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标准范文
时间:2023-03-22 17:1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辐射危害是不定时的炸弹
传统观点认为,当一个细胞接受了电离辐射后,它要么死亡,要么带着受损的DNA继续存活。如果受损DNA无法被细胞的修复酶修复,那么它所分裂形成的新细胞也会带着同样的DNA缺陷。有的缺陷可能造成细胞无止境地分裂,并最终导致癌症。而现在,一些科学家却提出了第三种可能性,那就是细胞既没有死去,也没有立即出现DNA损伤,而是变得不稳定。
这种不稳定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在细胞分裂了多次后,可能问题才会显现出来。而造成这种不稳定性的辐射剂量可能很小,甚至小于每年1毫西弗特的辐射剂量,而国际上的电离辐射安全标准也只是不超过1毫西弗特/年。可是,一次对胸部的CT扫描,辐射量就达到10~15毫西弗特,X光照射的辐射量为3毫西弗特,还有人因为工作原因,长时间处于辐射较大的环境中,一年所接受的辐射可能高达20毫西弗特。如果小剂量辐射可能造成细胞基因不稳定是真的,那么辐射的伤害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得多,甚至污染了人类的基因群,让我们的后代出现缺陷或者疾病。
辐射面前的脆弱者
由于辐射带来的不稳定性会在细胞分裂多次后显现出来,所以,那些还处于分裂中的细胞最容易成为“受害者”。一个人一生中经历的细胞分裂,大多数都是在生命的头几年或者青春期。因此,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受到辐射的伤害。不过,像骨髓中负责制造红血球和白血球的干细胞、肠道和皮肤中的干细胞,则会在成年后继续分裂。另外,成年男性的会不断产生,也是因为精原细胞会持续分裂。这些分裂中的细胞在辐射面前,也特别脆弱。除了分裂中的细胞以外,有些特定的基因可能也会让细胞受到辐射后变得不稳定。英国牛津郡医学研究理事会的科学家从4个人身上分别取出一些干细胞,并让其接受辐射,结果在这些干细胞分裂了10~15次后,其中两个人的干细胞所分裂的细胞出现了染色体缺陷,而另两个人的干细胞所分裂的细胞一切正常。可能是基因让后两个人的干细胞受到辐射后仍能够保持不错的稳定性。
这样一来,除了儿童和青少年,我们可能还忽略了许多易受到辐射伤害的成年人。例如,国际制定的辐射安全标准只是针对一般人来说有效,而对于一些基因上容易受到辐射伤害的人,远远小于安全标准的辐射剂量也可能对他们造成辐射伤害。
辐射真的如此可怕吗
瑞典的可罗林斯卡学院发现,受到辐射的人类淋巴细胞所分裂的细胞会出现染色体缺陷;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发现,受到辐射的人类细胞所分裂的细胞会出现染色体异常;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发现,受到X射线照射后的皮肤细胞所分裂的细胞有染色体问题。这些似乎都说明了,电离辐射会增加细胞基因的不稳定性,让受到辐射的细胞在多次分裂后出现染色体异常。而细胞基因的不稳定性可能带来很多可怕的后果,除了癌症以外,还会造成婴儿的先天缺陷、遗传疾病、加速老化、免疫力低下等等问题。如果这一切属实,那么因为核污染、医疗辐射或者工作环境辐射大等患病或者死亡的人数可能大大超乎我们的预计。
不过,很快有学者提出,这些都是细胞在实验室中受到辐射后的结果,并不能说明活生生的人在受到辐射后也会出现相同的反应。英国国家放射防护局的研究者认为,低剂量的辐射会造成细胞基因不稳定的说法扩大了辐射的危害。从有关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的研究来看,核武器造成的辐射并没有导致细胞基因的不稳定性,即使有,也不能说明其能够导致癌症。
然而,支持辐射导致细胞基因不稳定的学者则认为,核爆炸幸存者受到的辐射和生活中长期累积的低剂量辐射本来就存在区别,前者没有导致细胞基因出现不稳定,不代表后者也一样。他们认为,英国国家放射防护局应该慎重考虑低剂量辐射对于健康的影响,甚至重新制定新的辐射安全标准。
小心驶得万年船
对于低剂量辐射到底会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现在还没有定论。支持方认为应该重视生活中的低剂量辐射,而反对方认为没必要因此引起恐慌。不过,小心一些总是没错的,许多研究者自己便会尽量避免接受不必要的辐射。
链接:什么是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指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中子射线等。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电离辐射无所不在,例如自然环境中的宇宙射线,医学诊断上用的X射线、核医学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试剂。虽然我们无法看到和感知电离辐射,但是它却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影响。而非电离辐射,因为能量较弱,所以对生物活组织的影响被研究得也较少。但在生活中,非电离辐射已经被广泛应用,例如微波炉、无线电波、手机、电脑等电器都带有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到底会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一直没有定论。
例如,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的一位研究者便拒绝接受牙科X光检查,除非牙医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他。他也不吃从爱尔兰海中捕捞的鱼,因为英国核电集团Sellafield公司曾在那片海域发生过核泄漏。最近,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发现,日本福岛附近海域中鱼类所携带的放射元素水平在核电站事故发生一年后并没有下降。这说明,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产生的污染还在持续。也许,我们应该学习英国研究者的小心谨慎,对日本的海产品说“不”。
针对电离辐射的防范措施:
除了核污染,我们大多数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都来自于医疗诊断所使用的CT、X光射线、飞机或者地铁安检所使用的X光机器等。因为高空中有电离辐射,所以每次乘坐飞机我们会接受一些电离辐射。另外,大理石中可能含有放射性元素,所以装修使用的大理石砖也可能存在电离辐射。应该尽量避免与辐射源接触。
1.遇到核辐射威胁的时候最好的预防方法还是将自己处于相对隔离的环境,避免接触核污染物。
2.出差或旅行时,如果可能,尽量选择坐高铁、火车,少乘坐飞机以减少旅行带来的的宇宙射线辐射。
3.在医院接受放射性检查时,去正规大医院,谨遵医嘱。
4.乘坐交通工具接受安检时,手不要伸进铅门帘里取包。
5.装修时,不要大量使用大理石等天然石材,装修完找检测机构检测下室内是否放射性超标。
针对非电离辐射的防范措施:
虽然我们还无法确定非电离辐射是否对健康有害,但同样,本着谨慎的原则,应该尽量避免接触。
1.通过在办公室和家庭摆放绿色植物来减少辐射。
2.合理安排家用电器,用距离进行防护。
3.使用合格符合标准的电子设备。
4.孕妇尽量少使用微波炉、复印机、电热毯,开了微波炉之后离开一定距离。
5.家周围有变电站、发射塔的人,及时掌握居住环境电磁辐射数据,学会保护自己,必要时维权。
篇2
严谨整合出新标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此次整合将使国内的食品安全标准将与国际接轨,是我国食品安全建设的重要步骤;同时,有了更完善的国标之后,企业在生产食品时也有了可以全面参照的标准可依,监管者也就有了一把科学的标尺。
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王竹天表示:“2013年以来,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开展了对近5000项食品相关标准的清理工作,2014年,完成了208项标准的整合任务;2015年新审查通过30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到2015年底,1000多项食品安全标准将基本制定完成,主要食品安全指标将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并适应中国膳食结构和食品产业国情。”
对于已经存在检测方法不统一的问题,王竹天说:“目前在我国,仅仅是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就有20多个不同的领域有标准规定,但事实上大同小异。2015年年底,食品安全标准整合之后,其它多余的食品安全标准将退出历史舞台。”
此外,为了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完成了96项重点、亟需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2015年上半年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镉的测定》等1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截至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已累积公布492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不仅如此,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面也在进一步扩展。截至目前,全国共设置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点2489个,覆盖了全国86%的县级行政区域。2014年以来,会同有关部门共监测食品样品49万份,食品相关产品1.3万份,进出口食品1.9万份,涵盖种养殖、粮食收贮、生产和加工、销售和餐饮服务、进出口等各环节。
此外,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组织部分省份开展中国居民食品消费量调查和总膳食研究、构建我国食物消费量数据库等工作也将逐渐展开。
儿童食品标准未推出
近年来,中国市场上悄然涌现许多以儿童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食品:儿童酱油、核桃油、儿童面……但是,因儿童食品引发的消费安全问题却时有发生,“添加剂牛奶”“五毛零食”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儿童食品安全标准始终是食品安全标准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韩军花表示:“我们的工作人员查询了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巴西等地的食品标准信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儿童食品标准。”
“中国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有《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以及《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等,这些标准可以保障3岁以下孩子的安全。”韩军花说。据悉,在中国,除三周岁以下婴幼儿必需食品外,目前尚无有关“儿童食品”的相关标准。在产品上标注“儿童食品”只是商家的宣传手段,这些产品质量只能按普通食品标准进行管理。
韩军花说:“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广告、标签或对学校周围的限制对3岁以上的儿童进行保护。例如美国规定企业不能为高糖、高盐的食品做广告,以及校园周边多少米之内不允许售卖小食品等。”
提到目前大众比较关注的中国儿童食品多添加剂、多糖、多盐、多油的问题,韩军花表示:“2015年5月开始实施的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针对儿童饮食方面有了诸多调整,例如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的修订过程中,膨化食品的含铝添加剂被禁止使用,因为这类产品小孩吃得较多,这样做使得儿童铝的摄入量大量降低。”
据悉,在其他添加剂的标准制定方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也充分考虑到儿童群体身高、体重等特殊的耐受量。
韩军花同时也强调:“在保障儿童饮食安全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引导消费者健康饮食的意识。例如中国卫生部门专门出过《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把现有的零食分为3个等级,分别是‘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家长可以参照此来给孩子购买零食,并给予孩子相应指引。此外,监管部门也应规范校园周边环境,阻止不合规食品流入市场。”
黑名单将不断更新
人们俗称的“食品中非法添加物黑名单”即《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有关单位在对原卫生部公告的6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清理、整合的基础上制订的,从2008年开始,“黑名单”陆续。
目前,我国已公布了食品中非法添加物“黑名单”64种。韩军花表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正在重新清理整合新版非法添加物‘黑名单’及其配套检验方法,目前正在重新清理和讨论‘黑名单’。预计新名单将于2015年7月对外公布。”
篇3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安全因素被日益重视。穿戴在身上的皮革产品在穿戴过程中是否含有不安全因素难以判别,如甲醛超标、危险重金属及过敏物增加等。按照实施的SN/T2191-2008《进出口皮革皮毛产品安全技术规程》、GB20400-2006《皮革和毛皮有害物质限量》以及欧盟的指令及REACH法规,将规定的进出口皮革毛皮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用于在我国出口销售的皮革与毛皮产品[1]。虽然,皮革与毛皮制品的性质和检测规则适用于监督抽检的第三方检验,但是产品来自于皮革与毛皮制造企业,企业作为起点,应该根据自己产品检测把关。监督抽查只是对产品验收合格的一种复验,其目的不在于评估产品总体质量水平,而在于发现不合格产品。目前我国还没有对皮革产品实施强制认证,生产企业和商家可以依据企业的检测结果或委托经国家认证的实验室进行检测证明产品合格。因此,皮革毛皮生产企业只要对生产产品的面料辅料合格工艺把关,选择不含有禁用化学品的主辅材料。商品加工企业只要对各种来料进行控制,要求供应商提供检验合格证明,就可以获得合格的商品。皮革毛皮制品安全标准的制定需要从最基本的安全性能入手,对有可能影响健康的有害物质加以限制,保证人体健康。我国的皮革毛皮安全标准制定与国外标志产品的要求不同,原则是充分考虑我国技术发展水平和产品质量因素,既能达到提高产品质量保护人身健康和安全的目的,又能将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皮革毛皮制品的安全标准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推荐性标准(SN/T2191-2008),是产品进入市场的必要条件。在产品进出口贸易时,国外有关皮革毛皮及纺织品的标准采取的要求更严格。近年来,因为“绿色壁垒”和“REACH”法规执行,都在不同方面(检测上、索赔上)减少了皮革毛皮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然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种种标准和法规要求,都是针对皮革毛皮在商品形成前或形成后的贸易期间的执行短暂时间域内。事实上,皮革毛皮制品并非只有短暂的生命周期。这些在制品或商品在存放、运输、使用,甚至销毁前都会出现变化。这些变化在表观上的显现(如色变、破损、硬化)或及时被检出不合格,将直接导致商品交易的终止或使用的废弃。如果这些变化是隐性的、缓慢的,即无法用消费者直接感官感受或及时检测发现,往往就被忽略。经过大量化工材料加工获得的皮革毛皮商品中一些化学指标无论是否影响健康,都必然存在一种“保质期”,这种保质期限几乎由产品存放或使用的环境决定。通过光、热、湿、汗、物理力等作用引起的游离基及pH变化,导致偶氮染料的、高分子材料降解碎片的产生,甚至游离甲醛、有机酚、六价铬的出现或增加。因此,在商品贸易中,标准检测往往只是一个“录用前的体检”。尽管在现行标准中有5项老化标准检测(参照NF、EN、DIN、BS、ISO标准),但全部指向了颜色的变化,SN/T2191-2008、GB20400-2006主要也是对皮革毛皮商品使用前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技术指标进行检测[2]。近些年来,出口或国内的皮革毛皮制品在存放及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生腐蚀、接触过敏等报道导致赔偿也是不足为奇的。可见,如何建立使用过程品质指标的标准(本文中称安全标准),以保证皮革毛皮商品具有使用期安全是一个有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2皮革毛皮安全标准是企业与市场的需要
皮革与毛皮一直被视为具有自然、便利、卫生、良好感官的上乘商品。对皮革工业及其使用者来说,使用前对成革安全测试可以达标,但使用过程中是否安全并不知晓。无论是制造者还是消费者都希望它们是一种耐用的材料,能长期抵御温度、光、湿、汗及机械负荷等多变的环境,能符合高安全、耐用的商品。实际上,皮革及毛皮在加工,贮存及其商品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引起皮革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质的逐步变坏,表现为折裂、硬化、变色、发霉等,最后丧失使用价值。实际中对制成的商品,要表明材料使用过程中安全性能的变化是不易的,也不现实的,制造者也无法提出保证。目前国内国外都还没有相关法规判断这一问题。因此,对现有的在制品及商品中所含的材料受环境影响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研究,使制造者与消费者都有安全的说明,才能真正地获得双赢。今天我国出口轻工产品能承受“绿色壁垒”和“REACH”法规的影响,而明天是否能承受更严格的法规还难以确定。国内外消费者对自己的健康的认识提高,消费者对自己消费的产品有使用安全的知情权也是合法的。在购买时要求制造者的使用安全承诺将会作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因此,产品使用安全性能已经不仅是简单用技术经济考量,在国内可能将是企业品牌的挑战,在国际市场中也就成了对国家或企业的信任度的问题了。建立皮革毛皮安全标准,也是保障我国皮革工业顺利发展和提高国际贸易准入的一种重要的技术储备。
3安全标准涉及安全使用与舒适性
参照SN/T2191-2008、GB20400-2006标准及欧盟指令(2002,2003)、REACH法规等,将皮革毛皮部分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技术指标(有害芳香胺染料、游离甲醛、pH值、六价铬、壬基苯酚(NP)、C10-13短链氯化石蜡、丙烯酰胺)以及干湿擦色牢度、异味、Ts、柔软度、透气透水汽性列为可变性指标,组合形成一个影响安全使用和舒适性能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需要对皮革毛皮商品进行必要处理,进行处理前后商品的物理及化学特征区别的研究。将一些关于安全使用和舒适性能指标进行系统化评价,最终获得皮革毛皮的安全标准。据资料查阅和行业报道,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研究皮革毛皮产品使用安全的质量标准检测和相关方法。由于皮革毛皮的使用时间长,使用过程的变质导致部分使用性能下降实属难免。然而,这种变质是否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且值得深思。近30年来,我国皮革工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世界皮革工业发展支柱。提升我国皮革毛皮产品品质与贸易准入,建立皮革毛皮的品质特色的标准势在必行。以毛皮的使用安全性能为基础,研究一套与使用安全与舒适性相关、受环境老化可变的有毒有害物质特征及化学指标十分必要。不仅可以延伸或强化SN/T2191-2008、GB20400-2006标准的使用,同时可以关注皮革毛皮通过环境老化后的有毒有害物质、物理性能的变化,也为皮革毛皮制品建立新的使用安全标准体系与检测方法提供依据。通过探索这种安全性、舒适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有望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品质标准化创建的突破。为产品品牌高端化与预防绿色壁垒做准备。
4国内外安全标准有待于发展
皮革毛皮制品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目前国内外现行皮革毛皮及制品的老化检测方法标准有13项左右(包括参照GB、DIN、BS、EN、ISO、NF、ASTM在内),纺织的有10项左右。尽管我国对于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技术指标标准目前有SN/T2191-2008、GB20400-2006标准,与国际上发达国家有关皮革毛皮及制品有毒有害物质限制的法规及技术标准比较有较大差距[3]。但是,所有的标准是对产品的基材使用前初始状态下进行。这些老化检测目均为产品品质的表征,如物理强度、色牢变化。同样《皮革物理性和化学性取样测试标准》中所有的采样都是对产品的基材使用前初始状态下进行。对于皮革毛皮产品标准的化学分析有百余项,如甲醛的各种标准就有多项《皮革.甲醛含量的化学法测定》,在测试方法上有分光光度法或液相色谱法。但是对于使用过程的化学指标的检测在国内外几乎没见提及。为了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并与国际标准发展相适应。我国在对皮革毛皮及制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进行了新的标准化研究(SN/T2191-2008、GB20400-2006),其中参照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相关法规、指令和技术标准以及HJ507-2009《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皮革和合成革》技术标准,同时也结合我国目前皮革毛皮及制品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增加了部分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的项目,提出适合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中应控制的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的技术指标。确定的皮革毛皮及制品中应控制的有毒有害物质项目为: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30mg/kg)、五氯苯酚(PCP)与2,3,5,6-四氯苯酚(TCP)(<5mg/kg)、六价铬Cr(VI)(<3mg/kg)、游离甲醛(婴幼儿<20mg/kg,直接接触皮肤<75mg/kg,非直接接触皮肤<150mg/kg)、富马酸二甲酯(<0.1mg/kg)和全氟辛烷磺酸盐<1μg/m2)。众所周知,在皮革毛皮制造中,部分指标直接源于化学品的使用。而另一些指标,如一些氨基树脂的使用或含甲醛物质的使用,在没有经过环境的“考验”测定与经过考验后的测试结果是不同的。随着物质文化丰富,出口贸易增加,国外对皮革毛皮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品质要求检测将会不断层出。将目前国内外已经认定的物质限量及品质指标进行分析,列出了一些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变化的物质和感官指标,参照GB、DIN、BS、EN、ISO、NF、ASTM标准中检测方法进行环境老化后的考察,探索一个真正可靠的产品使用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结语
篇4
2、焊机外壳PE线接线正确,连接可靠。
3、焊接变压器一、二次绕组,绕组与外壳间绝缘电阻值不少于1MΩ,要求每半年至少应对焊机绝缘电阻摇测一次,且记录齐全。
4、焊机一次侧电源线长度不超过3m,且不得拖地或跨越通道使用。
5、电焊机二次线连接良好,接头不超过3个。
篇5
1.在思想认识上尚存在着重罚款轻培训的倾向。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中罚款成为重要手段,以罚代管、以罚代培现象很普遍。有些项目部以务工人员是临时的为由,不进行
培训或仅简单地宣布罚款事由代替安全培训。
2.在培训的目标规划方面,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尽管大多数企业每年都要制订培训计划.且提交有关机构审议通过,看起来对安全培训工作十分重视,但是,这种“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培训计划,往往随着审批的结束而“沉睡”在档案袋里,对全年培训工作没有多大的实际指导意义。尤其是不能根据施工进度的安排、施工人员上场情况随时对培训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3.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比较单一,尚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搞“大一统”式培训的弊端。一次集中脱产培训,往往将几个专业工种集中在一起上课,尽管培训数量很可观,但其效果甚微。尤其是对农民工的培训存在着数量多效果差、人数多质量低等问题。
4.培训方法上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目前,集中脱产培训,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灌输为主.缺少必要的案例剖析和讨论活动,学员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尚不完善,即便是有了电化教学设施,多数情况下也只是一种摆设,有的设施只是为了达标需要.达标过后即物归原处或闲置不用。对农民工的培训流于形式,或者干脆将其培训由其带班的工头进行,而工头在施工中重工作效率轻安全技能培训的现象比较突出。
5.对培训的考核及发证把关不严。培训如由培训部门自编教材、自己组织培训、自己出题考试、自己组织批卷、然后上报领证,不管培训效果如何,只要参加培训,人人都可以过关。至于上岗后效果如何,很少进行回访或跟踪调查。由于对培训质量缺乏严格的考核认证.
对培训机构和受训人员缺乏有效的双向制约机制,“宽进宽出”、“高分低能”、甚至“只要交了钱就能拿到证”等现象难以杜绝.这是造成培训流于形式的症结所在。
二、系统化的培训体系的建立
培训、考核、使用、奖惩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是安全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培训是企业在用工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等方面改革的基础.而培训质量是保证企业各项改革的关键之一。建立一个满足建筑施工需要.适应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特点、开放的、良性循环的培训体系,使培训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确保安全培训质量。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即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培训;提供培训;评价培训结果。从而形成完善的PDCA循环。
第一阶段,确定培训需求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首先应确定培训的方针目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改进等诸多环节,只有确定了与企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相一致的安全教育与培训的指导思想才能实现企业安全教育系统的PDCA循环,才能确保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有效运行。
第二阶段,设计和策划培训。建筑施工企业在设计和策划培训时,要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不同的培训层次和不同的培训对象,考虑培训对象的岗位职责要求、专业技术能力、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曾经接受过的培训以及可承受风险等的因素.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教学计划与大纲,选用实践性和实效性强的教材,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既要考虑学员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学员的技能提高,以便有效地保证培训质量。
第三阶段,提供培训。在安全培训中应认真贯彻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安全培训工作的成绩不仅是看办了多少班,培训了多少人,重要的是看所办的班是否满足企业需要、是否真有实效。实施培训阶段,要从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保证安全培训的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安全培训的基本条件,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取得效果的根本保证。根据目前的现状,继续采用“专兼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并注意取长补短。并加强教师能力训练,以适应新形势对安全培训的要求。
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在安全培训中要重视培训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开发。以能力培训为主线.传授知识与培训能力最大限度地相结合,使学员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培训效率,使学员在有限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效的知识量,把以应用安全技术管理为主体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实践能力培训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紧密联系起来。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音像、网络等技术手段.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要加强培训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使他们在培训中充分利用资源,精心组织,以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第四阶段,评价培训结果。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培训质量的高低.最有说服力的是上岗后的表现和产生的效果,是用人单位的口碑。因此,安全技术培训,不仅要注重理论上应知应会的考核,更要注重现场操作中应知应会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并作为对培训部门工作业绩考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以此增强其责任心和压力感。要把安全技术培训质量作为职工竞争上岗、优化组合的基本条件,并与技师评聘和个人经济收入直接挂钩,即便是相同工种.也要视技术素质的差异和劳动贡献的不同,适当拉开分配档次,向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倾斜,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职工学习运用安全技术知识的积极性。
三、坚持五个结合。促进安全培训质量提高
建立安全培训体系时,要注意五个结合,更好地保证培训质量,即:
l.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培训内容的安排,要与现场条件和队伍素质状况的实际相结合。安全培训目标和计划,必须根据企业对职工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而确定.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以岗位应知应会为根本,以提高现场操作技能为核心,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受训人员掌握现场岗位操作的基本要领和对突况的应变能力。
2.知识教育与安全意识教育、专业性培训与综合性培训相结合。以专题业务培训为主线.将企业现状、战略决策、奋斗目标、主要业绩、重点工作、突出问题等内容作为培训的公共课程讲授到位,将法律法规常识、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穿插其中。通过短期培训,使职工思想观念明显转变,效忠企业意识明显增强,业务技能明显提高。
3.安全理论培训要与事故案例教育相结合。从以往发生的各类事故教训来看,职工安全技术素质低、自保意识差和违章作业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工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凭,对于枯燥的理论教学,既不感兴趣,也缺乏理解能力。但他们有在施工现场的实践经验和亲身感受。因此,搞好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讨论分析,变灌输式为启发式教学.使学员能够记得牢,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起到强化培训效果的作用。
4.安全技术知识培训要与法律常识培训相结合。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等
的不断推广应用.安全生产知识陈旧的周期大大缩短,只有不断地培训,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和岗位技能,才能适应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同时.随着《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施工规范等的颁布实施,从业人员法律意识的增强,安全培训既要注重技术业务知识的“充电”,又要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法律法规意识。
篇6
关键词: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为了有效保证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实施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非常必要。在建筑安全上健全法律、法规,并对施工现场安全提出相关要求。施工安全技术主要包括脚手架、土方及模板等工程建设,这些方面的施工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有必要对建筑安全问题加以考虑,因此,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方面正在探索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1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问题
1.1安全标准化管理不彻底
在完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均为针对施工过程展开的安全标准化建设,这一阶段的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具有全过程、系统性等一系列特点,必须站在全生命周期角度来构建体系,具体来说,应该从项目立项、勘察设计及工程运行等方面制定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细则,对建筑工程全过程安全标化体系进行完善。
1.2建筑安全管理中标准化体现不全面
从标准化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颁布了《标准化法》等相关指导性法律法规,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纵观当前标准化建设情况,并未将标准化办法和建筑安全管理完好的结合在一起,缺乏系统性标准化条例,同时对于全过程中涉及到的安全管理及技术方案制定等相关问题,也没有得到约束和规范,没有对其展开全面的论证。此外,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等工作还没有完成,其中存在大量的缺陷和不足。
1.3新变化带来新要求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领域中出现了很多新方法、新工艺及新材料,这无疑为建筑安全标准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种情况下现有的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远远不能使这些要求得到满足。例如高层建筑中大体量混凝土浇灌、大跨度钢结构的运用等施工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建筑安全技术却始终比较落后。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还需要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对安全标准进行编制。
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2.1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特点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必须贯穿于整个建筑施工全过程中,从工程准备一直到竣工完成,各部门都要充分重视项目工程的安全性,具体来说,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
2.1.1系统性
国家针对建筑施工安全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建筑企业也纷纷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安全规定及章程,此外,在具体项目上还设置了安全部门,编制了相关安全管理办法。从国家、行业到企业均颁布了项目安全施工规定及办法,由此来看,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体系。
2.1.2复杂性
建筑工程建设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了很多部门,需要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配合与写作,从施工管理的角度来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了焊接、脚手架及木工等项目工作,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有必要对这些工作进行分析与检查,最后制定出完善的标准。
2.1.3变化性
建筑施工现场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经常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旦出现将会对项目造成巨大影响,从而对工程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造成不良影响。因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比较长,其劳动条件也比较差,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其安全保护措施也需要随之改变。
2.1.4全面性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内容非常广泛,不同项目阶段都需要将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从“人、物、管理”角度着手展开标准化管理工作。①现场人员行为的标准化是指施工人员的作业活动应符合安全操作规程;②现场机械与材料等的安全标准化;③建筑项目不同层次安全管理行为的标准化,从企业领导到部门经理,再到安全部门部长、施工队负责人等。
2.1.5长期性
安全标准化管理办法应在不同部门、施工队中进行宣传,主要以预防为主。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都比较长,不同工种之间切换也比较多,因此,人员变更非常频繁,需要项目人员对其展开安全标准化管理教育,教育过程不能是暂时的,也不能间断,应该从工程开始一直到竣工才能结束。
2.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2.2.1组织机构标准化管理
项目经理应对工程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全面负责,安全保证体系负责人、技术保证体系负责人等必须持有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并积极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树立安全管理意识。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在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制定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并制定各级安全人员职责,以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安全保证体系负责人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应做好施工管理工作中的管理、组织及协调等工作,并贯彻执行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细则。项目技术负责人对项目安全技术负有直接责任,参加安全生产监察,从技术上对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意见。
2.2.2现场施工标准化管理
①施工管理制度标准化。为了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标准化管理的任务和目标,应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现场施工管理细则;②现场管理标准化。现场入口处应设置平面布置图,明确划分办公区、施工区、生活区等,在主要通道设置不同安全警示牌,有触电危险场所标识应使用绝缘材料制作;③临时设施管理标准化。临时宿舍建设必须满足消防及环保要求,室内用品及设施应摆放整齐,食堂、洗浴间等设施应满足要求,现场应配备药箱、绷带等急救器材。现场各种机械、材料应按照施工平面图布置,不同类别应分区堆放,存放材料场地应平整,现场材料应结合材料特点采取保护措施。
2.2.3安全防护标准化管理
在开始施工之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证书,编制临时用电祖师设计,针对施工现场用电区域进行维护。项目建设中使用的悬挑平台、脚手架及防护网等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布设,此外,建筑外侧应结合规范挂上安全网进行封闭,高空作业时应系好安全带,通道口、电梯井口及楼梯口等位置,应结合具体情况设置防护棚、防护门及防护栏杆等,必要时还要加装安全网,并设置标识起到提醒的作用。必须拆除或改变安全防护设施时,经过施工负责人同意以后,应提前将替代安全措施做好,在作业完成以后立即将安全防护措施恢复。
2.2.4安全信息标准化管理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信息在各层面上进行交流,因此,安全信息管理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中起到了基础作用。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系统性,从工程开始就应该制定出全面的原始记录标准,同时,还要制定安全信息分析方法,逐级建立安全资料岗位责任制。施工现场安全资料应对着工程项目的进度进行同步收集与整理,一直保存在工程竣工完成。工程安全工作负责人主要负责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工作,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应安排专人负责。
2.2.5评价机制标准化管理
评价机制主要包括项目安全管理的综合考核、机构运行有效性考核、安全检查及监督的考核等方面内容。项目安全管理评价应由建筑企业来完成,定期向企业上交安全管理方案,企业组织安全专家展开审查,并对项目现场检查项目展开安全管理,结合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提出表扬或者批评。
3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目标是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重要部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不仅与项目人员及财产安全相关,同时也直接决定了项目是否能顺利完成。当前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中还缺少有效办法,安全管理效果也不理想,安全标准化的提出正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构建了建筑安全标准化体系,虽然在一些项目中取得了成功,但是对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来说,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分研究和探索,加强对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
作者:林骏 单位:福州市台江区建设投资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步向义.对我国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管理体系和模式的探索研究[J].建筑安全,2010(9):13~15.
[2]毕远志,姜晨光,孙若昕,张进.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信息定置管理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5):118~123.
[3]刘晓峰.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5):55~56.
篇7
本文在深入研究检修安全标准化管理方法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安全管理标准、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工作标准三个方面总结了检修安全标准化的内容和做法,进而从检修作业前、检修作业中、检修作业后提出了相关的检修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水电厂;检修;安全标准化;技术探讨
1前言
目前,国内现役的水电厂存在两种检修模式:一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传统水电厂,自身拥有检修队伍,配备相应的检修人员,对电厂设备设施进行检修;另一种是九十年代后建设的新型水电厂,为了节约成本,一般自身不设立专门的检修队伍,如有检修任务,大都采用招标方式,将检修作业发包给其他检修单位进行。针对这两种检修模式在安全方面存在的利弊,深入的对水电厂检修模式进行研究,制定一套安全、标准的检修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2检修安全标准化管理方法的提出
传统水电厂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时代建设的,自身设有专门的检修队伍,各工种配备比较齐全。虽然其检修管理模式比较成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首先,水电厂检修队伍一般会有多个分支机构,各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和冲突,所以在检修过程中,往往不能全力以赴,甚至导致消极怠工,易发生安全事故。其次,各分支机构的职责划分非常细致,而且工种比较单一,所以,当有检修任务时,各分支机构都要派相应工种的员工去参与任务,造成人员管理难度加大,同时多人交叉作业也容易引发意外事故。九十年代之后建设的水电厂,大部分没有设立自己专门的检修队伍,当有检修任务时,往往采取发包委外的形式。这样的检修管理模式同样存在些许弊端。首先,水电厂对外委的检修公司不能做到知根知底,为了节约成本,选中的检修公司可能并没有相应的资质,这样检修过程中没有安全保障,时常会发生安全事故。其次,中标的检修公司对水电厂的工作环境不熟悉,如果水电厂不能认真组织检修单位全面的了解设备,编制的安全措施往往存在漏洞,会埋下潜在的事故隐患。再者,由于水电厂和检修单位人员之间比较陌生,沟通不够到位,在检修过程中,容易产生疏漏,酿成事故。综上所述,无论是传统的水电厂,还是新型水电厂,都应加强对检修作业安全的管理,制定周密和严格的安全技术标准,实现安全标准化管理,杜绝事故的发生。
3检修安全标准化的内容和做法
对检修实行安全标准化管理,是为了预防事故发生,优化检修秩序而提出的,具体是指对检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制定一系列的标准,检修人员务必依据标准进行作业。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安全管理标准、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工作标准。
3.1检修安全管理标准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每名检修工作人员对检修工作的认识程度都有所不同,检修安全管理标准化正是在对人员的管理层面制定的标准要求,其监督和规范的对象是检修工作人员。安全管理涉及水电厂的生产、设备、环境、信息等各个方面,因此,必须按照正规程序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指导和开展工作。为了确保其能顺利行使职能,单位应当任命合适的工作人员,避免在工作期间经常出现人员变动,影响组织机构对安全工作管理的连续性。此外,为确保检修过程中信息流通顺畅,还应设置固定的信息传递渠道,比如在厂内局域网设置OA工作平台,以便电厂和检修单位双方进行沟通,协调。要保证检修过程的安全,还要做好贯穿整个过程的培训工作,使检修人员明确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措施等。
3.2检修安全技术标准
检修安全技术标准是为了防止在检修过程中发生触电、火灾、爆炸等意外事故而设定的技术性标准,是检修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的核心部分。为了确保检修安全,水电厂主管安全、技术、设备的部门应当联合检修单位对设备和现场环境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分析,共同制定防控措施,并且在开展每一项检修工作之前,都应给出统一的规范性标准。危害辨识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观察现场、查阅相关记录、分析工作条件、检查设备性能等等。在识别过程中,要考虑到作业场所内所有人员的行为活动和设施状态,单一的方法并不足以全面辨识其存在的危害,必须综合多种方法同时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是安全技术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分析采用的标准必须是科学实用的,在技术上可行,在应用中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需上硬件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风险,可采用“目标-管理”方案;对于经常性的,不需要上硬件设施但需要重新制定或修订作业程序的,可采用“运行控制”方案,例如,工作审批时制定工作票、审批表,监督检查时制定安全检查表等。
3.3检修安全工作标准
检修安全工作标准是针对检修单位各岗位所作的具体规定,包括岗位职责、工作要求、检修应达到的目标等等,其制定的根据是GB26860-2011《电业工作安全规程》等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业准则,目的是杜绝违章指挥和违规作业,以确保检修安全。例如某处需要电源接线作业,作业前由专业负责人对检修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使检修人员明确检修时存在的危险因素,办理用电作业票之前,检修负责人要到现场进行确认,工作中做好联互保,监护人不得随意离开等等。
4检修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如要在水电厂检修中顺利推行安全标准化管理,应编制一套完整的管理手册和作业文件,其中应包括应急预案、作业指导书、工作票编制方案、安全操作规程、日常检查表等,对工作起到指导和约束作用。具体到现场检修工作中,还应做到如下几点:(1)检修作业前,由点检岗位和检修单位共同对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制定完整的检修方案,报上级主审部门逐级签字审批。确定检修和监护人员后,要对其进行相关教育,使其明确相关标准并自觉执行。(2)检修过程中,生产单位和检修单位要勤于沟通,避免单方面蛮干。要有专人对工作进行检查,对未达到安全标准的,及时通报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检修人员及时改正。(3)检修任务完成后,水电厂和检修单位要共同对项目进行验收。事后,双方要总结检修过程中各项安全标准的执行情况,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安全标准化管理不断提升和完善。
5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对安全工作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水电厂检修时只有严格实行安全标准化管理,才能确保员工安全,获得效益的提升。
作者:黄晓明 单位: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检修厂
参考文献:
篇8
一、食品安全标准工作
一是重点做好食品安全标准清理整合工作。2013年全面清理现行近5000项食品标准,2014年在标准清理结果基础上,全面启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重点解决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存在的交叉、重复、矛盾的问题。为做好标准整合工作,我委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李斌主任为组长的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部门协调会商,解决标准整合中的重大政策性问题;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方案(2014年~2015年)》,明确了标准整合原则、方法和具体安排,落实标准整合项目工作任务;成立由37名相关学科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技术组,做好技术把关,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承担标准整合的日常技术工作。二是加快重点和缺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目前已制定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429项。三是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管理和企业标准备案管理,组织编写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工作程序手册》,拓宽公众参与和标准征求意见的渠道、方式,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组织管理,做好审评委员会换届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标准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规范》,及时了解标准实施情况,组织起草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技术指南》,加强对标准跟踪评价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推进标准的贯彻实施。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
着力加强风险评估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优先评估、应急评估、食物消费量调查,打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基础,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支撑。已经完成30多项优先评估和应急评估项目,2013以来相继在部分省份启动了居民食物消费量调查工作,系统研究中国人膳食暴露和消费结构。及时修订、完善新食品原料等安全性审查制度,加强源头把关,印发了《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安全性审查的程序。制定食品安全相关产品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加强评审专家库及专家管理。2013年共审查通过了新食品原料18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37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8种。完成了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公布第三批258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名单。
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国家年度风险监测计划。在2142个县区设置食品污染物监测点,2013年共监测42万件食品样品、涵盖307项各类监测指标,获得监测数据493万个。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不断向好,其中,乳制品、面粉等食品中真菌毒素和微生物等污染情况趋于好转,兽药滥用以及非法添加情况有所遏制;同时监测也发现了因环境污染、生产环节控制不严、以及违法使用非食用或禁用物质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防治,在全国设置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1600余家。全年共接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1001起,救治患病人数14413人。监测显示,化学性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下降趋势,致病性微生物仍然是主要病因,宾馆饭店、食堂等集体供餐场所是主要暴发场所。此外,误食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中毒是主要致死原因。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强化能力建设。加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分中心建设,在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加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省级)中心”牌子,作为国家风险监测的省级核心技术机构,同时确定6家有条件的机构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参比实验室”。启动地市级疾控机构风险监测设备配置项目,改善监测条件,加强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不断提升监测水平和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国务院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食品安全标准方面。一是落实食品安全标准整合方案,通过2014~2015两年的努力,使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原则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基本一致,主要食品安全指标设置和控制要求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并适应中国膳食结构和食品产业国情。二是制定公布新的食用植物油、蜂蜜、粮食、包装饮用水、调味品等一批重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一步满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和产业发展需要。三是开展对《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重点标准的跟踪评价,掌握标准执行情况,分析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收集监管部门、行业、消费者等各方意见和建议,为标准修订提供依据。四是改进标准宣贯和服务工作。近期正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宣传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共同做好食品安全标准宣传教育,推动标准贯彻实施。同时,为方便各方查询和使用标准,开发了食品添加剂标准查询软件,将于近期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我委网站开通启用。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面。一是强化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制度的顶层设计,完善配套工作规范。二是夯实评估科学基础,有计划推进食物消费量调查和总膳食研究、毒理学计划工作,加强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和评估方法学研究。三是加强能力建设,继续细化年度风险评估计划的同时,着手制定我国2016~202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划。逐步建立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龙头,部门、相关科研院所和地方具备能力的技术机构为支撑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四是强化风险交流和科普性宣传,发挥风险评估结论在食品安全科普宣传中的引导作用。五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工作。
篇9
关键词: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竞合;共犯;中立行为
中图分类号:D 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2)04-0351-06
从前些年的苏丹红、瘦肉精猪肉、致癌茶油、劣质奶粉到近几年的三聚氰胺、植物奶油、有毒大米,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强烈刺激着国人的神经。不法奸商的行为,不仅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形成严重威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在国内外舆论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随着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1997年刑法关于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规定已经不合时宜,为此,《刑法修正案(八)》将原刑法第143条中的“不符合卫生标准”修改为“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学界认为,从“食品卫生标准”到“食品安全标准”,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折射出中国对食品安全法律保护更深层次的思考,因为“安全”显然比“卫生”具有更深的含义和更高的要求口]。认真诠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不仅因为刑法修正案(八)作出了诸多改动,而且因为理论界对这个罪名本来研究得就很不够,导致实践中适用的混乱。因此,重新诠释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对于打赢食品“保胃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界定
《食品安全法》第28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三)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六)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七)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九)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十)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十一)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很显然,第一项关于“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以及第五项关于“毒死”的规定表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包括了有毒、有害的食品。但理论上普遍认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之间是一种对立关系。例如,有刑法教科书指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与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主要区别在于:“(1)食品的特点不同。前者食品是掺入了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而后者也可能使用了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如鱼、肉、植物油等)但并未掺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2)行为不同。后者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前者则是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3)结果要件不同。后者法律规定以‘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为要件,而前者无此要求”。其实,既然有毒、有害食品也属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两罪之间就不是一种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竞合关系;符合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构成要件的,也必然符合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构成要件。不过,虽然两罪之间存在竞合关系,生产、销售的对象是有毒、有害的食品还是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关系到案件的定性,进行合理区分还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实务中,认定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以前的罪名是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的典型案例如下:
(1)被告人收购病猪或病死猪多头,经加工后予以销售。经送重庆市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疫鉴定,该批猪肉中含有对人畜有害的致病性微生物,确诊为病死猪肉,属于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可能造成严重食物中毒或人体严重食源性疾患,属于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法院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对被告人定罪量刑(案例1)。另一案件中,村民的肉猪因患W疫病,由防疫部门工作人员对病猪用敌敌畏原液作肌肉注射毒死后埋葬。被告人得知有死猪后,将死猪挖出出售。浙江省公安厅作出物证检验报告,结论是加工后的猪肉松中含有敌敌畏农药成分。法院认为,被告人明知患W号病被捕杀的死猪是有害物质,而割肉销售予以生产食品,其行为足以造成消费者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已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案例2)。在案例2中,为何被告人明知是有害物质而没有被认定为生产、销售有害食品罪呢?笔者认为,被告人的认识实际上仅停留在系病死猪的层面上,并不知道病猪是用“敌敌畏”这种有毒物质注射致死,因而行为人的认识内容限于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而没有认识到是有毒、有害食品。故法院的判决结果虽然正确,但说理不够妥当。
(2)被告人为了使自己制作的“烧鸡”等肉制品颜色好看便于出售,而从他人处要来约250克含有亚硝酸盐的“硝”作为护色剂在制作肉制品时添加使用。被告人在制作烧鸡时不慎将150克“硝”掉人妻子和面的水盆中,妻子不知情而用被污染的水和面用于制作“格拉条面”后出售,导致57人在食用该面食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亚硝酸盐中毒,其中54人因病情严重入院治疗。法院认为,被告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案例3)③。另一案件中,被告人未经工商和卫生防疫部门登记,即生产、加工熟牛肉片。被告人将自己加工、未经卫生检疫、亚硝酸盐含量超过规定卫生标准的熟牛肉片拿到火车上出售,导致多人出现头昏、呕吐、无力等中毒症状,经抢救脱险。经刑事科学技术检验,每千克牛肉含亚硝酸盐为195毫克,严重超过国家规定的肉制品亚硝酸盐残留量不得超过每千克30毫克的标准。法院认为已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案例4)。还有一起亚硝酸盐中毒案件,被告人为使所加工的熟食颜色好看、便于销售,多次在加工过程中加入非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致2人食物中毒,其中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被辽宁省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案例5)⑤。在案例3中,若含亚硝酸盐的“硝”是禁止添加的非食品添加剂,则应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案例4中,没有证据证明被告人添加了禁止添加的食品添加剂,所以仅成立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案例5中,由于被告人添加了禁止添加的非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认定成立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正确的。
(3)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在知道河豚鱼有毒的情况下,还将河豚鱼加工后销售给在其饭店进餐的顾客,致使4人中毒,其中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被告人辩称不知道河豚鱼有毒。法院认为,被告人从事个体饮食行业,明知河豚鱼是法律禁止出售的有毒食品,属《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第三条第(二)项规定的禁止出售、加工之列,但为了获取非法利润,对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却放任自己的行为向顾客加工销售,给社会造成潜在危害,其主观方面是故意的。一审法院以销售有毒食品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十年。二审法院以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案例6)①。既然是有毒食品,被告人又明知是有毒食品,被告人具有了抽象危险性认识;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只需行为人认识到存在抽象危险,可为何二审改判为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呢?不得而知。笔者认为,一审法院以销售有毒食品罪定罪是正确的。
(4)被告人明知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亚硝酸钠须限量使用,仍在生鸡肉串腌制过程中过量添加亚硝酸钠并进行销售,导致4名儿童食用后出现亚硝酸盐中毒症状并住院治疗。经鉴定,涉案肉串中亚硝酸钠含量为9940 mg/kg,属严重超标。法院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定罪处罚(案例7)。有的食品添加剂过量添加往往会对人体有害,作为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理当知道这一点。笔者认为,被告人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导致中毒事故,法院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定罪处罚是正确的。
(5)被告人生产、销售盐水鸭、盐水鹅、爪翅等熟菜,导致16人中毒。被通知停止销售后,还侥幸认为当日制作的鹅肉不会有问题而继续销售,导致中毒人数进一步增加。经检测,认定事故是由于食用溶藻弧菌所污染食品引起的。造成食物被污染的主要原因为:烧煮过程中交叉感染;无纱门、纱窗,导致空气污染和苍蝇叮爬污染;盛装容器、用具的消毒不严;销售时间过长。法院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定罪处刑(案例8)。笔者认为,本案完全是因为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导致中毒事故,法院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定罪是正确的。
(6)被告人明知“荔华”乳粉没有三聚氰胺检测报告,超过保质期限并有结块、出虫现象仍将该乳粉掺混进自己公司生产的乳粉中加工生产。销售前抽取样本送市质检部门质检,在获取市质检所的三聚氰胺检验合格报告后予以销售。售出的奶粉被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法院认为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公诉机关指控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但是被告人所生产、销售的食品是否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公诉机关并未提供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鉴定结论,故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不能成立(案例9)。被告人在销售前特意进行了三聚氰胺检测,显然不属于明知系有毒、有害食品而销售,而不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然而,被告人明知奶粉出现了结块、出虫等现象,虽然进行了三聚氰胺检测,但应该知道属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即便没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鉴定结论,法院也能根据案情和《食品安全法》第28条第(四)项关于“霉变生虫”的规定,作出“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判断,不应机械适用司法解释而架空刑法规定(刑法条文本身并没有规定必须经过省级卫生部门鉴定)。
(7)将工业用盐冒充食盐销售,有的法院认定为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有的法院认定为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笔者以为,工业用盐因对人体有害而不能食用,将工业用盐冒充食盐销售,应认定为销售有害食品罪。
(8)被告人将工业用猪油(其中部分被有机锡污染)冒充食用猪油卖给食用油经销商批发零售后致1002人中毒,其中3人中毒死亡,57人重度中毒。法院认为,被告人林烈群多年经营工业用猪油,明知工业用猪油是一种工业原料而非食用猪油,被人食用后会危害人体健康,却为了牟取暴利,将大量工业用猪油冒充食用猪油批发给被告人何华平等人销售,其行为构成销售有害食品罪。但鉴于被告人林烈群并不知道其以食用猪油出售的这批进口的工业用猪油已被包装桶上的有机锡污染,对其可以酌情从轻处罚。被告人何华平等人多年经营食用猪油,其明知自己所购进的猪油没有食品卫生检验合格证,且盛装猪油的容器上未标明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保质期限等内容,却为了牟利而予以销售,造成严重后果,构成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案例10)。笔者认为,由于食用油经销商不知所销售的是工业用猪油,只是明知系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而销售,法院以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定罪是正确的。
(9)自2011年3月以来,在公安部统一指挥协调下,一举捣毁了一个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和零售等流程于一体的分布在山东、河南、浙江等地的“地沟油”生产、销售网络。8月10日浙江省宁海县检察院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批准逮捕了柳立国等11名犯罪嫌疑人(案例11)。“地沟油”虽然可以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等化工品的原料,但由于含有多环芳烃等多种有毒物质,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高致癌性,显然不能食用而属于有毒、有害“食品”,检察院却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批准逮捕,明显是因为没有分清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与有毒、有害食品。生产、销售地沟油的行为应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综上,实践中对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与有毒、有害的食品的区分显得十分混乱。笔者归纳出几点结论:①对病死猪肉进行加工销售的,应评价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但对于用毒药(灭鼠药、敌敌畏等)毒死后加工销售的,应认定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②添加非食品添加剂(如含亚硝酸盐的“硝”)加工食品后销售的,应评价为生产、销售有毒、有毒食品罪,而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的,应评价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③因为没有安装纱门、纱窗等卫生条件差或销售时间过长等原因,导致食品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某种细菌,以及出现了结块、出虫等现象仍进行加工销售的,应评价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④明知是未标明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保质期限等内容,没有检验检疫合格证,仍进行销售的,应评价为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⑤将非食品冒充食品出售(如将工业用猪油冒充食用猪油、工业酒精冒充食用酒精、工业用盐冒充食盐),以及明知有毒、有害(如河豚鱼)还加工销售的,应认定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二、“足以”的含义
从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条文表述看,“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是成立该罪的条件。无论理论还是实务中,均以2001年4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伪劣商品解释》)第4条的规定进行“足以”的判断。该条规定:“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机构鉴定,食品中含有可能导致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超标准的有害细菌或者其他污染物的,应认定为刑法第143条规定的‘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实践中过于机械地适用该解释规定。如案例9中,法院认为,“四被告人所生产、销售的食品,是否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公诉机关并未提供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机构鉴定结论,故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不能成立”。该案中,加工的奶粉已经出现了结块、出虫等现象,根据《食品安全法》第28条第(四)项关于“霉变生虫”的规定,显然属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就因为没有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鉴定结论而否认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成立。笔者认为,法官对“足以”应根据食品的性质、状况、保质期限、添加的材料等因素进行独立的判断,相关部门的鉴定结论只能作为判断的参考,而不能拱手让出审判权,完全依赖于相关部门的鉴定结论定案,正如法院不能直接根据交警部门的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交通肇事罪一样。
关于“足以”的定位,一方面理论界以“足以”的规定为依据认为本罪属于具体危险犯或危险犯,另一方面又认为本罪属于选择性罪名。刑法理论通常认为,危险犯是相对于侵害犯(实害犯)而言的,而危险犯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所谓具体危险犯,是指必须存在结果发生的具体性危险的犯罪(未遂犯也可谓具体危险犯);而抽象危险犯,是指类型性存在危险的场合或者说存在拟制的危险的场合。具体危险犯中的危险需要司法人员根据行为当时的情况进行具体判断,认定行为具有发生侵害结果的紧迫(高度)危险,而抽象危险犯中的危险不需要司法上的具体判断,只需要以一般的社会生活经验为根据,认定行为具有发生侵害结果的危险即可。很显然,若认为本罪是具体危险犯,就得不出本罪属于选择性罪名的结论。因为若只是生产了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而未销售,除非食品本身具有核辐射性(可能危害到厂区周围的居民的健康),否则不可能已经对消费者的生命与健康形成了具体的、紧迫的、现实性危险。而实践中,虽然存在仅生产有毒、有害食品而定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案例,却未见单独定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或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的案例。这充分说明,仅生产而未销售的不可能已经形成具体性危险,若坚持认为本罪属于具体危险犯,就不能还认为本罪属于所谓选择性罪名。
到底该如何对“足以”进行准确定位呢?笔者认为,立法者之所以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规定要求“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而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不作类似要求,只是因为,向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本身就说明生产、销售的对象具有相当的人体危害性,而对于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若不以“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对食品的性质进行限制,必然导致处罚范围过广。例如,餐馆饭菜中掉入一根头发或者飞进一只小虫而不符合安全标准,就有可能作为犯罪处理。换言之,“足以……”只是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性质的要求,或者说是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程度的要求;是为了限制刑事处罚范围而设,并非表明本罪是具体危险犯、构成本罪以形成现实性的具体危险为条件;只要对象具有这种性质,即便只是生产了而未销售,也已成立本罪(而且是既遂),有必要作为犯罪予以打击。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该罪更接近于抽象性危险犯。其实,前述司法解释对“足以”认定的规定,也是对食品性质的要求,而不是对具体性危险的要求。
三、共犯的认定
关于共犯问题,《伪劣商品解释》第9条规定:“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而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许可证件,或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运输、仓储、保管、邮寄等便利条件,或者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共犯论处。”该解释规定完全秉持了传统的共犯论立场,只要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即将实施的犯罪具有帮助作用,客观上也促进了他人的犯罪实施的,就成立帮助犯。若此立场成立,则快递公司职员发现客户要求快递的是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而仍按照客户的要求运输到目的地的,成立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共犯;房屋出租者发现房客利用租住的房屋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早点而放任不管的,成立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共犯;银行明知客户申请贷款是用于生产、销售添加过量食品添加剂的食品而提供贷款的,亦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共犯,等等。
篇10
关键词:建筑;安全;标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大规模生产要求,需要人们应用新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才能使安全生产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达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
一、企业标准化管理基本要素
所谓标准化,就是将企业里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指导性文件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或称标准书)。制定标准,而后依标准付诸行动,称之为标准化。那些认为编制或制定了标准即认为已完成标准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经过指导、训练并执行了,才能算是实施了标准化。
创新改善与标准化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两大轮子。改善创新是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驱动力,而标准化则是防止企业管理水平下滑的制动力。没有标准化,企业不可能维持在较高的管理水平。
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业各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使之不因人员的流动,而导致技术、经验跟着流失。达到个人知道多少,组织就知道多少,也就是将个人的 经验(财富)转化为企业的财富;更因为有了标准化,每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因为不同的人,在效率与品质上出现太大的差异。
二、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建设
(一)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标准来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约束参与建设施工全过程的人员的行为,要求建设、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的单位,都必须按一定的方法和标准来运行,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二)施工现场标准化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在现场。任何一项标准,不经过实施都不会自动发挥任何作用,要将标准全面有效的执行,使其中规定的各项要求真正得到落实,才能使制定标准的目的得以实现。在标准制定后实施是整个标准化活动中最主要的一环。
(三)人员操作标准化,一是指人的安全操作规程,保证人在生产操作中不受伤害;二是作业姿势和作业方法,要符合人的身体健康;三是在作业环境中存在各种有毒有害因素时,作业者必须穿戴的防护用具用品以及了解处置办法。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应满足特种作业的安全要求。
(四)监督检查标准化对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的检查主要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控制管理,这就需要发挥建设系统管理资源进行控制管理。
监督管理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针对企业实施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程序(如设计程序、项目审批程序、检查程序、监护程序、隐患查处程序、救护应急程序等)实施监督检查,确认程序是否符合标准化;二是针对企业生产的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确认过程中有没有危险或有害因素,一般应包括:作业准备的确认、作业方法的确认、设备运行的确认、关闭设备的确认、多人作业的确认等。确认的方法,一般采用检查表、危险等级评价的形式;三是针对作业人员的监督检查,确认人员的教育培训内容是否达到作业环境和使用机械的标准。
三、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一)工程各方没有履行相应责任
有的建筑单位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如不按建设程序办事、将工程肢解发包、签订霸王合同、要求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等,造成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严重削弱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防护能力,致使安全防护很难及时到位,再加上强行压缩合同工期导致的交叉施工和疲劳作业,最终酿成事故。一些监理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安全监理职责,只重视质量,不重视安全。一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或未能完全落实,目标管理不到位,没有相应的施工安全技术保障措施,缺乏安全技术,有的企业甚至把施工任务通过转包、违法分包或以挂靠的形式承包给一些根本不具备施工条件或缺乏相应资质的队伍和作业人员,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
(二)相关制度、法律不健全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建设单位往往拒付施工企业安全措施费用。在工程造价中不考虑安全施工设施费用,施工单位为了揽到工程而委曲求全,一旦中标,用于安全生产的必要设备、器材、工具等无力购置,于是能省则省,导致施工现场十分混乱,这也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三)施工人员素质较低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多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农民转为工人,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方式、习惯意识等,还不能适应建筑业的特殊工作条件和环境,他们普遍没有经过基本培训和教育,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容易导致自己或他人发生安全事故。
(四)安全资料管理有待规范
安全资料收集整理中假资料很多,很多资料只是简单复印,或资料收集人代签字。检查资料时会发现,上面的“检查情况”栏中多是“符合要求,满足要求”等字样,而到底怎么样才“满足要求”,填报人不得而知。安全资料还容易出现有头无尾、前后不对应等现象。
四、加强安全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安全教育,大力弘扬建筑企业安全文化。
让每一个员工懂得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实现自己的安全行为责任,做到:其一,凡是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都必须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的学习,并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合格方可进场;其二,对特种岗位作业人员一律凭劳动管理部门颁发的操作岗位证书上岗;其三,对进入施工现场持证的特殊工种必须定期进行体检;其四,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指挥的管理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其五,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操作员工一律停工,并进行学习教育,经处罚和教育后方可再上岗工作。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现场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和档案,明确教育岗位、教育人员、教育内容,安全教育内容必须具体,而且具有针对性。
(二)通过科学技术投入,减少人为错误
①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改变传统落后的施工工艺,努力使建筑业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②解放生产力,变手工操作为机械作业,变高空作业为地面作业,减少不安全因素。 ③运用人机工程学和安全心理学的科研成果,调整工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避免工人在情绪低落时出现失常行为。
(三)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保证安全监察
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既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作保障,又要有可靠的安全机构和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人员作保障。随着建筑企业安全资质和安全许可证工作的规范,许多企业开始设置专一的安全管理部门,按一定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并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了必须的资金保障。有了健全的机构人员和资金,才能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做到上传下达,互不脱节,监管要求及时准确下达,现场的安全管理信息及时沟通,有效地促进了安全生产。
目前在施工生产中,从事安全管理监督工作的安全管理人员由两部分员工组成:一是有较多现场施工经验的技术工人,他们施工经验丰富,善于发现问题,也敢于大胆解决问题,并能吃苦耐劳;另一部分是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能做好技术和质量管理,在施工生产实际中为安全生产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安全生产负起了很大的责任,在图纸会审,施工方案制定、施工措施审批、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等工作中,都有从安全的源头把关,由这两部分人员组成的安全管理人员,要有机地结合,同时加强安全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结语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事关生产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实施标准化建设必须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同时,要注意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创新的理念,探索新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