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

时间:2023-03-26 06:0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数除法计算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数除法计算题

篇1

姓名:

班别:

分数:

例:92÷30=

1、30÷10=

2、64÷30=

3、85÷40=

4、93÷30=

5、620÷20=

例:140÷30=

6、

150÷20=

7、565÷80=

8、312÷60=

9、364÷70=

10、352÷50=

例:84÷21=

11、69÷23=

12、324÷81=

13、245÷71=

14、64÷22=

15、350÷51=

例:196÷39=

16、185÷37=

17、272÷69=

18、90÷29=

19、402÷79=

20、203÷49=

例:140÷26=

21、96÷16=

22、305÷56=

23、108÷26=

24、276÷36=

25、308÷46=

例:576÷18=

26、312÷24=

27、414÷23=

28、288÷18=

29、665÷25=

30、816÷51=

例|、930÷31=

31、720÷24=

32、640÷16=

33、860÷43=

34、720÷18=

35、840÷21=

综合:36、88÷14=

37、119÷15=

38、2134÷24=

39、396÷12=

篇2

一、提高计算能力,应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

现在的大部分小学生做计算题,提笔就算,运算顺序也不弄清楚,要么把符号移错、要么把数据抄错。因此我先让学生看清数据和符号,再观察数据之间的联系,能不能通过我们学过的五大运算定律和两大运算性质使计算变得简便,不能就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进行计算,但此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这样能提高学生的习惯,又能保证计算的准确。

我们应养成每天都做计算题的习惯,每节上数学课时,我都让学生做几道计算题,做了再更正。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计算能力才会有一定的提升。

二、提高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四步曲

1.直接写出得数

直接写出得数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直接写出得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生笔算能力的强弱在一定意义上是直接写出得数能力的反映。每节课课前5分钟我们进行直接写出得数口头抢答、小组抢答看哪组答对的多,力争让基础最薄弱的学生都能答对一部分,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这部分知识里,我们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他们有一定的数感,然后再检查验算。直接写出得数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天天练才可能有一定的效果。

2.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学生在做此题时,我要求不能一看到题就做,要先仔细审题再观察数据的特点,看看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若没有跟我们学过的哪一个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一样,绝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也要“想方设法、胡乱、盲目”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能用简便方法的就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计算,这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运算的顺序。最后,还要仔细检查,看有无错抄、漏抄数据、运算符号的。

此外,在解决此类题时,既要引导学生进行顺向推理,又要逆向推理。比如,乘法分配律ab+ac=a(b+c),减法的运算性质a-(b+c)=a-b-c,除法的运算性质a÷(b×c)=a÷b÷c,要会倒过来用。

3.求未知数x

人教版解方程要求学生紧紧抓住“天平平衡的原理”,但在实际解题中解x为除数、减数(如1.5x-x=3)这两种类型的方程时,这种方法行不通。这时我们就应该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关系来解,这样通过长期的实践,比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容易多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此外,我们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用它来解比例。未知数解完,一定要把解带到式子里检验等号两边是否相等来判断是否解对。

4.列式计算

做此类题时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学会断句、多读题目,必要时要画线段图帮助理解,要正确理解数字名词和术语(和、差、积、商、除、除以、倍数)等等,弄清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步骤:

(1)认真审题,通过题中数字名词和术语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哪部分是直接给出的,哪部分是要先算的,列式时哪部分是在前面的,哪部分是在后面的);

(2)按照数量关系,列出式子,必要时添上括号;

(3)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三、提高计算能力,加强针对性训练

例如,计算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学生往往把小数点点错。又如,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往往在约分、通分以及互化上出错,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基本计算技能方面的不足。这样我们就得对学生加强针对性训练,在计算练习的同时,我们要帮助学生小结某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计算,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在训练时我们得注意在数量上有个度,每天练一定量的题就行了,关键要质量。

四、评选“进步之星”,教会学生善于检查

课堂教学中,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每次考试后,评选出计算题的“进步之星”,通过发作业本、笔的表扬方式,提高学生对计算准确的重视程度,通过奖励来激励每一小组的学生,让他们以后更加努力,形成竞争。

篇3

(一)复习

1、计算。

25.2÷2

34.5÷15

40.8÷8 (巩固前面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完成下表

你能从上面的练习表中发现什么?(商不变规律)

从复习题的解答来看,多数学生能100%的正确解答1小题的三道计算题目,多数学生能说出上表是商不变规律的展示。

(二)探索新知

1、多媒体展示例1: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这里有7.65米丝绳,这些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

先请学生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分析,列出式子,7.65÷0.85。再请学生说说这个除法算式与前一节所学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多数数学学生都知道这个算式的除数不是上一节所学的整数而是小数了。教师趁此机会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引入本节课的核心,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数算式的计算方法学习。

2、请学生尝试计算一下7.65÷0.85,开始有人说不会算,一会儿,基本上都在开始做了,我看了一下,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把7.65米和0.85米都化成厘米后来计算,占多数学生(学生在作业本表现出7.65米=765厘米,0.85米=85厘米)。(2)把7.65和0.85同时扩大了100进行计算,也是极少数。(3)、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做的:

(4)、还剩下少数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下笔。其中第(3)种方法在被我看到的当时就给他判了死刑(后来整堂课他都是一副毫无斗志的样子)。接着,我请能做的学生把他们各自算法在全班作了汇报,表扬了第(2)方法的学生,说第(1)种学生的做法其实就是把7.65和0.85同时扩大了100倍。并要求学生们看课前的练习题2,提醒学生我们以前学习过商不变规律,我们这儿可以不可以在计算时运用商不变规律来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题进行计算?

(三)总结并布置练习

这节课看起来还不错,学生已经完成了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了。等到下午放学前,我在黑板上写了三道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需要快,而是需要计算方法和结果的准确。43.5÷2.9

0.364÷0.04

135÷1.5

学生的作业结果出乎意料,全班43个人,全对的只有15人,错两道题的有5人,错1题的10人,全错的13人。全错的13人,这可是全班近三分之一的人数啊,他们还不会做。仔细分析了学生的作业本,发现错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只把除数扩大成整数了,被除数没有变,(2)把被除数和除数直接扩大成整数了,没有遵循商不变规律。这跟课前没有把商不变规律引入如出一辙。

怎么会这样呢?结合课堂上的种种现象,不由让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1、教材把握不够,重点不突出。

乍一看,整节课好像都有条不紊的按照教材编排进行着,但本节重点应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换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不够突出,没有深挖教材,没有强调“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或者100倍、1000倍)?”,在设计教学环节时,(1)没有注意设计的复习题2让学生完成后留下深刻印象,以致于尝试练习中很多学生没有想到只要商不变,随便把题目转换成什么都可以,因此我也对复习题作了重新设计:

判断下面哪几道题的商是一样的,并说说理由。

(a)150÷30 15÷3 1500÷300 15÷0.3 1.5÷0.3

(b)说说哪些算式与4.5÷0.5的商是相同的?

商不变规律是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除法的依据。新授前的复习铺垫巧妙地促使学生调用商不变规律这一知识储备。这样设计既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又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既能引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又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既将学生个体智慧与集体智慧有机结合,又为新授时的探究形成铺垫,打好基础。

(2)没有有意编制一些学生易犯的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从另侧面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小数除法的重点是计算法则的掌握和利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最后练习设计中,应该设计至少一道关于小数除法应用方面的题目,才能使本节内容得到一定的延伸,因此对本节最后的练习设计也稍作了修改,添加了一个练习。

2、学情把握不够,细节不精细

篇4

一、答题时的基本要求

解答中考化学试题的总体要求是:慢点做,一次对,抓住基础题,分分不浪费。答题要沉着冷静,遇易题不喜,遇难题不悲,遇新题不乱,遇怪题不馁。稳抓稳打,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更多分数。

1.认真审阅试卷。认真审阅试卷是准确解答试题的重要环节。审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一粗查、二细看、三检验。一粗查指的是通读全卷,查出本卷难点所在,然后避重就轻,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答题。二细看是针对每道题目本身,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抓住关键词,揪出答分点。三检验是最后保证分数的手段,再次理清题目思路,防止由于前两步的疏忽造成大错。

2.合理分配时间。中考化学考试要求要合理安排时间,稳中求速度。考试的时间很紧,但不可以草草完成试卷,不要想着等做完后再检查改正,要力争一遍成功。什么时间答什么题这个很重要,建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探究题和计算题的时间可以按照2:2:2:3:1分配。做题时要心无杂念,不可做物理时想着化学,做化学时又想着物理;也不可为省时间对一看就会的题草草作答,这样很容易丢分。

3.认真检查纠错。考试的收尾工作便是检查,检查时要认真细致,要有耐心,避免由于疏忽而造成的一些错误。可根据自己平时考试曾经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检查。

(1)检查选择题答题卡是否涂全,第16题和倒数第二道计算题回答是否符合要求(一般这两个题比较基础)。

(2)检查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是否注明条件、是否标明气体或沉淀生成等)。

(3)检查括号内的要求,解题时按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4)检查有无未完成的试题,特别是做了记号的题目,看试卷反面有没有题未做。

(5)检查化学计算,检查相对分子质量的准确性、数据的准确性和步骤的完整性。

二、答题时应注意的事项

1.对卷面的要求。答题卡要整洁,字迹要清楚分明,计算题要写解,简答题要写答,按照采分点分步答题,言简意赅。

2.答题时要避重就轻,由简到繁。偶尔遇到难题时,要思考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尽量用所学知识作答,抓住关键的词句,从中找出问题的突破口。实在太难不好解决就坚决跳过,先做简单的,把难题留到最后解决,这样还有可能因为最后思路通畅,而使难题顺利解决。

3.要避免考试事故的出现。一般的考试事故有:答题卡忘涂、答案超出答题区域、非选择题答串位置、答题卡留做记号、卷子破损弄湿、答题卡折叠等。

三、针对具体题型采取的策略

1.针对选择题应采取的策略。解答选择题时要看好题头,知道从多少题开始是不定项选择题,接着看好题号,单选可以借助排除法选择和检验,不定项选择,也可以用排除法降低难度,认真审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字,要做上记号。

2.针对填空题应采取的策略。注意题目关键字词,特别是括号中的说明。

(1)第16小题是用化学用语答题,需特别注意,题目要求写什么化学用语便写什么,如果题目没要求是写名称还是化学式,最好写名称,以免化学式写错或写得不规范造成扣分。如不要把盐酸误当成硫酸、质量算成质量分数、浓硫酸浓字不要忘标等。

(2)填序号的不要写化学式或物质名称。

(3)化学式和方程式不可张冠李戴。

(4)不写错别字。

(5)规范化学用语的书写。如元素符号应注意大小写的原则、化学方程式要记住配平、状态符号不要漏标注、反应条件要写清等。

填空题的关键词有选“是”或“不是”、“能”或“不能”、“一定”或“不一定”、从大到小后从小到大,填序号、填名称、填化学式等。

3.针对简答题应采取的策略。简答题要求语言精炼、前后连贯,要先写上答再写答案,答案不能只写出结果,要把题目要求与答案连起来。

4.针对实验题应采取的策略。弄清实验目的,通读题。

(1)基本操作题。认识装置的题要写对名称。注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化学方程式、装置、步骤、验满和注意事项等。

(2)实验探究题。实验探究题实验方案的设计、反思与评价都应围绕实验目的来展开。在把握不准实验目的时,可以通过通读题目的实验设计、实验步骤等,以明确实验目的。在进行实验评价时要从实验目的是否达到,实验方案是否简单、安全、快速、环保,实验现象是否与实验结论相符等各个层面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同时注意课本实验的改进。

(3)实验推断题。找到突破口,顺藤摸瓜。推断题的突破口是一眼就能认出来的物质或反应,如沉淀的颜色、物质的典型用途、反应的特殊条件等。找到突破口后,可根据突破口的具置进行正推或者逆推。

5.针对思考与感悟题应采取的策略。这类题贴近生活,反映实际,一般与环境、资源、能源、污染等问题有关。考生答题时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按照生活实际答题。

篇5

一、学生计算出错的主要原因

1.感知粗略,产生错误的视觉迁移

在计算练习中,学生常常把计算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152抄成125,把+看成÷,把10.56写成0.56或105.6等。出现此类错误的原因:从主观上讲,是学生在看题、审题以及抄题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或被外部活动干扰而“分心”;从客观上讲,计算题是由数据和符号组成的,没有情节,形式简单枯燥,吸引不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2.受思维定式下的强信息干扰

在定式思维的影响下,某些信息在被人感知时,明显强于其他信息,并对主体正常感知其他信息产生干扰,导致错误。如计算643-125+75时,由于受到125+75可以得出整百的干扰,学生可能会忽略运算顺序,得出错误的结果643-125+75=643-200=443;解方程x÷3=39时,受39除以3能够除尽的干扰,学生可能会得出x=39÷3,x=13;计算11.26+0.4时,受“凑十”的影响,学生可能会得出11.26+0.4=11.3等。

3.基础知识不扎实

(1)口算知识不扎实,如对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不熟练,导致计算出错。(2)计算法则、性质不清,如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理解不深刻,得出300÷2×50=300÷(2×50)=300÷100=3或300÷2×50=300÷50×2=6×2=12。

4.受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

如没有理清计算顺序,就匆忙计算;抄题时割裂算式的整体意义;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遇到计算步骤较多或数字较大的计算题时,缺乏信心和耐心,产生畏难、厌烦情绪;没有养成及时检验的习惯。

二、减少学生计算错误的策略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及时检验的习惯。首先,要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意识。教师可以通过传话游戏、限时学动作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意注意的训练,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感知的精细化。其次,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计算要求:做题时,要看清楚题目中的每个数字和运算符号,还要思考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抄写时,不要看一部分抄一部分,要在整体感知、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抄写;计算时,不要交头接耳,不要想无关的事情,要集中精神;计算后,要及时检验,发现错误马上纠正。第三,要提高学生计算遇阻时的心理素质,要求学生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等有一定计算难度的题目,不产生畏难情绪,冷静思考,耐心计算。第四,教师要减少对学生计算的干扰。如学生计算时,不打断学生,减少在学生身边走动的次数。

2.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减弱定式思维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组织学生对典型错例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其次,针对学生中的典型错误,设计对比性练习题,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如通过以下两组对比练习,提高学生比较和鉴别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式下的强信息干扰,减少计算错误。

A组: 11.26+0.4=

125×8=

643-(125+75)=

x÷39=3939=

B组: 11.26+0.04=

125+8=

643-125+75=

39x=3939

3.重视计算法则、性质等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要从基础入手,重视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学生只有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计算时才会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会在计算时敏感地捕捉数字信息,灵活处理。

篇6

教师在设计数学计算练习课时,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要重视计算练习题的设计;二是在数学计算练习课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计算策略、方法的形成。下面笔者就以“小数乘、除法简便计算练习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多种形式练习题,体现不同计算方式的内在联系

口算、笔算、估算是小数乘、除计算的主要计算方式,不同的计算方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小数乘、除计算的过程和方法。为此,本课一开始,笔者就结合最近学习的内容,专门设置了几组口算题,让学生重温小数乘、除计算的方法。笔者是如此安排这八道口算练习题的:

0.24×5 0.2×0.5 0.72÷0.9 0.64÷0.08 2.7×0.5 2.5×0.4 12.5×0.8 3.2÷1.6

在每位学生都完成了这八道题的口算练习后,笔者并不是让学生直接报出口算答案就结束了,而是在学生回答之后,对这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一定的回顾。例如,0.24×5这一题,笔者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回答: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答案,再根据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来点上小数点。同样,笔者也让学生根据0.72÷9这一题,回顾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看起来,这一组口算练习题跟简便计算方法没有多大的联系,其实不然,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复习了小数乘、除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又如在12.5×0.8这一道口算题目中,有的学生得出的结果为100。于是,笔者就请其他学生来判断答案是否正确,而其他学生则根据“一个不为零的数乘上一个比1小的数,所得的积比原来的数小”这一规律,来进行简单的估算,发现“12.5×0.8”的乘积肯定比12.5小。可见,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将口算和估算相融合,从而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同时,该方法也向学生渗透了数感的培养。

在口算练习后,笔者又出示了下面这一组题:

0.25×1.2×4,0.45÷0.6÷0.5,1.6×3.2-0.6×3.2

笔者先让学生审题,说一说这些练习题有什么特点,在计算上又有什么方法可以借鉴。引导学生尝试应用整数乘、除法运算中的运算定律和性质,看看其能否使上述运算更简便。学生通过把原有的计算方式和方法与新的计算策略有机联系,形成了新的计算策略,从而让小数乘、除法运算更为简便了。这时,学生也领悟到:整数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对小数的计算同样适用。

接着,笔者又马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自主选择计算方式的机会,出示了下面一组题:

1.25×17×0.8,2.3×0.6+2.3×0.4,7.8÷0.05÷3.9

对于这三道例题,笔者改变了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反馈时说说自己是运用什么定律或性质进行的简便计算。通过这样的计算练习,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了:不同类型小数乘、除混合计算中,我们到底应该运用哪种计算策略,才能使计算更为简便。同时,也让学生总结出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领会不同计算策略的价值,感受不同计算方式的内在关联,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计算水平。

二、运用对比性题组。

增进对计算原理、方法的理解

运用对比性题组,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比较来确定客观事物、现象之异同的思维过程和逻辑方法。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对一些相关或者相似的题目进行比较,便可以体会到这些题目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因此,在计算练习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对比练习,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理解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在计算过程中感悟计算策略的巧妙性,并学会将这些计算策略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灵活应用。

如在“小数乘、除法简便计算练习课”中,笔者对7.8÷0.05÷3.9这一题展开了三道变式练习:

7.8÷(0.05×3.9),7.8÷(0.05+3.9),7.8×0.05÷3.9

笔者出示这三道特别容易混淆的练习题,目的是:提醒学生在做题之前,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鼓励学生用语言叙述题目的意思;思考运算过程;观察数据是否能凑整;根据已经学过的定律法则来进行简算。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认真审题的重要性,并逐步养成了认真审题的习惯。而且,在认真审题后,他们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来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感受到了不同计算方法对不同题目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避免了不必要的计算错误。同时,通过对题组中不同形式计算题以及相应计算方法和策略的比较,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相关运算顺序的理解,使其体会到了运算顺序对运算过程的重大意义。

紧接着,笔者又出示了这样三组题:

由于以前练习过类似题目,对于这三组题中的第一道题,学生基本上都能够顺利解答出来。而对于每组题目下面的两道题,由于它们都与第一道题相似,学生根据第一道题的提示,也可轻松完成其简便运算。接下来,笔者就通过“比一比、找关系”,找出一组题中前后三道题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共性。

篇7

一、坚持口算练习,常抓不懈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这是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六年级计算虽然有一定的基础,还是要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组织教学与训练,实施方式是新授课做6—10道口算题口算内容尽量与新课内容相联系或者是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点,在教学时把这融入教学环节。有时候会专项对学生进行训练。六年级口算练习主要是以分数乘除法的一步计算为主,穿插分数加减法、小数和百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训练。在复习过程中,还要增加其他年级相应的计算题型,达到计算能力的系统化。

二、强化基础知识,提高笔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是重点。笔算在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笔算能力的高低反映出一个学生数学的素养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

1.使学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技巧是形成计算能力的首要条件。每种计算,都依据相应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而进行。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理解不正确,掌握不透彻,就无法进行计算。只有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运算性质、定律、技巧之后,才能在具体计算中应用这些知识来寻求简捷合理的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计算速度。因此,我在教学中,系统的为学生整理好各类运算定律和性质,图形的面积、周长、体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系统的掌握,能在计算各类计算题时能快速找到相应的计算方法。

2.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在平时四则运算中,我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不仅有助于学生达到“正确、迅速”的要求,还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比如:和、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如:4.75×99+4.752.73×99125×56等);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到九的积及与12、15、16、25、36几个常见数的积,再进行圆的周长、面积计算时会提高运算的速度,学生一看到一些经常出现的数字会很快反应知道是多少。以上这些数的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现实生活,使用的频率很高,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力,在计算时产生高的效率。

三、多花时间对学生进行计算题的专项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到了六年级学生计算的量比较多,题型也多,需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运算性质、定律、公式的能力,因此需要多花时间,利用平时每天单项的给与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计算题,并且不断变换不同的题型,不至于枯燥无味,看学生对各类题型掌握情况,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又进行调整训练的内容进行专项训练,如哪些同学的分数加减计算有问题,可以单独出一些有关分数加减法的题让这几个同学做,这样的针对性更能事半功倍。需要坚持长久的进行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不断提高学生计算速度而逐步形成能力。

四、开展计算能力竞赛活动

熟话说:“熟能生出百巧来”,通过平时的练习,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不要采取题海战术,那样只要会计算题练习时采取一些比赛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枯燥无味的计算,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之后,为了不让学生随便应付,以免造成更多的计算错误。适当开展一些计算竞赛活动,往往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计算的兴趣,达到提高计算准确率的目的。

五、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是指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懂得什么情况宜于估计而不比作准确的计算,并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从众多信息中间寻求一批有用的或关键的数学信息,从而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我在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渗透估算思想,让学生用估算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用估算法检验解题思路,用估算法检验解题结果等,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通过这样的估算训练,让学生们在心理体验中感受这一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主动探索估算方法,增强学生们的估算意识。

六、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坚强的意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活动中,首先是要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心算和其他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的准确算的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学习的内容,可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同时在教学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效果。由于需要长期坚持下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针对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師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我还特别强调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要做到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计算题运算的书写,有的学生书写的等号不齐,分数分子写到上面另一行或者分母写到下一行,从而导致错误,要求学生养成书写规范、整洁。教师在板书时也要做好示范。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篇8

一、讲清算理和法则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以上这些基础知识,能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如,“小数点位置和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部分知识就相对重要。在讲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中小数、百分数互化时,就要用到它。分数单位的概念,在讲解分数加、减、除的计算法则时也离不开它。这两部分知识,学生如能掌握得很熟练,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才能顺利进行。

二、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因此,讲清这个运算顺序是很重要的,但在计算时,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灵活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三、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他们才能记熟定律的意义。到高年级时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四、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在四则混合计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2×6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的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中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加强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五、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与复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管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都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与复习。

篇9

一、教师精心备课,形成全面的复习系统

在复习之前,教师要对教材进一步理解、深化、升华,有一个整体的、立体的把握,分出知识块。知识与知识是相承相连的,哪些知识可以放在一起复习,哪些知识是学生掌握的薄弱点、易错点、考试易考点,哪些知识以前新授时学生掌握的很好,找出重难点题型……只有心中有数,在复习时,教师就会像指挥者一样指导学生有条不紊、急缓有度、有轻有重地复习。上课之前老师要提前到位,把这节课需要的东西(材料、试题等)准备好,使学生明确这节课复习的内容,达到复习目标。

二、制定复习的教学目标

1.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如学习四年级的“简便计算”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计算可以简便计算。第二层:在探究怎样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能归纳出方法。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2.专题训练,注意知识点的联系。如《小数除法》的复习,联系之前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与整数除法,归纳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上手,能理解并减少出现错误。小数的除法不单纯是掌握计算,还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在分知识块的基础上又必须进行再分块,计算部分一类、解决问题一类,进行专项练习,各个击破,强化加深,适当拔高。

三、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

教学小数除法商不够商1时,学生出现了如下几种答案:40.25÷0.5=8.5,40.25÷0.5=805,40.25÷0.5=8.05.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生1:把0.5看成5,40.25看成4025,从最高位商起,在0的上面商8,在2的上面商5,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生2:要把0.5的0与小数点划掉,把40.25的小数点划掉,把小数化成整数,从最高位商起,在0的上面商8,不够商1写0占位,在5的上面商5。生3:要把0.5的0与小数点划掉,0.5变成5扩大了10倍,把40.2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也扩大10倍,这样把除数是小数化成整数,从最高位商起,在0的上面商8,不够商1写0占位,在5的上面商5,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在交流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四、帮助学生总结复习方法

1. 根据课本罗列本单元的知识点,联系前后知识点理一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列成知识线或者知识网,理解记忆重要的、必要的一些概念、数据、计算公式。根据知识点寻找相应的练习题,可以从课本、作业本、以前测试卷里寻找,分析练习题之间的联系;分析、反思自己的知识薄弱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等途径化解薄弱点。

篇10

计算题看似很简单,但往往出错率较高。出错主要表现在不理解算理,书写潦草,字迹不清,计算时粗心、马虎,把数字抄错,加减时忽略了进位或退位,乘法口诀出错等等。要切实提高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解算理

只有在学生深入理解、掌握了算理、计算法则后,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的投入到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中去,增强计算的自觉性。如:在教学“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时,只用书上的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可采取让学生动手折线、图一图、画一画等方法来让学生直观理解算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一边动手,一边思考,不但知道了两个分数相乘后的结果,而且对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也很清楚。又如:在教学“两、三位除以一位数”时,先引导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在借助圈一圈、画一画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除法竖式计算,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算理,也更好地掌握了计算方法。

2、记忆常用算式结果

对于一些常用的计算及其结果,可以让学生利于课余时间做计算对答游戏,也可在每节课前准备时,集体背诵一些此段时间常用的算式及结果,例如:二年级学习的乘法口诀,六年级学习《圆》时常用到的算式:3.14×(1-10),3.14×(1-10)平方等,教师也可利用课前1到2分钟抽查或抢答,学生会情绪高涨,并且有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自觉对自己提高要求,如时间、准确率或是计算数量。在学生熟练记忆和背诵的情况下,计算时不仅提高了正确率而且缩短了计算时间,计算时也容易判断结果的范围和准确性。

3、多做练习,持之以恒

每天让学生做10―15分钟的计算题,前一、两个月教师可根据近期所学计算内容或据学生的易错点出题,并交流反馈,发现普遍问题集体纠错,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后期可将学生分为4―6人一组,组长根据学习内容和本组同学的计算情况出题检测、批阅纠错。最后,学生养成习惯后可把学生优差搭配,同桌互出互阅,探讨纠错。教师可限定计算类型,根据所学内容可每月或每周调整题型。如此坚持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会不断的提高。

4、鼓励多用简便方法

简便方法可缩短计算时间,提高正确率。在学生学习了一些运算律后,鼓励学以致用,让学生观察、发现简便方法的运用就是一种计算“偷懒”,提到偷懒,学生们兴致很高,一些数字较大或小数、分数及百分数的计算时可利用运算律使计算更加简单,使看起来很繁琐的计算变得简单,学生在一次次尝到甜头后,都特别喜欢简便运算。因此在计算时引导学生先不要着急下笔计算,先观察算式中的数字和运算,看看是否可以用简便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5、指名板演、讲解

适时让学生板演并讲解计算的过程,讲解是检测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达。指名板演时,其他同学独立计算后认真观察并检查板演,发现问题可上前订正并讲解错误原由,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学生都爱当老师,都喜欢“找茬”,因此在别人板演时,个个都专心致志、目不转睛,细致到书写格式,等号是否对齐、小数点、分数线的书写等等都要求“完美”。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计算的能力也规范了学生们的书写及格式,真可谓“一箭多雕”。

6、养成打草稿和验算的好习惯

每次计算在认真审题后,不能只依赖口算,要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即使是打草稿也要注意书写格式:数位要对齐,字迹要清楚,进退位都要表示明确等等,不断促进学生养成打草稿的良好计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