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范文
时间:2023-03-21 16:4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伟大的悲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读《伟大的悲剧》总有对人一种心灵的震憾,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通过两个南极考察分队失败一方的描写,再次证明,悲剧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力量。
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5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5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
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伟大的悲剧 读后感
管雪峰
我读了伟大的悲剧后,我知道要勇敢面对自己,他们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有人敢去探险,这种勇敢的力量在他们的心中。我们学习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悲剧是伟大的。
他们有勇敢面对问题的精神,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的归途中的悲壮覆没。在寒冷的地方能胜到极点,真是真正的英雄,不怕千辛万苦,勇于挑战的精神。
他的遭遇真是不幸,但他对这次探险毫无愧色,因为它显示出英国人能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并一如既往,能以坚忍不拔的伟大毅力去面对死亡的精神。他们明明知道有风险,但还不怕风险的去做。
伟大的悲剧 读后感
周徐根燕
我读了《伟大的悲剧》这篇文章,我写这篇读后感。我觉得这篇文章里面的内容真的很好,我很佩服斯科特,因为他在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他起得非常早,没想到是为了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这五个人真的、实在是太伟大了。
篇2
1、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
2、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收废铁“收”来一场祸
据受害人饶松林讲,他一直在南郑县城关镇从事废品收购生意。以前也到该公司下属的一个工厂里收过十多回废铁,与厂里的人很熟。9月17日早晨7时多,他又到该厂准备用车拉走头天下午收购的废铁,该厂人员怀疑他多拿了一块铁,便将他交到总厂(公司)保卫科处理。这一去,就令他吃尽了苦头。
“背铐、蹲马步、扇巴掌、拽头发,我在电影里都没见过谁受这刑。”昨日,回忆起当时挨打的情景,饶松林仍面带恐惧:“我是上午10时左右被带到该公司保卫科的,先是由他们的科领导审问我,他稍有不满意,就扇我的耳光,我也记不得挨了多少耳光。后来,他们把我铐在暖气管上,有人还从我身上搜走现金400元和一个金戒指等物。天快黑的时候,保卫科的人把我背铐起来继续拷问我……我实在受不了,把他们叫爷求他们别打了。随后,他们给我记材料,他们咋说我咋回答,如果不按要求说,就打我。到了后半夜,我被打得实在撑不住了,拉了一裤子。这一晚上他们打了我多次,直到次日天亮才把材料记完。”
保卫科罚款5200元
“录完口供后,保卫科一个‘高个子’说要罚我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款。我给家里打电话让找钱,到下午,家里只凑了5000元拿来交给保卫科。我说昨天你们还扣了我400元呢!‘高个子’说全部交了。我说出去还要看病,好赖给我剩200元,他就在罚款收据上开了5200元的票,之后才将我放了,这时已是下午4时多了。回家后,家人将我送进南郑县医院抢救,经医生诊断,我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到处都是红肿。现在已经过去十天了,我嘴里的牙还有不少是松动的,身上的疤痕还很明显。”
企业保卫科无执法资格
篇4
在北大讲《论语》,5月17号。
2007年,你最好的一天是什么样的?
晚上,那天人挺多的,教室比较小。觉得挺意外的。晚上也没失眠,我挺平静的。以前只是单纯的想把自己的想法讲出去希望能够向北大的专家学者请教,抱着一个学习的态度。没想到后期反响那么大。在一个觉得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心声也表达出去了。不管说结果怎么样,感觉还是挺知足的。
这一年中,你有没有暗花明的时刻?有没有乐极生悲的时刻?
柳暗花明?没有,就是平平淡淡的过来了。
如果能让你选一个幸福的人变成他,你会选择谁?
变成谁?没想过。我挺崇拜的,赵本山也很伟大,他也是从一个很贫穷的状况走过来的,而且非常敬业。
这一年里,有没有豁然很想拥抱一个人,有没有想暴打某一个人?
你这个问题不适合我这个三十多岁的人回答(笑),应该十七八的小孩还行。把你说的拥抱换成感激,对象倒是不少。比如党史出版社的编辑李青健,人挺不错的,帮我出了书。
如果所有职业任你挑选,你会选择哪一行?
最感兴趣的应该还是从政。为老百姓服务啊,古代文政是一体的,学文化是为了从政,从政是为了把学的东西给百姓谋福利。
如果现在你有5000万闲钱了,干点什么呢?
一是搞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第二是做公益事业,去西部打井,打1000口母亲井。反正80~90%要回报社会。
用直觉从全世界选一个你愿意与之度过接下来一年的异性。
没有选择啊,我都结婚了――那只能跟老婆一起过啊。我老婆在老家,我们俩人分居着,可能来年还得保持这样的状态。
这一年您做的哪件事让你最得意?
应该还是去北大讲座吧。一般人还去不了那办讲座,我凭借我自己努力,还有朋友帮忙去成了。
现在看来,你觉得去年给2007年定的目标现实吗?实现了没不?
我当时定的目标是去北大深造,学儒学,跟专家请教。我当时想在讲座现场,肯定会有一些专家过来,能跟他们认识也不错,实际上后来发现没有。没跟他们搭上话,这个目标还是未完成的。不过基本上目标算完成80%了吧。
篇5
【关键词】大数据 背景 信息安全 互联网
1 大数据时代
随着科学的发展,数据越是习惯地被人提及,它早已深深的进入日常生活中的各行各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的快速流通,便有了着高科技的时代产物――大数据。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也同时存在着很多的风险。网络信息是一把双刃剑,而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网络又显得尤为重要,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应用先进的数字化网络技术来满足社会需求,更要对信息化网络的安全提高警惕。
2 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安全分析
2.1 互联信息安全风险
信息技术的诞生和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安全风险系数也是越来越高。对于一个国家,单位或着个人来说,隐私的数据在互联网上的暴漏也显得越来越普遍,然而,如果一个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自己互联网技术的安全管理,防护技术不到位,那必将导致大量数据损坏或丢失,这对于单位来讲也会是莫大的灾难。而这些数据信息的安全风险又会来源于那些方面呢?下面可以简单来说明一下,首先是黑客攻击,这种攻击目的很明确,有组织有技术,针对的都是明确的数据,给受攻击方带来巨大的损失,若上升到国家层面,那后果不可想象。其次是数据运行的安全,现在是云时代,面对大量信息的存储和处理,同样存在和很多的风险,软硬件的兼容,系统设备故障,操作人员的失误都会造成数据上的丢失或存坏。因为面对诸多的风险,我们应该保障基础技术的安全,其次注重云数据的安全,同时要做好信息安全的防范,对于潜在或存在的安全漏洞不能忽视。
2.2 在大数据时代,行政事业单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安全的系统内部而言,系统的漏洞和移动存储介质无疑是最主要两大安全隐患,在计算机协议方面,软硬件方面,若不能及时处理系统漏洞和防护,那网络安全将会存在巨大问题,而所谓的移动存储介质,即移动硬盘优盘等,很容易感染病毒,也会威胁到行政事业单位等信息网络安全。对于系统外部,无疑是网络病毒传播,木马病毒等入侵和无授权的条件下进行的非法访问。这些网络漏洞,可能会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资源信息数据被窃区,甚至导致单位财产上的巨大损失。因此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网络信息的安全工作是非常有重要的。时刻提高网络的监管技术,注重监督各种信息行为,确保监督信息的完整保密流向以及网络信息的风险。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部分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型人才,入这科学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数字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值得应用积累,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安全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对专业工作人员对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3 网络信息时代下,如何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防范
3.1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工作
时刻宣传信息网络安全责任制,每个人都要有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完善网络信息管理的相关制度,确保信息安全责任的落实。完善网络安全制度,开展相关制度责任的培训和测评,全面保证按规范操作和管理,杜绝违规行为操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网络信息的日常管理,加大宣传工作和提高网络安全监督力度。
3.2 及时更新引入网络技术,加强监督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加密技术,漏洞扫描技术,防火墙技术,防病毒入侵技术等等,对于信息维护工作做到最好最强。同时,做到及时扫描漏洞,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备份。信息安全管理的认证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运行监督评审等一系列网络信息的管理上有很大的帮助,这一体系可以系统的给出流程,资源,规划,组织结构等多方位的帮助,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安全的有效防护。
3.3 加强硬件技术防范,加强人员管理工作
电源故障,报警系统以及线路拦截等多方面硬件系统发生的故障会降低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能,则行政事业单位更要对此日常维护,提前预防,定时检修。到岗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做好培训工作,要熟知信息安全防护技术。行政事业单位要分批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工作,加强工作人员专业的技术能力,同时全面普及基础信息安全防范技术,定期宣传推广,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的信息安全防护水平。
4 小结
时刻应用最科学最有效的信息安全防范技术,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网络应用以及管理体制,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并要相互监督,责任到人,各部门,各人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防止有效信息的丢失和损坏,使得在信息安全的有效防护下,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国际大电网会议第36.01工作M,邵方殷等译.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15.
[2]阮江军,喻建辉,张启春,等.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探讨[J].网络通信技术,2015,25(04):29-31.
[3]卢铁兵,肖刊,张波,等.浅析网络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J].计算机科学研究杂志,2014,27(03):24-26.
篇6
悲剧,总会催人泪下,确切的来说,它不止催人泪下,还有使人惋惜的,常常被称作喜剧的反义词。悲剧并不局限于戏剧中,现实中也有。不过,有的悲剧是伟大的。这里,我要讲的关于我们学的课文——《伟大的悲剧》。
稍微了解南极的人知道,南极洲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这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洲的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阿蒙森的队伍最先到达极点,然后凯旋而归。可斯科特的队伍慢了他们近5个星期,虽然也到达了极点但回归的途中,南极寒冷的天气提前来到,无情地袭击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着,进行了2个月的搏斗。最后他们体力不支,长眠于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
真是一场骇人听闻的悲剧。这些英雄,之所以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德,视死如归的精神。首先是禁卫军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伙,在关键时刻保护同伙,而向死神飞奔。而最后,他们抱着绝望,骄傲地等待死亡。他们无怨无悔地爬进睡袋。尤其是斯科特,到生命最后关头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表达他无私的爱和真诚的情义。所以,当他们与世长辞后,连最高权威的国王也跪下来悼念他们,可知他们在人们眼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篇7
【关键词】聚会;戏仿;联结;混乱
作为英国文学界享誉盛名的女性作家之一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其独特的意识流小说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代表作《达罗威夫人》在文学批评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与现实主义作家推崇的对外部世界的相机式叙述截然相反,伍尔夫更倾向于探究人们隐秘的意识,去捕捉那“不记其数的原子”,因为“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和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1罗杰・弗莱对塞尚的印象主义画作的评价最恰当地诠释出她作品的精髓:
你越认真地看就越能感觉到这些分散的符号开始融合,它们构成富有节奏的短语来表达这表面上的混乱,直到最后所有的元素汇集成一个简朴而又令人难忘的建筑结构呈现于眼前,而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它是从这看似的混乱中产生的。2
如同一位印象主义画家一样,伍尔夫在结尾精心谋划出一场聚会以期大笔一挥驱散距离感和融合断裂感,这充分表明出她对混乱背后的统一和联结抱有充分的信心。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早期致力于女性角色的挖掘,随着她不断精深的技艺和扩展的视野,其声誉与日俱增,成为英国当代文坛不容小觑的女作家。于1980年出版的《人到中年》是德拉布尔写作事业的一个转折点,该书摆脱了以往作品中第一叙述人称贯穿全文的写法,而是运用内心独白和如万花筒般的多重视角尽可能地真实再现主人公凯特・阿姆斯特朗的中年危机。《人到中年》对《达罗威夫人》的戏仿体现在德拉布尔在结尾有意识地设计了“伍尔夫风格”的聚会,凯特像达罗威夫人一样置身众人中,感到自己拥有磁石般的凝聚力,之前所经历的彷徨与混乱暂时让位于宁静与满足,可见联结确实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赋予人力量。
聚会的功用在于通过融合本质上独立却不无关联的个人和元素,呈现出完整的印象并产生集体记忆,如同马赛克一般,与两位作家在谋篇布局上相呼应。在无序性和不连贯性的假象下,伍尔夫和德拉布尔通过叙述的主观性和空间性暗示出共同的主题 ― 唯有联结。虽然克拉丽莎一直在生与死,独处与交际两对分裂的视角痛苦地徘徊,结尾的聚会还是表明了她对社会交际和联结的重视。聚会对于克拉丽莎来说是绝佳的机会,她能够重新“点燃并照耀”,暂时避开生与死的疑虑,并从她的朋友们中汲取力量,因为他们“像树托起暮霭一样把她举起安放在树枝上”。3 尤其当她得知塞普蒂默斯・史密斯自杀的消息时,她意识到心灵的隐秘和对爱的热情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而是相互补充的,这一顿悟使她摆脱了对过去的过分依赖及对于现在和未来的疑虑,因此暗示出她对于生活的渴望暂时占据了优势。“在这一刻,即使转瞬即逝,胜利吸纳了痛苦,欣喜吸纳了恐惧,塞普蒂默斯的消逝促成了克拉丽莎重生的喜悦。”4这时的克拉丽莎不再执着于过去,而是主动拥抱生活的点点滴滴,憧憬未来;她分裂的视角暂时得以融合。她之前把“社会自我”和“真实自我”完全分开,导致不能把生活视为生与死,独处与交际的集合体,因此精神上陷入桎梏,聚会不仅消解了克拉丽莎之前的疑虑,而且也折射出她的性格―即不懈的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创造人生的共同经验以证实存在本身。虽然她的聚会局限在上层阶级的社交圈,但它的确吸引形形的人聚在一起交流和联系,说明认真地生活就可以证明生活的意义,克拉丽莎意识的觉醒使她重拾信心和希望。
聚会如熔炉一般冶炼各类元素,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间建立联系。凯特的聚会具有多重功能:伊芙琳的出院欢迎聚会,雨果的欢送会,穆吉德的送别会和马克的生日会;而且聚会上的客人更是混杂:她的前夫,她前夫的父母,她的同事,她的前男友,她孩子的朋友和她朋友的朋友,这看似混乱的场面却恰其分地证实联系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凯特的多重身份在众人的环绕中渐渐融合,达到平衡的状态,她内心充满宁静感和强大的力量,好像“她的确是一个圆圈的中心”5,至此她改变了看问题的视角,成功克服了中年危机。在德拉布尔的笔下,女主人公凯特由于受到分裂视角的折磨,一直在与世隔绝和积极参与这两种对立的生存状态间徘徊,但作者通过文末的聚会暗示出主旨:一个人的生活必须适应“更为广阔的网络,这个网络是有迹可循的,如果人们能觉察到就好了。”(p72-73) 因此凯特在文末得以改变视角并克服了中年危机,成为她所创造的包容万象的交际圈的中心,此情此景仿佛是达罗威夫人聚会的现代版重现,因为克拉丽莎在最后摆脱了不确定感和焦虑感,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积极态度,从楼梯上款款走下来,容光焕发,坚定自信。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存在,这也就是为何克拉丽莎和凯特乐于通过聚会联结众人以创造集体意识和回忆,只有当她们分裂的视角达到平衡时,她们才能重获信心和存在感。
互文性理论是指小说家不可避免地会继承他们前辈的创作理念,无论从体裁,情节还是结构等方面。而作为互文性写作技巧之一的戏仿则是通过幽默和讽刺的口吻对之前的作品,及其中的人物和主题进行模仿,为当代作家广泛应用。文学评论家罗伯特・鲁本主张,“一部作品的意义通常存在于它与过去文本的自觉关系;而对过去文本的转化和含蓄的质问通常会成为一部当代作品谋篇布局的基石和历史性格”。6
“德拉布尔在‘发现’了伍尔夫后创作了《人到中年》,通过以聚会结尾对伍尔夫在《达罗威夫人》描写的上层阶级进行戏仿,无论从意图,语气还是背景都旨在与她的前辈形成鲜明的对比。”9在接受库伯・克拉克的采访时,德拉布尔透漏这是一个蓄意的玩笑,因为她特意安排凯特像达罗威夫人一样去买花。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凯特竟然选了一棵月桂树,这在聚会的众人中显然“引起了小小的轰动,每个人都走出房子来迎接它,有的大声惊呼,有的啧啧赞叹。”(p272)在《达罗威夫人》中,燃起宾客心中对英国的集体荣誉感的情形是首相的莅临,“人群轰动,轻声细语道:是首相”。7 为了制造集体记忆,伍尔夫设计了首相的隆重登场,而德拉布尔则与之大相径庭,选择了微不足道的月桂树引起众人的注意,足见其讽刺意味。
伍尔夫和德拉布尔双双使用开放式结尾使主人公的命运充满无限可能并得以在文本外延续,也引起读者无限的好奇心。当达罗威夫人以往常自信且迷人的姿态走下楼梯时,她似乎已摒弃阴霾,但是聚会后她是否能一直保持此刻平静而坚定的状态却有待于商榷,这源于她变幻莫测的(下转第45页)(上接第44页)内心活动让人无法肯定她的心态将会如何发展。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人到中年》 结尾,凯特这时已经抛开最初的恐惧和疑虑,幸福地沉浸在聚会的热闹氛围中,准备好拥抱未来,“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尚未确定。所有的事,没有任何一件事,一切皆存在于未来。[…] 什么都不能束缚她,什么都不能阻碍她。”(p277)
正如一学者作出的评价,“德拉布尔试图通过效仿伍尔夫文中的支柱―聚会强行对伦敦七零八落的社会生活施以秩序。8 即使凯特的客人名单要比克拉丽莎的更加包容广泛,她们最根本的意图是一致的,即穿越五彩斑斓的彩虹桥以创造联结。此外,聚会作为开放式的结尾也反映出两作家对小说真实性的理念,生活本身是无法预知并充满可能性的,而正在进行中的聚会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对各类诠释都敞开大门。
参考文献
[1]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David Bowling, Bloomsbury Aesthetics and the Novels of Forster and Woolf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5) 12.
[3]7.Virginia Woolf. Mrs. Dalloway. (UK: Penguin Popular Classics, 1996) 11, 189.
[4]Herbert Marder, “Split Perspectives: Types of Incongruity in Mrs. Dalloway”. 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986, (1): 69.
[5]Margaret Drabble, The Radiant Way.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87) 72-73.
篇8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审视这一中国古典叙事观念,它也同样具备存在的合理性:它的存在并未消解作为悲剧要素的矛盾冲突,而是一种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悲剧形式。作为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世界图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也是作家身为儒者的矛盾悲思的一种集中反应。
一、悲剧仍然存在
不少对大团圆结局持绝对否定态度的研究者提出:大团圆的结局使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没有产生真正的悲剧。因为团圆的形式不符合悲剧的本质特征,它从根本上把戏剧情节冲突解决了,从而消解了悲剧作为存在的可能性。
从悲剧创作实践的事实来看,悲剧的确往往以不幸的结局收场,但这只是悲剧的现象而已,对悲剧本质的界定不应当只以现象为依据。同样,大团圆的结局也只是现象,对中国古典戏剧中是否存在悲剧的论断必须以悲剧的实质为依据。
悲剧的不幸结局是冲突发展到相当剧烈的程度而又无从解决的结果,不幸的本质就是矛盾的不可解决,这种矛盾不可解决的永恒性才是悲剧存在的基础。
悲剧还在于读者的体验。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是经典性的:“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导。”②悲剧作品存在于读者的体验之流当中,这种体验包括怜悯、恐惧、焦虑、绝望等等。《窦娥冤》的情感基调是沉郁的,窦娥一生的悲惨遭遇充分引起了读者(观众)的悲悯,窦天章出卖女儿、张驴儿父子对窦娥的欺侮、太守的昏庸腐败这些情节在使读者(观众)感到愤怒的同时也观照出他们内心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无奈。这种感情基调不会因窦娥冤屈昭雪的结局而被颠覆,虚幻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会让读者(观众)在一时的欣慰过后陷入更为深刻的悲剧体验之中。
因此,尽管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古典戏剧的悲剧性也并未被消解,因为构成悲剧的矛盾冲突还在,读者(观众)的悲剧体验还在,大团圆的结局并没有削弱戏剧的艺术表现力和悲剧价值,这是大团圆结局在中国古典戏剧中得以合理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
二、世界图景中的必然
叙事涉及的是具体的、特定的行动,而在每个具体的故事背后还存在着使行动得以合理进行的逻辑背景,这就是作为叙事背景呈现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形成不同的世界图景。③
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落后文明统治先进文明的特殊时期。社会整体氛围是相当压抑的,人民承受着巨大的苦难。当代学者普遍认为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在于“概括了整个元代的黑暗统治,以及贯穿这个统治的横暴、贪婪的生活现实”④,整部戏剧的世界图景从整体上说是黑暗和痛苦的。那么,全剧结尾处窦天章出面平冤惩恶,在今人看来不过是大团圆式的矫饰和“光明的尾巴”,对当时的人来说却是他们的世界图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大团圆的结局代表着“天道”的作为,“天道”的存在使任何现实的痛苦和罪恶都变成一种偶然。大团圆的结局正是他们以虚幻的方式求得的一种心理补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缺乏西方文明的宗教性救赎,现实世界中的紧张感、恐惧感无从疏导,因此他们寻求于戏剧中的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心理安慰是可以被理解的,这种结局是他们世界图景中的必然存在。
三、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悲剧追求的是一种“哀而不伤”的审美境界,这也是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西方悲剧表现的人的苦难、命运的盲目、神的残忍以及结局的悲惨,是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
但是这种形式上的中和之美并没有冲淡整体的悲剧意蕴,而是以极平淡的形式表现深刻的悲剧体验,如梁启超所说的“其外愈达观者,实其内愈哀痛、愈心酸之表征也”⑤。
窦娥的冤情昭雪给了观众以心里安慰,但是这种迟来的公正不能挽回窦娥的生命,更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公正。最具有悲剧意味的是,我们不能把这种祈求社会公正、道义得以伸张的期望寄予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人,只能寄托于虚无的“天道”。主人公所遭受的苦难和经历的伤感经验,以抵消悲剧气氛的方式结束,但是又酝酿出更深层次的悲剧感,达到了中国传统诗学所提倡的“哀而不伤”的审美境界。
四、对“大团圆”结局的再认识
作为文学艺术最高形式的悲剧,在中国的文学领域一直没有被概念化地提出过,直至近代以来我国学者从西方引进悲剧理论,我们才重视起对悲剧的理论性研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许多学者由此认为中国没有产生过真正的悲剧。但是透过大团圆结局的表象,从悲剧形式去深入剖析悲剧本质,可以得出,中国古典戏剧中以大团圆为结局的这些戏剧,包括《窦娥冤》《赵氏孤儿》《长生殿》《汉宫秋》等在内,都是经典的古典悲剧作品,“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⑥。
中西文化本身就存在着巨大差异,反映在悲剧创作领域亦是如此。虽然大团圆结局与西方殉道式的悲剧形式方枘圆凿,但它根植于中国传统古典戏剧之中并作为经典传承至今,是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
参考文献
[1]王国维:《评论之美学上价值》,《王国维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10页。
[2]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63页。
[3]参见高小康著《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6页。
[4]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上卷,中国戏曲出版社,1980年版,168页。
[5]参见任讷《曲海扬波》卷一。
[6]王国维:《元宋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99页。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悲剧;礼教;迷信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善良的坚强的祥林嫂死了,勤劳能干的祥林嫂死了,死在“祝福”中,像一根草芥,无声无息。祥林嫂的一生确实是一个悲剧,她本无所求,但命运却给了她许许多多的捉弄,让她不断地由绝望而希望,再更大的绝望,最终怀着恐惧永远地离开了那个冷漠的世界。
在有些人看来,祥林嫂面对生活的打击,不是束手待毙,而是坚强地尽自己的所能做了最大限度的反抗,诸如改嫁时“出格”的“异乎寻常”的大闹,为了逃避死后被阎罗大王“锯开”的恐惧,用自己历来辛辛苦苦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门槛,尤其是临死前对死后人有无灵魂的询问,更被一些人认为是伟大的疑问。关注这些,自然有助于对祥林嫂有个全面的认识。但笔者认为,祥林嫂固然是坚强的,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反抗性,但是,她的反抗本身便是一个悲剧,而且也是更为深刻的悲剧。由此出发,也许可以更为真实地把握《祝福》这篇小说的深刻主题。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除了生活的坎坷、人们的冷漠外,在小说中更主要的是“礼教”与“迷信”,她的反抗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但让人感到沉重的是,“礼教”给了她生活的重压,但她的自觉的反抗依然是不自觉维护了这一礼教。“迷信”给了她精神的折磨,但她的自觉的反抗却恰恰是以“迷信”为手段。总之,她的反抗,并不能真正解除悲剧的根源,而恰恰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了造成自己悲剧的根源。她临死前的关于灵魂有无的疑问,依然没有走出这一怪圈。要说其伟大,也更在于它鲜明地表现了这一深刻的悲剧。
鲁迅曾言:“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历史,“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灯下漫笔》中,祥林嫂的反抗,其实质恰恰是维护自己的奴隶地位,并不是争到人的价值。
在历史上,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普通人们的思想。统治者统治人们的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地积淀在人们心中,自觉地成了人们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承受着这一重压,又理所当然地以此来要求自己要求别人。他们生活在痛苦中却又不自知,他们的生活包括他们的反抗在很大程度上又恰恰在维护着造成他们痛苦的根源。这一不自觉的悖论和矛盾也正注定了祥林嫂反抗本身的悲剧性,而且也是更为深刻的悲剧。
因为,这种悲剧性,也表现在小说中的其他人物身上,而柳妈则是其中的代表。柳妈和祥林嫂其实是一样的奴隶,她津津乐道于祥林嫂的改嫁,除了冷漠,除了以鉴赏他人的痛苦为乐外,更在于她也以改嫁为伤风败俗的礼教观念。她劝说祥林嫂“捐一条门槛”,也是出于好心,并非要吓唬折磨祥林嫂。而这种好心,也正是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而这一切,她也不自知。这就是祥林嫂所处社会环境的一个侧面。
生活的磨难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思想上的枷锁,尤其是还要自觉地扣紧维护这一枷锁,则更为可怕。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鲁迅早已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 背景 图书馆 信息 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在D书馆产生、发展的较长一段时期内,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包括图书馆服务,均是以书为本,以“藏”为图书馆的首要任务。但现代图书馆则是以人为本,以用为主,这是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区别之一。《图书馆服务宣言》指出,图书馆应以用户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也就意味着,公共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和依据,用户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
一、图书馆服务活动的设计处处为用户考虑
虽然图书馆馆员日常工作内容和对象往往都是各类信息资源,但是最终的服务对象是用户。因此,图书馆工作各环节都要依据用户需要来设计,服务活动的开展更需要如此。例如为方便所有用户还书,很多公共图书馆开通了多种还书渠道。杭州图书馆就设计了三种归还方式,除本馆服务台外,用户还可通过24小时还书箱和自助借还机、杭州市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来还书。在开放时间方面,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存在开放时间机关化的情况,使一些上班族很难走进图书馆。为满足广大市民的阅读需求,广东省茂名市新图书馆延长了开放时间,周二至周五开放时间为9个半小时,周六、周日开放时间为13个小时(8:00―21:00),节假日照常开放。较长的、灵活的开放时间,无疑方便了用户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获取,提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上海图书馆更是推出了“网上委托借书”服务,为不方便到图书馆借书的用户提供送书服务。读者可以先在网上预约图书,随后上海图书馆把图书送到离读者较近的图书馆,再用短信通知取书,这种人性化的服务博得了读者的好评。此外,上海图书馆与上海杨浦区图书馆联合创建的上海近代文献馆,引入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在一个空间中整合用户需要的各类资源和服务,这种一站式服务的做法也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典型案例。
二、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主动开展读者服务活动
现代公共图书馆再也不是被动地等待读者上门借阅图书的信息机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求公共图书馆时常调研用户的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在此基础上主动开展相应的信息服务。随着全国民众对讲座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公共图书馆开展了公益讲座活动,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上海图书馆的“上图讲座”、山西省图书馆的“文源讲坛”、杭州图书馆的“文澜讲坛”等,已形成品牌。诞生于1978年的“上图讲座”已形成6大版块、18个系列,被称为“城市教室”“市民课堂”和“没有围墙的大学”。“上图讲座”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社会大众,其服务辐射至长江三角洲地区18个城市和全国图书馆界。同时,还推出了“讲座专刊”“讲座网站”“参考文摘”“讲座丛书”“视听阅览室”等一系列衍生产品。为了让更多的民众享受到同样高水平的讲座服务,2010年12月16日,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正式成立,并开通了讲座联盟网站,使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各图书馆的讲座信息,并可在线共享优秀的视频讲座资源。
三、为弱势群体用户开展特殊服务
弱势群体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的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容易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例如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进城务工人员、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对个人及组织的提升有决定性的影响。公共图书馆作为维系社会系统理性、和谐、有序运行的社会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深圳从2003年开始就把进城务工人员图书馆建设作为“图书馆之城”的重要内容,2007年又进一步将进城务工人员图书馆纳入“外来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明确提出超过2万人以上的大型工业区、企业兴建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图书馆的建设标准,并制订了实施计划。至2009年12月,深圳市已拥有进城务工人员图书馆(室)过百家,其中纳入市区图书馆一体化管理的有24家,除借阅服务外,每年开展读者活动350场。
随着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服务内容的不断更新,在图书馆管理中,忽视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人文关怀。为此,构建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创造一种源于读者、悦于读者、真诚灵动、人文亲和的服务氛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马林山,叶潮流.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深入发展研究――以安徽省高校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7(02).
[2]袁艳.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构建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