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背影范文
时间:2023-03-20 07:5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父亲的背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个背影贯穿了我整个童年的回忆,像那春日里漫天飞舞的蒲公英,细微,却有一丝丝霸道地占据万里的蓝天。
时间永远是我最大的敌人,渐渐成长的我再也不会像一个跟屁虫一样赖在父亲身后,也不再崇拜地凝望父亲的背影。我开始忙着追星,忙着出去疯,忙着和朋友谈天说地。父亲在我心中已俨然是一个迂腐过时的老古董。父亲对于我而言,渐渐地成了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也再没了孩童时和父亲的嬉戏打闹。
周末,父亲包饺子,我闲来无事,过去旁观。
父亲低着头忙碌,剁馅、压饺皮。他背对着我,还是那个背影,却再不像小时候那样高大,竟只比我高半个头。多少次放学回家瞥见父亲低头切菜做饭的背影,我的心里瞬间会有莫名的酸楚。今天,在这刻,当青春期的浮躁渐渐淡去,我突然那么清楚地认识到,那渐弯的腰是为了那不省心的我啊。曾经那个挺拔、骄傲的背影,终究还是被时间和生活这两块沉重的打磨石,一点点打磨,一点点失去了往昔的生机和风采。
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的父亲也只是一个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的普通的平凡的父亲。为了我这个令人头痛的女儿的未来,他正一点点地透支着自己的生命,用渐弯的腰诠释着父爱的伟大。
然而这份凝望再也穿不透时光的棱片,变得支离破碎。突然想起小时候那个为我遮风避雨的高大背影,我竟抑制不住地酸了鼻,红了眼。白驹过隙,曾几何时,那个记忆里凝聚着一切的背影是我拥有着的一切,是我珍视的父爱。
时间过得好快,我一点准备都没有,就带走了父亲的青春。父亲终于老了,小时候的背影走了。
“快出去,小心被油溅到。”父亲习惯性地用背影挡住我。即使时光让我们变得陌生,但这一生,父亲的背影永远是我最好的避风港。这是我记事起凝望过无数回却一直没珍惜的幸福。
(指导老师:陈雯娣)
老师点评
篇2
1、可是那天的一幕却是刻在我的脑海里,父亲没有撑伞,他就那样背着他的化肥布袋走在深秋的雨里,街上没有一个人,只有被雨打落的黄叶幽幽的飘下,有一片叶子落在他的行李上,他也 没有知觉,我不知道此时父亲心里在想什么,亦或什么都没有想。我想跑过去给父亲撑一把伞,可是我却没有,我躲在我家的房檐下,任泪水湿了我的脸,模糊了我的视线,父亲就在这深秋 的细雨中孤单的渐行渐远。
2、不知何时令我骄傲的父亲腰身不再挺拔;不知何时父亲脸上爬上皱纹;不知何时我已经已经长大不能再缠住父亲每周末去书店购书嬉戏;不知何时父亲不能再满世界的周游,只能畏居家中 等着人们照顾;不知何时一直步伐有力的父亲,再也迈不动腿;不知何时不能再在父亲面前撒娇,再听着他说“不要”;不知何时我再也不能在他身边,让他躺下轻轻的给他锤腿。我知道父 亲永远的走了,含笑着走了,他走的那样安详。让我至今依然以为他不过太累了,睡着罢了。
3、我望着他微带弯曲的背影,再次使劲的咬着嘴唇,含笑着向他点头,父亲走好,我会经常到你墓碑前看你,给你送上你最爱吃的东西。
4、趴在窗口使劲往外细瞧,寻找着爸爸的身影。看见远处的爸爸有点微驼的背影,跄跄踉踉的步伐慢慢地行走着,瘦小的背影在我视线中越来越小,越来越小。隔着玻璃窗我哽咽地对着爸爸 的背影大声喊着;爸爸,爸爸,女儿会照顾自己,你放心吧。
5、父亲背着他那个满当当的化肥布袋出门了,我在后面悄悄的跟着。父亲肯定是不知道的,因为那天他没有回过头。
6、父亲那瘦弱的身影,如同一盏不灭的指路明灯,指引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踏上三尺讲台的今天,它都在提醒着我,要做知识的强者,做社会的真才。
7、我心里难受极了,我的父亲,一直为了我们受苦受累的父亲,如果不是为了我们,他肯定早已和我那懒的有点出奇的妈妈离婚了。可怜的父亲,身体上受着劳累,心里收着煎熬。想到这里 ,我忽然害怕父亲会一去不回。我小心翼翼的问父亲到哪里去,父亲却笑着对我说,去干活里。我仿佛听见了我心碎的感觉,因为父亲那个凄苦的笑。
篇3
父亲的背影是怎么样呢?在我印象里,他的背影从来都是高大,挺直,坚强中透露着柔情,风吹雨打都不倒,如屹立风雪中的苍松。近几年来,几条皱纹悄悄地爬上了他额头,但是他的背影始终是那么高大,那么挺直。
那一次,天下着蒙蒙细雨,我和母亲从外面回来,走到大院里,发现有两人带着小女孩正说说笑笑从我们身边走去。小女孩手里还拿着一朵小花,根上还有新鲜的泥土呢。我一眼看出那是我前些天冒着小雨亲手种的小花。那是我第一次种花。我给母亲说了小女孩手里拿着是我的花。“算了,这花本来就是让人欣赏的。”母亲叹了口气。
一回到家,我便发现前庭用圆石围起的栽种小花的院子——那是父亲亲手围的,一片狼藉,花儿已剩不多,美丽的花坛上清晰的印着几个大脚印。想起前些天自己辛辛苦苦种的,我不禁小声哭泣起来。父亲见状,问清了原因,骑上车就去追。看着父亲飞快的身影,我竟有几分恐惧。没想到,父亲还真找到了那三个人,并找他们理论。那两个大人也振振有词地讲:“我们不知道这是你的花,再说不就是朵花吗?”最终,他们留下了奄奄一息的那朵小花。父亲认真地栽种了小花,整理好泥土。父亲说要去找一些新鲜的泥土,我对父亲说这次我来,可是这次父亲不愿意,以往他都可以由着我却今天不行。父亲走向草坪。看见父亲愈走愈远的背影,我顿时流出了泪,那宽厚的背影融入在雨中,背有些驼,坚强中带着一丝丝柔情。父亲节的演讲稿
篇4
父亲像孩子似地越来越有点“人来疯”。家里来个客人,父亲会故意粗声大嗓地跟母亲说话,还非要和客人争着吃头锅的饺子……他明知道家里有客人,母亲不会和他吵架。客人一走,父亲马上又会低声下气地给母亲赔小心。
每次父亲从外边回来,第一句话都是:你妈呢?如果母亲在家,父亲便不再言语;如果母亲不在家,父亲便折回头去找,认认真真把母亲找回来。
有一次,父亲晨练回来,母亲说:出去之前也不照镜子,脸都没洗净,眼屎还沾在上面。父亲不相信:我出去逛了一圈了,别人怎么没发现,就你发现了?母亲感到很好笑:别人发现也不好意思告诉你呀,都这么大人了。
家里有一点破铜烂铁、废旧报纸或塑料瓶,父亲都会高高兴兴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卖得三元五元,不再上缴母亲,装进自己的腰包,作为公开的“私房钱”,用于自己出去吃饭或购买零食。
父亲以前特别节俭,从不肯到外边吃饭,也不吃任何零食。现在儿成女就,没什么大的开支,他也就大方了,经常到小摊上去吃“豆腐沙锅面”……不放肉,不放虾米、紫菜、海带和豆腐,一碗只要一元五角。父亲喜欢吃板肉夹烧饼。板肉是新疆特有的一种食品做法……把牛肉煮熟了,加上各种作料,压成块状,吃时,用锋利的刀切成薄片,夹在刚出炉的热烧饼里。
有一次父亲很委屈地向我告母亲的状:我每次都夹一块钱的肉,有一次烧饼有点大,我夹了两块钱的肉,你妈就嫌我浪费。我感到好笑极了,这哪是印象中严肃古板、不苟言笑的父亲啊,分明是一个馋嘴的孩子!我从口袋里掏出50块钱给他,让他专门用来买烧饼夹板肉,并刻意叮嘱他:不准告诉母亲。父亲高高兴兴地收下钱出去了。不一会儿,我从厨房经过,听见父亲跟母亲以炫耀的口气说:女儿给我50块钱,让我买板肉夹烧饼,你看,还是女儿疼我!
我心里忽然一阵酸楚……我们越来越大了,父亲越来越小了,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叫云亮的诗人写的诗……
篇5
这道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并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背影,可以看做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等,都可以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
二有感情地认真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背影的句子,并加以揣摩,然后回答问题。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段,领会这些句段的含意。
1.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句最富于表现力?为什么?
写背影的词句最富于表现力。先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写他平地走路,就用了“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用“探”字动作写得很准确。最精彩的一笔是写他怎样爬上去。两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那高度显示了,攀的吃力可以想象;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把怎样爬法写得更细致了。又点出他爬的困难,“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动作描写,细腻而简练,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种形象,确实是栩栩如生。
2.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写儿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应该说,儿子这时意念中的背影,并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而且还包含着老年父亲的影子,这个背影,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思念。写这个背影的作用,是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3.课文写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这是什么原因?
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这是因为从背影看到了慈父的形象,看到慈父的至情至善、爱子如命,这是感动之泪;同时看到父亲的处境艰难,在逆境中挣扎,对父亲同情和挚爱,这是伤心之泪。
三一些语句,或者能标志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是课文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不能忘记”的前边再加上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发端,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标题是背影,但作者宕开一笔,从祖母死、父亲赋闲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写起。这样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主要是为下文描述事物、抒发胸臆、推出背影作铺垫。文章的前半部分都是铺垫,这一句是铺垫部分的总领句。
3.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类似的句子在文章中有几个。这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太聪明了”,换一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为什么?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体谅父亲的心情。这种自我责备的句子,能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使文章更为感人。
四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几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试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本文语言朴实简洁而饱含感情的特点。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当时,“我”要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而且,我已经二十岁了,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况且,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但父亲几番踌躇,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联系这些情况来体味,就可以看出这句简短的话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临别前,年迈的父亲还不辞劳苦地要过铁道去为儿子买橘子。明知铁道不容易过,自己步履艰难,但为了儿子,父亲乐意去。这又是何等的关怀、体贴。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两句,看来只是简简单单的话,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担心、不舍等等感情,都含蓄在里面。平淡的话语里面有不平静的心情,它比千言万语更真挚,更感人。
教学建议
篇6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朴实自然的语言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能体悟到这种情感不是靠老师的讲解可以达到的,本设计以“情”为主线,通过设置情境——感知亲情——感悟亲情——表达亲情等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体验、合作交流中感受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真挚至诚的亲子之爱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设计步骤】
一、初读课文,感知亲情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着力表现的是什么,从文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读了课文之后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又是什么。
前两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引导学生大致达成以下共识:本文主要写了在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的情况下,朱自清父子浦口送别的事,着力表现的是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父子亲情。
初读感受可让学生畅所欲言,不必多加评论。
二、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一)感受亲子之爱
1.速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课文是通过着力描写什么来表现主题的?题目“背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后明确:文章通过着力描写父亲的背影来表现父子情深这一主题。题目“背影”在文中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2.跳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写背影的文字,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文中出现几次“背影”?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明确:总共四次:最感人的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3.细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小组讨论:这段文字最感人的地方是什么?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达到感人目的的?
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作适时的点拨,引导他们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阅读体验:
本段文字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是因为作者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写父亲,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在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之前,有对父亲的肖像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父亲当时的穿着是非常简单朴素的,这和当时家中光景惨淡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如此惨淡光景下,我却有一件“紫毛大衣”。爱子之情可见一斑。“父亲是一个大胖子”暗示其攀爬月台的艰难。
背影的特写镜头运用了细腻的动作描写,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焦中,形成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除此之外,这段文字中还有父亲的几句简短的话,朴实却很感人:“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但父亲觉得自己还应为孩子做点什么,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叫孩子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可见父亲对孩子的关怀是多么的无微不至。“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可见父亲担儿子路途安全,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进去吧,里边没人。”——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一位“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
4.再次深情朗读这一段。
5.作者除了在第六段中提到了背影外,文中还有三处提到背影,请说说它们的作用。
6.刚才同学们已感受到了文中父亲的语言虽简洁朴素但很感人,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二)领悟念父深情
1.父亲对儿子的爱,我们已经感受得比较深切,父亲的背影也已镌刻在作者的心田上,可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否是作者在与父亲分手之后就写下的呢?时隔多少年?(七八年)
2.什么事情是朱自清记忆的触发点,让他情不能已地写下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呢?(一封信)
3.齐读信件内容,点拨关键语句。(恐大去之日不远矣)
4.静心体会作者当时读这封信时,内心对父亲的情感应是怎样的。(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感动、怀念,又有对当时因年轻不大理解父亲—片深情的自责。)
5.作者自责的心情可以从文章的哪些语言中感受到?
最后教师小结:同学们,当我们年轻时,个性张扬的我们也许会不懂得父母那蕴含在细微言行中的深沉的爱,当我们长大成人,自己为人父母时,甚至是经历了坎坷的人生后,我们才开始真正懂得感恩,但这时我们的父母已垂垂老矣。所以让我们现在就去发现和理解他们,并尽自己所能回报他们给予我们的无私的爱吧!
三、回首课文,深入探究
《背影》写的是父亲送别远行儿子时的一番情景,写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语也朴实简洁,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深受感动,此文也成为抒写父爱的经典名篇。原因何在?请同学们再次深入地品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可从文章语言、思想感情、材料选择、谋篇布局等方面进行探究。
四、深情回眸,表达真情
篇7
第一次流泪:“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伤心的眼泪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不觉悲从中来。满院狼藉,一片衰败,父亲赋闲,更是增添一份伤感。这次的眼泪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思念、对家境衰落的感伤。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也为后文中,父亲不顾生活的窘迫,忍着丧母之痛,执意送儿子作了铺垫。
第二次流泪:“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感动的眼泪
丧母的悲痛、生存的危机、负债的压力,使年迈的父亲陷入了困境。可是儿子还在上大学,不仅不能分担生活的压力,还要人供养。家庭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年迈的父亲一个人身上。谋事对父亲来说是多么重要!在谋事和为儿子送行之间,父亲经过再三踌躇之后,还是决定亲自送“我”。在父亲的眼里再也没有什么比儿子更重要的了!
送“我”上车后,父亲本可以安心离开,可是细心的父亲担心儿子旅途口渴,提出要到铁道那边的月台买几个橘子。他拒绝了年轻力壮的儿子去买橘子的请求,执意自己前去。也许这样,他觉得更能尽到父亲的责任,更能表达对儿子的关爱。老父蹒跚、艰难的买橘子的背影,让“我”体会到了父爱的滋味;老父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和“我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刺激“我”的良知。这一切怎能不让人感动得潸然泪下,买橘子的背影成了父爱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次流泪:“等他的背影混入到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离别的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读懂了父亲深情厚意的儿子,更不忍与老父辞别,更何况此时的父亲已经老态龙钟,他为了这个家庭耗尽了自己的心血,甚至在退休之后还不得不出外谋生。此时的“我”可谓是百感交集:既有离别的不忍,也有为老父颓唐背影的悲哀,更有自己不能为老父排忧解难的自责!
第四次流泪:“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的泪
事隔八年,父亲艰难买橘子的背影始终刻在了“我”心灵的深处。它成了父亲爱“我”的最强有力的见证。八年后,父亲在给“我”的来信中说起“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到此处,“我”不觉悲从中来,回想起父亲的一生,少年做了许多大事,不想老境如此颓唐。而作为儿子,尤其是长子,不能帮助父亲分担家庭的重担,内心无比愧疚。当然更多的是想到父亲对“我”的种种的好,其中最难忘就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想到这里,“我”不禁泪湿满襟,油然而生对父亲的思念!
《背影》就这样,从一个儿子的角度,不仅细致地刻画了父亲舔犊形象,而且细腻地描绘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动之情。自然,这篇文章就比那种单纯描写父爱的文章更真实、更感人。
每一个读者都是一个子女,我们在读了这篇文章后,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和作者进行对比:扪心自问,我们怎么就没有发现生活中父母爱我们的这些细节?我们为什么会漠然地把父母的这些关爱当作他们的责任、当成我们的权利?我们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现并珍爱父母的这些爱的细节?难道非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撕心裂肺的时候吗?
篇8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文章之情,无处不在。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以“情”为切入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本文进行心灵碰撞,使学生动情,收获真情。
【案例描述】
我很重视这堂课,这是学生们接受道德教育的好时机。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平时被长辈娇惯、宠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贴、关心他人,认为别人对他们的爱是理所当然,不知道感恩。尤其是一些孩子,在家里被当做小太阳、小公主,动辄对父母大呼小叫发脾气,从未体察父母的不易,不懂得去感悟父母深切的爱。通过背影这篇文章,给这些不谙父母之爱的孩子补补课,很有必要。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参也要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感受文中父子之间的深情,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悟本文所表现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我想,本课的导入很重要,学生们对《背影》已有预习,他们对其内容已有一定认识,如果我平铺直叙的开局,他们会觉得提不起精神,不感兴趣,就调动不起气场。我突然想起一首歌,就叫《父亲》,它委婉深沉的音调,给人思念、联想的特有效果。如果我只是直接播放这首歌 ,同学们的注意力还没有完全集中,可能会水过鸭背,达不到震撼开场和我预先设计的“挑情”的目的。为此,我把这首歌的歌词部分投影出来,部分要学生填词。歌词是这样的:“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______,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______,不知不觉你______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学生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填着歌词,一边想着自己的老父。这时,我在观察每个同学的表情,他们大都一脸的严肃,有的女同学眼角流出了泪珠。抓住这个火候,我投影出一个老人的背影,同学们的“情”也调动出来了。紧接着:
师: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问题一:本文写了哪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哪一次?
生:本文四个地方写到“背影”,第一段写难忘“背影”,第六段两次写“背影”,结尾一段追忆“背影”,其中重点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师:问题二: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用了哪些动词?请在书上划出来,大声朗读并体会这些词语的作用。
生:在书上划出“戴”、“穿”、“探”、“爬”、“攀”、“倾”等动词
——这些动词逼真地刻画出父亲的“背影”形象。
师:问题三:课文中第二、三段写祖母去世及父亲失业的文字是多余记述吗?
生甲:不多余,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是为刻画父亲爱子情深的形象,作铺垫父亲在精神打击、经济拮据的双重困境中,对儿子照顾还那样细心,这就更使儿子感动。
生乙:作者写这两段并不是有意要作铺垫,只是客观地记述当时的事实罢了,这两段是后面“车站送别”的背景和原因,必须写,要是没有父子同时奔丧回家,同时起身北上,哪来的“浦口送别”?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有道理,本文的二、三段或许不是作者刻意为之,只是出于叙事的需要写上了,但客观上对送别场面起到了铺垫和烘托的作用。
师问:题四:你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文路吗?
生:开头先点出“背影”,中间再回忆几年前父亲送我的前因后果,并仔细描画出送别时父亲的“背影”,最后又回到现实,叙述写作的起因,追忆父亲的“背影”。
师: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把课文的文路用图表示出来:
父亲爬铁道时的背影
家境困顿 父亲混入人群中的背影 父亲来信
难忘“背影” 再现“背影”
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书本上,但有的同学开始有“松”的表现。我想本文贯穿一个“情”字,不能让课堂冷下来,要用“情”来趁热打铁,展开第二次“挑情”。这时投影的字幕出来了: “儿子眼中的父亲:七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岁:好像有时候说的不对。20岁:爸爸落伍了,他的理论与时代格格不入。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陈腐不堪。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一定是个百万富翁了。45岁:我不知道是否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55岁:真可惜爸爸他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一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你太晚了。”
师: 检测你的情商如何,你在长辈面前,也有过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般规律:一个人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既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
这时同学们热了起来,“我刚好14岁,正是这种看法”。“父亲不是这样的人。”“反正我不会这样对待父亲。”我本想了解一下学生们对父亲的了解程度,但我注意到:由于课前准备得不够,同学们对自己父亲的了解,不能一下子表述出来,只能语无伦次,或前言不搭后语的拼凑出来,没达到我预想的效果,更谈不上已经动真情了,这点值得反思。
师:同学们,我们来讨论一下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甲: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生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忏悔。
生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困苦。
师: 《背影》不仅思想内容丰厚,而且它的表现手法也很有特色,下面我们通过两个问题来学习本文的艺术特点:
问题一:找出课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谈谈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的语言有何特点?
生:父亲说了五句话: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五句话非常简洁,用了“白描”的修辞手法,单独抽出来看,这五句话很平淡,但放在文章的情景中,却很感人。
师:不仅父亲的这五句话非常简练,《背影》全文的语言都有这个特点:简洁、质朴,没有铺陈、渲染,也没有华丽的词藻。
这时,有同学突然举手:“以前的父亲与现在的父亲不一样了,我们要多想想现实的父亲。”这句话提醒了我,同学们更关注的是现在,是现实中的爸爸。这该是我第三次“挑情”的时候了。
师:我从小在父亲眼里就是公主,父亲对我关怀备至。一直到现在他还把我当小孩来照顾,每天早上最早是他起床,打点我的早餐;每个晚上睡得最晚,忙我的夜宵。你们的爸爸为你们做了些什么?
生甲:我父亲也是最早起来做家务,用小车带我上学。
生乙:我爸用自行车带我上学,不管风吹雨打,还是冷热交加 。
......
师:那你们又为父亲做了些什么?
这时竟然冷了场,同学们一是都答不上来。确实,我们为父亲做的太少了。突然,有个男生说:“我对不起父母,我平时不但不做家务,还有意给他们脸色看,跟他们斗气,有一次还把碗子摔碎。”
这下同学们又热闹起来了:有作检讨的;有发誓的;有衷心祝福的......
我想,现在是收获真情的时候了。
师: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绝不仅仅体现在那些十万火急的大事上,而更多的是蕴涵在一些平凡的小事中,我们出门时的一句唠叨,天气变冷时的一句嘱托,刮风下雨时的一次接送,这些最平凡的小事往往蕴藏着最博大、最深沉的父母之爱。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那么以小见大的写法有什么作用呢?......
师:我们不但要孝顺父母亲,还要爱所有的长辈;爱亲人;爱朋友;爱老师;爱同学。这是我们中华民簇的美德,我们要发扬光大。
......
最后是归纳、练习......
【学生反馈】
下课了,我发现很多学生还一堆堆地围在一起,他们还七嘴八舌在议论着。我家父母是这样对我的;我好像做了一些对不起父母的事;我以后要关心两老,他们有病就要赶快要他们去看医生;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好有问题应该平心静气的讲道理。我在他们后面插嘴说:你们现在明白了孝顺的意义,那就要多做孝顺的事情。有个女同学讲:上了这堂课,我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明白了很多事和做人的道理。
【课后反思】
一、采用信息教育技术,在声、像的配合下,选择适合的歌曲作“开场白”。用切题的歌词,让同学们填写其中部分,给他们一个思考、“加热”的时间,使其在心灵“共振”中开始课文的学习。这种导入方法,对上好本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自然放在了通过品味“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上。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的父子“情”,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抓住“情”,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进而研读、感悟至深父爱。结合当时的家庭状况和父亲的境遇、父亲的言行,特别是父亲送行时的几句话以及作者看到背影前后对父亲的理解,我三次抓住机会“挑情”,让学生走入深深的父爱中。最后进行拓展延伸,以提问的形式对父母进行“真情告白”,从而让他们学会感恩,关爱身边爱着自己的人,是成功地达到了学习目标。
篇9
语文教学有渗透德育的功能,起教化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背影》学习提示中指出:“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认识中华民族这种传统美德。”课本已经明确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一点似乎被忽视,在此,提出我的认识,旨在和大家共同探讨。
《背影》感人的魅力缘于“作者在朴素和细腻的文字中,灌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感情”(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这真挚而又深沉的感情,不仅表现在送与不送的踌躇,叮咛的话语,过铁道时的背影等描写,更体现在父亲面对接踵而来的不幸和挫折时的态度。面对儿子他没有表现出悲观失望、愁苦无奈,而是以极大的爱心给予儿子关怀和鼓励,这种爱就具有较高的品位,这篇文章就有了较深厚的底蕴,因而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背影》是通过回家办丧事和浦口送别来描写刻画的。通过父亲的语言、衣着、动作等描写来表现这种真挚而深沉的父爱。
首先写家中遭遇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等等。生活的风霜无情地向父亲袭来,父亲身心所受到的打击何其沉重!儿子“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却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是宽慰,也是鼓励,教导儿子不必悲伤,不必怨天尤人,相信生活的路总是会有的。父亲肩上负荷的沉重,心中的苦楚是可以想见的。但在儿子面前,怎么能表现出忧悒和愁苦之态呢?父亲给儿子的是宽慰,更是敢于面对不幸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这比什么都重要。
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是浦口送别传神又凝重的一幕。“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读过这篇散文的读者,往往会不记得文章中的直接抒情言词,也分析不出其中包含的许多跌宕笔致,但总会牢牢记住这个蹒跚、肥胖、吃力的背影。“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无所谓感人,它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正缘于对这一系列动作的细致入微的刻画。这“背影”难道不是父亲数十年来出外谋生虽艰辛而仍执著的身影的浓缩与再现吗?这次分别不也是为了去南京谋事吗?谋事的艰难不言而喻。一个“谋”字道出了父亲对待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这与“背影”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一致的。
父亲买橘子回来“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是儿子眼里父亲的情态。父亲尽管有诸多不幸,尽管内心深处或许苦不堪言,但在儿子面前仍显得豁达乐观,不让家庭浓重的阴影笼上儿子的心头,这种精神何等崇高。
在整个送别的过程中,父亲无一处表现出悲伤和无奈。最后在暗淡的背影下出现的朱红的橘子,如同热情的火焰,冲淡了因家道变故带来的哀伤情调,又如父亲火热的心,给儿子以亲情的温暖和希望的慰藉。
关于父亲晚年“颓唐”的描写,这不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因为“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撑做了许多大事”,表明父亲坚韧的性格特点,也是因这“颓唐”的描写,才更加真实感人,进一步揭示了父亲当年所承受的生活的苦难和对儿子的良苦用心。
读《背影》觉着有一层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的氛围,一是家中遇到的变故所造成的,二是由于当时儿子不能领会至少不能完全领会父亲的一番苦心、一片爱意所致。现在走过学生时代步入社会,尤其自己也做了父亲,这才真正理解了父爱的博大、深沉、含蓄。但这时老父亲又不久于人世!对父亲的愧疚无法弥补,这怎么不叫人伤心泪下!所以文章结尾抒发了对父亲无限的怀念。
父亲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挫折,没有表现得悲悲切切、怨天尤人,这种良好的行为和坚韧性格,使年轻时候的朱自清受到了深深的感染,使他具备了“严肃、踏实和勤勤恳恳的精神”(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而对这种精神的感悟和教育,正是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篇10
关键词:背影;教育思想;散文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富有率真、质朴的浓厚情感,能使读者感受到清静高雅的唯美意境,特别是其抒情方式非常独特,语言丰富,自然清新的表达中还带着一股活力。因此,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不仅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还体现儒学特点,教育价值极大。
一、典雅优美,脱俗清新
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可知,朱先生通常运用简单、朴素的言语,展示着一种典雅、自然的美感。而且,朱先生非常关注修辞手法,为了尽量使用完美的语句,将很多精力倾注于遣词造句。此外,朱先生的散文在兼具诗歌美感和音乐美感的同时,还充斥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朱先生在散文中努力追求的朴实美,是其不虚伪、正直和大方为人的真实体现。朱自清先生认为,写文章要如说话一样熟练、自然,只有这样,读者才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散文《背影》就是如此,口语化表述非常典型,特别是在人物对话方面有具体体现,文中父亲朴拙、简单的寥寥几句话,就能让读者感受到生动、浓重的父爱。其中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将父亲性格中坚强的一面表露出来;而“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表明了父亲在离别时对儿子浓浓的不舍和深切的关怀。杨振声先生曾评价朱先生的作品:风华源自朴素,悠然源自忠厚,腴厚源自平淡。
二、布局巧妙,构思紧密
我们通常认为,朱自清的散文具有巨大的魅力,原因在于朱先生对散文构思非常严谨。众所周知,文章都有文眼,散文也不例外,通过某一主旨凸显文章的真实意境,然后将虚实相互结合,进行详略得当的描述表达。散文《背影》中,由于与父亲长时间未相见,难忘其背影开篇点题,然后又通过回忆往事,追述在浦口车站和父亲离别的情景,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极为细腻的描写,最后直接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余音袅袅,情思绵绵。读者从文中能体会到浓浓的父爱深情,同时,文章也充斥着各种情感。文中在描写父亲由于不放心而亲自送儿子上车的场景时,循序渐进地展示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关切之情。语句虽然简单,但为描写父亲逐渐远离的背影做足了铺垫,同时也为这一情节描写埋下伏笔,并从情感上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进行了渲染,然后对父亲行动的艰难以及年老憔悴进行了描写,进一步对父亲的关注和关心进行了刻画,这都彰显着浓厚的父子之情。此外,通过生动的描写,还反映出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后面对父亲惦记儿孙的描写,又与开头相呼应,将父子之情这一鲜明主旨进行了深刻表达。
三、情景相融,诗情画意
郁达夫先生曾以贮满诗意评价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朱自清先生常用的写作手法就是将文章内容与诗情画意有机结合,在表达文章诗意的同时,为读者带来艺术之美。《绿》这篇散文,不仅能让读者品味到梅雨潭的美景,还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对梅雨潭的游历场景进行了描写,给人带来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使读者的感受更加真实。另外,在散文《春》中,作者还运用画笔,深情满满地绘制了很多春日美景,深刻抒发了自己对春季的赞美之情,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之中,这也是情景交融写作特点的充分体现。这些美景在深刻情感的浸润下,都被赋予生命,春日景象更加生机勃勃。朱自清先生善于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场景更加具象化,而读者也能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浓重的情感。
四、追求真挚,情融于事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更加重视情感叙述,特别是作者的内心,充分表达了其内心想法。所以说,朱自清散文拥有如此大的魅力的原因在于其抒情手法。写实主义的抒情手法是朱自清先生最常用的手法,更加关注内心真实的感受与想法。另外,相较于一些叙述儿女情感或日常琐事的文章,散文也能通过叙述手法以情感化的方式充分表现主人公的经历,而读者也能从中充分感受到所表达的情感。《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将真实情感融进简单的叙事过程中。我们一直认为,充分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时,一定要通过正面描写才行,如直接描写人物内心情感以及刻画人物动作、表情等。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背影》中,却未对父亲的正面形象进行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刻画父亲背影的方法进行了描写。由此,我们深刻认识到:孩子渐渐地长大,不再直接表达对父亲的爱,而是含蓄地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从文中父子离别也能看出,虽然父亲看似毫不在意地转身离开,但通过侧面刻画可以看出儿子不舍与父亲离别。朱自清先生仅通过描写、刻画背影,就使文章显得更加真实。
五、结语
由上可知,朱自清的散文都是基于自然之美进行创新和演变形成的,读者可通过其平淡、简单的语句感受创造之美,文章也因这些美感而吸引读者,朱先生也因此屹立于众多散文大家之中。
参考文献:
[1]谷建.以《背影》为例谈朱自清散文的教育思想[J].新课程・上旬,201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