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职责范文

时间:2023-03-31 01:4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的职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的职责

篇1

一、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导致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比较多,在宏观方面有政策不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相关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的客观因素,也存在微观上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房地产行业管理制度不严密、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差和房地产行业业内部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等。

(一)会计法规制度和会计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的会计制度的缺陷集中表现对没有对新出现的会计业务做出规定,对某些经济业务和事项的核算不明确或不科学。正是由于应用会计科目不合理及使用上的串项等一系列的会计核算不规范造成了房地产行业成本不实,会计信息失实,收入、支出和结余虚假。我国目前的《会计法》的规定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会计法》中只规定了违法人员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而没有规定民事责任,降低了违法人员承担巨大成本的风险。此外,对会计人员的奖励和保护的法规还不明确。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人员在违背单位、个人利益而遵守《会计法》要求时,国家要从法律上给予保护。如果缺少这方面的保护,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房地产行业监督机制不健全

房地产行业的监督机制可分为内部监督机制与内部监督机制两种。第一,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房地产的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决策者,但是会计负责人又是由决策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薪酬也是由决策者直接决定的。也就是说,会计工作某种程度上是在为企业的决策者服务,随着决策者的意志而变化。所以,不少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没有真实反映经营成果。第二,房地产行业的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机制也不健全。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外部监督还是由房地产行业的主管部门实现的,而主管部门往往考虑到的是本部门的利益,对其下属的房地产行业采取保护的态度,不能够很好地监督。第三,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彼此间进行不正当的竞争,或者是一些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差,出具虚假的会计验证报告。这就使有些会计信息即使被确认了但仍缺乏真实性。

(三)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较低

总的来说,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并不高。会计活动的主体是会计人员。会计信息要经过会计人员对相关要素的计量和确认后才能生成,必然要对经济活动中的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加以估算、推理和判断。所以,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一直以来,房地产行业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并不重视,致使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得不到提高,常发生原理性和操作性的错误。近年来,会计制度变化特别大,新增的内容很多,更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这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守了会计法规,但受到认识水平的局限,也可能使计量处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从而使会计信息不实。有些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不按会计法核算,迎合上级或自身利益需要,做假账、受理假凭证和编制假报表,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二、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立科学的会计法律体系

会计工作的技术性极强,有它自身的工作规律。因此,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当符合会计工作反映出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判定标准和判定方法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家要进一步制定实施会计法规的细则和详细的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的法规,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为管理人员的责任提供明晰的法律依据,严肃财经类法规,切实贯彻好以《会计法》为核心的整个会计法律体系。修订后的《会计法》明确了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尤其是加大了打击会计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力度。有关部门在执法时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者受到法律的惩罚,力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二)强化房地产行业的监督机制,建立会计信息管理体制

一方面,房地产行业要建立起强化其内部管理的会计管理体系,制定内部稽查和财务监察制度,加强对内部的控制,为真实会计信息的提供打下良好的会计基础。完善内部监督,还应当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明确相关责任,实行好内部监督岗位责任制,增强内部会计监督的真实有效性。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要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提高会计监督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大力倡导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充分突显出社会审计的客观公正作用。同时,也要增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法律责任的监督,促使他们不断提高业务水准和职业道德水平。注册会计师审查鉴定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要明确,对违反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加以惩处。财政、审计和税务机关都要依法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审计监督和财务检查。各个主管部门也要担当起相应的责任,要对所属的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做好指导,监督和检查其核算情况,纠正其已经查处的问题,严肃处理有问题的会计人员。

篇2

企业的税务管理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一个重要内容,税收问题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在进行企业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时,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需要企业设有专业的税务人员进行从事企业税收活动。税务会计师是以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税务筹划税务管理等一系列税收活动的专业会计人才。税务会计师在从事税务会计的工作时,运用专业的会计学理论和核算方法,更加全面性、系统性的对企业的纳税活动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监督,以保证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因此对于企业来说,税务会计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税务会计能否成功实施,同时也是决定企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税务会计师对企业的主要工作职责

我国的税收政策复杂多变。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从而所涉及到的税务种类也纷繁不一。企业需要及时掌握税法动向和各项办税流程,如期完整的缴纳税款,这关系到企业的实际利益和企业的声誉,这就要求企业配备有专业的税务人员协助企业进行合理缴税,从而企业税务会计师应运而生。在我国,税务会计的构建尚未完善,但税务会计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正逐渐被人们认可。从事税务工作是个严肃而困难的职业,税务会计师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税务会计师对企业的主要工作职责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加强企业税务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静静地不断发展,国家相关的税法也逐渐细化和复杂化,由于企业在税务管理方面的不足导致一些企业陷入了涉税危机,对其企业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害,这就要求税务会计师能够加强对企业税务的管理,提高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能力。企业税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利用相关税法政策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措施来达到企业降低税务成本。

2.2..开展企业税务筹划

2.2.1纳税筹划的概念

简单来讲,税收筹划即是指企业采用合法的和非违法的手段进行纳税方面的策划和有利于纳税的财务安排。企业税务会计不仅仅是对税务资金运动的反映和监督,而且能通过税负因素分析等方法,使纳税人更加明确地利用合法手段来达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目的。税务会计师为了更大化的实现企业的价值,通过对企业所经营的活动进行实现安排筹划,制定出最佳的节税方案,从而使企业的合法权益扩大化。通过企业税务会计的实施和税收筹划,依据税收的具体规定和本综合市场自身的经营特点来筹划本企业的经营方式及纳税活动,最终实现了享受税收优惠,企业不多缴税、减轻税负的目的。

#P#2.2.2纳税筹划的积极意义

现在社会上对纳税筹划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存在着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税务筹划就是等同于逃税和避税。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相比于逃税避税,税务筹划是在合法或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国家鼓励的一项活动,而以逃税避税为主的非法税收行为则是国家严厉打击的,因此二者不能等同。

合理而正确的税务筹划是税务会计师的正确决策下产生的,它能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企业的组织形式,在规范纳税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纳税意识。同时税务筹划还能够借助税收政策的宏观调节作用,反作用于税收法制。我们知道,纳税筹划的开展能够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促进投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并不断促使我国的税收法制不断完善,促进国家税收更科学的设计立法。

2.2.3简析纳税筹划对建筑安装业的作用

税务会计师开展税务筹划对于企业的经营至关重要,现在以笔者所在的建筑安装业为例来简要叙述纳税筹划对企业的意义。

建筑安装业作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所涉及到的税种多样、税额巨大,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据着较大的份额。笔者通过营业额项目对其进行纳税筹划。按照国家税制对营业税的相关规定,建筑安装业所缴纳的营业税包括工程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因此笔者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就可以依据条款,改变其工程材料的购买方法作出相应的安排来减轻企业税负。如企业按照合同为某企业建造一批商品房时,总承包价为1000万元,工程原材料等都由对方企业购买,总价为800万元,未进行税务筹划时,企业所需缴纳的营业税为(1000+800)×3%=54(万元)。当笔者通过调查得知本企业对建材市场的熟知程度较对方更为熟悉,只需600万元就能将原材料齐备,因此笔者就购买建材与对方达成协议,由本企业代为购买,由此得出筹划后所需缴纳的营业税额为(1000+600)×3%=48(万元),相比之下节税6万元。

可见对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十分必要,税务会计师通过分析并从中选择最有利降低总成本的方案也可进行节税。在进行企业税务筹划时应该从全局考虑,从整体水平上减少国家对企业税务的总额,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盈利达到最大化。

2.3合理应对税务稽查,规避风险

正确合理的应对税务机关的税务稽查是税务会计师的主要职责之一。税务会计师在实行节税方案的同时,就需要对税务进行合理的纳税调整,这不仅要求税务会计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达到相当熟悉的程度,并且还需要他们对税法了如指掌,能够分析、比较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所在。当税务会计师在进行纳税调整时,就容易产生税务问题,造成一定的税务风险,当面对税务机关人员例行的税务稽查时,就需要税务会计师在检查之前对企业进行自查。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核算的利润结果和纳税要求有很大的出入。这就要求税务会计师在做纳税申报时,需要对企业的税收材料进行整理,使得企业更好应对税务稽查,谨防纳税调整可能带来的税务风险问题。

在税务稽查到达之前,企业税务会计师先对企业的缴税情况进行全面的自查,将相关的书面资料整理核对,对原来没有注意到的问题税务项目进行相关的调整,全面、连续、及时、准确地对申报税款、征收税款、入库税款和欠税等事项进行核算,确保国家税款的安全完整和及时足额入库。完整地记录税收业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确保涉税文书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使企业在面对税务稽查时能够从容应对。

3.税务会计师对企业的意义

3.1税务会计师依法监督企业纳税,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

企业向国家缴纳税款是纳税人应履行的义务,税务会计师在面对企业缴税问题时,不仅需要为企业制定合理的税务筹划,还负有依法监督企业的税收活动,对企业的税务进行管理,由于企业经营面广,容易造成在税务问题上的忽视,又因企业领导者缺乏税务方面专业的知识,

致使企业往往不能按时保质的缴税,从而陷入税收窘境,长期以往也容易使企业的管理者放弃对税收的重视,致使企业在税务方面的管理漏洞越来越大。税务会计师承担着监督企业税收并及时纠正已有的税收问题,全面提升企业对税务问题的关注度,保证企业的税收质量。

同时作为已履行纳税义务的企业,税务会计师则需要为企业谋求作为纳税人应享有的权利。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承受着各方面的竞争压力,税务会计师在保证企业依法纳税的同时,可以为企业争取合法权利如企业的受尊重权、知法权、反不正当竞争权等,使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当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税务会计师也可以为企业找到合法的途径获得救助和赔偿。

3.2税务会计师提供节税方案,避免涉税风险

此外,税务会计师还兼有为企业的税收“出谋划策”的作用,我们知道,企业税务成本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益,税务会计师在既定的税法体制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为企业制定出最佳的节税方案,减轻企业的税务成本,在非违法的前提下为企业减轻税负。企业在实行节税方案的同时,可能在计税上出现纰漏或是由于对税收规定不了解或是税收流程不确定等因素所致未能及时缴税从而受到相关税务部门的处分或罚款等问题。税务会计师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对这些问题尽早发觉并及时改正,保证企业认真完整地履行纳税义务,从而降低了企业涉税风险。

4.税务会计师对企业不可或缺

税务会计师在对减少企业税务成本、减轻税务和降低涉税风险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其从事的专职税务工作和相关内容都和企业的实时利益相联系,同时也关乎企业的声誉和诚信度,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助推力。在新形势下,税务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将不断被大众接受并认可,同时社会上也加强了对税务会计师的专业认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税务会计师会是企业重要的一份子,对提高企业纳税意识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篇3

(一)委托理论综述

委托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的。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一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ex ante),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 expost),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

同时,委托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是委托关系。委托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启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人。

(二)会计本源思想在所有者(委托方)立场反应、监督经济活动 会计作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分工产物,源于对剩余产品的记录并监督、控制其使用。AC利特尔顿在《20世纪以前的会计发展》一书中提出了系统的复式簿记产生的七项必要条件:书法、算术、私有财产、货币、信用、商业和资本。其中私有财产条件的内涵则是会计的本源思想,可理解为会计活动本来是对财富拥有者利用其掌握的财富进行经营行为效益性的一种描述,这种描述的视角或立场一定是居于财富拥有者的角度,因为他们才有着对其财富利用效率及效益清楚掌握的内在需求。

(三)会计信息责任人

本文所探究会计信息责任人是指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输出、监督中起直接作用的微观主体(暂不考虑政府)。那么会计信息责任人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个体呢?这需要从直接人手来考察。首先是会计信息的生成责任人,即指会计人员 (亦称核算会计人,以区别于利用会计核算信息专司财务管理职能的内部管理人员。由于后者事实属于经营管理者队伍,所以本文中的会计信息责任人未将此类现实中亦称为会计人的群体纳人研究范畴),即单位组织中日常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人员,也就是前文提及的会计人;其次是在会计信息最终形成中的相关责任人以及内部审计人员;再次,在输出环节的重要责任主体则是单位组织最高管理层(包括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最后,在监督环节的责任人则是民间审计机构即注册会计师。

二、会计信息责任人职责现状及基于委托理论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人员的委托主体不清,会计信息生成随意

会计信息的生成原本是由企业会计人员负责,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会计人员的委托主体不清。尽管在会计理论中,会计活动以所谓会计主体为前提,但由于会计主体的抽象性,使得真实的会计人根本无从感观主体的现实存在。理想化的要求会计人员以会计主体的立场开展客观反应与依法监督,本身就具有相当的讽刺意味。具体地讲,会计主体究竟最终又代表真实的资源所有者及使用者两个矛盾对立面哪一方的立场?强调理论的会计主体立场的结果反而使具有现实理性的会计人无所适从,即无立场。现实中的企业会计人员作为内部员工,究竟受托于所有者还是经营者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含糊不清的问题。

(二)内部审计监督随意,职责难以划分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受启于企业管理层执行内部监督,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发挥初始把关的作用。而在我国所特有的人文背景下,要求身处同一种工作环境下、身受同一委托主体管理的内审人员与会计人员发挥监督职责与承担被监督责任显然是一种极不现实的奢求。另外,内部会计人员的会计工作一旦受制于经营管理者,那么这种内部监督就成为一种形式化产物。造成职责难以明确划分,内部监督缺乏制度基础而随意化的问题。

(三)企业最高管理者签署随意,缺乏基础保障

当前,证券监管部门针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根据谁编制谁负责的精神,要求公司高管对对外的财务报告签署承诺。但由于企业高管大多并未对自身产权主体代表的委托主体地位形成利一学认知,并且基本身处企业经营管理之外,加之一般都缺乏会计专业知识,而且企业会计人员事实受管理于经营管理者,即便要求最高管理者发表真实性申明,显然由于缺乏知识基础和事实管理基础而流于形式,造成基础缺乏保障,随意签署的事实。

三、基于委托理论正确定位会计信息责任人职责

(一)实行会计核算外部化,理顺核算会计人的委托关系,避免受控于内部人,真正发挥会计的反应、监督职能让会计能够真正发挥核算、监督职能,首先应理顺核算会计人的委托关系。即实现会计核算外部化。正如笔者曾论:会计核算外部化是以两权分离理论为出发点,建立会计运行机制的一种新思路,是指所有者或产权主体将其会计核算工作通过契约形式委托给外部专业机构执行的方式。

(二)最高管理者明确自身委托主体地位,委托监事会发挥再监督作用,夯实监管职能

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监事会的成员并非完全是由股东大会 (最高管理者、最高权力机构)选聘,其三分之一是由企业职工选出的职工代表。监事会不享有企业控制权,当出现现实中的其不明确对谁负责,主要职责似乎是对董事会(及其下属)行使剩余控制权进行监督现状,其职能肯定无法得以真正发挥。而按照监事会受托于最高管理层(所有者)的形成机理不难看出,其作用应当是发挥强有力的再监督,包括对会计信息形成的客观公允性的申明,最高管理者才有了最终签署报告的基础保障,才能据此确定签署意见的可靠度,形成于两权分离基础上的现代企业监管职能才得以真正夯实。

(三)积极营造职业经理人市场,淡化委派体制,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从而使经营者对自身受托经营身份合理认知,真正发挥其经营职能

篇4

一、接受指定,合理选派工作人员

事务所接受指定担任管理人后,应根据法院送达的决定书,成立企业破产案件管理人项目组,确定项目负责人,并依据破产案件的复杂程度选派项目组组成人员。

选派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并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管理人工作人员,是事务所尽责履职的保证。按照管理人需要履行的职责要求,管理人参与企业破产案件甲理,涉及到会计、甲计、资产评估、诉讼、仲裁、拍卖、财产管理、方案制定和营业等多方面事务。因此,事务所接受指定后,应根据破产案件的实际情况合理配备工作人员,必要时可通过聘请本专业的其他社会中介机构或者人员协助履行管理人职责,也可以聘任债务人的经营管理人员负责重整期间的营业事务。

二、完整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印章和账簿、文书等资料

在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印章和账簿、文书等资料时,事务所应根据《破产法》第31条的规定,要求债务人移交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最少一年内的账簿,并对移交的账册、会计凭证、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资料进行核对,登记造表,办理交接手续。同时,应注意向债务人收集已经向法院提交的财产状况说明、债务清册、债权清册、有关财务会计报告以及职工工资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收集资产的抵押、担保合同、贷款合同、抵押、担保物清单;根据债务人移交的资产明细账,与债务人的有关人员一起核查实物资产实存数量,确认资产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核对债务、债权清册余额与接管的账面余额是否一致;设定抵押、担保的资产实存数量与抵押、担保物清单是否一致。对已接管的债务人的财产、账簿等资料,应由管理人聘用的工作人员与债务人的有关人员一起负责管理、保管,并明确相关的管理办法。

接管债务人财产后,事务所还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债务人的企业经营现状、技术人员构成情况、严品生产的技术情况、设备完好情况、市场适销情况以及销售的盈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

三、全面调查债务人财产状况,制作财产状况报告

事务所接管债务人财产、账簿、文书等资料后,应对债务人的财产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尽快制作财产状况报告,为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准备资料。

一方面,要按《破产法》第31条、第32条、第33条等有关规定,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债务人破产申请裁定日的财务状况和破产申请裁定日前至少一年内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或审核,检查债务人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有无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或放弃债权的行为;检查债务人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个月内有无属于债务人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仍对个别债权人进行清偿的行为;检查债务人有无为逃避债务而隐匿、转移财产的行为和虚构债务或者承认不真实的债务的行为。

在进行上述审计或审核时,管理人应对债务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帐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等分2006年8月27日(新《破产法》公布之日)前(包括当日)所欠和2006年8月27日后所欠进行调查并予以公示。还应关注债务人的出资人出资义务的履行情况,设定担保物权的资产情况,并将设有担保物权的资产与普通财产分别造册。

另一方面还要按照《破产法》第48条的要求,登记债权人申报债权。

在接受债权人申报债权时,应当要求债权人书面说明债权的数额和有无财产担保,并提交有关证据。对债权人主张抵销对债务人负有债务的债权,应按《破产法》第40条的规定确定是否可以抵销。管理人收到债权申报材料后,应当登记造册,对申报的债权进行审查,编制债权表,并提交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核查。同时将债权人的债权申报情况与债务人的账簿记载情况进行比对,并将比对结果告知债权人和债务人。对比对结果不一致的,由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四、加强破产案件审理期间的日常管理,控制、监督共益债务和破产费用的发生

企业破产案件管理人的职责履行期间,应当自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指定管理人起,至重整监督期届满、管理人向法院提交监督报告之日或法院裁定认可债权人会议通过和解协议以及债务人与全体债权人就债权债务的处理自行达成协议、管理人向债务人移交财产和营业事务并向法院提交执行职务的报告之日或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管理人向破产人的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完毕的次日止。而会计师事务所对债务人的日常管理职责应贯穿于整个企业破产程序之中。

其间要注意以下事项:

1.管理、监督共益债务的发生,使其最优化。由于共益债务可以以债务人财产随时清偿,因此,为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事务所应加强对共益债务的管理和监督,力争共益债务发生最优化。如出现符合《破产法》73条规定,在重整期间,经债务人申请,法院批准,债务人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情形,“为债务人继续营业而应支付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债务”以及其他相关共益债务发生的实施主体为债务人,事务所应加强对共益债务的监督,必要时可选派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债务人所属行业专业知识的人员入驻债务人企业,进行事前、事中监督。

2.关注重整期间债务人的经营状况和财产状况。如发现债务人的经营状况和财产状况继续恶化,缺乏挽救的可能性,或者债务人有欺诈、恶意减少债务人财产及其他显著不利于债权人的行为,应及时请求法院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

3.代表或协助债务人参加诉讼、仲裁或者其他法律程序,掌握债务人详细的法律关系变化情况。

4.登记债权人未在法院确定的债权申报期限内,但在破产财产最后分配前补充申报的债权。

5.管理、支付破产费用,对可控费用力求最小化。

五、及时进行破产清算,做好破产财产的变价、分配工作

一般来说,法院宣告债务人破产,破产人进入破产还债程序后的工作,是企业破产案件管理人的重点工作。此期间无论是破产财产的变价方案还是破产财产分配方案,都直接关系着债权人和债务人以及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会计师事务所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聘请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破产财产进行评估。除债权人会议对非国有资产的破产财产的市场价格无异议并经法院同意后可以不进行评估外,其他破产财产在变价前均应进行评估。

2.拟订破产财产变价方案。管理人拟订的破产财产变价方案应有利于破产财产的收益最大化。一般来说,对能够独立产生效益的生产线、流水线宜整体变现;对市场流通性强、二手设备市场活跃的通用设备应单台出售;对专用设备可考虑“打包”转让;对房屋、建筑物及其相应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变价,如国有土地使用权系出让、转让方式取得,应采取“房地合一”变现,如国有土地使用权以划拨方式取得,由于企业破产时,有关政府可以予以收回,应将房屋、建筑物和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别出售。

对专利、商标、工业技术、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如与能够独立产生效益的生产线、流水线关联性较强的,应与生产线、流水线一同转让。

由于破产财产按整体或部分变价出售时取得的变价收入可能包括了有担保物权的财产,因此,破产财产变价方案要说明取得的变价收入在有担保物权的财产和无担保物权的财产之间的划分方法和依据。

如果破产财产采用拍卖方式变价,破产财产变价方案中应说明拍卖底价和拍卖机构的确定方法。

如果破产财产中有按照国家规定不能拍卖或者限制转让的财产,破产财产变价方案中应将该部分财产单独列示,并说明按照国家规定可以采取的处理方式。

3.拟订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管理人在拟订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时应注意:

(1)虽然《破产法》第109条规定了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对该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但第132条规定同时了破产人在本法公布之日(2006年8月27日)前(包括当日)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依照本法第113条的规定清偿后不足以清偿的部分,以本法第109条规定的特定财产优先于对该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受偿。因此,在拟订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时,应将破产人在2006年8月27日前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的分配顺序优先于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2)对破产人的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应根据法释【2003】6号“如果企业对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时,履行了法定的甲批手续,并依法办理了抵押登记,抵押权人只有在以抵押标的物折价或拍卖、变卖所得价款缴纳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项后,对剩余部分方可享有优先受偿权”的规定,将应缴纳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项优先提存。

4.事务所在最后分配完结后,应当及时向法院提交破产财产分配报告,并提请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

篇5

从财务会计理论的角度来讲,其核心职能主要有两个,也就是核算和监督职能,具体分析如下:

(一)财务会计核算职能

所谓的财务会计核算职能,主要是指会计对企业客观经济活动的表述和价值量上的确定,通过核算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为管理及决策提供所需的数据信息。会计核算职能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是主要有记账、算账和报账,这也是整个会计工作的基础。核算职能有三个基本的特征:第一,在会计核算当中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从货币价值的角度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状况。从这一角度来讲,在会计活动当中只能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其他的计量单位都不能使用,能够直接以货币形式计量的就直接用货币表示,不能直接衡量的需要将其转化为货币价值再进行计量。第二,会计核算只要针对的是企业已经发生的事实,并且具有可延展性,也就是说只能对核算日发生之前的事实进行核算,对于尚未发生的事实不能进行核算。核算的结果能够通过某种方式验证,以保证核算结果的可信度。第三,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也就是所要完整的反应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会计核算必须连续进行,核算项目之间形成一个系统。

(二)财务会计监督职能

所谓的监督职能,主要是指在财务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确保其符合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法律规定。监督职能也是现代财务会计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其也具有三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是一种经常性的监督活动,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的特征,财务会计监督职能通常是与核算职能一起发生的,监督的内容包括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第二,监督职能主要利用了财务会计的各种价值指标,因此主要是以财务活动为主,综合反映企业的发展情况。财务指标是进行监督的主要依据,对照财务指标数据机具企业的活动目标能够比较客观的、综合的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以督促企业内部各部门严格按照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三,监督是以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主要依据,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的特点,可以说监督是法律赋予财务会计的一项职能,也是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

二、财务会计的核心职责

财务会计的核心职责比较多,因为很多职责与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结合现代财务会计的特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流动资金核算

流动资金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在财务会计活动当中必须对流动资金进行正确的核算。为此,财务管理部门要制定流动资金管理和核算的详细实施办法,参与核定流动资金的定额,在流动资金管理上实行管用结合与资金归口的分级管理模式。在流动资金管理上,应该编著详细的流动资金计划,并根据企业的负债情况,制定银行借、还款计划,根据计划和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流动资金调度,企业流动资金供应,以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在核算过程中,要详细考核流动资金的使用效果,调整流动资金速度,实现流动资金利用的最大化。

(二)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也是财务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成本核算主要针对的是经营性的企业,主要指的是企业,也就是核算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在成本核算当中,企业要制定完善的成本核算办法,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工作程序,根据核算工作的需要编制成本费用计划。在成本费用计划当中要明确企业生产经营的范围、费用开支的范围,对费用开支情况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每一项成本费用开支情况都要登记成本费用明细账,按照规定编制成本报表上报。在成本费用考核当中,主要检查费用实际产生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寻找成本费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并在今后的核算管理工作当中加以改正。

(三)利润核算及分配

利润核算及分配是财务会计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对于企业来说这一职能非常重要,能够集中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企业所获得利润分配也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到底是用于扩大生产、支付债款这些都需要进行决策才能确定。一方面,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要编制详细的利润计划表,将利润指标详细的分到各个单位或部门;另一方面要详细的核实利润实现情况,不断寻找新的利润空间和增长点。

总之,财务会计活动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务会计活动当中要明确其核心职能和职责,明确日常工作的主要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的实效性。

篇6

关键词:会计  职业道德  职业责任

        会计行业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打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会计是一种接受委托核算管理业务的责任人即投资者,并对其负责的职业。当前,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不少企业特别是很多大型特大型企业仍然属于国家控制,仍然奉行陈旧的管理理念。这样对于会计财务人员的监督力度不够,容易造成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给企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要判断和评价一位会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应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是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此项内容关系到会计行为是否能到达规定的技术要求,是否能到达科学合理的范畴,使得会计业务能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如果此项水平和素养不达标,就会造成财务混乱,阻碍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其次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包括会计人员能遵守会计制度和会计法的规定,实事求是,不做假账,对自己所作的账目和报表认真负责。如果此项要求不达标,即使业务水平再高,也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两方面内容,第二项要求是第一项要求的基础,没有第二项的职业道德做保证,业务水平再高,也是空中楼阁,甚至可能是业务水平越高,对企业的损害越大。

        如果会计财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问题,做出的账目失真、混乱,不仅对国家企业和职工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对整个会计财务行业造成的损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造成的是经济利润的损失;而从整个全国会计财务行业来看,造成的则是社会层面的恶劣影响,不但会败坏市场和企业风气,更会削弱我国企业和企业中的会计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竞争力。所以我们企业的会计财务人员要牢记遵守法律和财务制度的规定,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不能为了个人暂时的眼前利益而置企业和国家大局而不顾,做出有损国家和人民的行为来。

        到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也取决于人民的基木素质。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民基本素质的竞争。而在经济领域,会计人才素质的高低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原有的带有强烈政府意识和行为模式的会计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加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国情的特殊性,新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管理制度远未建立和运行。以往陈旧落后的会计制度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在会计理念上也需要与世界接轨。作为从业者,不光要从自身是受托管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处理工作,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要适时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对企业业务经营生产状况及成果进行确认和统计报告,同时也要担负起向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有关的政府部门和社会部门及时准确的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责任。这就要求会计师要始终坚持忠于职守、实事求是的态度,不畏艰难的精神,不向不良风气和非法行政命令低头,要牢记遵守法律和财务制度的规定,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将会计职能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当前的中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越来越深化,迫切的需要我们运用现代企业的经验管理理念,对落后陈旧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国有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现有的国有企业该造成生产经营高效、产权明晰、管理有序的现代企业。而我国的会计制度也要进行改革,以便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论的应用,更是大大的改变了我国会计行业的面貌,此理论认为会计本质是一个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这种观点认为,会计目标是提供经济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会计职能是反映(包括分析、预测)和控制(包括计划、监督、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的处理对象是关于价值运动的信息。即认为会计(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是采用一系列程序和方法,处理和控制价值运动信息的完整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承认会计的社会性和技术性,但更强调技术性,认为会计在企、出经营管理中只处于参谋或顾问的地位,并不直接履行管理职能。在此问题上,我国业内权威的主要观点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会计本质的认识较为一致。

篇7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准则会计估计

作为引导会计职业判断的规范,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着紧密关系。目前我国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而对企业会计准则做出了新的调整,新会计准则不仅理念先进、体系完整,而且充分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新准则的实施会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进一步缩小会计收益调整空间,它将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考验,同时对会计职业判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准则下加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步伐的加快,会计环境越来越复杂,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多。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趋同,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的实质性突破。但是,新会计准则只是对会计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方向,并没有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经济事项,特别是对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经济事项,更是只提供了一些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供会计人员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求会计人员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和水平。另外,尽管38个具体准则基本上涵盖了现阶段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的一般情况,但是在具体企业中还可能存在某些特殊经济业务,这些业务暂时没有具体准则来规范,会计人员只能根据会计准则的精神对经济业务进行判断和处理。

二、职业判断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应用

新会计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应用在会计原则和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中都有所体现,下面选择几个区别于旧准则最具特色的应用做一下探讨。

1.对货币时间价值的判断。新会计准则广泛运用了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涉及到资产减值准则、固定资产准则、或有事项准则等,其中许多的计算都需要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主要是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折现期限的判断。

2.对公允价值的判断。新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具体准则中,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的交易市场,采用估值技术和未来现金流折现计算以及公允价值的后续计量难度较大,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还依赖于职业判断,受主观影响较大。

3.对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判断。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但是对其确认和计量基础规定了限制条件:首先,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其次,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

4.对关联方的判断。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会计人员须依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结合各项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后进行相应的职业判断。而且新会计准则对关联方交易类型采用了列举式,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对于企业有可能出现的其他交易类型如何判断其关联性,也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

5.对控制的判断。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在确定控制权时,投资企业拥有的权益性资本是一个纯粹的法律概念,而拥有的表决权才是确定控制是否存在的关键。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

6.对商誉减值的判断。新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了商誉减值的测试和处理的规定。和其他资产的减值相比,商誉的减值测试尤为困难。关于“可收回金额”、“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界定需要会计人员进行相应的职业判断。

三、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

1.防止会计职业判断滥用

(1)完善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内的会计规范体系。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但是在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仍然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过多依赖于需较多职业判断的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很可能诱发更多的会计人员和审计师借“职业判断之名、行会计造假之实”的行为,这显然与当前我国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主旨相左。

(2)强化注册会计师等中介的职责,使其真正承担起“经济警察”的职能。注册会计师审计是防止会计职业判断滥用的最后一道防线。

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1)自觉学习和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及专业业务知识。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管理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会计理论不断丰富,会计方法不断更新,会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会计核算手段也趋于电算化,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及专业业务知识,以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信心和能力。

(2)加强实践训练。理论来源于实践,会计理论也来源于会计实践。广泛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及掌握。会计理论最终还是要应用于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重要的是具备适应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要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现实,运用会计基本原理解决新问题。

3.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恪守客观、公允的职业道德,做到反映真实、不偏不倚,使其判断所产生的各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更加真实可靠。应建立会计人员的社会评价机制。增强会计人员的荣辱感,形成外在的他律机制,抑恶扬善、弘扬正气,并最终促成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

参考文献:

[1]徐德玉:会计职业判断绩效、影响因素及其校正[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 (11).

[2]李桂兰:会计职业判断与新会计准则[J].中国农业会计,2006, (12).

篇8

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基础上,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表现为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职责及功能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从本质上说,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两类机制:一是外部治理机制,即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人力市场等市场机制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利益的作用及影响;一是内部治理机制,即企业内部通过组织程序所明确的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

可见,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具有多样性:其一,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经济关系、治理结构的各方有各自的经济利益,并且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加以保障的;其二,公司治理是一种契约关系,包括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关系;其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制度安排,要求各方遵循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制度规定行事;其四,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权力制衡机制,公司股东具有出资者所有权,董事会具有法人财产权,经理人具有法人权,监事会具有出资者监督权,各方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推进公司有效运作。

关于世界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一种典型的分类是莫兰德给出的“二分法”,即以美、英、加等国家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模式和以德、日等国家为代表的网络导向型模式;另一种是根据监控主体的不同所作的“三分法”,即家族监控模式、内部监控模式和外部监控模式。下表是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特点描述。

尽管公司治理结构有各种不同的划分和不同的模式特点,但作为公司经理人所具有的法人权却是基本一致的,一般都具有:接受董事会授权对内事务管理的经营指挥,对外有诉讼方面及诉讼之外的商业权限,这种经理人的法人权包括管理权、指挥权、诉讼权和签约权。

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特点描述

模式

项目

家族监控治理模式

内部监控治理模式(网络导向型模式)

外部监控治理模式

(市场导向型模式)

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

股权集中,主要控制在家族手中,负债率较高。

相对集中,法人相互持股,银行贷款是企业的主要筹资渠道、负债率较高。

相对分散,个体法人持股比例有限,证券市场筹资是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负债率较低。

外部市场的作用

市场体系不完善,几乎不依赖外部市场。

很少依赖外部市场。

各类市场发达,对市场依赖程度很高。

法律的作用

家族内部协商解决问题,几乎不依赖法律。

股东成员间协商解决问题,较少依赖完备的法律保护。

主要依赖完备的法律保护。

决策方式

个人决策或家庭决策。

倾向于集体决策。

倾向于个人决策。

对企业家控制权的激励约束

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基本不是问题,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城流内的权力分配和制衡。

董事会的直接监督约束作用明显,银行实际参与监控,内部经理人员流动起着一定控制作用。

活跃的控制权市场发挥着关键的激励约束作用,外部经理人市场的有效运作对业绩不良的企业家产生了持续的替代威胁。

文化特征

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二、会计本质:一种契约的集合作

关于会计的本质,从产权理论和现代会计实践的角度看,是一种契约的集合体。即:公司管理层(含会计)与所有者、债权人、资本市场、社会等各方的契约关系的集合。

1.会计工作空间范围,即会计主体由“契约”构成。

依据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企业的本质是对合约签订人起制约作用的长期合约的集合,会计主体本质上是将出资者的财产通过订立契约组织起来,所有的会计活动都被限定在这些订立的契约当中,并服从于这些契约。

2.会计契约成立的基础是“财产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及其派生的各种权利。因为:第一,会计上的任何社会属性直接或间接地与财产权利相关,如任何一个时期的会计都是建立在一定产权关系上,任何一种类型的会计都要维护其特定的产权制度。第二,会计上任何法律法规都要维护财产所有者的各项权利,保护财产权利不受侵害,稳定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提高经济效率。第三,会计的核算与管理要依据财产权利来进行,如会计上的记录、计算和报告,会计信息的披露,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等。第四,会计上各种受托责任合约的签订与解除要依赖于财产权利,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并将财产所有权所派生的各种权利在不同的人员之间进行分解,使不同的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第五,会计上众多约定俗成的会计规范,其背后都是对财产占有及分配关系的反映,都是对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所引起的经济业务处理。

3.会计工作的任何秩序均来源于契约。会计工作受到多方契约的约束,既要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契约,又要执行与财产所有者、经营者等多方面所签订的契约;另外,还要保证其他的经济契约在会计上的执行。会计正是由于契约的存在和执

行才保证了财产权利的行使和正常的秩序。

4.会计工作的目的在于履行和解除契约。无论是决策有用学派还是受托责任学派,如果从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工作的目的在于履行和解除契约。这是因为,企业是契约的集合体,而会计是契约集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契约的实质是信息,会计信息不仅是契约当事人订立的基础之一,其本身是构成契约的一个因素,而且还是监督契约执行和评估契约执行结果的手段。

三、会计体制的选择:一个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框架设计

会计研究成果表明,会计体制的选择思路大体有:会计人员派出制论、回归企业论和会计人员独立论。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存在两个层次的关系: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关系。在这两个层次上,会计属于委托关系中的内部层次,这一委托线路可以表述为:

出资者——董事会——经理人一一会计人员

在这系列关系中,只有经理人员与会计人员之间不触及产权关系,因而会计人员应站在企业立场上为企业尽职尽责。问题在于,企业属于谁呢?

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的宗旨是:股东是所有者,经理必须为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服务。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机制,其立场自然要符合企业的宗旨,会计人员应从所有者的利益出发,服务于所有者的需要,提供有关人行为及其后果的信息,以便于所有者考评人的“财产经管责任”。这种观点就是传统的“股权至上”,即出资者在企业中投入了大量的专用性资产,并且这些资产是可抵押的,如果企业出现财务危机,首先遭受损失的便是专用性资产,出资者是风险的承担者,自然应该拥有全部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可见,按照“股权至上”观点,一个必然的推论就是: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只能是“资本雇佣劳动”或“股东主权”式的单边治理结构。然而,在现代“公司社会”中,大量处于统治地位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恰恰是偏离“股权至上”的逻辑。从理论上说,出资者购买股票,成为公司的股东,其资本所有权就转变为股权。股权是公司赋予股东的权利,无论适用范围还是自由度都大大弱于原先的资本所有权。这意味着所谓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权威是不存在的,因为股权的运用受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约。再者,出资者投资形成的资产与债权人的债权,以及公司营运过程中的财产增值和无形资产共同组成公司的法人财产,公司凭借法人财产获得相对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由此得以成为人格化的永续的独立法人实体。因此,公司的目标只能是确保法人财产的保值与增值。那么,谁享有法人财产的收益呢?是那些投资于法人财产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工人等。因而公司应归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他们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来实现自身的权益,通过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牵制、约束,从而达以长期稳定合作的目的。也就是说,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并且对每个利益相关者来说,相应的两种权利用职权都是对应的。这就是经济学家所称的“共同治理”。见下图“公司治理结构的利益相关者模型”。

以上分析表明:会计的企业立场是必然选择,为相关利益者服务是其正确的立场定位。具体到会计体制的设计,则必须根据企业的性质、相关利益者的性状进行,在我国,尤其要注意国有企业的特殊问题。

1.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会计体制。这一类国有企业是指:向全民免费提供约公共产品(如国防、公检法系统等)和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如公立学校、国家政策性银行等)的国有企业。这类企业具有的特点是;盈利目标服从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垄断(尤其是行政垄断)程度高,以确保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和提高生产效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未必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了确保消费者的权益,抑制人们“搭便车”的行为,国家不仅要对这类企业拥有全部的所有权,而且应由国家来经营。

这种国有国营企业的模式主要特点是:

第一,由政府筹资(财政拨款或政策性银行的定向低息贷款等)创设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企业。国家根据社会对这类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确定每年的投资额度,在这个总规模下,控制投资项目。

第二,政府直接任命这类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并向负责人提出任期内应完成的目标。政府向企业派驻国家稽查员和主管部门代表,监督检查企业经营国有资产及指标的完成情况,并解聘无能或失职的企业负责人。

第三,对进入和退出的控制。为确保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政府实行严格的进入许可制度,以限制过度竞争造成的资激浪补。同时,对已进入该产业的企业退出权力也加以严格用制,即不准任意停产或转产,以保证准公共产品的正常供应。

第四,对收入分配的控制。企业的收入照章纳税后,企业的留利比例及留利的使用方向一般由政府通过企业董事会加以控制,主要部分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小部分用于职工的福利和奖金将政府每年对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提出调整框架,控制工资总额增长幅

度,企业负责人在幅度之内确定工资水平。

第五,控制价格与确定财政补贴数额。政府根据企业的边际成本状况、正常的盈利水平及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确定价格,如果企业因此而亏损,则由政府财政补贴。在这样的国有企业中,会计体制采用“派出制”是适宜的,也是有效的。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采取会计人员派出制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2.垄断性国有企业会计体制。垄断性企业主要指:由生产技术的性质本身决定的自然垄断企业(如基础工业—能源和基本原材料、基础设施)以及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很强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类企业具有的特点是:经营中要同时考虑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规模生产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基础产业投资大、外部效应强、适度超前发展要求高。因此,对这类企业采取国有国控模式比较现实,即政府不再是企业的直接经营者,而是通过某种受法律保护的契约关系界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政府主要从社会目标出发,以资产所有者身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的所有权约束,并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对垄断企业实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垄断企业在授权限度内自主支配经营权,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不违背应承担的某些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追求尽可能多的盈利。

具体地说,这种国有国控的企业模式主要特点是:

第一,明确所有权主体和所有权的约束方式。一般地说,财政部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及剩余索取权,并决定对企业财政拨款的支持程度及参股范围。计委调控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国家有关专业部门协调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进入或退出该产业的企业进行限制或调控。国家通过派代表参加企业董事会及任命董事长或决定董事的人选提名,保证国家对企业的控制权。国家还可以通过向企业派驻稽查员、主管部门代表及审计检查,监督国有资产的营运。

第二,国家严格进行业绩考核。垄断性国有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润目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而且需要满足社会目标。国家作为所有者有必要为企业设置一套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即为企业设置在契约期内应具体履行的社会责任及应达到的利润目标。

第三,国家对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财政部、计经委等部门通过调控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投资项目、投资收益率、投资资金来源来监督和控制企业的投资决策及投资规模,并同时对价格形成进行监督,以保证垄断性企业产品的供给水平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一致。

第四,国家对垄断性国有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包括对企业的帐目以及年度预算拥有批准权,对企业参股和变卖资产的决策权,对职工的工资总额拥有批准权等等。国家可以向企业派出稽查人员,督促企业遵守各项财务规章制度,检查企业帐目,给政府提供企业的有关信息等。在这样的国有企业中,会计体制采用“派出制”,也是适宜和有效的。

3.竞争性国有企业会计体制。这类企业一般不存在进入障碍,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并以盈利为经营目标。所以这类企业宜完全走向市场(大型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中小型企业实行民营化改造)。公司化改造的核心是通过确立法人资产制度,使竞争性国有企业成为以利润为目标并能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主体。具体说:第一,政企分开,使资产所有权与行政权、调控权相分离。根据我国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一般选择国有资产的四层授权经营模式,即:所有权主体行为资本化国有股控股权分散化公司产权独立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

第二,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公司作为独立存在的法人,拥有法人财产权,可以占有、支配和使用公司资产,与其他法人或自然人发生各种经济关系,并承担相应的决策责任。

第三,出资者承担有限责任。出资者只以其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一旦企业破产或解散进行清算时,企业债权人只能对企业资产提出清偿要求,而不能直接起诉出资人。

第四,产权的可转让性。一方面,企业法人有权处分企业资产,包括企业产权的转让、企业的兼并和改组等;另一方面,股份可以自由转让。

第五,企业内产权主体多元化。国有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中可吸收其他非国有产权主体入股,不应有资格限制。一般也不对国有股在企业中所占比重做硬性规定。

第六,健全企业的治理结构。通过规范和协调出资人、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优化企业的生产与组织管理的技术关系,在保护出资人权益的同时,优化对经营者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解决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增强企业活力。

篇9

一、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比较与评析

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名称、性质是多种多样的,不少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几经变动。

在美国,会计准则传统地由民间组织制定。1938年,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当时称“美国会计师协会”)属下的会计程序委员会开始颁布会计原则。该委员会1959年为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属下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所取代。1973年,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承担起颁布会计准则的职责。

(1)英格兰与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从1942年到1969年了一系列类似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会计研究公报》的指南。这些指南称为《会计原则推荐书》,成为最佳会计实务指南。1970年由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组建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同年下半年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爱尔兰特许会计师协会加入该团体。1971年和1976年先后又有三个会计职业组织成为该团体成员。1976年以后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作为会计团体咨询委员会的联合委员会负责英国会计准则的制定。1990年,一个新的独立机构—会计准则委员会宣告成立。该委员会正在实施一项新的准则制定计划。

(2)在日本,会计原则最初是由日本安定本部企业会计制度对策调查会拟定,于1949年的。后经大藏省企业会计审议会四次修订,最后一次修订于1982年4月。企业会计审议会亦译为企业会计评议会,是日本大藏省的一个咨询机构。

(3)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会计准则是由香港会计师公会制定和的。传统的香港会计准则是根据英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的,因为其背景相似(4)我国一个会计咨询组织—会计评议委员会于1971年4月30日制定通过了《一般公认会计原则》,1982年转由台湾会计师公会财务会计委员会公布,后来财团法人(台湾)会计研究基金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于1984年10月18日对其进行了修订,作为《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且号—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台湾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1-5号,由台湾会计师公会财务会计委员会公布、由财团法人台湾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修订。台湾财务会计准则公报从第6号起,均由财团法人(台湾)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公布,到1997年6月20日已公布了2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报。

(5)我国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1988年10月财政部会计司成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就制定会计准则的可行性和中国会计准则的框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负责中国会计准则的研究和起草。1998年10月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财政部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咨询机构。

从上述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资料,无论是从纵向观察或是从横向比较,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名称逐渐趋向为“会计准则委员会”。

然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性质并未趋向一致,仍然有三种类型:民间组织;半官方组织;官方组织。美国、英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较为典型的民间组织;日本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较为典型的半官方组织;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较为典型的官方组织。从以往的研究文章中,似乎给人一个印象:民间组织具有超然中立的特点,官方组织不可能具有超然中立的特点,似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趋向民间性质为宜。

笔者认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民间、官方、还是半官方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在制定机构、制定人员、制定程序、适用范围四要素中,决定会计准则质量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制定人员和制定程序。虽然不同的制定机构对制定人员的选择和制定程序进而对会计准则的取向会产生影响,但其影响相对于制定人员、制定程序来说是次要的、间接的。一般而言,官方性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其权威性较高,开展工作的条件较为优越,会计准则与相关法规容易协调,实施力度较强。民间性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会计师执业团体关系密切,其自由度较大,其权威性需要较长时间才可能形成,实施力度相对较弱。半官方性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有利于沟通政府与民间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当,可兼收并蓄官民两者的优势,否则,也可能“两头落空”。

必须指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民间、半官方、官方性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沟通政府与民间的关系,能否协调各方利益,能否吸收相当数量具有较高素质和代表性的专家,能否制定与遵循科学的制定程序。

二、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比较与评析

不同国家、地区、组织的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构成、层次诸方面既有类似之处,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关于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范围具有不同的口径、不同层次,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人员最为典型。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负责批准国际会计准则和征求意见稿,它由13个国家的会计专业团体的代表以及最多不超过4个利益相关的组织的代表组成。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筹划小组成员来自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方面的专家。每一届筹划小组的主席都由委员会的代表出任,除主席外小组通常包括至少3个其他国家会计机构的代表,还包括其他组织如咨询小组的代表。筹划小组的职责是:协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复核、分析和起草国际会计准则。

在我国台湾,由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变动,其人员也随之变化。台湾会计师公会财务会计委员会和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两个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执行长均由相同的人担任,委员中约有一半的人同是两个委员会的委员。此外,两个委员会均有若干名顾问。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执业会计师、政府代表、民间团体代表及学者专家等,均为兼职。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从1988年财政部会计司成立会计准则课题组,到1992年底《企业会计准则》这段时间由会计司会计准则组的人员具体负责,后来扩大到会计司专业技术人员。

从上述资料分析,尽管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人员构成具有专业性。代表性、层次性等共性。制定人员的专业性,是由会计准则的科学性与技术性决定的。会计准则的科学性是会计科学性的延伸。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有许多与技术问题,对其评估与选择,是非专业人员不可能胜任的。

制定人员的代表性,是由会计准则的桥梁地位决定的,同时也是由会计准则客观上涉及各方利害关系决定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会计准则是会计理论通往会计实务的桥梁,这就决定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既要有会计理论界的代表参与,又要有会计实务界的代表参与。会计准则既有方法、程序的技术性评价与选择问题,又有各方利益的协调问题,为了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会计准则制定人员应是各种利益群体的代表。

制定人员的层次性,是由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多样性和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多步骤决定的。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立项计划的拟订及调查研究、草案与草稿的起草。咨询与评议、批准等等。一项准则,从立项到批准出台需要经过多道程序,不同的程序需要不同的人去运作,不同的程序对制定人员的要求标准也不同。因此,制定人员的层次性是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客观要求。

综上所述,各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保证会计准则的制定质量,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制定人员的专业性、代表性、层次性进行评估,力求不断改进与完善。

三、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比较与评析

科学程序是会计准则制定质量的重要保证,有影响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均有明确的制定程序。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一项国际会计准则的程序是:

(1)筹划小组考虑有关的会计问题并制定一份论点提纲。

(2)筹划小组收到理事会对论点提纲的评论意见后,草拟一份原则说明书草稿。这份说明书的目的是要建立基本的会计原则,作为起草征求意见稿的基础。说明书中还陈述所考虑的其他备选办法以及建议接受或反对接受的原因。

(3)原则说明书草稿经理事会审查修改后,在成员机构、顾问组成员和其他有关组织中传阅,并收集意见。

(4)筹划小组对所收集的意见加以复议,审定原则说明书。再根据原则说明书草拟一个国际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草稿。

(5)理事会复议审定的原则说明书和征求意见稿的草稿,经修改后至少要2/3以上委员通过,才可发表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阶段(通常为六个月),收集所有有关方面的意见。

(6)筹划小组复议这些意见,草拟出国际会计准则草稿。

(7)理事会复议国际会计准则草稿,经修改后至少要3/4委员通过,方可将准则发表。

(6)香港会计准则的发展过程同国际会计准则的形成过程是相似的。香港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是:

(1)香港会计师公会一旦确定需要制定会计准则,便公布出草案,以便各有关机构对此作出评价,使得香港会计师公会的委员会能够决定这些草案建议被接受的水平及合适的程度。

(2)草案公布后,根据公众反馈的意见对其进行修改。随后可能还会由公众及专门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正式会计准则。委员会仔细考虑各有关机构的意见,最后在研究、公众咨询及仔细考虑公布此项准则的效益及成本的基础上决定此会计准则的最终内容。

(7)我国台湾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是由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组织及办事细则”第七条规定的,其第三款规定“由主任委员将拟定之公报草案及讨论纲要分送各委员及顾问征询意见后,以本委员会名义公布,公开征求各界意见。但主任委员将视情况需要,召开委员会事先审之”,实际执行时,顾及委员会委员均为兼职,故均于研究员草拟公报草案并经专案工作小组委员审议后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三读,以期透过开会时集思广益,使制定的公报更加完美。目前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二读条文征询意见,三读结束后,意见函大致回收完毕,即予继续讨论,以作为公报最后定案的。

我国借鉴其他国家(地区)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经验,将具体准则的制定程序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阶段,包括提出并确定年度拟制定的具体准则项目、具体分工落实到起草小组和起草人、确定起始时间。第二阶段是研究阶段,包括搜集并研究国内外资料和、了解国内外实际做法、提出初步结论。第三阶段是起草阶段,包括起草研究报告、对正式起草准则需要涉及的问题进行全面论证,在此基础上完成具体准则讨论稿和征求意见稿。第四阶段是征求意见阶段,主要是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组织征求意见、对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形成具体准则草案。

(8)从上述资料表明,不同国家(地区)准则的制定程序不尽相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序,同时可以看出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与制定机构、制定人员有一个恰当配合。

笔者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只能有一个基本一致的步骤,不可能有绝对统一的程序,各国(地区)确定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共同原则是:

(1)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应该规范化。也就是说,应在会计准则制定组织机构的章程或议事原则中明确规定制定程序。

(2)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应与制定机构、制定人员配合协调。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将制定程序与制定机构、制定人员配合协调的典范。

(3)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中必须有严格的表决、批准程序。具体做法取决于制定体制。国际会计准则的批准出台必须经过两次投票表决程序,这一点也为各国(地区)会计准则的制定树立了榜样。在我国,会计准则是行政法规,在主管部长签发前也经过了会计准则起草人员的充分讨论。

四、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的比较与评析

关于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有的有明确的表述,有的并无明确的表述。即使有明确表述的,在表述方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有两种不同含义的表述。在国际会计准则引言中,有“国际会计准则的和适用情况”一节,其中写道:“国际会计准则是各国和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证券交易所和公司所采用的一种国际标准。有些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通过国家的规定程序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国家的会计规定,还有一些国家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制定较洋细的国家规定的基础。也有一些情况是将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纳入国家”。

(9)这段文字概括了国际会计准则应用和适用情况的三种类型。

我国《会计准则》第2条明确规定:“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

(10),财政部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范围大部分适用于上市公司,有的明确为所有企业。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准则,一般适用于州及地方政府团体外的所有公共企业及私人企业(11)日本企业会计准则,只适用于由大藏省所颁布的证券法规范的上市公司。(12)英国会计准则适用于所有公共公司和私人公司(13)

我国会计基金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准则,其适用范围有一个逐步明确并达成共识的过程。台湾证券暨期货管理委员会在其的“证券发行人财务报告编制准则”第3条明确规定:发行人财务报告之编制,应依本准则及有关法令办理,其未规定者,依财团法人——台湾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之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办理。这一规定说明台湾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已广为证券公开发行公司所遵循,但是,是否适用于非公开发行公司,实务上仍有分歧。直到1998年7月有关方面达成共识,明确“商业会计法”中所指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包括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的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由于“商业会计法”适用于一般企业,因而这一确认实质上是间接肯定了会计研究发展研究基金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制定的准则也适用于非公开发行公司。

从上述资料分析,国际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与各国(地区)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指不同国家(地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适用情况,后者是指在一个国家(地区)不同企业范围对会计准则的适用情况。上述资料还表明:各国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有大有小,其中,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较广,日本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较窄。需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各国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笔者认为,各国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的差异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首先是由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地位与职责所决定。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仅有一个而且直接归口财政部,由于其会计准则是会计法规的组成部分,与“会计法”、会计制度等法规同出一门,既能协调,又能统一,因而其适用范围必然具有普遍性。在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多元化,除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外,还有证券交易委员会、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这就决定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准则只能适用于州地方政府团体外的所有公共企业及私人企业,不可能具有普遍性。

其次,是由会计准则制定的具体目的所决定。各国(地区)制定会计准则的总目标都是为了确立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标准。但是,由于各国(地区)环境不同,因而制定会计准则的具体目的有别。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企业对外会计报告,以及确认和计量的。其准则适用范围就较为广泛。在英国,虽然会计准则委员会是民间组织,但政府赋予该组织权力,制定准则的具体目的在于规范企业——所有公共公司与私人公司——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在日本,会计法规可以说是政出多门。日本企业会计审议会作为大藏省的一个咨询组织,其制定准则的具体目的就是配合大藏省颁布的证券法并为其服务,因而其准则只适用于必须遵守大藏省所颁布的证券法的上市公司。

需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会计准则恰当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各国(地区)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依次为:所有企业,所有公司,上市公司。笔者认为,将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定在上述任何一个口径上都有其自身的道理。但是会计准则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客观上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我认为会计准则恰当的适用范围主要应该是上市公司,理由如下:

首先,因为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不仅筹资投资要依赖资本市场,而且现代上市公司从传统的商品经营发展到资本经营,在资本市场上披露会计信息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客观要求,会计准则的制定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非上市公司至今并没有向社会公开会计信息的义务。第二,将会计准则适用范围定在上市公司,有利于提高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质量,扩大准则的内容范围。因为上市公司管理水平比一般公司要高,将准则的适用范围定在上市公司,必然推动准则标准的提高:上市公司经济业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远远超过一般企业,这就为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此外,将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定在上市公司的同时,鼓励其他企业参照执行,这样有利于企业档次、管理水平、管理目标的协调,体现了分层次管理的思想。

小结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虽非会计准则的构成内容,但直接会计准则的性、权威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民间性质、半官方性质、官方性质,并不是判断标准。对制定机构的评价与选择标准应看其能否有效履行职责;能否对会计准则制定起组织保证作用;能否沟通政府与民间的关系;能否协调各方利益;能否吸收相当数量具有较高素质和代表性的专家;能否制定和遵循科学的制定程序。为了保证会计准则的制定质量,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构成应具有专业性、代表性、层次性。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可以有所不同,但必须法规化,必须与制定机构和制定人员协调,同时必须有法定的表决批准程序。各国(地区)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因所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可以有所不同。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与其他会计规范产生的背景、规范的内容与功能不同,其恰当的适用范围应为上市公司。

注释:

(1)(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娄尔行译。1992.论财务会计概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1-2页。

(2)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编。1992.改革与借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91页。

(3)李玉环译。1994.日本会计法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1页。

(4)同(2)第295页(谢李衍。香港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

(5)台湾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1号-第27号(6)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编。国际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7-13页。

(7)同(2)第295页(谢孝衍。香港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

(8)财政部会计司。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第一辑,第125-126页。

(9)1992.国际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7页(10)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1999.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第2页。

篇10

    一、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

    1.允许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发生了变化。

    原会计制度规定,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仅限于固定资产;新的会计准则扩大了允许资本化资产的范围,包括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除了包括固定资产之外的其他资产。

    2.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发生了变化。

    原会计制度规定,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仅限于专门借款;而新的会计准则规定,除了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之外,还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也允许资本化,计入相关成本。

    3.利息资本化计算方法发生了变化。

    在计算允许资本化利息支出时,原会计制度规定,专门借款利息支出资本化的部分要与购建固定资产支出相挂钩,需计算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和所占用专门借款加权平均利率来计算确定,比较繁锁;而新会计准则对于专门借款不需要与累计资产支出挂钩,直接将专门借款的利息支出予以资本化,但在计算过程中要扣除未动用的专门借款存入银行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方法比较简单;同时对于为生产或购建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占用的一般借款,仍按原制度的计算方法操作,即先计算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与加权平均利率,最终确认占用一般借款部分应资本化的利息支出。

    4.折价或溢价摊销方法发生了变化。

    原会计制度规定,如果专门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应当将每期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作为利息的调整额对资本化率作相应的调整;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而新会计准则规定,借款存在溢价或折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取消了直线法,只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这样减少了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使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所增强。

    二、新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利息支出资本化的计算方法

    每一会计期间利息的资本化金额=专门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

    1.专门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

    专门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

    2.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

    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加权平均数×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1)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累计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加权平均数=∑(超出部分每笔资产支出金额×每笔资产支出实际占用的天数/会计期间涵盖的天数)

    (2)一般借款资本化率的确定。

    ①一笔一般借款:资本化率为该项借款的利率。

    ②一笔以上的一般借款:资本化率为这些借款的加权平均利率。

    加权平均利率=一般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之和/一般借款本金加权平均×100%.

    其中,"一般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

    一般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每笔一般借款本金×每笔一般借款实际占用的天数/会计期间涵盖的天数)。

    ③借款存在折价或者溢价情形下,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者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

    三、举例

    A公司于20×7年1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一幢办公楼,工期预计为1年,工程采用出包方式,分别于20×7年1月1日和20×7年7月1日支付工程进度款。

    A公司为建造办公楼于20×7年1月1日借入专门借款2 000万元,借款期限为1年,年利率为6%;20×7年7月1日又借入专门借款1 000万元,借款期限为2年,年利率为7%;另外向银行借入长期贷款2 000万元,期限为20×6年12月1日至20×9年12月1日,年利率为7%,按年支付利息。(为简单化,本题中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均相同。)

    闲置借款资金均用于固定收益债券的短期投资,该短期投资月收益率为0.5%.

    办公楼于20×7年12月31日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A公司为建造该办公楼的支出金额如表所示:

    01

    (一)新会计准则的账务处理:

    ①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为20×7年1月1日至20×7年12月31日;

    ②计算在资本化期间内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

    20×7年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金额=2 000×6%+1 000×7%×6/12=155万元;

    ③计算在资本化期间内利用闲置的专门借款资金进行短期投资的收益:

    20×7年短期投资收益=500×0.5%×6=15万元;

    ④占用的一般借款应当予以资本化的金额为:

    20×7年一般借款应资本化的利息金额=1 000×6/12×7%=35万元;

    A公司20×7年的利息资本化金额=190-15=175万元。

    相关会计账务处理如下:

    借:在建工程1 750 000

    借:应收利息(或相关科目)150 000

    借:财务费用1 050 000

    贷:应付利息2 950 000

    (二)原会计制度下资本化的利息支出:

    ①计算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1 500+1 500×6/12=2 250万元;

    ②计算资本化利率=(2 000×6%+1 000×7%×6/12)/(2 000+1 000×6/12)=6.2%;

    ③计算应予以资本化的利息支出=2 250×6.2%=139.5万元。

    综上,新会计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制度在借款费用核算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有关规定上更多地体现了国际趋同,更能全面体现"相关性"和"可比性"等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使会计信息能在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内部之间相互比较,从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的需要。

    三、举例

    A公司于20×7年1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一幢办公楼,工期预计为1年,工程采用出包方式,分别于20×7年1月1日和20×7年7月1日支付工程进度款。

    A公司为建造办公楼于20×7年1月1日借入专门借款2 000万元,借款期限为1年,年利率为6%;20×7年7月1日又借入专门借款1 000万元,借款期限为2年,年利率为7%;另外向银行借入长期贷款2 000万元,期限为20×6年12月1日至20×9年12月1日,年利率为7%,按年支付利息。(为简单化,本题中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均相同。)

    闲置借款资金均用于固定收益债券的短期投资,该短期投资月收益率为0.5%.

    办公楼于20×7年12月31日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A公司为建造该办公楼的支出金额如表所示:

    01

    (一)新会计准则的账务处理:

    ①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为20×7年1月1日至20×7年12月31日;

    ②计算在资本化期间内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

    20×7年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金额=2 000×6%+1 000×7%×6/12=155万元;

    ③计算在资本化期间内利用闲置的专门借款资金进行短期投资的收益:

    20×7年短期投资收益=500×0.5%×6=15万元;

    ④占用的一般借款应当予以资本化的金额为:

    20×7年一般借款应资本化的利息金额=1 000×6/12×7%=35万元;

    A公司20×7年的利息资本化金额=190-15=175万元。

    相关会计账务处理如下:

    借:在建工程1 750 000

    借:应收利息(或相关科目)150 000

    借:财务费用1 050 000

    贷:应付利息2 950 000

    (二)原会计制度下资本化的利息支出:

    ①计算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1 500+1 500×6/12=2 250万元;

    ②计算资本化利率=(2 000×6%+1 000×7%×6/12)/(2 000+1 000×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