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物事迹范文

时间:2023-03-28 19:2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雄人物事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雄人物事迹

篇1

勇救落水游客不留名

“这是我应该做的,其实救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这是身高只有1米68,体型有点瘦弱的**最常说的一句话。谈起今年5月的那一次救人,**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今年5月3日,由于母亲不慎摔伤,造成脑震荡在医院治疗,情况严重,当时心急如焚的**向部队请5天假后回到广东**探望母亲。5月6日晚上9点左右,正在家对面的歧江公园散步的小崔,突然听到旁边有人喊:“救命阿快救人啊,有人落水啦1只见公园的小湖里有人在拼命地挣扎。来不及脱下皮鞋和军装的小崔,一头扎进5米深的湖中,奋不顾身往落水者的方向游了过去。

由于落水者体型较胖,加上醉酒,小崔几次将人托出水面,又沉了下去,但一心想的就是把人救上来的小崔什么也顾不上,经过几次尝试,好不容易才把失去知觉的落水者拖到岸边。

上岸后的小崔来不及喘气,第一件事情就是冲着周围的群众喊“赶快打120急救电话”,随后立即用在部队学到的救生方法给昏迷不醒的落水者做人口呼吸、胸腔按压,直到救护车到来,协助医务人员把落水者抬上了车后,他才悄然离开了现常当记者问他当时救人的想法时,**说:“这是一个军人应该做的。”

获救者上网寻找恩人

获救后的游客王森特意推迟了返京日程,留在**市寻找救命恩人。令他失望的是,在搜集了所有相关线索,找遍了所有相关部门后,却一无所获。他在**国际网以“北京来客”为名发了一条寻人启事,也没有得到回音。

王森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北京,而寻找恩人的愿望却像一团火,在内心深处越烧越旺。这时,一位网友在**国际网上的回帖让事情出现了转机。原来,这位网友当时就在现场,并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当时的场景。在确认王森的身份后,他把照片从网上传给王森,并提供了不少信息。

王森得到照片后如获至宝。可是怎样才能利用这些照片找到恩人呢?他想到了中国军网,发动广大网友一起寻找英雄。消息和帖子后,众多网友纷纷跟帖,高度评价武警战士的英雄举动,其中有不少网友提供寻找线索。5月19日,一位在人武系统工作的网友发来邮件: “照片上的这名武警战士很像是我们送走的兵,他们是兄弟两个,现在应该还在服役,一个在海南,另一个在,照片上的这个像是海南的……”随后多家地方新闻媒体介入与王森取得联系,很快确认救人的武警战士就是武警海南总队二支队六中队三班班长**。

从小就有个绿色梦想

**见义勇为悄然离去,王森知恩图报网海搜寻,热心人踊跃相助寻觅英雄的故事,在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为表彰**挺身而出、临危不惧的英雄事迹,弘扬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共青团海南省委、海南省青年联合会授予了**“海南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的荣誉称号,同时**也被武警海南省总队荣记二等功。

**10岁时父亲就因病离去,只有他和母亲、弟弟三人相依为命。高三那年,本可以考取大学的**在看到征兵的消息之后激情澎湃, “我从小就对绿色军营充满了向往,希望能圆军营梦想,没有征求家里的意见就报名了。”**告诉记者,因为母亲年纪大了,弟弟还小,身为长子的他有责任孝敬母亲,照顾弟弟,为他们分忧解愁。

2005年,**带着对军旅生活无限的热爱,带着母亲的谆谆嘱托参军入伍。在部队里,小崔严格要求自己,掌握了过硬的本领。2006年底,小崔的义务兵服役期将满,是继续留在部队服役还是复员回家,他面临着两难选择。母亲身体不是太好,此时正是母亲需要儿子在身边照顾的时候,要不要复员回家?他的内心很矛盾。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选择了继续服役。当他含泪打电话告诉母亲说“部队更需要我”时,母亲沉默了一会说:“我尊重你的决定,你要记住你作为军人的天职,努力工作为党和国家再立新功。”

在谈到未来时,**告诉记者,即使以后离开部队,他也要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去,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战友眼中的救人英雄

据武警海南总队二支队政委史盛东介绍,**在部队中表现优秀,他的行为展现了部队战士的风采。入伍5年来,他获过8次奖励。

**的战友何永胜向记者透露了他在部队苦练基本功的故事:**当战士时,晚上当别的战友上床休息了,他却还要躺在床上给自己“开小灶”,要么反思白天的训练课目,要么默默地进行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体能练习。

篇2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来说明该词是写景、咏史、抒怀三者有机结合的佳作。

关键词:写景 咏史抒怀

诗歌写作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从形象着手,用形象思维来表达思想感情。北宋词人苏轼敢于一扫晚唐五代以来委靡不振的词风,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扩大了词的领域,举凡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等等,诗可以表达的题材,都可以用词来表现,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并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词的豪迈奔放的风格。请看他的代表作《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经友人极力营救,才得以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词是他在黄州上任游黄州赤壁时写的,当时他47岁。面对如画的赤壁江山,缅怀在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这些具体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惆怅失意的思想感情和有志无成的矛盾心理。写景、咏史、抒怀浑然一体。

词的上阕开头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浩荡的长江水向东流去,滚滚波涛冲走了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作者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浪涛,触景生情,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千古兴亡的事迹很多,这里指的是哪些呢?那就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句点明了时代(三国),人物(周瑜)和地点(赤壁),这两句是说,人们指着故垒的西边说:这就是三国时代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了。苏轼所游的赤壁,不是三国当年大战的赤壁,看来苏轼是知道的,所以他说是“人道是”,是假此地方作为古战场藉以怀古而已,那么,这里既点出了赤壁,赤壁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加以描绘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几句向我们展现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乱”有“参差”的意思。“乱石穿空”一句,把陡峭参差、插入云霄的赤壁山形象地写了出来(形);“惊涛拍岸”这句不仅使人想象到波涛撞击江岸的威力,也仿佛使人听到了狂涛拍击江岸的滚滚巨响(声),“卷起千堆雪”,描写浪花飞卷,层层堆积,用“雪”比喻汹涌江涛所激起的浪花,非常贴切地写出了它的颜色(色)。在这里,“穿”、“拍”、“卷”几个词写得富有动感,用得铿锵有力、精炼形象,这里只用了13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了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全篇只有这三句是正面描绘赤壁,写得意态纵横,撼人心弦,这就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周瑜渲染了环境气氛。赤壁的景色如此壮丽,如此奇险,然而,物在人非,曾在这里大显身手的豪杰们已与时俱逝,这就使作者不能不发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感慨了。“江山如画”是用赞叹的语句总结了前面的三句写景,紧接着又用“一时多少豪杰”启下,自然而妥帖地引出下阕所要赞颂的英雄人物周瑜。词的上阕通过写如画的赤壁之景,从而联想到历史上的赤壁大战及历史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英雄人物的仰慕,真是景中有情,情因景生,借景咏史,景、情、史三者有机相融。

篇3

[关键词]会宁;红色文化资源;德育工作;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91-01

红色文化资源一直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一大财富。作为甘肃省具有得天独厚条件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会宁,开发并利用其本土红色文化为教育学生的优势资源,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一笔开展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好财富。事实上,挖掘会宁这一区域范围内的,能够结合会宁地域经济、文化而整合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是难与不难的问题,而是如何利用的问题。

一、优化红色故事为文化教育资源

系统搜集、梳理会宁红色历史故事及人物事迹、革命轶事或趣闻,以此丰富、优化红色历史故事及人物事迹为文化教育资源,不失为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高效的班级德育工作的策略之一。会宁是中国工农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名气大,故事多,言之凿凿的人物事迹丰富而生动。如攻克会宁城的故事就很生动,教育性强。如果我们把它开发成文化教育资源,就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1936年10月上旬由先期到达会宁的红一方面军15军团团长韦杰、政委夏云飞率领一举攻克会宁城的历史,而且能够让学生受到教育。再如三大主力大会师的故事,其意义的伟大和场面的热烈足以给学生以深刻、感人的教育。至于慢牛坡、大墩梁等战斗,更有气壮山河的英雄人物故事。在慢牛坡战斗中,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师长柴洪宇及10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在大墩梁战斗中,红四方面军5军副军长罗南辉及887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在这些战斗中,数得清、说得着的故事令人震撼,令人崇敬。借此开发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则更能体现会宁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

二、转化红色遗存为文化教育资源

分类精选会宁红色历史遗存及人文景观,以此展示、突出红色历史遗存及人文景观为文化教育资源,是其策略之二。以会宁会师旧址为例,展示、突出其在中国红色革命中的意义对教育学生作用非凡。三大主力会宁大会师是中国工农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是取得胜利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南方长江流域转移到西北黄河流域的胜利性标志,是中国革命由低潮走向、由挫折走向成功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各地革命力量的汇合,是各方面军团结一致的象征,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基础,是纪录历史的丰碑,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意义重大,教育作用非凡。因此,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宁会师旧址是确定的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是教育学生生动、鲜活的教材。以此作为教育学生的实景场所,并融入各种具有教育价值的历史影片和历史纪录片,不仅能够把物质和非物质的红色文化资源合二为一,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印象,开阔学生视野,以气吞山河的革命气魄和攻无不克的革命精神影响学生。当然,结合会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这些具有不凡历史意义的红色遗存更是融入了多方的努力,其教育形式更多,教育效果更佳。例如,“胜利景园”就由模拟、微缩路上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22处景点构成,其特点是用万分之一时间微缩万分之一路,以生动形象的景点再现了二万五千里征程的艰险与悲壮,让学生在此观看,教育效果一定不菲。

三、内化红色资源促成美德形成

当然,从班级工作的角度,通过这两条途径开展高效的班级德育工作应更细更精。一是要紧紧把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班主任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以班主任所整合的红色文化资源之多来满足班级学生的实际需求,以班主任所引导的红色文化习得途径之多来提升班级学生的实际自学水平。二是严格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采用言传身教等切实可行的有效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觉互动,通过内化,促成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

1 教育学生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的人

社会进步要求人的文明和进步,特别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沟通日益密切与快捷,文明既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更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让学生不断更新观念,多谈一些这方面的时新短文,体会其内涵。知道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礼貌待人,与人友好相处,这是一个人走向文明高尚的必然之路,更是一个人继承和发扬礼仪之邦优良传统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抓住北京奥运期间的事例,感受讲文明、守规则会受到世人的赞誉和敬仰,我们也感到无比自豪。社会要进步,更要协调发展,就需要用规则来看守这个世界,就要教育学生遵守法律和道德,更应遵守一些其他规则,如交通规则、网络规则、校纪校规等等。自己守规则了,也就有更多方便与自由了,大家都有了这种意识和做法,社会才会进步的更快。

2 树立民族英雄形象

英雄人物往往是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他们在思想文化、伦理道德、个人操守等方面所秉承、所表现、所展现的精神风范是历史进程中负载着文化内涵的有意义的风景,同时,透过英雄人物的行为表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也能得到带有生活细节或生命细节的体现。语文教师在相关的课文中,讲述英雄人物事迹能使学生从生动的人物生平中体会英雄的精神风貌和理想的人格品质,有利于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理想的人格反映了民族的道德崇尚,也反映了民族文明的程度。中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的关于英雄人物的课文,如岳飞、文天祥、刘胡兰等等,教师要善于将这―类型的课文归纳总结,深入研究,准确领悟其蕴藏的人文内涵,把握其人文价值所在。在上课时,除了向学生传达课文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外,可以顺藤摸瓜,对人物的生平做简要的陈述,阐述人物的精神所在。如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境界通过人物在祖国危难之际所表现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誓死不屈的英雄行为以及面对威逼利诱时的浩然正气体现出来,将中华民族为求仁、求义英勇不屈的英雄品格昭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领悟其中暗含的人文精神及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

3 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指导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够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往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以大量空洞的理性分析排斥个人感悟的做法,现在教师应重视学生读。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总之要多读,反复的读,要读的熟,以至于背下来。在读的过程中,主张学生去体验、感悟、理解、评判、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语文的课文都是具有人文内涵的美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美读。因为大声地、动情地、陶醉的朗读是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进行自主化的阅读,才能深刻的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而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感情的诵读还能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从而形成良好的修养;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4 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机会

篇5

一、小学生偶像崇拜之现象扫描

如今,“偶像崇拜”这个词大家早已不陌生。我们在上小学时,也开始慢慢接触到偶像了,校门口有那些关于影视明星的贴画纸、海报卖,还有好多同学收集的画片。那现在的小学生崇拜的偶像又是谁呢?在我们班学生的回答中,只有个别人回答了科学家、老师、儿童小说作家,其他人的答案清一色是各类流行歌手、电视电影明星、体育明星。粗略统计孩子们的回答,心里真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比如:周jie伦,孩子们连他的名字都写不完整,还用拼音代替,怎么就对他崇拜起来了呢?在问到原因时,有的同学说喜欢他唱歌酷酷的样子,觉得帅呆了,甚至梦想自己也能像他一样。听了同学回答,我感触很多。作为老师,我欣赏他们的热情和梦想。但是这些孩子都了解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吗?了解多少呢?是不是只停留在英俊美丽的脸庞,几首流行歌曲,几部好看的片子上呢?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他们真是值得我们崇拜的偶像吗?

二、小学生偶像崇拜之原因

文化是多元的,多元的文化造就多元的选择,自然,不同时代或同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崇拜偶像。如今的小学生大多以明星们作为崇拜的偶像,大概有以下原因:

(一)自身生理、心理特点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理、心理各方面发展不成熟,是热情的观察者,他们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为吸引,从而使他们崇拜偶像的行为趋向于成人化 ,造成盲目崇拜偶像的行为。

(二)家庭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通过与小学生们的一些交谈,我发现,许多小学生崇拜的偶像其实正是他们父母或是周围人所喜爱的一些人物,他们或许对“偶像”是什么都还根本不了解,但父母的言行举止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他们。父母常关注的、常挂在嘴边的偶像人物也就成了他们自己的偶像。

(三)社会媒体的作用

随着媒体事业的发展,现在的电视节目被娱乐节目所充斥,娱乐的造星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媒体的影响使孩子们渐渐对成人剧越来越偏爱,同时剧中层出不穷的各位明星们也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关注,致使小学生们过早地出现偶像崇拜现象。

三、小学生偶像崇拜之引导

1.对学生的偶像崇拜心理和行为进行科学的干预和适当的介入。开展心理辅导课,通过性格教育、认知教育和情绪教育等方法,培养正确的偶像崇拜观。并应该时刻注意对于适当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宣传和学习,引导学生们思考,是什么力量成就了英雄人物的人格造型。帮助学生了解偶像的内在美和成长过程,从而使学生深入思考到底该去追怎样的明星,崇拜怎样的偶像。

2.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有些甚至超过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所以教师也应该努力创造自己的偶像效应,不断提高精神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应该走进学生中间,聆听他们的心声,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他们加以引导。

3.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教师应该注意小团体之中的风气和班风,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在自己的群体和同伴中找到榜样,把视线投向身边的人。

篇6

班级德育目标是根据国家、学校德育目标而制定的对学生在德育方面所要达到的质量规范的设想或规定,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功能。德育目标的确立不仅影响到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设定、德育过程的实施,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德育的实际效果。实践证明,没有德育目标的班级,是班风班纪最差的班级;没有德育目标的班级,该班的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也是学校的后进班级。

二、选择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因材施教

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在确定了正确的内容之后,还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采取恰当的方法。因为方法和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凭借。德育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自我教育、实际段炼、品德评价等。教育途径有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我们不仅要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因材施教。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对象是全班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不同,身心发展不同,思想行为不同,这就要求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要做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既要为学生解决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的问题,还要解决行与不行的矛盾,将社会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信念,并外化为自身的行为。

三、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进行德育教育

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让每个学生都懂得尊重国旗、热爱国旗,并让他们了解国旗的有关知识。升、降旗仪式上,通过介绍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等教育。国旗下的讲话,还可以讲述叔叔每天早晨在天安门升旗时的情景;奥运会上,运动员大哥哥、大姐姐夺冠后,在比赛场上升国旗的庄严场面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国旗是国家尊严的标志,增强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利用主题班会进行教育

班队活动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班主任要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制定长期、近期的德育活动目标。如:每月可以搞一次大的活动,两项小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深受教育。还可以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我们反对搞‘’”等活动,使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五、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教育

篇7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传播者或者受众与受众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双向交流的特性叫做网络交互性。交互性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媒体的最基本的特征。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单向传播,传受双方处于时空隔离状态,信息绝大多数是从传者单向流向受者,而受者在传播过程中的能动性非常微弱。网络媒介的出现,可谓打破了这种传播法则,它的双向互动性使信息的接受者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因此,交互性一般被认为是指双向传播的特性。著名的传播信息技术学者埃弗里特-M-罗杰斯在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就提出了对交互性的认识。他认为,交互性是“在传播进程中参与者能交换角色、并对他们的双边话语具有控制力的程度”。

1998年,美国Loyola大学副教授E11iot King提出,“交互性”这一概念至少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指用户在网络上获得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即他们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以何种方式获得何种信息。另一方面,指信息的提供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指用户的反馈。这意味着受众对网上信息具有选择权和迅速反馈的能力。网络交互性传播的应用分析

互联网显然是“双向”交流的媒体,因此新闻网站要实现最佳“交互性”,是让网上读者之间,读者与网站工作人员之间相互沟通。虽然网上媒体“交互性”强于传统媒体,但网上媒体还没有充分利用这种能力来改变新闻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以“暴走妈妈”的网络报道为例,荆楚网和长江网作为本土主流网络媒体都开辟了专题进行报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荆楚网和长江网“暴走妈妈”网络专题报道“交互性”上的差异。

在专题标题的设置上,长江网使用了副标题,将暴走妈妈母爱的内容进行了充分表述,但语言稍显冗长。相较而言,荆楚网的标题则显得干净利落。

在报道栏目的设计上,两网在内容上大同小异,均围绕该新闻事件进行了较充分的图文报道,涉及最新报道、媒体关注、外界评论等内容。网民可任意选择想要阅读的内容,基本实现了网络交互性的第一层,即让用户对信息的选择有更多的自主权。但在视频报道上,长江网的视频内容则更加丰富多彩。他们不仅请“暴走妈妈”做客长江网,并对“暴走妈妈”陈玉蓉的家属、邻居进行了访谈,多角度多层次地对人物进行报道,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感人,更能打动人心。

另外,在网络交互性的第二层上,即实现网络互动交流上,荆楚网的传播手段更加丰富。荆楚网不仅开通了短信互动,通过短信寄予送祝福,还在页面下端设置了祝福墙,将网友对“暴走妈妈”的祝福显示在此区域。而长江网则仅在专题页面开通了网友留言专区,并滚动显示留言内容。相较而言,荆楚网的互动形式更加多样化。但总体来说,两网在发挥网络交互性功能上都还不够充分。网络交互方式挖掘不充分,是目前网络正面报道无法吸引年轻受众关注的原因之一。

交互性在重大报道中的应用

交互性是网络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突出特征。增强网络的交互性使正面宣传在吸引受众参与、放大社会影响、实现有效传播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网络媒体不仅可以综合运用消息、通讯、图片、评论、访谈等多种新闻样式,而且综合运用视频、音频、论坛等多种技术手段,使典型报道内涵丰富多彩,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典型人物形象,反映受众心声,实现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在“湖北群星”网络报道中,虽然也采用了多种新闻报道样式和技术手段,但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媒体更多是依赖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来自网站原创的内容则略显不足;同时,对相关信息的挖掘和对人物事件的纵深拓展不够,未真正发挥出网络空间“全景展示”的优势。

值得借鉴的是人民网“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专题。新闻、图片、评论、视频、音频等构成了一幅展现任长霞英雄事迹和成长轨迹的壮丽画卷,使受众仿佛看到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英雄人物。

传统媒体往往受版面空间,播出时间的限制,不能全面展开报道。而网络媒体不存在这一问题。网络空间的无限性给网络典型报道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因此如何在这无限的网络空间中提供更能满足用户需要的信息,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网络传播中,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不是固定的,是随时互换的,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因为反馈的存在而变得双向。反馈的及时和便利,使得网络传播的传受双方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湖北“暴走妈妈”的网络报道,更多是图文形式的报道,不仅在与网民的互动上重视不够,而且在互动的形式和内容上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难以调动广大网民参与的积极性。在网民互动上做的较好的如央视国际曾在“任长霞专题报道”中开设嘉宾在线谈话——《记者话长霞:人民不会忘记》。他们邀请参加过任长霞事迹采访团的央视记者做嘉宾,与在线网友交流采访体会,讲述采访背后的故事,回答网友的疑问,变网上大众传播为点对点的人际传播,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18人梯”、“信义兄弟”、“暴走妈妈”这些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的主角,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寻常百姓或草根一族。媒体正是通过它的报道力量,找到了我们身边的崇高与感动。在“湖北群星”报道中,传统媒体无疑在正面宣传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而实际上,网络在发掘典型事件、典型人物上大有可为。

我们看到,最近几年由“网络红人”引发的典型报道层出不穷。例如成都市一名普通的女交警胡玲,因其温柔而严格的执法视频在网络曝光,被网民冠以“温柔一刀”的名号而迅速走红。随着国内主流媒体的积极跟进,胡玲“温柔一刀”成为成都市民街头巷议的话题。选择这样一个普通青年民警作为报道对象,使受众感到可亲可近,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篇8

一、榜样教育

在小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逐渐形成过程中,榜样起了表率催化作用。在榜样教育中,我除了定期讲述老一辈革命家、英雄人物、全国优秀少年儿童等高层次榜样的事迹外,还经常介绍教师、学生中先进人物事迹。如在“文明礼仪之星”的评选活动中,每班每月在学生中选出一位在学习、守纪、助人、文明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队员作为“文明礼仪之星”,并在宣传栏张贴他们的相片、事迹,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例如:现在的学生看到掉在地上的一角钱也懒得弯腰去捡,更别说是纸屑。有一次,我跨进教室发现地板上有很多纸屑,二话不说,马上弯下腰捡起纸屑来。学生看到这一情景,便也纷纷弯腰把地上的纸屑捡了起来。经过连续几次的示范教育后,只要我走进教室,眼睛往有纸屑的地方一瞟,同学们便主动地捡起来。又如在大扫除中,教师如果参与劳动,而且专挑重活干,与学生共同来完成劳动任务,学生热情高涨,干活既积极又卖力,师生争先恐后,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务。这样比起教师做旁观者指挥,不管是从教育目的,还是工作效率来讲,都更能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必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达到“言传身教”,以教师良好的行为规范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导之以行

现阶段我所接触的是一年级的新生,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这段时间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契机,必须认真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以引导,教育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规范自己的行为。告诉他们,遵守行为规范,不仅有利于集体,而且有利于在社会生活中与大家协调相处。使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变有约束感为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在反复要求中增强学生的意志,在褒贬的评价中促进学生自觉履行行为规范。例如:我班有两位平时经常迟到,行为较散慢的学生,我通过让他们负责班级的点名工作,锻炼他们的恒心、毅力和自我约束力。学生得到了重视,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不但不再迟到了,还坚持比别的同学早。这样不仅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增强了他们控制自我行为的意志力。因而,教师在理论引导学生的基础上,不仅要创造“机会”给学生,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还要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引导,不断地反复强化学生。

三、创设氛围

开展班队活动是德育工作的生命所在,也是养成教育的好途径、好载体。寓训练、养成于活动之中,有利于丰富教育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效果。开展活动时,我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行之有效、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诸如开展的争当“荣誉升旗手”、“文明礼仪之星”、“小小卫生监督员”、“环保小使者”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荣誉感,增强主人翁意识,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养成教育活动除形式要多种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外,还要力争使活动系列化。如我们学校开展的“争创无零食班级”、“弯弯腰,捡回一个洁净的校园”等活动,这两个活动就形成了序列。学生不在校园吃零食,乱扔的现象就明显减少,再鼓励他们主动捡起校园里的果皮纸屑,更进一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少吃零食,主动捡起废弃物,还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文明素养,达到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

第三,开展活动要与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比如,在使用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我把学生活动过程的一些积极表现,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及时填入其中,激励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育人方向,走出一条圆满的人生轨迹。在班队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上,实行竞争上岗或轮流上岗的形式,还可以实行一人一岗,轮流换岗的形式,力争为每一个同学创造服务他人的机会,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养成自理、自立、自治、自强的品德素养,提高领导和组织管理能力,逐步使养成教育中的一些要求和行为规范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另外,学校还开设“文明好少年”专栏,“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规范教育信息,报道文明少年事迹等,推荐好的班级当升旗班,开展“人人争当文明学生,班班争当文明班”的活动,周周评选文明班,年度表彰文明班,这些教育氛围的创设,对学生形成规范认知行为有一定的驱动力。

四、家校联系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5―0025―01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实施道德教育,应加强对道德建设的认识并协调社会、家庭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要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则,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对象,事事都是德育资源,处处都有德育工作”的理念,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来抓,不断拓宽渠道、挖掘资源、创新机制,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可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情感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兴盛。班主任在班会上采取让学生观看先进人物、英雄人物事迹的教学片,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任何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只要认真过好每一天,学好每一门知识,自觉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现实,关心身边的人,才能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健全德育管理制度

1. 政教处要制定各种方案、细则、办法,建立并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档案,学生德育成绩考核档案以及各种记录等,成立学生家长委员会、学生家长常务委员会,以多渠道、多项措施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从而完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工作管理制度日趋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2. 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学校德育工作能否有效得以实施,领导是关键。提高德育领导队伍的整体水平,以师德、德育管理、观念转变、德育操作能力为抓手,切实提高德育领导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3. 选配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形成班主任聘任、培训、考核、评优等制度。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班主任素质高低及其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学校选配班主任老师应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高,教学业务能力强这两个原则,并在日常班级管理考核中不断地完善班级管理考核细则和班主任量化考核细则,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优秀班主任评选细则和先进班集体评选细则。

4. 严格师德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学校通过学生、家长、社会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师德测评,根据教职工量化考核方案对教职工进行实绩考核。

5. 重视并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师以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网络学习为主要形式。逐步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专业能力强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6. 使团队活动制度化,充分发挥团员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对团员及入团积极分子的定期的团校培训,来提高全体团员的思想素质,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不断增强团员的先锋意识。

三、让德育进课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把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达到“以心育人”的目的。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备入教案,尤其是政治课教师,把学生的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遵纪守法,积极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努力争做一名文明、优秀的中学生。

选派优秀公安干警或其他司法人员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保证每学期到校上法制教育课;为全校师生做一次法律知识讲座,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提高师生遵纪守法、护法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新闻典型;感动人物;网络舆论;校园网络;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新闻典型是以真实为基础,具有引领作用的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新闻典型的发现与传播,对于弘扬时代精神、引领时代风尚、凝聚群众力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地方民族高校的新闻典型宣传,对于发挥模范作用、营造和谐氛围、创建文明环境、增强民族团结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新闻典型的塑造也有不少误区,如典型塑造的痕迹太重,让人不可信;典型塑造太完美,让人不可学;典型塑造得太高尚,让人不可亲;典型塑造得太随意,让人觉得不精。典型塑造的方法,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整齐划一的“高大全”塑造法和千人一面的“英雄人物”式塑造法,使新闻典型没有时代特征和生活基础,既不真实又不感人,反而起到典型宣传的负面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地方民族大学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研究,探讨校园典型塑造的方式与方法,旨在通过校园典型的有效报道,增强校园网络的舆论影响力和宣传效果,从而使校园网络发挥正能量作用。

一、避免典型塑造误区,是形成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基本前提

其实,新闻典型不是塑造出来的,而是他的事迹、他的精神被大众认可后传诵出来的。即使要说“塑造”,则是新闻记者发现其价值并用传播手段来充分表现,使其事迹和精神得到彰显并传播广泛与深远的一个过程。因此,过去的一些塑造新闻典型的方法如果在今天仍在运用的话,就会使新闻典型塑造产生误区,造成新闻典型远离读者和观众,最终导致传媒影响力的削弱。而实际上,这种误区在地方民族大学校园媒体中非常突出地存在,具体讲典型塑造的误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选择的误区

这一误区主要是典型选择的标准太随意。在地方民族高校,往往好人好事就被认为是典型,比如学生一般的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就是典型,教师通常的爱岗敬业、关心学生就是典型,干部基本的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就是典型。因此许多评选出来的年度先进工作者就成为校园媒体宣传报道的对象。其实,这样的典型太泛滥,数量太多、质量不高,根本谈不上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谈不上起着时代引领作用,自然也就产生不了影响力,甚至还产生典型之间相互削弱、抵消影响的负作用。因此,“典型”选择要“体现着鲜明时代精神与优秀民族传统美德的结合”,不能是“单一的传统道德楷模”;要体现“改革精神、开放精神、创造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制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竞争与合作精神”等现代精神和现实指导价值。

(二)舆论导向的误区

典型报道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传统,但是在典型报道实践中,将正面典型“神像化”、负面典型“妖魔化”则成为一种贯常的手段。尤其在地方民族高校,典型报道必定要突出舆论导向问题,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绝不能有导向上的偏差。于是,作者在写作甚至采访之前就进行了“主题先行”,在写作之前就已经提前代入了某种既定的宣传框架或“议程设置”。甚至,为了起到舆论导向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宣传部门与媒体共同策划典型人物报道,将典型人物理想化,塑造成“高大全”式的完美典型供全校师生学习。由于这种强烈的舆论导向目的和宣传教化意图,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出一种泛政治化倾向,并且随着一轮又一轮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一个典型报道在不同时期被转换成不同角色,变成随意可塑的“泥团”式典型。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误区。先进典型报道要产生可信、可亲、可学的效果,则必须突破这种误区,让典型走下“神坛”,放下重负,变成有血有肉、有真实人性的“活人”。

(三)强化宣传的误区

甘惜分教授指出,典型报道“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突出事物的强化报道。”所谓“强化”,“有些是根据上级当时的中心工作或受众的反应,由新闻机构着意形成的。”由此可见,“强化”是典型塑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且这种“强化”是带着浓重的主观因素和泛政治色彩的。于是,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描述的那样,“媒体习惯于为典型人物穿靴戴帽,突出典型对集体、社会和国家的任劳任怨以及对他人的无私奉献,宏大的政治话语、闪光的思想境界,有时甚至根据宣传的需要进行人为的拔高,把典型打扮成高高在上、通体发光的神祗。”这种情况,在地方民族高校新闻宣传中尤其明显,校园媒体在做典型的“强化”报道时,为了达到强烈的宣传目的和教化意图,往往采取多篇幅、多形式、多媒介、多频次反复报道,当然这种强化报道的方式没有错,但是由于主观超过客观,愿望大于事实,内容单调陈旧,缺乏感人细节,主题严重趋同,则这种所谓“强化”的渲染报道只能让广大师生反感,所起到的自然是负面作用。

由此看来,如果要使地方民族高校的校园媒体提升影响力,尤其是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的构建要达到一定目标,在典型报道方面则首先要避免典型塑造的误区,这是形成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基本前提。

二、还原真实感动人物,是增强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的根本方法

尹薇曾经发出疑问:“典型”为何难成典型?原因在于:第一,缺乏认同感,即“典型宣传工作既没有达到听众观众和读者的要求,也没有得到新闻工作者,也就是我们自己的认同,换言之,就是传播者和受众都不满意”;第二,宣传效果不佳,即典型塑造往往“硬贴”、“硬靠”、“硬上”,缺乏可信度和公信力,社会影响不大,群众不予认可。

典型报道要有生命力,就必须还原人物的真实性,必须让人感动。所谓真实,是要符合时代的真实,符合生活的真实。具有真实性的典型,是与人没有距离的,是身边鲜活的一员,是人们当下生活中的一部分。所谓感动,就是我们所报道的典型回答了人们的困惑和疑问,解除了人们的压力和担忧,激发了人们的回忆和人性,说出了人们想说而未说出的话语,做出了人们想做而未能做的事情。典型既是“发言人”又是“代言人”,典型的具体言行,反映的是大众心声,表达的是大众愿望,体现的是大众冷暖,而不是强加给大众的精神空壳。

还原真实感动人物,首先要还原典型的普通人本色。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为什么11年来深受全国人民关注,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它的一个标准就是“不以成就论英雄,更不以成败论英雄,强调的是评选出来的人物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能够给人以心灵和情感的触动。”这种人格力量是可以产生于任何一个普通人的,而且越是普通人的事迹越具传奇性、越能感动人。比如贵州民族大学学生杨艾菁,2012年2月1日发出微博信息,梦想用一对价值200元的银戒指为贵州山区的孩子换一栋教学楼。2月6日,新疆网友刘堂堂与杨艾菁完成第一次交换,以一枚价值3000元的和田玉交换银戒指。2月16日,杨艾菁又与在上海读书的辽宁女孩赵艺宁完成第二次交换,和田玉换成了价值超过15000元的钻戒;第二天,贵州籍影星周显欣也如约捐出价值同样超过15000元的钻戒。2月20日,杨艾菁收到一位上海匿名网友的微博私信,提出愿意直接出资20万,交换价值3万元的两枚钻戒。在梦想快要成真的时候,在贵州省纳雍县教育局的帮助下,杨艾菁到该县最贫困的昆寨乡夹岩村考察,决定将教学楼建在最落后的夹岩村,这时匿名网友愿意将善款金额提高到30万元。3月8日,杨艾菁与纳雍县昆寨乡党委书记李践签定了“戒指换教学楼”的捐赠协议,“银戒指换教学楼”的公益梦想也就很快实现。杨艾菁也于当年7月20日入选“中国网事·感动2012”第二季度网络人物。杨艾菁是贵州民族大学的大三女生,但是这个真实而动人的事迹,就发生在这位普通学生身上。她的动机很简单,就是想搞一点公益活动,想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做点事,因此我们根本不需要对这个典型做出多高的思想提炼和定性的评价,更不需要对此灌输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是以事实描写事实的方式进行报道,让人们反而觉得真实可信,仍然会为她的人格力量而感动、而传诵。

其次要注意报道角度和距离感。“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多对典型采取仰视的角度,新形势下的典型人物报道则改仰视为平视,还原典型的普通人本色。”同时,“也要改变对受众的传统视角,变俯视为平视,淡化说教气息。”“凡是用平等、规劝、服务等方式写出的新闻,或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受众都是比较喜欢的。”因此,运用平视的角度,既克服了神化,又克服了灌输,读者和观众就会感到亲切可靠,传播效果就能人脑进心,舆论影响范围就很大。关于距离感,胡舒立曾说:“一是承认记者对人物的采访要深人全面,记者对新闻人物的了解不应当是表浅的,远景式的,而应当是近距离的和立体的;二是强调在一般情况下,记者与被报道的人物又要在实际关系上和情感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人物报道中要表现出这种距离。”因此,地方民族高校校园媒体只有做到这样该近则近、该远则远的距离感,典型塑造才会冷静中立,才能客观公正,才能还原真实感动人物,才能产生公共兴趣,才能增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影响力。

三、多种形式强化表现,是提高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强化”表现,是典型报道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不要为了只顾达到强烈的宣传目的和教化意图而采取主观超过客观、愿望大于事实的做法。“强化”表现,既要基于事实存在,又要基于受众需求。超过事实的“强化”报道,是造谣说谎;离开受众需求的“强化”报道,是新闻专制。新闻典型的强化报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重要节点,把握报道节奏,环环推进报道

真正的典型具有时代特征也具有群众基础,也就是说,典型既是时代蕴育又是时代呼唤出来的,是来自于群众又体现群众精神需求的。因此,典型的强化报道要抓住重要宣传节点和报道时机,抓住受众的普遍心理,并且典型报道影响目标的设置,要与受众原有的心理距离相适应,既不能让受众感到突然,又不能让受众没有感觉;要把握报道节奏和报道强度,既不能密集“轰炸”,也不能长时间“无事”,要使传播曲线与受众心理曲线高度吻合,一波一波推进报道。正如业界人士张亮说,“任何新闻事件,都有它的黄金传播周期,也必然会被不断涌现的其他事件所覆盖。这个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以受众为核心、以传播效果为目标的新闻理念,精心研究、准确把握报道的周期、节奏与规模。”

(二)多种体裁组合,报道形式多样,立体展现典型

典型的强化报道在于增强渗透力,而增强渗透力的首要方式,是注重多种体裁组合。一般来说,强化报道典型,先以消息配发图片,接着通讯配发言论,然后组织读者来信,与读者互动开展大讨论,随后系列述评跟进,这样使典型报道一步步拓展延伸,引起受众广泛关注。当然,在选择和搭配体裁时可以多样化处理,比如在篇幅上,需要抢时效,或释放更多信息量,或反映面要求广时,则选用短篇幅体裁较为恰当;如果需要发掘新闻典型背后的动机和本质,或者需要阐释新闻典型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或者通过新闻典型揭示所隐藏的深层次问题或矛盾,则要选用长篇幅的系列报道、深度报道等文体形式。只有通过长短结合、深浅结合、动静结合、快慢结合,才能立体地丰富地表现典型和强化典型。

(三)创新报道方式,注重媒体联动,重视受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