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范文
时间:2023-03-17 18:2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注意选择激趣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媒体激趣法
这一激趣方法主要是适当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营造出声、形、色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意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更直观地感知学习内容,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可提出问题: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济南的冬天的?然后配乐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朗读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画面,要求学生看图复述内容。①第一张图:阳光下山景图。要求小组选出代表看图复述第二自然段的内容。②第二张图:薄雪后山景图。学生看图复述课文第三自然段内容。③第三张图: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这样,通过多媒体手段,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所描绘的意境,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 对比激趣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知识点的内在关系,亦或相似、易混的知识,诱导学生进行新旧比较、正反对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在分析对比中深化认知,巩固记忆。
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教师可利用对比启发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闰土形象,提问:和少年闰土相比,中年闰土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闰土的变化呢?通过对比启发,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其由人物形象的分析进入到对文本主旨的分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设疑激趣法
设疑激趣是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可打破学生原有的知识平衡,使其产生认知冲突,形成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设悬置疑,诱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使其在解疑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探究,自主学习。此外,故事激趣、比赛激趣等都是有效的激趣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
二、注意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 注重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是主要阵地,但课堂时间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课堂听课效率,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听课方法,使其学会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引导学生重视课前自主预习,提前梳理知识,标出不懂之处,便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认真听讲。如在教学《十三岁的际遇》时,教师可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①了解作者。②文章的标题是“十三岁的际遇”,那么此际遇指的是什么?③观看或查阅有关北大的资料介绍,谈谈你对北大的印象。④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如何知道的?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⑤找出“我”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尤其是进入北大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同时,在自主预习中,学生可勾画出不懂之处,写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便于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
第二,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需要做好听课笔记,便于今后复习与巩固。所谓“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再好的记忆也会有遗忘的时候,而通过笔记记录却可帮助我们克服在头脑中记忆与储存知识的时限性,可见,记笔记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强化记笔记的方法。如记录重难点:当教师分析、总结知识重难点时,通常会加重语气,放慢速度,反复强调,亦或板书呈现,此时,学生可用简洁的语言记录,这样便于课后复习,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记教师板书的表解、图解、提纲等;记教师补充的内容;记典型例题、未理解透彻的内容,便于课后请教老师或同学等。
2. 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诱导学生大胆发言、主动学习,实现师生间的有效对话、多向互动。如教师可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其敢于表述不同的观点,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理解。
如在教学《端午日》时,教师可提问导入: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教师可请学生回答,亦或让学生举手回答。过渡: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沈从文是如何记录茶峒人欢度端午节的,在这里我们又可体会到怎样的文化魅力、民族精神?这样,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中,使其主动学习,找出答案。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能力;培养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创新水平培养是教育的关键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教育的新理念,进而应用针对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本文首先探讨了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而提出了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水平和能力的策略和思路。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新课改的落实过程中,初中语文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教师并没有加强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所以整体的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持续影响下,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要求、教学安排以及教学内容和相匹配的教育评价方式都是围绕着成绩来安排的,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并且限制了学生创新力和主动性的发展,学生在创造能力方面比较差。所以说,在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把创新能力培养当作重点内容对待。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兴趣培养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这可以为后续的创新能力培养打好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教育中安排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比如在讲解云彩相关的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和自己的真实生活经验来进行探讨,如何通过各种现象来判断天气的阴晴雨雪?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放开探讨,并且积极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光彩现象、云的变化和形态等等,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积极性的发展。
(二)转变教学理念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是讲述者,而学生是单纯的倾听者。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应对考试的技巧,而不是让学生真正的提升语文素养和能力,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考试限定范围内的,这在较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不利于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思路,并且善于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并且把相关方法应用在实践中。与此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的课外自学,这样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其他才能。比如在讲解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系统,让学生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兴趣,在实际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我们生活的城市照片,让学生感受城市生活和世外桃源的差别,并且探讨世外桃源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优缺点,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纯净和高尚。
(三)关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和成绩好坏是评价教学活动效果的标准。对此,教师需要持续的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同时首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利用分组学习和游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中,让学生提出疑问并且协助学生解决这些课堂中的难题,让学生在这种合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路。比如在讲解《济南的冬天》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围绕着“我心中济南冬天的样子”这个主体,进行自由发挥,利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解济南冬天的美景,并且说说自己期望中冬天的状态,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之后,选出出色的学生代表在讲台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而不是简单的倾听者,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学习的主题。
(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需要注意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教师需要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而突破以往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更为全面的思考初中语文学习问题。比如在讲解羚羊木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效的安排教学流程,首先让学生分析课文的主旨,而后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全面的分析文章内容,进而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持续的鼓励学生和合理的引导学生,合理的认可和肯定学生的优秀观点,让学生可以具备信心。如此一来,学生可以产生较强的积极性,并且努力从多个方面和层面进行思考和探究,有着良好的效果。
(五)让语文教学适当离开讲台
语文教学的学科内涵十分丰富,但是实际的课时比较少。同时,语文是一门适合自学的学科,教师可以打破讲台这个瓶颈,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和沟通。比如在听说培养方面,教师需要抽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演讲,让学生有条件和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这样的学生,学生每年都会有多次在讲台上大声演讲和说话的机会,他们在思考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课文的交流和语文探讨,并且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听说能力,拓展自己的语文思路,积累写作方面的有效素材。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需要让学生大量的积累语文知识,而不是凭空的想象,需要引导学生多去图书馆,并且确保每个星期的阅读量,让学生持续的阅读并且做一些阅读笔记,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脑中所想和所思用笔来表达出来,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为重要的课堂。教师在持续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需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持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通过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发展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实现创造能力的发展。如此一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学生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贺莉萍.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海故事博览,2011,(4).
[2]孔令文,吴恺,耿骞.精细控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0%[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篇3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观念更新自己,想办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
1.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2.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语文教师要做到科学的教法有两个重要的基础,首先要具备较强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一般能力强,才能有好的教法运用与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方法得当,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强,方法才能优化,成功才有保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具有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3.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和谐课堂氛围要求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通力配合,要有默契感,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的,要在日常教学别注意培养这种感情。新课程改革中也强调课堂氛围,语文高效课堂也是非常重要的体现。
课堂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导和主体这两个群体只有相互尊重和理解、相互体谅,实现感情的相互传递,引起感情的共鸣,才能使课堂氛围得到升华。在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时,教师要放手大胆去做,给学生这个主体宽松的探索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创作者,学生一旦出错了,切记不能马上给予否定,要让学生再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和其他学生共同改正。让学生有"安全感",让学生无后顾之忧的思考问题、探讨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4.深入实际、思考生活
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可仍然无法让学生感同身受的融入课文所叙述的环境中,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语文教学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只把学习当作任务的现状。因此我们必须联系生活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生活,实际体验生活。
5.选择可行教法,科学进行语文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力求让课课都有新鲜感,堂堂都有诱惑力。
首先,不同文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有时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我在讲朱自清的《春》时主要是采用"朗读体会法"。如:在讲"小革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钻"字用得好。我先让学生省略"钻"朗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出来……),然后全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最后比较二者的效果。学生认为有这个"钻"字好,我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思考:"钻"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让他们明白用了这个词,不仅把小单拟人化了,而且还透露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在教读《济南的冬天》时,我采用了"讨论归纳法"。如:课文最后一段中的"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其中"不忍得"用得好吗?我先让学生相互讨论,后举手发言,最后归纳:这三个字将水人格化。水是那样的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篇4
关键词:话文自学能力;明确目的;诱发动机;终身受益
众所周知,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罗·郎格郎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去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道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作为语文老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如果能够教会学生自学方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但能学好语文,而且终身受益,那么语文自学能力应如何培养呢?
一、做好宣传,明确自学的重要性
布卢姆认为:“如果学生在教学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完成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为此,笔者通过开设讲座向学生介绍“指导自主学习”,的理论、意义和做法及能够取得的成绩,树立信心,提出教师的要求,让学生知道自学的重要性。任何习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通过长期训练形成的。自学习惯更是如此。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帮助他们克服各种依赖思想,启发、引导他们自觉读书,自觉预习,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形成稳固的自学习惯和行为。
二、激发兴趣,诱发自学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使人的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通过对科学家自学成才典型实例介绍,树立学生自学信心。信心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自觉行动的激励力量。研究表明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为此,给学生介绍了曾被人称为“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去研究数学,成为数学家。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学信心。
三、在预习中培养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文,高效率地取得语文成绩的基础
课前预习做得好,上课时,字生可以集中精力理解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这样学生学得轻松。那么课前预习注意哪些问题?怎样进行?
首先,在自学前要注意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在自学时,注意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多关心学生,多了解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学生交朋友,帮助学生克服自学中的心理障碍和情感障碍。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是自学的关键,指导学生粗、细、精的阅读课文。粗读即泛读,理解课文大意;细读要学生逐句、逐层、逐段地阅读,把握所学内容的内涵、外延及与有关知识的应用和联系;精读,要仔细思考课文的写作特点、方法及作者写作意图和作用,记下疑点、难点和关键点。
最后,为了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提高预习的效果,要精心设计预习提纲,编拟一系列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新颖而有兴趣的问题,营造一种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设计的预习提纲如下:①课前让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济南的冬天的相关资料。②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老舍及其代表作。③借助字典或词典查阅不理解的字或词。
四、在课堂上培养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多启发、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出提纲。首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讨论,学生间相互讨论、探讨,启迪争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让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当学生迫切需要帮助时,教师对症下药,因势利导,矫正偏差,疏通思维障碍,归纳层意、段意及其课文的中心思想,明确思维方法,形成认识结构。
在课堂上,教师尽量不用指令式、问答式语言,而要改用对学生信任,充满情感的谈话式语言。“‘或者用没关系’,‘大胆讲’,‘谁有不同的看法,谁还有补充’,你的见解独到”等来保护学生自尊心及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气氛中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核心。
五、在方法上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终身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渡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每天开设阅读课,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让全班所有的学生熟练掌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他们学会了默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和讨论,学会了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
篇5
关键词:新课改;合作学习;文本朗读;多样化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广,广大一线教师结合其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诸多先进教学经验,逐步走出了照本宣科抽象说教的泥淖,走进了以生为本的新时代,课堂教学一时繁荣起来。鉴于此,笔者特结合这些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语文新课改中的高效优化亮点进行有选择性的归纳与总结,以最能切近学生认知发展的方式进行方法讨论与实践技巧指导。
一、初中语文新课改优化总结筛选
1.重视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特长优势,搭配成三到五人的学习小组,通过明确的分工合作实现共同进步和提高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实现以生为本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初中语文,知识面比较广,许多问题都是开放性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种情况下独立学习不能实现知识增殖,合作学习就应运而生了。合作学习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重要转变,它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启发的自由,让学生尝到了自由讨论的乐趣,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方法,提升了课堂效率。
2.重视文本朗读
语文的本质是对语言及其运用的学习,语言就要培养语感,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新课程改革以来,更是以系统化的文本朗读的技巧训练,强调朗读的轻重音、语速节奏及语调等技巧,这样才能读出语感,读出美感,从而陶冶情操,领悟语言的魅力,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此外,新课改还突出对学生朗读展现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最终达到取长补短的优化学习功效。
3.丰富多样教学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总是令人乏味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设置相应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语文教学的追求,它打破了传统教学单一固定的讲课模式的桎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情境、语文活动、语段篇章分析等具体的、多样的教学形式来丰富认知途径。多元因素的渗透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和感受,让语文知识呈现更精彩。
二、初中语文新课改优化流程实践策略
诚然,新课改给予我们的启发很多,我们当然无法在有限的课堂上一一实践,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和优化,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通过赏读入境,完善语言感受,通过问题启发实现深化思考……这里进行几点明确总结:
1.明确分工,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但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长优势进行互补搭配,还要进行明确分工,这样才能保障合作的流程顺利进行。当然,分工任务要轮流担任,这样才能实现互助交流和交叉体验,以其实现解决疑难,共同提高。比如,我们在学习《论语》十则时,可以这样进行设置:
(1)布置小组任务。①朗读全文,弄懂生词生字,及古汉语含义;②收集和讨论论语中的名言名句;③共同讨论和分析句子含义;④小组开放探索,讨论这几则论语带来的生活启发与学习
感悟。
(2)合作事项。①安排组长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相应的任务分工;②合作学习过程中先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再换角色进行交叉体验,然后进行相互辅导与启发;③笔记员记录学习成果。
(3)教师观看记录,做出个人评价。最后进行全班展示,进行全面评价。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更详尽地了解知识内容,实现“兵教兵”的相互启发方案,在共同体验和学习中,结合教师点评完成知识迁移和内化,生成能力。
2.赏读入境,感知语言
赏读入境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又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字之美。语文学习不是单纯的背诵,是在有意境的赏读中体验语言的魅力,实现完美融合双向发展。例如,我们在学习经典散文《春》时,就可以进行如下赏读引导。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一下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展现文章内容呢?
生自由朗读,回答。
生:这篇课文要用春天般的朝气来朗读。
生:我觉得应该投入更多的感情,展现出春天的美,因此读时要舒缓,优美,有节奏感。
师:大家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文字“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写得很优美,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美的呢?
生:用了比喻、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生:描写很细致。
师:大家说得都对,作者用多种手法展现了春天的美,那么我们怎样表现这种美呢?
生:我要朗读出来。
生:我想集体朗读,两个人像诗朗诵一样。
生:我想要配乐朗读。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朗读与阅读应该结合起来,自读课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后再次朗读。
3.实现多样化教学
(1)挖掘教材,引导探究。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我们课堂的突破口和准绳。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诸多名家精品,都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食粮。主观上来说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应该放手引导他们开展自我探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索与研究。
再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挖掘教材中对春的描写技巧指导学生学习怎样描物状景。实践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探析作者如何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呈现春天的“新”“美”“充满活力”等特点,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最终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
(2)问题启发,诱导思考。问题是驱动知识探索和思考的法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找到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在大家难以实现知识理解和迁移的地方设置启发和引导问题,唯有如此,方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进步与提高。
譬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提高语言驾驭能力,我们就可以进行如下问题启发和引导:①文本从哪些方面描摹济南的冬天?②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几个典型特点?③理解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试着以《家乡的×天》为话题写出家乡的冬(春、夏、秋)天的显著特点。
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启发下,纷纷发表见解,迸发出探索创新的思维。这样设置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引导他们拾级而上,最终完成基础的夯实和能力的提升。
(3)结合认知,丰富教学。教学不能死搬教条,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来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例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样的说明文,如果照本宣科,那学生肯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声色一体优势将大自然的语言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聆听、观赏、体会,从而迁移知识,生成能力。而学习《背影》这样的经典抒情散文就要让学生回忆令自己感动的背影故事进行对照学习,这样才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内化生成能力。
上面是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优化精神的总结归纳与实践指导。综而述之,语文新课改强调的是以生为本,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对应的学习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
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内化,生成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汉明.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学苑教育,2010(8).
篇6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结合课文描写自然景物的特点,我首先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时,展示出元阳哈尼梯田的美丽风光摄影,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结合“山中”这一关键词,把课文中的景物与梯田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同时,也感受到“人间仙境”哈尼梯田的奇观,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领略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指导,让学生想象,体会课文的内涵,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同时,使学生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吃透文章精髓,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我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让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使学生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北平、伦敦,以及热带等实物,让学生沉浸在趣味无穷的情境中,走进作者心中的“济南”。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自信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从不对他们过分地强求或严厉的指责,而是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宽容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如“读课文一定要分出层次,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读的很好,我听得出你是在仔细理解后才进行朗读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读的确实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往往能调节课堂气氛,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朗读的激情,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教育氛围中,读得更好,学得更多。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
初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完后,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知课文的大意;细读,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中心,品读,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精妙之处有一定的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实际教学效率,从教学质量着手,搭建高效课堂。在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大多是填鸭式教育,与高效课堂的理念并不相符,需要根据高效课堂的要求,针对现有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
一、当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过去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抄笔记,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缺乏主动性,这使得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严重压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对语文产生厌恶心理,同时教师也无法在教学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得进步。
(二)不合理的初中语文教育观念的指引
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去背诵古诗词,而是让学生去理解古人的情操;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怎么去抓中心,找主旨句,而是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学会理解文字。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更注重所谓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初中语文教育指引观念存在严重问题。
(三)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师队伍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教学水平难以满足高效课堂教学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材料陈旧,有些教师多年吃老本,在教学中依然沿用的是过去老旧的材料,脱离时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理念缺失,在教学中依然以教师为中心,无法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开展教学。
二、如何有效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一)打破传统填鸭式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初中语文课堂大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育,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被动性强,教师需要积极打破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课堂互动,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尝试引入各种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朗诵、演讲、话剧等,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以一种轻松快乐的方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开展《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阅读全文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或者班级讨论:“为什么美丽的罗布泊会消失”“我们应该为生态环境的保持做些什么?”用问题进行穿插,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思考,在思考中主动学习,从而充分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二)转变不适宜的初中语文教育观念,正确指引学生
初中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人文培养和教化作用不可小视,考试分数只是学习成果检验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教师需要转变过去的唯分数论,不用分数去判定一个学生的好坏,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利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师资力量
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时机效果,要想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必须要不断提升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素质。
首先,把好关口。对于参加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执有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师从业资格证书,并且熟悉语文教学相关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
其次,了解学生。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充分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理解青春期孩子的一些特殊行为,并及时进行开导,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再次,多媒体使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多媒体使用技能,通过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眼、耳等多种感觉器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效率。
最后,教师需要掌握多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初中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出现跨越式发展,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例如,在探究老舍创作《济南的冬天》的背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问题答案。
相比以前,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兴趣培养,改变灌输式教学的模式,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推动语文课堂教育的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整体效率和质量,实现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8
一、“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现实背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但由于教学方法并未及时做出相应的改良,仍处于滞后的状态,导致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怕失去其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或是怕学生学不懂,课堂上往往非常重视讲,并且霸着讲,有的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很少给学生一点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读书,但只是让学生很迅速地读一遍课文后,便开始分析重难点,或是在上新课之前就明确指出不要学生做预习准备,究其心理,无非是担心学生看过文章后上课就觉得无新意,影响了他作为教师的威信。另外,学生在文章理解上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自然觉得语文课无趣。这几种情况或是过于高屋建瓴,或是过于浅尝,其实都是没有建立在学生理解基础上的教学,都是脱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的,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我国语文教育长期以来都只关注教师“教”而忽略学生的“学”,这个观念有待改变。研究“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模式,能在理论上为打开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也一定能为课改注入新的血液,为语文教育的发展和理论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在实践上,也能为教师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拓宽改革思路找到一个更加有效的交结点和突破口,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出一个新的平台;为改革语文课堂高付出低效率,或过于沉闷或过于虚热的现状提供一剂良方;也为培养一代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提供有效保障。
二、“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
“以学为主”型的课堂教学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效提高为目标,实现教与学有机结合并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它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员参与性。全班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尤其是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来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改变目前语文堂中大部分学生只能当听众和看客的现状。
(二)全面覆盖性。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不仅是思维参与,其他感官也要参与到教学中;每位学生身与心、知与情都能动员起来参与到学习实践过程中,而不是单纯在认知方面参与教学活动。
(三)全程进行性。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给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改变作秀似的只在课堂中的某个环节让学生主体参与,其他环节依然是教师霸占课堂。
(四)深入研究性。要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要保证每节课学生都要有一定量的理智性参与和创造性参与,要重视观察、概括、推理、联想、想像等多种思维活动,通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学意识。
三、“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策略
根据“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笔者试着将语文课堂设计成四个基本步骤,分别是:自主质疑的预习、预习检查、表达见解,产生共鸣或碰撞、深化。
(一)自主质疑的预习
学生预习程度不够,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预习内容也要有限制,否则漫无目的的预习也只会是无效。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必须提出要求,如此学生才能按照规定有序地、积极地进入到自学状态。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预习时做到:三读、二查、一见疑。三读,即要对将要学习的文章读三遍:第一遍,初读课文,圈圈点点字词,粗略获知文章大略;第二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筛选重要信息;第三遍,把握课文要点,推敲文章主题并且概括中心。二查,即要求学生自主查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及相关资料,翻查字典查找生字词的注音与解释。一见疑,也就是自主质疑的过程。即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书上,可以写出自己的思考或者留着问题以待解决。这一环节是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从疑问与惊奇开始。初中时期也是人的一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对初中语文来说,问题不一定要由老师来提,也不一定由专家在相关参考书中设定,可以把自主质疑当作一种开放性的常规作业,这项工作应有积极意义。
当学生在自主质疑的预习中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时,这个问题本身就应成为教学过程中有待解决的一部分,教师要组织全班进行充分讨论。例如,课文《最后一课》的选材很巧,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主人翁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便于理解,但也不乏质疑之处,笔者在本学期的教学中采用自主质疑的方法,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并质疑,学生果然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 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韩麦尔先生的语中,一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有什么深意吗?是否能表达他的心情? “小弗郎士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他到底在想什么呢?韩麦尔先生在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这些问题对于文章的解读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都能通过思考后自主提出,可见学生潜在的能力。笔者把这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直接放到课堂上解决,经过组织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后,又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个板书式点评:这堂课,同学们从以下这些方面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人物形象的认识,情节结构的安排,细节描写的深意等,这些都表现了同学们有一定的文字鉴赏的修养和眼力!
在面对这些学生在预习中自主质疑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批阅后要在课堂中组织答疑解惑,让优质问题的价值充分体现。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组织小范围的交流,经过同伴的指正、提醒、解答和切磋之后,再推荐到全班,此时的问题往往是最能引起共鸣、最有吸引力的。最后教师再针对这些问题的价值作赞赏性总结和点评,如此一来,学生质疑方向就更明确了,也能在不断提升对文本的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在预习作业中的自主质疑的能力。
另外,对于学生提出的间接涉及文本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外时间自己查资料解决预习作业中的质疑问题,看似偏离教学中心甚至粗糙,但老师若是在处理这种自主质疑的预习作业时,也做个“留心人”,识别、挖掘学生问题的意义,并引导其再深入探究,也有可能出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可喜局面。
(二)课堂上检查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内潜性的,心智的操作若不物化,是很难监测的。初中的学生意志大多很薄弱,如果没有教师的监督,预习可能会流于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批改预习笔记或讨论笔记等方法进行,因为笔记是学生思维与表达的痕迹,能够体现学生努力与认真的程度、认知理解差异与情感感受的高低。
要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开始时,教师应全批全改,经常给予鼓励、表扬,或者张贴或者讲评来肯定巩固学生的行为习惯。当做笔记成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时,教师就可抽改,这无形中也是给学生的鞭策与监督。此外,教师表扬的对象应有选择性,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
课堂上的预习检查一方面对学生的预习起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哪些问题学生已经理解,哪些问题还不理解,哪些问题理解得还不深刻、透彻,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环节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快速捕捉要点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采取“自我提问”法进行自我监督,如:我的阅读目的是什么?文章我全理解了吗?失误的原因是什么?我联系生活经验了吗?我设身处地想象体验了吗?我有自己的见解吗?本次预习我是否努力?是否实现预期目标?可以总结出什么学习方法吗?
学生经过自我监督和反思,既能发现自己的成功之处,获得信心,又能对差距认真归因,有意识地运用对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使阅读学习呈良性循环态势,轻松而愉快地接纳课堂预习,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三)表达见解,产生共鸣或碰撞
教师审阅学生的预习笔记后,收集精彩的与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师生共同研讨,这是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有两种不同的讨论形式。一是小组讨论,可以是二人组、四人组。为了便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需事先将学生的座位搭配好,把思维敏捷、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散开。在分组讨论中老师巡视各组并参与他们的讨论,适当启发、点拨、反问、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二是:集体讨论,即组织全班同学一起研讨。对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老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充分表达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产生共鸣,二是产生碰撞。教师应该在此时归纳不足,重新设问,将学生共同的疑难抛出,进行更集中、更深入的讨论,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并不随着预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例如,《济南的冬天》的预习笔记显示:学生已能从景物描写中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个性,但不大能理解“写景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思想追求”的写法。教师就可以启发他们将课文与《陋室铭》进行对比,思考他们在“托物言志”写法上的共同点。由此,学生大多能触类旁通,不点自明了,从而顺利完成学习重点。
(四)深化
这是教学活动中的最高境界。老师利用课堂上学生掌握的新知识,设计出新颖和较有深度的话题和练习,将触角伸向更深、更广的天地,既可以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同时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要有效地在学校教育中发展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我们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式和主体性教学。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研究,想方设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合作学习的机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以学为主”型教学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充分得到训练,充分发挥自主思考的作用,探究“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伍晗骏.试论初中科学教学中主体性教学[J].今日科苑.2009,(10).
[2]袁晓春.略谈化学学科中的主体性教学[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3]王开宁.在政治课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2001,(03).
[4]范明炎.体育主体性教学要把握的关键[J].华章(教学探索).2007,(Z2).
[5]姚东海.主体性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途径[J].才智.2009,(07).
[6]郑颖梅.浅谈中学英语主体性教学的特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篇9
一、体现趣味性主要体现在作业布置的形式多样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地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能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的语文作业形式不能呆板,内容不能枯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一)查资料。在学习课文之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就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本领。例如,在学《陋室铭》前,为了使学生情文相通,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阅读刘禹锡事迹,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教《苏州园林》等课文前,布置学生搜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影象、文章等资料。在教学时,结合资料理解文章内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搜索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二)画图画。学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课时,让学生画一幅自己想象中的春天和冬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和冬的喜爱之情。
(三)摘美句。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出师表》等文章时,可鼓励学生们阅读与其相关的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并把其中认为写得好的段落摘录下来。古诗《钱塘湖春行》让我们感受到了早春一派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其实在我国璀璨的文化宝库里还有许多描写和赞颂春天的优秀诗篇,请学生搜集并摘抄到“读书笔记”上。这样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而且又使学生兴味盎然。
(四)演剧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本剧的演出,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教完《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表演伙伴,组织表演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加合理想象,并配上一些动作、表情,让全班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练习,最后由学生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奖项,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通过角色表演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财富,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他们多样的个性。
学生兴味盎然地完成了新颖多样的习题,不仅获得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愉快而又难忘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唤醒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怕做作业,写作业拖拉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遍一律的练习形式,所以,教师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做到新颖多样,突出趣味性。
二、语文作业的实践性则体现在对生活的关注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学用结合。
(一)观察积累式
观察是积累的前提,学生往往会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结合语文教学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如教学完《看云识天气》后我布置学生自己观察云彩的变化,判别天气变化的情况;布置学生观察家长忙农活干家务的情景,要求学生写《致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类的文章;有时我还会让学生去商店、集市作专题观察。当然这类作业教师需要进行观察目的和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观察要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多联想,同时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观察日记。
(二)搜集整理式
这类作业的布置可因人而异,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爱好的不同,引导他们搜集邮票、图片等。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贴在专门的作业本上,并根据画面的内容写一些作品简介,还可以让学生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类,如“迷人的风光”、“古老的建筑”、“别致的民居”、“伟人的风采”、“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可进行“语言知识”的搜集。可让学生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中去搜集一些名言警句、趣味常识;还可到群众中搜集谚语俗语、至理名言等。节假日建议学生一起做一些社会调查,写好“生活花絮”。学生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上街“找寻身边的错别字”活动;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说新闻;到大街小巷收集广告语、警示语进行交流……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培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上,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仍不尽如人意。因此,要想切实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在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并且不断的完善与改进教育教学手段,进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不断的提高。
1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是小学语文的升级版,其在内容和结构上均与小学语文有较大的差异,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综合应用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为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提高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这样就使得语文成为一门普通的学科,难以充分发挥其作为人文学科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没起到多大作用。因此,要采取相关措施,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全面发展。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1.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所受重视不足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对于语文学科的理解不足,他们认为语文学科就是一门与文字相关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新字新词,阅读文章与诗词才是最重要的任务。教师将学生通过考试当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优雅性。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个阅读文章在字词使用与修辞应用方法都具有很强的巧妙感。部分教师忽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让语文学科内容的魅力无法得到发挥,更影响语文学科教育的进步。
2.缺少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正确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利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利用整节课的时间讲解课本知识,很少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这就让很多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教师的控制,只能跟着教师的脚步走,死记硬背一些知识,不能自由地发表看法。部分教师习惯了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觉得没有必要更新教学手段,更很少考虑思想的创新,没有意识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课外实践的重要性,这就使初中生丧失了很多思维能力锻炼的机会。
3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更加自由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快速进步。
1.加强语文课堂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之一。想象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学习能力之一。利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本知识进行形象化与具体化处理,有利于语文学习难度的降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会让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在语文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师要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激发,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锻炼思维能力。学生有机会进行自主思考,就很有可能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表观点,描述理解,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首轻音乐,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想象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学生能够利用想象与思考将文字转化成为图画与现实,就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快速提高。
2.加强语文课堂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对于其语文学习效率的高低有重要影响。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用眼、用脑、用手、用心、用耳,每一个感官都得到调动,才能实现个人学习效果的优化。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袋去思考,将课堂中的阅读与写作学习结合起来,记好笔记,才能让课堂知识被消化。学生调动思维,将课堂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构建成知识体系,才会让语文课堂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于一切事物都有想法。但是,逻辑思维尚不健全,个人理解自然会缺乏理性,想法的逻辑性不强。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就要利用阅读与写作教学,引导学生整理语言,发现语文应用中的技巧,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过故人庄》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每一个诗句之间的联系,通过思维运动分析其中的内容联系与结构联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故人”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思考说说写作思路。写作思路越顺畅,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就越强。将阅读与写作完美结合,可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3.加强语文课堂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作为衡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元素。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就会有更多学习想法,有更多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通过讲解让学生有灵感,有新想法,新角度。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与表达事物的教学。比如在讲解《女娲造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女娲造人的利与弊”为主题开展课堂辩论,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想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4.图画课文
形象生动是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这种形象是借助文字进行表现的。所以,在进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语言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图画法不仅可以将形象的语言转化为画面,还可以将抽象的语言转为画面。学生在进行这种转化的过程中要展开想象,认真动脑,这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形象语言画出五幅画: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迎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文的语言,很好的将这几个画面用图画形式表现出来。
5.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监控
整个教学及学习情况要及时进行监控和反思,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自我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体现。如魏书生提出的“班级管理模式”具有“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特点。他在“科学化”中的建立了“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与“总结反馈系统”,体系了教师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学习了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检查学习效果、取补救措施的能力。
4 结语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个人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应用性,在语文课堂中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创新语文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将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等多项思维能力相整合,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系统培养,促进当代初中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泽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亚太教育,2015,04:60.
[2]胡玮玮,李继峰.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