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将莫邪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8 03:5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干将莫邪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干将莫邪的故事

篇1

大唐法宝有2个。二级法宝是七杀,作用是3个回合内减少对手的一定防御。特技法宝是干将莫邪,作用是3个回合能增加自己的伤害。

干将莫邪:中国古代传说名剑。干将莫邪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最早出自出汉代刘向《列士传》和《孝子传》中,后来由历史上诸多著作摘录和引用。现如今,最流行的版本为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所记干将莫邪的故事

七杀:中国民间流传七杀是指非常凶恶残暴、不吉利,一颗孤零零的星,同时指这剑十分凶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据上海青浦教改经验论述:“只有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激起全部参与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创造意识的时候,这种学习才会有效。”自读文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学习的重要实践园地,如果学生在讲读教学中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在自读文阅读实践中得到迁移应用,这种学习就会是有效的。因此,探索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授以会学“自读文”的方法

(一)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自读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注意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二)梳理归纳法。

完成自读文教学任务,必须要有讲读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应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性。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之后又让学生基本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说。就记叙文而言又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记人、写景、状物都要抓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如:第二册里的第七单元的五篇课文(《荔枝蜜》《小麻雀》两课是讲读课文,《猫》与《挖荠菜》是自读课文,《榆钱饭》是练习课文),在表现手法上都是运用托物抒情方法,在线索上都是以对小事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在写作目的上,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叙述揭示一个哲理,教师讲读前两课时,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出这三条规律性的知识,学生自读其余课文时有了自学入门的钥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容易自学成功。

(三)比较阅读法。

在学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作详细的解剖分析、比较。如《蜘蛛》、《春蚕到死丝方尽》、《巍巍中山陵》、《海光》都同属第三册第二单元,其相同点都是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道理的,都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方法,但说明顺序不同。《蜘蛛》是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特征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是按蚕生长过程说明的,这两课都是对生物习性的说明,而《巍巍中山陵》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的,是对静态建筑物的说明。《海光》是对动态事物并以小标题形式按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在梳理归纳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就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在鉴别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四)目标阅读法。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五)边读边思法。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发展学生智力。他认为“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智力”,“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该为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只有根据自读文课型的特点来授以科学的自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规律,积累自学经验,打好自学基础,才能达到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效果。

但是,作为课内自读文就要体现课堂的教学形式,自读文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靠导读来体现,课堂上既不能放任自读,又不能面面俱到的讲授。要使学教结合,彼此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就必须抓住导读设计的契机,因为科学的设计导读是自读文教学成功的保证。

二、“自读文”导读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导读的设计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自读文导读的前提,训练的关键在于把握课文的知识点。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思性、可辨性、可学性、可考性,是全文的精要处。例如《美猴王》一文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美猴吗?为什么喜欢?你认为美猴具备哪些做王的条件?这个问题牵动了全文的主线,学生从美猴入洞前后的表现中很容易找到答案。在寻找答案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实现了导读目的,达到导读要求。

(二)导读设计力求“因势利导”。

有经验的教师,驾驭教材能力强的教师很善于因势利导的设计问题。例如《怎样写读书笔记》一文可让学生以读带练,以练带读,读练结合,既完成阅读任务,又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如《画蛋,练功》一文可设计从《画蛋,练功》谈成功的问题。这样根据教学自读文知识点,因势利导地设计问题,不仅突出自读重点,也强化了自读重点。

(三)导读的设计力求提出引起争议性的问题。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出能引起争议性的问题,或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或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这无异于向一潭死水投一石子,必激起学生参与欲望,掀起课堂的波澜。如:《干将莫邪》一文,在学生充分阅读原文基础上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干将之妻莫邪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为何莫邪的名字要与干将并列?一般学生对课文理解限于表面,认为莫邪在情节上起过渡作用,是引起以后人物和情节的联结点,她的名字与干将并列只能起到陪衬作用,没有分析必要。但通过争议,从故事里人物关系的分析中,学生会得出很有深度有质量的见解。莫邪虽在故事中没有惊人之语和惊人之举,但她嘱儿实现父亲遗愿,命儿报杀父之仇,显然儿从母命后凶多吉少。莫邪已经痛失丈夫十几年,又要舍出含辛茹苦养大相依为命的儿子,面临抉择,她忍痛割爱,宁忍今后孤寂无依之苦,也要报杀夫之仇,忍离子之痛也要铲除暴君。干将之妻莫邪铲除暴君的决心和牺牲精神,不也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吗!不能不说莫邪也不失作者笔下的一除暴巾帼。她的名字与干将并列是当之无愧的,决不是人物陪衬而是作者匠心所在,是表现中心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样,通过争议不仅能有效地强化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议论、鉴赏文章的能力。

(四)导读的设计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有经验的作家一向强调作品的含蓄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给读者留下一些艺术空白,“意不浅露,语不穷尽”,以便给读者以想象和再创造的机会。如《干将莫邪》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试根据故事情节编写莫邪嘱儿实现父亲遗嘱前后的心理和行动语言描写。这对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无疑是有益的,对自读文的理解也起到了深入强化作用。

这样,教学人员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调动自己的教学机智,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宗旨,根据自读文的特点、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恰当、灵活、科学的导读设计,从导读设计中探索导读“自读文”的途径,这是教好“自读文”的关键。

篇3

密码故事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未来的向往,它给了我们生活的希望和勇气。虽然故事并不一定发生,但密码却真实存在。

出生时。上天就给了每个人密码:

是从母体来到世界第一次自主的呼吸?

是睁开眼睛向这个陌生世界投来第一瞥怀疑的目光?

是“我来了”的那一声痛快的啼哭?

是感到了亲人气息的第一声妈妈的呼唤?

是学步时,跌倒了终于站起的那一个得意的微笑?

抑或是从母亲手里夺过汤匙自己吃饭时的自信?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人的一切始于摇篮时期,童年影响人的一生。

我们不能确定生命密码的形态和组成。不能确定他保存在什么地方,也不能确定它是一组或几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公平的。

每个人都有密码。

它和生命一起降生,与生命一同消亡。

每个人都有权使用密码。

它不能再生,不可转让,不会消失。

每个人都自己保存。抢不了、偷不走、丢不掉。

面对前路的未知,你需要随时使用,重复使用。掌握了它,就会在关键的时刻打破困厄,冲出重围,战而胜之。

但是密码在哪里?怎样找到它?怎样破译又怎样使用?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思考人生、命运的时候,当思想专注地进入忘我的冥思状态的时候,心灵深处会传来一个遥远的呼唤一一这就是密码。

密码无处不在,不但读书有密码,恋爱有密码,成家有密码,工作有密码,生活有密码,创业也有密码。

创业密码是更高级的密码。它比所有密码都更难寻找更难破译。

破译它,全靠创业者的自信+行动。

当你信心百倍地前进时,你的激情火山般迸发,你的智慧精灵样飞翔,你有若挥舞干将莫邪之剑,冲破桎梏,砸烂枷锁,移山填海,一往无前。

然而,创业是一个人的战斗。人们大都独自去破译。困难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几乎不可能破译,被困死在创业门外。

于是,许多人找不到就不找,许多人破不了就不破。许多人用不了就不用,许多人抱荆玉怀灵蛇浑然不知,贫穷潦倒终其一生。

其实,在独自破译之外,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寻求帮助:看书本、查资料、请老师、寻同学、找朋友……

篇4

那么,教师们有没有从文体的角度来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呢?

一、文体的界定对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笔者以《愚公移山》为例说说文体的界定对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愚公移山》究竟属于什么体裁?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将其收编入第八单元“神话传说”,与《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一起合编为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显然编写者将《愚公移山》的体裁界定为“神话”。

但另一种看法是《愚公移山》的体裁为寓言。人教版的《教师用书》明确指出:“《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孙绍振分析:“在强调人的意志的决定作用这一点上,《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属于同一个母题。但是,《愚公移山》是寓言,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是神话,二者虽同为虚构的想象,但寓言系个人创造,而神话为民族集体的想象。神话比寓言情节的幻想更为自由。”

体裁界定的不同自然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因为教材编写者认为《愚公移山》是神话,所以沪教版《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将教学目标定为“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欣赏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魅力”。教材后的“学习建议”为“课文所选取的三则神话所描述的内容有许多共同之处,请说说这些神话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而如果从寓言的角度出发,根据寓言的基本特点,我们应当带领学生在了解了寓言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思考和探讨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此外,也有教师不从体裁的角度出发,而从语体的角度出发,把《愚公移山》当成是文言记叙文来教,分析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明显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悖,未领悟经典文言作品的核心价值。

可见,不仅是现代文教学,文言散文教学也同样需要关注文体特征,并做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开发。

二、运用文体知识梳理现有初中文言散文篇目

古代的文言散文内涵宽泛丰富,探究初中文言散文,分属于多种不同的文体,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局面。沪教版新教材所收录的文言散文(仅指散体文,不包括赋体文和骈体文)按文体分类后大致如下:

史传文:

《孙权劝学》《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巢谷传》

杂记文:

山川景物人事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口技》《白洋潮》《天目》《卖油翁》《记承天寺夜游》《山川之美》

笔记文:《陈太丘与友期》《周处》《干将莫邪》《谢道韫咏絮》

论说文:

先秦诸子散文:《两小儿辩日》《论语》八则《天时不如地利》《吕氏春秋》两则《孔孟论学》《公输》《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橘逾淮为枳》

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问说》

寓言:《愚公移山》《黔之驴》《束氏畜猫》《螳螂捕蝉》《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书信:《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答司马谏议书》

奏议:《出师表》

其他:《为学》《勉学》《卖柑者言》

三、把握文体特征进行文言散文教学

每种文体都具有区别于他种文体的独特的个性色彩,了解和品味这些特点,才能由篇及类,触类旁通,从文体的角度感受文言散文的艺术魅力。

1.史传文的教学

史传文又叫历史散文,它是历史和文学的融合,所以,教学中我们既要读历史,又要品文学。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对于史传文来说,还要寻找其突出的文学价值。

2.山水游记的教学

沪教版教材中选编了许多山水游记,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白洋潮》《天目》等。

其中,《桃花源记》比较特殊,对于它是否是游记散文的争议很大,比如,鲁迅先生认为其“幻设为文”,不是山水游记。笔者比较赞同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的看法,将其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陶渊明是如何对自然山水进行描写,来寄托人类社会理想,感受作品中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这是我们教学中要关注的。

3.论说文的教学

显然,论说文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对其“论述性”的学习。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说理能力等方面都将是很有意义的。

篇5

关键词:近代文学 时代背景 叙事结构 林海雪原

引言

《林海雪原》是小说中成就较高的一部“红色经典”,在众多宏大叙事文学题材中脱颖而出。其浓厚的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文学特点,给作品带来的强大的可读性,多年来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喜爱,经久不衰。通过深入解读我们发现《林海雪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想象诉求,顺应了时代歌颂和尊崇英雄的文流。如今,人们对它的阅读和研究已摆脱了狭隘的文学批评思维模式,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其文学价值及内涵。

一、《林海雪原》的叙事模式对我国古典小说的借鉴

小说在故事情节的描写上许多方面都借鉴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故事性强,场面热闹并常有巧合出现,故事描写中人物性格单一,善恶美丑鲜明。这支由36个人组成的小分队攻下了一山又一山的这种故事结构上的单线发展,环环推进,类似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单线叙事结构,师徒破了一关又一关,最终取得胜利。古典小说的结构可分为长篇和中篇,长篇的代表作《水浒传》就是步步推进结构的典范。小说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紧密联系,描写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同时作者引用与景物有密切联系的优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比如《西游记》。小说在人物描写上,轻心理活动描写,重人物行动语言,这也是中国古典传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作家对中国古典小说叙事模式的借鉴,也正是符合那个时代所倡导的“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的文学主张。当时大多数读者的文化水平较低,民间英雄传奇比其它的文本形式相比较更能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符合他们的审美要求。

在我国的传统小说中,群体英雄模式是深受民间赞赏的模式。《林海雪原》中少剑波所领导的小分队就是一个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英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孤胆英雄假扮匪徒深入虎穴,雪地追踪深夜埋伏侦察河神庙,跨谷飞涧攀壁跳岩打马滑雪追歼顽敌,小说情节紧张激烈,他们所面对的敌人残酷狡诈,他们与这些敌人斗智斗勇,最终取得胜利的内容疏密相间、引人入胜。小说巧妙的叙事结构,又给读者一种环环相扣的节奏感;小分队的每次战斗,都是在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之后最终取得胜利,这又给读者大团圆的满足。

古代战争题材的小说中以少胜多的故事模式出现频率很高。作战的双方通常是正义一方处弱势,两者力量相差悬殊,但最终都是正义方通过坚持、努力最终胜利。《林海雪原》中的“智取威虎山”就是以少胜多的典范,在双方力量相差悬殊下,在战前又被渲染得云山雾罩,但是“从刘昌勋的第一梭冲锋枪开始”到整个战斗的结束,却仅仅使用了二十分钟,威虎山上的几百个土匪就被小分队的几十个人一举拿下。叙事结构紧凑、节奏感带动读者内心的澎湃。同时,我们也关注到这种叙事模式具有明显的“夸张”写作手法和浪漫主义倾向,但作者并没有损害事件所反映的真实,而是通过文学表达方式烘托了主人公的英勇,强化了内容的真实。相比概念化的平铺直叙而言,广大读者对这种叙事模式的描写更能产生长久的阅读兴趣。

关于古典小说尤其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叙述模式,不同的理论家会归纳出不同的模式,然而在任何模式中都不会缺少复仇这个基本元素。从晋朝的《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到《唐宋传奇集》中的《谢小娥传》,从元代《赵氏孤儿》到明末清初的《水浒传》,几乎我国古典小说都涉及这种叙事内容模式。无论从何种角度看,这种叙事模式都可说是串联英雄传奇故事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小说《林海雪原》也借鉴了这种模式。在小说一开篇就被浓烈的“复仇”情绪所笼罩:土匪洗劫了衫岗站,残忍地杀害了包括少剑波姐姐在内的数十人,尸横遍地,惨不忍睹。少剑波赶到那里,看见姐姐的遗体时,他的心情这样?作者用少剑波的话这样描述:“小毛毛失去了亲爱的妈妈!姐夫失去了贤惠的妻子!我失去了从小抚养我长大成人的慈爱的姐姐!党失去了一个好女儿!群众失去了他们的好朋友!”家仇迅速上升到爱国的高度。围绕这一仇恨而展开的“复仇”的故事,自然地成为党的嘱托和人民的期望。为姐姐复仇就成为继续与敌人作斗争的前进动力。小说正是借用这种叙事内容的有效模式,使本来相对枯燥的战争题材生发出神奇的文学魅力。

二、《林海雪原》叙事中神话与歌谣的穿插

小说中穿插了两段美妙的古代神话传说:一是在扫荡李鲤宫之前,二是在奇袭山顶之前。两个神话的讲叙者蘑菇老人和棒槌公公是山林的老人和“活地图”,都刚毅豪爽、会讲故事,灵芝和李鲤姑娘的神话就由他俩娓娓道来。故事都发生在久远的年代,放羊打鱼为生的老夫妇都在五十岁那年喜得独生女。女儿聪明美貌、多才多艺又勇敢勤劳,分明是集理想中的东方女性美于一身。神话中的两个姑娘遭遇恶人抢夺,结果又都化险为夷,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情节设置紧张惊险、环环相扣的战斗中穿插着优美动人的传说,感染力强,一张一弛,和紧凑的战斗叙事构成刚柔并济的互补氛围;交代了地形环境,而且蕴涵了善良老百姓不畏艰险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追求,同时也符合了当时年代对女性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要求和愿望。作家托尔斯泰说:“不但感染性是艺术的一个肯定无疑的标志,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是衡量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由此看来这两位人物都属于功能型的人物,叙事的功能就是要让读者感染到浪漫和美感。

当我们读到主人公杨子荣在山林中遇到匪徒和座山雕周旋时讲的话,面对土匪的百般诘问,杨子荣对答如流,能感受到话语间饱含的民间气息,充分表现出革命者的机智和勇敢。正如学者陈思和指出:“《林海雪原》是沿着新武侠小说的路子孕育出来的,作者本人也曾深受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的影响。”“继《铁道游击队》以后,《林海雪原》是一部利用传统的民间文化因素来表现战争的成功之作。”其实许多学者都指出了《林海雪原》对传统小说的借鉴,但人们的目光焦点集中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模式上,而忽略了小说对传统小说爱以诗文写景、描人、概括往事、即景生情的模仿。所不同的是,它是以民谣和神话这类民间文学的形式在内容中交替出现,比如:主人公少剑波在战斗之后做诗抒情。正是这些文学元素使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更具文学魅力,构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叙事进程的推动力,这也许是多年来《林海雪原》受到读者喜爱的内在因素。

结语

小说《林海雪原》在遵循叙事规范的同时,又以浪漫主义文学形式穿插民谣和神话,构筑了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学典范。文学的想象和神话想象都得到了展开和融洽地表达,虽然它们的功能有些模式化,《林海雪原》在文本结构、叙事方式和人物设计上同我国古典小说存在一些类似的文学手法,但小说的叙事得以进行也的确需要神话与民谣来穿插和点缀。带有浪漫主义的叙事模式在塑造人物、描绘环境、设置悬念和渲染气氛方面的作用,也正是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曲波.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2]李华夏.文学鉴赏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2(04).

篇6

1、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2、爱情用来遗忘,感情用来摧毁,忠诚用来背叛,在时之洪流中起落,人心常常经不住世事熬煮。一切都存在变数。猜得着故事开头,却往往料不到最后结局。我们躲不开。尘世后那只翻云覆雨手。

3、蓦然就想起了“时间太瘦,指缝太宽”这句话。滔滔逝水,急急流年,几十年弹指飞过,回首前尘,恍如一梦。凄凉又如何!

4、一切这样清楚,但是业已分开太久。时间如水,中间仿佛有河。你过不去。车流穿梭,她,转瞬湮灭在人潮中。你回首,看见梦里花落知多少?思量,思量,焉得不思量?

5、往事如风,将生平飞落如雪的悲苦,尽数吹散开来,如同蝴蝶的翅膀掠过干涸心海。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在尘世里翻滚的人们,谁不是心带惆怅的红尘过客?

6、朋友之间,解意不如远不如会意。我眉一皱,头一点,弦未响,你当解我曲意,这样的绝色聪明才登对。只可惜高山流水是举世无双。

7、感情有时会如小孩,淘气迷路。然而它本性是纯良。只要你能够用等待一树花开的平静之心,静候它的回归。某天他欠你的,一定会以你不自知的方式静静偿还。

8、死亡,这人世最大的障碍和恐惧。它不仅没有分开我们,反而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本来,我是居于我的躯壳之内,我再与你近,也是隔了我的身体同你说话。可是,死亡化去了我的形迹,我们之间的再没有任何阻隔,我也再不用恐惧时间,我不会老去,不会病痛,已经消失就不会再消失。在你的记忆,你的身体内我如花飞旋,一年一年地轮回再生。他生他世里,我仍在初见的地方静候你。

9、滴水穿石。而滔滔流年,却洗不薄冥冥中对某个人的一点坚心。如果不是失望,如果不是害怕伤害,谁又是真的铁血无情?

10、相爱亦如造梦。死去或者离开的,梦醒不醒都万事皆休。活着的,留在梦境走不出来里的那个人,才是最哀苦的。被回忆留下来回忆两个人的一切。

11、初见即是收梢,不用惋惜,不要落泪。留得住初见时心花无涯的惊艳,才耐得住寂寞终老。

12、我们输给的,本就不是同类,不是迂腐严谨的规范,而是人生的不可预知。

13、不是,每个人,在蓦然回首时,都有机会看见灯火阑珊处等候的那个人。于是,只能在回忆里众里寻她千百度。

14、我们如渡河人,要从自己的一岸到对方的岸,心似湖泊,自知是站在岸上观水的人,一条小舟行过,即使纵身扑入也不过划开一道波线,怎样渡过都一样,能掌握多少内质?更何从得知水的深浅。

15、门前若无南北路,此生可免别离情。天色将暮,宴席已阑。当真,留不住你了。然而也毋须强留。人生聚散各有因。人,若有必须要行的事,不如洒然上路。你知,明日天涯,也必有我思忆追随。

16、她让一个失去她的饮恨终生,从此视后宫粉黛如飞尘;另一个为得到她而心满意足甘心放弃争霸天下的念头,对大汉朝俯首称臣。(昭君出塞)

17、明月路照惜花人。记忆中的风景如画。如今只有爱如花香残留指间,为我证明。我曾拥有过你。我将怀抱着却你的记忆死去,可是老去,老去是如斯缓慢,我们要到哪一天才可以两两相忘?是否惟有死亡的黑暗降临覆灭时,我才会不再为你感到寂寞。

18、30、相思对多情的众生来说,是快乐与烦恼并存,痛苦却又幸福的事。相思折损精神,使人憔悴。人人咒恨,又人人死心塌地投身进去,有干将莫邪投身剑炉的甘愿。没有得到的明明逃过一劫却满心失落。

19、悲剧是上天给了你抱负,给了你理想,给了你实现理想的才华,却一生不给你施展完成的机会,生生折断你的理想。即使是悲剧又岂能尽归罪于“天意”?人难道就可以两手一拍,声称自己全无责任?

20、擦身而过。生死如河,悍然相隔。渡河时辰未至,人,无力穿越,只能观望。

21、安意如说:从什么时候起,看很多事都像行在吴越小城里巷的长廊,偶尔转过脸去看廊下细细的水滴或低头看廊地上折转的光阴——发现自己成了一个不太容易激动的人。也许是因为懂得了可以…

22、风动梨花,淡烟软月中,翩翩归来的,是佳人的一点幽心,化作梨花落入你手心。一别如斯呵,常常别一次,就错了今生。

23、情在不能醒,一句于执迷中道破天机。不是不想自拔,而是人在其中,心不由己。人是聪明减福寿,从来薄福送倾城。人若放得开?看起来会不会比较幸福?

24、直到某天,我竟然拿不出什么东西去证明我爱你了,可我还是一丝未减地爱你。多情,终于轮回成无情。

25、相爱相处的最后,我们留在别人记忆里的,是否只是这些磷光?微弱的,浮游于指尖以下,回忆以上。磷光若有,尚能自我安慰。若无,不过一场海上烟花,情谊虚空。

26、盛衰开谢,悲欢离合是轮回之道。你共我,怎么躲得过?

27、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偿还。欠了别人的一定要还,因果循环。有时候是以你清楚的方式,有时候是你不自知的方式。

28、在事业和厮守之间,你的牵挂是唯一的桥。

29、而今真个悔多情,说悔不曾悔,只是付诸在你身上的感情太重,回忆太深。我几乎灭顶沉沦。始终,不是一个擅于遗忘的人。我们这些人都不是!这一切,都是由于决定的错误。一个错误的决定会导致人生的错乱,崩盘。

30、爱是一种牵系,约定。一生,我们能遇见多少人,又与其中的几个有约,这约又是否饱满崭新如花苞,一定会安稳的呆在枝头等到盛放的那天?

31、梦魂如风筝,飞越了万水千山,却无法寻觅到一点关于你的音信。思念无凭据,愁情如春草。我是这样地萎靡,我知道你也一定不快乐,我们之间风狂雨急,情如落花满地。看起来相见再聚希望渺茫。可是我仍希望你可以快乐一点,勿以我为念。

32、感情有时会如小孩,淘气迷路。然而它本性是纯良。只要你能够用等待一树花开的平静之心,静候它的回归。某天他欠你的,一定会以你不自知的方式静静偿还。

33、爱如果有那么多回头路好走,人这种贱骨头怎么会晓得珍惜两个字怎么写?

34、你是否会有些遗憾,像飞雪一样在身体里猝然涌现,倏然消失。偶尔从梦里醒来,还会因此落泪失神。真真的决绝是对的,她是女仙,为一个男人谪落人间已经难得,她爱着他,因此断然不肯原谅迁就他。爱如果有那么多回头路好走,人这种贱骨头怎么会晓得珍惜两个字怎么写?

35、我知道能够执手共看风景的人不会多。让我义无返顾深爱的人也不多会。曾同你约定一起听雨。而今你虽不在。我们,约定不改。

36、在尘世里翻滚的人们,谁不是心带惆怅的红尘过客?

37、在前生之前,花月静好。我们可以安然的待在一起,不受任何外物的支配和干扰。可是命运突然掉头而行,路上出现巨大罅隙。人的一生被折断,灵魂落在前生,身体跌进后世。相爱太艰难,两处长相忆,惟有心香一瓣,记取前生。

38、相思对多情的众生来说,是快乐与烦恼并存,痛苦却又幸福的事。相思折损精神,使人憔悴。人人咒恨,又人人死心塌地投身进去,有干将莫邪投身剑炉的甘愿。没有得到的明明逃过一劫却满心失落。

39、可是请你告诉我,一种暂时忘记你的方法,即使是霎那的医学专用也好,这样我就不会在有任何一点愁思的时候都立刻想到你。无条件地想到你。等待,与思念之间的角力,已是我余生的宿命。

40、若早知与你只是有缘无份的一场花事。在交会的最初,按捺住激动的灵魂,也许今夜我就不会思念里沉沦。可惜我们不是圣人,不能清心寡欲。拒绝一场花事,荼蘼心动,可以那么简单轻快么?

41、不是不知何事萦怀抱,而是知道也无能为力。解得开的就不叫心结,放得下的又怎会今生今世意难平?

42、时间蹂躏记忆,人往往身不由己地凛冽忘却。记忆消退如潮,难以控制。最终亦只可记得一些细微深入的细节,它们如白垩纪时流落在地球上的植物,亦是一种遗落。却是自有定义和存在价值。

43、君不见,残阳秋雨深山寂,。纳兰公子长叹息!绝色女子与绝代才人,隔世为知音

44、人生长路,目的地虽然由不得我们选择,至少在每个路口,该往那走,我们还是可以自己作出判断的。执迷,还是看淡-------人各有志吧……

45、因为有了轮回,我们原先微薄短暂的生命有了希望,今生难了的夙愿,可以寄望于下世,对你难解的纠缠,也可以自解为:是我上辈子欠了你的。

46、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偿还。欠了别人的一定要还,因果循环。有时候是以你清楚的方式,有时候是你不自知的方式。

47、誓言是开在舌上的莲花,它的存在是教人领悟,爱已入轮回,你们之间已过了那个不需要承诺就可以轻松相信的年代。而这大抵是徒劳的,人总以为得到誓言,才握住实质的结果,就像女人以为拥有了婚姻,就等于拥有了安全感。于是,给的给要的要,结果,在誓言不可以实现兑现的时候,花事了了。出尘的莲花也转成了愁恨。愁多成病,此愁还无处说。

48、在事业和厮守之间,你的牵挂是唯一的桥。

49、我是桃源里酣睡的孩子,梦中繁花如锦。从你走后,我才知道,人间为什么会有良辰美景的惆怅。你离去,我竟成了这样一个百无聊赖的人。

50、藏民匍匐在佛前,亲吻脚下大地,不会觉得他们卑微,反而会肃然。天地之间,留给人所行的小道,才是人生。我们所执的态度,本就该是匍匐而谦恭的。

51、你如黛的双眉,似颦非颦地笼住了我的心意。到底要你爱多久,才会不再爱你。忘记关于你的一切,逃开你眼耳鼻舌身意的反复纠缠。

52、如果时间能把我对你的思念稀释了,就不会在醒来的时候莫名地失神。你是,我逃不脱一场烟罗。

53、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

54、人生似一场聊斋艳遇,走进去的时候看见周遭花开成海,灯下美人如玉,一觉醒来,发现所处的地方不过是山野孤坟,周围灵幡残旧冥纸惶惶,内心惊迥。红楼里那场爱这样,世间的爱,收梢都是这样。只是寻常人不被惊起,就习惯在坟墓里安然睡到命终。

55、三生,与迷信无关,与信仰无关,我只是需要一个理由,许自己一个期限,可以在等待时更坚定。

56、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清空如话,知己两两对坐闲聊,淡而深长。人会老,心会荒,这已不是最初天真到可耻的誓约,而是爱情在情爱中翻转轮回多次后,结就的紫色精魂,看到,会让人沉着寂静。

57、情爱的曼妙在于不受控制,不可预知。你永远不会知道,你会在什么时候爱上一个人,又在什么时候,你发现即使眉目相映,也再不能够千山万水。

58、安意如说:一生恰如三月花,看得见开始,猜不到结局。

59、情在不能醒,一句于执迷中道破天机。不是不想自拔,而是人在其中,心不由己。人是聪明减福寿,从来薄福送倾城。人若放得开?看起来会不会比较幸福?

60、悼亡,是一种追念,这回忆越深情越刻骨,表示你亏欠别人的情感越多。爱一个人,无须太计较,觉得甘愿就妥帖付出,真正的感情交付若存在问题,也只有先后的问题。有若花期错落,你开在暮春,他盛于夏初。

61、有时候,你我之间只是隔了一道墙;有时候,只是隔了一个门;有时候,只是隔了一丛花,一株柳的隐约相望,可是,偏偏不能再有一丝接近。爱你,好象天上人间对影自怜的落寞舞蹈。你是,我的水月镜花。

62、人生长路,目的地虽然由不得我们选择,至少在每个路口,该往哪走,我们还是可以作出自己的判断。执迷,还是看淡——人各有志吧。

63、悼亡,是一种追念,这回忆越深情越刻骨,表示你亏欠别人的情感越多。爱一个人,无须太计较,觉得甘愿就妥帖付出,真正的感情交付若存在问题,也只有先后的问题。有若花期错落,你开在暮春,他盛于夏初。

64、安意如说:时光如卵,岁月如梭。一切都还在孕育中,还没有破壳而出,来不及发展,我们还来不及悲伤。

65、不是,每个人,在蓦然回首时,都有机会看见灯火阑珊处等候的那个人。于是,只能在回忆里众里寻他千百度。

66、我想着,尽力去获得苍天的怜悯。它将我贬谪在回忆里久久不放,这样的煎熬我甘心承受,这样的话或许待我一生行尽,在云海水天相接处,会重见你的倩影。那么,这一世的悲苦都可以付之一笑,挥手落入海天之间了。

67、容若是真爱谢娘的,因此在那个时刻才得以逼近爱惘然微妙的本相:一只通灵的小狐狸,拒绝被任何人驯养。

68、而今真个悔多情,说悔不曾悔,只是付诸在你身上的感情太重,回忆太深。我几乎灭顶沉沦。始终,不是一个擅于遗忘的人。我们这些人都不是!这一切,都是由于决定的错误。一个错误的决定会导致人生的错乱,崩盘。

69、我们输给的,本就不是同类,不是迂腐严谨的规范,而是人生的不可预知。

70、安意如说:守得住心花无涯的初见,才不会寂寞终老。

71、往事如风,将平生飞落如雪的悲苦,尽数吹散开来,如同蝴蝶的翅膀掠过干涸的心海。

7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你不在身边,无论今宵,酒醒何处。也不过杨柳岸、晚风残月。满地月光惘然。

73、没有得到的感情就像一座想攀却没有攀上的山,横亘在心脏底部。然而有时候,攀过去了,又怎样呢?我们已经不再迷信得到。

7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你不在身边,无论今宵,酒醒何处。也不过杨柳岸、晚风残月。满地月光惘然。

75、弹指为佛家语,指极短极快的时间。《僧祗》云:“十二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只是有时候,时间快慢长断对某些暗自坚持的事并不具意义。我了解春光易逝,年华瓣瓣指间飞落,那又怎样呢,我依然看见你。与我在烟柳桃花深处的那场新别。春光满地,无处告别。

76、藏民匍匐在佛前,亲吻脚下大地,不会觉得他们卑微,反而会肃然。天地之间,留给人所行的小道,才是人生。我们所执的态度,本就该是匍匐而谦恭的。

77、人生,有多少事多少情绪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呢?而等你想去说明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了?在珍惜和忽略得到与失去之间,人不断地辗转。

78、安意如说:世有解语花,凭谁解花语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 寻源对比 深读

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出寻源对比法来扭转这种现象,本文以语文版初中教材为例,例析一下对比阅读法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文内找到比较源,通过对比阅读潜入文本。

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发现第四段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为后文蓄势辅垫,还暗含了父亲的一片深情以及我对父亲的百般不解。怎样才能让学生也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呢?我倘试用对比阅读法来突破这一重点。

我首先让学生去找到父亲的矛盾心理“送”与“不送”,然后引导学生去寻找理由。学生发现在文中陈述了不少“不送”的理由:如“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再三劝他不必去”等;而“送”的理由根本就没提。应该说“不送”更合理,但父亲“踌躇”两次后,“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学生通过这样反复对比研读就有了这样的认知:这是个合情但不合理的选择,但恰是这种选择反应出父亲当时的心细如发,表现出他在那特定时期的特殊心理,也写出了他对我的关爱入微。从另一角度来说,我却对此不能理解体会,此点也为后来的深深自责作为辅垫蓄势。

这是典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然后深入到文本的例子。我们在备课时,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若只一味地盯着父亲买橘子的背影,那就看不到这段闭来之笔的妙处了。备课时最好能先格式化固有的阅读体验,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捕捉文本新颖的感悟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他们真真读进去,方能读出文章的真味。

又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中邹忌与其妻、其妾及客的对话。通过对比来区分这三问三答的变化,以此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邹忌首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接着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最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通过反复研读学生会发现:这三问的背景不同,表达也愈发简洁。若说一问二问是有疑而问,那三问应是无疑故问了。另外三答的变化就更明显了,其妻的“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采用了肯定陈述加反问句的回答,语气最强。我们听到的反复强调,是打心底里的赞美;其妾的“徐公何能及君也!”采用的是感叹句,我们听到的只是加重语气的肯定而已;而客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采用了否定的陈述句,语气最弱,我们听到的应是敷衍塞责。

经过这样的对比精读,学生明白这三问三答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有着一点点的变化,而这一点点却表现出诸多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点滴变化是何其有趣呀!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古文叙事的魅力,激发了学习文言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我们教材中的课文有些本身就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如《细柳营》中细柳营与霸上、棘门军营的对比,《故乡》中少年与中年闺土的对比,《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前后的众人表现的对比,《铁骑兵》中敌我双方的对比,《孙权劝学》中吕蒙的今昔对比……

对于这些文章,我们更要用好对比阅读法。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读出文中的故事,读出人物的特点,读出作品的深层含义,读出文章的要旨。从而学到通过对比传言的方法与途经,这对于学生的写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在本册中寻找对比源,通过对比温故知新。

首先,是用好同单元的对比源,通过对比温故而知新。

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课文有:《背影》《永久的悔》《铁骑兵》《苏珊·安东尼》四篇。在教学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苏珊·安东尼》时,我先让学生自读理清情节,接着让学生去对比已学过的前三篇文章。为了方便学生掌握,我列出几点让学生去对比,如叙事顺序,选材的角度,语言的特色等。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四篇文章的顺序是不同的:《背影》与《永久的悔》采用是倒叙,《铁骑兵》用的是顺叙,而《苏珊·安东尼》则采用了插叙。经过进行的对比阅读,学生还能感受到这三种记叙的顺序的特点。而我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用好插叙,因为学生在平时习作中只习惯于用倒叙或顺叙。而在倒叙时总习惯于大段地议论开头,然后结尾也是来个大议论,从而形成时下“流行”的“四不像文章。对于学生而言这些都是旧知,我们通过这种纵向的对比即时地温习一下也是有益的。许多知识只有在不断地温习后才会有深刻的体会,才会有新的收获。

从选材角度来比,这四篇文章也各有特点。《背影》以送别中的细节为焦点,《永久的悔》以“吃的”为线,《铁骑兵》以脱离大部队的小队骑兵的诡奇经历,《苏珊·安东尼》以她的女权运动为中心。有生活上细微的小事,也有社会上轰轰烈烈的大事。对比中让学生知道文章重在以情感人,而不在于以大事、奇事取胜。同时也可以迁移到他们的作文中,纠正无病之、虚构情节等问题。从而达到新的收获。

我们语文版的教材编排以文体为依据,每单元的四篇课文同体。要通过对比找到它们的共性,同时更需要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个性。让学生既知文体要规范,也要能个性表达。

其次,要擅用同本书中跨单元的对比源,通过跨单元对比学习新知。

如我在教学《珍奇而稀有的动物——针鼹》一文时,为让学生掌握“本文准确简明的说明语言”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本文与《海燕》《骆驼寻宝记》的对比阅读这一主要环节。这三篇课文均有写了动物动作特点,《海燕》是通过描写来表达,《骆驼寻宝记》是通过拟人化的叙述描写来表达,而本是用准确简明的说明来解决。通过对比较轻松地让学生明确了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的特点。

第三,用好跨册课文的比较源,穿越时空构筑起语文知识体系。

新知的学习尽可能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旧知识应是新知成长的沃土。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知识体系才会建立起来。如说明文的学习,七年级下他们已学过《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珍奇而稀有的动物——针鼹》等事物说明文,到八年级上学习事理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自然就应与《苏州园林》有个对比,让学生明白事物说明与事理说明的区别与联系。又如九年级出现的驳论文就应与八年级的立论文产生联系与对比,让学生在固有的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之花。

语文课的低效,有时就表现在知识点没有呈线性上升这点上。我到七年级下听老师上童话《巨人与孩子》跟在七年级上听《小溪流的歌》如出一辙,同样的把重点放在思想内容上。没有新的要求,没有更高的要求。难怪有人说语文课缺个把月也不会怎样,数学课可就得落下一个大洞了。针对这点,若我们能有纵向的对比,备课时提高目标要求,上课时能引导学生对比提升,我想语文课也就缺不得了,而同时我们也能帮助学生构筑起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体系。

三.引入课外对比源,通过对比阅读突破拓展。

于漪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时,引入《辞海》中关于荔枝的解说,然后与本文进行对比,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习本文引用说明的妙处,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经典案例。我们在教学中有些重难点的解决之道就在这里——将要解决的问题置于对比之中,让学生去发掘、探索、解决。

我在八年级上册教学《巴东三峡》时,引入七年级上册的郦道元之《三峡》进行对比。从古今之对比中可见古文叙事之简约美及本文细致之美。另外,我引导同学去寻找两文在内容上的不同。同学经反复对比之后,发现本文除写自然风光之处,还有多处写到人文景观。如:黄陵庙、香溪——昭君浣妆处、白帝城、孙夫人庙等等。由此也生成了本课的重要知识点——用人文景观来突出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也是郦道元的《三峡》所没有的,这也是突破了七年级《春》那一单元纯自然风光的写法,让学生生景观的概念——新的更高的知识点。也就在这不断的对比深挖文本之中,学生对这篇看似平淡乏味的课文有了兴趣。

后来,我又引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三峡》。文中引用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并以此为核心写三峡——一个纯人文的文化三峡。它着实让学生开了眼界,在加深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这也是同题文章的对比阅读,另外也可引入同文不同题的文章。如用鲁迅的小说《铸剑》一文与《干将莫邪》对比。只要有适合的文章,能为自己学生的学习起帮助作用,就可以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