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除法范文
时间:2023-03-15 01:2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数除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复习;诱导;结论
针对小数除法的学习,每位数学教师都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是每位教师在长期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它最终都会使学生掌握这一章节的内容,今天我就为大家提供一个小数除法的讲解方案供大家参考,希望我们能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一、复习思考,引出新的内容
学习小数的除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揠苗助长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课堂的节奏,在开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先复习以前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以前的内容都会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便于我们对以后的内容进行学习,所以在学习之初我们应该先复习一下整数的除法,回忆一下整数除法是如何运算的,然后再提出一个运用整数除法而无法解决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深思,引出他们的好奇心,同时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合理诱导,细心进行讲解
回忆完以前的内容之后,我们就以提出的问题为契机来学习新的内容,例如,所提出的问题是1÷0.25=?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类推,比如说:1000÷250=?100÷25=?那么10÷2.5=?1÷0.25=?显然问题就出来了,这时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学生的类推能力,只有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才会信服,他们才会融入脑海之中,这时我们就应该合理诱导了,让学生自己分析,先让他们看除数和被除数都是整数的情况下1000÷250的结果与100÷25的结果,计算1000÷250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减少十倍,然后算式就可以等同于100÷25这个式子进行计算了,分析到这我们再让学生考虑既然同样地扩大或缩小倍数算式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么这个规律可否引用到小数当中呢?诱导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这时学生一定会得出自己心中想要的结果,他们会发现这样的规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一般来说学习进行到这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三、给出结论,整合所学信息
当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肯定与总结,然后权威地告诉他们小数除法的运算法则,除数为小数时,先把小数变成整数,然后进行除法运算,得出结果就为最终结果。
篇2
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的乘除法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按分数的乘除法则去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为小数去计算,乘除法是一种求解多目标规划问题的方法。
乘除法(multiplicationdivisionmethod)一种求解多目标规划问题的方法,对于同时具有极小化和极大化目标函数的多目标规划问题,设前r个目标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开学那天,我们没有看到江老师。学校的教导主任说江老师去学习了,由刘老师来上我们班的数学课。
我们班的同学都觉得很不习惯。江老师是女的,而刘老师是男的。江老师既年轻又漂亮,看起来就像个大姐姐,而刘老师满头白发,比许多同学的爷爷还老呢,相差实在太大了。
开学已经快一个月,我们班的同学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江老师不再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了。江老师还在一次班队会课上和我们视频通话,她很抱歉地告诉我们,学校临时有个外出进修的机会,所以她来不及和我们告别,她要两年后才能学成归来。
我们慢慢地发现,刘老师的脾气其实是很好的。对于我们一直念叨江老师,他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经常给我们一些小惊奇。
就像今天,他一上课就说:“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小数除法,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小数除法!”
“啊!”全班同学一起惊叹起来,“那我们怎么学啊?”
陶斯炜说:“不对呀,前几天不是刚学了小数除以整数吗?5.6÷7,就是把5.6平均分成7份,得0.8。还有,0.7也能除以7,得0.1,很简单。”
“除以几就是平均分成几份。”曾立伟叫起来。
刘老师不慌不忙地补充说:“对,准确地说应当是‘世界上没有人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比如说……”他在黑板上写了算式12.6÷0.28,“怎么计算呢?”
曾立伟可被难住了,嘀咕着说:“12.6÷0.28,难道是把12.6平均分成0.28份吗?这听起来有点儿奇怪哦。”
这时候,林至聪说:“我有个办法……把12.6和0.28都扩大100倍,就变成了1260÷28,就可以算了。”
陶斯炜不服气地说:“那怎么行?”
刘老师却呵呵笑着说:“林至聪果然够聪明。我这两周花了不少时间,把咱们班的数学博客全看了一遍。前几天柳夏菡写的日志后面,林至聪就提出这种好办法。在除法中,也可以这样,你们还记得四年级上册学的‘商不变性质’吗?”
刘老师列竖式给我们看:。然后,先把0.28的小数点划掉,然后又把12.6的小数点也去掉,并在后面添上一个0,变成了。
“哈哈,现在可以算了!”刘老师开心地拍着手上的粉笔灰,似乎完成了一件大事。
林至聪说:“我明白了,要根据除数是几位小数,把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就可以计算了。”
高原峰也补充了一句:“扩大多少倍由除数说了算,就算被除数扩大后还是小数,也不要紧。”
全班同学纷纷点头,陶斯炜却不服气地说:“刚上课的时候,刘老师不是说全世界都没人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吗?”
“对啊,所以我们要把它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啊,在没变之前,当然谁也不会算啦。”刘老师狡黠地眨眨眼睛说。
篇4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分桃子。
(共4题;共11分)
1.
(4分)算式18÷3=6读作:_______,被除数是_______,除数是_______,商是_______。
2.
(3分)28÷4=7表示把_______平均分成_______份,每份是_______。
3.
(3分)被除数是12,除数是2,商是6。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分)把9个面包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_______个面包。
二、发新书。
(共1题;共2分)
5.
(2分)把
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_______个;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_______个。
三、列算式。
(共1题;共5分)
6.
(5分)他们一共投中了多少个球?
++=(
)
×=(
)
四、填一填。
(共3题;共10分)
7.
(3分)28÷4=7中被除数是_______,除数是_______,商是_______。
8.
(3分)36÷4=9,这个算式读作_______,其中除数是_______,商是_______。
9.
(4分)填空:
52÷13可以读作_______除以_______,也可以读作_______除_______.
五、列式计算。
(共3题;共15分)
10.
(5分)量一量、画一画
11.
(5分)一本《童话故事》210页,小华准备一星期看完,小华每天应看多少页,你能帮她安排一下吗?
12.
(5分)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参考答案
一、分桃子。
(共4题;共11分)
1-1、
2-1、
3-1、
4-1、
二、发新书。
(共1题;共2分)
5-1、
三、列算式。
(共1题;共5分)
6-1、
四、填一填。
(共3题;共10分)
7-1、
8-1、
9-1、
五、列式计算。
(共3题;共15分)
10-1、
篇5
关键词:应用题;解题策略;数量关系;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16-01
如何解决小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多年来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混合练习中,学生很难判应用题的解答是采用乘法还是用除法。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做应用题的过程中,随着题中条件的增加和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应用题的解答类型也是有所区别的,为此,根据小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特点, 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解题方法简述一下,供参考,不到之处请指正。
1.利用数量关系式解题
解答分数应用题,往往要抓住题中的"中心句"进行分析,从"中心句"中找出单位"1"和"相关联的两个量",明确"相关联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写出关系式。如:在"延续生命"献爱心活动中,我校五年级学生捐款3500元,六年级捐的是五年级的,六年级学生捐款多少元?这里把"五年级学生的捐款数"看作单位"1",五年级和六年级是相关联的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是"五年级学生捐款数× =六年级学生捐款数"。从关系式中很容易知道这道题怎么列式计算了。
其实较复杂的题也是一个一个简单的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只要学生学会分析,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平时教师可以口头训练这样的关系式,让学生熟练掌握,这样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应用题是灵活多变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果一味围绕书上的公式、例题转,程式化、机械性地解题,对知识缺乏透彻的掌握,对题目的数量关系不做具体分析,是不可能把应用题学好的。但对具体题目还需作具体的分析,否则就容易出错。
2.重审题,找准"单位1"
"单位1"的概念在四年级学习分数时就提到,所谓单位"1",也称整体"1",把一个完整的量(比如一段路程、一项工程、一筐苹果、一本书、一段时间等)或一个数(正数)视为一个整体或一个单位,并赋予自然数1的特性,可记为"1"。分数乘除应用题题型多样、复杂,但其基本量只有三个:单位"1"的量、比较量、分率(也就是几分之几)。基本关系式是:单位"1"的量× (分率)=比较量。在解分数乘除应用题的时候,首先就要确定哪个是单位"1"的量,以此才可以判断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进行计算。
如何找准单位"1"呢?前面提到什么是单位"1",在理解单位"1"含义的基础上,还要用一些技巧来找单位"1"。如教学中我讲到两种简单的方法:(1)找分数乘除应用题题目中的关键词:如"是"、"比"、"占"、"相当于"等,这些词后面的量一般就是单位"1的量。(2)看题目中的分率(几分之几)是"谁"的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1"的量。例如:甲占乙的。"占"字后面的"乙"就是单位"1"的量; 是"乙的 ",所以"乙"是单位"1"的量。
3.加强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及应用题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无数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事物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数学是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反映,因此,数学中的各部分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着的。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的一部分,它的数量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应用题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因此,在编排应用题时,既要加强应用题的纵向联系,也要加强应用题本身及与其他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应用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地说,复合应用题是由几个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应用题的难易程度,教学应从一步应用题扩展到两步应用题,再从两步应用题扩展到三步应用题。复合应用题与简单应用题相比,不仅已知条件增多了,而且数量关系也复杂了。学生掌握了简单应用题、复合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以及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较容易地掌握更多步数的应用题的解法,不但可以加深对应用题结构的理解,而且通过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创造性。加法应用题和减法应用题,乘法应用题和除法应用题,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对这些应用题进行比较,使学生容易理解和区分这些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好地掌握解答方法。
应用题与小学数学其他知识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例如应用题与四则运算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绝大部分应用题都是四则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很好地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习简单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因此教材在学生学习了一种运算的意义以后,接着就教学相应的应用题。又如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就是在分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4.借助线段图解题,解应用题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干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便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是思维的起点,是儿童建构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直观,能丰富学生的表象,引发联想。在分数乘除应用题教学时经常通过画线段图或面积图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拓宽解题思路,能引导学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线段图"直观、明了,能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两种量的关系,谁多谁少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判断,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在教学生画图时要有耐心,学生刚接触线段图,有很多困难,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要把哪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容易混淆,教学时要让学生尝试,发现问题,教师引导纠错,使学生印象深刻。如:客货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它们在离中点20千米处相遇,这时货车行了全程的。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总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多种多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引导,学生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有时解题困难,是因为不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未能把解题模式抽象成为一种思维策略。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其关键之处和难点。如果能恰到好处的把握并解决这两方面问题,学生对于这一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运用,自然也就会比较好。
参考文献:
[1]吴国勤.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J]教育科学研究, 2001,(03) ..
篇6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对、算得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在教学乘法的口算、笔算时,课前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乘法口诀的训练,或者采用男女竞赛的方式训练;课上用卡片的形式让学生口算,用小黑板视算,或者听算。让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的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课堂上40分钟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所以要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真听讲、积极用脑的习惯。除了抓课堂常规训练外,还要重视狠抓听、看、想、讲的落实。用心听。在听课的过程中,边听边动脑,积极思维,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及时考察学生会听的能力,我经常在班内组织听算、你问我答等练习。效果非常好。仔细看。会看懂书上的题目,同学的板演,凡是学生自己看懂的内容就尽量少讲,以训练学生仔细看的习惯,培养观察能力。善于想。我不仅要求学生肯想,而且注意培养其“善想”的习惯,既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留有“想”的余地,又教他们“想”的方法。敢于讲。训练学生大胆发言(特别是后进生),训练学生讲思路、思维的过程,使他们从口练中发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三、练习设计的多样性
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为例。新授结束后,我针对学生计算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练习。比如,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后,我设计了三题改错题,这三道改错题比较典型,都是学生在计算中容易犯的错误,第1题是除到个位不够商1,应该商0,这个0没有写;第2题是除的过程中余下的数计算错了,第3题是商的书写位置错误。再有写;第2题是除的过程中余下的数计算错了,第3题是商的书写位置错误。再如,在教学调商的例题后,我安排了调商的专项练习――“根据试商情况,说出各题准确的商”,有助于增强学生调商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攻其一点,做到逐步突破疑难点。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即练习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来设计编排。以除法这一单元中估算教学为例,先让学生估计两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再让学生估计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时商是几;之后,又让学生估计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时,最高位上可能是几,这样层层递进的训练,体现了估算训练的层次性,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练习设计要有思考性。即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而且要会“想”,避免将计算练习单纯作为“程序性训练。例如:教完整十数除整十数后,我出示了四组一位数除一位数和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对比性练习,旨在学生通过题组练习,在练习中比较,发现联系,从而形成和旧知识之间的类推、迁移。再如,学生在学完把除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试商后,设计初商后需要调商和不需要调商的题组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不同试商情况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中发现、孕新,深化了学生对试商方法的理解。练习中我们要让多让学生通过算一算、比一比,以比引思,以比促思,深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练习设计要有综合性。即计算教学不要成为单纯的计算技能的训练,而要把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凸显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在数学中的实际价值,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提高计算能力。
四、关注练习后反思,在错误中不断提升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而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计算25*4/25*4,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的结果。这时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要从算式的整体着眼,不能受算式的细节(数据的特点)影响,误以为是两个“25*4”相除。
篇7
以供大家参考。
一、障碍式课堂
初三学生学部分比较认真,从某方面讲,他们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我们可以采用障碍式教学方法。障碍式课堂是在学生提前预习之后,教师提出与本节课重点知识有关的问题,即教师设置障碍,去发现学生通过预习之后是否能解决?这种教学法需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但绝不是满堂问题,而是先针对重点提问找方法解决,再针对难点提问找方法解决,然后拓展应用。这种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预料,这种课堂的优点是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在数学思维上得到锻炼。
二、探索式课堂
初中学生,特别是男生,喜欢动,动口、动手,教师不妨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先按照定义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通过一些折叠,提问学生能发现什么?再例如“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及两个推论”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将等腰三角形对折,使其两腰重合,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证明探索,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经验,假设出若干种可能的思路,探索出从条件到结论的中间环节,结果学生能发现证明命题的两种方法,然后再小组研究讨论。接着教师出一些练习题,既巩固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又得出两个推论。紧接着是一组形式多变的训练题,运用“三线合一定理”巩固新知识,最后的评议小结由师生共同完成。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紧凑,效果理想。
三、纠错式课堂
这种方法适用于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学生针对自己的试卷错误或者是做题时的思路步骤的误区,展开讨论;然后总结规律;触类旁通。教师在选题时要充分挖掘课本习题的潜在作用和智力因素,题目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注意解题分析,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各类习题的教学,巩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总结解题规律,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沟通教学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处理试卷时,应以一个题为起点,以本试卷上的一类题为终点。
四、结构图式课堂
这个方法适合于单元复习和综合复习,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并把知识通过结构图板书,也可留出几个关键部分引导学生填空并给以重视。然后启发学生将单元基础知识、技能进行习题反馈,再精选配套习题,探讨解法,最后对反馈信息进行剖析,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篇8
[关键词] 数学思想 数学方法 理念 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沟通数学基础与数学能力的桥梁,是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有力工具。如果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那么数学知识就不再是孤立、零散的东西,数学方法也不再是死板的教条,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驾驭数学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使数学学习就较容易。可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数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必要条件。
一、转化思想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一系列转化的过程,转化是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化陌生为熟悉。转化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转化思想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教材,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七年级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就开始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除法转化为乘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中化“二元”为“一元”的转化思想,在教材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理解转化的思想,掌握转化的方法,即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开始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八年级数学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中,转化思想再次出现。教师引导学生探求分式方程的解法时,不难发现是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转化的方法是去分母。可见,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解方程的思想,就是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更强化了这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二、数形结合思想
现实世界是由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构成的。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有许多问题可以把数和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中有数,数中有形,两者密切结合,奇妙无穷。正如华罗庚教授指出的那样:“数无形,少直观;形无数,难入微。”我们应该仔细地挖掘题目中数和形的结合点,通过数形结合使问题化难为易。现实社会中,每个几何图形都蕴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又可以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作出现象的描述。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把代数、几何知识互相转化、互相利用的一种解题思想,有利于学生从不同侧面加深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在七年级数学《数轴》中一节中给出了数形结合的载体——数轴,介绍了数与点的对应,是数形结合思想基础的渗透。相反数、绝对值的定义,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加以解释,减少了引进这些概念的难度,也使学生从形的角度理解这些概念。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是数形结合思想的进一步体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法中用数轴求不等式组的解集则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在函数中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函数的性质,由有序实数对与平面内的点的一一对应到函数与图象的联系中,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分类讨论的思想
在数学研究中,当被研究的对象包含多种可能的情况,导致我们不能对它们一概而论的时候,必须按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分类讨论,得出各种情况下相应的结论。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我们叫做分类讨论思想,也称分类法。
分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分类应该按同一标准进行,其次所分的几种情况应当是互相排斥的,它们既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
四、类比的思想方法
类比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一些相关知识时能迅速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用类比法学习知识更简单、更快捷。在八年级数学学习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时是与分数作类比得出的,整章应用了类比的思想方法,降低了分式的难度。在相似三角形一章中整章都用类比的思想,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类比的思想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
五、整体思想
在研究某些数学问题时,往往不是以问题的某个组成部分为着眼点,而是有意识地放大考察问题的视角,将要解决的问题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研究问题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作整体处理以后,达到顺利而简捷的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整体思想。一些数学问题,若拘泥于常规,从局部着手,则举步维艰;若从整体考虑,则是畅通无阻,从而找到“漂亮”的解法。在代数教材中,分式方程中的换元法就是整体思想,在分解因式一章中也常用整体法。
篇9
选择题:
在计算乘法时,不慎将乘数63写成36,那么计算结果是正确答案的()
A.2/7 B.7/4 C.4/7 D.4/9
分析: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由63变成36,求出36是63的几分之几,那么计算结果就是正确答案的几分之几.
解答:36÷63=4/7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成了原来的4/7,那么计算结果是正确答案的4/7;
篇10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明确的任务驱动为目标,在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的环境下,让学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新的知识。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同时任务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初一学生在学习“表格制作”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仿照课程表,设计一个10行5列的空表格”。这个任务就包含插入空表格、合并单元格、表线添擦等子任务,在完成这些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表格的插入、行列的删除、表线的处理等操作就会逐步熟悉,从而达到本课时“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单表格方法”的教学目标。
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要做好对学生上机过程中的个别指导和答疑工作。学生之间水平存在差异是个普遍性问题,再加上具体操作的多样性,导致不同学生往往会遇到不一样的问题。以制作小报为例,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对“艺术字”的基本编辑方法不是太清楚,有的学生对应用图片、自选图形的组合、美化不了解,有的学生对图文混排的方法不熟悉……如果都采取“一锅端”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而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就很有必要。
二、探索发现式教学法
“探索发现式教学法”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设置疑问为出发点,以学生探究问题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思维,通过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完成知识的学习。“探索发现式教学法”一般分为四个环节:设疑—探究—解决—发现。
例如,在学习“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时,教师可以首先创设“出示这学期大家前三次的考试成绩”情境,然后引出问题“我们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那我们有什么更直观的方法来表示吗?”由问题的产生到情境的引入,然后再适时引入图表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是用什么类型的图表呢?折线图还是用柱形图或者其他?确定了图表的类型之后,通过分组协作让学生再一步步建立图表。在整个图表完成之后,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如何来转换图表。这样,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步完成本节知识点的学习。
在运用“探索发现式教学法”时,教师一般要把握如下几点:首先,疑问的设置要有共性,既要游离于具体问题之外,又要紧扣知识点的核心。问题没有共性会让学生多走弯路,极大浪费课堂时间。其次,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引导,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解决问题后要及时总结,合理评价。恰当的评价既能汇总分析学生在前期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又能适时引出新的知识点供学生进一步探求。
三、实践启发式教学法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工具性较强。“实践启发式教学法”的本质是以教师启发为激励手段、以学生实践运用为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环节:(1)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找出实际问题背后的知识点;(2)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点;(3)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给予肯定或补充,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新问题,为下一个知识点埋下伏笔。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迅速、准确地找到实际问题,并将之抽象为信息技术知识点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有些知识点需要借助计算机解决时提前精心设计,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渗透”能力。例如,初一学生在数学课中学到有关利用计算机制作图表的知识时,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案例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践操作,不断增强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上大胆鼓励学生自己挖掘,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就感。例如,学校正在开展“唱响国歌”大合唱系列活动,学生了解到评委老师的打分系统还是人工操作,很不方便。于是,我鼓励学生利用Excel函数等知识帮评委老师们设计一张实时计分表及名次表。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结合评委老师的有关要求和竞赛规则,在学习了函数有关知识点后,经过小组合作,综合利用MAX(),SUM(),RANK()等函数巧妙地设计了一张数据表。通过此表大大提高了评委老师的工作效率,学生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了Excel学习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