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的惩罚范文

时间:2023-04-05 20:3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妮的惩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土木工程;CBE;逆向案例教学

一CBE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内涵

(一)CBE理念及其应用

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它强调的是对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1]。CBE模式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各项专业能力为导向,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并通过建立相应的能力评价指标对学习达成度进行评价,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CBE在北美的应用对象主要是职业教育,但其能力本位的培养机制对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改革均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邵欣[2]等采用CBE理念对“工业及机器人”实训项目进行教学改革,达到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目的。钟欣[3]研究了CBE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构建了以体育综合能力为导向的培养体系。李颖[4]研究了以能力为导向的CBE背景下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为教师教育提供了改革参考。张凯,李振春[5]探讨了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能力本位培养机制。大多数现有的CBE应用研究结果均集中在职业教育领域,这与该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但这并不代表CBE培养模式只适合于职业教育,深入分析现有研究结论可以发现,CBE的理念与本科教学中的能力培养目标结合,亦可以对本科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起到指导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将CBE的能力本位理念引入到土木工程本科教学中,以期达到提高本科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的目的。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6]的指导性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能力结构由6个方面组成,如表1所示。另外,根据2017版《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文件》中的描述,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包括12个方面,分别是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评估(认证)中的12条毕业要求与专业指导规范中的能力要求含义基本一致。为了保证毕业生达到相应的毕业要求,必然要求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建立配套的能力培养机制。而CBE的培养理念正是以专业能力为导向,建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因此,采用该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对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毕业生毕业能力要求的达成度有重要积极作用。

二逆向案例教学法

(一)逆向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逆向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作为依托,以逆向教学的模式完成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其中的案例教学环节在不同层次、专业的教学中已经获得大量的认可,主旨是在较为枯燥生硬的知识点讲解中穿插实践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其核心要领是将与实践案例密切结合的理论知识点提炼出来,融入到教师精心准备的案例中去,使得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识并理解其应用。逆向教学法是与传统的教学过程反向的一种教学模式。顺向的教学过程通常是概念提出、定义、理论基础、举例说明、应用推广几个环节依次进行。而逆向教学法则反其道行之,从知识的应用出发,通过自主学习、提问、讨论等方式逐步“倒推”所需的知识点,进而引申出重要概念的定义及原理,讲授过程注重思维的启发与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以达到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逆向教学法的实施中,引入适当的案例教学,即成为逆向案例教学法。

(二)逆向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逆向教学法早期是在英语教学[7]中采用。考虑到该方法分阶段的特点,诸多学者将其推广应用在体育[8,9]与医学专业[10,11]的教学当中。除此之外,一些其他专业也采用了逆向教学法进行了教学改革[12-14]。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逆向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过渡时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逆向案例法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适用性

根据前文的土木工程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可以看出,本专业的实践应用性强,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及工程领域的发展关系密切,这与逆向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组织核心十分契合,同时,现有的众多的研究基础及实践经验为笔者提供了充分的参考,使得该方法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具备足够的可行性。综上,笔者在对现有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后,拟以CBE理念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案例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以逆向教学法作为教学模式进行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

三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以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土木工程制图》和专业基础课《工程荷载与结构可靠度设计原理》两门课程作为实践对象,采用逆向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达到CBE的培养目的。

(一)CBE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属于土木工程基础课,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要求的专业知识储备少,教学目的重在培养基础的读图、识图能力,同时构建学生对专业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对照表1中的能力要求,本课程的CBE目标主要是第2项工程表达与交流能力,兼顾第1项获取知识与信息能力及其他能力。《工程荷载与结构可靠度设计原理》属于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是大二下学期或大三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分析并解决土木工程的实践问题。教学目的重在培养应用专业知识发现、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对照表1中的能力要求,本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第1、4、5、6几项能力,同时兼顾其他几项能力。

(二)逆向案例教学设计

针对前述两门课程,各自选取一个知识点进行实践分析。《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以“投影法”知识点为例,教学目标为掌握画法几何的正投影法则、培养工程表达、交流能力。采用CBE理念的逆向案例法进行教学,案例题目为“请绘制一素混凝土(混凝土标号C30,此信息在解答过程中给出)梁,尺寸300×200×3600mm;要求看图的人能够看懂并能准确制作出该梁。”教学设计如下:请2~3位同学在黑板完成,其他同学自行完成;通过提问黑板上的解答是否能达到要求进行检验;根据解答中的缺失信息或不准确信息引出投影的必要性与投影法则的要求,如一部分同学画的“立体”图,无法准确标注尺寸、题目最初未给出混凝土强度等问题,引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新知识与技术;根据分析结果建立投影体系与法则;定义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等概念;再次完成案例,掌握知识点,强调工程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篇2

of forests, castles, torchlight, clifftops, seas

where we would dive for pearls. My lover’s words

were shooting stars which fell to earth as kisses

on these lips; my body now a softer rhyme

to his, now echo, assonance;1 his touch

a verb dancing in the centre of a noun.

Some nights, I dreamed he’d written me, the bed

a page2 beneath his writer’s hands. Romance

and drama played by touch, by scent, by taste.

In the other bed, the best, our guests dozed3 on,

dribbling their prose.4 My living laughing love —

I hold him in the casket5 of my widow’s head

as he held me upon that next best bed.

我们相爱的那张床是一个旋转的世界,

里边有森林、城堡、火把、山峰、海洋,

我们在海底寻觅珍珠。我的爱人啊,

言辞如流星,如热吻,降落到大地上,

覆盖了我的双唇。我的身体对于他,

是更柔软的押韵,是回响,是谐音。

他的触摸是动词,在名词中央舞蹈。

有些夜晚,我梦见他正在把我书写,

那床是一页纸,伏在他创作的手下。

传奇与戏剧在触摸、气味、味道中上演。

在另一张床上,最好的那张,客人打盹,

如书写白话。我的鲜活、开怀的爱人 –

我现在把他珍藏在我头脑的匣子里,

正如他在那张第二好的床上把我拥抱。

1. assonance: 谐音,准押韵。指元音相同,辅音不同,如cake和bate。

2. the bed / a page: 这是一个补充说明,句法相当于the bed being a page beneath his writer’s hands。

3. doze: 瞌睡,打盹。

4. dribble: 流淌(特别指流口水)。prose: 白话,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非押韵文体。

5. casket: 匣子。在此既指大脑,也暗指莎士比亚的骨灰盒。

评介

许多历史名人背后都有一位沉默的女人,人们往往知道她们是某人的妻子,但人们对她们本人知之甚少。英国著名诗人、第一位女性桂冠诗人卡罗尔·安妮·达菲(Carol Ann Duffy, 1955— )的诗集《世界的妻子》(The World’s Wife, 1999)就为读者想象了这些沉默的女人的内心世界,让她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世界的妻子”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既有温顺的,也有桀骜不驯的;既有受害者,也有施暴者。她们依附于以下名人:伊索、皮克马良、赫尔米斯(梅杜萨)、力士参孙(大丽拉)、洗礼者约翰、拉撒路、莎士比亚、浮士德、猫王、金刚等等,甚至还有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狄更斯《远大前程》里那位在新婚之夜被抛弃的新娘赫维显姆。这些都是西方的文化名人,围绕着这些人物有许多传奇,达菲的诗歌就是对这些传奇进行审视、颠覆和重构。

《安妮·哈瑟维》一诗谈的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的妻子。虽然人人皆知莎士比亚,但是未必知道她的妻子安妮·哈瑟维(Anne Hathaway, 1556—1623),至多也只是道听途说、略知一二。但是,围绕着这些残缺不全的知识却滋生了许多联想和猜测,或者说产生了许多流言蜚语。比如,安妮比莎士比亚大9岁,婚后6个月生下第一个孩子,可能属于未婚先孕,而莎士比亚也有可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娶了这位“大婶”。因此有人认为安妮很有心计,其姓名被解读为:安妮有手腕(Anne hath a way)。另外,我们都知道莎士比亚婚后两年便外出发展,8年不知去向,28岁开始在伦敦的剧院闯荡,做过看马倌、演员、编剧。 他最后通过购买剧院股份而发家致富,在退休时才衣锦还乡,在家乡购置了豪宅,过着绅士生活。

根据常理,人们认为长期分居造成了莎士比亚夫妻的疏离,有人甚至猜测,在莎士比亚背井离乡期间,妻子安妮与其他男人有染。因此,莎士比亚在遗书中没有将家里最好的床留给她,仅仅给她那张“第二好的床”(”Item I give unto my wife my second best bed”—from Shakespeare’s will)。有人认为这是对她的惩罚,或者对她的侮辱。还有人著书《第二好的床》来叙述这段故事,显然“第二好的床”已经成为一个神话。诗人达菲在《安妮·哈瑟维》一诗中让莎士比亚这位沉默的妻子开口讲话,用她的叙事来澄清以上的流言,用亲身经历以正视听。

篇3

一天下午,皮皮请汤米和安妮卡上她家喝茶吃姜汁饼干。她把茶点放在外面前廊的台阶上。这天风和日丽,皮皮那花园里的花香气扑鼻。纳尔逊先生在前廊的栏杆上爬上爬下,马不时把鼻子伸过来,想讨块姜汁饼干吃。

“活着多么美好啊。”皮皮把脚有多远伸多远。

正在这时候,两位全副武装的警察走进院子大门。

“噢,”皮皮说,“今天准是我的好日子。警察是我知道的最好东西。当然,除了蜜饯大黄叶。”

她迎着警察跑去,脸上喜洋洋的。

“搬进威勒库拉庄的姑娘是你吗?”一位警察问。

“不是我,”皮皮说,“我是她的小姑妈,住在镇另一头的四层楼上。”

她说这话只是想跟警察闹着玩。可他们一丁点儿也不觉得好玩。他们叫她别自作聪明。接着他们告诉她,镇上的好心人安排了让她进儿童之家。

“我早就在儿童之家里了。”皮皮说。

“什么,已经进啦?”一个警察说,“是哪一家?”

“是这一家,”皮皮神气地说,“我是个儿童,这是我的家,这儿一个大人也没有,所以我认为这正是儿童之家。”

“好孩子,”警车哈哈笑着说,“你不明白,你必须进一个正规的教养机关,有人可以照顾你。”

“马也可以进吗?”皮皮问道。

“不行,当然不行。”警察说。

“我想也不行,”皮皮阴了脸说,“那么猴子呢?”

“不行,当然不行!这一点我想你该知道。”

“哦,”皮皮说,“那你们得到别处去另找娃娃进你们那个机关了。因为我不想进。”

“嗯,不过你不知道吗,你该上学。”警察说。

“上学干吗?”

“学东西呀,那还用说。”

“学什么东西?”皮皮问道。

“学各种各样东西,”警察说,“许多有用的东西,比方说乘法表。”

“九年了,我没有什么惩罚表也过得很好,”皮皮说,“因此我想以后也能很好地过下去。”

“来吧!”警察说,“你什么也不懂,想一想你将来会多么不愉快。比方说你长大了,有人来问你葡萄牙的首都叫什么,你就回答不出。”

“噢,我回答得出,”皮皮说,“我就回答说:‘你们真想知道葡萄牙的首都叫什么,直接写信到葡萄牙去问好了。’”

“嗯,可你自己不知道它叫什么,你不觉得难过吗?”

“也许会,”皮皮说,“我想我夜里有时会躺在床上睡不着,一个劲地想啊想啊:‘葡萄牙的首都叫什么鬼名字来着?’这一来就一直不会有乐趣了。”皮皮横翻了几个跟头说。“不过我跟我爸爸到过里斯本。”她一边翻跟头一边说,因为她翻着跟头也能说话。

这时候一位警察说,皮皮别以为爱怎么干就可以怎么干。她就是得进儿童之家,马上就进。他走过去抓住她的手。可皮皮一下子就溜掉,轻轻碰碰他说:“咱们捉迷藏吧!”这位警察还没来得及转眼,皮皮已经跳上前廊的柱子,一动一动的,几下就上了前廊上面的阳台。两位警察不想学她的样子跟着爬,于是跑进房子上二楼。等他们来到外面阳台,皮皮已经在上屋顶。她在瓦上爬就像只猴子。一转眼她已经站在屋子的尖顶上,轻而易举地一跳就跳上了烟囱。两位警察在下面阳台上干瞪眼,急得拉头发。再下面,汤米和安妮卡站在草地上抬起头来看皮皮。

“捉迷藏真好玩,”皮皮大叫,”谢谢你们上我家来。一看就明白,今天是我的好日子。”

两位警察想了一下,去弄来一架梯子,靠在屋顶上。他们一先一后爬梯上去要把皮皮带下来。可是他们上屋顶看来有点心惊胆怕,一路平衡着身子向皮皮走去。

“别怕,”皮皮叫道,“一点不危险。就是有趣。”

警察还差两步就够上皮皮了,可皮皮很快地跳下烟囱,又笑又叫,顺着屋顶跑到另一边山墙。离房子一米多有一棵树。

“瞧我跳。”皮皮叫着就跳下去,跳到绿树梢上,抓住一根树枝吊着,前前后后晃了几晃,就落到地面上了。接着她跑到另一边山墙,拿走了梯子。

两位警察看到皮皮往下跳,巳经有点傻了,等他们平衡着身体,顺着屋顶好容易走回来,正想下梯子,就更傻了。起先他们气得发疯,对站在下面抬头看他们的皮皮大叫大嚷,叫她放聪明点把梯子放回来,要不然就给她点厉害看看。

“你们干吗这样生气呀?”皮皮责怪他们说,“咱们不过是玩捉迷藏,大家应该友好!”

两位警察想了一下,最后其中一位轻声细气地说:

“嗯,啊,谢谢你把梯子放回来好吗,让我们好下去?”

“当然可以,”皮皮说着,马上把梯子放回去。”接下来咱们可以吃茶点,一起快快活活过一个下午。”

可是两位警察不守信用,一到地面就向皮皮冲过来,大叫着说。

“现在有你好看的了,你这淘气孩子!”

可是皮皮说:

“不了,这会儿我没工夫再跟你们玩。不过我必须承认,是很好玩。”

说着她紧紧抓住他们两人的皮腰带,拎过果园,穿过院子大门,来到马路上。到了那里她把他们放下来,他们好半天才能重新走动。

“等一等。”皮皮叫着跑进厨房。她拿了两块心形姜汁饼干出来。

“你们想尝尝吗?”她说。“有点烤糊了,不过我看没什么关系。”

接着她回到汤米和安妮卡那儿。他们站在那里看着,惊奇万分。两位警察急急忙忙回镇,告诉所有的好心妈妈和爸爸,说皮皮进儿童之家不大合适。上屋顶这件事他们自然没有讲。大家听了也就同意,也许还是让皮皮留在威勒库拉庄好。她想上学,就由她自己安排吧。

那天皮皮、汤米和安妮卡过了一个实在快活的下午。他们把被警察打断了的茶点继续吃下去。皮皮一口气吃了十四块姜汁饼干,然后说:

“那两位警察不是我说的那种最好的警察。根本不是!什么儿童之家、惩罚表、里斯本,这种胡话说得太多了。”

接着她把马托出来,于是三个人一起骑马。安妮卡起先害怕,不敢骑,后来看见汤米和皮皮骑得实在高兴,就让皮皮也把她托到马背上。马绕着果园跑了一圈又一圈,汤米唱着:“闹吵吵,来了一群瑞典佬!”

那天晚上汤米和安妮卡上床以后,汤米说:

“安妮卡,皮皮搬到这儿以后真快活,你说对吗?”

“当然对,”安妮卡说。

篇4

【基金项目】电影《唯爱永生》剧照吸血鬼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已经渗透到以文学、电影、电视为媒介的大众文化当中,成为现代大众文化、社会知识和文学谱系中的内在组成部分,因此,与其说吸血鬼来自于中世纪的蒙昧与黑暗,不如说它一个现代的产物,反映的是现代人内在的文化困境。

随着吸血鬼电影和文学作品悄然升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探寻这些拥有人的外表,却更加美貌、富有且强大的异类所承载的现代社会中边缘群体的文化困境。

吸血鬼作为边缘群体的代表,其人类反叛者的形象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关注。戴锦华[1]通过对《暮光之城》的分析,解读了吸血鬼亚文化代表了被现代社会边缘化的贵族的愤怒与无奈;王灵娟[2],麦永雄[3]和苏耕新[4]关于安妮赖斯的研究都阐释了吸血鬼文学与同性恋群体的关系,其中,苏耕新更将吸血鬼文学看作是另类人群对传统宗教、道德的人类社会元叙事的质疑和挑战。

这些研究关注了吸血鬼作为边缘群体的反叛者角色,但常常忽略了吸血鬼与传统反叛者的区别。不同于弥尔顿笔下渴望革命甚至不惜反抗上帝的撒旦,吸血鬼与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对于人是轻视的,但是对于人血的致命依赖,又使得他们离不开人。这种血的羁绊使得吸血鬼的反叛与撒旦的反叛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在《唯爱永生》中,导演贾木许通过吸血鬼亚当和夏娃,探讨了离群索居的恶魔背后的矛盾,也同时揭示了边缘人群亚文化的精神困境,为探寻现代边缘人群亚文化与主流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分析的文本。

一、吸血鬼形象的变迁

关于吸血鬼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亚当的第一任妻子莉莉丝(Lilith),因不服男性的统治而被贬,成为第一个吸血鬼;另一种说法是,第一个吸血鬼是该隐,亚当与夏娃的长子。该隐出于嫉妒,杀死了弟弟,被上帝施以的惩罚,唯有吸食活人鲜血才能维持生命,且永世不变。还有一种说法是犹大,由于出卖耶稣而被惩罚。[5]在众多的传说中,吸血鬼都是由人所变,而影像中的吸血鬼,也就成为反抗主流文化的边缘群体的代表。

吸血鬼在现代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与早期有很大的差别。在14到17世纪,吸血鬼的传说与宗教、瘟疫紧密相连。18世纪,研究吸血鬼的严肃著作出现,“吸血鬼”的名称才正式确定。吸血鬼的原型多也是欧洲的贵族。之后,关于吸血鬼的文学作品出现,进一步赋予吸血鬼贵族气息,而吸血鬼的叙述者已经成了时代的文化精英。20世纪70年代,安妮・赖斯在《夜访吸血鬼》中为吸血鬼奠定了吸血鬼高贵优雅的贵族气质,自此,吸血鬼这一异类也就不再仅仅是为害人类的恶魔,而拥有了复杂的性格特征。而电影对于吸血鬼的态度,也从《诺斯费拉图》中的绞杀转向《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情,甚至在《唯爱永生》中被认同。

二、吸血鬼与人

在《唯爱永生》中,两个吸血鬼主角是亚当和夏娃。为充满异教徒意味的恶魔赋予了人类先祖的名字,也在暗示两位反叛的主人公与人类的关系:以人开始,又以人血为食,蔑视人的渺小与无常,却不得不生活在人群中,无论怎样都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纠缠。因此,吸血鬼与人类的对立并非是你死我活,既有相互的需要,也彼此有张力。

不同于被驱逐的撒旦,吸血鬼与人类之间的张力是通过亚当的自我放逐体现的。亚当是一个在废弃的底特律城深居简出的神秘音乐家,有着高超的音乐造诣,并曾与作古的拜伦等诸家相交甚深,他们的生活与大众之间有清晰的界限,他用着过时的电器,抗拒着现代科技,却在抵制现代文明的同时保持着对科学的向往。

作为吸血鬼,亚当是一个猎食者,但同时也是被觊觎的一方,是伊安和那些亚当的乐迷目光跟随的“他者”,神秘而特立独行。他对人类的抗拒与其说是对于人类的厌倦,不如说是一种姿态。因为,在对自我的放逐中,他占据着叙事的核心,所有的叙事都在围绕着他,试图到达、识别和触摸他。

在这部电影中,透过亚当自恋的封闭,展示出的并非“吸血鬼”与“僵尸”的不共戴天的仇恨,而是一种吸血鬼作为一个异类强烈的不安全感。

・外国电影评论杨禄蓉:离群索居的撒旦三、无力的超我

年轻而富有,散发着贵族的气息,并具有超能力,后期的吸血鬼形象都沿袭了安妮赖斯在《夜访吸血鬼》中所塑造的形象。《暮光之城》中的爱德华一家都是俊男美女,甚至父亲都优雅得无可挑剔;《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家族每一个都修长俊美;根据安妮赖斯作品改编的《夜访吸血鬼》中,克劳迪娅从一个贫民窟的肮脏孩子变得美丽可人如公主一般的女孩便发生在转变为吸血鬼的一刹那。在《唯爱永生》中,除了马洛,出现的三个青年吸血鬼都苍白美丽的毫无瑕疵。但是,拥有所有这些优势并不代表强大。吸血鬼的永生,使他们蔑视人生的短暂,而由于他们初始为人,又无法摆脱人的烙印。以人血为食,他们对于人是轻视的,但是对于人血的致命依赖,又使得他们离不开人。他们既高傲,又脆弱。这两者的相互交织出吸血鬼对于人类的复杂情感。

结语

作为异类,吸血鬼所代表可能正是主流文化所排斥的边缘亚文化群体。不同研究者就不同的文本给予了不同的解释。然而,不论是将吸血鬼文化与同性恋群体相联系,还是认为与新兴贵族相类比,这些研究都强调了“吸血鬼”的异质性以及其反叛的特质,而忽视了他们与人类的复杂关系。亚当对于人类的复杂情感映射了人类自身的矛盾:渴望永生,恐惧死亡,却也同时由于死亡所带来的解脱而感到幸运;厌倦肉身,却深深感受到肉体的吸引力。人类作为“吸血鬼眼中的他者”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类对于自身的厌倦。

因此,尽管他们是异类,是主流文化的离经叛道者,但同时,他们脱胎于主流文化,并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一方面以叛逆的方式生活,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另一方面,他们需要认同主流社会,以谋取主流社会的保护。因此,他们必须很好的隐藏在人群中,同时与社会秩序和规范之间保持安全的距离。

吸血鬼这现代社会中的“撒旦”,不是弥尔顿笔下那个暴力的失败者,而是转化成为隐匿在人群当中的异类,离群索居的孤魂。这正是存在又不融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亚文化群体的缩影。

参考文献:

[1]戴锦华,高秀芹. 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J]. 文艺争鸣,2010(10):38-41.

[2]王灵娟.试论《吸血鬼编年史》中的吸血鬼形象[D]. 湘潭:湘潭大学,2007.

[3]麦永雄,付飞亮.《夜访吸血鬼》中的男同性恋[J].电影评介,2007(3):39-40.

篇5

安妮・伊姆霍夫用一种强硬的现实主义去回应时间的残酷。她用行为艺术表演来质疑身体的连接性和生存能力,用自己的身体公然反抗物化(身体商品化),尽管身体自身不可避免的沉沦迎合。伊姆霍夫试图揭示身体与现实之间的空间,同时也是个性与存在体之间的空间。当代背景下带有生物政治性的身体再也不是一维的表面体而成为一个复杂的混合机制。这个混合机制有着由力量、法律、惩罚交织而成的坚硬内核,这个内核由交流和互换的机制支配。在安妮・伊姆霍夫的作品中,这样的陈述太显而易见了。在她对身体的运用中,也在她对科技的使用中,和她强调演出者个体性的思考中。

安妮・伊姆霍夫自我认同首先并且优先是一位画家。她的图像创作包括绘画、装置、雕塑、声音和行为表演。在这么多媒介的创作中,她精心的融入虚拟电影语言。在数字编辑的可能性越来越多、流通中视觉材料数量也越来越庞大的当下,图像的意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图像总是由许多其他图像组成,它不再是单个图案或单一图像的物质载体。如今,相机本身就是被描绘的现实的一部分。这些不同层次的图像贯穿于伊姆霍夫的工作。鉴于生物政治学在当下的重要性,身体重新介入变得越来越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进入现实的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它的干预。

伊姆霍夫的表演可以说是“对当代权力结构的沉思”。我们需要通过新的身体观念来挑战已有的控制机制,从而制定一个充分的语言和行动计划。在她的表演作品中,伊姆霍夫创建了一种脚本,以细节展示手势和动作顺序。让人感觉,权力结构在后台潜伏着但观众看不见。表演者有意识地打破剧本的局限,进行即兴表演。整个局势深深地笼罩着紧张的氛围。每个表演者的个体性都非常突出。个体性是伊姆霍夫工作的关键。它揭示了社会工作中的权力结构和编码,以及通过科技和药物手段来塑造身体的方式。尽管如此,你会感觉到阻力大大小小的存在。看伊姆霍夫的表演者,你会意识到他们也想成为图像。他们不断尽力想将自己转变为可被消费的图像。媒体也似乎永远处于准备成为消费图像的转变之中,但它们的主体却在同自己的商品化和客观化进行无休止的战争。雌雄同体特质在伊姆霍夫的作品中,尤其是在表演者身上经常被强调,体现了一种“无性别的”。今天,可以说是自我参照的东西,属于自己,而不是与另一个人发生关系。伊姆霍夫就带有这种显而易见的后性别主义的敏感气质。

在作品“Faust”中,透明玻璃地板下的他们,男性表演者把膝盖从女孩的背上拿了下来,同时也释放了她的右臂。当他把手从脸的一边移开时,脸颊从玻璃地板上出来。她的身体解开,向前滑到膝盖上。在这间用来安置伊姆霍夫的舞蹈演员、模特儿和朋友们的展厅里,每个人都身着黑色的休闲运动服。有的人站立着,有的身体一动不动盯着不安的观众。

在展厅左侧,一位年轻人蹲在一个玻璃平台上,性别模糊,等待着爆发;右侧,瘦削的长头发女孩儿上身,仿佛有黑暗的东西在扭曲在蔓延。音箱播放着舞蹈音乐,人声合唱和沙沙作响的汽车声仿佛精神错乱一般交织在一起。所有人齐整如军队一般用慢动作搏斗,胡乱拥抱前进。脸上坚定的面无表情让人觉得组合里每一个人都有着惊人的团结。在这场《浮士德》行为中,观众的参与是以一种紧绷的,警惕的,有意识的作为侵入者身份去体验的。因为只有身体联合起来,只有将空间占据,抵抗才真正发生。

艺术家用这场集体激进主义的表演,质问人们有没有可能终有一天摆脱这种强制的、商品化的资本主义形式。当下的这种资本主义形式正是以看不见的货币进行交易来定义的,正好回归了浮士德的本义。这里每个人都面临着紧张的局面:你要么身处其中,要么出局。你可以是解决方法的一部分,或者成为问题的一部分。全凭自己决定,但不要忘记:浮士德在德语中意为拳头。

也许,从这个资本主义中心接近崩盘的临界点可以迸发出力量?歌德透过浮士德说:“知识追求到后来,竟然只剩下零碎。” 浮士德透过自然,让自己安详而渐渐淡忘,走出痛苦的过去之后,他开始另一个追求,那就是永恒的美--艺术。作品还是思想史经典里浮士德,处理了爱情、处理了对理想的追求、处理了最接近永恒之感的艺术之美、也处理了对社会、国家的期待,同浮士德一样看重生命历程远胜过“思想”、“主义”。

篇6

关键词: 安徒生童话作品 基督教信仰 基督教主题

丹麦作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童话大师,其在一生中,共创作发表了168篇童话作品。关于安徒生童话作品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以往大多是从语言风格、人道主义思想及社会批判性等角度来研究,较少涉及其宗教思想在童话中的渗透和影响,而他本人的基督教信仰,以及其作品的基督教主题往往为人们所忽略。

一、安徒生的基督教信仰

安徒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首先,他是在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创作其童话的,这种文艺充满基督教精神,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其次,安徒生从小就受到宗教思想的熏陶。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鞋匠家庭,其父母笃信上帝,宗教氛围很浓,父母信仰的耳濡目染使安徒生从小就将上帝当做自己灵魂的庇护和拯救者。他奉行宗教仪式,14岁时进入慈善学校学习,功课之一就是宗教,因而宗教意识与信仰在他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有所渗透。安徒生对上帝的信仰极为虔诚,他有一个著名的祈祷:“上帝,请让我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在赞美你!”曾有一件他童年的逸事,那时还是穷苦人的孩子的安徒生到别人家的地拾麦穗,被一个性格暴躁的管家追打,当棍子要落下来时他大叫:“你敢当着上帝的面打我吗?”结果那个管家不仅没有打他,反而奖励了他。这件小事给安徒生的成长和人生观造成了重要影响。安徒生一生曲折坎坷,经常受到别人的排挤、攻击。正是宗教精神支持着安徒生,这不仅表现在安徒生的生活之中,而且影响到他的童话创作。安徒生在在自传《我的一生》中就深刻表达了对上帝的情感和对基督教信仰的虔诚。自传中他还回忆了自己在14岁受坚信礼时的一段给他留下永难泯灭的经历,并创作出了《红鞋》。在人生的紧要关头,安徒生都会祷告祈求上帝给他勇气和依靠,因为他深信自己是特别蒙受上帝祝福的人,也深信在任何苦难的背后,都会产生美好的结果,这种信念,使得这位敏感、内向的诗人,对人生之未来、世界之明天,都充满了信心和盼望。

二、安徒生作品的基督教主题

安徒生认为,上帝就像一位深爱着人类的父亲一样,在每个人心里都种下了善良的种子。正是源于对上帝的热爱、眷念、感恩和坚定的信念,基督教文化深植于安徒生的心灵深处,给其生活和创作带来极大影响,成为其精神支柱和创作动力。在安徒生的童话中,赞美诗、主祷文等基督教特有的词汇有着惊人的重复率,个别作品甚至直接摘录圣经诗句,具有强烈的基督教意识与气息,表达了安徒生的宗教情怀和宗教理解。研读安徒生童话,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基督教文化完全融入他的童话故事中,上帝的力量战胜了邪恶,真善美战胜了假恶丑,人性的光辉改变了贪婪自私的行为,真诚与博慰了凄凉寂寞的心灵。

1.博爱主题

基督教教义的本质就是和睦、博爱和慈悲。人们应该彼此相爱,要爱人如爱自己。基督教最原始的蕴含即“爱和奉献”,再也没有比耶稣为拯救人类在十字架上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爱更伟大。这种基督的牺牲精神深深地烙刻在安徒生的精神世界里,并体现在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中。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博爱思想也是其本质和灵魂:爱他人胜于爱自己,为他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既要爱亲人、爱朋友、爱素不相识的人,更要爱敌人。在其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忘我地,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感情,即使是无所回报,也无怨无悔。例如《坚定的锡兵》:锡兵爱上“小小的舞蹈家”,自己被扔进火炉里去,仍望着那位心上人,眼睛一忽儿也没有离开她,对她的爱是那么的忠诚,最后锡兵化成一颗小小的锡心,表达了他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改初衷的伟大爱情;《野天鹅》中柔弱的艾丽莎为了救助哥哥,忍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日夜不停地编织着披甲,忍受着被当成巫婆烧死的惩罚;《海的女儿》中美丽的人鱼公主为了追求不灭的灵魂和伟大的爱情,忍受难耐的痛苦,成全了所爱的人,放弃了自己三百年的生命,平静而勇敢地面对变成泡沫消失的命运;《拇指姑娘》中娇小的拇指姑娘不仅勇于追求光明,而且乐于助人,细心照顾素不相识、生命垂危的燕子;《白雪皇后》中小小的格尔达穿越白雪皇后的寒冷宫墙,为了把具有邪恶力量的玻璃碎片从小伙伴加伊身上取出来,用温柔和爱融化加伊冰冻的胸膛,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了重重困难,终于使小加伊得救;《犹太女子》中的骑士以宽恕和慈悲对待曾经羞辱和折磨他的土耳其人,等等。童话中的这些人物把基督教教义所蕴涵的“仁慈、平等、博爱、奉献”发扬光大,尽管他们柔弱,甚至渺小,但身上蕴涵着强大的力量和信念,这就是爱的力量和对上帝的信念。他们遵守着上帝的教诲,心中充满着爱与宽恕,即使受到了恶毒和不公正的对待,也能够以德报怨、以善报恶,用自己的博爱之心去感化那充满邪恶的心灵。对于这些善良、纯真、有着博爱胸怀的主人公们,安徒生设定了美好的结局:柔弱的艾丽莎在最后一分钟使哥哥们穿上了她织好的披甲,恢复了人形;美丽的人鱼公主通过善良的行为创造了一个永恒不灭的灵魂;拇指姑娘的善行得到了回报,小燕子引领她来到了光明和温暖的国度。安徒生知道,他的读者是儿童,儿童是最富于幻想,也是最善良、最纯真和最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们看到那些主人公悲惨的命运后流下的怜惜和同情的眼泪,这是人类善良天性的体现,也是基督教文化所倡导和积极建构的博爱思想的基石。安徒生之所以塑造了一个个具有纯洁心灵的使徒形象,是因为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上帝的使者。

2.原罪―忏悔―救赎主题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天生就有罪,罪与生命同时诞生。如果人类忽视了人生来就有罪的事实,而放纵自己追求各种欲望,他们必将在罪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从而受到更大的惩罚。因此,人类需要忏悔与救赎。由于原罪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命运,是人性中无法克服的弱点,单纯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拯救自己,因而需要信仰上帝来拯救。“有浓厚的基督教意识的作家在宣扬宗教思想时往往把人物置于原罪―忏悔―救赎的发展格局中”。安徒生正是这样一位作家。他栖身的十九世纪,是牺牲与救赎的世纪。他的童话因此不免带有忏悔与救赎的思想,其中蕴涵的深层次的人性美及探询灵魂生命的语境往往能让人久久回味。惩恶扬善和劝人皈依上帝是《圣经》故事的一个基本主题,也是安徒生童话着力阐释的一项主要内容。所以,安徒生在把基督教的“仁慈、博爱、奉献”等思想融入童话世界中时,并没忘记把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与灵魂的忏悔和救赎思想传达给孩子。《踩着面包走的女孩》中的英格儿因为怕弄脏鞋子和衣服而在面包上行走;《沼泽王的女儿》中的赫尔珈白天是美女而内心却非常残暴,夜晚是青蛙却又温柔慈善;《红鞋》中那个可爱美丽的小姑娘不能抑制自己想穿红鞋子的欲望,忘记了唱圣诗和念祷告;《安妮・莉斯贝》中的母亲贪慕虚荣到贵族家当乳母而抛弃自己的亲生孩子,等等。通过这些人物,安徒生给孩子们讲述了人性中无法克服的缺点:自私、虚荣、骄奢、贪婪、邪恶、残忍等。这就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原罪,只有得到灵魂的救赎才能拥有孩子般的纯洁,从而接近上帝,进入天堂。于是,故事中的人物因为违背了上帝的神圣教诲而受到惩罚:踩着面包走的英格儿因为自己的傲慢和虚荣而陷入沼泽,与冰冷丑陋的癞蛤蟆、火蛇、苍蝇为伍;《恶毒的王子》中的王子被钻进耳朵里的小蚊虫弄得最后发了疯;《红鞋》中小姑娘未能逃脱严厉的惩罚,那双红鞋控制着她的腿,双脚不停跳着舞,好像整个人被控制住似的,没有办法停下来,只好让刽子手把穿着红鞋的脚砍掉。思索安徒生之所以对故事中的主人公发出如此严厉的责难,就是要让孩子们正视人性中罪恶的意念和丑恶的行径,自省自戒,远离邪恶,实现灵魂的救赎。安徒生对人性是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他在确定人类“原罪”本质的同时,也将人性的复杂多样性展示给读者,有罪性和恶性,也有善性和神性,这与基督教对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当人们对上帝充满了信念,焕发出人性的光辉时,正义就可以战胜邪恶,善良战胜残暴,仁爱消除恶性。在《野天鹅》中,巫婆的魔法之所以不能在艾丽莎身上起作用,是因为艾丽莎太善良纯真,本可以把艾丽莎变笨、变丑的三只癞蛤蟆,在她的额头和胸口上躺下后却变成了三朵美丽的花。凭着对上帝的坚定信念,《沼泽王的女儿》中的赫尔珈脱落了难看丑陋的青蛙形,落入沼泽中的英格儿也脱离沼泽回到了人间。同时,安徒生还强调自救在救赎中的作用,《踩着面包走的女孩》中的英格儿克服了虚荣和傲慢,在悔恨中得到了宽恕,变成了一只鸟儿,心中只有怜悯和慈悲,在寒冷的冬天里把不多的食物分给饥饿的鸟儿,她的灵魂也从沉沦中得到了超升;《安妮・莉斯贝》中抛弃自己亲生孩子的母亲通过忏悔,灵魂得到了宽恕,最终升到另一个境界中去;《红鞋》中的小姑娘面对困境,寻求上帝帮助,直到她断绝了欲望,净化了思想,要刽子手砍掉她穿着舞鞋的脚时,才停下脚步,不受舞鞋控制,最终得到“宽恕”,获得身心的解脱。通过这些作品,安徒生希望孩子们在基督教光芒的照耀下,克服人性的弱点,使灵魂得到救赎,进入上帝的国度。

三、结语

安徒生童话作品中强烈的基督教倾向,正是安徒生本人虔诚的、宗教情感倾向在其童话作品中的映射与体现。宗教是他理想追求与人生梦幻的交织,是他情感的流露和宣泄,也是他思想的集中体现。安徒生的童话生动活泼,充满着烂漫童趣,在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让他们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可以说,安徒生成功地通过基督教文化,去慰藉、唤醒和照亮生活在“黑暗中”的孩子们,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与同情、善良与真诚、平等与正义的大同世界,告诉他们:人的灵魂“永远是神圣、幸福、善良和不灭的”。

参考文献:

[1]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莫运平.基督教与西方文学典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2):73-77.

篇7

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力量。

微言语

那偷偷溜走的时光,催老了我们的容颜,却也丰盈了我们的人生。

微言语

把心里的空间留出来,不要让怨气塞得满满当当。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宽容是用别人的成绩来激励自己。

微言语

人生重要的不是你所站的位置,而是你所朝的方向。

微言语

你的父母仍在为你打拼,这就是你今天坚强的理由。

微言语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卑感,任何的英雄都有自卑感,受不了环境的刺激,环境的打击,自卑感自然就产生了。自卑感重了,自然就傲慢,因为那个傲慢,是对于自卑的防御。如果沒有自卑感的话,就很天然,你看得起我,我还是我,看不起我还是我,我就是我,我就是那个样子。

——南怀瑾

微言语

很多时候,麻烦、担忧、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哪怕只是一个小问题,在闭塞、狭隘的心胸和眼界的“加持”下,也会变成无法承受的大困境。

——希阿荣博堪布《生命这出戏》

微言语

在被闪电固定的背景中,昨天在每一朵花中散发幽香。

——北岛

微言语

我感觉爱是世上最重要的。研究这个世界,解释它或是鄙弃它,对于大思想家或许很重要;但我以为唯一重要的就是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是去鄙弃它。我们不应彼此仇视,而应以爱、赞美与尊重来善待世界,善待我们自身以及一切生命。

——黑塞

微言语

安宁,在工作中是找不到的,它也不在欢乐中,也不在这个世界上或者这所修道院中,它仅仅存在于人的灵魂里。

——毛姆

微言语

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有感觉有兴趣的人,因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火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火花。

——凯鲁亚克《在路上》

微言语

因寒冷而打颤的人,最能体会到阳光的温暖。经历了人生烦恼的人,最懂得生命的可贵。

——惠特曼《草叶集》

微言语

人生永有两方面:工作与消遣,事业与游戏,应酬与燕居,守礼与陶情,拘泥于放逸,谨慎与潇洒。其原因在于人之心灵总是一张一弛,若海之有朝夕,音之有节奏,天之有晴雨,时之有寒暑,月之有晦明。宇宙之生律无不基于此循环起伏之理,所以生活是富有曲线的。

——林语堂《且行且歌》

微言语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摈弃一切目标。

——黑塞《悉达多》

微言语

你是独特的,但你必须向统一让步;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向禁忌妥协。因为你渴望亲近群体,渴望他们的接受。你害怕被群体驱逐。因而你是孤独的,你是独特但孤独的心魂。生来如此。生,就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

——史铁生《务虚笔记》

微言语

我们往往并不能看清自己行为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它消匿、隐藏在所有那些在事态激化的过程中煽起我们热情的东西中间,就像煽得群情激昂的鼓动者消失在人群中间一样。

——都德《不朽者》

微言语

与其热闹着引人夺目,步步紧逼,不如趋向做一个人群之中真实自然的人,不张扬,不虚饰,随时保持退后的位置。心有所定,只是专注做事。

——安妮宝贝《素年锦时》

微言语

篇8

关于写作

很久以来我都没有正视自己的写作。

真的。

一味地写,可方向在哪里?

看到安妮的

初中开始真的爱上了写作,试着用自己的观点来讲述世上的事,可发现自己还是欠缺了什么。

无奈,悲伤,绝望。可我不能放弃。

几年前我接触到了写作并爱上了它,疯狂地创作,一个个故事,一份份感情,我都无法不爱。它们是我的孩子。

有时候想到“放弃”两个字,把耳朵捂起来,处于极度绝望和恐慌之中。可最后还是情不自禁地写下去。像是身体的某一部分,再也不能分开。

曾经幻想能带着属于自己的摄影机拍下自己旅行时沿途的风景。漫无目的地旅行,每一处留下岁月的痕迹。无法说明自己的感受,想获得自由却有太多的束缚和羁绊。

左手疼痛

左手有一处如此的酸痛,看来风湿病犯了。从8岁起我就得了风湿病,小时候一直不敢用冷水洗手。可我是一个不会照顾自己的孩子,有时候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对自己过于残忍,总是让自己受到伤害。

外面的风肆虐地呼啸着。有时候自己站在风的中央,有时会坐在冰冷的地板上,双手抱着腿,头微垂下,任凭风这样吹着,仿佛这是对别人的惩罚。

我就是这样倔强的一个人。决定了的事就奋不顾身地做。

那些爱在痛楚中开放,我努力去保护它们,却被击得无处可逃。

梦魔

有时候总是做梦,但怎么也感觉不到。

早上起来只觉得浑浑噩噩的。两只眼睛肿得像白兔一样。全身疲惫,连自己都不知道做了多少梦。可我总觉得像被恶魔缠身一样。

梦魔,甚至有些惧十白,害怕它的降临。

有时候在半梦半醒之间听到外面的门发出声响,然后看到卧室门慢慢打开,有人走到我的床头,看着我不说话。我问是谁,却不回答,努力望去,那人竟没有脸。梦里也不见得如何惊怕,只是怔怔地望着,然后又睡过去。

醒着的时候总是觉得并不害怕,觉得即使真的有鬼出现在面前,心里也没什么可恐惧的,短短一生里,至今没做过什么问心有愧的事情。可是,一到睡着却是噩梦连篇。难道,下意识里是一直深深感到不安的么?

童年的幻想是最美的,也是留给我最纯洁的梦。祺说小时候她长得太快。我暗自低下头,往事在脑海中浮现,它们让我无法释怀。祺,那些事情都已经过去了,虽然不能忘记但可以不去惦记,好么?

我们要做安静的乖猫,好好的,幸福着,直到老去。

晴天娃娃飞舞,我相信是幸福

早上查书包发现历史基训没带,英语作业竟然也忘记做了,本来电脑课上得好好的,可ZYP发信息过来说没有收到Q币,我郁闷死了,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体育课我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听着歌曲,就想哭,抬头望着木质天花板的灯,恍惚有一种过世的哀怨。

小瓜同学很好心地为我分担一半的Q币,真的很感谢小瓜同学,可……哎!

我最不想看到的是友谊的裂痕,我也惧怕,晴天娃娃不是能驱除所有的不快和尘世的污浊吗?可为什么这一天的我却那么无助和孤单。可这一天为什么要收到佳的信呢?迟一天不是很好吗?

我最不愿失去友谊,我最不愿看到自己身边的人痛苦。

所以请你不要拒绝。

我是一个比较迷信的人。我一直相信四叶草带来的幸福传说,也相信晴天娃娃能驱除厄运。所以我们都要走下去,等待着幸福四叶草的到来,我也倔强地相信所有的厄运会随晴天娃娃的飞舞长埋地下……

七堇年说过:“若没有离别,生命就无所附丽。”其实在内心的生活中,我最爱的朋友们,是你们给了我最好的帮助,我真心地谢谢你们。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则关于风信子的传说:太阳神阿波罗与宙斯的外孙许阿辛托斯很要好,西风神很妒忌,在一次阿波罗投掷铁饼时,西风神把铁饼吹向了许阿辛托斯的头部,血液从许阿辛托斯的头上流出,长出了一株鲜花,就是风信子。

黄色的风信子代表着我很幸福。所以我所爱的人们都要快乐和幸福,风信子为你们祈祷……而这些文字是我的最爱,我的秘密。

篇9

摘要 本文介绍了产生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清教主义及其基本教义,17世纪清教思想传播到北美并发展壮大,带有了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清教思想对于“新大陆”殖民文学和美国民族文学的产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教主义 宗教改革 殖民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清教的产生及其基本教义

说到清教主义,不能不提及16世纪影响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在16世纪之前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欧洲处于罗马天主教的单一神权统治下。教皇独霸神权,教会日益腐化堕落,这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基督教中的又一大分支:新教(protestant)。新教的宗教思想主要由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的神学观点构成。清教主义就发源于宗教改革之后的加尔文教派。基本教义是主张人的“原罪论”和“命定论”,即人生是罪恶的,一个人的命运在他出生时就被上帝决定。上帝预定大部分人死后要下地狱,而一些人通过自己的诚心诚意和积极努力获得心灵的“救赎”,从而成为上帝的“选民”。这些“选民”的心灵要经历从罪恶到神圣的转化。清教思想主张自律(self-discipline)和内省(introspection),虔诚的信徒只要阅读《圣经》,就可以通过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获得灵魂的救赎。教会和教皇不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信徒们不必通过教皇取得和上帝的联系。

宗教改革运动甫一发生,便在英国击败了天主教,获得了教会的统治权。当时的英王亨利八世(1509―1542)因为与罗马教皇在政治观点以及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产生分裂,宣布脱离罗马天主教,把新教作为英国国教。这一变革虽然在政治上脱离了与罗马教廷的联系,摆脱了教皇对于英国内政的干涉,但在教义及宗教仪式上却没有任何变动。这引起了一部分信仰加尔文教义的宗教改革激进派的不满。他们提出“净化”和改革英国国教。这些人的宗教思想被称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清教徒们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从国王任命的主教手中把权力转移到某种形式的委员会手中,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episcopacy)。清教主义与英国国教不仅有神学观点的不同,甚至后来发展到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例如:清教主义在安息日有严格的仪式,而詹姆士一世(1603―1625)却固执地坚持在那天游戏和狩猎。清教同英国国教的冲突也是英国革命(1640―1660)爆发的原因之一。因此英国革命又被称为清教革命(Puritan Revolution)。革命期间,由清教徒控制的国会废除了主教,甚至处死了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劳德(William Laud)。直到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之前,清教主义思想一直不断地影响着英国教会。1620年,随着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建立,早期的英国移民把清教思想带到了新大陆。在整个17、18世纪,清教是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最为重要的宗教势力。

二 清教在北美的发展及其显著特点

美国宗教历史学家佩里・米勒(Perry Miller)这样描述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他是一个决不会忘记二加二等于四的幻想家;他是耶和华的士兵,从不在交易中以失利者的身份出现……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来到新大陆为了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拥有选举权的王国,而他从不期望它十分完美,而只是易犯错误的人类所能建立的最好的社会。他的信条是上帝已经说过的话语,他的一生崇尚中庸之道,他的信念被很好地流传下来,他因有利而行事。他是一个空论家和机会主义者。”移居到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在建设这片蛮荒之地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移民思想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逐渐形成了北美清教主义的一些显著特点:

1 新大陆的清教徒们更加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是上帝安排他们来到这块处女地经历心灵从罪恶到神圣的转化。与常人相比,这些思想坚定的信徒们具有更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希望把殖民地建成一座“山巅之城”(a city upon hill),成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尽管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他们却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因为这块土地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建设在欧洲无法实现的“伊甸乐园”。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是身处欧洲的清教徒们体会不到的。在欧洲清教主义受到天主教和新教两大势力的排挤和打击。信徒们的宗教信仰处处受限,甚至他们的政治权力、财产权和生命权也得不到保障,在如此压抑的社会环境下毫无乐观可言。在美国文学中,不论殖民时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拉尔夫・爱默生(Ralph Emerson)、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无不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了这种乐观主义精神。

2 清教思想观点中某些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逐渐形成了美国民族精神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平等意识(sense of equality)和勤奋工作(hard work)的价值观。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主义并不是汉语中和集体主义精神相背的贬义词,而是强调充分重视个人自由的价值,尊重他人。美国第三十一任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 Hoover)说:“如果消灭了个人主义还能保证社会的成功那就无异于消灭了太阳的光辉还能饮食生存。”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来源于清教思想中关于个人与上帝直接联系的教义。由于摆脱了教皇和教会的思想控制,新大陆的移民们在宗教信仰上的个人主义逐渐影响到了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美国民族精神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

平等意识的价值观是美国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机会平等是被大众认可的美国平等主义形式。而最初的平等意识则来源于移民新大陆之前的清教主义思想。他们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然而直到清教徒们在新大陆建立起了理想中的社会,他们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教信仰上的平等自由。和个人主义一样,平等意识的价值观逐渐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教思想中,富裕和成功是上帝选民的象征。这种信念和新大陆艰苦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便孕育了勤奋工作的价值观。面对一片片原始森林和未经开垦的处女地,不劳动不仅没有收获更可能危及个人的生存,而勤奋工作不仅为个人带来利益,更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 清教徒们要求人人有能力阅读《圣经》,通过建立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来理解上帝旨意。他们大力提倡文字教育,在建立殖民地不久就成立了一系列学院,如1636年建立的哈佛学院(Harvard),1693年建立的威廉・玛丽学院(William Mary)和1701年创立的耶鲁大学(Yale)。美国现在成为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与清教思想中重视教育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4 在北美的新英格兰,清教徒们实现了宗教理想,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theocratic politics)。他们奉行严厉的道德教条,宣扬禁欲主义,谴责对尘世乐趣的追求,宗教观狭隘的一面和不宽容性也开始显现出来。本来倍受压迫的清教主义转而开始迫害那些他们认为持有异端邪说的人。新英格兰的宗教迫害主要以两种方式来实行:一是处死女巫。18世纪之前,新英格兰有三十多名女巫被处死。二是驱逐持不同宗教观点者。驱逐罗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和安妮・哈钦森(Anne Hutchinson)是当时最突出的事件。这种宗教迫害在美国文学中也有所体现。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最著名的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就描述了17世纪中期新英格兰的社会背景。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因为与一名年青牧师秘密相爱,生下一女,而犯了清教主义严禁的“通奸罪”,被罚终生佩带象征通奸的红色A字,并受到了社会的排斥。为了确保教会在宗教和世俗事物上的统治地位,保持一个“纯洁的社会”,新英格兰的神权政体严厉惩罚醉汉、通奸者或违反安息日规定者。18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宗教观念的日益淡薄,这种宗教迫害也慢慢消失了。

三 清教思想对于新英格兰文学传统的影响

早期的美国文学因为缺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学,而是从欧洲,特别是英国文学中移植而来的。大多数作品具有模仿的痕迹,创作素材也大多从欧洲大陆搜集撷取。如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其中大部分作品以英国为背景,有充满浪漫色彩的传说,也有对英国风俗习惯的描写和旅行随笔。清教思想对于美国文学,特别是早期美国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不论是诗歌、游记还是宗教著作,早期文学作品充满了宗教色彩,揭示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感受。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思潮的不断涌入,清教思想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冲击和重塑,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清教思想在殖民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代表:一方面女诗人安妮・布雷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的诗歌和神学家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的宗教著作是清教传统中虔诚精神和理想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The Autobiography)则体现了清教传统中“务实以奉上帝”的思想。

爱德华兹在作品《自述》(Personal Narrative)中说:“我常因默想神和神的荣美以及主耶稣基督的良善,而感到甘甜和喜乐。我觉得神是荣耀可爱的……神有至高的权柄,神白白地赐人恩典……人绝对地需要依靠圣灵的运行,这对我是荣耀的,也是使我大有喜乐的。我最乐意到神的面前,敬拜他为至高的神,祈求他大施怜悯。”他的作品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原罪意识,承认上帝无所不在,顺从上帝,追求精神上与上帝融为一体,从而获得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同爱德华兹相比,富兰克林则同时受到了清教思想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他在《自传》中罗列的勤劳、俭朴、节制等13条美德大多是清教主义所宣扬的信条。富兰克林更关注现实世界,通过自我奋斗,白手起家,创造财富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富兰克林代表的美国人的形象是“美国梦”的集中体现。他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北美人民觉醒,追求繁荣幸福生活的时代风貌。

19世纪初期弥漫欧洲大陆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影响美国。它所提倡的注重精神、崇尚个人、歌颂自然的一系列思想同北美的清教思想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代表了美国浪漫主义的最高阶段。拉尔夫・爱默生的《论自然》(Nature)和亨利・梭罗(Henry Thoreau)的《华尔腾》(Walden,or Life in the Woods)是超验主义的代表作。受到爱德华兹的影响,他们在作品中强调人的精神的重要性,人因能体现上帝的存在而神圣,同时热情讴歌大自然。梭罗为了实践自己的超验主义思想,在华尔腾湖畔度过了两年多的野外生活,歌颂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批判开始在美国盛行的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认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找寻生命的真正价值。

从清教主义产生到19世纪的超验主义,清教思想的影响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塑造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哺育了美国的民族文学。这种影响直到现在也能在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感受到,不了解清教主义,就无法真正理解美国和美国文学。

参考文献:

[1]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

[2] 董小川:《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人民出版社,2002年。

[3] 朱永涛主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4] 金莉、秦亚青:《美国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篇10

学生信任教师,并乐于接受教育,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自信是一种积极、肯定又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人们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感知自己,然后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如果外部评价不恰当,就会产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知觉而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后果。学生的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因此教师的评价十分关键,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的评价。对他们的评价应遵循“评价积极性原则”,即: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结果就不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厌恶学习。前面提到的教师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肯定的评价。人们常说,“要做事,先做人”。如何做人,关系到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所以,笔者认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于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态度决定命运,学习态度则决定着学习的成败,端正态度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这两者的重要性的灌输。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直公平的处事态度、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去感染学生;其次,充分利用教材资料中闪光的事例,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去启发学生;再次,对学生的某些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引导学生。比如,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给予一定的惩罚,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正如他们以后必须承担高考所带来的结果一样;最后,用身边同学的优秀事迹和已毕业校友的正反例子去影响并激励学生。

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而情感教育方法的运用可以优化教学活动的实施,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温柔的目光、肯定的评价、耐心的指导、亲近的交流,可以为课堂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使用多种结合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习关于“First aid”话题时,可以让有类似意外受伤经验的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并让另一位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急救知识为其实施急救,其余学生对其步骤进行英文描述,全班互动,寓教于乐。在讲解语言点时,积极的例子可使用本班同学的名字,如:×××will be in charge of Microsoft Corporation./ Microsoft Corporation will be in the charge of ×××.(区别两个划线词组)。这样学生不仅牢记了这两个词组的用法,还会产生希望实现句中所述情况的上进心。教师在讲解教材时,可以将文章的主题进行延伸和升华。如讲解Ann’s Diary这篇课文时,可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如果你是安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失去自由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再回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又应该反思些什么。这就实现了语言本身的一个重要作用,即情感交流。当学生慢慢习惯用英文表达情感和日常所需,学会留心身边物品的英文说明书,银行、商店的英文名时,英语将不再脱离生活而存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使用英语的自觉性便会随之提高,从而构建出更为良好的英语学习模式。

此外,要使情感教育方法得以更好地运用,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而我们基础阶段英语学科的设置更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并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每一位学生学习状况及态度的变化,并因材施教。(2)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修养,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如今的英语教材知识全面,涉及各个领域,如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相应的知识,以便深入浅出地讲解,易于学生理解。另外,了解学生的生存氛围及喜好,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心”的贴近,避免“代沟”问题的突显和所举事例缺乏说服力。(3)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是英语教学的生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情感教育最优化,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加学生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情感教育的运用,以无私的爱心去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学生才能领悟到教师的爱心,才能有信心去学好这一门课。同时,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巨大作用,注重情感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情感结构。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文章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