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范文

时间:2023-03-19 12:5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独立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独立思考

篇1

对于艺术创新立意确实难度颇大,究其原因大都与艺术家之心境,人生历练和秉赋有关。纵观当下艺术创作虽呈出多彩之光,但其绚烂的光环之中常常充斥着的是符号化的、表面化的、图像化似曾相识的急于求成之色彩,而缺乏艺术创作的独立思考。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复制、嫁接甚至挪移已有的符号做一些模棱两可的“创意”在作品中注射进“观念”“思想”之类的浅表层的“高深”。二是制造图像符号,以利于市场对自己的识别,一旦被接受便不断地去复制,君不见“小孩”“青花”“假山”“瓷器”等已蔓延成为当下图像的主体。三是癫狂的精神发泄,和不知所云的“禅意”。

对于缤纷众多的“创意”思维向线上大致可归纳为两条路径,一类是常规的正向思维,另一类是非常规的逆向思维。这其间常伴有发散性的和辐合性的方法。为了梳理一下人的思维结构的模态,不妨归纳一下人之思维特征。人的思维方向一般是线型方向,常用的思维方式是正向思维,也即垂线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有逻辑性的,它可以沿着一种方向、一个目标,一个观点走向思维的纵深之处。而逆向思维呢?则大不一样,它是对似乎是已成定论的观点、方法等逆反而思,使思维向对立的方向进展,因为它具有普遍性和批判性,因而利于新观念新方法的呈显。就其这两类思维方式在其间运用的发散性和辐合性之方法,可产生由外及内,由一个起点或多个起点向外发散和由多个起点向内聚合的“思维运动”。艺术思维与一般思维虽有共同之处,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般的思维方式是对零星材料进行不断的概括、整合得出一个结论,而艺术思维则是把审美经验不断进行捕捉的过程,更具有发散性。对于我们艺术家来说,这些思维方式已不自觉地运用了。但问题的关键是,你的艺术思维是否具有独创性。艺术思维下的结果――作品,是否具有新、灵、识的独立思考。新即出新,灵即灵性,识即见识。而“新”不仅仅代表艺术的形式不同,“灵”也不能混同于“脑筋急转弯”,“识”也并非是故弄玄虚。为了对此有进一步地理解,请允许我讲一点“题外”的话。

试以唐代清寒苦吟派诗人孟郊为例,他的《朝饥诗》中曰:“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诗人以琴弦被冻折,来借代饥寒交迫的贫寒之状,入骨三分。这是单线递进式思维的典型例子。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以老槐之根凸起地面来形容这个地方(县)的古老,以老马(坐骑)的瘦骨来比喻为官之清廉,这类以“类似并置”关系产生的对比是一意穷追,带有相似对比的特征,而非正逆并用的方法,凸显的深刻的艺术意味,可达意境的极致。接下来举一下正逆对比并置的构思方法,如陈陶《陇西行》中有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是一种同时反衬的构思方法,诗的意思是说,无定河边的白骨,好似是梦里的情人。但反言之,既然是白骨,怎可称为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意义上两极对立又含化统一的构句特点,因此,若从诗的意境上来品味这个“情人”,只能是家人意念中的亲人。这样一来诗中的“是”字具备了既肯定同时又否定的矛盾关系,更加强化了思念亲人的心绪,试想,此句若写成“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里情人”那便诗意大减,因为情人的实像是由白骨直接联系而生出的联想,没有多大的意念空间,但原句妙就妙在当看到河边白骨这种人的原本时,并不直接写“这就是情人”,而是由此联想到的是春闺里的情人的梦象,这样便从一种“虚影”引向了更深一层的“虚空”,而这个虚空的存在又恰恰是依赖于河边战场遗留下的一堆“实在”的白骨,这种构思方法是利于表现性艺术创作的,是可以通过反衬对比从另一个角度来深化对事物的认识的。这种意象转折与互生的方法对其他门类的艺术创作是具有广义性的。

当然文学与美术是不同的,不能生硬地将文学的构思方法直接用到造型艺术中,但两者在形而上的思维层面上是可以相互比照,借鉴和沟通的,这里要牵扯到关于通感的一些问题。通感,即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发感觉的转移,以体悟到超脱感官本位深度的有趣体会,如我们常常说的“热闹”“冷静”等词语便是具有感觉的相通之处。因为“热”一般是指触觉,而“闹”又往往是听觉器官首先感觉到的。而“冷静”也是如此,还有明代人说的“听音”,即形容香气的浓郁似乎可以用耳听到,诸如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因而,“热”与“闹”,“冷”与“静”组合成词,便具备相互衬托的连带关系,提升了对于感觉的感悟程度。德国的汉学家莫芝宜佳在研究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中关于通感的文论里说:“更为新颖的是空间和时间概念的扩展。西方人类学家和语言家指出,在绝大多数语言中,较为复杂的时间观念是较为简单的空间概念表达出来的。”又说:“《管锥篇》中,这一事实是作品‘通感’加以解释的,如果‘曲调’(音)被描写为‘彩色的花纹’和‘珍珠’,那么这就是‘空间’的‘颜色’和‘形式’向‘时间’的‘音乐节奏’的挪借。”那么可以这样认为这种空间向时间上的挪移,便是感觉之间互融、互化、互换的境界,对于造型艺术创作,这种由外及内,由内延外的方式是否可以予我们一些启发作用呢?另外,在当下社会中原来的明晰区分真与假、美与丑、崇高与卑下的二元对立区分法,随着非物质社会的进展,这种精神与物质相对立的观念正在消解,这在艺术中表现的往往是正反同时出现、善恶共时而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而相互融合。法国的马克・第亚尼针对当前的艺术现象曾指出:“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所以我们还可以在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中寻找创作灵感,在学科交叉的边缘中碰撞出创作的智慧。

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一般都是寻觅着属于自我的表现语言,甚至苦苦寻求着通往大师的路径。然而区别杰出艺术家与一般艺术家的分野在于:杰出者应是创立新观念、新思维者。一般来讲,杰出者不重复已有的思想、观念,但却可以在新观念下利用已有的样式或创造出新的样式。而一般艺术家往往是重复别人的观念,又重复别人的样式,甚至手法。有时这种重复别人的观念或样式往往被自己处理成换汤不换药的“改制”,这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艺术家应该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紧紧把握好所表现的事物所特有的或突出的性质而将之“出彩”。

篇2

比较分析2005年6月杭州各家媒体对“杭州地铁建设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所做的报道,我们不难看出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可贵。

其时,杭州楼市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正处在低迷中。杭州地铁建设规划获批,就像一剂强心针,触动了众多房地产商的神经,一些媒体似乎也从中看到了商机。于是,我们看到了各报类似的主题策划以及整叠整叠的新闻炒作。翻阅6月初的杭州报纸,不少报道都在铆足了劲给“地铁梦”火上浇油,少的三五版多的十余版洋洋大观数万上十万字的“专题报道”、“特别报道”,内容大多是所谓“地铁商机”、“地铁商圈”、“地铁概念房”!明明刚拿到“入场券”,文章标题却极尽煽情之能事:“地铁来啦”、“地铁终梦圆”、“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地铁经济惠及50个楼盘”等等,仿佛地铁已穿行在杭州人的脚下!

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尽管“杭州地铁建设规划”已获批准,但接下来还有许多繁杂的事务和方案要一步一步、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去做,就是每一步都异常顺利,按照规划,杭州地铁1号线一、二期工程和2号线一期工程也只是在2010年前“组织建设线网规划”,实际上杭州人要想真正坐上地铁,没有十年八年大概难成现实,而等到杭州地铁规划全部8条线路建设完工,更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情了。有人对此讥讽说:百姓还没找到感觉,记者已经神经错乱。

媒体为什么爆炒“地铁”?包围着这些煽情“新闻”的大篇幅的房地产广告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据说,有的媒体因此获利数百万元。

在这场热热闹闹的媒体炒作中,《钱江晚报》6月9日头版头条标题新闻、《财富》版头条稿《地铁很美,但还很远》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文章写道:“不能否认,作为现代化都市的标志,地铁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举足轻重,2010年一批杭州人的生活肯定将随着地铁而悄然改变。然而眼下,属于一缕春风的地铁规划要实现众人盼望的满园芬芳,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规划’从纸上走下来的过程需要美好等待的支持,更需要理性指导下踏实的脚步。”同时,该报又以《地铁美梦,多少问号在前头》为大标题,用一个版的篇幅列举了建造地铁“必须直面”的“问题”和“在所难免”的“众多考验”,以及由地铁梦诱发的三种“发烧症状”:郊区房一夜间成香饽饽;开发商借机涨价;沿线商业踏上金光大道。

《钱江晚报》这组客观、冷静的报道让笔者肃然起敬。如果有人问我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来自哪里,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来自经过记者独立思考后与众不同又代言民心的声音!而正是这种“冲破表面现象”的声音,拨开了淹没在甚嚣尘上的地铁报道的迷雾,帮助读者理解了事物的复杂性,从而找准了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现实位置和努力方向。

美国报人普利策有一段很著名的话:“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情,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①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李希光也曾说:“在今天的社会里,谁掌握媒体,谁就掌握声音;谁掌握声音,谁就控制了民主。如果我们意识到,媒体的发展,特别是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对声音、民主的遏制,我们更应该有意识地给弱势提供表达意见的平台。”②面对市场化的冲击,媒体当然要搞好经营,但绝不能因逐利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损害媒体公信力。以一个新闻人的职业敏感、敬业精神和真诚勇气,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小心而大胆地维护公众的知情权,维护新闻人的道德良知、尊严和操守,这是每一个记者编辑乃至媒体的责任所在,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青年时报)

篇3

这是我很久以前看到的故事。一位秀才要去上京赶考,旅程住店的时候,一天晚上做了两个梦。一个梦是一颗大白菜种在了墙上,还有一个则是下雨天,他既打伞,又带着斗篷。

秀才就找人帮他解梦,那个人告诉他:你还是回去吧,不要考试了,你看大白菜种在墙上,那不说明不靠谱嘛。另外一个你既打伞又带着斗篷,岂不是多此一举?

秀才很郁闷的准备回家,当他跟店老板辞行的时候,店老板很是奇怪:“你不是还没考试吗?怎么就准备辞行回去了呢?”

经过秀才的一番解释,老板笑道,“我也会解梦,帮你说一说吧!白菜种在了高墙上,那不就是代表高中的意思吗?打伞又带斗篷,这不说明说双重保险有备无患吗?那肯定是会中的!”

听到这里,秀才开心地留下,后来真当真中了一个探花。

篇4

其实,市面上的这类文章很多,我忽然开始怀疑,这可能只是化妆术,一种涂白,是她枯燥的留学生活的一剂调味料。被美化的东西,可以上台表演作秀,但这远不够作为了解一个人的心路历程的材料,那些被填充的缝隙与细节,才是最重要的。

还好,她不是摆出一个姿态与这些对峙,或者嬉皮笑脸地绕道而行。她直面你,除了你的这个问题拒而不答,她继续她的絮叨,谈天说地,其实答案不言自明。

她很聪明,选择了一条捷径:若要对抗轰鸣的痛苦,那就得返回生活本身,拾起曾经被我们不屑的小事,重塑我们的道路。因为只有当个体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不受到任何一方势力的牵绊――宏大的政治理想中未实现的沉重感,被迫成为权力博弈的一个棋子的那份“身不由己”感――这些都不能成为她寻找与获得生活意义的成本,她才能宣告自己的自由。

刘瑜不爱那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与你一起慢慢变老”中对时间的无奈,直说“与家具都没区别了,还有什么意思”。她不畏惧逆着热门观点,与一干人打口水仗,退出集体,原因是不同的集体待遇其实一样,温暖但压迫。

她在用自我认知对抗孤独痛苦,交付着自由的租金。自由的范围越大,意味着她思考得越多。

篇5

也许就算是他们现实生活当中真的断奶了,在精神上也无法断奶,如果没有一种真正独立思考的能力的话,有些走到哪里都有依靠别人。

只好向曾经的我们也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未成年之前的我们总是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靠自己一个人无法解决的,我们可以说更多的话,做更多的事情,却无法在最关键的时刻由自己一个人做出最后的决定。

我想那个的时候的我一直都很羡慕那一个穿着裙子,个性非常张扬,但是气质又非常好的小姐姐。

也许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渴望着另外一种惊喜和自己来相遇,也许这样的生活持续到某一种状态之后,我们总会觉得他其实就是我们想要的一种状态吧。

篇6

在我国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中,独立思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目标。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为了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需要全面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使其独立的开展学习和工作。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需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思维的提升,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人而不是一个制造分数的机器。

二、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原因

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仍旧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量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灌输式教学方式盛行,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

对于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而言,灌输式的教授方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已经根深蒂固。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向学生教授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的主要目标则是通过考试,升入好的中学。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占据着主导地位,给出学习的标准答案让学生记忆和背诵,学生只能盲目的全盘接受,甚至从不思考,而无法挑战权威。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大量的作业充斥着学生的生活,让小学生无法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学习方式,而只能根据教师教的内容和练习册中的内容被动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只能被迫的学习,而丧失了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妥协,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感到无所谓。

2.应试教育观点盛行,禁锢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目前,我国的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育评价多以考试分数为主,造成学生们看重的是高分数,学校最看重的是优秀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小学生的课程负担日益加重。有研究显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平均每天在校学习时间是6个小时,课外辅导每天1小时,家庭作业多数要写2个小时,超过三分之二的孩子感到自己是超负荷的学习,这就使得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展开思考,客观上其主动型思考能力欠缺的现象出现。

三、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方法

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备要素,社会对人才的各项要求也越来越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所以要想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小学数学对于开发人们的智力和思考能力具有很大作用,需要引起充分重视,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独立思考能力。

1.创新学习氛围,力求学生主导

众所周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呆板的教学方式,严肃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只能接受教育。因此,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的独立思考能力,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即让学生主导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同学们小组讨论学习,教师成为真正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2.结合实际生活,开展趣味教学

有调查发现,84%的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他们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甚至让人昏昏欲睡。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活跃数学学习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们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比如,老师可以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普通的生活中提取一些趣味性强的话题和素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小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运用肢体语言来增加趣味性,让学生用双手慢慢合拢表示把两个物品合起来,充分理解加法的意义。再如,让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图形时,我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们搜集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物品,带到班里自己先摆一摆、推一推、滚一滚,感受不同物品的特性,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实际生活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逐步培养他们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

3.创造轻松环境,提倡课下思考

课堂上学习知识,课堂下温故而知新。因此,在课下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应的技能。课堂外的学习可以通过数学文化探讨来实现,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活动,教师和学生都为参与者,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开展数学基础知识探讨,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如按班级中的四人小组进行分组,按抽签分组,或随机分组等方式来设置多个数学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内部指派两名联络员,主要负责小组内部的各种活动,学生联络员可以轮流担任。而进行探讨的数学话题可以由小组成员自行收集和挖掘,从而更好的培养其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定期的进行必要的启发,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独立思考;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19-02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梧州学院为大一新生开设得最为普遍、影响力大、受益面最广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充满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基础教育,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辅助技能,也为学生今后在计算机学科领域定位兴趣与发展方向奠定基础,还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来源地等不同,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差异非常大,从而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考核手段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一、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不再单单是一门技能了,它更是一种工具,一种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教师的责任也不仅仅是传授给他们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培养学生掌握对Windows和Office的使用方法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及工作效率,甚至用计算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开展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而现实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思维不活跃。目前,国内外种类繁多的软件当中,有很多是功能相同,操作类似的软件,比如说Word和WPS,很多学生学习了Word而且在相关考试中也得到了高分,但是一遇到WPS后就慌了手脚,不敢操作。计算机的发展是迅速的,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过时”了。另外一种情况是,学生喜欢照葫芦画瓢,在做实验练习时,学生往往喜欢做实验教材上的内容,而实验教材往往将实验的详细步骤都写出来了,学生就一味地按照每一步去操作,当有某一步操作错误或者不会操作时,就不会往下继续操作了,导致后面的操作终止了。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其一,教师在布置实验内容时没有指定具体的任务;其二,学生在学习思维上形成了定性思维,没有创新和自我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许多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不会独立处理问题,或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不是由于题目做得少,而是平时缺乏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果平时对每一问题都能独立地进行分析思考,遇到问题自然会去钻研,而且敢于独立钻研,独立解决问题。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往往都是按照教材,从计算机的发展开始讲解,一直到操作部分,仍然是按照教材平铺直叙地讲解,如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如何使用,如何复制、粘贴、移动和新建文件等,到了Office依旧风格不改地从如何打开、新建、关闭文件,到如何更改字体、格式、添加图片、更改属性等逐一介绍,枯燥乏味,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生认为只要通过了考试,就算任务完成了。而考试题目每年几乎没什么变化,导致一些学生只会做模拟题,而对Office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水平很低。

以上各种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以往以应试为导向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从根本上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不管是全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还是学校组织的考试,考试大纲都相对固定,学生认为通过考试只需要做几套模拟题就行了,可以不用进行较深层次的学习。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来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

二、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

独立思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是否善于独立思考,是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主要思想,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依葫芦画瓢,学会独立思考。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采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考。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机,相信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的方式为突破口,激发学生乐于思考的欲望。要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主动学习的局面[3]。

2.为学生搭设合作学习的平台。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的班级学习气氛浓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比如在课堂内外更多地为他们开辟讨论、争论和辩论的场所,搭设更多的思维碰撞的环境,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时,让学生分组配置计算机,比较各组配置的性价比,或者让学生深入到一些电脑城进行实地考察,更直接地了解各种硬件配置。在介绍Office操作时,往往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可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这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比较各种操作方法,从中选取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既起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也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起到了促进作用[4]。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首先,要重视揭示思考问题的思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必须将思考问题的过程揭示出来,便于分析和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自己要弄清教材的思路,还应将教材的思路适当地揭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从教材编写者思考问题的思路来认识和把握教材。例如在讲解Excel中的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自己运用的思考方法也传递给学生,如何应用公式和函数,以及使用哪类函数等。在介绍到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时可以与学生一起思考,现场分析,现场推演,让学生直接看到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基础,在基础教育中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学习阶段注意培养,形成习惯,这比多解几个题更重要。有了它,学生就有了自我探究的动力、积极性和能力,就有了独立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利利,吴方,谭忠兵,李书涛.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8):16-19.

[2]程斯纳.成长的思考――浅谈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能力的缺失与培养[J].科教导刊,2012,(02):4-6.

[3]吴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阶段教学设计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8):9-11,16.

[4]葛杰.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高职高专《统计学原理》课程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60-61.

篇8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 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懒于动脑,对于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教师有时故意让不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他们要么不说话,要么乱说一通,根本不着边际,显然没有思考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顽疾”的产生?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思考、大胆回答呢?下面是我对此问题一点浅显的见解。

就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重在理解,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使之成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关健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勇于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 通过独立预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一般上新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先预习10-20分钟,在这个时间段要求学生独立的进行,不允许说话、讨论,更不允许交头接耳,时间根据课的需要而定。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①找出自己的疑点;②画出自己不会的地方;③已经都会的可以做课后的习题。这个时间段学生完全在独立的完成一切,老师不指导,学生不交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摈弃那种“等、靠、帮”的习惯,在独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同时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问题,至少自己要回答出一个。有时上课的时候还故意的设计错误的地方,看学生是否真的思考了,而且出错的时候我还故意强词夺理,试图说服学生,但学生会给我正确的理论依据,此时我会恍然大迷,极力的表扬学生,学生更会有一种越师的自豪感,更加自信。

2 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了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要通过适时的总结,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和鼓励。如有的教师定期总结学生提问题的表现,从中评出“提问题小状元”。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问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开始时,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五个层次的递进目标:①敢提问题;②能围绕学习中心提问题;③能提出有份量的问题;④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⑤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层次,经过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使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和形成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3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关注、关心我们的学生,用期待、希望的眼神鼓励我们的学生,对也英雄,错也英雄,只要回答就是胜利,那么我们的学生还能不思考吗?

4 给学生充分的机会来进行独立思考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除了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方法上给以指导外,更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现在很流行使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四十分钟花十几分钟讲授新知识,然后设计大量的习题给学生练习巩固。其结果是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太少,只是机械的反复训练,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依然没有摆脱“满堂灌”的框框。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只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不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感到负担过重,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甚者因此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新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的人。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才是行之有效的,没有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的智慧就不能发生碰撞,思想就不会实现交融。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前提,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问,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组内同学互相交流看法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轮流在班内发言,再由本组同学补充,然后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否则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将流于形式,如有些讨论时间小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这样讨论,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极易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两极分化。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因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已独特的见解,多留心听一些会对自己理解问题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即能集思广益,又能促使学生认真、积极地思考问题。

5 教师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因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这不妨从破除教师的权威开始:课堂上如果遇到了学生的“节外生枝”或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热情地欢迎,冷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如果是确有价值的意见,就应随机应变地将其转化课程资源。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课文中有一个问题: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什么?多数学生都赞成小猴,说它聪明、勤劳,老师也认可了这种观点,就赞成小猴。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却说赞成小牛,同学生们普遍不赞成,教师及时制止同学们的非议,让这个同谈谈想法,他说:“小牛吃了半袋麦子,可以将剩余的麦子种下,这样即享受了生活,来年又可以多收一些麦子,即不像小猪那么贪吃,也不像小猴一点也不吃,生活太清苦了。”这种说法同样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问题的思索与审视,敢于向“标准答案”质疑,这样更拓宽了同学们的思考问题的思维。

篇9

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展示并表达独具特色的思想,成功者大多数有极具个性的思想,有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所以。家长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父母应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1 营造一个思考的氛围。在家庭中,营造思考的氛围,对孩子形成独特的个性,表现有创新意识的思维、举动非常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小或以为孩子不懂事、需要大人照顾等而把他看成是大人的附属品。要知道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空间。

2 让孩子学会思考。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与交谈过程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吻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他(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些?”“你的想法有根据吗?”等问题。用以引发孩子的思考。

3 倾听孩子叙述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想法常常是天真、幼稚甚至可笑的。尽管如此,父母仍要抓住他们谈话中有趣的、有道理的论点,鼓励他们深入地“阐述”,使他们尝到思考的乐趣,以增强自我探索的信心。

篇10

关键词:初中生; 独立思考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50-001

我通过观察与思考,认为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年龄较小,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缺乏独立思考的坚实基础

初中生的年龄大致在13岁到16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孩子是在百般呵护下长大的,生活经验少,比如当学到质量、速度、温度、热量、功等物理量时,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估测题:一热水瓶水大约有多少千克?人步行一分钟通过多少距离?洗澡水大约为多少度才能不冷不热?……这些问题就物理学本身是没有难度的,但是学生遇到它,却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手到擒来。因为他们几乎从没烧过水,走过路却不知道一步有多长,爬过楼却不知一层楼有多高,对温度、冷热更是没有感知……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他们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初中生虽然还是未成年人,但是应该说他们对待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然而在家长和老师眼里,总是觉得他们都还是纯粹的孩子,往往事无巨细统统包办,扼杀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我们老师和家长惯出来的。

2.我们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

我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忘记了其实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远比让他们记住某些知识重要的多。曾经看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中学校长教高三毕业班的化学,他所教的同学在高考中化学的平均成绩是94分,这些同学绝大部分进入了大学的不同专业。一年后这些同学放假回乡后纷纷来看望这位校长,他突发奇想,拿当年高考的化学试卷对这些同学再进行了一次测试,结果出乎意料,平均成绩只有16.3分。所得分数主要是与化学思维方法有关的内容,换句话说具体的知识和运算方法几乎遗忘殆尽。从这个例子笔者看到知识的记忆只是暂时的,然而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将伴随一个人的终身。

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我们今天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训练、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试想对于在这种处境中的人如何能具有思考的能力?而作为教师我们经常给学生们总结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经常告诉学生能牢牢记住知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在比较重力和压力时,因为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比较薄弱,于是我总结“只有单独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的大小才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如此种种,教的时间越长我们的经验越多,学生得到的现成的东西越多,自己思考的机会越来越少,也因为我们总结的东西毕竟要比学生的全面精辟一点,所以他们也不再需要自己去思考,使他们养成“拿来主义”的懒惰习惯,从而使他们独立思考的功能在无意中逐渐丧失。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

时代在发展,时代呼唤我们要努力培养学习型人才,人不可能一辈子不脱离学校,大多数时候的学习需要自学,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缺乏自学能力,这是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

现在看来,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贯彻实施这一思想呢?

1.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激发独立思考的热情

就初中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假如我们能适时抓住他们的这一点,一定能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独立思考的热情。

八年级的第一节物理课——“有趣的物理现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张狭长的小纸条压在粉笔下放在讲台边缘,要求学生把纸条抽出但粉笔不能倒。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失望之余都希望知道怎样操作,此时我轻描淡写的用手指抽打了一下露出台面的纸条,纸条飘飘摇摇的落到了地面,学生几乎都没回过神来一致要求再做一遍,再次成功之后教室里一片惊叹,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不需我的指令,学生自发的热烈讨论,不需要他们讨论出严谨的答案,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与探究欲望也就足够了。

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容置疑,我们是要考试的,我们是要对学生负责的,但是剥离物理的本质,把它幻化为一道一道习题,这明显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在“粒子与宇宙”这一章中,宇宙的形成只需学生知道“宇宙大爆炸”这一名词,其余在考试中基本不做要求,但这里的内容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最心向往之的,所以趁周末给他们布置了任务:以“我们的宇宙我们的家”为主题分组在课上展示。各种关于宇宙星系的知识通过学生们自己展现在大家眼前,每一组都把课件做的美轮美奂,相信在了解宇宙的过程中他们也是经历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