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折纸范文

时间:2023-03-25 08:3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折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折纸

篇1

儿童折纸飞机的教程

一,把纸铺在桌子上对折,然后展开。

二,对折两个角。

三,把两个对折的角横着对折。

四,这样再次对折。

五,这样子。

六,把纸飞机反过来,然后对折两侧。

篇2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支架外固定

儿童胫腓骨骨折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或皮肤软组织缺损,是小儿骨科治疗的难点[1]。我院自2007年2月至2010年2月分别应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小切口开放复位,闭合穿针采用混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儿童胫腓骨骨折51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51例,男36例,女15例,年龄2~13岁,平均7岁。其中交通事故23例;跌倒伤8例;机械绞扎伤20例;横型骨折17例,斜型、螺旋型、粉碎型骨折34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软组织缺损。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给予手法复位石膏固定15例;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19例;小切口开放复位后,混合式外固定支架外固定17例。

1.2.1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15例 15例闭合性骨折患者经手法复位骨折对位好且稳定者行长腿石膏固定4周,之后改为短腿石膏固定,并开始功能锻炼。再根据复查情况决定去除石膏时间,一般为4周,共8周。

1.2.2 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19例 9例开放性骨折患者行清创处理,同时行钢板内固定。另外10例患者全部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中使用加压钢板,并将钢板置于胫骨内侧。术后不使用外固定,早期进行床上功能锻炼。根据X线复查情况再决定下地活动的时间。

1.2.3 小切口开放复位后,混合式外固定支架外固定17例:患者经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后,选用混合式外固定支架。全部患儿均采用小切口直视下骨折手法复位后进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处理嘱患者抬高患肢,选用适当抗生素,外固定针眼处用75%酒精滴1~2次/d,术后1周即嘱患儿开始患肢功能锻练,6周后开始由家长扶持下床活动[2]。

1.3 治疗结果 51例患者经术后6个月至2年随访,骨折全部达到临床愈合,愈合时间8~24周。下肢无短缩、旋转及畸形愈合,功能良好。其中2例开放骨折患者创口皮肤少量坏死,经换药处理后伤口愈合。1例患者1年6个月后延迟愈合。临床疗效满意。

2 讨论

胫腓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3.7%,多见于儿童、青壮年。胫腓骨双骨折最多,胫骨单骨折次之,单纯腓骨骨折少见。骨折常发生在胫腓骨中下1/3段。发生胫腓骨骨折后如果处理不妥当,常易致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持重功能障碍。石膏固定符合现代生物学固定的要求,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应用石膏固定时多需固定骨折邻近关节,所以它限制了关节运动,长时间固定就可引起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甚至严重的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但如果固定时间太短,范围不够又影响治疗效果,过早拆除石膏又会发生骨折移位或骨延迟愈合,甚至骨不连接。股骨骨折内固定选择,取决于骨折部位及类型,如为狭窄部,横行或短斜面稳定性骨折,可首选梅花髓内针内固定,狭窄粉碎,多段骨折,或股骨上1/3及中下1/3的不稳定骨折,应首选交锁钉及髓内扩张自锁钉固定。交通事故伤导致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骨折移位明显,骨折块间多有软组织嵌入,这导致闭合复位较困难。因为勉强闭合复位难以达到满意复位效果,同时反复复位常会导致更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这种情况下利用小切口开放复位,混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就使得操作简便,软组织剥离范围小,对骨折处血运影响小,同时有利于开放性骨折伤口的观察和处理。混合式外固定支架可提供非常牢固的固定,防止骨折在三维方向移位。由于固定效果非常可靠,采用此类支架固定的患儿早期即可下地活动。混合式外固定支架可通过调整钢针布局、数量、直径、跨度和连接器结构部件而改变固定结构的力学性质,实现调控骨愈合力学环境,促进骨愈合,控制和改变骨形态,治疗伴有严重软组织创伤的复杂骨折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通过本研究得出,本组51例儿童胫腓骨骨折患者,根据不同的骨折情况,决定选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或小切口开放复位后混合式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患者骨折全部达到临床愈合,疗效满意。故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小切口开放复位混合式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儿童胫腓骨骨折疗效确切,具有操作方便、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优点,非常适用于儿童胫腓骨骨折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李博,张围书,刘军,等.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分析.河北医药,2011,33(2):226-226.

篇3

【关键词】 可吸收棒; 肱骨外髁骨折; 桡骨颈骨折

Absorbable Stick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Humeral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 and Fracture of Neck of Radius/LI Yu-chun,YANG Bin,WANG Zhen-yu.//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31):091-09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ildren humeral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 and radial neck fracture treatment,and to avoid the epiphysis two injury.Method:The clinical of 16 cases of children’s fracture of external condyle of humerus,12 cases of radial neck fracture was performed through a common fracture classification,identify the need for surgical operation treatment for children,usually taken the operation approach,are anatomical reduction after application of absorbable fixation.Result: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2.5 years,mean age 6.5 years,two cases were after 4-6 weeks of healing of bone.Found no fracture displacement,nonunion or delayed fracture healing,cubitus valgus deformity,bone necrosis,radial head morphological abnormalities,traumatic arthritis,myositis ossificans occurring,fracture healing,elbow flexion and rotation function.Conclusion:Absorbable fixation,can avoid pin tract infection,to avoid a two operation to take out,and absorbable stick good histocompatibility,no rejection,no stimulation of tissue toxicity and side effect,effective support time of 8-10 months,3-5 years completely degraded in vivo.

【Key words】 Absorbable stick; Humeral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 Fracture of Neck of Radius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dao O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Hospital,Qingdao 266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56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及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的常见骨折,采取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亦多种多样,但这两类骨折均有出现骨骺损伤可能,或手术造成儿童骨骺医源性损伤可能,所以选择内固定物尤为重要,避免造成患儿骨骼的发育畸形或生长发育的停滞[1],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选择可吸收棒应用于两类骨折治疗。笔者所在医院于2004年3月-2011年5月收治两类骨折患儿应用可吸收棒治疗,其中16例肱骨外髁骨折、12例桡骨颈骨折,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女5例,男11例,最小3岁,最大9岁,平均5.8岁,均为肱骨外髁Ⅱ~Ⅳ度骨折。12例桡骨颈骨折:女4例,男8例,最小5岁,最大8岁,平均年龄6.5岁,桡骨颈骨折,翻转移位成角。16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X线表现为:Ⅱ~Ⅳ度骨折,属于salter-HarrisⅣ型骨骺损伤,经手法复位失败后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12例桡骨颈骨折X表现为:桡骨颈骨折,骨骺分离成“歪戴帽”状,最大与桡骨纵轴呈90°角,经手法复位失败后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1.2 手术方法 内固定材料:日本郡是株式会社制造,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棒,规格:2 mm×50 mm。(1)肱骨外髁骨折:臂丛或全身麻醉,仰卧位,驱血后取肘外侧纵形切口,长约4~6 cm,与肱桡肌与肱三头肌之间进入,游离并显露骨折,清除断端血肿,解剖复位后,以两枚直径2 mm克氏针钻孔,穿入两枚2 mm×5 mm可吸收棒固定,可吸收棒之间夹角约30°。冲洗伤口缝合,石膏屈肘固定4周,功能锻炼[2]。(2)桡骨颈骨折:臂丛或全身麻醉,仰卧位,驱血后取肘后外侧切口,长约4~6 cm,游离并显露骨折,细心保护骨膜,清除断端血肿,复位后,从桡骨头边缘至对侧斜下方以两枚2 mm克氏针分别钻孔,穿两枚可吸收棒固定,冲洗伤口缝合,石膏屈肘固定4周,功能锻炼。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随访2~2.5年,两类病例结果均在术后4~6周骨性愈合。随访1年未发现有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或骨折延迟愈合、肘外翻畸形、骨坏死、桡骨头形态异常、创伤性关节炎、骨化性肌炎,手术伤口愈合良好,骨折愈合好,肘关节屈伸及旋转功能良好,取得了满意疗效。术后采用Mayo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分为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3],其中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优13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桡骨颈骨折患儿优11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两类病例患儿共28例,无异物反应现象,无深部感染。

3 讨论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及桡骨颈骨折较为多发,为关节内骨折,伴随骨骺损伤,如不能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会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以及“鱼尾状”畸形,肱骨外髁增大,桡骨头骨骺早闭,关节屈伸及旋转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故切开解剖复位十分关键[4]。固定材料方面,首先要考虑避免继发骨骺损伤,不能选择直径2 mm以上的克氏针,克氏针留于皮外易出现针道感染伤口不愈合,而留于皮内则要二次手术取内固定;钛钉或钢钉加压作用良好,固定牢固,但易加重骨骺损伤,且需二次手术取出。可吸收棒固定,可以避免钉道感染,避免二次手术取出,且可吸收棒组织相容性好,无排斥反应,对组织无刺激及毒副作用,有效支撑时间8~10个月,3~5年在体内完全降解。但可吸收棒的缺点是强度相对低,无加压作用,临床应用中要两棒成角度固定,以免骨折块松动、骨折移位而造成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总之,可吸收棒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及桡骨颈骨折的治疗上,疗效满意,切实可靠。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58.

[2] 朱通伯.骨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6.

[3] 侯金永,孙磊,杨茂清.Ⅲ、Ⅳ型肱骨外髁骨折的微创治疗[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6):54-55.

篇4

这个世界之所以灿烂,不是因为阳光而是因为你的微笑。

成为文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已经一年多了,这一年来我参加了青协组织的多项志愿活动,并因也认识了许多以前素不相识的人。作为一名志愿者让我感到无比荣幸和快乐。当我用心付出,用心感受时,便发现:其实,爱,无处不在。

还记得,2010年的秋天,我加入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团队。我们文法青协与建工青协联手组织志愿者们去**十一小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之旅。

爱的旅程,让我发现,使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在去的途中,我们志愿者在车上一起折爱心纸鹤、飞机等,还一起练习要表演的歌唱节目。这令我顿感人生的温暖,因为,心灵有了温度。一小时车程后,我们到达目的地,找到了各自要关爱的对象。我关爱的小朋友是五年级的小国慧,她非常懂事活泼。那天,我们一起玩游戏、赢奖品、包饺子……当我去到国慧家里时,她向我敞开心扉,讲诉了她的生活。倾听她得内心世界,看着她晶莹剔透的瞳孔,爱的泪水强行滑过脸颊。看着她那可爱的脸庞,我心里默默地感谢她教会了我成长。

带着不舍与她们再见,在回来途中,一路上,视力所及是湛蓝的天、洁白的**满眼的绿。这也许是因为我们都为这次志愿行动付出了自己的真心、爱心和汗水吧。

篇5

首先,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合称“七大营养素”。糖尿病人由于控制饮食,容易造成营养素缺乏,为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素,更好的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可以在吃素的基础上适量的进食一些动物性食物,它的营养是植物性食物不能代替的,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质量优,其氨基酸比例恰当;而植物性蛋白质(豆类除外)缺少赖氨酸,营养不全面。

另外,动物性食物也不能随便吃。平衡膳食要求每天有250克牛奶、一个鸡蛋、3两左右瘦肉或鱼,这个数量的食品带入的动物脂肪对人体也没有不良影响。

每个人每天的热量需求都不相同,因此,要因人而异,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需要热量较多。具体能量计算公式为:每日能量需要量 (kCal)=1000十年龄×(80~100)来计算。

10岁以内每岁100kCal,10岁以上用70~80kCal,应根据病人的体格、饮食和活动量定出每日所需的能量,如身体较胖、活动较少或青春期女孩宜用较低能量;身体较瘦、食量较大或活动量较大儿童每日热量应偏高。应使糖尿病儿童避免肥胖的发生。如参加大运动量锻练者,将全日热量增加10%~20%。在每日总热卡中,糖类占50%, 蛋白质占20%,脂肪占30%。

其次,儿童喜欢吃零食,如糖果或巧克力,面包或饼干,膨化食品,蛋糕、方便面及羊肉串等,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物有:油炸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等);饼干类食品(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腌制类食品;汽水可乐类食品;话梅蜜饯类食品(果脯);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冰棒和各种雪糕);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烧烤类食品;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可见,儿童喜欢吃的零食大部分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垃圾食品”。

而作为儿童,喜欢吃零食乃是天性,而吃零食的关键是把握好质和量,适量的进食高质量的零食。这就需要父母在选择零食方面对儿童进行协助了:首先,要教孩子们多选择自然、原生的食品;买零食时和孩子们一起,在购买的过程中,教孩子一些有关营养方面的知识,多选择如水果、奶制品、豆制品、坚果类等健康的零食;要控制零食的量和合理安排零食的时间,一般是以不影响正餐食欲、安排在两餐之间为好,一般来说,早餐相对简单且量少,在上午10点左右可以让孩子吃少量能量较高的零食,如低糖的饼干、蛋糕等;下午放学后如果离晚饭还有较长时间,可以让孩子先吃些水果;晚饭后过一段时间喝一杯牛奶,对孩子也非常有益;吃零食时,尤其是需用手抓的零食,一定要保证双手的洁净。另外,最需要值得提醒家长的是,临睡前和看电视时,不要让孩子吃零食,前者不利于消化从而影响睡眠,长期下去也会造成龋齿;后者则很容易使零食吃的过量,影响正常进餐。

再次,关于“洋快餐”方面。虽然我们都知道“洋快餐”的营养不充分,也很不健康(很多油炸食品热量高、冰镇碳酸饮料不健康),因此很多家长不怎么接受它,但是很多儿童还是很喜欢它,觉得它们口味好,而且还有小玩具送,这满足了儿童爱吃爱玩的心理。而且有些家长还拿“洋快餐”作为给孩子们的奖励。

而对于“洋快餐”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首先需提高对“洋快餐”的认知(洋快餐的营养缺陷及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理性的对儿童阐述它的负面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注意食用频率,不要经常吃,一两个月吃一次足矣;最好选择小份(无论是汉堡包、薯条还是奶昔、可乐,分量越大表明热量越多,脂肪、胆固醇和钠含量也可能越多。父母也可以只点一份薯条或一份汉堡包,与孩子分享)和有蔬菜的品种(如蔬菜沙拉、粟米棒等,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不宜吃热量较高的薯条、苹果派等油炸食物;尽量不选择可乐等高糖饮料,而以牛奶、鲜果汁或蔬菜汤等有益健康的食品来代替;并且避免晚间食用“洋快餐”等等。

另外,很多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大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好吃的食物大都不是那么健康,健康的食物有时是不怎么好吃的。也因此儿童大都挑食,这方面父母也要发挥自己的智力,尽量的将食物做的小巧、细致,尽量将食物做的“色香味形”俱全,将不好吃的食物做得更加适合小孩子的口味。

如今已是盛夏,那么糖尿病儿童需要注意的有哪些方面呢?

1.多饮水:夏季天气炎热,再加上儿童本身基础代谢率较高,户外活动较多,容易出汗,丢失水分较多,可少量多次的饮水,最佳选择室温的白开水或矿泉水,不要饮用过冷的水和饮品,避免引起胃肠不适和血糖波动。

篇6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人们看问题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必然有其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经济落后、耕地连年减少、农资价格和教育费用的上涨、人口多负担重等等,导致了大量已为人父母的农民丢下年幼的孩子,纷纷投奔城市打工挣钱,于是产生了今日之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2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要求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要把它放在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中认识,切忌孤立地认识事物。因此,我们在研究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时,既要看到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生活的贫困,又要看到农民子女的教育、老人的赡养等现实问题。

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方针必须做到统筹兼顾。在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发家致富的同时,要帮助他们处理好子女的监管、抚育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3 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是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复杂事物内部往往包含许多矛盾,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决定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也会影响到主要矛盾的解决。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复杂事物时,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住重点,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次要矛盾的解决。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引导农民从事多种经营,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而减少外出务工农民的数量;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让农民就近务工,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其次,动员全社会力量,多管齐下,救助留守儿童。政府部门出资,当地的民政部门、妇联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联合村委会、居委会以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起为留守儿童建立“爱心之家”服务社,把他们管护起来,避免受到伤害。学校方面,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寄宿制学校,分派教师进行监管和亲情教育,或推行“家长制”。寄宿制学校还可以实行助学金与奖学金相结合的助学制度,既有利于帮助贫困留守儿童完成学业,又有利于激励留守儿童发奋学习,养成勤奋学习、努力向上的良好品质。

篇7

【关键词】儿童;肱骨干骨折;不稳定性骨折;微创;拉力螺钉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838―02

针对儿童肱骨干骨折,大多数学者坚持手法复位保守治疗[1-2]。但对于难复性或复位后无法保持复位状态的不稳定性儿童肱骨干螺旋形、长斜形、蝶形等骨折,仍坚持反复手法复位显然是不明智的,复位的过程不但增加了患儿的痛苦,给患儿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阴影,而且骨不连发生率高。在如何以最小的手术创伤取得最满意的骨折愈合效果,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难复性肱骨干斜行骨折7例,无麻醉或全麻下尝试手法复位外固定(石膏、夹板等)至少2次,其中3例继发不同程度的医源性桡神经损伤表现,予以切开复位拉力螺钉内固定辅以上臂外展支具外固定治疗。

1.2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行肱骨干正侧位X线片,了解骨折情况,制定合理手术方案。

1.3手术方法 患儿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后,取侧卧位,患肢朝上,以骨折端为中心取术前预定手术切口,暴露骨折端,保留骨膜,清除骨折断端间嵌顿的软组织及血凝块,(出现桡神经损伤症状者术中探查松解、游离桡神经,并予以保护;未出现桡神经损伤症状者则不常规探查)。复位后,复位钳钳夹骨折端临时固定,C臂透视正侧位,复位满意,取合适位置及方向克氏针钻孔,测深,拧入合适大小拉力螺钉固定(根据骨折情况拧入1~2枚拉力螺钉)。C臂再次透视骨折复位好,位置满意,留置引流管一根,闭合手术切口,患肢绷带临时固定于胸前,术毕。

术后24-48h拔除切口引流管,术后抗生素使用不超过48h,拔管后观察患儿患肢无明显肿胀后更换外展支具外固定,嘱患儿下床活动开始适当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随访5-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儿切口均获得甲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及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骨性愈合。(A.B为术前X线,C.D为术后X线)

3 讨论

目前针对肱骨干骨折,多提倡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但对于难复性或复位后无法保持复位状态的不稳定性肱骨干螺旋形、长斜形、蝶形骨折,尤其是儿童患者,依从性较差,单纯依靠外固定显然不能提供满意的固定效果,选择合适内固定对患儿骨折端的愈合至关重要,各种内固定都有自身的优点,但应用上也相对局限。AO 钢板抗旋转、抗弯曲性能好,固定牢靠,愈合率高,但创伤大,易造成医源性桡神经损伤[3]。髓内钉技术手术创伤小,保护了骨的血运,但其骨折端固定不牢固、旋转应力不够等问题,造成了其骨折愈合率较低,并对肩关节功能有较大的影响[4]。经皮克氏针固定,无法处理骨折间软组织嵌顿,牢固性欠佳,护理不当,钉道感染发生率高。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针对螺旋形、长斜形、蝶形非粉碎性骨折,斜面长3 cm以上,小切口予以1~2枚螺丝钉固定并辅以适当时间的外固定即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既适合患儿合作耐受程度、减少患儿痛苦,又能减少手术的副损伤,使骨折良好愈合及功能尽快恢复。螺钉凭其螺纹与骨质的密切咬合,而达到固定骨折的目的,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切口小,骨膜和软组织剥离少,破坏血运小,避免了其它术式创伤大、术后感染、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等并发症。但其固定力量有限,术后必须运用足够的外固定保护,如不予以外固定,则将增加骨折畸形愈合和不愈合的几率。应用外展支具固定的优点在于:(1)能有效加强断端的稳定性;(2)固定的微动作用;(3)限制患儿过早的抬举肩关节;(4)支具本身重量比较轻,透气性好,取戴方便,调整方便[5-6]。在支具外固定4周,骨痂已经生长,临时短时间解除辅助外固定,指导患儿关节功能锻炼,在促进功能恢复和骨痂进一步生长的同时,又减少了骨折端的成角变形、内固定松脱、移位及术后患肢功能障碍等并发症[6]。术中要注意螺钉长度的选择,以穿透双皮质为好,固定牢固,减少内固定失败发生率。

根据儿童骨痂生长快、塑形良好的生理特点以及喜动、依从性差的心理特点,特殊类型的难复性肱骨干骨折选择创伤小、手术简单的切开复位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为患儿骨折端的愈合提供了解剖复位后的良好的微动、血运和应力等条件,使骨折在较短的时间之内愈合,功能得以恢复,是一种简便、安全、经济、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Spiguel AR,Steffner RJ.Humeral shaft fractures[J].Curr Rev Musculoskelet Med,2012,5(3):177-183.

[2] Bishop J,Ring D.Management of radial nerve palsy associated with humeral shaft fracture: a decision analysis model[J]J Hand Surg Am,2009,6 : 991-996.

[3] Lovald S,Mercer D,Hanson J,et al。Complications and hardware removal afte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humeral fracture[J].J Trauma,2011,70(5):1273-1278.

[4] O’Donnell TM,McKenna JV,Kenny P,et al.Concomitant injuries to the ipsilateral shoulder in patients with a fracture of the diaphysis of the humerus[J].J Bone Joint Surg Br,2008,90(1):61-65.

[5] 王 隼,沈 阳.外展支具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外科颈骨折[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9) : 711- 712.

[6] 张翅,利云峰,叶勇光. 可调节上肢外展架保守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2(4):40-41.

篇8

开设“儿童哲学”课程的意义

“儿童哲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哲学家马修・李普曼教授。经过广泛的涉猎和研究发现,“儿童哲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思辨能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追求新知的极大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的冲动与动机;“儿童哲学”在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训练学生思维技巧以及发展学生的智力方面,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独具优势。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实践探索中,传统教育的顽固堡垒在课堂上逐渐瓦解。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也是其难点之一,如何在课堂上突破那种老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导入模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于是,本校把目光投向“儿童哲学”,以期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根据国外的研究,“儿童哲学”能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激起每一个学生追求新知的极大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创造的冲动与动机;“儿童哲学”在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训练思维技巧以及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独具优势;“儿童哲学”是对传统教育从思想到理念的挑战,它充分融合了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

“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的目标

“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重在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技巧,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更新教师教育思想,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及骨干教师的迅速成长;建立校本课程,形成固定、完整、规范的“儿童哲学”课程体系;将“儿童哲学”的教育思想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引进过程 1997年7月,来自创始人李普曼研究机构的蒙特克利尔州立大学儿童哲学研究所教授菲尔・奎恩博士、邓鹏博士,澳大利亚教育研究院教授劳伦斯・斯普利特尔博士对学校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开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实验。《儿童哲学课程实验研究》当年即被列为云南省“九五”社科规划省级重点课题《云南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2000年,该课题被列为“云南省首批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及亚太经合组织APEC“高效能学校”项目的研究项目。

本土化过程 2000年5月,经云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由学校教师结合中国国情、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小学生生活实际,融哲理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及适用性为一体的自编教材《中国儿童哲学》(分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共两册18章,15万字)正式出版发行,成为全国第一部《中国儿童哲学》教材。至此,“儿童哲学”课由使用美国李普曼教授所著教材,过渡到使用自编《中国儿童哲学》教材。

应用与发展过程 这是较前两个阶段(引进、本土化)更为重要的阶段。多年的实验过程中,学校实验者与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儿童哲学在中国的前途有赖于它的中国化过程。儿童哲学在中国,不是照搬和模仿,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的课程模式和创造性的方法体系,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学校和学生实际,加以应用与发展,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国儿童哲学教育模式。

学科渗透。即将“儿童哲学”教育理念和方法模式在各学科中加以渗透。通过激发兴趣,乐于探索,训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体现儿童哲学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

思维方法渗透。“儿童哲学”是一门思维科学,其思维方法可归纳为三个要素,四个层次。三个要素:即引导学生思考的三要素――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四个层次:即发展学生思考的四个层次――愿意思考、能够思考、协同思考、学会思考。

“儿童哲学”校本课程及其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儿童哲学”教学软件作为全国首次制作的“儿童哲学”教学片,主要采用动画的形式,融哲理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使《中国儿童哲学》教材直观化、形象化、儿童化,让少年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儿童哲学”教育的普及与推广。1997年至2002年,连续召开五届“国际儿童哲学研讨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全国各地教师代表云集学校,进行教师培训,教材教法研究,总结经验,切磋“儿童哲学”教育的有关问题。此外,学校还应邀到省内许多学校作现场辅导。

有关专家评价:“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研究对实现“儿童哲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和普及化作出了前沿性的贡献,它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填补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该项研究的空白,对丰富和发展国际儿童哲学的内容,必将产生世界性的影响。

开设“儿童哲学”课的三个重视

为了将“儿童哲学”课落地,学校做到了“五个落实”:将“儿童哲学”课排入学校课程表,每班每周上一节“儿童哲学”课;授课教师以语文教师为主,其他学科教师为辅;完善学生自评、教师互评、家长参评、领导点评等多元化评价机制;落实奖励机制,对做得好的教师,将其成绩纳入学期绩效考核;成立了专门的“儿童哲学”课题研究组。学校每月举办一次“儿童哲学”主题开放日活动,邀请外校教师、家长及社区代表观摩和点评课堂教学。为了开好“儿童哲学”课,学校在教材、教师培训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重视开发教材 1997年到2000年,课题实验之初,学校使用的是李普曼教授编写的“儿童哲学”教材。但教师们发现,外国教材中的故事涉及的一些主导观念、思想意识与我国差别较大,给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课题组成员开始和全校教师一起自编教材。2000年5月,学校教师自编的《中国儿童哲学》教材,经云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后正式出版发行;2002年,经云南省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确立为云南省地方课程。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编教材中的部分课例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2014年4月开始,学校组织全校教师编写第二套《中国儿童哲学》教材。目前,学校将第二套教材按三个学段设计成三本书:一、二年级为低段读本;三、四年级为中段读本;五、六年级为高段读本。每个年段内容包含“绘本故事”“思维火花”“智慧碰碰车”“创想万花筒”“知识即时贴”五个方面。与第一套教材相比,第二套教材增添了内容新颖、哲理深刻的故事,在表达形式上由全文字改为故事绘本。

重视培训教师 多年来,学校坚持定期举办关于“儿童哲学”的教师培训和教材教法研究,由儿童哲学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1997~2014年,学校成功举办了六届影响规模较大的“儿童哲学”研讨会。此外,学校还参加课程研讨会和课堂展示活动,以提升教师“儿童哲学”的教研水平。

重视“儿童哲学”课的教学模式 “儿童哲学”课教学的基本环节为:学生独立朗读富有哲学内涵的故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感兴趣的、想讨论的或感到疑惑的问题;用民主的程序决定讨论的主题,提炼并筛选问题,归纳出主导观念;通过群体探究,采用举例、质疑、反驳、补充、更正等讨论方法深化认识,使学生勇于表达,在观点的碰撞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对自身、对人生以及对社会的认识,进行“儿童哲学”思维训练;总结讨论方法和收获,学生可以更正或补充之前的观点,提升和完善认识;教师布置思维拓展任务和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延伸课内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是一名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不给学生统一的标准答案,更多的是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儿童哲学”的学习重点是贯穿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的思考活动:在第一层次“未经反省、饱含偏见、逻辑谬误”的思考基础上,以集体探究的方式,分析、评估、反思第一层思考,并通过重建第一层思考,消除偏见、谬误,从而对问题有更深入、细致的把握。

为了将课程上出哲学味,学校在课堂上重点解决“五个如何”: 如何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创造“宽松+尊重+和谐”的学习环境;如何让学生在相互激励和启发下消除困惑和疑问;如何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帮助儿童打破思维定式;如何找到知识学习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享受解决问题过程的快乐。

“儿童哲学”思维培养的深化与发展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需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这正是小学生哲学思维培养的中轴。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2014年,学校又申报了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哲学思维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视角的创新。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赋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哲学思维培养的新理念、新内容、新内涵,丰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哲学思维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的创新。研究将从小学生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哲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哲学课程的设置,小学生哲学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小学生哲学在德育工作中的渗透,小学生体验哲学的案例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重点的创新。小学生哲学思维的培养,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能力的训练,使其掌握批判性思考与反思性思考的基本方法,培养其逻辑与认知能力,改善其思维品质。

创编新教材 十七年来,由本校研发的《中国儿童哲学》校本教材在江苏、上海、福建、浙江、云南等多地开花,许多地方都在使用该教材。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训练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需要与时俱进的探究,开发新的、为现代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新方法、新技巧和新教材。学校将在全面总结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搜集整理研究材料,创编新教材,进一步提升儿童的思维品质,实现学校特色发展与课程创新。

篇9

刘沈钰:我喜欢轻松快乐地学语文,不是一直读、背、记、抄,而是老师设计一些有趣、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让课堂气氛活跃一些,大家学习语文就会兴趣倍增。

毕然:进入五年级了,却时常怀念一二年级的语文课。那时候教一个字,老师能编出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教我们,一个词语就带出了一首童谣,非常好玩。有时候,不知不觉的一节课就结束了。这个字、这个词语也记在了心里。这样的语文课又好玩,又有效果。

马以恪:三年级有一回学成语,有一个成语叫“鱼贯而出”,当时不知怎么,老师就带我们开始了成语接龙。大家一个个接,笑声不断,我不仅记住了“鱼贯而出”,还记住了“出生入死、死气沉沉、沉默寡言、言而有信……”后来,每次学成语,我都会不知不觉地试着自己去接龙,好有挑战性,真是太好玩了!

学生的观点,再次引发了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的思考。纵观当下一线语文课堂,尤其是高年级语文课堂,时常出现“谈形式色变”的尴尬。游戏情境识字被视为画蛇添足,课本剧表演被视为幼稚可笑,设置游戏活动被视为花架子……这一切使得高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战战兢兢、亦步亦趋。于是,不如“一刀切”,干脆一本正经、循规蹈矩地上语文课。似乎这样的语文课,才严谨深刻,才有思维含量,才彰显语文特质。

笔者认为:对于学习的主体――儿童来说,应当将学习形式的趣味性作为教学核心要素之一。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在《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中提出:“教学要引起儿童的兴趣。只有让儿童快乐的活动,才是健康的。在进行较高级的智力活动时,儿童需要外在的刺激来引发兴趣。总之,学习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与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乐学”主张,与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表达的“寓教于乐”的观点都是一致的。

当然,高年级语文课堂中的“玩”,要充分凸显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的“玩”,要从文本特点及教学要求出发,有意识地与“创”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设计人物对话、补充故事情节、调整叙述结构,鼓励学生运用语言创造性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让学生创改文本内容。比如,笔者执教小语五上《金蝉脱壳》一文,“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依据这一段文字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把这句话中的“仰、扑、抓、抽、出来”等词,试着创改成其他动词,比比谁改得多、改得好。然后,再读课文,对比思考。在这创改读比的过程中,学生挑战了自己的语言思维,领悟、品析课文用词的准确、精妙,课堂生机勃勃。还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创意写作。比如,在学了 跟“谈”有关的成语之后(详见苏教版五下练习五),笔者结合班级的儿童诗教学,让学生围绕“谈”,创意写作儿童诗,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有的给“无稽之谈”追本溯源,有的让“夸夸其谈”“信口开河”和“拾人牙慧”聚到了一起,有的侧重“谈”的内容,有的侧重“谈”的样子,还有的写出了一首关于“娓娓而谈”的有故事、有趣味的小诗。

篇10

【摘要】:目地 探讨弹性髓内钉在儿童四肢长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四肢长骨骨折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9岁,平均7.5岁。其中25例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5例采用小切口复位固定。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无伤口发生感染,无骨折移位、畸形、短缩,无内 固定断裂,无延迟愈合,无骨不连,无过度生长。结论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骨折是一种有效、实用、易操作的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

【关键词】:弹性髓内钉;儿童;骨折

儿童四肢长骨骨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骨折,治疗方面以保守治疗为主,但需石膏固定,造成诸多不便,而且易发生移位、畸形愈合,往往引起医患之间的不愉快,甚至引起医疗纠纷。我院于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四肢长骨骨折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9岁。平均7.5岁,其中有一例系尺桡骨骨折钢板固定,骨折愈合后取除内固定发生再骨折,一例为开放性骨折。尺桡骨骨折10例,股骨15例,胫骨5例。

1.2手术方法手术在氯胺酮麻醉下进行,患儿仰卧位,患肢及骨折区放在能够透过X光机监控观察的范围。术前根据患侧长骨髓腔情况选择合适的弹性髓内钉,并预弯,预弯弧度要求达髓腔直径的3倍,其凸面弧顶能达骨折处的水平高度。在干骺端切开一小口,长度1.5cm左右,分开各层达骨面,并切开骨膜后,在透视下,避开骺板,用钻子钻开骨皮质,并倾斜45。左右。将2根弹性髓内钉依次插入,需在透视下复位通过断端,并了解复位情况。髓钉插入过程中可能较困难,需调整方向,旋转,逐渐推进。远端需达干骺端,尾端留于骨外,约1.5cm左右,对复位困难者需在断端作小切口辅助。本组病例有5例切开,其中一例是骨折手术愈合后再骨折,有粘连,有骨痂,影响闭合复位,直接行切开复位。有4例复位困难行小切口辅助复位,余病例皆闭合复位成功。

1.3术后处理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不超过48小时,需要卧床休息,患肢避免旋转,并定期复查X线片,根据骨痂生长情况决定负重,术后半年骨折愈合后可以取除内固定。

1.4疗效评价 参照Flynn et al [1]评分标准:优、良、可

2、结果 该组病例手术时间40-70min,出血量约30-80ml,住院时间5-8天,伤口长约1-2cm,均愈合,无感染。复查X线片,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无骨折移位,内固定物无失效断裂。所有病例均获随防,随访时间6-18月。有2例出现皮肤激惹。其他未发现骨不连,畸形,旋转,无过度生长,无短缩,无成角。疗效评价:优28例,良2例,优良率100%。典型病例见图1-4。

3、讨论

3.1小儿四肢长骨骨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骨折容易移位,导致畸形愈合,肢体短缩,造成功能障碍,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容易引起医疗纠纷。手术治疗可使骨折解剖复位,利于早期功能煅炼,但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创伤较大,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需住院,且费用高,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则操作容易,基本上可以闭合复位内固定。并且创伤小,不损伤骨骺,不破坏断端血供,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体时,不需住院,其费用低,创伤小,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

3.2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内夹板”理论[2],通过三个接触点固定,通常需使用两根髓内钉,共6个接触点固定,对于儿童长骨骨折维持骨折稳定生长已足够。它不是坚强内固定,是一种中心性弹性固定,符合BO原则。但是对于长斜形及严重粉碎性骨折,可能不是最佳的选择[3]。通常对于长骨的横行、短斜行及短螺旋形骨折更适合[4]。

3.3注意事项:①弹性髓内钉的选择,处理:其大小要适中,过大不能通过髓腔,特别是选两根时更困难,过小则力度不够。多数学者[5]认为弹性髓内钉的选择以髓腔最狭窄部位直径的40%为依据。通常应选两根髓钉,当髓腔过小,如尺桡骨,可选一根较粗的髓内钉即可。髓内钉弯曲弧度以弧顶在骨折处最好,预弯弧度要求达髓腔直径的3倍。

②进针操作:入点的选择:一般在干骺端内外侧骺线下方,可用克氏针一枚斜行钻开骨皮质,其大小与弹性髓内钉相当。进针过程中,需随时调整髓钉方向,作旋转推进,一般能够顺利通过断端。当第1根髓钉通过时,骨折可能未解剖复位,此时是三点偏心固定,当第2根通过后,则变为6个接触点的中心性固定。骨折基本达到解剖复位,且较稳定。髓钉需尽量到达干骺端。尾端需留0.5-1.00cm,并适当弯曲,利于取除,尾端过长,则会顶压皮肤引起激薏。手术操作避开了骺线,保证了儿童骨折治疗时骨骺的保护,又兼顾了骨折治疗的解剖复位[3]。骨折愈合后可以取除内固定物,一般半年左右可以在门诊进行,需准备咬骨钳或强力钳,更易取除[6]。

3.4是否需石膏固定,大多数文献报道需石膏固定保护4周左右。我院该组病例全部未行石膏固定。嘱患儿卧床休息,患肢避免旋转。骨折无生长则不能着力。通常4-6周后骨痂己明显生长,就可以下地。避免了石膏固定的不便,利于早期功能煅炼。

参考文献

[1,2,5]FlynnJM,Hresko T,ReynoldsAk,etal.Tianium elastic nails for pediatric femur fractures. A multicenter study of early results with analysis of complications[J]. J Pediat Orthop ,2001,21(1):4-8.

[3]邹平,徐华榇,张敬东,弹性髓内钉在儿童不稳定胫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2011,7(7):596-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