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范文

时间:2023-03-18 07:0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巴尔扎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说实在的,他的资产负债表的记录,不值得我们羡慕,他去世后丢下的一屁股的债,也颇令须眉泄气。但是,他了不起,正如雨果在他墓前演说中指出的:“他为我们留下的作品,一座高大而坚固,建立在花岗岩基石之上的丰碑。”这座丰碑,却是值得我们永远景仰的。他的创作劳动,那塞纳河上渔夫所看到的终夜不眠的灯窗,对我们当代缤纷多彩的中国文学,说不定会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因为文学作品究竟不是狗不理包子,只有刚出蒸笼就端上来咬一口,最为佳美,一凉了,汤凝油固,便味同嚼蜡。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葛朗台、拉斯蒂涅、邦斯、贝姨……时不时地挂在人们口头,好像品尝了名师制作的美味后,齿颊生香一样,永留记忆之中,这说明好作品永无过时这一说。

我不知道法文版《巴尔扎克全集》是多少卷,摞起来有多高,但中文版的《巴尔扎克全集》的新版本,一共30卷,堆在那儿快一人高了,真叫人打心眼里宾服。这30卷,每卷以40万个汉字计算,乘一下,应该有1200万字。这数量,也许我孤陋寡闻,好像在中国,还未见一位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写出这么多的小说来。所以,“著作等身”这句成语,用于巴尔扎克,他是当得起的。

我记得最早读过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他作品中的逼真传神的写实手法,恣肆的史诗场面,壮观浩瀚的人物画廊,锐利深刻的思想锋芒,都是我们努力企及而始终也难以达到的高度。他的作品对那一代作者的启蒙作用,和今天流行的新小说派、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对当代中国新兴作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同样不可低估的。

新时期文学20年,那种昙花一现的盛况,令我们雀跃过多少次,兴奋过多少回,但到了如今,那些“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作家,依旧忙得脚下生风,屁股冒烟,可他们那些作品早就被人遗忘,放在旧书店里的书架上,也积满灰尘,面目可憎了。

这位法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在他二百岁生日的时候,还被人津津乐道,就因为他笔下那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画面,对我们具有吸引力;就因为他在创作中投入的劳动,不停燃烧生命的热忱,对我们具有鼓舞力,而他在作品中那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与时代契合的精神,对我们同样经历过复杂、艰难、动荡、险阻的大半个世界的中国作家来说,或许更具有启示意义。

生于1799年,死于1850年的巴尔扎克,这半个世纪,是法兰西近代史上的多事之秋。他短促的一生,几乎经历了拿破仑帝国、路易十八封建王朝和老拿破仑侄儿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共和国。他的这部冠之以《人间喜剧》总标题的庞大史诗,全景式地反映了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从巴黎到外省,从贵族到平民的法国生活。如果赞美《人间喜剧》写出了一份形象化的法国19世纪的历史,巴尔扎克是当之无愧的。

其实,20世纪,中国土地上的风云变幻,不见得比巴尔扎克时代的法兰西逊色,中国作家的所经所历,不见得比巴尔扎克差池到哪里去。但我们中国的人间喜剧式的大作品,却还在孕育的过程中,只有待之以来日了。

这样的期待,也许未必可取,作家不是史学家,文学作品也并不承担记载史实的任务。但是,像巴尔扎克那样,用生命去燃烧手中的笔,去触摸世界,去感知时代,给后人留下一份历史的印迹,岂不是在纪念这位大师诞生二百周年的时候,值得我们闲来无事,不妨思考一下的事么?

巴尔扎克之所以永远,这恐怕是很重要的一点。

(选自《天下文人》,有删改)

篇2

一典型人物的刻画

一个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巴尔扎克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他看来,现实主义精神创作的主旨是人,具体到小说创作中来,就是一个个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有时候单一的现实中人物的记录和描述,可能没有太强的艺术张力,因此就要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几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糅合成一个新的人物,而这个人物身上,应包括所有那些跟他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特征。这样一来,人物就具有了很强的代表性,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同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不仅要具有概括性,同时还要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这样的塑造才能让人觉得真实,即充分挖掘人物的个性特征,从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透视,这样的人物刻画特点鲜明,令人过目不忘。如巴尔扎克对于守财奴的刻画:同是守财奴,《高利贷者》中的高布赛克和《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就大不相同。高布赛克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初期大发展时候的中产者,他的资产带有着原始积累的特征,所以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守财奴的特征,如恨不得将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对攒钱到了丧心病狂和灭绝人性的地步;而葛朗台却跟高布赛克不同,他也是守财奴,但他在守财的同时还会生财。他是资本主义发展从初期到中期过渡阶段的典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善于理财,如他从事土地的买卖,先低价买入、后高价卖出,敢于进行商业证券的投资等。两个人都是守财奴的代表,但是却分别代表了两个时展阶段的守财奴的典型,他们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就是人物形象的丰富之所在。像这样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人物,在巴尔扎克的笔下,有六七十个之多,熟读巴尔扎克作品的读者,一听到名字,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的人物形象和画面。巴尔扎克主要是利用以下几种文学方法塑造的:首先,是他善于剖析人的人性的本质特征,然后将这种本性放大化、夸张化。于是,人物就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突出的情感体验。如葛朗台的吝啬、高老头的狠毒、拉斯蒂涅的野心、阿纳斯泰祺的放荡,等等。其次,是人物再现法,即同一个人物,先后多次在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中出现。在19世纪之前,还没有哪位作家采用过这样的手法,所以可以说是巴尔扎克的独创,也是对文学创作手法的贡献之一。在《人间喜剧》中,再现的人物达到了400多人。这些人物在更为深刻的背景下和更为广阔的环境下重新出现,给人一种久违了的真实感,如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他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较为单纯的大学生。到了《纽沁根银行》中,他已经成为了银行投资家的左膀右臂。而到了《无知无识的喜剧演员》中,他已然获得了伯爵的封号,身居要职,炙手可热。巴尔扎克对于这种方法的运用是十分多样的,有时候按照时间的顺序,有时候是倒序,有时候是插叙,相对来说较为随意。在巴尔扎克看来,生活本来就是不可预知的,所以没有必要在时间顺序上进行严格的界定,只要符合作品整体的发展逻辑即可。他的这种手法为此后多个国家的作家们所纷纷借鉴。

二典型环境的营造

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说道“: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的这段话后来被总结为“经典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也是被公认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最高形式。其实,恩格斯这段话的由来,源自于他对于巴尔扎克作品的推崇。他认为《人间喜剧》就是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典范之作。在巴尔扎克看来,大千社会上的人之所以形形,就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他十分注重对于环境的营造和刻画。通过对环境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强调出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人间喜剧》中,几乎每一部作品都穿插着大量的环境描写,或者是农村的田园风光,或者是城市的灯红酒绿,或者是高楼大道,或者是家具器物。这些环境自然是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紧密结合的:有时是实写环境,如《高老头》中,文中的开始部分是对伏盖公寓的描写,然后再介绍出公寓的主人伏盖太太,她的性格特征是庸俗和吝啬。联想到伏盖公寓的那样的环境,她的性格就有了一个坚实可信的基础,让人们认为这种性格是这种环境的必然产物;有时是把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心理变化和精神状态交织在一起,如在对拉斯蒂涅的刻画中,就采用了这样的手法。在拉斯蒂涅的心中,有着两个完全对立的世界:一个是灯红酒绿、光鲜繁华的巴黎大都市,一个是贫困落后、古旧破败的家乡。大学毕业后,拉斯蒂涅曾经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贫苦状况,联想到巴黎奢华的生活,他在内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环境上的差异感深深地刺激了拉斯蒂涅,使得他浑身上下充满了对于权力和金钱的渴望。特别是他首次拜访子爵夫人的时候,为子爵府的华丽大为惊叹,以为自己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而当他回到家乡的伏盖公寓时,却是一帮不修边幅的人在充满着霉味的房间里用餐。巴尔扎克正是用这种环境的对比描写,从侧面深入地刻画出了拉斯蒂涅的野心。满脑子都是物质和欲望的拉斯蒂涅,怎会看到这奢华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哀怨凄凉、黯然神伤的精神状态。所以说,恩格斯之所以对巴尔扎克十分推崇,甚至将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作为评价他人创作的标准,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环境描写,能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因此被恩格斯誉为是“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

三现实主义的整体创作观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不止巴尔扎克一人,还有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等等,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和环境,在反映现实生活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是现在看来,他们的成就却在巴尔扎克之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巴尔扎克具有一种现实主义整体观,所以在反映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上、典型人物的代表性上,上述几位作家还是不能和巴尔扎克相提并论。这种整体观,表现为他对于社会全局本质的认识和符合规律性的把握。具体到作品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作品蓝图的勾画。《人间喜剧》汇集了巴尔扎克的90多部作品,但是这90多部作品,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和汇总,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这些带有科研意味的名字,似乎和文学作品不搭边,其实是另有深意的。《风俗研究》所含的作品是对生活的描绘、是一种现象,《分析研究》则是对这些现象的分析,而《哲学研究》则是对这些现象的本质思考。这三大部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作者对于自己创作生涯和社会历史认识的全景体现,更是一个由浅至深、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巴尔扎克本计划要创作140多部作品的,但因英年早逝而未能如愿。但从现有的90多部作品来看,他的创作蓝图还是色泽鲜明地勾勒出来了。其次,是对整个社会的整体观察。这其实是一个宏观的观察,这一点从巴尔扎克的很多作品序言中就可以看出,他立志像一个画家和摄影师一样,能够画出和拍摄出整个社会的全貌。巴尔扎克在《幻灭》的序言中曾经提到:“要全面地描写社会,描绘它的一切表现,一切阶段。”在其他作品的序言中,也都有过这样的表述。在《风俗研究》中,一共有六种生活场景的描绘,包含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的生活场景、巴黎的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农村生活场景等,而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是有深意的。如对于私人生活场景的描绘,这个环境中的人物多是处于青年阶段,涉世未深,比较纯洁,环境暗示着他们的人生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巴黎的生活场景中,巴黎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繁华背后,其实有着不为人知的忧伤和罪恶;而军事场景的描绘,则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从青年到老年,从乡村到城市,从历史到军事,分门别类,跨度极广,基本涵盖了整个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再次,是每一部单篇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横向有机联系。巴尔扎克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人物、环境、事件对于整个社会的反映,这种反映在这部作品中是一种惟一,但是在他的《人间喜剧》中,则正是这些单篇中的惟一,构成了他对整个社会的描绘。特别是前文中提到的,他独创了人物再现法,这个人物从这个短篇小说串到那部长篇小说中;从这部长篇串到那部短篇中,就是为了加强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联系,从而体现出一种整体性,所以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为整个法国最全面的记录者。

四对于生活本质的认识和细节的刻画

篇3

今天我学习了《写作入迷的巴尔扎克》这篇文章。没想到晚上竟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在梦中,我环顾四周,才发现这是1845年的法国。我漫无目的的在大街上走着,突然“咚”的一声,我撞到了一个人。抬头一看,竟是巴尔扎克爷爷!见到他时,我既兴奋又紧张,说话竟也结结巴巴了:“哎呀!巴……巴尔扎克爷爷,您好。我实在太佩服您了,您写作时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您一生勤奋写作,创作了九十多部长篇小说。我最喜欢《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了。您真是太有才了!”巴尔扎克爷爷面带微笑的说:“孩子,这没什么,走吧!去我家做客吧。”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像巴尔扎克爷爷这么著名的大作家能邀请我去自己家做客,心中甭提多激动了。

不大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巴尔扎克爷爷的家,巴尔扎克爷爷热情地招待了我。然后他抚摸着我的头,和蔼的说:“孩子,你也想当作家吗?”我急忙回答:“那当然了,可是就不知怎么能写好?”巴尔扎克爷爷听了,语重心长的说:“孩子,我们读书应该学会下面这三种动物:蚕、牛和蛇。”我听了一脸茫然。巴尔扎克爷爷看着我迷惑的样子,笑眯眯地说:“读书首先要像蚕食一样,一口一口的吃,细嚼慢咽,细细品味;然后像牛一样的反刍,把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下;最后把所学知识蛇吞下去!如果读书掌握了这三种动物的吃食方法----蚕食、牛反刍、蛇吞,就一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听到这,我才算明白了一点。巴尔扎克爷爷继续说:“孩子,读书要注意这几点,写文章也要注意下面几点:写作首先要有信心,不要看到自己的作品没有发表就灰心丧气,对自己失去信心;其次要多读书,多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既能增加自身的知识,还能够博采众家之长;最后作品写好后,要耐心地修改,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我仔细地听着,生怕漏掉一个字。

篇4

关键词:人物塑造 描写 虚实 比喻 对比 夸张 典型 个性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同时也是欧洲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小说家之一。巴尔扎克塑造了一系列文学典型,这些典型贯穿在《人间喜剧》的各个篇章之中。一八八三年夏,早在《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问世之前,巴尔扎克就产生了要把自《舒昂党人》以来的作品连成一套的想法,不久他就同出版商签订了出版十二卷的合同。巴尔扎克受到了但丁的作品《神圣的喜剧》的启示,于是决定把他的作品总集命名为《人间喜剧》,并确定了庞大的创作计划。《高老头》的完成标志着《人间喜剧》人物体系的成熟,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塑造的一系列文学典型成为了他以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源头。所以本文以《高老头》为例来分析巴尔扎克人物塑造艺术的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结合、虚实结合的辩证方法、丰富的修辞方法、典型人物的个性化。

一、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相结合

巴尔扎克相信人物与环境是高度契合的,人物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所生存的环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阶级关系十分明确,所以人物和生活环境之间不会出现不匹配的状况。在巴尔扎克建立的文学世界里,一个高雅优美的贵族小姐不可能生存在一个脏乱的房子里,一个粗鄙丑陋的下人也不能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如巴尔扎克所说:“监狱少不了典狱官,诸位也难以想象有此而无彼。”在巴尔扎克笔下,伏盖公寓肮脏油腻、腐朽潮湿……这与它的主人伏盖太太的形象是高度契合的。伏盖太太是邋遢油腻的,“寡妇出现了,戴着珠罗纱做的睡帽,帽下露出一圈没带好的假发,懒洋洋地趿拉着一双皱皱巴巴的拖鞋……”;她也是凄凉的,精心打扮之后,也只是像“饭铺招牌上的那条时装牛”;她的腐朽势利贯穿了始终,“她目光呆滞,假惺惺的,神态活像个假装生气好漫天要价的老鸨,随时可以准备不择手段以损人利己……”。真是“人如其公寓,公寓亦如其人”。伏盖公寓和伏盖太太更高的契合度在于伏盖太太对伏盖公寓非常满意,连伏盖太太自己都觉得这个环境适合她,因为在伏盖公寓她就是权威,别人要看她的脸色生存,而且她还能靠租赁房间,获得大量的钱财。巴尔扎克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伏盖太太满意伏盖公寓的原因,“这一切都和屋里穷酸而龙蛇混杂的氛围非常合拍,伏盖太太呼吸着这里温热难闻的气味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伏盖太太融入了环境之中,同样地,环境也沾染了伏盖太太的格调和特点,“她毛织的衬裙比外面的罩裙还长……棉絮从裂缝里钻了出来,可以说是客厅、饭厅和花园的缩影,厨房和公寓的住客由此也可见一斑”。巴尔扎克将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结合起来,反映了环境和人物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既给了人物一个环境背景,又通过环境烘托了人物性格。

二、虚实结合的辩证方法

虚实指的是虚写和实写。虚写指的是正面的、直接的叙述或描写事件和人物,而实写则是侧面的、间接的。巴尔扎克在塑造人物时大多使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虚实相生、交相辉映使得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张力十足、个性鲜明。巴尔扎克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了伏脱冷高大的形象和圆滑的处事风格,“……络腮胡子已经染过的伏脱冷属于那种谁看见都会说声‘好家伙!’的那种人,肩宽、背厚、肌肉发达,一双蒲扇大手,指节上长着浓密的火红色长毛。一张过早出现皱纹的脸看起来有点冷酷,但待人接物却又和蔼可亲……他待这位寡妇再好也没有,搂着她的腰喊她妈妈,可惜这样的奉承对方理解得不够!天真的女人以为此事轻而易举,殊不知只有伏脱冷才有那么长的胳臂,楼得住她粗大的腰围。”对于伏脱冷的实写表现了他的高大、健壮,他的壮硕甚至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这使得他的外貌看起来有些冷酷。对伏盖太太的描写是虚写的部分,要搂着她的腰对她献媚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不过伏脱冷可以做到,这暗示了伏脱冷的圆滑和不择手段。憨实的外表和狡诈的内心形成了鲜明对比,一虚一实之间将人物由内而外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此外,《高老头》最大的虚写就是用伏盖公寓暗示了整个社会。伏盖公寓肮脏、破烂、腐朽,生活在里面的人粗俗、势利、落魄,这暗示了巴尔扎克所要反映的十九世纪前期的法国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及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唯利是图的思想。

三、丰富的修辞手法

《高老头》中的人物是生动立体的,这种效果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的细节描写,另一方面来自于丰富的修辞。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能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在高里奥老头住进伏盖公寓的那天,巴尔扎克把伏盖太太比作一只裹上肥肉在火上烤的鹌鹑,写出了伏盖太太当时的春心萌动和躁动不安,这个幽默诙谐的比喻,讽刺了伏盖太太的谄媚和势利。《高老头》中每一个人物形象的生动鲜活都离不开对比,其中包含了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对比和人物与自己的对比。伏盖太太在面对她的房客们时吝啬而狡猾,她按照房客们每人缴纳的膳食费来给予他们不同的待遇和照顾,其精确程度无异于天文学家,客厅里的壁炉只有在节日时才会生火。而在面对陌生人德?昂倍梅尼伯爵夫人时,她完全变了一副面孔,她为伯爵夫人精心料理饭菜,客厅里足足生了六个月的火,并且还送了伯爵夫人价值不菲的帽子。通过对比,突出了伏盖太太性格的丑陋,突出了她的自私、卑鄙、虚伪和庸俗。高老头刚进伏盖公寓时,“他那十八件荷兰细布衬衫,让伏盖太太赞叹不已,尤其因为襟饰的花边上还系着两枚别针,有细链子相连,每一枚上面都镶着一枚大钻石”,“他的头发梳成鸽翅式,综合工科学校的理发师每天早上都来给他的头发扑粉,在他低低的额头上梳成五个尖角……他大把大把地吸鼻烟,似乎烟盒里马库巴总装的满满的”。到了高老头搬进伏盖公寓的第三年底,“带来的行头穿破了,他买十四个苏一尺的棉布来替代原有的鲜美衣服。他的钻石、纯金烟盒、金链和各种首饰一件接一件都不见了。……原来显得心满意足的一张胖脸,如今皱巴巴的,额头上出现了车道沟,颧骨突了出来”。高老头形象的前后对比突出的显示出高老头落魄和悲哀,他被女儿们榨干了钱财,却没有得到女儿们的一丝爱与关怀,他的悲剧不在于由富有变得贫穷,而在于情感上的失望。《高老头》中的对比是能产生震撼读者的效果的,因为人物之间或人物前后时期的差别是巨大的,高老头刚刚还是一个精神饱满的资本家,一瞬间就变成了体态老迈的落魄者,这种变化极大的冲击了读者的心灵,使读者对高老头的悲剧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四、典型人物个性化

巴尔扎克的艺术是一种高浓度的艺术。“一个以消遣为目的的读者也许会感到他的小说累赘不堪,而一个勤于思索的读者却可能发现,对于作品的负荷量来说,甚至有理由称赞他的简洁明快”。巴尔扎克认为艺术就是“凝练的自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容量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塑造文学典型就是他用来集中大量思想的容器,巴尔扎克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代表了社会上的一大群人,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无数个拉斯蒂涅式的人,却找不到一个拉斯蒂涅,原因就是巴尔扎克给他笔下的人物赋予了鲜明的个性。《高老头》的主人公并非高老头,而是拉斯蒂涅,高老头的悲剧是拉斯蒂涅思想发展史的一个部分。拉斯蒂涅是一个青年野心家的形象,代表了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的外省青年。他的个性体现在他由良心未泯到埋葬良心和感情的过程。刚到巴黎时拉斯蒂涅的勤奋给人深刻的印象,在去参加鲍赛昂子爵夫人的舞会前,他还暗下决心要熬夜把耽误的功课补回来。主人公以外的其它人物的个性也是极鲜明的,鲍赛昂子爵夫人的高雅端庄;伏脱冷外表随和,实际城府很深,精明干练、足智多谋;伏盖太太的势利、吝啬、贪婪……巴尔扎克塑造的文学典型是个性化的,不是空洞的、泛泛的,读者在理解这些人物的社会意义的同时也会被他们的个性特征所吸引,这正是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的迷人之处,兼具社会性和个性。

巴尔扎克是一个十分称职的雕塑家,他雕刻出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其作品完全体现不出口头叙事模糊性的弊端,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是兼具视觉冲击性和思想性的,他描绘了人物的每一个细节,他的人物描写精确到即使被拍成电影也不会比小说里更生动形象,我们必须承认巴尔扎克是塑造人物的大师。

参考文献

1. [法]巴尔扎克.高老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阎嘉.文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周石麟.试论《高老头》的中心人物[J].枣庄师专学报,1990(1).

4.赵丽萍、魏冬.美好的毁灭与丑恶的滋长――浅析《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形象[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1999(1).

5.杜晓楠.“父爱”的悲剧――关于《高老头》中父爱问题的争议及再认识[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1).

篇5

江都市国际学校小学部六(3)班周钰

他在家里受到冷漠,在学校里又受责难和鞭打,可他却抓住了一道学习的曙光,灵活学习,贪婪的吸取知识,最终在文坛上留下了不朽的贡献,他就是——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认识一个图书管理员,那人对他非常好,经常把他叫去,问他有什么困难,还给他补习功课,他对巴尔扎克说:“你要是喜欢看书,就来找我,我借给你。”为什么在那么多的人里,只有这个图书管理员对巴尔扎克好呢,也许是友谊,也许是助人为乐……不管怎么样,巴尔扎克一定非常感激这位读书管理员吧。

篇6

巴尔扎克:一道最好的丈夫的菜

靠女人生活,巴尔扎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看看周遭,是否能帮我物色个有笔财富的寡妇……在她面前将我夸耀一番――一个极好的小伙子,22岁,长得帅气,眼睛溜转活泼,全身充满激情!是众神曾经烹出的一道最好的丈夫的菜。”

巴尔扎克毫无节制的生活让他负债累累,27岁时负债9万法郎,利息一年就达6000多。为了躲债,他选择了一座绝妙的房子,房子前后门都通路,大文豪坐在屋里,远远地看见债主从前门来,他就从后门开溜,债主从后门来,他就从前门跑掉。

巴尔扎克最终还是成功找到一位富有的寡妇做妻子:韩斯迦伯爵夫人。她是俄国声名显赫的家族中的一员,有几千个农奴和广阔的土地。出于对巴尔扎克的作品的兴趣,她给作家写了一封匿名信。面对这样的情景,巴尔扎克居然在报上登出寻人启事,找寻匿名者。偏巧,写信人看到了启事,从此开始通信。在持续十多年的通信和不多几次会面后,伯爵夫人答应嫁给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的愿望似乎达成了,但不幸的是,结婚5个月后巴尔扎克就因为脑溢血离开了人世。

柴科夫斯基:寄去一支花

梅克夫人是一位大资本家的遗孀,拥有万贯家财,并且对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很着迷。柴科夫斯基经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后,贫困潦倒,还负担着前妻的大额生活费。梅克夫人知道这些情况后,就决定保护这位可敬的音乐家。她给柴科夫斯基寄去了第一笔款,并决定以后每年为他提供6000卢布的资助。

柴科夫斯基安顿了下来,完成了第四交响曲的创作。印行出版的时候,梅克夫人还特意寄去1500法郎,而柴科夫斯基在回信中寄去的是一支花。他跟梅克夫人说:“(您)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我向您要钱而不会感到害羞的人。首先,您仁慈而慷慨;其次,您有钱。”

1887年,尼・鲁宾斯为柴科夫斯基争取到一份工作,作为音乐代表参加巴黎博览会,工作8个月,月薪1600法郎。柴科夫斯基拒绝了,这让鲁宾斯很生气。鲁宾斯跑去找梅克夫人,让她停止对柴科夫斯基的资助。梅克夫人重申柴科夫斯基需要安静和自由,她邀请柴科夫斯基到自己的庄园里进行创作。这段时间里,柴科夫斯基交出了三首小提琴曲与钢琴曲。

卢梭:自己是情人的作品

没有华伦夫人就没有大思想家卢梭。

卢梭是经一位神父介绍去找华伦夫人的。卢梭写了一封极力炫耀才华的信,跟神父的信一起交给华伦夫人,华伦夫人在教堂门口,认真地看了卢梭的信,这位28岁的贵妇人对卢梭说:“哎,孩子,你这样年轻就到处漂泊,实在太可惜了。到家里去寻我吧,叫他们给你预备早饭,弥撒以后我就来和你谈谈。”

为了卢梭的前途,有人提议把卢梭送到都灵教养院去学习,华伦夫人付钱给他,并把卢梭交付给他,另外还私下给了卢梭一点钱和东西。

卢梭在巴黎四处碰壁时,华伦夫人为卢梭寄来一大堆配方和秘诀,以期他设法用来致富。卢梭与戴丽丝同居多年后,华伦夫人来巴黎看望他们,此时她已穷困潦倒,还把手上仅有的一只戒指,硬要戴到戴丽丝的手上。

在卢梭晚年的回忆录里,华伦夫人贯穿全书的始终。他们俩始终以母子相称,即使是在同居期间也是这样。华伦夫人是卢梭的上帝、母亲、大姐、朋友、老师、保护人、情人等等。卢梭的说法简洁:“我把自己看作是她的作品。”

肖邦:十年黄金期

肖邦走进巴黎的时候,他还籍籍无名,是李斯特慧眼识珠,把他引进巴黎的沙龙,还把他介绍给一个女人――乔治・桑。这个女人对肖邦接下来的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他们相爱了。乔治・桑认为肖邦除了是伟大的钢琴家,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曲家。她希望肖邦能够在她的优越条件和环境里多创作一些作品,而肖邦也的确做到了。

乔治・桑为肖邦提供了一个安稳的环境。在乔治・桑的庄园里,肖邦享受着安静,并时常和艺术家们交流。肖邦在这儿享有最大的权力,他占有两间幽静的房子,一间摆着专门为他买来的钢琴、写字台和沙发;一间是恬静的卧室。在这里,他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肖邦多年来第一次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时期了。

篇7

虽然感情只是众多情感中的一类,但它远比其它来得深刻,来得无奈。共同阅读关于爱情的励志名言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爱情的经典励志名言,供大家参阅!

关于爱情的经典励志名言精选1.水会流失,火会熄灭,而感情却能和命运抗衡。

——纳撒尼尔李

2.感情抵抗不住繁琐的家务,务必至少有一方品质极坚强。

——巴尔扎克

3.妻子不贞,丈夫有一半职责。

丈夫不贞,太太也有一半职责。如果把对方逼得落荒而逃,职责就更大。——柏杨

4.感情往往是结婚的果实。

——莫里哀

5.在要求对方是不是处女的时候,想想自我是不是,如果是,你能够,如果不是,你凭什么。

6.感情需要薄薄的一层忧伤,需要一点点嫉妒疑虑戏剧性的游戏。

——瓦西列夫(学习座右铭)

7.以沉默来表示爱时,其所表示的爱最多。

——加尼特

8.一刹真情,不能说那是假的,感情永恒,不能说只有那一刹。

三毛

9.不能使你发奋的爱,不如不爱。

——拿破仑

10.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

11.习惯就是一切,甚至在感情中也是如此。

沃维纳格

12.谁按规定去爱,谁就得不到爱。

——蒙田

13.爱不需要解释,却又能够解释一切。

虽然感情只是众多情感中的一类,但它远比其它来得深刻,来得无奈。

14.对感情不必勉强,对婚姻则要负责。

——罗兰

15.异性友情的发展,就象双曲线,无限接近但永不触及——卢梭

关于爱情的经典励志名言经典1.感情不仅仅丰富多彩,而且还赏心悦目。

——申斯通

2.爱慕一个女子,通常爱她此刻的样貌;爱慕一个少年,通常着眼于他未来的样貌——卢梭

3.水会流失,火会熄灭,而感情却能和命运抗衡。

——纳撒尼尔李

4.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

——泰戈尔

5.聪明的爱人珍惜的是爱人的爱,而不是爱人的礼物。

——陶玛士

6.爱情越热烈、越真诚,就越要含蓄。

(巴尔扎克)

7.晚秋季节还能找到春天和夏天错过的鲜花吗?(巴尔扎克)

8.我们恋爱可能不感到快乐,也可能快乐而并非恋爱。

(巴尔扎克)

9.爱情抵抗不住繁琐的家务,必须至少有一方品质极坚强。

(巴尔扎克)

10.一有人反对,爱情会变得象禁果一样更有价值。

(巴尔扎克)

11.能使所爱的人快乐,便是得了报酬。

(巴尔扎克)

12.爱情和工作都能使人对外界漠不关心。

(巴尔扎克)

13.女人的体力本来就柔弱,所以,通常她们都喜欢手臂大的壮汉。

14.感情会自寻出路。

——英国

15.一旦你确实需要爱,你就会发现它正在等待着你。

——王尔德

关于爱情的经典励志名言推荐1.没有什么绳索能比感情拧成的双股线更经拉,经拽。

——罗伯顿

2.假如你问我该不该结婚,我会回答你:无论如何,你都会后悔的。

——苏格拉底

3.感情是自由自在的,而自由自在的感情是最真切的。

——丁尼生

4.正因爱过,因此慈悲;

正因懂得,因此宽容。——张爱玲

5.喷泉的水堵不死,感情的火扑不灭。

——蒙古

6.感情不能用常识衡量。

——日本

7.只有爱给你解开不死之谜。

——费尔巴哈

8.好想来一次安静的认真的努力的唐吉坷德式的单恋。

9.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10.结婚那天你一定要来做我的伴郞,因为我们承诺过要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

11.阳光擦干了我思念你的泪水。

12.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离幸福更近一点吗?

13.不爱的爱情,永远不会变坏。

所以,我们调情,我们暧昧,却永远不要相爱。

14.以后你会不经意地想起我,请别忘记我曾那样深深地爱过你。

15.没有什么比辩才更能引起女人的兴趣了。

可怜的女人,她们完全不明白一个能听话的男友比一个能说话的男友,不知要强多少倍。

16.女人是男人前程上的一大障碍。

爱上一个女人,想再做什么事情就不容易了。要便利地爱上一个女人,不受她的一点妨碍,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结婚。

17.如果你想被别人爱,你首先必须使自己值得爱,不是一天,一个星期,而是永远。

18.人并不是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19.上帝创造了男人是为了使他孤独,而创造女人是为了让他更孤独。

20.发号施令感情中是行不通的。

篇8

关键词:纨绔主义 贾宝玉 精神斗士

《红楼梦》因其内涵的丰富、艺术的隽永,从成书之初就有无数文人雅士对其进行解读,二百年来从未停止。笔者拟从纨绔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红楼梦》中最主要的形象之一――贾宝玉进行再解读。

一、纨绔主义的历史源流

“纨绔主义”在英语里表述为“dandyism”,源于“dandy”一词,一般译为“浪荡子、花花公子”。但事实上,将“dandy”译为“花花公子”并不十分恰当。这些“dandy”身上具有一般浪荡哥儿游手好闲、花天酒地、作风放荡的特点,甚至有的也不以做恶事为耻。但他们与薛蟠之流的区别在于,在这些令人不齿的放荡行为之下,他们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有着关于生活方式的完整的审美理论体系。

在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之时,警幻说的一席话可阐释宝玉的“浪荡子”与其他花花公子之间的不同:“……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者,不过悦其容貌,善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着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唯‘’二字,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虽可为良友,却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1]

将生活艺术品化、将生活本身看作一场审美活动,正是 “dandy”与通常意义上的纨绔子弟之间的差别所在。这些行为只是他们用以表现他们对美的追求、对现实生活的反叛的一种方式。在这之上的是他们纨绔主义的生活方式。

纨绔主义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人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表述。在艾伦・莫尔的书The Dandy:Brummell to Beerbohm中,布鲁梅尔以他富有魅力的穿衣风格、讲究的说话方式、优雅的举止被定义为纨绔主义无可争议的第一代表人物。

法国的于勒・巴比在此基础之上,又进一步提出:纨绔子是有自己独立哲学理念的一群人,称其代表人物布鲁梅尔是“a greatest artist in his own way”,认为纨绔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生活理论”,将纨绔主义提升到了艺术美学的高度。

如果说布鲁梅尔是以其优雅的生活方式被定义为“纨绔子”的话,那么另一位纨绔主义的代表人物波德莱尔,则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作为“浪荡子”而存在。黑色套装、白色衬衣和牛血色的领带,他以不合时宜的奇异装束来反抗当时他所在的中产阶级的庸俗与粗俗。波德莱尔与之前“dandy”最为不同的一点是他强调其高傲气质和对抗姿态。拜伦以他聪颖的天分、反抗的姿态、浪漫主义的生活方式被波德莱尔视为心目中理想的浪荡子。

将纨绔主义推向顶峰的,是十九世纪的奥斯卡・王尔德。在他经久不衰的喜剧中,他创造了一系列的浪荡子形象。他的喜剧《不可儿戏》更是将纨绔主义艺术推向辉煌的巅峰。而对语言自身魅力的追求是其诗歌与童话的显著特点。“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是他的口号。“躯体即灵魂”,王尔德不仅在创作上追求完美的形式,在生活中也十分追求美的外表。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奇装异服示人,他曾经把蛇缠在脖子上去拜访友人,毫无防备的朋友见此大吃一惊。

巴尔扎克在《论风雅生活》中把“纨绔主义”定义为“风雅生活”,并且十分推崇这种生活方式,他对把这种主义发扬光大的布鲁梅尔给予了高度赞扬。

这些人的论述虽各有不同,但我们从中仍可以看出纨绔主义的实质:即试图以审美对生活的证明来取代传统的价值判断,通过赋予生活审美形式,来寻求自身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二、贾宝玉与纨绔主义

十八世纪纨绔主义在西方初现端倪之时,曹雪芹也写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带有贬义色彩的“公子哥儿、纨绔子弟”,却更接近于距离他半个地球之遥的布鲁梅尔式的“dandy”,他的生活方式也表现出纨绔主义的特点,反映在生活上就是游手好闲的生活态度、容貌与服装的修饰、生活细节的考究、为人处事的清高、视金钱如粪土的金钱观、女性化与双性恋倾向。

(一)生活方式

纨绔子(dandy)虽不无才智,却宁愿游手好闲。因为在他们看来,松弛懒散无疑是优雅的。巴尔扎克在《风雅生活论》中写道:“结论:要时髦,就必须不劳动而享受休息;也就是说,应该中个四合彩,是百万富翁的儿子或者亲王,捞个闲差或兼差。”[2]习惯于劳作的人每日都在为三餐奔波,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多余的财富来追逐风雅。“仓禀实而知礼节”,所以风雅的生活也只能产生在有钱有闲的阶级里。整日游荡在大观园与众姐妹厮混的贾宝玉,被薛宝钗戏称为“富贵闲人”。虽然到了贾宝玉这一代,偌大的贾府也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但随随便便一顿螃蟹宴,仍够普通人家吃一年了。作为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家的嫡长子,钱从来都不是他担忧的问题。

“有一个事实,高踞其它事实之上。那就是,人得先着装,然后才做事、说话、走路、吃饭。时髦的行为、举止、言谈等等,永远都只是服饰带来的结果。斯特恩这位令人钦佩的观察家,风趣十足地宣称,刮过脸的男人,其观念完全不同于满脸胡须的男人。我们每个人都遭受服装的影响。”[3]纨绔子们将对服饰的关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总是要求提升内在修养,内圣方能外王。孔乙己落魄到无饭可吃,也不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由此可见,“人得先着装,然后才做事、说话、走路、吃饭”。

巴尔扎克在《风雅生活论》开篇就说道:“从一个人拄拐杖的方式可以看出他的教养。”[4]关于服饰的重要性,巴尔扎克单独辟出一章进行论述:布鲁梅尔认为服饰是风雅生活的起点是十分有道理的。服饰可以看出人的经济状况、政治角色、社会地位。最后更是发出了“服饰支配、决定人的观念,它主宰一切”的呼声。波德莱尔更是愿意每天呆在化妆室两个小时。贾宝玉作为四大家族之首的嫡长子,富贵奢华自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书中对林黛玉第一次见到宝玉时宝玉的装束有详细的描写:“是位青年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5]可见,宝玉对于自己的服饰也是相当讲究的。不过二者又有所不同,二者都是追求贵族式的精致与高品位。西方的纨绔子对服饰追求的不仅仅是精致奢华、搭配的和谐,更重要的是通过奇异的装束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反叛,而宝玉的装束仅仅是以奢华繁复来昭显其贵族身份。

(二)生活态度

装束的奇异彰示的是他们对本阶级庸俗的生活方式的反对,以自身形象的完美和智力的优越为傲。其本质是对所处社会的不满。宝玉梦游警幻仙境时,其先祖评论他是“聪明灵慧、略可望成,但秉性乖张,用情怪谲”[6]。他们大多智力出众、出身优越、美于外而慧于中。他们对于此心知肚明,也无怪乎他们藐视“穷得只剩下钱”的新兴资产阶级。

纨绔子们关注的焦点永远是自身,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天下”,他们注重感官的自我享受,享受现实生活。他们沉浸于感官享受的海洋里,“我能抵挡一切诱惑,除了诱惑本身”成为了浪荡子们的行事格言。他们不排斥各种物欲的享受,也必不会认为一盘茄子用十只鸡来配菜提味儿有什么不对。

不同于西方的纨绔子,宝玉的反抗对象是已垂垂老矣的封建末世中束缚人的封建礼教;而王尔德等人反抗的是正处于成长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两次工业革命,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也基本巩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一些弊端也已经显现。机器化大生产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标准化流水线式生产将差别最大限度地抹杀,人的个性也随之丧失,文明对人的异化也开始显现。纨绔子们标新立异的姿态正是对人性抹杀的抵制与反抗。从这一点上来看,虽波德莱尔们与宝玉们面对的社会制度有很大不同,但其实质上都是反对现有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和对人的异化,追求人格的独立、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三)双性恋与女性化倾向

浪荡子在性格方面还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双性恋与女性化倾向。唐纳德・洛也注意到了浪荡子男性性格方面的缺失:“纨绔主义是厌倦的产品,它的吸引力注定要被它的本质所限制。且不说浪子们缺乏任何普遍的社会理想,布鲁梅尔显然对妇女很冷漠。这就在浪子中间产生了一种模糊的反浪漫的姿态,再加上他们对服装的偏执的一丝不苟,这些都使人将其与同性恋联系起来。”[7]而王尔德最终更是以“与男子发生有伤风化的肉体关系”的罪名被捕入狱。

贾宝玉虽说过那句著名的“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话语,事实上,他不仅与众多女儿们打情骂俏,与林黛玉的悲惨爱情是文人们永远悲咏的故事;宝玉与戏子蒋玉菡的暧昧关系从互换腰带上就可见端倪。这与当时普遍狎男童的社会风气也是分不开的。

他们这种同性恋倾向,与自身的女性化倾向是密不可分的。波德莱尔自称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在梳妆室里,他赞赏精美的服饰和化妆品,推崇能够使自然得到美化的人为技巧。王尔德平时的形象也是“长发中分,梳得很整齐”。而宝玉也是唇红齿白、性情温柔,“生的花朵一般的容貌”。长发、长筒袜、化妆、花朵这些极具女性色彩的词汇凸显了他们外在形象的女性化,在这背后,是他们女性化倾向的集体无意识心理。

与他们这些行为方式密不可分的是他们建立“美的乌托邦”的理想。浪荡子们鄙夷世俗的信仰追求与道德判断,在荒芜的精神世界以美为最高的追求:“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啊,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欢乐。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往何方?”[8]

但不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纨绔主义最终会走向消亡。红颜易老,韶光易逝。不管你多么精心地保养,岁月总会在脸上的皱纹、沧桑的眼神、发福或干瘪的躯体刻下它的痕迹。即使是对布鲁梅尔推崇备至的巴尔扎克,也不无讽刺地写道:“堪与乔治四世相比的肥胖破坏了这个曾经的标准体型的黄金比例,而且昔日纨绔子弟心中的上帝居然带着假发!……可怕的教训!布鲁梅尔竟然也这样!……这不就是醉醺醺走出议会而被差役抓住的谢里丹吗?”[9]时光总是会带走年轻美丽的容貌,纨绔子对于美貌的苛刻要求终将化为泡影。

巴尔扎克详细地论述过,我们前文也提到过,风雅生活(也即纨绔生活)是建立在大量财富的基础上的。一个贵族,即使他不是特别富有,他也很难触摸到风雅生活的衣襟。而这些喜爱到处闲逛而不事生产的纨绔子们,坐吃山空,“吝啬是对风雅生活的否定”“奢华比风雅费用更少”。他们肆意挥霍,只进不出,没有大量财力的支撑,纨绔的生活也就无法持续。

纨绔生活虽然无法持续,但他们优雅的姿态、将生活艺术化、审美化的态度、对人性自由与解放的追求,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1]曹雪芹:《红楼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2]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全集・第2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3]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全集・第2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4]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全集・第2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5]曹雪芹:《红楼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6]曹雪芹:《红楼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7]Donald A Low:《That sunny dome:A portrait of Regency Britain》,London,Meibourne,Toronto:Dent and Sons Ltd.,1977年版,第91页。

[8]王尔德:《王尔德全集・第4卷》,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1页。

[9]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全集・第2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参考文献:

[1]郭宏安译,波德莱尔著.波德莱尔美学文选・现代生活的画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瑞红.纨绔主义与审美现代性[J].文史哲,2004,(1):124-128.

篇9

巴尔扎克:

一道最好的丈夫的菜

靠女人生活,巴尔扎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看看周遭,是否能帮我物色个有笔财富的寡妇……在她面前将我夸耀一番――一个极好的小伙子,22岁,长得帅气,眼睛溜转活泼,全身充满激情!是众神曾经烹出的一道最好的丈夫的菜。”

巴尔扎克毫无节制地生活让他负债累累,27岁时负债9万法郎,利息一年就达6000多法郎。他最终还是成功找到一位富有的寡妇做妻子:韩斯迦伯爵夫人。她是俄国声名显赫的家族中的一员,有几千个农奴和广阔的土地。但不幸的是,结婚5个月后巴尔扎克就因为脑溢血离开了人世。

柴可夫斯基:寄去一枝花

梅克夫人是一位大资本家的遗孀,拥有万贯家财,并且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很着迷。柴可夫斯基经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后,贫困潦倒。梅克夫人知道后,便以后每年为他提供6000卢布的资助。柴可夫斯基曾跟梅克夫人说:“(您)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我向您要钱而不会感到害羞的人。首先,您仁慈而慷慨;其次,您有钱。”后来,她还邀请柴可夫斯基到自己的庄园里进行创作。这段时间里,他作出了三首小提琴曲与钢琴曲。

卢梭:

自己是情人的作品

篇10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一定要经得起考验,才能得到好名声。——巴尔扎克《人生的开端》

一向百事顺利、头脑平常的人,所谓本领不过是日常工作中得来的一些经验,遇到患难与共就要现原形了。——巴尔扎克《赛罗·皮罗多盛衰记》

生活,这是一切书籍中第一本重要的书。谁要是不念这本生活之书,随他便。反正每人身上都有这么一本书,从头一行到最后一行,写得清清楚楚。可是,你要念懂这本书,必须由一个严厉的老师,生活的考验,来教你书中所用的语言。——罗曼·罗兰《母与子》

人世间的许多罪孽和痛苦,都是因为错把将来当现在,匆匆忙忙,生怕来不及,其实应当承受考验,安心等待。——高尔基《尼卢什卡》

世界之路并没有铺满鲜花,每一步都有荆棘。但是你必须走过那条荆棘的路,愉快,微笑!这是对人的考验,你必须把忧愁转变为所得,把辛酸转变为甜蜜。——泰戈尔《家庭中的泰戈尔》

想到自己的苦难别人也曾熬过,虽不能治愈痛楚,却使它稍稍缓和。——莎士比亚《鲁克丽丝受辱记》

【成功】

■自信和沉着并不在于一个人的地位显著,而是有赖于他在所选择的道路上的成功。——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一切受了挫折的、无邪的愿望,都应该得到更深的同情。——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一个人要失败之后,方始发觉他欲望的强烈。——巴尔扎克《高老头》

任什么也不像成功那样容易受挫。——《雨果传》

有些人,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面,遇到成功的敌手的时候,马上不理睬他的一切优点,只看到缺点。反之,也有些人,他们顶希望在幸运的敌手身上找到胜过自己的特点,带着剧烈的创痛专门寻找长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人间的法规仿佛有这么一条,应得的人得不到,而不应得的人却要什么有什么。——《马克·吐温自传》

■生活就好比打仗,它的规律很简单,不要坐失良机。(高尔基《可笑的奇闻》)

我们要消除这个暗礁,就必须等待时间、机会和有利条件。——狄更斯《荒凉山庄》

一生中的某些机会错过以后,就无法使后悔来弥补其损失。——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机会是极难得的,但他具备三大成功的条件,那说是:像鹿一样会跑的腿,逛马路的闲工夫,和犹太人

那样的耐性。——巴尔扎克《邦斯舅舅》

发生的事件只不过是一些机会或借口。它们充其量只能发动一条弹簧而已,而这条弹簧是由内心需要的手慢慢地拧紧的。——罗曼·罗兰《母与子》

人一旦倒运,他就成了众人脚下的泥

一旦成泥,就没有人肯把它再拾起——莎士比亚《维那斯与阿都尼》

命运不玩弄逐渐变化的技术。它的车轮有时转得那样快,以至难于辨别一次变化和另一变化之间的间隔,昨天和今天的联系。——雨果《海上劳工》

道德并不导向幸福,正如犯罪未必引来灾祸;良心有一种逻辑,命运又有另外一种逻辑,这两种逻辑是矛盾的,没有什么可以预见。——雨果《海上劳工》

有谁看见过杂技演员抛圆球的,就是看见了命运。三只圆球一只落下来,一只升上去,又一只落下来,这就是人类在命运的掌握中。——雨果《笑面人》

命运老是耍弄人的。它会让一般粗心大意的人漏网,但决不放过那些提防的,谨慎的,有先见之明的人。——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