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范文

时间:2023-03-16 20:0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月亮与六便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月亮与六便士

篇1

那时候他发了一条朋友圈,读的书是《月亮六便士》。其实这本书对于我们而言听起来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我们真正能够看进去的却没有几个。这本书的名字其实是随便起的,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自从我看了书的序之后才明白,其实这本书与月亮没有关系,以前更没有任何关系,她只是一个巨大的隐喻。月亮比喻的是人间理想,六便士指的是物质和生活的实际。

也许在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与抉择,到底是去选择实现自己的梦想,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但是内心却是非常充实的。还是愿意去选择物质上的富裕,但是精神上却并不一定那么富足了,可能是贫穷的,也可能是一般的情况,或许在内心还永远留下了没能实现梦想的遗憾。

人生就如同一场考试,接下来所有的经历都好像是一条条选择,一道道选择题,你到底该如何去选择,那一切都是你自己演绎的人生方向。

或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你都要去懂得这些意义和奇怪的思想,你从来都不觉得那些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漫长而遥远的过去,你也不觉得你看过的那些书都会慢慢的消散在时间的云海里不复存在。

也许现在的年龄只是偶尔的小憩,也许所有的一切都并不漫长而遥远。

篇2

关键词:社会转型 价值冲突 自我意识 影响作用

一.《月亮与六便士》诞生的思想文化背景与内容简介

小说诞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小说写于20世纪初,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整个西方文化处于重要转型时期,新的文艺观强调人在现实中的生存,反思人作为理性存在的真实与虚妄,新旧文化交替矛盾融合。同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动荡分化,贫富分化加剧,西方文明开始失落,人们陷入物欲带来的精神困境。整个社会弥漫惶惑、绝望,悲观。人们空虚、孤独、忧郁。

主人公以画家高更为原型,职业为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拥有好的收入和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为此抛妻弃子,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拒绝了爱情和家庭,拒绝物质和欲望,一心追求心中之爱,他不停地流浪,不停地作画,最后来到了一个海岛,凄惨死去。后来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其所有画作,什么也没有留下。

二.《月亮和六便士》包含的价值冲突

1.“六便士”与“月亮”的冲突

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虚幻与崇高。两者都是圆形,都闪闪发亮,但本质却完全不同。它们就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也象征着人生目标与梦想的冲突。

“满地都是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2.尼采式的强力意志和世俗的伦理主义(人道主义)之间的冲突

小说中,以高更为原型的斯特里克兰德是社会不可容忍的一员,他抛妻弃子,冷血刻薄,古怪自大,为追求内心丝毫不在乎他人感受。这种尼采式的强力意志,无论从何角度都不为世俗所容。社会如同谨慎运转的复杂仪器,一代又一代人恪守伦理道德,不越雷池半步,才使它可以在极端危险中保持微妙的平衡。斯特里克兰德属于其中粗制滥造的零件,他的存在,只会让仪器彻底向危险倒戈。但他并不是罪犯,他恶魔似的秉性并不妨碍同样存在于体内的天才,这两者的强烈对照让人感到惊惧和震慑。斯特里克兰德最后来到了南太平样的塔希提岛,在土著人中寻找艺术灵感。百年之后,所有人都知道高更这位后印象派大师,他画中原始的生命力和裸女肆无忌惮的肉体成为他亦正亦邪气质最好的注脚。

三.小说对现阶段青年的价值观影响作用

1.我国现阶段社会价值观冲突表现: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多元化引发的社会分配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利益结构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社会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等等,都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一方面富有人数增加,出现中产阶级,另一方面贫困人口为数巨大,失业人数不断上升,富人和中产阶级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社会价值观影响越来越大,青年对各种不同甚至相悖的价值取向感觉无所适从。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追求自我和道德义务、公德与私德等价值观的冲突让很多人处于困惑迷茫之中。

西方价值观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它在促使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导致了自我的恶性膨胀,导致了只顾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 利己主义的产生。陷入自我中心主义的泥潭而无法自拔,不顾国家法纪与社会道德良序,私欲横流,为所欲为,甚至走向毁灭。

四.结语

追求实现自我的道路需要追逐“月亮”、放弃“六便士”的雄心壮志和明确选择,需要突破世俗桎梏、抵制诱惑、甘守寂寞的坚强意志,同时也需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合适的度,需要找对自我与社会的位置关系。没有度的把握与控制,善可以变成恶,英雄可以变成恶魔,冲向奥林匹斯山也许是走向地狱,追求自我完善最终导致自我毁灭。

参考文献

①董学文.《文学的社会需求与教育功能》.光明日报.2000年2月3日

篇3

说来惭愧,自《百年孤独》之后,我再也没有读过当代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主要是对外国文学名著持有敬畏心理,大多味同嚼蜡,不是人家写得不好,而是我们的翻译水平太臭。我开始相信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马悦然的话了:“近百年来中国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小说家、诗人,很多人完全有资格拿诺贝尔奖,但好的翻译太少了,因为翻译的原因,这些作品未能被西方接受……为迎合美国读者的需求,美国一位翻译家在翻译老舍的《骆驼祥子》时,竟然将小说的最后一章进行修改,把悲剧结局完全颠覆。这样的翻译,怎么能让读者了解到作家的真实水平?”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英语热,许多人英语过了六级乃至八级,但英语过六级和八级的作家却大熊猫般稀少,也就是说,当今中国,太缺乏鲁迅、傅雷、周作人、老舍、茅盾、郭沫若、林琴南、陈再道、林语堂这样既能写作又能翻译的大师级人物。外文好的没有文学素养,有文学素养的不懂外文,以至于许多当代外国文学名著被翻译成了电器说明书,稍强一点的,也就是网络文学那种水平,前言不搭后语,病句连着错句,起码的修辞都不懂。

说老实话,我读过的外国名著并不多。但就我读过的那些经典名篇,都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它们分别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丹纳的《艺术哲学》。尤其《百年孤独》,自1992年购买至今,已经读了五遍,常读常新,许多情节和句子几乎倒背如流。好的小说,总是一开始或者说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你的眼球直逼你的心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儿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半小时后,我才想到应该睡觉;这一想,我反倒清醒过来。”(《追忆似水年华》)“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 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这两个最为经典的开头,好像故乡的风,一下打开我心灵的窗户,让我进入到一种遥远而陌生、令人心醉的风景中去。而“在十六世纪,当海盗弗朗西斯 德雷克袭击里奥阿查的时候,乌苏拉 伊瓜朗的曾祖母被警报声和炮弹的轰鸣吓破了胆,神经失去控制,一屁股坐到了烧旺的火炉上。因为烧伤,她成了一个终身无用的妻子。”(《百年孤独》)这样的不动声色的冷幽默则让我忍俊不住。

好的小说,不仅让你动心,还让你动笔――看到动心处,忍不住拿笔,将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勾划或者记录下来。《百年孤独》让人动笔的地方实在太多,比如“一个人只要没有个死去的亲人埋在地下,那他就不是这个地方的人”,“乌苏拉恨不得把心掏出来安慰他”,“有时面对一幅威尼斯水彩画,怀乡之情竟会把水沟里的淤泥的腐烂的甲壳动物的气味变成鲜花淡雅的芬芳”……我读《百年孤独》,就像一个饿了几天的美食家,面对满桌从未见识过的珍馐佳肴,一拿起筷子就放不下,而我手中的笔就像那筷子。

每一部伟大的作品,由母语变成另一种语言依然大受使用这种语言的读者欢迎,一定离不开伟大的翻译家。《艺术哲学》是傅雷翻译的,《茶花女》是林琴南翻译的,《尤利西斯》是金堤翻译的(后来萧乾、文洁若夫妇也翻译过),《追忆似水年华》是施康强翻译的,《百年孤独》是林一安翻译的,他们都是大师和准大师级的翻译家。还有《月亮与六便士》,我虽然没记住它的翻译(手头没有这本书,记得是1990年是从图书馆的《译林》杂志上读到这部长篇的),却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外国文学名著。

篇4

你能想象这个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吗?然后等你再听说他的消息时,据说他已经到了巴黎,正从头开始学画画,要做一个画家。

你很难想象,环顾我四周所有具有上述特征的朋友,我也不能。但是毛姆却写了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查尔斯。在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之后,他离开了自己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

但,这并不是一个追梦人如何历经艰险实现辉煌的励志故事。如果是这样一个故事,这个男主角应该20出头,英俊潇洒,在书中碰上一个有钱人的漂亮女儿,当然肯定也会碰上一个嫉妒他才华的小人,该小人势必要跟他争夺那位小姐,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男主角成为大亨,有情人也终成眷属。

《月亮和六便士》却不是这样一个故事。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好吧,这两件事其实没那么不同,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当然这里所说的梦想,是真的梦想,不是“爸爸妈妈说”、“老师说”、“电视报纸说”里被说出来的那个蓝图,不是蓝领白领之上的那个金领,不是猎人给麻雀设的圈套里的那点米粒。

查尔斯疾步如飞,如愿以偿地追上了他的噩运。5年之后,他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又过了几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15年之内,这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中产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He lives at another level”。电影《Big Night》有这样一句台词,查尔斯让我想起这句台词。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尔斯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小说里的那个“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我”再问他:“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

篇5

我不知道是因为我怀着一种分裂的精神去看一本书,所以从书上看到作者笔下描写的人物都很分裂,还是书中人物的分裂精神影响了现实生活中的我。看《月亮与六便士》,竟然感觉给自己这样的喜怒无常情绪找到一个很好的掩护借口。

其实我知道,冷情绪的伤害很大,但是一个人真的被冷情绪缠身后,她可能往往失去了所有的理智和感性。平时怎么也受不了自私的人的她,亦会只洗自己的水果吃,不管旁人。亦会在家人回家后对自己的问候报之以沉默。

妈妈可能觉得我们翅膀都硬了吧,每个被坏情绪影响的人,都会有这种偏激的想法的。我们都很委屈,我无法体谅她受到几个孩子莫名冷落的莫名其妙心情,她无法理解我们感受到的无形的压力,然后我们再用冷情绪互相伤害,或许这就是人类吧。

篇6

看完这本书感觉心里闷闷的,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那么久分人物说吧!

先说韩子奇。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一个是玉,另一个是他对玉儿,对新月的爱。其实我并不喜欢韩子奇这个人。他为了玉放弃了太多 ,错过了太多。他为了玉,抛妻弃子,走到英国,致使后来一系列的悲剧发生。后来他和玉儿为什么回来,我想他还是为了玉,他还想要他玉王的称号。后来玉儿说让他和她走,离开这个地方,他并没有答应,我想他不是为了璧儿或者儿子才拒绝的,而是为了他的玉,想来玉在他心中比爱还重要。《月亮与六便士》里就说过:在男人眼里,爱情在梦想事业面前微不足道。

梁冰玉。我其实觉得这一系列矛盾的焦点就在她身上,如果她抑制住自己的感情,不和她的奇哥哥在一起,这一切也就不会发生。她在对韩子奇表达爱意的时候,是否想过她的姐姐,她在面对姐姐的指责的时候,她凭什么理直气壮的说爱,就凭她上过学,学问高吗?她在指责她姐姐封建,没上过学的时候,她有想过她姐姐为什么不上学吗?还不是家里没条件,只能供她一个人上学。她有没有想过,她所有的一切,都是她姐姐给她的。在父亲去世后,是璧儿撑起了这个家,也是璧儿供她上学。我觉得如果奥利弗没死,她可能会跟奥利弗在一起。还有,如果在奥利弗死后,陪伴在她身边的不是韩子奇,她也许不会跟韩子奇在一起。我一直怀疑她对韩子奇的感情真的是吗?还是一种依赖。

梁君璧。老侯被辞退,奇珍斋的倒闭,妹妹的离开,儿子婚姻的不幸,女儿的死亡,家产散尽这一切的一切看似是璧儿造成的,实则并不是。她是一个不识字,没上过学的女人,她知道的只有她母亲告诉她的教规,她只知道遵守教规。她的性格造成了这一切的悲剧。她猜忌,辞退了老侯,奇珍斋倒闭了;她好面子,把妹妹赶走了;她有心计,造成了儿子婚姻的不幸;她冷酷,造成女儿的死亡。但是我觉得她很可怜,她本来没什么错,自己的亲妹妹离她而去,丈夫十几年与她分床而睡,还要养着丈夫的私生女。谁心里不难受,谁能待新月如同自己的女儿一样?

篇7

张爱玲著了一本传奇,她却真的是传奇。

张爱玲是一朵红玫瑰,亮得炫目,刺得扎人。因着儿时的困顿,她爱极了夺目的红色,仿佛只有这如血的色彩才能代表她血泪的过往与满腔的热情。她是一朵盛世的红玫,绽放在上海,绽放在文坛,绽放在炮火纷飞的民国,绽放在历史与人们的心中。这多红玫却始终成不了株,因为它的根很早就被自己一手拔起,断了与胡兰成的倾城之恋,绝了旧家庭的冷漠人情。

她的爱情就像罂粟,明明美得惑人,却带着几近致命的毒性。她的一段倾城之恋,演变到最后却也不过成了《色·戒》。这样的爱情,却让女人身陷其中,不可自拔,却爱得如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多是美女与妖精。只是胡兰成终究不是唐僧只会对女儿国王有情,他是流连花丛的采花大盗,一朵红玫瑰虽是女王,却终究摆脱不了牡丹、百合与紫薇的争妍,淹没在众花的欢喧中,连眼泪都不剩一滴。文人总会不经意制造出自己的谶语,就像她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了爱情,即使她成了白玫瑰又如何?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这样说,也因此,她任由胡兰成一步步地把她拉进爱的漩涡,即使他是臭名昭著的大汉奸。人这一辈子,最大的缘分莫过于相知,酒逢知己千杯少,话逢知己也是无穷无尽。情由知己生,那是不用言语便已懂得的两颗心,这距离,是最近的。也因此,她爱的毫无保留,不管对方的红颜知己有多少个。男人,终究如此,帝王如此,文人如此,苏轼是一个,郭沫若也是一个。而女人,总是将那一腔心血泼墨而上,却发现总也涂不完男人那张纸,杜十娘如此,梅三娘也如此。

张爱玲是个十足的拜金女,是个坦然的财迷,文人里少有如此明目张胆的。一岁抓阄时,她便出人意料的抓起小金锭抱在怀里不丢,这也昭示了她这一生注定为金钱所累,在钱来钱往的路途上辗转翩跹。如此财迷的女人却将2部剧本片酬30万付给逃难的胡兰成,权当分手费,却透着让人说不上来的洒脱劲儿。“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这个女人,有点男人。及至在美国,邂逅人生的二度春——赖雅,更是老贴钱养这老头子,没办法,喜欢上了。说邂逅都有点不好意思,毕竟是在文艺难民救济营里遇见的,冰天雪地,一片荒芜,都穷的叮当响,连文人可怜的自尊都没剩多少,预见的却是人生的温暖,半世的依靠。

俗语里隐含着的人生真谛,未必总是不对。继母说:“筷子使得近,嫁人。”小张爱玲连忙拉的远些,继母又说:“使得远,嫁的远。”张爱玲便气得筷子一摔,不吃了。这个说法倒与我家乡的不谋而合,想当年母亲也是这样对我说的,只是我的筷子还是一样使得老远,嫁到哪却也未可知。这虽权当一个笑话,可张爱玲确实给说准了,加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老死在世界上最宽广的大洋边,够得上凄惨二字。

总有些情感与之不谋而合,也难怪我一看《张爱玲传》便迷上了这个特异的女人。那个高傲的眼神,一望便望到了心里,仿佛那也是我的眼。

也因这张的推荐,我要看毛姆的作品,他说他是最能把故事讲完整的人。我也去试试,比如月亮与六便士,佛罗伦斯月光下。

2020年9月30日,张爱玲的诞辰100周年,希望到时候有些什么活动我也可以参与。

篇8

从该剧1999年在京首演起,郭涛、段奕宏、张念骅都曾是马路。从最新一版中走出来的马路则是一位鞍山小伙――刘畅。

在上大学的时候,刘畅就喜欢“有劲儿”的话剧,他曾经看过《我爱XXX》,看完惟一感觉是“这戏太疯了”。毕业后,听说孟京辉工作室招演员,他立马就去了,“刚毕业那会对孟导也没什么了解,就知道他特牛X,本子好,戏好”。和他一同面试的还有三四十人。

记者对孟京辉的面试非常感兴趣,刘畅说起这段来,也觉得是孟京辉的神奇之处。“我们没有正经面试,孟导让每人读一段最近看的书。我记得那会正在看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孟京辉让我们把朗读的这段文字,放在咖啡馆的背景里演出”,就这么演了一个月,初来的三四十人就剩下四个人,其中有刘畅,还有黄湘丽。

事后刘畅才知道,那是为《恋爱的犀牛》挑演员。《恋爱的犀牛》在全国巡演了1000场,刘畅就出演了900场,一直饰演男主角身边的朋友之一“黑子”。“我快把戏演成行为艺术了,光在剧中和黄湘丽结婚就900次了”。900场重复的《恋爱的犀牛》,对于刘畅是种锻炼,“刚开始演的时候也会烦,但后来慢慢发现每场都是崭新的。自我的状态,剧场环境,观众的反馈,这些东西每天都会有细微的差别,我就从这种差别中得到新鲜的体验”。

也许是因为这股执拗,在2012版的《恋爱的犀牛》中刘畅当上了男主角,饰演“马路”。“记得孟京辉导演在车上告诉我这个消息,我愣了一下问他‘你确定吗?你确定我就没问题’” 。

作为《恋爱的犀牛》的主演,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前面有那么多大咖,那么多座大山。是跨过大山还是绕道而行?这是个问题。刘畅谈到几版主演时很轻松,因为他要做一座山,“我不会想谁曾是马路,我知道我就是马路。马路只不过是一个名字,可能每一个人都是,当你有美好愿望的时候,当你坚持的时候,当你执著追求一个事情的时候,你就是马路”

对于新版“马路”和郭涛、段奕宏等人的不同,刘畅透露,自己扮演的角色更具忧郁的气质,“不像段奕宏那样属于爆发力强的类型,我在说台词时喜欢留白,慢慢释放情绪,并给观众思考的空间。”据说,对于他和“明明”刘润萱搭档的这一版,孟京辉的评价是更有“时代气质”。“就像这部话剧敢爱敢恨的主题一样,我本身就是这样的性格。在舞台上,很容易进入剧情的氛围,呈现出感动自己,也感动他人的表演。”

篇9

《月亮和六便士》的观众,倘若对原著有所印象,必会带着疑问与期待走进剧场。一,叙事长度跨越十数年的故事,一个半钟点里如何讲述?是忠实叙述,完整浓缩;还是取其一瞬,集中爆发?二,主人公查尔斯(据说取材于高更)抛却世俗生活之一切,漠视人情世故之种种,以凌厉凶狠之力投身绘画、最终竟至以生命献祭,这其中带有神秘晦涩意味的动机,能否得到至少某一种解释?三,查尔斯超于常人的高大粗野之体魄、喷薄难抑之创造力、热烈暴戾之性情、危险迷人之,由何样之演员,在舞台上如何得到恰如其分的表达?四,毛姆假托年轻作家威廉为叙述者,以有限第三人称视角讲述的故事,如何褪去叙述者的外壳,直观无碍地展现?

此番改编,叙事线条可谓完整、简洁而紧凑。故事循时间顺序,由伦敦而至巴黎,由巴黎而至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查尔斯,木讷无趣的伦敦证券经纪人,决然离家在巴黎低级旅馆里孜孜学画,漂流到塔希提岛,在自然风景、原始文明间觅得自在、达到创作之顶峰,终于困囿于恶疾侵蚀的身体,最末于目盲之际完成传奇的壁画,并嘱咐土人伴侣在其死后将一切付之一炬。伦敦的客厅意味着混沌与酝酿,巴黎的小旅馆代表着涅前的迷醉,而塔希提岛的土屋则宛然回归伊甸的寓言。

故事串接得巧妙漂亮,拼贴出画家一生的种种转折,似一曲舞台上的史诗。一切冗余均被省略:证券经纪人离家前后与妻子的周旋,亦即他与中产阶级“非利士”式价值观的决裂,并不通过反复的纠缠争执来表现;相反,场景从热闹优雅却肤浅喧嚣的伦敦客厅沙龙,一转至简陋杂乱只堆满画具的巴黎小旅馆,西装革履的查尔斯变成衣衫褴褛、颜料遍身的潦倒画家,决绝的别离便有了视觉上极具冲击感的表现。潦倒画家在巴黎与朋友施特略夫妻子的纠缠,也并不通过女子冗长的吞毒自杀来刻画;相反,舞台用灯影戏似的、近乎舞蹈的形式表现身体的热恋,又以一声干脆利落的枪响为女子一厢情愿的爱情画上句号,画家体内炽热的和他不愿被亲密关系控制、乃至缺乏社会人的“正常”情感,就此跃然台上。去往塔希提岛的经历亦被大刀阔斧地省略,既然潦倒与无谓已在逼仄的旅馆阁楼展现无余,那么码头上所经历的饥饿、恐慌和运气便也无需赘言;相反,热带音乐作引,布景倏然闪变为海岛风光,反要引起观者云破天开、恍若隔世的喟叹。

但似乎正是为了裁剪出干净清楚的叙事线条,戏剧牺牲了一切的激烈、悖论和怪诞。查尔斯本是为绘画而生的伟大怪物,他的眼神里燃烧着对至高艺术的狂热,他的厚唇间隐藏的魅惑,他的躯体中挣扎不可调和、无能为力的矛盾。人们惊叹于他的天才、感佩于他的决绝,却也迷惑于他的怪异。他是为理想献身的奇特标本,而这奇特需要更多纤毫毕现的白描来刻入观者的眼界和心灵。实在只需一两帧局部的延宕和放大――如其饥饿的眼神与狂热挥毫的肢体间的巨大反差、又或面对女人的强烈爱情,他肉体的饱餐和宣泄,比之于表情的漠然、讥讽与躲避――则得其意矣。剧作或是为了简洁明晰地推进情节,或是急于以理想主义的玫瑰色光芒掩盖一切不悦与不堪,雕塑之刀削去了种种粗鄙与矛盾,便也削去了珍贵的真实与立体。剧中查尔斯的形象,惜乎温和慵懒盖过了狂暴野性,崇高理想掩过了浪荡可鄙。相形之下,查尔斯的荷兰画家朋友施特略夫的形象反而丰满可爱得多,妻子死后,他见到查尔斯为她所绘裸像时的愤怒、悲痛,被后起的对艺术珍品的仰慕怜惜所湮没,即是一个矛盾、复杂而动人的瞬间。

查尔斯一切悖于情理的动机,多半靠临近剧终时散文诗式的长篇独白来表达。“这种生活模式(安家立业)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蜿蜒流过绿茸茸的牧场,与郁郁的树荫交相掩映,直到最后泻入烟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却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言、声色不动,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遍布的海滩。”这段表白来自原著原文,在冷峻与热烈之间有一种耐人寻味的质感。词句美则美矣,且在塔希提岛的原始风貌间、在月亮清辉的朦胧照耀间,以韵律之动和抒情之力叩击观者的心灵;然而让人不得不问的是,倘若贯穿全剧有画家绷紧的肌肉、挥洒的汗水、狂暴的眼神、疾驰的动作,那么岂非更为这段曼妙的表白赋予灵与肉的注脚,用无声胜出了有声,通畅贯达了气氛?

剧中,画家的故事有好些不同的讲述者。从毛姆笔下相熟于查尔斯的年轻作家威廉,到多年以后追寻查尔斯神秘画作的收藏家,乃至“万能视角”的黑衣旁白者――如只择其一并一以贯之,必定都能成为上佳的视角,与第一人称的表演相得益彰,为复杂多面的故事提供棱镜般的折射效应。然而剧中种种叙述者更似信手唤来,颇有一些杂糅和随意,终究难免失之混乱。

台上有若干瞬间,恰似流星火光闪耀,给人极大的冲击和震撼。如一揭幕,人们凝视画家遗下的巨幅图画,笔触并不清晰,投射而来的光束在画布上流淌变幻,它们再也不是某一幅可以确定、可以命名的画作,而成为了不囿于现实的空灵想象,成为了与生命力、热望、自然、光影相关的不可固定的图谱,成为了笨拙与技巧、具象与抽象、印象与写实的灵巧寓言。再如伦敦章节,查尔斯毫无征兆地离家出走之时,天际突然响起焰火爆鸣,舞台上跃起夺目光影,妻子与一众沙龙宾客呆若木鸡,声与光的爆炸仿佛为画家绚烂历险的开场奏响了礼炮。又如巴黎章节,木架搭起两层阁楼,凌乱、密杂的画架间,埋头隐身不见的画家慵懒现身,仿佛一个新生的赤子。及至塔希提章节,土人们拉起长长的蓝条纹绸布舞蹈歌唱,荡漾的蓝色条纹写意地浓缩了海岛上的河流、星空与浩瀚的无限。

篇10

但是,这种状况没有维持多久。一年夏天,就在这样一个幸福平静的家庭里,丈夫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不辞而别去了巴黎。这个消息很快从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本人那里得到了确认。过后一两天,她便拜托我去巴黎看看她先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给我看了她丈夫的信,大意是家中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他已决心和她分居另过,他要去巴黎,不再回来。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十分困惑:“这么突如其来,我们结婚17年了,我做梦也没想到查理斯是这样一个人,会迷上了什么人。告诉他,他的家在召唤他回来。家里什么都同过去一样,没有他我无法生活下去。”

我来到巴黎,在一个旅馆里找到思特里克兰德先生。我问他为什么要出走?他对我说,促使他弃家而去的是画画。“我必须画画,我由不了我自己。”思特里克兰德先生一再地重复这句话,“一个人要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他说这些话时流露出一种热诚,似乎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在控制着他,他的这种对于艺术的虔诚感动了我。

回到伦敦之后,我向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如实地讲了她丈夫的现状,并建议她离婚。而此时的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却表现出了我以前没有体会到的尖酸、虚荣和严重的报复心。此后,她把两个孩子交给了没有孩子、生活优越的姐姐,让姐姐帮她来抚养。她自己则找了一条谋生之路,开始学习速记和打字。果然,她成功地开了一家打字事务所。

五年之后,我因讨厌伦敦的生活,迁往巴黎居住。在巴黎,我有一个画家朋友,叫戴尔克・施特略夫,他虽然画技不怎么高明,但是对艺术有敏锐的鉴赏力。施特略夫认识思特里克兰德,说他是个“伟大的画家”、“有天才”。但他的妻子勃朗什・施特略夫却很不喜欢这个人,似乎预感到他会带来什么可怕的事。

在施特略夫的引见下,我见到了思特里克兰德。此时的他穷困破落,连饭也吃不饱,但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自己的绘画活动。他经常独自一人关在小屋里埋头画他的画儿,他觉得现在的这种日子才是他所要的快乐生活。

思特里克兰德有一次得了重病,施特略夫说服妻子把他接到自己家里来照顾。病好后的思特里克兰德就不走了,他霸占了施特略夫的画室,无奈的施特略夫让出了自己的家。

在这段时间思特里克兰德表现了非凡的绘画才能,他让我看了他的作品,后来,这些画大都被博物馆或收藏家收藏了,他的绘画天才为全世界所承认。

一天,思特里克兰德决定舍弃文明生活,来到了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由于偶然的机缘,我也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岛上。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在这里画了一些生动的但看起来很别扭的画,他把自己周围的一切都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他用画来支付自己的住宿和饮食费用。在这里他创作了使他名垂画史的作品,这时期的创作风格也说明了他在追求什么,他的画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尽管这些画当时没人看上眼,但后来的价码是相当惊人的。

思特里克兰德后来的情况是我从其他人那里知道的,这几个人是尼柯尔斯船长、鲜花旅馆的女主人蒂阿瑞・约翰生、布吕诺船长和库特拉斯医生,据他们讲:思特里克兰德在岛上住下来,每当需要油彩、烟草时才走出丛林。

他娶了一个土著姑娘爱塔,他们回到丛林里爱塔的土地上生活,他们一起生活了三年,爱塔还生了个孩子。这三年成了他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充沛的创作欲望驱使他不停地创作,不停地创造美。

但好景不常,后来他得了非常严重的麻风病,无法治愈,除了医生和爱塔,没人敢接近他,孩子也死了。爱塔一直陪伴在他的身旁,本来思特里克兰德正在墙上画一幅力作,可他失明了,想他未完成的那幅画,直到他宁静地告别这个世界,爱塔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爱塔遵照他的遗愿,把他埋葬在芒果树底下,然后把他那幅未完的画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