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18 04:3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改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改体会

篇1

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提升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体验式培训,培训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培训采用“体验培训+专题讲座+课堂观摩”的形式。我们参与了“按口令划分小组、同心杆、你来比划我来搭、小组建设”等课改体验式培训;我们聆听了蔡洪伟的《有型的教育变革》、高翔的《课改的具体策略与方法》、笪鸿山的《满怀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蔡小平的《友善用脑的教与学的实践研究》、陈小峰的《且行,且思且思,且行》等全国知名课改专家、知名校长的专题讲座;我们观摩了孔祥胜、张文涛两位老师的课堂展示;我们还亲自体验了小组建设。

通过体验式培训,令我们耳目一新,深受启发,收获很大,充分理解了校长应具备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也充分理解了“教育的发展关键看学校,学校的发展看校长”这句话。校长要善于学习,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应该说,这次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明确了使命。这次培训谈让我深深体会到:

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教育的种种弊端:读死书是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既造成资源浪费又抑制了特长孩子的专业发展;学分制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结果终究还是换汤不换药,使一大批孩子只注重学分而得不到全面的发展;“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谬论使本来属于孩子有限的那点时间又早早的背负起琴棋书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占据,使孩子的童年的越来越少,书读的越来越多,可是自己动手能力却越来越差;“答案唯一性”、“满堂灌”、“只注重书本教育缺乏素质教育”、“重视分数教育忽略社会教育”。

这样的教育必然导致“教师累得要死、学生苦不堪言、家长怨声载道”。要改变这种现状,教育改革,更准确地说是教育回归势在必行。校长更应该成为改革的先行者和领导者。

二、校长心中要有科学的学校发展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办好一所学校,首先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即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学校规划是学校管理工作的起点和指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总是通过规划、计划来构成和实现未来的“蓝图”,我们常常是先在想象中做什么事,然后再在现实中做那些事,先在想象中经历什么事,再在现实生活中经历那些事。可见,规划是现实的开端。今天是昨天规划的实现,明天的学校现实将是今天的学校规划的实现或成果。学校规划为学校及其成员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共同的努力方向,以及实现它们的途径、方法,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将围绕着规划的内容进行并以此为指南。

学校规划是实现学校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管理的实质要求就是合理有效地安排使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以求得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而规划、计划正是从学校的整体出发,来全面地、综合地、优化地对学校的各种资源及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以使学校的工作科学、合理、有效。因而,规划是学校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主要手段。

规划为学校各级组织及其成员提供了行动的纲领。根据学校的规划,学校的各级组织及其人员可以预先知道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以此为依据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如果没有了规划、计划,学校各级组织及其人员的工作就会导致盲目和无效。所以制定好学校科学的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三、校长要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师德师风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校的好坏。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展示潜能,促进发展”的方针,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以网络培训和校本研修为抓手,以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积分制”评价为导向,倡导“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师训”的工作方式,加强过程管理,重视体验,提高师德水平、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各种能力,促进教师队伍和谐发展,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作为校长要全力造就一支思想领先、作风务实、善于管理、富有开拓精神的生机勃勃的干部队伍和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爱岗敬业、锐意改革,具有较高学术修养,富有创造力的教师群体。

教师在学生中起着直接表率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才能带领着学生穿越知识的海洋。有人这样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就是财富;学习就是生命。”,教师职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杜郎口:“杜郎口中学的外观很普通,那里的教师给人一种很乡土的感觉:外表憨直,待人不太热情,在某些细节上甚至给人一种讳莫如深的感觉。可是当你真正深入它,你会惊奇的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让你无法不被其吸引。”这是参观学习者的第一感受,而这些仅仅是揭开它的面纱,露出其冰山一角。崔其升校长尤为重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铺就了一条走向成功的路。杜郎口的成功明确道出了“先有名师,才有名校”的道理。

作为校长应鼓励教师多读书,努力为教师创造读书、学习的机会,真正让教师成为社会中读书最多的人群。书永远是成长的阶梯,作为教师,至少要读三类书:前沿性理论书、名着、教育名着。正如培根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四、“坚持”对于课改至关重要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思想深邃,思维敏捷,关爱众生又为人谦和。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听从他的教导,都期望成为像老师那样有智慧的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天赋极高,天资聪颖者济济一堂。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成为苏格拉底的继承者。一次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第二天,苏格拉底问学生:“谁昨天甩胳膊三百下?做到的人请举手!”几十名学生的手都哗哗地举了起来,一个不落。苏格拉底点头。一周后,苏格拉底如前所问,有一大半的学生举手。过了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学生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柏拉图。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并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培养出了堪称西方孔夫子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与“每天甩手三百下”一样,教学改革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对人的意志品质的修炼。一如既往地做好简单的事情,是坚持,是积累,时间长了,便会内化成为人的一种韧性。柏拉图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决不是每天坚持甩手三百下的结果,而是在于他在无人监督与无人苛责之下,没有随波放弃,而是承诺有信,坚持到底。

篇2

2、初到xx,感觉有点像金华,平原地带,空间很大。xx二中校园也很大,整齐、漂亮。学校班级各项布置都非常统一,包括教室外墙装饰,内部格局,教学用具,非常简单,实用,充满着学习的氛围。

3、真正的高效课堂:学生先是习题纠错3分钟(学生前一天晚上自修一节课,自主预习,自主自测,完成问题探究。)然后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快速进入开始讨论阶段,可以说非常激烈,全部学生都参与了,先是一对一,然后是集体讨论。接下来是展示,完成幻灯片上的教师的指定小组进行展示,参与展示的学生也是很快上讲台书写或展示内容,没有推脱,似乎一切都事先安排好的似的。接下来并由指定小组完成点评,点评的学生或解释的学生水平也很高,思路清晰,讲态自然,没有做做的感觉。这里大约要二三十分钟,如果学生讲解的很好,学生没什么问题,老师基本不讲,或学生分析的不够仔细或不能解答学生的疑问,老师会参与,但是下面学生的提问或意见不统一,会直接站起来,不管站几个人起来,说话的的只有一个,其他人会很有礼貌的等待或反驳。最后总结,习题,下课。整个课堂非常紧凑,学生掌握情况也良好,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是不能完成的。

我思考了一下:这主要得益于前一晚的自学,自学期间据说是不能有任何讨论的,就靠自己学习,别的学生也不会告诉你什么,这样也就逼迫学生自己要学,要好好学,这样也就让学生大致熟悉教材,发现自己学习难点。这些习惯不是说说就形成的,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要勇于实践的勇气,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其实,学生的成绩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我们学校目前的状况是先老师教,然后学生课后再学。他们是先自学再老师教。这个先后顺序到底又怎样的不同,有待于去进一步实践与观察。

那么自学的内容就非常关键了。我观察了他们的导学案,发现非常细致、非常严格。一、使用说明;二、学习目标;三、自学引导(自学知识引导、基础知识问题引导);四、预习自测;五、我的疑问;六、我的收获;七、合作探究;八、规律—收获—感悟;九、社会—科学—技术。每一份都是按照这个内容布局的,每份有编写人、审核人、包干领导签字。其中自学引导可以说最为关键,都采用问答的形式,而非填空的形式,这就也锻炼了学生组织和表达语言的能力。我发现学生都非常认真的完成,密密麻麻的写满内容,这些其实就是我们生物知识记忆点;后面的探究是对知识点的应用,进行探究,难易程度也是非常合适的。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是可以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

4、这样感觉学生的学习模式单一,死板。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全由老师安排自学,你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其他内容:比如今晚自修是语数外,你只能做语数外的各一课时课前预习。除非你已经预习的很充分,因为不充分,第二天就听不懂,还是要学,不如自学透彻。其实自学指导书是8开纸2页,完成已经很困难,所以他们没有时间安排自己额外的学习计划。由于时间不允许,没有深入交谈他们的学习细节或日常生活,带着一些遗憾。

篇3

                                

写在前面的话     伴着振奋与迷惘、求索与飞跃,连山区的小学界淋漓尽致地体会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激动。从“走近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师生们付出了自己的辛劳与汗水,特别是实验校的领导和教师们更是“衣带渐宽”“为伊憔悴”。当我们手挽着手走过实验刚刚开始的第一个学期时,回首来路,我们感慨着、微笑着、憧憬着……为此在学期末,我们把各校的课改总结汇编在一起,结辑为《探索的足迹》,以此作为 我们共同奋斗的履历。这里面有经验有体会有思考有收获有教训有展望……衷心希望大家能从这里有所思有所悟,最后让我们共同用哲人的话来共勉,为我们未来的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我们更好地投身于连山区小学教育崭新的明天蕴蓄力量。   “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做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灰色的理论到处都有,我的朋友,只有生活之树四季常青,郁郁葱葱。”   “凡事欲其成功,必要付出代价---奋斗。”                                    

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研训部                                                     

二00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篇4

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那么高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引导学生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比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

首先,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其次,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除了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引进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适时增加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第四,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那么每一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选择学习的课程,确定学习的基本进程,由此形成个人的学习计划。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的情景变化,不断调整所形成的计划,以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第五,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计划。最后,实行学分制管理。总之,都强调对高中学生公民的责任感,个性发展与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的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并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应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正如专家所说的,去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例如,高中美术新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方法上,遵循题材、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分散到模块中的各个部分,体现学习的过程;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注学生的情感等;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篇5

关键词 明确目标 改变方法 培养兴趣

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应怎样迎接这次课改,怎样把握住这次机会,怎样推动这次课改。我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儿看法和体会。

一、明确英语课改目标

我们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口语交际”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世界的发展日益趋向多元化,国际交往增多,文化的流动与沟通日益明显,我们也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增强世界意识。

二、改变英语教学方法

在我们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自由练习很少,口语、听力非常差。现在我们应该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咨询报告将教育定义为:“教育就是学习,教育是主体性的学习,教育是终身性的学习,学习将由维持性学习变为创造性学习。”由此看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要作用。而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进行丰富的信息交换和交流,才能向高级发展,否则,只能是封闭、落后。那么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促进英语课改呢?我主要是从以下五方面入手的。

(一)给自己定好位,重新塑造新形象

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看作学生的朋友、学习的伙伴。忘记你在教课,你是在和学生交流、共进;忘记这是课堂,这是你与学生共同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欣赏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课堂上让学生去欣赏,去讨论,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师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让学生感觉要求学生预习自己也预习了。并把预习后的成果展示给学生。课堂上老师更多是指引者,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心。让学生乐意上你的课。感觉上课是一种享受。

(二) 把学生学习的自还给学生

自知学习的课堂不再是教师滔滔不觉的讲,学生默默无闻的听,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形式。而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性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现在,在我的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预习把自己理解的展示给大家,而不会的,不懂的在课堂上通过同学交流或讨论,或者我给予点拨大家一起解决。我坚信了这种教学方式没有错。通过课堂去思考、去研究、去讨论、去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要活化教材,学以致用

所谓活化教材就是动态地处理教材——既动态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从而借助教材这个载体及时地、科学地把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传授给学生。把教材的内容知识变成真实的情景去说、讲、演、唱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学英语,说英语。同时,不要局限教材内容的编排,可以把教材的知识系统化,进行整体教学。如可以把一个单元有关的内容放在一起教,如:我在上初二课本Unit16时,把Lesson61和Lesson63这两课有关“问路(Asking the way)”的知识内容放在一起教,结果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四)优化英语对比教学方法和创新游戏教学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对比法是一种常用的旨在增强印象的方法。英语词汇中有同类词、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以及发音相似和(或)拼法相似的单词等,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张冠李戴。这些词汇在教学中可采用对比的方法一一列举出来,提高记忆效果和记忆效率。

(五)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

一方面,英语分层次教学必须因材施教。由于英语学科的特点,同班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原因,班级分层教学在英语教学方面显示其极大的优越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自愿学习英语,提高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分层次教学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学生有心理个别差异,而其中的一个方面是能力的个别差异。人们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方面都表现为能力的个别差异。

三、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要有兴趣,学英语更是如此。著名教育学家埃与斯利曾经说过:“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英语的方法则是教英语最好的方法。”只有保持学习兴趣,才能加速掌握为交际目的而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的确,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兴趣,优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尽快将学生带进英语之门,并取得较大的收获,历来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门槛”。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但是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激发,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吸引到英语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苦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度过,这样,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会大大提高,参与意识自然增强。心理学家认为,设疑容易引起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可将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移到主动学习上来,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改革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会尽我所能,牢牢把握和抓住的,为初中英语教学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篇6

1、生物课堂提问应"主动化",学生学习方式探究化

本次课改的一个主要突破口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例如:《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一节进行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时,一名学生问到(不用举手,有问题就提):"老师,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不需要阳光,因为我见过农民种小麦、玉米、黄豆等种子时,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见不到阳光,都能萌发出来我认为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因为我们家种胡萝卜种子时,是把种子撒在土壤的表面,用脚一步挨一步地踩即可,并没有埋入土壤内,种子照样萌发。"另一名学生紧接着反驳道。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的疑问中产生了。当进行到植物的茎是由胚的哪一部分发育来时,学生说道:"我认为植物的茎是由胚轴发育来的。""不对,植物的茎和叶是由胚芽发育来的。"另一名学生紧追不舍。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最后老师拿出了正在萌芽的花生种子解决了有争议的问题。课改后,在课堂上象上述这种针锋相对的提问情况经常出现,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焦点上来了,老师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搜集实验材料应"群体化",学生实验活动落实处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只安排了少数几个实验,而且也不能全部都做,因为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实验。实行课改后,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这样,老师的手脚一下子就放开了,实验材料、用具等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如:"植物的开花"一节,学生从田野、路边、山上采集的各种花朵,汇集在课堂上,极大的丰富了课程资源,各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互相观察、解剖,做到资源共享。各种花的形态结构、颜色、气味等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掌握了,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学生静坐听讲效果要好的多,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学生搜集鼠妇、蚯蚓等,不再一一列举。这种实验方式,注重了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合作,主动参与,学会了观察分析,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了。

3课堂教学应"实际化",解决问题应现实化

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获得知识后的应用重视不够,因此造成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付诸于实践。这也是本次课改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如:在播种种子之前为什么要浇地、翻地?为什么每个品种都有它固定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小麦的"扬花期"遇到阴雨天会减产?为什么在小麦即将成熟时下一场雨也会造成减产?贮藏粮食时,为什么要晒干?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甜等等问题,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甜蜜感溢于言表。

篇7

一、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后进生,我尽量用难度适中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如果他们回答正确,我就说:“Very good.”如果他们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这样他们就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对学优生,我则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沟通,能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学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让学生厌恶学习英语。因此,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能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并在无形中发展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三、运用多样性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板书、挂图、音像、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给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重点(如准确性、流利性、语法、语音、词汇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讨论、表演、演讲、采访),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变换角色(如陈述者、评论者、接收者、指导者、组织者等),从而保持课堂气氛活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各种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教学目的。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充分利用易解性促进互动

易解性指教学内容必须在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之内,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克拉申提出的i+1的输入理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而交际则是语言学习的必由之路,交际的核心是互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指围绕着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指向的情境下进行的教学活动,输入远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生难以理解,易产生挫败感,而不愿参与教学互动;太简单的内容,即输入量为i+0,对学生无任何挑战,相当于浪费时间,所以学生不愿参与。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活动场景,让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学习活动的要求,学习过程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广泛的反思性教学实际上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对教学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以促进教师发展朝终身化方向发展。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气质的形成。以高标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教师将逐渐形成敏锐的专业判断力,从而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一次性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成为教师反思和提高的机会。

自我发展的终身化要求知识必须不断更新,那么英语教师的备课就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班级、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上出新意,都要推陈出新,这在无形中就培养了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识。英语教师要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指导课堂教学、拓宽自己专业眼界的机会,因为无论一个教学过程多么好,都可以改进或改革,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六、养成终身自我评估的习惯

分析自己的教学经验,写教后感,有规律地反思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还要经常分析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创新,把学生的需要与长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一旦养成自我评估的习惯,教师将不断地挑战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把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和赋予课堂教学以活力当作自己的责任。

挖掘学生和当前语言教学的知识深度、开拓他们知识的内容广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明确地认识到英语教学是一个发展中的领域,这就要求英语教师经常研究教学实践,精通专业人文知识,同时还要了解英语教学的前沿问题,跟上学科的发展,通过创新,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领域,自觉养成终身研究的习惯。

七、不断学习,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行为原理

篇8

文章标题:思考着成长着快乐着(课改体会)

思考着成长着快乐着

有幸搭上课改的列快车已两年了,身为第一线的科任老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我从中受益匪浅,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教学的思考促进我的专业成长,专业成长让我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一、教学的思考促进我的专业成长。

1、课改让我感到学不够用。有一位教育者说过:“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可是当前的课改的观点却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能再只有一桶水了,而要是一泓流淌不止的泉水”。对此,我深有体会,在以前的教学中,有时因为某种原因而忘了备课,第二天只要粗略的看看课本,就可以在课堂上尽情表演;可是这种方法却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记得有一次在讲解练习册前我也只是翻看练习册的有关内容,并没有动手去做,但在讲到在一个正三角形外可以找到几个点使它与各顶点组成等腰三角形时,我只是把我想到的四个点告诉学生,讲完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可以找出五个点”,我惊讶地让这个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讲解,他讲得头头是道,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自豪,同时也为自己的做法而内疚。经过这次教训后,我就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堂课,决不让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2、课改让我重视学困生。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班级里的学困生,总认为他们无可救药了,不用管他们。但这种想法得到了报应,他们在期中考的成绩都低于20分,把平均分拉下一大截。就象一位同学在给我的纸条中说道:“老师,你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但你如果能更关心我们这些差生,那么你将会得到全班的拥护,那么我们班的成绩也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这对我的触动很大,相信经过这次教训之后,我会尽力地去为学困生们加油打气,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辅导,让他们能重树信心,与我一起共同努力,打一场轰轰烈烈的“翻身仗”。

3、课改让我相信学生。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一点,我发现我并未做到。上课时总是担心学生不能理解,还是以我讲为主,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偏少,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致使一些中等生慢慢地对数学失去兴趣,学困生就根本不想听、上课也就不规纪了。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作文中有一位同学写道:“初一年上学期,我们的数学老师上的课深受同学们的好评,而这学期,他总是怕我们不懂,什么问题他都自己讲,小组讨论和上课提问少了,我开始有点不喜欢他了”。这可以说是对我的一次预警,可我却给忽视了,我好后悔。在下半学期里,我会多找时间听课,学习其他的老师的成功经验;多在备课上多花心思,尽量把时间还一些给学生,在上课真正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自己能摆脱旧思想的束缚,力求成为课改理念下合格教师。

4、课改需要社会的支持。课改在我市已开展近两年了,虽然国家、学校大力宣传,但是课改理念却还不能深入广大家长的内心。两次受到不同待遇的家访让我刻骨铭心:有一次我对我班的一位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进行家访,在她家,家长能与我共同探讨子女的升学大计,与我分析子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并对学校的建设提出有价值的意见,他们的表现让我这个班主任深受感动;另一次我步行3公里到一位头脑聪明,但表现较差的学生家家访,到他家时,他诚恳地座在旁边,想听听家长与我的意见,但他的家长却告诉我:‘他能读多少我并不再乎,以后作生意比读书可赚更多的钱’,我当时没再说什么就告辞了,心中却有一股酸酸的味道。同是家访,却有着不同的待遇。我想,当前在广大家长的心里,成绩的好坏还是最重要的,但如何改变家长的这种想法,还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大力探讨。

二、在成长中享受快乐。

1、课改使我变得敢说。记得在一次校运会时,作为铅球组的裁判员,我要通知运动员到场地集中,当我拿起话筒时,虽然旁边人并不多,但我却心跳加快,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经过近一年的课改,现在的我已经可以自信从容地在片区教研时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在教师会上自在地发言了。同时,我也尝到的成功的喜悦:片区的老师们认为我的每次发言都能从实际出发,是一位表现较好的备课组长;在片区数学说课比赛中,我获得了二等奖。

2、课改使我变得愿写。本来以来自己胸无点墨,根本写不出什么好文章,而学校好像并不重视文章的质量,所以自己的作品少得可怜,每次的任务都是随便应付。课改以来,接二连三的任务压下来,我知道,这些不能再随便了,它将在全体教师面前展示,它将代表我的专业水平。不轻易服输的我,放弃了休闲娱乐的时间,强迫自己多学习课改的有关文章、多与老师们交流、多到网上查询相关资料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挑灯夜读,我发现我进步了,终于顺利的完成的自己的任务,先后 撰写了《与数学交朋友》的说课稿、《抓住机遇,促进教学》周六教研总结、《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做一名普通教师-----我无悔的选择》师德演讲稿、《失败后的觉醒》阶段性反思等。

篇9

一、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生生活在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的现代化社会,他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价值观,他的兴趣、爱好、追求,他的行为举止无不渗透着时代的气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要解放人”的著名教育理论,仍然是我们今天课改要坚持的教育思想,知识对于学习的人来说,其本质意义应是为了完善人、提升人,使知识不断地推动人由自在走向自为。反思课改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师生的思想感情得不到很好的沟通与交流,要深入落实课改精神,语文教师要抛开以往旧的教学模式,花力气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新的观念构建课堂,使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按照规律办事,眼中心中有学生。

3.教学思维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决定了教材编写的思想和呈现方式。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明显的差异,教师要适应这个变化,最主要的是解放思想,大局在胸,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与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逐步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话语系统和新的行为策略。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

二、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

四、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和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课改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有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浅层次的议论占去,教学质量下降,一节课在老师的几个“好”的评价声中结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在学生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知识、思维和情感探究的过程,是互动互学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真实性、动态性、创造性,切切实实走进学生,用心体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如在某个环节中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重点在哪儿,难点在何处;哪些课文要重点敲打,让学生牢记不忘;哪些内容让学生实践,自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规划,流程清楚,成竹在胸,自主、合作、探究才能运用合理恰当。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成果,教师要恰到好处的给予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应遵循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民主平等。在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加,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师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人;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情感。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93-01

自从进人课改实验教学以来。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要求教师参与课改中,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行为,运用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通过几个学期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不断地提高了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努力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新、旧知识结合.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经过几个学期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自己对新课程有了更深的体会,带给自己许多新的启示。 结合目前教学工作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体会: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或者说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者。因此,新一轮的课改就更明确有更力地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要放弃以前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手段,用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对新课改和新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用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我们的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由、多项交流和探究行为方向转变。

2.重视学科间联系,增强跨学科的内容

加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的联系。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一些学习主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全面的认识。此外.还应注意化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3.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重视学习情景的创设,如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事实、实物、图片、模型等。这些情景的创设,能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地提高。

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实验,加强动手操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兴趣往往是最好的导航灯,缺乏兴趣将意味着困难重重,看不到光明和希望。而要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其中重视化学实验是个不容忽略的环节。因为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对化学世界中的变幻莫测充满猎奇之心。化学实验中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都要充分安排,使学生亲临其境,闻到、听到、看到、感觉到丰富的变化现象,这样他们的兴趣会大大增加。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过程,抓好实验教学这一环节,也就自然打开了兴趣之门。

5.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提炼出概念中的“要点”

为了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为学生指明在运用这个概念时有几个必需的选项要点。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中心词"纯净物"。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在初中教材第十单元中,酸的概念是:"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也就是电离时阳离子有且只有氢离子的。就此可提炼出两个关于酸的选项要点:一是化合物,二是电离时阳离子有且只有氢离子。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氢离子的产生,又有另一种阳离子钠离子的产生,NaHSO4电离时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氢离子,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时,均要突出概念中的选项要点。如在讲"溶液"与"浊液"的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中心词"混合物"。因为"溶液"与"浊液"首先必须是混合物,然后再根据溶液的特征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来判断。

6.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