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莫怀戚范文
时间:2023-04-06 21:2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散步莫怀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个性化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渐培养学生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在交流中找准文本内容的切入口,提纲挈领。
如,莫怀戚《散步》老家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到很温馨。
生2:可以达成相互的沟通和理解。
师:莫怀戚一家三代人也去田野散步,看似一次平常的散步却有它的特别之处。(请听课文录音)你觉得独特在哪里?
生1:我感受到了独特的亲情。
生2:我感受到了独特的人性。
生3:我感受到了独特的生命。
师:你觉得莫怀戚的文章哪里能带给你启发?
生1: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生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很有哲理。
生3:“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
这个案例中,教者从学生散步说起,进而对文本整体感知,逐渐推进到对文本的个性和学生的个性解读。
在个性化阅读中可以采取边读边思考的办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读,而是要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提高阅读能力。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可以从《西游记》导入,师:今天老师来编个《新西游记》,话说端午节这天《新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西行来到了鸣沙山,四人在漫漫黄沙中行走,骄阳似火,气温超过了50度,四周渺无人烟。正当他们感到饥渴难耐时,唐僧发现不远处有一大片蔚蓝的清水,八戒欣喜若狂,向水奔去,可是跑了半天没有看到一滴水的影子,气得破口大骂。然后出示问题探究:问题1:请你说说故事中的他们遇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问题2:如果你是“神通广大”的悟空,请你任选一个现象,对大家进行解释。问题3:唐僧想把今天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写入他的《新大唐西域记》中,可是他不知如何才能把这些情况写得既让后人看得懂,又能吸引人,你能帮他写一下吗?
篇2
如此说来,常常报怨作文时事例不典型、人物形象不鲜明的我们是否也可借鉴这一方法,甄选原汁原味的生活画面,按照写作要求将它们巧妙剪辑组合,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作文中若要将此技法举一反三,大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一、穿越时间,荟萃经典成美文
作文时,我们如果将不同时段的经典片段组合在一起,它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某同学的《赔偿金》一文,讲述的是一个人被骗子骗了的故事,其骗局套着骗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出人意料。这是作者在平时生活中听到了一个亲戚两次受骗的事,他对骗子的行径深恶痛绝,于是产生了创作灵感,他把这来自不同时段的两件事合二为一,使情节更具戏剧性,对骗子进行辛辣的讽刺。
这是不同时间的事与事的融合,我们还可以将不同时段的景与发生的事粘贴,以此改换背景,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如《乡村月色》一文,作者写了恬静的乡村月夜:“我趴在窗台上,沉浸于如银的月色中,田野也被月光笼罩,显得十分静谧和谐。淡淡的雾气从远处袅袅升起,梦幻一般。”在月光下的菜地里,模模糊糊的有个人影,原来是“奶奶”为了让“我”吃上新鲜的青菜,又怕早上来不及,于是只有晚上来拨青菜。“瞧,奶奶用手拨开一大片菜叶,借着月光找到了一棵很嫩小的青菜,便捏住菜梗,轻轻一拔,然后抖掉上面的泥土,继而把它放到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弯下身子拔青菜。”作者坦言,奶奶拔菜时并没有月色,当时使用手电筒照亮而已。不过,作者把这件事置于以前欣赏到的月景中,在清幽恬美的背景下,奶奶的形象被渲染得高大协调,达到了精妙神奇的艺术效果。
二、跨越空间。剪辑精彩撰佳篇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身边也没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作文中没有典型的事例人文怎么办?你也可把同一人物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中的精彩片段剪辑在一起,这样就能组合成一个生动撼人的画面,使文章增强无穷的感染力。如某学生的《水房风波》写他在水房取水、等水、得到水后又让水的过程。表现了学校大家庭里学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风尚。这个故事就是由作者把发生在两个地方的事情集合而来。一是作者在学校水房排队等水,二是作者在住宿小区停水后的公用水龙头前排队让水。虽然作者并没有在水房为同学让水,但作者将这两件事巧妙剪辑,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又让文章充满了和谐友爱的班级生活气息。
另外,同学们还可以采用小标题的结构形式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连缀在一起,组成一幅和美的画面,这样也能使文章精彩别致。如某同学的《校园趣事》中,作者选取了校园中三个地方发生的三件事来展现同学们的另一面:“见风使舵”——教室篇;“见缝插针”——食堂篇;“老鼠见猫”——寝室篇。全文新颖别致,把一群活泼调皮、充满了青春朝气的初中生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三、超越个体。连缀靓点写华章
我们身边都是一些平常人物,作文中如果单一地在某个人身上挖掘材料恐怕不够典型。有时为了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典型,我们还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人物的亮点融合在一起,创造一个鲜明可感的全新形象。如有位同学在完成《记得这个人》时,为了突出同窗乐于助人的形象,还把从前另外几个同窗做的好事也一并堆砌在他的身上,这样就使“这个人”的形象更加高大完美。
有时候我们写一个“集体”或一个“家庭”时,你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来成文。如“咱家那些事”“咱班那些事”“咱寝室那些事”等等,你就可以把邻居的、别班的、其它寝室发生的种种趣事剪辑到“咱”的文章中去,同样会让你的作文趣味盎然,精彩纷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采用上述方法写成的作文它有异于小说。小说的作者为了夺人眼球,往往脱离现实,虚构故事来塑造出完美无缺的“超人”,以此来增加作品的点击率或阅读量。而我们作文剪辑来的画面都是一些具有原汁原味的生活片段,富有浓郁的真情实感,它毫无做作与矫情地写人叙事,让人读来真实可信。
湖北省公安县玉湖初级中学
篇3
本人曾在区里上了一节八年级语文教研基地活动公开课,题目是《散步》,受到教研员和各校同行的好评。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2、感悟《散步》所表现的人性美,学习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美德。
为达成第一个目标,在教学中要“放”。首先请班级学生全体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初步领会了作者莫怀戚的浓浓亲情。文中的语言美让学生在读中体悟。《散步》情节拨人心弦,文笔清新自然,课文中用很多美的语句来表现浓浓亲情,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课文的美点吧!请同学们自由品读,找出其中的妙词佳句,表达有情趣、有深意的段落,先自己品读,再一起分享。(可以从关键词、修辞、内容、情感等方面赏析)。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点燃,找出文中很多优美的语句。如“今年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这里“太迟,太迟了”用了反复修辞,与“总算”照应,表达了我盼望冬天快点过去,春天早些到来的急切心情,说明我很担心母亲的健康。再如对称的句子有:“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些句子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内容:生生不息。学生从文中自主找出很多语句来赏析。教师也要适当“收一收”,如读课文的形式也不拘一格。有男生读、女生读;有整体读;有上句读完,其他人接着读;有小组读……学生边读边体会,课堂完全动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
第二个目标感悟《散文》所表现的人性美,学习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美德。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画面,放一放让学生谈亲情。如“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里“蹲”、“背”“高大”瘦“胖”“幼小”给人以画面感,情景很感人。百善孝为先,请看“孝”字的演变。看投影,让学生谈感受,原来背母亲的“背”里就含有孝。然后安排趣味说话环节,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母亲。一天与一位老朋友拉起家常,你会怎么向她讲诉儿子带你出去散步的事呢?请你学学老人的口气说出老人当时的真切感受。学生互相说话,准备趣味说话,一位模仿奶奶,一位模仿老朋友。学生的激情一下点燃,学生纷纷要求模仿。“收一收”,我实时举了生活的小例子,有一天女儿回家看到天冷,给我拿垫子。学生的情绪一下被感动,感情上有了共鸣。再“放一放”。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人的责任也不同,大多数家庭重担是压在中年人的肩上,他们确实很辛劳,作为年幼的一代,你们又该怎么做呢?有学生说爸爸回家,自己倒一杯热茶;有说给妈妈洗脚;又说赠给家人一幅绘画……
篇4
关键词:审题;文体;选材;形式;开头结尾;书写
近四年,陕西省中考语文命题作文一路飘红,写好命题作文成为家长、学生、老师最关心的问题,纵观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这几年中考作文的共同点,都是围绕关注生活、关爱他人,学生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部分学生写得陈词滥调。我就自己对中考作文地调查,谈几点建议。
回顾这几年的中考作文,从2009年的《在我的世界里,一起都是美好的》,2010年的《在这里》,2011年的《我想看见你的笑》,2012年的《逗号》,命题作文无非就是两种形式:①直接给题目,没有任何提示,任何限制要求,比如2009年的《在我的世界了,一起都是美好的》、2011年的《我想看见你的笑》这两年的作文题目,没有任何提示,让考生有相当广泛的选材,在我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可以涵盖一切的人和事包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考生认为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纳入选材范围。②提示语加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审题做出了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譬如2012年的《逗号》,题目的前面就有一段提示语:逗号表示句中较小的停顿,说明句子的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毕,这正如生活一样,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其实只是漫漫人生的一个逗号,后面的路还很长,这段提示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写父母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情,可以写同学相处的事情,可以写和老师之间的,总之涵盖范围十分广泛。
中考作文题材的广泛,但要写好,需要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一、审题要认真
审题对于写好作文的至关重要,审题时,不要放过题目中的一个字,抓住修饰限定部分,反复思考,找出文眼,挖掘题目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比如《我想看见你的笑》中,“你”就是选材的重点,你可以指任何人与事物。
确定了文眼,最主要的就是把题目具体化。这几年中考作文题目,范围比较广泛。所以对于考生,要学会把作文题目范围缩小具体化,比如2010年的《在这里》中的“这里”方位代词,没有明确的指示,在这里可以是一切的人事都是情景,皆可入文。所以作文考生,应该找到一个具体的这里。审题是写好作文最关键的一步。
二、文体要明确
在中考作文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写出作文是四不像,文体不明确,导致作文失分。对于考生而言,必须要有文体意识,在考试中一定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如果你长于记叙描写抒情的话,可以选择记叙文或散文;如果你长于联想和想象,你可以写成寓言或童话;如果你擅长争辩说理的话,不妨写成议论文。不管怎样,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
三、选材要精当
选材是关键,材料选择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怎样才能打动阅卷老师呢!有些学生总选择雨中父母背自己看病或是帮助盲人过马路等,陈词滥调的,那怎样才能写出新意呢?我认为:①材料要真实。观察生活,用心去生活,就会积累很多生活经验,写出真实、新鲜的文章,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打动阅卷老师。对于朱自清的《背影》,大家都不陌生吧,朱自清描写父亲的背影催人泪下,就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②选材要小而有意义。学生的生活比较简单,生活中重大的事情几乎没有,所以选择就要选择那些小的生活琐事,以小见大。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就是以小见大,莫怀戚以一家人散步为基点,以小见大写到中年人身上的责任。所以选材选择生活中的小事,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③选材最根本的原则,应该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只有熟悉的东西,才能写得得心应手,不至于写得磕磕碰碰,况且,熟悉的东西也会倾注全部的感情,写出来才会更感人。④围绕中心,新颖别致。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作文,题目只不过是一个引子,所以写作的时候,选才比较自由,但是,所选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选择的材料也要新颖,吸引读者。有了好的材料,作文就成功了一大半。
四、开头结尾要引人
元代乔梦曾提出“凤头、猪肚、貂尾”的文章标准,所谓的“凤头”就是文章开头想凤凰的头一样俊秀、精致,让阅卷老师一看开头就爱不释手,愿意继续读下去。那么如何写出美丽的凤头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开篇点题这样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在总体上达到干脆鲜明清晰的效果。②环境烘托在文章开头想描写一段环境,既可以为文章提供一个特定的背景,有利于安排故事,烘托气氛,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广泛引用在作文开头,引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谚语甚至歌词,都可以突出中心,但是,引用一定要准确,一定要有新鲜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是结尾的点题也是阅卷老师判分的重点,所以结尾部分也得用心去写,要写好结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首尾呼应结尾呼应开头,显出文章结构完整,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②呼唤号召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鞭挞及丑恶。③巧妙发问文章结尾时,不妨给读者提出问题,就能达到曲终余音绕梁的效果。开头结尾一定要简洁明快,一定要吸引阅卷老师。
五、形式要创新
近几年,不少考生在夯实作文内功的基础上,围绕主旨,创造性地运用各类文体,在作文形式上开拓了一片新天地,给人一种万紫千红花园般的感受,因而,如果能熟练运用创新文体,也是提分的另一种途径。①日记体式,在作文中将生活中的琐事,有机地组织起来,紧扣中心,也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②小标题式把叙事中的每一件小事用一个小标题概括,然后再结尾时把每件事联系到一起,也能博得阅卷老师的喜爱。③书信体式书信是两个人之间的书面情感交流,内容没有多大限制,表达比较自由,便于直接抒发感情,容易与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④童话寓言式在中考作文中,童话寓言内容只要写得生动活泼,而且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只要能用简单的故事蕴含深刻的哲理和生活经验,就一定能打动阅卷老师。⑤实验报告式用物理或化学实验的报告形式,说明事物某种现象阐述一种道理,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⑥论坛发帖式随着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这种新的形式,以作文内容为中心,采用发帖跟帖的形式,更能突出中心。中考作文的形式多种这样,不管采用何种形式,一定紧扣中心。
六、书写要整洁
书写是中考作文取胜的法宝之一,常言道:“文如其人”。整洁的书写让阅卷者赏心悦目,读的舒畅,若还有精彩的佳句和提炼得很有表现力的词语,作文就出彩了。
总而言之,要写好中考作文,需要下一番功夫,除了以上之外,还是要多读多写,积累丰富的知识,更多要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这样,你会惊奇的发现,生活中的美景无处不在,作文素材无处不有。
篇5
关键词 初中 语文 对话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Dialogue Classes Building
XU Shenghua
(Jiande Shouchang Junior High School, Jiande, Zhejiang 311612)
Abstract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building is reality requires in curriculum reform, dialogue class building seizes several key elements as students, teachers, texts, life, highlight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Dialogue class building should implement learning readiness preview show expand and extend learning reflection and several other key processes, effectively promote teacher-student, life, born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life,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language,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lassroom and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Key words junior; Chinese; dialogue classes
0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传授式”课堂的弊端,它束缚了学生思想的发展,制约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成为语文课堂被动接受者,学习缺乏兴趣,课堂参与欲不强。它需要我们加强初中语文课堂对话,“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①突出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伙伴”“促进者”。只有构建有效的对话课堂,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效率与学生语文素养。
1 初中语文对话课堂构想
初中语文对话课堂构建以师生“平等、互相尊重”为基础,“而有效对话是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②以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内容为“话题”,以对话为手段,调动学生已有学习或生活积累,在对话中产生心灵交流、思想碰撞等,“这种对文本的感知是读者在文本的召唤下,逐步凝聚成对文本的感觉、想象并进行新的整合,使感知对象呈现出一种创造性的开放姿态”③进而获得知识,提升运用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初中语文对话课堂构建要抓住几个关键要素:学生、教师、文本、生活。学生是对话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对话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文本是对话的载体与平台,生活是学生对话的源泉。在对话过程中,通过文本载体,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积累或学习积累,透过语言形式,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观念、价值观等,进而观照自我,观照生活,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位与质量,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初中语文对话课堂分为五个阶段:学习准备预习展示文本解读拓展延伸学习反思等。学习准备阶段,以生本对话为主;预习展示,以师生、生生对话为主;文本解读阶段,主要包括师生、生生、生本对话;拓展延伸、学习反思,以生生对话、学生与生活对话为主。
2 初中语文对话课堂构建
我们要认识到上述五个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对话课堂。下面以人教版《散步》一文为例,谈一谈初中语文对话课堂的构建。
2.1 学习准备(生本对话)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期,迫切需要生命教育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莫怀戚的《散步》,构思精巧,遣词独特,内涵丰富,融景美、情美、意境美、哲思美等为一体,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的阅读意义。在学习准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扫除文本解读障碍,完成对文本的整体初感知,并且在文本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主要内容包括:
(1)基础部分:自主学习生字词,标注出文本中富有文采、内涵丰富、有哲理意味的句段;(2)相关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一般借助工具书、书籍资料、网络等),了解作者相关情况以及作品时代背景;(3)初步感知:主要对文章的思路、结构、情节、人物形象等形成初步感知;(4)质疑发问:初步感知文本后的困惑、疑问等。
鉴于以上构想,可以这样设计《散步》的“预习导引”: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阅读《散步》,与美文亲密接触,标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与小组内组员分享,相互测一测、练一练;(2)发挥你“神探”才华,解密“莫怀戚”以及作品其他你认为有价值的相关资料;(3)围绕文章题目,自主设计几个问题,带着问题对话文本,在你有疑惑的地方做一些标注。
学习准备阶段,主要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展开对话,在生本对话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锻炼学生自主动手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学中思、疑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加强目标导引,使生本对话紧扣课堂教学目标,确保生本对话目标朝向,导引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时间处理上,尽量向课前延伸,利用学生课前、课余、语文自习课等时间段,教师也可以采用专题型授课模式,设置专门的预习课,完成一定量或一个单元的预习任务。
2.2 预习展示(师生、生生对话)
对于学生学习准备阶段取得的成果,教师要充分关注,不能一带而过,这既是尊重学生生本对话成果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需要。这一实施过程主要以师生、生生对话为主,通过学生展示第一阶段对话成果,激发学生与学生间对文本解读的思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主要是为推动生生间对话服务,主要包括:
(1)形式:可以是黑板板书、口述、投影、测试等,不拘一格,展示形式要遵循两个原则:要有利于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学习成就感;要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以便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文本解读,提升语文课堂效率。
(2)内容:主要是学习准备阶段的“基础部分”“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质疑发问”,其中,突出“初步感知”与“质疑发问”部分,按照课堂自然生成,精心设计好对话话题,“话题设计是对话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对话教学成败的关键”④为第三阶段文本解读做铺垫,深入推进“师生、生生、生本”等多重对话。
《散步》的预习展示阶段,可以这样展开师生、生生间对话:
(1)小组竞相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互为补充,教师引导,突出重点(生生、师生对话);(2)以小组命题形式小组间互相考查字词掌握情况,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生生、师生对话);(3)自主设计问题展示与质疑发问。先在小组内选出最有价值的一个或几个问题(推动小组间生生对话),小组代表性问题展示(推动生生对话的大范围深入),根据语文课堂目标,教师灵活地选择“主问题”切入文本解读(师生对话)。笔者在一个学生展示自问自答后顺势进入文本解读。
生:这仅仅是一场散步吗?不,这是一场美的旅行!”
师:是啊,这是一场多美的旅行啊,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散步》中蕴含的美!
2.3 文本解读(师生、生生、生本对话)
文本解读是语文对话课堂构建实施成败的关键,是语文对话课堂构建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对话模式,淡化师生对话,深化生生、生本对话,主要内容包括文本思路、文本朗读、主题挖掘、语言价值、写作特色等。
围绕“寻美”, 《散步》一课文本解读主要突出文本的“景美”“人性美”“语言美”等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感受文本散发的艺术魅力。在景物描写中感受它对表现生命之美的作用,在择路分歧中感受人性的美,在美句朗读中感受语言美。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不断将生本对话推向纵深,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探究“美”,再在小组“寻美”的基础上“绽放美”,使文章主题的凸显水到渠成。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不能教条地引导学生一段一段、一层一层解读文本,要注意保护课堂的自然生成,不能一味地由老师牵引学生走,教师只要在整体上保持文本的整体性;另外,对于文本的解读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因为课堂的容量毕竟有限,有时抓住一个着力点往往更有震撼力,比如对于这篇文章我们挖掘“美”就是一个着力点。
2.4 拓展延伸、学习反思(师生、生生、生本、学生与生活对话)
拓展延伸、学习反思是对对话课堂的升华,主要内容包括文本人文性挖掘、作品艺术构思品鉴等。我们要通过适时、适当的拓展延伸,激起师生、生生、生本、学生与生活等多重对话,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最深层的艺术,走进作者心灵,触摸作者的心弦;探求作者艺术构思,回味“语文味”;再通过学习反思,激起学生与生活的对话,最终完成从“自我文本自我”的对话,成就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
《散步》一课我们可以围绕两个方面进行适度拓展:(1)回忆家庭中经历的一个温馨场景或小故事与大家分享。(2)借鉴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
通过这样的设计,激起学生与作者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学生对生命、生活的思考,感受“以小见大”写法的艺术魅力;在对话中同时感受语文的深厚与凝重,感受语文学科无法比拟的艺术魅力。学习反思是帮助学生对对话课堂进行整合,缺乏整合的对话课堂是残缺的。
3 结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每一位语文教育者要始终秉持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进行教学探索。初中语文对话课堂构建不是一个新话题,人们对对话课堂模式的探求从没有停止过。只要我们保持着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热情,就一定能够将初中语文对话课堂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注释
① 梁云.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话[J].新课程,2009(8):33-34.
② 吕日亮.语文课堂有效对话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8):153.
篇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以语言教学,学生发展为主体,而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大都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因此,我认为,语文课上要抓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积累美词佳句,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契机。
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呢?朗读和品味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首先,对初一学生要特别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方法,如朗读、默读、速读、略读、浏览等,在不同的教学任务中选取适应的阅读类型。而且加强方法的指导。课堂上要尽量留给学生诵读的机会,以利于培养语感。有必要每学期开展一次朗诵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
如我在教莫怀戚《散步》时,始终确定一个核心目标:通过朗读带给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从文章整体上,进行散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然后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全班同学听,并用“我喜欢_(段句)、因为_”一句话形式交流,说明理由,教师及时点拨指导,或引导其他学生来作点评。请学生示范读或让全班学生齐读。这样在读中就完成了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对语言的理解与分析及学生自身的口语表述能力,教学
目标水到渠成。
二、比较品味、领悟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语言的品味,用比较法品味,会达到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功效,我常采用:
(1)添加法,就是在原文上添加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文本语言。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有这么两句诗:“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后来编入教材时删掉了“那怕”,我指导学生品味诗时,可将“那怕”重新加入,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它是一种猜测语气,而去掉后更能表现诗人大胆的肯定和浪漫的理想。
(2)删减法,就是在原文上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如《散步》中有一句话:“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引导学生删掉“我的”,语意有何改变?通过比较体会,学生发现了本文是大有深意的,是借散步讲一个大道理。
(3)置换法,就是采用置换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品味语言,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若把这句中的“偷偷地”改为“暗暗地”,可以吗?通过品味比较,学生明白了“暗暗地”是“在暗中或私下里,不显露出来”的 意思,而“偷偷地”是“形容行动不神觉察”的意思,有调皮的意味。
三、品味意境、提升语感
篇7
一、寓情于导,披“情”入文
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采用不同的开讲方法,讲求导入艺术。精心设计情感教育切入点,突出教师的情感色彩和诱发能力,或发问、或叙事,启迪情感思考:或用深情的语言,点燃他们的情感火焰。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都是生活在家庭中的一员,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沐浴着家的温暖,是家的温馨使我们快乐地生活。当我们高兴时,家是撒欢的场所;当我们遭遇挫折时,家又是避风的港湾。既然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是如此重要,那我们都要尽力地维护好它,但光靠一个人的为量够吗?(学生回答)每个人在家中都有着不同的角色,因此都应该尽自己所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莫怀戚笔下的这个和睦友爱家庭是怎样的?它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导语唤起学生对“家”的温馨感觉,拨动学生对家的情弦,为进一步体味“家”的温暖打下情感基础。这一导入,促成情感共鸣,产生了情感激荡,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焰。
二、寓情于读,拨动情弦
在学习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类课文时,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想,多层次朗读,是这一类课文情感点拨的一条捷径。教读朱自清的《春》,我和学生一道,先共同听录音范读,然后让学生们模仿磁带朗读,要求感情丰富,并体会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意境美。在听范读时,同学们已被带入了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世界。在他们自己读课文时,自己的情感也被带进了朗读之中。这时,教师提问点拨:“你在读这篇课文时,对春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脱口而出:“喜爱。”教师进一步点明:“是的,作者正是由于对春的喜爱,才深情地盼春、绘春、赞春。”这样,在这条感情线索的牵引下,我和学生共同分析课文结构,评析和欣赏了作品的语言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让学生进入一种意境之中,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在朗读中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他们从朗读中品味出了作者的真情,受到了很强的感染。
三、精心设计,品味浓情
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乐土,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注重以情感人,要善于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精心设计,使学生溶入情感的海洋。登上精神的殿堂。
四、品味词句,升华情感
篇8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欣赏着自然的美景,享受着浓浓的亲情……
美妙的音乐把孩子们带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中,仿佛正和家人漫步在春天的原野,感受着新春的气息,感受着大自然勃发的生命。
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就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部精美的画卷。一个三代同堂的四口之家漫步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画面。这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在朴素的文字里,充满了欢乐、关爱、和谐,饱含着贤良、孝敬、责任,是一曲亲情、人性、责任的生命交响。
“生活即教育”,为了以情激情,渲染气氛,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我让学生们深情回忆刚刚度过的母亲节的情景,于是,一份份浓郁的亲情,流淌在孩子们心间,温暖涌动在整个教室……
“我写了一封信给母亲:树影婆娑在五月的初夏,转眼,我已进入了人生的花季,回望过去的点点滴滴,感恩存于心底。母亲,如果有一天你们老了,我同样会像十五年前你们搀扶我一样,携起你们的手,你们花白的头发,珍藏着一辈子的幸福……”好一个心清如水的孩子。
“那天早上,我拿起手机,给妈妈发出了祝福短信,心也飞到了千里之外。“儿子,谢谢你。”我开心地笑了,脑海中幻化出母亲欣慰的笑容,为了不辜负她的期望,我麻利地起床,又开始了忙碌而充实的一天。”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使他们形成新的联系而迸发智慧的火花。”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生命。课上,我注重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精神家园,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场所,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关注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萨克斯《春风》悠扬的旋律在教室里轻扬。
美妙的音乐如春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教室里,琅琅的书声伴着动人的乐声,配合得几近完美。《散步》这篇美文,不朗读不足以传其情。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写出了新春的气息,生命在召唤。作者希望母亲像春天的万物一样,焕发生命的活力,希望母亲健康长寿。这里要读得富有诗情画意,读出对生命的珍爱。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要读得天真,高昂,如有新发现,体现小家伙的机灵可爱。
“这也是一个孩子对生命的直观认识,体现生命的传承,生生不息”,一个学生补充。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要读得缓慢而深沉,体现中年人的责任,体现生命沉甸甸的分量。
课堂上,学生们思维灵动,精彩频现。课堂教学充满着激情,闪烁着智慧,涌动着灵感,生命呈现多姿多彩的美丽。
巧妙地创设情境,运用朗读,能还原出当时的场景,让学生自然的融入文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浓浓的意境,身心受到陶冶,灵魂得到洗礼,人格得到提升。
萨克斯《春风》悠扬的旋律在教室里轻扬。
课堂教学渐近尾声,我让学生们发挥想象,给课文换个结尾:一家人走大路,会怎么样。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求异,于是,课堂成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我说:“走大路”,儿子似乎很懂事,“对,小路没有大路宽敞,还是走大路吧,奶奶走得也方便”,母亲颤巍巍地走过来,摸摸孙儿的小脑瓜,说:“我的孙儿真乖”。于是,在阳光下,我们向着松柏树走去。大路平坦,开阔,我们悠闲地欣赏路边的美景,路边的野花已随着春天的脚步悄然开放,乡间的路上留下我们串串的脚印……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慢慢地走着,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缕缕清风吹来,撩起母亲的衣袂,暖暖的爱意荡漾在母亲脸上,路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那一刻,天空变得开阔,世界多么和谐……
学生们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驰骋,潜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挖掘。合理的想象,丰富了课文的意蕴;求异创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成为了学生创造个性与灵性表达的舞台,充满了鲜活和灵动。我感受到了学生生命的律动,听到了生命在课堂中拔节的声音。
课堂,是生命诗意的栖居地。老师是诗人,带领学生用真、善、美的眼光欣赏这美丽而可爱的世界,感受生命的美好。这堂课上,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培养情感;运用朗读创设情境,以境育情;拓展延伸,发挥想象。学生在民主、和谐、平等的对话中,合作学习,探索创新,展示其独特个性和生命智慧,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
篇9
一、 课堂:放慢语速,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曾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儿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视的。真正的教学研究,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
我在上莫怀戚《散步》一课时,一改以前的作者简介、文体介绍等知识要领的讲解,而是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同学们,你们散步吗?和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在哪儿一起散步的?”这个问题我预留了5分钟的讨论时间,同学们很有兴致地谈论,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回答得很精彩。接着,我播放了一首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们借助乐曲,放慢朗读的速度,结合自己散步的体验,慢慢地体悟文章的内容,我预留了15分钟的时间。(之前,上课问这样的问题,大概给他们一两分钟的时间就回答了。)15分钟之后,我问了第二个问题:“你从文章中感受到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惊喜太多了,尤其是对本文的难点――生命意识,竟然也在学生的感悟之中。还需要我讲什么呢?要讲的都被学生们体悟出来了。
也许这堂课真的不能算是一堂标准的好课,但在这堂课中,由于我放慢了上课的速度,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已体悟出更多的思想、内容,我认为得大于失!
二、 写作:放慢脚步,留心生活,慢镜头记录
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大概都有一个难题: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够写真事、抒真情。现在学生的生活基本是两点一线,在这样枯燥单调的生活中,要他们写出人无我有的故事,或者人人都能经历,但只有我才能发现的真情,太难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从初二开始,让同学们每周有一天早点出门,然后在前往学校的路上放慢步伐,留心观察,在早读课时交流发现了什么和平常不一样的人和事物,并且要用文字记录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我发现同学们自己也会多找些时间,让自己放慢一下,写作的内容也就不再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而是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见闻。
学生积累了很多素材后,我还让他们在写作文时,学会记录慢镜头。例如写人写事的文章,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等的组合。要把事情写清楚,把人物写活,注重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但是,有时人物的动作发生很快,若不注意观察,就很容易忽略。比如,电视台在转播体育节目时,常常把精彩的瞬间用“慢镜头”的形式重播,以便让观众看个一清二楚。写作文的过程,其实也是“慢镜头”重现的过程。我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在写作时,再在心中把这一过程用“慢镜头”分解一遍,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来。譬如,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道:“这时,一个小伙子从后面挤了上来,扒开人群,走到前面,抢先一步跨上了车,然后转过身,双手叉腰,两腿分开,像座铁塔似的挡住了车门。”寥寥数语,却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三、 成绩:放长时间,慢慢地静待花开
成绩,是个令人欢喜令人忧的名词。在这个以成绩取胜的社会里,对于学生,“分数至上”的理念被不少人所推崇。但学生是人,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所以,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放长时间,慢慢静待花开。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的序言《蝴蝶结》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面对幼稚的生命,我们无法催促,只有等待,这是人伦,更是常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舞台上的主角,教师、父母不过是剧务,负责提供他成长需要的道具,如此而已。
每当我看到本应天真活泼的学生,因应试教育而不堪重负的时候,我的心情总是格外的沉重。每个学生都要经历考试,每位教师也都要对考试采取特定的态度。是把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还是把考试作为和别的学生攀比的手段?是通过考试来发现问题,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以便再“战”,还是打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伤害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在这些问题上,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效果,对学生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同。
首先,身为人师的我们要把时间放长,把过程放慢,用一颗爱心去观察,去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摒弃我们的偏见,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那么的独特,都是那么的可爱。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其次,尊重、理解、帮助提高。“人的头脑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但是这种奇迹只有在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出现。这是一种长期的、单调的、非常复杂的,折磨人的艰难的播种,撒下的种子要过好多年才长成幼苗。这件工作还要求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的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我们班有一位学生成绩不好,我觉得如果我是他,做得肯定没有他好。因为他虽然不太能听懂老师授课的内容,但是他能安静地坐在那,时不时还记笔记,要知道,他一坐几乎是一整天啊!但他还在坚持上课,还在为自己的命运和将来努力和打拼,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呵护吗?
篇10
一、推敲词句,揣摩语言,在情感凝聚处补白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本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更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重要载体。在文本创作中,作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情感蕴藏在字里行间,形成一种欲言又止的含蓄美,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语言的含蓄美,抓住文本语言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反复推敲词句,揣摩语言,在情感凝聚处补白,从而拨动学生心弦,触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譬如,《背影》一文中父亲为子买橘这一细节描写尤为感人,引发了人的心灵共鸣,其中作者连续几次写到“我的眼泪又来了”,作者为什么流眼泪?你认为他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笔者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积极思考,细细品味,反复揣摩,填补空白,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有的学生说:“这是惭愧之泪,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这么大年纪,还要操心我的事,我感到非常愧疚”;有的学生说:“这是感激之泪,父亲,你辛苦了,我发誓,一定会好好报答你,孝顺你”;还的学生说:“这是激动之泪,父亲,你把快乐留给别人,把痛苦留给自己,你是我的好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以你为荣。”这样,通过补白,一方面深化了文本解读,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高大丰满,让学生体会到父子情深;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各抒己见,张扬个性,在观点碰撞处补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抛出问题,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但往往是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观点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这是学生思考过程的一个具象展示,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自主质疑、乐于探索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把握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在观点碰撞处有效补白,敢于质疑,深入思考,从而点亮学生思维火花,彰显学生个性风采,深化文本理解。
比如,莫怀戚《散步》一文中,对于“走大路还是走小路”这一问题,母亲和儿子产生了分歧,顿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于是,笔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补白,想象一下,如果是你,你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支持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你能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吗?这样,通过在观点碰撞处补白,促进了文本解读深层理解,点燃了学生争鸣“战火”,放飞了学生思绪,张扬了学生个性,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三、寻找缝隙,巧抓矛盾,在意蕴深化处补白
文本缝隙,即文本中的破绽、矛盾和冲突,它并不是作者偶然笔误,而是作者的故意为之。文本缝隙,往往蕴藏了文本的深层内涵,透过文本缝隙,把握文本意蕴是文本解读的关键所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缝隙,巧抓矛盾,引导学生展开叩开想象之门,在意蕴深化处想象补白,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具,领悟文本的深层意蕴。
例如,《孔乙己》一文结尾处这样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大约”和“的确”是一组相互矛盾的词语,深刻了表现了主题。孔乙己最终的结局,作者没有直接给予明确的答案,这给学生留下了无穷的想象和创作空间,在学习过程中,笔者让学生结合文本中孔乙己的性格特征、社会地位、中毒甚深的思想等,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想象,将“孔乙己究竟是生是死”这一故事情节延续补充下去:或说其离开酒店后,饥寒交迫,冻馁而亡故,或说其改过自新,从此发奋图强,腾达飞黄如“范进”,或说其痛定思痛,决心治好残腿后,当上了文化馆的一名研究人员……要求立意明确,中心突出,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符合社会生活和人物变化的逻辑。这样,通过寻找缝隙,有效补白,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