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寻寻觅觅范文

时间:2023-03-29 15:0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声慢寻寻觅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 意象 叠词 情感 《声声慢寻寻觅觅

一、整体感知

师:仔细朗读全词后我们发现这首词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用词作中的一个字概括。

生1:愁。

生2: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从这一句看这愁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生1:无法概括的,是因为愁太多。

生2:她的愁多到一个字说不清。

师:古来多人写愁,李煜曾有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愁是像东流的江水一样绵延不绝;李清照在她的《武陵春》中也写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多到沉重,载不动的愁。可这些毕竟是可以言说的,而愁至浓至重时,再也无法找到恰当的文字形容。

师:看来大家都读懂了,法国诗人克罗岱也读懂了,并把《声声慢》做了改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绝望》。

师:大家觉得克罗岱写的好不好?为什么?

生1:不好,太直白。

生2:简直在喊叫,毫无美感。

生3:难以欣赏。

师:克罗岱的这首诗的感情处理得太直白,不符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那李清照是如何委婉处理的呢?

生:用意象。

师:李清照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愁”呢?

二、体会意象――间接抒情

生1:淡酒。

师: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喝酒?

生1:高兴。

生2:是伤心。

师:李清照一定不是因为高兴,找到那一句看看她为什么要喝酒?

生1:“怎敌他,晚来风急”。

生2:她是要御寒的。

师:寒从哪里来?

生:身上和心里。

师:在诗词中用到酒这个意象的例子有很多,你们还能想起哪些?作者又在这些诗词中用酒寄托了自己什么感情呢?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在感叹时光,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生2:“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是说作者满怀失意无从解脱。

生3:“呼儿将出换美酒”,以酒解愁,故作潇洒的无奈。

生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说的是怀才不遇之愁。

师:通过大家以上的举例,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师: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作者心境是何等惨淡。你们还看到了哪些意象?

生1:秋风。

师:古人喜欢用风来寄托感情,春风喜悦,秋则悲秋,何况是这急风!举几个例子。

生1:“八月秋高风怒号”,这是在说自己及天下寒士的窘迫。

生2:“风急天高猿啸哀”,已老的作者依然在外漂泊,苍凉秋景蕴含着无限悲苦。

生3:“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怀”,这是在思念远方丈夫。

生4:“古道西风瘦马”,漂泊的人听到秋声,写的是乡愁。

师:所以“秋风“在此渲染了孤苦无依的愁情,表面作者是在怨天,实则是在伤感自己的衰弱与境遇。

生:秋雨。师:我们现在是夏天,风是暖的,雨大但来得快去得也快。秋雨有什么特点?

生1:是淅淅沥沥的。

生2:绵绵不绝的冷雨!

师:所以文中是“点点滴滴”。你们印象中还有哪些写秋雨的例子?

生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生2:“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师:秋雨已是凄苦,作者眼前所见所感却不尽然,是“梧桐更兼细雨”。我们来说说梧桐,能想到哪些句?

生1:“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更苦。”

生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梧桐一叶知秋,本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这日落时分的点滴冷雨,这光景,怎能用一个愁字概括的尽呢?还有其他意象吗?

生:大雁。

师:大雁,知时鸟也,常引游子思乡,羁旅伤感。我们一起来想几个运用了大雁意象的诗句。

生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失群的孤雁,写出游子的孤独与悲切。

生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花开前想家,雁走后,人还在。

师:传递书信的使者,人形大雁想起了谁?旧时相识,雁如是,人已故,不止如此,李清照离开家乡,大雁可以飞回,人却再无法看那熟悉的山河。所以,大雁所象征的情感有相思、有离愁。

师:大雁意象在我们熟知的很多诗词中都有运用,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语言符号,它们意味着――。

生1:离别,离愁。

生2:还有“黄花”这个意象。

师:没错,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媲美,但作为傲霜之花一直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赞其品格,赏其清高。有例子吗?

生:“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师:这是元稹对坚贞高品格的追求。

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满地”说明花多,“堆积”是说花乱,两个词都告诉我们这已是落花。这般残花,还有哪一朵,还有谁是值得采摘的呢?那么人呢?生1:青春已逝。

生2:美丽不再,年华已老。

师:这里既有无心摘花的郁闷,又有顾影自怜、暗自神伤的悲叹。同是黄花,却再无当年“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心酸、凄楚油然而生。

三、品味叠字――直接抒情

师:作者用了七组叠词,从意思上讲,叠词和单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比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与“寻觅,冷清,凄惨戚”体会叠词运用的效果。

生1:增强了表达效果,使愁苦更绵长。

生2:我们似乎看到她在房里走来走去,寻了又寻,觅了又觅。

师:失去才会寻,寻而不得才会觅(更仔细地寻找),一种茫然恍惚的神态跃然纸上。层次清晰:从内容上步步写来,由浅入深,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开篇就笼罩上一种浓重的哀愁。与下片的点点滴滴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师:这七组叠字一直为词论家所盛赞,因为男性作者很少能写出这样的词句,他们可能真的写不出来,因为这是心情一路的堆叠,而堆叠正是因为女性的细腻感官。这样开篇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

师:作者在寻觅,你们知道她在寻觅什么吗?

生1:赵明诚!

师:说得对,一是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但转瞬即逝。于是纳兰词中有言:“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可你们若只是把李清照当做一个只知道男女之爱的妇人,可就太小瞧她了。

生:还有国家。

师:她不愿看山河破碎,欲将血泪寄山河。她寻觅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生:冷冷清清。

师:这冷清包括几个方面?

生1:天气冷,冷冷秋风秋雨。

生2:境遇冷,只身一人的孤独。

师:这冷冷清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环境的冷清,一是内心的清冷。此时此刻的她,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驱寒解愁,当然是凄凄惨惨戚戚。

四、总结――怎一个愁字了得!

篇2

关键词:中职语文;婉约词派;比较分析;艺术风格

宋词有豪放、婉约之分,柳永和李清照分别为北宋和南宋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时入选职高语文课本,这两首词同属于婉约词,有很多相似点,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一、同为婉约,写情:离愁别恨,如泣如诉

柳永是宋词开拓期的代表之一,是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反对以诗文之法为词。他们都把婉约词的创作推向新的水平。他们的词在内容上、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上,虽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但他们抒写个人身世、在表露与亲人离愁别恨上,其情态之深厚、细腻,又是其他词人无法比拟的。《雨霖铃》《声声慢》在总体风格上未超出婉约词的范围,并被后人誉为婉约词中极有代表性的千古名作。

《雨霖铃》抒发的是词人离亲之痛。柳永早年屡试不第,仕途坎坷。面对“生离作死别”的红粉知己,由于双方感情极深,所以这种感情表现得尤为缠绵、深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节刻画,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泪眼达万绪,使人伤心落魄。真把儿女深情写到入木三分的程度,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雨霖铃》正是从细腻的情感世界中,道出了婉约的韵味。

《声声慢》抒发了词人在国破家亡之后的那种孤愁之情。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北宋灭亡后,夫妇二人先后南渡,不久丈夫暴亡,她失去了依靠,孤身漂泊。词中透露出对亡夫的追忆,对离乱生活的哀怨。词的开头连用七对叠词,逐层深入地刻画了由于战乱而饱经磨难的妇女形象。征鸿的声声啼鸣中传达着词人的绝望哀愁,使人读来有一种哽咽难言,悲伤至极的感受。晚秋、淡酒、急风、飞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种种情景触动了主人公愁苦凄凉的心情,加上梧桐的雨滴声声,真可谓触处皆愁,如泣如诉。词人这样消极绝望的表现,不只是个人的愁苦,而是代表多少不幸妇女在动乱时代里的苦难遭遇,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同为铺叙,写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先两首词同为铺成叙述,但笔法却各呈异彩。《雨霖铃》先由写景入笔,然后写人的离别。在描述离别场景时,先后从场面,人的心绪和“执手相看泪眼”的细节动作以及“无语凝噎”的内心活动等方面精雕细刻,把人物情态表现得很真实细腻、入微传神。眼前离别写完之后,词人又把他的笔触伸向主人公远行之后的种种设想中去。写设想的情景时,仍扣住眼前的离别时刻。从傍晚写到“暮霭沉沉”的万里征途,再到深夜的借酒浇愁,再到酒醒杨柳岸的黎明。《声声慢》则从早晨起床后百无聊赖的寻觅,借酒浇愁,写到风送雁声增加惆怅,逐步深入地抒发可伤可叹的情和景。下阕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独坐无聊,时光难熬,黄昏到黑夜,用秋雨打梧桐极写愁情之苦,最后以一个“愁”字概括全词。两首词在铺叙中时序安排都极为清晰,章法严谨不乱,人物内心世界在铺叙中得到委婉细致的表现。

其次两首词同写秋景,融情于景。《雨霖铃》起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离别意。“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将离情推至极点,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这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意境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绵,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声声慢》从“寻寻觅觅”点出环境的“冷冷清清”,接以“凄凄惨惨戚戚”,仅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李清照对秋景的选择可谓意境独到。写晚风、秋雁、梧桐和细雨,触处皆愁。

三、同为慢词,用语:口语通俗,叠词传神

语言上,两首词通俗晓畅,词人都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提炼生动活泼的民间口头语言,充满了生活气息。《雨霖铃》中“念去去”“千种风情”,《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俗语口语的运用,纯朴自然,雅俗共赏。

两首词在语言上另一特色是叠字的运用。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怨为凄厉,强化了感情的迸发,产生了音乐的效果。如《雨霖铃》中的“去去”“沉沉”,《声声慢》中叠字运用更是脍炙人口,受到古今诗家的高度评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十四个叠字,嘈嘈切切,似银瓶乍破,珠落玉盘,摄人心魄,使人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篇3

一首《声声慢》,瘦巧的身影,从千年中婉约走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这一寻觅,上千年!

还记得,早年无忧,搜集书画金石,夫妇共研习,是何等的美满与幸福!谁曾想,世事沧桑,风雨相袭,失夫物散,到头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又怎一个惨字了得。

颠沛流离中,还不忘“人在何处?染柳烟浓。” 似水柔情,细腻中缓缓流露!“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又怎能掩饰“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心中那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如今,依然“落日镕金,暮云合璧”,可“人在何处?春意又知几许?”

一首《声声慢》,凄苦而悲惨的生活,丰富而内敛的情感,婉约而俊秀的词风,留给后人寻觅上千年。

篇4

关键词:李清照;语言创新:叠字特征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享有盛誉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她在强调词的协律,崇尚典雅情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自己的词作独树一帜。在叠字叠句的用法上,她突破传统格律诗词的束缚,广泛吸收民间及前人的叠字使用优点,使她的抒情词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清照的《声声慢》,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欣赏,特别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句,大胆联用七对叠字。尤使词人们和词评家们赞叹不止,称它“创意出奇”(《鹤林玉露》),“用字奇横”(《词律》),“句法奇创”(《词微》)。当然也有少数人持异议,理由是“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自西斋词话》)。甚至有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殊不可解”(《词林纪事》)。过去曾有人认为在词里动用叠字是李清照的创举,这种评价也是不妥贴的。

“叠字”又叫重文,从商周铜器铭文“子子孙孙永宝用”开始,在各种文体中都使用过叠字(孙正刚《词学新探》)。比较而言,在韵文里运用得更多些。艺术感染力也更强烈一些。《诗经》、《古诗十九首》里叠字运用不乏其例,而在唐诗里可谓司空见惯。如自居易的“新诗三十轴,轴轴金石声”。甚至有的诗人不惮其厌连用叠字,比如韩愈的《南山》诗:“延延离又属,夫夫叛不遵,喝喝鱼闯萍,落落月径宿,间阎树墙垣,蛾蛾驾车厩。参参削剑戟,焕焕衙玉绣。敷敷花披萼,啕闽屋摧雷,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

叠字的运用,并不是李清照的独创。然而她也不是照猫画虎,或生吞活剥,而是在前人的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些叠字运用巧妙而又贴切,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正如前人徐虹亭所言“首旬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在运用叠字方面,李清照之所以独占鳌头,是因为她的词作《声声慢》,这首词的开头连用了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得大胆而成功,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其大胆之处在于:《声声慢》有平仄二体,她用的是仄体,而且在词的开头,连用十个难发的齿音:“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多的齿音连用,是前人所没有的。由于这些叠字和思想内容的表达有机地揉和在一起,显得独具匠心。这十四个叠字包含了三层意思,而这三层意思浑然成为一体:“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表达作者的心理感受,作者内心孤寂而空虚,想要寻觅她过去美好生活,结果是什么也寻找不到,这就更加深了她的沉寂索寞之感;“冷冷清清”则写环境的悲凉,这样的心情又恰逢乍暖还寒的季节,自然倍感清冷:“凄凄惨惨戚戚”,进一步书写内心感受,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廖廖十四个叠字竞融铸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人们推崇李清照叠字运用的原因所在。

李清照叠字运用恰到好处,而不在多。在元杂剧中,用叠字句最多的《货郎担》第三折:“我则见黯黯惨惨天涯云布,万万点点潇湘夜西。正值得窄窄狭狭沟沟堑堑路崎黑黑暗暗彤云布,赤溜赤溜潇潇洒洒断断续续,出出律律忽忽鲁鲁阴云开处,霍霍闪闪电光星注,正值着飕飕捧摔风,淋淋渌渌雨,高高下下凹凹答上一水模糊。扑扑簌簌湿湿渌渌梳林人物,却便似一幅惨惨潇水墨图。”这样的叠字的运用,把一个双叠和两个双叠交错安排,形成音节繁促嘈杂,渲染出云密天暗,疯狂雨骤之势。但终觉叠字用得过多。我们知道,万绿丛中一点红是美,红遍郊野也是一种美,但前者能够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元人乔梦符的《天净沙》小令:“茑茑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这样的叠字毫无真情实感可言,纯粹是一种文字堆砌的游戏,都受到人们的讽刺;清代一位女词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叠字词:“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遥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全词总共九十五字的词篇,叠子多达五十八个,有名词叠、动词叠、形容词叠、代词叠,叠法灵活多变,毫无堆砌板滞的感觉,的确是全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新创造。认真探究起来,这首词运用叠字虽然报精到,在叠字的数量和用法的灵活上甚至超过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但从总体上来说,却仍不及李词其调十四个叠字凝练、含蓄,所包蕴的情感内容也不及李词丰富和深刻。由此我们认识到,艺术创作中技巧诚然是重要的,倘若它不能完美地为内容服务。技巧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光彩。李清照《声声慢》词起调十四个叠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成功的经验主要也就在于能真切而深刻地表达了女词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细腻而丰富的心曲。

李清照的词敢于创新,不仅在叠字运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叠句和偶句运用上也独见功力。叠句如“甚霎儿晴,要儿雨,霎儿风”(《行香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声调和美,节奏强烈,琅琅上口,从而使感情随声调的起伏变化而升华。对偶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人悄悄,月依依”(《诉衷情》)等,都是极佳的对偶句,平仄协调,属对工整,圆润如珠,优美和谐。

篇5

1、含义:词和词常常可以连起来用;

2、判断:以词的形状来判断,有两个要素,一是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二是单个字的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个字或偏旁;

3、举例:红红火火、恍恍惚惚、三三两两、卿卿我我;

4、叠词在诗词中的运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叠词;英汉叠词异同;李清照词《声声慢》;翻译

一、绪论

语言都讲究声音美, 汉语为此, 英语亦然。其中的一种方法就是使用重叠词和重叠词组。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词语的声音配合得和谐, 会有助于意义的表达。而汉语叠词的代表作莫过于李清照所作的《声声慢》中的十四叠字了,该词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叠词绝唱。当时李清照正经历祖国沦陷, 金石散尽, 丈夫故去等一连串打击,故而全词中弥漫的感伤绝望的氛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无一不带有感伤的色彩,尽现词人孤寂落寞、凄婉哀怨的心境。可是原词愈深刻独到, 翻译难度愈大。因而,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该词的三个英译本,探讨如何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音美,意美,形美。

二、英汉叠词格式

1.汉语的叠词格式

叠词作为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使用非常广泛。不管是在名词数词两次形容词副词动词都有重叠变化,汉语的重叠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重叠式,另一种是部分重叠词。

(1)完全重叠式。①AA式:花花;绿绿;冷冷;清清。②AABB式:安安静静;抽抽搭搭;吞吞吐吐;郁郁葱葱。③ABAB式:学习学习;讨论讨论;复习复习。

(2)部分重叠式。①AAB式: 水汪汪;天苍苍;绿油油;凉丝丝。②BCAA 式: 波涛滚滚;白雪皑皑;得意洋洋;风尘仆仆。③AABC式: 斤斤计较;楚楚动人;心心相印;步步为营。④ABAC式: 一举一动;尖声尖气;晃头晃脑;成双成对。

2.英语的叠词格式

英语重叠词利用不同方式的重叠构成,而音韵的重叠又各不相同。按现代词汇学的观点,英语重叠词属于次要拟声词,英语中的许多单词是双音节以上的词,可分为头韵词、尾韵词、双韵词、和同名叠词。

(1)头韵重叠词。此类重叠词是通过首字母相同的词语构成语义相关、形式对等的复合表达。如: sea- saw , ship- shape , spick- span。

(2)尾韵重叠词。此类重叠词是通过词语中辅音的更替和主要音节音韵的重叠构成,两词之间语义相关,这种类型中第一个辅音或辅音群被替换。如: bow- wow , helter- skelter, lovey- dovey , super- duper, willy- nilly等。

(3)双韵重叠词。在英语语汇中,通过元音变换或利用双韵构成重叠词,因其前辅音相同形成了双声,而其后辅音也相同,既押尾韵又押头韵。如: chitchat , coca- cola , ding- dong , flimflam, ping- pong , tip- top , wishy- washy 等。

三、李清照诗词中叠词的英译策略

《声声慢》是李清照运用叠词营造凄婉意境,达到的艺术“绝唱”,尤其体现在历来被人们高度称颂的十四个叠字的完美运用上。本文综合了三位翻译大家对声声慢十四叠字的译作分析,总结出三种汉语叠词的英译策略。

(1)化难为易。该翻译策略主要以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译本为例。汉语倾向于使用叠词以求文采,而英语则较简洁易懂。因此在翻译汉语叠词时,许多翻译大家都选择只把握整体内涵,使用简练的语言来翻译原作。许渊冲在翻译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就选择了这一种翻译方法。其译文如下: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bad, so drear;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许渊冲的译文增添很多原词没有的内容,寻觅的是“what I miss”, 冷清的是 “I know not what it is”凄惨的是“without cheer”。这样一来就把原词没有说明的内容显性地表现出来,使得化难为易,避繁就简。同样,许渊冲先生也采用了英语叠词中的头韵和尾韵。如每句开头都用I开头,miss 和is,drear 和cheer相呼应,在强化语义的同时增强了译文的音美及形美。

(2)化抽象为具体。汉语的很多叠词都是抽象化的概念,为了追求音律美和节律美,所以会造成词语的重复,所以,很多译者在遇到这种情况下,都采用解释的方法加以处理,使得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概念,更增加读者对内涵的理解。如翻译大家林语堂的译文便如下:So dim, so dark;So dense, so dull;So damp, so dank, so dead!

林语堂的译文摒弃了长句, 对原文叠词的处理多用单词或短句。以so 开头的词语对应原文的一组叠词,刻画了词人由于寻而无果所产生的冷清凄凉之感, 可见译者对原词内容的把握十分地道。选择以d开头的几个词语dim, dark, dense, dull, damp, dead读来倍感压抑。且译文的语义逐渐加深。并且成功了运用了英语叠词的头韵。使得抽象化为具体,使得译文生动形象。

(3)得“义”忘“形”。汉语叠词是集音、形、意、美为一身的特殊表现形式,不过要做到形意兼顾绝非易事。因此,很多译者在准确,完整的传达义的前提下,考虑译文在形上与原文相呼应。如果两者真的不可兼顾,译者只能避形就义,得“义”忘“形”。而王红公的译文则较好的做到了这两点,形意兼顾,其译文如下:Search. Search. Seek. Seek;Cold. Cold. Clear. Clear;Sorrow. Sorrow. Pain. Pain;我个人认为王红公的译文是最好的译文,因为他不光运用了英语的中的头韵,而且用每一个词都对应了原文中的一个词,因此,“寻寻觅觅”就变成了“Search. Search. Seek. Seek.”,“冷冷清清”则是“Cold. Cold. Clear. Clear.”,凄凄惨惨戚戚,也使用了四个英文叠词“Sorrow. Sorrow. Pain. Pain”,这样一来,不仅传达了原文的意义,而且较好的兼顾了原文的形式,这种形意兼顾的译文真是不可多得。

四、结语

汉英两种语言都以其自身的语言体系选择了自己的重叠形式,创造了各自的叠词形式。通过对李清照《声声慢》中十四叠词的译文分析,我们总结出三种翻译叠词的策略,这三种策略有利于我们把握词义,并将之用于翻译实践中,使译文更好的传递汉英语言的音美,义美,形美。

参考文献:

[1] 陈丽.关于英译诗歌中“美”的几点思考――兼及英汉对比和发挥译语优势.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骊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

[3] 王凌.古典诗词中叠词的英译.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1.

[4] 于连江.汉英叠词对比及翻译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4.

篇7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词苑千载,婉约词宗。提起她的名字,便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她的一生,与词一般孤独、悲凉、凄惨。但我最佩服她的才学。“善于抒情造境,造语浅显新奇”是她的特点。她一妇人,却工书能文,通晓音律,且又擅长书画。中原沦陷后,她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后丈夫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词多写相思之情成了感慨身世飘零。

都说她的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进士出生;母亲是状元孙女,很有文学修养。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很多作品,如《浣溪沙》、《声声慢》、《添字采桑子》很多都是不用深入了解她,就听闻过的。一次赵诚明被朝廷撤职,两人行至乌江镇,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一时情景交融,吟下如此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位女子有此豪迈之情,实是难得啊!

“李清照网上纪念馆”有很多人祭拜,人称她“乱世中的美神”,我突然发现,敬仰与崇拜是两码事。在潮流中的,是崇拜;在心中的,是敬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篇8

??题记

你??李清照,身为宋朝官员李格非之女,出身书香门第。

金兵入侵,若不是出于对祖国命运和政治形式的关心,你也不会写出:

南来尚却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前刘琨。??这幽怨的诗句。

你的夫君??赵明诚,不幸在战乱中逝去,皇帝又弃城而逃。对于此你挥笔写下这首《声声慢》,我虽不知诗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你寻觅的是什么?只知你已是愁上心头。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已令你感到极为不满。

岁月的流水更是无情的冲击着你,洗尽你的锐气。就此你不再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生活的磨难,使你不得不放下那股傲气。

当你得知一代名将??岳飞,被人陷害入狱的消息时:

才放下眉头,又上心头。

你再一次沉默了。

你处于风雨,却不知风雨正叙说着你的故事。

你睡过,也曾梦过。梦见你走了许多路,也寻找到了希望。醒来一片徒然,仍是海棠依旧。唯有你已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透心地看,我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明白心随景动的道理,我不会再为失意而惆怅;透过心窗,我感到有一种别有洞天之感;正因为我明白这个道理,才发现你也是一道风景。

一道乱世造就的风景。

一道最美的风景??李清照。

篇9

2、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

3、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4、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逢。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香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篇10

【关键词】意义三分法;声声慢;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168-01

传统语言意义观“语言分类命名集”这一保守观点,伴随着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确定性和客观性的重新审视,己无法立足。根据意义非客观性及非唯一性的特点,不同语言学家对意义分类进行了不同的分类。莫里斯将意义分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及语用意义,即意义的三分法。

一、指称意义

“指称意义指语言符号和它所描绘或叙述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实体和事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语言符号和它的所指物的关系”。语言符号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事件等的一种表现,即符号的所指事物,而符号与其所指事物间的关系,就是语言的指称意义。

这一点在诗歌文体的翻译中,还是比较好传达的。中文诗歌讲究朦胧美,而英文讲究直白和准确。虽然在意境上直白和准确恐会破坏中国诗歌的朦胧美,但在中文诗歌中出现的具体事物,利用英文直白准确的优势,却可以一语道出。

比如: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

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可以看出,梧桐、细雨、黄昏这几个词,英文翻译为了pla-ne,raln,和tWilight,中文中的能值和英文中的能值共同指向了现实中的所指。即语言的指称意义得到了实现。从指称意义这一层而来看,《声声慢》是可译的。

二、言内意义

“言内意义是作者利用语言白身的特点,通过创造特殊的表达效果而获得的意义”。即言内意义是作者利用语言自身音系、语法、词汇的特点,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便是言内意义中利用韵律而起到的特殊表达方式。

比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二句连用七个叠词,充分利用了汉语的优势,创造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凄苦之情。

公认翻译版本较好的许渊冲版本如下:

I look for whatI miss;I know not what it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译文虽将原文的意思翻译过来,达到了指称意义,且第一句结尾压尾韵/s/,第二句压尾韵/iθ/,但是相比原文,译文其一显得没有原文精炼,其二英文尾韵的效果不如中文平仄的效果好。所以在言内意义上看,《声声慢》看似又是不可译的。要把一种文字所独有的,且根据其文字规律创造出来的音韵特点,在另一种文字中完全展现出来,想来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同语言毕竟属不同文字系统,不会做到音、形、意完全吻合。

三、语用意义

“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包括收迅人和发迅人,之间的关系。语用意义又包括表征意义、表达意义、社交意义、祈使意义和联想意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一层而的意义强调文本与参与者,即读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诗词讲究的是一种意境,二言两语之间,一幅完整的画而,画而中的人,这些人发生了什么事,便跃然而出。所以说,语用意义,详细划分,即表征意义及联想意义,是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使用最多的。

比如: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ofold。

雁在中国人心中有两层含义:其一,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和相思;其二,大雁冬季南飞,给人一种秋风到来,瑟瑟荒凉之意。

结合李清照具体情况来看,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思念夫婿,惋惜国难,所以有此凄苦缠绵之情。原文中的“雁”,很好的传达了作者的思绪。反观其英文翻译,将“雁”译为“wild geese”,做到了一一对仗。然而在英文中“goose”一词有“傻瓜、笨蛋”之意,无法传达中文中雁所代表的离别、相思及萧瑟之情,所以从语用意义看,《声声慢》也是不可译的。

四、总结

从以上分析看,《声声慢》的翻译,从指称意义上说,是完全可行的,然而从其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上看,却又很难将中文中语言的意蕴和意境表达出来。从整体角度考量,诗歌的可译性还是比较低的。即使比较好的英文译本创造出来的艺术效果,比起原作来看,还是差强人意。朱光潜甚至断言:“稍有些翻译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极难的事,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翻译,尤其是诗”。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歌究竟是否具有可译性,还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