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由来范文

时间:2023-04-04 20:0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通话的由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普通话的由来

篇1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我国,最具有标志性的语言就莫过于普通话了。那么,什么叫做普通话呢?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

现在,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之一。正所谓:普通话,通天下。现在的外国人甚至去补习班学习普通话。现在走到街上,哪个人嘴里说的不是普通话?那么,具有如此独特的语言,我们该如何去把它推广到全世界各地呢?我们又该如何把普通话这个代表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化发扬光大呢?

要推广普通话,首先要先学好普通话,不但自己要学好普通话,并且在自己学会后去教会身边的朋友、亲戚,使他们都融入到这个普通话的世界。最好做到每天都讲普通话,要坚持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需要怎样努力才能与别人说普通话讲得对答如流呢?其实最重要的诀窍就是:要多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多讲普通话,只要多训练,你的普通话自然也会越说越好。无论遇到哪个字的读音不会,你就要多翻查字典,弄懂读音,尽量减少读错读音的机会,这样还可以提高发音的准确性。在学校里,一定要跟同学和老师说标准的普通话。在生活中也要和家人说普通话。并多向身边的人说说普通话的由来,使大家都认识到中国的优美的语言文化。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从你我做起,从你我身边做起。让我们都做一个爱说普通话的中国娃,把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化推广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讲普通话。

肇庆七小六年级:粱敏婷

篇2

粤语里非常注重词意的喜庆性,并且对哪些字词有什么避忌,都有详细的说法,而认为不吉利的词语,多数的因为它的发音和某些贬义的字词发音相同了。与之相对的,用来表示好意头的字词,也是因为其谐音和某些褒义的字词一样,所以谐音文化对普通话和粤语都有重要意义,久而久之的,人们也了解了相对应有些谐音字词背后的文化含义了。“中说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底蕴的国家,特别在过年时,人们桌上的菜不仅要色香味俱全,还要求菜名具有吉祥如意的含义,以此来表达主人对接下去一年的美好祝愿。在中国以广东人最为具有代表性,特别注重菜名的吉祥意头。”

(一)好意头的食物名称

例如在粤语里,人们喜欢把葱(普通话“大葱”)和蒜头(普通话“大蒜”)捆上生菜上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因为根据粤语的谐音文化生菜的谐音是“生财”,葱和蒜头的谐音又是“聪明”“顺利”,放在一起就表示顺利生财。每当过年逛花市的时候大家一定会买“金桔”,其实就是桔子、橘子。橘子也被广东人视为好意头的物品,因为在粤语的谐音“橘”、“桔”和“吉”的发音也相同,桔为吉,金为财,金桔也就有了吉祥招财的含意。所以,在过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门口或者阳台上至少要摆两盆以上金桔,表示开门见桔(吉),一些讲究的还会在金桔上挂满利是封(普通话“红包”)。在此提一下“,利是”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这三者的由来有个典故。“‘利市’一词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由此可见,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由于‘事’和‘是’两个字其实都是相通的,所以很多人都把‘利事’写成‘利是’。”而派利是,更是意味着将好运“派”给大家,传送给大家,都会说一句好彩头的话“祝你今年利利是是”,就是希望你今年都能够平安吉祥,有个好运气。发菜,因其形似头发,普通话里的是第四声fà,但广东人将其取了谐音fā,与发财同音了。一般烹饪时更是与猪手一起做,就变成了一个经典的菜式“发财就手”了,“就手”是粤语顺利的意思,那么这道菜的好意头就是顺顺利利的发财了。与之相似的是“年年就手”以及“生财就手”,前者是将发菜换成莲藕与猪手一起做菜,它的意思就是年年都顺顺利利的,后者则是因为发菜的采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人们便将发菜改为了生菜来进行烹饪,一样的好意头。说到食物不可不提的一个就是盆菜了,它起源于香港新界,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逢年过节或者祠堂开光这些有着大喜团聚的日子,都会叫着大家一起进行一个盆菜宴,大家可以围住暖烘烘的盆菜,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为喜庆之事做庆祝。这是一个传统,长久以往,盆菜就被赋予了团聚的意义在里面。其实,普通话中对食物的名称上也有着相同的要求,也有这样的谐音文化,不管是菜色的搭配还是菜名方面,吉祥和吉利都是主要追求的目标,但和粤语不同的是,普通话在食物名称方面更加注重的是中国传统形式的词汇。例如以下的几个菜式,过年过节时的餐桌上总少不了的。鱼,谐音“余”,代表着“年年有余”,这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话最具代表的一个了,“余”即是象征着富贵,年年有余就是每年都会有着富裕的钱财和食物。年糕,谐音“年高”,代表着“步步高升”,寄望于工资、工作岗位或小朋友的知识和身高都一年比一年的高。还有一些就是“四喜临门”、“八方报喜”、“独占鳌头”、“富贵有余”、“鲲鹏展翅”、“平步青云”等,这些词汇中都是用四字词语来表示传统形式的吉祥、吉利含义。因此,其实不管在粤语还是普通话,在菜名、食物名称方面都是取其吉祥、吉利、好意头的含义呈现出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我国一直都是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中国可谓是博大精深,食物除了注重其烹调手法,色香味俱全,必不可少的就是一个响亮好听,又有着美好寓意的名称了,人们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对表示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可是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些命名都是分别用回当时帮它命名的语言区表述出来的意思才是最为贴切,最为生动形象的,要是换了过来,人们可能就会不知所云,不明白内里的意思,原本的蕴含就会消失不见,失去了那股韵味了,粤语的食物名称转换为普通话尤甚。而普通话的食物名称到粤语的话就可能会出现以下的问题,有所避忌的食物名称。

(二)有避忌用法的食物名称

在粤语里,对于有一些“唔老利”,不吉利的字或同音的字音,都会尽量地避开不说,可以的话将其换一种说法,或者换一种吉利的名称,人们相信这样的话,好运将会伴随。士多啤梨,普通话是草莓,因为“莓”字的粤语发音和倒霉的“霉”的一样的,非常不吉利,所以在粤语里就直接将英语的strawberry这个单词直译过来,这样的发音反而又好听又好意头,“梨”和“利”的发音是一样的。胜瓜,普通话是丝瓜,因为“丝”字的粤语发音和“输”十分相近,在日常生活中老是说“输”的话,肯定是大忌,大家会认为,本来的好事可能都会被喊没了。脷,普通话是舌,因为“舌”这个字在粤语里的发音和“蚀”字一模一样,就是“蚀本”,亏本亏钱了的意思,非常的不吉利,所以粤语地区人们反其道而行之,用了有着好意头且相反含义发音的字“利”,但是用作食物名称的时候写作“脷”,猪舌头,牛舌头,叫做猪脷,牛脷。猪润,普通话是猪肝,这里要提及一下的是粤语里有一个“水”文化,“水”在粤语里代表了很多不同的意义,其中代表钱财则是用的最多和覆盖度最广的。所以与“水”相反的“干”,猪肝的“肝”和“干”是一个读音,意味着没有“油水”,就是没有钱财,这里的“油水”也是“水”文化,这里的“水”表示钱财。“没钱没钱”如此不吉利的事情如何能够天天挂在嘴边,好事都变坏事了。因此在粤语里将“干”改为了“润”,“水”为财,滋润才会有财,而“润”字就有“水”的意思了,兜了一圈回来,人们的智慧真是无穷的,这么一改变又响亮又好听,而且真真是用词精到,意头也好了。同样的,鸡肝、鸭肝、萝卜干等带有“干”字的食物名称都会换成“润”,鸡润、鸭润、萝卜润等。值得注意的是,鹅肝多是指法国的鹅肝,所以就没有做改变,这个词变成了外来事物的专有名词。青瓜,普通话是黄瓜,因为“瓜”在粤语里有死的意思,“瓜咗”就是死了,而黄瓜,姓氏为黄的人会非常忌讳,便按照这个蔬菜本身的特征颜色改为了青瓜,避免了产生歧义的情况。凉瓜,普通话是苦瓜,虽说苦瓜当中的苦字在此只是表示这个蔬菜的苦味,但是单说“苦”这个字,是一个需要避忌的词语,便索便取了其另一个属性特征,性寒,来命名,在粤语地区,一般不说这个食物性寒,而是说“很凉”,所以便改成了凉瓜。

(三)香港地区特色用语

茶餐厅是香港的一大特色,是一个糅合了中西美食,具香港特色的食肆,而香港的茶餐厅对食物名称有着自己的一套命名方式,如果是第一次去茶餐厅的话,肯定会觉得不知所云或者造成一些误会,下面举几个例子。

1.外来词

在粤语文化里,人们喜欢将英语的单词直接直译成粤语,创造出一个新的词语,一是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二是因为这么直译过来即简洁又响亮,下面举几个例子。多士,英语单词是toast,普通话是烤面包。奄列,英语单词是omelette,普通话是煎蛋卷。蛋挞,“挞”的英文单词的tart,其实用粤语的发音习惯来读tart这个单词,尾音的t会被自然而然的省略掉,结果出来的发音就是“挞”了。三文治,英语单词是sandwich,普通话是三明治。既然是用外来词的来进行命名的,那么这些食物自然就是属于西式的食物了。

2.略写法

茶餐厅的食物命名基本上都是采用了略写法,这和香港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不无关系。油多,牛油西多士。酱多,花生酱西多士。腿通,火腿通心粉。意粉,意大利粉。叉米,叉烧米粉。牛河,牛肉炒河粉。炸两,两条炸油条卷肠粉。“曾子凡先生认为,这类紧缩性的词语可称为方言性的缩略词,是由于现代社会办事讲究效率和求省求便,人们在交际中往往力求语言简洁、文字缩略,这类构词也就用得越来越多。”

二、结束语

篇3

[关键词] 汉语教学; 环境;关系;策略

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维护国家与尊严、体现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举措,对于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①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处于大开放、大交流之中,小学汉语教学除了受到传统的地方语言的影响外,还要面对外来语言的侵入、网络语言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纯洁性与开放性、规范性与创新性等关系,成为小学汉语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又要妥善解决的课题。

一、小学汉语教学的环境

在大开放、大交流的环境下,小学汉语教学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由于一些传媒特别是电视台方言节目的推波助澜,地方语言对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产生了新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外来语言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国的日常生活之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上网人数越来越多,网络语言对汉语教学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一)地方语言风生水起

中国地广人多,百里不同音。各种方言都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从而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但因为各方言之间有极大的差别,造成了彼此沟通的困难,因此历代都提倡有互相能听懂的通用语言。也正因如此,通用语与方言形成了你进我退、此消彼长的局面。

而近年来电视荧屏上出现了很多方言节目,且屡禁不止。2004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下令,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一律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2005年、2006年、2009年,广电总局多次重申:电视剧的语言(地方戏曲片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电视主持人一律讲普通话。

但每次禁令都引起了较大争议。有的认为推普有理:全面推广普通话,电视媒体责无旁贷。有的认为护方无错:方言代表着一种历史,是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物,方言节目很受市民喜爱,“禁播方言”莫名其妙。有的认为双方应互相吸收:严肃的新闻节目必须禁止方言,一些娱乐类的节目用方言挺好的。

小学汉语教育工作者因此而面对的局面是:学生不仅说本地的方言,还受着电视上所说的其他地方方言的影响。

(二)外来语言前呼后拥

在我国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大规模吸收外来词有三次。

一是汉唐时期。公元前138年,张骞受命首次出使西域,在西汉至东汉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国商队开辟了中国古代与世界的“丝绸之路”,不仅中国的丝绸、蚕丝等商品传入西域,而且西方的物品也传入中国,如葡萄、石榴、牡丹、茉莉、玛瑙等就成为古汉语史上引入的一批外来词。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经的翻译,一大批佛教的词汇,如佛、劫、安居、因果、真谛、众生、不二法门、大千世界、五体投地等便走进汉语词汇。

第二次大量吸收外来词,是在晚清到“五四”运动期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传入,都离不开语言的接触和外国书籍、报刊的翻译工作,而语言接触涉及英语、日语、俄语、法语、葡萄牙语等多语种;外来词涉及范围也很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哲学及日常用品、食品等。如哲学、科学、物质、意识、观念、自觉、积极、消极、人道、人格、人权、文明、支持、自由、沙龙、咖啡、可可、巧克力、三明治、威士忌等词语。

第三次大规模地引入外来词是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间。改革开放以后,国门大开,许多新事物蜂拥而入,大量的外来词也随之进入,数量之多,渗透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首先是大量引进新技术、新概念,许多反映这方面内容的外来词进入我们的生活,如基因、克隆、黑客、艾滋病、CT(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UFO(不明飞行物)等。经济领域里的外来词也很多,如WTO(世界贸易组织)、GATT(关贸总协定)、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CEO(首席执行官)等。教育、文艺方面的外来词也很多,如雅思、托福、卡拉OK、迪斯科等。最活跃、最常见的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词语,如肯德基、麦当来、乐百氏、比基尼、迷你裙、呼拉圈、桑拿浴、巴士、AA制,等等。②

(三)网络语言层出不穷

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长,总数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网民数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

当网络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也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形成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简洁生动,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如“浮云”“神马”“给力”是最热的网络流行语,前两个词来自于“神马都是浮云”,“神马”并非一匹马,而是“什么”的谐音。“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转瞬即逝,意为“都不值得一提”。“给力”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属于东北方言和日语的混合产物,意思类似于“牛”“酷”“很棒”,常作感叹词用。在实际使用中也可加一个否定前缀,如“不给力”,表示某个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一种很失望的感觉。2010年11月10日,“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对“给力”的使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不仅登上了《纽约时报》,更迅速席卷国内各大报刊、广告和其他大众传播载体。还有一些非常流行的网络热词,如“你懂滴”同“你懂的”, “杯具”同“悲剧”,“洗具”同“喜剧”,“鸭梨”同“压力”,等等。

二、小学汉语教学的关系

小学汉语教学面对多重的关系,这些关系往往是“两难”问题,因而在具体实践中将小学汉语教学工作者推到了“两难”的境地。

(一)统一性与多样性

所谓统一性,是指人们统一使用通用语、标准语。所谓多样性,是指不同区域的人们各自使用本区域本族群的语言。语言因通用因标准而统一;又因“本区域”因“本族群”而多样。

统一性与多样性,这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过:“在学术上讲,标准语也是方言。” ③“普通话”有三条标准,“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在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方言或方言的影子。现实也是如此,普通话中的很多词汇来源于方言,比如尴尬、懊恼、垃圾等来自吴方言,酒楼、打工、炒鱿鱼等来自粤方言。

说到普通话的统一性与地方语言的多样性的关系,还真是一个“手心手背都是肉”的问题。也正因如此,有人担心,一些强势方言如粤语、东北话、四川话等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也有人担心,推广普通话会消灭方言,使方言承载的地域文化萎缩。针对方言电视节目,也是各有看法。光明网曾就很多地方频道开办了用方言播新闻的节目现象进行网上调查,60%的网友表示赞同,因为采用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播报新闻,更贴近观众;40%的网友表示反对,因为媒体是人们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渠道,这种做法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就影视剧、小品等经常使用方言的现象,如《武林外传》和赵本山的小品等热播带火了陕西话、东北话等,16.8%的网友表示反对,认为这干扰了普通话的推广,容易造成混淆;83.2%的网友则持赞同态度,认为方言能够更好地体现人物个性,增强节目效果。④这项调查结果体现的是网民们的想法,如果对小学汉语教学工作者进行调查,认为方言新闻、方言电视剧对普通话教学影响很大的肯定不在少数。

(二)纯洁性与开放性

这里所说的纯洁性,是指汉语的“原汁原味”。任何一种语言,一定的时间内都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自足性。语言的开放性,是指汉语吸收外来语言成分,以适应新事物不断涌现和人们思想的变化,适应新的社会交际的需求。

《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编辑傅振国在发表于《人民日报》上的《“英语蚂蚁”和“汉语长堤”》一文提到:越来越多的“英语蚂蚁”,已经开始一点点啃食我们的“汉语长堤”。⑤

这是一个如何对待外来词的问题,事关语言的纯洁性与开放性。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早在1942年2月8日,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讲演就表明了他对“外国语言”的态度:“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 ⑥

这个问题至今仍争议不断。2010年,广电总局的禁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使要不要捍卫汉语的纯洁性,如何捍卫汉语的纯洁性,成为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有的人认为,为了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应当抵制、尽量少用外来词,否则汉语就会有灭绝的危险;有的人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定的开放性,应去吸收新鲜的事物,没有这种开放性,语言本身的发展就将停滞。还有的人认为,纯洁性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旦纯洁,就会失去生命力,就成了一个表达过去的工具,而无法表达现在。

(三)规范性与创新性

所谓规范性,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包括在网络上运用汉语都要符合汉语的规范。所谓创新性,是指语言是发展的,要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发展创新。

汉语的规范问题一直为我国所重视。1951年6月6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主席亲笔修改了这篇社论,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决心。200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继续奋斗》。文章说,50年前社论中提到的“一些不能容忍的混乱状况”,有些至今依然存在。一些报刊上、电视荧屏上的错别字时有所见,广播和电视中读音的讹误时有所闻,一些行业滥用繁体字,乱造简体字。文章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获取手段的多样化,又出现一些新问题,如有的企业在营销活动中乱造音译词,影视作品中滥用土语、外来语,有的广告乱改成语,有些流行歌曲词不达意,有些网络语言毫无语法可言,等等,并提出要对这些问题加强规范和管理。⑦

但也有学者对语言规范化持否定的意见,认为语言的规范与创新是相对立的:“语言规范化”的提法,与语言的本质不相符合,与语言学理论的ABC也相违背。语言总是在突破旧的“规范”中发展、变化的,创新也总是在不规范之中产生。如果一味强调守住“规范”,那么词义就不可能引申变化,语言也就不能创新发展了,我们现在也只好用甲骨文写文章,只好用甲骨文在网上聊天。语言总是要吐故纳新的。“现代汉语规范化”只会是一句高调的口号,事实上不可能实现。⑧

三、小学汉语教学的突围之策

在小学汉语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对面临的环境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以更好地适应形势,科学分析新情况,有效解决新问题,并正确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效开展小学汉语教学。

(一)在统一的基础上多样

在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座谈会上,路甬祥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认真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作为小学汉语教学工作者,我们自然要努力开展普通话教学。这是我们最根本的任务,是本职工作。要按照普通话教学大纲的要求,综合分析当地方言对学好普通话的影响,并按照“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声母、韵母的发音及掌握声调、音变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如针对江浙一带的学生,常把舌尖后声母r读成l(“然后”读成“兰后”、“任何”读成“楞何”、“猪肉”读成“组肉”等),应该首先教会他们发r声母,读带有r声母的字、词、句,然后再注意分辨r、l两组音的字,最后再教学l,这样才能更好地区分、熟记。

同时,应充分利用方言对学习古汉语的作用。“方言是古语的遗存”(章太炎),通过方言可以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古汉语的词汇、语音等的变化。如杜牧的《山行》用普通话来读,“斜”和“家”“花”两字不押韵。但是,如果通过方言去读,金华方言的“斜”读“霞(xia)”,这样就和“家”“花”两字押韵了。再如,普通话中的“造”或“盖”,自西汉以来用“起”(“有火灾复起屋”《史记・孝武本纪》),而金华话就是称之为“qi”屋。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虽然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但并没有禁止方言。学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也并不矛盾,把学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对立起来,那是对法律的误解。虽然方言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一方之言,但它并不是低级的语言、落后的语言。语言没有优劣之分,方言为一个地区的人们服务,能够很好地发挥日常交际的功能。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加分析地贬低方言,排斥方言,会使方言区的人产生抵触情绪,对推广普通话工作极为不利。比较普通话和方言的规律可以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教学的针对性。方言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相关知识,让“头疼”的古汉语学习充满乐趣。

(二)在纯洁的基础上开放

汉语言文字是我们的母语,从甲骨文、金文演进而来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凝聚、文明升华的过程,其灿烂的篇章和文采,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她是中华民族的标志,维系着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感。滥用外来语和不规范字母词破坏了汉语言的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的内涵。当前世界范围内文化激荡风起云涌,我们必须在借鉴和交融中与时俱进,而不能邯郸学步,丢掉自我。正如人家允许“gongfu”“doufu”进入英文,但不会允许“功夫”“豆腐”直接插入英文。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任何语言都不是绝对“纯洁”的,不受其他语言影响的,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其实是华夏部落和诸多蛮夷部落不断冲突、融合逐渐形成的,因此,要克服盲目抵制外来词的狭隘民族主义心理。吸收外来词是丰富语言的一个过程,也是保护民族语言的一种积极做法,封闭和滥用都会造成语言的萎缩和表述的生硬。要树立正常的心态,立足汉语已有的语言材料,根据外来词的作用、功能和表达要求。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外来词的涵义特点、 语体和语用尺度的基础上,适当吸收外来词,避免似是而非的使用。比如,在科技语体中,适当吸收一些外来词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口语中过多地使用就未必好。对于外来词中不好的成分,要过滤、扬弃,要有选择地吸纳。总之,语言的融合可以超越国界和民族的限制。也只有博采众长、吐故纳新,汉语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在规范的基础上创新

没规矩不成方圆。语言的规范和规范化是语言最基础的东西。语言的规范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其既有语言自身的规范,即通用语各个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有着动态的和相对静态的标准;也有交际主体的规范,即交际者对通用语掌握的标准程度。既有强制性规范,即法规性的通用语言文字规范的核心标准;也有柔性规范,即对规范中的语言要素内部标准的灵活与变通。既有以行政法规的规定为主的“自觉规范”,也有以约定俗成为主“自发规范”。多元的规范,使汉语的运用处于“规范”之中。作为小学汉语教学工作者,我们要着力教会学生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就新时期来说,尤其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要使学生明确:有规范才有创新,规范是创新的前提。

要做到在纯洁的基础上开放,在规范的基础上创新,教师就要当好“三员”:

1.教师要当好信息员。新词汇是新时代精神的体现。作为小学语言教学工作者,我们要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同行,尽量多地去了解和吸收新的、好的词汇,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并将新的、好的词汇运用在课堂教学及与学生的交流中,从而让汉语教学变得更有吸引力。如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毕业典礼上“根叔”的演讲稿之所以让学生们掌声不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使用了很多当时流行的词汇。

2.教师要当好研究员。一般说来,新词汇中多少会有一些不符合汉语语法的“毛病”。教师要从自身的汉语知识出发,对当下的新词汇进行分析,并把这些“毛病”分析给学生知道。这样,既杜绝了学生乱用新词的情况,又促进了学生对汉语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3.教师要当好指导员。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养成语言规范意识。教师要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积极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正确使用规范字,加强学生的语言听说、书写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对出现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外来语言和网络语言“新词”进行引导和规范。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提高语言鉴赏能力。通过美文共赏、精品齐读等手段,努力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审美感和鉴赏力,引导他们去发现、欣赏和创造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开放、创新并不是随心所欲、胡编乱造的,而是有章可循的。“章”就是规范,就是规律。对于新词的产生也是这样,它是新的规范产生的过程。如“虎”这个词,我们说“虎头虎脑”“虎背熊腰”都离不开“虎”本来的含义,而这本义就是规范。倘若定要引申到“猴头猴脑”的样子,恐怕这过程不会短,非得要等到山中无老虎的时候不可。再如“幽默”一词,“这个人长得很幽默”中幽默一词的意思,同样脱离不了它的本义。这就好比一根绑紧的绳子,再怎么跑,也还是被拉住的。语言的开放不是为了改变原有的“纯洁”,语言的创新也不单只是打破旧的“规范”,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新的“纯洁”和““规范”,或者对旧的“纯洁”“规范”进行完善。

注释

①柴葳.刘延东在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开创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1-01-21(1).

②居兰坚,杨超.关于外来词和外来词词典的一些想法[J].辞书研究,2007(2).

③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④王莉、董洁.光明网语言现象网络调查结果[N].光明日报,2011-01-15(5).

⑤傅振国.“英语蚂蚁”和“汉语长堤”[N].人民日报,2009-12-11(4).

⑥.反对党八股.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二版.

篇4

负面情绪如恐惧、忧虑、疑惑等,是人类自保求存的重要本能,肩负着正面的求生任务。当生命受到威胁,恐惧感便会出现,体内的激素便在瞬间分泌开来,求生讯息唤醒各部机能,在电光火石之间,身体有效率地作出转变,为即将进行一连串生死攸关的搏斗做好准备。这些保身求存的激素,主要是皮质醇和正肾上腺素,称“压力激素”。肾上腺素会使心跳加速、心脏收缩、血压上升。正肾上腺素则使注意力和记忆力加强。血压上升后,血流量增加,氧气和葡萄糖在血液中的运输速度便加快。

压力带来慢性疾病

当四肢和大脑的血液大增,输送到肠胃的血液便会相对减少。高浓度的皮质醇会使胃壁变薄,不停地侵蚀胃壁的后果是胃溃疡。皮质醇对年长者更为不利,因为它使长者罹患骨质疏松症。此外,心理压力对心脏病、糖尿病、气喘及皮肤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金融风暴诱发的忧虑、惶恐,会诱发压力激素。不同的是,当下并不是为一只老虎而飞奔,而是身体机能长期受损。

大脑对应外来事象产生不安、忧虑、惶恐等情绪,是由杏仁核开动的。杏仁核是原始脑区其中一个重要部分,负责在生命受威胁的情况下发出情绪,启动相对的求生本能。心跳率和血压增加,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都由此引动。

传统内丹学有泥丸宫,位于脑部中央、印堂对入三寸。刚好这个位置是脑干顶部。泥丸宫其实包括丘脑、视丘、下视丘、松果体等重要器官。视丘是一个中央转运站,一切指令的总枢纽。然而,它必须先把所有由感官获得的资讯聚集起来,然后按其经验网路作出筛选和分配,唤醒或启动相关的区间,在极短的时间作出反应。压力激素的由来,首先是杏仁核启动负面情绪,再由下视丘分泌激素到脑垂体,刺激脑垂腺,继而释放激素到全身各部。下视丘除诱发压力激素以外,还能对应生长、食欲、体温、新陈代谢等。

六字诀发声配合五行

六字诀纡缓压力的方式,是用声韵来震荡相应的脏腑,从而令脏腑气机回复正常。脏腑可以用五行分类,音频震荡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与脏器组成连结。音频启动脏器中细胞,强化或抑制其活动。

《庄子・刻意》有“吹啕呼吸,吐故纳新”,是六字诀的雏型。第一个提出六字诀的是南北朝陶弘景(456-556)。陶弘景是中医大家、炼丹高道,开创茅山派,得梁武帝赏识,有“山中宰相”之称。

陶弘景说:“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咽,皆出气也。”其后唐代孙思邈(581-682)根据陶弘景的功法,提出大呼结合细呼”,意思是补泻两用。细呼为补,大呼为泻。

要减压,可以用“嘘”字诀。陶、孙均认为嘘字可治肺。中医认为,忧虑过度会引致肺气虚耗:“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灵枢・本神》)其实,忧愁过度不仅损伤肺气,它会波及脾气而影响食欲,甚至诱发肠胃溃疡。根据五行,肺金弱不能克木,肝气横溢犯土,脾胃虚弱是必然结果。念嘘可提升肺气,维持对木的制约,从而使脾胃气得到改善。

以咽补肾平衡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除忧伤肺之外,还有恐伤肾。大家对股市狂跌的恐惧,对公司裁员的惶恐,真正就是“恐伤肾”。惶恐会诱发肾上腺素。肾上腺位于两。肾之上,其功能被“肾气”一辞所涵盖。肺气提升,金能生水,肾精稳固,脑髓得养,精神状态得到调节,皮质醇及正肾上腺素,便能维持正常水平,脑内血清素亦可保持在适度范围,有中和剩余压力激素的能力。陶弘景以咽补。肾;我们若能嘘咽齐炼,自然事半功倍。

练功时,用鼻吸满一口气,以口吐气,先用力以声母把气吐出一部分,然后把余气随其韵母吐出,要做到细匀缓长,至吐尽为止。都市人常患之实症以心火、肝火为多,故宜泄泻。肾气、脾气多虚,宜补。肺气则应补泻两练,郁满者泻,气虚则补。三焦有虚热者宜泄后即补,大呼结合细呼。胃溃疡可泻肝,大呼泄泻肝火,横溢之肝气得以宣泄,其犯胃的机会随之减弱。

六字诀到了明代,不单纯是气之吐纳和发声的技巧,还加入导引。胡文焕(类修要诀)和高濂《遵生八笺》记载着“导引六字诀”,“肝若嘘时目睁睛,肺知Ⅱ四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气抱取膝头平,脾气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今天流传的六字诀就是这一种。

注意唏音炼腑

篇5

她就是我的妈妈。

我妈妈的个子不算很高,一头浓密乌黑的头发,眉毛淡淡的,眼睛不大却很有神采,鼻梁高高的,嘴唇薄薄的,五官长在一张瓜子脸上,很有特征。她平时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就像一位天使!

妈妈是一位高中教师,没当给学生上课时,都是一副知识渊博、充满威严的样子。我很喜欢妈妈上课:标准的普通话,声音清脆,语句婉转。她讲的内容,就连我这个什么都不懂只会玩的小丫头,也能记住呢。

我妈妈发起脾气来,那可是无人能敌。就像火山喷发,可以把我吓得半死。只要妈妈一发脾气,我是一句话不敢说的,因为妈妈会用充足的理由来管教我。因此我平时很少惹她生气。每当我考出好成绩,她就暗自高兴,亲的像姐姐一样。还会买一大推礼物来祝贺。

篇6

来电 [港、台]对异性产生感情:你也许在十几二十岁时,对异性没感觉,不~。汪仲贤在《上海俗语图说》(2004:23)“无线电”一文中指出,男女互相目成,谓之打无线电。可见,用“电波”表示异性之间眉目传情、暗送秋波是有渊源的。“来电”的这一新义可谓由来有自。

那么,“来电”英语中怎么说呢?虽然这一新义在主流汉语词典中尚告阙如,但国内的几部大型汉英词典倒都收录了: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英词典》、《新世纪汉英大词典》、《ABC汉英大词典》无一例外地都用了解释性翻译“have instant at—traction(to sb.)”,《汉英大词典》则直接“一步到位”,升级到了“坠入爱河(fall inlove)”。那么,英语中到底有没有一个简洁生动的对应词来表示“来电”的这一新义呢。其实“chemistry”、“feel a/thespark”、“click”这三个词都可以用来表示“来电”。

一、来电的第一种译法:chemistry

《韦氏高阶英语词典》chemistry义项3的第一种用法就指出了这一点:

3 a:a strong attraetion between people

They tried dating,but there was n0 chemistry between them,他们也试着恋爱,可是两个人就是不来电。(笔者译)

《朗文当代英语辞典》第4版chemistry的第2个义项给出了类似的释义:

If there is chemistry between two people,they like each 0ther and find each other attrac—tive:[+between]It was obvious that there wasa very real chemistry between them。很显然,他们之间来电了。(笔者译)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有如下例句:

The chemistry just wasn’t right,他俩就是擦不出火花。

这里的“擦不出火花”不正是“不来电”吗?从以上三部词典的释义和例证可以看出,chemistry可以作为“来电”的对应词。

chemistry的这一用法也得到了语言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最新通俗美语词典》(高克毅2006:105)在chemistry词条下指出,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男女之间一见钟情、情投意合,都是因为有好的chemis—try;《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台湾版)附录6(文化特色词)收录了“很来电”一词,英文是“have great chemistry”(曾泰元,苏正隆2010:88)。

需要指出的是,“chemistry”除了表示异性之间的“怦然心动”,也可以指两个或几个人之间“默契”、“有共同语言”、“团队精神”等意思,《韦氏高阶英语词典》紧接着也指出了这一用法:

b:the way the people in a gmup work to—gether and teel about each other

the chemistry 0f the office/The team lackschemistry,办公室成员之间的默契/这个团队缺少团队精神。(笔者译)

媒体经常使用这个时髦的字眼。在不少有关姚明篮球生涯的报道中,“化学反应”几乎成了姚明的口头禅,如“火箭队的更衣室气氛是全联盟最好的,我想化学反应不会是一个问题”、“打过两场后我们的对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防守我们的外线投手上,这给了我更多的内线空间,我们队的化学反应很好”等,这里的“化学反应”就是国内媒体对"chemistry'’的字面翻译。显而易见,这里的“化学反应”(chemistry)指的是球队成员之间的“默契”和“团队精神”。

二、来电的第二种译法:feel a/the spark

尽管英语词典尚未及时收入“feel a/the spark”,但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这一用法早已司空见惯。在Google中输入“feelspark”,可以获得约1580万条结果(2011年1月1日检索)。spark的这种用法零星见于一些英语词典,如《韦氏高阶英语词典》收入了sparks fly这一短语,其中有一层意思与“来电”庶几相近:

sparks flyWhen sparks fly,it means thattwo people are either having an argument witheach other or are sexually attracted to each oth—er,…Sparks flew when they met for the firsttime,他们第一次见面就互相来电了。(笔者译)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spark一词就有这样一个例证:

There was a spark between them at theirfirst meeting,他们第一次见面就碰出了火花。

篇7

【关键字】口语练习;网络技术;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90―02

从幼儿园到大学学习英语十几年,到头来却是“哑巴英语”的可不在少数,其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不敢开口说。记得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它讲了一位特殊的老妈妈,人称月亮妈妈,她本来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但从十年前在与外国游客的交往过程中,开始一个单词、一个句子得跟老外学说英语。几年下来,月亮妈妈不仅学会讲英语,还学会了其他几个国家的语言,成了当地有名的导游[1]。这个例子说明了要想口语说得好,首先要敢开口,这可太关键了。

月亮妈妈的例子还说明了练习口语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比如有外国游客,有机会接触他们,有相互的需要来支持外语语境等。月亮妈妈是在学中用,用中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如果这样的条件是学好口语的关键,我们在网络时代能不能为大多数学习者创造这样的条件呢?

从我们学习英语的第一天起,英语课后说英语就是难事,因为没有环境、没有对象。为了学好英文、说好英语我们没少买录音机、磁带、复读机、光盘,对着录音机、复读机大声讲英语,实际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英语,这种简单枯燥缺乏指导的练习,多数以失败告终。去英语角练习,这好像是不错的方法,可是英语角不是哪里都有,也不是天天、时时都有,而且那里的人也是和我们一样满怀希望去找人练习对话的,大家水平差不多,要想提高口语水平谈何容易,这方法也不能很好帮助口语练习。有人又想到请外籍人士做家教帮助练习口语,可是找一位适合你(你可能只需要练习日常口语,或者你需要雅思考试口语练习、或者你需要应聘口语练习……)的外教并不容易,而且你需要找到一个你和口语家教都认同的时间,这些要求看似平常而实际上挺难达到,即使找到了你希望的外教,但是这样一来好像又是到点上课嘛,完全没有了练习口语应有的轻松、自在感觉,你的练习依然成效不大。没环境说不好口语,有环境又没有恰当的练习对象,还是说不好口语,难怪我们都要走出国门才能说好英语口语。出国不是更难吗?看来要找到一种练习口语的好办法还真不容易啊。

e时代来临了,成熟的网络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每天上班第一时间打开电脑查看电子邮件、办公通知以便安排工作,在网络上看新闻、听音乐,在网上做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作业,足不出户在网上购物、聊天……网络对于我们大家来讲已经不再陌生。

最近我在省略英语口语学习网[1],了解到一种挺新颖的口语练习方法,我感觉我找到了一种练习口语的好办法。下面具体来谈谈我对这种口语练习方法的认识和这种方法带给我的启示。这种口语练习方法简单讲就是以网络为平台,实现你与外籍教师时时地、一对一互动口语练习,克服口语练习中没有语言环境、时间不灵活、练习对象难寻的困难,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口语练习方法,最终帮我们实现讲一口流利、纯正、地道英语的梦想。

首先,可以任何时间登录省略,测试自己的口语水平,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选择①日常口语练习(以音频及文本方式呈现日常生活情景;常用词汇、短语的解释及用法;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助你了解相关的语言环境;口语学习的建议与小窍门;美国本土教员一对一生活化辅导,消除你说英语的紧张;纠正错误的发音、句型、表达方式等;口语评估,给出提高建议及反馈;教员做针对性标记并给出改正建议,帮助你提高口语水平;提供录音标记工具,根据自身需要做要点标记;对话部分全程录音,你可下载收听巩固)。②应聘口语练习(包括金融投资银行类、软件工程师类、会计审计类、人力资源类、市场营销类 、咨询类、大众类)。③雅思口语练习(是由英国雅思专家根据雅思口语考试的真实过程而设计的模拟考试课程,以雅思历年全真试题为范例,100%模仿雅思口语考试现场,不仅让你提前感受考场气氛,培养你临场应变的能力,同时让你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了若指掌,在真正考试时有的放矢,充分发挥。)。④托福口语练习(由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专门设计编写,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针对新托福口语考试设计编写而成;专业外教一对一辅导,有针对性地指导你取长补短;模拟托福口语考试现场,提升你临考应变能力)。而且口语练习的资料更是时时更新。对了,你需要准备好网络学习的必备工具:电脑+网络+耳机/电话,然后就可以正式开始口语练习了。练习中有美国教员纯正美音一对一直接与你电话连线畅谈口语交流,从而轻松克服开口难的问题,而且拥有纯正英语口语环境,可以直接学到地道的口语,彻底告别枯燥老套的练习模式,感受到全新的互动口语学习。

新的时代,新的技术,造就新的方法。这种灵活、实用、匹配e时代技术节奏的网络练习方法,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我认为无论在什么的时代,我们都应该依靠这个时代的新技术,时刻再造我们的学习流程,努力创造先进的方法,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联想到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这方面的口语练习难道不应该跟上e时代的步伐,创造一种新颖的、实用的、有效的方法,为广大中文学习人士打开一扇全新的口语练习之门吗?

现在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的人们在积极学习汉语,他们有的利用暑期到中国来短期学习汉语口语、中国文化等等,有的则长期在中国学习汉语语言文化,他们同样碰到了与我们学习英语一样的困难。他们来到中国,每天强化练习口语,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两个月就可以自由和我们交谈,有环境有合适的交谈对象,练习好口语看来是不难的。但是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后,由于没有了交谈机会、练习环境,很快又不会讲中文了,以后又需要重头开始。建立起我们的汉语口语练习网络平台已是必然趋势。借鉴上面提到的英语口语练习网,根据汉语口语学习的特点和目前学习汉语的人群需求,比如,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目前学习汉语的人士与学习英语的人士目的很不一样,英语学习者多数是应试类的,而汉语学习者大多是日常口语、应聘口语的需求者,考试口语的需求相对少一写,所以我们在设计口语练习类别时,应考虑需求类别,重点突出的建立我们自己的汉语口语练习网。在我们的这个网络平台上你可以测试自己的汉语口语水平,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则口语练习的类别,与中文口语教师时时地、一对一互动口语练习。那么,无论你身在世界的何处,只要你有愿望学习中文,就可以通过网络来练习口语、巩固和提高汉语水平,实现讲一口流利、纯正、得道普通话的梦想。而且通过这个网络平台我们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们认识中国,更好得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

其实,这个口语练习网络平台,不仅适合对外汉语教学,而且还可以提供给我们自己使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再局限在自己的家乡工作、学习、生活,人们相互的交流交往十分频繁,讲好普通话成了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必需。苦苦练习普通话的人真不少,但是受时间限制、年龄限制(比如年龄大了不好意思的)、环境限制,至今我们当中仍然有许多人没有练好的普通话,南腔北调的,有时候我们来自不同省市的同事在一起也会因为声调、舌音不同而有语言交流障碍,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记得有这样一段新闻报道说外地游客到北京乘坐公交车,愣是听不懂售票员报的站名。因为售票员报站名用的是北京话,而不是普通话。地方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的交流,说得严重的就是影响了城市的形象。

当今,网络无处不在,渗透到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教育的角度看,出生于20世纪80至90年代(1982年-1991年)的“网络一代”(net generation)受其影响最大,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学习文化、获取信息、沟通交流、激发潜能、彰显个性、休闲娱乐等的主要途径。[2]这一代人正是目前学习的主体。2006年6月,教育部的“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简称“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正式启动,它倡导有教无类、终身学习,学习者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人,老人、小孩、有工作的、没有工作的。看看这个美好的新时代,我们理当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们的新生活习惯,开辟出基于网络的口语练习天地。

参考文献

[1]

篇8

一、课可不可以赛?

赛就是要分个高下优劣,并且可以分个高下优劣,竞技体育可以赛一赛,唱歌跳舞、画画写字,甚至写文章都可以赛一赛,一则它们有时有必要分出高下优劣,二则它们可以一赛分出高下优劣,别无异议,是比较可靠的评价。

课可不可以一赛分高下、定输赢呢?

课的高下优劣标准何在,实质是什么,这尚是个正在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课效果好、效率高,属好课,反之则属差课。但效果和效率却是难以衡量和测定的东西,一下子是不好下结论的。赛课一般都煞有介事地拟有评分标准,但评分标准是否“标准”姑且不论,单就操作而言,最后往往都自觉不自觉地落实在可视性和观赏性上,诸如普通话好不好、板书美不美观、课件制作得如何、教态大不大方、课堂热不热烈、体现新课程理念充不充分等外在成份上。可以说,赛课的评价往往是表面的或片面的,并不及实质。

从另一角度来说,课堂教学是个系统的过程,一节课往往前呼后应,只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不能孤立、也无法孤立地评价一节课,只有把一节课置于整个教学系统中,才能对它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一节课好与坏,我们一则没有多大必要作出评价,二则以一节课给赛课定输赢,也太简单化、太武断了。

二、赛课的结果如何?

与交流课、研讨课不同,赛课的立足点其实不在于探讨一节好课好在哪里,课应该怎么上,效果如何,其着眼点往往在于对执教者加以评价和区分,是对教师进行检测和评价的方式。这就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如何上课能得到听课者尤其是评课者的认同、欣赏,就怎么上。这样一来,教师们首先不是准备“课”本身,而是千方百计了解和研究评委,研究评分标准,做到知己知彼,然后再投其所好,有的放矢地表现自己,结果课上得五彩缤纷,却往往华而不实。

赛课的这种现实,直接诱使教师们在所谓的“教学基本功”上下大力气,练就全套花拳锈腿却颇为实惠的工夫。然后看准一节课,精雕细刻,反复打磨,在赛课时一显身手。凭着这样的一节课,可以不断参加赛课,层次不断攀升。犹如一名歌手,凭着一首歌唱遍天下。自此谁还去踏踏实实上一节朴实无华的“课”?谁还实实在在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干些出力不讨好的实事?谁还愿在教学底蕴这种“内功”上费力气?

纵观千姿百态的赛课,但凡赛课优胜者,多半形象青春靓丽、普通话好、更加热衷多媒体手段,在教学内涵上,却未必具有优势。仅此视之,赛课的肤浅与谬误,可见一斑。

三、赛课盛行的根源何在?

当然,赛课的弊端及赛课暴露出的问题,并非不为人所见,赛课之所以盛行,是有着它深刻的根源的。赛课因其在教师评价上具有直观性、简易性及可操作性,而受到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学术团体的格外亲睐。有时这种评价还有着非常实用的目的,比如用以评选优秀教师、教坛新星,或者对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进行所谓的业务考核等等。

对于教师来说,教书育人一向默默无闻,赛课则是显露“才华”崭露头角的绝佳机会和最好捷径。只要赛课优胜,往往能够“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这比日常一节课一节课老老实实地耕耘,实在要“经济”得多。于是许多教师对赛课异乎寻常地热衷,以至趋之若鹜。

篇9

【关键词】吕剧;唱腔;唱词艺术

吕剧不仅是山东地区具备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地方戏曲剧种,还是中国地方戏曲花园当中的一朵奇葩。吕剧不仅被评为中国优秀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还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又进一步带动了吕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给人们研究这一独特艺术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对吕剧艺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个基础着力点就是加强唱腔和唱词的艺术分析,因为这是艺术研究以及艺术实践的基础,是吕剧艺术在发展当中形成特色的关键。本文将着重就吕剧的唱腔唱词艺术进行剖析,让吕剧艺术在新时代仍旧迸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弘扬时代精神。

一、吕剧的形成发展历程

吕剧虽然是山东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但是凭借其超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艺术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为其他地方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诸多深刻启发,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吕剧艺术的多元化研究。在对吕剧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将吕剧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作为基础研究点。吕剧是由民间花鼓、小曲、杂调作为基础起步的,又在发展过程当中积极吸收梆子、京剧、琴书等艺术形式当中的艺术精华,历经时代洗礼和历史选择不断发展形成。吕剧从产生的初期就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样的叫法在滨州境内已经持续了130多年的时间。对于吕剧的由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可信的是最开始叫作“捋戏”,后逐渐演化成“吕戏”。调查显示,1944年,《渤海日报》上发表了名为《双寻夫》的剧本,正式开启了吕剧名称的大范围流传。吕剧真正登上正式舞台进行表演是在1910年前后,而一直到1953年伴随着山东吕剧团成立,才让吕剧成为了响遍全国的剧种。

二、吕剧的唱腔艺术

吕剧音乐当中的唱腔在整个吕剧艺术体系当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彰显着吕剧艺术的主要特征。就目前而言,吕剧艺术当中的主要唱腔包括四平腔和二板。四平腔是吕剧艺术的基本腔调,可以将其归入到慢板类唱腔当中,该唱腔的节奏变化很大,具备鲜明的一腔多用特征。四平腔原始节奏是一板三眼。在保证原有调性调试以及基本成分特色的基础之上,又根据板式变化规律派生出了多种板式。比如慢四平、快四平、二六板等。四平腔是四个乐句构成的完整句段,在对唱词进行实际表现时根据四句一番规律呈现,分别表现为起、承、转、合。因为四平腔在实际演唱过程当中需要结合韵文,所以其曲调结构和唱词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具备鲜明的吻合性。其唱词以十字句为基础,快四平大部分是七字句,而其他的不等句是以此为基础的伸缩。二板同样也是吕剧基本腔调的类型,在具体应用当中和四平腔并重。在实际演唱当中,二板的速度相对较慢,坚持的是一板一眼节奏。二板音调基本的特征是口语化和适应叙述性,于是大部分会利用跳跃性不明显的节奏。过门就是以此为基础,运用重复唱腔与变化重复的一种结构方法。

篇10

关键词:“打”字形古代音现代音

“打”字产生于东汉中后期,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其字形字义的研究由来已久,但仍是众说纷纭,结论不一。本文从字形和语音两个方面对“打”字进行了研究。

一、“打”字的字形问题

《说文解字》木部云:“,也。从木丁声,宅耕切。”这里“”的楷书是“”字,《说文》中只有“”字,未录“打”字。《说文・新附》手部云:“,击也。”这里“”的楷书是“打”字,可以看,“”的篆文为“”,“打”的篆文为“”,其中篆文“”是徐铉后附的。从“”字形发展到“”和“打”字形,显然经历了隶变。古代“木”旁和“扌”旁混用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在碑刻中这两部常形近混用。段玉裁、钮树玉认为“木”旁讹作“扌”旁是隶变常例。可见,从古代“打”字的书写方式上来说,“打”与“”是一字异体关系。按照这种说法,“打”的篆文形式有“”和“”两种,“打”是由“”字演变过来的。

“打”和“”是否为一字异体的问题,学者们的意见不太一致,他们的看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看法为“打”与“”是一字异体。所谓“异体”是指汉字通常写法之外的形体。广义的“异体”应该包括音义全同而形体不同的异体,正俗字以及古今字。我们这里所说的“异体”,则是指广义的“异体”。而关于这种看法,我们又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认识。

第一点,“打”与“”字有人认为是音义全同而形体不同的异体。如唐贞观年间阎立本主编《国诠书・善见律》中有“坏”条,其中的“”还可写作“打”,“”从木,“打”从手。可见在此条中“打”与“”是音义全同而形体不同的异体。

第二点,“打”与“”字有人认为是正俗字。正字指正体,即标准字形。俗字就是俗体字,指字体不合规范的汉字。一般认为“”是正字,“打”是俗字。如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木部的“”字下注:“‘’之字俗作‘打’。”可见,段玉裁认为“”是正字,“打”是俗字。朱骏声《说文通讯定声》木部引《通俗文》说:“撞出曰,谓以此物撞彼物使出也。”接着朱加按语说:“即丁字之转注,因丁为借义所专,别制此字,字亦作‘’,俗又作‘打’”。可见,朱骏声也认为“”是正字,“打”是俗字。另外,郑珍记《说文新附考》中“打”字条的释文里有“打即俗字”的表述,钮树玉《说文新附考札记续考》“打”字条释文中有“打即之俗字”的表述。可见,郑、钮二人也认为“”是正字,“打”是俗字。

第三点,“打”与“”字有人认为是古今字。古字是较古的字。今字是比较后起的字。如《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中有五处把“打”写成了“”。黄征、张涌泉在对此文校注时把“”改为“打”字,并作注说:“‘’即‘打’的古字,今‘打’行而‘’废。”可见张、黄二人认为‘’是古字,‘打’是今字。

由此推断,从字形演变的角度来说,“打”字是“”字的异体,是由“”字演变过来的。

第二种看法为“打”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胡明扬就持这一观点,他的理由是:《说文木部残卷》中无“打”字,有“”字,它的读音为“亭”。《切三》中有“打”“”二字,“打”的音注为德冷反,又可为都定反;“”的音注为中茎反。《说文解字》中“打”的音注为都挺切,“”的音注为宅耕切。《广雅》中“打”的意义为击,未收“”字。《切三》中“打”缺字义,“”被解释为伐木声。《说文解字》中“打”的意义为击,“”的意义为。因此他得出“打”与“”是两个字,不仅字形不同,字音和字义也不同。

我们认为“打”与“”为一字异体。理由有两点:第一点,“打”字的小篆形式是“”和“”。第二点,“打”与“”字是音义全同而形体不同的异体字、正俗字、古今字。

二、“打”字的字音问题

1.“打”字的古代音

《说文解字》只有“”,从木丁声,宅耕切;未录“打”字。“打”在晋代已为通名,如《方言》卷五:“佥(郭璞注:今连枷,所以打谷者),宋魏之间谓之摄殳,或谓之度(郭璞注:今江东呼打为度,音量度也)。”可见,郭璞(276―324)注《方言》已用“打”来解释别的词语,不仅是这里所举卷五有关字条的注有这种用法,而且,该书中卷一、卷三、卷十二有关字条的注中都现了这种用法,因此“打”在此时为通名。从“呼打为度”的表述中,我们看此条的“打”读音当为“度”,而“度”为古入声字,可见“打”的声调为入声。《切三》手部中说:“打,德冷反,又都定反。”可见,隋时“打”的音注有两种,一是德冷反,一是都定反。玄应《一切经音义》和陆德明《经典释文》均音“打”为“顶”。在《敦煌变文集》韵文《燕子赋》和《祖堂集长庆和尚》一偈中,“打”字已与韵字相押,《燕子赋》有这样一段文字:

但雀儿祗缘脑子避难,暂时留连燕舍。既见空闲,暂歇解卸。燕子到来,即欲向前辞谢。不悉事由,望风恶骂。父子团头,牵及上下,忿不思南,便即相打。燕子既称坠翮,雀儿今亦跛跨。两家损处,彼此相亚。若欲确论坐宅,请乞酬其宅价。今欲据法科绳,实即不取呀。若欲确论坐宅,请乞酬其宅价。

这里和“打”相押的韵脚除了“呀”字外,都见于《广韵・韵》。“呀”字是叠韵连语“咋呀”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理也该读韵。《祖庆集・长庆和尚》一偈:“也大差,也大差,卷上廉来满天下。有人问我会何宗,拈起拂子蓦口打”。这里“打”字与韵字相押,从这一语言现象推测“打”的韵母在唐时已为“a”或接近于“a”。北宋大徐本《说文解字・新附》手部云:“打,以杖击也;又去声。”《类篇》手部云:“打,都挺切。”《集韵》手部中说:“打,都冷切。”《集韵迥韵》木部云:“之字,俗作打,音德冷,都梃二切。”《广韵》手部中“打”字两读:“打,都挺切,击也,又都冷切。”《广韵・梗韵》:“打,德冷切。”可见,“打”的音注有都挺切、都冷切、德冷切三种,“打”的声调在北宋时可以读为去声。

最早录“打”现代音的辞书是宋末元初戴侗的《六书故》,书中说:“打,都假切,耕部。”宋吴曾《辩误录下》指:“打字从手,从丁,丁者,当也。”。宋欧阳修《归田录》中说:“其义主考击之打,自音滴耿。以字学言之,打字从手从丁,丁又击物之声,故音滴耿为是,不知因何转为丁雅也。”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九“癫打”条内注“《切韵》都梃反,秦音得耿反。”《中原音韵》“打”字入家麻韵。可见,宋元时期“打”的音注又有了变化,有都假切、滴耿切、丁雅切、都挺反、得耿反五种,“打”可在耕部,“打”可入家麻韵。钮树玉《说文新附考札记续考》手部说:“打,《广韵》上声四十一,迥,打都梃切,击也,又都冷切。”郑珍记《说文新附考》木部说:“,击也、从手丁声、都挺切。打俗字。……重读为《广韵》德冷、都挺两切。”可见,郑、钮二人对“打”的音注表述有都梃切、都冷切、都挺切、德冷切四种。“打”的声调为上声,“打”的韵为迥韵。《辞源》手部中说:“打,德冷切,梗韵,俗读若德马切。”《辞源》修订本手部中说:“打,都挺切,上,迥韵,端,德冷切,上,梗韵,端。”这里“打”为端母,“打”的音注有三种,即德冷切、德马切、都挺切。“打”的韵有两种,即梗韵、迥韵。“打”为上声。此外,《康熙字典》手部中说:“《唐韵》《集韵》《韵会》从都梃切,音顶。又《六书故》都假切,《韵会》《正韵》都瓦切,《正韵笺》打字通音当,作都那切,如读都瓦切不成声矣。又《唐韵》德冷切。《集韵》《韵会》都冷切。又欧阳修《归田录》打字当滴耿切。”这里反映了“打”音注的变化,即由都梃切、德冷切、都冷切、滴耿切演变到都假切、都瓦切、都那切。《汉语大字典》(1988年)手部中说:“打,《广韵》德冷切,上梗端,又都挺切。《六书故》都假切,耕部。”这里也反映了“打”的音注由德冷切、都挺切到都假切的变化,“打”为端母,“打”为梗韵,“打”为上声。《中华大字典》(1978年)手部中说:“打,都挺切,音顶,梗韵。[案:诸家论打音切不一。今韵从唐韵德冷切。归入梗韵。然今世实皆读德马切。答上声。]”这里案中指今世“打”为德马切,为上声。事实上,由于方言的差异,语音有转变,“打”字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读音。清人黄承吉认为打字本音鼎,而北俗语音不正,呼丁雅反,流转南方,亦变其音。《方言笺疏》中说:“佥,注今连枷,所以打谷者。宋魏之间谓之摄殳,注亦杖名也。或谓之度。注今江东呼打为度。自关而西谓之,或谓之。齐楚江淮之间谓之,注此皆打之别名也。度,音度量也。,蒲项反。,音拂。,音怅怏,亦音为车鞅。又注云:“度”、“打”一声之转。”可见,“打”在方言中有“度”、“”、“”、“”的读音。

综上,“打”字古音的面貌为:“打”的音注有宅耕切、德冷切、都定切、都挺切、都梃切、都冷切、德冷切、都假切、滴耿切、丁雅反、得耿反、都瓦切、都那切、德马切。“打”音可为“度”、“顶”、“当”、“”、“”、“”。“打”与韵字相押,“打”可入家麻韵。“打”的声调有去声、上声、入声三种读法。

2.“打”字的现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