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折纸范文

时间:2023-03-25 08:3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折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折纸

篇1

儿童折纸飞机的教程

一,把纸铺在桌子上对折,然后展开。

二,对折两个角。

三,把两个对折的角横着对折。

四,这样再次对折。

五,这样子。

六,把纸飞机反过来,然后对折两侧。

篇2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支架外固定

儿童胫腓骨骨折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或皮肤软组织缺损,是小儿骨科治疗的难点[1]。我院自2007年2月至2010年2月分别应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小切口开放复位,闭合穿针采用混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儿童胫腓骨骨折51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51例,男36例,女15例,年龄2~13岁,平均7岁。其中交通事故23例;跌倒伤8例;机械绞扎伤20例;横型骨折17例,斜型、螺旋型、粉碎型骨折34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软组织缺损。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给予手法复位石膏固定15例;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19例;小切口开放复位后,混合式外固定支架外固定17例。

1.2.1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15例 15例闭合性骨折患者经手法复位骨折对位好且稳定者行长腿石膏固定4周,之后改为短腿石膏固定,并开始功能锻炼。再根据复查情况决定去除石膏时间,一般为4周,共8周。

1.2.2 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19例 9例开放性骨折患者行清创处理,同时行钢板内固定。另外10例患者全部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中使用加压钢板,并将钢板置于胫骨内侧。术后不使用外固定,早期进行床上功能锻炼。根据X线复查情况再决定下地活动的时间。

1.2.3 小切口开放复位后,混合式外固定支架外固定17例:患者经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后,选用混合式外固定支架。全部患儿均采用小切口直视下骨折手法复位后进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处理嘱患者抬高患肢,选用适当抗生素,外固定针眼处用75%酒精滴1~2次/d,术后1周即嘱患儿开始患肢功能锻练,6周后开始由家长扶持下床活动[2]。

1.3 治疗结果 51例患者经术后6个月至2年随访,骨折全部达到临床愈合,愈合时间8~24周。下肢无短缩、旋转及畸形愈合,功能良好。其中2例开放骨折患者创口皮肤少量坏死,经换药处理后伤口愈合。1例患者1年6个月后延迟愈合。临床疗效满意。

2 讨论

胫腓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3.7%,多见于儿童、青壮年。胫腓骨双骨折最多,胫骨单骨折次之,单纯腓骨骨折少见。骨折常发生在胫腓骨中下1/3段。发生胫腓骨骨折后如果处理不妥当,常易致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持重功能障碍。石膏固定符合现代生物学固定的要求,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应用石膏固定时多需固定骨折邻近关节,所以它限制了关节运动,长时间固定就可引起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甚至严重的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但如果固定时间太短,范围不够又影响治疗效果,过早拆除石膏又会发生骨折移位或骨延迟愈合,甚至骨不连接。股骨骨折内固定选择,取决于骨折部位及类型,如为狭窄部,横行或短斜面稳定性骨折,可首选梅花髓内针内固定,狭窄粉碎,多段骨折,或股骨上1/3及中下1/3的不稳定骨折,应首选交锁钉及髓内扩张自锁钉固定。交通事故伤导致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骨折移位明显,骨折块间多有软组织嵌入,这导致闭合复位较困难。因为勉强闭合复位难以达到满意复位效果,同时反复复位常会导致更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这种情况下利用小切口开放复位,混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就使得操作简便,软组织剥离范围小,对骨折处血运影响小,同时有利于开放性骨折伤口的观察和处理。混合式外固定支架可提供非常牢固的固定,防止骨折在三维方向移位。由于固定效果非常可靠,采用此类支架固定的患儿早期即可下地活动。混合式外固定支架可通过调整钢针布局、数量、直径、跨度和连接器结构部件而改变固定结构的力学性质,实现调控骨愈合力学环境,促进骨愈合,控制和改变骨形态,治疗伴有严重软组织创伤的复杂骨折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通过本研究得出,本组51例儿童胫腓骨骨折患者,根据不同的骨折情况,决定选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或小切口开放复位后混合式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患者骨折全部达到临床愈合,疗效满意。故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小切口开放复位混合式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儿童胫腓骨骨折疗效确切,具有操作方便、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优点,非常适用于儿童胫腓骨骨折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李博,张围书,刘军,等.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分析.河北医药,2011,33(2):226-226.

篇3

【关键词】 可吸收棒; 肱骨外髁骨折; 桡骨颈骨折

Absorbable Stick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Humeral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 and Fracture of Neck of Radius/LI Yu-chun,YANG Bin,WANG Zhen-yu.//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31):091-09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ildren humeral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 and radial neck fracture treatment,and to avoid the epiphysis two injury.Method:The clinical of 16 cases of children’s fracture of external condyle of humerus,12 cases of radial neck fracture was performed through a common fracture classification,identify the need for surgical operation treatment for children,usually taken the operation approach,are anatomical reduction after application of absorbable fixation.Result: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2.5 years,mean age 6.5 years,two cases were after 4-6 weeks of healing of bone.Found no fracture displacement,nonunion or delayed fracture healing,cubitus valgus deformity,bone necrosis,radial head morphological abnormalities,traumatic arthritis,myositis ossificans occurring,fracture healing,elbow flexion and rotation function.Conclusion:Absorbable fixation,can avoid pin tract infection,to avoid a two operation to take out,and absorbable stick good histocompatibility,no rejection,no stimulation of tissue toxicity and side effect,effective support time of 8-10 months,3-5 years completely degraded in vivo.

【Key words】 Absorbable stick; Humeral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 Fracture of Neck of Radius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dao O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Hospital,Qingdao 266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56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及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的常见骨折,采取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亦多种多样,但这两类骨折均有出现骨骺损伤可能,或手术造成儿童骨骺医源性损伤可能,所以选择内固定物尤为重要,避免造成患儿骨骼的发育畸形或生长发育的停滞[1],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选择可吸收棒应用于两类骨折治疗。笔者所在医院于2004年3月-2011年5月收治两类骨折患儿应用可吸收棒治疗,其中16例肱骨外髁骨折、12例桡骨颈骨折,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女5例,男11例,最小3岁,最大9岁,平均5.8岁,均为肱骨外髁Ⅱ~Ⅳ度骨折。12例桡骨颈骨折:女4例,男8例,最小5岁,最大8岁,平均年龄6.5岁,桡骨颈骨折,翻转移位成角。16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X线表现为:Ⅱ~Ⅳ度骨折,属于salter-HarrisⅣ型骨骺损伤,经手法复位失败后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12例桡骨颈骨折X表现为:桡骨颈骨折,骨骺分离成“歪戴帽”状,最大与桡骨纵轴呈90°角,经手法复位失败后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1.2 手术方法 内固定材料:日本郡是株式会社制造,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棒,规格:2 mm×50 mm。(1)肱骨外髁骨折:臂丛或全身麻醉,仰卧位,驱血后取肘外侧纵形切口,长约4~6 cm,与肱桡肌与肱三头肌之间进入,游离并显露骨折,清除断端血肿,解剖复位后,以两枚直径2 mm克氏针钻孔,穿入两枚2 mm×5 mm可吸收棒固定,可吸收棒之间夹角约30°。冲洗伤口缝合,石膏屈肘固定4周,功能锻炼[2]。(2)桡骨颈骨折:臂丛或全身麻醉,仰卧位,驱血后取肘后外侧切口,长约4~6 cm,游离并显露骨折,细心保护骨膜,清除断端血肿,复位后,从桡骨头边缘至对侧斜下方以两枚2 mm克氏针分别钻孔,穿两枚可吸收棒固定,冲洗伤口缝合,石膏屈肘固定4周,功能锻炼。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随访2~2.5年,两类病例结果均在术后4~6周骨性愈合。随访1年未发现有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或骨折延迟愈合、肘外翻畸形、骨坏死、桡骨头形态异常、创伤性关节炎、骨化性肌炎,手术伤口愈合良好,骨折愈合好,肘关节屈伸及旋转功能良好,取得了满意疗效。术后采用Mayo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分为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3],其中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优13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桡骨颈骨折患儿优11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两类病例患儿共28例,无异物反应现象,无深部感染。

3 讨论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及桡骨颈骨折较为多发,为关节内骨折,伴随骨骺损伤,如不能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会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以及“鱼尾状”畸形,肱骨外髁增大,桡骨头骨骺早闭,关节屈伸及旋转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故切开解剖复位十分关键[4]。固定材料方面,首先要考虑避免继发骨骺损伤,不能选择直径2 mm以上的克氏针,克氏针留于皮外易出现针道感染伤口不愈合,而留于皮内则要二次手术取内固定;钛钉或钢钉加压作用良好,固定牢固,但易加重骨骺损伤,且需二次手术取出。可吸收棒固定,可以避免钉道感染,避免二次手术取出,且可吸收棒组织相容性好,无排斥反应,对组织无刺激及毒副作用,有效支撑时间8~10个月,3~5年在体内完全降解。但可吸收棒的缺点是强度相对低,无加压作用,临床应用中要两棒成角度固定,以免骨折块松动、骨折移位而造成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总之,可吸收棒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及桡骨颈骨折的治疗上,疗效满意,切实可靠。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58.

[2] 朱通伯.骨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6.

[3] 侯金永,孙磊,杨茂清.Ⅲ、Ⅳ型肱骨外髁骨折的微创治疗[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6):54-55.

篇4

【关键词】 儿童尺桡骨折

摘 要:[目的]探索儿童尺桡骨下1/3双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皮钛弹力钉下行插钉技术治疗尺桡骨下1/3骨折15例,年龄4~12岁,平均74岁,随访4个月~2 a,平均随访124个月。[结果]1例插钉过程中钉头穿透骨皮质,1例术后出现钉尾皮肤激惹,所有病例术后活动功能优良。[结论]合理运用微创插钉技术,使用钛合金为材料的弹性髓内钉固定儿童尺桡骨下1/3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关键词:弹力钉; 内固定; 微创; 儿童尺桡骨折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of distal fractures of radius and ulna in children treated with minimal invasive technique.[Method] From 2003 to 2005, titanium elastic nail using descending technique was carried out on 15 children. The mean age was 7.4 years, all of them had been followed up from 4 month to 2 years.[Result]One case had cortex perforation, 1 case had softtissue irritation at nail insertion. All patients were painfree, without limitations in activities for daily life after treatment.[Conclusion] Using minimal invasive descending technique, tianium elastic nail is appropriate therapy for distal 1/3 fractures of radius and ulna in children.

Key words: Elastic nailing; Intramedullary fixation; Minimal invasive technique; Child forearm fractures

作者简介:唐 坚(1965),男,上海人,副教授。主研方向:儿童创伤的治疗。电话:(021)631383415582 Email:tangjian65@hotmail.com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前臂骨折采用弹性髓内钉技术固定,特别是对于开放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应用该技术已取得良好疗效。但对于尺桡骨下1/3骨折的手术方式仍以钢板或交叉克氏针固定为主,能否采用弹力钉固定目前尚存在争议。近年来,笔者应用钛弹力钉下行性固定技术治疗尺桡骨下1/3双骨折15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3年8月~2005年2月本院采用经皮钛弹力钉固定治疗尺桡骨下1/3骨折1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4~12岁,平均74岁。左侧9例,右侧6例;开放性骨折1例,Gustilo分型为Ⅰ型;闭合性骨折14例,根据AO分型均为A3型;9位患儿术前接受手法复位不满意或长臂石膏固定后再次移位。骨折至接受手术时间3 h~1周,平均24 d。

2 手术方法

12例采用全麻、3例采用臂丛麻醉,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并确定骺板位置。尺桡骨骨折均采用微创下行性固定法(图1)。

尺骨固定:做尺骨鹰嘴中线偏桡侧切口15 cm,距鹰嘴骺板15 cm处垂直骨皮质插入开口器,扩口,然后逐渐倾斜40°~60°穿透皮质,选择直径为髓腔直径50%~60%的钛弹力钉,根据影像学提示,相当于骨折部位预弯弹力钉,以使弧顶位于骨折线部位,预弯弧度与弹力钉预弯头弧度一致。钉头与皮质垂直插入,旋转180°使钉头与髓腔方向一致,顺行插入,助手维持骨折对位,透视确定弹力钉穿过骨折线位于髓腔内,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决定是 否需要旋转弹力钉以辅助复位,若骨折无移位,通常再次旋转180°,使圆弧弯向尺侧。

桡骨固定:有别于传统的上行性插钉法,采用下行性插钉技术。在桡骨中段背侧做切口长约2~3 cm,在桡侧腕短伸肌和指总伸肌之间到达骨面,开口器开口后,向远端插钉,置钉方法同尺骨固定。对于粉碎性骨折的病例,术后给与长臂石膏托外固定,固定3~4周,其它类型骨折均不用石膏固定,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图1 手术前后X线片 a.术前正位 b.术前侧位 c.术后正位 d.术后侧位

3 结果

手术时间50~160 min,平均84 min,住院时间2~16 d,平均6 d,术后4~8个月取出内固定,平均56个月,随访时间4个月~2 a,平均124个月。

15例患者中有2例需要术中切开复位,1例为尺骨,1例为桡骨。1例插钉过程中钉头穿透骨皮质,C臂机透视发现后予以纠正。1例术后出现钉尾激惹,1个月后激惹症状消失。无桡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及再次骨折等并发症发生。 影像学显示2~3周后开始出现骨痂,4周后形成桥接骨痂,显示骨折完全愈合。取出内固定时骨折对位良好,成角及移位均得到完全纠正(表1)。表1 影像学评估术前、术后骨折对位对线情况功能检查显示:1例患者石膏固定4周后出现20°伸直受限,经功能练习1个月后关节活动恢复正常,其它患者无伸直受限发生。前臂旋转出现6°左右的丢失,对日常生活无影响。随着时间延长,旋转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表2)术后总体情况为优、良、差三个等级,本组中10例患者接受评定(表2)。 表2 术后总体情况分级

4 讨 论

儿童前臂骨折传统的治疗手段是手法复位、长臂石膏托固定。近20 a来,随着人们对治疗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微创概念、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前臂骨折采用了微创手术治疗,特别是对于开放性骨折和不稳定骨折,髓内固定已被广泛接受。弹性稳定性髓内钉(ESIN)于上世纪70年代末首先被法国人Jean Prevot报道[1,2],与传统的Ender针比较,ESIN更强调髓内钉与髓腔的匹配程度,强调个体化的植入物选择,因此长度和直径选择范围更广泛。术者可以根据骨折特性预弯髓内钉,达到2点或多点固定,同时骨折端保持了纵向微动以促进骨痂形成,因此,ESIN是一种适合儿童骨折治疗的微创手术,大量报道证实了其治疗儿童长管状骨骨折的有效性[3~7]。

41 能否治疗尺桡骨下1/3骨折

针对尺桡骨骨折,目前公认ESIN技术适用于尺桡骨干及尺桡骨近端骨折,但对于能否用于尺桡骨下1/3骨折,至今尚存争议,传统认为由于进钉点靠近骨折端,不易在骨折部位形成支撑点,仅靠端部固定,抗旋能力差[6,8]。本研究显示,即使尺桡骨下1/3骨折,只要采用合理的技术仍可以达到满意固定,本组病例中骨折线最远距尺桡骨下1/3骨折骺板仅25 cm。作者认为钛弹力钉可用于治疗尺桡骨下1/3骨折原因在于:

411 更优异的材料 钛合金制作的弹力钉即钛弹力钉(TEN),其弹性强,无需在桡骨髓腔内采用多钉固定,单钉即可达到足够的固定强度,可选择较传统更细的髓内钉,有利于下1/3预弯钉的插入。弹力钉预弯的钉头有利于髓内钉的插入和骨折复位,配套的植入器械也更合理,上述硬件的完善为应用ESIN技术治疗桡骨下1/3骨折提供了基础。

412 灵活的预弯方式 可以根据骨折部位灵活的选择预弯方式,针对尺桡骨下1/3骨折,笔者认为钉的顶点位于骨折部位同样重要,单一的钉端固定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抗旋强度,因此,预弯时将圆弧顶点尽可能靠下1/3,但这有时会造成近端力臂过长,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通常在近端加做一个小的弧度,这有利于分担近端应力,增加固定强度。作者的结果证实,固定并未改变桡骨向桡侧9°左右的生理弧度,保证了骨间膜的张力,骨折愈合后,前臂的旋转能力未受影响。

413 合理的插入技术 桡骨髓内固定通常采用上行法,但对于下1/3骨折,由于骨折线距进钉点太近,预弯弧很难在骨折线部位形成有效支点,因此,我们采用下行法固定。传统上并不提倡桡骨下行固定,主要由于桡骨近端进钉点容易损伤桡神经深支,并有可能影响近端旋转,对此我们改进了进钉点,将进钉点选在桡骨中段,由于患者年幼,骨发育尚未成熟,骨质较软,因此皮质开口时不会出现劈裂骨折。在此部位桡神经深支已偏离桡侧,进入旋后肌,因此降低了受损的可能性,作者所做的15例患儿中,无1例发生深支受损情况。另外,由于周围软组织较丰富,不易出现钉尾感染或激惹现象。本组病例中仅1例尺骨进钉部位术后出现皮肤激惹现象,经治疗后痊愈。

414 骨折部位塑性能力更强 与近端及桡骨干部位的骨折移位不得超过10°的要求不同,下1/3骨折更接近生长板,因此重塑能力更强,12岁儿童桡骨下1/3 15°~20°的移位仍可接受。较宽松的复位要求,也为弹力钉固定提供了便利。

42 术后是否需要辅助石膏固定

ESIN术后是否需要辅助外固定,目前也存在争议[9]。早期多提倡术后应用石膏辅助固定,近年来许多学者建议术后不用外固定,鼓励早期功能锻炼。作者认为对于桡骨下1/3横行或斜行骨折,钛弹力钉早期即可提供足够的固定强度,无需辅助外固定,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而对于粉碎性骨折,复位后稳定性差,可予以石膏外固定,通常不超过4周。

43 与钢板固定的比较

与钢板固定相比较,ESIN更能体现微创概念。在不破坏周围软组织的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6,10]。比较性研究显示,在功能恢复方面,钢板固定与髓内钉固定无明显差异。但在内固定取出后,钢板固定则有更高的再骨折发生率。ESIN治疗前臂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钉尾周围软组织感染,但只要控制好钉尾长度,并用软组织有效包埋,则可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尽管ESIN在诸多方面优于钢板内固定,但对于有明显的骨缺损的固定作者还是选用钢板。另外,ESIN的固定依赖于骨周围软组织正常张力及平衡,因此对于伴神经系统疾病,重要神经组织损伤以及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影响肌力平衡的尺桡骨骨折,作者也选用钢板固定。

通过初步研究作者发现,只要合理运用手术技术和固定技巧,使用钛合金为材料的弹性髓内钉可以有效的完成儿童尺桡骨下1/3的固定,并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Prevot J, Lascombes P, Ligier JN. The ECMES (CentroMedullary Elastic Stabilising Wiring) osteosynthesis method in limb fractures in children. Principle, application on the femur. Apropos of 250 fractures followedup since 1979[J]. Chirurgie, 1993, 119(9): 473-476.

[2] Huber RI, Keller HW, Huber PM, et al. Flexi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s fracture treatment in children[J]. J Pediatr Orthop, 1996, 16: 602-605.

[3] Metaizeau JP. Stable elastic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fractures of the femur in children[J].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4, 86(7): 954-957.

[4] Heybeli M, Muratli HH, Celebi L, et al. The results of intramedullary fixation with titanium elastic nails in children with femoral fractures[J]. 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 2004, 38(3):178-187.

[5] Jubel A, Andermahr J, Schiffer G, et al. 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midclavicular fractures with a titanium nail[J].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3, 408: 279-285.

[6] Richter D, Ostermann PA, Ekkernkamp A, et al. Elastic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 minimally invasive concept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forearm fractures in children[J]. J Pediatr Orthop, 1998, 18(4):457-461.

[7] 陈博昌,王南刚,杨杰,等.弹性髓内钉交叉固定治疗儿童长骨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 9: 598-600.

[8] Jubel A, Andermahr J, Isenberg J, et al.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of 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forearm fractures in children[J]. J Pediatr Orthop B, 2005, 14(5): 375-380.

[9] Yuan PS, Pring ME, Gaynor TP, et al. Compartment syndrome following intramedullary fixation of pediatric forearm fractures[J]. J Pediatr Orthop, 2004, 24(4): 370-375.

篇5

肘部骨折占儿童所有骨折的10%,而其中髁上骨折占75%[1]。多发于6~7岁的儿童。若处理不当常可导致神经、血管损伤,Wolkmann缺血挛缩以及肘内翻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治疗颇有争议。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目前临床上非手术及手术治疗均较为普遍,在强调选择最佳治疗方法使骨折断端解剖复位的同时固定方法十分重要。手术内固定方式多,有闭合复位经皮穿刺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克氏针内固定、骨片钉内固定、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本文就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治疗及有关细节问题综述如下。

1 闭合复位经皮穿刺克氏针内固定

Swenson[2]1948年首次使用闭合复位经皮穿刺交叉克氏针固定技术以来,因该方法创伤小,复位效果好,固定时间短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是其并发症较多:包括骨折再移位、肘内翻、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和针道感染等。其中医源性尺神经损伤为较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0~8%不等[3]。Charles等[4]报道这种治疗方法在降低感染率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但在克氏针的最佳入路和配置方式上国内外学者存在有争议。为避免此并发症,人们先后对克氏针的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良,包括交叉克氏针固定、外侧2根平行克氏针固定和外侧2根克氏针交叉固定(交叉点不通过骨折线)。对这3种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后发现外侧交叉在内外翻力学测试时稳定性强于外侧平行。外侧交叉与交叉克氏针相比,在伸屈内翻、外翻稳定性相似;在轴向旋转测定中,交叉克氏针更稳定[5]。国内潘立勇等[6]以儿童尸体上肢标本作生物力学试验,比较了3种克氏针固定方法(内外髁交叉克氏针、外侧交叉克氏针、外侧平行克氏针)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稳定性,结果发现内外髁交叉克氏针组与外侧交叉克氏针组、外侧平行克氏针组相比,在抗旋转、抗侧弯、抗侧向移位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越性(P

2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的指征包括闭合复位不满意或有明显神经、血管损伤者。Mulhall等[15]认为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是安全有效的基本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包括前方入路、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和后方入路。Maarten等[16]应用前方入路治疗了26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同时32例患儿采用外侧入路或者外侧+内侧入路治疗作为对照。他们认为,前路手术的优点在于:(1)可以清除前方血肿,降低软组织内的压力;(2)清除暴露骨折端,并且可以观察是否有神经、血管、肌肉的损伤或嵌插;(3)可以观察到有无对位不良包括旋转,并可同时触及内外髁;(4)暴露清楚,术中易于穿过克氏针。所以前方入路简单、安全,且愈合后的瘢痕与肘前皮肤横纹融合,外观不明显且肘关节功能良好。Richard等[17]提出肱骨髁上骨折远端向后外侧移位者采用内侧入路,向后内侧移位者外侧入路;后方移位者前方入路。屈曲性骨折宜采用内侧入路。他们认为这样选择入路理由是因为通过撕裂的骨膜暴露骨折断端,可以使骨折端不致于进一步缺血或不稳定。王晓等[18]将病人分成2组,分别以后方入路和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比较2组术后肘关节功能,结果后方入路肘关节功能优良率63.6%,侧方入路96.6%;并指出后方入路弊大于利,其对肘部创伤较大,特别是肱三头肌腱的切断,破坏了肱三头肌的完整性,影响了肘关节后方的稳定。雷伟等[19]认为手术应尽可能地选用前外侧或后外侧切口,除非必要,最好不选用肘后部纵劈肱三头肌腱的手术切口,这种切口对组织损伤大。杨建平等[9]认为肘后侧入路有严格的手术适应证。葛亚东[20]报道,利用肘前小切口入路治疗严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优良率90%,肘内翻发生率10%。虽然国内外在手术的入路问题上存在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外侧入路为佳。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虽有时能获得较满意的复位,但不能防止肘内翻发生[21],因此,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防止肘内翻有待进一步探索。

3 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克氏针内固定

王春等[22]分别用交叉克氏针加“8”字形钢丝、平行克氏针、交叉克氏针等3种方法固定,分拉伸、弯曲和扭转3种情况进行测试。结果交叉克氏针加“8”字形钢丝固定无论在强度还是刚度方面均优于单用交叉克氏针,更比平行克氏针内固定的效果强得多,前者比后者强度平均高出12%、30%,刚度平均高出15%、13%。杨勇等[23]做生物力学试验证实了改良张力带钢丝的内固定效果明显优于交叉克氏针,其稳定性能可以满足术后肘关节主动活动的生物力学要求,且可随活动的程度将骨折分离、侧倾、旋转等有害应力转化为利于骨折愈合与塑型模造的可变化压应力,术后可早期进行肘关节伸屈功能锻炼。连鸿凯等[24]在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中,先在尸体上模拟造成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进行生物力学试验,证实固定牢靠,并观察到应用张力带后由于外侧加压,使内侧稍有分离,纠正压缩缺损,防止肘内翻,而且可有效避免肢体重力及前臂位置导致肘内翻发生。作者认为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克氏针内固定虽然符合肘关节生物力学要求,能早期进行肘关节伸屈功能锻炼可以减少肘关节僵硬、减少肘内翻发生,是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法,但因创伤大,出血多,操作相对较困难,术后有感染、会造成新的神经及血管损伤的危险,故也应严格其适应证。

4 骨片钉内固定

随着内固定材料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骨片钉内固定的优点,应用骨片钉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也取得较好的效果[25,26]。传统上使用克氏针或螺钉作为内固定,但因克氏针自身无螺纹,而易造成骨片固定不牢,易松动旋转,且因克氏针无加压作用,易造成骨折愈合延迟,甚至骨不连。而螺钉固定操作过程又较复杂,需预先钻孔,钻孔时骨片不易固定,且钻孔过程中可能造成骨片碎裂,而不适用于较小的骨片。新设计的骨片钉系统,与常规螺钉一样,骨片钉系统的螺纹部分有不同规格的长度,适合于不同部位,不同大小的骨块[27]。它可以在骨折远端构成适当的压缩,增加了骨折的稳定性,有利于骨折的愈合[25]。而且,由于固定可靠,缩短了外固定时间,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28]。尽管带螺纹的骨片钉穿越骨骺违反了儿童骨折的治疗原则[29],但李敬中等[25]近期的随访显示骨片钉穿越骨骺并未造成明显的生长障碍,这与Conner、Smith的观察结论是一致的[30]。另外在骺软骨上加压是否会导致骨骺的生长障碍尚待进一步的观察。由于骨片钉其脆性大,易折断,钻入操作时不宜过多改变方向,需接触放射线,设备要求高,增加针道感染的机会。骨片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目前尚缺乏大宗的远期随访资料。

5 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

金属张力带技术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法,缺点是金属腐蚀及皮肤刺激感,且需2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郑建英等[31]用可吸收螺丝钉固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也取得满意效果。可吸收螺丝钉固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虽然能免去2次手术的痛苦,也无金属内固定物的腐蚀性,可逐渐将骨折的机械固定转化为生物学固定,利于骨质重建,钉尾露出骨缘较少,避免对尺神经的损伤,利于儿童早期功能锻炼,最大限度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但可吸收螺丝钉直径较大,有螺纹结构,穿过骨骺进行固定,损伤儿童骺板,这与儿童骨折治疗AO原则[32]不相符。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目前也缺乏大宗的远期随访资料。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的选择作了研究。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其损伤年龄及解剖位置特殊,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并灵活应用,应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力求解剖复位,合理的固定及适当的,以保证骨折的迅速愈合和早期肢体功能的顺利恢复。

【参考文献】

[1] Shannon, Fintan J.Percutaneous lateral crosswiring of sup 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J]. 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edics,2004,24(4):376-379.

[2] Swenson AL. The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by Kirsehnerwire transfixion[J]. Bone Joint Surg(Am), 1948,30:993-997.

[3] Kuo, Christina EMD, Widmann,et al.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 in fixation of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elbow fractures in children[J]. Techniques in Shoulder & Elbow Surgery,2004,5(2):90-102.

[4] Charles T,Mehlan DO,William M,et al.The effect of surgical timing on the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in children[J]. Bone Joint Surg(Am),2001,83:323.

[5] De las Heras J,Duran D,De la Cerda J,et al.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5,(432):57-64.

[6] 潘立勇,张锡庆,王晓东,等.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2,23(3):237.

[7] Caol C,Hasler.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J]. European Journal of Trauma, 2001,27(1):1.

[8] Lee SS,Mahar AT,Miesen D,et al.Displaced pediatric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percutaneous pinning techniques[J].Pediatr Orthop,2002,22(4):440-443.

[9] 杨建平,刘宝琨,张质彬,等.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1):659.

[10]David L,Skaggs MD,Julia M,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J].J Bone Joint Surg(Am), 2001,83:736.

[11]李文霞,万福安,王建智,等.皮外张力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观察[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8):536.

[12]刘自贵.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后尺神经麻痹[J].实用骨科杂志,2002,8(1):48.

[13]李 明,张德文,马 学,等.儿童严重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手术与功能康复[J].创伤外科杂志,2002,4(6):333.

[14]刘忠堂,温 宏,张 宇,等.儿童移位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国骨伤,2002,15(10):608.

[15]Mulhall J,Abuzakuk T,Curtin W,et al.Displaced supracondylar t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J].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 2000,24(4):221.

[16]Maarten JK,Victor A,De Ridder,et al.Pediatric supr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the anterior approach[J].J Orth Trauma,2002,16(6):409-412.

[17]Richard DR,Peter W,Michael M.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supro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in children[J].J Pedia Ortho,2001,21:157-161.

[18]王 晓,张世清,张明辉,等.不同术式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肘关节功能评价[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4):317.

[19]雷 伟,黄耀添,赵 黎,等.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合并骨化性肌炎[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2(5):307.

[20]葛亚东.肘前小切口入路治疗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3,6(1):72.

[21]Reitment RD,Waters P,Miuism M.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in children[J].J Pediatr Orthop,2001,21(2):157-161.

[22]王 春,王金华,王以进.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价[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1):33.

[23]杨 勇,王建华,邵 斌,等.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36.

[24]连鸿凯,彭庆州,史 斌,等.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6例[J].中华创伤杂志,1997,13(4):277.

[25]李敬中,郑晓明,向 铮,等.应用骨片钉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0):1189-1190.

[26]刘 成,肖 军,李 坚,等.骨片钉治疗儿童肱骨髁上及肱骨髁骨折[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5,2(6):19-20.

[27]张怀浩.骨片钉系统治疗肱骨髁及肱骨髁上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3):194.

[28]张国辉,田纪伟,宁廷民.骨片钉治疗骨端松质骨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8:350-351.

[29]Canale ST.Campb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M].9th ed.Beijing: China Science Publishing Group,2001,2370.

[30]Conner AN,Smith MG.Displaced fractures the lateral humeral condyle in children[J].J Bone Joint Surg(Br),1970,52:460.

篇6

【关键词】颅骨;生长性骨折;诊断治疗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2-3380-02 中图分类号:R12 文献标识码:A

颅骨生长性骨折(GSF)是颅骨线性骨折后,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骨折不愈合,反而逐渐增宽,形成颅骨缺损,并出现迟发性肢体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是颅骨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1]。临床上少见,早期诊断困难。后期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我院1996年1月~2005年9月共收治GSF 患儿7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8个月~7岁,平均2.89岁,年龄分布:1岁以内2例,1~3岁4例,大于3岁1例。均有明确头颅外伤史。坠落伤4例,交通伤3例。缺损部位:顶部3例,右颞顶部1例,额顶部2例中延至颅底1例,枕顶部1例。受伤至形成生长性骨折的时间1个月~5年,均表现为头部包块或局部肿胀。 7例局部均可触及明显颅骨缺损,其中发作性抽搐3例,一侧肢体肌力减退2例。

1.2 影像学检查:5例伤后早期X线平片均提示颅骨线性骨折。术前头颅X线平片提示骨折缝最宽处为0.8~2.8 cm。5例骨缺损呈梭形,1例呈长条形,缺损边缘不规则,1例缺损边缘明显隆起似火山口状。4例伤后早期CT提示局部脑挫裂伤,伴周边脑组织水肿,骨窗位示邻近颅骨线性骨折,2例提示骨折线下少量硬膜外血肿,2例在伤后1月复查发现骨折线明显增宽。患儿在术前均接受头颅CT检查,在颅骨缺损下方均见低密度囊性改变,邻近脑组织受压,3例局部脑萎缩,1例单侧脑室扩大。

1.3 治疗方法:采用扩大手术治疗,以病变为中心的马蹄形切口6例,冠状切口1例。切除膨出的蛛网膜囊肿、软脑膜囊肿、局部瘢痕,适当咬去骨折边缘,暴露硬脑膜缺损边缘。修补硬脑膜材料:帽状腱膜修补脑膜5例,自体阔筋膜1例,脑膜补片1例。颅骨成形用颅骨外板修补5例,钛网2例。

2 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无皮瓣坏死、脑脊液漏等并发症。CT复查显示颅骨修补物在位,1例术前脑室扩大术后消失。术后随访1~3年,未见复发。3例癫痫患儿2例术后停止,1例较术前无加重。2例单侧肢体肌力减退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3 讨论

GSF的发病率很低,Yen j等[2]报道GSF在婴幼儿颅骨骨折患儿中占0.05%~0.6%,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岁以下。本组患儿平均年龄2.89岁,与文献报道相符。发生部位以顶部多见,其次是枕部和额部,后颅窝、眶顶以及筛窦也可发生[3,4]。本组骨折均以顶骨为中心,1例波及颅底。约50%会出现脑穿通畸形、脑积水、脑室穿通畸形[5]。跌落伤是GSF最常见发病原因,也有医源性损伤导致发生GSF的报道[6]。

GS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硬脑膜的破裂和缺损是本病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仅有颅骨骨折而无硬脑膜的破裂,则脑发育和脑波动产生的压力对整个颅骨内均匀施压,不会对骨折缘产生持续而缓慢的侵蚀作用。硬脑膜破裂,蛛网膜突入裂口后形成活瓣作用,使脑脊液易流出而不易返回,形成局部液体潴留,加重对骨折缘的压迫,同时骨折裂隙亦长期受脑搏动的冲击,因而使骨折线不断增宽,随着小儿脑组织的快速发育,在创伤部位形成脑膨出或脑穿通畸形,小儿头皮局部凸起,一般有搏动[7]。婴幼儿脑发育较快,特别在生后1年,头围增加12 cm左右,占生后头围增加长度的34%。因此,婴幼儿脑发育作为一种驱动力量是形成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必须条件。本组1例患儿在2岁时受伤,伤后约半年出现头皮包块,7岁时就诊发现颅骨缺损为长条形,额顶部延至颅底,骨折缝最宽处为2.8 cm。婴幼儿期颅骨薄并且主要由皮质组成,有较大的伸展性和弹性,允许颅骨做较大的变形运动,由于颅缝的存在,单块颅骨承受的撞击力量缺少有效的缓冲,而婴幼儿硬脑膜与颅骨面粘连紧密,外伤时参与了颅骨变形,骨折时易破裂,促成了GSF的发生暴力致颅骨骨折、硬脑膜破裂,通常合并脑挫裂伤、颅内血肿,颅内压增高,挫伤脑组织易经硬脑膜裂口、骨折分离处涌入帽状腱膜下腔,易误诊为帽状腱膜下血肿。本组4例伤后早期CT提示局部脑挫裂伤,伴周边脑组织水肿,2例提示骨折线下少量硬膜外血肿,因此早期颅内压增高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GSF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头颅放射学检查即可确诊。婴幼儿,既往有外伤史,颅盖部骨折后出现逐渐增大的局部波动性肿块,基底部触及颅骨缺损,提示颅骨生长性骨折。头颅平片发现线形骨折分离或出现颅骨缺损,是诊断颅骨生长性骨折的有力佐证,目前一致认为骨折缘距离在4 mm 以上是诊断颅骨生长性骨折的确诊标准[1,4]。CT或MRI检查不但能够反映骨折线的宽度、颅骨缺损的范围,还可清晰地显示突出物的内容,如疝出的脑组织或软脑膜囊肿等,对指导治疗亦有重要意义。

GSF的诊断一经确立,手术是治疗的惟一选择。治疗原则包括:(1)尽早手术,切除突向骨缺损以外的内容物;(2)严密修补破损的硬脑膜并行颅骨成形术。严密修补破损的硬脑膜是手术的关键。硬脑膜修补材料有颞筋膜、帽状腱膜、骨膜、自体阔筋膜、脑膜补片等,有人[8]采用母体阔筋膜移植修补取得了成功。本组选用帽状腱膜、自体阔筋膜、脑膜补片行硬脑膜修补,术后显示修补效果确切。颅骨成形可用附近颅骨外板、自体异位骨如肋骨、高分子合成材料、钛网等修补。本组病例采用颅骨外板例,钛网修补颅骨缺损,效果良好。

因本病的发生可以导致脑软化、癫痫、偏瘫等神经功能损害,影响大脑发育,因此预防尤为重要。一旦发现,尽早手术。对颅骨骨折的患儿,要定期复诊,谨防生长性骨折的发生。单纯线性骨折者复查间隔时间应在2周以内,如无异常,一般情况下2~3个月复查骨折均可愈合。另外,对于颅骨凹陷性骨折或颅骨开放性骨折,术中应在整复颅骨的同时,观察硬脑膜是否完整,如有硬脑膜破口,术中一定要修补硬脑膜,这是防止颅骨生长性骨折发生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 Zegers B,Jira P,Willemsen M,et a1.The growing skull fracture a rare complication of paediatric head injury[J].Eur J Pediatr,2003,162(7-8):556.

[2] Yen CP,Cheang CM,Loh JK,et a1.Growing skull fractures[J].J Kaoh-siung J Med Sci,1999,15(3):175.

[3] Suri A,Mahapatra AK.Growingfractures of the orbitaroof.Areport of tow cases and a review[J].Pediatric Neurosurg,2002,36(2):96.

[4] Caffo M,Germano A,Caruso G,et a1.Growing skull fracture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and of the orbital roof[J]. Acta Neurochir (Wien),2003,145(3):201.

[5] Menku A,Koc RK,Tucer B,et a1.Growing skull fracture of the orb-ital roof:Report of two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Neuresurg Rev,2004,27(2):133.

[6] Vandevenne JE,Parizcl PM.Multiple growingfractures and cerebral venous anomaly after penetrating injury:Delayed diagnosis in abaRer-ed child[J].J Pediatr Radiol,2001,31(5):381.

[7] 江基尧,朱 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3l7.

篇7

【关键词】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

【中图分类号】R728.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16-01

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是儿童期常见的骨折类型,多见于溜冰或滑板车等运动中,根据受伤时处于腕背伸桡偏位或腕背伸位,损伤不同部位的骨骺,而小儿骨骺部位骨密度小,受到冲撞会造成滑脱或骨折,一般多纵形裂,无开放性创伤,采用手法复位后外固定效果较好,笔者以小夹板外固定和经皮穿克氏针固定进行对比,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儿童患者47例,年龄6-14岁,平均10.3岁;男33例,女14例;所有患者有明显的外伤史,经X线检查发现桡骨远端明显移位和有清晰骨折线,其中伸直型41例,屈曲型

6例。受伤到就诊时间6-46h,平均26.3h;其中左侧16例,右侧26例,双侧5例;合并尺骨远端骨折3例,尺骨茎突骨折4例,1例陈旧骨折。临床表现是患部肿胀、畸形,功能障碍。将两组患者按照家属选择术式分为两组,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25例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22例差异闭合克氏针穿皮固定后加石膏固定治疗。

闭合手法复位方式相同,以骨块背侧移位为例说明:患儿站姿,将患肢手心向下置于治疗桌上,医生用手指摸清骨折块分布情况,根据骨折线位置,将上凸的骨块按住,两助手在两侧分别拔伸牵引,2min后骨折端被充分牵开后,用突然的暴发力下压,听到喀声表示骨折块复位。再次触摸骨折断端平坦,疼痛感减小,皮表触摸无明显畸形,说明复位成功。如患处仍凸起,按上法重新操作,加大操作力度。如果复位困难,可借身体重量向下压,确保冲压力足够[1]。

确认复位后,观察组在骨折近端掌侧置夹板,板面紧贴皮肤,在骨折远端背侧夹板,贴皮肤用胶布固定,防夹板移动。如伸直型骨折,背侧夹板稍长,超腕关节;如屈曲型骨折,掌侧夹板稍长,超腕关节。远端夹板至肘横纹下2-5cm为宜。检查夹板松紧度,用绷带固定,打三道活结。完成固定重新摄片,复位不理想重新复位固定,直至对位对线满意。之后将患臂屈肘90°置功能位,悬吊颈部固定4-6周[2]。

对照组达解剖复位后,用克氏针于骨折远端经骺线斜穿至对侧骨皮质,平行固定,透视确认解剖复位用石膏固定3周,拆除石膏行功能训练。

两组均术后40d X线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1.3评价标准 采用Gartland功能评分标准,从疼痛、功能障碍、握力、活动范围等评价腕关节功能:2分以下为优,3-8分为良,9 -14分为可,15分以上为差[2]。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分析结果中的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t表示,用卡方12.0分析结果中的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用x2表示,当p

2结果观察组,总优良率,无移位重新复位者,

2.1平均骨折愈合时间,腕部功能Gartland 评分比较 具体见表一:

2.2疗效比较 术后40d行功能评分对比,观察组优16例,良7例,中2例,优良率92%;对照组优6例,良12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81.82%;x2=1.194,

2.3不良反应 观察组无移位需重新复位者,无感染等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有3例克氏针穿刺点因不慎沾水感染,1例克氏针松动,骨折愈合延迟,发生率18.18%;x2=18.180,p

3讨论

桡骨远端骨骺骨折分型与骨折时腕关节有关,根据腕背伸、旋前或桡偏位不同,着地侧皮肤和皮下组织损伤不同,根据着地瞬间的力度不同,其骨折断端的骨骺损伤严重程度也不同,整复治疗需要按骨折线方向进行移位对位,即向背侧、掌侧或侧方移位,原则是先纠正侧方移位后,再纠正顺骨轴线方向的移位[3]。如果复位不佳,可引起软组织肿胀,严重者者合并马德隆畸形。本次入选的病例有1例患儿在手法复位时,无法达到解剖复位,后清除碎骨块后达到复位标准,在随访中未发生严重畸形。

儿童期桡骨远端骨骺骨折与成人不同的地方是,多合并骨骺滑脱,有小块骨碎片,有尺骨远端或骨骺裂损或骨折。治疗中,应着重考虑骨骺损伤是否与骨骺骨折合并,以免漏诊自然愈合时发育畸形;复位时手法要准、稳,避免损伤骨骺生发层,造成发育畸形[4]。

从治疗结果看,两组均无发育畸形,但从骨折愈合时间、腕功能Gartland 评分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综合看,采用手法整复后结合小夹板外固定复位治疗效果更好,而克氏针外固定易折弯松动,穿刺点易感染,会导致延迟愈合,不利于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李登,梁业.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4(10):465-466.

[2]杨义靖.小夹板侧向冲压整复少年儿童桡骨远端骨骺分离52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7):48-49.

篇8

开设“儿童哲学”课程的意义

“儿童哲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哲学家马修・李普曼教授。经过广泛的涉猎和研究发现,“儿童哲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思辨能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追求新知的极大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的冲动与动机;“儿童哲学”在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训练学生思维技巧以及发展学生的智力方面,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独具优势。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实践探索中,传统教育的顽固堡垒在课堂上逐渐瓦解。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也是其难点之一,如何在课堂上突破那种老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导入模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于是,本校把目光投向“儿童哲学”,以期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根据国外的研究,“儿童哲学”能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激起每一个学生追求新知的极大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创造的冲动与动机;“儿童哲学”在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训练思维技巧以及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独具优势;“儿童哲学”是对传统教育从思想到理念的挑战,它充分融合了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

“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的目标

“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重在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技巧,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更新教师教育思想,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及骨干教师的迅速成长;建立校本课程,形成固定、完整、规范的“儿童哲学”课程体系;将“儿童哲学”的教育思想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引进过程 1997年7月,来自创始人李普曼研究机构的蒙特克利尔州立大学儿童哲学研究所教授菲尔・奎恩博士、邓鹏博士,澳大利亚教育研究院教授劳伦斯・斯普利特尔博士对学校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开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实验。《儿童哲学课程实验研究》当年即被列为云南省“九五”社科规划省级重点课题《云南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2000年,该课题被列为“云南省首批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及亚太经合组织APEC“高效能学校”项目的研究项目。

本土化过程 2000年5月,经云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由学校教师结合中国国情、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小学生生活实际,融哲理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及适用性为一体的自编教材《中国儿童哲学》(分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共两册18章,15万字)正式出版发行,成为全国第一部《中国儿童哲学》教材。至此,“儿童哲学”课由使用美国李普曼教授所著教材,过渡到使用自编《中国儿童哲学》教材。

应用与发展过程 这是较前两个阶段(引进、本土化)更为重要的阶段。多年的实验过程中,学校实验者与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儿童哲学在中国的前途有赖于它的中国化过程。儿童哲学在中国,不是照搬和模仿,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的课程模式和创造性的方法体系,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学校和学生实际,加以应用与发展,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国儿童哲学教育模式。

学科渗透。即将“儿童哲学”教育理念和方法模式在各学科中加以渗透。通过激发兴趣,乐于探索,训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体现儿童哲学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

思维方法渗透。“儿童哲学”是一门思维科学,其思维方法可归纳为三个要素,四个层次。三个要素:即引导学生思考的三要素――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四个层次:即发展学生思考的四个层次――愿意思考、能够思考、协同思考、学会思考。

“儿童哲学”校本课程及其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儿童哲学”教学软件作为全国首次制作的“儿童哲学”教学片,主要采用动画的形式,融哲理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使《中国儿童哲学》教材直观化、形象化、儿童化,让少年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儿童哲学”教育的普及与推广。1997年至2002年,连续召开五届“国际儿童哲学研讨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全国各地教师代表云集学校,进行教师培训,教材教法研究,总结经验,切磋“儿童哲学”教育的有关问题。此外,学校还应邀到省内许多学校作现场辅导。

有关专家评价:“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研究对实现“儿童哲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和普及化作出了前沿性的贡献,它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填补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该项研究的空白,对丰富和发展国际儿童哲学的内容,必将产生世界性的影响。

开设“儿童哲学”课的三个重视

为了将“儿童哲学”课落地,学校做到了“五个落实”:将“儿童哲学”课排入学校课程表,每班每周上一节“儿童哲学”课;授课教师以语文教师为主,其他学科教师为辅;完善学生自评、教师互评、家长参评、领导点评等多元化评价机制;落实奖励机制,对做得好的教师,将其成绩纳入学期绩效考核;成立了专门的“儿童哲学”课题研究组。学校每月举办一次“儿童哲学”主题开放日活动,邀请外校教师、家长及社区代表观摩和点评课堂教学。为了开好“儿童哲学”课,学校在教材、教师培训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重视开发教材 1997年到2000年,课题实验之初,学校使用的是李普曼教授编写的“儿童哲学”教材。但教师们发现,外国教材中的故事涉及的一些主导观念、思想意识与我国差别较大,给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课题组成员开始和全校教师一起自编教材。2000年5月,学校教师自编的《中国儿童哲学》教材,经云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后正式出版发行;2002年,经云南省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确立为云南省地方课程。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编教材中的部分课例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2014年4月开始,学校组织全校教师编写第二套《中国儿童哲学》教材。目前,学校将第二套教材按三个学段设计成三本书:一、二年级为低段读本;三、四年级为中段读本;五、六年级为高段读本。每个年段内容包含“绘本故事”“思维火花”“智慧碰碰车”“创想万花筒”“知识即时贴”五个方面。与第一套教材相比,第二套教材增添了内容新颖、哲理深刻的故事,在表达形式上由全文字改为故事绘本。

重视培训教师 多年来,学校坚持定期举办关于“儿童哲学”的教师培训和教材教法研究,由儿童哲学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1997~2014年,学校成功举办了六届影响规模较大的“儿童哲学”研讨会。此外,学校还参加课程研讨会和课堂展示活动,以提升教师“儿童哲学”的教研水平。

重视“儿童哲学”课的教学模式 “儿童哲学”课教学的基本环节为:学生独立朗读富有哲学内涵的故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感兴趣的、想讨论的或感到疑惑的问题;用民主的程序决定讨论的主题,提炼并筛选问题,归纳出主导观念;通过群体探究,采用举例、质疑、反驳、补充、更正等讨论方法深化认识,使学生勇于表达,在观点的碰撞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对自身、对人生以及对社会的认识,进行“儿童哲学”思维训练;总结讨论方法和收获,学生可以更正或补充之前的观点,提升和完善认识;教师布置思维拓展任务和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延伸课内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是一名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不给学生统一的标准答案,更多的是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儿童哲学”的学习重点是贯穿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的思考活动:在第一层次“未经反省、饱含偏见、逻辑谬误”的思考基础上,以集体探究的方式,分析、评估、反思第一层思考,并通过重建第一层思考,消除偏见、谬误,从而对问题有更深入、细致的把握。

为了将课程上出哲学味,学校在课堂上重点解决“五个如何”: 如何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创造“宽松+尊重+和谐”的学习环境;如何让学生在相互激励和启发下消除困惑和疑问;如何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帮助儿童打破思维定式;如何找到知识学习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享受解决问题过程的快乐。

“儿童哲学”思维培养的深化与发展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需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这正是小学生哲学思维培养的中轴。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2014年,学校又申报了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哲学思维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视角的创新。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赋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哲学思维培养的新理念、新内容、新内涵,丰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哲学思维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的创新。研究将从小学生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哲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哲学课程的设置,小学生哲学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小学生哲学在德育工作中的渗透,小学生体验哲学的案例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重点的创新。小学生哲学思维的培养,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能力的训练,使其掌握批判性思考与反思性思考的基本方法,培养其逻辑与认知能力,改善其思维品质。

创编新教材 十七年来,由本校研发的《中国儿童哲学》校本教材在江苏、上海、福建、浙江、云南等多地开花,许多地方都在使用该教材。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训练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需要与时俱进的探究,开发新的、为现代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新方法、新技巧和新教材。学校将在全面总结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搜集整理研究材料,创编新教材,进一步提升儿童的思维品质,实现学校特色发展与课程创新。

篇9

刘沈钰:我喜欢轻松快乐地学语文,不是一直读、背、记、抄,而是老师设计一些有趣、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让课堂气氛活跃一些,大家学习语文就会兴趣倍增。

毕然:进入五年级了,却时常怀念一二年级的语文课。那时候教一个字,老师能编出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教我们,一个词语就带出了一首童谣,非常好玩。有时候,不知不觉的一节课就结束了。这个字、这个词语也记在了心里。这样的语文课又好玩,又有效果。

马以恪:三年级有一回学成语,有一个成语叫“鱼贯而出”,当时不知怎么,老师就带我们开始了成语接龙。大家一个个接,笑声不断,我不仅记住了“鱼贯而出”,还记住了“出生入死、死气沉沉、沉默寡言、言而有信……”后来,每次学成语,我都会不知不觉地试着自己去接龙,好有挑战性,真是太好玩了!

学生的观点,再次引发了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的思考。纵观当下一线语文课堂,尤其是高年级语文课堂,时常出现“谈形式色变”的尴尬。游戏情境识字被视为画蛇添足,课本剧表演被视为幼稚可笑,设置游戏活动被视为花架子……这一切使得高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战战兢兢、亦步亦趋。于是,不如“一刀切”,干脆一本正经、循规蹈矩地上语文课。似乎这样的语文课,才严谨深刻,才有思维含量,才彰显语文特质。

笔者认为:对于学习的主体――儿童来说,应当将学习形式的趣味性作为教学核心要素之一。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在《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中提出:“教学要引起儿童的兴趣。只有让儿童快乐的活动,才是健康的。在进行较高级的智力活动时,儿童需要外在的刺激来引发兴趣。总之,学习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与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乐学”主张,与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表达的“寓教于乐”的观点都是一致的。

当然,高年级语文课堂中的“玩”,要充分凸显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的“玩”,要从文本特点及教学要求出发,有意识地与“创”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设计人物对话、补充故事情节、调整叙述结构,鼓励学生运用语言创造性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让学生创改文本内容。比如,笔者执教小语五上《金蝉脱壳》一文,“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依据这一段文字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把这句话中的“仰、扑、抓、抽、出来”等词,试着创改成其他动词,比比谁改得多、改得好。然后,再读课文,对比思考。在这创改读比的过程中,学生挑战了自己的语言思维,领悟、品析课文用词的准确、精妙,课堂生机勃勃。还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创意写作。比如,在学了 跟“谈”有关的成语之后(详见苏教版五下练习五),笔者结合班级的儿童诗教学,让学生围绕“谈”,创意写作儿童诗,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有的给“无稽之谈”追本溯源,有的让“夸夸其谈”“信口开河”和“拾人牙慧”聚到了一起,有的侧重“谈”的内容,有的侧重“谈”的样子,还有的写出了一首关于“娓娓而谈”的有故事、有趣味的小诗。

篇10

【摘要】:目地 探讨弹性髓内钉在儿童四肢长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四肢长骨骨折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9岁,平均7.5岁。其中25例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5例采用小切口复位固定。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无伤口发生感染,无骨折移位、畸形、短缩,无内 固定断裂,无延迟愈合,无骨不连,无过度生长。结论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骨折是一种有效、实用、易操作的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

【关键词】:弹性髓内钉;儿童;骨折

儿童四肢长骨骨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骨折,治疗方面以保守治疗为主,但需石膏固定,造成诸多不便,而且易发生移位、畸形愈合,往往引起医患之间的不愉快,甚至引起医疗纠纷。我院于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四肢长骨骨折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9岁。平均7.5岁,其中有一例系尺桡骨骨折钢板固定,骨折愈合后取除内固定发生再骨折,一例为开放性骨折。尺桡骨骨折10例,股骨15例,胫骨5例。

1.2手术方法手术在氯胺酮麻醉下进行,患儿仰卧位,患肢及骨折区放在能够透过X光机监控观察的范围。术前根据患侧长骨髓腔情况选择合适的弹性髓内钉,并预弯,预弯弧度要求达髓腔直径的3倍,其凸面弧顶能达骨折处的水平高度。在干骺端切开一小口,长度1.5cm左右,分开各层达骨面,并切开骨膜后,在透视下,避开骺板,用钻子钻开骨皮质,并倾斜45。左右。将2根弹性髓内钉依次插入,需在透视下复位通过断端,并了解复位情况。髓钉插入过程中可能较困难,需调整方向,旋转,逐渐推进。远端需达干骺端,尾端留于骨外,约1.5cm左右,对复位困难者需在断端作小切口辅助。本组病例有5例切开,其中一例是骨折手术愈合后再骨折,有粘连,有骨痂,影响闭合复位,直接行切开复位。有4例复位困难行小切口辅助复位,余病例皆闭合复位成功。

1.3术后处理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不超过48小时,需要卧床休息,患肢避免旋转,并定期复查X线片,根据骨痂生长情况决定负重,术后半年骨折愈合后可以取除内固定。

1.4疗效评价 参照Flynn et al [1]评分标准:优、良、可

2、结果 该组病例手术时间40-70min,出血量约30-80ml,住院时间5-8天,伤口长约1-2cm,均愈合,无感染。复查X线片,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无骨折移位,内固定物无失效断裂。所有病例均获随防,随访时间6-18月。有2例出现皮肤激惹。其他未发现骨不连,畸形,旋转,无过度生长,无短缩,无成角。疗效评价:优28例,良2例,优良率100%。典型病例见图1-4。

3、讨论

3.1小儿四肢长骨骨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骨折容易移位,导致畸形愈合,肢体短缩,造成功能障碍,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容易引起医疗纠纷。手术治疗可使骨折解剖复位,利于早期功能煅炼,但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创伤较大,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需住院,且费用高,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则操作容易,基本上可以闭合复位内固定。并且创伤小,不损伤骨骺,不破坏断端血供,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体时,不需住院,其费用低,创伤小,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

3.2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内夹板”理论[2],通过三个接触点固定,通常需使用两根髓内钉,共6个接触点固定,对于儿童长骨骨折维持骨折稳定生长已足够。它不是坚强内固定,是一种中心性弹性固定,符合BO原则。但是对于长斜形及严重粉碎性骨折,可能不是最佳的选择[3]。通常对于长骨的横行、短斜行及短螺旋形骨折更适合[4]。

3.3注意事项:①弹性髓内钉的选择,处理:其大小要适中,过大不能通过髓腔,特别是选两根时更困难,过小则力度不够。多数学者[5]认为弹性髓内钉的选择以髓腔最狭窄部位直径的40%为依据。通常应选两根髓钉,当髓腔过小,如尺桡骨,可选一根较粗的髓内钉即可。髓内钉弯曲弧度以弧顶在骨折处最好,预弯弧度要求达髓腔直径的3倍。

②进针操作:入点的选择:一般在干骺端内外侧骺线下方,可用克氏针一枚斜行钻开骨皮质,其大小与弹性髓内钉相当。进针过程中,需随时调整髓钉方向,作旋转推进,一般能够顺利通过断端。当第1根髓钉通过时,骨折可能未解剖复位,此时是三点偏心固定,当第2根通过后,则变为6个接触点的中心性固定。骨折基本达到解剖复位,且较稳定。髓钉需尽量到达干骺端。尾端需留0.5-1.00cm,并适当弯曲,利于取除,尾端过长,则会顶压皮肤引起激薏。手术操作避开了骺线,保证了儿童骨折治疗时骨骺的保护,又兼顾了骨折治疗的解剖复位[3]。骨折愈合后可以取除内固定物,一般半年左右可以在门诊进行,需准备咬骨钳或强力钳,更易取除[6]。

3.4是否需石膏固定,大多数文献报道需石膏固定保护4周左右。我院该组病例全部未行石膏固定。嘱患儿卧床休息,患肢避免旋转。骨折无生长则不能着力。通常4-6周后骨痂己明显生长,就可以下地。避免了石膏固定的不便,利于早期功能煅炼。

参考文献

[1,2,5]FlynnJM,Hresko T,ReynoldsAk,etal.Tianium elastic nails for pediatric femur fractures. A multicenter study of early results with analysis of complications[J]. J Pediat Orthop ,2001,21(1):4-8.

[3]邹平,徐华榇,张敬东,弹性髓内钉在儿童不稳定胫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2011,7(7):596-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