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作者范文

时间:2023-04-11 05:4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字经作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字经作者

篇1

三字经作者是王应麟,王应麟是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其博学多才,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三字经》与初中人文教育的适配性

《三字经》是否适合初中阶段的教学特点?将《三字经》引入初中阶段的人文教育,是否符合初中生的成长规律与中学的教学现状?这是我们首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认为,就《三字经》的性质、内容、形式及其与中学教育的衔接性而言,它是适合于初中阶段的人文教育的。

就性质而言,《三字经》是中国传统蒙学的经典之作。蒙学是针对儿童的前期教育。“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十五岁入大学”,蒙学的教育对象是8到15岁的少年儿童,旨在为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知识素养,树立其健康的理想与价值观。蒙学教育的重点是国学启蒙教育,让学生在蒙学阶段对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形成认识、产生情感,在文化的熏染中树立高远的志向、涵养爱国的情怀。我们看到,传统蒙学教育对象的年龄阶段与初中学生的年龄阶段相符,蒙学教育的目的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打下良好的生命底色。因此,《三字经》作为蒙学的代表之作,可以纳入中学阶段的人文教育。

就内容而言,《三字经》为南宋大儒王应麟所作,王应麟对经、史、子、集四部都有精深研究,其《困学纪闻》被视为清代考证之学的先导。他对蒙学极为重视,著有《小学绀珠》《补注急就篇》《姓氏急就篇》《蒙训》《小学讽咏》等。以他的学力来写《三字经》,使此书成为宋代最优秀的蒙书,在整个蒙书史上也是扛鼎杰作,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在王氏之后,章太炎等国学大师又对《三字经》进行修订。由于出自大家之手,《三字经》思想醇正,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既是涵养德行的谆谆教导,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宏观导图,更是励志劝学的杰出之作。对初中阶段的人文教育而言,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高远的理想,帮助学生实现文化知识的初步积累,让他们感受到知识海洋的浩瀚与广博,都是重要的任务,而《三字经》正有助于实现这一追求。在形式上,《三字经》为三字韵文,朗朗上口,易于背诵,也适合初中生的学习。

在教学层面,《三字经》和初中的语文教学易于衔接。《三字经》为浅显易懂的文言韵文,少有生词僻字,略低于初中文言文的难度。它可以和初中的古文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会导致学习的负担与偏离。在教学量上,《三字经》文本简洁,层次分明,可以化整为零,拆分成不同的教学单元,在早读、课前完成教学,不占用整块的教学时间。此外,在初中阶段教学《三字经》,有利于和小学、高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相衔接。随着国学教育的普及与深入,很多小学已经开展了《弟子规》的校本课程,《论语》不仅被编入高中选修教材,更成为高中校本课程的首选。《三字经》比《弟子规》更为深入、丰富,直接指向了以《论语》为代表的国学传统。在初中阶段利用《三字经》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和小学、高中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一个延续性的链条,实现人文教育的连贯性与层次性。

二、《三字经》的整体框架与教学重点

论证了《三字经》与初中人文教育的适配关系,我们进一步深入文本,根据《三字经》的内容框架明确其教学重点。大体而论,《三字经》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五个基本环节,即学以求道、文化常识、儒家经典、中华历史、劝学励志。各环节之间侧重不同、内在相通,便于教学层次的设定。

其一,学以求道。《三字经》开宗明义,首先阐明读书治学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传统的“学以求道”理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这一部分内容奠定了《三字经》的思想高度与教育导向:首先,《三字经》一开始就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人不学,不知义”。此语化用《礼记・学记》中“人不学,不知道”一语,明确点出学习是为了“知道”,追求真理。其次,“道”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强调“行在学先”;“首孝悌,次见闻”,敦伦尽分,做一个家庭、社会中的好人是读书治学的前提。由此可见,树立人格、涵养志向是《三字经》基本的教学目的,也是其人文精神的体现。

其二,文化常识。在明确理念的基础上,《三字经》为儿童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常识,能够充分地拓展“见闻”。从“一而十,十而百”到“此十义,人所同”,这一部分包含了自然常识、人伦常识和生活常识,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初中阶段的生活常识教育。

其三,儒家经典。从“凡训蒙,须讲求”到“经既明,方读子”,《三字经》开始系统地介绍儒家的典籍文献,由四书以及五经。《三字经》全面涵盖了儒家经典的相关信息,介绍作者、说明篇目,知识信息含量大。在介绍作者、篇目的基础上,《三字经》以精练的语言说解经典大意,明确要旨。最后,《三字经》对儒家经典的介绍具有自觉的“历史观念”,沿革有序。如介绍《周易》时说“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贯通夏、商、周三代之《易》;介绍《春秋》时说“诗既亡,春秋作”,暗合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之说,体现出作者精深的国学修养。

其四,中华历史。《三字经》由经入史,从“经子通,读诸史”到“兼证经,参通鉴”,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历史知识。《三字经》对中国历史的介绍具有自觉的通史精神,自三皇五帝以至于民国建立,脉络清晰,贯通无碍,寥寥数语,便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勾勒出来。《三字经》对不同时代的特点把握精当,言尧舜则曰“相揖逊”,言夏禹则曰“家天下”,言周则曰“八百载,最长久”,言春秋战国则曰“逞干戈,尚游说”,言秦则曰“始兼并”,不仅介绍历史过程,更从时代特点、制度变迁的层面理解历史,体现出深入的史学思考。

就篇幅而言,对儒家经典、中华历史的介绍是《三字经》的主要内容与教学重点①,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经史之学”的发蒙。经史之学是国学的正宗,清代大儒钱大昕说:“为学当自经史始。”在儒家经典中,蕴含着中国文化基本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在中国历史中,古人用生命印证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经史互证是思想精神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是在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的高度上反思历史,这是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基本路径。《三字经》对于传统经史的介绍,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一张全面、准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地图。它奠定了人文教育的基础,教师在《三字经》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带领学生按图索骥、顺藤摸瓜,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开展丰富的人文教育。

其五,劝学励志。在《三字经》的结尾,胪列了大量古人勤苦求学的事迹,从不同角度勉励青少年努力读书治学。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理想,养成勤学的好习惯,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三字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蒙学中,《三字经》主要通过诵读方式进行教学。当我们将其引入初中阶段的人文教育时,必须结合现代教育的科学理念,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活动。事实上,《三字经》知识丰富、包罗万象的内容特点,也为多种教学方法的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

1.诵读教学

这是传统蒙学的基本方法,《三字经》为三字韵文,适于朗诵,学生可以在琅琅书声中记忆文本,形成对汉语韵律美的直观感受。在初中教学中,《三字经》的诵读可以安排在早读阶段,从而丰富早读的内容。

2.拓展教学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地图,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充分的知识拓展,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化世界。以“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的教学为例,可以为学生补充古人关于五行相生、相克的知识,并结合中医理论,介绍五脏和五行的关系。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素养,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这些内容看似生僻,但往往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3.启发教学

在教师讲授之外,《三字经》的教学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面对这样一张丰富、详实的知识地图,教师更多地是要鼓励学生按图索骥,进行自主探究。在关于儒家经典、中国历史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工查找相关资料,以课前演讲的形式依次进行分享。这种教学方式堪称一举两得:对学生个体而言,可以培养其查找资料、组织资料的能力,提高学习的自觉程度;对整个班级而言,更能在一个长期的教学阶段(以学期、学年为单位)中,化整为零、潜移默化,进行有体系的传统文化熏陶。

4.实践教学

《三字经》中具有丰富的生活社会常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部分内容不仅需要了解,更要在生活中进行体验。以“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的教学为例,在介绍了“六谷”的具体所指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他们自己找到水稻、小米、大豆、小麦、黏米、高粱,区分其性状特点,并配合农作物的标本、图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现。由课堂教学拓展到生活实践,让学生获得实在的生活知识,避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弊端。

5.活动教学

篇3

今天,我读了《三字经》使我很感悟。

《三字经》是一本以三个字为文的教育古书。《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此书作者是宋代人王应麟。初着传说为宋朝王应麟,明、清两代人(如清初康熙年间王相与清末大学问家章太炎)多认定作者是王应麟。

《三字经》这书精确讲到如何尊重他人、热爱学习和劳动、尊老爱幼等良好行为,能使我们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拿什么来说,就说我家楼下的小峰吧!以前他并不爱好学习,调皮、任性……可在一年级的一天,我发觉他改变了许多。我听他妈妈讲,原来是那本《三字经》的功劳呀!就在前几天,小峰妈妈给小峰买了一本《字经》,小峰可爱看极了。天天捧着那书,看呀、读呀。他不光看,还学里面的内容呢!小峰妈妈下班回来,小峰就倒来了热茶,还给妈妈拿来了拖鞋。由此,我肯定的认为《三字经》这书是个“大功臣”。

我读了这书,深深地感觉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很值得我们传授给下一代的子子孙孙。让我们好好的学习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吧。让我们养成讲礼貌、爱学习、爱劳动、尊老爱幼的好学生,让我们这中华民族在浩瀚的宇宙中闪闪发光吧!

五年级:无人可替

篇4

关键词:三字经;文明礼仪;教育环境;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具有“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影响,所以在我园分园做的《以三字经为载体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十分注意环境创设。在古三字经的基础上我们新编了通俗易懂的现代三字经。围绕三字经内容进行环境布置,为幼儿营造和谐文明的生活环境,效果显著。

一、创设大面积幼儿园公共环境,营造文明礼仪学习氛围

一所幼儿园要有自己的园所文化,我园区大部分孩子来自外省市,环境的创设成为家长了解园区教育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运用墙壁画、走廊吊饰、标语、幼儿作品等形式营造文明礼仪学习氛围。

文明礼仪从学会说“您好、欢迎你、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不用谢、再见”等礼貌用语开始。我们把这些词语美化装饰后吊挂在进园的走廊上方。在走廊墙主壁上运用废旧报纸和包花纸做成一幅巨大的立体“三字经”大字,给人一种浓浓的古韵味。走廊墙壁上间隔挂卡通图文结合的三字经故事图画。孩子们会在入园离园时逗留在这些精美的图画前向父母询问画面内容,这对家长也起着直接的宣传作用。另外每个教室门口除了《家园栏》外,还有一个专门宣传三字经的版面,如图文并茂的三字经小故事、激励性的话语、展示本班宝宝的一些好习惯、好行为的照片,让家长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更直观地体会教师用意,促进家长与幼儿和环境互动。让环境“说话”,不仅美观,更发挥了环境的教育作用,为礼仪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物质环境。

二、创设各个细节提示性标志,发挥“三字经儿歌”的作用

1.创设班级环境。将图文并茂的新三字经儿歌分散在活动室的各个角落,处处提醒幼儿注意行为要文明。如在盥洗室、午睡室里张贴《洗手》歌:“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前,卷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擦干净,再离开。”“睡觉前,脱衣衫;早入睡,梦香甜;中途便,步要轻;若先醒,勿出声”等。提醒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影响他人。

2.创设区域游戏环境。除了固定场所有儿歌提示外,我们在各区域游戏中也创设了相应的环境。例如在建构区,为促进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共同商讨,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我们用了《借物》和《还物》歌:“借人物,须明求;经允许,再拿走;使用完,及时还;道声谢,借不难。他人物,要爱护;及时还,不拖延;物归还,表谢意;勤沟通,互帮助;多谦让,好相处。”在语言区,贴有《看图书》儿歌:“图画书,要爱护;轻轻翻,细细读;不弄脏,不损坏;书宝宝,乐开怀。”在娃娃家,我们为幼儿提供各类日用品,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创编一些情节,同样也运用“待人接物”的儿歌,处处提醒幼儿注意礼貌。对各个区域的三字经我们会利用散步、谈话教幼儿朗诵,增强记忆。

三、家园携手,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终身教师和榜样。这样的资源我们绝不会浪费。我们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家长接送幼儿的机会与家长交流沟通我们的礼仪教育活动,并请家长提出意见或建议,达成共识,商量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有了家长的支持,我们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通过环境的影响,礼仪教育开展的效果也是显著的。不过要让幼儿文明礼貌形成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教育目标,相信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家长的认可、个人的荣誉,而更加重要的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翻译生态学 《三字经》 适应和选择 三维转换

《三字经》据说为宋朝名儒王应麟为家族孩童学习所写,共计千余字,但内容极为丰富,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兴衰、古今人物、文献典籍、生活常识等方方面面。文本三字一句,两字一韵;篇幅短小,寓意深刻。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征服了世界,16世纪以来,《三字经》被译为多国文字,广为传播,其中以英国汉学家Herbert A.Giles1900年的重译本San Tzu Ching: Elementary Chinese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翟里斯的译文在附注部分对每个汉字的结构逐一进行解释,试图把字形字义结合起来,然后以句为单位,逐句译出原文。最后在译文部分给出每个汉字标出该字英文字面解释。其译本是国外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研究其英译本,有助于中国典籍的外译,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一、翻译生态学提要

21世纪之初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并逐步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2008年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翻译生态学。翻译生态学明确了翻译即“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1.“翻译生态环境”更为明确地是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2.“译者中心”是其核心理念,强调“翻译活动自始终必须通过译者主体意识和主导作用才能完成”。

3.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是其方法论,“适应”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是“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

4.而在翻译操作层面,则提出了三维转换的思想:“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翟里斯英译《三字经》,目标读者是西方人。因此,中西方的文化环境是翻译生态环境主要的组成部分,译者要在适应原文和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向西方人准确展示原文的内容和思想。而这种适应和选择主要是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来展现的。

二、翟译《三字经》中的翻译生态学思想

1.语言维度。中文多用无主句及主语省略句。但是在译成英文的时候,翟里斯的增加了主语,如在译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时增添了不定代词“one”做主语,“One tied his head to the beam above him; another pricked his thigh with an awl.They were not taught,but toiled hard of their own accord.”

汉语多短句,内容以句序排列,组成“流水句”。而“多枝共干”是英语的一个突出特征。因此翟里斯在英译时选择了化零为整的方法,将四句译为一个完整的复句或两个句子。例如“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When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is mastered,and the 'Four books' are known by heart,the next step is to the 'Six classics'”这样译出后既符合英语句式特点,也简明有逻辑性.。

广泛使用被动句是英语的一大特点。中国人的语言思维,表达思想时,往往要说出动作的实行者。而在英语中,凡是不必、不愿或无从说明行为的实施者,或出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便于上下文连贯或出于礼貌等原因,一般都使用被动语态。“经既明 方读子”“When the classics were understood,then the writings of the various philosophers should be read.” 原文实际上是省略了主语,但是主语是不定的,是“我”“你”还是谁? 因此使用了被动语态,简单明了。

2.文化维度。“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The three bonds are the obligation between sovereign and subject,the love between father and child,the harmony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三纲制度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体现了不平等。因此,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灌输下成长的翟里斯在翻译“顺”时,选择了“harmony”(和谐之意)一词,而非“submission”(顺从之意)。这样,翟里斯将“夫为妻纲”的夫妻关系转换为了“平等和谐”的夫妻关系,更易被西方理解和接受。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Of old,the mother of Mencius chose a neighborhood and when her child would not learn,she broke the shuttle from the loom.”

这里,翟里斯将孟母进行了解释,说明是孟子的母亲“the mother of Mencius”,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在译成英文时,如果不加解释,就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因此,在翻译文化背景深厚的典故时,需要加上适当的解释或者注释,才能更好的将文本的文化内涵准确传递,比如在译“择邻处”时,翟里斯如果增添上“择邻处,为孟子更好学习”,会更加恰当。

3.交际维度。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The Chung Yung(the doctrine of the mean),by the pen of Tzu-su; Chung(the middle) being that which does not lean towards any side,Yung(the course) being that which cannot be changed.”

作者在翻译中庸时,用的是拼音翻译法,并用括号加了注释。这样一来,即有利于原汁原味的传播儒家经典文化,就像现在的流行语“土豪”“大妈”直接译为“tuhao”“dama”;又准确明白的传达了其隐含意义,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中庸之道。

三、“融四岁 能让梨 弟於长 宜先知”

“Jung,at four years of age,could yield the(bigger) pears.To behave as a younger brother towards elders,is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to know.”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翟里斯在翻译此典故时,增添了“更大的”(bigger)这个限定词,使意义更加完整清晰。

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主要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来展现和评判。翟里斯作为著名的汉学家,英译《三字经》时,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在英文句式选择、文化转换和交际达意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尝试,使得译文文本更加符合西方的表达习惯,中国典籍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虽然翟里斯译本仍有很多不足,但仍不失为伟大的译作。

参考文献:

[1]刁卫华.《三字经》与历史教育[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张建秀.《三字经》翻译策略选择的跨文化视角研究――以汉学家翟里斯的英译本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06:123-125.

[3]胡庚申.翻译选择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有些基本点既然是带普遍性的,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么对现在的创作应当是有用的。将来怎么样,现在不说。也就是说,这些基本点还可以说明一些创作,可以说明创作还应当遵循些什么东西吧。什么是基本的?比方说他这里涉及到艺术从生活到创作,这个无论中外古今到现在大概还没有绕出的这个圈子。至于怎么去理解生活,怎么从生活到艺术,那还要做别的许多探讨。但主要的、很基本的东西,到现在为止,大概作为一个艺术品的话,还是有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也还是说得清。

    另外他讲到,创作风格跟人的休养、人的人格有关系,这个也是带有普遍性的道理,是我们中国说的外国也说的道理,这个字可以概括,叫做文如其人。是不是?做人跟作文,它讲风格。他好像涉及到这个吧。

    另外,创作过程,就是从现实当中去获取题材。那么怎么处理题材,属于艺术表现,这表现方面也有一些普遍道理,这个可能就难一些。因为表现是各种各样,手法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某些东西恐怕还是需要的,你比方,不能太分散了,你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你总得有一个作品让人家看清楚,你总得要感动人嘛。做到这些,你就是要结构紧凑点儿。当然风格不同的,你像过去什么是诗的电影,各种风格题材不同的,各有各的要求。但作为某些基本的东西,你还是要让人看得明白你表现个啥吧,因为它毕竟跟一般文学作品不同,它是视觉的东西,你要让人家看得清楚吧。所以他强调了,从选材到表现需要单纯。

    我过去也认为,无论你怎么复杂,在银幕上或屏幕上,眼睛看定这个东西,你线索太多了,乱套,恐怕就不好办。所以要单纯要集中。他这个里面也谈到了,这个还是需要的吧。我看有些大艺术家,包括画画的、音乐的、戏剧的、小说的,最好的都是单纯的。像《战争与和平》那种庞杂的人类史实艺术,你仔细研究起来,它也没有那么乱套。你像契诃夫那种单纯就更是高超了,很平淡的,一个人,一个小孩,给他爷爷写信的那个,就那么一点儿。要做到单纯是很不容易的,跟一个人一样。四川话说得好,北方话里也有,叫做“满腹水,它不响”,“半腹水,咣咣响”,就是真有本事的人,他是比较沉默的,没有本事的人,反倒是到处招摇。艺术其实也是这样,厚积薄发。例子我就不一一举了。柳城从创作过程的一些普遍的道理到表现,从生活到艺术,从构思到表现到结构,他都比较精练地概括了,我觉得很不容易。那么到今天这个状况来说呢,他针对的或者说他的出发点,是谈的电视电影,这是个新品种,我不太懂。但是不管它是电视电影也好,是电视剧也好,是现在的银幕电影也好,都有个共同的东西,大家都感觉得到,一个是我们现在国产的东西不大吃香吧;再一个,粗制滥造的多吧,包括银幕上的屏幕上的,电视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那么,他针对这个,来提醒你需要注意一些普遍的道理。电视电影跟屏幕上的电视剧,如果说不懂得这些道理,它怎么做得完全符合柳城说的这些东西?如果它是真正创新的,或是真正艺术品,那就无可指责。问题是它们粗制滥造,已经不成艺术了,但是顶着那个电视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名称,那么读读他这个《电视电影三字经》有好处。因为它们并没有往前走得很多啊,但是连一般的怎么结构都不知道,一个线索都不清楚,一把乱抓。针对这些情况,目前创作上的一些弊病,不光是电视电影,甚至涉及到整个艺术创作,包括文学,网上现在沸沸扬扬的,不说别的,起码引起一个波浪。说一个德国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批评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他说的是不客气。但我们也讲文学质量现在是下降。这个质量下降,原因很复杂,不单纯是柳城说的这个。这个普遍道理当中,有他管得着的地方,如那些粗制滥造的、那些低级的。因为他没有主张低级,他这个里面讲的还是要“义”,要风格及人,还是要讲一种高尚思想。所以这个还是有针对性的。到现在,他能够出来这篇文章,不管是《电视电影三字经》的形式也好,是什么形式也好,有这个主张出来,那么在舆论上,证明还是需要一些有益于大众的艺术创作的东西,这是好事。他也讲到,虽然没有强调,在最末的这两节,第十、十一节,“文之道,人之道;艺之道,神之道;文之法,天之法;艺之法,无定法”,这对年轻读者,像古典文学书一样,恐怕是有点不大懂。这个其实就是要合乎自然规律,另外呢,“艺之法,无定法”,这个最重要,法无定法,就是不能拴死了。他讲的这个也不能说是永远不变的,它应该随着发展而发展。但是我前面不是讲的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知道的关于创作的那些道理,他给概括了,但是不是这样就永远不前进了呢?不是的,那要随时改进,所以它这里还来了个“艺之法,无定法”,虽然没有强调,但也管着了。我来解释一下:我是四川人,我们四川成都有个宝光寺,那里有一个庙,庙上有一副对联,我过去上课的时候给北京大学来进修的那个班讲过,上联是“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下联是“天下事了又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这个是太消极了。但是作为一个道理来讲,是这样子的。当然我们可以不了了之,但你要懂得“了又未了”。艺术道理也是这样。实际是,将来地球怎么的,也还不知道呢。那么文艺创作,既要遵照那些已知的道理,同时也需要在创作当中,随着社会时代前进探索新的,没有止境。这个事情没有止境。人生没有止境,生活没有止境,只要世界上还有人。蒲风过去有句话: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诗。生活并不是一滩死水,不是不变化的。生活怎么变化,你艺术也跟着走,不但艺术跟着走,社会科学等其它都得跟着走。从亚里士多德到现在不变化吗?所以我们中国孔子那一套,《易经》,都应该往前发展。它们没有什么过错,它们是那个时代完成的,我们有我们的时代。

    所以说不能拴住自己。最后他那一节,很重要的,就是要淡薄名利,“人一世,……十年功”。就是你别着急,不要求名逐利。一点不讲名利,恐怕做不到。我不是主张名利,我也讨厌名利。但一个艺术家,动不动就是为了几个钱,把人民的钱浪费几千万,甚至上亿,搞些大制作,无非是看个布景么,演员都看不见,而且情节简直是胡编。但现在我们的社会,本来工资就不公平,你不赚钱怎么活,商业社会,你可以要,但是商业也讲“诚招天下客”,要诚实吧,还要讲一分钱一分货吧。

    除此以外,现在说我个人的了。柳城是有直接的创作经验,看起来也读了很多书,而且还动了脑筋的,这些都很好。现在有些搞理论的,即使是搬一些现代的东西,看起来写得洋洋数万言,却于事无补,柳城的《电视电影三字经》就是反那个,这个我可以理解。但是把这些深入浅出的道理结合当前的创作状况来讲,并不是一个《电视电影三字经》就能概括的,也还需要别人去尝试。现在的理论评论就非常贫乏,几乎没有地位了。当然了,这个跟作者没有关系,好多是跟当前的环境有关系,大家都是要赚钱嘛,所以搞创作的导演不看你的,搞表演的也不看你的,只要拿到多少钱,就这样。但即使这样,柳城能坚持写这个,也好。他那个赚不赚钱我不知道,从意义上来讲,他并没有说错话,而且是把好的东西,说它是传统也好,他想出《电视电影三字经》的形式来,他的初衷,是想把这个深入浅出。《三字经》是幼儿读的,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是过去小孩儿念的,是终身受用的。现在采取这个形式呢,是便于一些人记。但实际上,一些人恐怕也不大愿意记,但不管你记不记,有人主张这样一些东西出来也是好,就是说我希望能够有人继续思考当前的电影、电视剧,甚至艺术创作的问题。真正能够解决创作当中的问题,使这个创作能够给老百姓一些好处,创作出真正能让老百姓接受的有意义的艺术作品来,就是除了那些空洞说教的以外,在理论上开展一些切实的研究,应该多种多样,他的《电视电影三字经》是一种形式,其它形式也还有。我是这个意思。

篇7

A.O.史密斯热水器安装工应知应会

一安装工,请牢记,史密斯,最规矩。美国牌,好东西,只生产,热水器。

金圭胆,创奇迹,寿命长,半世纪。麦当劳,肯德基,指定用,史密斯。

八国家,有工厂,四十家,遍天下。科研所,迁南京,新产品,数不清。

二要干好,不容易,上班时,要早去。吃早餐,喝好水,领材料,备工具。

接工单,记地址,打电话,问详细。约时间,留余地,定了点,准时去。

热水器,型号多,领取时,对仔细。不认真,跑二回,既费工,又受累。

三穿工装,佩胸卡,衣整洁,很潇洒。进户前,穿鞋套,打招呼,有礼貌。

对用户,要和顺,说话时,有分寸。谢敬茶,禁吸烟,不违章,制度严。

搞设计,照规范,防隐患,莫蛮干。与用户,多沟通,提问题,解释清。

四预埋管,要查清,如有堵,赶快清。点冲子,号墙眼,打瓷砖,要慢点。

烟道管,短为妙,罗纹管,蹬踏弯。气软管,250(mm),三道阀,摆造型。

热水器,安端正,老尺寸,要记清。活漂亮,又美观,既方便,又好用。

五打过梁、有钢筋、稳住钻,递渐进。打墙眼,问仔细,有电线,多注意。

旧楼房,没地线,叫用户,必须安。与规范,小出入,安装单,要注明。

须收费,有标准,乱收费,决不容。收钞票,要谨慎,若大意,说不清。

六干煤气,很专业,上岗前,考规范。三部委,十号令,主要讲,是安全。

水柱表,应会看,五分钟,不能减。若漏气,大事情,用心干,负责任。

热水管,冷水管,横要平,竖要直。各接头,看仔细,无水滴,都满意。

七教用户,会使用,做示范,再叮咛。有事情,打电话,维修点,要告清。

到冬季,要防冻,一二三,要讲明。关进水,松泄压,开龙头,水放尽。

勤保养,常跟踪,让用户,都安心。莫莽撞,要用心,凭实力,方能赢。

八收工具,点仔细,数配件,别丢失。丢了三,落了四,给公司,造损失。

为用户,搞卫生,份内事,应完成。面上活,要干净,史密斯,好作风。

夸服务,五星级,产品优,数第一。一传十,十传百,信誉好,人人买。

九手艺人,有骨气,干好活,有名气。同事间,新兄弟,空闲时,磋技艺。

听指挥,守纪律,树新风,讲正气。思想新,作风硬,素质高,有保证。

篇8

关键词:国学诵读;语文素养;小学低段

当前,随着人们对国学教育的推崇,“国学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国学经典读诵也在小学教育中广泛开展。这项活动中所诵读的国学经典,主要内容是指以儒学为中心的国学经典精品篇章,包括《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等。笔者通过调查、记录与自身教学感受,对国学诵读结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探索运用及成效,在此分几个方面作一论述。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刚刚步入小学的孩子,他们有着纯净的心灵,很好的记忆力,思想如同一张白纸,语文素养也相对较弱。笔者认为,从走进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就应给予他们一个国学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成长中信守儒家“仁、爱”“忠、义”的行为准则,汲取“孝、礼、信、勇”的思想内涵,感受“动、静”“刚、柔”的和谐,日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国学修养。

一、运用群体诵读效应促进识字的需要

什么是群体诵读?群体诵读就是学生集体朗读与背诵。这是一种协作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能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增强语言感受力。笔者尝试在平时诵读国学的过程中,挑选一些内容,观察学生是否有识字的需求。如一年级的孩子在读《三字经》中“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时,其中“一、十、百、千、万”学生已经认识,但是“而”字没有学过。教师引导:“小朋友们,这句话里那么多字,我们都认识,真了不起,就剩下这个‘而’字了,你想认识它吗?”学生积极踊跃,纷纷想法记住这个字。到了以后的课文中再遇到这个生字,就像老朋友一样熟悉了。通过群体诵读,学生对识记其中的生字在主观上乐于接受,他们的识字量随着诵读而逐步增长。

二、运用国学诵读积累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对语言的积累又有具体的要求。可见,语言积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是阅读和写作的根基,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诵读国学在此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国学背诵的积累,将会为他们的一生打上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底色,浸染上国学经典精髓的书香。低段学生的启蒙国学一般都是韵律很强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这些文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学生一般读几遍就能记住。

然而,记忆≠积累。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运用才能做到真正的积累。低段学生的词汇贫乏,表达能力弱,笔者还尝试在开展国学诵读的同时“边读边说”,通过讲述从而达到语言的积累。例如,在诵读“将进门,问孰存”时,对学生解释:在古代,人们十分讲究礼仪。如果要进入屋子,不敲门,不问一声就进去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当你在家里进大人的房间时,先要敲一敲或者问一声,得到里面的人同意以后再进去。理解意思之后,请几个学生角色扮演,进门前怎么做,怎么说,对老人该如何问好。如果是进关着的厕所门,那该怎么说。

很明显,学生在一次次的拓展中,能表达的语言更丰富了,对恰当使用词语、语气的能力也加强了。随着他们理解、运用能力的提高,对词语的积累也越来越丰厚。

三、运用国学诵读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包括感知能力、理解力、鉴赏力等多个方面。根据低段学生的认识水平,阅读力的提升更侧重于感知力、理解力的提升。怎么运用国学诵读来提升阅读能力?笔者为此尝试探索。

1.借助图画,观察阅读

市面上所出版的国学经典读物中,适合学生阅读的版本都配有丰富有趣的插画,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前观察插图中的内容,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在对内容有初步感知以后,深入地读一读,加深理解。

2.依托浅近的文字,联想阅读

低段学生所阅读的国学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基本为三字一句,每句押韵,每十二个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字浅近,内容贴近生活,通过展开联想能较快地理解。

如在诵读“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这句时,设如下环节:

师:小朋友们,你尝过的味道有哪些?

生:(展开联想、交流)酸的、苦的、甜的、辣的、咸的。

师:哦,这五种味道我们把它们叫做“五味”。不过,古代和现代用的词有些不太一样,他们把甜叫做“甘”,把辣叫做“辛”。能记住吗?

生:能。

师:那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种边学边联系的形式很感兴趣。加之阅读时采用的形式多样:分组读、男女读、错句读,学生乐此不疲。

3.培养习惯,助推阅读

对低段学生的阅读培养做不到技巧与方法的教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开展国学诵读之后,每天清晨,学生会在《三字经》的诵读声中步入校门,每天耳濡目染。晨读时间,学生会自觉在小老师的带领下首先阅读和背诵已学过的《弟子规》或《三字经》。一日之计在于晨,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开启一天的学习之门。每日放学,从排路队到走出校门,学生也在一路上背诵《弟子规》,既是一种行为的规范,更是语文素养的培养。

四、运用国学诵读提高文化感知

“童蒙养正”是儒家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就是指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儒家强调自强不息,孟子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学生在读诵这些国学经典时,感受到的是高贵的品格、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恒久的生命力之所在。通过国学经典诵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国学的内涵,激起对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古圣先贤的崇敬。

儒家文化理念中的“仁、义、礼、智、信”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是永远值得我们吸取的文化精髓。通过对这些经典诵读,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小学生们接受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培养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以健康的心态、完善的人格来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参考文献:

[1]尹海霞.用中国传统经典培养小学生的品德[J].教育研究,2011(02).

[2]李爱香.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教研周刊,2001(03).

[3]段丽俊,韦诸霞.浅谈国学之于女性修养[J].文艺生活,2011(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摘 要】很多学校认识到经典诵读对于小学生的德育功能,在学校内积极推广,确实,经典诵读给学生的德育功是强大的。介绍了如何利用经典诵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 经典诵读;渗透;德育

一、开展经典故事会,促进学生诵读

很多经典诵读都包含一个小故事,比如,《三字经》是一本小学启蒙读本,它包括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而且趣味性强,对于儿童的德育教育具有很大意义,三字经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有很多学生在小学前的幼儿园就已经接触过,但是,他们仅是限于机械的背诵,而对其中所包含的故事却了解甚少,如果我们把其中所蕴含的故事挖掘出来,让学生去学习,通过查找资料或者教师给学生提供故事,在课堂上请同学们讲三字经故事,在学习故事、讲故事中了解《三字经》里所蕴含的德育理念,就能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二、创设经典诗文小环境,创设德育大环境

创设学生学习诵读的环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荡漾着经典诗文的气息。当进入校园的时间起,学生已经进入了具有浓郁品德教育气息的环境。学校里优美的环境能给孩子以美的教育,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那些健康活泼的经典诗文作品与一句句寓意深刻的格言,都像一朵朵绽放的小花一样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让学生回味无穷,感受到阵阵的香气,也感受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气息,从而对自己的品德提升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如,在学校的宣传栏或者黑板报上,张贴学校教师的名言警句,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们,起到示范作用。操场的围墙上一首首小诗并配有图画,如孔融让梨的画面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教学楼的走廊上,贴满了同学们自己亲手编制的经典诗文小报,小报的制作本身就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提升作用,他们也会在经过走廊时关注其他同学的小报,从而让同学们的辛苦劳动换来对自己的德育教育。班级也要定时更换经典诗文的学习内容、黑板上的激励性的诗句、立志做人的名言等,比如,“冠必正纽必结”“轻声慢步过走廊”这样的警句既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校园,也是对学生的行为举止的一个提醒,当他们长期得到这种警句提示时,就会逐步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三、从《弟子规》中吸取良好品德教育的精华

大多数学校都学习《弟子规》,这里的“弟子”特指学生,“规”是指规范。《弟子规》的内容出自《论语·学而篇》,其中第六条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形成顺口押韵的《弟子规》,《弟子规》规范了学生的具体行为,比如在家、在外、与人的交往、礼仪、学习等出外、待人要做一个行为举止规范的好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弟子规》时,要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拥有优秀品质的人。

四、从唐诗宋词诵读中形成热爱祖国的胸怀

在唐诗宋词中,有很多作品都是作者通过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在教学中把这些诗词进行归类,让学生全面系统地诵读,在反复的阅读中感受作者的强烈爱国思想,从而对自己产生深刻的影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让学生重复诵读的同时,多让学生从教室走出去,走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诗词中的思想。比如,可以组织春游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时走到大自然当中,当他们看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时,心头便呈现出一首首古诗。当学生看到则则发芽的柳枝时,就会想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当看到一只只小燕子从自己身边飞过时想到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学生在美丽的景色中想起了诗句,在诗句诵读中想起了美丽的景色。

五、在古诗词学习中体会真正的友谊

很多的小学生喜欢与同伴一起交往,但他们的交往很简单,只是感觉高兴,还是不明白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可贵。所以,我们要对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在很多古诗中,都有歌颂友谊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古诗时,通过反复诵读与学习能感受到友谊的真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与资料中有很多这样的体现友谊的诗句,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诗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友谊之情,朋友的送别,朋友的相聚,朋友的一段段友谊有如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在学生面前浮现,他们的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学生,让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友谊是那么珍贵。

六、在古诗中体验浓浓的思乡之情

有一类古诗是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类古诗有很多,比如,在《静夜思》中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又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有《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等等,诸如这类古诗有很多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每一个诗句虽然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但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产生这种思乡之情,就根据作者不同的背景而教,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的思乡之情又有不同的味道。

是的,读书能给人知识,同样,小学生诵读经典,也能受到各方面良好的教育,开卷有益就是这个道理。我国的历史悠久,古诗更是博大精深,尽管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只要他们能牢牢记住这些名篇佳作,一定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将会受益无穷,最终后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从而提高他们的涵养,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素养。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经典诵读的教学时,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德育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晓中.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1(01)

[2]田永梅.经典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3]周吉群.巧借“经典诵读”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J].新课程(下).2011(01)

篇10

1.了解乘车的基本礼仪,知道要做一个文明的小乘客。

2.通过情景表演,巩固礼仪常识。

3.在游戏中,体验遵守文明礼仪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乘车去宝应春游好吗?

(评析:活动开始以春游的话题去感应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同时为下环节作铺垫。俗话说的好,活动的开头是成功的一般。)

二、乘车情境游戏,了解乘车的基本礼仪。

(一)情景表演一:排队上车

师:看!汽车来了。

售票员:去县城的幼儿请上车。(幼儿乱上车)

师:咦!车子怎么开走了,为什么不带我们呢?我们来问问旁边的警察叔叔吧。

警察(家长):让我来打电话问一问司机怎么回事?(司机您好!您为什么不带刚才的小朋友去县城呢),哦!因为他们太挤了,没有在站台边排队,不安全,司机不想带你们了,所以走了。

师:原来是这样,那怎么办呢?可是车子走了。

幼:我们排队吧

警察:别急、别急,下一班车就要到了。

师:引导幼儿讨论坐车前应该怎做?

幼:排队,不争不抢

师:那我们为什么要排队

幼:安全

师:怎样不争也不抢呢?

幼:先上车的就坐后面,后上车的就坐前面。

师:那你们想坐前面还是坐后面。为什么?

幼1:前面,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

幼2:后面,坐后面安全

师:那这么多小朋友想坐前面、后面怎么办呢?

幼:幼儿自由讨论。

师:那我们坐在车上还要注意什么呢?

幼1:不能把头伸出来

幼2:不能跑

师小结:当车子来后,要想坐后面的就站在前面排队,想坐在前面的就站在好后面排队。另外先上车的就向后走,后上车的就坐前面,这样就不拥挤了。还要注意一些安全。

师:瞧!下一班车真的来了。现在我们上车该怎么办?

幼:整齐的队伍排排好。

(评价:幼儿获得知识、技能、经验的方法有多种多样,而情境体验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他们对自身行为的评价、约束、规范,在游戏情境体验中直接获得。)

(二)情境表演二:上车买票

售票员:小朋友,你们好!欢迎你们乘坐我们的车子,请先上车的小朋友坐到后面,后上车的坐在前面,不争也不抢。

幼:幼儿自由上车

售票员:“看,我是谁?”小乘客们上车了请买票。并提醒幼儿应该怎么做?

幼:排队付款

驾驶员:小朋友们上车后请注意安全。

师:小朋友我们坐在车上要注意那些安全?为什么不能呢?

幼1:不把头伸到窗外

幼2:在车上要做好

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

驾驶员:小朋友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了。(播放汽车音乐)

(三)情境表演三:让座。

师:“(播放音乐停)大汽车停下,上来一位老爷爷(家长),老爷爷呀年纪大,没有座位了,怎么办呢?”

幼:我们让给他坐吧

爷爷(家长):小朋友,谢谢你们。不过你们还小,也要坐好保护好自己。这时,作为售票员的教师站起来让座。

师:“还有哪些人也需要我们给他让座呢?”

幼:孕妇、残疾人

(四)情境游戏五:下车。

售票员:(音乐停)宝应到了,提醒小朋友排队下车。并说欢迎你们乘坐我们的公交车。

幼:排队下车

幼:扶住老爷爷下车

(评析:游戏来源于生活、游戏高于生活,不同情境游戏角色的体验让幼儿在习得乘车礼仪、养成文明乘车习惯的同时,还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品德。)

三、经验回顾:《三字经》

师:今天来宝应的幼儿表现的非常好,知道排队上车、排队买票、让座。刚才老师把你们说的乘客礼仪,编成了《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