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全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6:1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笠翁对韵全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对举 语言 结构 事例

对举,就是相对列举或描摹之意。“对”即相对,语句有成对出现的、两两对应的、整齐匀称的特征;“举”就是列举、铺陈、描摹。具体说就是在作文中运用整齐的句式,即对偶、排比、反复修辞和整句短句等常见句式。其实,恰当运用对举手法不仅仅能使句式整齐文句优美,彰显考生的才华,也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材料丰富;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又能够体现考生在文章构思上的创新意识,显得精巧且具有一定的个性色彩。对举手法的适用范围是很广泛的,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它既可以用来说理也可以用来举例。因为它要求用大致整齐的句式、对称的结构来证明观点,所以有意识地运用对举手法,不仅可以提高考生锤炼语言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对事例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也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1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

以上议论不仅句式整齐,写得概括简洁;而且长短错落,读来朗朗上口,可谓声美形美意更美,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对举可以用于叙事、写景(或状物)、抒情性的文章,或者使用对称的句式铺陈渲染,形成整齐匀称之美;或者使用长短句而整散并举,实现回环跌宕之美。

例2 这是一双凝神专注的眼睛,那圆圆的眸子里深藏的是什么,能够折射出如此诱人的光,像浸在水中的一颗乌亮的宝石,那么晶莹;像黑夜中闪烁的一粒珍珠,那么夺目。它是那么黑,似乎包容了世上所有的暗色;它是那么亮,能够折射出人间万物的光芒,以至于不易觉察到它的黑。

生动的比喻,整齐的句式,既摹其形又显其神,表现力很强,表达效果显著,把对举手法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举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语言对举,即上下文中词语、句子或句群的相对列举或描摹。

例3 张扬,让阳光灿烂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内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眠的人入睡;张扬,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漠的驼铃悦耳动听。

张扬与内敛,孰是孰非呢?

过于张扬,烈日会使草木枯萎;过于内敛,黑暗会使赶路的行人恐慌;过于张扬,江水会决堤;过于内敛,驼铃无法给迷路的人指明方向。

结构对举,即文章在整体构思上结构安排上分为两大块,或同类并列,或相对列举,或正反对比。

例4 都是国主人君,然而对事情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面对成功,面对独坐咸阳,册封十八路侯的项羽,他却一味地忘记所有不足,忘记所有足以让他跌入深渊的处处隐忧。

面对失败,面对身寄人手,沦为人奴的勾践,痛定思痛,选择铭记,铭记他的所有优势,铭记他的可能,铭记一切足以使他日臻强大的方法。

“乌云晴日上”,乌云压城,风雨将至,然而不要忘记乌云之上正是晴日。“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要在逆境中铭记希望。

再如2005年满分作文《・烈酒》采用板块结构将全文分成三个有机的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明白了忘记的要义――忘记一切不值得纪念的东西,“忘记痛苦,生活就会多一份快乐与温馨。忘记仇恨,生活就会多一份甜美与激情”;第二部分阐述了铭记的真谛――铭记一切该铭记的东西,“铭记欢乐,一切将会变得多彩。铭记温情,你才会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最后总结全文,“擦亮你的双眼,摘一朵淡泊却幽香的,喝一口浓烈却香醇的美酒,携一腔激情与感恩,你将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精彩”。整篇文章对举运用灵活,结构对称严谨,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事例对举,对举既指语言和结构等形式上的对举,也指文章内容的对举,即材料或事例的对举,形式上给人以对称的美感,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映衬相辅相成。

比如《逝者如斯 当忘则忘 当记则记》运用对比手法将“铭记”和“忘记”巧妙地加以演绎,列举了李白和苏轼:面对人生的困境李白选择借酒浇愁,在忘记中找到自我;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晚年却对亡妻念念不忘,让人触摸到一位有血有肉的文豪形象,通过对两位历史人物的对比我们明白了“忘记”和“铭记”的要义。文章感情充沛,结构匀称,句式整齐,运用对举,增强了说服力。

当然,恰当运用对举手法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构思时要运用联想来拓展思路,每写出一种事物后,要联系到与之相反、相对或相同的事物。二是在选定了相反、相对或相同的对象后,要选用恰当的词语一一对应地去摹其形状,凸显特征或渲染造势强调突出;然后尽量选用词性与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短语组合成句缀句成文。一如古人所说“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总之,对举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增彩生辉,从而实现“有文采”这一重要标准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笠翁对韵》.

[2]2013年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大纲(新课标版).

篇2

于是乎,国学以古老而又崭新的姿态走进了小学课堂,全国各地不断涌起“国学热”。但是,国学教材具有深(深奥)、难(学起来困难)、远(内容与形式离学生的生活遥远)、生(生涩)四个特点。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从中汲取智慧的琼浆和言语表达的艺术呢?这就需要“取舍有度,化繁为简”。懂得取舍不仅是人生的智慧,也是教学智慧。国学教育一定要注意“取舍”,不能贪大求全,不能面面俱到,因为只有“取舍有度,化繁为简”,才能“言意兼得,古为今用”。

小学国学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取舍。

一、在人文熏陶上有所取舍

我们要培养的是现代公民,而《弟子规》《论语》等所要培养的是圣贤,所以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这些经典之作,难免会发现一些与时代节拍不合的音符。比如《论语・学而》所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像这样的要求,我们今天不能也不应照搬。作为现代人,只要头脑是正常的,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强,比自己更健康,比自己更聪明,比自己更高尚,比自己更有成就?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见书就信,见经典就跪,磕头如捣蒜,那是精神的奴才。书本是中立的、敞开的,因为它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阅读它的人,它需要阅读者的自我认同,也需要阅读者的大胆质疑。所以笔者认为经典的可贵不仅在于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在于它其中不合时宜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关于如何对待国学,有人主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觉得不妥。因为精华和糟粕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不是说精华是精华,糟粕是糟粕。它不像一个桃子,其中烂掉的部分是糟粕,挖去即可。所谓精华和糟粕是我们今天的读者按照自己的眼光去阅读,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的结果。即使是精华也不可能没有局限性,即使是糟粕,也许还有利用的价值,未必非彻底抛弃不可。所以,我主张 “取其精华,辨其糟粕”。这个辨可以是分辨的辨,也可以是变化的变。

在进行国学经典的教学时,作为老师要明辨是非。有些糟粕非常明显,但也有一些内容存在两面性,这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比如《弟子规》第二课《父母呼》中有这样一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就要让学生明晰不同的事情应该不同对待,不可一概而论。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句话的焦点不是事情大小,而是事情善恶的问题,事情是善的就应该去做,可如果是恶的事就要果断地拒之,这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

当前很多国学教材为了保持经典的完整性,在编写教材时,全文辑录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对于《笠翁对韵》《四书》《史记》《资治通鉴》和历代散文等进行了节选,但为了不因节选而破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很多篇目的内容依然比较繁杂,不太适合小学生学习,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进行智慧的取舍。比如北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主编的《国学》教材第十册第3课《至德之世》虽然只有165个字,但其中的前四句话:“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对于小学生而言,说起来很拗口,读起来也难懂。因为《至德之世》选自《庄子》的《马蹄》,这段话是有一定语境的。当时世人往往谓伯乐识千里马,能将野马中最优秀的马识别出来,给它钉上马蹄,络上马缰,配上马鞍,训练它奔跑,于是造就了一匹千里马。世人称赞伯乐,而庄子认为这是一种过错,也就是选文开篇所说:“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因为这些行为违背了马的天性,而使之为人驱使。他对于自然天性的重视,在人为破坏的当今时代值得借鉴。但这句话,如果要深入理解它,需要教师再呈现《马蹄》原文的前半部分,这样无形中又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第二届全国国学经典教育教学培训会上,著名特级教师陈建先就进行了创造性的取舍,将这几句话舍去,直接教学:“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这73个字,词语连缀,接近白话,学生读过之后便会有个模模糊糊的印象,很容易体会到远古时代人与飞禽和谐安宁的氛围。可见,这样取舍是有效的,也是必须的。教学内容的减少,自然带来教学负担的减轻,学生学起来就轻松自然了。

三、在文言常识上有所取舍

可以肯定地说,小学生学习国学有一定困难,因为国学课文大多是文言文,和我们日常使用的白话有一定差距。我们无论是学习语文还是学习国学,都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语言、感悟语言,更是为了内化语言、表达语言。如果我们学习国学仅仅定位在理解其教育意义,那么就会将国学沦为思想品德教学,就弱化了国学的教育价值。所以,笔者主张学习国学要言意兼得,要适可而止,要智慧取舍。对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常识,如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词语活用)等现象,在教学时绝不能一股脑儿教给学生,更不能要求学生全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