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

时间:2023-04-12 14:2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字经幼儿学朗读

篇1

关键词:幼儿 诵读 口语表达能力

在我们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古诗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经典古诗词能使孩子们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古书经典,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我园开展经典诵读两年多时间的教研,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大方面来进行:

一、选择适宜的古典文学内容

古典文学内容浩瀚广阔,包罗万象,但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幼儿,要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首先,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要真正让古典文学精华渗入幼儿心灵,传递中华民族气息,内容选择是十分重要的,遵循循序渐进和难易适度原则,我们首先确定各年龄段的内容:

1.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因此我们选择生动有趣的儿歌童谣为研究内容,中班幼儿选择古诗词诵读为研究内容,古诗文内容难易差别较大,教授时我们主要选择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感染力强的古诗,如《小儿垂钓》《江雪》等,幼儿可以理解接受,学习兴趣自然会浓厚。大班幼儿的理解力、记忆力较强,选择三字经诵读为研究内容。

2.含有丰富的教育性:教育性是选择内容的重要要素,如小班的儿歌童谣《好娃娃》《摘星》,中班的古诗《悯农》《游子吟》等作品,潜移默化滋润陶冶了幼儿的心灵,深得幼儿的喜爱。大班幼儿认知理解能力更强,三字经中蕴含许多人文故事,教师利用形象的解释,把难懂语言化为浅显的道理教给幼儿,动情描述,栩栩如生,抓住幼儿注意,帮助他们了解意义。通过三字经的诵读学习,使幼儿在快乐愉悦中得到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启蒙道理。

3.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发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如何既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又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在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满足孩子的需要。如大一班在开展主题活动“我会玩”时,教师选择了三字经中人的七情一段“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俱”重点让孩子们了解人与生俱来的七种感情,学会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表情图,心情树,快乐包旅行记、心情速递等游戏让幼儿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三字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大班结合幼儿即将上小学之际,选择三字经中“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一段,培养幼儿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幼儿通过理解古时候有作为的人家境贫寒还不忘学习的小故事,深深的懂得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对幼儿三字经的教育不是让孩子们机械地诵读规定的内容,而是要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让幼儿在感受三字经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发现三字经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对孩子的一生将会非常重要。

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美妙流动的画面有利于幼儿对古诗词的内容感知,结合图片、文字、音乐等许多措施进行教学,可以直观生动的表现出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用VCD进行教学,声形并茂,把美好情景展示给幼儿,给他们美的感受,这样幼儿更能理解掌握。教师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与艺术表现相结合

古诗词、三字经与绘画相结合,声音、画面、音乐相互交融、相辅相承,使幼儿获得情感经验、审美能力提高,如在组织幼儿学习古诗《江南春绝句》时,教师先把诗词朗诵给幼儿,“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让幼儿想象,孩子们马上争先恐后说出:我看到柳树下飞过燕子,春风吹过花儿香等,感受想象后再欣赏美好春光景色画面,在音乐旋律中学习欣赏诗词、跟诵、朗读,把古诗配上音乐和幼儿一起演唱、最后在课余时间画一画。学习古诗妙趣横生,不仅诗歌的情感、意义自然被幼儿接受理解,还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艺术表现力。中班的幼儿每人都有一本小小的图画本,将所学到的古诗画出来。

3.融入游戏表演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表演可以有效调动幼儿各种感觉进行学习。在小班“儿歌童谣”的学习中,幼儿戴上头饰,拿上道具做游戏、表演儿歌童谣,幼儿学得更投入。如在学习儿歌童谣《不倒翁》时,幼儿模仿不倒翁东倒西歪的样子,可爱极了,在区角游戏中为幼儿提供表演的舞台,让幼儿自由地表演儿歌童谣,古诗,看《唐诗三百首》等,游戏表演增强了幼儿对儿歌童谣、古诗的理解喜爱,营造出学习的快乐氛围。在中班的古诗学习中,老师们还将古诗自编成歌曲让幼儿唱出来,提高了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发展幼儿多方面能力

篇2

1998年,中国青年基金会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就倡导孩子要“从小沉浸于中华文化这最深切、最久远的人文关怀之中”。学前教育虽然在此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表述“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中,仍可以深切感受到幼儿接触、感受经典古诗文的必要性。

但如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选择适合的、有效的内容和方法,更好地凸显经典诵读活动的价值等方面还有待研究和解决。我园开展《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园本研究》课题研究,着重对“活动实施的策略”进行探索,从选材、环境创设、教学手段等方面展开了研讨。

二、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

1.内容选择:“百花齐放春满园”

我国的经典古诗文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做到不主观臆断;要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多层次地选取经典教材。

(1)教育性及品质培养

一些经典小故事往往蕴含许多教育寓意,结合《我们都是好朋友》《亲亲热热一家人》《准备做小学生》等主题活动,通过听经典故事诵读三字一句两字一句的《弟子规》,吟诵诸如《游子吟》等古诗,让幼儿获得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的启蒙道理。

(2)从传统节日入手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有趣的典故、独特的风俗。同时我国也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习俗的发扬。于是,我们将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古诗诵读结合起来,如春节选择古诗《元日》、清明节时选择古诗《清明》、重阳节时选择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多层次地选择经典教材,使得经典诵读内容“百花齐放春满园”。将经典诗文渗透于孩子的一日活动中,使其所蕴含的人文内涵能潜移默化地浸润幼儿心田。

2.环境营造:“一树梅花万首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环境创设得好可以使活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了让家长和孩子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我们要做到诵读活动环境的多方位营造。

(1)幼儿园诵读大环境的创设

在楼道中布置了诗配画,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幼儿时时展示经典诵读的内容,吸引了幼儿和家长的眼球。每天上下楼梯时老师会有意识地带领幼儿读一读,认一认,学一学。家长在接送幼儿时常常会停下脚步朗读画板上的古诗文给幼儿听,让幼儿处处沉浸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之中。

(2)班级诵读区域环境的创设

老师对班级小环境也要巧花心思进行创设。在活动室的角角落落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如“经典诵读屋”“经典图书角”“经典对对碰”“经典小舞台”等。我们在这些区域里摆放自制的《三字经》故事书、唐诗棋谱,三字经接龙卡、表演道具头饰……环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经典诵读活动的兴趣。在区域里,幼儿自由、愉快地玩乐,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

“一树梅花万首诗”,诵读环境的多方位营造,让每个幼儿和家长都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参与经典诵读活动,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感受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3.教法探索:“教无定法,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观点注重“因材施教”。而现代教育思想也认为“教无定法”。特别是对于幼儿,经典古诗文中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深奥的内容,非生活经验少、认知水平低的幼儿所能理解。幼儿刚开始接触,出于新奇,他们会很认真。但若一直按一种固定的模式去活动,随着时间的延长,他们难免会产生厌倦情绪。只有顺应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多样性、游戏性的活动,才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1)故事表演法:多方位参与、寓教于乐

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为了让幼儿能理解经典诗文所表达的意思,教师可以将经典内容编成一个个贴近幼儿生活、道理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如:在教授《三字经》片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时,教师融入了“周处改过”的故事,并添加了人物对话,让幼儿一听就明白了是非对错。

(2)愉快诵读法:你方唱罢我登场

诵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在学生感受体验基础上的艺术形象再创造活动,在学习古诗文的基础上,我们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诵读,一方面可以巩固幼儿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的节奏韵律感。在诵读中我们还可以采用有节奏诵读、配乐诵读,两个幼儿对读,接句诵读,接字诵读等方法有效地调动幼儿读的积极性,营造“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诵读氛围,渐渐地,“古诗文诵读接龙”“古诗文配乐诵读”“诵读打擂台”将成为幼儿喜欢参与、愉快参与的活动。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要做到多角度、多手段,做到“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让幼儿在生动的情境中,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领略古诗的内涵与意境,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经典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

篇3

海量阅读 熏习于雅

“幼儿学,壮儿行”。诵读经典,就是要引导孩子从小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将民族自豪感根植于心。

近年来,中锋小学以诵读中华古代经典诗文为主,力图采摘其中精髓,把它们送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多渠道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让其天天熏习,受用一生。

走进 中锋小学校园,是一片古诗文的海洋!每一面墙壁,都洋溢着诗情画意;每一处橱窗,都蕴籍着书韵书香。“一笔一划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知识就是力量、健康就是财富”等名言警句和治学格言,印射着文化的光芒,净化着师生的心灵。操场上,“五爱”、“五心”、“四学会”等组画相映成趣;走廊间,《弟子规》、《千字文》等喷绘让师生感受书香律动。学校希望,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文化之根,在传承中创新,将经典诵读全面融入师生的校园生活,提升师生的文化品味和内涵。

学校大力开展“捐一本看百本”读书活动,以学生自愿筹集为主,学校图书室定期提供为辅,组建班级图书角。使每班形成“好书都来读,我来读好书”的浓厚氛围。同时,学校积极倡导同学间、年级间的图书相互交换,使老师与学生的“海量阅读”得以实现。

天天诵读,时时温习。每天早上,学校均安排20分钟读书课,中午则安排30分钟读书时间。同时,辅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同过一个节——读书节”,每学期期中前后开展一次师生全员参与的读书节活动,内容包括诗歌、朗诵、演讲、讲故事等;开辟“广播读书栏目”,播放师生读书学习心得,给学生以创作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读书、学习、写作的兴趣。

在开展读书活动实践中,学校还根据学生实际,把向学生推荐的书目进行分类,形成了低、中、高三个年段:低年级以注重童话、寓言、儿歌童谣为主;中年级以儿童小说、科幻作品、历史及科普读物为主;高年级则有文学作品、民间故事、名家名篇和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孩子们爱上了经典,也爱上了读书。每天中午,学校的教室、走廊随处可见聚精会神阅读的身影,孩子们陶醉在书的世界里分外可爱。

读书明理 德育创新

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使学生的文学修养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从经典诗文中吸取了大量的精神养料,更利于启德。

学校将读书活动融入德育教育,与时俱进开展德育工作。将培养学生爱心、孝心、宽容心、诚信心、责任心、公德心、抗挫心等行动德育作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全面开展以“爱心在行动中成长,责任在行动中培养”为主题的行动德育系列活动。

学校从养成教育入手,围绕“学生发展三年规划”、“美德伴我成长”,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贯穿到日常教育中,每周一重点,每月一主题。如学校通过开展“文明礼貌月”、“感恩月”、“诚信月”、“勤俭节约月”等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公德教育、诚信教育和责任教育。

为推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还结合《三字经》的特有韵律,创编德育校本教材。其内容包括行为规范三字经、交通安全三字经、楼道出行三字经、学习习惯三字经……使学生在每天的朗读背诵中不知不觉养成良好的习惯。

篇4

关键词: 经典诵读 校园文化 国学课堂 多样活动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提出:“我们需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充分理解累积效应。”在幼儿阶段开展经典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激发幼儿学习诵读的兴趣,从中感受经典文化的千古之美,对幼儿陶冶性情、涵养气质和形成良好的礼仪规范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亮环境营造,融经典诵读于校园文化之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让幼儿喜欢上经典,爱上经典,环境的营造尤为重要。我园历来重视环境的营造,努力把创设优美的环境放在首位,从建设设施、花草树木到物品色彩、排列搭配,以及幼儿园的一草一木、一个版面设计、一条长廊布局无一不体现教师的别具匠心。

1.园所环境润无声。为了让孩子们在充满浓厚国学氛围的环境中学习,潜移默化地受到经典熏陶,我园借新园搬迁之际,将国学经典内容纳入环境,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启迪:一楼墙面的国学经典故事浸润幼儿的童心,每个楼梯口的转弯处的“宽转弯、勿触棱”,让幼儿将学到的经典与生活相结合,过道长廊中一幅巨大的古朴的《弟子规》竹简画卷:“置冠服,有定位”、“衣贵洁,不贵华”、“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这些经典原文规范着幼儿的行为。国学启蒙教室,真正让你感受到“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的意境。

2.班级区域显特色。班级阅读角的创设显得更为童趣一些,当你踏进教室会立刻被国学经典的海洋包围,满目都是飘散着墨香的优秀诗文。每个班级都根据各自年龄班的幼儿的特点,有主题鲜明的经典童话、有鼓舞人心的成语故事、有图文并茂的经典原文……这些小角落的装饰、渲染让人禁不住去看、去读。孩子们在这浓浓的经典诗文气氛中,受到感染熏陶,营造浓厚的国学氛围于细致无声中。

二、重教学渗透,融经典诵读于国学课堂

1.内容选定,激发兴趣。开展经典教学,并不是通篇进行朗读,我们在选择经典内容时,将幼儿的经典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下便是我园选择经典诵读教学内容的几条依据。

(1)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经典内容丰富多彩,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用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的经典原文,就易懂而且感兴趣。如《三字经》中的“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段经典原文,通过幼儿熟悉的小动物的特征,培养从小爱学习的好习惯。我们采用开火车诵读、接龙诵读、拍手诵读的不同诵读方式,让幼儿学习并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2)具有教育意义。《三字经》、《弟子规》中不乏抒情、情景交融的经典原文。如《弟子规》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通过学习这段经典原文,告诉幼儿:爱的意思就是关爱、爱护、爱心、相亲相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幼儿从《黄香温席》中知道孝的含义;从《孔融让梨》中懂得了谦让……通过这些有教育意义的经典原文,幼儿必定会树立孝、爱的意识,并转化为行动。

2.多样诵读,提高实效。诵读是学习经典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习经典原文的基础上,我们在实践中设计、总结了很多实用、简单的游戏,如欣赏吟唱法、动作表演法、图示、图文结合法、讲述故事等,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巩固学习内容。在诵读中我们总结了几种诵读方式,如开火车诵读、男女幼儿对读、分组诵读等方法有效调动幼儿诵读的积极性。同时可借助多元表现手段,丰富多彩的形式,调动幼儿诵读的积极性,比如创编韵律操、武术操、编成歌舞与游戏相结合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三、勤实践感悟,融经典诵读于多样活动

一日生活皆教学,我们将经典教学活动融入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发动家长参与,通过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让幼儿和家长们真正领略中华经典诗文的无穷魅力。

1.日常活动,渗透经典。在幼儿掌握了一定的经典原文过后,在一日活动中教师便组织幼儿进行自主诵读,如点心前、午餐后、午睡起床时都是诵读的好机会,同时,还可以播放一些诵读的MP3,让幼儿听诵经典,感受其韵律美。在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掌握程度,组织幼儿集体朗诵、分组朗诵、个人表演诵等,使幼儿徜徉于经典的海洋之中,潜移默化地积淀文化底蕴。

2.家庭参与,经典熏陶。为了让经典进校园,促进经典教学活动深入开展,我们开展了“小小读书之星”、“诵读经典小诗人”等活动,让经典走进每个幼儿的家庭。结合经典的熏陶,家长不断校正幼儿认识上的一些偏颇及行为习惯上的一些差错,家庭的参与、评价和幼儿园的评价,甚至社区的评价相结合,让经典促进幼儿知行合一,经典教学活动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学习生活有积极的作用。

经典文化久经岁月沉淀的思想精华,闪烁着民族的光辉。在开展经典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仅仅是让幼儿学习朗诵,更重要的是感受经典诗文优美的意境。我们期待,有效的教学让经典之花显然绽放,让幼儿领略经典的魅力。

篇5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的教育活动,是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形式,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幼专院校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目前大学国学教育中过多注重理论层面、思想层面、精神层面的研究,偏重于浩如烟海的文献研究与思想学术剖析。虽国学的大众化推广正逐渐成为国学研究的热点,也有很多的学者专家进行国学知识大众化推广,但很显然国学与当代生活的息息相关,国学除了知识层面的价值外,还有着生活化、日常化、艺术化、实践化的特点。我校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以中华人文经典书籍为素材,以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基础,以经典文本为呈现形式,以高职高专学生为对象,阐释最具民族性、人文性的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学前教育的师范生而言,国学课程无论是从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是从教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经过高考的洗礼升入我校的,从上学期的《文学欣赏》课程来看,学生显示出了较为丰富的文学知识基础,但普遍存在着理论性强、实践性差的特点。为此,笔者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了解每节课的相关典故,课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分组讲授。

一、安排课前练讲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应该提高的是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和设计教学的能力。为此,对学前专业的学生进行课前练讲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选一名负责人。每组的任务是中华传统文化介绍。要求学生制作ppt课件,利用课前10分钟,选取两名代表把研究成果进行全班性的汇报。练讲全程要求脱稿完成。课前练讲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及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设计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会了主动搜集材料和整理材料,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多媒体和制作课件的能力。

二、每课诵读经典

清代古文家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国学经典要从诵读中体会内容的深意。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语言成为世界文化瑰宝,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可以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通过大量、反复的诵读可以提高学生对经典的认识和感悟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素养。教学中安排“经典每课”这一环节。学生诵读古人经典,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的蒙学篇目中《三字经》浓缩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精髓,从南宋开始成为历代儿童的启蒙读本,对后世影响深远持久。《三字经》采用三字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笔者以诵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播放《三字经》图文朗诵,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在诵读环节中,笔者让个别学生带领全班同学齐读,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笔者采用听读、范读、个读、齐读等不同诵读方式,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热点问题讨论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淑湘曾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应该具有艺术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形成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这样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一言堂的方式,师生互动很少,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在教学中,笔者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结合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结合热点问题进行德育渗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如在《弟子规》中有“凡出言,信为先”。结合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笔者让学生围绕“诚信”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热烈,教学效果很好。

四、设计实训环节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为此,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都会设计实训环节,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这一安排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并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如在解读《三字经》的“孝悌”部分时,学生设计的教学中渗透了感恩教育,他们注意引导幼儿感恩父母。教学中引入经典小故事,并配上图画讲解,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国学经典诵读》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所选篇目为学生设计诵读比赛、感悟演讲、情景表演、歌曲编唱、辩论模拟等多种活动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和热情。

五、完善考核方式

期末考核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如果仅重视期末成绩而忽视学生平时成绩就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学生一学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应该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平时表现。

为了能公平公正地检查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笔者等将《国学经典诵读》这门课程的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设定平时成绩满分100分,占期末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满分100分,占期末总成绩的50%。具体实施过程:

(一)过程性考核成绩:课堂表现占10%,包括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出勤等,考查学生上课状态;课前练讲占30%,在汇报时根据内容准备的是否充分、课件是否清晰美观、语言是否自然流畅,教师最后以小组合作综合完成情况及每人分工情况给定成绩、评定成绩;课堂笔记、作业、小测验占10%,根据完成质量评定成绩。

(二)终结性考试成绩:采取期末经典诵读汇报的形式进行。结合本学期所学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汇报内容进行创新设计,占30%。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检查学生积累国学经典篇目的背诵情况占20%。通过检查学生的背诵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篇目的自主意识。

以上环节的实践教学能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国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国学、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真正将国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融入今后的职业生涯中。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文化传承视阈下的《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实践体系研究成果。编号:HYZC2014-7)

参考文献:

[1]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程建忠.传承传统文化 创新国学教育——关于“国学经典导论”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

[3]张介凡.博采智慧,情志育人——高职教育中的国学教学实践探析[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篇6

【关键词】专心有恒;朗读;用心读;开心读;诗心读

“专心有恒 ”是孟子一直遵循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专心有恒,就要做到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教是为学服务,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加者,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儿童而言,如何做到专心学习则是整个起始阶段最重要的的一个教学环节,而对于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课堂,我们该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东西上,做到专心读,读中学。低年级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阶段,心理上,习惯上都存在幼儿时期的散漫行,活跃但却难管理,课堂的气氛常常出现过分的“活跃”。各种不过良习惯一一存在,特别是在语文的朗读过程中就出现唱读,拖沓,混读等情况。一些孩子胆子小的则读不出声,一些孩子不认真看课文,往往出现想当然混读,囫囵吞枣,更有一些虽然大声朗读却常常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完以后对课文中的汉字没有掌握,完全不认识。所以在这我总结几点如何正确指导学生专心朗读课文的方法。

一、用心读,寻找朗读的乐趣

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在朗读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有出现唱读的现象,而造成这个现象的本身是来自幼儿阶段的学习习惯有关,在幼儿阶段学生往往学习的是儿歌和诗歌,教师不需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只要会读愿意读就好,于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往往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现在的朗读教学不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为了读懂而读,为了读透而读,所以在读的时候要让孩子把“心”放进去。在教学的过程中,记得学习一年级课文《北京》一文中,有许多优美词句,在朗读教学前,我现在埋下伏笔,让学生观看北京的部分视频,并在视频中出示文中的相关成语,绿树成荫,川流不息,名胜古迹……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初步的认知,于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会与刚刚的画面想结合,做到读而有心。而孩子对于课文枯燥朗读相对的是比较排斥的,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还必须让学生找到朗读的乐趣。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时,由于福建地区方言的影响,学生在H,F的发音上容易混淆,一开始朗读句子“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在这朗读的时候,孩子很容易读错,但是如果是一味的纠正批评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于是我就叫了班级中一个容易读错的孩子起来朗读,读完以后同学们则哄堂大笑,而我并没有批评读错的孩子,反而还表扬他有勇气,虽然错了但读的很响亮,而再要求其他的孩子将准确的读音读好,然后全班一起纠正这个孩子的读音,并告诉其如何准确发音,而后让孩子带着刚刚喜悦热闹的气氛去朗读课文的下一个自然段,迎接的到来。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是一个有趣而丰富的过程,在朗读教学中,更应该让学生敢于读,用心读,发现读的乐趣,从而读中学,乐中学。

二、开心读,感受母语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读的位置尤为重要,我们常常有误区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只要把我会认的字掌握好就可以,而忽视了文本其实是很好的锻炼学生认真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所以在这里笔者要强调读就要专心读,读得字正腔圆。在朗读教学中,课文中的一字一顿都要做到准确,特别是低年级阶段刚刚接触汉语拼音,在朗读教学中可以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教学。同时,由于地区的差异,孩子的普通话水准也有所不同,准确地朗读课文对于纠正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有很好的作用。而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孩子发音要清楚,响亮,培养学生读的自信心。在低年级教学阶段,我常常会遇到一些孩子,性格内向,发言总是支支吾吾,而如何改变孩子读不出声,读的太小声的习惯,这就需要在课文朗读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读的自信。曾经班级中有一个孩子,来自四川农村,每说一句话都带着方言,于是语言的学习就是她最大的障碍,她不愿意读,不愿意沟通,这样阻碍了她学习语文的能力。面对这个孩子,我找了与她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同学做她的同桌,一个字一个字的和她一起练习,在课堂上,我尽可能的选择一些简单易读的字,词,句开始训练她大声读,一个字读准确了,大声了,就能读出这个字的组词,再读出含有这个词的文中的句子。做到由浅入深,鼓励学生读准确,大声读。而面对全体学生,我则及教育孩子们要有正确的朗读的姿势和发音方法,人要做端正,不提高嗓门的嘶喊,而是把课文的朗读当做是一堂有趣的发音练习课,让孩子们能听到自己清脆的声音,字正腔圆的曲调,感受到朗读的独特魅力。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内容;亲子互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幼儿一入园要经历半个月或者一个月的时间逐渐开始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幼儿在每天饭后就进入了一日学习的开始,正是思维比较活跃的时候,幼儿教师可以安排经典诵读,幼儿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带读把幼儿引入朗读的意境中,虽然幼儿可能并不理解朗读的内容,但朗朗上口的经典诵读仍然会使幼儿乐不思蜀,模仿、跟随幼儿教师有板有眼地朗读成诵。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我在这里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指古文、诗、词。针对幼儿传统文化教学展开全面的探索和研究。结合近几年在幼儿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情况,我认为幼儿园组织传统文化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开展和实施。

一、合理选择传统文化的内容

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合理地选择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中各种经典诵读分门别类且数量很多,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幼儿朗读、背诵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所以,幼儿教师为幼儿选择合适的内容是日常教学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的环节。比如,小班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古诗,《悯农》就比较适合小班幼儿背诵,并且在背诵后幼儿教师可以把这首古诗的大意、作者的生活背景、写作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幼儿。尤其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诗可以在幼儿挑食、厌食、不好好吃饭、不珍惜粮食的时候给他们吟诵,让他们自己吟诵,使他们在吟诵过程中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再如,中班幼儿智力发育较小班时候增长了很多,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挑选比较好的《三字经》作为学期目标,带领幼儿朗诵、记忆,在遇到经典语句时可以适当让幼儿讲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在读到“融四岁,能让梨”时就可以为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并且融道德教育于故事中,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于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

在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所以,幼儿教师要注重情境教学法的开展和渗透。情境教学法即在传统文化教学时融入能调动幼儿兴趣的情境,在幼儿感兴趣的情境引导之下,将比较拗口的语言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方法还是比较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心理的。比如,在教学《江南》这首诗歌时,我就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先用多媒体将荷花、莲叶等图片呈现出来,让学生欣赏这些图片,学生不时发出的惊叹已经表明激起了他们的兴趣。此时,我又播放了《荷塘月色》,幼儿一边感受着动听的旋律,一边欣赏着优美的图片,仿佛置身于一片美丽的荷塘,此时我给出诗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亲子互动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在启蒙教育阶段,家庭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家长只需要关注孩子的生活方面,比如,饮食问题等。还有一部分家长自己省吃俭用,但在孩子花销方面却很大方,孩子想吃的食物、想要的玩具都满足孩子的要求。其实作为家长,除了重视幼儿的物质方面要求外,更要重视幼儿精神方面的培养。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幼儿教师要注重亲子教育的重要作用,每天要提醒家长,幼儿回家后要与幼儿一起背诵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的传统文化知识。父母也可以将一些通俗易懂的古诗词与幼儿一起分享,让孩子和父母共同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精美绝伦。比如,春天的时候,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公园,一同感受《咏鹅》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家长可以一边观赏池塘中嬉戏玩耍的白鹅,一边和孩子诵读这首诗。幼儿有了视觉感受,对诗歌的记忆也就更深刻了。因为课堂授课的时间比较有限,要想从小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还得依靠家长对幼儿的引导和拓展。

总而言之,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运用一切有利因素,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知识。让传统文化散发出教育内涵和教学魅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摇篮中的瑰宝,无论是对于幼儿的行为习惯,还是性格养成,抑或德育素养,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幼儿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在启蒙教育阶段的开展中播种适合幼儿发展的种子,我们知道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让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师的三尺讲台上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篇8

朱永新教授指出:正如孩子学习语言、音乐、绘画都有不同的最佳时间窗口,人阅读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目前,学校和家庭都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兴趣,各种课外阅读指导课、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丰富了儿童的阅读生活,有效地激发了儿童的阅读兴趣。但是,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再丰富的活动、再热烈的交流、再频繁的互动,其实最终的阅读都将定格为自能、静心、独立阅读。兴趣固然重要,而能力也不可忽视。四五岁的儿童进入阅读敏感期,开始“痴迷”各种带文字或图片的东西,包括各类图书、报纸、广告牌、宣传画,甚至合同书。阅读时,他们不再单纯停留在图画书多彩而有趣的图画上,对图画上的文字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当儿童兴致勃勃地开始阅读后,如果被大量的汉字“拦路虎”阻挡,他们的兴趣势必瞬间减退。因此,识字量决定了儿童早期自能阅读的进程,缩短识字时间、提高识字效率是开启儿童自能阅读乐章的优美前奏和必要协奏。

按照现行教材,儿童普遍要到二年级结束时才能识得1600字,“先识”的时间过长,“多识”的量仍然偏少。这样,儿童在早期阅读中,只能阅读字数少、表达简单的短文。识字量制约了自能阅读的内容,拖了语言发展的后腿,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健康发展。如果不能在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开展与思维和语言同水平的阅读活动,只能让儿童的发展“原地打转”。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低效的状况呢?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教学中,尝试创建“音频识字法”来突破这一难关,将听读与识字结合起来,缩短识字时间,为儿童的自能阅读保驾护航。

开创信息化时代的识字新途径

所谓“音频识字法”,就是借助电子播放器,反复播放儿童喜闻乐见的音频材料,在充分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儿童指读材料,形成音形义一一对应的认识,从而轻松识记生字的一种识字方法。它是对传统“听读识字法”的改进与创新。

从1984年开始,天津教育科学院谷锦屏老师率先研究“听读识字法”。此后,类似的识字法研究者众多,每一种识字方法都各有优势。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音频识字法”赋予了“听读识字法”以新的内涵和形式。用音频播放器播放优质电子材料,可以充分挖掘各种网络音频资源的教育功能;可以让儿童接触最规范的语音内容,获得美的享受,为日后的朗读、表达打下基础;还可以解决一些家长因为忙碌而没有时间为孩子一遍又一遍朗读材料的现实问题。音频识字的这些优势超越了普通听读法,突破了识字的时空限制,达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效果。

架设符合科学规律的识字流水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在说明人类的记忆与感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到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既看到又听到的50%。他的结论说明了从记忆角度考虑,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

音频识字的操作路径是“听—记—读—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以听觉支持的“整体输入”、“无意识记”为起点,以目视指读的自发模仿为桥梁,最后通过音形义的一一对应实现意义建构为终点的过程。让学生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记忆规律和认知特点,其简单易行的操作程序如同一条高效流水线,悄悄地改变着儿童的认知结构。

1.音频资源是“整体输入”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儿童喜欢听故事、儿歌,且有“百听不厌”的特点。当儿童总能从一个内容中获取新的发现时,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地反复聆听同样的内容。依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开展“音频识字法”,可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1)精心选择音频材料

通过网络搜集和选择音频材料是识字的第一步。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从多如繁星的网络音频资源中进行遴选,并循序渐进地传递给他们。如果儿童年龄小,可以选择短小精悍的儿童诗歌;如果年龄较大,则可以选择诗歌、国学、童话等篇目。

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所选材料一定要能找到相匹配的文本和音频材料。有的是在购买文本材料时配套赠送光盘;有的在书籍上会注明音频下载网址或微信公众号,如《聪明豆》系列童话故事等图书;有的是内容比较固定的篇目,如《三字经》、《百家姓》,可以从互联网上查询到相关音频下载。另外,所选的音频材料一定要是正规录制的,语音准确、表述规范、形式优美,真正能发挥示范作用。教师或家长要做搜集材料的有心人,在学校里,可以通过教研组合作搜集、集体共享的方式来形成音频识字资源库。

(2)持之以恒实现“输入”

“整体输入”的关键在于坚持和专一。坚持指的是每天坚持、时间固定。依据儿童喜好和习惯定好时间,可以是在早晨他们赖床的时间,也可以在晚上入睡前。一旦定下时间,就要持之以恒、专时专用,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细心的家长在播放音频时,会营造合适的倾听环境,不让周围的光线、声响等因素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如:拉上窗帘、调暗灯光、调小音量,让孩子在宁静安详的环境下集中注意力聆听。

专一指的是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充分使用一个材料,直至认字完成之后再使用第二个,一股脑儿给孩子听太多的材料,会打乱孩子的思维,影响听记的效果。

2.音频复播产生“无意识记”的神奇效应

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研究大脑发育水平的结果可以看出,4岁儿童的大脑成熟度已达50%,8岁儿童则为80%。儿童的记忆是成年人无法想象的,当我们每天在固定时间给他们播放他们喜欢的固定内容时,大脑就如同录音机一样一点点记录下来。从儿童开始聆听起,成年人每周或每月记录一次儿童背诵情况,在文本中记录下具体时间。按照记忆的规律来看,儿童的背诵是分段逐步实现的,可能是先背下最前面的一些,接着又背出一些,随后又增加一些。当儿童背不下去时就停止,并且给予真诚的赞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信与乐趣。

笔者在研究初期,曾让儿童每晚在入睡前躺在床上静静地聆听配有古筝音乐的《三字经》音频材料一遍,在舒缓的乐声和轻柔的朗诵声中,儿童渐渐进入梦境。笔者起初担心儿童在半睡眠状态能否记住如此长的篇目。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经过两个多月的持续聆听,儿童分阶段背诵出了全文,背诵的曲线呈上升状态,即起初听的时间长,到了两周时才开始背出一些内容,且篇幅不长,但随后的几周里,一周甚至三五天就有新背出来的内容,每次增加的内容越来越多。所以在听记阶段要充分相信儿童,多鼓励、多赞扬。

3.音频示范形成“自发模仿”的积极状态

古人云: “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音频识字法”的中心环节是“指读”,主要靠“读”来搭建“听”与“认”的桥梁。成年人指导儿童用右手食指指着文本上的文字,字字入目地读,建立起头脑中的读音与文本中的文字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儿童的潜意识里感知每个符号的名称。

通过听记过程,学习材料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儿童的脑海中。这时,让儿童读这些材料,他们会煞有介事地“读”起来。其实,这时候的“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字而朗读,而是在依据记忆线索进行自发模仿。处于阅读敏感期的儿童非常热衷于这种自发模仿,因此即便文本与听记的内容略有不同,儿童也会按照听记的内容来读。所以音频与文本务必相同,否则在识字早期儿童一旦“张冠李戴”,以后就很难纠正。

需要说明的是,在日常指导儿童阅读和朗读时,教师是不建议儿童指读文本的,要让儿童的目光以线性路线移动,追随文字,一目十行。在“音频识字法”中的指读是特例,目的是让音和形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只在听读过程中使用,一旦儿童的识字量增加,就不要再指读了。

4.多次往复实现常用汉字的“意义建构”

语文学习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规律。与“集中识字法”不同的是,“音频识字法”始终借助音频搭设的语境支持,使每个汉字并非孤立存在,在与前后文的衔接中已经呈现出与语境对应的意思,音形义同步对接,建构意义便水到渠成。

在反复指读之后,将所读材料的文字打乱顺序,制作成字表,让儿童认读,这是真正检验他们识字效果的阶段。字表的字号、行距、字间距都要大,字体要规范,一般使用楷体或宋体,便于儿童辨认。在认读过程中可以组织游戏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如“把认识的字宝宝送回家”,“看看你有多少汉字朋友”等,边玩边标出儿童的识字量。梳理出还不认识的字作为后期指读的重点,在文本材料中做出醒目的标记,在继续的指读中逐步地识记。这样,在“读”和“认”的多次循环往复之后,儿童的识字量会呈井喷式提升。

时间短、收益高,给识字教学赋予综合内涵在与一些识字方法的对比研究中,“音频识字法”的高效便捷显而易见。

1.与集中识字比较

以归类识字为主的先集中识字后阅读的识字方法收效快、识字量大,影响非常广泛。但是因为在识字过程中更加注重汉字的个体归类,将汉字从文本中剥离,低年级学生缺乏阅读能力,当面对由这些生字组合成的文章时,仍然会出现陌生迷离的感觉。“音频识字法”从“整体输入”到“意义建构”始终围绕完整的文本,对于生字的学习是“从阅读中来,回到阅读中去”的过程,因此更加有助于后期的阅读和运用。

2.与先学拼音后学汉字比较

先学拼音后学汉字是学生自主学习汉字的重要途径,由此延伸的同类识字方法众多。在学生不识字或识字量少的情况下,借助拼音引导学生提前大量读写,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了极为有效的路径。但是事实证明,在儿童机械识记最佳的阶段输入拼音,儿童对读音的认识强于对字形的概念,读写都借助拼音,虽然语言得到了发展,但在汉字运用时会出现严重的同音替代现象。“能力递减法则”认为:人的记忆方法大致分为推理式的记忆和机械式的记忆两种,机械式的记忆能力以零至三岁之间为最强,过了三岁便逐渐减退。照此法则,应让一年级学生尽量多识字,学生不会感到记忆负担很重。“音频识字法”让儿童直接听音、看形,不需要拼音的拐杖,在较短时间里记住汉字读音,凭借文本阅读感悟字义,更加强调的是音形义的直接对接,因此效率相对更高。

3.与先学简单汉字再学复杂汉字比较

用过于简单的汉字组合而成的文章,限制同步阅读的水准,影响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音频识字法”依据音频材料的难易程度给儿童呈现汉字,只要文本是儿童能够听懂、读懂的,那么学会了这些音频材料里的文字,就可以阅读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读物,对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4.音频识字在增加识字量的同时丰富语文综合积累研究数据显示,借助“音频识字法”,仅五六岁的儿童就能够在半年内不知不觉地识记1500多个汉字,从而开展正常的自能阅读活动,并且积累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经典篇目三篇以上。这样,不仅为小学低段的学生节约出了四分之三的时间,让大量阅读提前成为现实,而且在识字的同时,学生因为大量的记诵,变得“满腹经纶”,这是其他识字方法望尘莫及的。

篇9

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除了讨论书中的思考题外,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年级下册苏教版语文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1一、班情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34人,一年级孩子正处于学习启蒙阶段,通过一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汉语拼音的读写,以及正确地拼读音节、学读轻声;在读写分开、多人少写的原则上,学生已会认250个生字,会写100个字;能根据一定的情境或看图,用普通话讲清一件简单的事;在阅读方面也能正确地朗读、背诵指定课文,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认识了句号、感叹号、问号,并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的语气。同学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能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并养成了爱惜学习用品的良好习惯。在本学期中我们应该继续保护孩子学习语文的欲望和好奇心,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孩子乐于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分别为: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课文共34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本册共有250个要求会认的字,200个要求会写的字,要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这些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重视朗读的指导。

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读、自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3、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进行口语交际,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继续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5、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诗歌、谚语等。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以及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难点是:

(1)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除了讨论书中的思考题外,还要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2)学生与别人能大胆、自信的交流。

(3)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五、突破重、难点措施:

1、在语言环境中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把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结合起来。

3、采用多种形式,注意加强生字的复习与巩固。

4、在阅读教学中要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给画面配音,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等。

5、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六、教学措施:

1、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多介绍一些课外阅读书籍供他们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发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因材施教,不用一把尺子衡量他们,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乐于学习。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一、教学方面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8名。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部分学生能认汉字500字左右,其中极少数同学能认800—1000字左右。每生能写汉字100字—150字之间,少数能写200字左右。汉语拼音巩固比较好,音序清晰,这为本册的音序查字典法打下了基础。写字姿势正确,有个别学生的握笔姿势还需要提醒改正。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较好,阅读时不出声、不指读。本学期将继续进行每天晚自习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再加大阅读量。部分学生已经能独立写一、二句的拼音作文(不会写的字用拼音),孩子有了初步的写话兴趣。本学期将重点加强学生的写字训练以及写话兴趣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8个单元2个专题,分为8组8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专题内涵都必将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每组包括4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课文共32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包括4个栏目:趣味识字,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词句运用—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书写提示-积累识字,学会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日积月累-积累各类词语与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本册识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会写200个认识的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有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认识的字。书后生字表(一),列出了全册要认识的字,生字表(二),列出了全册要求会写的字。

(三)教学总目标(听说读写能力的安排)

1、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2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初步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用音序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2、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5)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系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童谣、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或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词文15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万字。

3、写话

对写话有兴趣,能简单写自己想说的话

4、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用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同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巩固认识的550字,会写的250字。

难点:如何正确的阅读。

(五)教学措施

1、识字与写字

(1)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本册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小老师等。

(2)采用多种形式,注意加强生字的复习和巩固,防止回生。

(3)加强写字指导,不但要写对,更要写好。每节课上都让学生写几个字,切实保证写字质量。

(4)学期中组织学生开展“汉语拼音听写大赛”“生字找茬游戏”,巩固孩子拼音的读写和生字的认读,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2、阅读教学

(1)重视朗读的指导。

(2)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如给画面配音,分角色朗读等,引导学生朗读。

(3)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除了讨论书中的思考题外,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4)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

3、口语交际教学

(1)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地进行口语交际。

(2)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

(3)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时间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列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本学期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本学期一年级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多个,会写116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

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信心。

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学生基本情况简要分析

一年级全班70人。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初步接触过汉语拼音,但不系统、不规范、发音不够准确。加之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个别学生在幼儿时期就已经认识了许多汉字,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大部分学生能认少量汉字;个别学生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能正确书写。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个别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部分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力求做到汉语拼音的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掌握汉语拼音。

2、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低年级学生容易记住一些具体的、形象的、有颜色的材料,所以在识字的教学中,将加强形象化、直观性,引导学生去学。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加上丰富的意象,学生就能掌握所学的汉字。

3、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勤于质疑发问,在问题、求解答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丰富,并有一定的悬念,可以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创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去说。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4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汉字积累量,不过对偏旁部首的认识还不熟。汉语拼音巩固率一般,音序清晰,这为本册的音序查字法打下了基础。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较好。本学期将进行每天中午半小时学生的自由阅读时间,再加大阅量。

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教材包括两个识字单元和六个阅读单元,识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和第五单元,穿插在阅读单元之间。在第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快乐读书吧”。在全书最后,安排了几个附表:识字表、写字表和常用偏旁名称表。每个单元内部的具体安排如下:课文3-4篇、口语交际(间隔安排)、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我的发现/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三、教学总目标(听说读写能力的安排):

1.识字写字

(1)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汉字200个。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3)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5)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3.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能记住并讲述主要内容。

(4)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汉字200个。

难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教学:

1.字理识字。

从汉字的构字特点来看,文字学上有“六书”之说。其中的象形、会意与形声较容易为学生理解,教材对此作了相应的安排。一年级上册的《日月水火》《日月明》展示象形、会意的造字方法,增加趣味,又加深记忆。

2.开拓多种识字渠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3.以趣味性知识(主要是事物归类)和丰富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春夏秋冬》《猜字谜》。

(二)阅读教学:

1.重视朗读的指导。

2.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

3.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除了讨论书中的思考题外,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4.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引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

(三)口语交际教学:

1.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地进行口语交际。

2.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5一、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培养专心倾听、勇于发言的良好习惯。

(3)继续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汉语拼音。

(1)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

(2)能正确抄写声母,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识441个生字。

(2)掌握本册课本安排的70个偏旁。

(3)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65个,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姿势端正,卷面整洁。

4、口语交际。

(1)能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听懂老师提问和同学的回答。

(2)能看图说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

(3)能按照要求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情。

5、阅读。

(1)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认识句号、问号、感叹号,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

(3)朗读、背诵指定的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4)正确地复述课文,语气连贯。

(5)能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4名,其中男生31名,女生13名。大多数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课堂动脑积极,发言热烈,回答问题思路严密,表达完整;作业认真,没有拖拉作业的现象;书写认真,字写得端正。但也有个别同学的学习习惯有待加强,特别是课堂遵守纪律方面,这学期要注意严格要求。

三、教学措施

1、结合实际,进行反复严格的训练。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姿势正确是读书写字的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有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并利用直观教学使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

3、利用汉语拼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符合拼读规则和直呼音节的方法。

4、注意低幼衔接,注意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

篇10

关键字:《龙文鞭影》特点 教育启示

一.作者及成书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是明代万历时的萧良有编撰的。萧良有,字以占,号汉冲,汉阳人。历史记载其“生而颖异。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进修撰。领国子祭酒。在史局十五年。负公辅之望,自阁部卿寺以至台省。凡关国家大计。靡不咨询。给事中叶继美劫良有侵六部权。遂再章乞归。有《玉堂遗稿》。”可见他从小就很聪颖,有神童的美誉,长大后也学识渊博,在当时的朝廷上也相当有声望。这样的人还能潜心编写蒙学教材,可以看得出当时人们对蒙学教育的重视。

后来这部书经过了杨巨铮的补充订正,把书名改为了《龙文鞭影》。何谓“龙文鞭影”很多人不理解。其实“龙文”是指古代的良马。因见到鞭影就会疾驰,不需要鞭打。其含义就是说,读这本书是能收到“逸而功倍”的效果的。到了清末,李恩绶认为这本书虽风行已久,但有谬误之处,于是又经过了一番校对增删,于光绪年间付梓刊行。后来清人李晖吉、徐瓒,仿照《龙文鞭影》的体例,合编了一部《龙文鞭影二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龙文鞭影》多半是经过了上述一些人的不断增补、订正、充实后的本子,应该说是比萧的原作要更完美。

二.《龙文鞭影》的特点

(一)通俗实用性

蒙学教材能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是其成败的关键。《百家姓》和《名物蒙求》等成为广为使用的蒙学用书,就在于其方便实用。《龙文鞭影》在我国蒙学教材史上是就一本不可多得的精品。古代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大多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识字书籍开始的。但接下来。如果让儿童直接学习《四书》、《五经》、《史记》等一些经学造诣深奥的书籍。从简单的识字一下上升到理论性很强的儒学经典,对儿童来说很有困难。这时候《龙文鞭影》的出现在这中间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识字的基础之上,又能“明浅理,识小体”,所以《龙文鞭影》是儿童进一步学习的最佳选择。《龙文鞭影》收取了2000多个故事,这些故事内容包括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著名的人物故事、历史故事、神话、寓言故事等。涉及到了政治、军事、文化、外交、文学、艺术、濡林、方术、习俗、风尚、伦理、品行、怪异、迷信等各个方面。同时,在以“德”为本的中国古时社会,《龙文鞭影》中也有大量与“德”相关的内容。对刚刚识字的孩童来说。一些浅显的伦理道德和处世之道能使儿童在“明理”上也更进一步。

(二)伦理教化性

“伦理道德”一直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这种文化在教育上的必然体现就是要求其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古人在很早就意识到,孩童时期所接受的内容对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知识教学为主的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比如,《三字经》本是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字书。但是在内容的安排上却加进了大量的道德知识,例如“香九龄,能温习。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龙文鞭影》成书于明代,在其书中自然会反映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这些思想里面有封建糟粕,但也有些积极的思想,例如“重华大孝,武穆精忠”教化儿童要孝敬父母,要忠于君主和国家,“温公警枕、董子下帷”、“郑虔贮柿。怀素种蕉”等则是激励教化儿童要以古人为榜样,刻苦学习,发奋读书。从这些句子中就可以看出《龙文鞭影》有着很强的教化性,是很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一本书,儿童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这也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

(三)易诵易学性

私塾等蒙学机构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奉行熟读多练的原则。蒙学教师根据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读牢记。宋学家程颐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不能忘。”朱熹也说:“读多自然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古人之所以强调背书,并不完全是因为书本内容有多么重要,而是把背诵当成巩固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蒙学教材的便于朗诵性也是其追求的特点。《龙文鞭影》》正文都为四言。上下两句对偶成联,逐联押韵,全书按韵部编排,是一部使用韵语的典型蒙书。其书的正文的上下两句是对偶的,各讲一个典故。在内容上有的是意思对照相近,比如“能诗杜甫,嗜酒刘伶”,有的则是对比反衬,比如“边名菩萨,包号闰罗”。因此这上下两句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非常便于上下联想和记忆。在声音上,上下两句对偶中讲究声调上的平仄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入耳,既有音律美,又有节奏感,十分利于儿童的朗读和记忆学习。

三.《龙文鞭影》的教育启示

(一)编排体例的借鉴价值

《龙文鞭影》的编排方式很值得当前儿童教育借鉴。古代儿童从小学习“三、百、千”教材,这些教材虽然整齐押韵,易诵易记,但是没有注释文字,老师如果不给讲解其内容,学生也只能死记硬背。之后出现的进一步识字教育的韵语知识读物,大部分都增加了注释文字。这一方面是因为读物本身的知识程度加深了,需要注释;另一方面从教学上考虑,有了注释更便于教和学。儿童凭借这些简明的注释文字也可以理解其中人物、事件的大意,明白典故的出处。这样儿童就能够在阅读中揣摩、思考,就会逐步提高其自读能力,养成自读习惯。与“三、百、千”相比,《龙文鞭影》在编写体例上是一大进步。另外,使用注释还能够培养儿童对文言文的语感能力。因为注释的语言是介于古代口语与文言之间的古白话,儿童在阅读注释理解内容的同时,还可以逐步认识和熟悉文言的特点,培养对文言的感知能力。因此,注释文字可以帮助儿童跨越古代口语与文言这条鸿沟,让学习更加有效率。

(二)德智并进的规范训练

当前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宠溺娇惯,很多孩子都缺乏较好的道德品质。市面上的很多儿童读物中的道德教育也大多是以说教为主,但是儿童天性好动,喜欢玩耍嬉戏,单纯的道德说教、利益规范是很难被儿童接受的,尤其是儒家的纲常礼教,非常刻板僵硬,要使儿童接受,就必须采取多样形式。中国传统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在知识教育的教材中进行道德教育。《龙文鞭影》这本蒙学读物采用对偶句形式,广泛采用格言语录、典故轶事,使儿童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教育,非常轻松的让学生同时完成知识学习和道德教育,达到了德智并举的双重目标。儒家思想能够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深入人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的立身之本,有效地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这一类蒙学读物的伦理教化功能。

《龙文鞭影》中的智德并进,养智益德的教学思想,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道德水平曾经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面临着今天儿童道德教育的各种困惑等实际问题,我们应该能从中吸取有价值的理念。

(三)人文性的积极熏陶

当前社会流行着严重的重理轻文的思想,很多家长从小就让孩子不停的上奥数班,英语班等,对于人文学科却极为忽略,这就导致许多孩子对历史上的知名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等毫无概念,在写作文时也就很自然地资料贫乏,言之无物。《龙文鞭影》全文收取了2000多个故事。这些故事内容包括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著名的人物故事、历史故事、神话、寓言故事等。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故事几乎都从不同侧面选录进来。如“孔门十哲,殷室三仁”、“汉家三杰,晋室七贤”、“孔明流马,田单火牛”、“操诛吕布,殡杀庞涓”、“蔡伦造纸,刘向校书”等语句,介绍了这些历史人物的突出事迹和主要特点。在诸多历史人物故事中,文学家的故事也选了不少,如“枚皋敏捷,司马淹迟”、“贾岛推敲”、“左思三赋”等,这不仅增长了儿童的文学史知识,而且培养了儿童从小热爱文学的感情。

因此,《龙文鞭影》对于当前的中国教育过于重视应试,很多家长过分注重学习知识却忽略了态度、价值、责任等人文内涵的培养给予很好的启示,启示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教会学生做人,教儿童该做什么样的人,又该如何去做。并且这些还为当前教育中那些缺乏个人追求、信仰、责任和价值取向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参考借鉴。

(四)想象力思辨力的培养

中国教育目前是应试教育,为了考入好大学,家长、老师等从小就向孩子灌输各种有利于提高成绩的知识,极为忽略对孩子基本素养的培养,与西方的儿童教育相比,我们尤其缺失的就是对孩子想象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