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范文
时间:2023-04-11 05:1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狡兔死走狗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指日月运行。兔,传说中的月中玉兔。借指月亮
乌飞兔走:
谓光阴流逝。乌,指日。兔,指月
一雕双兔:
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为相,李抑扬张、裴自得,张裴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后因以“一雕双兔”谓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兔角牛翼:
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兔葵燕麦:
形容景象荒凉
兔起凫举:
喻行动快速
兔起鹘落:
谓兔子刚出窝,鹘立即降落捕捉。极言动作敏捷。亦比喻作书画或写文章下笔迅捷
兔起乌沉:
谓月出日落
兔缺乌沈:
犹兔走乌飞
兔丝燕麦:
喻有名无实
兔死狗烹:
兔子死后,猎狗被烹食。多比喻统治者杀害功臣。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兔死狐悲:
比喻因同类的灭亡感到悲伤
兔死犬饥:
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兔头麞脑:
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兔走乌飞:
谓日月运行,光阴流逝。兔,月中玉兔;乌,日中金乌
白兔赤乌:
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
待兔守株:
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得兔忘蹄:
犹言得鱼忘荃。蹄,兔罝。语出《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东兔西乌:
谓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古代神话中说太阳中有三足金乌,月亮中有玉兔,因以乌、兔代指日月
狡兔三窟:
《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后以“狡兔三窟”喻藏身处多,便于避祸
龟毛兔角:
龟生毛,兔长角。本指战争的征兆。后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无实的东西
狐死兔泣:
喻物伤其类
狐兔之悲:
犹狐死兔泣
获兔烹狗:
犹言狡兔死,走狗烹。比喻事成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者
见兔放鹰:
①禅宗谓有的放矢,对机说法。②谓看到眼前利益,就竞相追逐
见兔顾犬:
比喻时机当前,急谋对策。语本《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语本《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後如脱兔,敌不及拒。”形容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狼奔兔脱:
形容仓皇逃窜
目兔顾犬:
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犬兔俱毙:
《战国策·齐策三》:“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於前,犬废於後,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后因以“犬兔俱毙”喻双方同归于尽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篇2
[原典]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注释]
①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②子游:姓言,名偃(yan),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期吴国人,孔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释义延伸]
孔子的学生言子游,在武城做县令。
孔子来到武城。听到一阵弹琴唱歌和读书的声音,知道子游在这里施行礼乐教化。在当时,一般的小县城是不会设置学校的。孔子认为在小县里兴办教育,颇为好笑,于是对子游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城用礼乐教化大道,就像用杀牛的大刀来杀鸡。子游不是那种在先生面前唯唯诺诺的学生,他听了孔子的话,认为老师批评得不对,就反驳说:“您曾经教导我们,治民之人若懂得礼乐大道,就能够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受了教育,就会变得驯服。现在我在武城兴办教育,使之处处有弦歌诵读之声。正是按照您的教导去做的。”
孔子听了子游的一番解释,认为他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收敛了笑容,很严肃地对在场的几个学生说:“你们要记住啊,言偃的做法是对的。我先前说话只不过是和他开开玩笑罢了,你们可不要当真啊!”
[用法]
后人用“割鸡焉用牛刀”的典故比喻小胚不必大做,意思和“高射炮打蚊子”雷同。
狗烹弓藏
[原典]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释]
①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市)人。曾被越王勾践拜为上大夫。②种:指文种,春秋末期楚国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打败昊国立下赫赫功劳,后被勾践赐死。
[释义延伸]
春秋时,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忍辱求和,回国后,立志雪耻。他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勾践兴越灭吴,大夫范蠡功劳很大。然而,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范蠡辞官而去,浪迹江湖。
对于范蠡功成身退的举措,有些朋友不甚理解。范蠡在写给文种的信中,对自己的行为作了解释:“我听说天有四时节气,春天来临冬天就去了。人的运气也有盛衰之分,得意的时刻过去就该倒运了。古时贤人,能做到适时进退。我非贤才,但也明白这一道理。如今天上的飞鸟散尽,良弓就会被收藏:狡猾的兔子猎完,好狗就会被杀来煮食。越王心地险恶,只能与他共患难而不可共安乐。如今吴国已破,天下太平,谋臣已经无用,若不适时抽身隐退,自己将要受害。”
[用法]
篇3
卧薪尝胆的故事妇孺皆知。伍子胥辅佐吴王阖庐伐越,阖庐被越军射中手指而死,死前含恨叮嘱儿子夫差毋忘父仇。三年后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携妻赴吴国为人质。大臣文仲和范蠡设计贿赂吴国的太宰伯,伯在夫差面前构陷伍子胥,并促使夫差赦免了勾践。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于公元前473年伐吴,彻底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而死,自杀的时候蒙着面孔,说:我没有脸去见伍子胥啊――此前数年,夫差赐给伍子胥一柄属镂剑让他自杀。这又是一个著名的故事。不知为什么,古人的行为中总是蕴含着一种极端的美感――伍子胥愤激到要把眼睛挖出来,置吴东门上,幸灾乐祸地观看越兵的入城式。至今苏州尚存胥门。伍子胥的临终遗愿大大激怒了夫差,夫差说:“我不会让你得逞的!”于是把伍子胥的尸体“盛以鸱夷”,投到江里。――请注意,此处第一次出现了“鸱夷”这种东西。鸱夷,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夫差把伍子胥装进“鸱夷”,压上石头,投到江里,让他永远浮不上来,作为对伍子胥临终遗愿的报复。没想到伍子胥一言成谶,夫差被勾践生擒,不能忍辱,遂蒙面而死。
吴越故事中的西施其人,《国语》《史记》无载,直到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才出现她的俪影。至于西施的结局,更晚至北齐的《修文殿御览》转引《吴越春秋》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请注意,这是第二次出现“鸱夷”这种东西。越王勾践仿照伍子胥之死,也把西施装进“鸱夷”,压上石头,投之于江。但是奇怪的是,今传的《吴越春秋》却并无这段文字。至于民间盛传的西施和范蠡相恋的故事,惟一的记载是唐朝的《吴地记》转引东汉《越绝书》载:“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但是同样奇怪的是,今传的《越绝书》也并无这段文字――看来,几乎同时成书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在历史更迭的时间链中都有佚文。
西施到底是鸱夷沉江,还是与范蠡同泛五湖?似乎成了一个谜团。善良又善于自欺的民间选择了后者。于是“美人计”西施故事的大团圆结局,抚慰了中国民间的好奇心。
但是“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的记载显然是有所本的。《墨子・亲士》篇中第一次提到西施之死:“西施之沈,其美也。”西施沉江而死,是由于她的美貌――墨子已然断言无疑。墨子出生并成长于春秋末期,即吴越故事的尾声阶段,又是紧邻吴越的鲁国人,或耳闻或目睹吴越故事的壮烈活剧,当是最权威的见证人。
再看范蠡的结局。《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又一次、第三次出现了“鸱夷”!越灭吴后,范蠡不辞而别,改名叫“鸱夷子皮”,前往齐国。“鸱夷子皮”就是皮袋子。一个人好好地姓范名蠡,后来离开齐国到陶(今山东定陶)的时候又改姓朱,却偏偏在离开越的时候改名叫皮袋子,这难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吗?这件离奇的举动发生在西施沉江之后,因此是范蠡和西施相恋的铁证!
西施鸱夷沉江,范蠡痛不欲生。逃亡途中,浮舟于湖上,为了纪念刻骨铭心的爱人,范蠡抛弃了基本的更名原则,姓名不分地叫自己“鸱夷子皮”――以致西施死命的鸱夷为名。爱情,只有爱情,刻骨铭心的爱情,才能解释如此离奇的举动。
――台湾小说家高阳如此解释范蠡自称“鸭夷子皮”的缘故:
鸱夷是用牛皮或马皮做的酒囊,用得着时,虚能受物,腹大如鼓,用不着时,不妨掩而藏之,范蠡以此自况,正就是君子用行舍藏的意思。一说,吴王夫差赐属缕剑,命伍子胥自杀,用鸱夷盛了他的遗体,投之于江,所以范蠡自称鸱夷子皮,在表示把亦是越王的罪臣。(高阳《清官册》)
二说皆非。前者无法解释为什么后来齐国请范蠡做相的时候,范蠡拒绝的原因。既然“君子用行舍藏”,齐国请他做相,正是君子“用”的时候到了,为什么还要“藏”起来呢?后者直以范蠡自为越王罪臣,就更离谱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藏良弓和烹走狗的人不仁义,并非“良弓”和“走狗”有罪在前。况且范蠡本非越人,乃是楚人,本来就是四海游荡,辅佐越王只不过是想成名立业,试一试自家本领如何,功成身退,再继续游荡四海,何罪之有?
历史学家们错过了考证出西施和范蠡相爱的铁证的光荣。线索清晰了。那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的生发和悲剧结局,逐渐豁现了出来。
文仲和范蠡向越王勾践献上美人计,越王“乃使相者国中得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这个“相者”,我很怀疑就是范蠡的老师计然。计然名叫辛文子,是“晋国亡公子”的后代,是一个大经济学家,也是一个技术精湛的“相者”。范蠡拜他为师,并引见给越王,计然告诉范蠡:“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按相术,“鸟喙”主狡诈,无情义。虽然后来计然也向越王献上了“七策”,但显然早看穿了越王勾践的本质。计然遇见了绝世美女西施和郑旦,第一个要过目的当然就是范蠡。西施和郑旦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容步”,有人用现代汉语构词法解读为“仪容和舞步”,令我不禁一哂。“容步”毫无疑问是专词,是古代流行而今日失传的媚术之一种,专用以媚惑君王。
当此绝世美女,越王勾践显然也动了心,但他乃“鸟喙”之人,“鸟喙”者,按相术,上唇主情,下唇主欲,上唇覆盖下唇,情压住了欲,所以才可在艰难中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对范蠡的奖赏,越王勾践和范蠡约定:灭吴之后,将西施赐于范蠡,不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恋,同时也稳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吴宫,心存越国。
篇4
高三-4班
郭海鲛
“止”者,“上”之“人”也,方为上人。
人,自呱呱坠地,至蹒跚学步,再至成家立业,均为欲所驱使,直至七十而知天命,方知“止”为人生之上策。适可而止,不被欲驱使,
夫秦皇者,一代枭雄也,穷兵黩武,残暴至极,以其过人之勇,超常之智,苛刻之法,严酷之政,与惊天地泣鬼神之大军,东征西线,灭六国,一统天下,其孰与能之比耶?
方其破赵,赵之大军降之,然其不止,为怒与欲所扰,坑赵之大军四十万,无一幸免。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其穷兵黩武之可见一斑。
继而民怨四起,行道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至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偌大帝国,固若金汤之城,猿猱难度之险,形同虚设,顷刻间土崩瓦解,何也?
其不止适可而止也。
若彼趁其一统天下之时,外守其疆,内立法度,以仁服人,以义信人,以诚待人,抚恤百姓,体贴士卒,则天下孰能不与之乎?似此之适而可止,则其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矣,然其未知也。
夫范蠡者,越之谋臣也。方其越为吴所破,出其奇谋,举国臣于吴,尽出金帛珠玉,吴乃受其降;继以奇计谋之,助勾践东山再起,一举灭吴。其如日中天之时,弃显赫之位于不顾,变身为陶朱公,飘然而去,令人费解。至文仲遇害,人方醒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知适可而止,遂免于灾祸,幸乎?
篇5
按照惯例,我们早餐喜欢吃地瓜粥。今天因为地瓜没有了,妈妈只好黔驴技穷地削了些芋头来滥竽充数。没想到那些种在阳台的芋头很好吃,全家都贪得无厌地自食其果。
出门前,我那徐娘半老的妈妈打扮的花枝招展,鬼斧神工到一点也看不出是个糟糠之妻。头顶羽毛未丰的爸爸也赶紧洗心革面沐猴而冠,换上双管齐下的西装后英俊的惨绝人寰,鸡飞狗跳到让人退避三舍。。东施效颦爱漂亮的妹妹更是穿上调整型内衣愚公移山,画虎类犬地打扮得眼光四射,趾高气扬地穿上新买的高跟鞋。
我们一丘之貉坐着素车白马,很快地到了动物园,不料参观的人多到豺狼当道草木皆兵,害我们一家骨肉分离。妻离子散的爸爸鞠躬尽瘁地到处广播,终于找到差点认贼作父的我和遇人不淑的妹妹,困兽之斗中,我们螳臂当车力排众议推己及人地挤到猴子栅栏前,鱼目混珠拍了张强颜欢笑的全家福。
接着到鸡鸣狗盗的鸟园欣赏风声鹤唳哀鸿遍野的大自然美妙音乐。后来爸爸口沫横飞地为我们指鹿为马时,吹来一阵凉风,唾面自干的滋味,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妈妈连忙为爸爸黄袍加身,也叮嘱我们要克绍萁裘。
到了傍晚,因为假日的关系,餐厅家家鹊巢鸠占六畜兴旺,所以妈妈带着我们孟母三迁,最后终于决定吃火锅。有家餐厅刚换壁纸,家徒四壁很是美丽,灯火阑珊配上四面楚歌,非常有气氛。十面埋伏的女服务生们四处招蜂引蝶,忙着为客人围魏救赵,口蜜腹剑到处让人误认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饥不择食的我们点了综合火锅,坐怀不乱的爸爸当头喝棒先发制人,要求为虎作伥拿着刀子班门弄斧的女服务生,快点将狡兔死走狗烹,因为户味素餐的我们一家子早就添油加醋完毕,就等着火锅赶快沉鱼落雁好问鼎中原,可惜锅盖太小,有点欲盖弥彰。
汤料沸腾后,热的乐不思蜀的我们赶紧解衣推食好大义灭亲上下其手,一网打尽捞个水落石出。
火锅在我们呼天抢地地面红耳赤地蚕食鲸吞后,很快地只剩沧海一粟,和少数的漏网之鱼。母范犹存的妈妈想要丢三落四放冬粉时,发现火苗已经危在旦夕,只好投鼠忌器。幸好狐假虎威的爸爸呼卢喝 叫来店员抱薪救火,终于死灰复燃,也让如坐针毡的我们中饱私囊。鸟尽弓藏后,我们一家子酒囊饭袋,沆瀣一气,我和妹妹更是小人得志,沾沾自喜。
篇6
曹操与许攸之情,始在年少。旧时二人为友。在官渡之战之时,许攸给袁绍献计,却因袁绍不听而至曹营投奔曹操。曹操闻听许攸前来,跣足出帐相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可谓求贤如渴,礼贤下士。并能屈尊降贵,谦虚低调。和袁绍狂妄自大、愚蠢昏庸、色厉胆薄、务虚弃实何异天渊之别?在两人对话之时,许攸真心实意而谈眼下军情,曹操却一再隐瞒军粮实情,这并非操之奸猾险恶,而是处于危墙之下的自保。正如操之所言兵不厌诈也。在许攸献计烧袁绍乌巢之粮时,操大喜,重待许攸,留于寨中。张辽谏曰:“恐许攸有诈”。而曹操却用人不疑,结果火烧乌巢军粮,大败袁绍。并在追杀袁绍路途中得书信一捆,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信件。此时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逐一调查收而治罪。可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可见曹操胸怀宽广远非大海可比,应是天空一样。容人雅量真是大道无极!
再说许攸在被曹操重用之后,又在曹操与袁尚争夺冀州时献计绝漳河之水来淹冀州。结果使曹操大胜。且说曹操率军进入冀州之时,将入城门,须有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城门”?操大笑。众将闻言,俱怀不平。
我猜此时曹操已怀杀许攸之心。因为袁氏一灭,再无能和曹操抗衡之人。况且许攸又居功自傲,欺主慢下,令曹操所不喜。而且曹操手下谋士众多,哪一个不对曹操恭敬有加?唯独不缺许攸这样的。所以一天许褚走马入东门,正逢许攸。许攸张狂劲又来了。许攸唤许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说:“许攸如此无礼,谋杀之矣”。试想如果许褚不在曹操处得知其不满许攸,为何敢杀许攸?许攸当众称他小名,侮辱曹操,又身犯众怒,得罪武将,而曹操身高位显,无比尊荣,怎还愿意受此侮辱?又得借力这些武将,所以杀许攸也在情理之中。此一时彼一时也。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所以他虽深责许褚,但我想皆在掩人耳目。此时已看出曹操已是有些居功自傲,要树立个人威信啦。
性格分析:求贤如渴,礼贤下士屈尊降贵,谦虚低调,知人善用且用人不疑。睿智聪明,胸怀宽广有容人雅量。但又骄矜自傲。
篇7
刘邦少时嗜酒如命,经常喝酒不给人家酒钱,甚至在当了皇帝衣锦还乡时,还欠别人酒钱。有一次县令招待客人,他说大话,说送一份厚礼,结果是一分钱都没送。他生性狡黠,油猾,爱吹牛皮,如此一个市侩算得上君子吗?
项羽出身名门,少有大志,力能扛鼎,年轻时就带了一支由八千江东子弟兵组成的军队,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士兵有病时,常亲自持汤喂药,赏赐衣物、食品,但由于对有功的贵族封赏较少,所以他们纷纷倒戈,以至于项羽后来败给刘邦。如此一位体恤士兵的好将军,竟被刘邦及其部下嘲笑为“妇人之仁”。
人才方面,刘邦有萧何、曹参、张良、韩信、蒯越、英布、陈平、周勃、樊哙、灌婴等一大批文臣武将为其出谋划策,这些人皆当世之英豪,有如此强大的智囊团不胜就有悖天理了。
而项羽呢,仅范增一人而已。韩信、英布、蒯越等原为项羽部下,后投奔刘邦了。表面上看是项羽刚愎自用,不懂得礼贤下士,不懂得驭下之术,实则刘邦阴险狡诈、圆滑而已。当时韩信握有十万重兵,举足轻重,曾向刘邦提出封自己为假齐王,就帮助刘邦一同对付项羽。刘邦为了壮大抗击项羽部队的力量,勉强同意了,但心里一百八十个不愿意。得天下后,还不是随便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栽赃韩信,把他送上了断头台,一首脍炙人口的临刑诗应运而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这不是韩信的真实写照吗?高祖皇帝还加强中央集权,先后消灭了英布等异性王,要知道他们曾是与高祖同生死、共患难的好兄弟啊!
篇8
胡先生年近六十,说着软软的宁波普通话,面庞的轮廓线很柔和,但肩膀宽宽,身形魁梧。自言属华商二代,到非洲30多年。谈到总结非洲投资的经验,他用六个字概括:奉献、管理、赚钱。
胡先生用他的“酋长”头衔的来历来解释奉献。
1999年,胡介国以公司的名义向银行融资2亿多人民币,帮助尼日利亚建起了四所学校,每所学校可以容纳3000多人。随着他在尼日利亚民众心目中威信的提高,当地人就推举他做酋长。2001年,大酋长埃米尔正式任命胡介国为酋长。胡介国向大酋长自荐了一个封号叫“BabaAse”,意思是服务员总管,“我告诉他们,我要为非洲人民服务。”
“用中国的道理说,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学过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胡先生说,“用西方的道理说,就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句话,没有付出哪有回报。”
赢得“酋长”头衔,胡先生拥有“永久赦免权”,他能以酋长的身份与政府谈判,为同胞争取更多的利益。“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异国他乡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生存环境。”
经商多年,胡先生把对管理的理解分解为三个层面:小生意靠技巧;中生意靠机遇;大生意靠人品。一句话,做生意就是做人。
“无非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母亲从小教育我,与人为善,不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老一代华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业于非洲,在当地纺织业、钢铁业、搪瓷业和塑料业中占有很大份额。他们成立公会,定下规矩。五十年过去了,这些企业长盛不衰,靠的是管理。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低调做人。在非洲,中国传统强调低调做人的风格仍然能发挥出独特的功效。”
“没有面包的爱情是不现实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胡先生的中西合璧妙语再次脱口而出,这回他要说的是赚钱。
“非洲资源丰富,但仍是发展水平最低的大陆。如尼日利亚还处在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经济水平,我们一些多余的设备,一些成熟的技术在那里有很大的市场。他们需要技术,我们需要外汇,公平交易,合作共赢,何乐而不为?”胡先生耸了耸肩。
“奉献、管理、赚钱,千万不能颠倒过来用。虽然中国与非洲的友谊源远流长,非洲人较容易接受中国人,但非洲经历了漫长的殖民地时代,本身有一些反抗心理,不想办法用老祖宗的儒家之道融入他们的社会,你可能永远做不大非洲的生意。”
篇9
清朝学者赵翼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这番话可谓一语中的,明太祖朱元璋既是一个造反英雄,一代雄主,又是一个流氓无赖,一个偏执狂。
朱元璋不善于喝酒,但他深知“酒后吐真言”的道理,就用这个办法来对付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铁哥们,从小放牛时的伙伴,他跟着朱元璋造反后,忠心耿耿,屡立战功,长期担任三军统帅,是明朝开国功臣之首。徐达也深知朱元璋的脾气,更知道“伴君如伴虎”的基本原则,处处小心翼翼。他每年春天出征,冬天应诏复命后,就将帅印上缴,已成惯例。可朱元璋还是不放心,有一次,朱元璋收下帅印后,拉住徐达喝酒畅饮,喝到,回忆起当年艰难困苦的战斗生涯。朱元璋和他手拉手、肩并肩,已经到了称兄道弟、无话不谈的地步。这时,朱元璋随口说了一句:“徐大哥啊,本朝建立,你的功劳最大,可是至今没有好的宅邸,小弟想把旧邸赐给大哥,大哥你拾掇拾掇,过几天搬进去吧。”一番话多贴心啊,换了谁,都会感恩涕零的。可是,别看徐达喝了好多酒,心里明白得很,听了此话,他冒出一身冷汗:旧邸就是朱元璋做吴王的住处,如果糊里糊涂地接受了,那么“越”之罪必不可免,立马脑袋搬家,株连九族。徐达拼命推辞,总算通过了“考验”。
朱元璋还是不放心,心想,上次没把他灌醉,没套出真言,这次定叫他一醉方休,原形毕露。他把徐达请到旧邸,没完没了地赐酒,把徐达灌得烂醉,然后吩咐人把他抬到旧邸正房去睡觉。半夜时分,徐达酒醒,问内侍自己睡在什么地方,侍奉的太监说:“这是旧邸室。”徐达马上清醒过来,赶紧起身,快步跑到台阶下,朝着北面行大礼,拜倒在地连连磕头,口中念念有词,说自己犯了死罪,请陛下饶恕云云。朱元璋马上获得这一情报,心想这下算是试出点真意了,便放弃了对徐达的猜忌。当然,朱元璋还是没有完全放弃猜忌之念。徐达晚年患了发背的毛病,这种病是不能吃鹅的,朱元璋非常关心身患重病的老部下,就赐鹅给徐达。徐达立刻心领神会,自杀身死。朱元璋隆重地为他礼葬,树徐达为楷模,号召天下官员都向徐达学习,继承他的光荣传统,并厚待徐达的子孙。徐达真是个明白人,结束自己的一己残生,却换来子孙的百世安宁。
也许,和徐达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玩累了;也许,像徐达这样值得一玩的大老鼠并不多,朱元璋对中小型的老鼠就没那么有耐心了,干脆来个一锅端。当然,他利用的也是酒。
一天,朱元璋隆重宣布,为了表彰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老部下,特地建造了庆功楼,挑选了一个黄道吉日,请诸位到庆功楼赴宴,论功行赏。这帮久经考验的功臣勋将,一个个穿着整齐,奉旨赴宴。朱元璋先举杯,为牺牲的先烈祭奠,大伙儿感动极了,宴会在隆重而欢快的气氛中进行。大家正喝得晕晕糊糊,却发现陛下不见了。
篇10
网上某项调查说,不少“80后”网友,支持删掉鲁迅文章。网友remeo说,他对鲁迅的文章有心理阴影,又长又拗口,老师却要求篇篇会背,“因为背《社戏》,我脸都被打肿了”。
――如果这个理由成立的话,冤死鲁迅也正常。(虽然有商报的网友,替鲁迅大叫冤枉,酷评日:教材改版最大的“输家”――鲁迅也。上榜理由,鲁迅泉下有知,定然“内牛”满面:毙的全是我的大作啊。)
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倒是同意网友臧策的观点:“与其继续以往的那种‘歪曲式讲解’。还不如干脆不讲。课堂上不讲鲁迅,反而可以给人们日后自由地解读鲁迅预留下空间”。(见《博联社》臧策的博客《我看“鲁迅大撤退”》)
然而,现在我想的是:这下可好了,阿Q终于不用再去土谷祠栖身了――从此以后,他从未庄那个酒店出来后,不必蜗居在教师手中那卷课本里,可以去社会“飘飘然”地到处飞了,把不准,就直奔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去长住;他的“勋业”将另辟战场……
我揣测:干这件事的人认为,从旧社会里出来的东西。有太多的阴暗面,况且鲁迅先生的文字太过刁钻、生涩和冷峻。与新时代太不合拍,明显是时过境迁,不适时宜。
古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说,如今生了锈的“长枪”“匕首”,即便挂在博物馆里展览,不仅没有观赏的价值,也显得碍眼,最主要是与建立和谐盛世严重不符。
然而,月亮的表面如何光华如水,皎沽如镜。可它永远不愿见人的背面,却是任何时候都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先生曾在《美国语文》一文说:
华夏文明几千年,教育的根底是让人“信”,所谓道德普及者正是。美国的语文书却不都让人去“信”,而是让人生“疑”。先前曾听张中行先生说,英国的课本上讲拿破仑是被英国人打败的,德国书本则云是德国打败的。有人问罗素,让我们的孩子相信谁呢?罗素回答:让英国的孩子读德国的读本,德国的学生看英国教材。什么时候大家不再轻易相信什么,教育就有成效了。这个故事讲了一个道理,教育乃让人学会怀疑,通晓独立思考之径。
孙先生对比中美课本,从中看出别有意味的内容:让人“信”的教育和让人“疑”的教育;这让人们知道:先前受到了不真实文本的引导,原来历史还是另一个样子。用欺骗的手段去驯化别人,且还让人真诚的信,培养的只能是大观园里的奴才。
至今我们无大变化的教育。一成不变的教育,与西方教育的悬殊之处,根本差异,就在于意识的差异,思想的差异,以及观念的差异。
1920年徐志摩第一次赴英国,到1928年再度到剑桥大学叙旧,其间他共有过三次欧游经历,写下《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等多篇散文。因为接触到了西方教育的文明和清新,徐志摩痛感中国教育的刻板和落后。他在《吸烟与文化》这篇作品里这样写道:“我们也见到少数有见地的人,再也看不过国内高等教育的混沌现象,想跳开了蹂烂的道儿,回头另寻新路走去。”
“蹂烂的道儿”,可以让人联想中国教育的现状,尽管至今它蕴含了丰厚的养分,但可怕的是,它却仍是那副“自得”的样子,正中了阿Q的圈套。就如当下各地大力挖掘和弘扬“特色”文化,以为这就可以促进文明,繁荣经济,发展社会一样。所以,这次对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撤换,无疑是在为所谓“传承”扫除“障碍”,因为撤掉的,正是一以贯之,对旧文化、旧势力势不两立的“匕首”和“投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