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标发音表范文
时间:2023-04-02 20:2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标发音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清代嘉庆时期的李汝珍,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著名的音韵学家。他曾巧妙地利用小说《镜花缘》向人们介绍了许多音韵学知识。作者借黑齿国女子红红、亭亭之口说:“读书莫难于识字,识字莫难于辨音。若音不辨,则义不明。”“可见字音一道乃读书人不可忽略的。”的确如此。要想准确地掌握每个汉字的读音,字字都读得很准确,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过,跟古代人相比,我们现代人已经容易许多了,因为我们的语言文字学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已经为我们确立了现行汉字的正音法的基本标准。
1.11 现行字音法的标准
第一,现行的字音法标准跟语音规范的标准是一致的。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就汉字来说,每个汉字所记录的一般是汉语里的某个语素(或词)。所谓字音和字义,其实就是被记录的语素(或词)的音和义。因此,现行汉字的字音规范,跟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是一致的,都是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的。也就是说,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方言区可能有不同的读法,但只有北京话里的读法才是规范的标准读法,各种方音读法都是不规范的。例如上海话把“典型”说得像“电影”;广东话把“私有制”说得像“西游记”;湖南话把“图画”说得像“头发”;湖州话把“青年”说得像“亲娘”等等,都是不规范的。
第二,异读字的正音标准
北京话里有异读的字,应以《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所规定的读音为标准读音。那么,什么是异读词(字)呢?异读词(字)也属于一字多读的范畴,但它不同于多音字。多音字可以分为多音多义字和多音同义字两种。多音多义字是指有多种读音,各种读音又各自表示不同意义和有不同的适用领域的字。如“扒”,读pá时的意义和适用领域(扒手、扒糕、扒羊肉),跟读bā时的意义和适用领域(扒房、扒开、扒土、扒着栏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扒”属于多音多义字。多音同义字是指有多种读音(一般是两种), 各种读音都表示相同意义,但却各有不同适用领域的字。如“片”,读piān时,适用于“片子、唱片儿、影片儿”等词语中;而读piàn时,则适用于“纸片、肉片、片言只字”等词语中,然而所表示的意义完全相同,因此,“片”属于多音同义字。异读字则是指有多种读音,但各种读音既不表示不同的意义,又没有不同的适用领域的字。如“暂”,审定前在北京话里有zàn和zhàn两读, 但既不表示不同的意义,又没有不同的适用领域,是一个异读字。审定之后读音zàn被定为标准读音,读音zhàn被取消,异读问题也就解决了。异读字跟多音多义字、多义同音字的区别可用下表表示:
从用字的角度看,异读现象是一种累赘,经过认真审定,选择其一种读音为规范的标准读音,淘汰另外的读音,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汉字整理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于1985年12月27日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就是这种审定工作的结晶。该表在《说明》中指出:“本表所审,主要是普通话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与字典、词典形式不同。”它确定了850多个异读字的规范读音,同时也确定了近2000个常用词语的规范读音,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异读词(字)的标准的正音规范。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在该表的通知中指出:“自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本表为准。”但可惜的是,《审音表》虽已发表多年,但有许多人竟不知如何运用。为帮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审音表》的主要特点,现大体介绍如下:
A.能统读的一律规定为统读。例如:
癌:统读ái; 蔼:统读ǎi; 霭:统读ǎi;
隘:统读ài; 谙:统读ān;埯:统读ǎn;
昂:统读áng; 凹:统读āo; 坳:统读ào;
拔:统读bá; 白:统读bái; 傍:统读bàng;
胞:统读bāo; 龅:统读bāo; 爆:统读bào;
该表中这种统读字一共收590多字。请参阅第一章第4节“统读字的统读音辨正”。
B.对多音多义字,只注明有异读的义项的规范读音。如“把”字,虽有多种读音、多条义项,但只在“印把子”这条义项上曾有异读,就只注明该义项的读音为bà;其它读音和意义都不涉及。因此,千万不要以为其它的读音和意义都被规范掉了。该表共审定了有异读的多音多义字222字。
C.该表对多音同义字(同义不同词的字)也作了审定,承认了某些文白两读的现象,在字音后分别用“文”和“语”加以注明。这种字较少,该表共收35字。例如:
杉:shān(文);shā(语)。
D.本表对人名、地名、轻声变读等现象涉及很少。因此,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还应参照其它正音标准予以解决。
1.12 现行汉字的正音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读错字音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有的人甚至习焉不察。有一位民师把“矗立”读作“直立”,别人说他读得不对时,他惊讶地说:“啊!三个直字还不读直?”原来他从小到大几十年,一直把“矗”读作“直”,早已成习惯了。有时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读对了,由于别的人习惯读错,反笑是你读错了。记得一位老师讲楔(xiē)形文字时,听讲的学生都面面相觑,不知道“楔形”的“楔”怎么写,等老师写在黑板上,大家仿佛明白过来似的:“哦,原来就是契(qì)形文字!”显然学生们都误以为老师读错了。字音读得准不准,往往是一个人的语言素质和修养的反映,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往往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水平的反映,因此,必须严格对待。掌握汉字的正音法规范,纠正读错字现象,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要用方音读字。
纠正方言读音问题,既是汉字规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内容。因为掌握汉字的读音规范,毕竟是说好普通话的重要基础。不改掉用方音读字的习惯,就很难学好普通话。中国是一个方言众多的国家,由于字音不统一造成的交际麻烦自古有之。据清代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记载:扬州有一风俗,婴儿出生时必服“化毒丹”以洗涤胎毒。何某一日喜得贵子,举家庆贺,立即指使一位老妇人去药店买“化毒丹”。不料此老妇是金陵(现南京)人,讲的是金陵方言。金陵方言中的“化毒丹”,与扬州话中的另一种药“活络丹”发音极为相似,店家便把活络丹给了她。婴儿吃了即发大病不再吃奶,几天后竟然死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读方音造成的麻烦也不胜枚举。据说有两位北京的记者到南方某地采访,询问当地是怎样抓好经济工作的,当地人介绍说:“我们这里经济的发展,一靠警察,二靠。”记者听了大惑不解,相顾愕然。经过再三追问,对方仍然说:“具体说来,放宽警察,抓住。”最后经过当地人的翻译才知道,这人所说的“警察”实际是“政策”,“”实际是“机遇”。总之,不遵守现行汉字的正音规范,习惯用方音读字,就难免会造成交际上的麻烦,要想学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减少交际中的麻烦,就必须纠正方音。
第二,对多音多义字要学会据意定音
汉字中多音字的数量较大,与多音字有关的误读现象也比较严重。要解决多音字的误读问题,首先应解决好多音多义字的误读问题,因为多音多义字占了多音字的绝大多数。本书“1.2多音多义字辨析表”所收入的常用字范围内的多音多义字,就有480多个。读准了这480个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多音字的误读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解决多音多义字误读问题的最佳途径,是从音义对应关系入手据意定音。由于多音多义字具备各种读音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在具体的句子里只能使用一种意义等特点,为我们据意定音提供了便利条件。就是说,如果我们弄清楚了什么读音一定与什么意义对应的规律,那么,只要知道了所使用的具体的意义,也就不难确定相对应的读音了。这样,分辨不清读音的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如有人分不清“行”字什么情况下该读xíng,什么情况下该读háng。其实,这两种读音的分别是有规律的,即表示“行为”和各种动态义时读xíng,如“品行、言行,行走、行程、行装、行宫、流行、实行、真行”等;表示各种静态意义时读háng,如“行列、行业、排行、银行、杨柳成行”等。另外也不能忘记两种比较特殊的读音,即在“树行子”一词里应该读hàng;在“道行”一词里应该读héng。抓住了这几条音义对应规律,在具体运用时,“行”的读音就不难确定了。有个笑话说,古时候一个姓乐名乐乐的书生到外地拜师读书,由于教书先生平时不大注意一字多音的问题,一会儿叫他yuèyuèyuè, 一会儿叫他lèlèlè,弄得这个学生苦笑不得。现实生活中这类情况也不少。有一位教了几十年语文的老教师,也算是语文方面的专家了,但对个别多音字的读音,也难免有分辨不清的时候。例如“着”的读音,读“着(zhuó)陆”不读“着(zháo)陆”,读“(zháo)急”不读“着(zhuó)急”的问题,据他自己说是在最近才搞明白的。发生这类误读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从音义对应关系入手据意定音的规律和方法。(请参阅本章第2节)
第三,对多音同义字要学会据域定音。
多音字中的多音同义字虽然不多(《审音表》只收35个),但造成误读的比率却挺高,由于搞不清文白两读的分别而误读的现象经常见到。如“薄”字,口语读音为báo, 一般单用;书面语读音为bó,一般出现在复音词及成语中。例如:“这种塑料薄(bó)膜非常薄(báo)”。又如“血”字, 口语读音为xiě,一般单用;书面语读音为xuè,一般用在复音词及成语中。例如:“血(xuè)债要用血(xiě)来偿”。有不少年轻人常常搞混。分辨多音同义字的办法,是从音、域对应关系入手据域定音。这里所谓的“域”,就是“适用领域”。掌握了每种读音在适用领域上的分别,多音同义字的误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参阅本章第3节)
第四,对合体字不可贸然“读半边”。
在各种容易读错的汉字中,大部分都是合体字,而其中又以形声字居多。形声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占90%以上。形声字的声旁本来是用来表示字音的。但由于语音和字形的演变,大多数形声字的声旁已经不能准确表音了,并且声旁表音和不表音也没有规律可寻,因而很容易造成误读。所谓“读半边”,就是指完全按声旁的读音来读形声字的读法。古时候“读半边”,大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行得通,但在今天,由于3/4的声旁已不能准确表音,能读半边的就只剩1/4了。下面两种误读现象就都与“读半边”有关:
①有的字是可以照声旁读音读的, 如“缔、蒂”等字,有的人却没有照声旁来读,而是误读成tí。类似的例子又如:
把“汲”(jí)读成xī(吸);
把“犷”(guǎng)读成
kuàng(矿旷);
把“骇”(hài)读成hái(孩);
②有的字是不能照声旁读音读的,如“瞠”(chéng)等字,有的人却偏偏照声旁的读音来读,即读成táng。类似的例子又如:
把“歼”(jiān)读成qiān(千);
把“簇”(cù)读成zú(族);
把“讣”(fù)读成bǔ(卜);
把“聃”(dān)读成rǎn(冉);
把“玷”(diàn)读成zhàn(占);
把“觥”(gōng)读成guāng(光);
此外,还有一类会意字,也经常因读半边造成错误,这一般是由于读者把它当成形声字了。如:把“筮(shì)”读成“巫”,把“枭(xiāo)”读成“鸟”,把“劓(yì)”读成“鼻”,把“矗(chù)”读成“直”之类,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也很值得注意。
第五,要学会自我测试。
读错字音的问题最怕的是习焉不察,一旦察觉了,改正并不算什么难事。那么怎样促使自己尽早觉察呢?我们的意见是不妨作一番自我测试工作。本书就可以用作进行自我测试的材料。除了方音外,多音多义字、同义多音字、异读字、读半边等也都有可能造成误读,因此,本章第2、3、4、5各节,专门讨论了这四个方面的正音问题,并相应为读者提供了可用于自我检测的各种辨析表。本章内的各种辨析表,收字大多以常用字为限,个别表的收字还超出了常用字的范围。我们的原则是,凡是有误读可能的字,不管是不是大多数人都容易读错的,一律入选。因此,不管是谁,只要能把收入本章辨析表的汉字全部读准,他的常用字的正音问题(不包括方音的问题),就基本过关了。至于方音问题,由于各种推普教材中已有专门的讨论,并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资料,因此本书不再赘述。读者纠正方音,可以参考各种推普材料,特别是当地的推普材料。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
2017年万张街道的银龄安康工作在县老龄办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参保资金达165240元,同比增收163240元,增长81.62倍,提前28天完成了县老龄办下达的任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争取领导重视。全县银龄安康工程动员会后,我立即向街道党工委进行了汇报,银龄安康工程是关爱老人,保障民生的惠民工程,也是我们曾子故里,孝善之区的孝心工程。党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该工作纳入2017年对村级班子考核的一项目内容。
二是召开动员会议。及时召开了由街道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参加的动员会议,会上印发了《万张街道推进银龄安康工程的实施方案》及《银龄安康工程宣传提纲》,我在动员会上做了讲话,使街道干部及村两委干部提高了对银龄安康工程的认识,明确了各村的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
三是广泛宣传发动。村干部利用村村响宣传的基础上,我们在252线和S338线交通主干道、人口多的村子醒目粉刷了“银龄安康”老年意外伤害保险墙体标语;发放明白纸、宣传彩页1万多份。引导村两委班子强、群众基础好、经济发展快的村,充分发挥村两委作用,鼓励有条件的村主动为老年人送保险,督促本村群众积极主动的为父母、为长辈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篇3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尝试运用了一些有效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分散难点,划整为零,讲究在学会一定数量词汇的基础上,总结字母及组合的发音规律,把学习音标与学习拼读规则结合起来,逐步掌握和达到训练音标发音和拼读规则的目的。这种思维,无疑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许多地方的教学中行之有效,首先必须狠抓其过“关”。
一、字母过关
字母教学是英语的启蒙教学,字母好与坏,字母的读音正确与否,对以后的学习关系重大。学生在学26个字母时,可利用他们好奇心大,模仿力强,记忆力快的特点,给学生演示口形,让学生听录音、看录像等,反复让学生听和模仿。对个别发音不准的学生,在指出错误的同时,用正确的发音进行比较,给学生讲清发音部位,再进行模仿练习,然后让学生互相纠正,开展一帮一,做到课内外相互结合。这样学生对26个字母的发音,发得准,记得快,为以后的音标学习打下基础。
二、音素过关
在学生熟练掌握26个字母的基础上,用字母来引出音素,这是很自然的事。于是先让学生能正确读写这些字母的音标,然后让其背诵,通过26个字母的音标书写,把字母和音标很自然地联系起来。当学生知道了字母和音标的联系后,我就逐一地教48个音素。元音是组成音节的主体,相互之间区别细,与汉语差别大,不少学生对发双元音感到困难,我们就根据双元音与单元音的区别,突出抓了一个“动”与“不动”,即发音过程中,双元音口形一定要变动,单元音口形一定不能变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双元音前重后轻,前长后短,前面清楚,后面含糊的发音要领。英语的元音掌握好还不够,还必须学好辅音。在教辅音时,首先让学生掌握英语清浊发音特点:清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只是口形变动,也就是说清辅音的声音发得比较“清”。而浊辅音则相反,发音时声带振动,口形也变动,说到底,浊辅音的声音发得比较“混浊”。
总之,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辅音时,困难没有学英语元音那么大。此外,音标教学一开始就向学生指出:音标本身就是语音符号,学习音标时不能再用别的符号注音,特点不允许用汉字注音,以免影响发音的准确性。
篇4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滞后缘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健全和经济不发达,银行缺乏创新的动力。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经济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济主体。一是目前仍采取国有独资的产权形式,二是整个银行体系虽然相继出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但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尚未打破,所以缺乏一种参与竞争的动力,缺乏扩张和创新的动力。
(二)对商业银行管理的限制
在经历了银行开办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机构而引起诸多问题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作出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和证券业务。进行分业规定的初衷是为了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但却在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一部分表外业务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表外业务时因缺乏法律上的支持而无所适从,其所开展的业务有可能遭到监管当局的禁止,因此限制了表外业务的规范开展。
(四)商业银行风险意识淡薄
表外业务的两大动力是规避资本充足的限制和国际管理。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没有资本充足要求,目前虽有这样的要求,但由于体制原因,国有银行在落实这项监管要求往往不够严格,加上我国还没有完全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风险资产计算方法来衡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因此银行受到来自资本充足方面的监管压力并不大,银行不必像外资银行那样尽力去开展表外业务。此外,我国人民币尚未完全实现自由兑换,人民银行对利率、资本市场的管理远没有展开,客户对防范汇率风险和利率需求不明显,银行自然对提供风险管理类表外业务持消极态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
(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
(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
(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介业务为主,许多业务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片空白,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与我国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极不相称。且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表外业务发展速度缓慢,具体表现在,品种单一、范围狭小、档次不高。我国表外业务的品种仅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传统表外业务上,在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同时缺乏金融创新,即使有一些,也难以普及并深入发展下去。其他如担保、包销承诺等业务也都还是品种少、规范小、缺乏深度和广度。
其次,对于表外业务的规定只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之中,并未形成法律体系,且有些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如我国目前使用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表内和表外业务的区别和核算不符合国际惯例。该制度指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应在表外科目核算”。但又规定对业务上使用的重要凭证或未启用的有价证券,金融企业也应在表外科目进行登记。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和英国会计原则推荐书规定;表外科目的核算对象即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表外业务。
再次,表外业务的收益较差,表外业务是以收取手续费为主要目的的服务性业务,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不是主业,致使表外业务成为商业银行为了拉拢客户而提供的一种无偿。例如,收款,工资、信息咨询等。
三、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对策
尽管我国银行的表外业务规模小,种类少,但是这项业务将随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壮大。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使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及最大消费市场的中国成为国际大银行的战略必争之地。目前,在我国的外资银行及外资银行的代办处已经超过400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以其发达的表外业务与我国落后的表外业务竞争,我国银行很可能丧失在这一领域的份额,从而在整体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表外业务体系,实现各类业务零的突破,拥有一定量的客户,抢占市场,实现银行经营多元化以构建新的利润增长渠道。借鉴西方国家发展表外业务的经验,我国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快金融法规建设
应尽快制定有关表外业务的法规和规章。立法原则既要考虑当前金融分业管理的需要,也要考虑到银行综合经营发展的趋势。立法应逐步放松对经营业务的限制,鼓励银行开发新的经营业务品种,引入现代交易方式,在条件成熟时应按照先保险再信托证券,先后自营的顺序,允许银行逐步拓宽经营业务领域,为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提供一个宽松的法律政策空间。
(二)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
表外业务一般都隐含着一定的风险,有些表外业务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隐含风险极大,一旦隐含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很可能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并有可能导致银行破产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我国中央银行应该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重视分析银行业务表外化的发展趋势,规划我国表外业务的种类及发展进程。可以考虑将表外业务换算成同等性质的表内业务,计算资本充足率,把表外业务纳入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比率管理,防范表外业务风险的扩张。商业银行内部应该建立风险内控机制,建立对表外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制度,对每笔或有资产(负债)及所涉及的不同交易对象、部门、行业、地区和国家在开展表外业务之前都应测定风险指标,对表外业务发生的风险及时跟踪监测,根据业务风险的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转移或化解风险。
(三)加强科技投入,加大人才储备力度
美国银行拓展表外业务是以其雄厚的人才队伍和先进的技术设施为后盾的。银行每年招募普通职员的67%以及管理人员的80%来自大学,银行75%的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同时银行投入巨资,开发先进的电子通信技术,建设计算机网络,更新管理手段和业务处理方式。我国银行与美国银行相比在人才和技术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必须多渠道引进各方面的高级人才,多种方式培训在职员工,造就和储备一批适应新型业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形成商业银行的人才优势,从而促进业务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科技开发,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强表外业务的理论研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不断设计开发和推广金融新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功能,尽快实现银行通信、服务和管理现代化。
(四)积极开拓表外业务新品种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对一些表外业务进行大胆尝试,如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和贷款出售。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选择业务关系稳定、资信良好的企业推行各种形式的贷款承诺。同时,备用信用证的使用也可超越当前涉及的国际贸易领域,大力推广至国内客户。此外,利用贷款出售来扩大对非国有经济的融资也不失为一种大胆的思路。目前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如果能够出售针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既可便利非国有经济主体,又可以使银行不占用对国有企业的贷款指标,而同时得到一定收入,从而使各方均得利益。
篇5
关键词:声音商标 法律保护 商标侵权
中图分类号:F7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87-02
商标作为商品或服务提供者营销手段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将一种商品或服务有效的区别于其他商品或服务,而且还有很多商标浓缩了商品或服务提供者在创造商品或服务上的核心理念,在达到营销目的的同时也在传递一种价值取向。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层次越来越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商标也日渐呈现出“立体化”的现象。这种“立体化”并不仅仅是商标的三维立体化,而是说现代社会的商标在传统商标的可视性上又融入了可触性、可嗅性、可闻性、可听性等多感官立体化的感受特点。换而言之就是消费者能够借助于不同的感官来感知商标,从而认定商标,进而体现出商标的“立体化”。而声音商标就是在这种全新的商标发展形势下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商标形式。
一、声音商标综述
(一)声音商标的界定
声音商标作为一种新兴的商诵问疲虽然说早在1950年美国就允许全球广播公司将“三声钟响”音阶注册为声音商标,但是实际上声音商标真正作为一种独立的商标形势存在还是要从2008年,印度第一个声音商标注册成功开始算起。目前来说世界各国对于声音商标的重视程度在有所提升,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声音商标注册成功,世界各国实际上对声音商标的界定也有了基本的判断,不过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于声音商标的研究程度不同,所以虽然说在宏观角度上对声音商标的认知大致雷同,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是有所差距的。
2014年我国明确建立《商标法》用于对商标进行科学、全面的管理和保护。虽然说我国《商标法》中有提及对声音商标的保护,但是就该《商标法》的内容来说并没有对声音商标给出明确的定义。不过我国台湾、香港等对外口岸在声音商标方面已经给出了相对清晰的定义。譬如我国香港《商标条例》中对声音商标如此规定:“如任何由声音构成的标志能够将某一企业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企业的商品或服务作出识别,并能够通过绘图等方式表述,就可以注册为商标。”而我国台湾为了迎合现代商标的多感官化而出台了《立体、颜色及声音商标审查基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商家商标应享有的被保护权。虽然说我国目前尚未对针对声音商标给出明确的判断规则,但是随着我国商业市场营销手段的不断创新化,声音商标的出现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甚至还会出现气味商标等新型的商标种类,所以我国《商标法》仍然有待进行修正和弥补。
相较于我国来说,国外对于声音商标的研究和认可是比较早的。虽然说世界各国对于声音商标的规定严谨程度不同,不过无论是对声音予以认可的国家还是尚未明确声音商标狭义定义的国家,都已经开始对声音商标进行保护。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缔结的《商标法新加坡条约实施细则》中已经明确表示对声音商标予以承认,并明确规定声音商标的表现物可以是五线谱,也可以是声音商标的录音,或者是文字、录音、五线谱等各种组合。
(二)声音商标的特点
声音商标顾名思义,商标本身就是一种声音,所以声音商标的特点中首要的就是其依赖听觉进行识别。客观来说,目前世界上众多的声音商标中,大多数的声音商标是可以被广大的消费者所识别的。不过这种识别并非是专业的声音元素识别,而是一种潜意识的识别,或者说是一种记忆识别。因为声音商标最本质的作用还是帮助人们来辨别商品或服务,所以人们记住声音商标实际上记住的并不是声音商标所内涵的音乐元素,而是声音商标背后所代表的商品或服务,仅有少数音乐专业人士才能够在声音商标中对声音元素有所把握。
二、声音商标侵权认定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传统法律意识容易忽略声音商标的独特性
所谓声音商标侵权行为实际上就是指在未经过声音商标的获权人许可的情况下,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或服务上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声音商标,并借助这种混淆的声音商标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即被视为是声音商标侵权行为。虽然说目前我国《商标法》中明确了对声音商标的重视和保护,但是客观来说声音商标的管理和保护并非是轻而易举的,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声音商标的侵权认定。尤其声音商标本身是由多种声音元素构成的,譬如旋律与文字的组合、声调,乐器以及文字的组合等,不同元素组合所形成的效果也不尽相同,那么这就使得许多的企业抱持一种“借鉴”的心态,对知名声音商标的商标元素进行调整,虽然构成元素不同,但是整体效果却与知名声音商标相去不大,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行为从法律的角度上会被判定为相似,然后对相关企业进行处罚。但是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声音商标的侵权判定,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限制着声音商标的侵权判定,譬如说相关法律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监管过程中的人为操作等。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声音商标实际的侵权判定结果,特别说许多地区性的商标管理机构,由于在声音商标的专业性上存在明显的缺陷,所以经常会出现监管漏洞,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相较于传统商标来说,声音商标有着其非常明显的独特性,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对于声音商标的研究和讨论还处于低级阶段,所以往往在对声音商标进行处理的时候还在沿用传统的法律思维,而忽视了声音商标其内在的独特性,无法正确、科学地认识声音商标,那么对于声音商标进行法律保护也就无从谈起。声音商标的独特性在于其并非是以视觉、平面或立体的效果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而是一种声音的形式传递到消费者的耳边,而消费者通过声音所能够产生的营销刺激与视觉营销刺激从本质上来讲还是有所区别的。尤其是感官感受不同所能够对消费者产生的刺激效果也不尽相同,同一种商品的视觉商标与声音商标虽然都能够起到对商品进行分辨和界定的作用,但是客观来说,声音商标所具有的被动性营销要比视觉商标的营销效果强的多。被动性是指人们不能选择是否听,但是却可以选择是否看,那么这样的话声音商标的出现无疑也推动着我国商标监管体系的监管力度再一次的提升。因为消费者对于视觉商标的欺骗拥有选择接受和不接受的权利,但是消费者面对声音商标时这种选择权则要薄弱很多。而且随着近年来声音商标的逐渐发展,未来必然还会有更多种类的声音商标出现,因此要想清楚地界定声音商标的侵权行为最基础的还是要以发展的法律视角来看待。
(二)声音的混淆性极强导致声音商标法律界定困难
目前我国虽然有很多的法律从各种层面上对于声音商标的侵权行为进行了约束,但是客观来讲,由于声音商标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独立的法律体系,所以在声音商标侵权行为的法律界定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声音所具有的强混淆性也就意味着商标管理部门以及相关司法部门要针对声音商标在技术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强化,如果没有良好的分辨技术的话,相同或相似的商标在相近的商品或服务上会导致消费者产生消费意识混乱的现象,根本不能够发挥出商标应有的分辨价值,而大多数的不法企业也正是以此漏洞来进行非法谋利。不过客观来讲,目前大型企业在声音商标侵权上比较少见,因为稍微有知名度的企业其商标都是在大众视野下接受监督的,无论是图形商标还是声音商标,所以社会监督管理者也就同样包括声音权益的所有人,譬如说音乐著作权的所有人,这种广泛传播的声音商标必然会被音乐著作权所有人获知并追讨权益,对于一般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来说这种错误是不会犯的,当然如果说有此类企业进行声音商标的侵权那么必然是对声音进行了技术性的处理,所以这也就给相关的司法机构造成了判定的难题。而声音商标侵权的主要滋生地主要是一些地区性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由于受众面积小,虽然他们的商标也有一定的传播范围,但是这其中并不一定包含声音权益的所有人,所以他们能够借助于这种侵权行为来提高自己在营销方面上的效果且不用或较少担心被权益人诉之法庭。而且目前我国在声音商标侵喾矫娴某头AΧ纫膊还磺浚对于这些中小企业来讲,他们侵权的成本不高,也就导致我国声音商标的侵权行为无法得到遏止。
除了声音所具有的明显的混淆性之外,随着近年来我国企业对于声音商标的认知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声音商标这种全新的品牌营销方式来推动市场的发展,所以声音商标的种类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包括语音标识、音乐标识、音效标识等形式声音商标的出现也给我国声音商标的侵权监管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譬如说如果是“哇哈哈”这种将文字与旋律结合在一起的语音标识变成了“哈哈娃”的话,不仅文字顺序颠倒,而且声音的音节也呈现出递减音节的特征,那么这样的声音商标已经完全失去了“哇哈哈”所具有的明确的识别性,那么这种商标就不应该算作为声音商标的侵权行为。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声音商标的侵权判定必须要进一步细化,只有从更深层的角度去分析声音商标的内在特性,才能够更准确科学地判定声音商标的侵权行为。但是这也很明显,不仅对我国声音商标侵权法的独立形成了一定的研究障碍,同时也为我国声音商标的实际监管提高了难度。
三、声音商标的法律保护完善建议
(一)完善我国声音商标的侵权认定制度
目前来说,我国《商标法》中还尚未建立独立的声音商标侵权认定制度,更多地是以《商标法》的相关制度来进行声音商标侵权案件的处理。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商标法》在声音商标侵权案件的处理上效果不佳,无论是从技术水平上还是从惩罚措施上都不能够具有良好的针对性。而且随着我国商业市场对于声音商标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未来必然还会有更多的声音商标出现,所以我国《商标法》必须要尽快完善声音商标的侵权认定制度,在商标管理部门之下设立专门的声音商标处理部门,引进国外对声音商标识别的先进技术,从法律、技术、人员等方面对声音商标的侵权行为予以严肃打击。声音商标的出现必然会滋生声音商标侵权行为的出现,我国在商标管理方面相较于国外来说存在明显的落后性,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才必须尽快完善声音商标的侵权认定制度,要把一切违法的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
(二)强化我国声音商标侵权的民事惩罚
目前我国要想有效的解决声音商标的侵权问题,那么强化我国声音商标侵权的民事惩罚就是一条必走的道路。首先我国可以采取过错责任原则作为声音商标侵权行为处罚的主要原则,利用过错责任制来有效地规避在声音侵权案件中主观上没有过错的行为人承担法律后果和赔偿的可能性,而且在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基础的声音商标侵权制度内还必须要对相关责任人的认定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做到针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格的处罚。其次就是要落实赔偿损失民事责任。在我国的《商标法》中明确表明如果认定被告是“恶意”侵权话的,那么法院可以判处被告50万元到300万元不等的侵权赔偿额。客观来说,声音商标侵权的损害是难以衡量的,所以以过错程度来作为判罚侵权责任人民事赔偿的依据,可能是目前我国在声音商标侵权问题处理上能够做到最好的判决方式了。只有当法律法规中明确的规定了民事惩罚措施,并保证这种措施能够切实的起到惩罚效果,提高不法企业的侵权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声音商标侵权行为的出现。
四、结论
有光明的地方就必定有黑暗,而声音商标的出现势必就会出现声音商标侵权的问题。所以在声音商标这种新型商标管理上必须要严肃对待。只有进一步完善《商标法》中对声音商标的法规制度,做到相关案件有相关的部门和相关的法律来进行管理,才能够更好地打击声音商标的侵权行为,才能够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李宗辉.非传统商标的显著性及其注册条件[J].中华商标,2012(11)
[2] 蒋琳.非传统标记商标可注册性探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5)
[3] 余翔,张庆.非传统商标保护的比较研究[J].知识产权,2011(2)
[4] 王华.论商标可视性的局限及其突破[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2)
[5] 李然.论非传统商标保护的必要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5)
篇6
国家版权局规定的录音制品报酬支付标准如下:
一。录制发行录音制品采用版税的方式付酬,即录音制品批发价×版税率×录音制品发行数;
二。录制发行录音制品付酬标准:
1.不含文字的纯音乐作品版税率为3.5%;
2.歌曲。歌剧作品版税率为3.5%;其中音乐部分占版税所得的60%,文字部分40%;
3.纯文字作品(含外国文学)版税率为3%;
4.国家机关通过行政措施保障发行的录音制品(如教材)版税率为1.5%;
三。录音制品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作品的,按照版税的方式以及相应的版税率计算出录音制品中所有作品的报酬总额,再根据每一作品在整个录音制品中所占的时间比例,确定其具体报酬;
篇7
老张觉得很郁闷:自己平时很少喝酒,又不怎么爱吃海鲜,无端怎么就得了这种病?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痛风专科邱联群副主任医师在对他的仔细询问中了解到,老张长期以来有煲汤的习惯,喜欢喝味浓鲜美的肉汤,邱医师指出,这个嗜好,最可能就是引起老张痛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浓肉汤、浓鱼汤嘌呤含量高
邱医师分析道:人体需要一种营养物质叫做核苷酸,核苷酸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食物中获得,一种是由机体的细胞合成,后者为主要来源,因此核苷酸不属于营养必需品。核苷酸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嘌呤类,嘌呤核苷酸在体内分解代谢为尿酸,正常人在肝脏、小肠、肾脏等作用下,血浆中的尿酸含量保持在一定水平,当体内核酸大量分解或摄入高嘌呤食物时,血中尿酸水平升高超过480umol/L时,尿酸盐将过于饱和而形成结晶,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等处,而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疾患,这种情况就称为痛风。
邱医师称,从痛风形成的源头可以看出,虽然内源性的因素例如遗传、肾功能障碍等是主要原因,但饮食也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方面。摄入大量含有嘌呤的食物后,体外摄入的嘌呤基本不能被组织利用,经过氧化代谢后生成大量的尿酸,超过肾脏的排泄能力。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尤其是那些肾脏排泄能力本来就存在缺陷的患者,对外源性嘌呤的耐受性更小。
专家指出,各类荤菜都含有一些嘌呤成分,尤其是各种动物内脏,如脑、肝、肾、心、肉汤等嘌呤含量极高,每100克中含嘌呤150-1000毫克,食物中嘌呤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内脏、肉类及鱼类、干果和坚果、叶菜、谷类、淀粉类及水果。
据邱医师介绍,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痛风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且南方比北方更为明显,这种差异体现了痛风发病与经济发展状况、日常生活水平与人们饮食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沿海地区不少人长年喜欢喝鲜美的浓肉汤、浓鱼汤,嘌呤含量较高。老张就是其中的一个,日积月累,患上痛风也就不足为奇了。
痛风治疗不及时损害肾功能
篇8
我院档案的分类标引是在著录时与主题标引同步进行的,至1999年底,库存3万5千卷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科研、设计、基建、设备等)已全部著录和标引完毕,并逐步输入了计算机。我们在分类标引时遇到的难题颇多,这里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一 深入学习
八十年代末以来,我们为了跟上档案工作标准化的步伐,学习了一些有关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著作和分类法。经常反复学习的有1986年出版的孙钢编著的《档案著录与标引手册》,1988年出版的邹步英等编著的《中国档案分类法的理论与使用》,1998年出版的邓绍兴编著的《档案分类法》,1999年出版的邹步英等编著的《中国档案分类法使用手册》。我们深感,只有在反复学习中使用,又在使用中反复学习才能做好分类标引工作。
二 全面返工
前面提到,我院著录标引工作起步较早,当时只能按《中档法》第一版做粗标引。待《中档法》第二版出来时,绝大部分库存档案已著录标引完毕,并输入了计算机。粗标引的结果是成百上千个案卷标的是同一个分类号,很难达到分类检索的要求。《中档法》第二版的类目比第一版增加了二十倍,很多类别有了细目,原来的粗标引必须返工作细标引。再者,《中档法》第二版对第一版的结构、类别也有所调整、修改,如二版把一版的“一主表二附表”改为了“一法四表”,取消了工业复分表,增加了科技档案复分表,取消了r基建类中的综合类,等等,就是具体类目的含意也有些变动。这意味着,按第一版标引的不少类号必须报废,重新按修改后的类目号标引。
我院的档案内容涉及到《中档法》a至u19个基本大类(其中工业基本大类n又分21个类)的所有类别。返工量之大,可想而知。我们的作法是用微机打出全部目录,逐类逐条对照《中档法》第二版修改,然后再在微机上改一遍。
三 处理难题
大家知道,一个单位确定做分类标引后,对著录的所有档案都必须一条不落地标上分类号,否则建立的分类目录或数据库将是残缺不全的,进行分类检索时,未被标引的档案就会漏检。
孙钢同志在《档案著录与标引手册》中说分类法编制应做到:“有档应有类,要保证所有档案都能分到适宜的类目中。”我们在实际标引工作中深感《中档法》二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分类表”远远没有达到“有档应有类”的水平,很多档案找不到适宜的类目做标引。也就是说,分类表还欠缺不少类目。这是标引人员最为难的一个问题。标引操作上还有一大难题是不必要的重复类目太多。一个事物或问题设了多个不同的类目,使标引人员弄不准用哪个类目号标引才对。
下面就谈一下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作法和看法。
(一)对分类表欠缺类目号的解决方法
1采用上位类号标引。例如:关于人才开发问题的文件找不到相应的类号,可标bc4人事。又如:宝钢烧结厂烟囱设计,从ng冶金类r和建筑类中都找不到烟囱类目,只有标ng6133烧结厂燃烧系统。
2采用靠类标引。例如:关于法人代表的确定和变更的文件找不到相应的类号,可标与其接近的概念类号bc43干部任免。又如:太原东山水泥厂车库设计,在nw62水泥厂基建类中和r4建筑工程设计中均无“车库”类目号,可靠标nw6243水泥厂运输基建。
3采用“其他”类号标引。在上位标引和靠类标引都不宜表达时,无奈才采用这种方法。例如:一般供暖锅炉房在r类中却无类目,若用上位标引,住宅小区的锅炉房建筑只能标r4121作居住建筑的附属工程,而商业区的供暖锅炉房只能标r41421作商业建筑的附属工程。这样就把同样性质的建筑标成了不同的号,显然不合理,影响检索的查全率。相类似的锅炉房都用r4192“其他”建筑设计类号标引,就能达到同样事物用同一类号标引的要求。
(二)重复类目的选用
在《中档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分类表”中有大量相重类目。其中有少量是必要的。这是因为档案分类是按职能分工设类,在不同职能类中不能共用一个相同的类目号标引。例如:干部任免”在a党务、bc行政、d军事三个类目中都设了类目,就是必要的重复类目。但是,分类表中实际上还存在大量不必要的重复类目。之所以说它们是不必要的重复类目,笔者认为是编表时未严格按“共性集中”的原则设类目,把同样的事物在各大类中作了不必要的重复设类。例如:“档案馆”基建档案在分类表中按说有一个就行了,但实际却在5个大类中设了5个类目。又如:居住建筑档案在不同大类中设了11个类目(有的还分若干细目)。r类本来就是建设档案类,其中档案馆、居住建筑都设有类目,它们的共性都很强,用r类标引这种档案完全可以解决问题,分布在其他各大类的相同类目显然是多余的了。如果随便选用各大类中相同类做标引,就不可能达到标引的一致性。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在主题专业大类中有具体相对类目的档案一律用主题类中的类目标引。例如,r类是“城乡建设、建筑业”类,就是基建档案的主题类、通用类,其他大类中的基建类只设各该专业的特殊、专用基建工程档案类目。居住建筑属通用民用建筑,任何专业系统的住房都没有什么特殊性。因此,全国的住房都用r4121类(下面还有住宅、宿舍等细目)标引才好。然而,分类表中在出版、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商业各大类下都设有居住建筑类目,这些系统用各自的居住类号标引他们的基建档案也不为错,但设计、施工部门为上列各系统做的居住设计、施工档案就可能都用r类标引,这就出现了不一致问题。
2主题专业类目中虽有相应类目号,但若太粗,也可不用,而用相关大类中的具体类号标引。例如:r4124为“教育及科研建设”,但下边并无科研建筑细目,而ha62“科研用房”下又分科研大楼、实验室等,实验室建筑就可用ha622标引。科研用房不多的单位也可用r4124做粗标引。这也要出现同一事物用不同类号标引问题。
3一个事物或问题在几个主题大类中都设有类目时,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hb6378为“地震工程与工程地震学”,tc58为“地震工程学”,r5317为“建筑抗震研究”,这三个类目中都含有建筑工程抗震研究内容,若属基础理论研究可用hb6类号或用tc5类号标引,若是指具体建筑工程抗震研究的,则用r5类号标引。例①《北京市区埋藏基岩凹陷地形对地震的影响》研究报告标tc5824(场地对地震动的影响);例②《唐山地震对京津的影响》调查报告标hb6379(地震调查),也可标tc34(地震调查);例③《空间杆系结构抗震计算的研究》标r5317;例④冶金类中的ng522132为“耐火材料设备”研究,建筑材料类中的nw5592为“耐火材料工艺设备”研究。这两条类目内容完全一样,标引时冶金系统和建材系统肯定是各自用本专业的类号。这样做虽不合理,但是合法(《中档法》)。
篇9
excel表格数值设置银行卡号的方法
如果是输入大于15位数值到框里,15位以后的数字就变成0了,这样就产生了很大的不便。
解决办法一、
先把单元格烈性改成文本,注意一定要先改后输入数字才行。
解决办法二、关闭输入法,首先输入一个半角的单引号后再输入数值。
篇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4-8824(2007)-2-0053-02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因素 临床表现
药物不良反应(advrse drug reaCUons,简称ACR)的含义,按WH0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所下定义,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药物有它的两重性:用药可改善人体状况或抵抗病原体,这是治疗作用;用药产生的毒副作用而危害人体,这是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副作用、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有些不良反应是很严重的,可造成很大的痛苦,还可致残,甚至致命。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病人体质因人而异,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也是相当复杂的。其因素及临床表现如下:
1 药物方面的原因
1.1 药理作用 很多药物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由于药理作用可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例如:长期大量使用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致使皮肤、粘膜出现瘀斑,同时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1.2 副作用 有的药物使用时,即使剂量并不过大,仍属治疗剂量,也可引起某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治疗胃肠绞痛,可以缓解疼痛,可是同时又引起口干;氯丙嗪有抗精神病作用,但长期应用可引起39%的病人出现震颤、肌肉抽搐等反应。这就叫做“副作用”。
1.3 剂型的影响 不同的剂型,药物的吸收与血中药物浓度不同,即生物利用度有差异,如不注意掌握也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1.4 有时在药物治疗发挥作用之后或同时发生继发性感染,例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像四环素类),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导致耐药菌株或霉菌的大量繁殖而引起葡萄球菌肠炎或念珠菌病。这就叫做“二重感染”。每种药物几乎都可以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常见的有青霉素、磺胺药、链霉素、阿斯匹林、普鲁卡因、维生素B1、胰岛素、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奎宁、细胞色素C、破伤风类毒素和白喉类毒素等。
1.5 药物的杂质 药物生产中可能混进微量的高分子杂质。如胶囊的染料常会引起固定性药疹:青霉素因含有微量的高分子青霉烯酸、青霉噻唑酸及青霉素聚合物等而引起过敏反应。有时用药量极小(如青霉素仅用几十单位)。在少数病人却可以引起皮肤药疹、发热、甚至发生休克,这就是比较典型的“过敏反应”,是抗原抗体结合的变态反应。
1.6 药物的污染 在生产过程中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1.7 药物的质量 相同的药物,由于生产技术、条件的差别,产品质量则不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有异。如氨苄青霉素中的蛋白质可引起药疹。
1.8 毒性反应 很多药物如果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太长、或个人敏感性较高时,就可以引起体内某一或某些器官功能的紊乱。如保太松有时可引起肝炎、血尿;链霉素对第八对颅神经的损害引起耳聋,这是药物的毒性反应所致。长期用药也可以因蓄积作用而发生中毒。
2 机体方面的原因
2.1 种族差别 白色与有色人种对药物的感受性有一定差别。
2.2 性别 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在男女用药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在药物性皮炎中,男女比率为3:2。洋地黄、灰黄霉素可以弓1起男性发育。保泰松和氯霉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女性比男性高3倍。
2.3 年龄 老年人、少年、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如青霉素,成年人半衰期为0.55小时,老年人则为1小时。老年人血浆蛋白结合率较45岁以下的人低26%。小儿对中枢抑制药及影响水盐代谢、酸碱平衡的药物较为敏感。乳幼儿一般较成人易发生不良反应,原因是代谢速度慢,肾排泄较差,作用点上感受性较高,易进入脑内。老年人使用洋地黄和利血平等尤应注意。
2.4 个体差异 相同的药物剂量,在不同的病人可有不同的反应,这是“生物学差异”,是正常现象。在不同的个体,引起反应的药物剂量相差可达10倍。药物的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即为个体差异的表现。
2.5 营养状态 饮食不平衡亦可影响药物的作用,如异烟肼引起的神经损伤,当缺乏维生素B6时比正常状况下更严重。
2.6 病理状态 机体功能低下时可影响药物作用,如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延长或加强许多药物的作用,甚至引起不良反应。
2.7 血型 据报道,女性口服避孕药引起的血栓症,A型血较O型血者为多。
3 给药方法的影响
3.1 误用或滥用药 处方配伍不当和病人滥用药物等均可以发生不良反应。
3.2 用药途径 给药途径不同,关系到药物的吸收、分布情况,以及发挥作用的快慢与强弱。如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立即生效,但也较易发生不良反应。口服有刺激性的药物可直接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3.3 药物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不当,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据报道:5种药并用的发生率为4.2%,6~10种为7.4%,11~15种为24.2%,16~20种为40%,21种以上达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