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民间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6 05:0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大民间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 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与七夕习俗相结合。
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遵守礼法的记载,后来加上《檀弓》的齐庄公袭莒于夺,杞良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雏型。汉 刘向《列女传》(四)记:齐杞梁殖战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琱玉集》记秦时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官吏所击杀,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可知这个传说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传说中已改名为孟姜女和范喜良。
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宝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到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带,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节。
篇2
1、口头文学是口口相传的文学作品,是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其内容可以包括诗歌、故事等。
2、民间文学是“五四”后出现和流行的学术名词,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
3、在民间口头文学中,打油诗、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是数量最多的三类。例如,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等就是由口头文学慢慢成型的。口头文学中也有数量较多的鬼故事。
4、民间文学在口头性、传承性、集体性、变异性四个方面较为特殊。其文类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民间小戏、说唱、谚语、谜语、曲艺、仪式诵辞。当然民间文学也包括书面文献、经卷、宝卷、唱本、戏文;图案造型艺术;音乐舞蹈;岁时节日;电子媒介与互联网等媒介载体。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师:上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九色鹿这篇课文,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根据画而改编的――民间故事。(板书:民间故事)
师:为什么叫“九色鹿”呢?
生: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师:如果用上“因为……所以……”关联词语怎么说?
生:因为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所以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生:因为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所以人们都称他九色鹿。
师:这不仅是一只“外形美”的九色鹿,还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
生:它还是一只聪明善良的九色鹿;乐于助人的九色鹿;智慧勇敢的九色鹿;见义勇为的九色鹿。
师:它不仅外形美,内心也美,想着它的样子,读读它的名字。
生:九色鹿。(齐读)
师:看到九色鹿,我们会想到另外一个人谁?
生:调达。(齐)(板书:调达)
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他是一个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人。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是一个灵魂肮脏的人。
(板书:“恩将仇报、背信弃义、见利忘义”。指导写好“义”字,口诀是“先点后撇有呼应,交点落在竖中线”,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练习。)
师:让我们一起来斥责调达。(指着板书)
生:(齐)调达是一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人。
师: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两个人,一个善良、智慧、善良,另外一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背信弃义,对此,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他们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他们有不一样的性格。他们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师:这是你们的发现,同学们,民间故事中往往有鲜明的人物。(板书:鲜明的人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概括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教师巧妙引导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课文中或记忆仓库中的词语,语言表达不断走向顺畅、规范,课伊始,就彰显了“重表达”的理念。
二、读读文本,融入情景还原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1至5自然段,故事讲得精彩,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讲故事,要想故事讲得好,就要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谁来读读第六节开头。
(出示:有一天,这个国家的王妃做了一个梦……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一生读第一句。)
师:民间故事的开头往往用“有一天”,或者用“有一次”,或者用“在很久很久以前”开头,这里不是故事的开头,但又好像是故事开头,为什么呢?课文学完后你们就知道了。
师:谁能把九色鹿的外形之“美”和王妃心里之“美”读出来?
师:“缠”读得好,“只好”读得妙。(齐读)这段话你们会讲了吗?(自由练习讲这段话。)谁来讲呢?
(一生讲这这段话,同学们鼓掌。)
师:你是讲故事高手,讲得绘声绘色。下面这节是情节最紧张、出现人物最多的一个自然段,谁来读读前三句。
(出示:山林之中……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
(一生读,“突然”读得很突然。)
师:你抓住了“突然”一词,把我们带到了当时的情景之中,谁再来试一试。
生:(一生读出了叫喊的语气。)
师:你关注了“高声叫喊”这个提示语,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像他这样一起读。(齐读)面对这样的险境,九色鹿说了这样一段话,谁来读?
(出示:九色鹿非常气愤……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自由练读,指名一生读这一段话。)
师:要想读得好,必须想象当时的情景,谁再来读。(生读)
师:你有点气愤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气愤呢?请把用笔划下来。
生:“指着”这个地方;正是这个人;灵魂肮脏;竟然。
师:你关注了“竟然”这个词。(板书:竟然)
师:我们再读的时候,关注这些词语,就能读出九色鹿的气愤了,谁来读?
(指名一生读。)
师:你读得很气愤了,气愤不但可以通过语言表现,而且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可以在什么地方加什么动作?
生:加上“指着”这个动作,我认为在“正是这个人”处。我认为在“竟然”处。我认为在“灵魂肮脏”处加上指着。
师:站起来,我们一齐读,要加上动作哦!(齐读)
师:好玩吗?(好玩。)谁愿意当调达?谁愿意做九色鹿?来读演一下。
(一生做调达,一生做九色鹿,“九色鹿”演得非常气愤,“调达”低着头,孩子们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师:读得好,演得很专业,我们都来当“九色鹿”,黑板做调达吧!(全班同学加动作读演。)
师:这个人指谁?(调达。)如果将这句话中“这个人”换成“他”或者“调达”可以吗?
生:不可以,“这个人”语气更重,调达语气有点轻。
师:请你读给同学们听。
生:(读两句话,语气一轻一重。)
师:这是你的发现,发现语气不一样,还有吗?
生:不可以,“这个人”更表现了九色鹿极其气愤的心情。(学生读两句话。)
生: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一个人”到此处的“这个人”,看似轻描淡写,其实表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找出第二自然写调达的一段话,读出来。
师:前文是“一个人”,到这里是“这个人”,你们会发现,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看似普通的字眼,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我们读书就是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东西,再来读。
师:当时如果九色鹿不是这样说的,而是换一种说法,行吗?
(出示:九色鹿非常气愤地说:“昏君,你是非不明,好坏不分,残害无辜,你和调达一样,都是灵魂肮脏的小人。”)
生:不行,国王只是一时糊涂,与调达不同。
生:如果这样说,则是对国王大不敬,国王一气之下可能会杀了它。
师:九色鹿首先要保全性命,它对调达和国王态度是不一样的,九色鹿说话很有分寸、有智慧,让我们一齐读。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没有在文本“写什么”层面徘徊,而是发掘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趣盎然地读,生动活泼地演,独具慧眼地置换对比,从而走向语言文字的深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幽默风趣,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笑声不断,于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升,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写写内心,感悟文体特点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恍然大悟说,会说什么呢?说起来难,就请你们写一段话,能用上黑板上的四个词语就更好了。
(学生自由写话。)
师:(教师巡视,提醒坐姿,指导。)你们在写的时候,都注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这叫学以致用,谁来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
生:国王恍然大悟说:“我真糊涂呀!听了调达的谗言,调达这个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人,我一定会好好惩罚你,让臣民不去伤害你。”
师:很好,你用上了黑板上的两个词语。
生:我真糊涂呀,一时头脑发热,竟然听了调达这个家伙的谗言,现在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背信弃义”,什么是“忘恩负义”,放心吧,我会下令臣民保护你的。
师:你用上了三个词语,恰当贴切,真是知错就改的国王。
生:对不起,九色鹿,我一时糊涂,听了调达这个家伙的话,我没想到调达竟然是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人,我一定要下令全国臣民不准伤害九色鹿。
师:你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国王。
生:哎,我一心只顾赢得妻子的欢心,竟然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来,哎,还有这个调达,没想到他竟然这样的恩将仇报,没想到他竟然背信弃义。
师:两个语气词、两个“竟然”、两个“没想到”写出国王的内心世界。
生:读了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学会感恩,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做忘恩负义之人。”
师:读民间故事,还能悟出做人的道理,可见,民间故事中还蕴含丰富的哲理。(板书:丰富的哲理)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到底怎么做的呢?一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如果让你将这个故事分成两个部分,那么你打算怎么分?
生:我认为1至5自然段为一部分,6至9自然段为一部分。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至5自然段写了九色鹿救了调达,6至9自然段主要写国王军队来捕捉九色鹿。
师:如果故事到第五自然段就结束了,好玩吗?(不好玩。)有意思吗?(没意思。)于是就有了后边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不是平铺直叙,情节常常扣人心弦。(板书:曲折的情节)
师: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常常有――鲜明的人物,丰富的哲理,曲折的情节。(齐读)
师:所以课文第六自然段是怎么开头的?
生:有一天……
师:虽然不是故事的开头,但好像是故事开头,因为是故事中一件新事的开始。
设计意图:将“写”挤进课堂,也成为共识。老师发现文本的空白处,抓住练笔契机,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尽情地写,通过写加深了对人物的感知,活化了文中的词语,深化了对课文主旨的领悟,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同时,教师关注文体,巧妙地引导学生感知“民间故事”的特点,轻轻一点,水到渠成,把握了“度”,体现教者的智慧。
四、讲讲故事,内化文本语言
师:课文学完了,我们来分自然段讲故事,讲6至9自然段,先自己练练,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与创造。
师:请四个同学到黑板前展示,可以加上动作,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评价打分。
生:一生讲第六自然段。(生评价:你是讲故事高手,九十八分。)
生:一生讲第七自然段。(生评价:九十五分,开始动作非常好,后边有点紧张。)
生:一生讲第八自然段。(掌声。生评价:满分。)
生:一生讲第九自然段。(生评价:九十九。有点结巴,多讲就可以了。)
篇4
论文摘要:经历了一个从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发展的过程。早期的口头文学特点是重复叙事,该特征适应了当时传诵与记忆的需要,也适应了原始诗歌与的密切联系。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表现出这种三章重复的结构特点。同时,作为口头文学重要母题之一的追寻母题被不断阐释。《蒹葭》体现了以上二者的统一,已经具备了早期追寻主题叙事的雏形。
一
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真正的叙事作品出现之前一直长时间的存在着口头叙事传统。口头叙事研究者认为,口头思维和表达的特征之一,就是冗赘或“复言”(copia)。在叙事过程中,采用对同一件事或同一个意思进行多次(一般是两次或三次)重复的方法,首先是为了适应口头思维的延续性,因为由于口头说出的东西转瞬即逝,为了记忆与传诵的需要,冗赘和重复刚刚说过的事,能使故事的传送者与接收者更好地将故事保存下来。所以,重复叙事适应了口头传诵记忆的需要。另外,重复叙事也是早期口头文学与音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见证。“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早期的口头文学表现为唱颂形式,人们以歌颂、感叹的方式来进行最初的创作,抒发生存的情感体悟,描绘周围神奇的世界。因此,民间口头诗歌完全适应歌唱和音乐演奏的需要,在结构和韵律上形成了重复叠咏的三阶段叙事模式,将本来只用一章便可以表达出来的意思铺张开去,成为三章结构。虽然是三章重叠,每章结构类似,但并不是单调重复,而是换字不换调,一节深一节,呈现出层次性的递进变化,令人有一种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感。《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就是经过采集、整理而得的,来自民间口头传诵的诗歌,因此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了民间口头叙事的传统。
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的主题一直在被评论者争论。《诗序》认为是“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已固其国焉。”认为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不遵守周礼,丧失了治国之本。但从诗歌的内容上看,这似乎毫无联系,因此这一说法已经被摒弃,更多的从以下两点来解说:第一类以清人汪凤梧为代表,他认为:“《蒹葭》,怀人之作也。秦之贤者抱道而隐,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以蒹葭起兴而怀之,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庶几一遇之也。……”概括起来就是所谓的“三顾茅庐”求贤情境。诗中主人公是一位求才若渴的有德之人,“伊人”则是有才而隐的贤哲。主人公为了求访贤哲所在,辗转追寻,终无所获,但这种精神令人敬佩。第二种说法则认为这是一首求爱诗。近人余冠英在其《诗经选》中说:“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伊人”便是诗人爱慕的情人,可以是男也可以是女,诗歌描写的是对情人的思念与追寻。但不论是哪种解释,我们在这里都把它归入追寻主题的故事叙事,考查文本在结构上的三阶段重复叙事。[3]
《蒹葭》一诗分为三章,每章以“蒹葭”起兴,描写主人公对“伊人”的不断追寻,形成三阶段式的重叠反复。与民间故事的叙事一样,诗歌的三章结构虽然完全相同,但并不是一味重复。诗歌中变化与重复、灵活的元素与稳定的结构、自由与规则等等都融为一体,在变化与发展中又伴随着重复叙事结构。“重复”稳定了故事延续的传统,“变化”则赋予了故事自由灵活的时代气息。这首诗在重复中有各种因素的替换现象,比如时间、空间、过程等的变化,使得故事层层深入,递进发展,在变化中给人一种悠渺深远、意味无穷的意境。
(一) 时间的流逝
时空是主角采取行动的时间、地点等背景,在故事中时间流逝的置换成分经常与情节进展结合起来,推动故事往前发展。民间故事中时间的计算很多以“三”为基本数字,如:走了一天、两天、三天;漂泊了一月、两月、三月;住了一年、两年、三年。如此等等。《诗经·采葛》中分别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组织结构,极言彼此思念之深切。《蒹葭》一诗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发展来组织章节的。这首诗选择了清晨的露珠作为时间流逝的参照物,意境清新而自然。从白露的“为霜”到“未晞(开始融化)”、“未已(未完全蒸发)”,露珠结成了霜,又化成水,水在慢慢消融,直至完全蒸发,通过露珠形态的三次变化来标示时间的推移,这种时间上的延伸既连接了全诗内在的统一,又暗示出追寻过程的延续、漫长与辛苦。
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此时“白露为霜”,说明时间是秋天的清晨,因为时间尚早,露水凝成寒霜。而就在这霜寒露重的清晨,主人公开始了他(她)对“伊人”的追寻。许多民间故事也是通过这种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情节,把事件的开端定在第一天或者早上,接下来依次是第二天、第三天或者中午、晚上。比如《白雪公主》的故事中,第一天邪恶的王后打扮成一个老婆婆的样子来向公主推销漂亮的丝带,借机将公主勒死;在典型的追寻主题故事中,写主人公第一次踏上寻找之路,或者三兄弟中的老大开始寻找,等等。
次章“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晞”,《毛传》解释为“干也”,而“未晞”指的是露珠虽开始渐渐融化成水,但还没有干涸。时间已经来到第二阶段,主人公第一次的追寻没有成功,进入了第二次的尝试。民间故事中第二阶段往往与第一阶段非常类似,甚至只是第一阶段的重复,最重要的一步一般放在第三阶段进行。《白雪公主》中,第二天,恶王后又打扮成老婆婆来向公主推销漂亮的发梳,借机将有毒的梳子公主的头发里;追寻故事中,三兄弟中的老二开始寻找,结果跟老大一样仍然是失败的。“三顾茅庐”情节中,刘备对诸葛亮的第一次、第二次追寻过程基本类似,同样是以失败告终。
[1]
尾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未已”,还没有完全消失。此时太阳渐渐升高,阳光普照大地,露水即将干涸。经过前两次的失败,主人公的追寻进入了第三阶段。我们几乎可以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日渐紧迫,心情亦仿佛那即将融化的露水,在争分夺秒,希望尽快赶到“伊人”的身边,盼望奇迹的出现。但是,在这首诗中,主人公的追寻仍然没有结果,仍然停留在可望不可及的追寻中,留给人无限的怅惘。这一开放的结局正是诗歌不同于一般民间故事之处。在大多数的故事中,主人公经过前两次的失败,到了第三阶段终于获得成功,《白雪公主》中王后就是在第三次将公主成功杀死(虽然还是不彻底),三兄弟的追寻由最小的弟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第三次拜访时刘备终于感动诸葛亮,访得帮助他三分天下的贤才、英雄人物。
(二) 空间的转换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主人公的追寻过程还有空间、方位上的转换。民间故事中可能表现为主人公需要到三个地方分别找到某一宝物才能最后成功,或者直到第三个地方才发现目标。《蒹葭》一诗同样带有空间、方位上的变化。
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伊人”和主人公的空间方位都在发生变化。初看时,“伊人”“在水一方”,等到诗人靠近,却又“宛在水中央”。马瑞辰《通释》曰:“方、旁古通用,一方即一旁也”,意思是,诗人看到的“伊人”一开始明明就在河的一旁,但好不容易赶到了,却发现不知怎么“伊人”又好像到了水中央一样。“宛”字指不确定,因为人不可能到水中去,但水中缥渺不定的影子又好像是魂牵梦绕的“伊人”,莫不是凌波仙子、水中神人?主人公为了追寻“伊人”的身影也发生空间的转换,经过“溯洄”、“溯游”,从原来的观察地点来到“伊人”出现的地方,这与民间故事中主人公四处寻找经历的空间转换是类似的。
接下来,次章和尾章同样存在空间上的变化。主人公不停的“溯游”、“溯洄”,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为了追赶“伊人”的身影,紧紧“从之”。而“伊人”也从“在水之湄(水草交接之处,即岸边)”到“在水之涘(水边)”,从“在水中坻(水中的小沙洲)”来到了“水中沚(水中小沙滩)”,身影忽近忽远,恍惚迷离,难以确定。这种空间上的转移与前面时间上的流逝都显示出追寻过程的曲折与艰难,“伊人”这一理想目标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在这艰难的追寻中,主人公毫不退缩的勇气、对“伊人”热情的渴望,却如追赶太阳的夸父般执着坚定。人类无数美好的东西不就是在这一看似无望的坚持中获得的吗?“上穷碧落下黄泉”,我将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上下求索,尽管前方的身影如此模糊,但那毕竟就代表着希望,激励着心中怀有希望的人继续前行。而诗歌正是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构成了的丰富性。
(三) 过程的曲折
在民间故事中,为了情节的丰富戏剧化考虑,主人公的追寻过程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一路上当然会有阻碍他前行的力量存在。阻碍的形式有很多种,或者是高山急流类严酷的自然,或者是强盗恶魔等险恶的外部势力,又或者是其自身的懦弱、懒惰等性格弱点,这些都会增加追寻的难度,令主人公经历失败甚至死亡。弗莱在论述到罗曼司传奇时说到,罗曼司传奇的基本情节与追寻故事也是紧密相连的,分为三个阶段,并且情节中主人公的冒险旅行往往要经过三次尝试,“获胜的英雄总是第三个儿子,或往往是由第三个承担探求使命的勇夫,或在第三次较量时才旗开得胜。”[4]主人公的历险探求都安排两组人物,即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故事情节的精彩之处就集中在二者的对立冲突之上,引起读者关注的正是英雄怎样克服重重困难,与恶魔进行激烈的搏斗,最后取得宝物或救出公主。因此,成熟的追寻探险故事非常注意铺张追寻过程的曲折,在结局到来前做足功夫,让读者替英雄捏了一把汗。伴随着英雄一步步深入魔窟,与恶魔斗智斗勇,善、恶两方面的人物形象不仅越来越鲜明,读者对主人公的英雄气概有了更深切的理解,直至达到情感上的认同。相信,多数读者之所以喜欢欣赏传奇冒险故事,很重要的一点正在于故事情节的曲折、惊险,而惊险的情节就意味着主人公需要具有常人难以具备的胆识与勇气,才能化险为夷,最后取得胜利。而英雄取得成功,还有着坚如磐石的毅力与意志,在面对挫折、失败时永不言败。我们所欣赏的正是英雄身上的无畏精神。
《蒹葭》一诗尚不具备成熟追寻故事的丰富情节,故事中主人公面临的阻碍属于第一类,相对来说危险性还是比较小的,戏剧性当然也就差了很多。为了追寻“伊人”的所在,主人公经过了“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的探寻过程。“阻”指险阻、障碍,“长”指道路漫长遥远,“跻”指登高,形容道路高低不平,而《郑笺》解释“右”为“言其迂回也”,形容道路曲折漫长。“溯洄”指的是“逆流而上”,“溯游”指“顺流而涉”(《毛传》),描写主人公追寻过程中需要逆流而上、涉水而过,才能找到寻找的对象。虽然短短几个字,没有惊险百出的戏剧情节,但诗歌描绘出了诗人追寻之路不但漫长遥远,而且山高路险,迂回曲折,从而说明了追寻的难度之大。在此基础上,诗人没有放弃对“伊人”的追寻,其形象渐渐鲜明起来,特别是性格中的毅力与勇气也就得到了充分表现。所以,这首诗可以让我们较早地体会追寻主题故事带给我们的精神震撼,激励我们同样为了心中的“伊人”而开始自己的追寻。
三
随着民间与文人文学的联系日益密切,文人创作中已经普遍应用这种三章重复叙事。读者们会很容易发现,无论哪个朝代的作家,他们在安排情节时,总会把内容相似、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设置在相关的时空领域内,巧妙地形成三阶段重复叙事,而故事主题、情节发展和形象塑造,往往通过人物、时间、空间、色彩、事件等在重复中的递进变化来充分展开,并达到推进矛盾冲突,渲染强烈气氛,深化小说主题的目的。比如我国四大名著中就随处可见。《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节是典型的追寻主题故事。刘备是追寻者,也就是不断追寻的英雄;而孔明则是“伊人”,行踪难寻。刘备前两次拜见孔明,都扑了空,过程非常相似,期间经历了时间因素的变化,空间、人物等则没有改变。直到第三次,孔明被其诚心感动,同意会面,才有了后来的三分天下,成就一段佳话。至此,刘备的追寻有了圆满的结果。此外,《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水浒传》中的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等,都注意运用了情节的三章重复叙事。“三阶段重复叙事”,越来越成为古代小说构造情节的重要手段,也是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5]如《蒹葭》一样的三章叠咏结构在《诗经》中普遍存在,但正如上面所论述的,《蒹葭》所表现出的三阶段式追寻故事模式则非常独特。简短的三章、二十四句,已经初步具备了追寻故事中时间、空间、探险过程的丰富变化,形成了三阶段的追寻情节模式,与民间故事的三阶段追寻叙事有着共同的口头叙事传统。至于《蒹葭》中那位“伊人”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没有必要一定找出其实指为何,在追寻主题故事中,无处可觅的“伊人”不就是人类心中难以满足的欲望,也是吸引人类不断进步的那个希望吗?从文本结构的角度,我们在这里将诗歌与民间故事连接起来,对它们共同的口头叙事传统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在新的理论视野中重读《诗经》是一种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2]祝秀丽.重释民间故事的重复律[J].民俗研究,2005,(3).
[3]郑洋.《蒹葭》意象的符号学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
[4]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篇5
修的。
在以往看过的故事里,张果老是以“倒骑驴”而著称的。但在库伦象教寺的戏曲彩绘画《赵州桥》上,张果老却是大摇大摆,并没有“倒”骑。关于这一点,与民间故事是吻合的。故事中说,在张果老和柴荣上桥之前,曾与鲁班打赌,张果老和柴荣如果输了,张果老以后就“倒骑驴”,柴荣则把车留下。结果,他们过了桥之后,桥完好无损,张果老愿赌服输,以后就只能倒骑驴。倒是柴荣小气,偷偷地把车推走了。还有,如果画面中黑衣汉子若果然是马王爷,额上没有第三只眼也是同一道理。
从这幅画完成的时间看,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画面上人物服装,与现在舞台演出差异已经不大。其中,赵匡胤红生扮相,穿黑箭衣;柴荣头戴白毡帽,穿蓝衫,着绿裤,一副下层人物打扮,依然是未当皇帝时的扮相;张果老为老生扮相,身穿蓝褶子,头戴儒巾;黑衣汉子箭衣箭袖,足蹬薄底靴,为武生打扮。
画面正中为一拱桥,鲁班挽发髻,三绺短髯,身着蓝褶子,腰系白绦,站在桥下,举双手做托桥状。脚下河水汹涌,画法与戏曲人物服饰上“海水江崖”同出一辙。桥上四人:张果老、赵匡胤、马王爷、柴荣。张果老笑容可掬,骑在驴背上;赵匡胤上身穿黑马褂,内衬红褶子,手持盘龙棍,左侧腾起一条金龙,右肩方向有一股仙气,仙气中有“四大名山”;马王爷气 宇轩昂,黑箭衣,薄底靴,武生打扮,身背绳索,为柴王爷拉车;柴王爷蓝衫绿裤,头戴毡帽。画面上方有山,有松树。
画面左侧有一条斜线,呈倾斜状贯通画面,明显有两块木板拼装的痕迹。另有两条破损,均呈上下条状,为木纹走向。其余部分保存大体完好,色彩艳丽,线条清晰。整个画面布局精巧,疏密得当,线条流畅,人物表情丰富,表现了较高的绘画技巧。
按传说及传统绘画,张果老怀里应有一渔鼓。(民间以张果老为“道情”的祖师)戏曲彩绘里没有。
桥面及栏杆明显是木桥而非石桥。桥面为木板形状,栏杆也像一般房屋的窗棂,而不是石刻浮雕图案。看来绘画者对戏文及故事很熟悉,但没有看见过真正的赵州桥。
画面上拱桥正中有“照州桥”字样,“照”显然是“赵”的误写。
桥上的色泽只在右上角有几条纵向剥落,呈褐色,说明色彩剥落年代已久。有一道横向剥落,自右边伸向画面中新三分之一处,白色,且较清晰,应是最近损毁。
(选自《通辽日报》2011年8月25日,有删节)
篇6
【关键词】民间文学;动漫;源头
在2005年3月26日的政府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第2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很好的继承。
民间文学它“是一种由民众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民众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民间文学包括多种形式,总体来说包含散文类、说唱表演类、韵文类。散文类包括深化、传说、民间故事等;说唱表演类包括民间说唱,民间戏曲。韵文类包括史诗、谚语。李雄飞归纳了民间文学经典的6个评判标准“内涵的丰富性;实质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无限的可读性;较高的审美性;世俗的权威性。”民间文学尤其是全民经典的民间文学为动漫艺术提供了源头活水。
当今的动漫世界,西方以美国为代表,东方以日本为代表。这两个动漫强国代表了全球动漫艺术的最高水平,也一直各领、各具特色,难有出其右者。仔细考察二者成功的经验,从动漫诞生到发展到成熟,两个国家均是立足本民族的民间文学传统,甚至广泛吸收其他民族的民间文学经典之作,铸就自己动漫艺术的成功之路。中国动漫业难逃窠臼,中国早期的国产动漫一度形成的“中国学派”,曾经声名显赫、誉满全球,光艳一时。这是由于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自身的魅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在动漫的发展历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也无形中给动漫的发展制定了一条必由之路: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即使当动漫艺术逐步成熟壮大之后,仍然像一个不能断奶的孩子,需要源源不断的从民间文学资源宝库中汲取营养,民间文学就像一位强壮的慈母,总是面带着微笑的给动漫艺术以取之不尽的丰沛乳汁,使其成长。
一、美国动漫发掘民间文学资源体现的民族特征
对美国动漫是世界动漫艺术的领头羊。从第一部动漫1907年的《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到美国动漫的标志性作品《白雪公主》(改编自格林童话),到逐步走上动漫的霸主宝座,美国的迪斯尼动漫已经成为了美国精神的一种文化表征。美国领军动漫艺术上百年,从文本重读的角度来看,得益于对民间文学资源的充分开发,对民族特色和风格充分展现。
首先、兼容并包。美国在开掘民族民间资源上,体现了颇为广大的包容性。相比较而言,美国是一个历史较为短暂的国家(200多年),本民族的民间文学资源相对来说较为单薄,这也决定了他必须敞开胸怀,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民间文学资源。我们从其耳熟能详的作品中可管窥一斑。《美女与野兽》、《睡美人》《花木兰》《真假公主》《风中奇缘》《大力神哈克雷斯》,《小美人鱼》《海的女儿》《埃及王子》、《阿拉丁》《钟楼怪人》、《雾都孤儿》等等。动漫蓝本从文体上分,有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圣经故事、文学名著(包括戏剧和小说)、儿童文学作品。从这些取材的地域上分,遍及世界各国,尤其是有着古老历史的国家和民族,比如中国、英国、埃及、法国、德国等,当然也不会忽略有着传奇色彩的民族,比如古印第安人、阿拉伯民族,故事涉及的阶层从高贵的皇室,到底层的劳动人民。这足以体现美国动漫发展过程中海纳百川的态度。这也是美国精神的一种体现。
其次、乐观幽默。首先在体裁上,美国的动漫总是多以喜剧和正剧为主。
第三、在视听表现手段上,美国动漫通过形象、语言、动作、场景和音效等制造笑料和嚎头。
最后是体现个人主义,美国文化一直推崇张扬的个性和个人奋斗。
二、日本动漫在发掘民间文学资源过程中体现的民族特色
日本是一个很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当然也是一个聪明的民族。能从成功者那里学习经验,要比自己闭门造车来的更快、更为有效。日本动漫很多借鉴了别国民间文化元素和精髓。比如《灌篮高手》中人物和人物代表性的动作,都可以看到美国NBA球星的影子,《少年侦探柯南》,一下子就使人想到美国的福尔摩斯。我们也可以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找到神似于《龙珠》的故事框架。当日本动漫发展目光由他国转向本土时,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就成了成功的代表。获得2002年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
从日本开掘民间文学和民族的文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呈现出以下几个民族特点。
第一、唯美情结。日本动漫就像韩国电影一样养眼。里面的人物一律的帅男靓女,追求超现实的、梦幻般的完美。第二、悲剧意识。日本特殊的到过环境、资源的匮乏,长久以来形成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造就了大和民族的悲剧情结,美好的事物最终都香消玉殒,或英雄末路。第三、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民族的一种精神象征,具有浓郁的英雄救世的情结。
三、中国学派动漫发展的民族风格之路
我国的动漫发展几乎与世界动漫同时,是较早发展动漫的国家。我国动漫在初期就显示出了民族传统、传达民族呼声的民族化特征。而民族化则凝聚着本民族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文化传统。“一部动漫的内涵只有越接近它的民族精神核心和文化本源,才能体现出民族性”。中国动漫真正与欧美动漫相区别,走出自己的道路,是以1941年推出的《铁扇公主》为标志。众所周知,它取材于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西游记》,截取了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一节。这是当时的万氏兄弟受启发于美国的动漫长片《白雪公主》,结合当时国内抗日的社会主题,,以突出的民族风格和寓言的方式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抗日的万众一心、坚持正义、锲而不舍、抗击日寇和中国人民必胜的积极主题,开创和探索了国产动漫民族化的风格。在之后的动漫发展中,国产动漫民族特色始终是主线,耳熟能详的《渔童》、《人参娃娃》、《哪吁闹海》、《三个和尚》、《九色鹿》、《人参果》。
“中国学派”民族化体现的特点。首先,秉承民间文学传统。其次、吸收民族艺术形式。包括传统绘画尤其是水墨画、传统戏曲特别是京剧、民间音乐、皮影、剪纸、木偶、年画等民间工艺。凸显民俗文化底蕴,意为选用民俗符号、展现民俗内容。第四、.蕴藉传统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意境追求、寓教于乐的道德教化。
篇7
1、《上错花轿嫁对郎》由张子恩执导,聂远,黄奕,师小红,李佳璘等主演的古装电视剧。讲述了一个悬念迭起、妙趣横生的古代民间故事。相传在某个朝代的扬州,有两个美丽的姑娘,一个是城北富商的小姐杜冰雁,一个是城东武师的闺女李玉湖,二人同年同月生,又在同一天出嫁。下雨天阴差阳错的相识并上错花轿,从此各自踏上了意外的人生之路,却找到了各自的真爱。
2、《乌龙闯情关》是由孙耀威、宋妍、曹颖、林心如、柯受良、释小龙等主演的古装喜剧,剧情结构严谨、诙谐幽默。曹颖除了主演霍水仙,也演唱了该剧主题曲。该剧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太子刘据被奸臣陷害,全家处斩。太子长媳惟一血脉得以逃脱,刘询改名病己,从此流浪江湖。最终,在忠臣及爱人的帮助之下,终于得报家仇并一登大统的一段传奇故事。
3、《雪花女神龙》是一部由张俊导演执导的大型神话武侠连续剧,该剧由董璇、孙耀威、乔振宇、任晶、连凯、陈孝萱领衔主演。该剧主要讲述的是江湖女侠上官燕为寻找自己的母亲踏上了一条前途未卜的凶险历程。
4、《一脚定江山》,由娄楠执导,任泉、李冰冰、李宗翰等主演的古装励志电视剧。该剧讲述了一个和足球有关的故事。19世纪的英国,某工人在曼联建筑工地发现一只金靴,后经考证,此靴乃是1000年前宋朝蹴鞠高手的装备,故事便神乎其神、玄而又玄地开始了。
5、《水月洞天》是梁国冠和李达超共同执导的奇幻武侠剧,由蔡少芬、陈法蓉、于波、杨俊毅、张晋等主演。该剧围绕3个家族500年的恩怨,展开了一个回环复杂、悲欢离合的故事。
6、《天下第一》是由王晶监制,邓衍成导演,程小东担任武术指导的一部武侠剧,由李亚鹏、霍建华、叶璇、郭晋安、黄圣依、高圆圆、邓超、张卫健等众多实力演员联合主演的一部超强阵容的大型古装武侠连续剧,该剧主要讲述了天地玄黄四大密探和曹正淳以及铁胆神侯之间的明争暗斗,坚守正义的故事。
7、《宝莲灯》是根据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而改编的一部35集古装神话电视剧。该剧由香港导演余明生执导,九年、李洪伟编剧,曹骏,舒畅,焦恩俊等主演。主要讲述了二郎神忍辱负重帮助他外甥沉香救母改天条的故事。
篇8
动画片的发展曾有非常辉煌的时刻,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动画片口碑非常好。在前夕,我国的动画片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大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动画片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欧美动画和日本动漫加大了对中国的输出,我国国产的动画片似乎自救无门。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许多文化扶持政策,例如5155工程、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振兴纲要》等等。但是,我国的动画片制作仍然处在困境之中。主要表现为:第一、动画片的内容题材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深。中国的动画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戏称为“动物世界”。主要是因为中国动画片的制作往往是将动物作为主角,拟人化的剧情简单,模式单一。近年来少有取得成功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也套摆脱不了将主角定位成人物画的“羊和狼”这一对天敌的命运。它成功的模式是,首先在小银幕取得成功,继而开发相关产品,最终登陆大荧幕。但是,这部动画片的内容实际上仍然是比较薄弱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寥寥无几。相比于欧美动画制作巨头迪斯尼制作的以中国古代勇敢女性代父从军故事为原型的《花木兰》这一人物动画片、带有英国名著哈姆雷特色彩的《狮子王》、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等等成功的案例。我们就会发现国产动画片内容素材狭窄、故事单薄的缺点非常明显。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上文所述的《花木兰》就是取自中国的传统民间故事。风靡全球的《功夫熊猫》更是宣称向中国文化致敬。我国动画片制作没有充分利用我们本土的文化素材,反而是国外的包装让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第二、动画片的创意环节不足,形象塑造失败。在欧美和日本动画的双重重压之下,我国动画片对动画形象的塑造显得非常不专业。动画片消费市场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典型的动画形象米老鼠、变形精刚、灌篮高手等都成了青少年市场流行的快消品。但是,我国的动画片鲜有形象鲜明的角色塑造。黑猫警长、孙悟空这种辨识度极高的动画角色非常少。国内制作方对动画片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是给儿童休闲娱乐的阶段上。实际上,有一大批的成年动画爱好者在追求动画文化,如典型的动画文化COSPLAY。动画创意的不足往往是因为故事挖掘的不够充分。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琴棋书画、四大雅戏、武术功夫中的可利用的鲜明形象、动作、故事非常多。仅仅是依靠重新包装传统故事都可以吸引市场的目光,例如《秦时明月》的历史题材、《风云决》的武术擂台等等都是塑造了鲜明的特色内容,历史人物、武术功夫的传统文化气息和民族特色扑面而来。
二、传统文化在动画片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动画片素材的宝库。在我国的动画片制作历史上,有非常著名的“中国动画学派”。对于传统文化的利用和传承主要表现为:第一、中国传统画派水墨画在动画设计中的运用。水墨画是中国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在动画片中利用水墨画,从屏幕里到屏幕外都透露出了强烈的古韵色彩。第二、传统文化中民间宝贵遗产剪纸、皮影等手艺艺术的运用。剪纸艺术主要来自于民间的镂空剪刻,皮影则是剪纸、戏曲、木偶戏静动结合的艺术。第三、动画角色的设计直接取材于经典故事。主要是对传统故事无论是民间杂谈还是神话故事的素材。取其中一个部分或是整个故事进行再包装。因为该故事原来就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只需要根据故事的设定对故事角色再润色就可以轻松的赢得观众共鸣。
三、以动画片为媒介,传承民族文化
篇9
关键词:创新 群众文化活动
文化是软实力,是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文化是引导力,是推动区域健康发展的保证;文化是凝聚力,是构建区域和谐发展的纽带;文化是展示力,是锻造区域品牌形象的平台。为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沙依巴克区从2012年开始,不断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文以载道 聚沙成塔”文化活动创意展示大赛活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活动结合“创先争优”、“机关文化建设”、“民族团结”等主题教育活动展开,以开阔的视角、创新的思维推动全区文化活动项目化、品牌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群众的口碑。
一.文化活动主题创意
“文以载道”,战国时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文,通指文章、文艺、文化活动,道,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聚沙成塔”,此处特指沙依巴克区,寓意沙依巴克区的每一位居民就像是一颗金色的沙砾,拥有属于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将这些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凝聚起来终而堆砌成一座宏伟耸立的高塔。“文以载道 聚沙成塔”这一主题象征着沙依巴克区群众对于积极向上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象征着沙依巴克区的发展像这座高塔日益升华。
以甲骨文“文”字形创作本次创意征集大赛的标识,以“文以载道,聚沙成塔”活动主题相托,形成活动整体视觉认知。
二.文化创意活动特点
1.领导重视,多方联动、组织机构创新。
创意展示活动由沙区区委、区政府作为主办单位牵头,区宣传部、机关直属机关工委、总工会、团委、妇联、文化体育旅游局、教育局、科技局、片区管委会(街道办)等多家承办。各承办单位认真组织,精密部署,联合完善方案,联合组织实施,对活动进行全程掌控。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及时对活动的开展情况、群众的真情实感及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氛围,做好宣传,推动活动广泛覆盖。
2.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参与形式创新。
广泛发动驻区企、事业单位及艺术团队加入其中,体现活动“全面性”和“全民性”,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大赛中来,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各承办单位结合本行业、本辖区的地域、人文特点,结合辖区内特色文化资源,如自然旅游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活动覆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休闲娱乐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饮食文化、商贸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相关领域。
3.集思广益,精心策划,活动内容创新。
创意展示活动重在“创意”,鼓励创新。各承办单位充分发挥地域、行业特点,拓宽思路,精心组织策划出主题新颖的文化活动。在活动项目设置、举办方式上力求新颖别致;在活动内容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尤其在特色项目上注重细致打磨;在组织运作上强调可操作性,力求活动项目设置科学;引入经验丰富的文化经营团队参与组织推广,力求项目运作集思广益、出新出彩。
三.文化创意活动案例
1.民间故事征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
沙依巴克区是乌鲁木齐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也是一座历史悠久,充满神奇色彩的老城区。长期的聚居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留下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遗落在沙依巴克区各处的诸多传说、典故,为乌鲁木齐这半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2013年起,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开展了以“沙依巴克区民间故事”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组织发动全区文化干部通过有奖征集、入户走访等方式,共搜集整理了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名胜古迹故事、民俗故事等广泛流传于全区范围内的民间传说和经典故事及有现实原型的新挖掘的故事素材近百余篇,大大激活了“沙依巴克区民间故事”的文化生态。经过专家考证,在申报非物质文化z产项目的基础上,编辑组对这些故事进行了文字加工润色,并配以生动真实的图片,现已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定名为《半城记――发生在沙依巴克区的故事》,共计12万字,该书不仅是我区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成果,也是我区对外展示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宣传书籍。
2.城市家书――来自政府的一封信
书信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缩影,从影响中国千余年的《颜氏家训》到后来的《傅雷家书》可谓渊源流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书信逐渐落寞,但书信的个性化表达拥有现代通讯手段无法取代的功能。城市家书活动由沙区政府组织发起,向全区的一线工人、学生、少数民族、优秀母亲代表及残疾人、离退休老干部和三级文明单位代表各投递出一封家书,第一次尝试以信件的方式,与区内群众搭建互动沟通的平台,书信交流的方式传递了政府对群众的关爱。城市家书的发起是滚烫的民意,回复的是丰沛的民智,期间共寄出上千封家书,增强沙区群众的归属感,是沙区精神的一次升华。
3.公园文化节――百姓周末大舞台
沙区有四大公园,乌鲁木齐面积最大的人民公园,集科普教育、游艺娱乐为一体的儿童公园,古色古香的揽秀园与郁郁葱葱的雅马里克山景区公园,这些都是沙区内独特、可利用的公园资源。通过文化创意展示活动,在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文化资源基础上,将公园文化与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相结合,在风景秀丽、气色宜人的环境中,将运动、休闲、文化结合起来,通过举办百人徒步活动、雅山音乐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向广大市民展示一个活力、精彩、有文化气息的沙依巴克区。
4.花卉节――花海相约你我他
新疆明珠花卉市场是新疆农科院依托自身科技优势和地缘优势,为实现花卉产业化兴办的综合性花卉市场。花卉市场内环境优美、品种繁多,形成了集园林花卉、艺术品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易市场,是乌鲁木齐市民一个重要的休闲观光之地。花卉节利用明珠花卉市场这个资源,连续五年举办“花香溢城,花海相约”为主题的群众花卉节,鲜花与艺术相映成趣的景象,陶冶人们的性情,满足广大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街区文化内涵,为打造“一街一特、一居一品”的文化品牌起到推进作用。
5.读书节――打造城市“阅”动力
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使群众在读书中开拓视野,提高人文素养,把人们从手机、平板视线重新拉回图书馆,沙区组织了读书节系列活动。新疆最大的图书批发市场、深圳图书城都位于沙区辖区内,这些资源对培育全民读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读书节活动包括穿“阅”1937――读党史喜迎十系列活动、“阅”动我心――微博好书推荐活动、“以书会友”藏书交流活动、“我要讲故事”少儿故事大赛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构成,并首次尝试与晚报手机报合作,开展读书阅读月,将推荐书目以导读、连载的形式发送到用户手机上,形成掌上阅读的风尚,同时刺激消费者进行图书采购,扩大文化传播力。加强与新浪、腾讯合作,在微博上进行好书推荐,通过微博转发、微博评论,将推荐书目进行推广,从而激发群众读书热情。读书节活动现已成为沙区的一项品牌活动,通过不断发起、倡导全民读书,进一步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将全民阅读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和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为加快区域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知识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篇10
赫尔佐格生于1942年,在上世纪70年代与法斯宾德、施隆多夫,文德斯并称德国新电影四大旗手的一个怪才导演。四个人当中,天才法斯宾德在1982年服药过量死亡:施隆多夫年纪最大,锐气随年岁消退;文德斯走着一贯的情真意切之美国路线。只有在赫尔佐格身上,还保留着旧日电影人的传奇色彩。
时至今日,他依然拍摄着那些对于他来说展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神秘力量和无边幻想的题目。因为对于他来说,“文明就像是混乱和黑暗的深洋上面薄薄的一层冰”,脆弱到他不屑于去关注。“电影不是分析,它是心灵的骚动;电影来自于民间故事和马戏团,不是来自于艺术和学院。”“对于我来说,与一部好的功夫片相比,像戈达尔这样的电影就像是智力的假钞。”
赫尔佐格对电影如宗教信徒般的献身,对弱势族群与边缘人物的悲悯,以及对现代文明和大众文化的批判,都足以使得每位赫尔佐格迷建起敬拜他的祭坛。电影经过赫尔佐格之手,所表现出来的不再是一件娱乐商品,而是一种信仰、一首诗、一则寓言,一个伟大的梦想。
围绕着赫尔佐格,流传着许多离奇的故事,几乎可以称之为“赫尔佐格神话”:《上帝的愤怒》拍摄期间用手枪威胁男主角克劳斯・金斯基,声称“在丛林中把你杀掉也没人知道”。1975年为了出席《加斯・荷伯之谜》的放映会,与太太枪战后,背着五岁的儿子从德国慕尼黑走到法国戛纳;为了取悦侏儒演员,他曾跳入仙人掌丛;为了拍摄《玻璃精灵》,他请了催眠师把所有的演员集体催眠后再开拍;《陆地行舟》就更是超乎凡人想像,拍片现场被毁,一位印第安人死亡,并遭到组织的调查。
如果说这一切很离奇,那么最为离奇的是,世界上竟然还有个比他更加疯狂的人和他合作,那就是他的男主演克劳斯・金斯基:他曾把自己反锁在厕所,整整48个小时把里面的马桶,水箱,玻璃都毁成碎片,最终口吐白沫地被警察带走。因为衬衫的衣领没有烫平,他就像禽兽一样对好心的房东一连怒吼几个小时。他是恐怖的,但又是天才的,电影中的他就像尼采式的超人一样唤起你心底最深处的悸动。当有评论家赞扬他演技的出色和特别时,他愤怒地将餐具和食物扔到对方的脸上,狂吼道:“我不是出色,或者特别,我是不朽的,我是划时代的!”
沃纳・赫尔佐格和克劳斯・金斯基自从1972年开始合作,直到1991年金斯基病故,作品始自《上帝的愤怒》,在《陆地行舟》达到巅峰。1999年,赫尔佐格推出了纪录片《我的魔鬼》,回忆了这个划时代的演员――他的每一根白发都是他造成的,但他是他最好、最想念的魔鬼。
《纽约客》曾刊登过对于赫尔佐格近期作品的评论,开头第一句便是:“赫尔佐格到底有多想念克劳斯-金斯基?”没了金斯基这把称手的兵器,赫尔佐格迷都在担心偶像是否开始显露老态。让人庆幸的是,逝者逝矣,还活着的赫尔佐格依然背负着上个世纪的梦想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