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影评范文
时间:2023-04-12 05:4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上钢琴师影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虽然配乐在影片中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但它与独立的音乐作品相比较,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当音乐介入到电影中时,通过视听元素的结合,导演运用蒙太奇等电影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使音乐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音乐在获得表意丰富性的同时,又必须建立在影片的整体框架之下。在《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中,莫里康内在配乐上获得了很大的创作空间,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一部以音乐为主题的电影。但从整部影片审美艺术效果的达成上看,如果配乐没能与画面进行出色的协调与配合,没能与影片的主题达成默契,并在该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对其诠释的话,无论对于音乐还是电影来说,都将是遗憾的败笔之作。本文正是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来探讨《海上钢琴师》的电影配乐对影片审美效果的促成。
一、音与画的和谐之美
音画合一比音乐本身的质量更重要,这是影片配乐的一个关键性原则。音乐如果使观众身心都陷入对其本身的关注,便成了喧宾夺主。因此,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在《海上钢琴师》中,莫里康内向我们展示了他出色的配乐技巧,使音画在互动之间获得了和谐之美。
麦克斯被聘为船上的小号手后,随船一起出海,正当麦克斯愉快地享受海上时光时,却来了风浪,轮船不断地起伏,镜头在麦克斯与夜色里起伏的海浪中切换,麦克斯在轮船走廊的地板上踉跄、翻滚,此时以巴松、短笛等木管乐器配乐,在中低音区,配合晃动的物品,乐音在节奏上始终轻快统一,俏皮幽默,将麦克斯的窘态和憨态表达得淋漓尽致。音乐停止后,主人公1900出现了。他看到跪在地上、差不多将整个脑袋都塞进一个罐子里呕吐的麦克斯时,便邀请他一起演奏,以缓解痛苦。麦克斯踉跄地跟在他后面时,之前轻快诙谐的音乐复又响起,仿佛又一次给麦克斯的笨拙形象做了个素描,令人再一次忍俊不禁。紧接着,1900与麦克斯在摇曳的轮船上上演了一幕好戏。不断晃动、旋转、摇曳的镜头下,画面犹如一只跃动的精灵,在音乐的伴衬下,献上一场美妙的舞蹈。1900走进大厅,镜头远景俯拍角度下,麦克斯的身影在海上闪电的光照下忽明忽暗。音乐继续,麦克斯在空旷的大厅中,张开双臂,来回晃动着,仿佛是一只胖天鹅,跳着蹩脚的舞。1900将琴盖打开,麦克斯随即扑到了钢琴上。木管乐曲告一段落。
接下来,麦克斯与1900并肩坐在钢琴前,钢琴开始随着轮船的晃动在地板上滑翔,轻快的、具有舞曲风格的钢琴声随之响起。转动中,1900怡然自得,时而环顾四周,时而微笑着与麦克斯交谈,麦克斯则紧握钢琴。客厅天花板上的吊灯不停地晃动,钢琴奏鸣出的音乐主题也不断地重复变化着,这个大厅成了一个旋转舞台。随后,麦克斯逐渐适应了这种惊心动魄的舞步,并开始欣赏起这种感觉。当钢琴滑过酒台时,麦克斯竟随手抽出一瓶美酒。麦克斯取出与放回美酒的时间,均在乐曲的重拍上,让听者感觉到画面的动感和音乐的动感浑然一体,仿佛自己的心也在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接着,镜头将1900在琴键上飞舞的双手与隐约可见的海浪叠化在一起,镜头旋转下,麦克斯与1900在乐声中微笑着,转动着,海浪起伏错落,背景海浪声与乐声相辅相成。随后,钢琴向一个方向径直滑了过去。画面里出现了特写的玻璃门,麦克斯复又紧张起来,而1900则对着门襟着鼻子,做好了准备。镜头继续向前推进,乐曲重音落下,钢琴冲出玻璃门,冲向走廊。钢琴顺着走廊继续向前进,钢琴的乐声依然轻快地继续,直到重音再次落下,钢琴撞破船长卧室的大门,音乐戛然而止。这一片段录音与画面合成的难度非常之大,堪称画面与音乐在配合上完美结合的经典。
此外,《海上钢琴师》在配乐上不但与画面间的结合和谐一致,还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意义与内涵。在轮船大厅的舞会上,麦克斯赞叹地询问1900演奏灵感的来源时,1900用4段不同风格的即兴演奏描绘出舞会上四个人物的形象特征和内心情感。第一个场景是一个服饰华贵的、手中拿着香烟凝视前方的老女人。1900将他想象成为一个刚刚谋杀了丈夫而与情人私奔的女人。乐声变得激昂,重音迭出,犹如一声声惊叹。曲风带有明显的吉卜赛风格,描绘出了人物狂野、澎湃的内心世界。第二个场景是一个面无表情的男子。1900将他想象成为一个陷入回忆中,内心充满无奈的男子。音乐在节奏上也变得舒缓柔和,略有伤感。第三个场景是一名流着泪的、正在跳舞的女子。1900把她形容为一个“想做修女的”。风格也转变为探戈旋律。探戈舞曲中那种对舞伴欲迎还拒、纠缠其中的曲风,完美地诠释了跳舞女子纠结、挣扎的内心。第四个场景是一名“心怀美国梦…‘蹈进头等舱”的男人。他的表情和动作都略显紧张,正在“寻找不可思议的爱情”。曲风也随之变得幽默诙谐。男人在人群中每一次转身与避让,音乐都适时地给予配合和强调,诠释出了男子惴惴不安而又充满欲望的内心。在这四个场景中,正是因为有了配乐的介入,才使得孤立的画面产生了丰富的内涵,完美地阐释出不同人物的特征与内心情感。配乐与画面的和谐互动,使电影产生了单独运用任何=种元素都无法获得的审美效果。
一、配乐与影片主题之间的默契美
音与画的完美结合形成了观众感官上的审美体验,调动了他们的审美情绪。而配乐与影片主题间的默契配合,则进一步作用于观众的精神领域,使他们能够从影片中获得某种意义,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体悟,这是一部优秀影片所必须具备的审美品质。在配乐与主题的默契配合上,《海上钢琴师》主要体现在对整部影片情感基调的营造中。
影片中,配乐大师莫里康内用音乐向人们讲述了1900这位钢琴天才的一生。他放弃名利与爱情,自由而孤独地坚守在自己所钟爱的音乐世界中。虽然1900从未离开过海洋,但他却能用一颗敏感、多思和洞察一切的心灵来认识世间百态,用自己美妙多情的音乐来表达对文明世界的理解与抗拒。直至他所赖以栖身的轮船行将被炸毁的那一刻,他依然不肯离去,并对前来寻他下船的朋友麦克斯说:“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1900最后做出的选择是即使走向自我的毁灭,也不愿在世俗社会中迷失自我。这种对音乐发自心灵的热爱和对生命纯洁性的坚持令人既感动又伤怀。影片的主题音乐1900’sTheme是莫里康内为该影片量身打造的原创作品。主旋律在深情飘逸的典雅曲风中透露出一种大气磅礴、宏远广阔的气质。音乐能够熏陶人的心灵,净化人的内心世界。《海上钢琴师》的音乐主题中,本身就蕴涵了以音乐的纯洁性来比对充斥着名利与欲望的物质世界的意味。它以舒缓而深情的风格贯穿影片始终,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悲情气氛。
影片开始时,当困窘的麦克斯走进乐器店中,准备卖掉自己的小号前,最后一次吹响自己的小号,主题音乐经由麦克斯吹奏出来。继而乐器店老板仿佛想到了什么,他拿出一张旧唱片,以钢琴演奏的主题音乐承接了小号演奏,那正是多年前1900曾亲手弹奏的。两个好友仿佛又聚到了一起,以音乐遥相呼应,只是时过境迁,唱片与小号都将被人们弃之不用,人类贪欲下的战争与物欲下的现实,将艺术抛入了黑暗的角落,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充塞着满满的对名利的渴望与追寻,这正是主人公1900的人生拒绝靠岸的理由。人们在各种欲望的枷锁中迷失了自我,去追逐虚幻的名利,反而把属于生命中的美与纯真视为无价值的东西并弃之于脑后。小号声中,不难听出麦克斯内心的悲凉与哀伤。而唱片中的钢琴声,又是那么的轻灵纯净,仿佛一股清泉,伴随着麦克斯的回忆,同时,在乐声中,1900的故事也被娓娓道来。此外,主题音乐在影片中还出现了多次,且多数都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由管弦乐演奏,整体风格上趋于统一。
影片结束前,麦克斯带着1900录制的那首主题音乐到船上播放,寻找他的朋友。这与片头音乐店老板播放唱片的一幕相呼应,回扣了主题的同时,也成了麦克斯与1900在船上诀别的序曲。当麦克斯走上离船的阶梯时,弦乐演奏的主题音乐缓缓响起,悠远绵长,与1900轻松而幽默的打趣形成反差,进一步烘托了影片的主题。1900对自我自由的维护、对名利的淡漠和对所热爱的音乐的坚持,使他的生命体现出了别样的厚重与伟大。
综上所述,《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关于生命、海洋、自由与美的电影。配乐与画面的和谐美、配乐与主题之间的契合美,增添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与审美效果。正像麦克斯对乐器店老板所说的那样:“这个钢琴师从来不曾存在过。”主人公1900的故事充满了唯美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完美而纯洁的一生,是无数摆脱不了世俗欲望的人们永远追求不到的彼岸。也许,他仅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世界中,仅存在于人们的美好幻想里。1900的生命与音乐是一体的,配乐大师莫里康内正是通过这些灵动美妙的音符,塑造出了一个美好而纯净的生命并将其呈现于观众眼前,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参考文献]
[1]钟源.《海上钢琴师》音乐浅析[J].电影文学,2007(24).
[2][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篇2
[关键词]1900;钢琴;影片;音乐
一、剧情分析
《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往返于欧洲和美洲的一艘名叫维吉尼亚号豪华游轮上,男主人公是一个被抛弃在头等舱钢琴上的婴儿,黑人水手丹尼收养了他并给他起名为1900,丹尼教他读一些简单的文字,学一些简单的知识,小时候的他瘦瘦小小,但眼睛却是那样的纯净明亮。8岁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失去了最亲的人,也是第一次触摸到了钢琴,从此他展露了他惊人的音乐天赋,闻名遐迩。他一直都在船上待着,从没有下过船。
在一个暴风雨交加的夜晚,1900一生惟一的好朋友麦克斯出现在他的视线中,麦克斯是一名小号手,加入维吉尼亚号上的乐队求生存,1900为麦克斯治好了他的晕船,1900带他坐在放开了脚闸的钢琴前。轻盈动人的旋律从1900的指尖飞出,像涓涓溪水流入了麦克斯的心田,他只以为自己在春天明媚的阳光里,在一望无垠的绿田中,呼吸着露珠带来的水汽,放飞心情在无忧无虑的童话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怕是陶渊明老先生也想上一次船了。
当时著名的爵士乐演奏家谢利向1900发出了挑战。三个回合的较量是全片音乐的。谢利高大魁梧的身影给人一种信心满满志在必得的感觉,不由得使人像麦克斯一样担心起1900来。1900一直都微笑着,满不在乎的样子,开始只是弹了一首貌似无关紧要的《平安颂》,又将谢利的挑战原封不动地送还给他——第二回合的较量中将谢利弹奏的曲子照原样弹了一遍,其实1900是一个单纯的人,他不是很想与谢利一争高下,他面对谢利可以让烟蒂不从弹奏着激情爵士的钢琴上掉下,只说了一句:是你逼我的。在1900把香烟放在因飞速演奏而热得滚烫的琴弦点燃以后,谢利只能灰溜溜地跑掉。
虽然1900爱上了海上乐队中一位老人的女儿,由于老人女儿的下船让他萌生了下船的想法,但是他终究没能走下船,他站在舷梯的一半时,他看到了雾蒙蒙的纽约摩天大厦,鳞次栉比,没有一点空隙,没有一点绿色,没有一点生机,没有一条道路是可以看到通向何方,也没有尽头,只是让人觉得浮华烦躁,无穷的琐事俗事在等着你,无法控制,不知所措,毅然决然,1900回到了船上,再也没有了离开船的念头,他放弃了成名,放弃了心爱的女孩子,放弃了当一个“普通人” ,从此以后,音乐是他人生中惟一的伙伴,88个琴键是他通往天堂的路,在大海中演绎指尖上的舞蹈,陆地对他只是一段遥远的回忆,一个心灵的囚笼,只有在船上面对大海的时候才能让他找到心灵的归宿,达到灵魂的彼岸。
当维吉尼亚号要被炸毁时,1900选择了留在船上,他与麦克斯的谈话让人至今难忘,面对死亡时的玩笑话,不仅是他不下船的首要原因,也是他对音乐的热爱胜过一切的真情流露,他只要音乐,在巨轮被炸毁的前一刻,1900的双手在凭空弹奏,那纤巧的手指随着影片背景音乐的节奏在上下轻盈地起伏,仿佛在演奏着扣响天堂大门的乐曲。
“轰”,如一朵盛绽的生命涅槃之花,维吉尼亚号带着1900永远离开了我们,1900走完了他极具浪漫的一生,留给我们一个极具浪漫的故事和那一张由麦克斯藏在钢琴里又由乐器店老板拼起来的承载柔情的唱片。
二、1900形象的解读
温文尔雅,这是见到成年1900的第一印象,一眼看去就具有音乐家的气质,不得不说,他最美的地方就是他的眼睛,从中你可以看到快乐,他的忧伤,他的单纯,他的柔情……
1900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天才一般的人物,面对钢琴他可以弹出他能想到的任何事物和感情,钢琴就是他的唇,音乐就是他的语言,我们可以从整部影片中看出来,尤其突出表现在他在看到那个女孩的时候,只见流转的音乐表达了无限的柔情与蜜意,正如女孩的长相气质一样,清丽脱俗。
1900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认为梦想才是最重要的,金钱名利都是粪土,他不要“普通人”的生活,不想在看不到尽头的世界中尝遍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他要得简简单单,只有音乐和他的大海,他始终无法迈出走进陆地的脚步,他从来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听见America如此激动,对世俗的世界没有一点点向往,正如1900自己所说的:“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它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没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引自电影《海上钢琴师》的台词。)
这种对梦想的热爱甚至超过生命!这也是他无怨无悔地随维吉尼亚号随风而逝。
1900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有规则藐视规则的不羁的性格中有那么一点软弱怯懦。他是如此不羁,在他眼里没有什么规则。例如在与乐队合奏时突然弹起另外的曲子之类的事,是他的拿手好戏。在与谢利的比试中,用“我是不抽烟的,这支烟你抽了吧”如此奚落他,同时性格中还有一点软弱怯懦,表现在他想给最心爱的女孩子一张他的唱片,却在雨中淋了好久直到女孩走了都没有送出,还有表现在他始终迟疑要不要走上陆地,他的内心是害怕的,他不知道在陆地上将面临什么样的生活,他觉得他无法掌控的时候不是勇敢地尝试,而是回到了船上。
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却又真实的人。
三、影片主题
本部影片的主题主要在于反映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自由和世俗功利生活之间的人生选择,此外还包含着友情、爱情,包含着人的纯性、孤独和命运。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看法,世界观是对世界的看法,他们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决定了一个人如何看待他的生命。
1900从一出生被抛弃在钢琴上,8岁第一次触摸钢琴,成为一名海上钢琴师,打败谢利,声名远扬,死前都想去天堂弹奏钢琴,他的一生成也钢琴,“败”也钢琴,钢琴与音乐是他一辈子的追求,大海是他一辈子的选择,音乐和大海无不带给他心灵的安稳与平静,他的思绪就是随着海波的一起一伏,飘向远方,想象出各种各样的生活,我想一定有温馨的林间小路的漫步,有相依在钢琴前共同的弹奏,有一天劳碌的辛苦,也可能有相互关心的唠叨……他的音乐就是来自他的思绪,想到什么弹什么,就像说话一样,跟你聊天,和你诉说衷肠,于是他的音乐是自由的,他不会为了要迎合观众的胃口想一些高难度的花哨技巧,也不会为了赢得票房大卖去做一些炒作,更不会为了获得所谓的知名度去违背自己的心,这就是他孜孜不倦追求的,可能在他的眼中,这只是他的人生信仰,人生原则,而不是可以需要去拥有和保持的,如他所说:“在有限的钢琴上,我自得其乐,我过惯了那样的日子。”真的羡慕他,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可能在现实中已经不存在了,他就是这样的简单随心!
1900终究没有下了船,原因在影片的结尾说得很清楚,“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有88个键,错不了,并不是无限的。我喜欢那样,我应付得来。走过跳板,前面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无限大的键盘,怎奏得出音乐?上了岸,何去何从?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从中我们可以读出1900这个单纯的人不想过上世俗功利的日子,他应付不过来人心险恶,人情冷暖,在这个看似无限大的陆地上去过着有限小的生活,他需要为明天吃什么而烦恼,需要为孩子上什么学校能不能交得起学费烦恼,需要为自己能不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烦恼……也许你说他可以录唱片出名就不再烦恼以上所说,但是这是严重违背他本心的事,他这样做了也会崩溃。他无法生活在嘈杂烦乱的社会当中。他是生于船长于船,与这个世界失之交臂的精灵。
本片中还包含了1900与麦克斯的友情和与一个不知名女孩子的爱情。麦克斯的回忆和营救1900成为这部电影的叙述线,麦克斯对1900的一生影响巨大,麦克斯作为他惟一的朋友,惟一了解1900的人,他从希望1900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希望有一天1900能为他介绍他的妻子和孩子,请他去他们家吃饭,一直到最后他尊重了1900的选择,都从侧面烘托了主题,使得1900的形象更加清晰,从中我们也看到作为一个朋友不仅是在生活上帮助他,更要在精神上帮助他,不仅在他迷茫的时候引导他,更应该在他做出决定后尊重他。而惟一的女主人公却是没有名字的,至少1900是不知道的,我想这也是导演故意安排让1900 爱上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女孩。这符合整部影片所要表达的意境,两个人的爱情唯美而悲伤,都深深地凝结在那部影片最优美的钢琴曲中,他和女孩一系列的故事都更加突出了1900单纯执著的性格特点,女孩的出现让整部影片更加浪漫。
还有人说这部影片反映了孤独的主题,1900是孤独的,没有亲人,没有第二个伙伴,没有去过更广阔的空间,终日与钢琴为伍与大海为伴,他是孤独的却又不是,孤独是因为没有人理解他,不孤独是因为音乐可以陪伴他度过所有难熬的时光,在个人的天空下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四、电影音乐
本片中电影音乐主要就是钢琴曲,钢琴曲在本片中具有重要作用。作用一是贯穿全片的主线——从写给深爱的女孩的钢琴曲在麦克斯卖小号的商店中播放引出回忆,到遇见女孩由心而发弹下这首乐曲,到最后用这首乐曲引出藏在船上的1900,这首乐曲清新淡雅,柔美动听,每当乐曲响起时,都能勾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作用二是音乐将影片推向一个又一个的,与谢利的斗琴是全部影片音乐的,是那样地让人觉得震惊和陶醉,让人畅快淋漓;写给女孩的钢琴曲将影片推向最浪漫的,是那样地让人觉得唯美和纯洁;最后再次播放那首曲子将影片的结尾推向,他双手在空弹曲子中随维吉尼亚号而去,不得不让我们潸然泪下。
可以说音乐是这部影片的灵魂,没有优美的乐章就没有这么浪漫的海上钢琴师。
五、结语
在写这份影评的时候,脑中一直不停环绕着那首感人至深的钢琴曲,《海上钢琴师》这部片子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与感悟,音乐与人生一直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希望我们能从中得出些许的启示,在今后的人生中走属于自己的道路,追求自己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袁玉琴,谢柏梁.影视艺术概论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 黄会林,周星.影视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奥斯卡“陪跑”之路
1994年,他在影片《不一样的天空》中扮演一名智障少年,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年仅19岁的李奥纳多与智障少年同吃同睡同住了整整一个月。他把一个智障儿童演绎得生动可爱,让人心疼,风头甚至盖过了男主角。
凭借精彩的演出,李奥纳多为自己争取到了第一个奥斯卡提名。虽然最终奥斯卡奖没有颁给他,但19岁就得到奥斯卡提名还是一件很牛的事!
之后,李奥纳多又出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纽约黑帮》等电影,虽然每一个角色都能迷倒一大批影迷,但奥斯卡对高颜值的偶像可不感冒,这几个角色连提名都没有。
于是,他便开始谋求转型,想要甩掉“偶像”的名头。
2005年,他挑了最难演绎的传记片作为转型的第一部作品。在电影《飞行家》中,他不顾形象,全身心投入。但最终,仍然只是奥斯卡提名。
2007年,他又凭《血钻》第三次获得提名,但很不幸的是,这次的对手太强悍,他又失败了。
2014年,已经39岁的李奥纳多,带着他主演的电影《华尔街之狼》再次角逐奥斯卡。虽然李奥纳多已经凭借此片获得了被誉为“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但最终还是与小金人失之交臂。
揭晓最佳男主角的那一刻,李奥纳多的眼神从期望变绝望,甚至泛着泪光.
终于捧得“小金人”
今年,李奥纳多终于如愿,凭借在电影《荒野猎人》中的精彩演出,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当颁奖人宣布结果的那一刹那,全球的影迷都为之欢呼,这个奖确实让大家等得太久太久。
在《荒野猎人》中,李奥纳多所饰演的角色历经被同伴背叛活埋、痛失爱子,以及冰河漂流、雪地爬行、艰苦的荒野生存等种种凄惨遭遇后,踏上重生与救赎之路。为了角色,李奥纳多不仅牺牲了颜值,还要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拍摄,非常辛苦。
他们也是奥斯卡失意人
其实,在奥斯卡的舞台下,像李奥纳多这样“陪跑”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还有很多。
等了37年
意大利国宝级电影音乐大师颜尼欧・莫利克奈等了37年才拿下小金人。奇特的是,他可是在2007年先拿下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才在今年凭《八恶人》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当他上台领奖时,全场都为他起立致敬。
在颜尼欧・莫利克奈出道至今52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超过500部影视配乐,从60年代经典的西部电影,到《海上钢琴师》《真爱伴我行》等,他的许多作品旋律早已深植人心,就算没看过电影的人,也会熟悉这些经典的乐曲。
提名12次
罗杰・迪金斯,这位1949年出生的英国摄影师,共被12次提名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他曾经拍摄过《肖申克的救赎》《冰血暴》《老无所依》《朗读者》《大地惊雷》《007天幕杀机》等。很难想象,拥有这样一份履历的摄影师到现在仍然还没有获得过奥斯卡,真可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篇4
关键词:朱塞佩•托纳托雷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玛莲娜
中图分类号:J905.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原片名Malèna,又译为《玛莲娜》、《真爱伴我行》),是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Giuseppe Tornatore)2000年的作品,与――《天堂电影院》(Nuovo Cinema Paradiso,又译《星光伴我心》),《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又译《声光伴我飞》),并称“时空三部曲”(或者“寻找三部曲”)。影片2000年在意大利和美国上映,2001年在全球的30个国家地区上映。本片荣获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配乐;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最佳配乐;柏林影展金熊奖;英国金像奖最佳外语片;金卫星大奖最佳外语片/最佳配乐;拉斯维加斯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提名八个奖项。
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西西里岛,玛莲娜是西西里美丽性感的女人,所有男人都对她垂涎三尺。13岁的男孩维力图迷上了美丽的玛莲娜,此后他就偷窥、跟踪玛莲娜,直到他的性幻想得到现实的体验才放弃了对玛莲娜的窥视。美丽的玛莲娜因为丈夫应战而独居,当其丈夫黎诺“战亡”时,镇上所有的男人都想趁机占有她,所有的女人都因为她美丽而增恨她――不雇用她,不卖食物给她。为了生存,玛莲娜沦为德国兵的妓,求生。二战结束,德军撤走,玛莲娜遭到妒忌的女人们的毒打摧残离开西西里。最后,在战争中失去左手的黎诺归来,带着玛莲娜回到西西里,有丈夫的、已经“老了,也胖了”的玛莲娜,不再被男人窥视、不再受女人的恶意造谣伤害,过上常人的生活。
一、男孩的成长与女性的支撑
该影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男孩成长的故事。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可知:一个男孩的成长过程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是男孩的潜意识中有着杀父取母的愿望。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实现这种愿望,其人格形成与发展过程就遭遇某种阻断,弗洛伊德称其为“固置”。但是大部分的男孩,会在其成长过程中,意识到来自父亲的权威和威胁――也就是精神分析所谓的“来自父亲的威胁”。在拉康的表述中,女性首先“是一个差异性的他者(the other),但同是一个不完整的、匮乏的形象。”“对于成长中的男性,女孩便是一个活生生、遭到的形象。”①这种的威胁,在男性主体获得社会的某种合法性确认之后得到缓解,而男性主体身份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与象征权力的获得,包含着男性成功地驱逐女性所引发的象征焦虑。其中的途径之一便是物化和美化女性的身体,赋予女性身体神奇的力量和欲望的联想。这样女性就成为某种可观赏的对象,变成欲望的对象。在劳拉•穆尔维的分析论述中,揭示了女性形象只是充当着构成奇观、诱发欲望观看的视觉动机。她只是承受双重视线、双重欲望投射与观看的客体,其一是故事中男主人公投射的欲望观看。
影片中男主人公维力图的成长过程依然遵循着男权/父权文化下女性被物化、对象化的逻辑。影片以男主人公维力图的回忆形式展开,追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其时,维力图十二岁半,渴望着成为的成年男子。镇上美丽的玛莲娜唤起了维力图的,而后玛莲娜就成了他幻想与欲望的对象。影片的开头是一组非时序性的蒙太奇交叉镜头,把骑车的维力图与梳妆打扮的玛莲娜平行剪辑:充满喜悦与笑容的维力图与玛莲娜的正被梳理的头发;维力图欢快地塌车的双脚与玛莲娜踮着走路的双脚;维力图塌车的往左向运动与玛莲娜向右走动的――相向的横向运动镜头。这组镜头采用近景(特写)的手法,暗示了维力图和玛莲娜的关系。当维力图和五个同伴一起看到玛莲娜时,他有了生理上的反应。为了看玛莲娜,维力图跟着五个男孩骑车飞奔下一个路口,等待着玛莲娜的出现。白天维力图玛莲娜的窥视都是通过快速骑车追随的观看方式。维力图快速地踩踏自行车成为他渴望自己成长的一种隐喻,同时也是他对玛莲娜的望的一种隐喻。
影片中,维力图的成长与他对的渴求是同步的,由维力图渴望变成男性,拥有作为一个男人的威严,可以和他男伴一样拥有占有女性的“资本”。但维力图只是生理上有成熟了,他并没有作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得到认可:他只不过是穿着短裤的小男孩,依然承受着来自父亲威严的威胁。维力图对父亲的威胁抗争便是暗地里偷出其婚礼西装长裤到裁缝店改成适合自己长度的长裤。这里,长裤是维力图渴望超越俄狄浦斯阶段,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拥有权威的象征。同时长裤也是维力图渴望生理成熟的象征:几个男孩看见玛莲娜后,一起到海边比较的长短,其他几个男孩嘲笑维力图“裤子短,短。”在影片中长裤与短裤是区分男人与男孩的标志,维力图对长裤的渴望其实是对自身生理成长的渴望。
维力图偷改父亲的长裤被发现后,遭到父亲严厉的责打,维力图并没能在现实中逃脱父亲的威胁获得真正的男人的身份确认。这时,维力图从性感的玛莲娜身上找到了逃脱父亲的威胁的解决途径:性幻想。维力图的第一次幻想是穿着睡衣、露出双腿的玛莲娜站在家门口召唤他去买烟。接着便是维力图对玛莲娜的偷窥:镜头以维力图的视角,采用俯拍镜头。在维力图的每次窥视中,镜头中的玛莲娜都是穿着睡衣,性感而有诱惑力。窥视下的玛莲娜,都是玛莲娜的局部特写镜头。在拉康的关于眼睛与凝视的叙述中,认为眼睛是欲望器官,欲望被投射在所看的对象之中。维力图通过窗户上的洞孔/眼睛窥视玛莲娜,他试图通过窥视完善自己的欲望。
维力图第三次的窥视,使他第一次看见清晰地看到玛莲娜的,同时也看到灯光下玛莲娜脱衣的影子。这次窥视直接导致了维力图的性幻想, 他在床上拿着从理发师那里偷来的女性画像进行,此时影片采用括入镜头,画册上的女郎变成了玛莲娜。紧接着是另一个括入镜头,玛莲娜以维力图第一看见她的着装走进他的房间,站在他面前任意他脱去她身上的衣服。维力图对玛莲娜的窥视,是为了满足他的欲望,在此后的每次性幻想中,他欲望的对象都是玛莲娜,影片前后一共有12组性幻想的括入镜头。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维力图的第二次中,括入镜头是一组对经典影片的戏仿:《人猿泰山》、《关山飞渡》、《埃及艳后》、《乱世佳人》中男主人在战胜对手之后获得女主人公的爱。在这组镜头中,维力图把自己想象成英雄,而玛莲娜则是他获取胜利后的抱得的美人。再到后来维力图把自己想象成王子,玛莲娜屈就于他;在影院中,维力图把珍娜幻想成玛莲娜,而自己则是影片中获得胜利的美国大兵。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维力图对玛莲娜的迷恋来自于她的性感欲与诱惑,维力图对玛莲娜的窥视目的在于获得满足欲望的幻想与欲望的满足。在维力图的幻想中,玛莲娜是欲望的支撑,是他获得的外在刺激物。维力图把自己幻想成英雄,玛莲娜是英雄的衬底。这是男性寻求确认自己男人的一种途径,当中女人则成为未成年男子指认自身为男人的参照客体。维力图的成长在他得到父亲的承认得以完成。父亲发现了维力图异样的行为后,亲自带他去裁缝店做长裤子,这是父亲首次承认维力图是男子汉。至此,维力图的成长为男子汉获得合法性,而这种合法性来自父亲的认可。父亲把维力图带到妓院去“初试云雨”,此时维力图得到父亲的彻底承认,维力图从此获得了象征权力。在妓院里,躺在床上的维力图看着露比达时,影片的再次以括入玛莲娜的镜头,他对玛莲娜的性幻想终于在现实体验的基础上得到想象性的解决。到此,维力图的“男子汉”身份得到确认,也是到此维力图驱逐了来自父亲的威胁,成功通过把女性客体化、对象化获得“男子汉”的地位。影片至此以后不再出现维力图对玛莲娜的幻想。可见,玛莲娜在维力图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处于被窥视的位置,始终作为欲望的对象。在维力
图的成长过程中,玛莲娜只不过是衬底。
二、无处转身的玛莲娜
玛莲娜作为欲望的投射并仅仅体现在维力图的观看与幻想之中,还同时存在于影片中其他众多男人的观看中。影片采用了夸张的对比镜头,当玛莲娜在街上走,所有男人都停下脚步,驻足观看玛莲娜。这样的镜头前后一共有五次,均采用特写镜头,是男人充满欲望的眼睛与玛莲娜的局部特写,镜头在正打反打之间,凸现了众男人的凝视。片中男人对玛莲娜的议论,都围绕在她与男人之间的关系展开。他们(甚至包括还处在学生年龄的男孩们)对玛莲娜的占有欲随着她生活困境的加深而愈加强烈,其中,以玛莲娜被为转折点。
在法庭上,玛莲娜身着素衣,当玛莲娜背对着看台坐下的时候,镜头里出现了玛莲娜没有遮拦的屁股。这次幻想实际上不是维力图一个人的幻想,也同样是牙医,小镇的男人,还有律师的白日幻想,是男人们欲望的投射。法庭上,律师极力为玛莲娜辩护,目的为了让自己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占有她。玛莲娜被律师施暴后,她选择为德国军人出卖自己的身体,以此来与镇上男人们的欲望进行抗争。但是这是一种自毁式的抵抗:她在一个男望主宰的色相市场求得生存,是男人所允许与乐意接受的方式。与其说玛莲娜得以生存,毋宁说她在社会――男性所允许的社会生存状态,沦为满足男人欲望的牺牲品。玛莲娜逃脱了镇上男人们的欲望,但却走进另一个欲望的漩涡,她在男人的欲望视域中,无处转身,处处是欲望的陷阱。
作为女性,玛莲娜并没有得到西西里女人们的认可,对于她们而言,玛莲娜是“异己者”。美丽性感的玛莲娜招致她们的嫉妒,以至生恨。她们排斥玛莲娜,因为她能吸引男人的目光。她们是被男权内化了的女性,作为女性,她们是失去自主表达的女性形象,她们自觉地将男性话语表达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她们通过儿子与丈夫的言语表达对玛莲娜的排斥:“我二子说她的长相很虚伪。”“我丈夫说她是生人勿近”。她们一群带着女性面具的男性,残酷地挤压玛莲娜的生存空间,她们缺乏作为女性自救的自觉,当然不会拯救玛莲娜。当玛莲娜被无故地送到法庭受审时,她们非旦没有同情怜悯之心,反而造谣中伤:“谁都知道她专门破坏别人的家庭,中尉是自作自受。”当战胜结束,美国军人进驻西西里时,众多妇女揪着玛莲娜的头发,把她拖到街道上,撕裂她的衣服,剪掉她的头发,对她进行毒打。当玛莲娜被折磨到衣衫褴褛、遍体鳞伤,歇斯底里地向周围的人求救时,影片上是医生的老婆的狰狞的笑脸,以一个战胜者的口吻赦免“战俘”:“滚吧!”玛莲娜被迫离开西西里。这些女性对玛莲娜的驱逐,实际上也是伪装为男的女人对“异己者”的驱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玛莲娜被她们驱逐,是因为玛莲娜失去了所有来自男人的依靠:丈夫“战死”的独居寡妇;父亲因为一封署名信(信中的内容只有一句话“你蒙羞了,令千金玛莲娜和全镇的男人睡觉。”内容毫无根据,显然是恶意造谣。)而把玛莲娜拒之门外;德国军人作为战败的一方撤出西西里,妓院被取缔。在西西里,玛莲
娜失去了任何可能的生存夹缝,在影片的文本中,她不可能在没有男人作为依靠的社会中独自生存。
三、结语
“关于女人的经典叙事的绝妙之处,在于恰到好处的终结故事。”②影片的故事终止于独手的黎诺带着玛莲娜重归西西里,在玛莲娜不计前嫌的情况下,女人们接受了“眼角也有皱纹了,也胖了”的玛莲娜。玛莲娜的回归并如女人们所言“必须重归旧地,才能重拾尊严”,便面看来玛莲娜的归来是一次拯救,但她的回归却是另一种的陷落:依附于一个男人(即使这是一个残缺的男人)才得以在一个曾经蒙受耻辱之地继续生存,不管玛莲娜转向哪里,所面临的都是进退维谷的女性困境。在影片的文本中,女性拯救没有出现,也不存在拯救降临的可能。或许这就是现实中女性生存的象喻性呈现?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