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吸烟范文
时间:2023-03-30 20:3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禁止吸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下午,我和姐姐乘公共汽车回家,车上人多,我和姐姐找了座位坐下来。玩累了的我都快睡着了,这时,我闻到了一股呛人的烟味,仔细一搜寻,原来是坐在我前面的叔叔在吸烟。
“太不像话了!”我想上去制止吸烟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刚站起来就犹豫了,因为那个叔叔太强壮了,万一他骂我、打我可咋办?我又坐回了座位。
忽然,听见一个女孩在大声的说话:“妈妈,这车子内部装饰是不错,就是吸烟的牌子太小了。”我循声望去,见一10岁左右的小女孩一边说,一边对她旁边的妈妈眨巴着眼。好可爱的小姐姐,长长的辫子,圆圆的脸蛋,还有一双大大的、明亮的会说话的眼睛,说起话来声音柔柔的,看着她说话时嘴角的那一对小酒窝,真是美丽极了!小姐姐的妈妈似乎懂了她的意思,附和着说:“现在的人们都很自觉了,不用牌子提示了……”那个叔叔在这对母女说完后,侧身看了看,把烟从嘴上取下来扔在了车厢的地板上。小姐姐的声音再次响起:“妈妈,你那天不是告诉我有个人随手在车厢里仍了个烟头,引起了一场火灾吗?”哪位叔叔又看看了那个小姐姐,用脚把烟头熄灭了。
篇2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实行限定场所、单位负责、社会监督、依法管理的原则。
第三条市、区(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市、区(县)爱国卫生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管理和本规定的实施工作。
第四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下列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一)托儿所、幼儿园及青少年活动基地;
(二)医疗机构的候诊区、诊疗区和病房区;
(三)各类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及师生集中活动的场所;
(四)会议室;
(五)影剧院、歌舞娱乐厅、录像放映厅、游艺厅(室);
(六)室内体育训练、比赛、经营场所;
(七)图书馆的阅览室,档案馆的查阅室,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科技馆的展示厅,体育馆的休息厅、接待厅;
(八)大中型商店(场);
(九)市区公共汽车内,车站的售票厅、等候室;
(十)区、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
第五条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所在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并执行本单位禁止吸烟的管理制度;
(二)做好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在本单位禁止吸烟场所设置统一、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
(四)在本单位禁止吸烟场所内,不得摆放吸烟器具;
(五)对在本单位禁止吸烟场所内的吸烟者,应劝其停止吸烟。
第六条全社会都应当支持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各级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都应当开展吸烟有害健康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
第七条公民有权要求在禁止吸烟公共场所内的吸烟者停止吸烟。
公民有权要求禁止吸烟公共场所的所在单位履行本规定第五条第(三)、(四)、(五)项规定的职责。
公民有权向市或区(县)爱国卫生工作主管部门举报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第八条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第(三)项或第(四)项规定的,由市或区(县)爱国卫生工作主管部门责令该单位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据《四川省爱国卫生管理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处2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条违反本规定第四条规定,在设置有“禁止吸烟”标志的公共场所吸烟的,由市或区(县)爱国卫生工作主管部门依据《四川省爱国卫生管理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处20元罚款。
第十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或爱国卫生工作主管部门对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拒绝、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作出行政处罚时,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罚没财物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上缴同级财政。
第十三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不提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四条执法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对不履行职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3
禁止抽烟通告范文一
各部室:
为加强安全生产,改善办公环境,提高公司的整体形象,经研究决定,在公司区域内实施全员禁烟。违规者,第一次发现,给予50元/次的罚款处分,其直接上级领导给予100元/次的罚款处分;第二次发现,违规者直接予以辞退,其直接领导月薪扣除30%,连扣三个月。举报违规者,按照罚款总额的双倍给予奖励,并且为举报者保密。本通知总监督部门为企业管理办公室,直接监督部门为各部室。
望广大员工积极配合公司的管理,共同塑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企业管理办公室
20____年____月____日
禁止抽烟通告范文二
为净化办公区域空气卫生环境,保障员工长期工作的身心健康,维护公司办公工作的良好形象和正常工作秩序,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公司领导特别做出指示要求,从2015年03月08日起,严禁在办公室内吸烟(专用吸烟间、卫生间、小会议室、单独办公间除外),违者第一次办公室管理者对其采取没收香烟和打火机的处理,第二次将对其没收香烟和打火机外,并将全司通报批评,对于屡教不改不听劝阻、严重影响到他人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工作秩序者,将直接报告冯总处理。
望各位同仁自觉遵守公共办公秩序和环境卫生,共同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特此通知!
XX公司办公室
20xx年03月06日
禁止抽烟通告范文三
为控制吸烟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湖南省爱国卫生条例》等法规规章有关规定,现就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下列公共场所室内禁止吸烟:
(一)宾馆、饭馆、旅店、招待所、咖啡馆、酒吧、茶座(楼);
(二)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足浴店(按摩中心);
(三)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网吧)、舞厅、音乐厅;
(四)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公园;
(五)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
(六)商场(店)、书店、通讯、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的营业场所;
(七)医院(诊室、候诊室、住院部)、车站候车室、公共交通工具;
(八)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实验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
(九)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礼堂、会议厅(室)、办公室;
(十)其他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
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本单位的其他场所禁止吸烟,并在禁止吸烟区域外设置符合规定要求的吸烟区(室)。室外公共场所设置的吸烟区不得位于行人必经的通道上。
二、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所在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和执行本单位禁止吸烟的制度;
(二)开展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
(三)在禁止吸烟场所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
(四)不得在本单位禁止吸烟区内设置烟灰缸等器具或设置附有烟草广告的标志或物品;
(五)配备专(兼)职禁烟劝导员和巡查员,对在禁烟区的吸烟者进行劝阻。
三、进入禁止吸烟公共场所的公民享有下列权利:
(一)要求该场所内的吸烟者停止吸烟;
(二)要求该场所的经营者或管理单位制止吸烟行为。
四、违反本通告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主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处理。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依法给予治安处罚。
五、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监督管理工作。交通运输、经信、住建、教育、文化、旅游、商务、食品药品监管、工商、城管行政执法等管理部门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监督管理工作。爱卫部门应当加强对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义务的单位,可以对其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以建议有关部门或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对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六、本通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桂东县人民政府
年2月18日
禁止抽烟通告相关文章:
1.禁止吸烟的通告
2.关于禁止吸烟通告
3.关于严禁吸烟的通告
4.公司禁止吸烟通告
篇4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医药卫生领域第一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多边条约。20*年*月*日,《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
《公约》第8条要求缔约方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公众接触烟草烟雾。20*年*月,《公约》第二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防止接触烟草烟雾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按照《准则》要求,自2011年1月起,我国应当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可能的室外公共场所完全禁止吸烟。
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止吸烟已成为时代潮流。20*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今后不再雇用吸烟者,并对现有吸烟职员提供戒烟帮助。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94个国家的统计结果,到20*年底,已有84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法律法规禁止在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吸烟,其中16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机构全面禁烟,其余68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等2类以上其他机构全面禁烟。20*年1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吸烟(公众卫生)条例》,要求在2009年6月30日前实现“无烟香港”目标,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
19*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烟草依赖作为一种慢性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编号为F17.2,确认烟草是目前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目前我国吸烟人群超过3亿,遭受被动吸烟危害的人数高达5.4亿,其中15岁以下儿童有1.8亿,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吸烟导致的疾病。
控烟履约,人人有责,军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更应起表率作用。为带头做好控烟履约工作,根据《公约》和《准则》精神,结合我国实际,决定自2011年起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全面禁烟,并就有关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卫生部门控烟履约责任
军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全面禁烟是控烟履约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要结合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并落实控烟履约工作主管部门及其工作职责。研究制定当地控烟履约工作规划,制定辖区内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全面禁烟的具体工作计划。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到2010年逐步建立健全地方从省到县、军队从军区级单位到团级单位各级控烟工作网络。
二、强化措施,全面加强控烟工作力度
各地、各单位要按照卫生部和全国爱卫办联合印发的《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标准(试行)》要求,积极开展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禁烟工作,将无烟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军地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和评优指标。
要将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全面禁烟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给予经费支持。结合中央补助地方烟草控制项目和各类创建无烟公共场所项目,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禁烟工作,积极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并开展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无烟环境监测。
军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卫生城市(镇)、文明城市、健康城市以及部队文明卫生军营建设,加强控烟宣传和法制建设。要将工作人员戒烟、不在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吸烟、宣传烟草危害知识、劝阻吸烟和提供戒烟服务等指标纳入《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以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规定,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努力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目标。军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首诊询问吸烟史制度,并将其纳入病历考核标准,为吸烟病人提供戒烟指导。军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禁止使用卷烟接待宾客,要为吸烟工作人员提供戒烟帮助。
三、广泛动员,努力营造良好控烟氛围
军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开展日常控烟工作同时,要结合世界无烟日等重大活动积极宣传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全面禁烟的重要意义。要动员并正确引导广大媒体积极宣传军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全面禁烟,通过大众媒体传播活动,带动其他行业主动参与控烟,自觉远离烟草。同时,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推动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禁烟工作的落实。
要加强多部门合作,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全国各地控制吸烟协会和其他社团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国内国际控烟资源,推动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禁烟工作。
四、督导检查,努力实现卫生部门全面禁烟目标
到2010年,军地所有卫生行政部门和至少50%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建成无烟单位,确保2011年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禁烟目标。
各省级以及军队各大单位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工作情况定期组织督导检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和武警部队后勤部将适时联合组织开展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督导评估工作,通报督导结果,对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
请各省级以及军队各大单位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局于2009年6月30日前,将贯彻落实本决定的实施意见分别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和武警部队后勤部卫生部。各部门将适时汇总并予以通报。
附件: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篇5
关键词:甲醇制烯烃;SAPO-34催化剂;煤制烯烃
中图分类号:TQ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3-0019-03
甲醇制烯烃(简称MTO)技术是煤制烯烃工艺路线的核心技术,它是将MTO级甲醇通过流化床反应器转化为乙烯、丙烯的工艺。传统工艺是以石脑油为原料制烯烃,MTO技术选用煤炭或天然气作为原料,此工艺实现了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延伸。
1 MTO发展背景
乙烯、丙烯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从全球范围来看,2004年底全球乙烯产能达到1.12亿吨,当年需求量为1.05亿吨,1999~2004年间,全球丙烯需求量年均增长4.9%,到2009年,世界丙烯产能已增至9000吨,年均增长率为4.8%,届时下游行业对丙烯的需求将达到8万吨,市场供不应求。
在我国乙烯和丙烯需求量大,2005年我国乙烯自给率约40.3%,2005~2010年,我国对丙烯需求量年均增长率达到5.8%。2010年国内对丙烯的需求将达到1905万吨,丙烯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供需缺口达825万吨。
目前,乙烯主要生产路线是通过石脑油裂解而来,通过乙烯联产生产的丙烯大约有60%,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会生产35%左右的丙烯,还有来自丙烷脱氢生产3%的丙烯和2%的丙烯来自其他途径。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50%以上的丙烯是通过乙烯联产生产而来,乙烯又是通过石脑油裂解而来,所以乙烯和丙烯主要还是依靠石脑油裂解所得,如果长期依靠传统的路线来生产乙烯和丙烯的话不是长久之计,因为目前面临着石油资源的有限性与短缺性,再加上石油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所以说寻求非石油路线来生产乙烯和丙烯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工艺开发,结合我国这样的“缺油少气多煤”的国情,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近几年来,我国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通过天然气和煤非石油路线生产低碳烯烃作为原料来源,我国的煤资源很丰富,但天然气的利用结构有待完善。根据截止到2004年底地质矿产部的有关资料,中国可采石油资源量是150亿吨,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67.3亿吨,剩余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24.5亿吨,按照2005年产量(1.82亿吨)计算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的储采比是13.5;中国天然气可采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目前探明可采储量约2.77万亿立方米,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为2.38万亿立方米,按照2005年产量(499.5亿立方米)计算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的储采比是47.6;中国煤炭资源总量是5.57万亿吨,保有储量是1.02万亿吨,目前探明可采储量是2040亿吨,剩余可采储量约1100亿吨,按照2005年产量(21.5亿吨)计算剩余煤炭可采储量的储采比是51.2。在当今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的形势下,结合陕西省有丰富煤炭资源,而且生产成本比较低廉的特点,具备了发展煤基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工艺的条件。
2 国外目前研发进展
美孚、巴斯夫、埃克森、环球油品等国际上一些著名的石油和化学公司也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来研究和开发甲醇制烯烃的工艺技术,目前此技术已趋于成熟。
2.1 美孚
1976年美孚选择了一种催化剂是使用ZSM-5中孔沸石分子筛,将甲醇转化制烯烃的工艺流程在列管式反应器中进行,在研究中发现,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也随之降低,向生成烯烃的反应速率变快,生成芳香类的反应速率相对减缓,也就说生成烯烃的反应速率超过芳构化反应速率,目标物质向烯烃转化,此现象引发了MTO研究的热潮。并于1984年进行中试试验,首先生成二甲醚,然后生成乙烯、丙烯和高级烯烃,据统计若以碳选择性作为基础,乙烯、烯烃收率分别可达60%与80%,比用传统的石脑油管式炉裂解法生产乙烯和烯烃的收率提高了1倍,美中不足的就是更换新催化剂的频次比较高,所用催化剂使用周期比较短。
2.2 巴斯夫
巴斯夫采用沸石催化剂,1980年在德国路德维希港建立了一套消耗甲醇30t/d的中试装置。初步试验结果是C2-C4烯烃的质量收率约为55%。
2.3 UOP
UOP筛选出的催化剂称作MTO-100,它是联碳公司开发的SAPO-34与一系列黏合剂材料之结合体。SAPO-34是MTO-100催化剂的基体,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硅、铝、磷、氧等元素。它具有内孔道结构和固体酸性强度,能够减少齐聚反应生成大分子烃类,从而提高烯烃的选择性。SAPO-34对流化床操作不是坚固耐用的材料,黏合剂可增加催化剂强度和抗磨损性能。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孔径对乙烯、丙烯和少量的C4有相对高的选择性,很少产生C4以上的重烃类物质,能生产出相对纯度高的乙烯和丙烯,其纯度均在99%以上,产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波动范围内,乙烯和丙烯也符合用来聚合为聚乙烯和聚丙烯。
3 国内MTO技术进展
我国从事MTO研究的单位主要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清华大学两家,其次还有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3.1 MTO技术发展概况
甲醇制烯烃工艺技术开发难点主要有两点:一是选择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催化剂;二是配套合适的反应及分离装置。近年来,MTO工艺催化剂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磷酸硅铝系列分子筛上,特别是SAPO-34。该催化剂可使甲醇转化率达到100%,低碳烯烃碳基选择性可达到80%以上,且基本无C5以上的高碳烃生成,但该催化剂失活速率相当快,由于MTO产物主要以低碳烯烃为主,还有一些副产烷烃,产物分离相对传统的乙烯分离流程较为简单。
3.2 我国研况
在20世纪80年代,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已开始对MTO工艺的硅铝磷酸盐分子筛的研究,大连化物所的开发与研究工作进展迅速,在20世纪90年明了用三乙胺和二乙胺为模板剂及用三乙胺和乙基氢氧化胺为双模板剂制备硅铝磷酸盐分子筛的经济实用方法,同时还研制了专用的MTO催化剂DO123,而DO123催化剂的价格却低得多。
篇6
【论文关键词】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禁忌语;言有所指
一、禁忌语“言有所指”的性质
语言学家奥斯汀(Austin)在他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中提出,人类的言语不仅仅是语言的使用,是一种行为,即通过说话来做事。他把言语行为分成了两大类:表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rmative)。随后,奥斯汀进一步把施为句分成三种:以言指事(1ocutionaryact)、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act)和以言成事(或以言取效)(perlocutionaryact)。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抓住了言语交际中“人的因素”,阐述了交际单位不是句子而是表达说话人一定意图的语句,把语言的使用与说话者联系起来,把语言符号的使用同“自我”对立起来。
我们在把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用于考察禁忌语现象时发现,禁忌语作为一类相对特殊的语言现象,其存在并为人们所认识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禁忌语本身的符号性及语言符号的社会性本质:其符号性使人们把它的能指与各种人们避讳的事物或理念(即所指)直接对应起来,甚至就看作被避讳的事物本身;其社会性是由于言语社会集团中的人们对禁忌语有着共同的认知习惯,因而在交际双方的谈话中,交际者大多正是认为某些言语的使用是有所指,才对这些言语的使用有所忌讳。
禁忌语的言有所指,是借用奥斯汀的以言指事的说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奥斯汀的以言指事。它更多的类似于结构主义中的相当于“意义”的“所指”,也就是说,说话者所说出的话语中的某些语言符号由于指代客观世界中某些人们所禁忌的客观事物或理念,因而为人们所避忌。如果说奥斯汀的以言指事是用言语在“指什么”,那么禁忌语的言有所指就是在指“人们避忌的事物和理念”。
二、禁忌语“言有所指”的种类
禁忌语的言有所指,是语言符号指称功能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客观事物和理念是人们所避忌的,指代这些人们所避忌的事物和理念的语言符号也因而成为言语交际的禁忌语。语用学中把这种专门指代事物和理念的语言符号称为指称语(reference)。语言中,很多指称语由于其所指称的事物的特殊性而成为言语交际的禁忌语。
1.人称代词指称语类(Personalpronounrefer_ence)。在言语交际的某些特殊情境中,说话人话语中人称代词指称语的选择使用,会直接影响到其交际效果。某些人称代词指称语的使用会给交际对方造成唐突、不礼貌的感觉,因此,交际者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会对这些指称语的使用有所避忌。这种避忌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指称语的言有所指,即指代的是客观世界具体的人,因此,把这类禁忌语称为人称代词指称语型。
大多数语言当中都存在着三种人称代词体系: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在表达命令、批评、建议等意图时,常常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有所选择,以免造成交际的失败。例如,在对他人进行批评、建议时,使用第二人称,常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说话者一般会使用转换人称代词的方式,来避免这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例如:
(1)你身为教师,应当对学生负责。(校长在批评一名教师。)
(2)我们身为教师,应当对学生负责。(同上)
同样是“批评”这样一种本质上有损于对方的言语行为,例(1)中校长用了“你”这个人称代词,教训的口吻加强,会令被批评的对方产生抵触情绪,效果是消极的。但是例(2)中校长使用了“我们”,模糊了所指的范围(referentialrange),照顾了交际对方的积极面子,减轻了交际对方的心理排斥情绪,因而产生积极的交际效果。再如:
(3)在本文中,我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全面的探讨。(说话者是某篇论文的唯一作者)
(4)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全面的探讨。(同上)
在对某种功绩进行描述时,例(3)单数第一人称“我”的使用会尽量避忌,以免给人造成骄傲揽功的印象。例(4)改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来表达,以扩大所指的范围,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显得谦虚谨慎。
在某些交际场景中,说话人为了更好地达到命令、劝慰、警告等的意图,还常常用第三人称指称语来代替第二人称或第一人称,以减轻这种话语对说话人所造成的伤害。如:
(5)这回你就听我一句吧。(生硬)
(6)这回你就听老师一句吧。(和蔼亲切)再如:
(7)Whohasfrightenedyou9.(生硬)
(8)hW ohasfrightenedmybaby?(和蔼)
例(5)和例(7)中,由于说话人所使用的指称语的所指对象在当时的交际语境当中的身份的特殊性,导致了说话人交际话语的不礼貌、不得体,这种说话方式通常为交际者所避忌,因而推崇(6)和(8)。
可见,在特定的情景中,由于说话人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的特殊性,说话人对某些会造成消极交际效果的人称代词指称语的使用有所避忌,这正是受人称代词指称语的所指对象和范围的限制。
2.专有名词指称语类(Propernoun refer-enee)。所谓的专有名词指称语就是指名字类的禁忌语(names)。语言中很多专有名词指称语在言语交际中是被禁忌的对象。这些专有名词之所以遭到禁忌,也是因为其所指对象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所避忌的对象。
在中国古代,臣子对君主的称呼,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下级对上级的称呼一般都有一定的礼数:臣民们忌言帝王的名字,百姓们忌言达官显贵的名字,后代忌言祖先的名字,晚辈忌言长辈的名字,等等。因此,形成了“为君者讳,为官者讳,为长者讳,为贤者讳”的名讳制度。比如,唐朝时,为避唐王李世民的“李”姓,把“鲤鱼”改称为“赤鲜公”、“三十六鳞”;今天我们的“正月”的“正”字之所以读成阴平,而不读成去声,也是因为古人为了避秦王赢政的“政”字的结果。所谓家讳,就是忌说忌写长辈和祖先的名字,正所谓“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司马迁的父亲名“谈”,于是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把“赵谈”改为“赵同”,而且在《史记》的全书中也找不到“谈”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清代。《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避其母亲的名“敏”字,在遇到“敏”字时都说成“密”,在书写时常省去一两笔或干脆用口来代替。官讳的典型例子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说法。说的是宋代四川某一知州李登因名“登”而下令百姓在当地放灯节中把灯改称“火”。所谓圣人讳,就是对圣贤名字的忌讳。孔子、老子、孟子等圣贤的名字“丘”、“耳”、“轲”等长期被放入禁忌之列。到了今天,虽然已经没有过去那种严格的名讳,但是我们仍然认为直呼长辈及尊者的名字是不敬的行为。人们之所以对这些人的名字进行避讳,正是这些名字言有所指,是指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敬畏的人。由于名字具有指代人物本身的作用,因此,人们把对这些人的敬畏转嫁到了对名字的避忌上,以示对他们的尊敬。
英语中还有很多种族歧视性的指称语,在交际中已经被视为禁忌用语。如把黑人称作Negros,把意大利人称作Dogos,把犹太人称作Kikes,把美籍波兰人称为Potacks,把美籍华人称为Chinks,把美籍日本人称为Japs等,人们避忌这些指称语的原因,也是因这些指称语的言有所指。
3.普通名词指称语型(commonnounrefer-ence)。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除了对某些专有名词指称语的使用有所禁忌之外,还对某些普通名词类的指称语有所避忌。
篇7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治疗现状;预后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又称老年性膝关节炎或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是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膝部骨关节的软骨面发生了磨损、破坏,软骨下的骨质病理性增生,膝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软组织退化,导致膝关节逐渐畸形、疼痛,最终发生膝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疾病。膝骨关节炎目前治疗大体可以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非手术治疗又包括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具体治疗应该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自身危险因素和病情程度实施个体化治疗。患者早期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延缓病程,应该尽量用无创性治疗方式;晚期患者治疗目的则是消除或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的范围,重建关节稳定性。
1非药物治疗
膝骨关节炎的非药物治疗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基础。初次就诊且症状不重的KOA患者,非药物治疗是首先的治疗方式,其目前是减轻疼痛,改善功能,使患者能够很好地认识疾病的性质和预后。
1.1患者教育 由于KOA患者病程缓慢且长,且症状影响生活和工作,造成患者思想负担过重,对治疗的期望值较高。因此,非药物治疗中心理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让患者充分认识疾病的本质和预后,与医生达成一致。除了心理教育外,还包括生活方式与功能锻炼教育[1]。生活中减少不合理的运动,适量运动,避免不良姿势,减少长时间的跑、跳、蹲或爬楼梯等以减少关节面承受的压力;合理的功能锻炼是指非负重情况下的锻炼,维持关节最大活动度,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
1.2物理治疗 主要目的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包括:磁疗、热疗、电疗、水疗、牵引、针灸、按摩、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等[2-5]。
1.3行动支持 其作用是:主要减少受累关节负重,包括:手杖,拐杖,助行器等。
2药物治疗
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药物可分为:局部药物治疗、全身药物治疗、关节腔注射、改善病情及软骨保护剂;因其药物种类繁多,故应从药物疗效、作用机制等特点选用。药物的选择原则:炎症明显时,以消炎为主,镇痛为辅;炎症不明显时,以镇痛为主,消炎为辅。目前尚无药物能逆转膝骨关节炎进程,但对症状控制疗效明显。
2.1局部药物治疗在药物剂型的选择上,建议首先选择局部药物治疗KOA,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乳胶剂、膏剂、贴剂和非NSAIDs擦剂。现代中医学结合物理治疗方式,予以中药熏蒸、中药敷贴、中药离子导入等局部治疗。
2.2全身药物治疗 膝骨关节炎全身药物治疗包括:控制症状的药物和改善病情类药物及软骨保护剂。
2.2.1控制症状的药物 对于KOA的患者全身用药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这类药物具有明显的抗炎、止痛作用,是治疗骨关节炎的常用药物。传统的NSAIDs属于非选择性NSAIDs,同时抑制COX-1和COX-2对胃肠道有负面影响,故对有消化溃疡的患者要慎用。其中COX-1为结构酶,主要维护血小板、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保护胃粘膜。而COX-2为诱导酶,阻断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止痛的作用。其他辅药物包括抗抑郁、镇静、抗焦虑和肌松药,合理配用能更好的发挥协同作用。
2.2.2改善病情类药物及软骨保护剂 包括硫酸软骨素、氨基葡萄糖、双醋瑞因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氨基葡萄糖分为盐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氨基葡萄糖两类,具有补充软骨基质、刺激软骨细胞蛋白多糖合成的作用,还可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质(MMP)和胶原酶等软骨降解酶的活性[6],从而发挥抗炎、促进软骨再生作用。双醋瑞因通过显著抑制白介素-1和氧自由基的产生和释放,抑制MMP升高,稳定溶酶体膜而发挥抗炎、保护软骨作用。
2.3关节腔内药物注射临床上常用的关节腔内注射药物分为玻璃酸钠与糖皮质激素两类。
2.3.1玻璃酸钠 对膝骨关节的主要作用:关节软骨的、覆盖屏障及缓冲应力。经研究证明对轻中度KOA具有良好疗效[7]。使用方法为1次/w关节内注射,一般4~5次为一疗程。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对改善疼痛、僵直和功能有明显好处[8]。
2.3.2糖皮质激素 对NSAIDs不能耐受或治疗4~6w无效者,可行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由于激素可损害软骨,故长期使用会加重症状,同时增加感染的风险。故一般每年最多不超过3次,在第1次注射糖皮质激素1w后,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不再注射第2次;如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存在疼痛,可再注射1 次;如若患者症状无任何缓解,可停止注射糖皮质激素,改其他方法。
3手术治疗
当患者有比较严重的疼痛及明显的功能障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影响生活及工作时,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早期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行关节镜清理术效果良好。晚期出现持续性的疼痛和畸形时,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关节周围截骨术、关节融合术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
4小结及展望
目前,对骨关节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缺乏足够的了解,治疗手段多为对症治疗,还没有单一的特效方法,直接针对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方法是一种研究的方向,比如:组织工程化软骨移植,自体或异体软骨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总的来说,基因治疗目前尚处于动物试验阶段,临床诊断治疗应用少。目前最理想的方法是综合治疗,通过分析患者自身情况,了解患者期望关节恢复和使用程度等,来设计个体化治疗计划。
参考文献:
[1]秦大伟,李F,郭天龙.运动疗法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5):466-467.
[2]过怿赘,吴敏,卢建平,等.远红外磁疗贴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的临床对照研究[J].长治医学院报,2014,4(28):129-132.
[3]金龙,丛芳,司凤山,等.温水浴和热水浴对膝关节活动受限的疗效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5(18):461-462.
[4]飞,靳宪辉,张庆胜,等.滑膜炎颗粒结合红外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29-30.
[5]顾敏,顾旭东,姚云海,等.高电位治疗慢性疼痛[J].中国康复,2005,20(5):306.
[6]Bliddal H,Christensen RD,Kristensen PK,et al.Glucosamine effectiveness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presentation of a Cochrane analysis with the perspective on the GAIT trial [J].Ugesk rLaeger,2006,168(50):4405-4409.
篇8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农村广泛存在非正规金融现象,对非正规金融的演进以及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探寻农村正规金融的制度缺失与非正规金融具有的经济效应、制度效应入手,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深入分析了非正规金融的演进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并指出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应是市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是从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以政府推动为主的自上而下的制度演进;二是以农民为主的自下而上的创业活动所形成的制度安排。政府推动的一系列体制机制转变大体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范畴,以农民为主的群众创业活动所形成的制度安排,大体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范畴。
中国农村各个领域的改革大都从市场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开始,逐渐过渡到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逐渐兴起,并演变成农村金融市场的普遍现象。非正规金融是一种因未得到现有金融政策和法律支撑而游离于现有金融体制和制度安排之外的具有强烈的市场化、自由化、隐形化色彩的体制外金融活动。据陈锡文(2004)研究,中国2.4亿户农民家庭中,大约只有15%左右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85%左右的农户要获得贷款基本上是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温铁军(2001)对我国东中西15个省24个县41个村的调查发现,民间借贷发生率高达95%。
国内外对非正规金融制度演进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研究不多,且大都从诱致性制度变迁出发,忽视了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主要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中国农村正规金融的功能性缺失引致了农村金融缺口,而越演越烈的金融缺口则产生了获利机会,这为非正规金融的产生提供了市场空间,为金融制度创新提供了激励,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是对这一利润机会的理性回应。非正规金融从它“诞生”之日起一直发挥着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村福利等重要功能。但市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并不对立,非正规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供给与制度供给,即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以及所引发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
二、制度变迁相关理论研究
拉坦和速水是最早系统论证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家,“对制度变迁需求的转变是由要素与产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以及与经济增长相关联的技术变迁所引致的;对制度变迁供给的转变是由社会科学知识及法律、商业、社会服务和计划领域的进步所引致的”。林毅夫在总结以往经济学家观点的基础上,把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
强大的制度需求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源泉。影响制度变迁的需求因素提供了进行制度变迁的潜在收益,而影响制度变迁的供给因素降低了进行制度变迁的成本,二者共同促成了旧制度向新制度转变。从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看,在诱致性变迁中,制度需求是主导性的,而制度供给是适应需求而提供的。在制度不均衡的条件下,经济主体发现潜在利益并采取行动,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并努力创造条件以降低制度变迁成本,进而使得适当的制度能被供给出来。
诱致性制度变迁并不排斥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并非都是自动完成的,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它需要人们之间进行自愿的联合行动来完成,但集体行动常常面临高成本壁垒,为此制度供给可能不足。为提高制度供给水平,需要引入政治资源,“由技术与制度创新所形成的新收入流提供了利用政治资源来分割收益的激励。” 也就是说诱致性制度变迁有时不仅不排除政治力量的参与,反而需要政治力量来促成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并不能提供市场经济运行的所有制度供给,诸如市场经济的法律建设,宏观经济调控、教育、交通等社会公共产品、社会保障体系、明确界定的产权体系等,没有强制性制度变迁提供游戏规则的情况下,将导致某些制度安排畸形发展,最后影响经济的发展。
诱致性制度变迁到一定程度可能向强制性变迁转化。诱致性制度变迁不断推进将促使政府采取新的制度安排,打破利益格局的平衡。诱致性制度变迁能形成市场绩效,为政府提供试点式经验;当诱致性制度变迁形成的制度安排成为全社会主流制度安排时,社会的制度构架会发生质的变化,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推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制度安排,为实现新的制度均衡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中国农村正规金融的功能性、制度性缺失
(一)政策性金融功能严重弱化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主要任务本应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但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其主要业务仅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信贷服务,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功能严重缺位;另一方面,农业银行了部分政策性金融业务,如扶贫贷款与政府贴息贷款等,导致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严重下滑,支农功能不足;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长期以来资金拨付有限,且资金不能按时到位,有时不得不向央行借款,使筹资成本上升,制约了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政策性金融功能的严重弱化,制约了政策性金融资金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贷收缩
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照“经济、高效、精简、合理”的原则,对农村经营网点进行大规模撤并,如1999—2001年宁夏共撤并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和营业网点158个,其中县以下占93%。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而剩下的营业网点大多把有限的贷款资金发放给大型基础设施、国债配套资金和生态建设等国有大型项目,而对急需资金的农业生产和个体、私营企业的贷款却全面紧缩。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中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以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源及高额回报,使得农村金融市场本来就很少的国有资本变得更为稀缺。
(三)农村信用社垄断性供给的弊端
在国有商业银行功能严重缺位的状况下,农村信用合作社事实上已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中介,在不少贫困地区甚至是惟一的合法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服务范围非常有限,经营的自负盈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倾向,使得资金向收益相对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流动,真正需要资金贷款的农户难以得到金融支持。2002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吸收各项存款19469亿元,各项贷款14117亿元,两者差5352亿元,其中有价证券及投资1812亿元,净存放中央银行684亿元,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1152亿元,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估计从农村流出资金约3000亿元(夏斌,2003)。同时,农信社长期以来产权主体不明晰,历史包袱沉重,员工素质不高,电子化建设水平低,结算手段落后,服务品种单一,独自面对庞大的农村市场需求,其规模与实力显得十分弱小。
(四)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本应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严重的制度缺陷无法有效承担支农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单一,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二是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把大量的农村剩余资金 “倒流”到城市,加大了农村金融缺口,加剧了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
四、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经济效应与制度效应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经济效应
农村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及其融资行为具有分散化、规模小、周期长、监控难、风险大等特点,农业的回报率低,正规金融的利润最大化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加之农村人口相对贫困,储蓄不足,大规模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缺乏存在的基础,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经营往往无利可图,因此正规金融供给短缺即金融缺口最容易发生在农村地区。巨大的金融缺口为非正规金融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盈利机会。在市场期望和需求催生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农村民间金融及合作基金会为代表的农村非正规金融迅速崛起,有效地填补了我国农村巨大的金融缺口,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基于实地调查的研究发现,中国的私营企业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一直主要依靠非正规金融(或者经济学家所称的路边交易市场,Curb market)融资。
非正规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增加社会福利的绩效也得到了实证研究。高艳(2007)实证研究发现,1986—2003年,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从促进农民年增收的效率来看,非正规金融要高于正规金融。根据史晋川(2001)的考察,在官方制度下,我国国有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0%,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80%,非国有部门的经济增长贡献率约为60%,其贷款却只占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不到20%,这表明我国正规金融制度严重不适应现有的经济基础,而非正规金融制度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制度效应
非正规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制度安排,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非正规金融是社会成员间利用我国乡村的各种习俗、惯例或血缘关系,达成的广泛的非正规合约,这一合约是建立在社会成员之间的长期行为合约、隐含合约的继承上,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由于地缘、人缘和血缘、业缘等原因,非正规金融具有交易各方的信息成本优势,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信用具有很强的甄别能力,能有效避免或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违约行为;农村民间融资无繁琐的交易手续,交易过程快捷,可以使借款人迅速、方便地筹集所需资金。非正规金融由于一般不需要对供给方“公关”而支付“寻租”成本,其融资成本低廉。
非正规金融制度与农村现有金融制度安排的竞争,促进了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的变革。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正规金融的贷款行为有时会受到行政力量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贷款基准利率也是管制利率,而农村民间金融中的借贷行为和利率都是市场化的。可以说,农村民间金融是一种纯粹的市场金融形式和市场金融交易制度。非正规金融所反映出来的机制优势、信息优势、成本优势、速度优势能大大提升这种制度安排与正规金融制度安排的竞争优势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给正规金融组织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迫使政府、正规金融组织对原有的制度安排进行重新思考。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以及政府如对其进行规范、引导,这将对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非正规金融的形成、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非正规金融对违约者是一种硬预算约束,违约者的违约不仅会遭受舆论谴责、社会排斥、群体惩罚,还有可能遭受暴力伤害,这大大降低了非正规金融的违约率。Aleem(1993)估计,在他研究的大多数案例中,非正规金融的违约率一般要低于正规金融5%左右。非正规金融在契约执行与治理上具有独特的制度安排,相对于正规金融契约改善了农村经济主体遵守合约、提升信用水平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从而为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非正规金融演进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
(一)非正规金融的产生与市场诱致性制度变迁
我国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我国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政策,农村金融制度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促使了农村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与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而农村正规金融却存在业务相对萎缩,经营不善和农民贷款困难等问题,正规金融供给的制度性和功能性缺失已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农村金融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和谐产生了获利机会,这种获利机会为非正规金融的形成(一种适应农村经济新形势的制度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一直蕴含着经济体系内在的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主要体现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和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垄断式控制,导致长期存在且越演越烈的“金融二元结构”, 这表现在私人部门经济面临的融资约束、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低效率等诸多方面。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不均衡性产生了获利机会,这为非正规金融(相对于正规金融制度,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型的制度安排)的产生提供了市场空间,为金融制度创新提供了激励,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是对这一利润机会的理性回应,它是非均衡的长期发展而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自发“矫正”,从而逐渐孕育出另一种更为有效的制度安排,从而实现对现有农村金融制度集合的补充和完善。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市场主导的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但我国非正规金融的有序演进与农村金融制度的合理变迁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它具有市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相互交织的特征。
(二)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并不排斥强制性制度变迁。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既包括非正规金融的演进,又包括对原有金融制度集合进行变革。从制度变迁的动力和机制的角度看,非正规金融是作为正规金融制度的“边际”而存在的,部分非正规金融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向正规金融制度演变。因此,非正规金融演进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即非正规金融的演进(市场诱致性制度变迁)会对现有的正规金融造成强烈冲击,从而引发政府对农村现有金融制度进行有效变革(强制性制度变迁)。而这种对现有金融制度变革本身就是对非正规金融进行批判、继承的过程,即把非正规金融逐渐纳入农村正规金融体系的过程。同时,强制性制度创新可以克服正式制度在诱致性制度创新(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中,因外部性和“搭便车”问题而产生的制度供给不足。同时,政府的偏好和有限理性、政治统治基础情况对非正规金融演进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方向和方式也会有很大影响。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供给、法律供给,政府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演进提供合法化的制度平台,也有利于其正规化、规范化的发展。
总之,市场诱致性制度变迁产生了农村非正规金融,而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能推动非正规金融的有序演进、逐渐融入农村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变革。其发展逻辑是,农村金融制度的非平衡性,即农村金融的“二元结构”促使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促进了经济发展及其农村金融制度运行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推动了政府主导的金融制度变革。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是一个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基础演变引发国家对金融制度重新思考的过程。
六、结论
我国农村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广泛的非正规金融,从制度变迁来看,它是一种市场诱致性制度变迁,由于现有的农村正规金融制度供给与农村金融需求多元化这对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但是,中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壮大以及农村金融发展绝对离不开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它需要政府对农村金融制度进行重新思考。一方面,政府应该对现有的正规金融制度进行重新设计以解决正规金融制度供给严重不足、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对非正规金融的态度不应该是“默许”,也不是“放任自由”,更不是“压制”,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非正规金融进行规范、引导,赋予其合法地位,从而促使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才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J.E.Stiglitz and A.Weiss,1981),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3):393-410.
[2]Kellee S.Tsai, “A Cycle of Subversion:Formal Policies and Informal Finance in China and Beyond”,prepared for delivery at the 1999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1999(September).
[3]张军.改革后中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部门:温州案例[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7,(20):10-20.
[4]赵中杰.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综述与对策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7,(7).
[5]卓凯.非正规金融、企业家甄别与制度变迁:理论与经验[C].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
[6]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农户信用与民间信贷课题主报告[R].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1-6-7.
[7]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4,(1).
篇9
关键词:掘进机;电液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分类号】:TD421.5
1、前言
在煤矿企业,掘进机作为重要的生产设备之一,其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煤矿生产是否能顺利进行。而电气系统是掘进机整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系统的可靠运行是整机正常工作的保证。本文以132掘进机介绍,132掘进机是一种半煤岩掘进机,非常适合于切割煤及半煤岩巷道,是目前中国掘进机市场所需的一种产品。本文通过对掘进机的电控制系统及液压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并充分借鉴国内外成熟技术,结合国内生产实际,进行优化设计,设计后达到生产要求。
2、132型掘进机的总体设计
132型悬臂式掘进机,总装机功率242kW,截割功率132kW,经济切割煤岩硬度60~70MPa。132型悬臂式掘进机外形主要由截割、行走、装运三大机构和液压、水路、电气三大系统组成。并通过主体部将各执行机构有机的组合于一体。该机是集截割、装运、行走、操作等功能于一体,主要用于截割任意形状断面的井下煤或半煤岩巷道。定位截割时,最大截割高度达4m,最大截割宽度5.24m。132型悬臂式掘进机,采用机械和液压两种传动方式,操作篱便可靠、运行平稳、截割效率高。电气系统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并配备中文液晶显示屏,能实时反映截割功率、油箱温度、系统压力等工况,各项保护和显示功能齐全。同时,还配有机载喷雾水泵增压系统,为内喷雾系统提供5MPa压力水,可有效地抑制截割产生的粉尘和火花,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3、掘进机电气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1 掘进机电气系统的组成
掘迸机的电气系统主要有操纵箱、矿用隔爆本安型电控箱及电器元件组成,如图1
所示。
掘进机的电控装置是集光、机、电一体化的全数字新技术产品,采用日本三菱的可编程控制器,通过复杂的运算程序及模块电路进行控制,运用RS485和RS一232C卡进行通讯,可实现声光报警,液晶中文显示,故障提示等,大大减少故障率和维修时间,提高了生产和经济效益。
3.2 掘进机电气系统的原理
电控系统主要有液晶显示屏、D(2N.48MR主控制器、光藕板、FX2N.4AD模块、电压变送器BF0、温度变送器BF7、电流变送器BFl.BF5、电源变压器T1等组成。电气系统通过电源变压器T1,可提供15V的本安电源和24V的开关电源,由于开关电源不是本安电源,通过光藕板进行过渡隔离。对于系统信号的采集,首先通过电流、电压互感器、温度传感器把采集的信号传到电流变送器、电压变送器及温度变送器,再经4AD模块把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传输到可编程控制器(PLC),经过数据分析、比较后,PLC发出控制命令。
3.3 掘进机主回路工作原理
电气控制系统的主回路主要由隔离换向开关QS、电流互感器TAl~TA9、交流接触器KMI~KM3、电机MI~M3组成。A、B、c为三相ACll40V,50HZ的电源。油泵电机的电源接线U1、V1、W1,通过接触器KMt来进行通断。截割电机的电源接线U2、V2、W2,通过接触器KM2来进行通断。备用电源接线U3、V3、W3,能过接触器KM3来进行通断。根据要求,油泵电机启动后,才能启动截割电机。当油泵电动机已起动时,要起动截割电动机时,按下截割起动按钮,经报警后,PLC的Yl口控制中间继电器J2吸合,使得接触器KM2吸合,截割电机的接线端子U2、V2、W2接通电源,截割电动机开始起动。
3.4控制回路工作原理
控制回路如图2所示,电源变压器T1输出的AC220V电源经熔断器FU2、FU3,一路供给执行控制器、中间继电器和本安电源,使其工作,另一路供给真空接触器,用于控制真空接触器。
油泵电机起动的工作原理:按下“油泵起动”按钮后,经执行控制器,延时报警:掘进机准备起动,中间继电器J1得电吸合,使得J1―1接通,真空接触器KMI吸合,油泵电动机运转。按下“油泵停止”按钮,经执行控制器使中间继电器Jl释放,切断控制电源,油泵停止。截割电动机起动:当油泵电动机起动后,便可以起动截割电动机。按“截割起动”按钮,报警器开始报警:“截割头开始起动”,延时后中间继电器J2吸合,真空接触器KM2吸合,截割开始计时,截割电动机开始运转。按下“截割停止”按钮,中间继电器J2释放,切断控制电源,截割电动机停止。
3.5 漏电回路工作原理
在掘进机电控装置送电至电机起动前,电控装置要对各负载进行漏电检测,其工作原理如下:漏电检测线在电机的负荷侧,经接触器KM和中间继电器J常闭点、漏电保护单元LD至漏电检钡4单元。当发生漏电或主回路绝缘降低时,漏电检测单元检测到其主回路对地阻值过小,将信号传输给可编程控制器(PLC),由控制器进行信号分析比较后操纵继电器动作,使与之对应的中间继电器的线圈电源被断开,达到漏电闭锁的目的,同时漏电检测单元输出24V电源供给显示。当电机启动后,由于中间继电器和接触器的吸合,常闭点断开,漏电检测线被断开,使漏电检测停止检测。其工作电路如图3所示。
4、结语
随着现代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时代的到来,掘进设备中将会融人更多先进的控制和监视手段。掘进机电气控制随着电气技术的发展而迅速进步,并将成为掘进机科技含量最高和技术创新最快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贾有生. 掘进机电气系统保护及故障诊断研究[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篇10
关键词:董事会制度 演进 职能
一、董事会制度与职能探源
据考证,董事会的雏形发端于中世纪的商人公会,如伦敦的一个绸布商人公会每年选出4名业主来治理公会,并规定,商会的重要事情需召开商会全体会议来决定。从职能上看,这四名业主类似于当今的“经理”。后来,由于厌恶了商会全体会议的低效率,商会萌发了所谓的“董事会制度”,即每年再选出12名助理来代替全体成员表决,并协助“经理”执行工作。
近代,在英美公司的两个典型形式(规约公司和合股公司)中,董事会制度经历了其初创和初步成型阶段。规约公司具有垄断的同业公会性质,成员以自己的名义经营,各自承担风险。“董事会”的职能主要是对内充当“裁判者”,协调各成员的经营活动,对外维护行业的垄断。
不同于规约公司,合股公司,如东印度公司,设1名总督和24名董事组成董事会,担任董事的资格被城市商人所垄断。董事会变成了实际的经营管理机构。对于不够资格担任董事的股东而言,他们成了完全意义上的资本提供者,所有权与经营权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分离。
如今的董事会,由于公司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复杂性和专业化分工的加强,董事会职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目前比较集中的观点是,在公司治理中,董事会主要承担战略咨询与监督控制两个职能。
二、董事会制度变迁与职能梳理
从制度变迁理论出发,董事会职能的变迁或者说董事会制度的变迁显然是由诱致性变迁到强制性变迁的过程。中世纪“董事会”的出现完全是出于普通的代议制思想,是业主们为减少麻烦而选出代表“”执行或协助执行公会工作。在规约公司中,受益于当时的特许经营制度,为了维护行业利益的需要,董事会职能包括了对内协调和对外垄断的功能。
到合股公司阶段,董事会制度有了部分强制色彩。普通的资本提供者没有资格进入董事会,在某种意义上,主要由城市商人组成的董事会剥夺了普通股东的权力。但这种制度安排符合作为国家对外扩张工具的东印度公司的角色发挥。而反观当代各国的公司治理,在经历过历史的检验和学术界的论证后,董事会制度已经赫然呈现在各国的公司法律法规当中,人们对董事会的职能和作用的重视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董事会职能的历史变迁中,董事会担任过“裁判者”“经营者”“监督者”。可见,董事会职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今,有关董事会的制度安排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单层模式,这种模式中,股东会下设单一的董事会,董事会既承担决策与执行职能,也承担监督职能。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层模式,该模式下,股东会下设监事会,履行决策和监督的职能;监事会下设董事会,主要承担执行功能。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网络模式,该模式在股东会下设执行董事和监督董事,分别承担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
各种模式关于董事会职能的安排差别主要集中在决策、执行、监督方面。如何实现这几个职能的权衡,以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目标,这就不得不考虑“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的三层公司治理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从董事会的历史变迁中可以看出,中世纪的商人公会选举出来的“经理”实际承担着执行的职能,后来萌发的“董事会”实际承担着决策的职能。在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职能成型阶段,合股公司,由城市商人组成的董事会承担的也是经营管理职能,这种经营管理更加侧重于决策和执行功能。可见,本质上董事会的执行职能先于决策职能,决策职能先于监督职能。
引起董事会职能变迁的重要因素在于现代股份公司的出现。由于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公司的规模、业务量随之空前的膨胀。股份公司的董事会无力继续承担经营管理的职能,于是执行功能分配给了具备专业素养的经理层,董事会保留着决策职能。这是各种模式安排中具有共性的一面。个性的一面在于监督职能的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非人力资本来说,人力资本的谈判相对价值有了显著提高,管理层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与日俱增,这就不得不增加对管理层职责的监督。而各种模式关于监督职能的安排也各有千秋,如单一模式下的监督职能主要依赖于独立董事,双层模式下的监督职能依赖于监事会,网络模式下的监督职能依赖于监督董事。我国公司法对经理层的监督职能既依赖监事会又依赖独立董事,虽是机关重重,可实际效果不容乐观。
三、有关董事会职能的几个问题
且不论各种模式的制度安排孰优孰劣,笔者认为,考虑有关董事会职能的制度安排,有几个根本问题应该首先予以澄清:
第一,股份公司的发展产生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这里出发,董事会首先迎合的是决策和执行职能的需要。然后,两权分离下,由于各利益主体契约的不完全性及股东行使权力的能力有限性,必然产生成本。为节约成本,就需要监督职能的引入。
第二,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三者的关系中,有几种值得商榷的作用机制。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与大多数国家相同,我国目前的机制安排是,由股东会产生董事会,负责决策管理;再由董事会产生经理层,负责业务的执行。这种二级单链条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链条长,从而成本可能出现“1+1>2”的效果;再者,从对经理层的监督角度看,虽然这种模式有利于加强董事会对经理的了解和控制,但从经理的角度看,“收买”为数不多的与其具有“委任-被委任”关系的董事会成员(包括独立董事)未必有多少困难。这种模式下,依赖董事会为节约成本发挥其监督职能很难确保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另一种可以商榷的模式是,由股东会产生经理层,负责决策和执行;同样也由股东会产生董事会,负责对经理层进行监督,经理层和董事会均单独对股东会负责。这种一级双链条模式类似于中世纪的商人公会,不同之处在于公会的“董事”没有特定职能,只是经理的助手。该模式的特点在于链条缩短了,可能会形成“1+1=2”的成本。另外,从监督的角度看,董事会与经理层属于同级别并相对独立的机构,监督效果可能更好。只是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存在困难,且该模式对股东会的要求更高、责任更大。
第三种治理模式源于最简单、朴素的代议制思想,即由股东会选举有经营管理能力的股东代表经营公司,这些代表既负责决策又负责执行。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链条较短,成本极低,且基本不需要考虑监督的问题。该模式在公司规模相对较小的时期发挥过正面作用,在股份公司规模普遍壮大以后黯然失色。然而,内化于其中的思想并未随之没落,“兼任”现象便是该模式的影子在当今公司治理机制中的升华。本文所说的“兼任”现象,是指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交叉任职。实证研究表明,该现象在公司治理实践中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有关“兼任”对成本以及对经理层监督效果等方面的影响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新兴热点。
第三,董事会的监督职能是继“执行”“决策”职能之后派生出的职能。该职能的出现是为了减少问题引起的额外交易费用,包括内部人控制现象。值得讨论的是,履行监督职能的主体有没有必要落在董事会身上?诚然,相对于其他主体,由于存在“委托-被委托”关系,董事会对经理层了解的更多,也更加容易对其进行监督控制。但是“了解”程度的增加必然也会导致独立性的降低。相反,主要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的监事会与经理层的关系相对独立的多,但是对其“了解”的更少。理想的独立董事制度是既“了解”又独立的监督主体。但在实际中,尤其是我国,独立董事既不“独立”也不“董事”已然成为公开的秘密。如何能使该制度真正实现“理想化”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四、现代公司治理中董事会职能的履行
如前文述及,董事会从执行者到裁判者、再到监督者的身份转变;董事会职能从执行到决策,再到如今兼决策与监督于一体的转变,印证了当代公司治理模式由“股东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转变的趋势,也印证了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超越非人力资本的倾向。在这一背景下,董事会主要承担战略咨询与监督控制的职能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主流观点。
笔者认为,董事会要想更好地承担起战略咨询功能首先应重视董事会成员的素质,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知识阅历的成员才能更好地为经理层提供咨询并进行战略决策。无论是独立董事还是非独立董事的选择,都要重点考察该成员的知识、阅历,尽量避免为大股东所操纵。其次,战略咨询功能的履行要求董事会集中精力研究公司的战略方向、政策选择等,因此要求董事从具体业务中解放出来,尽量少插手执行部门的工作,同时,也要求董事尽量从其他兼职工作中解放出来,以更好地为公司的战略服务。
董事会要想更好地承担监督控制职能首先应当聚焦于经理层的任用上,任用一个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行都过硬的经理将极大地减轻董事会的负担,减少成本。其次,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应更加重视独立董事的作用,避免使其沦为“花瓶”和摆设,如独立董事制度。再者,对经理层的监督不能忽视监事会的作用,而是应当协调好董事会与监事会的互补机制。具体来说,以董事会为中心,独立董事主要承担事中控制的职能,而监事会大可发挥事后监督的职能。对于经理层的控制,笔者认为,董事会应加强对经理层的关注及对其工作的检查、审议等;同时,制定严格而明确的职务升降及任免制度,使经理层感觉到压力与动力并存,极力避免“内部人控制现象”。
参考文献:
[1]邓峰.董事会制度的起源、演进与中国的学习[J].中国社会科学,2011,(01).
[2]李维安,牛建波,宋笑扬.董事会治理研究的理论根源及研究脉络评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01).
[3]赵增耀.董事会的构成与其职能发挥[J].管理世界,2002,(03).
[4]吴伟央.公司董事会职能流变考[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03).
[5]孙光国,王文慧.董事会治理效率与高管兼任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15,(02).
[6]孙光国,郭睿.董事会与经理层兼任现象的前因后果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