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杆拍遍范文

时间:2023-03-26 12:3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栏杆拍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栏杆拍遍

篇1

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是该词引用的一个典故: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可以读出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裸读,就是在没有任何背景资料、注释、赏析和教师讲解的情况下,去读诗。这就要求我们要到诗中去寻找一些抓手,进而好好地解读诗歌。

那么,对于一首陌生的诗歌,到底该如何进行“裸读”?我以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探寻抓手,解读诗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第一,抓诗歌形象。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它们是诗歌情志的寄托、情感的载体。准确地把握形象、分析形象是理解诗歌主题思想的关键,把握诗歌形象的关键在于理解诗歌中的 “象”,领悟诗歌中的“意”。认真感受作品的形象,有助于提升学生们解读诗歌的能力,提升文学修养。

首先,我们来分析上片的景物形象。开篇“楚天”“秋水”两个意象,借辽阔苍凉的秋景,营造了空阔清远的意境,从而表现出诗人的悲凉感、孤独短暂感;而“献愁供恨”的“遥岑”,更是写出了词人的满腔仇恨;“落日”则渲染出苍茫悲凉的气氛,暗示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断鸿”是失群的孤雁,写出了词人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其次,分析人物形象。“江南游子”交代了人物身份,同时也写出了飘零、孤寂之感。人物的动作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作者用这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情:一是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一是用手使劲儿拍打亭上的栏杆。“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之情烘托出来了。“栏杆拍遍”是指胸中有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词人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在此种情形之下,词中人物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无人会,登临意”,这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无奈,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伟大深沉的孤独感。

第二,抓诗歌的表达技巧。为了使诗歌主旨表现得更深刻、情感表达更真切,诗人往往会运用一些表达技巧,而抓住这些技巧分析诗歌,也会让我们更准确地解读诗歌。

1.直抒胸臆。词中“无人会,登临意”, 直抒胸臆,慨叹无人能够理解词人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2.借景抒情。词的上片着力描绘了以下意象:楚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正是这些意象所渲染出的凄清、悲凉的氛围,让我们感知到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悲苦。

3.移情于物。作者不说自己“愁恨”,而说远山在“献愁供恨”。正所谓“江山无恨人有恨”。作者用移情之法,将自己的感情移到客观景物上,由于词人满腔愁恨,所以连那秀丽的山峰看起来也不令人愉快,而好像是充满愁恨了。

4.化用典故。运用典故能使情思的表达更为含蓄深沉,分析典故所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应先弄清楚典故本身的内涵。词的下片,作者连用三个典故,将情感表达得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想念苏州的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辛弃疾借张翰之事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写了乡思之情,又表明国难当头,不会因此而弃官归乡,而要为国效力。

②“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时,许汜对刘备说,陈登很无礼,他自己睡大床,却让我这个客人睡下床。刘备说,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正应忧国忘家,你却求田问舍,没有大志,陈登实在不屑与你说话;若是我,我会自己睡到百尺楼上,让你睡到地上!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也批判了不顾国事、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东晋时桓温北伐,途径金城,见当年手植柳树已有十围之粗,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抚枝落泪。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人空老去,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易逝的感慨。

5.借代。词中“红巾翠袖”,借代美女,言无美女来为自己搵泪。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此种极度孤独感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感遥相呼应。南归后的词人英雄之气未消,但面对当权者的冷遇只能令这一报国志士扼腕长叹。而今天,登楼凭栏,英雄只能挥洒热泪!

第三,抓语言。诗词中的某些叠词、副词,甚至是语气助词,都能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如词中“看了”“拍遍”的“了”和“遍” ,写出了词人当时反复而持久的动作,而这些动作写出了词人的无可奈何,借以宣泄心中块垒,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和强烈。

篇3

他,铁板铜琶,继东坡之后高唱大江东去。他,撰写美芹悲黍情愫,只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他,是沙漠的英帅,还是词坛的飞将?

初读稼轩先生的词,只是感叹繁如沙广如漠的爱国情怀。再读,再读,就被这个文武兼备的不凡人打动。他的词,没有小桥流水

人家的江南细腻,没有梧桐细雨人比黄花瘦的哀怨缠绵,更没有无病只诵燕子来去的空虚乏感。他的文字里有着不矜的波澜,是海底深处蕴藏的无所畏惧,是小高山上瞥见歌舞升平的恨愤。他恨,恨皇帝的懦弱病态,尽情享受最后一丝权力巅峰的满足;他恨,恨官僚的丑恶嘴脸,在蛮夷长刀刺向心脏的最后一秒还要展现自己阿谀奉承的高超伎俩。

他的字,他的词,他的情,最后只能沦为宫廷统治一笑置之的废弃之物,泯灭在柔情依依的西湖泛水中。站在几经践踏的滚烫地表上,他渴望在马革裹尸的疆场上用敌人的血洗尽剑鞘的锈迹,可惜他的壮志,他的豪情,他的狂野在纠结的权位纷争中不了了之。从我们今天看去,他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人,南宋的结局早已写好,只有昏庸和腐朽,历史才能沿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潮流走下去。

而他用他的词,他的剑扼住了南宋小朝廷最后一丝喘命之息。然而,他的词不是用笔和纸写成的,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铸成的。“男儿到死心如铁”,这似铁的心一次次在奸佞小人与无能君王的淬火中倍受煎熬,最终只落得“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苍凉结局。他临江山,望长安,拍栏杆,只得热泪横流,栏杆拍遍,依旧无人会,登临意。

在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年代,“这位固执的老人,无情可言的岁月和黑暗无光的历史交织成一幅悲情的画卷,伴随着历史的长风尽情的舒展于北固山的天地之间。”不错,那双凝重的眼眸似乎在向风物或今人昭示着什么……

篇4

梦中不觉泪成丝,二十四年回首迟。

今借丹青能画否?万千种柳尽无枝。

五月初四。

屈子当年只自沉,醒来无路涕沾襟。

欲携书剑西南去,更继骚魂动地吟。

五月初五,端午忆屈。

屈子彷徨只问天,伤心月缺几时圆?

前身常与诗仙饮,谪下人间若许年。

五月初五,与双亲不和,虽痛心不变。

携着诗书自在行,归飞燕子觉身轻。

但求不负凌云志,蜀水巴山更远迎。

五月初六,如果入选西部计划,父母同意放行。

一池风皱碧粼粼,三四叶黄浮着身。

拍遍栏杆谁会得?啾啾满耳忆君频。

五月初七,时在开发区一桥上。

大河南望水悠悠,独立苍茫志未酬。

一掬泪传何处去?却言汝意忆侬不。

五月初七,时在大学桥上。

席间痛饮不狂歌,心慕闺人欲负戈。

亦向西南磨一剑,惊天动地是诗魔。

五月初七,时与舍友饮。

江郎才气渐凡庸,半日消磨懒不容。

急待河山为梳洗,春风满面与君逢。

五月初八,诗渐入窠臼,以旧面目见君,愧矣。

常闻灾险泪仍流,病榻经时意未休。

巨鼻书生如不死,更提三尺奠金瓯。

五月初八,微恙。

庞眉书客酒曾耽,遮莫他人笑我憨。

篇5

《小放牛》教案

教学内容:

苏少版三年级下册歌曲《小放牛》

教学目标:

1.能准确的按照节奏念出《小放牛》童谣,准备把握其中的切分节奏。

2.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小放牛》,唱准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八分休止符和一字多音的地方。

3通过演唱表演歌曲激发孩子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小放牛》是一首产生在冀中平原的著名儿歌,音乐旋律采用了河北传统的戏剧曲调,为五声调式,2/4拍。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三乐句节奏相同旋律相仿;二、四乐句前半句完全相同,后半句旋律相似。这首《小放牛》将中国的神话传说编进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中,用借喻的手法赞扬了赵州桥工艺设计之新颖精湛,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重点、难点

准确把握歌曲中切分节奏,前半拍休止,一字多音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同学们好,我们初次见面首先让我自我介绍一下。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请按照我念的节奏来回答我的问题好吗?我走到你的面前就请你站起来响亮的回答我哦!(练习切分音节奏)。

然后你再按照我的节奏方式,帮我问一问你左边的同学叫什么名字。接龙

XXXXXXXXX

我叫査老师,同学你好?我叫XXX,老师你好?(点出课件)

“査”这一拍上打响指,如果是两个字的名字,就在打响指这拍空下,如果学生的节奏由偏差的话,提醒他们我是在打响指以后说了哪个字。

一、导入新课:

1、童谣教学(节奏教学)

师: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念一首河北地区的童谣,请你们听一听童谣里都说到了什么?(师有表情动作地边念边打双响筒)

X X / X X X / X X X / X - X X /X X X / X X X / X -

赵 州 打响指桥 来 什么人 修 ? 玉 石 栏杆 什么人 留?

(这个字要延长)

X X X / X X X / X X / X -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X -

什么人 打响指骑 驴 桥 上 走? 什么人 推车 轧了 一趟 沟么 一呀 咳。

(这个字要延长)

生:赵州桥……

师:对,赵州桥,你们见过吗?(点击赵州桥图片)査老师带你们看一下这就是童谣里说到的赵州桥。

赵州桥在河北省,是我们国家著名的古代大石拱桥,这座桥啊曾经经历了十次水灾,八次战乱还有多次的地震,但是他还是巍然屹立在祥河智商,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这座坚固的大桥到底是谁修建的呢?谁在上面骑驴、推车呢?接着听査老师说童谣的第二段。你听到答案了吗?

X X/ X X X / X X / X - X X / X X X / X X -/ X -

赵 州 打响指桥 来 鲁 班 修 ? 玉 石 栏杆 圣人 留?

X X X / X X X /X X / X -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X -

张果老 打响指骑驴 桥 上 走? 柴王爷 推车 轧了 一趟 沟么 一呀 咳。

师:你听到答案了吗?(生回答)我们来看看大家听的对不对。(生边说师点出课件内容)。

师:你们愿意跟着我一起来学一学这个童谣吗?(点击童谣内容课件)

边念老师边打双响筒,特别提醒在切分节奏的地方,我是敲了一下以后说的桥和驴这两个字。可以反复多练习几遍。(点击课件中提醒切分节奏的部分)

师:说的真好,就像两个人在对话。嗯,你要回答出我的问题来,我才告诉你赵州桥怎么走啊!

那下面査老师就来问问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回答出我的问题,好吗?

师生共同表演一遍童谣内容

师:有哪位同学想来扮演我刚想才的角色问一问,考一考大家的?记住要有表情和动作。

2、歌曲教学

师:同学们说得的真棒!你们听有两个小朋友忍不住唱起来了。(听范唱1)

一边听一边跟着老师做动作(拍手、拍腿)

师:对了!这样一个童谣还能用歌曲唱出来呢,这就是河北民歌叫做《小放牛》(出示歌词课件)

请同学们再听一遍,一边听一边在心里默默的唱,并且跟着老师做动作,看看我们的动作变化了没有。(听范唱2)(拍手、拍退、切分地方拍手后画圈)

师:跟着老师的琴声轻声的唱一唱。

师:注意在“桥”和“驴”前面都出现了八分休止符(课件点出切分节奏)多唱几遍

师:这里这两小节的地方也要注意唱准(课件点出第二种切分节奏)。可以结合二拍子拍手练习

师:注意每段的最后一句要唱两遍,因为这里出现了反复记号(课件上点出反复记号)

跟琴唱第一段歌词

跟琴唱第二段歌词

师:其实啊我们歌词里面提到的张果老、柴王爷都是传说中的人物,那是怎么样一个传说呢,我们来听一听。(课件点击赵州桥传说)

师:在这个传说里的张果老骑着毛驴拎着个大袋子在桥上走,还有柴王爷也推着车要来瞧一瞧赵州桥呢。那我们能给这两个人物设计动作吗!骑驴的动作,还有推车的动作

表演:请一个同学扮演张果老,一个同学扮演柴王爷。我还要请一个同学来扮演提问的人,其余同学就是要回答他的人。(教师先表演一下,给予学生相关的示范动作)

根据时间可以请一组或者两组进行表演,加以适当的指导。

小结:今天査老师这节课上的很开心快乐,同学们你们开心吗?今天我们学了一首童谣,唱了一首河北的民歌。其实不管是说童谣也好,唱歌曲也好,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是来赞扬了我们的赵州桥工艺设计的新颖精湛,赞扬我们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以后有机会希望大家能去河北看看这一座著名的石拱桥,记得一定要唱起这首《小放牛》!

最后让我们在快乐的《小放牛》的歌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小放牛》反思

《小放牛》是一首民间歌舞剧,以牧童和乡村小姑娘相互对答的方式,逗趣玩乐。歌中小姑娘向小牧童问路,可俏皮的牧童故意为难,并要小姑娘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才告诉他。于是两个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地演唱起民歌流行的对歌来。歌曲音调明快流畅,富于表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风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歌曲的开始部分是以戏曲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刚开始听的时候总笑,不好控制课堂纪律,但学生非常喜欢这首歌曲的旋律,尤其是歌词的幽默吸引了他们,当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节奏后,就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大胆的去创编歌词.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将自己平时所见到的事物编进歌词里来。在展示环节中,可能由于教师的评价手段较单一,没能够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给学生展示的时间也不够充分发,在时间上稍显仓促。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导入可能有点多了,也发现自己的言语显得很空洞,词语不丰富。不能运用语言艺术来吸引学生。只有亲身练过的东西才能真正的掌握。例如在处理歌曲难点的地方,我只是让学生随着我的节奏一起练习,并没有让他们进行自我实践,这是我疏忽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的体验到上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以老师个人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总之,这节课的效果总体还不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小放牛音乐教案及反思相关文章:

1.小学音乐教师教学随笔

2.标题

篇6

做个有心人,扎入诗的世界。我是个有着敏感心灵的人。若无心,岂能领会到人类闪光的思想、热烈的情感?有心,领会了青莲居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纵意不羁;有心领会了杜工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郁愤慨;有心,则领会了稼轩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壮志难酬…

我是如此地亲近他们,闭上眼,仍心旌神摇。我学会了许多包括坚守自己的本心,包括忧心国家,包括开拓进取。我数不过来我汲取了多少养分,但我清楚,他们一定会在千年前,因为有人们用心体会而缄默微笑。

做个有心人,邀于乐的海洋。我驾一小舟,泛舟乐海,顿取那缕清香。我想,他们一定有日月般的胸怀吧。一曲《高山流水》穿越了千年而余音不止。每次听到这曲子在伶汀地响着,不禁为伯牙与子期神伤,这调子反复磨打着我的心。

我总惊异于《林冲夜奔》这首曲子的苍郁,曲子的弦是那么急促地响,却渲染出一片浓浓的哀愁。林冲心上,大概有如那个雪夜一般的郁结吧。我决不会像他一样,我会努力地为自己与他人吹散云菇。年少的我曾隐秘地想。

一缕清音元断绝。我如此感谢我那敏感的心,我的耳,我的眼,均为我感知这个海洋而律动着。

有了诗乐,韬光过后,尽是鲜花。丰盈的心使人能平静地面对这浮华人生,发现种种曾经遗失的美好。

做个有心人吧,与我一起光临彼境。诗乐中,心潮翻涌,最终将退成我们脸上会心的微笑。

篇7

人生的困难是难免的。谁都会有怀才不遇、事业不顺的时候,此时,大部分人会选择沉沦,这样对吗?不对!人应该乐观!

沉沦是悲观者的一大特点,他们终日不管不顾,只陷在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直到把自己逼上绝路。人们认为屈原是世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则认为他是中国所有悲观者的先驱,爱国不应是靠写诗抒发的。他虽然沉入江河,但还是永远的悲观者,痛苦者。阮籍呢?只因无法报国便终日浑浑噩噩,任牛把他拉到多远的地方,他只是喝酒,喝完便号啕大哭,什么爱国人士,只是一个酒鬼罢了。悲观者只知一味的摆脱现实,而乐观者则生活在最好的世界中。

在精神上快乐,在生活中悠闲。这是乐观者的世界,没有权势的争夺,没有名利的负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乐观的抛弃了一切金钱权势,寄身于一个世外桃源,弹琴,读书,喝酒,赏花,还能有人比他更逍遥吗?同样是怀才不遇,同样是爱国人才,思想不同,乐观者是不是要比悲观者舒服得多呢?

乐观的人都会积极正确的面对现实,这是悲观者永远也比不上的,爱国的乐观者,对祖国的热情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秒也不会削减。“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辛弃疾一生都没有放弃希望,他坚信,他又上阵杀敌的一天,他有精忠报国的一天,他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报国中去,他坚信他可以做到,他坚信他宝岛未老。是乐观的精神支撑着他的信念,还能有谁比他更坚定吗?同样的境遇,同样的爱国,精神不同,乐观是不是要比悲观者坚强得多呢?

篇8

凄凄夜月,缕缕长须,你可知你那难解的连环却成为后世冷眼观望的暖意?

“更长门,翠琏辞金阙”的悲切是你的惆怅。纵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却不尽施展,长门事怜的是阿娇,娥眉曾有人妒却是你的惋惜。你自比千金纵买相如赋的陈皇后,那脉脉此情又自何处说?最后只得醒来时响空弦,闻那清泪长啼血的青鸟悲鸣。满腹壮志豪情只得映着西江月,青山也难遮,毕竟东流去。

然而,你那一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的感叹虽包含无限怨恨,但此刻却温蕴了为宋朝叹惋的后世无限。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的忧伤是你的慨叹。南宋当局忍辱求和让你感慨人去楼空,旧时飞燕能说的愁苦;南宋君主求安江南让你怒斥“直把杭州当汴州”。你羡慕汉将军却惜他身名裂,你欲效仿廉颇,却叹他“尚能饭否”的悲凉。斜阳正在,我见你在烟柳断肠处叹旧恨春愁流不尽。

然而,你那一句“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失意虽让你难解连环,但今世却如暖流涌进为抗金梦未圆而叹息的爱国志士心中。

篇9

西子湖畔两个倩影撑着花纸伞,拍遍栏杆,欣赏着细雨中的西湖,烟雾氤氲。“青丝化雪,谁解三千痴缠?西湖畔,断桥边,同船渡,伞结三生缘。”是缘也是劫,断桥边红药缠绕,“雷峰塔倒倾世恋”体味如诗如梦凄美的神韵,一曲离殇几时休,雷峰塔下,遗留下相对凄美的眸光,不禁感叹好一对白蛇许仙!

不经意间,发现茶已变淡,清风吹断了丝雨,抿一口变淡的清茶,有开始翻着手中的宋词。

“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读到这里有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陆游以他和表妹唐婉的千古绝唱为《钗头凤》这个词牌名画上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完美句号,也刻画出了一个感人肺腑的凄美爱情故事。叹息他们“伉俪相得”“琴弦甚和”却落个劳燕分飞,白白为相思所折磨。“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肠断。”几十的风雨经历,仍然无法排遣陆游对唐婉的思念。

雨渐消停,残花与枯叶一起随风飞扬,再翻书页,心灵穿越回到千年前。

“蹴罢秋千,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读了一遍又一遍,从此迷恋上了这位佳人。“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佳人独上西楼,秀眉微蹙,独吟诗词,写下对爱人思念的帛书。狼烟起,佳人在乌江边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巾帼不让须眉,豪气冲天。“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独倚小轩,听着细雨敲打梧桐,正值黄昏,残花飘零,不禁泪眼盈盈,轻诵这这忧伤的句子,令人心酸。

篇10

[关键词]用典;典故;事典;语典

《牡丹亭》是明传奇经典之一,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述和研究也从未间断。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学者对他的研究深入到各个方面。学界二十世纪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比较研究等方面。其中艺术特点研究分为戏剧冲突、风格、结构、语言、声腔等。[1]而在“语言”方面也并未实质性涉及用典现象。进入新世纪,研究者也大都在以上的角度论述。学者刘颖的《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中的辞格研究也仅是涉及到用典现象。[2]本文以学界根据典故内容将“典故”分为“事典(古代故事)”与“语典(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和句子)”两类为标准,结合汤显祖运用典故具体的方式探析。

一、《牡丹亭》中事典分类探析

事典,也就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所言的“稽古”即“援引古人的事迹……”。[3]笔者依据在语言使用中其具体使用形式,将事典分为情节类事典和词语类事典。

(一)情节类事典

所谓情节类事典,指的就是将事典概括成大概情节的故事,主要就是交代人物,发生的事情,这又有单个事典的概括情节类与几个事典的概括情节类之分。

1.【前腔】添眉翠,摇佩珠,绣屏中生成士女图。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第五出《延师》)

“鲤庭趋”出自《论语・季氏》,孔鲤敬畏父亲孔子而快步经过厅堂,受到孔子学诗、学礼的教诲。后以“鲤庭趋”指子妇或学生受教。此外,这种运用的还有“朱N引鹿”、“祖龙飞鹿走中原”、“玉真重溯武陵源”、“嫦娥窃药”、“画屏人踏歌”“柳抱怀”等等。

2.【前腔】后堂公所,请先生则是黉门腐儒。……谢女班姬女校书。(第三出《训女》)

“谢女班姬女校书”是两个典故的综合运用。谢女指的是谢道韫,晋谢安侄女,聪慧有才辩。“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4]因这样一段吟诗偶得的佳话,世称谢道韫为“咏絮之才”。

班姬,即班昭。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班昭博学高才,续写班固未成《汉书》。班昭曾为皇后及诸贵人做教师,号曰“大家”。此外,还有“尾声般抱柱正题桥”,用尾声与司马相如这两个事典,直言柳生自己抱负远大,且矢志不渝。

(二)词语类事典

词语类事典指的是将事典浓缩成一个个词义丰富的词语,具有高度概括性,一定的社会标签性抑或指代性,尤以成语最为丰富。

1.【风入松慢】〔生上〕无端雀角土牢中。是什么孔雀屏风?一杯水饭东床用,草床头绣褥芙蓉……(第五十三出《硬拷》)

“雀角”,出自《诗经・国风・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5]四句是正话反说,表示雀虽有嘴而无穿我屋之理,你已有妻则无致我陷狱之理,委婉巧妙。后用“雀角”比喻争讼。这里指被人诬告。“东床”,出自于《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晋代郗鉴去王家选婿,“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6]“东床上坦腹卧”的青年就是王羲之。后来“东床”成为女婿的代名词。此外,这种运用还有“高唐”、“梨花枪”、“凿壁”、“悬梁”、“玉树兰”、“笔尖花”等等。

2.【前腔】千村转岁华。愚父老香盆,儿童竹马。阳春有脚,经过百姓人家……(第八出《劝农》)

“儿童竹马”出自《汉书・郭汲传》,用来称颂太守。“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7]“阳春有脚”,又叫有脚阳春,出自《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用来称颂官吏的德政。唐朝宰相宋Z爱民恤物,时人称赞他像长了脚的春天,到处带来了温暖。此外,这种运用还有“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泥金报喜”、“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等。

这两类事典都因其高度的概括性而广泛地运用于唱词抑或宾白中。一定的社会标签性抑或指代性,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具有良好的修辞效果,既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又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当然,也显得作者有文化内涵,是作者文学修养的一部分,更是作者文化底蕴的最好的显示。

二、《牡丹亭》中语典分类探析

语典,也就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所言的“引经”即“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8]这里的“引经”是一个词义不断发展的词语,不再限于《诗》、《书》、《易》,凡是前人著作、作品都可引。语典仅只是一种较为单纯的话语、语言引用,依据采用方式的不同,笔者将其分为直用类语典和化用类语典两大类。

(一)直用类语典

直用类语典,顾名思义,就是直接运用,不作任何改变,保留其原有形式。这类中最突出,也是全书运用最多的是直接运用唐人诗句。

笔者依据此类运用频率将其再分为直接运用唐人诗句和直接运用非唐人诗句。

1、直接运用唐人诗句

纵观全书,下场诗,除了第一出是作者原创和最后一出是八句以外,均为直接运用四句唐人诗句。全出结尾集唐诗是首创。在俯拾皆是的唐朝诗歌中,选择出4句组合成一首下场诗,这工程是浩瀚的,是耗精力的,并且又能概括全出意思,给人以启发或引人深思,实乃罕见。最难能可贵的是,又能用出新意,如第二十一出《谒遇》下场诗“临行赠女绕朝鞭”,原指有先见的谋略,文中是送人路费,让他奔赴前程的意思。

不光如此,在某出开场时和文中中间部分也常这样运用。这里最为特殊的一出是第五十三出《硬拷》。上场诗“(集唐)梦到江南身旅羁(方干),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自家妻父犹如此(孙元晏),若问旁人那得知(崔颢)”。这几句诗概括了柳梦梅认亲的遭遇。第二段:“(集唐)秋来力尽破重围(罗邺),入掌银台扩紫薇(李白)。回头都叹浮生事(李中),长向东风有是非(罗隐)。”这几句诗概括了杜宝仕途和家庭的变化情节。

2、直接运用非唐人诗句

此类多出现在宾白中,因为《牡丹亭》是唱词与宾白相结合的文学,与唱词相比,宾白更口语化。如在第二十二出的宾白中,直接运用“女为君子儒”,语出《论语・雍也》,原意是女儿当学做德才兼备的读书人,此处只是借《论语》打诨,与原意不同。此外,还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千桂子,十里荷花”等等。

(二)化用类语典

化用类语典就是语典或多或少地经过汤显祖的改动,笔者依据改动的幅度的大小,有改写原句字词与增减原句字词之分。

1、改写原句字词

顾名思义,就是在原句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改写,改写完之后,又有基本保持原意与大部分改变原意之分,在此笔者不深究,只简单叙述。

(1)【浣溪沙】山色好,讼庭稀。朝看飞鸟暮飞回。印床花落帘垂地。(第五出《延诗》)

唐李欣有诗《寄韩鹏》中有“朝看飞鸟暮飞还”[10]与“朝看飞鸟暮飞回”,不考虑特定使用环境,是保持原意的。此类例子又如:

(2)【前腔】千村转岁华。愚父老香盆,儿童竹马。阳春有脚,经过百姓人家。月明无犬吠黄花,雨过有人耕绿野。真个,村村雨露桑麻。(第八出《劝农》)

“月明无犬吠黄花,雨过有人耕绿野”,描写的是静谧的田园风光。石君宝元杂剧《曲江池》楔子郑府尹上场诗:“雨后有人耕绿野,月明无犬吠黄昏。”以及王实甫元杂剧《四丞相高会丽春堂》三折济南府尹上场诗:“雨后有人耕绿野,月明无犬吠荒村。”与此句基本相同。

2、增减原句字词

对原句字词进行增减,这是主要考虑到行文的流畅而作的改动。

【前腔】每日价看镜登楼,泪沾衣浑不如旧。似江山如此,光阴难又。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落日重回首。……(第五十出《闹宴》)

“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落日重回首”出自宋辛弃疾《水龙吟》句:“落日楼头,断肠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里将前后颠倒,并增减字词,是为了行文的流畅。

《牡丹亭》中语典的几种分类,无论是形式是否改变,抑或句意是否改变,无外乎考虑到行文的流畅,避免“掉书袋”以及符合具体的情境,具有抒情性。当然,同样也显得作者有文化内涵,是作者文学修养的一部分,更是作者文化底蕴的最好的显示。明人王骥德在《曲律?论须读书》第十三云:“词曲虽小道哉,然非多读书,以博其见闻,发其旨趣,终非大雅。须自《国风》、《离骚》、古乐府及汉、魏、六朝三唐诸诗,下迨《花间》、《草堂》诸词,金、元杂剧诸曲,又至古今诸部类书,俱博搜精采,蓄之胸中,于抽毫时,掇取其神情标韵,写之律吕,令声乐自肥肠满脑中流出,自然纵横该洽,与剿袭口耳者不同。”

三、结语

传奇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于一身。然归根到底传奇是场上之曲,这就要求注重表演性。正如李渔所说:“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作者虽是文人,然以市民阶层为主要群体才是传奇的主要消费者,通俗易懂方为上策。面对大量用典的《牡丹亭》,观众在接受理解上是存在困难的,更不用说欣赏了。要知道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要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以第七出《闺塾》一曲词为例:

【掉角儿】〔末〕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更有那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广,洗净铅华。有风有化,宜室宜家。〔旦〕这经文偌多?〔末〕《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两字,付与儿家。

如果不是熟读《诗经》,观众谁能一个个玩味这其中蕴含的八个典故。“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字字俱费经营,字字皆欠明爽。此等妙语,止可作文字观,不得作传奇观。”[14]李渔谓“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15]这论述的是传奇的填词“心口皆深”的问题,从用典造成的语言的晦涩和不符合舞台的表演来说,这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王燕飞.二十世纪《牡丹亭》研究综述[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总126期)

[2]刘颖.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6月,24―25页

[3]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5月,1370页

[4]许嘉璐主编.晋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2158页

[5]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重印,40―42页

[6](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朱铸禹汇校集注.世说新语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牛12月,314―315页

[7]许嘉璐主编.后汉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779页

[8]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5月,13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