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范文
时间:2023-03-28 23:4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梅馆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胰激肽原酶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征象,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临床证据,延缓阻止2型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主要策略有控制血压、控制血糖、低蛋白饮食等。本研究用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全部入选对象为2007年7月-2009年5月本院门诊及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共4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51.2±7.1)岁,病程(13+6)年。除外各种原发性肾脏疾病、泌尿系感染、各种出血性疾病、心功能不全等。尿常规检查蛋白阴性,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正常。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构成等临床基线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对照组给予饮食控制、糖尿病教育、运动、降血糖等糖尿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商品名怡开,常州千红生化制药有限公司,120u/片)120u3次/日,空腹服,疗程六周。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1.3.1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肌酐、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大便潜血等,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篇3
作者:朱二霞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5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26-01
1易患人群
①机关干部,企事业领导,知识分子等。此类人群的压力过大,精神紧张,易导致人体神经功能失调,新陈代谢发生紊乱,主要器官功能失去平衡,从而造成动脉硬化,引起冠心病和脑血栓。②烟酒过度,生活无规律,易造成血管痉挛,血流不畅,往往过早患上心脑血管疾病。③肥胖及饮食不科学者,营养过剩,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从而导致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成为心脑血管隐患。④40岁以上尤其是有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记忆力衰退、四肢麻木、听力和视力下降等症状的中老年朋友。
2如何预防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秘诀在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少吃食盐和心理平衡”。
2.1合理膳食总原则: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减少脂肪总量及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每天胆固醇摄入量应少于300mg,动物皮肤、内脏、鱼子、蛋黄、蟹黄等均为高胆固醇食物应限量,高血压患者应限制含钠高的食盐及味精等食物。
2.1.1控制体重及热能是防止冠心病的重要环节之一。人体理想体重=身高-105或(身高-100)×0.9,体质指数(BMI)为体重(kg)/身高2(m),我国规定BMI在18.5-23.9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一般体力劳动者每日应摄入热能为体重×25-30千卡。
2.1.2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脂肪摄入量占总热能20-25%或30-50g/日,限制动物脑髓、皮肤、内脏、蛋黄、鱼子、蟹黄摄入量,尽可能以豆油,茶油,麻油,玉米油,葵瓜子油,花生油作为食用油交替炒着吃,每日进食胆固醇200-300g为宜(一个蛋黄大约250g胆固醇)。
2.1.3多进食降脂降压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能降压的食物有芹菜,胡萝卜,番茄,荸荠,黄瓜,木耳,海带,香蕉等,降脂食物有山楂,香菇,大蒜,洋葱,海鱼,绿豆等,草菇,香菇,平菇,蘑菇,黑木耳,银耳等菌类食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对防止高血压,脑出血,脑血栓均有较好效果。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有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45g为宜。
2.1.4多吃鱼及鱼油,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预防动脉硬化。摄入富含ω-3的鱼油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2.1.5多吃豆制品,大豆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且可降低血脂及总胆固醇,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2.1.6不吃甜食和零食。吃糖可使甘油三脂含量增高,白糖、红糖、水果糖、蜜饯及含糖的食品和药物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2.1.7宜低盐饮食,心血管疾病(尤其高血压患者),每日进食食盐量应在6g左右,忌食过咸食物和腌制品。
2.1.8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均在禁忌之列,一般泡制淡茶,每天4-6杯,能助消化及利尿。茶叶中的茶碱能吸附脂肪,减少肠道对脂肪酸的吸收,且有降低胆固醇功效,对冠心病有利。
2.1.9伴有习惯性便秘者可常吃一些香蕉,柿子,西红柿,鸭梨,西瓜,香瓜,黄瓜,荸荠,蜂蜜,蜂乳,绿叶蔬菜等。
2.1.10伴有头昏眩晕者,颜面经常充血发赤,局部麻木感者应减少动物蛋白丰富的食品,多食豆腐、豆腐皮,豆渣,绿豆等代替之,常吃山楂,青萝卜,葵瓜子,黑芝麻,槐树花,荞麦面等均有明显降血压作用,白泡茶,草决明子煎汤长期当茶饮可改善高血压引起的耳鸣,眼花,头疼,失眠等症状。
总之,食品多样化,脂肪适当,不吃太饱,粗细搭配,食盐限量,零食少吃,三餐合理。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2.2科学生活
2.2.1加强体育运动,每天坚持运动一小时,以微汗不感疲劳为宜。
2.2.2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
2.2.3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中老年人不要长期打麻将,下棋;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
2.3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
2.4积极治疗影响血脂代谢的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红斑狼疮等均可干扰脂代谢。
篇4
功能用途
1保护心脏:辅酶Q10有助于为心肌提供充足氧气,预防突发性心脏病,尤其在心肌缺氧过程中辅酶Q10发挥关键作用。
2促进能量转化,提升精力:辅酶Q10帮助把食物转化为细胞生存必需的能量(如ATP),使细胞保持最佳状态,使人感觉精力更充沛;
3辅助降血脂:辅酶Q10可以缓解体力疲劳、抗氧化和辅助降血脂。
4抗氧化:辅酶Q10的抗氧化性使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一定抑制作用。且其抗氧化性使膜稳定、代谢性强心及逆转左室肥厚等良好作用,在心血管病中应用日益广泛。
5作为他汀类用药的辅助:他汀类药物在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同时也会抑制体内辅酶Q10的生成,老年患者身上更容易发生病人体内辅酶Q10不足,在使用他汀药物时一定要同时补充辅酶Q10。能够迅速缓解他汀类引起的肌痛和疲劳,抵消与他汀类药物有关的肌痛和肝脏损伤。
安全性
由于辅酶Q10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是一个OTC产品,且有多个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显示,口服辅酶Q10对多种心血管疾病有利,因此基于它的疗效和安全可靠的特性,即使长时间、口服大剂量辅酶Q10,患者也能很好耐受。
适应证
辅酶Q10用于下列疾病的辅助治疗:
1心血管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慢性心功能不全。
2肝炎,如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
3癌症的综合治疗:能减轻放疗、化疗等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
补充剂量
从事辅酶Q10研究的一些专家认为:许多人特别是老年人和从事剧烈运动的人会缺乏辅酶Q10,适当补充可获益。作为唯一体内合成的脂溶性抗氧化剂,辅酶Q10在抗衰老、抗疲劳、维持机体的青春及活力方面具有卓越作用。用于维持健康推荐每日剂量为30毫克:在治疗各种疾病中需要相当高的量。
篇5
【关键词】 胆碱酯酶;临床相关疾病;预后
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是一类催化酰基胆碱水解的酶类, 分乙酰胆碱酯酶 (AChE)和丁酰胆碱酯酶 (BuChE),对胆碱酯酶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有机磷农药中毒和肝脏疾病及老年痴呆症方面, 近年来血清胆碱酯酶变化在急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估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1 胆碱酯酶的生物学特性
胆碱酯酶一种为乙酰胆碱酯酶( AChE),主要分布于神经组织,如脑白质和灰质、神经节内的神经细胞和神经肌肉接头,还分布于红细胞和血清等非神经组织中。生理条件下,定位于突触前后膜上AChE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催化水解乙酰胆碱。另一种为丁酰胆碱酯酶(又称拟乙酰胆碱酯酶 PchE),大多数分布于肝、脑白质和血清中,对 Ach的特异性较低,PchE 能与有机磷毒剂或杀虫剂结合,并能水解许多酯类、肽类等化合物,参与某些药物的代谢过程,它还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1]。PchE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 3q21~ 25区,长度至少 73kb, 包含4个外显子和 3个内含子。血清中的胆碱酯酶主要来源于PchE, AChE含量极少。
2 胆碱酯酶的临床应用
2. 1 胆碱酯酶与脑卒中 研究表明[2], 脑卒中患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越低, 预后越差, 而高浓度的丁酰胆碱酯酶患者,预后较好。轻度脑卒中患者诱发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与整体炎症反应有关,血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可能反映脑卒中诱发胆碱能高表达, 具有保护性作用[3]。黄帆等[4]发现,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CHE活性与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呈负相关, 提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CHE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2. 2 胆碱酯酶与呼吸衰竭 黄旭东等[5]选取行无创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47例, 对照组选取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 两组都在入院24 h进行血清胆碱酯酶测定, 以一周后是否脱机作为事情终点, 发现不能脱机患者, 血清胆碱酯酶较低。也有学者发现[6], 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中, 经过无创通气治疗后, 全血CHE水平与无创通气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 表明在经过无创呼吸机治疗后, 感染得到控制, 呼吸衰竭得到纠正, CHE活力也在恢复[7]。施新萍等[8]报道ChE可能参与了老年患者SIRS的病理生理过程。
2. 3 胆碱酯酶与心力衰竭 近年来发现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可以作为评价心功能的一个客观指标。吴再涛等[9]探讨慢性充血性全心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和胆碱酯酶关系, 从选取的212名慢性心衰患者血清中发现, 血清胆碱酯酶越低, 心功能越差, 血清胆碱酯酶在评估慢性全心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样, 陶红等[10]发现,在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 血清胆碱酯酶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
2. 4 胆碱酯酶与多发伤 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24 h内即存在ChE活性的降低, 下降幅度越大, 患者的损伤程度越重, 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11]。巴立等[12]通过检测5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 发现患者血清ChE活性在伤后1、3、7 d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 患者无论生存或死亡, 伤后7 d内血清ChE活性均持续下降, 但相同时相点死亡组血清ChE活性均明显低于生存组。
2. 5 胆碱酯酶与脓毒症 在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清中, 胆碱酯酶浓度是显著下降的, 且降低呈持续性[13]。Feng W等[14]观察359例脓毒症患者, 分别在入院及24 h测定胆碱酯酶, 并进行APACHEII评分。和死亡组相比, 高浓度的胆碱酯酶组, 有较高的生存率, 其APACHEII 评分明显降低。张细江等[15]发现, 感染性休克患者CHE明显下降, 与APACHE II评分呈明显负相关。林化等[16]报道, 在脓毒症患者中, 血清ChE水平越低, 病情越危重, 预后越差。
2. 6 胆碱酯酶与急诊手术 Chiarla C等[17]对92名急诊手术及病危患者进行研究, 发现急危重患者血清白蛋白和其胆碱酯酶水平有直接联系,白蛋白水平越低, 胆碱酯酶也越低, 病情越危重。术后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降低到术前的60%, 在脓毒症和肝功能障碍的患者降低的更多。在急诊手术和危重病患者中, 血清胆碱酯酶的减少是一种机体的应激反应。Blanloeil等[18]测定30例健康骨科手术患者、11例术后重症感染和严重肝硬化患者的血ChE活性, 与健康骨科手术患者相比, 术后重症感染和严重肝硬化患者的血清ChE活性显著降低。文献报道, 外科重症患者血清白蛋白及血清胆碱酯酶的半衰期明显缩短。
2. 7 胆碱酯酶与烧伤 血清ChE降低的程度可作为监测烧伤患者病情的一个敏感指标。Kamolz等[19]观察了烧伤患者血清ChE的变化, 发现伤后24 h血清ChE活性显著降低, 降低幅度越大,烧伤越严重, 存活者的血清ChE活性可逐渐恢复正常, 而死亡者一直处于较低的值。这与刘利平等[20]对烧伤患者的报道一致。因此, 血清胆碱酯酶的动态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烧伤病人的进展及转归情况。
在临床中发现, 血清胆碱酯酶浓度与患者的病情及转归有明显的相关性, 胆碱酯酶活力越低, 患者的预后越差。危重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变化可能原因:①危重患者, 生命体征大多不平稳, 缺氧或CO2储留, 休克等影响脏器血液灌注, 往往伴有肝功能的减退, 致使肝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合成胆碱酯酶减少[4]。②严重创伤、感染、应激反应等导致胆碱酯酶分解代谢旺盛, 肝脏合成的胆碱脂酶减少[21]。 由于SIRS和脓毒血症等, 应激反应引起毛细血管渗漏, 胆碱酯酶渗漏至组织间隙, 导致血清胆碱酯酶的下降。同时, 为了保证有效循环血容量, 大量输液而致血清胆碱酯酶大量稀释。④近年发现, 血清胆碱酯酶的下降可能与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是机体主动下调胆碱酯酶活性而产生的代偿反应[22]。
3 展望
目前, 随着对血清胆碱酯酶的深入研究, 胆碱酯酶的许多潜在功能逐渐被人们发现并加以应用, 特别是在临床新药的研发上。其中包括新开发的天然胆碱酯酶抑制剂, 如加兰他敏、石杉碱甲等。据国外报道, 胆碱酯酶抑制剂还可用于神经系统疾病, 如唐氏综合症、路易体痴呆和帕金森痴呆以及精神分裂症的辅助治疗,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23]。同样,胆碱酯酶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分析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Mattes CE, Lynch T J, Singh A, et al. Therapeutic use of butyrylcho-lineaterase for cocaine intoxication. 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1997, 145(2): 372-380.
[2] 陈华.脑卒中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与1年后死亡率观察.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33(19):4839-4840.
[3] Frolich L. The cholinergic pathologyin Alzheimer’s disease discrepancies between clinical experience andpathophysiological findings. Neural Transm, 2002,109(7-8):1003-1013.
[4] 黄帆,杨静,徐雪,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热带医学杂志, 2008,8(10):1046-1049 .
[5] 黄旭东,陈虹.胆碱酯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变化特点及意义.现代医药卫生, 2013,29(13):1952-1955.
[6] 徐亮,沈红枫.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全血胆碱酯酶表达和临床意义.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33(12):2920-2921.
[7] 袁志,沈华浩,张根生,等.早期乳酸清除率对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20(7):742-745.
[8] 施新萍,楼利剑,娄域峰.肺部疾病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老年患者死亡因素分析.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 2011, 4(1): 26-30.
[9] 吴再涛,李玲,何美,等.全心衰竭与胆碱酯酶相关性研究.医学综述,2010,16(17):2683-2684.
[10] 陶红,卢欣,陈军,等.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胆碱脂酶监测的临床意义及预后.临床肺科杂志, 2013,18(8):1422-1423.
[11] 巴立,张茂,干建新,等.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检测的意义.中华创伤杂志, 2006,22(8):624-625.
[12] 巴立,陈海莲, 张茂,等.严重多发伤后血清胆碱酯酶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中华创伤杂志, 2008,24(2):96-99.
[13] Kassab AS, Vijayakumar E. Profile of serum cholinesterasein systemic sepsis syndrome(septic shock)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Clin Chem Clin Biochem, 1995,33(1):11-14.
[14] Feng W, Tang C, Guo H,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serum cholines-terase activities in sepsis patients.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13, 60(125): 1001-1005.
[15] 张细江,何宗广.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胆碱酯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3 ,8(1):26-29.
[16] 林化,马春林,王荣辉,等.脓毒症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和碱性磷酸酶及前清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13,16(9):1023-1025.
[17] Chiarla C, Giovannini I, Giuliante F, et al. Plasma cholinesterase correlations in acute surgical and critical illness.Minerva Chir, 2011, 66 (4): 323-327.
[18] Blanloeil Y, Delaroche O. Decrease in plasmatic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in severe bacterial infections: comparison with the decrease observed in severe liver cirrhosis.Ann Fr Anesth Reanim, 1996, 15(2): 220-222.
[19] Kamolz LP, Andel H, Greher M, et al. Serum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burns.Ch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2002,40(1):60-64.
[20] 刘利平,张元海,蒋瑞明,等.不同严重程度烧伤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变化.中华烧伤杂志, 2011,27(5):381.
[21] 刘秀娟,刘伯仁,张谦,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血清白蛋白及胆碱酯酶水平的意义及预后关系.陕西医学杂志, 2008, 37(7): 97-98.
篇6
[关键词] 冠心病;基因;一氧化氮合成酶;多态性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b)-033-02
Association of eNOS gene G894T polymorphism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IANG Da-jun1, JI Lin-lin2, DING Cui-cui1,ZHANG Hong-hong1
(1.Jimo People′s Hospital,Jimo 266200,China;2.Jimo TCM Hospital,Jimo 266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e G894T mutation at exon 7 in the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 in Chinese Han nationality and analyze the association of them with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Methods: The G894T polymorphism in the eNOS gene were detected in 127 patients with CHD and 110 unrelated health individuals. Results: Three gene types were identified as GG, GT, TT in the eNOS gene. The eNOS genotype distribution and G, T alleles frequencies in CHD patien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that in the normal subjects(P< 0.05).Conclusion:The G894T polymorphism in the eNOS gene in Chinase Han nationality is related to the CHD.
[Key words] Coronary disease; Gene;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zyme; Polymorphism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以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基因也是冠心病的易感因素之一。我们通过检测汉族人群中eNOS基因多态性,探讨该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有无关联。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组: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月在即墨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汉族冠心病患者127例,均符合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的命名和诊断标准[1]。对照组:选择汉族健康查体者110例,其与冠心病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心电图、血常规 、血生化检查,排除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本研究人群个体之间无血缘关系。
1.2 方法
1.2.1 标本收集与DNA 制备空腹抽静脉血1 ml,按常规蛋白酶K与酚、氯仿抽提方法,抽提外周血细胞DNA。
1.2.2 基因扩增上游引物: 5′-CTGCAGACCACTCCCATCCTTTCT-3′,下游引物:5′-GATGTGGCCATCACATTCGTCAGAA-3′。
1.2.3 基因多态性检测用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0.2%硝酸银染色检测PCR产物。凝胶成像仪下观察结果并照相,确定基因型。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进行χ2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eNOS基因多态性分析电泳结果
[Mark:DNA分子量标准,1、2、3、4、6、7:GG纯合子(206 bp),5:TT纯合子(119 bp、87 bp),8:GT杂合子(206 bp、119 bp、87 bp)]
2.2eNOS基因的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
见表1。
经计算,eNOS基因型在各组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
2.3 两组eNOS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
见表2。
GT+TT基因型与GG基因型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545,P>0.05。病例组等位基因分布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442,P>0.05。
3 讨论
人eNOS基因为单拷贝,定位于染色体7q35-36,包括 25个内含子和 26个外显子。eNOS基因存在多种多态性,本研究涉及的是G894T多态性。G894T多态性可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的Glu298Asp多态性,Glu298Asp的错义导致eNOS在此处的构象发生改变,由α-螺旋变为紧密折叠,由此推测此突变可能影响eNOS蛋白的功能,使一氧化氮生成减少,导致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白细胞向内皮黏附,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紧张性增高甚至冠状动脉痉挛,从而诱发CHD的发生。但是目前尚无明确结果表明eNOS基因G894T多态性和血浆NO水平之间有相关性[2]。也许这种多态性与一氧化氮生成减少无关,而仅仅是冠心病发病机制的遗传因素的一个标记[3]。本研究中,以一般人群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G894T多态性分布情况近似,G894T多态性与冠心病无显著相关,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冠心患者和正常人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这与对台湾人、土耳其人的研究[4,5]相同。但这仅是对即墨地区人群的研究结果,可能与其他地区人群研究结果不同,如魏丹宏等[6]对汉族人的研究。由于本研究的样本较小,结论仍有待于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来证实。
[参考文献]
[1]Huang XH,Rantalaiho V, Wirta O,et al.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gene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ic patients evaluated for 9 years[J].Metabolism,1998,47(10): 1258-1262.
[2]Lason N, Hutchinso R, Boerwichkle E. Lack of association of 3 functional gene variants with hypertensionin Americans[J]. Hypertension, 2000, 35:1297.
[3]Yoshimura M,Yasue H,Nakayama M,et al.A missense Glu298Asp variant in the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spasm in the Japanese[J]. Hum-Genet,1998,103(1): 65-69.
[4]Wang CL, Hsu LA, Ko YS,et al. Lack of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Glu298Asp variant of the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mong Taiwanese[J]. J Formos Med Assoc,2001,100(11): 736-740.
[5]Aras O, Hanson NQ, Bakanay SM,et al.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gene polymorphism (Glu298Asp) is not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urkish population[J]. Thromb-Haemost,2002, 87(2): 347-349.
[6]魏丹宏,单江,陈志妹,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突变与中国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2,19(6):471-474.
篇7
[关键词] 活性氧;NADPH氧化酶;血管疾病;分子机制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8(a)-0043-05
Influence of NADPH oxidases on vascular disease pathological process
SUN Tao1 YANG Mengmeng1 ZHU Baoyi2 ZHANG Yan1
1.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Tangdu Hospital,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8, China; 2.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Tangdu Hospital,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8, China
[Abstract] Oxidative stress is a molecular dysregulation in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metabolis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loss of nitric oxide bioavailability. It is shown there is no clinical benefit of antioxidant vitamin C or vitamin E treatment for vascular disease, which has chang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nature of oxidative stress. Oxidative stress is no longer perceived as a simple imbalance between the production and scavenging of ROS, but as a dysfunction of enzymes involved in ROS production, especially the dysfunction of NADPH oxidases. Thus NADPH oxidases are important therapeutic targets. In order to properly design trials of antioxidant therapies, molecular aspects of NADPH oxidase regulation must be considered, while thinking about novel pharmacological targeting of this family of enzymes consisting of several homologs Nox1, Nox2, Nox3, Nox4 and Nox5 in humans. The development of reliable techniques for the assessment of local and systemic oxidative stress may be potentially much more efficient than non-selective scavenging of all ROS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 antioxidant.
[Key words] Oxidative stress; NADPH oxidases; Vascular disease; Molecular mechanism
活性氧(ROS)是细胞中调控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的重要分子。ROS涉及正常细胞功能和疾病发展的机制,消除ROS的策略必须考虑到它们对器官正常功能的关键性影响。然而,过量的产生ROS涉及到很多疾病。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均证实血管壁中过量产生的ROS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衰、高血压和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1]。一般而言,有两种清除自由基的方式:①给予抗氧化剂或刺激内源性抗氧化系统消除自由基;②通过抑制产生ROS的酶干扰氧化应急激的发生。第一种方式已被广泛用于基础和临床研究,然而却没有获得预期的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而后一种方式被认为可提高血管功能,但需进一步明确潜在的机制和氧化应激的本质。
1 氧化应激的损伤作用
ROS对心血管系统的病理作用源于其对血管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可消除某些血管保护性成分。内皮释放的舒张因子(EDRF)和超氧阴离子(O2-・)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非常迅速,这使得一氧化氮(NO)没有机会发挥生物作用。目前认为这种相互作用是内皮功能异常的最常见机制,该机制使血管内皮细胞不能为血管壁提供血管保护性因子[2-3]。ROS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的直接作用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阶段也发挥重要作用。一些ROS对血管可发挥直接调节作用,另一些ROS通过对蛋白、脂质和DNA的毒性氧化而发挥调节作用。过量产生的ROS导致血管再生和细胞增殖,同时激活大量的前炎症基因[4]。此外,ROS也在关键的信号通路中发挥作用。在生理浓度时ROS激活受体酪氨酸激酶和转录因子诱导抗氧化基因的表达,伴随着其他氧化还原敏感性转录因子的活化,影响细胞和组织的功能[5]。
2 抗氧化维生素缺乏临床有效性
离体和动物研究均证明维生素E、维生素C和维生素A具有抗氧化活性[6-7],同时考虑到ROS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因此,引入抗氧化维生素用于血管药理学研究是合理的。然而,随机临床研究所得数据却具有争议性。糖尿病、高胆脂醇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和吸烟者给予抗氧化剂可以改善血流介导的舒张(FMD)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8]。但是,进一步研究显示单一消除ROS不能有效地阻止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9]。多中心临床研究没有证实维生素E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或主要心血管事件中的保护作用。事实上,Meta分析揭示给予维生素E的剂量超过400 IU/d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10]。
抗氧化剂清除ROS缺乏临床有效性的可能原因。抗氧化剂可消除部分ROS,但不能消除过量产生的ROS,因此整个病理过程依然可以继续。此外,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与O2-・之间的相互作用比NO慢一百万倍。结果,超氧自由基与NO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热力学的过程,导致了NO生物活性的丧失。也有研究显示维生素不能充分渗入血管壁,因此它们可能在血浆中达到治疗水平,但在组织中不能达到治疗水平。最后,维生素E和O2-・相互作用可以形成自由基。这种自由基分子在给予维生素C或辅酶Q的情况下可转变为维生素E。然而,研究证实联合使用维生素E和C不能增强临床有效性。
由于临床研究没有证实抗氧化维生素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性,这使人们意识到现有关于氧化应激的理解可能并不完全正确。然而,在考虑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依然不能忽视它们[11]。
3 氧化应激发生的复杂分子机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的中心作用
ROS主要来源于氧化还原酶,如NADPH(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脂氧化酶和环氧合酶。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些来源(酶)之间的相互影响。目前认为NADPH氧化酶和黄素氧化酶将O2转化为O2-・是这些事件的中心环节。产生ROS的氧化酶可以被其他来源的ROS修饰。一些氧化酶结构的变化导致NADPH氧化酶产生过量的ROS,而过量的ROS导致它们功能的异常,并进一步促进ROS的生成,形成氧化应激的恶性循环(图1)。例如,巯基可逆的氧化随后发生不可逆的蛋白水解修饰,转换黄嘌呤脱氢酶(参与嘌呤代谢)转变为产生ROS的黄嘌呤氧化酶。这种转变导致了分子量明显的变化(图1)。这种现象在许多血管疾病状态、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被发现[3,12]。
许多因子如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氧化LDL(Ox-LDL)、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血流紊乱可以增加NADPH氧化酶活性,导致超氧自由基的产生。O2-・含量的增加导致血管壁的变化和内皮功能异常的发展。ROS的产生也依赖其他细胞氧化酶如黄嘌呤氧化酶或eNOS[5]
图1 NADPH氧化酶在血管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异常发病机制中的中心作用
ROS具有平行双向活性,Nox蛋白可以发挥保护和损伤作用。ROS是调节血管张力、基因表达、增殖、迁移和分化的重要信号分子。另一个方面,心血管危险因素和血管疾病促进ROS的产生而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功能异常、高血压、血管肥大和血栓的病理过程。因此,有效地抑制NADPH氧化酶对于理解其结构、活性和功能非常重要[13]。
4 NADPH氧化酶结构和激活
NADPH氧化酶家族包括多个同源物,它们的表达、结构和功能各异。简要来说,这些同源物包括Nox1、Nox2、Nox3、Nox4、Nox5、Duox1和Duox2。Nox亚型包含一个FAD和NADPH结合位点,两个血红素分子和6个跨膜结构域。Duox亚型也包含同样的结构域;然而,有一个7次跨膜的结构域并具有过氧化物酶同源性[14]。
NADPH氧化酶在不同的血管细胞中的表达各异。Nox1和Nox5分别主要表达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15]。Nox2在内皮细胞、外膜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被发现。而上述所有细胞中均有Nox4的表达。重要的是在特定情况下,不同的类型细胞中一种以上的Nox亚型被激活,而促进氧化应激的发生,并且在一些情况下不同的Nox亚基可能相互作用。Nox3主要表达于内耳,包括螺旋神经节、耳庭和耳蜗上皮细胞。Duox1和Duox2表达水平很高,特别是在甲状腺,参与了甲状腺激素的氧化[14]。同系物分布部位的不同可能与它们在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的作用不同相关。血管NADPH氧化酶,特别是Nox1、Nox2和Nox5,通过单一电子转移产生ROS而主要产生O2-・。Nox4是一个例外,因为它的E环有一个特殊的改变,可以产生过氧化氢H2O2,尽管Nox4的生物学特征依然有争议。H2O2是一个重要的血管扩张剂,它可以产生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并可降低小鼠的血压。H2O2可增加内皮细胞NOS的表达和活性,并可直接氧化蛋白激酶Giα亚基,产生血管舒张作用[15]。此外,目前认为Nox不同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表达的部位不同。Nox4可以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在斑块发展的早期阶段Nox2似乎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起关键作用,而Nox5也可表达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位置[16]。
5 NADPH氧化酶信号通路和调节的复杂性
NADPH氧化酶的活性可被因子、激素、剪切应力、血流停止、凝血酶、5-羟色胺、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Ⅱ、组胺、缓激肽、溶血磷脂酸、佛波醇(PMA)、前列腺素F2α(PGF2α)和鞘氨醇1-磷酸等所影响。近期的研究重点是葡萄糖的刺激作用、高级糖化产物(AGE)、非酯化脂肪酸(NEFAs)、肿瘤坏死因子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NADPH氧化酶活性和表达的影响[17-18]。
刺激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可激活NADPH氧化酶。血管紧张素Ⅱ结合AT1受体后导致磷脂酶C(PLC)和磷脂酶D(PLD)的激活。两者都可以产生二酰甘油(DAG),而PLC还可以产生三磷酸肌醇(IP3)。DAG和IP3诱导了钙离子的释放,而激活蛋白激酶C(PKC)。PKC磷酸化p47phox亚基需要其他因子与该亚基的结合,而激活NADPH氧化酶。NADPH氧化酶同样也可以通过脂性第二信使激活氧化酶[17]。
同样有一些反馈机制使NADPH氧化酶的调节更加复杂。例如,过氧化氢激活c-Src(酪氨酸激酶,分子伴侣v-Src),这可能通过激活c-Abl或导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反式激活(激活PI3-激酶产生PIP3)增强NADPH氧化酶活性,而对ROS的产生起正反馈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NADPH氧化酶影响其他氧化酶产生的ROS,而它们自身的活性也可以被其他氧化酶产生ROS所影响[19]。
6 NADPH氧化酶激活的分子后果
超氧阴离子,NADPH氧化酶主要的产物,与NO反应产生过氧硝酸盐,这是内皮功能异常的主要特征性机制[20]。超氧阴离子可自发或酶促变为更稳定的H2O2。过氧化氢可被转化为活性氮和活性氯而攻击LDL和HDL,促进斑块的形成[21]。H2O2可影响蛋白激酶和磷酸酶。H2O2通过钝化磷酸酶和激活一些蛋白激酶调节蛋白的磷酸化。一个公认的例子是细胞内ROS的增加可能抑制酪氨酸磷酸酶,并增加酪氨酸激酶活性。这可能导致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s)磷酸化。而Akt激酶(IP3-激酶下游)和半胱天冬酶-3激活涉及细胞凋亡过程,并被ROS调控[22]。
ROS主要通过在DNA结合域的关键氨基酸残基上形成二硫键调控转率因子活性或间接通过调节氧化还原信号通路(磷酸化/去磷酸化)而发挥作用。激活的蛋白-1(AP-1)通过MAPKs和NF-κB通路发挥作用,特别是通过ERK1/2和c-jun N-端蛋白激酶(JNKs)导致前-炎症基因的表达,伴随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生产[23]。而NF-κB可诱导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而涉及单核细胞黏附到内皮细胞和它们的激活[24]。
除了调节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之外,ROS促进了DNS、脂质和蛋白的损伤。ROS诱导DNA损伤激活poly(ADP-核糖)聚合酶(PARP),导致PKC激活和进一步增强NF-κB的活性[25]。
在上面描述的信号通路,涉及其他中间蛋白,如细胞内还原因子(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氧化酵素和SOD)[26]。
通过这些分子机制,ROS影响血小板聚集、单核细胞迁移、脂质过氧化和氧化还原敏感性基因的表达。ROS也涉及调节内皮功能异常、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生长、增殖、分化、凋亡、迁移和免疫反应。说明这些潜在的机制是发展新型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功能异常药物最重要的第一步。
7 NADPH氧化酶靶点
激活NADPH氧化酶涉及复杂的机制,这些酶以不同活性水平被激活。首先,降低NADPH氧化酶的表达可以抑制其活性。通过阻断其细胞溶质亚单位转移到细胞膜也可以降低NADPH氧化酶的活性。其他方式可能为通过使用PKC抑制剂阻止p47phox亚单位磷酸化,或通过阻止p47phox亚单位结合到其他亚单位。此外,通过减少信号传导和抑制Rac1移位已经被证实可以减少ROS的产生[5]。最后,需要特别重视的是策略目标不应该是抑制所有已知的氧化酶,而是抑制特定的NADPH氧化酶亚型。这些靶点可以帮助指导研究新型的NADPH氧化酶抑制剂。
ROS在调控血管组织的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随着对氧化应激本质认识的深入,对ROS在血管疾病中的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NADPH氧化酶是血管中ROS的主要来源,因此对NADPH氧化酶的研究,将揭示血管疾病新的病理生理机制和防治途径。
[参考文献]
[1] Guzik B,Chwala M,Matusik P,et al. Mechanisms of increased vascular superoxide production in human varicose veins [J]. Pol Arch Med Wewn,2011,121(9):279-286.
[2] Gryglewski RJ,Palmer RM,Moncada S. Superoxide anion is involved in the breakdown of endothelium-derived vascular relaxing factor [J]. Nature,1986,320(6061):454-456.
[3] Cahill-Smith S,Li JM. Oxidative stress,Redox signalling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ageing-relate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a role of nadph oxidase 2 [J]. Br J Clin Pharmacol,2014,78(3):441-453.
[4] Gao L,Mann GE. Vascular NAD (P)H oxidase activation in diabetes: a double-edged sword in redox signalling [J]. Cardiovasc Res,2009,82(1):9-20.
[5] Guzik TJ,Harrison DG. Vascular nadph oxidases as drug targets for novel antioxidant strategies [J]. Drug Discov Today,2006,11(11-12):524-533.
[6] Anderson D,Phillips BJ. Comparative in vitro and in vivo effects of antioxidants [J]. Food Chem Toxicol,1999,37(9-10):1015-1025.
[7] Kim H,Bae S,Kim Y,et al. Vitamin C prevents stress-induced damage on the heart caused by the death of cardiomyocytes,through down-regulation of the excessive production of catecholamine,TNF-alpha,and ROS production in Gulo(-/-)Vit C-insufficient mice [J]. Free Radic Biol Med,2013,65:573-583.
[8] Heitzer T,Schlinzig T,Krohn K,et a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oxidative stress,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Circulation,2001, 104(22):2673-2678.
[9] Harrison DG,Gongora MC,Guzik TJ,et al. Oxidative stress and hypertension [J]. J Am Soc Hypertens,2007,1(1):30-44.
[10] Miller ER3rd,Pastor-Barriuso R,Dalal D,et al. Meta-analysis: high-dosage vitamin e supplementation may increase all-cause mortality [J]. Ann Intern Med,2005,142(1):37-46.
[11] Micheletta F,Natoli S,Misuraca M,et al. Vitamin E suppleme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reversal of altered oxidative stress status in plasma but not in plaque [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4,24(1):136-140.
[12] Cai H,Harrison DG.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e role of oxidant stress [J]. Circ Res,2000,87(10):840-844.
[13] Du Z,Yang Q,Liu L,et al. NADPH oxidase 2-dependent oxidative stress,mitochondrial damage and apoptosis in the ventral cochlear nucleus of D-galactose-induced aging rats [J]. Neuroscience,2015,286:281-292.
[14] Bedard K,Krause KH. The nox family of ROS-generating NADPH oxidases: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J]. Physiol Rev,2007,87(1):245-313.
[15] Takac I,Schroder K,Brandes RP. The nox family of NADPH oxidases: friend or foe of the vascular system? [J]. Curr Hypertens Rep,2012,14(1):70-78.
[16] Guzik TJ,Chen W,Gongora MC,et al. Calcium-dependent Nox5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ase contributes to vascular oxidative stress in huma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J Am Coll Cardiol,2008,52(22):1803-1809.
[17] Ray R,Shah AM. NADPH oxidase and endothelial cell function [J]. Clin Sci(Lond),2005,109(3):217-226.
[18] Mouzaoui S,Djerdjouri B,Makhezer N,et al.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induced colitis increases NADPH oxidase 1 expression,oxidative stress,and neutrophil recruitment in the colon: preventive effect of apocynin [J]. Mediators Inflamm,2014,2014:312484.
[19] Rouaud F,Romero-Perez M,Wang H,et al. Regulation of NADPH-dependent nitric oxide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signalling in endothelial and melanoma cells by a photoactive nadph analogue [J]. Oncotarget,2014,5(21):10650-10664.
[20] Guzik TJ,West NE,Pillai R,et al. Nitric oxide modulates superoxide release and peroxynitrite formation in human blood vessels [J]. Hypertension,2002,39(6):1088-1094.
[21] Lyle AN,Griendling KK. Modulation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signaling b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J]. Physiology(Bethesda),2006,21:269-280.
[22] Irani K. Oxidant signaling in vascular cell growth,death,and survival: a review of the roles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smooth muscle and endothelial cell mitogenic and apoptotic signaling [J]. Circ Res,2000,87(3):179-183.
[23] Sato A,Okada M,Shibuya K,et al. Pivotal role for ros activation of p38 MAPK in the control of differentiation and tumor-initiating capacity of glioma-initiating cells [J]. Stem Cell Res,2014,12(1):119-131.
[24] Abe J,Berk BC.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s mediators of signal transductio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Trends Cardiovasc Med,1998,8(2):59-64.
[25] Brownlee M. The pathobiology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a unifying mechanism [J]. Diabetes,2005,54(6):1615-1625.
篇8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胰激肽酶原;甲钴胺;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05-01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主要与微血管病变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以致山梨醇增多等原因有关,其病变部位以周围神经最为常见,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通常为对称性分布,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针对发病机制和症状进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控制高血糖、补充维生素、补充中肌醇、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血管扩张剂、抗氧化剂和神经营养因子等。其中胰激肽酶原和甲钴胺分别为血管扩张剂和神经营养因子类药物,近期临床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本文将对胰激肽酶原和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共88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51例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37例应用胰岛素,FBG(空腹血糖)稳定于7mmol/L左右,2hPBG(餐后2h血糖)稳定于10mmol/L左右,HbA1c(糖化血红蛋白)7%左右,伴有高血压者口服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CCB(钙通道阻滞剂),将其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排除药物中毒、酒精中毒等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88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
1.2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门诊与病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48例,胰激肽酶原片120 U日3次餐前口服,同时每日一次肌注甲钴胺500μg;对照组40例,单用甲钴胺500μg每日一次肌注。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观察前基本情况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对照(M±SD)
1.3 效果评价
1.3.1 临床症状和体征[1]:(1)痛觉过敏:主观疼痛程度减轻及病变边界缩小1cm以上为有效,主观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或病变边界缩小3cm以上为显效;(2)感觉减退:感觉平面比治疗前降低1cm以上为有效,降低5cm以上为显效;(3)膝跟腱反射好转或恢复正常为有效;(4)腱反射无好转为无效。
1.3.2 神经诱发电位:所有受试者于治疗前后均测定右侧MCV(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SCV(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右侧MCV(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CV(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别对各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及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的组间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2]。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包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M±SD)表示,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比较各组间差异,以P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FBG分别为(7.7±0.4)mmol/L和(7.9±0.3)mmol/L,血压保持稳定,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耐受良好,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详见表2、表3。
表2 治疗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情况 例(%)
表3 治疗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s/m,M±SD)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信心。胰激肽酶原为蛋白水解酶类,是激肽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及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适用于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甲钴胺为内源性的辅酶B12,对神经元的传导具有良好改善作用,可以辅助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但研究表明单独应用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并不理想[3]。本研究证明胰激肽酶原和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施辉,秦文浩,印彤等. 凯时注射液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交通医学,2008,17(5)
篇9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尿激酶 活血化瘀中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 为糖尿病眼底特异性改变,是糖尿病较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四大主要致残致盲眼疾之一。以眼底出血、渗出、水肿、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机化为主要病理改变,最终导致视网膜剥落而失明。目前西医在基础治疗上,根据病情发展不同阶段采用了激光凝固止血、改善循环、抗凝纤溶等措施,但疗效尚不令人满意,我们试用尿激酶联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DR 64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按照1999年WHO的2型糖尿病(T2DM)诊断标准[1],DR眼底改变包括:视网膜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斑;硬性渗出斑;棉絮状白斑,也称软性渗出;新生血管、纤维增殖和视网膜脱离。
1.2 病例选择
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我院眼科纳入64例(95眼)DR患者进行观察,男36例,女28例;单纯型视网膜病变57眼,增殖型视网膜病变38眼,年龄44岁~78岁,平均年龄(62.78±9.47)岁;糖尿病病程8.6 a~27.5 a;空腹血糖(FPG)(16.47±6.49)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8.9%~12.4%。视力≤0.50者54眼,视力>0.5者41眼。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
包括运动、饮食、糖尿病教育和检测,药物降糖,使血糖达标,血糖控制为FPG 4.5 mmol/L~6.5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10.0 mmol/L。支持治疗包括应用芦丁、安妥碘等。
1.3.2 尿激酶+中药治疗
尿激酶眼局部注射,将3 000 IU~5 000 IU尿激酶溶于1 ml生理盐水中,于球周、球后、眉弓部位轮换注射,小剂量开始,1次/2 d,2周1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每疗程结束后检查眼底出血情况,有新鲜出血灶时停止注射,如果无继续出血,行下一疗程;中药治疗:川芎12 g,赤芍20 g,当归20 g ,蒲黄10 g,五灵脂12 g,红参6 g,15 g,枸杞15 g;诸药加水,煎30 min,取汁250 ml,煎两次混匀,分早晚服用,1剂/d,2周1个疗程,休息3 d,进行下一疗程,共8个~12个疗程。
1.4 观察内容和方法
测定裸眼视力,眼底镜观察视网膜病理改变情况;血液流变指标,采用SH 210A全自动血流变仪测血流变;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血液流变指数,采用日立EUB-65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记录中央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最大血流速(EDV),中央动脉搏动指数(PI),中央静脉回流速度(CRV)。
1.5 统计处理
定量资料以(±s)表示,自身前后对照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裸眼视力和眼底
视力提高1行24眼,提高2行15眼,提高3行8眼,眼底病理改变(出血、渗出、水肿)减轻或消失74眼,无变化者18例,恶化者3例,提示在视网膜微循环改善的同时,视力也随之提高。
2.2 血流变指标
见表1,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下降,自身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血流变血改变与活血化瘀中药作用密切相关。表1 95眼DR治疗前后血流变指标变化(略)
2.3 视网膜动静脉血流参数变化
见表2,治疗后中央动脉PSV、 EDV升高,PI 、CRV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可改善视网膜微循环。表2 95眼治疗前后视网膜动静脉血流参数变化(略)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视网膜动脉系统灌注压降低,静脉系统淤血,视网膜局部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严重者可导致不可逆的病理改变,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对视网膜病变,特别是早期单纯性病变是有效的方法,纤溶系统激活物尿激酶小剂量眼周局部注射,即避免了全身用药导致的出血倾向,又增加了眼局部的作用效果。
祖国医学认为:消渴日久,伤精耗气,气阴不足,肝肾两亏,瘀血阻络,目失濡养,而致视物不清,甚至失明。方中川芎、赤芍、当归活血化瘀,蒲黄、五灵脂即失笑散,具有活血不动血、抗凝与纤溶双向调节作用,即可阻止急性期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又可促进瘀血的吸收,、枸杞滋阴补肾,养肝明目。现代研究显示: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高凝滞状态、增加组织灌流量的作用,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能抑制平滑肌收缩,使血管舒张和改变血液流变特性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2,3]。现代医学认为视网膜急性出血期应止血为主,禁用活血治疗,因可使出血加重。但祖国医学传统理论认为:“见血休止血,首当祛瘀”。“瘀血不去,则出血不止,新血不生”。我们认为,视网膜急性期出血的原因主要是血管破裂引起,而糖尿病患者血液本身就处于高凝状态,如果此时应用大量止血药,更增加了血液的浓、粘、聚、凝状态,有可能在出血的基础上又造成新的毛细血管堵塞,所以活血化瘀治疗不可拘泥于西医理论,应充分体现辨证论治的祖国医学特点。
有研究表明:DR患者的视网膜PI反应血管阻力学特征,PI升高表明远端血管床阻力大,血流量少,反之血流量增加[4]。本研究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收缩期血液峰值流速(PSV)较低,PI较高,说明DR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眼血流明显减少,一方面可能与血糖升高后视网膜自身调节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诱发和加重DR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预防DR应在早期控制血糖基础上,改善眼部循环。导升明是目前西医公认的改善眼循环的药物,但其疗效不甚理想,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显示血流变指标、视网膜血流参数改善,部分患者视力提高,说明此方案疗效肯定,但也应该认识到DR仍属于难治性疾病,目前尚没有理想的治疗措施,还应该继续探讨更为有效的优化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残存的视力功能。
【参考文献】
[1]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17.
[2]川芎嗪注射液对肺心病血液流变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2,6(4):213?214.
篇10
【摘要】目的观察尿激酶对冠心病单纯舒张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用尿激酶每日10万u静脉滴注观察一周。结果大部分呼吸困难消失肺部音减少或消失,x线胸片示肺淤血改善。超声心动图舒张期二尖瓣E峰和A峰速度比vE/EA由1。结论小剂量尿激酶对舒张性心功能不全有效。
【关键词】尿激酶;冠心病;舒张功能不全
尿激酶在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是有效的,特别是在应用于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溶栓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并且在稳定型心绞痛中应用此药也有一些报道,监于此选择了一些单纯性舒张功能不全的病例,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是有效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按WHO冠心病诊断标准选择冠心病患者,单纯心舒张功能不全的诊断均符合下列条件:①临床存在已知病因;②有呼吸困难的症状;③x线检查心影正常,但有肺瘀血的征象;④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大小正常EF>50%;⑤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舒张期E峰和A峰速度之比即:VE/VA
1.2 治疗药物
治疗组应用尿激酶每天1 0万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注射连用1周,同时应用肠溶阿司匹林每日100 mg,消心痛每次1 0 mg每日3次。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每日1 00 mg,消心痛每次10 mg每日3次。两组对有高血压及高血糖者均应用相同的降压、降糖药物。未用其他改善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1.3 观察方法及指标
于用药前后分别听诊肺部湿性音和第三心音、呼吸频率、测定心率和血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二尖瓣舒张期E峰和A峰速度比值(VA/VE)及EF值,观察两组的药物副作用。心功能分级法按照kill:P分级法,I级无S3或肺部音,II级有s3及/或肺部哕音
1.4 疗效评定
显效:肺部音减少80%以上,VE/VA>1;有效:肺部音减少50%~80%;1_O
1.5 统计方法
参照医学统计方法中的t检验,卡方检验计算公式进行统计学处理各有关数据。P
2 结果
2.1 对冠心痛舒张功能不全的效果评定 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P
2.2 心舒张功能的比较
表3显示小效量尿激酶治疗组心舒张功改善,疗程结束时无一例心功能恶化,而对照组有2例心功能进一步降低由II级变为III级。
2.3 其他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测定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的机制,大体上可分为二大类:一种是主动舒张功能障碍,其原因是因为Ca2+不能及时地被肌浆网回摄及泵出胞外,因为这两种过程均为耗能过程,所以当能量供应不足时主动舒张功能即受影响。如冠心病有明显缺血时,在出现收缩功能障碍前即出现舒张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