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7 08:4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成语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华成语故事

篇1

李沐和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这话真是太妙了。在中华文化浩渺的烟波里,成语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一扇清新的窗,激励着每一个寻梦者。

在我7岁生日的那一天,妈妈送给我一本《中华成语故事》。

我很喜欢这本书,一有空就拿出来读。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闻鸡起舞”这个故事。故事讲述的是西晋时,有个勤奋的孩子叫祖逖。他有很大的志向,很想报效祖国。他有一个叫刘琨的好朋友,两人都很勤奋努力,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写毛笔字的事情。每天中午妈妈提醒、督促我写毛笔字,可是每次写毛笔字的时候总是提不起精神,字写得像爬爬虫。没有大人的督促就不写了,能偷懒就偷懒。难怪字写不好。

再看看祖逖,祖逖虽然不和我们一个朝代,但都生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因为他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果我也像祖逖一样坚持不懈还能有做不好的事情吗?

后来,我下定决心要把字练好,每天中午一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毛笔,专心写大字。一年多下来来,我坚持不懈,从不间断。我的字有了很大进步。妈妈也说我越来越懂事了。我没有告诉妈妈为什么我变得这么优秀,只是一个人偷偷的笑了。

篇2

关键词:现代化进程;城市蒙古族;失语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的媒介,更是文化传承的工具。母语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源、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根。作为人类的宝贵财富,任何一种母语的消失都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的消亡,是人类文明不可弥补的损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民族之间交往日益密切的情况下,民族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甚至是趋于萎缩和衰亡,蒙古族是我国五大少数民族之一,其语言文字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这与国家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战略的落实、政府文化教育职能的发挥息息相关。

现代社会中,汉语文越来越多地在民族地区普及,城市蒙古族青年因为成长背景、语言环境等原因,汉语文掌握水平普遍高于蒙语文。在家庭内部、社区、与同伴交流、工作或学习、休闲娱乐这五个场合中,他们使用汉语的时间远远长于蒙语的使用时间,而蒙古语的使用范围仅仅局限在非正式的场合,甚至很多完全不懂蒙古语文的青年,在非正式场合中也全部使用汉语。

在这些青年的心里,都认为学习蒙语文是十分有用而且必要的。他们希望学习蒙古语来结交更多的朋友,且作为蒙古族一员的他们认为,蒙语文是他们的标志,但是因为从小在汉语汉文的环境中成长,对于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已感到陌生,再学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城市蒙古族“失语”青年存在的问题

(一)蒙古语的使用仅在非正式场合,使用和掌握水平都远远不及汉语,其受重视程度也远远低于汉语

这与蒙古族失语青年重视向汉文化、汉语文学习的背景有关。目前在这一群体中,汉语成为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而蒙古语仅仅作为非正式场合中使用,仅限于简单的词汇。因此造成了蒙古语适用范围小、受重视程度低的现状。

(二)蒙古母语教学具有非典型性的特点,母语教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即使在蒙古族学校,大部分的课程还是用汉语教授的,只有蒙语授课的班级才用蒙语上课。正是这样的语言环境,使得专门的蒙古母语课开展难上加难。有些学校提出将母语课改成集中教学形式的设想,即把不懂蒙古语文的蒙古族学生召集在一起,利用活动课的时间,以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固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但是集中起来对学生的管理是很困难的,且难以操作。

(三)补偿教育的开展缺乏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既包括资金的支持,也包括行政干预

很多领导和学者讲,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目前蒙古语文的补偿教育很难推进,影响了蒙古语文补偿性学习和传承;资金来源并不稳定,国家和政府不重视,目前只能靠热心于此的个人来维持现状。

(四)学校教学语言全部使用蒙古语难实现

蒙古族学校的教师认为不可能实现教学语言全部使用蒙古语这样的假设。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很多学生都不能使用蒙古语流利的交流,也能听不懂,所以没法用蒙古语去教授课程;另一方面,目前蒙古语教材仅仅是在蒙语授课这一部分。因此很难实现学校中全部使用蒙古语文授课。这样的问题经常出现在城市蒙古族“失语”青年身上,对整个蒙古族社会来说也十分普遍。

二、改善城市蒙古族青年的“失语”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政府的行政支持

蒙古语文作为一种独具传承性的民族文化外壳,是值得大力保护和传承下去的。对于失语的蒙古族青年群体,蒙古语文的补偿性教育更是势在必行。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问题导致的经济落后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这些地区流传的宝贵的民族文化是极其值得保护的,蒙古文化也不例外。蒙古语文补偿课的开设,作为一种能帮助文化传承的很好途径是应该得到社会和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的。资金的短缺在教学上的影响是很大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作为一种宝贵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保证该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推广。

(二)拓宽补偿性教育多元途径,提高蒙古族失语青年学习蒙古语文的热情

除了学校的蒙古语文补偿教学外,还应该拓宽这种补偿性教育的其他途径,以增加失语蒙古族青年这一群体接受蒙古语文教学的机会,提高他们学习蒙古语文的热情。

微观层面,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减少一些晦涩难懂的经典,最好加入一些青年常用到的通俗的日常用语,既保证了民间文化的传承,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实际生活中要用到的各种用语,更具有实用性。

宏观层面,拓宽补偿性教育的多元途径,社区的普及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语言和文化主要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以外,有意识地在社区、民间团体中实施补偿性教育。学习教育更应该无时不刻的体现在蒙古族青年的日常生活中,家长作为青年家庭教育的重要角色应该做好敦促和言传身教的义务,这样才能让这种语言自然的融入到这一群体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因此,在改善蒙古族语言文字使用和传承的环境,解决目前中小学中、社会中的蒙古语文补偿教育的困难和问题,除了个体语言文字态度的改变,正视蒙古语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外,更多的是要多方结合,是外在因素的协力改善,包括学校双语教学、家庭语言文字环境及社会氛围等。只有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蒙古语文补偿教育的共存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共存。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戴庆厦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7.

篇3

关键词:古树名木,养护管理,生存状况,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古树名木不仅具有绿化价值,而且是有生命力的“绿色古董”,它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失而不可复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古树被毁意味着一段历史的缺失。因此,古树名木的维护不单单是出于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对古老文明的延续。同时,古树名木对研究千百年来的气候、水土、空气等自然变化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十分珍贵的“绿色文物”,理应像保护出土文物一样保护古树。

1、古树名木的价值

一:科研价值

古树名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生命的文物,是研究植物的绝佳标本,某些甚至是植物进化的活化石。研究一棵树的历史,不仅可从一个侧面佐证人类社会生活变迁的过程,更要的是可以从中发现该种植物对光、气、水、土壤、温度等多种因素的生态适应性,而且可以发现其抗病、抗虫、抗污、抗早、抗涝、抗风、抗冻等生理抗性,从而为我们目前的植物管理和植物引种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景观价值

古树名木,首先是作为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存在的。自然的伟大力量,造就了它们或伟岸挺拔或古朴苍劲或枝叶婆要的身形。而与之同时,生活在城市之中的许多古树名木,因为传奇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记载着一段段或悲或喜的历史,凝聚着人们心头的某种情结,因而它们又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古树名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往往被神化为大自然的精灵,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表达美好祈愿的载体。从另一个角度讲,古树名木的存在,反映了人们对绿的热爱,对生存环境的呵护,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反映了当时树木的养护管理水平,社会群体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程度。古树名木,散发着独特的自然与文化魅力,吸引着人们访古探胜的目的。

三:生态价值

按照植物学的观点,单株树木生态效益的最佳时期,是它郁闭度最大的时期。对于一些长寿树种,我们现在定义的古树名木,正是它发挥良好生态效益的时期。古树名木虽然数量有限,但它们在局部涵养着水源,净化着空气,改善着小气候,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荫护着一方土地一方人。

四、影响古树名木健康的因素

通过对城市园林中的古树名木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对古树的健康状况有基本的掌握,通过对古树名木生长势、生长环境等的观察、探访及对气象资料记载和相关研究资料分析,概括起来,影响古树名木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象或地质灾害:暴风雨及洪水、雷击、台风、地震都会使古树名木遭受损害,尤其是暴风雨、雷击、台风等恶劣天气对古树名木的健康正常生长构成极大威胁,轻者断枝、倾倒,重者导致死亡;(2)周边环境影响:土地板结,树穴过小,根系过多,周边建筑过密等都会影响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轻者营养不良,重者导致死亡;(3)人为因素:城市化建设工程项目及工业化建设项目、废水废气等污染物、人为伤害、车辆撞击等都会使原本就衰弱的古树名木更加雪上加霜;(4)病虫危害:部分古树名木因树势衰弱易遭受病虫侵害。虫害主要有危害大的白蚁及钻蛀性害虫;病害则主要是可导致枝叶干枯、根部腐烂的叶枯病、腐烂病和树瘤等病害;(5)自身因素:随着古树名木树龄的增长,会在外在因素的干扰下,出现内部中空、多枯枝、枝干脆弱等现象。

五、古树名木保护的管理措施

在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中,应让市民充分认识到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性,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目前,不少城市为古树挂牌,与其所在单位或个人签订保护责任书,让单位及个人均参与,以控制人为破坏的现象,保证古树的正常生长。出台相关的条例和管理办法,规范管理,上级包括建设部和各省、市、地、县政府都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和管理办法,对各地方已确定的古树名木,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建立管护责任制度,明确管护责任单位(人),制定并落实管护措施。目前,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多是由树体所在的单位、单位所在的县(区)园林局和县(区)所在的城市园林局共同管理。同时应对古树进入调查,摸清情况,建立相应的档案。调查的内容包括:树种、树龄、树高、冠幅、胸径、生长势、生境(如土壤、气候、周边环境等)、观赏及研究作用、养护管理情况等。同时收集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方面的资料,建立和建全古树资源档案。另外,还应当投入资金保护古树,古树要保护好,就要投入经费和人力做好日常管理。经费是大问题,保护好城市中的古树,必须多方筹集资金,用于日常管理、复壮等工作。资金筹集渠道有:1园林和林业部门每年投入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古树名木的养管。o让单位、企业或个人认养古树,每年出一定资金对认养树进行养护管理。

四:加强古树名木养护的措施

一:保持生态环境

在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中,正对古树的生长特点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其的影响,应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实现科学管理和养护;使古树生长的各项环境指标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在坡林地环境的古树应有下木和地被植物伴生的自然生态环境,应对坡坎进行加固、防止水土流失,平地古树林地应适时适地栽种豆科地被植物,浇水应1次浇透浇足,暂不使用再生水浇灌古树;古松树冠垂直投影范围内严禁种植核桃树、接骨木、榆树,以避免对其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除对古树生长有利的部门植物可适量保留外,必须对古树周围生长的阔叶树、速生树和杂灌草进行控制;应保持土壤的通透性,在树冠垂直投影外沿 3m 范围内,禁止动土或铺砌不透材料,各种施工范围内的古树必须在其保护范围边缘事先采取保护措施;在古树根系分布范围内,严禁设置临时厨房或厕所等有污染气体、液体的设施和排放污水的渗沟,严禁在树下堆放污染古树根系,土壤的物品,如石灰、撒过盐的积雪,人粪尿、垃圾、废料或倒污水等。

二:防治虫害、加强水肥管理

由于古树生长时间太长,因而抵抗环境和虫害的能力较差,常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如绣病、双条杉天牛、白蚁、红蜘蛛、蚜虫等害虫,要及时组织防治。根据树木的需要,及时进行施肥,施肥时期应扣紧树木的物候期,并依肥料的种类而具体确定,并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当土壤质地恶化,不利树木生长时,可进行换土,将树冠投影圈内的土壤分批用好土更换,换土时不能伤根太多;在地势低洼或地下水位过高处,要注意排水,当土壤干旱时,应及时补水。也可根据需要对树木进行喷水,满足树体对水分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清洗树体。

三:树洞修补

古树的衰老外力因素的损伤,使木质部腐烂蛀空,造成树洞,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树体伤口长久不愈合。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极大,除有特殊观赏价值的树洞外,一般应及时填补,先刮去腐烂的木质,用硫酸铜或硫磺粉消毒,然后再空洞内壁涂水柏油防腐剂,为恢复和提高观赏价值,表明用 1.0:2.0 的水泥黄沙加色粉面,按树木皮色皮纹装饰,较大树洞则需要用钢筋水泥或填砌砖块填补树洞并加固,再涂以油灰和粉饰。

五、结语

古树名木是城市园林中的“瑰宝”,随着古树名木资源的日渐稀有,只有不断加大管护力度, 建立管护责任。落实管护资金, 才能把老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再留给后人, 发挥其融纪念、观赏、研究为一体的自然史书作用, 延伸其在城市园林中集传承性、完整性于一体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土地利用效益;城市化;耦合协调;河谷型城市;中国西部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河谷型城市是城市建成区主体或者核心部分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并且发育受到河谷地形及周围山地或丘陵较为强烈的直接限制的城市[1]。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人口和产业在河谷地区快速集聚,但由于缺乏对河谷型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认知,盲目沿用平原城市的建设模式,导致河谷型城市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严重短缺等一系列人居环境问题[2]。如20世纪60年代兰州开展的填河造地,20世纪末重庆江北新区大规模的开山填河等,都是迫于土地资源短缺而做出反自然的发展行为。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利用效益影响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二者协调驱动才能实现城市持续快速发展,所以如何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益也成为诸多学者探索的热点。20世纪初期,韦伯[3-4]率先提出城市工业用地的基本理论,认为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必将导致大量人口、产业集聚,城市土地更为稀缺。当前,国内学者针对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进行了较广泛的探讨,但是,已有研究多关注中国东中部发展较好的城市或区域,如范辉等[5]采用分值计算法,研究了浙江省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时空演变格局。叶敏婷等[6]以深圳市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时间动态与空间分异的探究。周丹等[7]使用变异系数法等,对陕西省2001年~2010年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国内学者尚未对西部城市,尤其是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问题足够重视,并且二者发展现状、规律与主要矛盾尚不明确。

基于此,本文选取中国西部7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以期探讨中国河谷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规律,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1 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测度

1.1 研究区选取

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条件催生了大量河谷型城市在西部地区集聚[2]。本文根据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发展现状,选取兰州、西宁、天水、延安、攀枝花、自贡和宜宾等7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图1)。以上城市均为地级市,享有较高的行政地位,是该市域的经济中心,并且拥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土地利用效益是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等的综合效益,城市化水平也是由人口、经济、社会等多要素构成的复合运行系统,因此,进行定量测度与评价时,应结合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多方面因素。本研究通过借鉴相关文献[8-16],结合河谷型城市现状和发展前景,遵循科学性、系统优化、可比性、动态性、代表性等原则,选取相对指标和单位强度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指标评价体系(表1),力求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土地利用效益及城市化水平。基础数据来源于1996年~2013年各城市统计年鉴。对于极个别缺失数据,以线性回归的方式补充。

1.3 评价方法

1.3.1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指标量纲各不相同,因此本研究选用离差标准化[16-17]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便于直接进行运算和比较。

1.3.2确定指标权重

由于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评价结果影响显著,为了避免指标权重的主观性,本研究结合马利邦等人的研究方法[18],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因充分考虑了因子的均衡性,本文认为准则层各因子对目标层因子有相同贡献,权重值应相同。因此,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子系统中准则层各因子的权重均为0.3333,城市化水平子系统中准则层因子的权重均为0.2000。

2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发展研究

2.1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根据7个城市在1995年~2012年间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数(图2)可以得出,7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虽有波动,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城市总体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数年均增幅为0.57,增幅显著。说明近年来多数河谷型城市在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对于土地的整体利用水平正在提升。

自贡市和延安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虽有大幅增长,但波动明显:(1)延安市土地利用效益在1997年出现由0.1739至0.4776的大幅增长,在1998年~1999年间,骤减到0.2347。究其原因是生态效益由0.0472增长到0.8770后降至0.4430的快速化引起土地利用效益剧烈波动。(2)自贡市1996年~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数缓慢增长,但在2005年突然出现下降。这是由于社会效益由0.5557下降到0.0101。2005年自贡市开始实行《自贡市城市中心区市场总体规划(2004―2020)》,对城市建成区的人口、道路、区划做了大量调整,导致该年内土地利用效益下降,但之后该市土地利用效益因社会效益的大幅提升表现出较快上升趋势。这一波动说明社会效益虽然短时期内将限制土地利用效益的发展,但从长远看,提升社会效益对促进土地利用效益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2.2 城市化水平评价

对7个河谷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子系统准则层因子进行评价(图3),所得结果表明:1995 年~2012年间,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数虽有波动,但整体呈明显的增长趋势。除天水市外,其他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数均达到0.75以上,处于较高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天水市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数在七个城市中处于较后位置,但也表现出平稳小幅增长趋势。

2.3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评价

根据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协调系数(图4),整体来看,各城市耦合协调系数大体呈上升趋势,且增幅巨大。2012年,各城市耦合协调系数均在0.8以上,进入协调发展阶段,其中,兰州市、攀枝花市、延安市、宜宾市和自贡市5个城市耦合协调系数更是达到0.9以上,成为优质协调。而在1995年,除兰州外,其他6个城市均处于失调衰退阶段,表明当时西部河谷型城市并未注意到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缺少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土地使用效率低等问题。该7个城市虽然起步较低,但到2012年,二者的协调度发生了巨大改变,由此可以看出,河谷型城市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地整体利用水平,二者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土地短缺问题。

另一方面,截至2012年,各城市的耦合协调系数均处于0.89~0.93之间,城市间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系数差异性降低,呈现出逐渐收敛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西部河谷型城市的经济市场环境不断完善,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水平逐渐提升,所以使得西部河谷型城市目前处于相对均衡发展、较为健康的发展趋势。

饶映雪等[20]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得出该市2005、2008、2011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系数分别为0.6011、0.7607、0.8582,刘善开等[21]发现厦门市2003、2007、2010年二者耦合协调系数分别为0.55、0.60、0.73,而西部河谷型城市的耦合协调系数在2005年~2012年间大体处于0.5215~0.8666,由此看出,东中部平原城市与本研究得出的西部河谷型城市耦合协调系数增长速率相差不多。

2.4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相互作用关系

根据灰色关联模型测得结果(表3),7个河谷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指标层各因子对土地利用效益的灰色关联度在0.6572~0.9106之间,关联性较大,但各因子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联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具体来看,非农业人口比率对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影响最大,关联度在0.7560~0.9106之间,该因子反映了人口城市化水平,表明降低用于第一产业的土地和人员所占比例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有重要作用,因此,将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调整产业结构并进行优化,增加经济效益,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增长有着积极作用。万人公共图书馆藏书等五项社会城市化准则层因子对城市化水平影响较大。这是由于社会城市化准则层因子代表了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土地的整体规划和利用效益为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由表4可知,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层各因子对城市化水平灰色关联度在0.6283~0.8822之间,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其中,地均第一产业产值、地均第二产业产值、地均固定资产投资等代表城市经济效益等因子影响最为明显,而经济是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仍是首要任务。另外,生态效益中各因子与城市化水平关联度均在0.7以上,影响较为明显。生态环境条件是制约与支撑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河谷型城市由于受自身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进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资源条件极为依赖,但随着近年来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方式的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城市的生态效益均出现大幅上升,无疑对各河谷型城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数在1995年~2012年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大。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协调性上升。在1995年~2012年间,七个城市的协调性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生态水平差异缩小,城市间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系数的差异性也随之减小。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对城市化水平影响最为明显,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加大企业资金投入、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等措施可能会使土地利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中非农业人口比率和社会城市化准则层因子对土地利用效益影响最大,所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均会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理论上,由于河谷型城市较平原城市土地更为短缺,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土地资源的渴求程度更高,随着用地面积的扩张,耦合协调关系的增长速率应明显快于平原城市。但通过与已有研究相比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河谷型城市与东部平原城市相比,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的评价指数的增长速率并无明显差别,这主要是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作用的结果。西部河谷型城市,受空间区位、自然环境和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对土地的渴求程度也随之被弱化,导致西部河谷型城市与平原城市相比,耦合协调关系的增长速率并无较大差别。另外对于西部河谷型城市来说,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城市化水平,提升土地利用效益仍是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钣来.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研究[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2] 杨永春. 河流文明-河谷型城市生长与建设原理[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

[3] Philip Mccann, Stephen Sheppard. The rise, fall and rise again of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J]. Regional Studies,2003,37(6-7):649-663.

[4] Klaassen L H.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relationships in location theory[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1966,16(1):123-128.

[5] 范辉,刘卫东,吴泽斌,等. 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f调关系评价[J]. 经济地理,2014,34(12):21-28.

[6] 叶敏婷,王仰麟,彭建,等. 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及其区域分异[J]. 资源科学,2008,30(3):401-408.

[7] 周丹,张勃,张春玲,等. 陕西省2001-2010年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J]. 水土保持通报,2014,34(2):240-244.

[8] 仇娟东,赵景峰,吴建树. 基于耦合关系的中国区域土地利用效益水平测度[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103-110.

[9] 吴得文,毛汉英,张小雷,等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J]. 地理学报,2011,66(8):1111-1121.

[10]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 地理学报,2005,60(2):237-247.

[11] 邱士可,王莉. 城市规模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3):110-113.

[12] 席娟,张毅,杨小强. 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7(1):117-123.

[13] 鲁春阳,高成全,杨庆媛,等. 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1):120-125.

[14] 彭建,蒋依依,李正国,等. 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3):204-309.

[15] 武京涛,涂建军,阎晓,等.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机制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8):42-45.

[16] 张明斗,莫冬燕.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4,36(1):8-16.

[17] 王雨竹,徐培玮. 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1):200-204.

[18] 马利邦,牛叔文,李怡欣. 甘肃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量化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17(5):52-58.

[19] 李国柱. 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0] 饶映雪,戴德艺,刘成武. 武汉市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6):238-241,282.

[21] 刘善开,韦素琼,高月华,等. 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例[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2):96-105.

The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land use benefits and urbanization of valley city in Western China

BAI Shuo1, YANG Yong-chun1,2, SHI Kun-bo1, YANG Xin-ao1, LIU Yu1

(1.College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Systems,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nzhou 730000, China)

篇5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多元评估

多元智能评估的主体是学生,评估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主要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8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引人多元智能评估,是为了对学生的多种智能进行科学准确地评价,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和家长认可我们的教学评估。正如戴维·拉齐尔所说的:“评估应该是一个增加学生学习信心、强化学生学习动力以及重视学生学有所成的机会。”

因此,我们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引人多元智能评估理念,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为主线,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引入多元智能评估的意义

职业技术进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综合基础知识较多、实践操作较强和能力运用较广的一门课程。它需要学生掌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必须用到的园林美学、造园理论、规划设计等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自然观察、语言表达等基本素质,以及熟练运用数学逻辑、CAD制图等基本能力。因此,要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科学全面的素质能力评测办法。

在园林专业教学中引人多元智能评估就是为了突破传统的纸笔测验考试(体现语言和数学逻辑两种智能)的局限,客观地考察学生多种智能和综合素质,更全面地检测学生在园林专业的理论素养和技能水平。引入多元智能评估的理论与实践,能准确地测评学生的学习收获,检验实际教学成效,同时也能让教师有针对性地拓展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让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所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技能。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园林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与当前我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相符合。

二、多元智能评估的原则

1、建立评估的多元化原则。

多元智能评估不仅是评估智能的多元化,还包括评估体系的多元化、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针对学生各种智能培养设计多元化的评估指标,还要综合运用各种评测手段现实评估体系的多元化,更要动员多方力量、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具体实践中,可组织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议等场景活泼、氛围活跃的多种评估形式,也可组织教师、家长及专家学者在适当阶段参与评估,形成多视角、不同知识结构的评估体系。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家长理解、重视并协作我们进行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通过专家的指导,更直观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作品设计方案的不足和能力素质的缺陷,从而有利于我们开展针对性教学,对学生进行有目标的拾遗补漏。

2、建立评估的发展性原则。

科学的教学评估应有发展的测评理念,运用发展的评估指标,对学生进行动态地智能素质测评,从而获得学生的真实情况。我们引入的多元智能评估体系强调在学习中进行评估,在评估中进行学习,融评估于学习当中,而不是如以往那样将评估从教学活动中孤立、分离出来。针对《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可按课程的内容制定出不同的项目工作任务情景,对每一个工作任务建立学生的智能评估档案,评估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作品的质量。如“屋顶花园设计”,要求学生能结合园林造园理论进行设计构思,绘制屋顶花园的平立面图、效果图和施工图,学会编制设计说明书。由于完成这项工作任务需要一段过程,对学生进行的智能评估随着工作任务的进展也是在变化的,评估结果在不断变化中形成智能发展曲线。学生能依据各项智能发展曲线不断完善自己,谋求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这种多元智能评估是一种过程性评估。

3、建立评估的高效率原则。

高效率的多元测评是科学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关键。因此每一次评估都应当慎重,充分考虑到评估所产生的各种后果,使评估起到最大的激励作用。重点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确立多元智能评估的目标、要求和实施办法,从教学初期建立学生的各项智能评估档案,并坚持多元智能评估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二是善于在评估中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运用多元智能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多挖掘学生的优点,多表扬学生的强项,有利于从一开始并持续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觉进行多元智能锻炼的积极性。三是掌握统一的标准。学生是一个爱比较的群体,只有标准统一,评估才客观属实,对学生才有说服力。要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提高了某种智能,就能获得教师的肯定。四是善于对评估结果的修正。评估内容、体系、形式、角度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容易形成评估结果的差异,因此适时对评估程序和结果进行复核,充分考虑学生、家长或其他方面对评估反映意见较大的问题,并给予合理地解决和修正,这样才能适时把好评估的质量。

三、实施多元评估的具体实践

为了探索多元智能评估在职业技能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我们着重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教学中进行了三年的尝试,我们认为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元智能评估,能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智能强项,锻炼弥补学生的智能弱项,引导学生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最终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以《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教学为例,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多元智能评估。

1、建立学生的智能发展档案。

根据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课程教学要求,将教学任务划分为园林五要素造景设计、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小型园林绿地设计、园林景观模型制作等5个方面,并对每一个工作任务建立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作品评估表,综合形成学生的智能发展档案。

2、科学制定智能测评指标。

根据《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教学内容和技能培养目标,设计如下五个指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详见附表)。一是学生个体的智能特征。从多元智能的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8个主要智能要素,通过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多元智能的强项、弱项及发展倾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制定后期的学习目标。评估中,要着重注意每个同学在不同的工作阶段表现的智能强项不一样,随着工作任务的发展,智能的发展也在变化。教师应当通过情境化评估和过程化评估及时掌握学生的智能特征,鼓励学生发挥强项,弥补弱项,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重点考察学生造园理论在园林绿地设计中的运用,要求学生熟悉行业规范与管理,具备手绘与计算机绘图能力,能进行设计任务书的编制,能完成小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三是图纸作品和模型作品的质量。主要通过评价学生的作品,评估学生的创新与想象力、美学判断能力与技巧、视觉空间感受等。要求所绘图纸应符合国家标准,园林五要素配置合理,图面整洁美观,模型比例恰当,生动逼真。四是文字编辑与交流能力。主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设计作品的汇报与交流,评估学生语言归纳与交流能力。具体表现为作品的名称与主题是否确切,作品的设计任务书编制是否规范,汇报演讲能力是否突出等。五是自我反思能力。他人评估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是被动的,而自我评估是一种主动式的促进。自我反思即学生回顾已进行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评估进展、提出改进方案或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的能力。通过自我评估,能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智能的强项和弱项,形成自我反馈,进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3、做好评估的跟踪、综合与反馈。

建立评估结果的跟踪、综合与反馈制度,定期整理学生智能发展档案,综合分析各项教学实践对每一个学生的成效,制作学生各项智能发展曲线。同时,学生智能评估结果应定期选择适当场合与学生、家长进行反馈,并作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接受学生的质询。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上的演讲[J],人民教育,2003.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David Lazear,落实多元智慧教学评量[M],郭俊贤,陈淑惠,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0.

[4]张国祥,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活动设计[J],学前教育研究,2003.

篇6

这个暑假我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有很深的感受,中华成语故事是文明智慧的源泉,思想文化的结晶。汉语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枝独秀的奇葩。在文字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生动形象、意境深奥的效果,这也是其他语言文字难以比拟的地方所在。

我从“不自量力”的成语中学到了:要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过高估计自己。

我从“大公无私”中学到了:要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才能受人爱戴。

我从“悬梁刺股”中学到了“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大器之材。感受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一个成语故事往往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个哲理。我要以史为鉴,学习古人的智慧,时时反省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小豆丁:王铸镔

成语故事读后感二

暑假里,我看了许多书,其中《成语故事》这一本书深深地吸引着我,它是由一个个典故组成的,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精彩的小故事。印象比较深的有《迷途知返》、《守株待兔》……

《迷途知返》这个故事讲的是:在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联合攻打袁术,袁术败走扬州割据一方。这时汉朝已将土崩瓦解,袁术看到这种形势欲乘机称帝,于是他极力拉拢好友陈珪,然而陈珪反对袁术称帝,并劝他说:迷了路只要知道返回还可以避免灾祸,但是袁术不听劝告,最终自食恶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这样才能不犯更大的错误。

《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种庄稼的人看见了一只兔子在树桩上撞死了,他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一只兔子。

然后他就每天在树桩旁边等,庄稼也不管了。最后兔子没再出现,禾苗也都枯萎了,他也饿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好吃懒做,要靠自己的劳动,不能坐等天下掉馅饼,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会有收获。

与此同时,我也很佩服先人的聪明才智,能够想出这么多典故来。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受益良多。

——四(3)班 董伟希

《成语故事》读后感三

三一班孙萌萌

成语是我国最经定典一种文化,我最喜欢成语故事了。

老师布置我们暑假里好好读书,写好读书笔记,我就找了一本《成语故事》细细品读起来。

在成语世界里,我认识了心口不一的叶公;明白了“刻舟求剑”的愚蠢;领略了“守株待兔”的迂腐;见证了“掩耳盗铃”的可笑......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位“闻鸡起舞”的祖逖。

祖逖是我国晋朝时候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想为国家效力,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听到鸡叫声,受到启发,决心练就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于是他和好友刘琨一起练习武艺。这样,无论是凌烈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他们都坚持练习。

由于本领高强,祖逖当上了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篇7

我兴奋极了,连忙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津津有味地读着,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首先,我会将一个成语故事读两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理解这个字的意思,然后,我会想故事中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么做有什么目的,接着,我会根据成语的故事理解成语的意思,再对照书中的意思看看自己意思的区别,最后明白道理。

我喜欢看许多这里面的成语,例如坐山观虎斗:

出处

《史记·张仪列传》

两虎争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释义

比喻对双方的争斗采取旁观态度,等待机会,从中取利。

故事

有一年韩国与魏国打仗,很长时间,不分胜负。秦惠王打算派兵援助,他想听听大臣们的意见,陈轸说:“从前有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就想举剑刺杀它们。旁边的人劝他说:“你不必着忙,你看两只老虎在吃牛,一会儿把牛吃光了,它们必然会争夺,由争夺而引起搏斗,结果大虎受伤,小虎死亡。到了那时候,你再将那只受伤的大虎刺杀,岂不是一举而得到两只老虎吗?”

篇8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1

  我读的这个成语故事叫做《邯郸学步》!

  古时候,在赵国都城邯郸,每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雅,个个风度翩翩。有个小伙子住在燕国寿陵,他想去邯郸学上几招,回来显显本领。他终于到了邯郸,看见没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美,之后他就每天上街学人家走路。总是这次觉得这个人走路好看就学这个人走路,一会儿觉得那个人走路好看又学那个人走路。最后什么都没学会,就连自己本来怎么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机械的去模仿别人,不但学不会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

  这一次,我就跟这个小伙子犯了一样的错误,我爸爸教我学毛笔,叫我先练横,我才练了三天,就想练竖,连着连着就又想练点,最后什么都没学会,爸爸生气的说;“做什么事都这么三心二意,这样能学好什么?”我跑到小房间把门用力的一关,趴到了床上,嘴里嘀咕着;“只不过是一个毛笔吗,有什么好计较的,切!”

  就这样,我跟爸爸僵持了一天没说话了,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跑去像爸爸道歉爸爸也原谅了我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们又开始学毛笔,听了爸爸的话,我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了。

  我一定会好好学,把毛笔学会,不会再三心二意了。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2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县长,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平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这个故事主要讲: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叶公。叶公非常喜欢龙,又因为他生活在富贵家庭中,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上等的,所以他的衣服上、帽子上、鞋子上、家里的柱子上、被子上、枕头上……家里上上下下的东西,都刺有龙的图案。一转眼,五年过去了。这五年里,叶公一家平平安安,生活地非常幸福。

  可是,叶公一家并不知道: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公一家既然这么喜欢我,那见到真龙……岂不是更喜欢了吗?好!就这么决定了,我明天下凡去见一见那个名叫叶公的人!第二天,真龙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透过窗户看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叶公,叶公也被这如此巨大的呼吸声吵醒了,一看,两眼直冒金心,吓晕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欢某样东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某样东西,所以小朋友千万不要学叶公哦!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4

  成语跟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我们说话就会经常说到成语、其次就算是做游戏也有像成语接龙这样的游戏,举个例子守株待兔、兔死狐悲、悲痛欲绝等等。中华成语千千万,我最近通读了一本叫《成语故事》的书,受益匪浅。

  《成语故事》这本是顾名思义就是由许许多多成语故事组成的,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有几个,如掩耳盗铃、老马识途、亡羊补牢等。我觉得真正能让人理解意思悟出道理的又通俗易懂的应该是它们几个。

  “掩耳盗铃”从表面意思来看,应该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他讲了一个人去偷一个大户人家的铃铛,他以为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别人就不会听见,他真是太笨了。可是在我们面对许多没有做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常会本能的选择逃避,选择隐瞒,但“自欺欺人”是不对的,这会让我们养成撒谎的习惯。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坏孩子。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人他一天丢了一只羊,这只羊被狼吃了,他却没有把羊圈修好,第二天他又丢了羊,这才把羊圈修好。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看到了自己的错误,就马上改正,不要知

篇9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呢?笔者谈谈看法。

一、汉字激趣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领略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国学基础。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中国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

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仅从形体的变化,而且到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学”字金文为“”,上面两边是两只手,表示合力办学;中间是金“爻”,表示读音;下边是个房子,房子里有个“子”,表示教孩子读书。所以,“学”本来意思是学习,引申为学校。另外,还可以科学地安排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针对现在电脑、手机流行,让学生写好字,书写端正、工整,教师面临着重大的责任。写字教学中可融入书法教学,因为汉字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美,日常教学中可每周安排一两个课时进行写字教学,要求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规范。

二、诗词吟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诗词的重要作用。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国学诗词进行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让学生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国学和古诗词,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惜时;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可见,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三、故事熏陶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是孩子的共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粒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成语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故事给学生以知识、以梦想、以信任、以效仿、以思索、以警觉,给学生讲故事,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如“任重道远”成语解释: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教师在课堂中可这样说这个成语故事:曾子的学生问曾子:“读书人应该怎样做人?”曾子回答:“必须刚强而且有毅力!因为读书人要励志治理天下,这任务非常重大,道路非常遥远。我们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奋斗终生――正可谓任重道远!”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成语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表演的过程正是对成语的理解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成语教学 策略

从“记成语、玩成语、用成语”的角度研究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挖掘教学资源让成语这一文化瑰宝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提高成语教学的效果。

一、听成语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成语很多起源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佳话等,这些成语故事寓意深刻、生动有趣、富有哲理。而且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专门开设“成语故事听读游戏活动”,对学生循循善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习惯听到喜欢听再到乐于听,从接触成语、熟悉成语再到学习运用成语,通过成语学习“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倾听行为技能,使学生学会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说成语锻炼表达能力

学生在长期的看成语、听成语之后就会对成语进行消化转化为说成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事务说出与其相关的成语。当看到天空的时候可以联想到海阔天空、风和日丽等,说出一些与天空有关的成语,当春游的时候可以说出例如春暖花开、春风满面等成语。引导学生将听到的成语故事进行复述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不断开展“说成语比赛”“讲成语故事”“看图说成语”“看动作猜成语”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讲故事,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能力。例如在小学课堂上开展“说成语、猜历史人物”的活动,以组为单位通过说成语猜主人翁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成语的熟悉程度,使学生对成语认识、理解更加深刻。

三、画成语进行知识迁移

“画图是一件很有教育价值的游戏,小孩子既可以因此发展他的思维,又可以学到许多知识,”通过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这句话可以得出画图其实就是知识的一个迁移过程,中国的成语形成都离不开人物、动物、植物并且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所有成语都能够通过画面来表现。在成语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成语进行绘画创作,通过画面来表现成语。这样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程度,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如当学习了“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将成语中的狐狸、老虎的动作表情描绘出来,这样就在无形中将抽象的成语变成了生动的画面。此外,老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画成连环画进行展出,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成果。

四、易于理解

中国古代的成语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其中不乏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典籍作品等,对于小学生来讲理解比较困难,但成语必须理解之后才能正确运用,所以本人总结了以下两种方法供语文教学参考、交流。

第一,以动画片的形式对成语故事进行演示与讲述。例如指鹿为马主要讲的是赵高的故事,鞠躬尽瘁讲的是诸葛亮的故事,刮目相看讲的是吕蒙的故事,讲这些成语故事中相关的人物以及所发生的的故事制作成动画片供学生观看,并在观影过程中对成语进行讲解,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二,现场还原法,例如在学习“争分夺秒”这个成语时,可以通过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直观形象的体会成语的含义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老师还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告诉家长经常在晚上睡前给孩子讲故事可以帮助其学习成语等方法,诸如此类。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成语的内涵,正确的运用成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归纳总结

首先要做到善于积累,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由于成语数量较为庞大,学习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成语全部记下来是不可能的,学习过程中切记不要急功近利,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可以互相监督,贵在坚持,每天学习几个成语日积月累必然会提高自身的成语水平。

其次,要多听多记,老师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规定学生的记忆时间,在记忆后及时进行听、说、读、写、以及运用可以巩固学习成果。

最后,是要对成语进行分类总结、归纳。例如将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含有人体部位的成语例如“从头到脚”等、形近或是同音类易写错的成语、与生活想息息相关类成语统一进行归类,运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对成语进行学习,进而提高成语水平。

六、结语

对成语知识进行梳理在趣味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必然会学好成语,学好成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阅读和写作都大有益处,应带头使用成语,形成使用成语的氛围学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成语,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是写文章时要鼓励他们运用成语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能力训练他们的思维,也能显出他们丰富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功.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朱妹.小学成语教学策略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08).

[3]龚肖.在刁学语文开展成语教学的研究策[J].教育观察,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