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范文
时间:2023-03-29 01:5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找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找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谨逻辑性的学科,这种数学学科所独有的特点与小学生的那种以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模式、以及擅长于片段式思维的特点存在着巨大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学科特点与学生思维特征的冲突,就难以有效地将学科知识传承给学生,就难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数学的共鸣,还有可能造成学生学习情感的懈怠。为此,在“找规律”的教学时,我们就要防止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漠视,努力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富于挑战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一年级“找规律填数字”的练习。找规律填数字是一年级“找规律”教学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经常训练的内容:如2,5,8,11,___,17,20……以此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养成数字规律的直觉,然而这样的练习练久了之后,学生对“规律的本身”渐渐失去了兴致,更对“寻找规律”的过程失去了兴致。这样“找规律”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继续用这样的题型进行操练,势必会引起学生情感的懈怠,为此,我改变练习的样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如下图:
这里的题型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故而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致,如何完成这样练习,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其规律?我将这个表格拆分成下面图表,有了这样图表,学生们一下子明白过来。
二、找出能帮助学生思辨的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找规律”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归纳的过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空间,从而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探索过程中,形成更科学、更合理的学习方式。
例如“看数字比记忆”比赛练习。有一次,我与学生进行一次“看数字比记忆”比赛练习,要求男生识记我左手上的数字,女生识记我右手上的数字,都给相同的时间,比比谁的记性好。左手的数字为65827401016,右手上的数字为654456654456。这个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女生基本上都报出了数字,而男生基本没有一个人报出来。这样的结果很快就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女生为什么能很快地记住,男生为什么基本没能记住?于是大家从这两组数字中找出了规律,男生所识记这组数没有任何规律可循,而女生所识记的数字是一组“颠倒循环数”她们只要识记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了,这个过程,让学生很快地明白,把握住事物的特征重在找寻其规律特性。
三、找出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思想
“找规律”的教学,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深刻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规律,还更应关注学生在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中所养成的对数学的“融会贯通”,以及对数学思想的吸收与把握。因为数学思想比数学知识更有生命力,正如日本学者米山国藏所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常常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这些却是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因此,在“找规律”的教学时,我们还要将蕴藏在规律的数学思想给找出来,让学生有所收获。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找出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找循环排列规律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红、黄、蓝、绿卡片各四张,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图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规律
1.最近,程老师家正在装修,你们愿不愿意到我家去参观一下呢?
2.(出示课件)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真棒,能一下子看出来路灯与树的排列规律。不错,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简单的循环规律,今天,我们要去了解更为复杂的循环规律。(师板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开启密码锁。(教材中墙面主题图变化而来)
1.我的家到了。可是,我们家有一个密码锁,需要大家打开才能进去。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每行都有哪些图形?每行图形的排列顺序是什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生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课件演示)
2.师小结:同学们真棒!一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找到了不同的规律,你们都是善于发现的孩子。看来,老师家的密码锁也该换了!
(二)铺设地面。
1.同学们,这就是老师家的厨房了,我已经买好了五种颜色的地砖,但还没铺,我想铺成这样的图案。(示课件)你们觉得这样好看吗?为什么?
预设:
生1:好看,因为五颜六色的。
师:你是说因为摆得很乱才漂亮吗?这些地砖排列得没有什么规律吗?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
生2:很有规律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
2.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一说?(课件出示)
3.如果我接着往下铺的话,会是什么样的?你又有什么发现?(和第一行一样)是不是这样?(师演示课件)
师小结:很感谢你们帮我把地面铺得又有规律又漂亮。为了感谢你们,我特地准备了水果。你们看!
三、反复实践,巩固规律(水果盘里的规律)
1.有什么想说的吗?(生说发现的规律)你们能把刚学到的知识马上运用到这,非常好,你们看,我们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用知识。
2.那你们知道水果盘里的水果应该怎样摆放吗?(生说,师演示课件)
3.现在水果是排成一排的,你们看,现在它们发生了变化。(师演示课件)。现在你们还能发现它们的规律吗?快速和同桌商量一下。
谁知道这里应该怎样摆放水果?(生答,师演示)
4.除了水果,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张卡片。但这张卡片上面没有颜色。没有颜色的卡片多不漂亮呀,那就请你按规律涂上美丽的颜色吧。
5.排队游戏:其实这些规律就在我们同学的身边。不信,老师就请四位同学到前面来做排队游戏。(给四位同学戴上四种动物头饰。)现在又回到了原来的排列顺序了,接下来又应该是多少了呢?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四种图形或数字进行的循环排列现象,从第五行开始重复出现,每四行就会出现一个大循环。而且这种排列可以无休止地排列下去。(板书省略号。)这就是典型的循环排列现象。
四.观察生活,体味规律
其实除了老师的家以外,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循环排列现象。
1.你们知道哪些呢?(生汇报收集)
2.(师演示课件)是的,四季的交替,精美的服饰等等中都包含着循环排列规律。
五、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学过的知识只能应用到了生活中才有意义。就请同学们用本节所学的循环排列知识,将手中的小粘贴手帕上帖出美丽的图案,送给辛勤养育我们的父母吧!
2.生自由创造,展示,评价。
篇3
1.
观察下列各式,然后解答问题:
第1个等式:
第2个等式:
第3个等式:
按此规律,可以得到:
第5个等式的计算结果为
2.
阅读下列计算过程:
仿照上面的计算过程按步填空:
3.
观察下面的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
②
③
……
按照上面的规律,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则
4.
观察
;;;;…
根据以上规律,猜测=
5.
如有下一系列等式:
根据你的观察、归纳、发现的规律,=
猜想:=
6.
观察下列等式:
,,,,…
则第n(n为正整数)个等式为
7.
请先观察下列算式,再填空:
,,
(1),则正整数
(2)
通过观察归纳,第个等式为:
8.
观察下列各式:
…
(1)请你猜想:
(n为正整数)
(2)根据(1)的结果,计算:的值
答案
1.
2.
3.
4.
各式等号右边的部分都是某数的平方,而此数是最后一个加数加1的一半;
5.
89;
6.
7.
7;
8.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找出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郭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礼物不仅要奖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还要奖励给能认真倾听的小朋友。你们有信心得到吗?咱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
(连续出示红色、黄色的奖牌。)
师:(第六个时)你们猜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
生:黄色。
师:你们怎么猜得这么准呢?
生:因为是一个红色,一个黄色,一个红色,一个黄色。
师:说对了,其实奖牌就是按红色,黄色,红色,黄色,红色,黄色这样规律摆放的。那么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是有规律的。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规律世界。(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一)寻找认识规律——参观会场
师:你们自己的节日快到了,同学们打算庆祝一下,开个联欢会。老师这就带你们到会场去参观参观!仔细观察,两个班的小朋友都用什么装饰会场呢?(屏幕出示主题图——有规律和无规律的会场图。)
生:有灯笼、花、彩旗。
师:你觉得哪个会场布置得漂亮?为什么?
生:右边的漂亮,因为很整齐。
师:你们都在这个会场里找到哪些有规律的排列呢?
生:旗是一面红色,一面黄色,一面红色,一面黄色。
师:你们是把几面旗看成一组?
生:两面。一面红旗一面黄旗。
师:那一共有这样的几组呢?请你动笔在数学书中画一画。
生:一共有5组。
师:(结合课件小结。)说对了,只要这一组连续重复了3次或3次以上,我们就可以说彩旗是按红色,黄色,红色,黄色,红色,黄色的规律排列的。(课件演示3组旗的排列。)
师:你们能用完整的话说出彩旗的排列规律吗?小组之内再互相说一说,比比谁说得最好。
生:彩旗是按红色、黄色、红色、黄色、红色、黄色的规律排列的。
师:第一次就说得这么好。真棒!根据你们找到的规律,猜一猜最后一面旗的颜色。(课件演示。)
生:红色。
(引导学生寻找小花、灯笼、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师:除了彩旗外,你还找到哪些有规律的排列呢?
生:灯笼有规律。
师:你把几个灯笼看成一组?这一组重复了几次?
生:两个灯笼为一组。这一组重复了3次或3次以上。
师:说一说灯笼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灯笼是按紫色、蓝色、紫色、蓝色、紫色、蓝色的规律排列的。
师:说得真完整。最后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的?
生:紫色。
师:会场里还有哪些有规律的排列呢?仔细观察观察。
(学生汇报小朋友队伍、花朵的排列规律。)
师:同学们想把会场布置得更漂亮,还设计了一些装饰图案。不过,这些图案还没有涂完,你们能帮帮他们吗?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涂色。(出示例3。)
学生动手涂画。
师:最后两个星星是什么颜色?为什么这么涂?
生:最后两个是绿色和黄色。因为星星是按绿色、黄色、绿色、黄色、绿色、黄色的规律排列的。
师:第二排心形是把几种颜色看成一组?按什么规律涂的?
生:3个图形为一组。我是按蓝色、黄色、红色、蓝色、黄色、红色、蓝色、黄色、红色的规律涂的。
师:最后一组是按什么规律涂的?这两个笑脸是什么颜色?
生:按蓝色、粉色、蓝色、粉色、蓝色、粉色的规律涂的。中间两个笑脸是粉色。
师:感谢同学们的帮忙。有了大家亲手涂画的有规律的图案,相信会场变得更漂亮了!
【评析:有效的数学课堂应尽可能和孩子的生活接近,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追求“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郭老师创设为庆祝“六一儿童节”作准备的情境,正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理念。在这一环节郭老师利用例题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重组了教材。教师由扶到放,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层次清晰。】
(二)体验规律——填入场券
师:想进入会场吗?可没那么容易,还得有入场券呢。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图形的排列有规律吗?你能像前面这样有规律地摆一摆吗?(出示例2。)
生:能。
师:和你们小搭档开始行动吧。找一对小搭档到前面来摆。
(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指导检查。)
师:你是按什么规律摆的?
生:我是按正方体、圆柱体、正方体、圆柱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规律摆的。
师:这个孩子是在形状上找到的规律。仔细观察,除了形状外,你有什么不同的发现?
生:颜色上是按蓝色、粉色、蓝色、粉色、蓝色、粉色的规律排列的。
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颜色上也有规律。所以这最后一个应该是什么?
生:摆粉色的圆柱体。
师:第二组图形你是按什么规律摆的?
生:是按粉色三角形、绿色正方形、粉色三角形、绿色正方形、粉色三角形、绿色正方形的规律摆的。(这个孩子摆的和例题呈现有所不同。)
师:你可真了不起。还能创造出和入场券上不一样的规律。那按照入场券上的排列规律,最后两个应该摆什么呢?
生:摆黄色的圆形和绿色的正方形。
篇5
[案例描述一]
导入新课时,我先问:“小朋友们都没有去过蒋老师的家,你们想不想看看蒋老师家里都有些什么呢?”天真的孩子都十分急切地齐声回答:“想!”接着我十分“爽快”地说:“那好吧,今天蒋老师就带你们到我家看看都有些什么。”这时我用课件展示自己家有规律排列的物体照片,并一一向学生介绍。
紧接着我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蒋老师家的这些物品美吗?美在哪呢?”(同桌互相说。)
接着老师说:“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品的图案或者排列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甲:“柜门的图案是按橙黄橙的颜色排列的。”
生乙:“窗帘的图案是按一朵开的花一朵花苞一朵开的花一朵花苞这样排列的。”
生丙:(较机灵的)“蒋老师家的那些物品的图案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的。”
老师笑着说:“你真聪明,说得真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蒋老师今天穿的衣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伸开手臂,转了转身,展示自己的服装。
大部分学生说:“蒋老师衣服的图案是有规律的。”
我高兴地说:“小朋友们真棒!回答得都挺好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新课导入水到渠成,我顺势板书课题“找规律”。
[案例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载体,而知识是开放的、是活跃的、是无处不在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充满悬念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作为导入部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材主题内容是联欢会会场,如果将这一场景直接引入课堂也未尝不可,可我想如果能在主题教学之前制造一点悬念,做好一些铺垫,创设一种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这节课的教学,将会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堂课的教学实践证明我的想法得到了实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这一要求出发,我让学生观察我家中有规律的物品,欣赏我穿的衣服等,让孩子们初步体会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案例描述二]
新授环节结束后,我设计了“活动中创造”的环节。
第一环节:闯关游戏
(1)考考你。老师说:“你们想不想参加联欢会啊,去联欢会的路上有一片草地,草地上有些花,如果你能说出这些花的排列规律,那么第一关就闯关成功。”很快孩子们就争先恐后的说出了答案。
(2)出示入场券。孩子们第一关闯关成功,十分兴奋,我接着说:“第二关那就是出示联欢会的入场券,你只要按入场券上的要求涂对了,画对了,就能参加联欢会。”
课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拿出课前发下的“入场券”,涂的涂,画的画,认真极了。
当全班同学都画好以后,我问:“谁来当验票员?”同学个个都想上台来,于是我请了一对同学上来示范验“入场券”,然后同桌互相验。
验票通过后,表示第二关闯关成功,同学们就可以参加联欢会了。
老师说:“小朋友们,下面联欢会就要开始了,我们一共准备了四个节目。”
(1)第一个节目是“学一学”
①跟着老师做。我做一串有规律的动作,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就跟着往下做。
②跟着一名学生做。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地跟着老师、同学做着一串串有规律的动作,开心得很。
(2)第二个节目是“猜一猜”
①老师摆学生猜。我在上面摆图形,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就把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说出来。
②自己摆同桌猜。我摆的规律都被大家找到了,你们想自己来摆规律吗?
同学们都用学具全神贯注地摆着自己创造的规律,摆好后又与同桌兴致勃勃的互相猜着。
(3)第三个节目是“做一做”
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三种颜色形状不同的纸片剪成的图案。
小组合作串帘子,比一比哪组串得最漂亮最快。
老师分配任务后,小组长认真组织组员开始工作。
老师将同学们串的帘子挂上黑板,颜色鲜艳,图案有规律的排列,很漂亮,效果很好。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串的帘子这么漂亮时,都十分兴奋,一种成功感油然而生。
(4)第四个节目是“变一变”
①你能用其他形式把这条规律表示出来吗?(老师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等形式把规律表示出来。)
②你能把这个规律写下来吗?
[案例反思]
篇6
桂平市社坡镇社坡中心小学 刘秋红
【教材内容分析】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七单元,本节学习的是例一,书本88页。本课时的内容是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我们教起来比较费力。在本课时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找到规律。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简单多了。
【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的年级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到规律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之前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的内容,可是只要在我们的教师指导、提醒下,他们会学得很快,因为我们的学生平时就有喜欢观察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得到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涂色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要他们学会发现看着一个图片知道下一个图片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前置学习内容】
1.通过对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红太狼照片排列的引入,让学生发现这规律是如何得来 ,其实就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2.了解规律对本节课重要性,学生能自己发现规律,体会规律的美。3.同学们明白规律的得来,那么对我们的教学就简单得多了。
【教学过程】
一、揭题(时间:2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1.根据白板对喜洋洋、美样样、灰太狼、红太狼照片排列说出排列的规律。2.根据老师的提示进入到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老师指导:1.出示照片排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排列规律。2.说说规律的存在性。3.看清例题,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最后发现规律。师小结:其实,课题就是本节课的眼睛,同学们在预习应从课题入手。
设计意图:1.能自己发现规律的存在性。2.教师的小结渗透学法的指导。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时间:8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1.学生自己观察图片的排列,试着自己去发现规律。2.与老师合作看图,学生注意老师的提醒去发现规律。3.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老师指导:1.引导学生看图,让他们把观察图片的结果说出来。2.根据学生说出图片排列的结果,然后教师进行排一排。3.最后一起观察排列的结果是否正确。4.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看着前一个图片,能说出下一个图片是什么,反过来也可以。
设计意图:1. 让学生有自主的学习能力;2.明白规律是怎样得来的。
三、观察例题,发现规律(时间:15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1.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规律;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怎样才能更容易发现规律;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了自主学习。4.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规律画下来。
老师指导:1.老师检查学生画下的结果,在画得不对的学生之间让他们改正。2.教师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交流情况。3.引导全班交流汇报,最后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看到一个图片就能说出下一个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把本节课的重难点掌握好,学会看到一个图片就能说出下一个图片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时间:13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观察练习,发现规律,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老师指导:教师进行评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课堂小结(时间:2分钟)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
猜测、推理得到的。
六、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思想。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是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 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和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观察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红太郎图片规律的排列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花朵、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不仅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7
观察下图中每一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则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有________个 .
【答案】121
【规律】1+3+3²+3³+34
二、【考点】等差数列的变形
【北京八中期中】
观察下面所给的一列数:0,6,-6,18,-30,66,…,则第9个数是______
【答案】-510
【规律】相邻两项的差:+6,-12,+24,-48,+96,-192……
三、【考点】平方数列的变形
【五中分校期中】
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摆放在正多边形的边上,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则第n个图形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是______
【答案】(n+1)²-1或n(n+2)
【规律】
①4-1,9-1,16-1,25-1,36-1……
②1*3=3;2*4=8;3*5=15;4*6=24……
篇8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准确、严密,可称之为“准确性”;一种是生动、活泼,可称之为“生动性”。
针对说明文的语言,中考中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三种:
1. 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如加点字能否删去;在同一语境下加点字能否替换成其他近义词;或是直接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这三种题型在中考说明文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三者其实是一种类型的题目,所要考查的点大多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先表态,加点字不能够删除(或替换);再释词:加点字表示什么含义;再比较:加点字删去后句子表示什么含义(或替换的词语表示什么含义);最后下结论:若去掉(或替换掉)与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分析所选语句或段落的语言特点。
答题技巧此类题型近年来在各地中考卷上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不得不引起重视。他更偏重于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考生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句式变换等角度来着手赏析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和感染力,具体会在下文中会分析到。
3. 分析比较两段话的语言特点。
答题技巧此类型题目的设置大多旨在让你区分准确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的特点,具体分析可参照文章上面两点来思考。
对于说明文语言的分析,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既要了解某个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还要体会它在段与篇中的特殊作用,这样才能理解语言准确对突出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4. 分析某两个或多个加点词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题技巧此类题型的解答一般是较为容易的,一般都不能随意调换词语顺序。考生只需从两个角度来加以考虑:一是词语间是否有固定的逻辑关系,如由浅入深、由主到次、层层递进等;二是加点词语是否暗合文章结构,或是文章的说明顺序。
以上只是思考答题的切入角度、技巧和套路,这只是一个框架和指引。要想在考场上自如应对千变万化的考题,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对说明文的语言有更深刻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地赏析说明文的语言。
一、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最主要的用途是传播知识。要使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就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来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否则便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准确”是说明文的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所谓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就是符合客观事实,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结构、性能、成因、功能等加以解说,不必修饰或描写,只需要明白清晰地表达出来即可。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词语上,这些词语往往起到修饰限制的作用,研读体会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也将帮助我们在面对相应中考题时游刃有余。
1. 关注表示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1) 表示程度上的限制:如十分、很、比较、几乎、相当、仅仅、最、一定、尤其、稍微、更加……
中考示例2010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淘米水的妙用》中,有这么一句话被出成了考题:“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看到这样的题目,考生们应该敏锐地察觉到考官所要考查的正是考生对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把握,题中的加点词语“一定”在程度上对淘米水的药用价值起了限制作用,说明了淘米水药用价值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放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表示范围上的限制:如大多、大部分、全、都、主要、之一……
中考示例2009浙江温州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绿色产业”完美转身――迅速崛起的温州森林旅游业》中要求考生说说画线句中加点词的作用:“温州森林公园前身大都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当初,这些国有林场一方面面临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困局,另一方面却拥有良好的旅游吸引物――森林。”加点词“大都”是绝大部分的意思,在范围上起到了限制的作用,说明温州森林公园的前身大部分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不排除有例外的情况存在,这也正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表示数量上的限制:数字有确数与约数两种。
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达到全面而又精确的地步,应用具体准确的确数予以说明,这样可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使读者对事物的了解更为真切具体。
中考示例2009贵州黔东南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绿色技术》中有这样一道考题:“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出389种绿色食品。”句中便是通过具体而精确的数字来说明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速度之迅猛,从而让读者对此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如果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地步,则应用约数加以说明,如约、多、几、有余、很少、近等。中考时常将考点放在约数的使用上。
中考示例2010年黑龙江省鸡西市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中的考题:“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加点字“近”就是约数,因为公共交通每年节省的天然气只是接近53亿升,所以文章用一个“近”字加以数量上的限制,表示并非确指。如果没有这个“近”字,反而会使文章的说明显得不可信。
(4) 表示时间上的限制:如当时、原来、目前、已经、一直、一向、渐渐……
中考示例2010年陕西省中考说明文阅读《秦岭》考题:“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官别馆的首选之地。”这里的“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加以了限定,说明秦岭作为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首选之地由来已久。如果去掉便显示不出这种从古到今的历史上的渊源关系了。
(5) 表示估计、猜测:如大约、左右、大体、可能、也许……
中考示例2010年北京燕山中考说明文阅读《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考题:“一般上部年幼的叶子比下边老叶先变色,有时叶脉先变色,有时叶肉先变色,都可能与糖分有关。”加点的“可能”一词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因为花青素的形成过程还不十分清楚,变色与糖分的关系还是一种猜测,用“可能”一词将分析的原因解释得更为客观。
(6) 表示信息来源:如据说、据介绍、据考证、据调查……
中考示例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说明文阅读《闲话白菜》中的考题:“据考证 ,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加点字“据考证”是指根据资料考核证实并作出了一定的结论,说明“白菜栽培历史悠久”,不是凭空捏造。若去掉,就有可能让人觉得是杜撰的。以上六种是在中考说明文语言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加点字的类型,当然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远不止以上的六种,如表示频率上的限制:屡次、常常、偶尔、往往、经常、总是、有时等,表示质地的限制:软、硬等,此处便不再一一详细列举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相信各位考生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便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题。
2. 关注关词语的合理运用
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能够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示例2010年湖北宜昌中考说明文阅读《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中有一题:“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考题要求考生在文章中划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
答案应该是“不是……而是……”。这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亭子之所以被称之为“画中游”的原因,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即在亭中便可将亭外如画的风景尽收眼底,从而更进一步地印证了前文所说的,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是处理空间的艺术,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二、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因此,在准确的前提下,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所谓生动性,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写,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这就是说明文的生动性。“科学小品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大多体现出这种风格。
说明文在保证语言准确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方式,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不仅能增强文章内容表达上的形象性、可感性和文学色彩,还能使读者获得不同程度的美感体验,受到美的陶冶,同时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说明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1. 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活泼清新
为了把人们不易看见的事物和现象、不易理解的过程事理阐述清楚,作者多会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如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使读者读来更轻松,更容易理解。如《蜘蛛》一文将蜘蛛不同的腺体叫做“壶状腺”“葡萄状腺”等。腺体这种事物通常很难描摹,但作者形象的比喻,不仅清楚地说明了各种腺体的形状特征,又说明了它们不同的功用,给人深刻的印象,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
中考示例2010年江苏省盐城中考说明文阅读《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中的考题:
画线句子“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答:采用了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如“气势汹汹”和“肆无忌惮”两个成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漠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壤沙漠化的严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其实,说明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其表达效果与其在记叙文中是差不多的,如比喻,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拟人,是使事物人格化;夸张、对比,是强调突出了……;排比,是增强语势,强化情感等,这些都是考生们在平时阅读中经常训练到的。所谓一通百通,这些答题的技巧用在说明文中也是同样适用的。
2.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语言生动诗意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同时可以结合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介绍描画事物的特点,既生动形象,又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如《蜘蛛》一文中:蜘蛛见它被网粘住,赶到前面,用丝向飞将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标枪投着。但走不多远,又转回来,再绕一下,又走开。随后是接连地绕几转,跑开一次,等到看看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捆缚。有时捆缚得细密到像一个布袋。
本段生动的描写恰当地运用了“见”“赶”“绕”“转”“走”“转”“绕”“走开”“接连地绕”“跑开”“看到”“靠近”“细细捆绑”等一系列极其细腻的动作描写。这样写就不仅是在介绍蜘蛛的习性,更像是在刻画一个小小的生命。使枯燥的昆虫知识显得生动活泼,又使读者获得形象的感知,从而具体地了解蜘蛛的生活习性。
中考示例2009年山东淄博中考说明文阅读《绚丽的蝴蝶》中有这么一段话:“拟态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方式,枯叶蝶是世界著名的拟态昆虫。它的前后翅合起来,极像阔叶树的枯叶,翅上的斑纹,更像一张枯叶上的主脉、支脉和真菌斑点,混杂在枯叶堆中,极难发现。”
这段话可以说是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原本读者对于什么叫“拟态昆虫”还是概念模糊的,聪明的作者没有在这里加入大量的术语解释和枯燥的说明,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了枯叶蝶的形态。经过了作者的描述,读者头脑中的概念立刻清晰了起来。
3. 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充满美感
我们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衬托、多感官结合、形色结合等,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能使文章充满美感,引起读者的兴趣。如《苏州园林》中的选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这段话虚实结合,想象、烘托,让我们感受到了苏州园林设计精巧及美丽,似乎身临其境。
中考示例2008年湛江中考说明文阅读《美丽港城的标志性公园――渔港公园》中的片段: “海之恋”入口广场后面是题为“渔港船歌”的休闲景区,景区设计成一个半月形的小港湾,简直是一个天然的渔船文化实物展览馆。展品之丰富,设计之巧妙,令人称绝。景区里面停泊着从湛江各处渔港搜集来的各式各样的渔船,小的是仅能容两人的舢板,大的有几百吨的远洋拉网渔船。有的横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在海中飘荡;有的依靠在观光码头,正归航休憩;有的搁散在沙滩中,似等待涨潮时再度起航……明月当空的夜晚游园,坐在船上,无论是小憩还是畅饮,都自然的会生发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赞叹。
此段运用了写实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综合运用了排比、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使得说明对象形象鲜明,同时引发了读者的丰富想象,充满了诗情画意。
4. 句式变化的综合运用使语言多变灵动
句式的变化包括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等。如《生物入侵者》运用了大量的成语或四字句,准确而简明。如“安家落户”“在劫难逃”“束手无策”“物竞天择”“为所欲为”“无动于衷”等成语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
中考示例2009湖北恩施中考说明文阅读《恩施民居――吊脚楼》中写道:吊脚楼具有悠久的历史。《旧唐书》载:“士气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吊脚楼袭古“干栏”建筑遗风,多悬于高崖陡坎,或河岸溪谷之上。远远望去,更显险奇。平地吊脚楼则讲究花样精工,往往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故吊脚楼或精塑细刻,或走马转阁,或凌空飞架,或险挂峭壁,与秀丽山川相映成画,妙不可言。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找规律”教学 教育改革
数学的学习是学生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和探究事物之间存在的规律,发现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密切数学关系,日常生活中也往往离不开数学,需要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一“找规律”教学的内容
找规律是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一部分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因为一些优秀教师的灵活运用存在着独特的教学意义,也使得教学能够按照新时代的素质发展需求顺利进行。
1.在数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规律
数学的学习是探索事物之间的规律和联系,通过对其变化的总结,掌握逻辑演算的能力,那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找规律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在实际中的具体结果需要通过探讨来验证可行性。
2.引导学生了解规律
为了让学生发现规律并进一步认识规律,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具体解题时放开学生,让学生独立自主得解决问题,先观察和分析再在所学的知识中寻找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小学数学的题目中,存在很多类似找规律的题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以进行简单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观察的重点,深入了解规律,通过实际操作达到对规律的认知和判断。
3.具体案例
教师通过排列,将学生分为男孩和女孩按照一定规律站成一排,从简单的等差数列慢慢强化,让规律的寻找越来越困难,在此期间,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和教师的指引,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并在之后可以适当举一反三,寻找在生活中相类似的例子,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得告诉学生要对周围的事物多留心观察,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存在,发现了规律也就从本质上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这次教学中,学生通过有目的性的观察发现了规律的存在,使得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懂得运用观察的能力,对具体事物进行逻辑性的分析,养成了积极探索的好习惯,在理性培养上起到了深远的效果。
二、学习规律的作用
在教学初期,要告诉学生数学的学习方法是亲自动手、自主探讨,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增强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1.现实意义
找规律的教学是一种具有极强互动性和趣味探究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着手实践,掌握和了解事物规律,让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获得知识和技能。通过找规律的方式使学生在现有所学的基础上,将数学研究和认识推向组织化和结构化,使其能够在解决问题时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找规律教学中用启发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也就是说通过找规律为学生提供了自学的平台,增加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兴趣。对学生来说,自己动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实际的应用中,能激发多种意想不到的成就与收获。
2.教育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以讲授为主,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缺乏了互动。而找规律这一课以学生为主题,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和自主思考加强了互动,这是在传统教学上往往达不到的。构建模型教学需要引入现实的内在规律,需要大量实际操作、探索实验,在知识以外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再存在教和学的不平等关系,让课程与教学得到融合。
学习对数学中对规律的理解和研究,可以使学生的独立思维更加成熟,锻炼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解题方面也能迎合教育模式,在考试中增加得分点,提升学生的成绩,使教育成效显而易见。
找规律教育不仅能激发教育者的教学灵感,还能引导学生学习到数学学习中的宝贵经验和应用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出实际应用能力,也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通过放开束缚,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保留学生的特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达到在新的教育发展阶段对于教育理念和内容的追求。
综上所述,数学内容与成就并非朝夕所得,其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研究,历代积累下来的智慧,推动教学教育也是一项艰距的任务。教材的挖掘和教育方法的改进,都要遵循科学的方法。
三、结语
数学是一门具备研究性的学科,对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还能发展学生在探索方面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了解事物的本质,开展建模教学,就是使学生在现有所学的基础上,将数学研究和认识推向组织化和结构化,使其能够在解决问题时透过现象达到本质。自主探究使学生改变原本高耗低能、事倍功半的学习模式,教育学生自觉探索探究学习方法,运用更多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观察和理解,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能给以学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数学规律;逻辑性;观察能力
数学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逻辑思维和分析的眼光看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找规律的做法来教学生学习数学,这样的做法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很好玩的科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同时找规律教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的学习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理性的性格,因为数学中包括各种的论证和推理,极大地帮助学生的理性思维开拓,结合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整体水平。
一、在小学数学中使用找规律教学的原因和必要性
在小学教育中,数学是最考验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学科。数学学习中规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理性的思维模式,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用理性思维去解决,不盲目。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提高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从问题中找规律,从规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找规律教学的具体途径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
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发育都不完整,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全面,不能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中,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学习,不仅仅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低,也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思维感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必须由教师引导大家进行学习。学生在对数学学习中的规律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后,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开始接触找规律时会感觉比较难,不容易接受,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在对数学学习逐渐产生兴趣后,更加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往更高、更深的数学规律发展,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比如,从简单的开始找规律,猫,猫,狗,狗等,这样的规律排序,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很快学生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对数学学习中的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进入更高一级的学习。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找规律的这种题目阅读题意审题非常重要。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如果题意把握不准确,这其中的规律很难找到,解题就成为难点。审题就是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要告诉学生怎样审题,通过练习来学会寻找规律的方法,为自主学习打好基础。教师的教授能够使自己获得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开始独立学习,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去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技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学习习惯。
3.把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活动相结合
课堂学习掌握学习规律,找寻数学学习中的规律。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规律学习更加透彻。找规律的学习内容是一项非常有趣的课程活动,教师应该设计多种多样的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去参加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创新思维、发现规律。最后,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作出总结,对大家的参与给予表扬,鼓励大家以后多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4.运用数学规律思维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学习要求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思维非常强的学科,这就需要学生有非常好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学习有规律可循,生活同样有规律。把这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根据树林的面积和树木的数量,计算树木间的距离,或者计算家里的水费、电费。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把数学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正处在认识世界、塑造完整人格的关键时期,让他们自主、乐意地去学习,能够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更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切的学问都不能只是空谈,必须得到运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数学的找规律教学也是一样,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找规律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懂得看问题运用逻辑思维,看问题懂得去分析,用观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处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更加充满兴趣,从数学的学习中找到规律,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思维,为学生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耀.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之我见[J].快乐阅读,201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