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范文

时间:2023-04-08 22:1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具体体现为“前置性学习”。它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具体有两个意义:一是让学生初步接触学习内容,在相关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必要联系;二是方便教师掌握学情,并引入相应的学习机制,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教学《雪》一课时,教师可布置这样的“前置性作业”。

第一,诵读课文三遍,完成三个任务。一是标注节次,划分段落。二是给生字注音,并解释难以理解的词语。三是找出文中打动你的句子或段落,并反复品读,写出它打动你的原因。第二,搜集你读过的有关“雪”的句子或文章,写出你的感受,并在课堂上交流。

二、深入学习

“课中学习”是对“前置性学习”的汇报和检查,那么,如何将“课中学习”引向深入呢?最常用的方法是:汇报与交流、质疑与讨论和评价与深思。

1.汇报与交流

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在“前置性学习”后,又产生崭新的想法;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面对接下来的学习无从下手。此时,汇报与交流便能起到互补、互促的作用。为了促成汇报与交流,教师要努力构建易于激发表达和交流的话语系统。汇报与交流的根本在于让教师进一步掌握学情。在汇报与交流的过程中,不同学生的表达汇聚在一起,争论是必然的,争论意味着思维的碰撞。这样,“课中学习”就从表层走向深入。

需要注意的是,汇报与交流至少分两个层次:一是小组汇报与交流,二是全班汇报与交流。小组汇报与交流旨在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使学生的学习收获得到初步整合,并在、表达与分享中,让学习内容越发明晰。全班汇报与交流旨在进一步提供知识整合的平台,让学习进入强化共识、阐述分歧、激发争论和体验生成的阶段。

2.质疑与讨论

将“课中学习”引向深入的第二种有效方法是:质疑与讨论。在“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质疑、鼓励质疑,以批判的思维和习惯引发争论和探讨,进而将学习引向深入。这样,学习进入知识修复内化、能力形成的阶段。于是,这个层次的学习品质明显提高。

3.评价与深思

将“课中学习”引向深入的第三种有效方法是:评价与深思。在“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评价、鼓励评价,以肯定、正面的思维深入学习,既可强化正确知识、正确做法,又可激发学习与认知层次(从“是怎样”到“为什么是这样”)的本质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一套有利于强化学生自我表达且易于吸引听众的话语系统,以使学生独立思考、清晰表达和。此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角色表演”“言语交际”等实操性方法,力求将“课中学习”引向深入。关键是:这些实操性方法必须具备“学以致用”的功能。

例如,在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时,解题就可调动丰富的语文知识与贮备。从“不列颠尼亚”到“日不落帝国”,从《别了,不列颠尼亚》到《别了,司徒雷登》,从《送元二使安西》的依依惜别,到《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如释重负的作别,这样,学生将已学知识与崭新知识相互结合,让过去与现在不断碰撞,最终完全浸润在不同的告别情绪之中。又如,在教学《雪》一课时,最基本的学习任务的是:理清课文思路;较高的学习任务是:在声情并茂中感悟语境。为了完成这两个任务,必然经历评价与深思的过程,即全面、自主地体会语言文字和掌握文学技巧的过程。这样,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分析能力便在“以生为本,生生互动”的课堂中逐步推进与深化。

篇2

关键词:记叙文;独特角度;出奇制胜;逆向思维;探究创新

写作,一般称为“创作”,关键在“创”字,即要给人以新鲜感、陌生感。欲给人以新鲜感、陌生感,可以“开荒地”,即开垦一个新的领域;也可以“刨熟地”,即在常见领域中发掘新意,这就需要我们用慧眼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会有不同的“发现”。事物不仅有正面,还有反面、侧面等。在多角度思考后,才能“慧眼识英雄”,创作出有新意、有价值的文章。角度之于创作的意义如此巨大,我们怎样才能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呢?

一、剑走偏锋,出奇制胜

也就是说,在记叙事件、描写事物时,关注别人忽略的地方,并大做文章,往往能征服读者。假如你身边有人获得了数学奥赛金牌,你将如何报道?《三十一届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得主周彤终遇难题――鲜花不知送给谁》一文不去关注“欢迎数学王子的热闹”,而是关注获奖者周彤手捧的鲜花:

……现在,周彤出现在母校会议室门口,在这里等候儿子凯旋归来的爸爸周进元和妈妈魏连英立刻兴奋地站起来。教学副校长陈泰坤见周彤手执鲜花向校领导奔来,赶紧说:“快把鲜花给你妈妈呀!从你牙牙学语起,你妈连乘车走路的空都不放过,编儿歌见缝插针地教你知识,鲜花应该属于母亲。”妈妈一使眼色,指着武钢三级教师钱展望,对儿子说:“彤彤,快把鲜花给钱老师,钱老师一周几个晚上为你辅导,连寒暑假的学习都替你安排,还‘满世界’跑书店为你买参考书。鲜花应该属于苦心培养你的老师。”钱老师连连摆手:“周彤几年来就盯着这块金牌,为迎接这场竞赛,解数学题3000多道,草稿纸堆起来只怕比他人高。鲜花应该属于得金牌的人。”

正在推让之际,武钢副经理赵文源和李运茂赶来学校了。他们齐向周彤道贺,勉励他取得荣誉后要饮水思源,加倍努力,报效国家。此语使周彤蓦然想起中午在火车站时,省科委一位领导同志说的一句话:“在这个时候,你们会想到自己的母亲,更要想到祖国母亲!”望着眼前的领导,老师和父母,周彤迷茫了,鲜花送给谁呢?……出现在照片上的周彤并未拿鲜花,鲜花被他悄悄留在学校会议室了。

朱自清先生在表现父爱时,不写父爱的隐而不露,而倾笔力于父亲的背影;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倾情于在皇城人海中租一椽破屋细数着漏下来的日光,倾情于槐树的落蕊,倾情于秋蝉的衰弱的嘶鸣等。他们关注这些被人忽略的地方,创作了不朽的经典。在的新闻报道中,《别了,大不列颠尼亚》,选择了英国离港的角度,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

二、逆向思维,反向取新

也就是说,在对待事件,评论事物、人物时,从反面来深入思考、立意,往往另有奇趣。在你做作业时,突然停电了,你会怎样?不满、抱怨、咒骂、烦躁、恼怒……反向思维,想一想停电的优点:平时大家各忙各的,停电后,一家人天南海北,其乐融融;平时不停地工作,停电后,一个人在黑暗中默默沉思;平时埋头作业,停电后,仰望星空,发现其美,触发哲思;还可以享受黑暗,品味黑暗,等等。这样的逆向思维,别具只眼,别出心裁,自能取胜于众。在“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古代送别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品性都能让人的心弦为之一振。

三、勇于割舍,不断探究

篇3

导入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39-01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时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上语文课,而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这段时间的听课所得,略列举如下:

1利用歌曲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所以我在上课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我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导入。教学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词时,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

2利用影视导入

学生对影视还是很喜爱的,对于一些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

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3利用对联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所以我就考虑让学生在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其中就是让学生要自己走进课文,而写对联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最好方法。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学生从小就熟悉,但却不理解,认为这是很难的。但教过“梳理探究”中的“奇妙的对联”后,又明确对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加上前几年高考福建卷有考过,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了,很想自己来对对子。当我教到《孔雀东南飞》时,就提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去读课文,我写了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让学生对学生对出很多内容,甚至对到现代革命追求精神。我就从内容相对、意义相关、句式、平仄等角度进行分析,并让学生修改,挑出对得工整的对子。

“少长成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这一下,就让发现原来对联也可以这样写的,于是兴趣就来了,很快从文章中摘出了对仗的句子,自己整合一下就成了对联了。通过这些对联的练习,促进学生去理解课文,概括内容,用对联来提高仿写的能力。

4利用高考作文导入

篇4

建构主义理论经过皮亚杰等的努力,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它认为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就是内化与顺应的过程,在内化和顺应的矛盾中追求平衡,在平衡中产生新的矛盾,于是又在矛盾中寻求平衡,而二者又是不断上升的一个过程。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实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摆正“教材”的位置,搭建知识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原有的内化知识的基础上,在接触到新的信息的时候二者往往产生矛盾的冲突,进而寻求能够顺应的平衡,这个寻求的过程就是知识的重新的建构的过程。而教育的实质又是人的发展,任何限制学生发展可能和发展空间的行为都是缺乏民主和人道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具体的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把“教材”作为教学的材料,知识建构或者重新建构的主体,而不是传统认为的知识的承载主体,学习了苏轼的《定风波》,就应对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文学成就有细致的了解,对他不同时期的词的风格有基本的把握,进而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观,乃至苏轼对词坛的影响和对今天我们人生态度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在于对《定风波》这一首词的理解与记忆。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不仅要体会其中的民族自豪感,还要明确新闻的写法,更重要的是会写新闻。把教学文本看成学生知识重新建构的平台,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狭隘的知识结构或者好似自以为的结构基础上的建构,它只是基点或触发点。

二、摆正教师的位置,发挥学生的建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一句话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绝对不是“先知”,是知识重新建构过程中需要的合作的知识资源和智慧资源的提供者,当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发现者和知识的建构者。知识建构的“触点”的提出和点燃也需要教师。如听一位老师上《祝福》时,首先引导学生从鲁四老爷的角度来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分析人物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析,最终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阶级深入挖掘出了悲剧的根源,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分析、表达的能力。还有一位老师上作文课“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时,就是用生活中的事例给学生搭“脚手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什么是思辨。这些都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另外,教师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联系文本的“外在”知识与学生已有的“内化”知识,在共同的交流和探讨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内化”的不足和“外化”知识的精彩,进而建构新的知识。在上《苏武传》一文时,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苏武曾两次自杀寻死,但为什么后来又千方百计的活下来。二是根据历史新课标对民族英雄的定义,苏武还是不是民族英雄?这两个问题就是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对国家尊严、外交使命、民族英雄有了深入的认识,更难得的是认识到了在现在国家统一的和平年代,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等问题。又如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分析林冲这一形象时,学生对林冲最后杀人的行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都说明学生在自主的思考、探究,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就可充分激发学生探索“外在”知识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种主动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三、教学设计强调情景、协作和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传统的教学设计强调知识点和教学程式化、条理化,将提问的问题和讨论问题预设化,把知识的传授看成教学的目的,把教学的程式看成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志。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是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应从“学生为中心”出发,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景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这要求教学设计中要创设“情境”,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更好的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思考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如《雨巷》,通过播放以此改编的舞蹈,把学生带入烟雨中的江南小巷,学生才能真正体味到诗中朦胧的情感。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要看重学习环境的设计,这个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学习目标,同时在此环境中学生不仅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这需要教师作更多的准备,花更多的心思,问题的设计是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不是完成教学目标,还是那位上《祝福》的老师,作为全市示范课,内容没讲完,但谁都不会说不成功,她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充分发挥的学习环境,真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又如上《归去来兮辞》时,正在疏通课文,学生提出“抚孤松而盘桓”中的“孤松”是不是表达诗人孤独的情感,这是我没注意到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是学生在思考问题,在运用以往的知识思考,我停下要讲的内容,专门就这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结果效果非常好,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更深入了。这也让我认识到好的学习环境有多重要。教学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所以设计学习环境才是主要的。

四、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学生观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下,使学校在对不同学科进行制定时都依据当前教育目标进行调整,对以往教学形式的优缺点做出了详细总结。其中,高中语文是学生的必修科目,其中包含很多不同的内容,知识涵盖面广,时间较长等特点,因此有些学生的心理就会逐渐产生乏味无聊的感受。在这种现状的发展下,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机械教学慢慢朝着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1 加强高中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语文学科兼有知识性与人文性,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放飞学生的思想,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知识。但是,很多情况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都显得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讲台上主讲、学生则主要负责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但是收效甚微。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是改善这一状况的有效措施之一。要想实现趣味性教学,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语言的改进,改变过去模式化、单调重复的教学语言。从语文课堂的一开始,就需要使用丰富有趣的语言表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讲解课文《我的五样》之前,教师可以使用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语:一位著名的女性作家曾经说过,如果在空气、水、阳光、鲜花和笔这五样她喜爱的东西中选择一样最重要的留下来,那么她会选择笔。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样选择的原因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听后会自然而然地想要进入课文进行学习,对这一特殊的问题一探究竟。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运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浮云”“萌萌哒”等等,这样能够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2 改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高中学生最反感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陈旧课堂教学模式,形式新颖、耳目一新的趣味课堂教学模式大受高中生欢迎,学生渴望形式新颖的趣味课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可以适当增加研究性、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增强课堂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创新性等,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究性的课堂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教师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权利都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能力。

比如在《我与地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作者,并结合新课标要求以及课程内容,选取适当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协作意图,通过深入分析与互动探讨,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鼓励学生积极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准确把握作者患病期间患者的思想动态,从而相互探讨,切实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增加多媒体的运用,提升高中语文的课堂趣味

目前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在这个过程中采取合理的多媒体技术,这样不仅仅能提升教学自身的生动性,对于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足够的乐趣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保证教学方法更加生动。比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有一些课文会对人们的形态、动作和其他方面进行描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仅仅通过课和字面对学生任务形态和其他方面进行了解,不仅仅不能保证对课文有全面了解,还会导致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兴趣有一定下降,对促使高中语文教学顺利进行也产生非常严重的阻碍作用。针对于这一点就可以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合理的多媒体技术,保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另外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多媒体技术手段还能够增强整个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保证学生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足够的兴趣进行学习。除了可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合理的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报纸和其他形式的媒体,降低高中语文教学自身存在的单一性,有效扩大学生的语文思维。

比如,在红楼梦中有一章节《林黛玉进贾府》,当学生们自己完成阅读以后,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观看有关短片来进一步理解。教师利用媒体向同学们呈现出人物的具体形象,能够使学生们对人物做出详细的认识,从而引起同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4 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主要的学习动力,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教材内容及编制安排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高中语文课堂的氛围也因此而受到影响,多数高中语文课堂的气氛都较为沉闷。而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有时很难将新课标中对顶的阅读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体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通过课堂内容来完成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提升的目标,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与调整。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结合社会热点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阅读训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比如在进行《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或播放纪录片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时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谈一谈内心的想法和文章及画面内容给自己带来的感触,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随着教育活动的不断改革下,不仅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加以培养,而且还应当对学生的情感等方面引起必要的重视。以往的教学形式只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从而采取机械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提高课堂趣味教学对课堂目标的实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不仅可以彰显出语文所蕴藏的魅力,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进而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许淑英.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生活教育,2014,

10.

[2]孙艳静.谈高中语文如何实施高效课堂[J].学苑教育,2014,12.

[3]尹贯成.散文阅读,让高中语文课堂流淌生命[J].新课程导学,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