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猫鼠范文

时间:2023-04-02 05:2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狗猫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朝花夕拾》里有很多故事,今天我想聊聊《猫·狗·鼠》,这篇文章虽然是写鲁迅为什么仇猫,但却通过他对猫的各种行为的厌恶影射出当时黑暗社会里那些所谓的“绅士”和“正人君子”的行为。

许多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欢猫,为了猫而打架的钱钟书,与猫散步的季羡林,老舍甚至把猫当做自己的家人……他们都十分喜欢猫,唯独鲁迅与众不同,他十分的讨厌猫,甚至讨厌到“猫不犯我,我不犯猫”的境地,有时候还会在门后对着站在那里的猫说:“嘘!滚!”他为什么会这么仇猫?个中的原因倒是“光明正大”的,除了小时候猫吃了他养的隐鼠之外,他真正仇视的是当时的北洋政府和帮着政府迫害教育界的人士,这些人在他心中就如同“猫”一般可恶。

鲁迅仇猫的理由有四个,一是,猫每次抓到猎物的时候都会先玩弄一会儿,放走再捉回来,来来回回尽情玩弄,直到玩腻了才吃下去。他用这种行为是来泛指那些慢慢折磨弱者,让弱者生不如死的人。二是,猫与狮虎同族,却有一副媚态,就像那些表面上是正人君子,面对权势就是一副谄媚的嘴脸,这让鲁迅十分厌恶。三是猫在时会嗥叫,令人心烦,周作人与鲁迅住在朴树书屋时,夜里被猫所扰,实在睡不着觉,鲁迅就用竹竿把他们给打散。最后一点是他十岁时,心爱小隐鼠被猫所害死,也因此他从小就讨厌猫。整篇文章鲁迅借用猫的几个特征,辛辣的讽刺了当时那些像“猫”的人和”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们。

鲁迅这篇文章,看起来是写他如何仇猫,其实是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通过描写猫身上的特点来讽刺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打着”公理,正义“却谄媚权势、欺凌弱小迫害人民的人,这才是鲁迅真正所要批判的。

篇3

作为一只有知识、有文化的猫,学术猫深受北大师生喜爱。2011年8月,在北大的未名BBS论坛上,一位学生发帖说:学术猫瘫倒在实验室,肚子饿得瘪瘪的,腿也瘸了一条,精神状态极度恍惚。发现学术猫的同学迅速通知了北大流浪猫关爱协会,协会同学立即打车把学术猫送到了附近宠物医院。医生诊断学术猫骨折要做手术,同学们都为学术猫揪着心,他们亲手将猫送进了手术室,甚至网络直播学术猫的手术情况。

幸运的是学术猫手术成功,现在正在逐步恢复中。相信不久后,它就会又出现在北大的课堂上。

北有学术猫,南有霸气狗。在南京大学,一只名不见经传的小狗,一夜成名,成了南大校园里人见人爱的“名狗”。它的成名史更离奇:就因为有一颗小虎牙龇在外边,南大学子给它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南大霸气狗”。

霸气狗实际上性格非常温和,甚至很怕猫。“霸气狗”不爱学习,喜欢在生活区闲逛。

作为一只“霸气狗”,还是要对得起“霸气”这个名号的,每当吃饭的时刻,霸气狗才显现出它的“霸气”。面对食堂里美食的诱惑,“霸气狗”出奇地淡定和优雅。同学们喂它肉吃,它不像其他狗一样猛扑过去,狼吞虎咽。而是慢悠悠地踱过去,仔细打量一番,嗅一嗅再慢慢地开始吃,而且还是有选择地吃。

除了最常见的流浪猫狗,有些大学的校园里还有些特别的朋友。兰州大学里有一群可爱的小松鼠,海南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有几只黑山羊,北京理工大学新校区的湖里住着一群神秘的黑天鹅……

在很多流浪动物保护者的眼中,对待动物的正确方式应该是领养而不是购买。因为只要大家购买宠物,一些人就会将动物养在繁殖场里大肆繁殖。越来越多的繁殖会造成越来越多的抛弃,就会有更多的小动物流落街头,风餐露宿。

对于流浪动物,许多人有着独特见解。在台湾,有一对很有名的作家姐妹――朱天文和朱天心,她们一直致力于流浪猫的保护。在朱天心的理解里,流浪猫在人间的命运,某种程度上就是弱势人群的命运。她觉得流浪动物保护对于社会其实是很重要的示范。比如说,在小学里,过了一个暑假,猫妈妈生了一窝小猫,那就可以想象出一个很生动的场景。老师说:“有一窝猫,怎么办?”校长说:“没关系,我来捉一捉。”他就把小猫给丢掉了。小孩就会得到一种生活教育――只要是对社会没贡献的,没有价值的,就可以被抛弃。如果他们受到这样的教育,将来很可能会一层层地向弱势群体下手。一想起来就会不寒而栗。

篇4

宜昌天问学校603

李承龙

猫和老鼠可是一对大冤家。从前有一个人,到甲宠物店买了一只猫,又在乙宠物店买了一只小白鼠。猫和小白鼠刚在一起就成了冤头,天天在那人家里大闹,搞的那人很头疼。

后来,那人又买了一只狗,狗在那人面前表现的很乖,但在背后总是欺负猫和小白鼠。而且偷吃东西又“说”是猫和小白鼠干的,弄的猫和小白鼠不敢出门,天天只能在窝里躲着。一天,小白鼠忍无可忍啦,看狗在睡觉,就偷偷去了猫的窝。猫刚见小白鼠就准备动爪,小白鼠就连连叫停,说“嘿!老猫,你怎么还对我动爪呀!狗这么欺‘人’太甚,你也不对他动动!“猫听了,立马放下了爪,叹了口气说“唉,我那敢对狗动,动了又是主人一顿骂!”说完,便摇了摇头。小白鼠精神饱满的说:“我这儿有一计,一定能反败为胜!”“真的?”猫半信半疑的问。小白鼠便把计划告诉了猫,还暂时成为了朋友。

第二天,猫和小白鼠趁主人睡觉,偷偷的开始行动了。

小白鼠找到了狗,对狗大骂:“大笨狗!来追我呀!”狗一见小白鼠骂它,就是一头怒火,追着小白鼠就跑。小白鼠先把狗引到餐厅,一个急转弯,狗就一头撞在餐桌上,把桌上的盘子、碗撞碎了。狗便恼怒了,又追着小白鼠赶。小白鼠有一个急转弯。狗又把台灯给撞倒。狗摇了摇脑袋,到处找小白鼠,可是只看到了猫。狗刚要冲过去,猫就从背后拿出一根骨头,扔到了冰箱里。狗见骨头可忘了形,直扑冰箱,在冰箱里啃起来。那主人听见了这么大的动静,连忙起床。狗见了主人的声音,就知道中计,可是已经晚了,就被主人赶出门外。

此后,猫和小白鼠又获得了主人的疼爱,成了一对最好的朋友。

篇5

关 键 词:榫卯结构 数字化仿真 有束腰凳

一、前言

传统榫卯工艺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1],在现代家具设计中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但是由于榫卯工艺结构复杂,在教学中此类物理教具制作困难,不能进行批量的机械化生产。并且内部榫卯结构不能通过物理教具直接观察到,学习者不能直观的理解其结构,这造成学习榫卯结构的过程非常困难[2]。针对榫卯工艺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此类问题,本文提出引入数字化设计中的新方法、新技术,将数字化仿真设计与榫卯工艺相结合,以“有束腰方凳”为例,进行虚拟仿真设计。利用仿真技术对榫卯结构进行数字化模型的构建,并利用虚拟装配技术对其进行装配和构建。这样避免了物理教具的批量制造,降低教学成本,提升了教学效率,为榫卯结构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通过仿真模拟技术对传统榫卯工艺进行研究及其数据库的建立。

二、数字化仿真构建方法

1、数字化仿真技术含义

数字化仿真技术是以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为基础,对产品的设计过程统一建模,在计算机上实现产品从设计、加工和装配、检验、整个生命周期的模拟和仿真。这样可以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模拟出产品及其性能和制造过程,以此来优化产品的设计质量和制造过程。与传统的工业设计相比,数字化设计技术在设计方法、设计过程、设计质量和效率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化工业设计将主要包括数字化建模,数字化装配,数字化评价,数字化制造,以及数字化信息交换等几方面。

2、数字化仿真设计流程

在现实家具榫卯工艺研究的方法是:把已有的家具进行拆解,对拆解后的榫卯结构进行测量、记录与学习。而在Pro/E系统中,学习研究榫卯结构的方法是:首先通过对榫卯家具进行拆解,并对其结构进行精细测量;然后通过数字化设计技术,并采用数字化样机来代替原来的物理原型,在数字状态下进行仿真分析,对原设计进行装配重组。这样不需要实物原型,就可以让更多的设计人员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地点在计算机上进行榫卯结构的学习和研究。

三、数字化仿真实例

首先是建模平台的选取,考虑到数据格式的通用性、三维模型建设的便捷性,以及数据管理方式的先进性,最终选用了软件Pro/E作为三维建模平台。对结构件和零件用软件Pro/E进行建模来更直观的展示传统结构,以此来系统阐述榫卯结构制图和模型制作的现代工艺流程。由于凳子是明清家具中最基本的单品,其结构也是桌、案、几等家具的本源。本文将具有榫卯结构的束腰凳进行拆解,并对拆解后的结构进行仿真模拟。

1、定义初步产品结构

在进行详细设计之前要对产品进行初步结构分析:首先采用自顶向下设计方法规划出束腰凳的整体造型结构关系,即产品结构包含了一系列的子装配件,以及它们所继承的设计意图。产品结构由各层次装配和元件清单组成,在定义设计意图时,有许多子装配是预先确定下来的:比如对本例束腰凳进行结构分析,可以看到本例凳子一共使用了攒边打槽装板、抱肩榫、格肩榫这三种榫卯装配结构。

2、数字化样机详细设计

在明确了设计意图并定义了“有束腰凳”产品基本结构和框架前提下,将围绕设计意图和基本框架展开零件和子装配的详细设计。首先是子装配件的确定,通过对基本框架的研究分析得出产品共分为三个子装配体:攒边打槽装板结构子装配体、抱肩榫结构子装配体、格肩榫子装配体。当子装配体确定下来,设计基准传递下去之后,可以进行单个的零件设计。

2.1凳面榫卯结构仿真

从拆解图二可以看出,凳面采用的是攒边打槽装板连接方式。我们将攒边打槽装板连接方式定义为子装配件,在子装配件下进行板心及边框的详细设计。趱边打槽装板的装配结构是首先将板心装纳在四根边框之中,然后将装板的边框装配起来[3]。这种装配结构的优点在于边框伸缩性不大,使得整个家具的结构不至由于面板的胀缩而受影响,起到了稳定坚实的作用。

趱边打槽装板装配结构定义完之后开始进行零部件的详细设计,由图四可以看出此装配零部件由凳面的带榫头的两根大边和两条带榫眼的抹头组成。这四根木框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根短而凿眼的叫“抹头”。经过以上分析,在Pro/E环境中建立这四根带有榫卯结构的木框零部件。

2.2腿足的抱肩榫结构仿真

从图三可以看出,凳面与腿足及其束腰采用的是抱肩榫连接方式,将抱肩榫连接方式定义为子装配件,抱肩榫是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首先通过测绘获得各种数据为基础,在获得详细的数据基础上,通过三维仿真建模技术,对抱肩榫结构进行子装配件的建立。之后在子装配件下进行牙条与腿足的详细设计。通过对三维仿真模型的拆解可以看出来,抱肩榫子装配件的详细结构是在腿足上挖出肩,将牙条插挂在上面来固定四方的框架。同时挂销进一步定位横材和竖材,将面受到的压力均匀传递到四足上,腿足上端的长短榫通过抹头的插接固定了承重面。

2.3.脚档的格肩榫模型仿真

通过下图对束腰凳的拆解可以看出,数字化模型中脚档与腿足的连接方式为格肩榫,将格肩榫装配方式定义为子装配体,然后分析其详细零部件。本实例束腰凳的腿足是方形竖材,此家具用的是大格肩榫结构,肩部为尖角,格肩部分和长方形的阳榫贴实在一起的,为不带夹皮的格肩榫,又叫“实肩”。详细零部件构成为:格肩榫榫头在中间,两边为榫肩,格肩部分和长方形的阳榫贴实在一起的,为不带夹皮的格肩榫,又叫“实肩”。 齐头碰在形式上有透榫。

3、数字化样机虚拟装配

假如在榫卯结构的物理教具装配演示过程中,需要将装配的各个零部件拿到装配现场进行装配[4]。而在Pro/E虚拟系统中,只需要在计算机屏幕上装配零部件,查看和分析零件的配合情况,这样可减少对物理样机的依赖。

具体的虚拟装配的方法是:首先是装配建模体系结构的建立,根据有束腰凳装配给定的功能要求和设计约束,先确定产品的大致组成和形状,确定各组成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和约束关系。然后再把束腰凳分解成若干个零部件,在总体装配关系的约束下,同步根据装配关系对这些零部件进行设计。

其次是装配体层次关系的定义,束腰凳的装配体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子装配体,子装配体又可分解成若干子装配体和各个零件。通常将零件、子装配体、装配体之间的这种层次关系直观地表示成装配树,树的根节点是装配体,子节点是组成装配体的各个零件,中间节点则是子装配体。装配树的的关系体现了实际形成装配体的装配顺序,同时也表达了装配体、子装配体及零件之间的父、子从属关系。图6是有束腰凳的仿真装配结果。

四、 结语

传统榫卯结构是我国宝贵的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明式家具榫卯结构工艺也是当今学习榫卯结构的难点,所以有必要对传统榫卯结构进行三维数字模型的仿真研究,使学习和掌握榫卯结构的过程更快捷。通过三维模型的仿真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套学习榫卯工艺的学习方法,为当今家具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促进了明式家具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本文为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 课题号:20112303

参考文献

[1] 胡中艳,曹阳.中国古代家具设计的继承与发展[J].包装工程,2009,30(1)158-160

[2] 杨静,余隋怀,杨刚俊.明式家具榫卯结构的参数化设计系统构建与应用[J].西北林业学院学报,2009,24(3):163-166

篇6

突然,看见一只肥肥胖胖的小老鼠,看得直流口水,于是它“噗”的一下跳了过去,刚想捉住老鼠,可是被小狗芝芝给拦住了,眼看就要得到的美餐,被别人放走了,愤怒地说:“芝芝,你干嘛抢我的美餐?”

芝芝说:“它是我的美餐!”

说:“它是我先看到的。”

芝芝骄傲说:“小老鼠还是我先抓到的呢。”

可不让了,大声说:“哼!我们来比一比,谁赢了,就让谁得到它。”

芝芝不服气的说:“比就比,谁怕谁啊!”

比赛开始了!第一场比赛项目是爬树。一下就蹦到了树上,得意洋洋地说:“芝芝,你上来啊。”芝芝用力的爬着,可怎么也爬不上去。

还在第一场比赛时,吓坏了的小老鼠就悄悄向后退了几步。

第二场比赛开始了,拿起它独一无二的法宝——爪子向芝芝打去,把芝芝打得鼻青脸肿,芝芝甩起飞毛腿把踢得“哇哇”大叫。

篇7

1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估体系等要素。

2离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教学系统应该具有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使整个系统有序、有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系统的目标。我们把实践教学体系按系统功能分成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子体系。目标体系是根据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的本教育方向的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起引导驱动作用。内容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训、实习.案例教学,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它在整个体系中起受动作用。管理体系是指组织管理,师资管理、制度管理和运行管理的总和,起调控作用。保障体系包括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实f基地建设等三个方面。

3离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目标体系的构建

(1)调整实践教学目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并将其分解为进出口业务处理能力,报关与报检业务处理能力,国际货代业务处理能力等三大能力,并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技术基础培养、核心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籍管理制度。同时。实践教学计划定制应与地方职业标准相融合,基于企业的用人要求、从业者素质和企业生产现代化的需求,确定适应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归纳学生需要的技术和操作能力。按照技术基础、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等设定多层次目标,并将调整后的实践教学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凋整培养计划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制定以实训为主体、理论课程依附于实践课程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要以职业标准为根本出发点,教学内容应围绕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展开,将学生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考核相结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就业的需要,调整基本素质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岗位能力拓展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利于缩短学生就业试用期,使学生适应市场需求。

3.2内容体系的构建

(1)依照职业岗位群的发展需要,构建和完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为了有效地发挥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核心作用。应以外贸职业岗位群的发展需要为依据,采用“三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全面素质。

(2)根据目标体系的要求,安排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第二学期:信息应用技术基础实训。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他们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奠定良好基础。第三学期:进出13业务综合实训及国际市场营销实训。通过进出13业务综合实训,对学生进行业务单证和业务技巧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加深对国际贸易的基本程序.重要单证的理解,掌握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基本技能。通过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学生在网络环境里扮演模拟市场营销项目中的各种角色,进行多种管理身份的互动式的实战性操作,加深对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熟悉市场营销全过程。

3.3管理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手段、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管理等。

(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学校应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全校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要加强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等实践教学文件资料和管理制度建设。

(2)健全实训中心和基地管理体制校级实训中心负责管理校级实训中心和综合性实验室工作,本专业实训中心和实验室具体管理工作由系部负责。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科研、培训任务的下达,由学校统一管理。校外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

(3)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广,要实现组织管理工作到位,与教学环节合理衔接,就必须建立起与之配套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

3.4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职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由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必要条件组成。它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是提高实训教学水平的保证。学校人事部门要按照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制定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安排和鼓励教师到外贸公司等企业参加实践,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学科学术研讨会,让教师最大程度的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推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建立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篇8

关键词:陕西省;对外贸易;竞争力

引言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对外贸易历史久远,古老的城市一直保持着对外开放的姿态。作为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无疑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的聚集点。如今陕西省对外贸易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12年陕西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47.99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陕西省的进出口总额自2003年到2012年不断刷新纪录,但从横向比较,进出口总额仅位于全国第24位,陕西省的外贸潜力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对外贸易实力较弱。

为了从宏观的角度把握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本文采用OECD(1994)、Lall(2000)的研究结果,将商品分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四类,分析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研究陕西省生产要素禀赋的特征和资源配置效率。

一、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一)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2012年进出口总额为1479854万美元,是2003年的5.32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41%。陕西省对外贸易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进出口总额在2008年呈现出明显的分割点,出现了短暂的停滞,2008年以后继续保持较好的势头。从出口角度看,2003年到2008年出口一直高速增长,2009年的出口额出现大幅下滑,2010年到2012年,出口反弹并持续回稳,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9.54%。由于出口额在2009年出现的大幅回落以及进口额的持续快速增长,2009年和2011年分别出现了短暂的贸易逆差。

(二)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从陕西省四类商品出口占陕西省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2009年以前,资源密集型产品占主要份额,2006年达到峰值,占据51.19%,其次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有的份额较少。2009年之后,出口商品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调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自2007年以来骤然萎缩,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截至2012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的份额达到40.51%,劳动密集型产品由最初的22.88%下降到13.88%。

图1 陕西省四类商品出口占陕西出口总额的比重(单位:%)

从进口结构看,2003年到2012年这10年间,技术密集型产品是陕西省进口最多的产品,2012年陕西省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高达69.03%,反映出陕西省对技术、设备的需求量之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始终是进口最少的种类,2012年仅占陕西省进出口总额的1.50%,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在近10年内占总进出口额的比重虽有波动,但整体上趋于稳定,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在2008和2009年急剧上升,2009年至今,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查阅陕西省主要的进口产品,主要包括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矿砂、矿渣及矿灰。

图2 陕西省四类商品进口占陕西进口总额的比重 单位:%

从2003年到2012年,陕西省对外贸易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至2006年,通过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换取外汇,进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出口创汇能力。第二阶段:2007年至2012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除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外,各类产品的进出口均呈现出下降趋势,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比重同时上升,这一特殊现象反映了陕西省“高技术化”的对外贸易策略,更加注重进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在这两个阶段中,陕西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整体处于下跌趋势,说明陕西省并没有依靠省内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来发展经济,而是更加关注从长远利益,通过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结论

通过对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进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陕西省对外贸易总额在近年来虽然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规模依然较小,不能称之为贸易大省。(2)通过对进出口产品进行分类,发现出口产品中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主角地位已被技术密集型产品取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不占优势,进出口份额始终较少;资本密集型产品从来都不是陕西省出口产品的主力,其近年来的进口比例较之前也有所下降。

本文仅仅是从非常宏观的角度讨论了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微观层面的贸易需求,这也是以后学者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郑展鹏.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及出口竞争优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7)

[2] 余道先,刘海云.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

篇9

关键词:贸易结构;出口商品;技术结构;贸易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

中图分类号:F752;F2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76-1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随着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的贸易结构和竞争力是否也相应优化或提升?部分学者,如樊纲等(2006)、傅朝阳和陈惺(2005)、杨汝岱和朱诗娥(2008)等研究认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很成功,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有学者,如胡国恒(2004)、姚洋和章林峰(2007)、平新乔(2007)、刘建丽(2009)等研究认为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严重依赖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并不高,因为中国目前的出口商品仍然是以附加值较低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整体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并没有获得太大提升;而且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出口商品,主要是跨国公司分散化生产和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的结果,并非由于中国本土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因此中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那么,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提升究竟有何影响呢?

本文试图用1995―2012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综合运用各类分析指标来系统考察1995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的演变。 本文研究思路是:首先,根据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对所有贸易商品进行分类,分析1995―2012年中国各类出口商品技术的结构变化;然后,根据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多种指标,综合分析中国商品贸易竞争力的演变;最后是结论与相关政策启示。

二、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分析

本文参照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进行分类,该体系在对不同产品生产的要素投入、规模经济、技术活动、学习效应、进入壁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将SITC三位数的200多种产品按照技术构成分为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低技术制成品(LT)、中技术制成品(MT)和高技术制成品(HT)等5大类;然后,再将初级产品以外的4类制成品细分为9类(见表1)。其中,RB和LT类产品通常技术水平较低,而MT和HT类产品技术水平较高。Lall的分类很清晰,可反映出口产品的技术构成,进而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演变。

根据表1的分类方法,本文计算出1995―2012年中国各类商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1995―2012年中国以制成品出口为主,初级产品(PP)出口所占比重很低且逐年下降,从1995年的10.24%降为2012年的3.17%。资源性制成品(包括RB1和RB2)的出口份额较低,近几年约占8%。低技术制成品中,LTI类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份额较大但迅速下降,从1995年的30.63%减为2012年的15.23%,下降了15.40个百分点;LT2类产品的出口份额较为稳定,在13.9%~16.5%之间波动。中技术制成品中,MT1和MT2的出口份额较低,加起来约8%;而MT3类产品(工程机械产品)所占份额较大且呈逐步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10.79%到2011年的16.35%,增加了6个多百分点。高技术制成品中,HT1类产品(电子电力产品)的出口份额不断增加,1995年为10.78%,2010年最高达31.61%,并从2002年起超过LT1在10类产品出口份额中占第一位;HT2产品所占比重较小,在2%~4%之间。

整体而言,1995年以来,中国初级产品(PP)、资源型制成品(RB)和低技术制成品(LT)的出口份额迅速下降;而与此同时,中高技术类产品(MT和HT),也就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发展很快,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不断优化。

三、贸易竞争力分析

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指标很多,本文选择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指标来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测量一国贸易出口额的绝对比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的出口贸易竞争能力和地位;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可较好地测度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应用广泛,但它无法反映商品的进口情况;易竞争力指数(TC)则综合考虑到了商品的进出口,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RCA指数的不足。一般的,RCA指数和TC指数较适合于分析产业间贸易,但如今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本文还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进行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目前文献研究贸易竞争力的常用指标(余道先等,2010;黄满盈等,2010;朱启荣,2013)。目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一国出口产品,尤其是高技术制成品中包含相当比例的进口中间投入,特别是在中国出口贸易占比很大的加工贸易更是“大进大出”。而国际市场占有率(MS)、RCA指数、TC指数等没有考虑出口产品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情况,因此我们借鉴杨汝岱和朱诗娥(2008)的做法,选择产业内贸易指数对贸易竞争力来进行辅助分析。例如,中国的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用国际市场占有率、RCA指数和TC指数来衡量具有很强竞争力,但结合我国该产业很高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知,事实上中国只是承接了这类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技术密集的生产阶段,如研发、设计、中间产品生产等仍保留在发达国家,关键的零部件和技术高度依靠进口,并不真正具有竞争力(Srholec, 2007;文东伟 等,2010)。 。这4个指标可从宏观上有效反映中国商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1.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MS )是指一国或地区某种产品出口额占该产品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MSij=XijXwj

其中,MSij是指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和Xwj分别表示i国和全世界j产品的出口额。表3列出了中国1995―2012年各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由表3可知,1995年以来,我国除PP类产品(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外,其他9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呈上升趋势。其中,LT1类产品(服装纺织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且上升很快,从1995年的12.20%上升到2012年的34.96%,增加了22.76个百分点。其次,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上升很快,1995年仅为2.20%,2012年上升到27.04%,增加了约25个百分点,国际市场占有率仅次于LT1类产品,居第二位。此外,LT2和MT3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上升较快,1995―2012年分别增加了13.75%和11.86%。而RB1、RB2、MT1、MT2和HT2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相对较小,低于10%,其上升幅度也相对较小。

总之,中国在保持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传统竞争优势的同时,中高技术水平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得到优化。低技术制成品出口仍以服装纺织产品、玩具、塑料制品等为主,国际竞争优势很强,且结构有所优化,不再过度集中于服装纺织产品。同时,某些中高技术水平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MT3和HT2)的出口在此期间获得突破性发展,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很快,这说明中国整体出口竞争力在不断上升。

2.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比较优势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RCA)是指一国相对于另一国所表现出来的出口比较优势,为该国某种商品的出口比重与所比较国家该商品出口比重的比值。若某产业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我们可用RCA指数来衡量一国该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出口商品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显示比较优势,因此计算公式为:

RCAij = Xij /Xit Xwj /Xwt

其中,RCAij 表示i国j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Xij和Xit分别表示i国j产品出口额和所有产品出口总额,Xwj和Xwt分别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额和所有产品出口总额。一般的,若RCA > 1,则认为一国在某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若RCA < 1,则认为该国没有比较优势。RCA 指数值越大,说明竞争优势越大。

表4是中国10大类出口商品的RCA指数。1995年以来,中国的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的RCA指数一直大于1,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尤其是LT1类产品(服装纺织产品)的竞争优势最为突出,其RCA指数大于3。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和MT3类中技术制成品(工程机械产品)的RCA指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在1998年和2005年进入大于1的区间,竞争力由弱变强,尤其是HT1类产品的竞争优势上升更快。而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1和RB2)、MT1和MT2类中技术制成品、HT2类高技术制成品的RCA指数均小于1,处于竞争劣势状态。

3.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指数,是一国某产业净出口额与总贸易额的比重,可反映出该产业由引进到发展成熟再到向外出口的不同阶段。其计算公式为:

TCij=Xij-MijXij+Mij

其中,Xij和Mij分别为j国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C指数处于-1与1之间,-1表示该产业处于完全引进阶段,出口为0;1表示该产业已发展成熟,不断向国外出口产品,进口为0。TC指数小于0,表明该产业进口大于出口,国际竞争力较弱;TC指数大于0,则表明该产业出口大于进口,国际竞争力较强。

表5是中国10大类出口商品的TC指数。1995―2012年,中国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1和RB2)、中等技术制成品(MT1、MT2和MT3)和HT2类高技术制成品的TC指数在大部分年份小于0,进口大于出口,国际竞争力较弱;但其中的MT3中技术制成品(工程机械产品)的TC指数不断上升,从2005年开始由负转正,表现出较强国际竞争力。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的TC指数一直大于0,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的TC指数在大部分年份为正,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4.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进出口同一产业产品的现象,产业内贸易程度是指一国生产的某种产品中进口中间品所占的价值比重如果要精确地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需要知道每种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品构成,并计算所有中间投入品中进口部分的比重。但现实中,只有在投入产出表中才可能区分出中间投入品的详细来源,而投入产出表对商品的分类非常粗略,远远不能够满足对外贸结构进行分析的需要。因此,在衡量一国产业内贸易程度时,一般采用比较简单的处理方法,对进口商品不区分作为中间投入的部分和最终消费的部分,均作为中间投入品计算(杨汝岱 等,2008)。 。目前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权威的指标是Grubel 和Lloyld(1975)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IITi=1-Xi-MiXi+Mi

其中,IITi表示第i 类产品在一定时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分别为第i 类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IIT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若IIT小于0.5,则表明该产业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比较优势是该产业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可用RCA指数作为基本的竞争力分析方法;若IIT大于0.5,则表明该产业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已不适合用来解释该产业的贸易形式,需要运用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异质性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根据表6的数据,1995―2012年,10类产品中有7类产品(RB1、RB2、MT1、MT2、MT3、HT1和HT2)的IIT指数一直大于0.5,说明资源性制成品、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而初级产品(PP)和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的IIT指数在大部分年份小于0.5,贸易格局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其中, LT1(纺织服装类低技术产品)的IIT指数一直小于0.5,且逐年下降,产业间贸易特征最为明显;LT2(陶瓷、金属铸件、家具、珠宝、玩具、塑料制品等低技术产品)的IIT指数逐步下降,一开始大于0.5,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从2006年开始降到0.5以下,贸易格局转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而初级产品(PP)的IIT指数也快速下降,1995―2006年大于0.5,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从2007年开始降到0.5以下,产业间贸易特征越来越突出。

总之,IIT指数分析表明,中国低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其对外贸易的出口单向性表现突出。事实上,纺织、服装、鞋靴、陶瓷、玩具、塑料制品等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成品长期以来都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低技术制成品的生产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禀赋,产品生产过程无需太高的技术水平和团队协作,可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来对其国际分工进行解释。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制成品,其生产与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存在很大差异,规模经济、不完全市场竞争和产品差异化等是这些产业国际分工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现代国际贸易体系中,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产品内分工越来越明显,一种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或生产环节由不同企业甚至不同国家或地区生产,这种生产模式使得中高技术制成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此外,IIT指数还显示中国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其对外贸易的进口单向性逐渐明显;RB2类资源性制成品的IIT指数虽然在0.5以上,但也是逐年下降,产业内贸易特征逐渐减弱,对进口贸易的依赖逐渐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是高能耗粗放式增长,从而造成了对能源、土地的大量消耗,需要大量进口能源和粮食。

5.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前文分别根据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指标对中国10大类商品的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但不同竞争力指标的含义和侧重点存在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把这几个指标综合起来,对中国商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具体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综合来看,中国在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其国际市场占有率最大,RCA指数大于1,TC指数大于0,贸易格局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对外贸易的出口单向性表现很突出。事实上,纺织服装、鞋靴、陶瓷、玩具、塑料制品等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出口商品的主体,这与中国目前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状况相符合。

中国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和MT3类中技术制成品(工程机械产品)的竞争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快速上升,RCA指数和TC指数均显示由劣势转为优势,但IIT指数均小于0.5,其贸易格局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说明中国1995年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不可盲目乐观。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制成品的生产模式与低技术制成品存在很大差异,其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或生产流程往往分散在不同企业乃至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因此产业内贸易特征突出。中国之所以在HT1类和MT3类产品方面逐渐拥有竞争优势,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承接了这些中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因为相比于其他中高技术制成品,HT1类和的MT3类产品的生产链中低技术部分的生产能力比较容易实现国际转移(Lall,2000)。

此外,中国在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1和RB2)、MT1和MT2类中技术制成品以及HT2类高技术制成品方面竞争力较弱,其国际市场占有率较小,RCA指数小于1,TC指数小于0,进口明显大于出口,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分析表明:1995―2012年,中国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得到优化,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取得突破性发展,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基本成功;纯粹依赖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规模已很小,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制成品出口不断增加,保持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制成品也有所突破,HT2和MT3类产品的发展态势良好,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我国商品贸易的竞争力仍主要来自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人口众多,廉价劳动力仍是最大的比较优势,这决定了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出口的主导产业。今后我们的产业发展政策应注意差异性,在发展传统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还需在某些中高技术产业重点突破,以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

第二,出口商品的产业集中程度过高,主要集中于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中高技术制成品,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出口商品基本集中于工程机械和电子电力产品(HT2和MT3)。出口产业过度集中并不利于整体产业结构升级,而且中国之所以在HT1类和的MT3类产品方面拥有竞争力,主要在于承接了这些中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大力促进各类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努力抢占其价值链的高端。

第三,进出口贸易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资企业主导,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可能并没有表面上看的那么成功。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使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8):70-80.

傅朝阳,陈煜.2006.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J].经济学季刊(2):579-590.

胡国恒.2004.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部门的二元结构[J].国际商务(3):51-55.

黄满盈,邓晓虹.2010.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5):75-90.

刘建丽.2009.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竞争力变动与贸易政策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12-17.

平新乔.2007.市场换来了技术吗? [J].国际经济评论(5):33-36.

文东伟,冼国明.2010.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J].经济学(季刊),9(2):468-494.

姚洋,章林峰.2007.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分析[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 C2007012.

杨汝岱,朱诗娥.2008.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财贸经济(2):112-120.

余道先,刘海云.2010.中国生产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49-57.

篇10

关键词:技术进步模式;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

一、技术进步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依据

(一)关于技术进步理论在服务贸易结构领域适用性的理论综述

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及由其所决定的贸易结构主要取决于要素存量与技术水平,因此,比较优势的演进与贸易结构的转换主要取决于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相应地,在服务贸易结构方面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展开的,如deardorff(1985)着重强调了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对服务贸易模式起决定作用;二是基于技术差异的比较优势展开的,如Jones(1990)认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会导致服务价格的差异,Sagri(1989)认为国家间存在技术差异,并且技术转移日益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他还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技术差异和熟练劳动是各国金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与要素仍是决定服务生产中比较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同时也意味着国际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是具有合理性的。

(二)技术进步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

1、直接作用

俗话说,“贸易是流,产业是源”,一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正是其服务产业结构合理的外在体现,因此,技术进步促进服务产业结构优化是一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的直接动力。技术进步对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作用在于技术进步使服务领域的许多“非贸易品”转变为“可贸易”,技术进步对服务产业结构变动的直接作用就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促进了许多现代服务领域的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不仅能够衍生出一些新兴服务部门,推动其他行业生产率的提高,还能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结果是在服务出口中,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变强,技术进步衍生出来的一些新兴服务业不断丰富服务出口的品种,随着一国现代服务出口的快速增长,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自然就比原先优化了。

2、间接作用

技术进步对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还通过以下间接方式产生作用:一是刺激服务业需求结构。需求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需求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之前,必须先有某项技术突破或更新。以美容业为例,美容技术的迅速变革降低了价格,提高了美容质量,从而刺激了需求的增长,对美容服务的需求的增长刺激了技术变革,扩大了平均的交易规模和减少了美容师的空闲时间,从而提高了生产率,进而增进了美容业的产出增长。二是影响就业结构,当技术进步对某一服务部门产生作用之时,一个很迫切的需要便是提高该部门工作人员的知识技术含量。当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进入一国服务行业的时候,该国的现代服务业水平就会得到提升,服务出口结构就会趋于优化。三是影响区域结构。在一些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客观上也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地区往往是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同时得到发展,我国的上海就是一个例证。

综上所述,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是混合的、交融的,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往往是技术进步所发生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互动的结果。

二、两种技术进步模式对不同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与条件

(一)影响

一般来说,技术进步水平提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技术模仿与技术创新。技术模仿包含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两部分内容,它具有低投入、低风险、市场适应性强的特点,因此,成功的模仿降低了创新的风险进而降低了创新的价格。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点,技术创新是在技术自身发展中实现了重大突破。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品质的新兴服务产品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故技术创新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力最大。我国学者张明星等人认为一国技术进步水平的大小取决于技术模仿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和,只是发达国家更倾向于技术创新,而欠发达国家更倾向于技术模仿。

(二)条件

创新和模仿都是有条件的,都需要本国拥有相应存量的人力资本水平,都需要知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的配套。我国学者杨俊等人认为,对发达国家技术的吸收、转移与模仿,需要后进国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本基础,当一国人力资本水平达到模仿的“门槛”后,才能实现对先进技术的有效模仿。各国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制于低的人力资本水平,并未能完成对先进技术的有效模仿,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相对于技术模仿,技术创新不仅对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要求更高,而且它需要一国同时具备充分的制度环境、创新环境等宏微观因素的前提下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于服务业来说,一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总是与其新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紧密相关,而现代服务业的生产对人力资本要素的要求比其他行业要求更高,因此,一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更高。

三、技术进步模式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性分析――对美国与印度的数据比较

(一)指标选择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可知,技术进步对一国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特别是出口结构变动有重大影响,而且不同技术进步模式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条件是不同的。因此,本文选择当前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有代表的两个国家――美国与印度,来分析不同技术进步模式对这两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由于现代服务产品多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产品,故笔者利用UNCTAD官方数据库将两国其他服务出口扣除政府服务与建筑服务这两类传统服务产品之外的其余七类服务出口占比近似地作为两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代表。其值越高,表示该国服务贸易出口优化升级越明显。

在自变量指标选择方面,作为人力资本代表的大学生入学率虽是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但由于技术创新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同时技术模仿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模仿者的模仿能力,一般来说,模仿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模仿能力越强,故本人参考我国学者申朴、张燕等人的处理方法,用大学生入学率代表以技术模仿为主的考察变量。而创新技术只为创新者所拥有,是受专利权保护的,故可用专利申请数来代表以技术创新为主的考察变量。

(二)对美国与印度的实证分析

利用上述指标,本文以两国新兴服务占比作为因变量Y11,以自变量X11、X12、X13分别代表一国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大学生入学率、专利申请数,分别对两国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1、相关分析

根据表1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两个样本国家有关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由表2中相关系数排序可知,在影响印、美两国指标Y11的三个变量中,印度的指标Y11与其大学生入学率(X12)相关系数最大,美国的指标Y11与其专利申请数相关系数最大。

这说明技术进步对两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方式是不同的。

2、回归分析

(1)对美国的回归结果及分析(见表3):

根据表3,从三个回归方程判定系数、调整后的判定系数、F值及其相伴概率等思路没有问题。但从各变量的系数及t值、P值来看,美国的专利申请数X13对Y11的影响在三个变量中最为显著,变量X11在方程一中因P值高达0.2642被淘汰,方程二自变量X12的系数为负,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一直高达80%大学生入学率(远超过世界25%左右水平)存在波动特点而影响了方程回归结果,其实,根据申朴对美国分时段回归结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力资本积累对美国服务总出口增长的贡献最大。因此,本人据此推断美国高存量的人力资本已转化为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对美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产生重要的作用,美国的服务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模式。

(2)对印度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根据表4,方程一回归结果中指标X12对因变量的影响在三个自变量中最为显著,该变量的T值大于2,显示出较强的显著性,且X12系数达6.453810,表明印度大学生入学率每增加1%,就可带动新兴服务产品出口占比增加6.45%,而其他两个变量X11与X13的T值及P值均没有通过检验。这说明人力资本是提升印度服务出口结构的主导力量,印度的服务业技术进步应当是以技术模仿为主。

四、结论及启示

美国与印度的服务业技术进步模式的分析表明:基于技术差异的比较优势在服务贸易结构变动领域具有适用性。在一定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下,一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变化不是依靠单纯的简单劳动力投入来推动的,而是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的,印美两国由于人力资本存量都较高,故所考察的服务业人数这一指标对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同时,一国服务业技术进步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还是以技术模仿为主,取决于一国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制度环境的总体情况。美国是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国内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居于世界前列,而且美国的创新机制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方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故美国的服务业技术进步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而印度是个发展中国家,其国内的物质资本还很短缺,国内创新机制还不够建全,因此,相对于美国,印度的服务业仍更倾向于技术模仿,但印度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已为印度服务业技术创新创造有利条件。以上两国的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理论上的推断。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相比于一些总体的、人均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水平都较低的不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应当是以技术模式为主,同时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加大力度在自主创新上。此外,我们还应当不断积累人力资本以提高我国的服务业技术模仿能力。

参考文献:

1、申朴.技术变迁、要素积素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研究[D].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4.

2、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张明星,孙跃,朱敏.技术模仿、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模型和经济增长[J].当代经济科学,2006(5).

4、杨俊,李晓羽,杨尘.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自主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5).

5、陈燕清.技术进步促进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