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英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5:3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象的英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象的英文

篇1

这个病例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神户大学医学院精神神经科医生山乌重经过两年的研究认定,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左脑主管语言的声音和抽象的符号,右脑主控文字的具体图形和意思。日文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由代表声音的符号组成的,由左脑主管;日文中的汉字则是一个个代表意思的具体图形,由右脑主管。这位病人中风以后左脑受伤,右脑完好,所以才形成了“假名全忘,汉字还在”的少见病例。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左脑主管语言,以及右手和左脑相关、左手和右脑搭配是人类很早就有的观念。有人甚至认为在想问题的时候眼珠向左转的人是在用右脑,眼珠向右转的人是在用左脑。

脑的功能是慢慢地发展成熟的。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用脑辨别事物的能力。大约10岁左右,语言能力发展得差不多了,大脑的功能也大致成熟。如果左右脑能平衡发展,就能发挥脑的最大潜力。

美国学者爱德华把左右脑的学习模式作了个比较。

左脑主管:言词的能力、分析性的能力、符号性的能力、抽象性的能力、时间性的能力、理智性的能力、逻辑性的能力。

右脑主管:综合性的能力、具体性的能力、类推性的能力、无时间性的能力、空间性的能力、直觉性的能力、整体性的能力。

研究大脑的学者相信,人类对大脑研究的新发现对人的将来会有深远的影响。将可能帮助我们解释许许多多过去没有办法解释的现象。例如:喜欢批评、找错、心情紧张、不得宁静的人,可能左脑太强。心胸开朗,心平气和、宽容、谅解别人的人,大概是右脑挂帅。此音只有天上有,左脑在欣赏;霎时无声胜有声,左脑关了,右脑便开始运转。

此外,人类在知识上的新发现常常因时间、空间和人的影响而有不同的价值。语言出于左脑,左脑为主、右脑为副的结论,对西方人来说也许是真理,可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有讨论的余地。

语言有口语和文字两部分。如果用英语代表西方语言来和汉语作比较,在语音上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对左右脑的影响也差不了太多。不过写下来的文字就大大不同了。单说字吧,英文字已经慢慢地丧失了表意的因素而形成了表音的拼音文字,字母只是代表声音的符号,所以口语和文字都是由左脑管。

中文的字则不然。中国字最早大概是表意的,是方方整整的一个个的图画。后来慢慢地加上音符,成了表意又表音的形声字,可是代表声音的符号还是字,还是脱离不了图形,基本上还是表意的,

按照左脑管声音、符号,右脑管图形、意思的理论,英语的口语和文字都是左脑管的,所以西方人有语言出左脑,左脑强右脑弱的偏向。汉语则是左脑管语音,右脑管文字,是左右脑并用,左右脑同时发展的,由于中国人对语意比语音看得重要,所以右脑略为发达。

对西方人来说,文字只是口语的代表,只是交换意见的工具。中国人就不那么看了。中国人觉得口语和文字是语言的两面,一样重要。文字不只是工具,它还是艺术、字画。书法对中国人产生的影响是拼音文字所没有的。

中国人集中注意力专心写字的时候,常常有一种心平气和、与世无争的感受。大概是写字的时候右脑主事,左脑听命于右脑,所以没有时间的压力感,没有被批判的威胁。面对展开的空间,优游自在,心旷神怡。这是写拼音文字所没有的感觉。

汉字有很多好处。可以促进人脑的平衡发展,可以帮助用拼音文字的人发展右脑、纠正大脑左偏的偏向,这是研究大脑的人所没有想到的副产品。

一般人研究中西文化,总喜欢把中国和西方对立起来。例如说:西方善逻辑,中国会类推;西方人好抽象,中国人爱具体;洋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华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等等。

用研究脑的人们的说法,西方文化是偏于左脑的,中国文化是偏于右脑的,中西合璧该是人类文化的前途。这个文化和脑的问题也值得好好研究。

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绝大多数都用右手。同样用右手,对大脑的影响可能不一样。西方人的语言、文化已经使他们的左脑太强,使用右手只能增加偏左的程度,导致左上加左,偏而更偏。

篇2

转变角度,转危为机

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附

大多数应变类问题都会对工作造成消极影响,出现错误要积极应对,及时回应,诚恳的态度往往是解决问题,降低影响的利器。另一方面,解决问题时不光要解决当前问题,消除当前影响,更要有一种长远眼光,杜绝今后再次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样在一个不好的事情当中吃了一堑,将来的工作里就可以长了一智了。

例:有网民发帖反映百强村选举有违规操作,有干部扮成村民对这次活动做了虚假操作,导致结果不实,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应,现在要你去负责处理这件事情,您该怎么做?

在本题中,本着这种转变角度转危为机的态度首先应该诚恳对待群众的质疑,并且积极回应,再深入调查之后给出答复。此外,也应该在整个问题解决之后意识到,今后组织评选时应加强督促,注意公开避免出现问题和不必要的误会。

随机应变,因地制宜

应变题主要通过情境类题目进行考察,即假设一个情境提问考生的处理方法,所以考生在解决此类问题的时候应该深入情境,并学会利用情境中的隐含条件,采取合理、有针对性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你们单位上街宣传绿色出行理念,一位私家车主当众撕毁了你们的传单,并斥责你们不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办正事儿,引起了周围群众的围观,如果你是一名宣传工作人员,你会这么做?

引起群众围观是很多题目中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往往我们为了稳定现场的秩序都会选择先驱散现场的围观群众。但是本着随机应变,因地制宜这一思想,我们可以考虑本题是在做宣传,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绿色出行的积极意义,所以可以不驱散围观群众,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向周围群众进行深入的宣传。还可以在向这名车主进行解释和宣传之后再递上一张宣传单页体现出我们真诚的工作态度。这些小细节的处理都会使我们的答题更加生动。

触类旁通,拓展思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思想主要是帮助大家通过联想生活中的类似场景,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

篇3

【关键词】中国大陆;英文报纸;传播影响力;对外传播;比较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进步,软实力发展的相对滞后成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的障碍之一。在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的今天,中国媒体应如何抢占国际话语权?已成为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中国英文媒体自身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为中国在世界的“发声”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本文选取了两份发行范围覆盖全国的英文报纸,进行个案分析和内容分析,目的是通过比较两家报纸在编辑技巧、内容选择等方面的得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改进我国的新闻传播技巧,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对外宣传中的形象做出一些贡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分别为:《中国日报》的英文版China Daily和《环球时报》的英文版Global Times。

China Daily创刊于1981年6月1日,是国内第一份全国性英文日报。China Daily的办报宗旨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以“看清中国,读懂世界”为办报宗旨的《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于2009年4月20日正式创刊。这是继1981年China Daily诞生后20多年来又一份全国性的大型综合性英文日报。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定性的个案分析研究和定量的内容分析研究。

3、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的是2012年4月份的China Daily和Global Times各21天(周日和法定假期除外)头版的新闻报道(China Daily头版的Cover Story专栏未包括在内)。最终确立的样本容量为:China Daily 42篇,Global Times 38篇。

二、有关报道内容的研究发现

1、对新闻报道内容选择的研究

新闻报道的选材往往体现着报纸自身的定位:首先,选材必须与办报的宗旨相一致;其次,选材必须满足受众的需求。

以下表格中的数据显示的是2012年4月China Daily和Global Times在头条涉及内容的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China Daily对经济的关注是Global Times的4倍,而Global Times是China Daily国际新闻的报道数量的4倍;而对于政治、外交、社会、军事方面的报道,两者几乎相差无几。

China Daily的头版对于与中国相关事件的解决或发展持乐观态度的报道占总数的72.5%;未表态或对发展不确定的报道占25%;持悲观态度的报道占2.5%;而Global Times相对应的数字分别为53.33%、43.33%和3.33%。

2、有关两家报纸消息源的对比分析

从对样本的统计可以看出,两份报纸在消息源的采用上有一定差别。China Daily注重以政府官员为代表的官方态度,在官方消息源的采用量上是Global Times的2.67倍,而它对新闻事件相关当事人的话语权也相对更为重视,是Global Times的 2.53倍。但在对中国国内媒体的报道的引用上,Global Times是China Daily的2.91倍。China Daily在对网络消息源的采用上为零,而Global Times的使用率为3.93%。

3、写作手法

通过对两份报纸共80篇新闻的分析可以看出,两份报纸在报道中最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与西方主流媒体相同。在China Daily的42条新闻中,除了三篇使用的是华尔街日报体外,其它均使用倒金字塔的写作方式;而Global Times使用的均为倒金字塔结构。

4、以对“发表首次公开演讲”的报道为例,对比两报的叙事手法

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看,叙事是“当某一事件具备叙事者通过叙事行为将某些叙述载体传达给叙述接受者时,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叙述行为。”[1]两份报纸具有相对稳定的叙述主体,头版的各种新闻信息即叙述内容。整个版的呈现本身就是一种最基本的叙事行为。

首先从叙事视角入手。新闻的叙事视角指的是新闻叙事人观察和叙述事实的角度。黎明洁教授在《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中将新闻叙事视角分为四大类:全知全能视角、人物限知视角或人物有限视角、纯客观视角、复合视角。

全知全能视角是指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君临一切,没有任何限制。人物限知视角是指叙述者为了特定的目的,对视角划定的信息范围进行限定,始终从人物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叙事。纯客观视角从一个非人格化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叙述,就像一架摄影机一样,只能反应外在人物的语言、行为、外貌和环境,无法对人物作内心分析,对事件进行评判。当叙述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叙述中安排合理的视角转换,使叙述超越了某一单一视角限定的信息,又不影响读者的阅读和判断时,这一叙述文本就是复合视角叙述文本。[2]

篇4

【关键词】语境;问答建构形式;答句类型;交际对象

语境,即言语环境,是围绕着人们语言活动的整个交往情景,是影响人们表达活动和接收活动的时、空、人员构成、社会等各种因素。语境是问答系统的大背景,无论是问句还是答句都是结合一定的语境提出的。在问答系统的构建上语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组成对答的前后两番话一般都是前问后答;问是主动进攻,答是被动应付(适应)。问者想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就要问得技巧,要善于通过提问,引发出最佳的信息(理想的答话)来。作为答句,一般都是发生在问句已经确立的语境背景之下,是对问句所做出的回答反应。

一、 问答构建形式

不同的问答形式应结合不同的言语环境。语境不是客观的场景,而是相互主观解释(或构建)的背景。法庭、课堂、医生诊所、公共汽车、吃早饭等背景及其组成部分与交际事件的总体组织(它的定义、话题选择、问题、接话规则)有关系。除时间、地点、物质环境和道具之外,背景的定义还可以根据规则和角色的策略施行、相互期望,以及在这种背景下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等社会共有知识来确定。

(一)一问一答式这是一种常见的问答构建形式。一般是针对问题焦点做出回答,也存在一些特殊形式。可以出现在不同语境当中。

(1)现在几点了?――三点多。

(2)这是去哈尔滨的车吗?――去上海的。

(3)你是不是忘买醋了?――是。

(4)去我家还是你家?――我家吧。

从上面四个例子可以看出,一问一答式一般要求简练直接,一下子切中要害,做出回答,这种形式的问句是多样的:一般疑问句(带疑问词的例1、不带疑问词的例2),选择问(4),是非问(3)等,答句形式较为单一,问什么答什么,不需要过多解释。但像例(2),本来可以直接回答“不是”,可为了避免问话人再次追问,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式“去上海的”。因为问话人明白对方很可能是一位着急赶车的旅客,这样就避免了问话的烦琐,节省了时间。

(二)一问多答式所谓一问多答式的“多答”既可以指多人回答,也可以指一个人除回答所问的问题外,还牵扯出其他话题,常出现在人数较多的争论、询问、聊天等语境中。

(5)――你骂谁?吗谁?

――干什么?干什么?想打架啊?(甲)

――谁想打架?(乙)

――你们干什么?(丙)

〔甲,乙,丙三人为朋友〕

(6)这道题有几种解法?

――两种。(甲)

――三种。(乙)

――我只会一种。(丙)

〔课堂讨论中〕

这种语境之下,答句不要求简练,在不被打断的情况下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还有一种形式,也可以称为“一问多答式”,不过这个“多”,是回答的内容多。

(7)你叫什么名字?――张文涛,四川人,今年25岁。

这种详尽的回答方式一般出现在上下级,长辈和晚辈的对话中。也常出现在聊天的情景中。一人提出问题,对方做出回答,又牵扯出别的一些话题。

(三)多问一答式 也可以分为两种:多人问一人答,连续发问一人答。

1.多人问一人答

在这种情况下,答者只需对其中的主要问题或自己感兴趣、有能力回答的问题做出回答。在新闻采访中比较常见。

2.连续发问一人答

(8)是你么?谁叫你来的?――是徐曼丽叫我来的呦!

(四)问而不答式 是指拒绝回答或用一些语气词代替回答。如“无可奉告”,“可能吧”,“嗯,嗯……”,“啊”,“哦”等。它不是不回答,而是不针对问题做出答复,采用回避、敷衍等手段。也可以把它作为一问一答式的特殊方式。

(9)请问,你打算何时结婚?――无可奉告。(记者招待会上)

(10)石清,你怎么现在还在这?还不回家去? ――嗯,嗯……

(五)答非所问式“顾左右而言他”,以转移话题、分散注意力等方式绕开所问问题。这种答句虽然没有达到问者实际想收到的效果,但作为答者本身已做出了回答,在这种形式中,回答者多数情况是不愿对所问问题正面回答,而采用消极态度,敷衍了事。

(11)传庆,你怎么不来跳舞?――我不会跳。

你在这做什么?――不做什么。

(12)你期末考试考的怎么样?――很多学生考的都不好。

(六)自问自答式自己提出问题接着做出回答。这样的原因有二:强调所说的事;提出问题后恍然大悟。

(13)明天下午几点开会?――啊,是三点吧,想起来了。

(七)问答衔接式这种形式需要特殊的言语环境,可以说是问答构建系统中的一个特例。例如,在清点物资、盘货等的时候,常常由一个人喊出名目,由一个人回答数量,这一问一答,恰好构成一个句子。

(14)方桌?――两张。

藤椅?――六把。

问答构建系统的大致轮廓已经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为了更深一层的突显语境在应答句中的作用,我们从问答衔接的角度谈一下答句的类型。问答构建的重点在于答句所确立的语境,问答衔接的重点则主要在于答句对语境,对问句的适应程度。在一定的语境中怎样对问句进行回答有一定技巧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制约性。下面我们分析几种答句类型,观察一下选择答句类型的制约因素。

二、 答句类型

(一)一般性答句对所问问题直接或间接地作出回答,答句与问句紧密相联。

(15)饭做好了吗?――好了,吃吧。

(16)作业写了吗?――都写完了。

(二)无关性答句答句看似与问句“文不对题”,但在一定的预设条件下可以看作是对问句的一种回答。

(17)现在几点了?――该吃饭了。(可能每天都在固定时间吃饭)

(三)反问性答句答句由反问句构成,含有不满、不耐烦、质疑的意味。

(18)今儿你是双喜呀!听说你跟波兰订婚了,是不是?――什么?谁说的?(19)刚才是蔡逵的电话吗?他们也来吗?――你怎么知道?

(四)追问性答句 通过连续追问搞清对方所表达的意思,可以作为反问性答句的一种特殊形式。

(20)――刚才他给你钱了吗?

――给我钱?什么钱呀?

―― 补养身体的钱啊?他没给你吧?

――他不是拿来这些东西了吗?还需要钱干吗?

(五)总括式答句――“不知道”等

“不知道”作为答句可以回答几乎所有的问句。有“确实不知”和“不愿回答”之意。当询问关于对象本身的一些问题时,用“不知道”有不耐烦或不愿告诉的意味。如:

(21)你几岁了? ――不知道。

哪里人?――不知道。

选择不同的答句类型与言语环境下的交际对象密切相关。交际对象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表现为各自不同的角色。它是同社会相联系的,是社会的产物。社会角色影响和制约着话语的表达和理解。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要采用不同的答句类型,如课堂讲课,一般比较庄重,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要注重言语表达的科学性和条理性;家庭漫话时,可以随便自然;而在外交场合则要讲究辞令,做到原则性和策略性的统一。答句类型要因交际对象的角色分类(血缘角色、性别角色、年龄角色、行业角色、地位角色)而不同。

答句类型处理得恰当,才能使答句在问答构建的语境下、问答衔接上不显得突兀。语境制约着问答建构的形式,同时也制约着答句的类型,因为问和答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所有的答句都只能是问句的后续答句。

【参考文献】

[1]吴为章.新编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2]王建华.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4]尹世超.说否定性答句[J].中国语文,2004年第1期.

[5]朱晓亚.答句的语义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

篇5

关键词 英语新闻 大学生英语听力 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21

Abstract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reflects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using English, therefore in the reform of the university English four levels of tests, listening test scores about 249, 35% of the total score, but from the beginning of June 2016 CET-4, listening tests will increase test of English news. This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and it is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ociety for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English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English news on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listen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Key words English news;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listening; influence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传媒与新闻领域也获得巨大发展,人们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获得信息。英语新闻由于其语言使用规范的特性,被广泛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尤其对高校大学生的英语听力的培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英语新闻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的积极影响

从普通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来看,学生所掌握的词汇、发音和朗读技巧、相关的人文背景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成为制约学生听力提高的主要障碍。①而且就大学阶段的英语四、六级的听力考试内容来看,也主要是考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语言的使用情况,因此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词汇储备,还要对各个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涉猎与了解,这样在进行听力测试的时候,才能根据对话来判断听力材料的内容并及时做出选择。

1.1 涉及的英语词汇丰富

英语新闻所涉及的知识面与生活面较广,可以将政治、经济、军事、技术、医学等多个方面涵盖其中。而且由于新闻多是集中对某一主题或事件进行报道,因此在新闻中的某些词汇出现的频率较高,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和记忆英语词汇的能力;而且在英语新闻中经常会出现词类活用、同义替换等现象,这就为学生使用、活用词汇提供了良好的模板,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汇的内涵与用法。②因此,有学者就认为,当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内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使认知型的词汇能够渐渐巩固、熟练,在一定阶段就会自发促使认知型的词汇向应用型词汇的转变,这样也会促进学生将短期形成的认知型表达句式向应用型过渡。

1.2 有效提高发音和朗读技巧

学生的发音和朗读技巧,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制约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在我国很多地区的普通话还未完全推广实现,标准口音英语学习的普及就更加困难。甚至一些学生根本从未学习过英语,更不用说对英语口语的练习。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通过专业水平较高的发音训练,学生就会下意识的纠正发音上的错误,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的发音就会更加成熟、地道。因此,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时,需要加强此方面的训练与练习。在一些新闻报导的过程中,播报员或主持人以一种均匀的速度对新闻内容进行播报,这些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表达技巧,表达更加全面和完善。通过听英语新闻学习,平时课本内容练习中没有注意到的朗读和表达技巧就会引起学生注意,继而进行完善。教师可以将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新闻作为课堂教学的范例讲解,并对学生加强练习。有学者认为,学生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很容易受到练习的影响。在听英语新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模仿,来纠正学生的发音与表达方式,并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理解和阅读技巧。而且通过英语新闻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与认知范围,并能增强学生对其他国家社会文化的认识,这对其英语眼界的增长也有不小的帮助。③

1.3 符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

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舒适优越。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Twitter、Facebook 等网络平台来及时获取其感兴趣的周围乃至全世界的新闻,因而在英语学习的时候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学生对于课本上相对陈旧的知识已经慢慢丧失了学习兴趣,新闻的时效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一般使用的语言是可以同最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④而且新闻报道中,大多会就典型的社会现象进行集中报道,教师就可以针对该新闻的主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与辩论,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把英语新闻作为教学的补充,使学生能够以更加宏观、客观的眼光看待问题。且英语新闻一般较为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就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收听和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加强了对英语听力、口语的练习。

2 英语新闻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的消极影响

首先新闻中的词汇较为丰富,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词汇,增加词汇量,另一方面在新闻报道中,涉及的词汇量范围较广,内容较多,且播报员保持均匀的播报速度,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听错、听漏的现象。同时经常会出现一些专有名词或是缩略词,如果学生的词汇累积量有限,就很难理解;而且有的新闻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如新闻报道中提到朝鲜,很多西方媒体会采用“North Korea”的表达方式,而少部分西方媒体和我国媒体却采用“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使用缩略词“DPRK”。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下还包含了深刻的政治因素与历史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听力理解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其次,在很多的英语新闻报道中,由于学生自身发音和听力水平有限,就很容易出现曲解新闻内容的现象,⑤在2010年的墨西哥湾石油泄露事件新闻报道中,其中有“…moving quickly to increase production”这一表达,但是有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发音和朗读表达的基础,误听为“…moving quickly doing crisis production” 这样的表述。如果学生的能力仍有欠缺,通过英语新闻练习听力就会打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最后,有的学生养成的听力学习习惯较差,没有进行系统学习,而在听英语新闻的时候,新闻不会在播报的途中暂停,如果学生不能集中精神就会漏掉新闻中的很多信息,对理解内容有很大的影响。⑥

3将英语新闻与听力教学有机结合,构建高效英语听力课堂

为了不断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听说能力,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听力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将英语新闻与听力教学结合起来,构建起高效的英语听力课堂。

(1)增加英语词汇量,强化学生的语音和朗读技巧。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听力水平,首先要打好基础,增加英语词汇量,学习并强化发音和朗读技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及发音、朗读技巧后再去收听英语新闻就会变得容易的多。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进行词汇教学的时候,增加一些在新闻中出现频率较高且相对高级的词汇与表达方式,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并能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发音、表达体系。通过在学习词汇的环节进行反复的练习,形成一定的语言知识结构,并对表达方式、表达思维有一定的了解,在听英语新闻的时候,就可以迅速分析出其主题等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

(2)筛选恰当的新闻素材,由易向难转变。在进行听力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听力水平来筛选新闻材料,要注意材料应该由易入难,不可急于求成。⑧学生在学习初期,对英语新闻与听力结合的教学模式缺乏全面的认识,对英语新闻的内容缺乏足够理解能力,如果新闻材料的内容较长且较难,学生就很难理解,很容易产生畏惧和抗拒之心。因此教师就要先选择相对简单的新闻素材,随着学生听力能力逐渐提高,增加素材的难度、长度。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可以选取VOA、CNN、BBC或CRI 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新闻报道,作为学生听力训练的题材,提高时效性。

(3)应用多媒体,补充新闻背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学习体系,教师在选择英语新闻素材的时候,就应收集相关的新闻背景以及最新的发展动态。这样在课堂上开展听力训练的时候,通过应用多媒体中的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与该新闻有关的背景,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可能会对学生听力造成影响的词汇,这样学生在收听英语新闻的时候就会更加顺畅。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英语新闻对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听力能力和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虽然会存在一定困难,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予耐心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将英语学习与听说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注释

① 张秋爽.英语新闻用于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的对策研究[J].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EBM2012)[J].国际会议,2012(3).

② 张小芳.英语新闻听力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促进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

③ 王璐.大学英语新闻听力教学探索[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④ 陈媛媛.构建大学英语新闻听力课程“双自主学习模式”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

⑤⑥ 杨燕.谈如何通过听英语新闻提高听力水平[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10).

篇6

摘 要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对现代大学生的覆盖和影响越来越广。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本文将对主要的影响因素及负面影响因素进行论述分析,对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积极促进良好的体育氛围和传媒文化的形成,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关键词 大众传媒 体育信息 现代大学生 体育生活

在现代社会,体育离不开大众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也离不开体育。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就越密切。可以说,媒体已经成为当代体育存在空间的重要纬度。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已经成为当今体育界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目前现代传媒传递的信息纷繁芜杂,包罗万象,致使很多大学生已接受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时丧失了辨别能力,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体育知识方面的影响

随着我国体育热潮的逐年增高,报纸、杂志、电台等宣传媒体中“体育园地”不断扩大,其宣传数量之大、报道类型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发展,使大学生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丰富的体育知识。比如,一些“贵族”体育运动——高尔夫球,这项体育运动传入我国较晚,在平时体育生活中以大学生的经济生活条件是不可能接触到的。因此,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他们想得到的相关信息,可以了解高尔夫球的比赛规则,从而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二)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不尽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品质,还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也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形成是有外界因素影响的,特别是自己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现代传媒都是学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对他们进行刺激,促使其对体育从感性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于体育课在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学校大量扩招后,因受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会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态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去认真对待和解决。

(三)偶像崇拜方面的影响

随着现代通讯设备和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体育名星利用大众传媒打造并发展在大众面前具有较高知名度、名誉度的运动员形象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重心向高等院校转移,打造学校体育名星,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可以用来吸引人、筹集资金、提升品牌,为学校竞技体育繁荣发展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在偶像的崇拜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他们为自己崇拜的体育明星加油助威,甚至不怕长途跋涉,请明星偶像合影、签名,收集有关明星的生平资料及爱好,穿明星代言的服装,用明星选用的体育器材,甚至打扮成明星模样的发型,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所崇拜的偶像身上,体育明星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现代大学生体育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体育暴力方面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若传媒的报道虚假失实,或经常发放含暴力和不道德成分的体育信息时,他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思想行为受到不良影响。如游行引起的交通阻塞,以及诸如球迷骚乱、烧扫帚、扔瓶子、敲打来往的车辆等行为,都包含着暴力的因素。然而,人们没有注意到,各种偏执的宣传却在不断升级,金牌的价值越来越大,而体育自身的价值却越来越淡漠。过热的宣传把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运动员的期望带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并形成极度的感情倾向。

(二)丧失了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

传播学先驱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指出:大众媒体具有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让人们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第二,由此剥夺了人的行动能力。如今的媒体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画面形象逼真,声色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大学生还处于不能够完全控制放纵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如果过分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媒介和网络带他们的虚幻满足,会使他们丧失参与体育的热情,把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观看比赛和节目上。

三、结论与建议

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体育健身逐步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比赛、体育娱乐等有关信息,增加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增强对体育的关注,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和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行为方式教育,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对于体育媒介工作者,应注意规范体育的专业性宣传。其次使用多种形式的体育教育方式,打造良好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最后要正面宣传“体育明星”,给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明星榜样。

参考文献:

[1] 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3.

[2] 林勇虎.体育的社会学探索[M].万卷出版社.2005.5.

篇7

市场经济下产生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急功近利、只注重经济效益等不良倾向,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存在欠缺,具体表现为:民族精神淡化,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民族精神,或者是很不屑于懂得这些;理想模糊或是没有理想;信念不坚定,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缺少恒久坚持的毅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脆弱;自私自利现象普遍,集体生活问题重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为了避免负面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大学教育必须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以古代文学课为切入点,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提炼传统文化精髓,将民族精神、人格精神、审美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实践中,以此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尽可能达到学识与修养的共同提高。

二、传统文化精华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源泉

以古代文学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恒久弥新,是大学生人文素质课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源泉。

1.可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集体意识,以大局为重。勤劳善良的先民们,在从猿到人的那一刻,就受益于集体的力量,靠集体的力量战胜洪水猛兽,艰难地生存下来,以至于我们儒家的先哲们早就懂得“舍生取义”,之后演化为“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多元思想并存的今天,作为大学生要全方位地审视国家、集体的概念,在和平年代如何来表达我们的爱国心、集体情。

2.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代大学生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或多或少都会染上不正确的想法,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及时纠正,会影响其一生。古代文学课中很多篇章都体现了先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山海经》中的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是先民勇于与困难抗争的典范,是华夏后代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鲧禹治水,在先民与洪水做斗争的进程中,子继父业,直至制服洪水。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鼓舞很多有为青年。作为大学生,应该好好领悟这些民族文化精华,从中汲取力量,明确前进的方向,顽强不息。

3.激发大学生与时俱进,树立创新的勇气和信心。与时俱进是任何人和事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就意味着对传统的扬弃,要面对传统的种种考验、阻力,很多时候传统是根深蒂固的,真正完成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信心,需要坚持。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改革精神,当然当时也面临重重的阻力。作为大学生正处于学习做人做事的关键时期,要引导他们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反省自身,取长补短,容纳异己,做有开创性的人。

4.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永续的发展观。传统文化精华的关键词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谐,圣贤荀子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出了永续发展的自然观,是我们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可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关爱环境、关注生态,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情怀。大学生本身的健康全面发展,就是一种和谐、科学的成长和发展。

篇8

【关键词】寝室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

1前言

寝室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寝室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寝室为空间,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学生共创和共享的群体文化〔1〕。寝室文化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学生的心理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也是家庭文化的延伸,更是社会文化的浓缩〔2〕。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多处于优越的地位,被长辈长期娇惯所养成的性格在集体生活中很难适应,再加上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心理上多情绪化,生活方式上自由散漫,从而极易出现多种心理健康问题。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如何从寝室环境入手,改善寝室气氛,逐步完善寝室文化,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影响每一个住宿在寝室中的大学生,用这种正面的力量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值得有关方面认真加以关注。本文将以此为重点进行研究,为切实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可参考意见。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心理健康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里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

2.1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与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与碰撞,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正处在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心理仍处于不完全成熟状态的他们,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影响,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社会适应能力差强人意,以及其脆弱不堪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成为大学生走上邪路的幕后推手。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80万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多表现为焦虑困惑、自卑自负、依赖他人和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心理是目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普遍表现出的共同特点,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造成自卑、焦虑和不满,由此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比皆是。

2.2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愉悦,然而冲突频发的人际关系则给人带来焦虑和不安,大学生身处大学校园中,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因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一个大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主要是同学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是年龄相仿,奋斗目标基本一致且共同生活时间较长的群体,很容易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但是也会由此产生种种的矛盾:每一个成员的个性、习惯、喜好都不尽相同,纠纷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由此引发的争执、口角常常使大学生陷入焦虑与痛苦中。

2.3学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从高中刻苦努力的学习中走过来,走向全靠自觉性学习的大学,多数学生是难以适应的。大学生是通过高中的刻苦努力,拼搏奋斗考上的大学的,在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的同时容易产生骄傲心理,但是当走入大学时才发现,大学完全是一个高手如林的地方,自己的成绩可能就是最后几名,往日的令人艳羡的成绩不复存在,也没有了老师的悉心辅导和特殊照顾,由此产生的落差往往使大学生感到失落沮丧、内心失衡。

2.4情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恋爱现象已经在大学中普遍存在,虽然恋爱的理由不尽相同,但是恋爱这件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恋爱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接触异性、了解异性的途径,但是由此产生的情感问题也难以避免。近些年来由于情感纠葛引发的伤人案件、自杀案件频频见诸报端,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爱情,理性对待爱情,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3寝室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在寝室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精神力量。我们将高校寝室文化分为四层:第一层是物质文化,指寝室器物种类的选择、摆放、装饰以及环境卫生等;第二层是制度文化,指寝室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第三层是行为文化,指寝室主体成员间的行为习惯;第四层是精神文化,指寝室文体活动中表现出的精神风貌。

3.1寝室物质文化方面

在物质文化方面,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寝室物质环境对成员各方面生活都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寝室物质文化包括很多方面,从寝室外部的环境到寝室内部设施摆放,都属于寝室物质文化,物质环境的变化对寝室成员具有感染、导向等多种作用。近年来,国内高校也开始关注寝室外部环境的重要性,树木花草的栽种,绿化带的种植,环境的规划,使得寝室外部环境也越来越社会化、社区化。通过合理人性的规划,使寝室成了学生公寓,展现出与住宅小区相融合的新形式。寝室内部环境也越来越人性化,寝室内部设施除去日常必需的板凳桌椅,又增加了空调、暖气以及单独的卫生间和独立的小阳台,寝室也开始从以前的单一功能变得多样化起来,寝室不再只是一个休息的场所,而变为学生学习、休闲、放松身心的小环境。

3.2寝室制度文化方面

在寝室制度文化方面,寝室制度文化是寝室文化建设的支撑和规范。寝室制度文化包括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部分,正式制度是由学校管理部门制定的,为了维护寝室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的各种规章和条例〔3〕,用以规范寝室内部成员的行为,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非正式制度也就是寝室内部成员在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被大家所公认的规矩。在现实中,寝室成员之间的交往中非正式制度文化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作用较正式制度来说更为明显,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影响,共存于寝室文化制度中。

3.2.1寝室分配制度

对于寝室分配制度,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学校安排,由相关部门依据学生的家庭所在城市或所在系别等条件分配寝室,这种方法在当前众多高校中使用率较高。在寝室管理制度方面,多数高校普遍采取的方式为设立寝室长职位,其职责是协助寝室管理员和辅导员对寝室各方面进行辅助管理。寝室长作为寝室的直接管理者,或是由寝室成员推举或是由辅导员指定或是自荐,也有部分寝室的寝室长是采取轮流担任的方式。寝室长对寝室文化的较为直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通过访谈发现,通过民主选举选拔出的寝室长具有更强的号召力,对同寝室其他成员的影响力更大一些,对增进寝室凝聚力和协助寝室管理员及辅导员对寝室进行管理的作用更为明显。

3.2.2寝室卫生制度

在寝室卫生制度方面,一般来说,学校的相关部门会将寝室卫生制度以学生守则或张贴规章制度等方式明确告知学生,制定每周或某日对寝室卫生进行检查,以评分量化方式对寝室卫生进行评比,表彰寝室卫生优秀的寝室,对寝室卫生有待加强的寝室进行督促,促进寝室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在寝室电费支付方面,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寝室电费的支付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从寝室的电费支付方式也体现了寝室的融洽程度,一种方法是寝室成员平均分摊,这种电费支付方式体现出的是一种较为和谐的寝室融洽氛围;另一种支付方式则是按照实际使用电量的多少来支付电费,用电多的人付得多,用电少的付得少,这种电费支付方式表现出一种不和谐的寝室氛围。

3.3寝室行为文化方面

在寝室行为文化方面,寝室的行为文化多由寝室人际关系、寝室精神风貌、寝室作息习惯体现出来,寝室行为文化是寝室行为文化的折射,也是寝室文化在寝室中的具体表现。我们将寝室行为文化分为网络、恋爱、和活动参与三个方面。

3.3.1网络方面

网络已经占据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以至于寝室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点。通过访谈可以发现,一半以上的寝室拥有电脑,而电脑的用途中娱乐所占的比重远高于电脑在学习上所占的比例。而网络成瘾的现象也比比皆是,网络内容的优劣对于还未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而言是不能够完全被鉴别的,然而一些高校制定的有关电脑管理的条例和规章制度,难以得到落实,寝室网络文化仍然缺少有力、有效的管理。

3.3.2恋爱方面

在恋爱方面,恋爱问题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一个普遍而突出的现象,由感情纠纷引发的案件也在逐年增多,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寝室成员的恋爱行为也会对寝室的人际关系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比较强烈,恋爱现象就更容易造成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寝室成员的恋爱行为也会对其他成员的学习和休息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寝室成员之间的矛盾,造成寝室气氛的不和谐。〔4〕

3.3.3活动参与方面

在寝室活动参与方面,有反应积极的、无所谓的、反感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寝室文化的整体风貌,也能表现出寝室的凝聚力和和谐程度。寝室中的小团体,也是对寝室文化造成影响的因素之一,小团体主义大多是和寝室集体主义相悖的,会对寝室文化和寝室凝聚力造成负面影响。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随着大学寝室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高校中也形成了一股建设寝室文化的热潮,(下转第60页)(上接第34页)但是多为表面功夫,很少有实质性促进大学寝室文化发展的作用,思想上的不重视、工作思路缺乏新意、投入精力不足,都使得寝室文化发展形同虚设。

(2)形式主义、着重宣传,这些是高校进行寝室文化建设常用的方法。缺乏精神实质的单一宣传,往往在短时间内或许略有成效,一旦热情过去,寝室立刻又回复了原有的本色。学校敷衍了事的态度使得学生原本积极的心理变得消沉,打消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3)提到寝室文化建设,大家都认为是学生的任务,是学生的事情,其实不然,寝室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学生的努力也需要学校、教师、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教师也是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4)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多数高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检查、评比活动,但这种做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评比手段的不完善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从而应付了事,挫伤了学生参加此类活动的积极性,也容易使学生造成“乏味”“反感”等情绪,甚至出现抵触和逆反心理,这就与建设健康学生寝室文化的目的完全背离了。

4.2建议

针对目前高校寝室文化的现状,结合国内外高校寝室文化发展特点,为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应与各级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对大学生寝室文化给予高度的关注。

(1)学校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学生寝室工作,开展优秀寝室展览、寝室文化宣传周或开展寝室文化艺术节活动,并与日常评比相配合,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引导学生主动改善寝室环境,自觉宣传健康寝室文化。

(2)尊重寝室成员的行为习惯,对理性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寝室成员应予以赞同和支持,对不当的行为习惯应有勇气去制止与批评,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个体行为与集体规范的矛盾,引导大家服从整体利益,与多数寝室成员的共同要求相适应,为维护健康和谐的寝室环境共同努力。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地开展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也会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隋大运河作为连接中国两大地区的运输纽带,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给长江流域的开发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并最终使唐朝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战略性转移。如何看待隋大运河对唐经济的影响,关系到我们是否能正确认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问题。

隋大运河的的开通,没有为本朝经济带来什么益处,但却遗惠于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正如皮日休曾在《汴河铭》中所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作为连贯南北交通的动脉,它沟通了长江、黄河的水运交通,全国各地的大商巨贾,弘舸巨舰,往来不绝。唐代统治者执政以后,对隋代修筑的水上交通设施又进行了整修,使之更适应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大运河,虽然旨在运输漕粮及各地搜刮来的财富,但在客观上,又促进了水运交通的发达,使得沿岸一带商业发展迅速。运河之上,贩运物品的商船,穿梭往来,一派繁荣景象。运河所经之州,如运河和黄河相遇处的汴州等,都成为繁盛一时的都会,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的地方。在一些新兴城市中产生了柜坊、飞钱等早期汇兑的新方式。当时,“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唐代的商业性质这时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由过去的偶然交换和土特产品的贩运,过渡到固定的城市商业。城里的商人不再游踪不定,有了固定的经营点,并出现了“行”这种组织。

杭州是隋唐之际兴起的商业城市,到了唐代,更是繁荣富庶,所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户数由贞观中(627―649)的35071户增至开元时(713―741)的86000余户,人口有几十万之多。

唐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即今之成都,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的重心。然扬州兴起以后,已居“益”之上。扬州与成都为东西两个商业中心,同位于长江流域。扬州既居江河运道之通衢,又为海泊到达之终点,扬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比成都更为有利,故遂“雄富冠天下”,渐居成都之上。当时的官僚富豪多在扬州置邸开店,经商营利,使得扬州“商贾如丝”。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曾引沈括语:“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一路百州迁徙贸易之人,往返皆出扬州下,舟车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十七。”著名的理财家刘晏也以扬州为治所,领盐铁转运,整理漕政。同时,许多波斯、大食等外国商人,麇集于此,开店置肆, 因此扬州亦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中心。

其他大量兴起的商业性城市,无不欣欣向荣。汴州,其地位仅次于扬州,“舟车辐渎,人庶浩富”,“没入死商钱且千万”。

大运河开通后,不仅带来了水运交通的发达,而且使得南北各地形成了一个以大运河为中心的巨大水域网,这便极大促进了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兴修,许多荒废的土地被开垦成为肥田沃土。至此,各地的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水运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在城市郊外,商人往来之水陆要道或津渡,也出现了商业活动,自发地形成了“草市”、“墟市”。它们只是临时的买卖场所,不同于城内正规的市,其存废与否,与政府的法令无关,不要经官府批准,更未设市场官吏对其进行管理。它们都是应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村中的“草市”、“墟市”开始可能是农民出售草料、购买平常所需用品的场所。为了搬运和交易的方便,草料的贩卖一般都在城外进行,日久便成草市,于是别的商品也到这种市场出售。也可能由于市场是非正式的,故得名“草市”,如汴州的草市。有些草市或墟市后来慢慢发展成为城镇。除此以外,唐代农村中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专业定期集市,如“村市”、“药市”、“蚕市”、“马市”、“亥市”等。介于城乡之间的“草市”、“村市”等的出现,是唐代商业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标志。不但城市商业繁荣,农村商品经济也更为活跃了。

农村中市场的出现,反映了农村中市场的发育已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若没有外在的催化剂,能否达到那样的水平,值得斟酌,而这其中,隋大运河的开通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给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使得长江流域很快成为供应首都漕粮的主要生产地区,并最终取得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汉朝时的长江流域,人口极为稀少,农业原始,商品经济很不发达,阶级分化还不严重。司马迁曾这样描述过这个地区的特征:“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桉镣瞪,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而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大运河的修建,使长江流域社会进步速度大大加快,曾经丛林密布、极为原始的南方,已轻而易举地超过了历史较悠久、文化较发达的北方。在这一时期,由于朝廷重视,大运河的引导,及地区本身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的规模、数量比历朝都有大幅度地增长。据省地方志资料统计,浙江在以前各朝中,有规模的治水活动是很少的,在汉朝数量最多也是四项,而到了唐朝,治水活动空前增长,为四十四项。两项数字的巨大差异,明显表明,唐朝时浙江已被大幅度开发,农业生产力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其他南方各省除了云南外,亦急剧地向前发展。《新唐书》揭示道:“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京师对南方依赖程度的发展是很快的,以至到了伟大作家韩愈的时代,江南田赋已经达到了全国田赋总数十分之九的惊人比例。

长江流域如此肥沃,它的潜力一旦得到发掘,便飞速发展,并最终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从而取代泾渭流域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地位。尽管后来各朝曾考虑到政治基地与经济基地相隔遥远,想在首都所在地附近建立一个基本经济区。但一系列发展海河流域的尝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想无需从南方运输谷物的希望,再也未实现过。作为农业生产中心的长江流域,其重要性增加了。

这时,经济重心已经向南方转移,然而自隋朝到清朝,或许由于传统习惯与政治上的惰性,首都总是定在北方。这种异常状态,使得联系生产的南方与政治的北方的运输系统一一大运河,更加必不可少了。

二、隋大运河对唐朝文化的影响

大运河,促进了唐朝文化的无比繁荣, 中国文明的急剧变化。运河开通后,与南方发达的海运交通遥相呼应,使得南北各地在地域上更紧密地连为一体。地域上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打破;同时,地方民族狭隘主义也随之削弱,对异域文化,亦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它所带来前所未有地理上的开阔,使人们的眼界豁然开朗,相互间交流不再局限于一村一闾,与外界的联系愈加密切,这极大影响了唐人追求自由、开放、创新的心态。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政治上的统一,这一切造就了唐朝文化的磅礴气势,艺术的异彩纷呈,唐人的宽广胸怀。

,正因为唐人有如此宽广的胸襟,他们才能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统统纳入华夏文化这一庞大的文明体系,而不遵从一个模式,一个调子,体现了中国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才敢于打开国门, 对外开放,广泛吸收异域文化的营养,形成了充满活力、百花齐放的文化局面,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自信心、生命力和创造力。从这一角度来说,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中国文明的急剧变化,唐朝文化的无比繁荣。

学者言:“有唐一代,为文学美术最盛之时,而其他学术亦有树立……而南北之学,以之统一。”运河绵长广阔,流经了南北不同的文化带,连接了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多个区域文化,加强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唐文化在不同文化的接触、交融、整合中,变得更为广博精深,已有革新气象,体现了唐人追求创新、自由的心态。

经学的变化在唐代已出现先兆。汉魏六朝之风一直传承至唐代初期,倡导古代传下来的学说,重家法和师法,但不允许改变师承,另立新说。然而到了唐中叶,开始有人怀疑旧有注流,要建立一家之言。最早的是有关《春秋》的新说。啖助治《春秋》,“摭讪三家,不本所承,自用名学,凭私臆决”,借孔丘之名,实际上在批判《春秋三传》,企图成一家之言。其中已有变革气象。

就文章来说,六朝至唐中叶流行骈文。这种作品,四六对仗,注重形式,束缚人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而在唐代这样经济政治极为繁荣的时代,骈文已不能担负起表现这伟大时代的任务。故到了唐朝中叶,韩愈、柳宗元等发起了古文运动,复兴古文,提倡散文,文章由重形式变为重自由表达。

唐代的诗歌更是光彩夺目。隋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人们的视野更为开阔,这便为唐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诗歌的思想内容亦更为丰富。到了唐末,词又发达起来,打破了五言、七言的格局。这无不体现出唐人追求自由、开放、创新的精神。唐代在艺术、音乐等方面亦有很高的成就,在这里不再赘述。

唐朝统治者对外来宗教是一概欢迎的。由于交通更为发达,所以,除了本土宗教道教,及当时极为盛行的佛教外,西方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在唐朝时相继传入。同时,与宗教有关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大大影响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宋学就是在这种影响下产生的。

由于大运河的贯通,交通更为发达,经济更为繁荣。这不仅为唐朝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促使了南北(包括东西)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异域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华夏文明的体系,形成一种奔放的情调,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长安城内有着极浓的胡化色彩,中央官僚集团内有大量的“胡人”,从宰相至守卒,都有少数民族的身影。当时人们追求功名的风气很盛,既重边塞、科举,也希望举荐、献赋的成功。那时妇女的开放,是后代妇女望尘莫及的。她们在政治、文化生活中十分活跃,敢于抛头露面。那时的僧侣、道士、儒生、诗人也并不看轻自己的地位,他们与达官贵人自由交往,出入豪门,高谈阔论,没有太多地位悬殊的约束,用自己的思想来影响当时的社会,无不显示出开放的气息,这在其他朝代是少见的。当时的娱乐活动也极为丰富,如游戏、杂技、乐舞、戏剧等,引进了许多外来的节目,充满了生动而奔放的内容。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新闻传播;影响;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新闻信息的采集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新闻传播人员的工作效率,让新闻传播更加准确、迅速和方便。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一定要合理利用大数据,使新闻传播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新闻传播不断创新与改革。

一、分析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点

就目前情况来看,大数据对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数据已经深入新闻传播当中,对新闻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特点表现出新闻传播速度快、多样化,能够极大地促进新闻传播的效率,助推新闻传播快速发展。大数据不仅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而且还能够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研发,从而更好地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大数据能够对新闻数据进行处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二、大数据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分析

(一)极大地拓宽了新闻信息获取的渠道

过去,新闻信息获取只能通过一些实际采访、百度等,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大数据时代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新闻信息获取的渠道,使得各类新闻信息都能够很好地被发掘,让用户了解到更多的新闻信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减少新闻传播人员的工作负担,让新闻传播更加的迅速快捷。

(二)有效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

大数据时代的出现有效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使得新闻传播方式由传统的单一图片或者是文字,转变为具有大数据时代特征的可视化新闻报道,从而使新闻传播被更多的人接受,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出现使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得到了保障,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为人们展示更多的新闻信息。

(三)大数据改变着新闻传播的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的普遍应用,新闻传播的渠道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就目前来看,基于大数据的普遍应用,新闻信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能够更好地传达人民群众的心声,真正做到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大数据的应用也使得新闻传播更加顺应时展的潮流,让人民更加了解新闻传播,支持新闻传播。

(四)大数据能够很好地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能够很好地引导社会的舆论走向。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新闻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在人民群众面前,有效地兼顾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内容。新闻传播一定要引领舆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切实提高新闻传播的真实可靠性,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三、大数据对新闻传播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数字报告与纸质媒体有机结合

深处大数据时代,新闻工作的成功开展离不开电脑程序员、记者、数据分析师间的密切配合,尽力把复杂的数据信息细化为电子数据表,方便普通记者识别。记者通过分析这类电子数据表,与程序员进行交流,努力将其转化为可视化图片、文字等多元化的内容。在大数据背景下,纸质媒体的发展遭遇了瓶颈。与传统的新闻媒体相比,数字化报刊更加快捷、便利,不仅可以在电脑终端阅读,还可以从移动终端接收信息、阅读信息、存储数据。显然,这种阅读方式更加先进,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阅读需求。当然,也不能完全舍弃纸质媒体。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纸质媒体、数字报刊都要紧抓,控制好这个度才可以拓宽新闻行业的业务领域,拓宽新闻受众人群,创造最大的价值。

(二)优化应用电视媒体

不可否认,处于大数据背景下,社会各界对新技术的创新改革非常关注,新媒体建设紧扣人们的心房。以前,各种形式的媒体之间存在很大的隔阂,现在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媒体间的隔阂也被打通了,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采编流程更加顺畅。就传统媒体而言,电视媒体占主要地位,而在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下,电视媒体显然不可能一家独大了。因此,电视媒体从业者要给自己正确定位,将自身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优化资源配置。显而易见,市场的发展方向直接主导着电视媒体今后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源越来越复杂,高价值信息内容的制作越来越困难,这也是当前电视媒体发展的最大阻碍,所以要建立完善的以内容为主的机制体系。

(三)借助交互图表、可视化技术,推广新媒体

新闻本身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问题严重,因此提高新闻的趣味性也非常重要。借助交互图表以及可视化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地为受众展示新闻,相应地也提高了电脑、移动终端新闻的可读性。

四、结语

本文首先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大数据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而提出了有效的优化策略,以便更好地确保新闻传播的速度、效率和质量,保证新闻传播顺应时展的潮流,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地参与其中,真正推动新闻传播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连娜,张筱筠.“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新闻界,2014(15):29-32.

[2]邢丽梅.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06):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