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远方范文
时间:2023-03-17 05:3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走向远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他在家里已经待了四个星期,而在这四个星期中家里一直笼罩着惶惶不安的气氛。所有人的一言一行都竭力同往常一样,只不过他们没有察觉,自己的说话声压得低低的,眼神愧疚不安。而且,说话时还不时回头往他房间所在的方向看一看。但在他房间对面的另一端,他们走路和说笑的声音很响亮,显得很不自然。但是,当他们偶尔从那几扇白门前经过时――那几扇白门整体从里面反锁着,无声无息,好像门里没有任何活物一样――便把脚步放慢,整个身体侧向一边,仿佛有人要打他们似的。他们尽管在经过时是全脚着地,可即便是踮着脚尖走路,脚步声只怕也没有那么轻,那么毫无声息。说到他,家里没人直呼其名,只用一个简单的词儿“他”来表示,而由于大家每时每刻所想的都是他,所以这一非确指称呼比全名还明确,从未引起别人的反问。像叫其他人那样叫他,不知何故,总给人一种有失尊敬、不拘礼貌之感;而“他”这个词儿就不同了,它准确而又清晰地表达出他那高高的、阴沉的身影所引起的恐惧感。只有住在楼上的老祖母仍然叫他小名柯利亚,可就连这位老祖母也感到了笼罩全家的那种恐惧和大祸临头的紧张心境,因而也时常掉眼泪。有一次,老祖母问女仆卡佳,小姐今天怎么没弹琴,卡佳惊讶地瞥了她一眼,没回话,摇着头走开了,倒好像老太太不该这样问一样。
他来的时候,是十一月一个天低云暗的中午,当时除别佳早就上学去了之外,所有人都在家喝午茶。外面很冷,乌云低垂,密密层层,细雨连绵,所以,尽管窗户很大,天花板也很高,可屋子里光线还是很暗,有几个房间甚至点起了灯。当门铃刺耳而又威严地响起时,连亚历山大・安东诺维奇本人也颤栗了一下,心想一定有重要客人光临,于是慢慢地起身迎上去,他那丰满严峻的脸上堆起了亲切和蔼的微笑。可当他在半明半暗的门厅里看见来人时,他的笑容立刻就消失了。来人穿着寒酸,浑身脏兮兮的,使女又为难又胆怯地挡住他的路。也许他是从车站走来的,只是某些地段乘过有轨马车,因为他那磨破了的短大衣湿漉漉的,裤腿上溅满了泥水。他的嗓音嘶哑粗硬,不知是因为受了风寒还是由于在颠簸摇晃的火车上长时间不说话的缘故。
“怎么不说话?我问您,亚历山大・安东诺维奇・巴尔苏科夫在家吗?”来人又问了一遍。
可回答的却是亚历山大・安东诺维奇。他没有走进门厅,侧身看了来人一眼,认为此人不过是众多求乞者之一,因而严厉地说:
“您到这儿有什么事?”
“没认出来呀,父亲?”来人颤声地问,声音里带有嘲笑的意味。“我就是尼古拉呀,父名亚历山德雷奇。”
“谁……尼古拉?”亚历山大・安东诺维奇退后一步说。然而,话一出口,他就明白眼前这个尼古拉是谁了。傲慢的表情从他脸上消失了,他的脸颊变得苍白,是那种老年人特有的像死人一样可怕的苍白。他把手叠放在胸前,一口闷气从胸腔霍然而出。紧接着,他猛然伸开双臂,把尼古拉拥进怀里。他那保养得很好的灰白大胡子也轻轻地触碰到湿漉漉的黑胡子,已然不习惯接吻的老年人的嘴唇寻找着血色红润的年轻人的嘴唇,以一种不知魇足的贪婪吻上去。
“别急,父亲,让我把外衣脱了吧。”尼古拉语气温柔地说。
“你原谅了?原谅我了?”亚历山大・安东诺维奇浑身颤抖地说。
“唉,好糊涂!”尼古拉推开父亲,冷峻而又严肃地说,“哪有什么原谅不原谅?”
当父子俩走进饭厅时,亚历山大・安东诺维奇对自己那颗善良的心以如此不可遏制的力量表现出来的激情而不好意思起来。然而,与儿子相会的喜悦,虽然被泼了一点凉水,却仍然在他胸中激荡,寻找着倾泻的出口,重新见到不知在哪儿销声匿迹长达七年之久的儿子,使他步履灵活而又年轻,动作快捷以致有失稳重。因此,当尼古拉搓着冻僵的双手,走到妹妹跟前时,亚历山大・安东诺维奇真诚地大笑起来。尼古拉说:
“这位小姐就是小妹了,是吧?”
尼诺奇卡是一位十七岁的姑娘,长得白净苗条。她站在原地,窘迫地用手指在桌子上弹着,一双惊惶的大眼睛凝视着哥哥。她已经猜到这位就是尼古拉,她对他的记忆比父亲还多。但此刻却不知所措。当尼古拉不是吻她而是握住她的手时,她也以紧紧的握手来应答,而且,还差点行了一个贵族女子中学生的屈膝礼。
“这位是大学生安德烈・叶戈雷奇先生,别佳的家庭教师。”亚历山大・安东诺维奇介绍说。
“小别佳?”尼古拉吃了一惊。“啊,他已经上学啦!真棒。”
然后,家人把一个正在斟茶的、被大家直接称作安娜・伊万诺夫娜的瓜子脸太太介绍给他。再后来,乘他环顾房间时,大家全都贪婪地端详起他来。尼古拉很想知道,一切是否还和七年前一样。他身上有一种奇特的东西令人无法判断。他就像一只雏鹰,高高的个头儿,头高傲地转动着,浓密突出的眉锋下面,一双漆黑的眼睛发出锐利的光芒。他那蓬乱的头发散发出野性和自由的气息;他所有的动作都充满自信,轻松自如,无声无息,显露出正在伸出爪牙的猛兽时隐时现的优雅,他的双手会毫不犹疑地找到并且抓住它们所要的东西。他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尴尬,专注而平静地看着每个人的眼睛。他的目光即便是在温和的时候,也透出一种深藏不露和危险的意味儿,这在受到的猛兽眼中总是能见到。他说起话来简洁质朴又带有命令口吻,显然他的话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就好像这不是人在说话,因为人偶尔会说错,不时会撒点谎,这是思维本身直接发出的声音。在这样一个人的心里,是不会产生后悔感的。然而,要说他是一只鹰的话,那么,这只鹰的羽毛也已在他差点成为胜利者的一场厮杀中被狠狠地蹂躏了一番。他身上那件衣服就说明了这一点。衣服上带有夜间和衣而卧的痕迹,脏兮兮的,与身体极不相配。这衣服上带有一种捉摸不定的凶猛之气,令人忐忑不安,能使所有衣冠楚楚的人产生一种朦朦胧胧的遭遇不测之感。有时候,他那体格匀称、肌腱强壮的身体瞬间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与颤栗,这时他的整个身体好像缩小了,似乎连后脑勺上的头发也像竖立起背毛的野兽一样根根直立起来。而他的眼睛,便会疾速而又凶狠地扫视在场的每个人。他吃喝起来狼吞虎咽,就好像他一直在挨饿或总是没吃饱似的,因而任何时候都恨不得分分秒秒吃个不停,把端上桌来的一切都吃个干干净净。吃完后他就说:“真棒!”并带着几分嘲弄的意味用手抚一抚肚子。他拒绝了父亲给他的香烟,却从大学生那里抓了一支烟卷(他自己已经没烟了),吩咐道:“讲吧!”
二
尼古拉没有妨碍任何人。他本人说话很少,别人的话他倒是愿意听,可是听的时候有些傲慢和冷淡,好像事先就已知道人们会向他讲些什么。有时候,他会在别人的话刚讲到一半时离开,而他脸上自始至终都是这样的表情,似乎他在倾听某个来自远方的声音,这个声音很重要,只有他一个人能听见。尽管他既不嘲笑谁,也不责备任何人,可是当他从他坐了大半天的图书室出来,在家里漫不经心地溜达,时而走进仆人的房间,时而去找妹妹,时而找大学生时,他把寒意播撒到了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迫使家人以为自己似乎刚刚干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甚至是犯下一桩罪行,并且即刻会受到审判和惩罚一样。现在他的衣着已经很好,可是,尽管身着华衣美服,他也与那些富丽堂皇的房间不谐调,不融合,就像一种陌生的敌对的东西孑然而立。假如所有贵重物品都有感觉而且会说话的话,它们会说,当他走近它们或是把它们当中的某一个拿在手中,怀着莫名的好奇心仔细端详时,它们简直怕得要死。他从未失手过任何东西,东西看过后都放回了原位并依原样摆好,可是,好像他的手一触摸,就能把一尊精美的小雕像的全部价值剥夺殆尽,他走后小雕像便只剩一个空壳,毫无用处了。那被艺术创造出来的雕像的灵魂仿佛在他的手里消失了,剩下的就只是一块没用的青铜或黏土。
有一次,尼古拉来找尼诺奇卡,碰到她在练习绘画,正在惟妙惟肖地临摹一幅画,画上是一个乞丐在祈求施舍。
“画吧,尼诺奇卡,我不会妨碍你的。”他一边说,一边坐到她身旁的一张低矮的沙发上。尼诺奇卡羞怯地笑了一下,继续作画,可蘸的色彩总不如意。后来她扔掉画笔说:
“我累了。你喜欢吗?”
“喜欢。很好。你琴弹得也好。”
他这种冷冷的表扬使敏感的尼诺奇卡觉得无聊。她挑剔地歪着头,看了看自己的画,叹了口气说:
“可怜的乞丐,我真的可怜他。你也可怜他吗?”
“是的,也可怜他。”
“我参加了两个救济穷人的慈善机构的工作。事情多得要命。”她热情地说。
“你们在那里面做什么呢?”尼古拉冷冷地问。
尼诺奇卡开始详细地讲起来,可后来越讲越简短,到最后干脆不讲了。尼古拉一言不发,随手翻着尼诺奇卡的纪念册,纪念册里有她熟人抄录的诗句。
“我想去绘画班上课,可爸爸不让。”尼诺奇卡突然说道,似乎想吸引哥哥的注意力。
“这是好事。结果呢?”
“爸爸不同意呗。我一定要达到目的。”
尼古拉一走,尼诺奇卡就觉得心里空虚烦闷。她抛开纪念册,悲伤地看着刚开了头的那张画。她觉得这是一幅令人讨厌的且谁都不需要的涂鸦。尼诺奇卡不能抑制自己的冲动,她抓起画笔,用浓浓的蓝色颜料,在画上打了个大大的叉,同时抹去了乞丐的半个脑袋。从尼古拉跟她握手的第一天起,她就喜欢他了,可他却一次也没有亲吻过她。假如尼古拉亲吻过她,她会向他完全敞开她那颗小小的、但已然充满痛苦的心灵。如同她在日记中写的那样,她的心里时而有欢快的小鸟儿婉转歌唱,时而是一群黑老鸦在哇哇乱叫。她还会把自己的日记本交给他――而日记本里的每一页都在述说她是怎样一个无人需要的不幸的姑娘。
尼古拉以为尼诺奇卡满足于自己的绘画、音乐和慈善救济工作,可是他错了:无论是画画,还是音乐,抑或慈善救济工作,她都不需要。
尼古拉只在大学生给别佳上课时笑过,而别佳因为这笑而恨他。有尼古拉在场时,别佳就故意把两条腿跷得更高,差一点连人带椅子仰天倒地。他轻蔑地眯起眼睛,抠鼻子,尽管他很清楚不该这么做。他还冷冷地向大学生说一些令人无法忍受的粗野无礼的话。大学生那张麻脸顿时便涨得通红,汗水涔涔,等别佳走后,他几乎是哭着抱怨说这小男孩根本就不愿意学习。
“我不知道这孩子将来会成什么样儿,”大学生说,“现在就连女仆也向我抱怨说别佳对她说下流话来着。”
“他会成为一个坏蛋。”尼古拉毫不伤心地断定弟弟的未来。
“你想方设法,你绞尽脑汁,你劳神费力,可有什么用呢?”大学生差点没哭起来,一想起自己所蒙受的一连串的屈辱和羞耻,他就恨不得钻进地底下或是把别佳痛打一顿。
“那就别教了!”
“可得吃饭呀!”大学生绝望地感叹道。
“那就有什么吃什么呗。”
大学生想同他争论,可是尼古拉却不想。尼诺奇卡和大学生常常想要弄清楚,尼古拉哥哥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而他们的猜想有时匪夷所思,到了就连他俩自己也觉得可笑的地步。可分手时,他们又为自己感到可笑而惊讶,于是便觉得最匪夷所思的推测是真的。第二天,两人又会满怀既害怕又强烈的好奇心等着尼古拉的出现,一边想着那折磨人的问题该在今天解决了。然而,尽管尼古拉如期出现,而问题却依然如故,远远谈不上解决。
给人印象最深刻最不可思议的推测产生在仆人房里,最先编出故事的是费诺根・伊万内奇。喝了酒之后,他的想象力不可遏制地活跃起来,想象出这样一些画面,面对它们连他自己也满怀惊恐和困惑了。
“他是个强盗!”费诺根・伊万内奇这样说。出于恐惧,他那张红红的脸膛顿时煞白。
“可不,就是个强盗!”厨师并不相信,但也附和着。他说完后还回头看了看门口。
“是个只抢有钱人的强盗。”费诺根・伊万内奇更正道,他曾经从当时还是个孩子的尼古拉本人嘴里听说过有这种劫富济贫的强盗。
“他干吗要抢人呢,他老子的钱多得花也花不完?”车夫表示怀疑,他是个极认真的人。
“三家工厂,四幢房子,股票天天有红利。”安娜・伊万诺夫娜嘀咕道。她现在在储蓄所里有整整五百六十卢布的存款,因为前几天她又存进去四个卢布。
费诺根・伊万内奇的推测完全是无稽之谈。安娜・伊万诺夫娜检查了尼古拉的所有东西,除了内衣,她什么也没有找到。然而,恰恰是除内衣外别无他物这一点最令人惶恐不安。假如在尼古拉的箱子里发现了枪支、子弹或是匕首,尼古拉也地地道道是个强盗了,这也不比完全不知道一个人从事何种职业(而此人的长相和行为举止与其他人又不一样,他就像一个刽子手,自己不说话,只听别人说话,只观察别的人)更可怕。惶恐不安的情绪渐渐滋长,发展成迷信般的恐惧,如同冰冷的波涛在家里汹涌翻滚。
一次,有人偷听了尼古拉和父亲之间一场简短的谈话,可这非但未能消除惶恐,反而使困惑和猜测的疑云越来越浓厚。
“你曾经说过你痛恨我们的全部生活,”父亲一字一顿地问道,“那你现在还恨它吗?”
尼古拉也同样从容不迫慢条斯理地严肃回答:
“是的,我恨它,从上到下恨透它了。我恨它并且不理解它。”
“你找到更好的了?”
“是的,找到了,是的,找到了。”尼古拉坚定地重复说。
“留下来和我们在一起吧。”
“这不可能,父亲。你也知道这一点。”
“尼古拉!”亚历山大・安东诺维奇愤怒地叫道。
经过片刻万分紧张的沉默以后,尼古拉小声而有些忧郁地回答:
“你还是那样,父亲。脾气暴躁,可是――善良。”
在这个有钱人的家里,就连圣诞节到来也让人惶恐不安,高兴不起来。有个人无论在哪些方面同他周围的人都有着格格不入的思想和感情,有他在场,就像一个阴森的噩梦悬在所有人的头顶,不仅夺走圣诞节的欢乐,而且也抽空了它的意义本身。似乎尼古拉自己也察觉到他成了别人的负担,于是几乎足不出户。可是,在人背后的他比在人前的他显得更可怕。圣诞节前几天,亚历山大・安东诺维奇家偶然来了一帮客人。一般说来,只要有外人来家时尼古拉都避门不出,这次也如此。他和衣躺在床上,倾听着音乐声。音乐声穿过厚厚的墙壁而被大大减弱了,显得悦耳动听,像从远处传来的纯洁无邪的歌声;入耳如此轻柔,仿佛是空气本身在叩击着他的耳鼓。尼古拉听着听着,就想起了他童年的时光,那时,他母亲尚在人世。家中每逢来了客人,他也是这样待在远处聆听音乐,边听边任由幻想驰骋――他幻想的不是一些映像,而是某种另外的东西,它交织形象和声音于一体,构成一个异常鲜艳、美得令人心痛的东西,像一个五彩斑斓、乐声悠扬的彩带,缭绕回旋,冉冉上升。还在那时他就明白这一鲜艳的东西究竟意味着什么,可他却不能对任何人,甚至包括对自己说清楚,只是竭力硬撑着不要睡着――竟然睡着了。既然他是这样睡着的,所以谁都没有发现他一个人躺在前厅里,躺在皮大衣堆里,此刻他还能清晰地感觉到毛茸茸的痒酥酥的皮毛的气息。一阵莫名其妙的恐惧般的颤栗如万根冰针又扎遍了他全身,而另有一种更柔和更温暖的东西照亮了他的面庞,就像有一只温柔的之手,舒展了他那紧蹙的眉头。他的面容如死人般毫无表情,但显得安详、和蔼和宽厚,谁也猜不出他是醒着还是睡着了,是活着还是死了,可以说的只有一点:此人正在休息。
圣诞夜来到了。就在黄昏时分,费诺根・伊万内奇找到尼古拉。他几乎是清醒的,脸色阴郁,眼望着别处,可是眼睛上似乎有泪痕。
“老太太有请。”他在门外说。
“什么事?”尼古拉很惊讶。
费诺根・伊万内奇叹了一口气,重复说:
“老太太有请。”
尼古拉上了楼――他的脚刚一迈过门坎,一双少女纤细的手臂就搂住了他的脖子,一张温和的有着一双睁得大大的泪汪汪的眼睛的小脸,凑到他的面前,一个哭得喘不过气来的声音,在喃喃地倾诉:
“柯利亚,柯利亚,你可把我们折磨苦了!柯利亚,柯利亚,我亲爱的好哥哥,同爸爸讲和吧。也同我讲和吧。留下来跟我们在一起吧,柯利亚,柯利亚!”
一个瘦弱娇小的身体在他的怀中发抖,一颗小小的无人需要的心灵却变得如此巨大,大得能容下整个苦海无边的世界。尼古拉皱着眉头打量着四周。祖母那双又干枯又苍白、让人感到可怕的手从床上向他伸过来,而她的声音嘶哑,带着哭腔,回荡着彼岸生活的气息,在乞求:
“柯利亚,柯利亚!……”
站在门口的费诺根・伊万内奇也在哭泣。他身上那种傲慢的神气已荡然无存,他扑哧扑哧地擤着鼻涕,嘴和眉毛都在抖动。他老泪纵横,泪如泉涌,仿佛像那泪水不是同所有人一样流自眼睛,而是流自全身的每一个汗毛孔。
“我的朋友!好尼古拉!”他像祷告一般地嘟囔着,向前伸出双手,手上拿着一张红手帕,纹丝不动。
尼古拉又无奈又可怜地微笑着,自己都没有察觉到从他那双鹰一般的、而此刻已经黯淡了的眼睛里滑落出罕见的不轻易流出的眼泪。就在这时,一颗有着老年性颤动的衰弱的脑袋从黑暗的角落里出现在灯光下,这是他父亲的脑袋。尼古拉恨了他一辈子,而且,一辈子也不理解他。
然而,此刻尼古拉理解他了。
他的恨曾有多么疯狂,那么此刻他便怀着同等疯狂的爱,拉起尼诺奇卡,扑向父亲。于是他们三个人抱成一团,哭成一团,他们三个人袒露了各自的内心,浑身震颤,瞬间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心脏、共同的灵魂的伟大生物。
“他留下啦!”老太太用嘶哑欢快的声音嚷道,“他不走啦,他留下啦!”
“我的朋友,好尼古拉!”费诺根・伊万内奇祷告般地咕哝道。
“是的!是的!”尼古拉说。可他不知道该回答谁,回答什么。“是的!是的!”他重复道,一边亲吻那只以无言的柔情抚摸他脑袋和面庞的哆哆嗦嗦的老人的手。
“是的!是的!”他肯定着,可他已经感觉到,在他的心里严酷可怕和铁面无情的那个简短而又呆板的“不”字,已经开始滋长。
夜幕已然降临。整幢大楼,从下房到老爷的房间都亮起了明亮的灯光。人们欢快地闲聊着,吆五喝六地喧嚣着,而那些易碎而又昂贵的无用的小玩意儿,已经不必再为自己担心了。它们高高在上,傲慢地俯视着忙忙碌碌、扰扰攘攘的人们,肆无忌惮地展示着自己的美丽,似乎这幢楼里的一切,都服务于它们,都在向它们那弥足珍贵的存在而顶礼膜拜。
亚历山大・安东诺维奇、尼诺奇卡,甚至还有那位大学生,仍然坐在祖母屋里,时而谈论自己的幸福,时而默默地谛听尼古拉的动静。费诺根・伊万内奇高兴得又喝了酒,他走到院子里,想要吹吹凉风,清醒清醒。他正用双手轻轻抚摸着自己那通红的秃顶,雪花落在头上,如同落在烧红的铁板上,马上就融化了。就在这时,他惊讶地发现了尼古拉。尼古拉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布囊,刚从通往厨房的后门那个角落里出来,看见费诺根・伊万内奇,他同样既不快又吃惊。
“啊,费诺根!”他小声说道,“那好,送我到大门口吧。”
“朋友……”费诺根・伊万内奇心慌意乱地嘟囔道。
“闭嘴!我们到那儿再说。”
此时的街上已空无人影。街的两头都隐没在缓缓地无声降落的白蒙蒙的雪雾里。尼古拉站在费诺根・伊万内奇面前,一双灼灼有神的突出的眼睛直视着他的眼睛,一只手放在他的肩上,像教小孩子似地慢腾腾地说:
“告诉父亲,就说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说了,要你向他致敬,说他已经走了。”
“到哪儿去?”
“就说‘走了’。别了。”
尼古拉拍了拍仆人的肩膀,离开他走了。然而,费诺根・伊万内奇不用问也知道尼古拉要去哪儿,于是,费诺根使出全身的力气把他抱住,说:
“我不放你走!上帝啊,我不放你走!”
尼古拉把他推开,惊奇地看了看他。费诺根・伊万内奇如祷告一样把双手合起来,啜泣般请求道:
“好尼古拉,我唯一的朋友!放弃吧,别走啦。那儿有什么啊?这儿有钱,有三家工厂,有几栋房子,有天天吃红利的股票。”他无谓地重复着一些经济学词语。
“你说什么呀?”尼古拉皱着眉头,快步走开了。
可是,一身新燕尾服浑身喜气洋洋的费诺根・伊万内奇此刻无精打采、如泄气的皮球一般跑去追上他,抓住他双手,请求道:
“还有我呢!把我也带上吧。有什么,真的!亲爱的!当强盗就当强盗!”费诺根・伊万内奇说着,无所顾忌地一挥手,像是在与正人君子的世界告别。
篇2
目的地:丽江古城 玉龙雪山 虎跳峡
■ 建议行程7天
云南美就美在她的纯粹,雪山白得纯净,湖水绿得透明,天空蓝得刺眼,都是大自然的原色。许多人来到这里后竟产生不愿归去的情怀,也许是因为自然之谜还没有解开,也许这儿成了他们终于寻找到的“心灵家园”。
■ 主要看点
丽江古城 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惟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保留了大片明清时代的居民建筑,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数为三坊一照壁,也有不少四合院,融合了纳西、白、汉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冬春季到丽江能看到高原雪景,是一年四季中最漂亮的,但碰到下雪天可能要放弃一些路况不好的美景。4、5月到丽江可将常规美景扫荡一遍,也是到老君山和宝山石城的最佳季节。秋天是丽江最美的季节,天高气爽,色彩缤纷。雨季最好不要到丽江。
惊艳指数
虎跳峡 又称“金沙劈流”,是世界著名的大峡谷,以奇险雄壮著称于世。距丽江县城60公里,位于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之间,两山夹峙成一座大峡谷,金沙江穿峡而过,江面险而窄,最窄处仅有30米,相传老虎能一跃过江,故称“虎跳峡”。
探险指数
泸沽湖 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尤其以摩梭族的文化和风俗使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那醉人的湖光山色,古老神秘的走婚风情,原始的宗教文化,如痴如醉的歌舞之乡,都是旅游者的天堂。
魅力指数
■ 行前准备
云南地处高海拔地区,须备太阳镜及防紫外线辐射的护肤膏,为应付可能出现的高山缺氧症状,还应准备治疗或预防高山反应的药品。冬季的云南并不天天温暖,特别是丽江和香格里拉等地气温时常在零下,所以应备够衣物。
■ 推荐线路:丽江―虎跳峡―泸沽湖
第1天从各地至昆明,如果航班合适,可当天由昆明转机到达丽江(云南航空公司在旅游高峰期一般会增加丽江航班,临时航班可随时查询)。昆明飞丽江,45分钟可到达,机票为每人400元左右。大巴或直快夜卧也可从昆明进入丽江,价钱便宜,不过时间长。入住宾馆,最好入住丽江古城内,那里客栈有民居特色。
第2天 游走丽江古城
如果你住在古城里,早上在透过古城阁楼的温柔阳光照耀下醒来,是最舒适的享受了。从中午开始一直到深夜,古城里都是热闹的。各色的酒吧、银饰店、藏品店、画店、服装店里游客络绎不绝,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东西价格非常便宜,常常是几块钱开价,所以总是让女孩子们逛到腿脚发软还精神抖擞。不过,现在到古城里做生意的外地人多了,假货也较多,你需要多走几家店,在本地人开的店里放心一些。
丽江是纳西族的聚居区,汉族在这里是地道的“少数”民族。在古城里,你会发现这个神奇的民族仍用东巴文书画的牦牛皮画、漆画,非常可爱,砍价后可5元钱买下一张小画,要知道“东巴文”可是被誉为世界上惟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至今纳西族仍在使用。纳西族的生活节奏非常慢,在古城四方街,老婆婆晒着太阳,静享着生命,过着我们在城市里向往得要死的生活,所以很多人说连纳西族的老婆婆都是哲学家。
你可以在古城尝尝米粉、丽江粑粑、鸡豆凉粉、酥油茶、米灌肠等各色美味,价钱都不贵,推荐你买一本《丽江的柔软时光》,可以帮你找到丽江最有特色的小店。夜色降临时,可到四方街与大家一起牵手围着篝火跳舞,圈子越跳越大,就划出好几个圈子来跳舞,舞步简单,令人心情愉快。
特别提醒:
到丽江古城,每位游客须交纳20元古城维护费。
纳西族禁止向河中丢垃圾、废物、吐口水,一定要注意。
第3天 登玉龙雪山
这一天要意气风发地向著名的玉龙雪山迈进。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晴天之下,景色非常雄秀,但目前雪山的雪线正在以每年十几米的速度后退。所以,你还必须早一点来铭记下这自然的神奇。
丽江比较小,你可在县城包辆出租车,往返车价50-70元,30分钟就到玉龙雪山入山口。如想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就乘大索道上玉龙雪山顶,票价160元/人。据说为保护雪山,大索道将不再开放,所以,一定得坐趟大索道去体验一下高度的风景。
特别提醒:
上雪山前,应该吃预防高山反应的药。
慢慢地登山,速度快的话下山头会非常疼的。
第4天 虎跳峡探险
这天你该去挑战“世界四大峡谷”中最深最险的虎跳峡。如果你时间紧,就直接坐巴士到虎跳峡,坐车去虎跳峡景点很容易,在丽江找任何一个旅行社都可以跟团一日游,或者约几个人包辆出租车。虎跳峡全程是热门徒步线路,路上风光旖旎,走完全程会很有成就感,但徒步需要你备足路途装备。
第5天 奔向泸沽湖
你一定听说过杨二车那姆,听说过“女儿国”,听说过“走婚”,那你应该去探秘一番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泸沽湖。摩梭人就生活在这里,至今仍保留着母系社会的生活传统。
从丽江出发坐上去泸沽湖的旅游车。早上出发,黄昏可到达,夕阳下的泸沽湖像一个气质高贵的女人。在当地人家中留宿,价钱非常便宜,10元就可搞定。
第6天 神游泸沽湖
摩梭姑娘的歌声美,悠扬的调子从梦中把你叫醒,出门,随便一家小店都可以买一些特产和介绍泸沽湖的书籍,当然还有杨二车那姆的书,即便背离了这里的生活传统,这里的人们还是欣赏她走出大山的勇气。
几乎每个旅游者都对摩梭人的“走婚”抱有浓厚的好奇心。你可以深入体验和了解“走婚”给这个民族带来的神秘魅力。走婚又叫“阿夏”,阿夏婚的本质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双方终身各居母家,男子夜晚到女子的“花楼”留宿。如果感情破裂,则男不再登门或女闭门不接,自然终结关系。
特别提醒:
摩梭人的感情相当含蓄,在当地不断会有了解摩梭文化的人提醒你,不该问的别问。
如时间来得及,可以搭车去永宁乡。永宁有两样东西很知名,一是温泉,二是扎美寺。无论如何,泸沽湖的自然山水和民俗画卷,可以让你从纯自然中感受到超脱凡俗的那份灵动。
第7天
由泸沽湖回到丽江,从丽江飞回昆明后返回出发地。
费用预算:3000元/人
走,去赶赴新疆盛宴
目的地: 罗布泊、塔克拉玛干沙漠、天山穿越
■建议行程9天
这条线路从乌鲁木齐出发经吐鲁番穿越库木塔格沙漠西段、南湖戈壁滩、库鲁克山脉、楼兰古城、罗布泊到达米兰古城若羌县,穿越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山脉、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一号冰川至乌鲁木齐。路点全程约 3388 公里。
■主要看点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岸约30公里处,与龙城雅丹隔河相望。楼兰古国遗址以中心占地及规模最大的城池遗址为代表,周边还有十多处城池、寺庙群、民居群、渔村、墓葬区以及烽燧等遗址。目前前往探秘者均以中心古城遗址为标志景点,极少到周边遗址参观。楼兰古城遗址经历了千余年的风沙摧残,仍保留下城墙、房址、军用塔楼基座以及房梁柱础窗门等大量遗迹。虽满目疮痍,废墟与荒漠交织,仍可清晰显示当年的规模和繁华。
惊艳指数:
罗布泊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部,曾经碧波荡漾、飞鸟翱翔。四周曾遍布楼兰、海头、米兰等古国古城,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罗布泊消失了,楼兰米兰等古城也衰亡了,留给我们的是一片凄迷壮观的景象:浩瀚无垠的戈壁、流光溢金的大漠、鬼斧神工般的雅丹地貌、罗布泊大峡谷、干涸的沙丘和冲天呐喊的胡扬等等。
罗布泊的神秘激励着勇敢者,不仅是探险家、考古工作者的天堂,也成了一般户外旅行爱好者的向往之地。但是,罗布泊的险恶环境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若无向导带领,无交通工具,无充分的给养,冒险进入只有丧命,并且,在严冬或酷暑时进入罗布泊亦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勇敢者同时又是尊重自然者,才能领略到罗布泊独一无二的风光。
探险指数:
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漠既令人畏惧,更给人诱惑。这是一片连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也感到无奈和恐惧的地方。在维吾尔语言中,塔克拉玛干就是进去出不来的意思,它是世界上第二大沙漠,总面积33.7万平方公里。虽然塔克拉玛干沙漠百年来一直被视为,但近年陆续有胆大者进入,原因是它的诱惑令许多行者向往。
魅力指数:
■ 车辆要求
四驱越野车(附油桶,续航能力≥1400公里/土路)
■ 装备要求
GPS、卫星电话、对讲机、野营野餐装备、防身装备、急救药品。带足十天的水及食品。
■ 具体行程
第一天:自乌鲁木齐市沿吐乌高速经达坂城风力发电站近郊最大的淡水湖柴窝铺湖、大小盐湖、达坂城、丝路古道白水涧道至吐鲁番市游览交河故城、坎尔井、苏公塔、世界第二大低地艾丁湖,后前往沙漠边缘最后一个维吾尔自然村――迪坎。
第二天:出发前往库木塔格沙漠,后至库鲁克塔格山1号营地。
第三天:早9:00出发穿越大片雅丹地貌,到达龙城雅丹地貌群晚宿龙城雅丹地貌群。
第四天:从龙城出发穿越库鲁克山脉到达楼兰古城附近,停车徒步进入楼兰古城。
第五天:自楼兰徒步返回,驾车穿越罗布泊北岸,参观余纯顺墓地进入罗布泊湖心。
第六天:穿越罗布泊湖心到达罗布泊南岸米兰古城后从米兰河口附近上315线到达若羌县城。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段:若羌、且末、塔中、轮台、库尔勒 (全程约1000公里)
第七天:自若羌出发向西南方行驶经且末转沙漠公路到达塔中油田,夜宿塔中油田大漠驿站(石油野外宿营车)或大沙漠新月型沙丘。
第八天:沿沙漠公路垂直向北行进,在塔里木河流域沙漠公路13公里处向东拐,前行36公里到达塔里木河胡杨林森林公园,后按原道返回至沙漠公路13公里处继续向北行走,到达沙漠公路0公里处按图向北行驶到达轮台县后沿314线向东行进至库尔勒市区。
第九天 :自库尔勒到达巴伦台后继续向北穿越天山到达乌鲁木齐。
■ 注意事项
一、吐乌大高速公路限速 120 公里,严禁超速行驶,注意高速爆胎;进入吐鲁番市区限速 40 公里,注意尊重当地维吾尔族风情及民族信仰;在吐鲁番市区进行最后一次越野装备及性能检查:
检查全车性能,着重检查前驱、风扇皮带、电路、制动、灯光等性能。
带足备件:全套维修装置、补气补胎装置、备用轮胎(建议两个)、手电、备用大灯、备用皮带、备用油桶(保证续航能力在沙土路面中低速行驶 ≥ 1400 公里)、备用电路电器件、拖车装置。
检查 GPS 、卫星电话、对讲机(带足电池或逆变器)、检查野营野餐装备(夏秋季节建议带零下 5 度睡袋,十月底至五一前建议带零下 20 ― 30 度睡袋)。
检查急救药品(外伤、消炎、水土不服、感冒、蛇药等)及防身装备(库鲁克山脉中最近闪现狼的身影,建议带把好刀和鞭炮如二踢脚类)。
单车莫入: 1300 公里无救援、无人烟、几无植物、无水源、偶有大风、沙尘暴 ―― 单车进入风险莫测!建议结伴并带有经验的向导。
记住当地救援电话。
二、每日晨起检查机油、防冻液是否缺少;在戈壁滩行进注意保持车距,中速行驶,在没有沙坑、高坡等须挂四驱才能通过的地区时按两驱行驶以期省油;尽量不要开空调;将车况最好的车放在头、尾;保持对讲机联络。
三、车辆爬坡时注意依次爬坡,待前车彻底通过后后车再过,避免前车在爬不上去时下滑撞伤后车。
四、 进入库鲁克山中野营时或睡车内或派人轮值:防狼侵袭,须事先准备好鞭炮、手电筒、刀具,如发现有狼立即点炮,全体上车中低速前进。
五、进入楼兰区域时须徒步 10 余公里进入,此时注意:派人留守看车;轻装进入;注意楼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在此一切活动均须在文物部门监管下。
六、途中如遇风沙无法前行,注意将车背对风沙停在较平坦开阔处,用塑料袋或手套盖住排气管,在车后窗上用胶带贴米字型防护后窗被沙石打破,在车内静等风沙过去 。
七、在若羌出行前了解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三天内气候,如有大风、沙暴天气切勿通行。
八、进入沙漠地区带好两天水及食品。
九、此段路均为沙石路面,在沙石路面行车注意保持车距;注意忌猛踩油门及刹车,小心侧滑!中低速行驶,注意观望。
十、翻越冰达坂时有些化油器车辆在高原行驶有无力、不上油、熄火的现象,检查油平面发现油平面过低或没有,俗称高原气阻现象,此时切忌慌乱,如遇此现象可将车停至可靠宽敞处,敞开发动机盖,用湿布或冰雪冷却汽油泵,用手泵泵油,数分钟后油平面增高即可前行。
篇3
对国产“青春片”泛滥的指责言犹在耳,却发现全世界都在怀旧,这大约已成了一个时代的流行病,难以摆脱。当内地观众对堕胎、撕逼开始厌倦的时候,台湾诞生了《少女时代》,香港也拍出了《哪一天我们会飞》,这只能说明“青春”的题材并不过时,关键还是看谁去回忆,回忆什么? 1寻找过去的慰藉
明快的色调、优美的配乐,从第一个航拍镜头开始,影片就定下了很舒服、很日系的小清新基调。这也是一封送给初恋的情书,留给家园的少女日记,让今天的中年人去回忆青葱的高中年代,满是阳光下的无忧无虑―梦想的计划如此美满,似乎靠着纸面和手工就能达成。可二十年后的现实却很骨感,生活的重压,让相爱的人也变得如此憔悴,来之不易的信任,从家庭中悄悄流失。
香港很小,小得容不下一个“想飞”的梦想,对于想要看看世界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不是去国外留学,最简单就是去当空姐或导游。讽刺的是,没有去英国读书,留在香港做导游的余凤芝,却15年都不曾有自己的假期。香港人向来有很“拼”的传统,上一代的学长和学姐的能力更强,但他们的努力,却与理想主义背道而驰―真正坚持理想,誓做飞行员的苏博文早已消失了。导演黄修平甚至在片中调侃了自己,借高中生之口,批评了香港电影“只有无厘头”。可1992年的香港电影正处于巅峰,周星驰和王晶当道的那些日子里,《哪一天》这样的影片还能热卖全港吗?所有昨日的回忆都是今日的投射,正因为香港经济下滑了,地位不如从前了,人们才会向过去寻找慰藉,“假如我捡起了那个纸飞机……” 2木讷的难能可贵
所以,当余凤芝15年的婚姻遭遇危机时,她没有对出轨穷追猛打,而失去寻找另一种可能―如果当年选择了苏博文(去英国),现在会怎样呢? 苏博文和彭盛华这对“好基友”注定不会维持太久,我们隐约可以感觉出彭在苏的“学霸”气场下,那一点点自卑和嫉妒。毕竟与苏扎实的知识上和沉稳的性格相比,擅长搞笑,颜值又不高的彭是略处下风的。同样是偏好理工的男生,彭所谓的“手工王”称号,离真正的工程师还差得很远,只能唬唬还没怎么见识过世面的小女生。彭之所以最后能追到余,还是归功于他的主动,毫不掩饰的献媚和追求,全不似苏那般内敛含蓄。步入职场的彭,尽显香港人的灵活和世故,他在事业和家庭上的游刃有余,反而衬托出苏当年的木讷多么可贵。在发现丈夫的异样后,余第一时间就想起了更加老实的苏博文,或者说,她是怀念起了那个纯真年代,没有隐瞒,没有猜测,爱就这么爱了。当然这也是一个悖论,即便余真的和苏在一起,最终还是很可能失去他。现在的状况是,英国没去成,说普通话的大陆女人倒是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巧合,令人莞尔。导演抖出的这个包袱颇为用意,可这种突兀的邂逅,破坏了影片整体的真实感,不如青春的段落那般自然了。 3纯洁的三角恋
《哪一天》源自高中时代的一段三角恋,却又不只是为了三角恋,承载的时代印记,多说难免伤感。两男一女的暧昧,最后总有一人落了单,这几乎是新浪潮传下的标配,放到哪里都会撞见。《哪一天》的恋情太“纯洁”了,高中学园就像是个脱离社会的象牙塔,影片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校门,更没有反映学生们的家庭生活。仿佛他们的世界里,就只有在校园里的时光,连香港的高楼大桥,都还是纸做的模型。当然,这种“美化”也是源自妹纸的“选择性回忆”,她毕竟不可能开启“上帝视角”,关键帧的缺失,只为影片平添了悬念和伏笔。甚至在影像质感上,导演也有意区分回忆与现实的不同,人到中年的余和彭,被生活的辛劳拖累,满脸的暗纹和倦意;而在校园里,即便没有打光加滤镜,也多是由内而外的青春洋溢,那一脸的胶原蛋白,终归要埋葬在墓园里,感慨着“狮子山下的大时代”。
篇4
一、让音乐教育寓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律动表现之中
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他一生最初对美好生活的艺术体验,是自我表现最快乐的方式和途径,他的教育影响力可以让孩子兴奋富有激情,可以是润物细无声启迪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环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同时,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律动的表现之中,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学得愉快,学有所得,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中,以快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科学的音乐教育活动,能够挖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让“快乐音符”助教师专业成长和幼儿均衡发展
快乐音符是一个本土化气息很浓的音乐教学产品。它通过幼儿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能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了解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旋律。幼儿园阳光艺术一直是提升我园强大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是广招生源的金子招牌,多年来,幼儿园阳光艺术教育一直发展不均衡,而且阳光艺术教育的覆盖面只是停留在少数几个班级,大多数幼儿艺术教育浅层化表面化突出,除了艺术班老师尤其是专职排练老师外,其他老师的艺术教育水平和技能同样也只是停留在普通层次上。现在幼儿园教师大多没有进行过民族音乐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培训.专业的局限致使教师对民族音乐了解甚微,缺少参与研究的基础和研究民族音乐专业理论的支撑。研究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对幼儿的熏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懂得欣赏好的艺术作品,了解名曲名乐。另外,由于多年来,我园缺乏专业机构的引领和指导,缺乏专家队伍给予的系统的培训;缺乏教学资源的支撑,我们很难找到适合双主体发展的综合音乐的教材,我们没有看到一本相对集中介绍适合幼儿进行综合音乐或民间音乐教学的教材,因此我们想通过参与使我园双主体在研究和实施快乐音符的教学过程中均得到整体有效的发展。使教师的专业艺术教育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破,使每一个幼儿获得均衡的发展。
三、让综合音乐教学打造阳光艺术特色
由于我们东丰县第二实验小学阳光幼儿园艺术教育双主体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教师音乐艺术教育水平的差异性以及一般层次的水平,我们将通过参与国培、会陪和主题培训,研究加快幼儿园教师音乐艺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注重从系统的基础教法、节奏的变化训练和使用打击乐器以及整个音乐活动的创新设计,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实施于幼儿的最终效果就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要求教师完全用一种责任意识来进行研究。没有研究能力可以培养引导研究能力,没有总结反思能力可以研究提高,没有基础可以奠基基础。
我们将通过教师根据幼儿接受学习快乐音符的年龄特点、兴趣、积极的进行启发引导。从基础音符、简单节奏、视听欣赏、朗诵童谣、学习民歌小曲,表演表现开始,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比较喜爱的、经典的、有特性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活动、表演活动和民族乐器介绍等活动,让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共同互动、共同成长。在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师对音乐的审美和热爱情趣以及研究的能力。在快乐音符幼儿艺术教育课题指导组的帮助指导下,幼儿园在全园范围内计划开展音乐活动案例载体的教研能力的研究,并选取了其中部分优秀教师的活动案例进行公开观摩与点评,切实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研究虽然都涉及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但是如何在结合传统美德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如何依据教师的不同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在幼儿园教师整体音乐教育水平的层面有一个新的突破等等这些问题上,我们尚且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因此,通过实践我们认为,结合快乐音符音乐游戏教育活动,挖掘幼儿园双主体艺术潜能及发展的研究课题来进行实践和研究,有效的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使全园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快乐音乐的先进教学模式和理论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方法、技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强化教师与幼儿的艺术情感态度与艺术能力。
篇5
杭州天方地圆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美食的研究和开发,原来总经理周悦先生竟是国际金冠级香港烹饪大师《食神》戴龙的中国十大弟子之一,厨艺精湛,多年来开发出了多种引领餐饮潮流的地方名吃、传统美食。依托餐饮技术研发老师和设备齐全的培训基地,很多口味独特,受到大众欢迎的餐饮项目,经过公司技术部验证后,把这些可行的餐饮项目放在网上交流。这种网上推广、网下培训的模式,正好符合广大创业者的要求。在中国饮食技术网上,有很多经典小吃餐饮项目,如鲜啤烤翅、炸鸡汉堡美食、迷你涮涮吧、水果冰粥、特色饮品等等。很多创业投资者看到特色餐饮项目后,都到杭州天方地圆食品技术公司来学习技术,因为这里不需要昂贵的加盟费,就可以学到最真实的技术。学成后回去开店,生意都不错。
肖毅的老家在四川,今年24岁,一直在福建福州打工,在一家工厂里做机件模具。给别人打工不仅累,而且还要看别人的脸色。肖毅总觉得不自由,想自己做点事情。所以就一直关注着各种创业项目。一个偶然的机会,肖毅从中国饮食技术网上看到了一缕飘香系列休闲美味的介绍,一看到网上的图片,颜色纯正,让人直流涎水,就觉得味道一定差不了。5月29日,他就来到了杭州天方地圆公司考察。公司的培训基地宽敞整洁,品尝区、熟食制作培训室、冷饮室、配料室和学员休息室等各个部门规范齐全。烤鸭炉、烤箱、搅拌机、果汁机、小丸子机、卤锅等各种设备应有尽有。一看到这样的设施,肖毅心里就有底了,公司为学员学习技术提供了这样好的环境,能学不到绝技吗?肖毅想尝一尝一缕飘香休闲美食的味道,做餐饮做的是什么?就是味道!他先尝了一只烤虾,口感极佳,鲜香无比。又吃了一只烤翅,味道怎么样?他吃了一个,竟然又从培训师傅那里要了一个,吃了还想吃,味道自然是没的说了。肖毅立即决定学习技术。五六天后,在培训老师的精心指点下,肖毅就掌握了全套技术,学完后总部还赠送了他餐饮设备。回到福州,他就开始选址开店,“一缕飘香休闲美食屋”招牌刚刚一挂,还没有正式营业,就有顾客找上门来了。要是顾客尝到了一缕飘香的独特口味,生意不火才怪呢!
上海市的董浩,以前是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他不经意间登陆了中国饮食技术网。他懂网络,是行家,细看了网站的内容后,就觉得网站的创始人是餐饮方面的专家。网站做得专业正规、项目新、有特色。4月底,他就来到了杭州总部学习技术。一个星期学成技术后,就在上海郊区一所高校附近开了一家“一缕飘香”休闲美食屋,美食屋经营烤翅、烤虾等休闲小吃,还经营一些特色饮品。这些特色美食正好符合年轻人口味,在试营业期间,每天的营业额都在400元左右。6月8日,董浩的美食屋开始正式营业了,正式营业时他开展了一系列优惠活动,并印发了美食的宣传单。在这里本刊记者也祝愿他开业大吉、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杭州天方地圆公司本着“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考虑到很多创业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都想通过小本创业走上致富之路。因此公司一直关注着“草根创业阶层”,希望他们通过独家的技术秘方,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篇6
厌倦了,厌倦了红灯绿酒,弄弦吹管;厌倦了春花烂漫,波澜不惊;厌倦了摩天大厦,豪宫华殿。因为从未见过波翻浪涌的大海,因为从未走过蜿蜒崎岖的小路,就厌倦了这平凡的生活。
守望窗前,凝望远方,连山层层,却禁锢不了我的目光。傍晚余晖,寂寞凄凉;傍晚山色,黯淡无光。然而在傍晚时望远,总会看到远方的一束束清晨的阳光。倾听着,倾听着,仿佛听到了杜甫在草堂为国为民的哭泣;仿佛听到了巴山楚水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叹息;仿佛听到了秦始皇统一兵乱时的铁蹄声;仿佛听到了井冈山上红旗翻动的声音。然而这一切都属于远方,而我只能呆呆地凝望着,倾听着,呼喊着。我的远方,我的远方到底在何方?迷茫中,仿佛听到了远方在呼喊我。
我的身边,过于宁静。没有项庄舞剑的宴会;没有四面楚歌的战斗;没有长风破万里浪的激情。有的只是平淡,只是闻一多先生笔下的“一沟死水”。如今,远方在澎湃着青春的活力,强而有力地召唤着我,又怎能不激起我对远方的向往。我坚信:那里有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明媚春光;那里有骄阳似火,壮志凌云的激情夏日;那里有红叶纷飞,随波逐浪的潋滟秋季;那里有白雪皑皑,冰封万里的壮丽冬景。这又怎能不激起我对远方的向往?
远方在呼喊我,我就要踏上路途。眼前高山,不会成为羁绊,它或许会使我跌倒,但只是为了让我更加坚强。我想说:“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我也坚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信念永恒不变,用炽热的血涂抹崎岖的小路;用坚定的信念踏平陡峭的高山;用磨破的双脚跨越汹涌的大海;用划烂的双手开辟崭新的大道。走向远方,走向希望的未来。
远方啊远方,你呼喊着我,我就用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但你到底在遥远的何方?其实当你迈出最坚实的一步,脚下就是最璀璨的远方。
篇7
汪国真再次成为公众议论的热点。
这一次,不是因为汪国真的诗,也不是因为汪国真的书法,而是因为他的去世。常言道:“盖棺定论”。可恰恰在汪国真身上有些不一样,随着他去世的报道,接踵而来的是褒贬不一的种种言论。汪国真短暂的一生,似乎总是与沸沸扬扬的议论联系在一起,好的,或者不好的;褒的,或者贬的。
汪国真成名那会儿,我刚摆脱了对朦胧诗的迷恋,开始对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子,朦朦胧胧的境界,越来越感到一种陌生,北岛、舒婷、顾城们的故事与诗,无法再引起我的兴趣。我开始迷恋起了先锋小说,常常在马原、余华、苏童、莫言们的小说世界中神游。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一位汪国真,我几乎连想也没想,就在我的阅读视野中被屏蔽了。
突然有那么一天,汪国真成为一种现象,一种“汪国真现象”,这种现象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承认还是不承认,如一股热流滚滚而来。而且这种“现象”不是批评家,不是评论界的命名,而是自然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不仅是属于汪国真一个人,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一种现象,是汪国真和诗歌界的背离现象,是汪国真的诗被众多读者所喜爱与评论界嗤之以鼻的背离,也是艺术的流行与艺术美学原则的背离。这种现象是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化符号。
职业的需要,不能不去找汪国真的诗歌来读,不然就无法对这种现象“说三道四”。那个时候,我常常在学校的图书期刊室里,报刊架上摆满了各种文学杂志,那些熟悉的《当代》、《十月》、《收获》、《上海文学》等,可以随手取来,非常方便。可是,在这些著名的或者不著名的文学杂志上,很少找到汪国真的名字,几乎看不到他的诗歌。后来才知道,他的作品大多发表在一些青年刊物上,如《中国青年报》、《辽宁青年》、《女友》等,那些流行的汪国真的诗,不是在文学杂志,而是在青年杂志,或者是由出版社出版的他的个人诗集,一本一本,成为许多青年读者手中的读物。我那时虽然还没进入中年,但似乎也非青年,属于不上不下、不老不少的尴尬年龄段,对所谓面向“青年”的刊物自然早就不再关注,对那些青年刊物甚至都不曾见过,当然也不想费神劳力地去找,反正那些不能进入正宗诗坛的诗歌也用不着,课堂讲不着,评论不用写,过不多久,自己的那份心思也就淡薄了。
我不去读汪国真,不等于别人也不读,甚至可能读的人会更多,如同我不去关注,而汪国真成为一个社会的热潮一样,只是个人的兴趣与兴奋点不同,或者,我和汪国真的作品在哪个地方错位了。
后来再次提起汪国真,是在另外的一些场合下。酒席上,闲谈中,一般很时尚的人士会引用汪国真的诗句,听起来一套一套的,押韵合辙,通俗易懂,尤其在日常生活中颇得人们的喜欢。后来,我从图书馆找来汪国真的诗集,什么书名已经无从记起,也不知是不是流行的,是不是大家都在读的,只是图书馆可能只有这一种,没有其他选择。汪国真的那些诗作读来其实并不让人讨厌,虽然不能进入诗的正宗,无法与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相提并论,甚至也不能与当时正在走红的台湾诗人相比,但那些洋溢着青春气息、鼓励人走向远方的诗行,颇能激动人心,让人产生出不太安分的想法。但也恰恰是这些励志的诗行,对我这种已经走过了青春期的人来说,反而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逆反心理,因为几乎就在我们上学期间或大学刚毕业不久,那些风行天下的演讲家,凭借一张张三寸不烂之舌,频繁出没于大学校园,向青年学子们喋喋不休地宣讲那些空洞而不切实际的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鸡汤”的大道理。于是,我会不自觉地将这些诗与那些四处演讲者的励志名言联系起来,本能上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不愿意再让人教育来教育去。现在回过头来再读汪国真的诗,感觉他主要不是在说教,而是以充沛的激情宣泄内心的积郁,以乌托邦式的励志诗句告诉人们痛苦、苦闷之后的人生选择,“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走向远方》),“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山高路远》),“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与其诅咒/不如坚忍”(《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如果是一个情感遭受折磨、内心经历过风雨的正在成长期的青年,读过这样的诗行,可能会产生难以言说的感动,可能会抹去脸上尘土,擦干身上划出的血迹,不抱怨,不叫屈,而是以“走向远方”实现理想作为现实的慰安。
可是,那个时候,我不能接受。
没有理由,也没有说法。
汪国真去世后,诸多媒体以“远方”作为新闻报道或者评论的一个亮点,这既是表达对曾经是社会人物谢世的纪念,也是选取了汪国真诗作中常常出现的“远方”意象,如他的《热爱生命》、《走向远方》、《山高路远》、《旅程》等作品中,都有一个富有青春激情的“远方”,至少,在汪国真流行的那个时代,年青的一代还可以谈谈远方,谈谈梦想,谈谈爱情,谈谈生活,这些与青年、青春联系在一起的词汇,让人们读来感觉还是富有情调,那么能够燃起“热爱生活”的情感,说明人心不死,精神没倒。所以,汪国真的《挡不住的青春》一类的诗作颇能激动青年人的心灵,在他的那个时代,“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
不过,我的确是与汪国真的诗擦肩而过。
再后来,人们更多从媒体上了解汪国真,他也很少再以诗人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他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身份,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他有时是节目主持人,有时是书法家,有时还是作曲家、填词家,他每变换一次自己的身份,就会通过媒体引起不大不小的震动,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他是一个全能型的人物,他又是一个有话题的人物,汪国真总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为自己确立新的定位,找到新的角色。汪国真的每一个角色变换,都成为“汪国真现象”的组成部分,都会让熟悉他的人和不熟悉他的人为之感叹,为之议论。
也许,汪国真并不追求他作品的后世名声,他只要现世的报答,他不去在意诗人们和评论家们是否承认他的诗,只要有足够的印数就好。他不去想,他的作品是否能够写进文学史,既然选择了文学,“便只顾风雨兼程”。
篇8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喊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篇9
其实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
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冰雪封蔽的远方变成绿土。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所不喜欢的远方。
人们总是爱制造远方,虽然昔日的远方依旧是今日的远方。莫尔的“乌托邦”,培根再造的NewAtlantis与陶潜的《桃花源》,仍然是人们的梦土。远方的梦土也许有神仙,但徐福入海未回,秦始皇死了,求仙药的梦却未死,依旧使后代帝王失眠。可怜东方朔走遍了远方,依然不见可爱的神仙。神仙渺而不可慕,因为神仙压根儿就只在我们心里的远方。
茫茫大海,浩瀚似无岸。那远方的神秘,诱惑了靠海的民族而遨游海上,从事探险。征服与掠夺,给受海水冲击的国家的文明增添了一些色彩。出瀛海又有瀛海,远方的海像女妖,迷人也凶狠。东汉时班超的一位部将甘英,曾想从条支渡海到大秦,但大海茫茫似栖息着死神,而打断了他的念头,甘英壮志未遂,和亚历山大未渡印度河到他向往的远方一样,常使我惋惜。
山是纵的远方。有限的高峻是无限的蛊惑,长年的沉默是不变的磁力,山不迷人人自迷,总是使人自动地往它那里去;登高山又有高山,登不完的高山登不完的向往。这纵的远方的凛然曾磨削人的斗志,使古老的印度民族在无助的茫然中孕育悲观的思想。这纵的远方的悠然常是人们灵魂的安慰。怏怏的屈原一直向往昆仑。跛脚的拜伦以眺望写出对山的感情。对一个爱纵的远方的人来说,只能做山下的青草,而不能是山上的云,也是悲哀的了。
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远方,而陶醉在似有似无的梦境里。列子汤问编造了一个终北国,虽不是天堂,却使周穆王去了以后乐陶陶,回来后迷糊了好几个月才恢复正常,使人神往。天真的希腊人也在他们的北方造一个Hyperboreans的国,在南方造个Ethiopia,使后世的人糊里糊涂地考证。好似过了两千多年后,我们忽然找到了古人所向往过的远方了。当然,好幻想的古人,也想象一些丑恶的远方,只是不愿提起而已。
…………
“当我长大了,我自己要去那里。那地方比起我们这里来是几千倍的美丽,那里根本没有冬天,你一定同我去,好吗?”在施笃姆的《茵梦湖》里,那个小莱因哈德向小伊丽莎白这样说,真是写出了许多小孩子对远方的梦。还有什么比小孩子的梦境更天真更美?“我去。”小女孩应和着小男孩的梦,“但妈得同我们去,你妈也去。”“不。”他这样回答,“那时他们太老了,不能同我们去了。”
“可是我不能自己去。”
“噢,你可以的,那时你是我太太,别人就跟这件事不相关了。”
如果有人卖梦,小孩子也许要买长大的梦。小孩子期望自己长大,而可以无羁地去远方的梦土远游。这虽是小说里天真的对话,其实也是证实人生的写照。
从童年的梦里醒来,年轻人有着遥遥的前程,遥遥的前程是一连串的远方。一切对他好像那么远,连死亡对他也是远的。也许他一无所有,却至少有一股澎湃的热血与勇气。也许他不知走向哪里,却有着走向远方的决心。远方也许是凶恶的敌人,但他依然向前。远方也许有暴风,有狂澜,但他依然把船向前驶去。远方也许像非洲的莽林,满布死亡,但他依然走近。远方也许是荒漠,但乐园是开拓了的荒漠,他要去,去那远方。还有什么喜悦比抵达梦土更使人歆羡?——那第一批到达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看到的梦土虽荒凉,却高兴得跪下来感谢上帝。也许他在远方造乐园。也许他又觉得老家是亲密的远方。也许他死在远方。也许他从远方回乡。也许他凯旋。即使手上一无所得,他的心里仍有收获:有一天,可以告诉别人,他曾去过远方,那很少人去过的荒漠!
…………
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远天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遐思。我们发现一颗星,却另有一颗星。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嵯峨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使人抱志饮恨。一个刚会走路,在生命黎明的小孩,也会有他的远方;一个走过长程,进入生命黄昏的老人,仍会怀抱着他的远方。多少英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征服无穷的远方,但远方依旧微笑,而英雄却一个个倒下。圣海伦岛曾经是年轻的拿破仑的远方,却也是老迈英雄倒下的孤岛。你,人生旅程上的英雄,有一天也会在远方的微笑里倒下——那不是悲剧,那是命运。
篇10
那浮光从来只属于流浪者,他们虽在流浪,却心静如水,内心的宁静与祥和也许正是他们流浪的追求,心中有牵挂,但脚下的每一步都是坚定向前,始终向着远方。他们在流浪,浮光也许是唯一可以让他们驻足欣赏的美景,面对浮光,可以让他们有时间整理一下行囊,思考一下方向,浮光跳动在那里,是行路人的希望。
因为这浮光,我也向往流浪。并不觉的“流浪”会是多么邋遢,也许在人生中,我们需要这样的体验来找到方向。我们将一切装入行囊,始终向前去找,走过辉煌,走向远方。从熟悉的城市出发,到达另一个地方,那里或许不繁华、不热闹,没有霓红装扮的夜景、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但那里一定有浮光,它宁静祥和地停在每个人的身上。
我表情淡定地穿过一座又一座陌生的城市,人情冷暖,事故沧桑,但忙碌的人们始终不会体验到我所说的浮光,他们脱离不了生活的快节奏。而在一个小镇,我却找到了浮光,那不是沙漠,是在旷野上,人们在闲聊,夕阳昏黄的光慵懒地洒在人身上,是柔和的光芒在跳,温暖而又明亮。
我一直以为自己所要找的会是沙漠,因为它从来不忙,安静地在那里享受阳光照耀。但在这小镇,我的意外发现终止了我的流浪,我停下来,用几天时间去欣赏。
原来,浮光一直就在我们身旁,只要我们安静地站着,夕阳就会赐给我们一件华美的衣裳。可在繁华都市中,又有谁会停下来,向它一笑,再把它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