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范文
时间:2023-04-10 23:1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毕飞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文风多变的文坛老将与关注人性的永恒主题
当商业元素的痕迹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当代文坛时,读者似乎很难找寻到一部能够慰藉寂寞心灵的作品。幸运的是,中国文坛依旧活跃着一批有良知的作家,毕飞宇就是其中之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2011年颁发的茅盾文学奖或许没有对他们产生多大的吸引力,但以毕飞宇小说《推拿》作为底本改编、拍摄的同名电视剧正在各大主流媒体热播,或许成为唤起很多读者阅读兴趣的推动因素。
这部小说再一次证明了毕飞宇是一位文风多变的文坛老将,这不仅表现在自毕飞宇登上文坛之后先后尝试过多种题材,更在于他能够在不断变化表现手法、不断调整创作模式、不断提升创作水准的同时,将自己的创作始终聚焦于对人性的思考。正是由于具有了多重变换背后的不变,才真正开启了毕飞宇文学创作的高峰。对于这一点,毕飞宇自己也有十分精道的论述:“相对于文学来说,人物是无性别的。我没有写女人,我写的是人”,“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我们可以透过小说考察一下,‘人’的可能性究竟到了怎样的一种程度”[1] 。
我们不难看出毕飞宇对于传统文学的审美追求保留着自己的理解。在传统文学试图将集体价值的观念贯彻到人的生命体验中并以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作为文学最重要的审美诉求时,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个体生命的精神烛照。他们试图通过对于不同人物的社会身份、不同角色的生命历程、不同时代的精神追求进行全面的整理,从而还原人性的本来面目。当然这一过程的转变是十分漫长的,尤其对于作家来说更为艰难,他们必须要从自己所熟悉的创作模式中走出来,进入到一片全新的文学世界中,从头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大厦。毕飞宇的创作也走过了这样一段历程,他曾这样回答对于他的质疑:“我不回避我的写作是从先锋小说起步的,我写小说起步晚,最早是从先锋作家身上学到了叙事、小说修辞,我感谢他们,使我有了一个高起点。”[2]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段在其他作家看来几乎是无法完成的超越,毕飞宇的小说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切都归功于他始终是以哲人的冷静思维来处理作家的创作激情。在20世纪90年代初先锋文学盛行之际,毕飞宇大胆尝试了“先锋文学”。在褪去了创作的激情之后,他从这一创作模式中抽离出来,但他没有丢弃先锋的视野。于是,他在回归现实主义路线的同时,更多的将关注的聚焦点定位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所展现的人性思考。这一点恰恰是很多作家没有达到的高度,他们更多的是将日常生活呈现给读者,没有再做深入的挖掘。这是因为在毕飞宇创作“转型”的背后蕴藏着更为深层的逻辑架构,在笔者看来,“所谓的‘转型’仅是就他小说创作的阶段性追求而言的,而在他每次“转型”的表象下面总有一些恒常不变的‘质’的因素在规约着他的创作思想,主导着他的创作实践”[3]。
创作手法的变换、文本风貌的更新仅仅是毕飞宇作为一名作家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种尝试而已,在形式层面因素之下涌动的是他对于人性主题的不懈探索。这一点不仅在他本人早期的文学创作中能够找到痕迹,在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小说《推拿》中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了,而这一点正是作者试图通过这部小说向读者传递的重要信息。
二、盲人世界的精神烛照与人性深处的审美追求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对于作者创作转型有了深入的分析,而这一切都在他的小说《推拿》中有较为全面的体现。这是一部城市题材的小说,作者用18万字的篇幅向读者展现了生活在社会角落的特殊群体――盲人按摩师。
在谈及自己的创作动机时,毕飞宇是这样说的:“我没有见到过一本真正把盲人作为描述对象的书,无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我都没见过。那种真正切入他们内心,走入日常画面的小说,我没见过,那我就要写。”[4]如此简单而纯粹的动机促使毕飞宇萌生了小说的创作欲望,就整部小说而言,作者没有将重点置放于导致主人公致盲的多重外在因素,也没有刻意去表现当今社会对这一群体投以的“异样”眼神。小说的叙事始终围绕着沙宗琪推拿中心展开,在这里工作的盲人按摩师们默默地工作着、生活着,他们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而言,光明或许是记忆中被淹没的碎片,甚至是他们从来就不曾品尝过光明带给自己的快乐。对于生活在黑暗中的他们而言,生理层面的缺憾虽然能够获得世人更多的帮助,但也让他们感受到如芒在背的痛苦,似乎时刻在提醒着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当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认为对于盲人的关照是理所当然的时候,毕飞宇却在小说《推拿》中发出了另外的声音:“让人们觉得他们活在这个世上的意义就在于他人用可怜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照顾他们,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就是为了让他人的优越感看起来那样强烈,如果当你带着这份优越感跟他们对话的时候,你的对话只能是失败的,他们远离你也是正确的,同情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但是运用不当只会给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使他们的尊严在无形间遭到践踏,这反而让他们更强烈地为尊严而奋斗不息。”[5]正是现实生活中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关照让盲人们感到了痛苦,这种痛苦的核心在于时刻提醒着他们――你们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你们需要得到他们的帮助。当所有的人都假借着爱的名义去关心盲人时,这份爱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就不再那么轻松,或许就不再那么自然。于是,盲人们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一点在小说的主人公王医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方面,他对爱情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即便是面临着收入微薄、社会歧视等外界因素的阻碍,王医生也从未放弃对小孔的追求。在王医生的身上不仅闪烁着他作为男人的坚韧、顽强,更体现了作为盲人的他面对生活施加的诸多挑战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另一方面,现实生活给予王医生的却是太多的苦难。自幼失明的他没有能够得到父母亲足够的关注,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他毅然决定自谋生路,但自己的亲人依旧没有给予足够的理解;当王医生的亲弟弟只到结婚的前一天才告诉他自己将要结婚的消息时,他脆弱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伤害。于是,他几乎是将自己的全部积蓄两万元拿出来,作为送给弟弟的礼金。
我们或许不应去追问父母、弟弟的行为是否合理,但作者对于盲人精神世界的烛照的确将世人带入到人性深处的思考。这种思考中有些许的苍凉,更多的则是渴望唤醒人性之光能够普照大地。当命运夺走属于盲人的光明时,也在他们的心灵世界中埋下了追求希望的种子,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帮助他们找到这颗中心,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心灵的终极追问与家园的精心营铸
小说《推拿》并非是作者本人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建立在作者本人早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无形中为这部小说抹上了更为真实、自然的色彩。20世纪80年代,刚刚大学毕业的作者由于在工作之余坚持写作,长期的伏案工作使得他患上了较为严重的颈椎病。为了缓解肉体的痛苦,毕飞宇经常会去盲人开设的按摩中心接受治疗。在这一过程中,毕飞宇对于盲人按摩师有了较多的接触,增进了解之余,毕飞宇逐渐走入了盲人按摩师的心灵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他最后能够完成小说《推拿》的生活积淀,更为重要的是毕飞宇对于盲人心灵深处对于家园的诉求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神说,要有光,
于是就有了光,
可有些地方却一直没有光,
朋友说:没有光也要好好活。
他们就始终好好地活,而且活得很精彩,像人一样活。人们都说都红很美,于是沙复明就活在了都红“美”的遐想与迷醉中,即使是胃疼,也在凝想:
书上说,美是崇高。什么是崇高?
……
出现于小说中的这段话颇有一些宗教色彩的痕迹,它所传递的是盲人渴望光明的心声。对于盲人而言,他们生活在“有些地方”,这里“一直没有光”。没有了光的关照,盲人也依旧生活得很好。因为,他们始终坚信“好好地活”“活的很精彩”。在一片“美”的遐想中,盲人获得了生活的信心,这才有了小说《推拿》中辛勤工作的盲人按摩师。他们也许永远无法看见光明究竟是什么?但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人类心灵世界最宝贵的东西――崇高的人格,这或许是很多享受着光明的人永远都无法拥有的宝贵财富。
当他们找寻到了生活的动力之后,属于他们的生活就不再显得那么苍白了。对于这一点,毕飞宇是通过小马和小蛮之间的来呈现的。
作者在小说中描写了小马和小蛮的,他们的亲吻更甚于普通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爱情不是为了获得,而是给予对方精神、肉体的抚慰。在看不见阳光的世界中,他们的爱是如此的单纯、如此的陶醉。当他们沉浸在对于彼此的疼爱中,时间仿佛都停滞了。这使得他们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不再那么敏感,当两个不知趣的警察打破二人的欢愉时,小马和小蛮向世人展现的是对于爱情的纯粹追求。当作者将发生在二人之间的爱情呈现给读者时,笔者不禁感慨小马和小蛮能够为自己的爱情如此疯狂地付出,当今又有几人能如此“不计后果”去追求爱情。
[参考文献]
[1] 毕飞宇.自述[J].小说评论,2006(02).
[2] 姜广平.我们是一条船上的――毕飞宇访谈录[N].中国艺术报,2003-12-26.
[3] 夏文先.诗性生存的执著歌者――毕飞宇小说创作倾向论[J].名作欣赏,2007(05).
[4] 毕飞宇.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盲区里[N].南方周末,2009-05-06.
[5] 张超群.“疼痛”后的回归――毕飞宇小说的城市书写[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毕飞宇;小说;童惠娴;母爱
在中国作家的笔下,从来就不缺少母亲的形象。“母亲作为女性文本和男性文本中最常见的性别角色,隐含了女性意识等信息,她不仅是一种伦理象征,同时也构成了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文化审美空间。”
在中国当代文坛,毕飞宇被称为最关注女性命运的男性作家,在他塑造的大量女性形象中就包含了形色各异的母亲形象。在这一系列的母亲形象中,以往论者关注最多的就是《哺乳期的女人》中的惠嫂。这个充满朝气、富于生命力的年轻母亲给儿子喂奶时的那种迷人的母性深深吸引着只衔过母亲一次的旺旺。在断桥镇只有通体笼罩着母爱光环、温情善良的惠嫂理解旺旺的对母爱的渴望。她“蹲下身子,撩起上衣,巨大浑圆的明白无误地呈现在旺旺的面前”,她要让旺旺对母爱的渴望得到满足。
如果说《哺乳期的女人》中的惠嫂形象继承了五四以来对伟大而圣洁母爱讴歌的传统,那么《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中同样作为母亲的童惠娴则会让读者对母爱有更多一些的思索。童惠娴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耿东光,小儿子是耿东亮(小名亮亮)。童惠娴“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这个二儿子身上。”在耿东亮的身上,童惠娴将母性发挥到了极致,将母爱的施予发挥到了极限。在小说中,毕飞宇通过几个典型的细节呈现童惠娴是如何施予母爱的。
第一个细节是喂奶。“耿东亮吃母亲的奶水一直吃到五岁。” 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只要见到亮亮的母亲,就以其回过头来,用目光转到绿色木马后头找到耿东亮,齐声说:‘亮亮,吃奶。’” 身为母亲的童惠娴可不管这些,把亮亮抱到没人的地方,放在自己的腿上,“把上衣上的第二只扣子解开来,拖住自己的,把放到二儿子的嘴里去,用一种半哼半吟的调子说:‘我们家亮亮吃妈妈喽。’儿子便衔住了,母子便俯仰着对视,两只黑眼珠对了两只黑眼珠。幸福得只剩下母乳的灌溉关系。”对作为母爱施予者的童惠娴来说,这一幕无疑是充满了幸福的。但对母爱的承受者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对这样的喂奶场景,“五岁的亮亮越来越惶恐,越来越厌倦。这样的日子似乎都没有尽头了。”亮亮先是尝试着吸干母亲的,这种努力失败后,开始用坚决的抗拒来对待母亲的喂奶行为。虽然抗拒的结果是亮亮选择了妥协,说着“妈妈,喂奶”趴在母亲的怀里,但过去像泉源一样的乳汁竟从此干涸了。“干涸了”的童惠娴紧紧地抱着亮亮,带着泪眼说了句“你到底离开我了”。在童惠娴与亮亮这母子二人之间,喂奶与吃奶有着不同的意义。对幼小的亮亮来说,吃奶是生存的必要活动,但当他逐渐长大,吃奶就不再是生存的必需品,反而意味着“惶恐”、“忧郁”与“厌倦”。对童惠娴来说,喂奶是身为母亲哺育幼子的自然行为,是天然母性的最好体现,是无尽母爱的施予过程,但当亮亮不再需要吃奶时,坚持喂奶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亮亮没有听懂的那句“你到底离开我了”,最真实地传达了童惠娴坚持喂奶的真实心理:喂奶是一种母爱的灌输,是母与子建立情感连接的重要方式,也是母亲维系与儿子亲密感情的重要方式。一个“离开”道出了童惠娴作为母亲对儿子的依恋,道出了母亲对儿子长大即将成为独立个体的无限忧伤。
第二个细节是吃鸡蛋。上了大学的耿东亮每个周末都需要回家,这是母亲童惠娴关照过的。“耿东亮在十点半钟回到家,第一件事情便是吃鸡蛋。吃下这两个鸡蛋母亲才会让儿子上床睡觉的。母亲的理论很简单,天天在学校里头唱,哪有不耗‘元气’的?耗了就得补。儿子说吃不下。吃不下也得吃。‘妈陪着吃,当药吃。’耿东亮知道是拒绝不掉的。母亲所要求的必然是儿子要做的。”作为常识,人们知道当食物的摄入超过了身体的需要,再加上情感上的抗拒,“吃”就不再是个充满美好意味的动词。对耿东亮来说,吃鸡蛋俨然成为一种负担。读者也很容易从“喂奶”和“吃鸡蛋”这两个细节中找到某种关联。当事双方,母亲童惠娴始终是一个情感的付出者,是母爱的施予者;儿子耿东亮自然就是情感的接收人,是母爱的承受人。同时,耿东亮无论是对“喂奶”还是“吃鸡蛋”都存在着内心的抵触与抗拒。“吃鸡蛋”也成为童惠娴继“喂奶”之后找到的另外一个满足母爱施予需求的法宝。
心理学上说,“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耿东亮需要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首先要满足的是生理需要如吃饭,然后还会有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等等需要。作为母亲的童惠娴,用她的全副母性、全身心的投入,给予了耿东亮充分的生理上的需要满足,“喂奶”和“吃鸡蛋”便是明证。但也正是这个作为母亲的童惠娴,在年幼时“不让耿东亮下地。耿东亮望着满地飞跑的小朋友总是想参与进去”,“母亲不让”。在耿东亮的成长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并不顺利,一定程度上他“爱和归属”的需要被扼杀了。到了上大学,耿东亮“和女孩子一对视他的脸便红得厉害,心口跳得一点都没有分寸。耿东亮在女孩子的面前自卑得要命”。这种需要被扼杀的后果,一直延续到他在面对与筱麦的“爱情”时表现出失魂落魄、手足无措,也导致他最终被“干妈”罗绮做了人生的“全面引导”。
“父母就是养育孩子全方面成长的个体。”孩子的全方面成长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包含了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作为母亲的童惠娴,在满足耿东亮生理需要方面做得一如惠嫂般伟大、无私,但在满足其心理成长需要方面却是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事实上,童惠娴无私无尽给予的母爱变成了耿东亮成长道路上的束缚。在这一对母子之间就形成了母亲追、儿子逃的场面。耿东亮更将对母爱的逃避扩展到对炳璋的逃避上,因为炳璋的行为太像母亲了。童惠娴用“过分的母性与近乎蛮横的母爱” 将耿东亮赶出了家,赶出了学校,赶到了社会上。
总而言之,《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作为毕飞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同此后的作品一样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母亲的关切,同时也用童惠娴这一形象诠释了丰富而复杂的母爱。这部小说对母爱的书写也让读者对一贯以伟大而圣洁的面目出现的母爱有了更多的思索。
【参考文献】
[1]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2]毕飞宇.哺乳期的女人[A].毕飞宇作品集(陆)[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3]毕飞宇.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A].毕飞宇作品集(叁)[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4]中国就业培训指导技术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2011修订版)[M].民族出版社,2011.
篇3
既然咖啡的好处这么多,是不是喝得越多越好呢?
喝咖啡不是越多越好,还是应讲究科学地饮用。喝咖啡对一般人的健康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但是对于特定的一类人群,比如说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喝咖啡则是不适合的。因为咖啡喝多了以后,这些患者会产生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焦躁不安、出虚汗等现象。美国医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天喝5杯或更多咖啡,其患心脏病的几率比不喝者高2倍,且嗜咖啡年限越长,饮量越多,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越大。有研究者通过对858位45~69岁首次患心肌梗死的人和同样人数从未患过心肌梗死的人的调查证明,每天喝5杯以上咖啡者患病的危险增加了70%。而且,咖啡喝多了还会降低受孕率。
所以,要提醒那些特别爱喝咖啡的身体健康的女人,你在享受咖啡美味的同时,也要注意科学地饮用,以避免它的一些不利影响。如果要想让咖啡起到良好的作用,正确的饮用方法是不能忽视的。
首先,喝咖啡要适量,并且浓度不要过高。一般来讲,我们每天喝入的咖啡不要超过50克。
很多人在喝咖啡的时候喜欢加一些牛奶,其实,这样做是不太合适的。最好不要把咖啡与牛奶调和饮用。如果实在要加入一些东西才能饮用时,那么,我给你的建议就是要用植脂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咖啡伴侣,或者用炼乳来代替。因为牛奶里面含有非常丰富的矿物质,特别是钙质的含量非常高。但是,奶和咖啡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咖啡的主要成分咖啡碱就会吸附牛奶里面的矿物质和钙。这样,人们在饮用时,就会影响钙质的吸收了。但对于近些年人们所说的喝咖啡会造成钙流失这个问题,在国际医学界目前还没有定论,在国内也没有发现这样的问题。
篇4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点和土壤类型试验地处蓬安县柳滩乡2村3社。供试土壤属紫色土类、红棕紫色土属、红沙土土种,耕层土壤质地中壤,肥力中等,地力均匀。
2.供试品种供试验油菜品种为全县主要推广栽培品种蓉油13号。
3.田间试验方案①根据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状况,确定油菜最适氮、磷、钾配方施肥。试验设计配方施肥、常规施肥、空白3个处理,试验不设重复。配方施肥种植面积200.1m2,常规施肥种植面积200.1m2,空白处理种植面积33.4m2,每亩1.7万窝,每小区间走道50cm,四周留保护行。试验处理以外的栽培管理措施按大面积生产实施,并控制一致,每小区相同措施均在同一天内完成;②肥料品种及施肥。各试验处理用肥选用肥料养分单一、质量稳定、当前全县大面积施用的肥料品种,其中氮肥选择碳酸氢铵,磷肥选用过磷酸钙,钾肥选用氯化钾,均采用底肥一道清施用;③2007年9月18日育苗,4月16日化学除草,10月27日移栽,11月12日化学除草,2008年5月4收获,全生育期228天。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1.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产量效应
试验结果表明,蓬安县柳滩乡中等肥力土壤油菜测土配方施肥产量145.1kg/亩,比空白处理增产93.9kg/亩,增产率为183.4%;比常规施肥增产11.3kg/亩,增产率为8.6%。
2.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成本利润效应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成本利润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土壤按氮7.5kg/亩、磷5.5kg/亩、钾3.6kg/亩配方施肥,油菜亩产可达145.1kg,扣除肥料成本59.8元/亩,亩利润为404.5元,比空白处理高出140.7元/亩;常规施肥氮8kg/亩、磷5.5kg/亩、钾0kg/亩,亩产133.8kg,扣除肥料成本46.6元/亩,亩利润为381.6元,比空白处理高出117.8元/亩。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在亩利润上可增加122.9元,利润率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科学的配方施肥有利于农业的增产,也能带来农民增收。
三、小结
供试土壤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和空白处理其产量、利润均有明显的增加,因此采取最佳配方施肥,有利于降低施肥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篇5
1、玉米粉21.5%,草粉21.5%,豆饼21.5%,玉米粒17%,花生饼10.3%,麦麸6.9%,食盐0.7%,尿素0.3%,添加剂0.3%,混合均匀即可饲喂。前20天日均每只喂料350克。中20天日均喂料400克,后20天日均喂料450克,粗饲料不限量自由采食。
2、舍饲强度育肥羊精料配方育肥的头20天,每只羊每天供给精料500-600克,配方为:玉米49%,麸皮20%,油饼30%,石粉(骨粉)1%,添加剂(羊用)20克,食盐5-10克。育肥20-40天,每只每天供给精料0.7-0.8千克,配方为:玉米55%,麸秕20%,油饼24%,石粉(骨粉)1%,添加剂(羊用)20克,食盐5-10克。
3、育肥40-60天,每只每天供给精料0.9-1.0千克,配方为:玉米65%,麸皮14%,油饼20%,石粉(骨粉)1%,添加剂(羊用)20克,食盐10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鼻烟、香烟区别大
鼻烟是将优质烟草经过发酵,混合加入干果、浆果、花、草药、麝香、龙涎香等,再辅以各种香料提炼而成,是一种以鼻吸入而非用嘴抽的粉末状的烟。
吸鼻烟时,不经过燃烧过程,不像抽香烟,所以不会将焦油等物质带入肺内,也不会产生二手烟,在禁烟场所享用时不会影响到别人。在鼻烟制作过程中,有几个月的发酵过程,其间烟草中的尼古丁会被大量消耗掉,但少量尼古丁也会对肺造成伤害。
有些鼻烟里还添加了麝香,尤其是孕妇应该禁吸,以免造成流产。而且长期吸鼻烟,对鼻子的嗅觉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以试试白鼻烟
白鼻烟又称无烟草鼻烟,主要原料就是脱水葡萄糖,适合吸烟和不吸烟人群。
白鼻烟不属于烟草制品,没有含有烟草成分。如果有人坚持要吸鼻烟,但是又怕鼻烟带来的副作用,可以试一试白鼻烟。
五类人不宜吸鼻
过敏体质者 鼻烟里的某些成分,比如花卉、薄荷等成分,若恰好是你的过敏原,就会产生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鼻炎患者 某些有刺激性的鼻烟极容易刺激鼻腔,导致鼻炎加重,影响呼吸及日常生活。
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者 鼻烟经呼吸道进入肺部,其粉末会沉积在肺部,使原有疾患加重,进而出现呼吸困难。另外,鼻烟本身具有轻度的麻醉效果,会轻度抑制患者的呼吸功能。
免疫缺陷患者 这类人免疫功能本身就低下,而鼻烟里含有的中药及香料成分,其经吸收入血后,会以过敏原的形式同体内的抗体结合,导致变态反应,重者可危及生命。
凝血功能低下者 鼻烟会刺激鼻黏膜,这种刺激极有可能造成鼻黏膜出血。而凝血功能低下的人,一旦鼻黏膜出血,会更难以止血,有血流不止的危险。
保存鼻烟有讲究
都说“鼻烟如酒,越陈越香”,看似小小的鼻烟,想要保存好也不容易。保存中需注意:
1.鼻烟具有吸湿、吸味特性,应将其保存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中,可以在鼻烟包装盒周围放上干燥剂。
篇7
【关键词】货币供给 货币中性 经济增长
一、理论综述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个不相同,所谓货币中性就是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在长期和短期是否产生作用。对货币有效性的研究几乎同经济学的发展史是同步的,古典主义在完全竞争与充分就业的假设下,认为货币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并不会影响就业、产出等实体经济变量;然而瑞典学派奠基者威克塞尔及凯恩斯学派主张货币非中性理论,前者提出了“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的概念,认为只有在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相一致的时候,货币才会是中性的,当两者背离时,就会导致消费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相对变动,从而导致产出变动,并由此影响经济,后者凯恩斯学派的基本观点实在有效需求不足以及货币价格工资调整粘性的基础上,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会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因素,而在长期内则会影响价格,凯恩斯学派把利率作为研究重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引起利率的变动,从而会引起投资的变化,使得宏观经济发生变化;新古典综合学派在结合真实余额效应和凯恩斯效应下得出货币非中性结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只有在长期是中性的,这其实与凯恩斯学派的帕廷金的观点是相似的;而理性预期主义以理性预期与市场出清为前提得出货币政策无效和货币中立的结论。
其次,在对现实经济运行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货币、价格等名义变量同实际产出、就业等实际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的重点。究竟是货币供给影响实际产出,还是实际产出水平对货币供给具有反馈作用,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古典两分法是否成立、货币政策是否具有中性特征等重要问题。而在分析判断货币政策冲击对经济的名义成分和实际成分的作用机制和传导机制时,也必然涉及到货币—产出等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货币的外生性检验等,这些研究必然需要大量的理论和计量检验支持。
因此,纵观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考虑货币中性对于我国是否适用,本文将利用Eviews与R软件,选取1991—2011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和建议。
二、实证研究
(一)变量与样本
本文采用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衡量货币政策行为传导的宏观经济变量。我国货币总量分为四个层次:M0、M1、M2和M3,其中: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包括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其他存款);本文选取M0、M1和M2,分别研究其对经济作用的大小。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样本的大小,本文选取了1991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作为分析对象。(数据来源CSMAR,单位:十亿元。)
(二)数据的前期处理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M0、M1、M2和GDP的绝对值几乎是同方向变动,并且在样本考察期四个指标都呈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四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从数据的量上来看,M0的存量在样本期内虽有变化,但上升趋势不明显;M1的存量跟GDP的值比较相近,可以说,GDP围绕M1呈现出季节波动的长期时间趋势,M2的存量在1998年之后快速增加,远远高于并持续远离GDP。
基于本文选取的是季度数据,数据可能存在季节效应,我们采用方法Census X12对数据进行了季节趋势的调整。其结果如图2显示GDP的季节效应最明显,而在3个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指标中,M2最不具有季节效应。用GDP_SA、M0_SA、M1_SA、M2_SA表示各数据经过季节效应调整之后的值。
所以,将数据取对数进行平滑,从而更好的估计变量之间的关系。取对数后的数据表示为LGDPSA、LM0SA、LM1SA、LM2SA,分别表示GDP及各货币层次指标的季度增长率值,其趋势如图3所示。
(三)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对处理后的数据LGDPSA、LM0SA、LM1SA、LM2SA进行ADF和PP检验,综合两个指标的结果判断对数化后的数据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并不平稳。将对数化后的数据取差分再进行检验,各指标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拒绝了原假设,于是认为差分变量不存在单位根,服从I(1)的过程。结果如表1所示。
本文对变量LGDPSA与LM0SA、LGDPSA与LM2SA、LGDPSA与LM2SA选择Johansen法(即JJ检验)进行协整关系检验,以探讨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各层次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结果分别如下表3、表4、表5所示。
由表3、表4知,变量GDP与M0、M1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由表5知,变量GDP与M2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向量,所以,只有GDP与M2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故我们通过对GDP与M2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情况。
(五)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篇8
一、结合生活实例,激发求知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作为一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处理是否妥当,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程度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所以,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来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使所学的数学问题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计算式题”的时候,我是这样导入的:一辆从厦门开往福州的公共汽车,原来有乘客52人,在中途下去了16人,又上来39人,问现在车上一共有多少人?这里以“公共汽车的上、下车”为实例导入新课,可以唤起学生以往乘车的生活经验。这样就使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也就能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再现生活场景,架起认知桥梁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即社会”。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象地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教学现象,应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条件,创造性地把数学知识渗透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掌握新知识,使得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时,我在课堂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老师发给学生一些面额不同的人民币,“顾客”根据自己手中的人民币可以购买多少数量的商品进行估算,然后付给“营业员”的钱是否刚好,若有多余应找回多少零钱。通过这样创设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买卖东西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既能很快地领悟数学知识的直观性,又可以形象感知数量间的微妙变化,使学生能够对不同人民币有个深刻的认识,对购买商品的过程也有个清楚的认知。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适时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亲自探索,发现问题。
又如,学生在学习完质量单位后,经常会闹出“妈妈的体重是50克”等诸多笑话。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是因为质量单位没有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形象,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太少了的缘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创设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步骤一:
【估一估】让学生掂量书本或文具的质量
【目 的】让学生感知身边物体的质量
步骤二:
【称重和数数】有初步轻重的直观感受之后,称一称1千克的鸡蛋、苹果、梨,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目 的】一步感受一千克的质量。
步骤三:
【想一想】通过图片感知1头羊、1只鸭、1个成人等的质量。
【目 的】想象感受常见的各类物体的质量。
以上教学环节,都源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例当作教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并学习数学,生活场景的再现为“数学与生活”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应用价值,解决数学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基于这一思想,我们应培养学生一种能力――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通过实践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感悟,进一步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发现新的知识点,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价值,从而逐步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我即兴出题:“一家商店新装修,长15.3米,宽12米,要铺上边长60厘米的方砖。请你帮高老师估算一下,大约需要购买多少块方砖?”
这是一道综合型题目,不但考查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也考查了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还考查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之后,列出了这几种算式:
①(15.3×100)×(12×100)÷(60×60);
②(15.3×12×100)÷(60×60);
③(15.3×12)÷(60×60÷10000)。
第三种方法学生尚未学习小数乘除法,还不会解答。大多数学生能够用第一、二种方法计算出需要购买510块。这时,我问:“是不是买510块就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该买多少块才合适。
A说:“买125块就够了,这样节约还不浪费。”
B说:“我算过了长15.3米刚好铺25.5块,宽铺20块,一共510块,不用多买。”
C说:“还是多买几块比较稳妥,因为砖块要切割,切割完后剩下的不一定能够用了!”
D说:“而且去买的时候如果那种款式的砖没有了,这样颜色不一样铺起来就不好看了。”
……
学生激烈的争辩,让我欣喜万分,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学生能实实在在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及实际应用价值,这种活动的体验会进一步促进他们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内驱动。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巧描述。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数学与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里比翼齐飞。
篇9
【关键词】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非小细胞肺癌;对比分析
近年来,电视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逐渐被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本文回顾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采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情况,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照,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8例,根据治疗适应证和家属意见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53~79岁,平均(64.2±6.4)岁,腺癌14例,鳞癌8例,腺鳞癌6例。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3~80岁,平均(65.3±6.0)岁,腺癌11例,鳞癌6例,腺鳞癌3例。所有患者肿瘤分期均在T1~2N0M0之间,术前经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排除转移患者,术前检查为肺癌,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最终诊断依据。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依据《内科学》中对肺癌的诊断依据诊断[1]。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均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单肺通气,侧卧位,在患者肩下垫枕。胸腔镜套管的切口位于第8肋间腋后线,长度约为1.5 cm,肩胛下角线第8肋间做1.5 cm的切口作为辅助操作口,在患者第5肋间腋前线做一个长度为4 cm的切口作为操作孔,便于仪器的进出和标本的使用,本操作不需要放置开胸器,不牵开肋骨,所有操作过程均在胸腔镜下完成,不借助前侧的小切口观察,如果在手术过程中遇到患者的叶间裂分化不全的情况应先处理患者的肺静脉,再切断支气管,最后将患者的各级肺动脉分支和肺叶放回到适当的位置,沿分裂不全的肺叶裂处用内径直线缝合切开器切除肺叶,放入标本袋中,从侧操作孔中取出。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肺叶切除术治疗,取常规侧卧位,并给予全麻,于其患侧作一约20 cm的切口,将前锯肌保留,自第5肋间进胸,将切口撑开后进行肺叶切除术,并按照常规方法对周围淋巴结进行清扫[2]。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治疗组,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
3 讨论
传统开胸手术一般切开较长,损失较多肺功能,出血量大,还可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等遗留症,给患者心理带来极大负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微创手术的一种重要方式,可有效减少胸腔内器官组织的损伤。此外,淋巴结清扫已成为标准肺癌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证实,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可以达到开胸手术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效果[3]。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满足治疗要求的同时,具有安全、微创、住院时间短、疼痛轻及生存率高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胡品津.内科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94104.
篇10
关键词:研究开发费用 资本化 费用化 比较
一、研究开发活动(R&D)的定义比较
(一)关于“研究”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中将“研究”定义为:预期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认识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的调查。美国会计准则对“研究”的定义为:以获取新知识为目的的有计划的研究或关键性的调查,并希望这种新知识能有助于开发新产品、劳务、工序、技术或明显改进现有产品、工序。由此可见,我国与国际准则的定义相似,都指明“创造性”活动,而美国会计准则“研究”定义中却无此内容。
(二)关于“开发”定义 “开发”的定义各国准则的差距不大。美国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将“开发”定义为把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设计新产品、新工序或用于大力改进现有的销售或使用的产品与工序的活动。这一定义明确地排除了以下两种活动:日常的对现有产品或生产工序的修改,即使这种修改能够使现有产品或工序得到改进;市场研究或市场测试活动。国际会计准则对“开发”的定义是,在开始商业生产或使用前,把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计划或设计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国际、美国准则在定义前给出“研究”、“开发”的定义后又详细地列举了研究活动和开发活动,以及不属于研究和开发的活动。如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属于研究活动的典型案例有:目的在于获取新知识的活动;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的应用研究等。属于开发活动的典型案例有:产品或工序备选方案的评价;样品和模型的设计、建造和测试等。既非研究又非开发活动的例子有:商业生产早期阶段的工程安装;商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商业生产过程中的故障检修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中,说明了属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项目(以取得新知识为目的的实验室研究活动;为新的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寻求应用领域等);说明了不属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项目(属于营业性生产的前期工程活动;营业性生产中故障的解决处理;通过精制、扩充等手段改进现有产品质量的日常的持续的活动等)。
二、研究开发费用的范围及组成内容比较
(一)范围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会计准则都规定其适用范围不适用于开采行业中石油、天然气、矿藏的勘探和开发费用,但适用于这类行业中的其他研究和开发活动的费用。各国准则对根据合同为他人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规定略有不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如果合同条款的实质是与该项研究或开发活动有关的风险和利益将会转移给其他企业,则只有风险和利益的接受方才能按本准则核算其费用;如果合同条款的实质是与该项研究和开发活动的风险和利益没有或将不会转移给其他企业,那么从事方也应按本准则核算费用。并且国际会计准则中还规定不会将研究和开发活动的风险和利益转移给其他企业的两个原因。美国会计准则还特别规定“根据合同条款那些具体的能被偿还的间接费用也不适用”。我国到目前为止,对外进行研发活动而承担相关利益和风险的情况尚不多,而且我国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不包括石油、天然气等特殊行业的地质勘探活动。
(二)组成内容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中强调了研究活动的创新性,这也是研究活动可能带来未来现金流量不稳定的关键。因此,在分析研究活动的组成内容时,我们将研究活动分为“基础型研究”和“应用型研究”。如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属于研究活动的典型案例有:目的在于获取新知识的活动;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的应用研究;产品或工序备选方案的研究;可能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或工序备选方案的制订和设计。其中第一项“耳的在于获取新知识的活动”就应该划分为“基础研究”,而其他几项则是“应用研究”。而美国SFASNo.2属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项目中仅有“以取得新知识为目的的实验室研究活动”一项,可以看作是“基础研究”。由此可见,R&D活动中其实大部分进行的是应用型研究活动或是开发活动。我国对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经费支出的核算范围做出的界定:科技活动分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的应用及相关的科技服务三类活动。其中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即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两大部分。内部支出包括日常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两部分;日常支出又区分为劳务费和其他日常支出。也就是从企业的内部支出构成可以看出,企业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内部支出由劳务费、基本建设费和其他日常支出三部分构成。财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界定为: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的范围包括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由此可见,各国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界定范围一般都包括用于研发活动的设备设施费、材料费、人工费、合同服务费、外购无形资产费以及有关间接费用等。
三、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一)国际会计准则处理方法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38号(IAS38)指出:对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确认和初始计量除应遵循无形资产确认和初始计量的一般要求外,还应遵循有关研究与开发费用处理的特别规定。为评价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标准,企业应将自行开发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同时指出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这个阶段发生的支出或费用应在发生当期确认为损益。而在开发阶段,则可能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而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该方法的主要依据是认为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这两者与未来经济效益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程度是不同的,企业研究活动主要是一个初步性的分析与调查阶段,目的是获得新的认识,所以未来是否会带来经济利益是不确定的。因而应将其费用化,并在以后会计期间也不确认为资产。而开发活动是将技术或计划运用于实践中,具有实质性的改进,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效益是确定的,所以可以将其支出资本化,并在将来进行系统而合理的摊销。
(二)美国会计准则处理方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4年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一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SFAS2)指出:“所有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均应在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FASB选择将研究与开发支出全部费用化处理的依据是:尽管发生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无形资产,带来未来收益,但是研究与开发工作本身是否能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其支出按照谨慎性原则,应计入当期损益;将研究与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并分期摊销不符合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与资本化方法相比,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处理能为投资与信贷决策提供更先进有效的信息;将支出直接
计人费用减少了企业的当期损益,从而递延了企业的税款上交,有利于企业在研发费用较大期间享受较多的税收优惠;这一方法在核算上非常简单,不用考虑资本化金额为多大以及今后资产如何摊销,摊销期限又如何确定等问题。
(三)我国会计准则处理方法 我国新准则规定:企业无形资产项目的支出,除下列情形外,均应于发生时计人当期损益:符合本准则规定的确认条件、构成无形资产成本的部分;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不能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构成购买日确认的商誉的部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对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是: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发支出”科目;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无形资产,应按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不同方式下确定应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金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应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借记“累计摊销”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处置无形资产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借记“累计摊销”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费”等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科目或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科目。
四、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的利弊分析
(一)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处理的利弊分析 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处理的优点:其一,我国企业间的竞争空间相对较宽,竞争程度相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要弱一些,项目一旦研制成功,受益期限相对较长,故应根据收益与费用配比原则将其资本化。其二,从会计原则来看,研究开发项目总是与企业未来收益有相当程度的联系,因此,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予以资本化。如果采用费用化法,一方面会导致企业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会加剧我国企业的短期行为,将研究开发费用降为零。如果企业当期的研究开发费用较多,会产生递延税款的现象,不仅不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其三,有利于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具有明显的后效性。在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后,其效果要经过数年才能体现出来。由于现代企业中管理者的任期不是永久性的,如果将研究开发费用按费用化处理,该项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引起本期利润的下降。管理者不愿因为业绩下降而引起投资者的不满,于是就减少研究开发经费支出,这样,短期利润能实现,却损害了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如果将研究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就能够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端。其四,能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人们目前已充分认识到知识对经济的巨大作用,企业纷纷加大了研究开发的投入,因此,将研究与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而不是费用化,将有助于改变人们的观念。其五,有助于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从近年来美国、我国香港地区等地的股票市场看,科技类股票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其他各类股票的市盈率,这说明“科技含量”已成为企业价值的组成部分。如果将研究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能使财务报表中资产、费用、利润等数据更好地说明企业价值的大小,从而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这种资本化处理,符合研究开发费用作为投资的本质特征,更能体现我国会计准则的配比性原则,而且能够激发企业从长远着眼,积极地投资于研究开发领域,促进技术的创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处理的缺点是:在资本化处理下,研究开发费用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其可能违背我国会计准则的稳健性原则。
(二)研究开发费用费用化处理的利弊分析 费用化处理即将企业当期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作为本期费用计入企业本期损益。研究开发费用费用化处理能使企业能很好地遵从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同时得到了递延税款的好处。但是研究开发费用费用化处理的弊端显而易见:直接减少企业本期的利润,从而影响企业的声誉与股市的稳定,影响企业在市场上融资的能力;容易导致企业为了短期的利润目标而大量削减研究开发费用,甚至放弃较好的研究开发项目而选择较差的固定资产投资;将本来可能在未来发挥效益的大量研究开发费用没有列入资产,会导致财务报表中的资产少计;直接导致企业的利润大起大落,违背了利润平稳性原则;费用化不允许确认由研究开发而积累的无形资产,但被收购的无形资产却被确认,费用化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
五、我国新会计准则研究开发费用处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