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调整范文

时间:2023-03-26 07:2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事调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事调整

篇1

同志们:

首先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体干部职工拜年。刚才×××宣布了党组的三项决定,在此我代表局党组向为国土资源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即将离退休的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新提拔和调整工作岗位的人员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寄予殷切的希望。此次党组的三项决定是在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局实际情况,经过充分酝酿,党组认真讨论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下面,我提三点要求:

一、要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安排。这次人事调整涉及人员较多,涉及面较广,涉及对象较复杂,既有因政策原因申请提前离退休人员,又有新提拔人员,因岗位需要调整的人员。我希望大家顾全大局,服从安排,迅速在新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即将离退休人员都是在国土资源战线工作了几十年的同志,都是单位骨干,中坚力量,一直以来,服从组织安排,在各自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为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次因两项改革,政策的原因,各位顾全大局,作出了选择,申请提前离退休,为全体职工树立了榜样,为局分了忧,在此我代表局党组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关心国土资源事业,离岗不离心。

篇2

市场难做了,各个空调厂家的行动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进入05年,空调业最大的动作莫过于内部的调整和资源整合。先有华凌被美的集团全盘收购,纪京松、陈小石等原管理高层纷纷出走,美的空调原商用总经理刘亮危难之际接盘。

在市场竞争的关键时刻——2月底,南京某媒体率先曝出素有“价格杀手”之称的奥克斯空调总经理吴方亮,因集团高层换岗等因素,走马上任中央空调事业部总经理,转而由原负责手机业务的郑宏伟接任。而颇为低调的新科空调,原总经理吴勇也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征战多年的空调市场,转由曾负责新科DVD、洗衣机业务的刘庆接任。

就连双菱这家区域性空调厂家,也在内部实施积极调整策略。其下属品牌双鹿空调销售总经理姚立中在春节过后随即去职,双菱集团副总于立将双菱、双鹿两个空调品牌一肩挑,压力虽大,但资源整合之心昭然。

内部调整频频

与往年空调市场表现迥异的是,今年空调冷年启动之后,整个市场便沉静在一片无声之中,偶尔传出一些厂家召开经销商会议的信息。之后人们盼望已久的大品牌通过价格洗牌战并没有出现。此时,一些空调厂家内部的调整却在迅速拉开大幕。

作为行业专业杂志——《空调商情》曾对国内空调厂家的05年的变动进行了盘点:除了上述的人事调整外,最大的变化来自于市场策略和经营重点的变化。

原乐华空调销售老总梁伟空降长虹空调,担当销售总经理。对此,长虹空调总经理李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三打破”讲话,即打破原国企的用人机制、用人方式、薪酬方式,开启了长虹空调入市六年多来的首次革命性变化,也表明了长虹集团将在今年加大对空调产业的支持力度,而内部调整只不过是长虹发力05年空调市场的一个序幕,之后出现的大力度渠道政策、促销支持、广告宣传,表明了长虹空调的决心。

之后,梁伟又因其它原因离开长虹,并加盟正在进行全面产能扩张的格兰仕空调。梁伟的一进一出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些厂家都在积极地通过内部的调整,管理优化,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一些厂家希望通过调整和革新,为今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时,我们再看待吴方亮此次调任,虽属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据笔者了解,早在去年9月,奥克斯就一改往日的低价策略,提出“不打价格战,要打价值战”的口号。特别是在其得心应手的事件营销方面,也没有任何动作,反而是不辞劳苦地在各个区域轮回召开经销商会议,加强对渠道的深耕和管理。同时,还在内部增设中间管理层,实现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分拆,明确相关层次的权责利。

当调整对一个企业而言证明是必须时,个人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战略位置已经不明显,一切要服从大局,顺应市场的变迁。对此,LG、松下、日立等外资品牌也不例外。

LG空调一改往日追求规模迅速增长的思路,转而求规模与利润双向增长,尽管强调了规模的稳定,但是经营利润的稳步提升才是LG所倚重的。而来自日立空调的态度更为坚持,在日立中国迎来10周年之际,日立空调要立足华东,走高端路线,以技术优势保持利润空间,通过充分整合日立在中国各个区域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提升运营质量。

格力、美的、海尔三大品牌在稳步发展之际,也在内部进行调整和优化。朱江洪称05年格力小家电将介入空调渠道操作,而空调则正式进军四级乡镇市场。美的在今年对制冷事业本部构架重新划分,商用空调、家用空调、海外事业、国内营销、技术中心和冰箱公司五大事业部,单独运营。同时又将原全国四大片区重组为五大销售公司,使其独立核算、实体运作。海尔的调整较小,主要是内部流程和渠道组织方面进行重组,以前是各个产品本部单独开会,现在是所有产品本部统一开会。

调整背后的猜想

无论是人动、还是结构优化,都预示空调厂家内部正在掀起一场大变革。而这种变革的背后,受制于市场环境变化下空调厂家经营思路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由上规模向要效益变化。前期,一些空调厂家,特别是二三线品牌为了追求短时间冲销量、上规模,希望通过规模化产生边缘效益,从而找到企业规模与效益的盈亏平衡点。竟不惜一切代价,拼命向市场抛出特价机、战斗机,“一分钱空调”、“999放心空调”等低价产品就在这种背景下层出不穷。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短短几年时间,空调行业的均价就下降了50%,虽然这其中不乏暴利因素,但试问那些走低价路线的厂家,你们是否赢利?你们又亏了多少?

当现在空调厂家的利润空间被一涨再涨的原材料价格挤到墙脚跟时,那些整天叫嚷着价格的厂家,或偃旗息鼓,或不见身影,或收缩战线。厂家在这种状况下彻底沉静下来。当我们耳边远离了往日的价格战硝烟之时,一些厂家需要清楚地认识地:规模化效益不是上百万套销量后就会自然产生,还要以适度的利润为前提。奉劝一些厂家不要再做“只赚眼球不赚钱”的傻事了。

第二,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近年来,一些空调厂家为了进入一些空白市场,虽然明知亏损,仍采取了不计成本式的投入方式,短时间内集中几百万资源砸向市场,最终只获得了百万元的销售额。这只是厂家粗放式管理的一个缩影。笔者对去年某品牌的市场投入方式记忆犹新。该品牌为进入一大型家电连锁系统,先是承诺给予其高达18点的销售费用支持,而海尔等品牌的销售费用不足9个点。在进入这一连锁渠道后,该品牌在其许多门店实际销售额不足20万,而前期投入费用却高达30多万。这一巨大地投入产出比失衡,为企业的粗放式管理敲响了警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前些年,许多空调厂家都在盲目地参与市场份额的争夺。最明显的例子,一些导购员为了能够实际销售,对买一台空调竟赠送七件礼品。之后,厂家并没有因此而处理导购员,反而认为其也是为了推动销售。赢利与否,都不重要。一切以销售为根本,一些厂家因此拼红了眼,1.5匹空调你能卖1299元,我就敢卖1199元。我不能比别人差,只要我能够将这段时间年撑过去,今后的日子就好过了。不知道是有这种想法的厂家太多,还是市场竞争太激烈,一个个品牌都在这种粗放式市场操作中倒下,一年内品牌淘汰96个之多。

面对这种情况,双菱集团老板黄东方曾说过:做空调是要赚钱的,赚多赚少是另外一回事,但我的原则是做一台赚一台。双菱集团在空调行业的规模虽不大,市场竞争也偏安一隅,但内部管理很细致,严格确保企业的运营质量。

而目前空调厂家的市场竞争,从最初的盲目式价格战、不限量特价机,到阶段性特价机的投放,以及逢周末限量推出特价机等一系列方法的改变,都在表明一些厂家的管理正走向精细化。

实际上,市场竞争的必然结局是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高,竞争策略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从简单迈向复杂。原先是价格因素立竿见影,现在却要通过促销、产品、渠道、服务等多种手段的整合推出,才能够取得一定的增长。日前,美的、格力、松下等厂家相继将产品包修期从三年延长到六年,证明了这点。

调整背后的影响

对于目前厂家的各种调整,特别高层人事的变动,将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产生不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将体现在几方面:

一是内部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众多中层管理人员。他们在思想上就存在对新老高层的对比性认识,对新老经营策略的分歧性看法,很容易产生一些不理解和不接受,一旦他们产生反抗和抵制心理,就将对工厂公司的各项调整工作的执行造成阻碍。因此,内部的调整一定要做好员工的思路工作,攘外必先安内,否则你在市场竞争激烈白热化的背景下,遭遇后院起火,将面临两难格局。

二是外界对于厂家人动和经营思路调整的种种猜测和不利传闻。最主要的就是分销渠道中经销商的理解和认识。例如,一改低价路线转走高端路线,商家是否会接受,不接受是否就会造成渠道资源的流失?工厂管理层调整后,原先的政策能否兑现,原先的操作思路能否继续实施等一系列问题都是经销商最为关心的。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市场变迁后,乐华、迎燕、万家乐等盛极一时的品牌纷纷倒下,造成了商家如惊弓之鸟,任何风吹草动对于他们一种打击。因此,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引导,以及忠诚度的保持,至关重要。

篇3

人物简介:

郑守仁,1940年生于安徽颍上县。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工专业。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先后担任葛洲坝、隔河岩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兼三峡工程设计代表局局长。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隔河岩、三峡工程设计。他负责的工程设计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设计金奖2项、银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3部。曾获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精心设计优质工程

1974年,郑守仁风尘仆仆从贵州乌江渡来到葛洲坝工地,担负起导流围堰和大江截流设计的重任。当时正值“”后期,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在导流围堰施工的几个寒暑,郑守仁几乎天天蹲在现场。办公住地离现场有五六里路,他每天至少跑一趟,大多时候是每天两三趟,风雨无阻。施工进入最关键阶段,郑守仁干脆昼夜“泡”在工地。头班的工人下班了,他又参加第二班的施工,当第三班来接班时见他还在工地,工人们都从心底里敬佩他。

1986年秋,清江隔河岩工程匆匆上马,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技术决策和设计重任交由长江委全面负责。搞工程的都知道,大型水电工程从初步设计到技术设计颇费时日,不能一挥而就。然而,隔河岩工程虽然有前期工作的基础,并且1970年曾有过开工的准备,但工程从决定动工到导流隧洞招标,时隔仅一个月。工地一片荒山野岭,现场设计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一切工作都得从头开始。时任长江委副总工程师、隔河岩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的郑守仁,既要千方百计组织力量突击招标文件,又要分出精力四处奔波,联系解决现场设计人员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

设计任务火烧眉毛,必须争分夺秒。郑总和同是工程技术人员的爱人高黛安索性在工地“安营扎寨”,夫妻俩住进了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夫妻俩天天和钻探工人一起吃食堂,有时从工地回来误了吃饭,就泡两包方便面草草对付。宜昌距隔河岩不过几十公里,两个多小时就可到达,又有车接送,但郑总和爱人却很少回宜昌的家。7个春节,夫妻俩就这样在工地囫囵过去。

郑总亲力亲为,处处以身作则,他无声的行动深深感染了广大设计人员。大家都自觉地以他为榜样,不讲条件,不分昼夜,一切为了保证工程用图。画图的桌子不够,就用床板代替;下工地没有车,就靠两条腿。因为设计的“粮草”供应充足,被称为“亚洲之最”的隔河岩导流隧洞不到一年就提前竣工通水,为工程提前建成并全面发挥效益奠定了基础。

1993年,带着葛洲坝、隔河岩两大工程成功的喜悦,郑总来到三峡工地。此时,他已是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总工程师,除全面负责长江委的各项技术工作外,还受长江委党组的委托,负责主持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及现场勘测、设计和科研工作。

三峡工程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有20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世界之最”,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科技博物馆”、世界级难题“题库”。要描绘这一巨型工程的设计蓝图,往往要挑战技术极限。郑总作为长江委的前方总指挥,他总揽全局,组织协调勘测、规划、水文、科研和设计各方面的工作,确保三峡工程的技术供应,并直接驻扎工地,组织现场的技术服务。

为了使三峡工程的设计细致周密,郑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博采众长。对张光斗、潘家铮等水利水电领域的著名权威、学者和专家,郑总十分敬重,并虚心请教,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答复,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一件件落实。由退居二线的老专家组成的长江委技术委员会是郑总十分倚重的“智囊团”、“聚宝盆”。这些老专家为三峡工程的论证、上马倾注了毕生的聪明才智,是三峡工程的宝贵财富。因此,郑总每年都要请他们来三峡工地考察,这些老专家的点拨、提醒,让他受益匪浅。

虽然郑总自身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又是前方的“一号首长”,但他从不将个人意见强加于人。技术民主、科学决策是他的一贯作风。每遇重大的技术问题,他都要组织开会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然后慎重作出决策,并主动承担责任。十年来,在他的组织、主持下,长江委关于三峡工程的设计技术问题讨论会共举办300多次,现场设计技术讨论会达1600多次,形成的会议纪要达4400多万字,由他亲笔撰写的现场设计工作简报共250余期、200多万字。这些看似繁琐、枯燥的工作简报和会议纪要是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郑总一步一个脚印走在三峡工地最真实、最细致的写照。

人们常说“设计是工程的灵魂”,郑总就是长江委设计工程师的灵魂。三峡工程每一项重大设计、每一个重大技术难题的解决,都凝聚着郑总的心血和汗水。

“千年大计,国运所系”,三峡工程的质量关乎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作为设计单位的总工程师,郑总的双肩一边驮着神圣的使命感,一边驮着高度的责任感。在他的心中,工程质量高于一切,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大会小会,他必讲工程质量,反复强调三峡工程的成败首先在设计,一流的设计才有一流的工程。他叮嘱设计人员,要牢记当年在葛洲坝的谆谆教诲,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竭尽全力把三峡工程设计工作做好。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一块大坝基础、每一项分部工程、每一个项目工程的验收,他都严格要求设计人员,同时也严格要求参建各方。

1996年春节期间,左岸非溢流坝8号坝段进行基础验收。经过几个来回,直到大年三十,该坝段都未能达到验收标准。正月初一一大早,郑总忧心忡忡地赶到施工仓面。施工单位认为大过年的,验收可能会轻松一些,并已作好开仓浇筑准备。但没想到一向温和的郑总就是不给面子,他力排众议,指出基础处理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并强调三峡主体大坝基础万万不能马虎,要不折不扣地按设计要求将基岩裂隙和松动块石等地质缺陷处理好,否则将留下无穷隐患,后果难以设想。他的这种对工程高度负责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参加验收的各方代表。最后,施工单位按照他的要求,当天下午就将地质缺陷处理妥当,他这才同意进行验收。

2003年末,廊道发生漏水现象,郑总心急如焚,就在12月31日的夜晚,在人们都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氛中时,郑总却专门请长江科学院的爆破专家一起,冒着寒风、踩着积水到廊道里仔细检查渗漏情况。从工程开工到大江截流,从浇筑第一方混凝土到大坝巍然耸立,从临时船闸通航到永久船闸建成,十年如一日,他为三峡工程质量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默默地履行着组织赋予他的职责。

1997年,郑总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是三峡工程重点部位的基础验收,他仍要亲自到现场,以无私无畏的胸怀团结参建各方严把质量关。曾长年跟随郑总的现水利部副部长刘宁由衷地赞佩道:“郑总为了三峡工程质量能达到一流水平,就是舍弃他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

大胆创新,攻克难关,确保三峡截流成功

众所周知,葛洲坝大江截流是一道世界级难题,全世界都睁大了关注的眼睛。郑守仁率领技术人员奋力攻关,苦苦探寻破题良方。1981年的冬天,寒风刺骨,惊涛拍岸,郑守仁在堤头整整守了一周。最终,他提出的“钢筋石笼”龙口护底方案在众多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并被采纳。截流施工中,大大减少了进占抛投料的流失,确保了大江截流一举成功。人类首次腰斩长江,世界为之震惊。

1997年的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是在葛洲坝工程形成的水库中实施的,水深达60多米,超出一般的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2~3倍,而且江底是20多米深的松软淤沙,截流难度之大,世所未有,三峡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世界更是都睁大了关注的眼睛。

多次水工模型试验表明,截流戗堤进占过程中,由于深水中高堤重压,淤沙滑出,堤头随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坍塌,施工安全潜藏着巨大的威胁。郑总立即告诫身边的设计人员,实现高质量的截流,首先要保证施工安全,如果戗堤坍塌,造成设备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贻误战机,作为设计单位,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原谅自己。此后一个多月,责任心一向极强的郑总,心头一直沉甸甸的,终日冥思苦想,夜不能寐,常靠服安眠药才能强行休息一会。几番殚精竭虑,几番耿耿难眠,郑总集中群体智慧,以试验成果为依据,创造性地提出了“人造江底,深水变浅”预平抛垫底方案。就是用70多万方石渣料把江底淤沙压住,在正式截流前将江底抬高到安全高程。预平抛垫底方案一经实施,大江截流有惊无险!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设计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其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跻身于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列。浩浩长江上耸立起中国治水史上一座丰碑,郑守仁的名字当之无愧地镌刻在上面。

继大江截流之后,导流明渠截流又是水电截流史上一次更为严峻的挑战。明渠截流规模虽不及大江截流,但其流量大,落差高,龙口合龙单宽能量世界第一,而且其江底为人工开挖修整形成,平整光滑,截流抛投材料难以站稳,施工条件复杂,综合难度世所罕见。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截流前夕,郑总显得格外轻松,他胸有成竹地对外宣称:截流合龙已是胜券在握。这份自信源于他多次参与截流设计的丰富经验,也源于他率领的长江委设计人员为完善截流方案所作的精心技术准备。

在郑总的带领下,长江委设计人员全力以赴,日夜奋战,对多种截流方案反复比较,最终确立了截流方案:截流进占前,对光滑平整的明渠底部,先在围堰龙口部位抛投钢架石笼和合金钢丝网石兜,垫底加糙,形成一道水下拦石坎,以阻止截流合龙时抛投物料流失;上下游两道截流戗堤同时进占,以分担落差,降低截流难度;做好二期上、下游围堰拆除,保证良好的分流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随时掌握水情和截流技术参数,进行动态决策。郑总作为这一战略方案的制订者,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以确保一举成功。

在国务院组织的明渠截流前验收会议闭幕式上,时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作为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验收组组长,对长江委的设计技术水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02年11月6日,奔流千古的长江再一次被人类的伟力腰斩——导流明渠截流一举成功。郑总的预言变成了万民欢腾的现实,化作了三峡建设者献给党的十六大的一份厚礼,导流明渠截流在全国院士大会上被评为2002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郑总常常语重心长地对设计人员讲:“工程设计上画的一条线,工人干得满身汗,国家花钱成千上万”。为了节约国家投资,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郑总始终坚持优化设计。他虚怀若谷、广纳良策,用惊人的毅力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创下了十几项优化设计成果。在他的倡导下,设计部门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关技术成果,还荣获了一系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全国优秀设计奖。

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在郑总的主持下,一期混凝土纵向围堰节省混凝土24万多方,二期工程左导墙节省混凝土16万多方,三期上游土石围堰节省土石方10万多方。据不完全统计,仅主体工程混凝土工程量一项,经优化设计节省混凝土合计100多万方,为国家节约投资3亿多元。在这些巨额数字的面前,谁能无动于衷呢?数字的背后,是郑总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是他带领广大设计人员辛勤工作的心血和汗水。

深入一线,身体力行,工地就是他的家

郑总有一本特殊的“日历”,上面没有节假日,逢年过节,人家往家里赶,他往工地赶。他还有一张特别的“作息时间表”,上面没有白天、黑夜,除了必不可少的吃饭、睡觉,剩下的全是工作,同事们都心疼地说他是“工作狂”。他自己记不清有多少个新年除夕是在工地过的,他只记得有一年除夕,同在三峡工地、同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妻子与他隔江相望,未能团圆。他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不是蹲在现场,就是在前方办公室审阅文件、图纸,他只知道白天没有干完的工作晚上接着干,今天的事不能拖到明天。但是,同志们的心里明白,三峡工程的10年,所有的春节,他都在工地值班;10年中的“五一”和“十一”,除了参加进京的劳模观礼,他没有休息过一天。如此超负荷、高强度的运转,不是一年、两年,而是10年!一名高级领导干部、一位工程院院士 ,在工地现场这种干法,谁能不肃然起敬。

也许长江委以外的人不会相信,10年来郑总只是去年才在武汉安了一个家,而他却很少在里面呆过。去武汉开会、办事,他就住在单位招待所。委领导多次要给他在武汉安排房子,他一直不肯要。那么,他的“家”究竟在哪儿呢?在宜昌,我们代表局给他安排有一套临时住房,可以算是一个家,但就是这套房子,他也没住过一天,白天在宜昌开会,他总是当天连夜就赶回三峡工地,也不知他几过家门而不入了。

大家都知道,他真正的家在工地,工地就是他的家。他长期与妻子挤在一间10多平方米、堆满杂物的小房间,夫妻俩一年四季吃食堂。直到去年,他才同意增加了一间同样面积的小房间,达到了三峡工地高级工程师公寓的标准。

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后,郑总在苏州的女儿发来一封祝贺电报。一句“爸爸,您辛苦了”,勾起他多少酸楚的回忆。郑总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很多人并不知道,长期以来,他对独生女儿一直藏着一份深深的歉疚。女儿出生在乌江渡工地,因为夫妻俩工作忙,女儿不满周岁就被送到远在苏州的外婆家。夫妻俩总说,等忙完了这一阵儿就把孩子接回来。可没想到这一忙就忙了30余年。30年来,郑总同女儿见面的日子加起来还不到两个月!女儿出嫁时因忙于三峡工程的开工,他也没能到场。现在,女儿也已成家立业,女儿的许多同事至今都不知道她还有一位搞工程并且颇有成就的父亲。

有一件事是郑总心头挥之不去的隐痛。那一年,参加完高考的女儿趁着暑假,兴冲冲从苏州来到葛洲坝工程的建设现场,她想亲眼瞧瞧长江上这座最宏伟的工程,分享父亲创业的喜悦。这是父女俩第二次见面,郑总多么想多陪陪女儿,带女儿参观亲手修建的大坝,弥补沉淀在心头的父爱。可是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他就对女儿说:明天吧,明天爸爸一定陪你去看工程。就这样,日复一日,一直到女儿临走的时候,他也没能抽出时间。女儿带着遗憾离开了工地,含着委屈的眼泪留下了一句令人心酸的话:爸爸爱工程胜过爱女儿。

1993年隔河岩水利枢纽提前半年发电,国家重奖有功之臣,郑总榜上有名,奖金5万元,可他分文未取。他将3万元资助近百名工地职工子女求学,将1万元支援宜昌市五峰县的小水电建设,另1万元寄回母校,赞助设立严恺教育基金。1995年,郑总荣获首批“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称号,获奖金5000元,他同样一分未留,恳请长江工会转赠5位水文勘测系统外业退休职工每人1000元。

这10年来,郑总陆续得到的稿费、讲课费以及院士津贴等,也大多用于集体福利事业和送给生活困难的同志。

长期待在工地,郑总积劳成疾,他患有肝病和高血压。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他不肯。单位领导几次让他到外地疗养一段时间,他也不同意。每次吃饭,他总是去得很晚,没赶上吃饭时间,就吃碗面条,或拎上两个馒头。三峡总公司领导非常关心他的饮食,要在餐厅给他开小灶,他一口谢绝,每天和大家一样,揣着饭卡排队买饭。

篇4

借条,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一般由债务人书写并签章,表明债务人已经欠下债权人借条注明金额的债务。借条是指借个人或公家的现金或物品写给对方的凭证,也就是借条。

在民间借款中,很多当事人在写借条时习惯找一个见证人签字,并认为见证人在借条上签字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其实不然,见证人,顾名思义,仅仅只是对该次借款的一个见证,而见证人对借款是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大家要将见证和保证区分开来,保证人在借条上签字才能产生保证责任。在此,本律师建议:在借款给他人时,双方签署内容完整、有效的借款协议,要求保证人在协议上签字时注明其保证人的身份,并明确保证人的保证方式、保证期限、保证内容等,否则难以向保证人主张保证责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变迁

(一)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制度。从1994年初开始至2005年,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深刻的外汇制度改革方案。此次汇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外汇体制的根本性改革阶段。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汇率并轨,建立统一、规范、有效率的外汇市场。禁止在境内外币计价、结算和流通;二是外汇体制的局部调整阶段。1996年1月29日,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取消经常项目下尚存的其他汇兑限制,同年12月1日宣布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并制定和颁布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三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深入阶段。2001~2005年我国改变了“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调整了“内紧外松”的管理格局,转变了“重公轻私”的管理观念,规范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外汇收支;与此同时,减少行政管制,外汇管理逐步从直接管理转向主要监管金融机构的间接管理,从主要进行事前审批转向主要依靠事后监督管理。

(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升值2%;银行间一篮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作为翌日买卖中间价,上下波幅3‰(后将非美元货币兑人民币波幅扩大至上下3%)。从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在此基础上测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水平的变化。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现阶段的意义

(一)缓解了对外贸易不平衡。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到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95万亿美元,对外贸易顺差迅速扩大,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

(二)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影响

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到2008年9月底,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了21.4%,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平均汇率水平累计升值了13.4%。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日益严重,人民币升值步伐放缓。

(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单边升值转为双向波动,汇率弹性明显增强。2008年10月以来,随着美元在国际市场上对除日元外的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大幅走强,境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双向波动性也有所增强。

(二)境内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转为贬值预期。2008年3月底以来,境外不交割远期(NDF)美元贴水开始收窄,升值预期逐渐缩小,9月中旬后又进一步转为美元升水(人民币贬值),并且升水幅度不断增大。10月中旬起,境内各期限美元对人民币远期价格也由美元贴水转为美元升水,并且升水幅度不断扩大。

(三)外汇即期市场出现剧烈波动。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价格波幅扩大,2008年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交易汇价日均波幅126个基点,较上半年增加32个基点。其中,12月的第一周,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格相对当日汇率中间价出现连日触及跌停或在跌停价附近成交的情况。

四、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长时期的“双顺差”所导致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是产生人民币巨大升值压力的重要因素。要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维护中国对外经贸环境总体上的稳定,就必然改变中国目前的国际收支格局,用好外汇储备。

(二)调整经济结构。依据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适时调整中国经济对外需过高依赖的局面,调整贸易差额并使之回复到平衡状态。

篇6

为完善流动人员管理政策,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现对流动人员档案工资调整问题通知如下:

一、国家机关、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调整工资时,凡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管理人事档案并保留全民所有制干部身份的流动人员,本人符合国家规定的升级条件,可由该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调资政策,核定其增资额,记入本人档案。

二、流动人员原所在单位是国家机关的,按国家机关工资调整的政策和标准核定;流动人员原所在单位是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的,按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工资调整的政策和标准核定;流动人员原所在单位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按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工资调整的政策和标准核定。

三、流动人员再进入全民所有单位工作时,其工资待遇按原劳动人事部《关于职工调动工作后工资待遇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劳人薪〔1987〕24号)执行。

篇7

[关键词]精细调整 综合调整方案 产量不降

中图分类号:Y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375-01

一、概况

(1)油水井生产情况

某区块共有油水井327口,其中采油井219口,注水井108口。

2013年12月,该区块采油井开井215口,日产液5411t,日产油448t,综合含水91.72%,流压3.55MPa,累积产油1131.37×104t;注水井开井99口,日注水量6464m3,平均单井划分层4.0个注水层段,平均单层段注水21.97m3/d,累积注水5059.11×104m3,2013年水平自然递减4.69%,地层压力10.0MPa。

(2)区块目前现状

从注采现状来看,水驱储量控制程度较低,全区为0.71,具有一定的注采系统调整潜力。

从注水现状来看,2013年12月,注水井108口,其中分层井99口。分注率达到了91.67%,分层注水合格率为90.69%。从连续三次以上吸水厚度情况看出,目前该区块砂岩和有效吸水厚度比例分别为60.9%、65.3%,从分井网上看,砂岩吸水比例最高的是基础井网,而二三次调整井网则最低。

从采油井现状来看,统计该区块70口井环空测试资料,出液砂岩、有效比例为63.42%和68.23%,出液层含水88.50%,出液强度2.04t/d.m。从分井网分油层组来看,一次调整井网中葡I组含水级别最高,萨III组含水级别最低,二三次加密井网萨II组含水级别最高,葡I组次之。

统计该区块各项资料,经过分析,目前未射孔的3854个低未水淹层中动用差的有2136个层,已经动用的有800个层,未动用的918个层是下一步措施挖潜的主要对象。

二、油水井各类方案制定、执行情况

(1)该区块主要方案及执行情况

2013年以来,计划实施调整工作量180井次,截止到6月底,已经实施完124井次。

结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寻找油井剩余油潜力,不断完善注采关系,进行以油水井补孔和压裂为主的措施调整

一是为了完善窄小河道砂注采关系,缩小薄差油层注采井距,对油井实施补孔措施。2014年,补孔12口井,平均补开砂岩厚度15.5m,有效厚度3.7m,前后对比,日产液量上升了158t;日产油量上升了31.8t;综合含水下降了3.9个百分点;平均流压由上升了0.51MPa,平均单井日增液14.4t,日增油2.9t。油井措施后,注水井进行了方案调整,日实注增加138m3,目前仍达到日增油31.1t的效果。

二是对油层动用差、地层压力高、有一定剩余可采储量的油井实施压裂改造措施,提高油层动用厚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2014年,实施油井压裂5口井,其中3口井因出现套损等情况未完全执行压裂方案,统计其余2口井,平均压裂砂岩厚度6.4m,有效厚度1.6m,前后对比,日产液量上升了18t;日产油量上升了4.2t;综合含水下降了1.7个百分点;平均流压下降了0.09MPa,平均单井日增液9t,日增油2.1t。油井措施后,注水井进行了方案调整,日实注增加44m3,目前仍达到日增油4.0t的效果。

结合“三提三控一稳”调整思路,对注水井实施测试调整,重点针对以往措施井和地层压力较低的井区

2014年上半年,该区块测试调整分两批执行:第一批是执行综合调整方案,执行13口井,日实注增加53m3;第二批因考虑到该区块的注水量高于运行曲线,执行以减水为主的注水方案,制定方案25口井,从4月份开始,已执行完17口井,日实注减少431m3。

近两年该区块进行注水方案调整后,地层压力有所回升。同井号对比地层压力38口井,2014年与2013年对比,地层压力上升了0.30MPa,从压力分级情况来看,压力分布更加趋于合理。

继续优化层段组合,缩小层间差异,进行注水井细分调整

按照“656”细分调整原则,结合实际情况。2014年进行注水井细分调整30口井,注水层段数增加了53个,日实注增加150m3。

统计前后单次有同位素资料的13口井,层数、砂岩及有效吸水比例分别提高了10.4、12.7和8.2个百分点。

三.取得的效果和认识

(1)开发形势变好

2014年上半年该区块总的油田开发形势是:受钻关恢复及注水方案调整及新井注水时率、措施增注影响油田注水量有所上升,地层压力上升,受措施增产、注水受效影响产油量保持稳定。

2014年上半年,受钻关恢复、细分调整及注水方案调整影响使得阶段注水量上升

2014年上半年该区块平均日注水量为6433m3,与去年对比,增加647m3。受控水方案及吸水能力下降的影响,水平注水量有所下降。

注水量增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钻关恢复12口井,日注水量增加135m3;二是上年新井6口井,日注水量增加213m3;三是注水井细分、测试调整31口井,日注水量增加482m3;四是措施增注7口井,日注水量增加134m3。

注水量减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方案下调8口井,日影响注水量115m3;二是时率影响6口井,日均影响注水量102m3;三是吸水能力下降2口井,日均影响注水量51m3。

同井号地层压力对比38口井,由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回升了0.30MPa。

2014年上半年,措施增产、注水受效弥补了含水上升、供液变差、泵况变差的影响,使得该区块产油量保持稳定

2014年6月份,油井开井210口,日产液量5450t,日产油量460t,综合含水91.56%,平均流压3.86MPa,与去年12月份对比,日产液量上升41t,日产油量上升12t,综合含水下降0.16个百分点,平均流压上升0.31MPa。

(2)取得的阶段性调整效果

一是连续两年产量、注水量保持了稳定。区块的自然递减由2012年至今分别为13.03%、4.69%、1.70%,产量保持了稳定,注水量也没有大的变化,维持在5930m3左右。

二是油层动用厚度提高。通过油井补孔,层数、砂岩及有效的出液比例分别提高了7.81、9.01和6.19个百分点。因注水井细分及测试调整、调剖等措施,层数、砂岩及有效的出液比例分别提高了7.03、7.04和4.99个百分点。油层动用厚度较调整前都有所提高。

三是地层压力不均衡的矛盾得到缓解,压力分布更加趋于合理。经过调整后,高压层、低压层比例不断减少。

(3)认识

一是通过油水井补孔完善注采关系,提高水驱控制程度,有效减缓产量递减和控制含水上升速度。

篇8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 教材调整 教材重组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总认为学生学习新知必须由易到难,如此让教学常常缺乏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缺乏激情,许多情况下没有学习的激情也就没有学习的热情。

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指出:“教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他提出了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含义之一是指克服障碍,另一个含义是指学生的努力,“以高难度进行教学,能引起学生在掌握知识时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

由此想到,有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去学钢琴,孩子刚学不久,钢琴老师就让他练一首有难度的曲子。孩子练了很长时间还是疙疙瘩瘩,家长见此认为老师很不负责,老师也不作解释,而是给孩子换了一首比较简单的曲子,结果孩子弹奏得很流畅。

不难发现,这位钢琴老师采用了赞可夫的“高难度教学法”。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要求任务应该具有挑战性,有时候就可以采用“高难度教学法”。此时的“由难到易”有两种理解和两种作用。

一、由“难”开场,发挥“以一带十”功能

这种“由难到易”的任务驱动,所起作用更多为了知识的导入,以激起学生挑战的兴趣,之后的教学走一条“由易到难”的探究之路,此时往往改变的是一节课教材的编排。

这种采用“由难到易”的教材调整,有一种做法是在知识链上截取位于后段、相对较复杂的一点作为知识的引子。例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教材有两条递进的知识线,一是“形内钉子数”依次递增,二是“边上钉子数”依次递增。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有一位教师采用了让多边形更复杂以及使“边上钉子数”较多作为知识的引子(如图1),然而学生发现数方格也很方便,这一任务设计也就没达到“难住学生”的作用。还有一位教师换了一种角度,让多边形“形内钉子数”较多,并且用常用面积公式计算或用数格法都有困难作为知识的引子(如图2),如此由易到难进行探究就成了需要,最后再回过来解决这一难题,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皮克公式的“有用”。由此可见,什么是“难”,有时候不在于量变――数量之非常多,而在于质变――结构之非常规。

还有一种“由难到易”的教材调整,是把练习阶段的知识应用(应用题)提到前面作为知识的引子。例如原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一课,教材分为“拼拼算算”和“拼拼说说”两大板块:“拼拼算算”中有三个层次的活动,第一个活动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横着排成一排,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前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第三个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拼拼说说”主要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其中最后一题是10盒火柴的包装问题。

如果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来设计“表面积的变化”一课,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最难的编排在教材最后的属于知识应用的“10盒火柴的包装问题”前置到课首,使之成为一个挑战性任务,让学生为了完成“10盒火柴,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这一研究任务而转化成数学问题“10个长方体,怎样摆拼表面积最小?”的研究活动。此时,学生自然而然会采用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思路,这与教材编排的三个层次的活动不谋而合。

当然,我们可以把火柴盒改成磁带盒,一是磁带盒生活中更常见,二是磁带盒形状上更规整,便于学生操作和观察,三是磁带盒数据上更有特点,在研究“用4个磁带盒拼成大长方体,怎样拼表面积最小呢?”活动中,学生在只重合一种面的情况中比较得出表面积最小的是“重合6个大面”的拼法,接着在重合两种面的情况中比较得出表面积最小的是“重合了4个大面和4个中面”的拼法,最后要比较“重合6个大面”和“重合了4个大面和4个中面”哪种拼法得到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小时,因为磁带盒的4个中面正好相当于1个大面,4个大面和4个中面就相当于5个大面,所以学生不计算就可以直接得出“重合6个大面减少的面积最大,表面积最小”这一结论。

二、由“难”开刀,发挥“以一当十”功能

这种“由难到易”的任务驱动,所起作用更多为了知识的攻关,以掀起学生挑战的,之后的教学走一条“由难到易”的迁移之路,此时往往改变的是一个单元教材的编排。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编排了这样一些循序渐进的例题。

例1,把6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得多少支?要求口算。

例2,把12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得多少支?要求口算。

例3,把46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要求笔算。

例4,(1)每根跳绳3元,36元可以买多少根跳绳?(2)65元可以买多少根跳绳,还剩几元?要求笔算。

例5,把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要求笔算。

……

在教学例3的时候,学生都很不愿意用竖式计算,因为此题没有挑战性,学生感觉不难,用口算很容易得到结果:40÷2=20,6÷2=3,20+3=23。这一口算思路在学生脑海中简化为(如下图):

于是,此题用竖式计算就成了无源之水,学生反而感到困惑和奇怪:“老师为何非要让我们用竖式计算?”

如果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要让任务具有挑战性,我们不妨重组教材,改变教材编排顺序,教学例1和例2之后,可以直接跳跃到例5这一高难度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列竖式的时候还可以避免先教学例3时学生可能列出的如此的竖式:

也就是说,先教例5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就站得高、看得远,不必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很不情愿地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师的要求不断修改自己的行为。

不过,例5依然难不倒许多聪明的学生,他们会这样口算:50÷2=25,2÷2=1,25+1=26。由此,我们不妨再增加例5的难度,修改数据变成“把51个羽毛球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以上分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的口算方法就遇到了困难,此时这一题才真正对学生构成了挑战,等学生掌握了此题的笔算方法,就会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价值所在,再回过来计算较简单的52÷2再到更简单的46÷2,学生就会自觉采用竖式计算。

篇9

关键词: 人事争议仲裁调解 特点 问题 完善

一、前言

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全国人民的事情,但也不是几句话可以实现的。这不但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协调,还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参与才行。

但是人多了总会有矛盾产生,这就需要人事争议仲裁调解部门发挥自身职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中,调解是化解人事争议纠纷的主要方式,一直以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事实中可以看出,人事争议仲裁调解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需要进一步去完善。

二、人事争议仲裁调解的特点

过去的仲裁都是法律和法规来实施的,但是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之下,调解应运而出,成为了仲裁一把亮剑。但是,经过事实检验之后可以发现调解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 调解形式自由灵活

采用这种调解是形式多想且自由灵活的。在人事争议仲裁的争议案件中,其实都可以采用调解的办法,来化解当事双方矛盾。

人事仲裁的程序普遍都是人事争议仲裁部门按照职权,主动开始调解,当然也有从当事人的申请开始例子。经过仲裁机构进行调解之后,当事双方可以进行自我调解,最后达成共识撤掉诉讼的案例。

也就是说有一些经过调解无效,闹到法庭的。也有经过调解和解,最终撤销诉讼的案例。从这些可以看出,这种事情的自由灵活的。

2. 调解化解快省时省力

调解主要是实事求是的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追究谁对谁错。主要是以道德来量责任,多用责任讲承担。而且,调解也没有严格程序要求,所以调解进程比较快,根本不需要话费多少时间去周旋在繁琐的程序中,能够快速解决问题。

3. 仲裁方式比较温和

人事争议仲裁调解的最大的特点应该说是温和了,因为这里面主要是调解,那就劝导为主。如果能够温和的劝导纠纷双方化解矛盾,肯定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中国从古代就有‘忍让和好’等许多的以和为贵的处事之说,这一思想也根深蒂固的种植在人们心中。在现实中,一旦发生了纠纷肯定两方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乃至对立。这个时候只要仲裁部门出面对双方做做思想工作,很容易让双方冷静下来思考,最后就能够达到各退一步,互体互谅的结果。

4.改善交流且促进沟通

采用调解方式本来就是一个交流过程。其实,很多的争议主要来源于交流不够,最后导致一些矛盾发生。其调解就是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让双方达到一致的协调意见,解决彼此之间的误会。

5. 调解遵循自愿履行

在经过人事争议仲裁调解之后,或者当事人彼此之间自我调解。这样当事双方都自愿遵守彼此的协议,且彼此都是心甘情愿的履行。这样,双方的心理上都是接受的,也都乐意去履行。

三、人事争议仲裁调解的问题

作为人事争议仲裁的调解,经过多年的实施之后虽然取得了好的成绩,但也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过份分清是非延长调解时间

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里明确提出来: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这一规定确实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任何一个纠纷都一定要分清是非,将事情来龙去脉搞的明明白白,肯定要延长调解过程的周期。甚至在一定的情况之下,会引起某方当事人的反感,对调解不利。

2. 将调解看的过重

当将事情弄到仲裁机构之后,一些工作人员过分看重调解。认为自己将这些纠纷处理不了,调解不成功那就是自己的办事能力不强。于是,为了调解成功往往采取以诱促调、以裁逼调、强行需找调解来息诉的现象。采用这些让人不能信服的调解,就是成功了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3. 调解不透明

现在很多调解方式还不透明,采取的就是仲裁庭和每一个当事人协商。这样,就造成双方的当事人不能面对面的交流,而是靠仲裁机构进行传话。

这样的调解就造成暗箱操作嫌疑。因为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意见,彼此都在猜测。很如果造成当事人对仲裁机构的怀疑,认为他们偏向于另一面的当事人。彼此有了质疑,就会影响调解的效果。

当然,人事争议仲裁调解不仅仅这些问题,还有比如收费等方面的不足之处,都需要进一步优化调解机构制度。

四、人事争议仲裁调解的完善

调解的方法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该机构从实例中寻找出问题所在,进一步完善方法和制度。

1. 公平调解,为此仲裁的公信力

当当事双方闹到仲裁调解机构的时候,彼此都十分矛盾对方,希望赢得对方。当然,彼此既然闹到了仲裁庭那就是一种信任,相信仲裁庭能够将这事情处理好,但是彼此对仲裁庭还是存在着质疑。

只要有了质疑,那么在庭审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言语过激以及和仲裁庭不配合的事情。出现了这种情况,仲裁人员就不能认为自己受气了,要发泄一下。这个时候一定要秉公办事,注意及时和彼此交换意见,让当事人感觉你处事比较公平,这样仲裁讲出的话才有份量,才愿意听你的话。

2. 提升仲裁人员的亲和力

当当事双方在倾诉的时候,仲裁人员一定要耐心认真的倾听,不要表现出一幅不耐烦或者倾向一方的表情,给人厌恶之感。只有当事人感觉到仲裁机构可亲可敬,才会将自己内心所想之话说出来。有了他们彼此的真心话,才能够最后的调解带来信息,这样调解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3.增强仲裁人员的控制力

在调解的时候,采用哪种方法要因人而宜,仲裁人员要灵活掌握整个案情,快速的做出调解方案。而且,在调解的时候要能够控制住整个局面。不能任由当事双方先是彼此陈诉,到了后面彼此骂成一片,导致整个局面混乱不堪。

五、结束语

要让人事争议仲裁调解服务于民,就要从现阶段的不足之处出发,根据实际案例中的现象提出一套合理的解决办法,进一步完善调解的功效和提高调解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志岐,人事争议仲裁调解的优势、缺陷及完善,中国人力资源,2008年

篇10

关键词均衡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要素禀赋

三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我国政府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一直顶住国际上的巨大压力,坚持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今年7月下旬,人民币汇率从原来的1美元兑8.27人民币升值为1美元兑8.11人民币,同时人民币不再单纯钉住美元,而是改为钉住一揽子货币,并且可以在上下1.5%的范围内围绕1:8.11进行浮动。

然而,人民币小幅升值尽管在短期内缓解了升值的压力,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它在不远的将来仍然会浮现出来,这是由经济增长差异的内在规律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也就意味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民币汇率会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人民币汇率调整是否是必要的,它与科学发展观是否有内在的联系?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理解汇率调整的影响,后者与政策调控的目标息息相关。

一、我国政策调控的目标

我国是个大国,人民币升值与否应该以是否有利于我国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实现科学发展观、是否有利于实现工业化、是否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为指针,既不能因国际压力而使人民币升值,也不应因国际上的政治压力和金融投机压力而维持现状。汇率制度改革和汇率水平调整会导致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后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它们是由我国经济的基本因素决定的,因此汇率改革和调整的进程必须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相适应。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一再强调,汇率调整“要按照内部改革的逻辑和内部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压力,来设计我们所要进行的改革,不管是税收、利率还是汇率”,正是这个意思。

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政策调控的四大目标。由于存在着内在的冲突,它们不可能同时实现。经济增长的阶段不同、国情不同、形式不同都会影响政府对这些目标的偏好。当价格稳定更重要,当局就会偏好能够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工具,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英美政府;当充分就业更重要,当局就会偏好能够促进就业的政策工具,如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当外部均衡相对于内部均衡更重要,这大体上只存在于那些规模比较小的经济体中,此时外部均衡实现与否是内部均衡实现与否的先决条件,这种情况下政府就会更偏好那些有利于外部均衡的政策工具;如果经济增长的要求压倒其他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工具和选择就成为政府的首选,如二战后日本和韩国成功实施的产业政策。

由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需要根据具体国情和经济增长的具体阶段对政策目标的选择进行具体分析。那么,我国的政策目标是什么呢?

我国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现代化某种意义上就是工业化,实际上如果没有工业化,那么经济增长就缺乏坚实的基础。首先,工业化具有规模效应,而只有当经济增长具备相当规模的时候,占人口绝大部分的人群才会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其次,工业化是其它产业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尽管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第二产业也即工业和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但它们无一例外是以发达的工业为基础的。没有发达的工业,人们的收入水平就会偏低,自然不会出现对服务业的需求;第三,工业化对其它产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工业会为其它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先进的设备,也会解放更多的工业人口和农业人口,他们会投身于第三产业,也会形成新的产业,这些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经济增长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受限制的。经济增长的第一个限制条件是通货膨胀,如果经济增长的速度过快,它必然会催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破坏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这种关系在我国也是存在的,超过资源承受能力的经济增长往往引起通货膨胀,而要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部分地牺牲经济增长的速度,1988年和1992年的通货膨胀都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经济动荡,不得不采取严厉的措施制止通胀的恶化以维护经济在合理水平上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的上限就是不催生通货膨胀的增长。

经济增长的第二个限制条件是就业率。尽管各国政府都追求充分就业,但充分就业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定义和比率,在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要求。我国劳动力规模庞大,如何使更多的公民尽可能地享有工作的权利是政府不得不时时刻刻挂在心上的事情。显然,没有经济增长,也就没有就业。为了使就业率维持在某个水平上,就需要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也就同时决定了经济增长的下限,即使就业维持在某个水平之上的增长。

通货膨胀和就业是政策必须兼顾的两个目标,尽管有时候政策会偏向于其中的一个,但同时却不能不同时考虑另外一个,即如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造成的失业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引发社会问题;反之亦然,即如果为了促进就业而造成了恶性的通货膨胀,就会形成不稳定的预期,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

由通货膨胀率决定的经济增长的上限和由失业率决定的经济增长的下限会构成一个闭区间,可以将处于这个区间内的经济增长定义为均衡经济增长。当经济处于均衡增长状态,既不会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经济衰退和大规模失业,这就是均衡的含义所在,它是平稳的经济增长,是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能够持续的经济增长。均衡经济增长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模式与要素禀赋是一致的,因为只有与要素禀赋相一致,经济增长才会是最集约、付出成本最小的。经济增长也才既不会催生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高失业率,它既能保证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能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从而是可持续的。从这个角度讲,均衡经济增长就是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经济增长。

当然,经济增长会改变要素禀赋,经济增长的方式应该随着要素禀赋的变迁而改变。均衡经济增长不但是与要素禀赋相适应的经济增长,而且应该是随着要素禀赋变迁而变化的经济增长,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

将经济增长与价格以及就业联系起来并非是我们的首创,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弗里德曼(1968)和费尔普斯(1967)就分别独立地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这实际上是限定了经济增长的上限;后来,莫迪利亚尼(1975)又提出了“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NAIRU)的概念,它是指不催生通货膨胀或者不使通货膨胀趋于恶化的失业率,它同样是规定了经济增长的上限。我们提出的均衡经济增长与自然失业率和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相同之处在于都结合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来规定经济增长,即经济增长都是有条件的受到限制的经济增长。区别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但规定了经济增长的上限,还规定了经济增长的下限,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对经典的自然失业率和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理论的发展;二是价格和就业不再完全是一体的,而是分别规定了经济增长的上限和下限,这样就避免了菲利普斯曲线斜率变化的影响,可以使政策工具的选择更灵活。

二、汇率调整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实现

在开放经济下,要素的供需不仅仅由国内要素的价格所决定,还会受到汇率的影响。汇率是决定国内外要素相对价格的最重要因素,不同汇率水平下,国内外要素的相对价格是大不一样的。由于均衡经济增长是一个区间,与经济基本面(我们称它为要素禀赋)相对应的最合适的汇率水平必定也是一个区间,并且是有限的区间,这个区间对应[来

的汇率可以定义为均衡汇率。如果现实世界中的汇率处于区间内,那它就是与经济基本面相一致的,是不偏离的;如果它处于区间之外,那么汇率就与经济基本面不相一致,是偏离的;距离区间越远,偏离程度越大,国内外要素价格的差异也就越大。国内外要素价格的偏离,就会出现对要素进行套汇的空间,对国内外要素的需求就会出现差异。

要素禀赋是不断变化的,象我国这种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要素禀赋变化得尤其剧烈而快速。

经济增长初期,由于资本等要素相对稀缺,劳动力和资源是相对丰裕的,为吸引资本、技术、知识等经济增长必需的要素的一个可行的选择是低估本币,以外币计价的本国劳动和资源的价格相对便宜,这就会吸引其它要素进入本国,也会促进本国资源的利用,这种经济增长是由最初的要素禀赋决定的。

经济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改变要素禀赋的过程。经济增长会降低资本、技术和组织管理等要素的稀缺性,同时提高资源的稀缺性。这种相对变化必然会改变不同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和资源等的相对比价,也只有要素的相对比价随着要素禀赋的变迁而变化,它才能使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然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是相对稳定的,其调整必然会滞后于要素禀赋的变迁,这就会使国内外要素的价格出现偏离,这种偏离就产生了对要素套汇的空间。当本国要素价格偏低,本国资源是套汇的对象,会导致对本国资源的过度利用,并导致经济的过热;当本国要素价格偏高,外国资源是套汇的对象,本国经济又会陷入萧条。这就意味着,汇率的不适当定值是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自2002年以来的经济过热是国内要素价格偏低的结果,其传导机制有两种:(1)将低估资源用于出口的机制。当资源价格低估,将资源用于生产贸易品出口到国际市场上就会因要素价格的低估而享有价格优势,这必然会促进贸易品部门的发展,也会促进出口的增加,结果会出现持续的贸易顺差。(2)FDI对资源进行套汇的机制。由于资源价格是低估的,FDI就会积极流入本国以对资源进行套汇,尤其会大量进入贸易品部门,因为这可以对资源价格低估进行双重的套汇。这两种机制的共同结果是对国内资源的过度使用,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从而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

汇率调整可以矫正要素价格和要素禀赋之间的关系,使要素价格能够反映要素禀赋的现状,使要素禀赋能够得到最有效最集约地利用。具体说来,如果汇率不根据要素禀赋的变迁而调整,那么以前不怎么稀缺现在却很稀缺的资源如原材料,由于其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差异,就会受到过度使用,未来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进口目前正在过度使用的资源,这必然会危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相反,以前由于资本相对缺乏而不能满足的需求,如专利和科学技术在汇率不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它们的人民币价格必然会较高,这就需要花费较多的资源才能换得回来,这对于科学技术的利用从而经济结构升级是不利的。显然,汇率调整是使要素价格与要素禀赋相适应从而使各种要素都能得到有效利用的重要条件,从而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或许有人认为,汇率低估会使我国的贸易顺差增大,这就相当于持有更多的对国外资源的要求权,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原材料,以此保证我国经济增长所需资源的供给。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市场经济体系下,经济主体必然是以利润为导向的,人民币汇率低估的必然结果是我国资源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上同类资源的价格,这就会产生套汇的空间,是不同于对货币性资产套汇的对实物性资产的套汇,这种套汇方式更多地集中于贸易品部门,因为成本是用人民币计价,而销售价格却可以用外币如美元计价,这里面除了由市场决定的平均利润外,还有不同货币计价产生的套汇利润,这必然会导致对本国资源的滥用,而不可能依靠利用国际市场上的资源维持经济增长。

由此可以推论,并不是任何类型的贸易顺差都是有利的,只有那些有利于提高经济可持续增长能力从而能够促进科学发展观实现的贸易顺差才是有利的;并非任何类型的汇率低估都是有利的,只有那些能够提高经济可持续增长能力从而能够促进科学发展观实现的汇率低估才是有利的;在汇率低估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时,就要选择汇率升值,通过汇率调整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现。

三、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我国的贸易依存度一直是比较高的,一直稳定在40%左右,这就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升值主要通过对进出口部门的冲击影响我国经济,而这种冲击又主要集中在出口部门。因为我国对进口品的需求弹性比较小,而外国对我国出口品的需求弹性却比较大,汇率小幅度升值对进口的影响要小于对出口的影响。

笔者事前曾经就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出口部门尤其是出口部门的冲击作了小范围调研。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人民币升值尽管会加大出口成本,但幅度在10%以内不会造成根本性影响。由此可见,尽管汇率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要大于对进口的影响,但2%的升值是我国出口部门能够承受的。然而,他们又都表示,尽管小幅升值不可怕,但汇率浮动却是他们难以承受的,因为我国缺少成熟的外汇市场,也缺少相应的避险工具,汇率波动让他们很难锁定成本,而如果不能锁定成本,收益就是很不确定的。

显然,汇率制度由原先钉住美元改为钉住一揽子货币并允许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浮动对出口商的影响要远大于2%升值的影响。以前,中央银行承担了全部的汇率风险,企业可以集中精力做好产品和市场开发。现在,中央银行将一部分汇率风险分散给了企业,这尽管对于长远的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建立有积极意义,但企业在目前的情况下却很难通过远期交易锁定生产成本,因此会时刻面临着汇率变动的冲击。这种冲击并不会因为汇率波动幅度较小而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企业经营的绩效是按照“年”这个单位来计算的,但汇率波动却时刻都在发生

着,企业经营的绩效是按“年”这个单位来计算的,但汇率波动却时刻都在发生着,企业经营的成本也就时刻在变,如果企业总是在高点买入而在低卖出,那累积起来的损失也是非常可观的。因此,企业就不可能完全不顾汇率波动而只关心经营、开发和销售这些实际事务,还要关心货币事务。

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是生产能力的形成,这又必须依靠企业的壮大。汇率升值尽管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但汇率波动显然不利于企业经营。由于未来20年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冲销汇率波动的影响,从而为企业成长创造一个平稳的货币环境,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首先,为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更集约的经济增长,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现,要灵活利用汇率工具。具体而言,就是在时机成熟时主动小幅升值,同时辅之以利率小幅调整的货币政策,使人民币汇率在经济的稳定增长过程中稳定地升值。汇率升值不是坏事,它是对有效率经济增长的褒奖,汇率贬值才是对低效增长和不增长的惩罚。

其次,要致力于建设一个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外汇市场。所谓深度,就是市场规模应该足够大,不是一般规模的资金就能控制、操纵得了的,这样才有利于汇率稳定;所谓广度,就是市场覆盖面要足够广,交易主体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预期才不至于是同一方向的,只有当预期是多元的且能在某种程度上互相抵消时,预期才可能是稳定的,它对经济的冲击也才会最小(李天栋等,2004,2005)。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外汇市场是企业能够避险的必要条件。

再次,要致力于金融工具的建设,只有当金融工具是多样化的,既能覆盖即期交易,也能覆盖远期交易时,企业才能通过外汇市场进行避险(李天栋等,2004)。其中,远期金融工具尤其重要,因为它是锁定成本、规避汇率风险的主要工具。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它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都可以进行远期交易,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品种单一、市场规模小,当[来然,企业缺乏相关意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尽管汇率制度改革对企业有许多负面影响,但却能够促使企业更多地关注汇率风险,也有利于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和金融工具的培育。当然,企业也会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政府一方面要实行积极而稳定的汇率政策,避免汇率剧烈波动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要着力创造能够平滑汇率波动的外汇市场和金融工具。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适应汇率升值和波动的影响,也才能保障现代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