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范文

时间:2023-03-20 10:0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

篇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 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识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 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 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 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 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 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是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 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 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 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 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忧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 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 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 人格和谐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 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 体。

7、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综合。一个人智力低下的话,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一般而言我们可参照上述标准检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则要求助于临床心理学家的测查与诊断,不能随意给自己和他人胡乱下结论。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5)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6)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能客观了解他人;

(3)关心他人的要求;

(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

(5)积极地沟通;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

(3)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

(6)具有自制力。

看过“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的人还看了: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哪些

2.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3.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

4.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篇2

一.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是不同的。比如入学的适应问题,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等。

1.社会适应问题。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进入大学,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差距,如学校、专业、学习、人际关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所有这些情况都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适应问题,出现矛盾、困惑的心理。

2.发展方向问题。中国的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考大学成为生活、学习的唯一目标,但一旦考上了大学,特别是自己不理想的学校,就变的苦闷,找不到发展目标。

3.就业压力问题。目前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

二.解决问题的举措

1.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心理氛围。严肃活泼、松弛有度的作息安排,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业余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都可以成为一种心理背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情趣和色彩。反之,呆板的生活节奏,沉闷、压抑的校园氛围,则很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2.进行正面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

首先,新生入校时,向学生介绍本院、本专业的现有状况,发展前景,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了解、热爱所学的专业。其次,为学生安排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如生活学习经验交流会,使学生逐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方式和特点。第三,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活动内容应包括:自信心训练、语言表达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情绪控制训练、潜能拓展训练等等,促进大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第四,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人生走的每一步,勇于面对问题,面对成长中的困惑。做到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理性地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以实现大学生们的人生理想。

3.引导大学生充实自我,积极规划好个人的职业大体方向。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兴趣和职业的困惑;二是如何参与与适应社会。究其原因,也是两个方面: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会。大学的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自我与社会。首先,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包括:准确评价个人的特点,认识自身的价值,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将个人与事业相联系等等,这样给自己一个人生的定位。其次,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多引导学生学习社会这本书,引导学生定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了解这个职业的各种要求,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以及离这个目标的距离。个人自我的完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多与社会接触。这样,从一开始,就为踏入社会,进入职业领域做准备,也避免了平时的盲目困惑、毕业时的盲目应对。

今天的大学生是明天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失成败。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历史的重任,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吕建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当前,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效率较高;他们有较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对未来满怀憧憬;他们有较健全的意志,不怕困难,果断、顽强,有自制力;他们人格完整统一,敢于竞争,努力向上,积极进取;他们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广泛;他们对社会现状有较客观的认识,善于进行自我调节。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据不少学校的调查统计表明: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2002年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显示:我国大学生中16.0%至25.4%的人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其中因为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已经占到因病退学的总人数的64.4%。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此外,专家估计中国近年来每年至少有100名大学生轻生,而且这个数字呈上升趋势。我们应该意识到,随着当今中国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正在不断地增加,这无疑对学生本人、家庭、学校教育和国家建设等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任何心理问题都有其诱发的原因,那么,诱发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因素有哪些呢?我认为可以分为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外界因素主要有社会历史、学校、家庭三个方面,个体自身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心理品质。外在因素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者:

1.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是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时期很长的国家,封建大一统思想和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的小农经济,形成了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民族性格,对个性心理少有关爱和研究。这种“内向型”性格,有其优点,但也极易诱发心理疾患,并且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心理疏导。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激起大学生心灵的“振荡”,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西方文明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很大的冲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得大学生们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感到彷徨,在拼命拿各种证书的同时,却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命运。人们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久而久之,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诱因。

2.家庭原因。事实证明,父母感情和谐、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有的大学生父母婚姻的不幸,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的生活溺爱、包办过多,但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又过高,这样,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内疚的心理,唯恐考试成绩不好、不能升学而无颜面对父母。

3.学校原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教育的力度不够。多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以“学科本位”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其实质就是专业教育的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大学生多是秀才,少有人才,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却不太健康,意志品质脆弱,很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4.个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初入大学校门,课程及学习方法等较高中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不断升高,生活上习惯的不适应,比如南方和北方的生活习惯、方式改变比较大。许多学生不但没有从高中应试教育走出的放松感,反而觉得学习压力加重,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因此而导致心理障碍。

(2)环境不适。很多学生都是只身在外地读书,而且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庭。曾经受家长溺爱的学生,缺乏生活的实际能力和技巧,导致无法适应新环境,不善于和同学、老师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交往。环境的变化,在角色转换与适应中,产生一些障碍。许多学生都会由此而感到环境生疏,人际关系淡漠,一些学生会因此而产生孤独、焦虑、自闭,严重者甚至产生自杀倾向等问题。

(3)情感困惑。当今大学生拥有激情和活力,殷切的希望和异性展开交际交流,并且急于在这种交往中表现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然而一旦受挫,如果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内心情绪,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自杀。

(4)缺乏疏导。我国部分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门诊或诊所,有的只是摆设。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够及时被发现,也不能及时接受心理辅导,部分学生的心理疾患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行为方面的问题。许多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因为参与咨询的教师生理、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尚欠缺,所以难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处方;二是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以致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太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避免

1.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当水平的理想。一个人如果有正确的人生观,就会有豁达的胸怀和健康的心理。要教育学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乐观开朗的情绪有益人的身心健康,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及时找人倾诉,不可闷在心里;要教育学生降低期望值,帮助学生树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大学生往往自视较高,期望值越高,一旦目标达不到,失望也越大,很多烦恼是由于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期望值太高造成的。因此,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少了很多烦恼。

2.参与体育运动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尤其是从事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在运动中体验到心理安慰和满足。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亲近感,使人的社会交往需求得到满足。运动还可丰富业余生活,减轻由于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体育运动给人带来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毅力,开朗乐观的性格,培养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运动后能减轻和消除神经紧张,比如太极拳、健身操等运动项目被证明是治疗抑郁症、神经衰弱的有效手段。

3.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调查研究。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比如:新生入学时,可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矫正和治疗。另外,还必须从国际国内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注意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重大影响)、高校周边环境以及高校教育自身等视角出发广泛调查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大学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应在高校建立常设的心理咨询和医疗机构,给学生以安全感、信任感,疏导学生内心的痛苦和烦恼,把积聚的负面心理能量释放掉,以缓解心理压力。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5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全社会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学生身上,作为中国现今最新成长起来的青年群体,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落在他们的肩上。笔者通过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迅速发展,大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积极健康的状态要时时保持。对于学生来说,在中学及中学以前的教育中,升学和学习的压力,迫使他们的生活过分依赖于家庭,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平衡,使他们进入社会后很容易产生很多不适感、彷徨感和失落感。

从整体上来讲,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育是正常的,但也有一些小事因为自身性格中存在的弱点,心理发育并不健康,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他们难以应对外界环境,形成强烈的心理冲突,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当今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怎样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 影响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因素

2.1 客观因素

2.1.1 社会因素

信息时代的到来丰富了传媒方式,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面对众多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那些崇尚科学但又欠缺辨证思维的学生会陷入紧张、困惑、混乱的状态,如此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将给他们的心理素质带来不良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引入,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他们进入到更高的教育学府后,发现自己原来的优势已不复存在或者在更加激烈竞争中遭受挫折、失败,就会产生紧张、焦躁的情绪,从而对竞争产生抵抗心理。同时,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也会因为市场价值观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而扭曲,产生过分崇拜金钱、个人主义强化、淡漠人际关系的心理。

2.1.2 学校因素

进入大学,大学生心理也会因为环境、角色的变化也会引起不适应。从依赖性到独立性的转变,导致大学生们对新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取代了原来被父母呵护备至的生活,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产生诸多不适应。

2.1.3 家庭因素

在高考的牵制下,学校和家长往往忽略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一味侧重于智力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因受到传统观念与文化程度不一的影响,经常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家长制教育手段,导致学生形成敏感多疑、孤立自傲、抑郁焦虑、自卑怯懦等一些不健康的品质;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言听计从”,非常容易让孩子形成懒惰、任性、唯我独尊、意志薄弱、惧怕挫折等不良品质。

2.2 主观因素

2.2.1 性格因素

俗话说性格决定于命运,所有的智慧、财富、成就和幸福都始于良好的性格。有些大学生有乐观开朗的性格,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所遇到困难和挫折,有着抗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他们将挫折看成是自我锻炼的好机会,挫折可以使自己吃一堑长一智,只有通过了小的挫折才会迎来自信与成功。而另外一些大学生则相对比较内向、悲观,总认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垂头丧气,对前途失去信心,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和他人沟通,如此下去必然会造成许多心理障碍。

2.2.2 不同价值取向因素

学生既定的人生目标以及追求,对引导其整个人生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增强。然而现实的社会环境复杂多样,一些负面价值观通过各种渠道使大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观点。再加上学生对不良思想的抵抗能力较弱,思想意识容易被淡化,价值取向随之也会产生偏差。

2.2.3 自我认知因素

学生终将步入到成年人的行列,由于年龄的增长使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发生了飞跃式改变。但他们对自我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对自我的认知能力易受外界事物影响,很容易片面化、理想化。这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只看到自己的长处,有时会显得十分傲慢,自以为是,看不起他人,只相信自己的判断遇事,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妄自菲薄,对自己没有信心。

3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3.1 培养大学生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是掌握一定的文化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中学与大学的学习方法和内容有着很大区别,因此,进入大学校门要首先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快速掌握学习要领,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习社会知识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复合型、多方位的人才。

3.2 正确认识自己

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良好正确的定位和认知,社会称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可大学生不能以此自居,自傲自大,不虚心学习,高估自己。同时,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不应贬低自己,而应该把“自尊、自强、自信、自立、自制、自爱”作为自我认知的标准,把“真诚、理解、信任、体贴、热情、友善、幽默”等当代学生须具备的正常心理作为自我完善的标准,并以此来客观地认识自我。

3.3 要具备坚定的意志品质,敢于直面各种困难

时刻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提高心理素质,直面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并主动适应和战胜它。这就要求大学生一要加强对自身素质的修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二要学会控制并适时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三要坚定意志品质,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学生要成才,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意志品质,做一个拥有坚强意志的人。

3.4 要有健康积极的情绪,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学校中出现的任何矛盾与社会相比,都算不上什么大的、不可解决的矛盾,因此,作为一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抑制消极不健康的情绪。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参加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听取心理素质的教育报告,学习心理学知识,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4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只有先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才能成为可能。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上就不能持久。因此,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必不可少。当代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电脑广泛使用,对人脑记忆知识的要求降低,但社会对知识创新的能力要求逐渐提高,并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认知能力;社会和环境变化的加快,又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复杂的人际关系,还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竞争力加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

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是成为国家优秀人才的基奠,国家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关系到学校能否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并且也是中华民族能否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的成长问题成了高等教育在教学中的关切点。大学生有积极情绪对大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重要的影响,通过不断地激发人自身的优秀品质从而让学生能够顾获得更好的生活和投入到学习中来。本文就对积极情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进行分析探究,并给予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积极情绪;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积极情绪和大学生心理的关系

积极情绪是指积极的心理态度或者状态,它是一个人对待自身、他人或者事物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是一种良好的建设性的心理状态。拥有积极情绪在面对工作、面对学习、困难和挫折时,都会从正面的角度去想,从积极的一面去想,从可能成功的一面去想,积极采取行动,努力去做。积极的心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用阳光向上的心去把生活中的一切当作一种享受的过程,这就是积极情绪。随着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不断发展,情绪发展与学生的健康心理息息相关,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作用。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避免学生出现消极情绪等违背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在庞大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在增加,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在日益严重,这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情绪上都造成影响。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上,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推动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

二、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作用

(一)积极情绪对大学生的智力开发有积极作用。积极心理能够让学生在面临工作和学习上的困难时,能够积极去应对各种困难,这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了潜力开发的作用。大学生属于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群体,刚刚走出高中校园,对大学里一切的新鲜事物和环境都会有新奇感,要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来到大学校园喜欢校园的氛围,喜欢校园的环境,增强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能够让学生习惯在大学的生活,增强其智力的开发,以一名大学生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

(二)积极情绪能够帮助大学生战胜负面情绪。大学生身处大学校园,就要懂得在大学里的为人处世,要处理好工作和学习上的各种关系,要处理好在交往中的人际关系,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脚步不断加快,大学生学习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身上肩负着家长们对孩子的期待,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要求,学生工作给予学生的各种压力,在这些压力不断聚集的过程中,就会使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就会阻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学习工作等方面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工作。与消极情绪相对的就是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就是指积极向上的状态,它能够帮助大学生走出消极情绪的阴影,帮助学生战胜负面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积极情绪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满足感。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不定性可能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可能和各种各样的挑战,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有着不同于之前的挑战。让大学生用积极的情绪来面对未来未知的不同挑战,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所带来的困难,让学生能够在积极情绪的引导下,以正确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周围的环境和各种突发状况的发展。以积极情绪来适应提高学生的满足感,学生以积极的情绪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适应周围的环境,他的满足感也就会随之上升。

三、发挥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促进作用的途径

(一)丰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不能仅仅在心理课的教育上,这种专业心理课的教学形式不能够满足学生拥有积极的情绪。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情绪和学生身心健康结合起来。可以通过其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潜移默化灌输积极情绪对学生自身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叙述名人的故事熏陶学生对积极情绪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其他专业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发挥教师情绪感染作用。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对象。但是在积极情绪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积极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主动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发挥教师在教学中情绪感染的作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一是教师在和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要适当调节学生的负面情绪,纠正学生在某一事件上的不正确的想法,掌握方法时时刻刻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情绪;二是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为学生树立起优秀的带头作用,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要保持高昂的情绪,为学生树立积极情绪奠定基础;三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的谈话要互相平等,用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学生,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逐渐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解决在心理上的问题。大学生在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积极情绪对成长的重要性,他们会以一种偏见的视角走进心理健康的谈话,这是教师和学生间沟通的阻碍,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学生,要有积极活泼,富有感染力的姿态来接纳学生,亲近学生来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社会殊群体,虽然已成年但没有迈入社会,虽然生理已经成熟,但心理还需要完善。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态度欠缺,不能准确客观认识自己,身处于矛盾的状态,最终导致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工作不积极。因此,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带头的作用,丰富教学课堂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认识到积极情绪对自身的积极情绪的影响,从而纠正学生的负面情绪,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健康度过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罗晴.新形势下引入心理咨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出国与就业,2010,20

[2]李旭冉.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

篇6

关键词:心理和谐 测量工具 影响因素 促进途径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大学生群体是大学校园的主体,其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基本内容;心理和谐是个体的美好追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

1、心理和谐的内涵

科学地辨析心理和谐的内涵,是心理和谐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国内不同的学者对心理和谐有着不同的界定。中科院心理和谐研究项目组认为“心理和谐是个体处理自我、家庭、人际和社会问题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总体感受”。林崇德认为心理和谐是以自我和谐为基础的,心理和谐的人应该要做到了解自我、信任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以及满足自我。俞国良认为,心理和谐是相对的,它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和内容之间,或者各部分与整体之间保持动态的均衡、完整、协调一致的自在轻松状态,即认知、情绪、情感一致和人格的完整及行为的协调,同时还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有效沟通,较少有内部或外部冲突。王登峰、黄希庭指出心理和谐是指个体对自己各个方面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之间的和谐,主要包括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三个方面。

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心理和谐的理解各有侧重点,但是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心理和谐是人的一种美好心理状态,有着和谐心理的人内心平衡自然、乐观愉悦、协调统一。在处理事情时冷静、适度、乐观,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在与人交往上默契、融洽,坦诚交友,宽容待人;在生活中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欣赏美好事物,敢于承认现实,从而能够祥和地生活和接受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2、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心理和谐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因素以及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途径等,现对这些方面进行一一概述。

2.1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资料来看,目前心理和谐的研究中,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实证研究居多。研究者们分别从专业、民族、经济地位等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状况。如,姚本先,曹光法(2008)以师范类大学生为对象,采用《自我和谐量表》研究了师范类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曹月如(2010)则从民族差异的角度,研究了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与心理和谐的关系。程芳云(2010)以农村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和谐的自我调适策略进行了探析。也有研究大学生整体心理和谐状况的,如刘俊英(2010)以《自我和谐量表》为测量工具,分析了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特点。

研究方法和工具方面,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研究,多是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中以后者为主。与之相关的测量工具有Zhan和Shen的自我一致性量表。国内有中科院心理和谐研究项目组编制的“国民心理和谐状态问卷”,共分为4个分量表:自我状态、家庭氛围、人际关系、社会态度。此外,还有王登峰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是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测量自我和谐的工具。国内也有研究者借用或修订已有的其他心理量表来测量个体的心理和谐。如,石国兴认为,自我和谐和幸福感是心理和谐的重要体现和指标,所以在研究中他采用“自我和谐量表”(王登峰)和“幸福感指数量表”(Campbell)来测量个体心理和谐状况,但这两个量表是否能作为心理和谐得有效测量工具,尚需进一步探讨。迄今为止,未见国内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和谐的专门的测量工具。刘婷,秦琴和张进辅(2010)通过文献综述、开放式调查、专家咨询等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和谐维度结构的理论构想, 以此为基础自编了大学生心理和谐问卷,构建出包括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人际和谐与自然和谐四个二阶因素,以及积极性、适当性、敏锐性、认同性、和睦性、融洽性、亲近性和相融性八个一阶因素的心理和谐维度结构,逻辑结构较为合理,内容也较能真实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和谐程度, 是测量大学生心理和谐的较具针对性的工具。

2.2 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因素

如今,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了心理的不和谐。究其原因,可以分为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和个人的等等。丁小宇,蔡普民(2008)指出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原因有:社会原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急剧变革造成的冲击以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学校因素(学校的评先评优制度给学生造成的压力,学校的消极氛围等)、个人原因(个人的成长经历、情感问题和个性特征等)。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因素都能造成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心理失衡。除了这些因素外,董树理(2010)指出家庭原因(家庭的经济地位、父母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也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向楠(2009)指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滞后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原因之一。这些原因对构建和谐校园提出了种种挑战,针对这些原因,高校的教育者、专家、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2.3 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

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个体等方面,因而应该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心理教育资源,促使个体发挥主动性,提高心理和谐程度。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因此,学校义不容辞地应该挑起提高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大梁,而目前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也多是针对学校的。如向楠(2009)指出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和谐,应重视课程、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即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冲突,并能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培养健全的人格;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体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转移学生对困难的注意力,释放郁闷和压力,增强走出困境的信心和勇气;创建宁静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与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人的个性完善、情绪稳定,并使个体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当个人遇到心理不和谐而自己又无法解决时,可以及时向他人求助从而获得心理的和谐。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还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平台,如心理咨询室、网络心理咨询中心、电话心理咨询等等平台,由具有相关心理咨询资历的教师或者专门的心理咨询师负责,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因生活、学习、情感等产生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找出应对策略,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调和与发展。学校还应该对每位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不但从总体上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谐情况,还能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如显示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主动的引导和干预。建立危机干预机制,使心理和谐教育能从容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如地震等),在学生可能引起担忧、困惑的环节实施必要的介入干预,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应对能力,促进心理和谐。平时可以加大心理健康宣传,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定期开展相应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耐挫能力以及心理应对技巧,如不良情绪排解技巧等,使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能应对自如,从而从根本上达到促进心理和谐的目的。

3、小结

建设和谐校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其作用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理论基础还不够成熟,表现在:尚未有一个为学术界公认的定义;而在研究工具方面,尚未能制定出能够全面而科学地反映大学生心理和谐状况的测量工具,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维度仍然不为我们完全所知,探索其维度及编制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大学生心理和谐量表,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从心理和谐的内涵出发,寻找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专业途径,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董树理.大学生心理和谐促进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

[2]曹月如.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与心理和谐[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9(3)

[3]程芳云. 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的自我调适策略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1)

[4]刘婷,秦 琴,张进辅.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维度探讨[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6(2)

[5]刘俊英.大学生心理和谐研究[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2)

[6]向楠.大学生和谐心理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26(2)

[7]丁小宇,蔡普民.构建和谐校园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和谐问题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8.23(6)

[8]姚本先,曹光法.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8.25(3)

[9]王登峰,黄希庭.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J].西南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3(1)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处置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并掌握新的时代背景下致使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刺激源,进而有针对性地分析各种心理危机的特点及成因,探寻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途径和方法,创建符合学校实际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心理危机预防、发现和处置体系。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调查分析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总结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类型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可以划分为显性、隐性、突发性、潜伏性、自伤性、伤他性、发展性、境遇性等不同类型。

(二)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刺激源

经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引起大学生产生不良心态的主要刺激源有公共危机事件、个体危机、急性精神创伤、毕业生心理危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学习的不适应、生活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恋爱问题、内心应激源、心理疾病、经济压力、生理因素等。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般来讲外部环境因素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首发性原因,个体的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是危机形成的主体性原因,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是危机爆发的后续性原因。

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成因有: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心理压力,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交费上学带来的经济压力,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冲突,自我认知与思维模式的误区,早期家庭教育的影响,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不完善,个性或人格缺陷,个体求助方式不当,身心成长矛盾化解失败等。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置方案

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是正常的,只要处置得当,经历一定的心理危机对大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意义的。

(1)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置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二是坚持预防为主,三是坚持依法处置。

(2)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置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教育、制度建设、反应机制、临阵处置能力和总结经验教训等方面加以重视。

1.加强教育,做好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工作:建立独立的危机教育学科,实现危机教育的演练制,构建立体化教育模式。在危机教育中要重视内容覆盖,帮助大学生建立较全面的危机预防知识体系。

2.完善制度,加强心理危机事件管理的机制建设:一是要加强组织机制建设,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

3.及早发现,进行心理危机的预警分析:该过程由建立预警指标、采集预警信息、评估预警信息并确定预警对象三个部分组成。对于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以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将记录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作为预警的重点对象进行重点监测,并决定是否发出危机预警预告。

4.快速反应,提高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置效率:我们必须快速反应,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汇报,坚持以人为本,生命第一。

5.沟通协调,注重心理危机事件处置的联动性:我们要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三级预警网络”。在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应切实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确保危机情况和决策信息的交流畅通。

6.及时总结,作好心理危机事件的反馈:通过及时总结经验、认真作好反馈、及时实施预防等手段和措施,来减少危机事件进一步向恶性危机转化的可能性。

7.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要注意多元化。针对大学生主动求助意识不强的情况, 还要训练大学生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能力。

8.优化大学生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实质性的支持和氛围的营造。实质性的支持主要包括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开辟勤工助学岗位、对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保证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等。此外,还应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结论与建议

(一)社会环境和高校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刺激源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和表现特征也日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有助于我们提高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大学生危机事件处置必须从教育、制度建设、反应机制、临阵处置能力和总结经验教训等几方面加以重视。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思路,将对心理危机的干预从“后干预”变成“前干预”,帮助全校师生增强危机防范意识,提高危机识别能力和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敏.北京市大学生危机管理意识调查 [J].青年研究, 2005,(2).

[2] 沈菊生,杨鑫铨.从个性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 [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3] 李奋生,陈俊明.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J].学理论, 2009,(26).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动态 调查方式 疏导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诸如2008年的付成励案、2010年的药家鑫案、2013年的林森浩案等,其犯罪性质令人瞠目结舌,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各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大学生心理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与动态性的特征。各高校不仅要进行普众化、统一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且还必须建构一套系统、高效的大学生心理动态调查与疏导模式,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典型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有效地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当前大学生典型负面心理表现形式

1.心理压力大

在当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就业、人际关系、交友恋爱或者是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压力。这对于部分涉世未深、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低而又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渠道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者是心理疾病。一旦遇到刺激性的事件,便极容易爆发出来,产生有违常态的语言行为方式,甚至出现犯罪或者是自残、自杀之类的行为。这在当前大学生不良事件中屡见不鲜。

2.情绪不稳定

众所周知,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伴随着外部环境的转变及自身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心理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一方面在情绪上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能够以平和自然甚至是老练成熟的语言行为与家长、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活动;另一方面也蕴含着一定的情绪不稳定、波动性大的因素,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旦情绪爆发,便很容易做出一些匪夷所思、有违常态的事情。这使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内隐性与掩饰性的特征,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也带有一定的冲动性与突发性,很难预测。诸如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平时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是一位勤奋努力、品学兼优、彬彬有礼的学生,却因生活琐事而对室友黄洋怀恨在心,遂投毒致黄洋死亡。

3.承受能力差

当前,90后一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在优越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由家长和学校帮助其进行安排和规划。这在提高学生学习与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造成了其危机意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旦遭遇到一定的挫折和失败,或者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或者是情绪冲动,不顾后果,做出一些有违常理甚至是有违法律、道德的事情。这在一些经济条件好、家庭环境优越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成为当前大学生典型负面心理的一种重要形式。诸如当前屡见不鲜的大学生跳楼事件、大学生因失恋而杀人事件等,都是其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表现。

当前大学生心理动态调查

具体来说,当前大学生心理动态调查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是学生辅导员在学生入校之后,应深入分析各个学生的档案材料,一方面预先了解各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情感心理;另一方面则了解各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情况,由此分析其潜在的心理压力、情绪稳定性与心理承受力方面的特征,并作好相关的分类记录,为将来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活动奠定基础。二是在学生入校之后,学生辅导员应通过网络聊天、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摸查特定学生的性格、心理与情感特征,凭借自身的学生管理经验,来进一步预测和判断特定学生所有可能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三是学生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动,尤其是针对某一特定学生日常接触较多、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朋友来了解其心理动态情况,准确把握其心理走向;另一方面则要在班内培养一批积极性高、工作热情的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心理观察网络”,以此来及时了解整个班内所有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最后,学生辅导员还应加强与各个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要加强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了解各个学生在特定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表现情况,以及通过特定教师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来进一步了解各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或者潜在的心理问题等。总体来说,学生辅导员应从多方面建构起系统化、多样化的学生心理信息搜集渠道,随后通过自身的学生管理经验对此加以分析,由此判断学生的心理动态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据此作好相关的预防措施。

当前大学生负面心理疏导模式

1.实施个人化的沟通和交流

当前,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很多情况下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负面心理问题,即便是意识到了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或者是承受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也不愿让更多的人知道,往往会刻意加以掩盖,从而维护自己在同学和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基于此,学生辅导员在准确了解特定学生不良负面心理问题之后,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对其展开个人化的沟通与交流活动,诸如网络聊天、私下谈话等,都能够以私人化的方式,消除学生隐蔽、掩饰、抵触甚至是排斥心理,从而敞开心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更有利于辅导员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开导活动,而且还会促使学生将辅导员视为自己倾诉的对象,积极主动地加强与辅导员的联系,表达自己心理困惑、心理障碍之类的问题。这对于有效疏导学生的负面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2.增强不良案例的警示作用

伴随着手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犯罪、大学生自残甚至是自杀之类的新闻,但基本上都是本着好奇的心理观看的,认为此类事情并不会发生在自己或者是周围朋友的身上,很难引起学生对自身的剖析、反思与检讨,由此也就无法真正产生警示、预防的作用。实际情况却是,诸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等诸多不良案例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最具形象直观、最具说服力的“教材”,在学生思想疏导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基于此,学生辅导员应根据前期对学生心理动态的调查结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大学生犯罪、大学生自残或者是自杀之类的案件,采用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主题班会、课后作业的方式,从案件发生背景、发生过程、发生后果及发生原因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宣传教育活动,随后可以由教师系统总结此类大学生犯罪、大学生自残或者是自杀案件对于我们的警示作用。

3.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

思想政治课是普通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当前,基本上所有的大学都开设有思想政治课程,然而一直以来此类课程都以宏大的理论教学为主,不仅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思想与心理状况;而且单纯的说教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大学思想政治课也就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应有的人才培养价值。考虑到当前大学生不良心理问题极为突出,大学思想政治课应在学生辅导员的帮助下,系统调查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所面临的潜在的心理问题,据此建构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及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等,从而发挥大学思想政治课应有的心理疏导价值。

总体来说,大学生正处于从父母关怀与保护下的家庭生活向着脱离家庭、独立自主生活的转变阶段,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转型的社会环境,自然会产生一系列诸如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承受能力差之类的心理问题,由此产生各种负面语言与行为方式。大学作为一个人才培养机构,理应深刻洞察大学生心理动态,由此通过实施个人化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不良案例的警示作用及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心理疏导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出德艺兼备的合格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叶琳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月版。

[2]孙智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素质拓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月版。

[3]林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构想》,《教育探索》2013年第2期。

[4]朱红香:《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分析与教育》,《教育探索》2014年第6期。

篇9

关键词:社会转型时期 网络舆论 社会舆论 民意主流化

2002年,美国管理学家Luthans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简称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1、2],并于2005年首次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包含自我效能感(即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维度[3]。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将心理资本企业研究转向大学人才培养研究,为大学生自我培养、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理念,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有关文献中,常海等[4、5、6]将心理资本理论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就业心理辅导等;潘清泉等[7、8、9、10、11]通过对部分省市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第一,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呈中等偏上水平,但不同省市学生在不同因子、年级、性别等方面调查结果存在差异;第二,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资本存在性别、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主要因为因子不同;第三,研究集中在学业倦怠关系方面,如何防止学生学业倦怠,对高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第四,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学生自身角度,如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等自然状态进行研究,没有关于形成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

研究方法

1.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定义

根据积极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本文将大学生心理资本定义为大学生特定阶段应具备或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或心理能力。

2.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构成

运用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200名理学、工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和48名心理学、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进行调查,依据调查和访谈初步编制了由66个题目构成的大学生心理资本初试量表,并按照题目数与测试人员1∶6的比例进行测试。共发放量表400份,采用当场发放并回收的方式,回收400份,有效379份,均由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完成,其中一年级142份,二年级58份,三年级112份,四年级67份。根据吴明隆[12]关于量表设计的基本理论,用SPSS18.0版软件包进行专家效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及信度检验,得出大学生心理资本由乐观、自信、感恩、包容、进取、韧性、担当、诚信、希望9个因子构成,并形成由54个题目构成的正式量表。正式量表在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正式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表明量表在此范围内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3.测试

分析数据采用上述高校的正式测试数据。正式测试共发放量表2,800份,回收2,670份,剔除无效量表(一半量表未答和所有选项填答相同的问卷),有效量表2,267份。由参与高校的辅导员发放并统一指导进行填答,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量表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包括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生源所在地、担任学生干部情况、班内同学关系、父母文化程度及父母的关爱程度等题项。第二部分是量表部分,共54个题目,采用里科特5点式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为1分~ 5分。

有效量表中一年级学生711人、二年级565人、三年级472人、四年级519人;男生1,258人,女生1,009人;家庭经济情况: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含3,000元)的907人,2,000元~ 3,000元(含2,000元)的572人,1,000元~ 2,000元 (含1,000元) 的342人,500元~ 1,000元(含500元)的261人,500元以下的184人,缺失数据1人;生源家庭所在地在地级以上的1,181人,县城441人,乡镇221人,农村426人;曾担任过校级学生干部的有208人,院(系)级干部的有394人,班干部的有718人,普通学生947人;班内同学关系“非常好”的799人,“比较好”的1,083人,一般好的352人,不好的18人,非常不好的15人;父亲文化程度在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149人,本科592人,大专419人,高中(中专/中技)的651人,初中及以下的456人;母亲文化程度在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80人,本科452人,大专445人,高中(中专/中技)679人,初中及以下610人;在“父母关爱程度”一题中选择“非常关爱”的1,527人,“关爱”585人,“一般”122人,“不关爱”的17人,“非常不关爱”的16人。测试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单因子方差分析。

结果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理资本各因子之间及各因子与总分之间都存在显著相关性;各因子和总分都高于理论均值,即大于3,说明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较好,但有提升的空间。(见表1)

2.大学生心理资本差异及原因分析

第一,性别产生的差异分析。性别与大学生心理资本总分和各因子间没有明显相关关系,女生各因子及总分都高于男生;吴明隆[13]关于问卷统计分析理论均值方程的 t 检验差异的 95% 置信区间包含0,则判断为无显著差异,反之,则为差异显著。据此判断大学生心理资本乐观、自信和韧性三个因子男女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在感恩、包容、进取、担当、诚信、希望等6个因子有显著差异,女生均高于男生,总分的差异来源于6个因子(见表2)。

女生心理资本高于男生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文献研究中心理资本因子构成不同,本研究心理资本因子增加了感恩、包容、担当、进取、诚信等。就心理资本基本因子(乐观、自信、韧性、希望)看,男女生没有明显差异,但因子数目增加后,增加的各因子女生都高于男生,由此可以看出男女生各有其优势。

第二,年级不同产生的差异分析。不同年级各因子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不同年级学生心理资本各因子及总分均有显著差异,四年级最高,一年级其次,二年级次之,三年级最低,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学生心理资本呈“V”字型(见表3中年级部分)。

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从学校层面看,各高校近年来都加强了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辅导工作,如在新生中开设新生心理适应指南课,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毕业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四年级学生进行择业和就业心理的调适,均发挥了一定作用。从学生个人微观层面看:新生入校对大学生活充满新鲜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处于兴奋期;而四年级学生面临着找工作和毕业设计,虽然压力大,但即将离开学习生活进入工作岗位,同样很兴奋;二年级是懈怠期,对大学生活基本适应,离就业相对还早;三年级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并开始行动,危机感很强,压力也比较大。

第三,居住地差异产生的差异分析。居住地不同与各因子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因居住地不同,心理资本各因子及总分都呈现差异,居住在农村的学生各项因子高于地级市、县城和乡镇的学生,其次是地级城市的,最低的为来自乡镇的学生。在感恩、包容、韧性、担当、诚信、希望因子及总分差异显著。

3.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产生的差异分析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与心理资本各因子及总分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但不同层次干部的心理资本存在差异,其中班干部的各项因子都高于其他同学,最低的是普通同学。这与多位学者研究结果相似。

4.因家庭经济状况产生的差异分析

家庭经济状况与心理资本各因子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但家庭经济状况从优越到贫困存在着显著差异,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各因子得分最高。

5.因班内同学关系产生的差异分析

在心理资本各因子都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同学关系好的班总分均值明显高于关系非常不好的班,关系非常好的班总分均值为209.76,而关系非常不好的班总分均值为175.00,相差近25分(见表3班内同学关系部分)。

学分制下,一般认为班级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小,但通过此项研究发现,班内同学关系在心理资本的各维度上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有着明显的文化背景,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的国家,一个集体对个人成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虽然班级的关系相对减弱,但因同班同学多分布在相近的几个宿舍,宿舍内同学之间相互影响非常大,进而影响到整个班级。

6.因父母关爱程度不同产生的差异分析

父母的关爱程度与心理资本各因子都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从“非常关爱”到“不关爱”呈递减,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进一步印证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在大学生心理资本各因子上都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有关文献中没有关于家庭环境与大学生心理资本相关性研究(见表3父母关爱程度部分)。

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转变以往消极的预防干预为积极心理取向的开发和引导。例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直是近几年高校关注的重点,不断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以减轻学生的压力,但也可以考虑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带给自己的优势,从积极的角度对这一群体的学生开展教育与引导工作,调动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应对生活、学习上的困难。

第二,转变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如学生科技、社团、社会实践等,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

第三,针对不同年级进行分层、分类指导,指导中高年级特别是三年级学生发展方向选择,可以缓解学生压力,早选择、早定向、早动手方能达到目标。

第四,坚持加强和谐班级建设。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班级和宿舍是学生朝夕相处的地方,加强和谐班级建设,建立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关爱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心理资本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Luthans F. “T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2,23(6):695-706.

[2] Luthans 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psychological strengths, ”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tive.2002,16(1):57-72.

[3] Luthans F,Avolio B J,Walumbwa F O,and Li W.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47-269.

[4] 常海,从心理资本角度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N].辽宁师专学报,2009(1):109-111.

[5] 张烽,人力资源开发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研究[J].学术交流,2009,(9): 195-197.

[6] 励骅,心理资本社域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J].中国高教研究,2010(3):73-74.

[7] 潘清泉, 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844-846.

[8] 李林英,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2.

[9] 张红霞,韩淼,河北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J].出国与就业,36-37.

[10]蒋苏芹,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1):108-113.

[11]付立菲,张阔,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1356-1359.

[12]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J].科学出版社,2003,2.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和发展的基本保证。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形势,伴随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迎来了新的竞争和挑战。在我国高等教育正步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校园已不再是悠哉的“象牙塔”,大学生在校期间已逐渐面临着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理想与现实、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与冲突。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已达30%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被迫休学、退学、自残、自杀、伤害动物甚至杀人的案例已不鲜见,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认知失衡,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

大学生属于高智商的群体,他们都很聪明,知识广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知都很正确。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生活单一,从小学到中学受到正面的鼓励和赞扬多、自视清高、有很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但是,在大学这个高手如林、人才济济的新的环境中,以往的优越不复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正确认识理想中的自我和摆在他们面前的客观现实,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致使一些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引起心理失衡。

(二)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造成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敏感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不敢敞开心扉、自我封闭,缺少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又迫切希望得到周围的师生、朋友的理解、支持和关爱,这种情况使大学生长期处于矛盾之中,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时引发冲动、焦虑、急躁和不安,甚至对周围人造成攻击和伤害。

(三)缺少健康的爱情观,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爱情虽然在大学并非一门必修课,但大学生们仍然从各个方面开始了自己的情感之旅。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机制渐趋成熟,但在恋爱与性的问题上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难免出现认识和行为偏差,考虑问题往往简单片面,情感易冲动,无法正确应对恋爱,失恋问题及性意识困扰和性压抑。这会使他们在情绪、自我评价、交往、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受到打击干扰,由此引发诸多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

(四)激烈就业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择业心理危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才高消费”似乎成为今天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很多大学生怀着较高的期望值步入人才市场,结果却被用人单位的学历高平台所阻拦,只能望其项背、扫兴而归。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学生从心理上甚至感到恐慌,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信心不足。尤其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适应能力弱的大学生来讲,则造成恐惧、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有人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觉得生活没有意义,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一代新人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程,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高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训练的方法和自我保健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它纳入高校教学计划之中,如《大学生身心保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成才心理》等。通过课堂途径,以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输有关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可以灵活地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运用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系统阐明有关理论,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学会把握好自己,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轻松愉快地成长成才。

(二)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心理咨询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在美国的大学校园,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是一种面对面的解决心理障碍的科学方法,它通过与来访学生的交流、探讨、解释、协商,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改变其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其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学生达到自助。总的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在近十年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那些误以为寻求心理咨询就是精神有病,或认为心理咨询只是谈谈话,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人正在减少。而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烦恼,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正在增加。作为高校,要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不断充实和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和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维护身心健康。同时学校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增强抗风险、抗突发事件的抵抗能力,提高适应和受挫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