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范文
时间:2023-03-17 03:1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给下列黑体词注音。
(1)皆朝于齐( )
(2)形貌i丽( )
(3)期年之后( )
(4)间进( )
2.《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是西汉末年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讽谏”的意思是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朝服衣冠( )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3)时时而间进( )
(4)期年之后( )
(5)王之蔽甚矣( )
4.下列句中黑体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5.下列句中黑体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闻寡人之耳者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对下面语句中黑体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7.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B.王之蔽甚矣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8.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暮寝而思之
C.臣之妾畏臣
D.何陋之有
9.朗读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王之蔽/甚矣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课内精读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下列题目。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徐公何能及君也( )
(2)妾之美我者( )
(3)王之蔽甚矣 ( )
(4)朝服衣冠( )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2.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能谤讥于市朝
D.皆朝于齐
13.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①,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③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解]①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②侍御:侍从妃子。③谄谀:奉承拍马。
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吾知所以亡矣( )
(2)被服以立 ( )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2)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篇2
2.了解《战国策》。??
2、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德育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4、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5、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篇3
不过,齐威王却是冷眼旁观,不蹚这汪浑水。
这是周安王二十三年的夏天,这时的齐威王刚刚称王。他要把齐国带进享乐至上的新时代。人生苦短,改革者大多没有好下场,齐威王打死也不做那种傻子。
他狂热地爱上了美女、酒和音乐,并流连其间——直到九年之后,一个叫邹忌的草根知识分子突然头脑发热地来造访他。
邹忌之所以要和齐威王见面是因为这九年来,有四个国家先后起兵攻打齐国。他们是:韩、魏、鲁、赵。
周围有国家不自量力地攻打本国原本是件自取其辱的事,因为邹忌和所有国民们都虔诚地相信,齐国依然国富兵强——但很遗憾,齐国屡战屡败。国富兵强被证明了是一句华丽的谎言。这样下去,齐国?有可能要亡国的。
所以邹忌觉得,有些话,他要当面和齐威王说说。
但是这样的时刻,齐威王是不可能听邹忌说什么国家、命运、前途之类的话。他要的就是现在,玩的就是心跳。
邹忌只能先和他说说音乐,说说琴。
关于琴,邹忌认为:琴的本意是禁的意思。禁什么呢?禁邪,使归于正。琴里面有君臣之道,治国之道。其中大弦为君,小弦为臣。琴音以缓急为清浊。浊者宽而不弛,那是君道;清者廉而不乱,那是臣道。弦分文武,文弦为少宫,武弦为少商,以合君臣之恩……
邹忌说得慷慨激昂,齐威王却听到一脸阴沉。所?忠言逆耳,在齐威王听来,邹忌说的这些话就像是在骂他沉迷于靡靡之音中,忘记了琴理本身的高雅脱俗。
邹忌则毫不示弱——说琴是为了说理,他不能不这样说。
齐威王半天没说话,他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过了半炷香的工夫,齐威王的思想斗争结束了。
他露出了笑脸。
同时还伸出了龙爪。
齐威王伸出龙爪并不是想要揪住邹忌的喉咙,他是要显示宽宏大量。齐威王将他保养得很好的龙爪优雅地挥了挥,示意邹忌弹琴。
齐威王的意思是他不想听那些高深的琴理,他只想听好听的音乐。因为邹忌在见他之前就号?自己是个一级棒的琴师,能弹天底下最好听的音乐。正是有了这个借口,齐威王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见他。
可实际上邹忌根本就不是个琴师。他甚至不会弹琴,他只是借琴来说事。他本来还想拿着酒杯来说事的,只是苦于找不到像琴理那样优雅的酒理,他才随便在朋友家抓了把破琴就来了。
说到底,他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其他所有的种种在他看来都是工具而已,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只是到了现如今,邹忌惊骇地发现,自己对琴这玩意不可能挥之即去了。
齐威王叫他弹琴。
齐威王伸出龙爪叫他弹琴?
这是致命的龙爪——如果邹忌“欺君之罪”罪名成立的话,他将逃不出这双温厚、肥胖却充满杀机的龙爪。
邹忌拒绝弹琴——他做出的姿态是“抚琴而不弹”。
与此同时他还发怒了。
这是拿自己小命开玩笑的发怒。
因为他朝齐威王直接开骂了。
邹忌批评齐威王“抚国而不治”,就相当于自己的“抚琴而不弹”。他“抚琴而不弹”,最多是不能畅大王之意。但是齐威王“抚国而不治”,那就不能畅万民之意啊。
齐威王惊呆了。邹忌这鸟人是脑子进水了吗?
邹忌也惊呆了。因为几天之后,他亲身领?了齐威王对他当众说出这番话的惩罚——他被拜为相国了。
邹忌这才知道,什么叫做圣心难测,什么叫做洪福齐天。他还知道,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洪福,这当中也包括齐国的洪福,包括齐威王的洪福。
因为,这个曾经一度误入歧途的国君马上就要成为一代明君了。
在邹忌的精心调教下,齐威王的治国能力显着提高。
他终于学会怎么看人了。
在这个世界上,看人的学问其实是一等一的功夫。看人看得好,?能任人唯贤。
只是很多时候,很多人经常被看走眼。
比如阿大夫。
还有即墨大夫。
这是齐国的两个邑守,可他们在朝臣中的口碑却有着天壤之别。阿大夫获得了满朝赞誉,即墨大夫则人人侧目。齐威王决定把他们召到一起,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好好地奖优罚劣。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齐威王奖的是即墨大夫,罚的却是阿大夫。
很显然,齐威王对这俩人的看法与满朝官员的看法不同。
为了准确了解此二人的政绩,齐威王事先派出特派员,到阿地区和即墨地区实地考察,不仅考察当地的GDP,还考察当地百姓对这两个父母官的口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一招,齐威王是跟邹忌学的。
考察结果表明:阿地区百业凋蔽,百姓怨声载道;即墨地区欣欣向荣,百姓对大夫那是有口皆碑。阿大夫在朝臣中的口碑好完全是钱堆出来的,即墨大夫由于不屑于做这样的事结果搞得满朝官员人人侧目。
篇4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的就是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身高八尺多,且形体外貌光艳美丽,有求于他的人都说他美,但他照照镜子,认为自己远远不如城北徐公美,并以此劝说齐王纳谏,齐王听了邹忌的劝告后昭告臣民,悬赏鼓励“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谏寡人”或“谤议于市朝”,以至“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最终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鉴古思今,这种精神值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目前处于收集意见和整改措施阶段,这个阶段在整个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否收集群众好的意见,能否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能否形成好的民主氛围非常关键。查找问题要向齐王学习,开门纳谏,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做到有的放矢、下药治病。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到第二环节,就是要发现身上存在的污垢、病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妻、客人、下属因为属于自己身边的人,这些人“畏他”、“有求于他”。不说真话,打自己的“小算盘”,怕这怕那,患得患失,谋取自身的利益。只会拍马逢迎而不顾事实。目前有的干部官当大了,就飘飘然起来,听到好话就高兴,听到批评或不同意见就反感、排斥,甚至恼羞成怒。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确实有不少领导干部原来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担任领导职务后,就逐步在赞美声中走向平庸甚至堕落。坚持开门搞活动、开门听意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敞开大门、开门纳谏,才能听到真心话、找到真问题。
做到开门纳谏要有诚恳的态度。人民是淳朴的,领导干部则更应该以公仆的心态来面对群众,要真心诚意的听取群众的意见和批评,放下官架子,丢掉虚面子,把群众当成是朋友、亲人,当成是老师、长辈。开门听意见,欢迎提意见,群众才敢于提意见,才能够听得到意见。做到开门纳谏要有大度的胸襟。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要听意见,就要听批评的多一些,建议的多一些,才能找到问题,才能看到不足,才能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老百姓的拥护。既然是批评,当然会刺耳,听着不那么顺心,所以要大度,要有闻过则喜的度量。齐王做到“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我们应当学习齐王这种大度的胸襟,让群众评头论足。做到开门纳谏要有勇于改正错误的勇气。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错并不可怕,知错不改才是最可怕的,要雷厉风行,立说立干。针对开门纳谏所提的批评、意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要把以前悬而未决,拖而不办、群众反映意见大的问题解决好,要认真查找机关和个人存在的具体问题,制定细化措施解决。一时难以取得进展的,也要实事求是地向群众说明原因和今后的打算。切不可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当过耳东风,搁置一边,不管不问。
开门纳谏,勇于纳谏,从善如流,耐心、细心收集群众的意见。激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主人翁意识,调动群众参加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每一个群众都有机会和条件为中国梦尽一份力。通过全面征集民意汇集民智,在“进谏”和“纳谏”的互动促进党群干群关系,依靠群众解决“”问题,从群众的意见和批评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汲取破解发展难题的无穷智慧。
篇5
我在教学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诵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对此感悟深刻。
学习这篇文言课文,要先大致了解一下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意思,为诵读做好准备。
诵读,当然首先是要读准每个字音,看注释、查字典,务必要把每个字的音读正确。“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其中的“”字不认识,不能想当然地读成“shī”,要查字典或注释,读准“yì”这个字音。遇到多音字,要弄清楚在这篇文章中,在这句话中读什么音。“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这句话中的“长”要读“cháng”,不认真就会读错。遇到难字、冷僻字,就更要用心了。读准每个字音,看似简单,真正做到绝非易事。需要我们具有认真的学习态度,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字音读准了,还要多读几遍,牢固地记住。
诵读,要把文章中的句子读“通”,读“顺”,不能把句子读“破”。假如有人这样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开头:“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就是把句子读“破”了。为什么会读成这样呢?句子的大概意思没有弄懂。如果弄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漂亮”,自然就会读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或者读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这样读,就是把句子读“通”,读“顺”了。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加入了标点,一句话的起止位置很清楚,短句子可以一气呵成,长句子可以分成若干个短句,练习读“通”、读“顺”。把句子读“通”,读“顺”,是诵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一句一句地把意思疏通,一句一句地出声音读;意思明白得越透彻,诵读的语气、语调拿捏提越有分寸;语气、语调拿捏得越是恰到好处,把句意表达得就越是明白、透彻。疏通句意的时候,要弄懂重要的特别是对理解句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的含义,要能够把每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假如你和同桌,你“翻译”一句,他诵读一句;他“翻译”一句,你诵读一句,效果一定特别好。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句子,为读通读懂全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6
关键词:“之”的用法 商酌
“之”字用法颇为复杂,在古汉语里它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用法,作实词的“之”可作代词和动词,而作虚词时它可作助词、连词、介词和语气词。本文就结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一册文言文对“之”的用法进行简单总结。
一、实词“之”的用法分为代词和动词
(一)、“之”作代词分为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1、指示代词:“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或者动词之后,译为“这样”,“这个”、“那里”“此”等,既可作定语,又可作宾语。
例如: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②子犯请击之(同上)
③使杞子、逢孙、扬孙戊之(同上)
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⑤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劝学》)
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同上)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同上)
⑧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节选)
例①句中的之指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例②句中的之指代“秦军”,例③句中的之指代“郑国”,例④句中的之指代“诸侯”,例①句中的之指代枯干,且在此作兼词,例⑥句中的之指代“千乘之国”,例⑦句中的第一个之指代“百姓”,例⑧句中的之指代海神若。
2、人称代词:“之”作人称代词时,通常代指第三人称,也可活用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并且代指的人称在文中并不一定有明确的交代。
①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节选)》)
②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③而臣衰,窃爱怜之(同上)
④为国不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勾践灭吴(节选)》)
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①句中的第一个之译成“他”或“他们”,例②句中的之译成“他”,例③句中的之译成“他”,指代舒祺,例④句中的之译成“他”,指代子路,例⑤句中的第三个之译成“他”,指代前面提到的贤君,例⑥句中的之译成“他”,指代前面的徐公。
(二)、“之”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时,一般采用“之+地点名词”和“何+之”两种形式,译为“到……去”、“到……”、“往……”等意思。
此种用法在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文言文中未得到应用。
二、虚词“之”字的用法分为助词、连词、介词和语气词
(一)、“之”作助词有五种情形
1、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译为现代汉语中的“的”。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同上)
③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节选)》)
④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同上)
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以上例①――⑦都译为“的”,均是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领属关系。
2、主谓之间: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整句的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同上)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哭泣(《触龙说赵太后》)
⑤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同上)
⑥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例①句中主谓短语“臣之壮也”充当句子的时间状语,例②句中的“邻之厚”不能独立存在,它只是整个假设复句的一个分句。例③句中的主谓短语“妻之美我者’作句子的主语。例④句中主谓短语“媪之送燕后也”做句子的主语。可见主谓结构中加助词“之”变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充当复句的前一个分句,显得句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例③⑥句中,“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寡人之用心者”作为整句的成分。
3、宾语前置:用在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又因为通常出现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之前,故这种句型一般为:宾语+之+谓语。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节选)》)
③‘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节选))
④鸡豚狗彘之畜(《寡人之于国也》)
例①②句中,疑问代词何是动词有的宾语,前置于动词,“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③句中,我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于动词,“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④句中,鸡豚狗彘是动词畜的宾语,前置于动词,“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定语后置:通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起强调定语的作用。这种句型一般为:中心语+之+修饰语或中心语+之+修饰语+者。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泾流之大,两 渚崖之间(《秋水》(节选))
例①句中,利作爪牙的定语,后置于名词,“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例②句中,大作泾流的定语,后置于名词,“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5、凑足音节: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时间副词后面起协调音节和舒缓语气的作用,此时不必译出。
①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勾践灭吴(节选)》)
②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同上)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例①句中,之用在不及物动词闻之后,去掉不影响其翻译,有协调音节和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例②句中,之用在句末,去掉不影响其译,有协调音节和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例③句中,之用在不及物动词树之后,去掉不影响其翻译,是无意义的衬字。
(二)、“之”作连词
之作连词时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和修饰的关系。
①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③数月之后,时时而渐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①句中的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语,构成偏正结构,表示“臣”、“内”的范围,例②句中的之连接主语和谓语,是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诃短语,在整个句子中充当主语,例③句中的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使所在小分句充当状语。
(三)、“之”作介词
之作介词时一般译为“对于”、“于”等,可用为状语或状语结构。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寡人之于国也》)
例①句中的之与于一起构成状语结构,译为“对于”,不过这种用法在第一册很少出现。
(四)、“之”作语气词
之作语气词时放在句末,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这些都大多见于韵文中。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同上)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篇7
一、开展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富有情趣,使学生愿学、乐学呢?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教学中,教师的过多干涉反而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学生的思想,这样的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寂静无声。如教学《三峡》一文,我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文中 “自三峡七百里中”、“夏水襄陵”、“春冬之时”、“每至晴初霜旦”等关键词句,先总写三峡的特点,再写夏季三峡的情景,然后写春冬三峡的景象,最后写秋天三峡的景致。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几个关键词,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教师也应根据课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教学《寓言四则》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讲故事来理解故事的寓意;教学《鱼我所欲也》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辩论来掌握文章内容,以加深理解和领会孟子“舍生取义”的内涵。
二、引导感悟,培养鉴赏能力
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以下现象: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当教师努力落实语言因素时,教学往往变成了文言词句与语法章法的分析课,随之而来的是课堂气氛的沉闷,即文言文“有言而无文”;而当教师积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时,教学又往往流于空疏浮泛乃至花哨,最终直接导致学生文言水平的迅速下滑,即文言文“有文而无言”。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进行审美,或说,或读,或论,或评,真正地让学生能动起来。
请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一个课堂教学片断:
师:“发”与“举”的意思是不是一样的?
生1:是一样的,都是“被举用”的意思。
生2:我认为不尽相同,“发”与“举”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变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师: 回答得太精彩了,从中我们感受到古人在用词上是充满智慧的,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并没有面面俱到地组织学生进行具体的字词教学,而是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讨论探究,深入地理解课文,精妙挖掘古人在用词上的智慧,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生本交流” 、“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多种语文能力,而不仅仅是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的能力。
三、立足诵读,培养良好语感
文言文都有美的韵律,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加强对“诵读”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要求。要相信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让给学生,真正把诵读落到实处。
篇8
语文 教案编写 心得
教案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具体方案。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套用这句话,我也要说:“教案无非是个工具。”
但据我所知,有些学校夸大了教案的作用,把教案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甚至记入工作量进行考察。殊不知,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课堂教学更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所以,课堂教学没有既定的程序、轨迹,有的是个性化的行为,有的是随机产生的思维的撞击,有的是始料不及的“特色”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前是不可能将授课的具体过程预测出来的,课前写好的教案有时在课堂上作用很小,甚至派不上用场。
那么,是不是教案就没有用呢?不是。教案,作为教师教学准备的结果与教学实施的依据,无疑还是要的。教师上课要有教案,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提倡的是编写适应自己、适应学生、适应课堂要求,能让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真正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好教案。
一、提要式教案
提要式教案就是不把教案备得太详尽,以免束缚老师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就是在备课时,将预设出来的主要步骤、问题以提纲的方式写出,从而成为老师上课的骨架,一目了然,而又条理清楚。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章的整齐美
[引导]本文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问其妾,问其客。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
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
(二)文章的参差美
[引导]本文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
[讨论明确](略)每一处问答,都体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内心世界,突出了文章的参差美。
(三)文章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
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
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二、提问式教案
如《威尼斯商人》这一课比较长,除了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外,可设置一些问题,帮助理解。
1.这场戏矛盾冲突的焦点是什么?开始主动权在哪一方,后来又转向哪一方?冲突转化点在哪里?
参考:这场戏矛盾冲突的焦点是是否割安东尼奥的“一磅肉”。戏剧开始时主动权在夏洛克一方,后来又转向安东尼奥一方。矛盾冲突的转化点是鲍西娅的出场。
2.鲍西娅是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使夏洛克一步步走上绝路的?
参考:欲擒故纵。
3.文中塑造了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的形象,请概括他们三人的性格特征。
参考:夏洛克贪婪、阴险、冷酷、凶残;安东尼奥高尚正直、仗义疏财、忠于友情、信守诺言;鲍西娅聪慧、热情、勇敢。
4.一开始,威尼斯的最高行政长官——公爵答应夏洛克的要求了吗?夏洛克是怎样回答公爵的?
参考:(1)没有,而是规劝夏洛克不要这样残忍;(2)拒绝规劝(冲突升温)。
5.面对残忍的夏洛克,巴萨尼奥提出了什么要求?夏洛克答应了吗?
参考:(1)加倍偿还;(2)拒绝,并催要一磅肉(冲突紧张)。
6.葛莱西安诺对夏洛克还在请求吗?夏洛克是如何对待他的?
参考:(1)没有,而是严厉指责。(2)反唇相讥(冲突白热化)。
三、练习式教案
如《致橡树》:
1.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和社会特点。
训练:你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致橡树》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2.阅读课文,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训练:初读课文,把握其内容。
3.进一步阅读课文,找出诗歌的意象,理解各意象的象征意义。(重点)
训练:默读一遍课文,划出描写、抒情、议论的句子,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4.反复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诗句,背诵全文。
训练4:反复朗读诗文,看看文章哪些特点有利于快速背诵。
5.老师小结、补充
训练:就诗文的内容看,作者的哪些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篇9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篇10
很多人都用一桶水和一瓢水来比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个比喻沿用至今,经久不衰,确实有它的形象性在里面,不容置疑,扎实的语文功底是一个语文老师的法宝,在实习中,也处处体现着这一点。记得实习的时候,由于实习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教改,进入高一了,老师还没真正给他们讲过句子成分“主、谓、宾”的问题。而老师在授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多有涉及。如:
在上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实习的老师在讲台上和从容的说:“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个兼语句,“齐王”既是邹忌“讽”的对象作宾语,又是“纳谏”的主语,即“齐王”在这里充当两个句子成分,所以我们称它为兼语句。”
下面的学生举手,“老师,什么是句子成分?”
“句子的成分一般有主谓宾定状补啊。”
学生不发话了,课堂继续。
“‘忌不自信’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此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什么是宾语?”
看来前面问什么是句子成分的学生真的不是“笨”的问题。“以前没有学过句子成分吗?”
“没有!在上次测验的时候,老师也说‘这个句子没有主语是一个病句’,我们都不懂。”
实习老师心想:我大学可是学了一本厚厚的《现代汉语》这点水我还是给得起的。于是上了一节句子成分语法课。
从这点来看,扎实的语文功底是我们上课游刃有余的保证,所以高师中文系的学子们在校应把中国的语言学好,多看些中外的名著,多背些诗文都是为自己走上讲台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要发挥在高校易于接受新信息的特点,及时反映中文专业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文教学论等学科的最新动态,给相对闭塞的中小学注入新鲜血液。
老师的这桶水满了,但怎么给也是问题,老师这桶水不应该是桶死水,而更应该是桶活水。
还是上面例子的后续,老师给学生上了一节语法课之后,就有学生问了:
“‘这个班,你把它教好了’,‘这个班’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这是一个外位语,它突出的特点是,不和句中一般结构成分发生结构关系,但和句中充当结构的某一词语(一般是代词)复指同一对象,外位语有句首和句末两个位置,用‘…’标示。”
“‘这桌子重得很’中的‘得’是属于补语吗?”
“不是,它是辅语法成分,句子除了主谓宾定状补等一般成分,独立语外位语等特殊成分之外,还有一些纯粹起语法作用的词语,如“因为、所以、呢、吗、也罢。’等等,它们一般不能划归为某个句子成分,只是纯粹起语法作用的辅助材料,析句时可以算是辅语法成分,也就是说这里的‘得’既不能划归补语也不能划归为中心语,它是辅语法成分。”
“老师,您用了很多我们都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我前面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教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往往不是桶里水少,而是什么水给学生和怎么样给学生把握不住的问题。现在不少的师范院校都向综合性大学靠拢,而逐渐淡化了其师范性,不重视师范生的“教法”与“学法”的指导。
师范院校文学类课程与汉语类课程和综合大学中文系同类课程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没有突出“师范”的特点,也许很多人看到高师院校多设了《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学论》,但殊不知这些课程与高师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需要相去甚远。
另外,大学的《写作》课程应当强化。实习时,很多人对作文写法,教法,改法方面尤感不足。所以,写作不应只是大一设置,这门课程应该一直开下去,不段提高和强化学生的写作水平,否则,很多人大二便开始丢功了,这样,“作文指导”课怎么能不成为一大难题呢?
高师刚毕业的青年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往往仅限于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而对于真正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专业技能,却知之不多。如: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不少人只能照搬‘教参’,甚至到了没有教参就不能上课的地步,上课时,按教参鹦鹉学舌,不得要领,费时多,效率低,以至造成只有增加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被动局面。
这些都是不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善于进行学法指导,课堂驾驭能力低的表现。所以,除了加强师范生的“三字一话”的训练外,更应该增加实践性课程,如多增加试讲,教育实习的时间,《语文教学论》应该聘请中小学特级教师参与讲授等等。
语文老师大都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可是目前的高等师范院校很少有开设《班主任学》课程,师范生的班主任知识只是在学公共课《教育学》和《心理学》时有所涉及,缺少系统的学习。
有不少的实习老师晚自习下班都被问到数理化的问题,有的甚至还整个实习组在备课室里进行讨论。但是即使很简单的一道数学题最后也是以表述不清告终。这确实难为了这帮从高二分到文科班后考入大学中文系直至即将毕业的四、五年中,都不在系统地接受现代自然学科知识的教育,理科知识极其贫乏。而相反,现代教育却朝着文理渗透的方向发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的扩大,现实欢迎“多面手”的老师,但我们师范生很多仅仅停留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层面上,不能通过一些边缘学科,相关学科以及一些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课程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另外,教学应贴近现实生活的实际,与现实生活联系,如现实生活中新的词汇不断产生,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关注这些生活中的语言现象,特别要了解学生的现代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