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范文

时间:2023-04-07 06:2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清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林清玄;童年时代;菩提智慧;生命体验;禅理散文

关于林清玄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散文家之一,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天才作家”。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主编、主笔等。

八岁立志成为作家,十七岁正式发表作品;二十岁出版他生平的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三十岁之前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三十二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三十五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20世纪90年代台湾最畅销的作品;四十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被推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图书之一,同时创作的“现代佛典系列”,掀起学佛热潮;五十岁完成《茶言观色》《茶味禅心》和“人生寓言系列”,被选为青少年最佳读本;五十二岁完成写作奥秘三部曲《林泉》《清欢》《玄想》,被选为中学生优秀读物。

林清玄的文章曾多次入选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中小学国华语材及大学国文选,他的《光之四书》(《光之香》)一节曾被收入大陆高考语文试卷,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其作品风靡整个华人世界,被海内外誉为最具影响力的当代华语散文作家之一。

林清玄的童年时代

一、对林清玄的潜移默化

童年时代的林清玄生活在一个有十几个孩子的农民家庭里,但这个大家庭却是一个气氛极为浓厚的家庭。父亲以上三代,对寺庙事物都非常热衷。为了回答先辈们的这种举动,如云: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如此为宗教活动忘情忘身地参与?我想有两点,一来是基于崇敬祖先的心理,因为寺庙所供奉的神明,大部分是我们的民族伟人。二来是那些层出不穷的神奇现象,确实带给了民众强烈的鼓舞力量。①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不得不让林清玄学着去感知、体味宗教。林清玄说:从小,我便经常随着父亲四处区参拜。 正是这种宗教思想的潜移默化使得林清玄从小就对有着强烈的崇敬。然而,在这些言之凿凿的神迹及浓烈的宗教气氛之外,我也开始有了些反思。[1]

二、林清玄与同龄孩童的现实世界

童年时代的林清玄有吃母亲烧的红心番薯的欣喜,有看父亲放鸽的乐趣。可以为了得到一块糖果而和母亲弄别扭,可以为了一直丧生的小松鼠而抱头痛哭。它的童年在物质上虽然是贫穷的,但他在精神心灵上是富足的。 如云:“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知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②与同龄孩童相比,林清玄拥有的是精神世界的充实,追求的是心灵世界的富足。他比同龄孩童更懂得如何去感知,去体味。真如林清玄所思:“宇宙天地是怎么形成的?人又从哪来?我为什么会是今天这样的我?在我们身心感受到的世界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的世界?或许林清玄孩童时代的思索与领悟也是他后来取得惊人成就的一个缘由吧!

林清玄的菩提路

一、心灵的空虚

林清玄在开始学佛之前,曾一直担任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后来又升为主编、主笔。但是在林清玄的眼里,职位看似越来越高,但心灵却愈来愈空虚,工作量很大,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如云:“随着年龄日渐增大,志趣愈来愈小,不知道将来的日子要如何过下去。于是,我心想,如果我能重新回到青年时代,不知道自己会用什么态度来面对社会?”③正是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才导致林清玄的头发快掉光了,人发胖,肌肉松弛,这种情形不禁让林清玄陷入了沉思。

二、文章的意境

确实,在生活上,林清玄并没有遇到什么难题,遇到的困难都只是内心的关卡,那就是如何突破生活的层次,文章的意境。在写作问题上,如云:“最初写作,我也总是围绕着自己的朋友、爱情等零碎的琐事上大做文章。一段时间之后,我写不下去了,你一直告诉读者你自己、家人以及你的朋友在干吗等等,这有什么意义呢?”④当林清玄意识到自己的文章是很平淡的时候,他开始反思写作的方向。因为童年时代受到过宗教的熏陶,所以林清玄对佛经还是有一些知识层面的了解。如云:“信佛之出,我曾很积极地想传扬佛法。后来知道该顺其自然,不要强迫别人来信,要在别人因为你的改变,主动询问时,再告诉他佛法的殊胜,否则,你还没来得及把菩萨道的观念传播出去,别人已经被吓跑了。”⑤

三、感情的破碎

根据林清玄的自白,自己走向佛学道路,与自己的婚姻也有密切的关联。如云:“在我几十年的婚姻生活,就好像走入泥泞之地,或者陷进流沙,愈走愈荒凉、愈来愈深陷,我感到非常的痛苦和恐怖。”⑥林清玄以此想通过学佛来寄托其婚姻的痛苦,渴望能从菩提的智慧中,探求自己生命的身心安顿之法。如云:“在我生命最困苦的时候,也曾寻找过万灵丹,向天求告:‘请给我一帖灵药吧。’我曾乞灵于宗教,探寻生命的终极安顿之方;也曾炼丹于文艺,追求情爱的平息烦恼之法。”⑦经过感情的挫折,对情爱的描绘,也从往昔的迷醉痴情,提升至一种晴朗明净的境界。[2]

林清玄禅理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对人强烈的好奇和热情

有人认为林清玄的多产是某几部宗教典籍,其实更重要的是他对人强烈的好奇和热情。林清玄曾说,小时候,他家在林厂里,要走很远的路才能看到另外的人家,因此总是盼望能见到人,对人非常敏感。直到写了很多书之后,他还是每天在发现人的奥秘,其中包括对自己的发现。读书的时候,我是有点仙风道骨,腰围只有二十四英寸,现在的腰围是三十二英寸,这么胖,不做菩萨也不行了。[3]林清玄在弘扬佛教教义的时候,把自己对人的种种发现连在一起,因此也反过来发现了佛教与人之间的活泼关系。这是这种发现,决定了他在表述方式上作出必须与人亲近,然后让人觉悟的选择。由此他提供了一种令人瞩目的写作生态。

二、对佛学思想的独特体验

在“身心安顿系列”和“菩提系列”等禅理散文著作中,林清玄大批量的引用了“智慧”、“菩提”、“心性”等佛学词汇。这些词汇的引用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充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加深了文章的通俗性、哲理性与可读性。我在学佛以后,读了许多佛书,发现很多书都把佛教说的太深奥、神秘,或者复杂,使人读了很担心自己不能接受或学习佛教,这样不但无法起信,反而使人畏惧佛法。尤其有一些书把佛教说成一门学问,失去了佛教实践修行的特质。[4]林清玄把佛学深奥的经典转化成平常朴实的语言来探寻娑婆世界的现象,又通过自己对佛学思想的独特生命体验来阐发佛典。所以林氏禅理散文是集佛典、禅道与自我反观于一体的。林氏的禅理散文中,到处都充斥着人的心性与人的智慧。读之使人若捧香茗,久久回味。

三、对佛学经典的深入探究

对于佛学经典,林清玄曾明言:“我的文章不是佛教思想的研究,因为我注重学解的佛教,很容易专门化、复杂化,不能满足我们对宗教实践的渴望与景仰。我期望的不是提出个人的主张或思想,而是唤起人人自我的觉悟。”[5]由此可见,林清玄的写作行为首先是道义行的,而不是技术性的。正是基于这一点,使林清玄对佛学经典的阐述发人深省。林清玄以获得身心的终极安顿的理性境界制造了一个动态的实践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企图以积极有效的行动,把个人、群众与社会从问题丛生的状态中,转变到佛法共证的神圣境界中,用来消除或改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窘困状态。[6]林清玄自觉认识到身为作家的责任而不单纯是佛家宣扬者的身份,所以在阅读佛经,审视现实生活时常常有火中慧影的发现。

“林清玄现象”的思考

从“菩提系列”、“人生对话系列”到“现代佛典系列”、“禅心大地系列”,其许多作品一版再版,由此他也成为了各界争聘演讲的对象。他是台湾学生心中的“青年导师”,并被评为“对青年最有影响力的当代人物”。确实很难避开他,在辽阔的海外华文阅读圈内,林清玄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有些学者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研究林清玄现象,而有些学者则将林清玄现象视为宗教现象来研究……为什么林清玄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为何其作品会风靡整个海外华人圈呢?

对于“林清玄现象”,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认为:学术界谈论精神需求和生存意义的哲学、心理学、宗教学著作早已不少,但大多数是分门别类的专业成果,艰涩枯燥,不可能直接渗透到社会。林先生要交待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美好的心情,他把这些专业区一一打通,而且坚信自己与读者是“同一种人”,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存在,因此可以凭着自己的生命体验,把读者自身的生命点燃。这种诚恳态度,使广大读者找到了一个亲切祥和的交谈者,而交谈的范围又必然会快速扩大。⑧一个作家在写作时怀着感恩的心,燃香祈祷,读者应该也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那样的心情。而东海大学的一位社会学教授对“林清玄现象”这样揭示:林清玄现象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在解决生存为题之后,必然会开拓谈论生命意义的空间。为解决生存问题,大家冲锋,拼搏,无暇顾及精神领域,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群体性的心理残缺,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开始在生命意义上的反省、觉悟,变成了一种广泛的自然需求。

林清玄开台湾当代禅理散文之先河,其禅理散文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在当代文坛散发出熠熠光辉,照耀人类被物质文化笼罩下逐渐蒙蔽的心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思想来满足人们的的精神需要,而林清玄的作品很好的抓住了人们心灵的这种渴求,把寻找自性、开启清明的禅宗智慧融入如画的描绘之中,为在万丈红尘中空茫挣扎的万千灵魂洗涤着心灵的尘埃和负重,引导他们回归自性,融入天人合一的智慧境界。如云:“寄情,不是在外面寻找寄托于慰藉。寄情,是在转动的世界中,有自己不变的内在风格;是在世俗的花草中,有自己一片清朗的天地。⑨

由“林清玄现象”引发的思考,笔者认为中国一批优秀的作家,不应该变成布袋戏里“秘雕”和“怪老子”这种的人物,其文字也不要深奥难解,而是应该关注现代人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与思考。(作者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注释:

①释果淳:《林清玄星月菩提―神迹.文学.菩提路――林清玄的蜕变》,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第209页。

②林清玄:《星月菩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第65页。

③林清玄:《天边有一颗星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第35页。

④释果淳:《林清玄星月菩提―神迹.文学.菩提路――林清玄的蜕变》,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第217页。

⑤释果淳:《林清玄星月菩提―神迹.文学.菩提路――林清玄的蜕变》,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第221页。

⑥林清玄:《生命中的龙卷风》,圆神出版社,1998,第14页。

⑦林清玄:《生命中的龙卷风》,圆神出版社,1998,第245页。

⑧余秋雨:《林清玄寻找心灵的故乡之大陆版序》,知识出版社,1999,第109页。

⑨林清玄:《心的丝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第102页。

参考文献:

[1]释果淳:《神迹.文学.菩提路――林清玄的蜕变》,一九八五年十月,十一月《人生》杂志。

[2](港)罗乃萱:《七情略影――林清玄印象记》,香港《突破》杂志。

[3]秦情:《愿是芒花,或是和风――林清玄的文学与菩提》。

篇2

光是人每天都能见到的东西,阳光、灯光、目光、霞光、月光。这些光也折射出了世间种种的现象。有多少人因为光彩而失去了本性,在阳光下展示出一副虚假的外壳;从古至今,所有的诗却从未有过写过正阳的,也许是因为人在正阳下会感到害怕吧。现在的人对别人充满了怀疑,把真实埋藏在了内心的最深处。

现在,人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差,一块块珍贵的土地被人们变成了赚钱的工具——盖楼房、盖商铺、做景点,失去了土地原来的价值——生长植物。城市里再也难觅土地的踪影,才会引发林清玄如此的感想。

人总喜欢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事物的价值,殊不知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买到的,例如你不能买一点感恩,只能买一些礼物作为感恩。俗话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林清玄认为是不对的,我也这么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什么都能买、能送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能真情流露,怀着真心去送祝福,那不用说感恩,明月都可以送,对方也一定收得到。

人喜欢喝茶,也喜欢品茶,但没有人去尝试新的品种,满足于现状,林清玄的朋友就是一位敢于创新的人。他曾在房子里实验把乌龙和铁观音合成一味,想做出“乌铁茶”;在寒冷的早晨采集含着露水的茶芽,想做出“雀舌鹰爪茶”;在深更半夜提着探照灯采茶,想做出“月光茶”……正是由于他的创新,才能做出这么多新品种——我们不也要有这种精神吗?

篇3

那时候,古龙的一部武侠小说在林清玄当编辑的报纸上连载。古龙创作灵感源源不断,一写就刹不住车,本来说好连载一年,可小说连载到800天还没有停的意思。在报纸面临改版的情况下,林清玄就打电话给古龙,用商量的口气说:“你可不可以停止这个小说?”正沉浸在自己构建的武侠世界里的古龙一口回绝:“不行,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生命,无法结束。”一看古龙态度坚决,林清玄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把这事暂时搁置不提。

过了几天,林清玄提着几瓶好酒来到古龙家,两人就着几碟小菜,开始拼酒干杯。古龙喝醉了,林清玄的脑子还很清醒。乘着酒兴,林清玄就催要明天的小说内容。古龙醉醺醺地睁不开眼睛,就随口说了一句话:“我要去睡了,你帮我把这个内容写出来。”林清玄巴不得有这个机会,回家后急忙动笔,正好趁此客串古龙的机会,帮古龙结束这个小说。

第二天,古龙一觉醒来,打开报纸一看,傻眼了,也气极了。林清玄居然有那么大的能耐,一夜之间,把自己书中100多位人物都写死了。情节是,江湖中有一个人遍发武林帖给100多个主角,邀请他们在少林寺比武,选出天下第一。结果这100多人来到少林寺,却被一个小人事先埋下的炸药炸死了,天下从此归于太平。

古龙的小说连载就这样被结束了,江湖上没了恩怨情仇,报纸是太平了,林清玄却麻烦了。愤怒的古龙拒绝再和林清玄喝酒,说林清玄是个心狠手辣的杀人犯。虽说结束古龙的小说实属无奈,但对古龙造成这么大的伤害,是林清玄没想到的,他非常后悔,一再向古龙表示歉意。

篇4

光是人每天都能见到的东西,阳光、灯光、目光、霞光、月光。这些光也折射出了世间种种的现象。有多少人因为光彩而失去了本性,在阳光下展示出一副虚假的外壳;从古至今,所有的诗却从未有过写过正阳的,也许是因为人在正阳下会感到害怕吧。现在的人对别人充满了怀疑,把真实埋藏在了内心的最深处。

现在,人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差,一块块珍贵的土地被人们变成了赚钱的工具——盖楼房、盖商铺、做景点,失去了土地原来的价值——生长植物。城市里再也难觅土地的踪影,才会引发林清玄如此的感想。

人总喜欢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事物的价值,殊不知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买到的,例如你不能买一点感恩,只能买一些礼物作为感恩。俗话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林清玄认为是不对的,我也这么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什么都能买、能送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能真情流露,怀着真心去送祝福,那不用说感恩,明月都可以送,对方也一定收得到。

人喜欢喝茶,也喜欢品茶,但没有人去尝试新的品种,满足于现状,林清玄的朋友就是一位敢于创新的人。他曾在房子里实验把乌龙和铁观音合成一味,想做出“乌铁茶”;在寒冷的早晨采集含着露水的茶芽,想做出“雀舌鹰爪茶”;在深更半夜提着探照灯采茶,想做出“月光茶”……正是由于他的创新,才能做出这么多新品种——我们不也要有这种精神吗?

篇5

穷乡僻壤教育条件自然也不好。生在一个贫困的农家,处在一个穷乡僻壤,他自然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过,虽然在偏僻的乡下长大,他却异常热爱文字,每读一本书,都感觉珍贵异常,抱着、枕着,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他每天都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段好文章,才肯睡觉。渐渐地,他立下了一个志向:长大要当作家。

然而,当他将这个愿望说给父亲听时,却挨了父亲一巴掌。父亲问他长大要干什么,他说长大一定要当一个受人尊敬的作家。父亲问作家是干吗的?他说,作家就是将自己写的文章寄出去,然后坐在家里等着人家给邮钱的人。父亲听了他充满稚气的解释,很生气,当场给了他一巴掌,骂道:“你这个傻孩子,想什么好事啊?这个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如果有,我就先去做了,不会轮到你了,我保证你的这个理想不会实现!”

由于涉猎的书籍多,他的眼界变得越来越宽了。随着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他渐渐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长大后一定要去环游世界,饱览世界各地的大好风光。小学五年级时,他考试得了第一名,老师送给他一本世界地图作为奖励。捧着这份珍贵的奖品,他很开心。因为,他可以从地图上,更加直观地了解台湾岛以外的世界了。有一天,母亲让他给家里人烧水,他边烧火边捧着那本地图册看,翻到埃及那页的时候,被埃及神秘的文化深深地吸引住了,边看边感慨世界的辽阔,想象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埃及艳后,对埃及充满了向往。这个时候,父亲走出来问他在干什么,他说在看埃及的地图。父亲过来夺过他手中的地图册,上去就是一巴掌,说:“干活要有个干活的样子,看什么地图,赶快烧火。”父亲走开之前跟他说:“我可以保证,以咱家这样的条件,你这辈子绝对不可能去埃及那么远的地方,所以我劝你,不要再做那些白日梦了!”

然而,父亲对他理想的否定,并没有阻止他向着理想迈进的脚步。20年后,执著的他通过不懈努力,将自己的理想一一变成了现实。他不仅成了一个天天坐在家里写作、靠着自己不菲的稿费收入、过上了中产阶级生活的作家,还以学者的身份来到了埃及。站在气势宏伟的金字塔下,他的心中生发出许多感慨,童年的记忆再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于是,他买了一张明信片,给父亲写信。他写道:“亲爱的爸爸,我现在就坐在埃及金字塔前面给你写信,记得小时候你打我一巴掌,保证我不可能到埃及这么远的地方,现在我就在这里写信,我要告诉你的是,你儿子很争气,童年的两个愿望,我都实现了,我不但成了作家,还到了埃及。”他一边写一边掉眼泪。他的父亲收到那封信的时候,刚刚从田里回来,读了他的信,父亲很是感慨,回去跟他妈妈说:“哎哟,真是想不到,我一巴掌还真将儿子打到埃及去了!”

后来有记者问他,是什么力量让他将自己的理想一一变成现实的?他说:“因为我不喜欢自己的生命被人保证。我要做自己的预言家!”

他就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他的传奇经历以及他那种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执著与自信,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预言家。意念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往往能够跨越现实的障碍,结合一切对你有利的条件,在你的周围形成一种磁场,帮你实现你心中的梦想。

篇6

卷一《天真的心》

No.4:《立刻完成的灵药》

在被造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知之明。

在被误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觉之道。

在被毁谤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爱之方。

在被打击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愉之法。

那是因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

感: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点: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文中的国王想让自己的孩子吃下一种灵药便能迅速长大。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望当然不能如愿以偿,因为人的成长是必须经历时间的洗礼,而不是单凭灵药便可成长的。在成长的历程中我们总要经历许多的挫折,就像是被造谣、被误解、被毁谤……但我们都应静下心来对待这些事情,而不是盲目反击以证明我们的无知与愚昧。就像坐着所说的一样,因为我们都有自知之明、自觉之道、自爱之方……

人的成长唯独不可缺少的便是时间,时间也变成了改变命运的最佳方法。

No.7:《抒情文社会》

“抒情文社会”变成了“议论文社会”

感:当所有的演讲都全部成了议论和分析时,我们便能明白,当今的社会已经成为了“议论文社会”,少了那些真诚的心灵,每当读起这篇文章便让我警醒到:我们不应多写议论文,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少年们,当作者听说从小学便开始学写议论文时,他很是气愤,因为议论文抹杀了学生们最为美好的思想与最为童真的情谊,而使当今的作文变得越来越八股化,没有当今学生们自己的真实情感。让学生们写议论文便是头头是道,但要让他们写一封情书,或是写封家书便往往虎头蛇尾,情感无以表达。这种事情也普遍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抒情文的时代早已逝去,而今后的,便是议论文日益猖獗的时代了!

卷二《纯善的心》

No.15:《咬舌自尽的狗》

听着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野岭奔驰的景象,它为了回家寻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任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立刻去送去抛弃,对抑制有志气有感情的狗是多么大的打击呀!

与其再度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不如自求解脱。

唉!在人世间不也是这样吗?有情有义的人受到无情的人的背弃……

感:总会有人被一些无情无义的抛弃,最后因挫折的打击而自求解脱。文章更是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来体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无情与高尚者的辛酸。多么残忍与无知!但这就是事实,像那只忠实的狗一样的人因之人的冷酷无情而丧了命。我们不禁为这样的人而感伤,究竟这罪恶的根源是什么?还是人们浑浊的灵魂所发出的罪恶的声音,去迷惑那些原本淳朴善良的人们?

而我想说的是:有情的人,你们虽苦,但灵魂的圣洁终究是你们迈向前进的潮头;无情的人,你们安乐,但精神的重荷终有一天会摧毁你们迷离的方向!

卷三《美好的心》

No.8:《活的钻石》

事物的价值是因为“意义”而确定的,意义则是由于“心的态度”而确立的。如果我们真能确立以新为主的人格与风格,来延伸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会显现生命的诚意,是生活的一切都得到宝爱与珍惜。每一朵花,每一个观点,每一段历程都变成“活的钻石”,每一份爱,每一思维,每一次成长都以“克拉”来计算。在这无常的世界,每一步都是迈向空无的人间,重要的是“活”,而不是“钻石”,每时每刻都是活生生的、都走向活的方向、都有完全的活。每一刹那都充满热诚与美,都有创造的力。

那么,生命就会有钻石的美好,钻石的光芒了。

感:人们总喜欢用钻石来打扮自己,其实这些都是虚假的,用钻石来装扮,呢么钻石也变一钱不值了,因为那些都是字的钻石,没有任何意义。真正活的钻石在于体现自己内在的光芒。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确立以心为主的人格与风格,来延伸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那么这就是“活的钻石”,都是以“克拉”来计算的。钻石的美好,钻石的光芒都尽数展现在了人类的良知上,这,就是“活的钻石”。

篇7

林清玄走上讲台,微笑着对学生们挥手说:“有一个孩子生长在普通农家里。因为家里穷,很小就跟着父亲下地干农活。在田间休息的时候,他的目光延伸到远处而出神。一旁的父亲问他在想什么?他说,我在想,远处到底有什么呢?父亲说,远处是大城市。他说,将来自己长大了,不用种田,也不用上班,等待城市里邮寄来钱。‘荒唐,不可能。我保证城市不会邮寄钱给你!’父亲笑着说。”林清玄说到这里,他停住了,抬眼问学生:“你们说,这个孩子长大后呆在家里不种田,不上班,城市会邮寄钱给他吗?”“不可能!”有学生回答,他微笑着点了点头。

接着他继续演讲:“他读小学的时候,从课本中得知世界上有个金字塔。他对父亲说,我长大了也到埃及金字塔前去游玩。父亲微笑着说:‘荒唐,不可能,那地方你能去?’”他说到这里停顿了,抬眼问学生:“长大后,他在家不种地,不找工作,等待城里邮寄钱来。他能到埃及金字塔前去游玩吗?”“不可能!”有学生回答。他微笑着点了点头。

他接着说:“这个孩子长大后,真的应验了他小时候的想法:不种地,不找工作,城市里的钱源源不断地邮寄来;他到了埃及金字塔去游玩,照了几张留念的相片!”同学们一阵唏嘘。他说完,从怀里掏出照片,正是他在金字塔下的留影。

“没有听信爸爸说的‘不可能’, 那个小男孩就是我!因为,小时候,每个人都有梦想。但为何有的人的梦想往往成了泡影,有的却能够梦想成真呢?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解释吧。我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每天凌晨4点钟左右就起来看书写作,我每天坚持写3000字,一年下来就能积累100多万字。这样坚持不懈,父亲口中的‘不可能’都被我粉碎了,我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因此,我要告诉大家,人生中没有那么多的‘不可能’。有了梦想,就有了追求的目标;有了梦想,就有了奋斗的方向;有了梦想,就要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去争取。所以说,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才是粉碎‘不可能’最有力的武器!”

林清玄说完,台下掌声响起。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3期)

1.林清玄演讲的主题是什么?

2.林清玄演讲的事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

篇8

洗茶碟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一根清朝的古董汤匙,心疼了好一阵子,仿佛是心里某一个角落跌碎了一般。(“不小心”“心疼了好一阵子”可见珍爱之心。“仿佛是心里某一个角落跌碎了一般”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失掉莲花汤匙的心痛感写得具体兼抽象。具体是“跌碎”,抽象是“心里某个角落”,这具体和抽象看似组合得别扭矛盾,实则恰恰写出了作者的真实感受,也契合了本篇由“入世”而“出世”的禅心。)

我非常喜欢那根莲花汤匙,在黑夜里赶车回山外的路上,感觉到金门的晚上真美,就好像一朵粉红色的莲花开在汤匙上。(“非常喜欢”毫不掩饰,溢于言表。尤其在这样的黑夜里,似乎得到了莲花汤匙就得到了莲花明灯一般。“感觉到金门的晚上真美,就好像一朵粉红色的莲花开在汤匙上”。金门当时还是台海对峙的前沿阵地,在此地本应压抑和紧张多于兴奋和愉悦,然购得一根汤匙,竟情不自禁。运用了移情的手法,将对莲花汤匙的喜爱也喜爱到金门岛,还用比喻把金门岛比作汤匙上的莲花,不仅仅是移情,更是爱屋及乌。心有汤匙,喜爱金门,喜爱金门,更爱汤匙。)回来,舍不得把汤匙收起来,经常拿出来用。(“舍不得”“经常”两个词继续照应上面的“非常喜欢”。)每次用的时候就会想起,一百多年前或者曾有穿绣花鞋、戴着珠花的少女在夏日的窗前迎风喝冰镇莲子汤,不禁感到时空的茫然。(此处作者思接千载,想象着百年前的时空情景,尤其是对少女穿着打扮的细节描写以及在窗前喝莲子汤的情景描写,更是让人如同亲眼见到一般,不禁有恍惚之感和茫然的心动。)小小如一根汤匙,可能就流转过百年的时间,走过千百里空间,被许多不同的人使用,这算不算是一种轮回呢?如果依情缘来说,说不定在某一前世我就用过这根汤匙,否则,怎么会千里迢迢跑到金门,而在最偏僻的角落与它相会呢?这样一想,使我怅然。(此处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汤匙比作一个流转过百年时光,走过千百里空间最后偏居一隅的和作者相会的人,这样就更有了珍惜的感觉,为下文破落后的不舍埋下了伏笔。)

现在它竟落地成为七片。我把它们一一拾起,端视着不知道要不要把碎片收藏起来。对于一根汤匙,一旦破了就一点用处也没有了,就好像爱情一样,破碎便难以缝补,但是,曾经宝爱的东西总会有一点不舍的心情。(比喻的手法,将痛失汤匙比作痛失爱情一般,汤匙打碎了难以再复原,爱情破碎了也很难再重归于好。由此可见,莲花汤匙在林清玄心中的位置举足轻重。联系林清玄本人的爱情、婚姻经历,更得知林清玄对爱的珍视和呵护,所以,这把汤匙更是他对人生、对感情理解的叠加。)

我想到,在从前的岁月里,不知道打破过多少汤匙,却从来没有一次像这一次,使我为汤匙而叹息。(这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过去打破汤匙没有珍惜的感觉和这一次汤匙被打破的不舍作对比,更加深了不舍的分量。)其实,所有的汤匙本来就是一块泥土,在它被匠人烧成的那一天就注定有一天会打破。我的伤感,只不过是它正好在我的手里打破,而它正好画了一朵很美的莲花,正好又是一个古董罢了。(此处笔锋一转,说到了所有的汤匙其实也都是泥土,烧制好之后就注定会被打破,为感情的转变做足了铺垫,也为后面的主题升华做好了准备。)

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只不过是偶然。一撮泥土偶然被选取,偶然被烧成,偶然被我得到,偶然地被打破……在偶然之中,我们有时误以为是自己做主,其实是无自性的,在时空中偶然的生灭。(“一切事物只不过是偶然”足见林清玄的淡然之心,超脱之态。“偶然选取”“偶然烧成”“偶然得到”“偶然打破”连用四个“偶然”,乍看反复,实则即是作者在失去、惋惜、追忆之后的平淡和旷达。林清玄一心向佛,潜心悟佛,然佛之境界也需慢悟。)

篇9

林徽因:花开一季暖到落泪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一天,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听了以后非常震惊,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笼罩着他,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虽然自己痛苦,但想到另一个男人的长处,他毅然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而林徽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如果一百个人来问我完美女子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说是林徽因。是的,她已经是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

【多维解读】

1. 坦诚相待。情感的种子,唯有在真诚的土壤里才会开出璀璨的花。面对丈夫,林徽因竟然坦言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面对妻子,梁思成竟然说出了“你是自由的”。真诚的交流,让这对夫妻找回了人间真爱。坦诚之意义,在家庭里如此,在生活中也一样。

2. 真爱之美。如果说爱是一种美丽,那么被爱更是一种幸福。是爱,让林徽因找回了生命的真爱,享受到了家庭的幸福;是爱,让林徽因感受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并发出了“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的最美誓言。

【警世名句】

1. 痛彻心扉的爱情是真的,只有幸福是假的。(林徽因)

2. 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林徽因)

席慕蓉:心中有一片圣地

一个周日,中华世纪坛大屏幕厅早早就座无虚席。一袭黑色衣裙的她出场了,挺拔的身材,略高的颧骨,有些细长的眼睛,原来她有着一张蒙古族人的脸,那是一张与她的诗无关的脸!她说:席慕容其实是蒙古族名字,因为要在中原生活,我的祖先为了方便一点,用了“席”做自己的姓;“慕容”就是大的江河的意思,我签名的时候也许该签个“江”,那样笔画少一点。

如果谁想从讲座中来听席慕容谈她的诗,一定会大失所望的,她眉飞色舞或痛心疾首于她心中的圣地——内蒙古高原。“我是1989年第一次踏上内蒙古高原,我是46岁那一年真正踏上了我自己的故乡——内蒙古高原。”那次讲座她整整讲了三个小时,为的是把她眼中心中血液中的内蒙古草原痛快淋漓地表达给世人,直到声音嘶哑,其间大厅内回荡过数不清多少次的笑声。更有三次,她与台下的人相对拭泪,良久无语。

席慕容还讲到了一个故事,在初中时曾拒绝和她本来喜爱的一位女地理老师讲话,理由是讲到蒙古族那一章时那位老师讲了很多道听途说来的蒙古族生活习俗。她说,我最讨厌别人说一句话,说蒙古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我心想岂止能歌善舞呢,其中还有内在的精神特质。

【多维解读】

1. 心系故乡。她成长在海峡的彼岸,但在她的心里,故乡却永远是最美的精神家园。无论是谈论故乡时的那种眉飞色舞,还是面对老师道听途说时的本能拒绝,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了一位台湾作家的赤子之情。

2. 文化传承。一位作家的魅力,绝不是简单地缘自其精彩的笔墨,其文字背后的深刻思考与文化情怀,往往更为重要。想一想,如果离开了底蕴丰厚的传统文化,如果离开了情牵梦绕的蒙古家园,也许席慕容的作品也就无法走进亿万读者的内心。

【警世名句】

1. 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一朵。(席慕容)

2. 爱原来就为的是相聚,为的是不再分离。(席慕容)

林清玄:让别人给我邮钱

林清玄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那时家里穷,他很小就跟着父亲下地种田。在田间休息的时候,他总是望着远处出神。父亲问他想什么,他说,将来长大了,不要种田,也不要上班,他想每天待在家里,等人给他邮钱。父亲听了,笑着说:“荒唐,你别做梦了!我保证不会有人给你邮。”

后来他上学了。有一天,他从课本上知道了埃及金字塔的故事,就对父亲说:“长大了我要去埃及看金字塔。”父亲生气地拍了一下他的头说:“真荒唐,你别总做梦了!我保证你去不了。”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林清玄每天早晨4点就起来看书写作,他每天坚持写3000字,一年就是100多万字。谁也不会想到,那些在他父亲看来十分荒唐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十几年后他都把它们变成了现实。

他每天坐在家里写作,出版社或报社源源不断地给他家里邮来稿费。他用邮来的稿费去埃及旅行,站在金字塔下,抬头仰望,林清玄想起小时候爸爸说过的话,心里默默地对父亲说:“爸爸,人生没有什么能被保证!”

【多维解读】

1. 心有梦想。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一切的成功与财富都总是源于一个意念,始于心中的梦想。有了梦想,你才会有追求的目标;有了梦想,你才会有奋斗的方向。林清玄小时的梦想看起来有些稚嫩,却成为了成长的力量与源泉。

2. 经营人生。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美好梦想,但为何有的人梦想成为了泡影,有的却能够梦想成真呢?道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你还得经营梦想,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把看似遥远甚至有些荒唐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警世名句】

1. 不管梦是否实现,有梦总是最美的。(林清玄)

篇10

如果你真诚地为别人取得的成绩,取得的进步,取得的荣誉喝彩,那就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只有不断开阔自己的胸襟,恢弘自己的气度,才能不断拥有成就事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听到别人有了成绩就不自在,看到别人有了进步就不痛快,是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的表现。这样的人很容易成为孤家寡人,不会有很多人愿意与他合作、共事和创业的。

赞美他人其实并不难做到,这要求我们去发掘生活和工作周围的人,想想他们的好处和优点,并毫不吝啬地称赞他们,这将会在人与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我们的社会和工作环境更温馨可爱。

这就是一种欣赏!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经报道了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没想到,这句话却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店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就没有想过做正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的确,如果没有林清玄当年对小偷的“欣赏”和期盼,恐怕也就没有他今天的事业和成就。不难看出,欣赏对人生多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