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也范文
时间:2023-03-23 17:5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苛政猛于虎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
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思考练习】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通相通。
B.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C.子之哭也 子:儿女。
D.苛政猛于虎也 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C.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苛政猛于虎也。
D. 夫子式而听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人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B.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C.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或描写;桃花源人、泰山妇人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D.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想象虚构的手法突出主题。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篇2
他是一位好学的学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的这一句古训感染了其后所有的学者。
自幼他便不耻下问,每事必问。为了丰富知识,他拜了各行各业的人为师,因此而精通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计算。他推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态度,主张“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感受“学而时习之”的快乐。教导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后人所传颂。
他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一改过去的教育方式,先后培养出3000多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为后之教育界流传。
他是一位提倡“仁”的政治家。仁者爱人。“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他一方面要求统治者相互团结,另一方面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当他听说百姓宁愿被虎吃也不愿意被统治者剥削时,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感慨。
篇3
“砰”一声巨响忽然从天而降,把我立刻从虚拟的情节里拉到了现实。对面超市门口几个人奔了出来,他们立刻向同一个方向奔去。等我跑到大街上的时候,我发现在我家店门前大约100米的地方,已经围了一群人。
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到现场。那里,一辆黑色的轿车横在大街上。再看,在前面大约10米的地方,一辆电瓶车平躺在上面的人行道上。围观的人也因此分成了两群。地上,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坐在地上,捂着自己的大腿,鲜血从手指的缝里流了出来,另一个,躺在地上,用手使劲地捂着右下腹,脸上因痛苦已经变形,苍白而无助,嘴里不停地发出痛苦的。我的心觉得揪在了一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有人询问报警了吗,有人回答说已经报警了。不知是谁,叫了一声:“救人要紧!”旋即,有几个人一起拦住了经过的一辆轿车,驾驶员二话没说,打开了车门。四个年轻人,把伤者小心翼翼地抬上了车门。轿车立刻掉头飞驶而去。我的心里顿时感觉有一丝暖流流了出来。
我挤到围着轿车的人群,中间,站着一个年约30岁的男子,车里坐着一个时髦的女子,怀里还抱着个小孩。男子在向围观的人叙述事情的经过,他们由东向西行驶,突然,有一辆电瓶车在他们车的前面转弯,来不及刹车,就……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把我拉了回去。后面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
篇4
⒈助词“的”或不译。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⒉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如: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用在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注:句意: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其中:“之”
用于主谓语之间;去:名词作动词用,“距离”的意思,充当谓语)
如:辍耕之垄上; ⒊动词:到、去、往等。
⒋代词:他(她)、它或某些事情(物)等。如:①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 ②人皆吊之:代词,他(指丢马的人)
⒌起舒缓语气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义。如:①久之,目似冥,意暇甚。 ②怅恨久之。
③公将鼓之
⒍宾词前置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⒎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马之千里者
㈡“以”字用法
⒈介词:⒈表手段、工具:拿、用、把、凭借(靠)、按照、根据。
如:①徐喷以烟:介词,“用”。②以丛草为林:介词,“把”。③ 可以为师矣:介词,凭,
靠。④注:“计日以还”(此处的“以”相当于“而”无义。连接两个动作之间)
⒉表原因:因为。如:①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是以众
议举宠为督。
⒉连词: a:表目的:来、替、给 。 如:不敢出一言以复;以光先帝遗德; b:表结果:以致 。 如:以塞忠谏之路也;
⒊动词:与“为”结合,“认为”的意思。如:余以为宫中之事;
㈢“而”字用法
⒈表并列:并且(或不译)。 如:①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译作“并且”。 ⒉表承接:就(或不译)。 如:①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译作“然后”。②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作“就”。③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
⒊表转折:但是;却;然而等。
②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⒋表修饰:可译作“地、着”或“不译”。 如:①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可不译。②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③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 ⒌表递进:
⒍表假设: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译作“却”。
㈣“其”字用法
⒈代词:⑴人称代词:他(她)或他(她)们;⑵指示代词:这、那。
⒉副词:⑴表猜测:大概、可能。 如:①其恕乎:副词,译作“大概,也许”。 ②其真不知马也。
⑵表反问:难道。
如:其真无马邪?
㈤“所以”的用法
⒈相当于“用来……的”。 如: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⒉相当于“……的原因”。 如: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吾知子所以距我,吾不言。
㈥“于”字用法
⒈介词:①在、从、到等。 如:行者休于树。
②对、对于、向、给、跟、让等。 如:请广于君。
⒉连词:比。
如:所欲有甚于生者。 苛政猛于虎也。
㈦“乃”字用法
⒈判断动词:是。 如:吾乃赵子龙也。
⒉副词:才、于是、就。 如:乃重修岳阳楼。
㈧“然”字用法
⒈连词:表转折:然而、但是。如: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可是,连词,表转折。 ⒉形容词:①对的、正确的。 如:吴广以为然。
②……的样子。 如:①忽有庞然大物: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②屋舍俨然。
篇5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状况呢?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想象力的训练,不仅可以把单调枯燥的文字变为形象丰富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热情,还可以在愉快的活动中提高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质量。
我们可以利用想象再现作品内容,它可以把阅读教学从基本的“静”的阅读层面上推向一种“动”的境地,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谓想像的再现是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对某种事物的描述,驱遣自己的想像,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读了“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样的句子,在你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连河底的小石头都看的清清楚楚的画面。再现可以使语言所示意的内容转化为读者头脑中相应的具体形象,因而再现便成为想像中最基本的特点。
想像的这个特点在阅读中有重要作用。通过再现,学生可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复活人物形象,沟通与作者的情感联系。同时,再现也满足了学生的审美需要。孔子的深沉,屈原的气度,苏轼的旷达,是人人向往而又难以兼得的,而再现使一个人同时分享了文化名人的气度,使学生神游于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假如阅读教学忽略了想像的再现作用,所感知的文章内容就可能支离破碎,人物形象成为干瘪苍白的,进而阻碍了学生与作者感情的交流,阅读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怎样培养学生的再现能力呢?一要启发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抓住形象化的语句,在头脑中再现这些语句所表达的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就表现了卖炭翁的形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尽了边塞雄奇壮观景象。从形象化的语言出发,就能展开想像,就能感染学生。想像呈现得越鲜明,情感激发得越强烈,阅读的效果也就越好。正确理解词语是选择、加工、和组合表象材料的前提,再现形象要反对脱离文章语言文字的主观臆测和牵强附会,这是必须提醒学生注意的。二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学生加工、组合新形象的材料,表象储备越多,再造想象的内容也就越丰富。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扩大阅读范围,以增加头脑中表象的贮存量,提高表象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在阅读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储存的表象,不断地修正和改造原始的材料,凭借语言示意和生活体验对这些表象材料进行组合,形成一个鲜明、具体的形象,为深入理解文章打下了基础。
篇6
近日有双皮凉鞋要修理,方知道补鞋匠换了人。
继任者是前任的湖北老乡,告诉我前任到东莞一家制衣企业当主管去了,月收入七八千元,且“食有肉、出有车(当然是汽车)”。
看我有些愕然,补鞋匠抖出了“包袱”:前任的小姨子是那家纺织企业的老板,厂子不小心做大了,两公婆一起被“招安”了。
回家后沉思片刻,忽有豁然开朗之感,前任补鞋匠之“成功学”归纳下来要点有三:
一是专业。
三百六十行,少不了补鞋匠。补鞋虽然算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确实需要专业经验和专用工具。以前温州补鞋匠走遍天下,或许挖到“第一桶金”后,也晓得产业升级、职业转型,转行炒房产、放高利贷去了,补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湖北人开始走四方也在情理之中。
再进一步,虽然补鞋和制衣还是有一定差距,但毕竟都属于一个大门类,前任去做主管也基本算是“专业对口”。
二是敬业。
何谓敬业?一定要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干一行、爱一行,守得云开雾散。如果前任湖北汉子熬不住离乡背井之痛,吃不了风吹日晒之苦,一跺脚或者回家种地,或者改行易帜,小姨子未必想得起来请他去高就。
三是运气。
什么是运气?就是最好的注释,但中奖者往往是愈挫愈奋、“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老彩民,一投即中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显然,前任补鞋匠的最大运气就是娶了个好老婆;当然,最根本的是他老婆带了个好妹妹。“林妹妹”不可多得,能干的小姨子更是前世造化。当然,如果补鞋匠挡不住特区的滚滚红尘,另结新欢而休了结发妻子,无疑也是自断大好前程。
所以说,运气也是修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需要铁杵磨成针。
古有柳宗元氏之《捕蛇者说》传世,描绘苛捐杂税之下民不聊生,老百姓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捕蛇抵充税赋,也不愿意在租赋重负之下惶惶不可终日。所谓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今作“补鞋者说”,虽有狗尾续貂之嫌,但绝无附庸风雅之意。“草根”如补鞋匠尚能鱼跃龙门、发财致富,其机遇已不可同日而语,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使然。但似乎唯有补鞋行业无需政府审批和环保检查,没有苛捐杂税和“保护费”,更遇不到“强拆狠如狼”。
本是娱乐元素鲜明的话题,不该往愈发沉重的方向引导。转念一想,竟然有了可破解中国产业发展怪圈的天大发现!
众所周知,有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国产业悖论”:对于一般制造业,只要中国人进入了,外国人就很快干不下去了;很快,中国人自己也干不去了。关键就在于中国人模仿、复制能力极强,再加上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的杀手锏,后果不言自明。
奇怪的是,补鞋业却一直秉承着和谐共荣的产业格局,看不到扎堆竞争、自相杀价现象。虽然发不了大财,但都能和和气气地做下去,少有熬不住改行走人的(未必都有等待“小姨子”救赎的潜意识)。
瑞士有钟表王国之称,1601 年创立日内瓦制表协会时,共有表厂500 多家。1970 年,瑞士制表企业达1600 家,从业人员9万人。随后在石英表的冲击下不断重整,目前约有企业600 家,从业人员4 万人,企业平均人数在70 人左右,只有不到10 家企业员工超过500 人。
400 多年过去了,不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从业人员,瑞士钟表业都没有大太的波动。
多少年来,瑞士年产钟表数量仅占全球的3%,出口额却占了国际市场的40%。
我们即使学不了瑞士的钟表业,至少也应该向国内的补鞋匠看齐。
篇7
一则合格的广告语一般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主旨明确
主题是广告语的灵魂。唯有突出了主旨,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寿星喝了矿泉水,扔了拐杖比健美”(矿泉水广告)。广告语要宣传什么,一看即明。
二、语言通俗易懂
广告宣传的面广,创作时要兼顾不同知识层面的阅读水平,不应使用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简言之,要做到雅俗共赏。如中国移动的宣传语:“东南西北到处跑,还是移动网络好。”明白如话,通俗流畅,便于识记。
三、讲求技法与文采
广告语作为一种文艺作品,容量有限,篇幅称得上“微型”或“袖珍”。因此不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要创作出优秀广告语是不可能的。运用手法,讲求文采,可妙笔生花,提高艺术效果。如:“虽是毫末技艺,都是顶上功夫”(理发店广告楹联)。这是运用双关手法,此“顶”非彼“顶”。诙谐风趣的语言道出理发师的高超技艺。
四、有创意
广告的创意就是要别出心裁,个性突出,与众不同才有生命力,才能对民众有吸引力。广告创意要遵循标新立异的原则和丰富想象的原则,做到真实性、艺术性、创新性的统一,如中国联通的宣传语:“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符号外形特征与公司品质内涵皆寓其中,句式工整,抒情味道浓厚,民族特色鲜明,不失为一则创意独特的广告。
下面提出四种创作方向,只是一种思路上的指引,供广大考生写作时参考。
一、直接点题法
针对要宣传的主旨,直接说出主题,亮出要说的话。写作时可从主题的作用、意义价值、动机意图、要求等方面入手。无需讲求多大的文采,常用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主旨明确,直接切中主题,干脆利落,简单易行,操作方便。不足是过于直露,语言的文采体现不够。这种创作思路对语言表达水平一般的学生比较适合。如使用此法为维护交通秩序创作如下广告:
1.遵守交通规则
维护交通秩序
2.遵守交通规则
人人有责
3.遵守交通规则
尊重生命健康
4.遵守交通规则
平安一生相伴
二、引用化用法
将平日积累的歌词、俗语、成语或诗文名句直接引用或加以点化来进行创作。这些为人熟知的语言材料与要宣传的主题相融,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心领神会的感觉,从而达到宣传目的。
如化用诗文名句的广告:
1.车祸猛于虎(苛政猛于虎也)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生辛苦为生甜(教师节宣传语。化用诗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3.天有不测风云 我有人财保险
4.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
引用歌词的广告:
1.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垃圾桶)
2.小鸟在唱:我想有个家
3.花儿在唱:不要再来伤害我
4.小河在唱:最近比较烦比较烦
5.地球在唱:爱我就别伤害我(环保广告)
化用成语的广告:
随心所浴(热水器)
默默无蚊(蚊香)
衣衣不舍(服装店)
使用该法要注意两点:要有适量的积累;要贴切自然。不可生搬硬套。
三、对比烘托法
实际上是两种方法:一为对比,一为烘托,两者有所区剐。对比是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突出主旨;烘托是以一种描写来衬托另种描写,前者为“仆”,后者为“主”,前者服务于后者。两者的区别是:对比法的双方无主次之分,对比的结果是相得益彰:而烘托法的双方有主次之分.是烘云托月,结果是被衬一方分外突出和鲜明。
如使用该法为维护交通秩序创作如下宣传语:
对比法
1.遵守交通法则一生平安违反交通法则贻害无穷
烘托法
1.金贵银贵生命最贵 千好万好回家最好
四、以点带面法
即常说的以小见大法,也可理解为具体表现法。针对要宣传的主旨,不从面上进行概括,而是选取某一点来具体表现,以点来写面。如对环保这一主题,可以选取某一具体的环保行为来表现。弯腰拾垃圾是环保,栽下一棵树苗也是环保。据此可创作如下标语:
1.轻轻一弯腰世界更美好
2.栽下一棵树苗收获一片绿荫
再如对维护交通秩序设标语,可选取酒后驾车这一具体的点来创作如下标语:
1.酒后驾车生命打折
篇8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和创造。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如不留心观察,美就会稍纵即逝。如果教师没有开发和调动学生“摄取素材”、“积累素材”的五官和四肢,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景、物就会熟视无睹。
学生们的生活相对于成人来说比较单调、枯燥,课外实践活动也相对欠缺,生活面也相对狭窄。因此教师要找准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深入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归纳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思考,透过现象去捕捉生活的本质,对观察对象作出正确的认识、理解和反映。
教师平时还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目标和任务,硬性要求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求学生随身带着笔和本子,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生活,并有重点地记下来。校园里有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的师长,有朝夕相处的同学、朋友;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的人。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如果我们能对这些人和事作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可以从熟悉的事物中写出新意。
边观察边思考,用心去感受,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做到积累材料既有收罗的广度,又有认识的深度。
二、引导学生向教材要素材
学生接触最多的语文教材,可以说是写作素材的一座仓库。语文书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典范性强,不仅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而且书中题材丰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闪耀着光辉人性美的人物:有积极乐观、不畏挫折的李白,有关心百姓疾苦,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感慨的柳宗元,有胸襟宽广、性格豁达的苏轼等等,我们还可以从教材中得到一句句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格言和一个个典故。
教师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归类积累,写作时就会信手拈来。如我班一位学生在写《读书快乐》中写到:“与书交流,我感受到祖国‘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气壮山河;感受一代君主‘星汉灿烂,若出其中’的胸襟抱负,在坎坷之余,会想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向上……”小作者看似信手拈来的名言诗句,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更给文章增添了华彩。
三、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和影视网络中取材
书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多读书就能为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生活提供一条捷径。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刊、报纸,甚至上网阅读,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
学生现在的课外读物各式各样,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把这些课外读物归类:一是中外名著,要求学生每个寒暑假对新课标规定的中外名著进行有计划的阅读,并做好阅读记录;二是报纸杂志类,向学生推荐《美文报》《读者》《意林》《特别关注》《时代邮刊》等报纸杂志,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还有就是《优秀作文选》之类的直接关于写作方面的书。
根据对我县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75%的学生喜欢读一些情节性、娱乐性强的课外书,这本身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些读物中汲取营养,对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等,引导学生认真分类学习借鉴,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让自己的文章增色生辉。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周要求学生上交一次阅读记录本,可以摘抄精美语句或语段,可以写读后的感受或思考。
篇9
一、启发想象,体味诗情
古诗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意境的创设中,诗人往往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此时,教师须要独具匠心,根据诗词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如贺知章《咏柳》中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如果教学仅停留在串讲句意上:“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这无疑把鲜活的诗句缢死于苍白的解释中。在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悉悉梭梭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等等,这样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风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升华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思接千载。
二、斟酌“诗眼”,感悟诗魂
古诗形式短小,是对现实生活高度集中和概括的反映。为人千古传颂的优秀诗词,往往是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足以表达内容的词句,“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文情并茂,文质兼美。朱熹提出读书要“虚心涵泳”,强调用心揣摩,深入感悟。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找准揣摩对象,特别是那些堪称“诗眼”的词句的隐含意义,细心品味,作深度把握,才能感悟其中的妙处。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劈头而下,气势磅礴,格调高亢,令人惊绝。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卷”“折”“即”“飞”等字用心揣摩,可以感悟“卷”之风狂、“折”之风疾、“即”之雪早、“飞”之雪暴。若把“胡天”改为“轮台”,仔细揣摩,则不仅领略到了广袤塞北浑天风雪的奇景异采,又感悟了诗句大气磅礴的广阔意境。
三、了解诗人,走进诗心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曾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会诗境。
篇10
1 农村老妇人因为蠢子的不孝而服毒自杀,想到老年人要有一定的经济权,免受不肖子孙的虐待,儿女应孝敬父母。
2 看民间艺人袁演节目,有趣味之处,也有一些不健康的糟粕之处,口唱不健康的词句被妈妈教训,先不理解、委屈,后沉思才明白自己的幼稚与无知,
3 患癫痫病的女同学,我和其他同学多次嘲笑欺负过她,岳电辍学了。当得知我有困难时,却还主动帮助我,借校服给我穿。
4 看奶奶剥花生容易,自己剥才明白其中的艰辛,手皮磨破:而奶奶经常剥,上天赐给她礼物――老茧。所以不疼了。勤劳的人终会得到上天的恩赐,
5 老母鸡孵小鸡,二十几天不下窝,呕心沥血终于孵出小鸡,想到母爱的伟大,想到持恒的重要意义。
6 农民公路上晒麦子,影响了交通,酿成了惨祸,一老太被撞死。
……
这些事例的收集不仅为学生们写作提供了较鲜活的材料,也培养了他们对社会的关注习惯,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笔者要学生把与我们联系较紧的人或事分类,诸如:和谐社会,青想,宽以待人,诚信无价,享受亲情,感动你我,尊重生命,等共20类,每类积累两个,目前学生每人已拥有了40个左右的事例。
为了激发学生的收集热情,笔者在每节课开始3分钟轮流介绍自己收集到的事例,由学生民主评出每周最有价值事例3条,刊登在班级黑板报上。
有了这些素材的储备,下一步就是选材。初中生的思维还不是很严谨,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材料与中心不统一”。对此笔者作了多次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有这样一个作文题,题目首先介绍了一名叫张进的同学的故事,然后说:“在你周围也会有张进那样既有长处又有缺点的同学,请你以《我最了解他(她)》为题,把他(她)写出来”。要求:(1)要适当穿插一些抒情和议论。(2)不少于500字。
由于审题不周密,可能出现跑题情况:严重跑题――写父母、老师;基本跑题――只写优点,未写缺点:一般跑题――没写出“了解”(与我的关系):“马大哈”式的跑题――没有抒情和议论,用第三人称写。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拿到文题之后,首先要有一个意识――一定不要跑题。包括文体、范围、人称、引申意义、关联因素、字数、特殊要求等,都要紧密扣题。首先要分析题目规定了什么,没规定什么,规定的,你一定要“遵命”。
记叙文的写作还要考虑详写和略写。也就是“多写什么、少写什么”的问题。应当多说的,就大笔铺陈,用墨如泼;应当少说的,就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样才能使文章疏密相间,恰到、好处。那么,详略安排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第一,文章的题目。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重点就正是要详写的地方。比如“课余生活的乐趣”,重点就是写课余生活,课堂上的事情就不能详写,否则就偏离了题目的要求。
第二,文章的中心。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择了材料,还要围绕文章的中心区分这些材料的主次。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材料,就是主要的材料,要详写;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关系的材料,就是次要的材料,要略写。比如《枣核》一文的中心是表达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作者的同窗住宅中的种种景物,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就详写;而作者从动身访美到与同窗见面,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关系,就略写。如果把这个安排颠倒了,就要喧宾夺主,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第三,文章的内容。以写群体为主要内容的作文,比如“我们的班级”、“我的好朋友”,不可能把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写出来。也不能只写群体中的一两个人。常用的方法,就是详写一两个、两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再用“点名法”略写一二(如:“在我们班,象×××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使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第四,文章的体裁。为了把记叙文写得更好,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但是,必须“叙”详而“议”略,处理得当,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篇详写捕蛇者的悲惨控诉,篇末用凝练的语言加以议论,就鲜明地表现了控诉“苛政猛于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