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04-08 20:2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羚羊木雕阅读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

篇1

关键词:兴趣 情感 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75-0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1 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事情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羚羊木雕》一课,同学们都清楚,作者是反对父母的做法的。但是,如果父母不让“我”要回羚羊木雕,全家人就不会这样不愉快,“我”也不会感到如此的委屈。学生们对此都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会如此的霸道,如此的重财轻义,当我引导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时,提出:“我”为什么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送给万芳时父母的反映如何?这个问题使学生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通过思考讨论后,才知道原来不但父母在处理这件事时考虑不够周全之外,“我”在送给万芳之前也没有找父母商量,何况那件物品父母虽放在我桌子上,但“我”也没有及时了解它对于父母的用处。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读读、想想、议议,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人生价值的讨论,让学生懂得在责备父母做法不对的同时,也要反省自身的不足,这样,家庭当中才不会出现“代沟”。和父母之间才能和平相处,才能成为朋友。

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效率成倍提高。如《咏雪》一课中,当谢太父问他的儿女“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人都用比喻的方法道出了白雪的样子,虽然谢太父没有直接道出谁说得更好,但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我问到哪个比喻的更好时,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对雪的认识各抒己见,有的说,冬天的雪有时会形成颗粒状下落;有的说冬天的雪纷纷飘落,既白,又在风中飘舞。同学们的观点各有不同。但是当我问到谢太父的意见如何时?学生由这个问题产生了求知的欲望,通过深入读文,小组的研讨,达成共识,谢太父的大笑就是对兄女的默认,而且文章在结尾之处又补充交代了兄女的身份,可见,作者也是站在兄女这一边的。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2 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仍以《羚羊木雕》为例。当我们身处母亲的位置,体会“‘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这一情景中的“突然”时,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提出当你的母亲所拥有的一件名贵的物品不见时,心情是如何的?她是如何询问你的?很多同学都体验过。我就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了解母亲“突然”问时的心情如何?再问妈妈突然问的原因在哪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很快发现羚羊木雕对于父母来说价值不匪,此时母亲非常着急,惊异,责骂的成分不是太多。此时,学生就能很好的把握母亲这一角色。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母亲的情感体现出来。结果,学生个个投入并读得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又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中,当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这一情景和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太近了,也就是说学生们都有着丰富的相似的冒险体验。我就利用这一体验做文章:先请个别学生读,再请其他同学评议,看看是否读出“恐惧”的味道。就这样,学生在读中自然地进入角色,并在读中很好地理解了“恐惧”的词意,进而水到渠成地运用这个词语。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高,也使学生的阅读习惯、想象能力都得以提高。

3 以生活的辐射 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例如:《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就以《羚羊木雕后传》为题,让学生续写课文。由于这件事故事性强,又切合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故此,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想象奇特,感情深刻。在他们的续文中,既有真挚的友情,又有浓浓的亲情,还有做人的诚实和守信等等。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篇2

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我把着力点放在构建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让学生在自动积累、自主实践、自我感悟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

在实践中,我从读书兴趣、良好学习习惯抓起,着重培养学生爱读书、勤积累的意识。例如,针对教材(人教版)按“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课文。事实证明,诸如《在山的那一边》、《走一步,再走一步》、《山中访友》、《羚羊木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许多文学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学生学起来就觉得亲切,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起来:新教材安排的“感受自然”、“我爱我家”、“漫游语文世界”、“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等综合性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机会,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主的学习行为:为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评价检测时,我有意识地出一些课外内容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

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学习语文,我根据教材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合作性学习的环境。如,要办手抄报,就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分工负责有关工作;要组织辩论赛,就让小组预先布置谁负责搜集材料,谁负责整理材料,谁担任辩手等:要表演课本剧,则让学生自由组合,由他们各自设计角色的台词,人物造型,动作表情等;作文教学,则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互相推荐优秀作品;要进行知识能力的检测,则组织学生小组命题或进行小组交叉检测。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多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必要时做一些引导,主要是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活动中经受锻炼,养成习惯,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根据新课标教材编排富有弹性,每课的练习都设计有拓展性、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教《羚羊木雕》时开展“谁怪谁”的辩论,以探究“如何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教《落难的王子》时,让学生探究“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并找出有关的例子;教《两小儿辨日》时,则让学生用现代科学的观点解释文中的现象并说说“孔子不能决”给自己的启示;在走进大自然“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中探究如何保护环境;在谈“成长的烦恼”中探究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或者是布置学生根据某一路段或街道的变迁写一份调查报告……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探究,都“逼”得学生去广泛接触课外读物,去阅读资料,去搜集整理,去分析研究,这就大大拓宽了语文教育渠道,有效地发掘了语文教育资源,使语文教学达到“实”和“活”的目标。反思过去,我们认为学生不懂得研究,这是长期以来不相信学生所形成的思维习惯。其实,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绝不能低估学生的潜能,他们求知和表现自我的欲望,看问题的角度、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实践证明,允许理解多向、答案多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既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又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从而体现了语文教育的规律。

篇3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教学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严重影响。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

(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有利于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1.整体感知。

教学时要求学生要着眼于全篇,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对文章进行全面而仔细的通读,反复研究,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很多学生往往没有耐心通读文本,对问题无从下手,不能准确地捕捉到回答问题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因此,就要引导学生在看清题目,明确问题要求之后,不要急于作答,而要将这些要求印记在头脑中,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地通读全文,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答案。当然,在思考的过程中,还得讲究一些方法,那就是要学会捕捉那些与问题有关的、或对回答问题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句子、语段。如教学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揣摩“我”的心理变化,爬悬崖前怎样?爬上岩石架时怎样?爬下悬崖后怎样?按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作答。其实,这些关键词、重要句子就是正确解答问题的钥匙。

2.推敲词语。

教学时要求学生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及文章主题来回答该词语的作用,包括理解词语的意义及在文中的比喻义、引申义。文章的这些关键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和“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处用“排”,一处用“摸”,含义有什么不同?教学时就要求学生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回答。

3.理解句子含义。

首先要思考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如:总结上文,引起下文,为下铺垫,承上启下等,还要从点明文章主旨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有何联系去回答其作用。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的含义是什么?这就要从点明文章主旨方面去回答其作用。理解句子含义,还要根据句式、修辞等作赏析。教学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全文所表达的中心的基础上,对某些句式、修辞进行赏析。如高尔基的《海燕》中:“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朱自清的《匆匆》中:“①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②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时,就要从修辞方面进行赏析。

4.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概括其性格特点。

理解人物形象,是记叙文阅读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要想准确理解人物形象,一必须通读全篇文章,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以便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完整的材料和完整的第一印象。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其线索又是什么,都要做到一清二楚。只有理清了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楚文中写了哪些与人物有关的事情,才能较快地抓住文章的重点,准确地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果连思路都理不清,就稀里糊涂地读文章,不仅阅读效率低下,而且将直接导致答题准确率下降。有不少学生在解答人物形象分析时,总习惯于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苦苦寻找已经概括好了的词语或短语,而缺少自己主动积极地参与思考的过程。如教学契诃夫的《变色龙》时,“简要说说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在教学时,首先就要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楚文中写了哪些与奥楚蔑洛夫有关的事情,这样才能准确地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

5.分析感受和启示。

教学时首先要教学生认真阅读全文内容,借助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其次,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我们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找到了理解文章的一条捷径。第三,要学会联系现实生活,找出文里文外的联系,由此来谈所受到的启发或教育。当然,如果字数受到限制,便只能做概括回答。从实际情况看,有不少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存在下列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回答不够全面,对文章的理解有欠缺。二是抓不住主要方面,答不到点子上。三是不能加深理解,使答案深度不够。教学时要求学生准确表达自己从作品中获得的感受和启示,如果字数允许,我们还可以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进行回答,那样答案就会更全面、更深刻。

(二)在阅读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利于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教师、学生的活动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进行。以典型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避免满堂灌的情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如教学《羚羊木雕》这课时,我在学生们读完全文,了解文章内容后提问: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学生分小组展开一分钟辩论,教师参与,选出代表发言。在这场辩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客观地看问题,既要看到父母的过错,也要看到“我”的不足。然后将课型设计为剧本表演,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再进行表演。这样的课堂教师、学生的活动都围绕教学重点,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了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2.根据不同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型。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以采用朗读课型、文学欣赏课型。教学《敬业与乐业》可以采用思维训练课型、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小的辩论赛。教学《智取生辰纲》可以将课型设计为剧本表演,通过采用不同的课型,可以让学生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巧妙设疑。

如教学《羚羊木雕》这课时,可以提问:朋友与金钱谁更重要?当出现矛盾时,应该怎样做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欣赏歌曲《朋友》,配以动画,启发思考,有利于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

(三)开展学情调研,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篇4

关键词: 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三级目标 理论指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已经过去的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和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索、努力研究、积极合作、认真参与,初步摸索出了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根据课标制定三级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关键和根本。

(二)过程与方法

要让学生寻求并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自己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注重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以及积极正确的态度。

二、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和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热情鼓励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行为,高度评价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主动在语文实践中会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二)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调动他们合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等,实现生生合作、生生互动,互相启迪,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在合作中取得喜人成绩。

(三)探究学习

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发问,乐于表达与交流。学生在学习中尤其注重知识的探索和钻研,善于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语文学习成长袋

语文学习原始资料表;入学前家长评价表;学生进步记录表;家长月反馈表;语文学习目标表;教师评价表、激励表;学生学习经验表。

2.学生自主命题袋

面试命题卡、笔试命题卡(按单元出题)。学生分小组确定出题人、答题人、评价人,并评选出优秀命题者。

3.学生合作探究小组

按课文、活动分组。(探究小组的类型:单元活动小组、四人小组、特色小组、男生团队、女生团队、兴趣小组……)

4.课外名著学习沙龙

拓展性阅读、研讨;名著推介;名著阅读札记;名著观感交流;名著名人谈;名人访谈录;吹毛求疵看名著……

5.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组

评委由学生自我推荐竞选产生。(评价内容:课堂活动评价、课堂发言评价、课外学习效果评价、资料信息收集评价、随笔评价、学习成绩阶段性评价、作品发表评价、语文学习整体性评价……)

6.语文大世界学习成果展示交流课

在教室各个位置布置自己的成果展示:图片、资料、作品、多媒体成果。

7.语文学习问题抢答、辩论赛

分单元、课本、文体、问题类别(准备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第一次真好》、《羚羊木雕》、《散步》)

8.课本剧演出

《皇帝的新装》、《山中访友》、《羚羊木雕》、《陈太丘与友期》、《盲孩子和他影子》、《女娲造人》。

9.中段考

面试题(学生自主组织试题、学生准备答案),笔试开卷。

10.期末考

面试题(学生自主选定试题,学生评委准备答案),笔试开卷。

11.口头作文学生自评组

题目自主拟定、写作内容自定、口头表达成绩评价,人人参与。(每两周一次)

12.配乐朗诵

评委组由学生自主产生,朗诵由学生自己合作完成。(朗诵课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春》、《山中访友》、《秋天》、《观沧海》、《西江月》、《天净沙》、《金色花》、《纸船》、《咏雪》、《天上的街市》、《静夜》、《浅塘湖春行》)

实验的过程就是带着问题摸索前进的过程,我们相信有了高水准的课程标准,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试验教材,广大语文教师一定会成为这一园地中的活水,并不断注入新的活水。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2]杨生栋.对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2007,(02).

[3]于晨凌.有效利用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吉林教育,2009,(07).

[4]虞银娣.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概念的辨识[J].文教资料,2008,(13).

[5]陈颖.发掘语文课程资源的尝试与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8).

篇5

一、创设情感氛围,激发思维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情感为动力,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

(一)美化教学语言,营造情感氛围。

教师运用优美形象、绘声绘色的语言娓娓道来,营造出诗情画意,让浓浓的情感淙淙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诗意的语言、精辟的言辞、警醒的故事……不仅能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营造出课堂的活泼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对一个学习任务(阶段)进行总结时,采用的语言也极为重要,教师要极力营造充满诗意的语境,师生从中实现情感、思维、精神的交流。如在教授《羚羊木雕》一课前,我听说两位同学闹矛盾打架。于是在上新课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语:“听说上节课班上有两位同学闹了一点矛盾,以致动手打架。”我停顿了一会,同学们以为我又要批评他们,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然而,我却接着说:“学习生活中,处处都有矛盾。可以说,闹矛盾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小插曲。闹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解决矛盾的方法,让矛盾在我们的心里留下阴影。同学们知道怎么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羚羊木雕》,看看文中‘我’与父母之间有什么样的矛盾,该怎样为他们解决这个矛盾。”在一紧一松、一放一收的处理后,全班同学在经过疑惑、明悟的心理过程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又如《台阶》的导入语:“为了得到尊重,有人以荒诞搞怪的言行吸引别人的注意,博取别人一笑。然而,笑过之后,却是更深的鄙夷。有人滥用权势,高压威逼,强迫别人的尊重。然而,事过境迁,却收获更多的唾骂。只有一种方式能真正得到别人的发自内心的尊重,这种方式就是诚实劳作。今天,我们来学习《台阶》,认识文中这位父亲,了解这位父亲是如何通过诚实劳作获得别人的尊重的。”

(二)激情朗读,激感共鸣。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感共鸣。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引发下,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已经积蓄了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心潮澎湃,情绪激昂,此时,引导学生含情朗读课文,倾吐情感、抒感已是水到渠成。

(三)换位体验,激感转化。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悟课文的时候注意与人物、与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课文人物、作者的情感,与课文人物、作者同喜共悲,激发学生情感转化。如教授辛弃疾《西江月》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充分发挥想象力,教师或学生代表用轻松愉悦、欢欣鼓舞的语言朗读原文和译文。学生仿佛穿越时空,和作者一起漫步黄沙道中,充分领略乡村夜晚的宁静祥和,以及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完成换位体验。

当然,营造情景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调动文化积累、以旧带新;利用地方风情文化,挖掘生活的体验,间接补充感受;利用音乐、故事等等。

二、科学质疑设问,诱发学生思考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以“问题”为主线,即“质疑提问”。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探究学习,但不是学生自主探究提出疑问,而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众所周知,随意提出一个问题并不困难,然而要提出一个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却不容易。这个问题应具备以下特点:对课文阅读起主导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是文本所独有的,话题的表达易为学生所理解,并且具备科学性、开放性、启发性和时代性。这样的问题才是语文阅读学习的突破点。 如果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那么就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说话欲和表现欲,他们在合适的问题情境里,对问题的领悟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但又不能立即给出答案,心理上处于愤悱状态,驱使自己去思考、去探索。

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好奇的、熟悉的故事和知识着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在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下,不仅可以针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而提出,而且可以针对一些字、词、句而设计,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赏析。如教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而是设计一个贯穿全文的大问题:文中写了几个时期的紫藤萝花,在不同的时期,作者面对紫藤萝花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文本对话能轻松地找出来。再围绕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一些小问题,学生很容易地掌握这篇文章的阅读学习目的。

三、构架对话桥梁,促成三位一体

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是《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基本途径的精辟概括。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对话的形式:师生的对话,生生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虽然,新课标提出“以现代对话理论构建崭新的阅读教学”到现在的两年多教学实践证明,“对话理论”仍存在不少潜在的难题,但笔者认为,在指导语文阅读方面,它仍有可取的地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真正完成阅读学习实践活动。学生与学生对话是学生之间的切磋交流,即合作学习活动;学生与教师对话是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即导读活动。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激发智慧的火花。要使学生的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懂得沟通信息、共享成果的重要意义,乐于与同学互相切磋,集思广益。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人人争当交往的主人,做讨论交流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主动大胆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使讨论交流开展得切实有效而不走过场。

师生平等对话,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要自动走下权威的宝座,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自我表现和讨论交流中捕捉智慧的火花,开发动态的学习资源。尊重和鼓励独到的见解,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同时针对学生理解的不足之处,给予及时、准确、精当、巧妙,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使学习得到升华,产生质的飞跃。教师应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和阅读的心理过程,对学生的读书活动从宏观上给予必要的监控,保证学生科学地经历阅读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了解并自觉地沿着教师清晰的导渎思路,逐步学会独立阅读。

篇6

关键词:语文课;综合性学习;思维训练

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才能真正学到手。无数的实践表明,把语文课当做活动课,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积极而广泛地开展语文活动,其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是喜闻乐见的,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语文活动中,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有了实践语文的体验,有了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就不愁学不好了。

“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考虑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以下有效教学策略:

明确学习目标,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前提。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精辟论断。如果抓好语文课前三分钟思维训练,并且能持之以恒,得益的是学生,因为它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直接感受到自身识知能力的存在,从而获得“找到自我”的心理满足,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

思维训练旨在通过积极轻松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具体的做法如下:

接龙:接龙演练旨在培养学生的敏捷能力和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接龙训练的内容很多,有成语接龙、课文标题连缀、名人分类、诗文接龙等。具体操作方法是:由教师或同学开个头(如:课文标题连缀,我梦见《孔乙己》胸有成竹地用《大自然的语言》证明《死海不死》,《老王》在《天上的街市》兜售《羚羊木雕》,《狼》与《斑羚飞渡》《三峡》,望着他们一个个忙碌的《背影》,我想起了《我的叔叔于勒》,一边听《孙权劝学》一边表演《口技》。写完后,从准确、鲜明、情调等几个方面加以品评,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还有,如某同学接龙接不上,就要求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否则,活动不可能顺利进行下去。

说名解字:结合文学作品中的人名,作者笔名,由每个学生依次介绍自己名字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同学间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咬文嚼字,刨根究底地理解字义,“名正言顺”树立自豪感。学生从自己名字中说出来的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令人始料不及的,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祖国文字的兴趣。

实用作文:即让学生写实用文。如就文具盒,写一则遗失启事和一则推销广告,其角度就不同。写实用文,能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乃“经世致用”之学,而非“无病”之辞。实用作文,强调作文的实用性,激发学生“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写作兴趣。

讲故事:鼓励学生参与其间,既可简单重复故事情节或续写故事,又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从点上突破,或者与同学合作探究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和独特感受,共同编演出自成一格的故事,先由小组演习、挑选,然后在全班展示。讲故事是脱稿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用生动传神的创造性再现故事内容。

时文欣赏:师生共同从报章杂志上精选一些较为短小的随笔、评论、通讯特写、微型小说和经典散文等“时文”。课前阅读、欣赏。这些文章针对性强,时代色彩浓;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文笔清丽,用语新鲜,很适合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欣赏口味。他们手中有了这些材料,经过阅读鉴赏,就会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思想境界,掌握新材料,丰富时代语言,领会写作技巧,从而培养出较强的语感能力。一个学期下来,装订成册,是很好的积累。

猜谜:这是一种古老却至今流行的思维训练方法,它可以调动人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如,字谜、成语、人名、地名、词语等。为减低难度,可担供选择答案,这种“猜”想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极大激发了他们的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持久的学习热情。

课前三分钟活动,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是一个既平常又深奥的话题,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无论在内容上或形式上,以及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都有许多值得探索的东西,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摸索,因地制宜,善于变通,综合运用。

纵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它主要体现了以下特性:

首先是综合性。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的阐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在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

其次是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从实践的过程来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实践的方式来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是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合作交流。从实践的手段来看,可以让学生走进现实世界考察、调查访问,通过讨论、交流,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在具体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实践的方式和手段都是体现在实践的过程之中的。展开探究活动,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

篇7

  古今中外一切名著名篇无不非常重视作品的开头,王勃流芳千古的《滕王阁序》一文,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开篇,把滕王阁非同一般的气势渲染出来,展现出诗人傲视群雄的才气,紧接着以这种跨越历史的气魄行文。鲁迅的《故乡》开头则极力渲染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以烘托“我”当时的悲凉心情,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文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够先声夺人,吸引读者的目光,从而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佳作邀赏

快乐,来自于坚持

于 青

夜深了。

月亮孤寂地悬在半空中,发出淡淡的光。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得墙上的钟在不厌其烦地“滴答,滴答”。我坐在桌旁,思考着还未解出的数学题。

书旁的草稿纸已画满了,我无奈地将其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此时还未入夏,可我的额上已出现了豆大的汗珠。我拭去汗水,拿起笔,继续演算……墙上的钟仍在“滴答”地响着,笔尖也“沙沙”地移动着,在纸上留下一串串令人厌恶的字符。时间在悄无声息地流逝……

“唉!怎么还是解不出啊?”我抱怨了一句,把笔一扔,打算放弃。“滴答”的声音让人更加烦躁,汗水在脸上更加放肆。“好热!好热!为什么会这么热?”我不禁感到纳闷,“也许是我太急躁了吧!”我离开座位,踱到窗边。窗外,月亮已挂在夜幕中央。突然,我觉得月光不再那么柔和了,似乎有一点刺眼;月亮也对我不满了,它在嘲笑我吗?不不,不会的。我竭力否定。也许是因为心虚,我不敢再看月亮了。耳边的钟声还在继续,却像一串串邪恶的笑声。我怕了,赶紧闭上眼睛,堵住耳朵。

闭着眼,我想到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一直在耳边回响。坚持就会成功,就会让人振奋与快乐。没错,快乐来自于坚持!我似乎明白了许多。睁开眼,望了望空中的月亮,它好像在向我笑,这次是微笑,不是嘲笑。一阵凉风吹来,驱散了我的燥热,此时的钟声也似乎是鼓励人的号角,催促着我。

回到桌旁,我拾起笔,再次开始演算。“坚持”二字一直在耳畔回响。一遍,两遍……手中的笔不断地移动,脸上也渐渐浮出笑容。终于,我成功了!望着解出的答案,我的心中有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我非常快乐,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成功而快乐,而是因为这份坚持。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坚持的过程。快乐,不仅仅来自于成功,更来自于坚持!

点评心得

  本文以环境描写开头,一句“夜深了”,简洁直白,点明时间,接着引出孤寂的月亮和时钟的“滴答”声,将周围静谧的环境点了出来。在这样的宁静之中,“我”还在紧张地做着数学题,一静一动,一宁谧一焦虑,在看似不起眼的简短文字之中,已然将这种对比隐隐埋下,为下了铺垫。而这宁静和月亮始终陪伴着“我”坚持的过程,陪“我”一起经历由焦躁到坚持到解出数学题的过程,更是全文的一条线索。寥寥数笔却能有如此效果,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方法一:开篇点题

文章开始就用一句或几句话点明标题(或话题),单刀直入,简捷明快。点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点出完整的标题;二是把标题的意思融入到一段话中,但保留标题的关键词。开篇点题是最便捷、最有效的开头方法。

如朱自清《背影》的开头: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方法二:类比引出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即先说其他事物,再说本文要写的事物,这是2000多年前的《诗经》就使用的开头方法。

如山东日照市中考佳作《我依然选择美丽》的开头: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最美,你也许会说,山清水秀是美丽,容貌怡人是美丽,才华横溢是美丽。其实,真实也是一种美丽。

方法三:先声夺人

开篇即是中心人物在特定情境下说出的话语,使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如张之路《羚羊木雕》的开头: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方法四:回忆导入

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待回忆结束又回到眼前。从叙述方式看,实际上就是倒叙。倒叙比一般的顺叙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吉林中考佳作《清晰的面孔》的开头:

三年的初中生活转瞬即逝。今天,我已经坐在了中考的考场上。蓦然回首,所有故事仿佛发生在昨天,那张清晰的面孔真切地浮现出来。

再如浙江金华市中考佳作《那天,我笑了》的开头:

往事悠悠,许多的回忆,就像是电影的镜头,在我眼前一闪而过,消失了。而这其中的一件事,却记忆犹新,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把我拉回到那些回忆之中……

方法五:修辞扮靓

修辞使语言变得更生动、更突出、更有力,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可用于开头的修辞手法主要有设问、比喻和排比等。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喻,可使文章开头生动形象;排比,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设问。如浙江宁波市中考佳作《她,不普通》的开头:

她,真的不普通,你想知道吗?让我悄悄地告诉你。

比喻。如贵州铜仁市中考佳作《一朵美丽的浪花》的开头:

人生如长河,不免泛起朵朵浪花,每一朵浪花,都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而在这众多的浪花中,有一朵尤为美丽。

排比。如贵州贵阳市中考佳作《诠释回报》的开头:

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如我是江河,那雪域高原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无论我是什么,无论我以什么方式存在,我可以忘记周围的一切,甚至可以抛弃自己,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忘记的,那就是回报。

方法六:引用名句

名人名言、诗句歌词、格言谚语、社会流行语……凡一切广为传诵而又与文旨相关的语句都可用于开头。引用名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照搬,一字不改,名句与自己的话泾渭分明;二是化用,稍作改动,把名句化入自己的语言中。

如北京市中考佳作《动力来自心中的偶像》开头引用顾城的诗句:

顾城曾经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我心里,每一位偶像,都给我带来了生命的激情与动力。

方法七:写景烘托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一开头就描写景物或场面,可以渲染气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用此法需注意描写不要太繁琐,否则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三言两语勾勒出景物或场面的特点即可。

如山东济南市中考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开头:

干净的阳光肆意地洒进窗来,留下它斑驳的身姿,夹杂着泥土气息的空气向我恬静地道早安。今天,阳光灿烂得那么耀眼,一场决定名次的篮球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方法八:设置悬念

把正在发生的冲突或令人感到意外的结局提到前面叙述,却不立即解释原因或给出答案,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如上海市中考佳作《记住这一天》的开头:

“啪”,刚走进巷口,大老远就听到摔杯子的声音,我的心不禁一紧,急忙朝家里跑去。迎面碰到了邻居,从她的眼神我就知道,准是我家又出事了!

方法九:顺其自然

不去把开头想象得很复杂,起笔就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渲染铺垫,不刻意雕琢,能自然引出下文即可。“顺其自然”实际上不是一种特定的开头方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当记忆中存储的开头方法不适合时,就可以大胆地启用这种方式打开文路。

如朱成玉《丁香花,别睡觉》以一个观察开头:

其实从刚上车的时候起,我就注意到了那个捧着丁香花的小姑娘。

她四五岁的样子,扎着两个顽皮的小辫子,样子十分可爱,像小天使一样被所有人簇拥着。她很活泼,满车厢的人都愿意和她聊天,那一刻,我看到年轻妈妈的脸上满是幸福的微笑。

再如江苏徐州市中考佳作《父爱中所诞生的》以睁眼所见开头:

我睁开的双眼,六月十七日,五点二十五分……!我嘟囔着,又猛然一惊,大呼:今天中考!

文无定法,以上列举的只是众多开头方法中常见的几种。当然,也不要拘泥于这些固定的开头方法。熟练掌握,了然于胸,相信你会迅速找到合适的方法开头,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小试牛刀

篇8

下面,我就当前我们山区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施和体现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一、突出重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面向全体——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工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3.无论是单项训练或者综合训练,都应注意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及其文学因素,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变苦学为乐学。例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初步朗读课文基础上,我选播合适的音乐,学生边听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然后,我跟着音乐的旋律范读,忽慢忽快,时轻时重,学生在清新的音乐中欣赏朗读。然后我鼓励学生模仿我的调子,给他们也配上音乐,他们读得兴趣盎然,声情并茂。通过这样的训练,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有效的强化与提高。

这样,学生既可以抓住教学的重点,又可以突破难点,把抽象的问题深入浅出,使全体学生在读图阅文的看、找、思考、分析、提问、纠错等一系列活动中,即从疑问——寻找原因——得出答案(结论)的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知识。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的人才观告诉我们: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而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并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育人效率。

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不仅是为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所设计,而且从阅读识字、口语交际到写作,从现代文到文言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在《背影》中感受父亲的默默而深沉的慈爱;在《我的母亲》体悟母子之间的最真最质朴的深情;在《春》中欣赏那至美至大的自然春光和诗情画意;在《黄河颂》《黄山记》里领略那祖国的秀美山河、地大物博;在《羚羊木雕》中感知人与人之间的人性的纯真烂漫。

此外,素质教育的内容除了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外,还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题目的深浅、难易程度,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即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其心理受挫,势必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行为:如气馁、自卑、退缩等,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以奋发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并积极思考,最后在努力的前提下把问题解决了。这样,既教会了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又让学生认识到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正确面对,积极行动,就一定能够战胜它们,自然而然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重启发,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充分体现教学主体——这是素质教育的精髓

(一)情景设置,产生共鸣

由于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课文中的情感世界中。如教学的诗词《沁园春·雪》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关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雪景,让学生的心灵走进了雪的海洋、雪的世界,激发了学生憧憬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无比豪放的情怀。

(二)音乐导入,氛围感染

语文教材的文本往往是诗画结合的综合载体,适时的用音乐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在学习《木兰辞》这篇课文时,播放了豫剧大师常香玉演唱的《花木兰》选段,那优美的旋律、精美的唱腔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则播放了音乐大师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它优美、激昂的旋律激起了学生了解贝多芬、学习贝多芬事迹的强烈欲望。

(三)合作探究,韵味挖掘

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参与学生的学习,在平等沟通与应用中实施教学;另一方面自身也要以更积极的态度走进生活,去实践、去学习,共同地参与到语文课的学习中去。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设计学习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在自然的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规范的语言,并在言语中传递祖国丰富而美好的语言,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探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主编.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 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9

一、导语的作用

好的导语是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听好课的首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用适当的导语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集中到课堂上来。入课的导语有以下三点作用:

1.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导语要围绕调动学生的思维来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

例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的导语设计是:“‘我有一个梦想’的中心落在哪个词上?”这样的导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心理学认为,品质良好的情感,常常是人们行动的力量,即所说的情感效应。语言教材的学习也是如此。有些课文内容会使学生感动而产生一种激情,这种激情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就会变成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产生一种探求欲,使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教学《童趣》一文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我们每个人童年的生活五彩缤纷,至今可能还记忆犹新,但有谁伸长脖子看帐中蚊子飞舞看得脖子都僵硬了?清代文学家沈复就有这样的经历,你想知道为什么吗?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童趣》就知道了。”简洁的导语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3.净化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美的语言、美的景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在学生学习时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

如在教《羚羊木雕》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假如同学们有一天要路过一条大河,身上背着七个袋子,可船只只能承载四个袋子的重量,这七个袋子里分别装有:亲情、爱情、友情、财富、名利、地位、荣誉。那么同学们想想将丢弃哪三个袋子?(学生自由发言)我们看看文中的主人公丢弃的是什么?”

二、记叙文的导语设计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到记叙文,进入了中学后,记叙文的学习仍占重要的地位。记叙文的主要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在学生的心中已经成为定格,学生早已熟记于心,甚至有点厌倦了。进入新的环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记叙文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明白即使同是写人写事的记叙文仍有着千差万别。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新授记叙文的课文时,多下点工夫,特别是导语的设计。好的导语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学习的佳境。

1.联系实际,引入佳境

记叙文一般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在教学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设计导语。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导语是:“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突如其来的困难,比如你们刚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环境,也许会不知所措,也许会很茫然,不知如何去解决所遇到的众多困难:如何与新同学相处,怎样与老师沟通,怎样学习……赫尔岑说:‘要学会在困难中微笑。’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那解决的方法又是什么呢?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导语的设计看似平常、简单,但这位教师的设计富有匠心,既围绕教学目的,又短小精悍,出奇制胜。这个设计既切合课文的内容,又贴近学生的实际,不但能引起学生学课文的兴趣,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急于深入课文,想从课文中学到知识,想探究作者是如何从平凡的小事中写出有深刻道理的文章的。

2.引述导入,诱发思考

引述导入就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在引述导入时要注意对资料的选择,一方面资料要与课文内容有关,只有这样的资料才能自然而然地引入课文,才不至于喧宾夺主;另一方面资料也必须是学生所知道、熟悉的,只有这样,教师的导语才能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风筝》一课时的导语:“同学们,我想没有谁没玩过游戏。下面老师背一首古诗,大家看看这一首诗写的是玩什么游戏?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风。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师一背完,学生们踊跃回答,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说:“风筝,古人叫‘筝’或‘纸鸢’。但是,你们知道吗?鲁迅小时候却不爱风筝,也不爱玩风筝,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学了《风筝》就知道了。”

教师的导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最后一问,则诱发了学生思考,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

3.以情激情,激励奔放

积极的情感是智慧发展的动力。在一堂课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或满怀激情的描述,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例如,我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医生护士救死扶伤,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他们英勇无私的精神和亲切和蔼的态度?”

经教师这么一问,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医生护士热忱亲切的形象和忙碌的身影,耳边就会听到温柔和蔼的声音,从而产生赞美医生护士的感情。这样导入,就能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

4.借用诗文妙句,创设情境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等。诗文妙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在设计导语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诗词妙句,不但能够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在讲授孙犁的散文名篇《黄鹂》时,教师可以先有感情地朗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露,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然后总结,“在这些诗文中,黄鹂作为春天的使者,给大好春光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那么,在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孙犁的笔下,黄鹂又是怎样的呢?”

篇10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活”起来。所谓“活”,就是在有限时空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人本理念,落实新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能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灵活施教,能在教学形式上适应活泼,使学生学得更有趣,从而达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权威教学”向“共同探讨”的转变。

但正视我区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新课程的实践目前还相对滞后,农村还有许多教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使课堂缺乏活力。那么,如何做到“活”字当头呢?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教学环节激活课堂魅力

1.导入语激活学生兴趣

理想的课堂导入语就像那落英缤纷的桃花林,神奇诱人,让人欲罢不能地步入课堂的“桃源仙境”之中。其要旨在一个“导”字。但“导”向何方?又如何来“导”?简单比附一下,可以用三个“有利于”来概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有利于文本的有效解读,有利于课堂主体的顺利切入。具体一点说,就是不论如何设计导语,都必须顾及课文的类型和特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景和教师的个人风格。力求导出情趣、导出重点、导出新意来,起到思维定向、内容定旨、情感定调的作用,以实现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优化。如,教学文言文《狼》时,先不接触课文,而是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屠夫,傍晚卖肉回家时在半路上遇到了两只狼,两只狼虎视眈眈,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这位屠夫到底会怎样呢?请大家看课文《狼》。

2.切入点激活学生对话

切入点就像那进入桃花源的山间小口,进入之后别有洞天;又如那象棋对垒中的关键之子,调动它将攸关全局;教学的切入点就像那文本的穴位,触动它,整个作品为之一颤,整个课堂也就满盘皆活。这个“点”如何发现,又如何切人?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又不外乎遵循这样几个原则:第一,从语言文本的角度入手,关注语文教学本体;第二,从文体的角度入手,重视学生内隐言语的建构图示;第三,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以学定教”是教学切入点选择的根本原则,可采用“文眼、关键词句、质疑处、结构、比较、线索”等切入法。比如,在细读《泥人张》时,紧紧抓住对泥人张评价的一个词“艺高胆大”展开细读,从“艺高”一词中发现了艺高的表现及其艺高背后天津卫小人物的艰难生活;从“胆大”一词中看到了泥人张的机智、尊严和反抗精神,但也深深地感悟到了底层小人物的无奈。

再如,《社戏》从“聊童年”导入,然后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淳朴的平桥村,看看这儿曾带给迅哥儿什么样的感受。请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第40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重点细读“真的”“一直”“实在”“再”“也不再”“了”,来深入体会那种遗憾、留恋、怀念之情,并思考:豆好不好吃?戏好看吗?这是集中体现“我”感受的一句话,也是概括全文、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对这句话的细读能带动全文的细读,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且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激起学生的对话激情,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拓展延伸激活学生情感

拓展延伸是针对文本和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围绕教学重点,通过收集与重点相关的各种信息重构文本语境,在重构的语境中进行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并不断反思、加深、拓宽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解读文本,达到回归文本的目的。我们在拓展延伸时考虑到了“体现文本的多元解读、紧扣文本的主题深化、落实文本的语言写法”三大问题,使延伸唤醒学生情感,进一步内化文本。如,在《甜甜的泥土》的拓展延伸中这样设计:小亮正是感受到了这些,于是给母亲寄了一张贺卡,贺卡的内容是:

母爱如一盏盏明灯,总在黑暗的时候照亮我的人生;

母爱如一阵阵春风,总在痛苦的时候抚平我的伤口;

母爱如一缕缕阳光,总在孤独的时候抚慰我的寂寞;

后面几句被小亮母亲的泪水沾湿了,请你结合课文,猜猜小亮他写了什么?(边写边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4.开放作业激活学习激情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语文教育应立足学生发展,致力于学生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航向,也势必带来作业观念的转变,对作业概念的理解也从狭义走向广义。作业过程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培养观察、分析、创造、综合等能力,着眼于学生该学科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这一切转变,势必使原有的作业内容、形式和完成时间、方式等也由“封闭”走向“开放”,从而出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开放型作业,使学生都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施展才华的机会。

我们根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重点研究了“个性化、差异化的自主作业,同学、家长、老师合作的作业,探究性作业”,加强作业改革,开放作业形式,重视作业过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自主合作为手段,彻底改革过去那种机械单一、枯燥繁重、缺乏人性化的作业形式和只重视作业结果的落后观念,还学生自主、开放、充满智慧与情趣的人文作业,实现真正的“人本回归”。

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续写故事情节、改编成话剧、找找生活中的“皇帝”、画一画皇帝肖像。学了《羚羊木雕》后,与父母探讨一下关于礼物的处理方式。学了《伟大的悲剧》后,可以到网上寻找类似的英雄事迹,并做成PPT在班内交流。

二、民主氛围激活学生态度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仅有教师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必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让学生成为人的课程成了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课堂教学始终要以人为本,突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摆脱“唯书”“唯上”的思想桎梏,抛弃封闭学生思想的条条框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纵向发展。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做到“三个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三个欢迎”(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的不同见解)和“三个允许”(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使学生放开手脚,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