方向。一是重背诵,轻讲解。小学古诗词教学以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一来可以应付考试,二来有助于完成新课标对学生掌握诗词量的需要。然而,在学生对于诗词的真正含义还不够深入、明晰时,教师一味要求背诵,其效果往往差强人意。由于没有理解诗词的内涵,即使W生能将诗篇背不来,也未必真正入心,结果是很快便被遗忘了。在对古典诗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把诗词大意用白话文告诉学生,只是做了一个古今翻译的工作,以此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有效体会诗词情与理、景与意、文与人的密切关系,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与思想。

二是重数量,轻质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或是为了取得预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还要求能默写,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态度,往往与中国传统优秀诗词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悖离,学生只有深刻领悟诗词的意蕴及哲理,才是有质量的教学,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其胸怀和视野更为宽广,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三是重翻译,轻审美。从当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来看,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逐字逐句地把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联想和情感的调动,还将养成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当教师把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为“抬头看看月亮,低头想起了家乡”时,这首千古流传的名作中淡雅而动人心弦的意境便荡然无存了。可见,教师过度讲解会使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和想象的自由,而从翻译的过程来看,教师往往只是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在讲解过程中不注重营造氛围,不重视思维引导,将很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诗词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将会变得比较困难。

二、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当理解了小学语文诗词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后,教师对于审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关系到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完善。

(一)挖掘情感美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法是以教师的朗诵与讲解为主,而教师在诵读过程中为了能够真正理解诗人的感受,就应该把自己看作是抒情主体表达情感和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表演和呈现。以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课文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诗中汪伦以歌送友,作者李白借潭水之深抒发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诵读此诗时,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这两个角色,再现江边送别的场景,让学生进入作品情境,真切体会诗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教师或学生也可以独自将自己置于“乘舟将欲行”的作者角色,想象自己此时正独立舟头,就要告别倾心相交的朋友了,此别之后,由于交通不便、重重阻隔,彼此不知何时能再见。正忧思万千时分,岸上突然传来友人送别的歌声,于是,独立舟头的“我”望着眼前的潭水,听到友人质朴纯洁的传音,那种难舍友人的心情便油然而生。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作者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于此处自然地联系起来,至此,吟诵者自然更能体会诗歌后两句所寄托的友人之间的那种深似潭水的情谊。可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读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情感美,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欣赏语言美

古诗词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包含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诵读,欣赏其语言美,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王安石的诗歌《泊船瓜洲》时,诵读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教师围绕“绿”字启发学生推敲猜测、体会,并彼此交流作者可能用过“绿”字之外的哪些字,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万物生机、绿满江南的春光意境。在学生感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想并小结:据传,诗人先后选换了“过”“吹”“至”“到”“回”“满”“入”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字,成为诗歌创作炼字的佳话。学生通过对这样一段背景故事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字词对比,体会不同字词给诗歌带来的不同审美感觉,以及诗人传达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三)体会意境美

古诗词具有凝练简洁的特点,富有个性化、意味深长。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师利用古诗引导学生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画面,在审美过程中领悟和升华诗词的思想境界,只有实现了这一教学目的,才能够真正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体现诗词的欣赏价值。如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诗人眼中,国家残破,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意境美。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要充分挖掘与运用古诗词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远钧.经典浸润人生,美育升华人格――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0(4).

[2]孙桂成.充分挖掘古诗词的美育因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篇10

[关键词]文字游戏 言语生长 儿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5

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文字游戏如同一颗颗隐藏的珍珠,散落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各个角落。探寻其在教材中的分布及呈现形式,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了解文字游戏。

一、统计:文字游戏在教材中的分布及特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分布着各种类型的文字游戏。这些文字游戏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正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为此,笔者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字游戏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文字游戏涵盖识字、课文、练习各个领域。从分布上看,文字游戏在教材中呈现出不均衡态势,以识字和练习中的文字游戏为主,课文中的文字游戏相对较少。低年级教材中的文字游戏注重量,以语音游戏为主,同时兼顾修辞游戏;中高年级教材中的文字游戏比起低年级虽有减少,但更加关注文字游戏本身,以语序游戏和修辞游戏为主。

二、分类:教材中文字游戏的呈现形式

(一)语音游戏――辅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和辨音

语音本身具有自己的组合规律:韵母可押韵,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具有音乐美等。利用这些特点,可以生发、创作出优秀的文字游戏作品。这一类游戏充满生活气息,富有儿童情趣,主要包括押韵游戏、声调游戏和同音字游戏。

富有韵律的语言能唤起儿童的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如,一年级下册《识字8》中的“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声调游戏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二年级上册《识字4》中的“船上有只锚,家里有只猫。船上的锚两个爪,家里的猫四只脚。船上的锚能停船,家里的猫喵喵叫。锚和猫,莫混淆,看看偏旁就知道。”汉语同音字较多,可以用文字游戏来区别同音字,如,一年级上册《练习5》中“什么张?弓长张。什么章?立早章”。

(二)语序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表情达意

利用汉语多变的语序和虚词可以巧妙地进行文字游戏。教材中的语序游戏主要以回文句和倒顺词的形式呈现。

回文是讲究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措辞法,这样的句就叫做回文句。回文句在散文中较为常见。如,三年级上册《做一片美的叶子》中的“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倒顺词即一个双音节词在字序上发生了变换后,会变成另一个意思相近或完全不同的词。如,六年级上册《练习6》中的“雪白――白雪 演讲――讲演”。倒序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情达意,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三)修辞游戏――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及创作

利用修辞特点创造出的文字游戏往往更富有表现力和审美价值。教材中的修辞游戏主要包括对联游戏、语音双关游戏、镶嵌游戏、谜语游戏。这里着重谈谈语音双关游戏和镶嵌游戏。

谐音双关是利用语言文字同音、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出来。这一类游戏多见于歇后语中。如,四年级上册《练习3》中的“小葱拌豆腐―― 一青(清)二白”。镶嵌游戏即把数字或方位词嵌入文句中创作出的文字游戏。这种形式在诗歌中偶尔一见。如,一年级上册的《江南・江南可采莲》。

三、审思:文字游戏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一)文字游戏是辅助识字辨音的“拐杖”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文字游戏在识字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创造潜能,还关注儿童的游戏精神。教材中的文字游戏以语音和修辞游戏为主,它们为儿童提供了识字辨音的辅助环境,使识字与阅读相互促进,为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提供了材料。

(二)文字游戏是习作语言生成的“维生素”

习作为文字游戏的生长提供了幽默、轻松、闲适的文学土壤。在习作中运用文字游戏不仅可以产生奇妙的表达效果,还有利于形成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习作中融入语音游戏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生动形象的表现力。恰当适度地运用修辞游戏,如歇后语、谜语游戏等,不仅可以使语言幽默风趣,而且使语言的表达在含蓄中曲折,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联想性和想象性。

(三)文字游戏是阅读文本中的“下里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