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3-03-23 16:2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自然保护区; 鸟类资源; 居留型; 鸟类区系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生态、经济、社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功能。湿地鸟类是湿地生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 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不仅对湿地能量流动有很大贡献,更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多被视为是湿地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1-4]。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生态类型的独特性,成为环西太平洋和东北亚内陆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5-6].保护区内鸟类种类丰富,珍稀濒危鸟类繁多,通过对鸟类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明确鸟类种类,居留情况及区系分布,旨在为鸟类保护与管理措施提供基础依据,同时也为保护区的旅游事业提供助力和引向。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大汶流管理站、黄河口管理站和一千二管理站共同组成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于1990年12月经山东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92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地处渤海之滨,新、老黄河入海口两侧,总面积达15.3万公顷。该地区为中纬度暖温带区域,背陆面海,受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共同影响,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温差明显,年平均气温11.7-12.6℃,年均降水量530-630mm。保护区内植被丰富,水文条件独特,土壤养分充足,浮游生物繁盛,为鸟类居集提供了优良的场所。
1.2 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时间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止,全年共调查208天,调查范围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固定路线主要包括121路线、96河道、建林路线、湿地恢复区路线、小岛河路线、正大地路线。迁徙季节重点监测湿地恢复区内芦苇沼泽区、滨海滩涂区、水域区等,繁殖季节重点观测湿地恢复区、林区等;越冬季节主要监测湿地恢复区水域、黄河河道、农田等区域。
调查过程中,监测人员用8倍双筒望远镜和20-60倍单筒望远镜进行观察,记录调查路线周围常见的所有鸟的种类、数量、种群状态、生境等。同时记录GPS航迹及点位,及时拍摄鸟类及其所在的生境照片。调查中,1人负责用观鸟、GPS定位,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拍照。
2结果
2.1 种类统计
根据2016年1月-2016年12月数据统计显示,此次调查共记录鸟类共13目34科126种,占全国鸟类总目数(24目)的54.17%,占全国鸟类总科数(101科)的33.66%,占全国鸟类总种数(1371)的9.19%[7]。从图1看出,a形目35种,占总数的27.78%;雁形目28种,占总数的22.22%;鹳形目14种,占总数的11.11%;鸥形目11种,占总数的8.73%;鹤形目、雀形目和隼形目各8种,占总数的6.35%;??目和鹈形目各3种,占总数的2.38%;鸽形目、鸡形目和今颚总目各2种,占总数的1.59%;佛法僧目和^形目各1种,占总数的0.79%,物种数目最多的是a形目和雁形目。
从图2看出超过10种以上的科有鸭科(29种)、鸥科(17种)、鹬科(16种),说明研究区域的鸟类的物种多样性相当丰富。另外从保护级别上来看,研究区域中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白鹤、白头鹤、白鹳、丹顶鹤、大鸨共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大天鹅、鸿雁、小天鹅、疣鼻天鹅、海鸬鹚、卷羽鹈鹕、阿穆尔隼、红隼、灰背隼、白尾鹞、黑翅鸢、普通\、鹊鹞、秃鹫、赤颈??、凤头麦鸡、灰斑a、长嘴剑a、黑浮鸥、小杓鹬、白枕鹤、灰鹤、白琵鹭、黑脸琵鹭共24种。
2.2 居留型统计
从表1可知,研究区有留鸟19种, 占总鸟类的15.1%;夏候鸟23种, 占总鸟类的18.3%;冬候鸟18种, 占总鸟类的14.3%;旅鸟63种, 占总鸟类的50.0%;迷鸟3种, 占总鸟类的2.4%。说明该区域中主要以旅鸟为主,留鸟、夏候鸟、冬候鸟较为平均。
2.3 鸟类区系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区域126种鸟类中,完全或主要分布于古北界的鸟类有66种,占总数的52.4%;广泛分布的鸟类有56种,占总数的44.4%,完全或主要于东洋界的鸟类仅有4种,仅占总数的3.2%。
从研究区域41种繁殖鸟(包括留鸟和夏候鸟)的地理分布范围看,广泛分布鸟类26种,占63.4%;古北界鸟类13种,占31.7%;东洋界鸟类2种,占4.9%。
3 分析与讨论
3.1种类组成分析
本次调查记录鸟类共13目34科12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4种,研究区域具备的丰富的鸟类多样性以及多种濒危鸟类,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研究区域地处黄河入海口,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区内湿地生态环境原始,人为干扰少,生物种类多种多样,为鸟类提供充足的水草、谷物、鱼虾等食物,同时广阔的芦苇地、浅滩等成为鸟类理想的栖息地、中转站和繁殖地。2)研究区域通过修筑坝,引管黄河水等措施恢复湿地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开展鸟类保护宣传等工作,对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居留型分析
从居留型统计结果来看,研究区域以旅鸟为主,多出现在春、秋连个迁徙季节,同时鸟类数量丰富,旅鸟中种类最多的a形目和雁形目。这主要得益于研究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全球8条重要的鸟类迁徙线路中,研究区域横跨两条,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区域鸟类迁徙道路上极其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是著名的“国际候鸟机场”和“珍禽乐园”。
3.3 鸟类区系分析
从鸟类区系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区域古北界鸟类远远高于东洋界鸟类,使该区域鸟类区系显示出较明显的古北界特色。参考《中国动物地理》[10],研究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这表明统计结果与动物地理区划相一致。对于繁殖鸟来说,古北界鸟类和东洋界鸟类相比仍然占据绝对优势,而广泛分布的鸟类与东洋界鸟类相对在于总鸟类中的比例有所增加,古北界鸟类比例下降,说明研究区域鸟类区系带朝着两界过度的方向发展。
3.4 讨论
鉴于本次调查时间、区域有限,对鸟类统计还需进一步开展工作完善。基于本次调查数据,研究区域鸟类类型丰富,珍稀濒危鸟类较多,这使得研究区域在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例如人为干扰,环境污染、天敌危害,栖息地退化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鸟类的保护,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1)加大对鸟类保护的宣传:保护区建立以来,在鸟类保护、宣传以及研究等方面
附近居民或游客等对鸟类保护意识不够,应进一步加大鸟类保护宣传,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普及,提高公众对鸟类保护的。
2)优化保护区生态环境:对研究区域水质、大气、土壤等进行常规检测,治理出现环境恶化的区域,为鸟类生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强对湿地的退化修复,恢复鸟类栖息地。
3)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保护区的建立对鸟类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首先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人员对鸟类调查、识别、保护、监测等的能力。另外还要建立一套科学、便捷、完善的鸟类监测体系,同时加强各个平台的交流和反馈,将鸟类调查统计结果及时应用到保护区的日常保护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佟富春, 肖以华. 广州海珠湖公园夏季鸟类调查及其保护建议[J]. 广东园林, 2015(5):70-73.
[2]高宏颖. 秦皇岛地区鸟类资源调查报告[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9(1):81-85.
[3]溪波,朱家贵,张可银,杜志勇,李辉.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鸟类现状调查[J]. 四川动物,2013,(06):932-937
[4]潘洁, 郝志, 张军. 松花江宾县沿江湿地鸟类多样性调查[J]. 野生动物学报, 2013, 34(5):296-299.
[5]丁洪安.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3(3):2-3.
[6]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刘月良. 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努力建成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的典范[J]. 绿色中国, 2013(10):36-41.
[7]郑光美.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 科学出版社, 2011.
[8]⒃铝. 黄河三角洲鸟类[M].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3.
篇2
海南省最新修订了《海南经济特区林地管理条例》并于2014年7月1日开始实施。新修订的条例确定了林地保护的法律地位,完善并加大了林地保护力度。值此之际,推行“林浆纸一体化”的先行者APP(中国)携手英国森林协会(TFT)发起了此次海南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生态修复探索研讨会,为推进当地渐进式生态修复工程贡献一份力量。
研讨会上,有关专家介绍了海南生态建设的政策背景、现状及前景。目前,海南的1345万亩生态公益林得到严格保护,造林绿化度增强,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已达到61.9%。林业部门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2个,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7%,并形成以中部天然林、沿海红树林、珊瑚礁为主体的较完善的自然保护体系。海南生态建设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
作为企业公民代表,APP(中国)林务事业部副总经理黄文丁博士在题为《APP(中国)海南生态修复:问题和挑战》的报告中,向与会专家学者展示了APP在保护林业资源方面所做的努力、遇到的挑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篇3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加强提升;管理水平
1 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贡山实际情况建设必要的界桩、界碑、标牌、保护管理点、巡护步道、监测站(点)、管理站,购置配备必要的设备。为保护区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奠定基础,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使森林资源得到恢复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的保护,为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创造条件。配置一定的管护、监测、科研、交通设备,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
2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要强化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推行关键岗位培训,加强各类人员的业务培训,鼓励在职学习,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改革和完善自然保护区人事管理、工资、奖励制度等,激发人才活力;自然保护区要根据需要,吸纳大学生、研究生。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制定人才发展和培训计划,并将人才保障作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之一。组织开展一些保护区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尽量为职工创造和提供各种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组织职工到其他保护区进行考察学习。
3 积极争取支持,理顺管理体制
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事业是很强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由国家和地方财政专项投入。但是,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保护区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没有规范的投入渠道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应结合贡山实际情况,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使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自然保护区管理经费、人员社会保障以及保护对象造成的损失补偿等分别纳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共财政预算。
4 开展生态旅游,发展社区产业
积极促进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自然保护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引导和帮助群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型产业,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社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带动周遍社区发展产业,减少周遍村民对保护区的依赖,在现有的草果、花椒、木瓜种植,山羊养殖等方面,可实验性的建设一个生态旅游山庄,大力开展养蜂业,进一步发展林下种植业(如:林下种植三七、石斛等)。积极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
5 搞好科研监测工作,完善巡护制度
通过建立保护区监测样地,提高保护科研能力,在保护区不同的植被类型上开展样地监测活动,能更加全面的了解保护区内动植物生长状况。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强、能详尽反映保护区植被生长状况的地段建设固定样线、样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组织开展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监测工作。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定位观测站点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重点加强对较少物种的监测,特别是加强戴帽叶猴及贡山特有种的监测,做好保护区三期建设项目,借助三期项目完善监测基础设施。
6 加强保护区宣传教育力度
逐步建设保护区宣传教育网络,制作保护区宣传画和宣传册,定期不定期的利用广播、电视宣传保护区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区、支持保护区建设、参与到保护区的管理,扩大宣传面,提升保护区科研管理水平。广泛深入地开展保护自然环境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和全民的自然保护意识,为建设自然保护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及组织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利用各类标本、模型、图片和录相等,向人们普及生物学、自然地理知识等,接受直观的现实教育,提高人们的自然保护意识,建设宣传教育基地。
7 严格管理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活动
保护区的资源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前提,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和谐统一,不得对主要保护对象造成危害,不能超过环境容量和自然承载力,更不能对自然保护区资源造成破坏。开展资源利用活动的自然保护区,必须有经批准的总体规划和颁布实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或办法。在保护区实验区开展资源利用活动,要对允许利用的资源种类、数量、范围、时段和方式等,编制资源利用方案或生态旅游规划,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评价,经科学论证和批准后组织实施。
8 加强档案、信息管理
要认真收集整理研究成果、监测数据、巡护记录和科考报告等资料,建设和完善档案、数据、信息管理设施,应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建立数据库、档案室。建立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与国际自然保护区的联网。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漳河源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建设措施
1基本概况
1.1自然概况。漳河源保护区地处荆山山脉东麓,是由中山地形向低山、丘陵过渡的地带,位于市县西南山区,海拔在570~1300m之间。保护区内最高点海拔1236m,最低点海拔500m。全区地形西北高,坡度陡,东南低,地势较为平缓。
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保护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是泥质页岩和石灰质页岩,除薛坪镇基本为石灰岩外,其它山地各种母质交错分布,土种错综复杂。
漳河为长江二级支流,由明阳洞河、九甲河、杨家河、西林河、东林河、甘溪河、小漳河、麻城河、茅坪河等支流汇集而成,干支流总长度593.7km,占县河流总长的30.28,流域面积1140km2。漳河北部源头三景庄,海拔1220.5m,河道险狭,两岸群山对峙,几无人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完整,自然景观优美。漳河干流河床平均宽30m,河床比降为0.008%,河道面积为28km2。据历史水文资料记载,汛期水位平均为249m,最高水位为250.63m;最大流量为1020m3/秒(1963年8月1日),汛期平均流量为368m3/秒,枯水期流量为12m3/秒,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5亿m3。
1.2资源概况。县的薛坪镇、板桥镇、巡检镇、肖堰镇构成漳河源保护区的主体。保护区总面积39800hm2,其中林业用地26326hm2,农业用地10089hm2。这里森林覆盖率为66.2%。
保护区内共有植物179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28种,国家珍贵树种13种,古树103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5种(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光叶珙桐)。
此外,漳河源区域茂密的森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栖息、繁殖场所。据动物普查资料记载,保护区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68种;爬行类动物34种;两栖类动物2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8种,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兽类16种,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30种,国家Ⅱ级保护两栖类动物2种。漳河源自然保护区中有金钱豹、云豹、林麝、水獭、斑羚、小灵猫、大灵猫、秃鹳、黑鹳、雀鹰、穿山甲、金雕、大鲵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保护区建设意义
2.1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漳河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有大面积的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具有多种代表性的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稳定,适宜作长期的科学监测。保护区内山峰林立,是县境内高海拔的集中地带,地理环境特殊,地质历史悠久,地形复杂。加之地域偏远,保护区内相对人口较少,区内生态系统多样性至今仍保存完好,核心区基本呈原始状态,具有良好的自然性。保护区地形的复杂性、气候植被的过渡性,造就了其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保护区石灰岩分布广泛,山势坡度较陡,植被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生态系统将逆行演替。
2.2种质资源保护的需要。保护区有189科828属1793种植物,26目80科268种野生脊椎动物,物种资源相当丰富,多样性十分显著,是一个巨大的种质资源库。同时,保护区内有许多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稀有性程度高,这对于保存珍稀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森林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部分河流已经出现断流。据调查,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县西南山区农作物受害面积达4000hm2,灾害严重年份受害面积达6000hm2。因此,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保障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区域各级政府和群众的迫切要求,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4保障水库长期稳定的发挥效益。位于漳河下游荆门市境内的漳河水库是全国人工水库之一,属特大级水库。总库容量20.35亿m3,正常库容17亿m3。水库宽阔,风景如画,水质优良,气候宜人,是疗病避暑和开展水上娱乐项目的理想之地,被喻为“湖北西湖”。199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漳河源保护区的建立,将对水库安全运行,长期稳定发挥调节、灌溉、城市供水、防洪和发电等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设的总体设想和措施
3.1建设类型。漳河源市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即保护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植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包括:①保护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②保护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栖息地;③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群落和模式植物、特有植物种;④保护森林、自然及人文景观。
3.2保护区建设应遵循的原则:①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培育并重的原则。在保护好现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宜林荒山荒地的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提高林草植被覆盖度;②坚持重点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对核心区现有植物资源及珍稀野生动物严加保护,对实验区进行一般保护,在不造成污染、不破坏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可以在实验区适当开展生态旅游、多种经营、植被恢复等经营活动;③坚持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利于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措施,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④坚持科技推广、科研优先的原则。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在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保护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以科技成果指导和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
3.3建设措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除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以外,还应就其综合性和特殊性,制定专门的保护管理条例及相应的政策,以保证管理工作行之有效。在保护和管理上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尽快建立保护区管理机构,组织强有力的保护队伍,设立保护区公安及执法机构;②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为保护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③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和拯救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逐步扩大珍稀濒危植物群落和动物种群,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开展广泛的宣传
教育工作,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保护区及周边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植被保护和恢复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也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争取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搞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日元贷款造林、退耕还林建设等工程,逐步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
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奇特的自然景观、秀丽的风景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佳境。既有高山峡谷、珍禽异兽、源头溪流、奇山怪石、森林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有玉印岩、卞和庙、卞和墓,明、清文人墨客的集聚地——三景庄,有“中武当”之称的九龙观,有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的王氏民居、冯氏民居,以及青龙寨、五峰寨、点子寨、樊家寨等28座古山寨,有举世闻名的“鳄”化石,旧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凿等著名文物的出土地和临沮城遗址、罗国遗址等多处重要人文景观。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在实验区适当开发景区景点,突出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特点,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旅游区,推动保护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保护区的科研工作。当前的主要任务是:①深入研究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方式、管护体制、森林生态效益、植物群落演替规律;②探讨植被恢复措施,树种选择及树种配置,林、草植被的比例、盖度、种类对水资源变化的影响;③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不同牲畜承载量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等;④利用保护对象存在的长期性和天然性,进行各种环境监测和定位研究;⑤从生态学原理上研究保护区旅游资源承载能力及旅游资源评价。参考文献:
[1]贺庆棠.森林环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树木学(南方本)编写委员会.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普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篇5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建设;营林发展;关系
1.建设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我国的空气污染持续严重,与此同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所以我国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发展就是国家的发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快速就是国家发展快速,当前,我国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就是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与营林发展的关系。自然保护区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地经久不衰的话题,对于国家来说,建设和规划自然保护区是十分重要的,如今,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消失,更严重的是,许多动物都已灭绝,这对于我国甚至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十分可惜的,所以,当务之急是有关自然保护的规划与建设,而建设和规划自然保护区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其中的难点与关键问题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最重要的是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相继产生,如空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水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还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加入了五位一体中,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人了新的境界。所以,当下对于规划和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不仅设有利于保护环境还对和谐社会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构建并且规划自然保护区建设已是我们当前必须重视并解决的问题,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研究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研究课题。
2.自然保护区建设与营林发展的关系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措施。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总之,自然保护区建设与营林发展具有相互发展,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地说,分为以下几点:
2.1各级林业要继续推进自然保护区发展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抓住国家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和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良好机遇,根据全国野生动植物、湿地和大熊猫资源调查成果,把亟待保护的重点物种和关键区域尽快依法划建成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00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16.8%左右,使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和95%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以及9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并使60%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资源得到恢复和增加;到2050年,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0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18%左右,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建设、管理体系,使所有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并使85%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资源得到恢复和增长。
2.2营林部编制全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发展规划
为了实现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目标,各省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等情况,抓紧编制本地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2.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人口稀少的西部地区,应重点划建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和完整生态系统的大型自然保护区;中、东部地区,应重点划建中、小型自然保护区或建设相互联系的自然保护区群和生境廊道;沿海地区应重点划建滨海湿地和红树林保护区;集体林区、人口稠密地区,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把有重要价值的珍稀物种栖息地、风景林、水源林等,划建为自然保护小区和保护点。
2.4科学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区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以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充分利用国家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和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有利条件,将周边保护价值较高、生态状况较好区域划入保护区;多种形式发展自然保护区。发展自然保护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吸收各方面资金,在经济发达、集体林比重大的区域,在统一规划和国家政策指导下,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和保护点,采取多种形式发展自然保护区事业。
2.5依法保护自然保护区资源
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区法规建设。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做好自然保护区立法工作。同时,组织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起草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通过保护区所在地人大或政府颁布实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跨行政区域整合的自然保护区要尽快完成这项工作,做到“一区一法”。
2.6依法管理自然保护区资源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依法履行其对森林、林木、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职能和对湿地的协调、保护管理职能,并将自然保护区资源作为重点严格管理。
2.7科学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资源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管死,缓冲区管严,实验区科学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对主要保护对象不造成危害的前提下,对保护区实验区的资源开展适度有序、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利用活动,促进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结论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较快,在人们享受经济增长给予我们带来方便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对于环境的保护,这导致许多动植物不适应环境的改变,大量死亡,有的甚至是惨遭灭绝,更不能原谅的是,许多商人为了挣钱,非法猎捕或捕杀大量稀有动物,有的非法砍伐大量树木,让动物无家可去,这些行为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如今,只有构建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营林发展的关系才能让动物们生活的更加美好,人类与动植物的相处才会更加和谐。总之,我们要积极将自然保护区建设持续下去,传承下去,让自然保护区建设铭记于我们心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虽然自然保护区建设与营林发展的关系有许多的矛盾,但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些矛盾会被解决,让构建自然保护区建设不再只是一个口号,让自然保护区建设真真正正的实现。
篇6
关键词:清凉峰;综合保护与开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1 清凉峰自然保护现状
清凉峰位于皖浙交界处,它是浙江天目山的主峰,海拔1787.2m,为华东地区仅次于黄山各主峰高度的另一座高峰,在境内与宣城市绩溪县搭界。2011年4月,经国务院审定,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成为安徽省6大自然保护区之一。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18°44′~118°53,北纬30°04′~30°10′,面积7811.2 hm2,境内区域地层古老、地形复杂,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系统保存完整,不仅珍稀动物种类繁多,还有大量具有特殊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的优良珍贵树种,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稀有性、濒危性、代表性,是华东地区保存完好的野生物种基因库。区内已调查确定:野生植物1570种、国家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25种、省级珍稀树种23种、野生动物34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1种。
清凉峰因地形复杂,生态环境特殊,林木茂盛,雨水充足,因而不仅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而且黄山松婀娜多姿,棠棣花姹紫嫣红,其怪石也有独特之处。它不像黄山怪石那样从峭壁突兀而起,而是直接从深厚、翠绿的大地上屹立,形象逼真,十分逗趣。清凉峰自然保护区自1982年6月批建以来,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得到了保护,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但由于经费不足,消极管护,周边社区经济落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给保护区的管理造成一定压力,也给保护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绩溪县、歙县与浙江省临安市接壤处,保护区内有绩溪县伏岭镇的永来、逍遥、江南(仅黄茅培自然村)、大障4个行政村、23个村民组以及歙县3阳乡的英川、茬头、上坦、金石、小岫、岭脚等7个行政村、51个村民组。保护区辖及和毗连地区内现有户数421户、1424人、人口密度为18人/km2,绝大部分为农业人口,多居住在保护区范围以外,少数居住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无居民,自然保护区人口全部为汉族。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偏僻,公路交通较为落后,但清凉峰北坡地区原为“徽杭通商”故道,现仍然保存完好。近10多年来,交通条件有所改善,伏岭至逍遥村的简易公路已通车,浙江临安市从颊口有公路通到马啸乡浙川村,距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绩溪管理站仅有2.5km2。清凉峰保护区歙县管理站设址于三阳乡竹铺村(于2006年3月从原站址英川村迁出),位于徽杭老公路旁,距徽杭高速公路三阳道口仅2km。但保护区山场均不通公路,交通极为不便。目前英川村的徐家坞居民点还不通公路,有1条5km的小路通至该居民点。茬头、上坦、金石、小岫、木岭等行政村目前已通简易公路,水泥路面,路况极差。保护区内11个行政村目前通信条件较好,程控电话均已开通,移动信号基本覆盖,部分村网络宽带也已开通。
2 实现自然保护区综合保护与开发的战略与措施
2.1 突出生态主题,发展生态旅游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是转变观念,使保护区管理从消极管护向积极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发森林的非木质资源,发挥森林多重效益,变清凉峰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资源优势为经济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其孕育于元古代,形成于中生代。清凉峰地形极其复杂,其山体上却具有独特的“中山台地”和峰顶“小平原”, 东北至西北坡地势较为平缓,山体上部多起伏的开阔坡地,并有象野猪塘、鸡寨湾、峰顶北侧等处的一些开阔的“小平原”。中下部沟谷深幽交错、溪流终年不断、瀑布飞泻、云雾缭绕、丛林蔽日、山峰巍峨挺拔,是华东地区最具旅游探险和科学考察价值的原生态景区之一。开发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是安徽省黄山大旅游的重要扩展。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地带,动物类型属古北界和东洋界交叉过渡分布。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珍贵稀有物种繁多,森林群落分布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协调且保持其自身与外界的相对平衡和稳定。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溪水纵横,是浙江省富春江支流沧浪河、钱塘江一级支流昌源河及安徽省练江二级支流登源河的源头。源于清凉峰野猪塘的溪水北流汇集于永来河,向东流入沧浪河,进入富春江;源于石板湾长坪尖的溪水奔泻于逍遥河,经江南第一关后向西流入登源河;源于清凉峰西麓的大障河朝西南流入歙县,汇入新安江。境内河流面窄,河床中多砾石,是典型的山地性河流,坡降大、水流急。由于林木茂密,没有污染,河水清澈见底,水质良好,尤其是山溪河流,水质清澈,常年不断,形成独特而优美的山水风景。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要突出生态主题,强化旅游开发为生态环境永续优化服务的宗旨,同时要追求生态旅游资源的强度展示与产出效益,多留精品、少留遗憾、不铺摊子的指导思想,并具有适度的前瞻性。在实验区景点相对集中的地方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小区,提供丰富的游览内容,提高清凉峰生态旅游品牌的辐射能力。
2.2 发展周边社区经济,实现社区共管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得到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通过20多年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良性发展。根据规划2007年保护区面积扩大为7811.2 hm2,这将对周边社区居民的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保护区必须实行综合保护与开发,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周边社区经济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能解决周边社区的就业和剩余劳动力问题,而且还能改善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知名度,由此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是任何企业所无法比拟的,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无污染的生态工厂。保护区和周边社区居民要发挥各自优势,实行多种经营,形成优势互补。产业结构调整应立足本地资源,积极拓宽种养殖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行集约经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逐渐增加旅游产业相关联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保护区可以聘请一部分熟悉当地情况、责任心强、有一定的自然保护知识和技能的当地群众任管护人员,这将有利于保护区的巩固和发展。加强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生态文明意识,创造社区居民全面参与保护区建设的氛围和机制。
3 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3.1 重视环境保护
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必须遵循保护第一的原则,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必须贯穿保护区建设的全过程。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保持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应严格保护核心区的自然环境。《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核心区为绝对保护区。核心区保存着完整的原生性森林植被,是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相对集中的区域,实行封闭式管理。其次,缓冲区实行控制性管理,限制人为活动,实验区实行计划性管理,合理组织经营和生产。项目建设应极其慎重,生态旅游必须严格限制在旅游小区,适度开发,将其对生态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第三,妥善保护保护区环境卫生,做好垃圾处理工作,防止白色污染。
3.2 建立补偿机制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地处偏远地区,周边社区经济比较落后,居民收入主要依靠农林业,这将会影响到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政府应增加经费投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形成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投资体系。
3.3 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
森林具有公益性,森林的生态功能为全社会所拥有,而不能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林业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在政策导向上,引导周边社区农民转变观念,改变生产方式,向森林非木质资源的利用方向转变,实现资源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跨越,实现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生产转型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市场信息、项目确立、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提高必要的技术、信息服务。
4 结语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内森林优美、生物资源及自然景观丰富,随着人们物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回归自然的现代旅游愿望会越来越强烈,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观光对象,实施综合保护与开发,将会有力促进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曾经的动植物天堂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冲积平原和完达山以南的沼泽化冲积、湖积平原形成的。这里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面积为156万多公顷,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从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有1200多种。其中乔灌树种有100余种,苔藓植物有260多种,蜜源植物和较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近300种,蕨类植物31种,种子植物700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15种,主要有红松、兴凯松、野生大豆、黄檗等。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鸟类270多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如丹顶鹤、白鹤、白尾海雕、东方白鹳等50多种。有野生鱼类87种,其中最为名贵的有施氏鲟、达氏鳇、大马哈鱼等鱼种。国家重点保护兽类14种,主要有东北虎、紫貂、马鹿、黑熊、棕熊等。在20世纪50年代,这里人烟稀少,荒原茫茫,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一片水丰林美、鸟鸣鱼跃的原始景象。
变样的“北大荒”
三江平原经历了多次的大开发。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吃饭问题,10万转业官兵进入三江平原,开始举世闻名的北大荒垦荒大开发,12年间毁坏湿地1000多万亩。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54万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农场落户,掀起土地开发的。此间耕地面积迅速扩大,三江平原湿地再次遭到破坏。9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再造一个“北大荒”,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大量引进国外先进农机具,加快了开垦效率,致使三江平原湿地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湿地覆盖率由原来的49%降至13.6%。由于过度的排水开垦、捕猎,三江平原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多种动物已无影无踪。开发前的三江平原并无沙化问题,而现在每到春播季节沙尘弥漫,60%以上的耕地遭受沙化的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如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中,由于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造成大片耕地被冲刷得千沟万壑。
面临退化危机的洪河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三江平原最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的东北边缘,面积2.2万公顷,境内有侬江河、沃绿兰河贯穿保护区全境,交汇处在保护区的核心区,最后注入黑龙江。河流迂回曲折,水流平缓,沼泽和草甸连片,岛状林生长茂盛,是北方沼泽地貌的典型代表,为珍稀水禽鸟类提供了繁殖、生存的良好环境。但目前洪河湿地面临着退化、旱化问题。今年黑龙江省雨水很大,而在湿地里的雨水又比其他地区下得多、下得勤,但是我们在洪河湿地里见到的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各种草类、芦苇及少量的水流。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一位工作人员说,这正是湿地生态圈遭到破坏的表现。20世纪80年代以前洪河湿地的汇水面积达1742平方公里,当时湿地的水面很大,一眼看不到边,鸟类随时都能看得到,水里的鱼虾成群,一片祥和的景象。现在你想看到大鸟可不太容易,要在适宜的季节才能看到。保护区周边被大面积的农田包围,洪河湿地的上游水系浓江河、沃绿兰河被截流,用于农田的水利灌溉等,通往湿地的水源被切断。目前的农业水利设施非常发达,雨水大时农田的水被排至人工水渠中直接流入黑龙江内,而流不到湿地里,湿地的水还要向外流。目前的洪河湿地仅剩下积水面积2.2万公顷,只能靠老天爷降水。由于近几年降雨量的不足,使得湿地地表水减少,洪河湿地面临着退化转型的危机。如果湿地转为退化型,鸟类的数量将不断锐减,湿地的各种草本、木本植物也都会慢慢的灭绝,湿地就会变成荒草甸子,这种情况同开垦湿地一样可怕,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湿地水质污染严重。三江平原现有大小工矿和乡镇企业7700多个,年排工业废水1.43亿吨,生活污水0.56亿吨。乌裕尔河沿岸有8个乡镇、541个工业企业,它们所产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湿地污染,水环境恶化,水生动物大量死亡,野生动物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目前,丹顶鹤、白鹤等珍稀鸟类的数量已明显减少,冠麻鸭等已经绝迹,三江平原鲟、鳇等名贵鱼类资源大幅下降。抚远县曾是黑龙江省的天然大渔场,现已严重衰退,产鱼量仅为上世纪60年代的几十分之一,过去一网能打300多条大马哈鱼,现在只能打3~4条。
湿地的转机
黑龙江省政府、省政协对三江平原湿地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给予了高度重视。2002年和2004年,省政府、省政协分别组织专家对全省的湿地进行了调查,提出了保护湿地的具体意见。当地垦区早在1999年就决定全面停止开荒,然后又实施了退耕还林、还湿、还荒。但目前仍有人明目张胆地在湿地里开荒。挠力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乌苏里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因此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代管乌苏里江自然保护区的程科长指出,2004年10月至2005年6月有人开垦保护区湿地2700亩,现已种上大豆。当地环保局的同志曾对此人开荒行为进行了制止,但毫无效果,因为他们无权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当地环保部门的同志说,按照执法程序,应该由当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执行,但目前乌苏里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只由八五九农场环保科长程显友一个人代管。一个人管3900公顷湿地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由此暴露出湿地管理的问题。八五九农场的张场长说,“湿地形成要上万年的漫长时间,看着湿地被开垦真叫人心疼啊!保护湿地我们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篇8
关键词:牛姆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30-03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Niumulin Nature Reserve
Guo Xiangyi
(Niumulin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Yongchun,Yongchun 3626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climate comfort-index,air quality,bio-landscap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in Niumulin nature reserve,sustainable 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for Niumulin nature reserve were suggested developing tourism projects on forestry tourism,health recuperation and care tourism,food therapy tourism and healthful exercise tourism.How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to develop ecological tourism projects,and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optimize service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will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Niumulin nature reserve.
Key words:Niumulin nature reserve;Eco-tour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1987年发表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被提出,旨在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于同一时代,虽然从不同角度描述其内涵,但两者相辅相成。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文化生态资源为宗旨,促进区域环境资源利用的优化[1]。而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生态旅游是社会参与利益的旅游,在充分保护当地资源的基础上,生态旅游规模开发不会对社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并维持可持续发展。牛姆林作为福建泉州市为数不多的森林资源之一,探讨其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缓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牛姆林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牛姆林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西部下洋镇,距县城85km(见图1)。地理位置在东经117°55′~117°57′,北纬25°23′~25°25′之间,总面积250km2。地势东南高,而逐步向西北倾斜。山地海拔490~1 104m,坡度25°~35°,酸性山地土壤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牛姆林处于南亚热带北缘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8℃,极端最高温35℃,极端最低温-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500~2 000mm,雨量集中,空气湿度大[2]。
图1 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区位
1.1 地质地貌 牛姆林地质属中生代侏罗系上统长林组,岩性以砂岩、泥岩为主。其中常夹有煤层和石英脉,土壤母质为沙页岩,土壤类型主要是山地暗红壤或黄红壤。其土层深厚,土壤剖面各层次过渡明显。有一定的地质考察价值。
1.2 气候舒适度 以目前国际通用的美国学者特吉旺提出的舒适指数和风效指数作为评价依据,对牛姆林境内旅游气候舒适度的进行实地考察,并对该地各月的舒适指数和风效指数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1957-2002年永春县各月舒适指数及风效指数[3]
[月份\&昼舒适指数\&夜舒适指数\&月舒适指数\&表示意义\&昼风效指数\&夜风效指数\&月风效指数\&表示意义\&1\&-2\&-2\&K1\&稍冷\&-c\&-c\&-c1\&凉风\&2\&-2\&-2\&K1\&稍冷\&-c\&-c\&-c1\&凉风\&3\&-1\&-2\&C2\&凉\&-b\&-c\&-b2\&舒适风\&4\&0\&-1\&M2\&舒适\&-b\&-c\&-b2\&舒适风\&5\&+1\&+1\&W1\&暖\&-a\&-b\&-a2\&暖风\&6\&+2b\&+1\&S3\&闷热\&-a\&-a\&-a2\&暖风\&7\&+2b\&+2 b\&S1\&闷热\&-a\&-a\&-a1\&暖风\&8\&+2b\&+1\&S3\&闷热\&-a\&-a\&-a1\&暖风\&9\&+1\&+1\&W1\&暖\&-a\&-b\&-a2\&暖风\&10\&0\&0\&M1\&舒适\&-a\&-b\&-a2\&暖风\&11\&0\&-1\&M2\&舒适\&-b\&-c\&-b2\&舒适风\&12\&-2\&-2\&C2\&凉\&-c\&-c\&-c1\&凉风\&]
注:统计数据适用于永春各处,牛姆林气候条件在永春地区是最为优越的。
由表1可知,永春4、10、11月气候舒适,3、5、9、12月比较舒适。就气候舒适度而言,永春全年均可开展旅游活动,春季(4月)和秋季(10和11月)气候特别舒适,是进行旅游活动的最佳时期。永春3、4、11月风效舒适,5~10月吹暖风,对旅游活动无不利影响,而1、2、12月吹凉风,不适合开展旅游活动。相比较而言,牛姆林生态资源丰富,林内大多为阔叶林或阔叶―针叶混交林,森林作用使得林内风速比林外风速小,气温日、年变化幅度较林外小,夏季林内比林外温度低3~5℃,冬季林内比林外温度高2~3℃。在6、7、8月,全国普遍进入高温季节,而牛姆林的舒适气候和生态环境及优美的绿色山地森林景观,使其成为旅游者消夏避暑和开展生态旅游的首选地。
1.3 空气质量 依据常规标准:空气负离子浓度在500~
1 000个/cm3,属空气质量一般;在1 000~1 500个/cm3,属空气质量较清新;在1 500个/cm3以上,属空气质量优良。一般高层商住楼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每cm3仅为几十个,而森林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约为城市的20倍。经用DLY-3F型森林大气离子测量仪对牛姆林部分地区进行实地勘察,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牛姆林地区空气负离子含量高,生态环境极佳,是适合开展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活动的绿色森林氧吧。
表2 牛姆林保护区部分地区空气负离子含量分布[3]
[地区\&负离子含量(个/cm3)\&1.牛姆林芭蕉谷
2.牛姆林赏兰轩
3.牛姆林情侣谷
4.牛姆林射击场
5.牛姆林内小木屋
6.牛姆林科普馆\&196 400
117 000
165 000
15 820
14 130
8 725\&]
1.4 生物景观 牛姆林地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典型的植物群落类型是山地常绿阔叶林。被子植物的壳斗科、樟科、茶科、山矾科、木兰科、蔷薇科植物常是本区常绿阔叶林的建群种。在森林内还有南酸枣、蓝果树、青钱柳、华南吴茱萸、檫木、枫香等落叶树种零星分布,增加了群落的季相色彩。保护区内乔木一般高25~50m,攀缘植物丰富,偶见木质藤本径粗达10~20cm。林内还有轻微的板根现象。在阴湿环境中,有少数附生的蕨类、石松和兰草,还有林下大型蕨类如福建莲座蕨、乌毛蕨、金毛狗蕨等与木质藤本一起使森林结构带有雨林的特征。
调查统计,在该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35科800多种。其中观光木、钟萼木、水松、半枫荷、闽楠、闽鄂山茶、白桂木、红豆杉等被列为我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白日青、青钱柳、深山含笑、黄檀等被列为福建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野生脊椎动物有54科118种,其中蟒蛇、穿山甲、苏门羚、大灵猫、小灵猫、草、鹰类、白鹇等属于我国重点保护动物[3]。因此该区是普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理想区域。
1.5 人文景观 古代文人墨客巧设牛姆凌霄、水松引鹤、红豆折桂、修竹滴翠、南园杜鹃、素兰出圃、平盘芳草、鸟道迎云、竹坞流泉、灵猫拜月十景。据传,杨文广平南时曾策马路过牛姆林,赞之为“幽境天开”。至今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牛姆林“牛姆怀崽,人人喜爱,繁衍绵延,泽被后代”的民间故事和关于仙人印、水帘洞、蝙蝠洞、石钟、情侣树、求偶树等脍灸人口的传说。
2 牛姆林生态旅游开发构想
2.1 开发指导思想 遵照牛姆林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及其发展思路,结合实地考察结果,牛姆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上接131页)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以保护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突出本区景观的“雄、奇、野、旷、秀、幽”的特色,开发多层次的生态旅游产品,打响“闽南西双版纳”的品牌。本着立足本省、面向国内、开拓境外的原则,开拓区域内外关系。
2.2 开发原则 对牛姆林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要坚持以保护、开发、利用三统一的原则。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所有自然保护区要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严格规定各区的功能和环境保护要求。
牛姆林保护区总面积539.2hm2,其中核心区面积50.7hm2,对保护区内进行不同形式开发,遵守“区内旅游、区外服务”原则,在保护区内划出核心区作为整个保护区的绝对保护地段,除进行科研活动外禁止任何旅游活动;划出缓冲区,作为核心区与试验区的过渡带,主要对核心区起保护作用,在缓冲区内也应避免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但可依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游览区,如野生动植物园、古树异木参观点等。在旅游区内划分出实验区,该区是保护区内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地段,除了以保护自然系统和资源为主外,可开展旅游、科研、教学、生产等活动。同时,要考虑牛姆林的旅游环境容量,把客流量控制在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
2.3 牛姆林可开发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
2.3.1 森林度假游 牛姆林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作为依托,在森林风景区渡假旅游受到人们的喜爱。
2.3.2 疗养保健游 牛姆林空气负氧离子每cm3平均高达10多万个,是一般城市的200多倍。山谷和森林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负氧离子,对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十分有益,进入森林,全身沐浴在森林精气和香气中,可以使身心舒爽,充满活力。
2.3.3 运动健身游 牛姆林设立了森林浴、徒步爬山等多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项目。
2.3.4 食疗养生游 近年来牛姆林推出了农家菜、永春特色菜和野菜宴,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在城市,人们把食用野菜作为一种时尚。野菜生长的地域广阔,空气清新,无污染,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糖类、无机盐、微量元素和食用纤维,尤其是各类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含量高于普通蔬菜,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
3 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开展可持续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3.1 正确处理保护和旅游的关系 保护区开展旅游必须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开发促进保护为前提,实现“保护―开发―更好地保护”良性循环,获取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加强科学研究,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效应评估(EIA)等先进手段,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景区总体规划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于投入较高、污染较大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予以坚决制止,避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现象[5]。因此,在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时,应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针。
3.2 以系统工程原理和生态学原则开发旅游项目 生态系统是一个包含生物和地理环境的有机整体,其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信息交换、物质循环关系[5]。在景观开发设计中始终要坚持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按照自然界生态学法则、生物学特性统筹安排,合理规划设计与构造景观,使生态旅游区的景观与自然生态和谐一致,实现保护区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在施工时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以保护、衬托、强化自然美为原则,就地取材。
3.3 加强管理,优化服务 在管理上,自然保护区内的旅游提倡区内游、区外住的旅游服务方式,可相应减轻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6]。即使游览景区的范围很大,不得不建生活服务设施的,也只能在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地方,选择一定的范围,有计划、有组织地建一些简单的生活服务、基本供给设施,一定要按整体规划严格管理,绝不允许为了本地区或一些经营者的私利,随意在区内大兴土木、乱搭乱建,否则将后患无穷。在服务上,保护区应尽可能采用生态技术,以不污染、破坏环境为前提,为游客提供优质、文明、高尚的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建宇.浅谈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2): 88-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福建森林编辑委员会.福建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3]梁美霞,王玉连.福建戴云山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构想[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3):189-191.
[4]李裕红,陈怀宇.牛姆林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开发探讨[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0):79-81.
篇9
【摘要】 通过调查研究,大娄山山脉的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共53科80属99种,以南川、道真和武隆县分布最多,分别为99种、58种和44种。文章分别对各植物的保护级别、效用、分布海拔、生境及地理分布作了介绍,对整个山脉的珍稀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一些保护建议。
【关键词】 药用植物资源; 珍稀濒危; 大娄山
Abstract: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53 families, 80 genera and 99 species of rare and endangered wild medicinal plants were found in Daloushan Mountains. It showed that the resources in the counties of Nanchuan (99 species), Daozhen (58 species) & Wulong (44 species) were more than others. The grade of protection, utility, elev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every plant were also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n evaluation of the resources was given, and some protective sugges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Rare and endangered; Daloushan Mountains
大娄山山脉,主于贵州北部,北端延伸至重庆西南部,地跨重庆的武隆、南川、万盛、綦江、江津和贵州的道真、正安、桐梓、习水、赤水、仁怀、遵义、绥阳、务川、凤冈等县(市、区),是贵州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界山。山脉走向东北-西南,长约300 km,海拔一般1 500~2 000 m,山势北陡南缓,最高峰为重庆南川的金佛山风吹顶海拔2251 m。由于处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长期受太平洋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生物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因而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此该山脉上先后共建立了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个地区(省、市、县)自然保护区。在多年来对该区域内的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调查和标本采集,和从2004年起对整个大娄山山脉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域内的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进行了研究。
1
调查研究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为《中国植物红皮书(第1、第2批)》[1,2],1997年国家林业部、农业部拟定的《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08-04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3],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名录》[4]中在该山脉有分布的野生药用植物。采用调查访问、野外实地考察与室内标本鉴定、资料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域内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生境、海拔及分布区域进行了调查统计。
2 大娄山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种类及分布
2.1 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国家近年公布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绝大多数的种类可以入药,其中大娄山有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用)植物天麻、黄连、杜仲、厚朴、黄柏(川黄檗)、朱砂莲、八角莲、金荞麦、红豆杉、盾叶薯蓣、绞股蓝、五味子等,都是我国著名的中药材。经研究统计,大娄山共有野生药用植物 4 000 余种,其中属《中国植物红皮书》第1批的有45种(包括一级3种、二级18 种、三级24 种),第2批的考察种27种;1997年《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有40种(包括一级8种、二级32种)。1999年《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1批有41种(包括一级7种、二级34种)。经不重复统计,该山脉共有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99种[5~7],隶属于53科80属。具体种类及分布详见表1。从表1中可见,大娄山山脉的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该山脉北部的地区,其中分布最多的是南川99种,其余依次为:道真58种,武隆44种,綦江34种,江津34种,万盛33种,正安33种,绥阳32种,习水25种,赤水24种,桐梓24种,仁怀11种,遵义11种,务川11种,凤冈11种。
2.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的原植物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8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名录,大娄山山脉有分布的药用植物为16种,占全国47种的34%,隶属于11科12属。16种药用植物中2级有5种,占31%;3级有11种,占69%。其中黄连、川黄柏、天门冬等为我国主产区之一。表明该区域的药用植物有重大的保护价值和使用价值。分布最多的是南川15种,其余依次为:武隆13种,万盛11种,正安10种,綦江10种,道真9种,江津9种,绥阳8种,桐梓8种,遵义7种,赤水6种,仁怀6种,习水6种,务川6种,凤冈5种。见表2。
3 大娄山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评价
3.1
物种极为丰富大娄山山脉分布的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物种极为丰富。其中珍稀濒危植物(《中国植物红皮书》第1,2批)7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97,1999)81种。在99种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中,蕨类植物7科8属10种,裸子植物5科9属11种,种子植物41科63属78种。
3.2
分布相对集中大娄山山脉生长的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主要分布于贵州与重庆交界的金佛山(南川)、大沙河(道真)、白马山(武隆)等保护区内,海拔700~2 000 m的常绿阔叶林中。而且有不少的种类,如银杉、黄杉、篦子三尖杉、朱砂莲、胡豆莲等在当地呈片状分布,并形成一定数量的居群。这不但为上述珍稀植物自然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还为加强物种保护提供了方便。
3.3
特点非常突出大娄山山脉分布的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除物种极为丰富外,还具有植物类型起源古老,分布类型及区系成分复杂,仅分布于西南或我国的特有属多,保护价值及潜在经济价值高等显著特点。孑遗植物有:金毛狗、桫椤、单叶贯众、银杉、黄杉、水杉、篦子三尖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榉树、鹅掌楸、厚朴、凹叶厚朴、峨眉含笑、水青树、杜仲、珙桐、光叶珙桐、香果树等37种。这表明大娄山是我国研究植物起源、区系分布和喀斯特地区常绿阔叶林植物居群成分组成及物种进化演变的极佳地点。
4
大娄山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建议
4.1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进行生态意识、保护意识教育,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并逐渐在其日常生活中形成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自觉性。
4.2 加大处罚力度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森林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法》《动植物保护法》等为依据,严厉打击相关犯罪行为,加强贸易管制,控制资源开发,防止资源被进一步破坏。
4.3 加大相关研究及资金的投入应用植物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研究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的濒危原因及机制,并根据不同物种的现状,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同时积极开展对重要保护物种的生态、生物学研究、人工繁殖、栽培技术研究。表1 大娄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药用)名录及分布 种名《中国植物红皮书》表2 大娄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的原植物种类及分布
参考文献
[1] 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1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
[2] 国家环保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5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1批)[J].植物杂志,1999,5:4.
[4] 国务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EB/OL].51hp.net/Article/zcfg/200704/5477.html,2007-4-15.
[5]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篇10
(一)积极探索体制创新,不断深化林业改革。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明晰产权、放活经营、综合配套、规范流转”的要求,在全面完成林权登记换发证工作的基础上,推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社会化服务等配套改革,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促进森林、林木和林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积极探索山林权属承包到户后开展规模经营的模式,调动经营者投资开发林业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根据国家有关深化林场改革的政策,*我省国有林场深化改革实施分类经营、分类管理的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林业行业管理体制。争取对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和科技推广站进行定员、定编,落实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保障。认真落实省林业决定的有关改革要求,撤销森工站,对解除劳动关系的森工人员依法妥善安置。
(二)加大造林营林力度,提高森林生态功能等级。
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扎实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抓好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努力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做好绿化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推荐和宣传工作。继续开展林业生态县建设,提高县域森林质量和效益。改进林业生态县的验收审核办法,确保林业生态县的质量和示范带动作用。继续抓好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推进林分改造工程建设,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大力营造沿海防护林和滩涂红树林,恢复沿海森林生态系统。继续推进铁路、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等道路两旁、大江大河两岸和农田林网绿化,构筑覆盖全省的绿色森林网络。大力推进城市林业,强化绿委指导协调城市绿化的职能,将城市林业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森林围城、森林进城,使城市生态建设由单一绿化型向生态绿化型转变。积极开展碳汇造林、能源林基地建设试点,拓展营造林发展空间。优化造林绿化方式,开展封山育林,努力增加混交林、乡土树种比重。加强造林质量管理,确保种苗质量,提高造林成效。
(三)找准着力点,提升林业产业水平。
深化完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积极争取各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的支持,强化林业产业管理职能,更好地指导规划各地林业产业发展。大力加强林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提高林业第二产业的素质,大力发展林业第三产业。按照我省“*”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引导发展松脂松香、花卉、竹藤、森林食品、木本药材、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培育)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人造板、木片纸浆、木质家具等优势产业,积极推动香精香料、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重点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名牌产品,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林业利用外资的新途径和新领域。要聚集社会力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在确保生态公益林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机制,引进非公有制林业参与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开发,提高生态公益林自我补偿能力。进一步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改进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真正从建立利益机制入手,鼓励多元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各级林业部门应规范管理、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速生丰产林建设,推动商品林健康有序发展。
积极组织参加国家林业局在北京举办的林业产业国际博览会。积极参加各类林业合作和商贸活动,不断提升林业产业水平。
(四)采取严格措施,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强化林木采伐管理,认真落实森林限额采伐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全面实行电脑联网办证制度,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加强林地保护管理,进一步实施全省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做好市、县林地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严格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遏制林地资源的非法流失,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违法使用林地行为。做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开展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六次复查工作,为林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做好森林资源生态状况监测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国家林业局有关实施纲要的要求,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加强木材及林产品市场监管,防止非法来源的木材流入市场。
(五)落实责任制,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创新野外火源管理办法,进一步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完善省林火监控系统、火场通信传输系统、林火卫星监测和地理信息系统,抓好市、县森林防火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出台森林消防队伍建设规范,省局对重点县森林防火指挥部指挥长进行培训,市、县重点抓好乡镇、村干部和扑火队员的培训。继续实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议案,并做好结案的准备工作。进一步抓好粤北、粤西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抓紧筹建广东省国家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中心。完成16个森林火险监测站和4个森林火险因子采集站的建设任务。加强县、镇森林防火基础装备和设施的配备。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强化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检验检疫体系建设。对松材线虫病采取积极扑灭措施,抓好疫木源头管理,努力实现疫区面积和枯死树数量“双下降”。组织实施松突圆蚧、椰心叶甲、刺桐姬小蜂、松毛虫和薇甘菊等重大有害生物治理工程,遏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建立健全防范外来有害生物的有效机制,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
(六)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及湿地保护。
以实施省人大议案为核心,以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为载体,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抓紧抢救濒危珍稀物种,修复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突出抓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和续建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东、西两翼红树林湿地类型、北部山区及珠三角亚热带森林植被类型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科学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议案的自查工作,为议案结案作好准备。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要加大力度、办出特色。加快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全省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按照就地保护为主的原则,对华南虎、鳄蜥、苏铁、兰花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进行重点保护和野外监测。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经营监管。完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体系建设,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基地。积极履行湿地保护综合组织协调职能。落实《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0年)》,积极争取启动“粤港澳珠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项目。扩大标记管理试点范围,逐步建立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七)坚持依法治林,进一步提高林业行政管理法治化水平。
加强林业立法工作,积极争取省人大出台《广东省封山育林条例》,做好《广东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广东省木材经营加工运输管理办法》、《广东省森林资源流转办法》等法规规章的草案修改、征求意见、协调和送审工作。创新林业行政执法机制,加快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步伐。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泛珠三角地区森林执法机关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法制机构建设,强化执法监督,严格执行林业行政案件核审规定,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制订全省统一的林业行政执法考核办法,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许可监管体系建设,逐步推行网上审批制度,强化局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认真实施全省林业系统“*”普法规划,广泛开展林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强化林业法律服务,切实维护林农的合法权益。
(八)推进科技兴林,充分发挥林业科技的强大支撑作用。
大力开展林业科技攻关,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林业科技攻关项目,尽快突破一批制约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不断提升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加快广东林业高科技园区建设,推进区域性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抓好省部级林业重点实验室和森林生态效益定位监测站以及优良林木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加快林业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建设全省“数字林业”平台。运用“3S”技术,监测全省各地森林资源消长状况。进一步加强林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工作,新制定省地方标准15项,新建省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进一步提高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和优势林产品的标准化覆盖面,逐步完善林业质量检验检测体系。贯彻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和林业科技信息网络,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努力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大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积极开展优良乡土树种的选育和繁育工作,切实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和采种基地的建设,提高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不断满足市场对林木良种的需求。
(九)落实各项措施,促进国有林场和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高度重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化解林区社会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林农合法权益。切实开展山林纠纷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加大对山林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力度,建立大要案备案制度,确保全省山林纠纷案件总数逐年下降。强化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工作,保证效益补偿资金按标准足额发给补偿对象。加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林业基层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林区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积极探索林业保险制度,拓宽林业救灾复产资金来源渠道。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帮助相关国有林场做好水库移民的扶持工作。争取有关部门帮助由国有林场转制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做好人员分流和遗留债务清理工作。积极争取交通公路部门支持,把通县道、省道、国道的林业公路纳入全省村村通公路网络规划中,提高林业公路养护费补助标准,尽快改善我省林区交通不便的状况。拟定有关管理规定和激励机制,大力促进省直国有林场在继续抓好现有经济项目的基础上,拓展和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切实解决好国有林场职工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帮助解决医疗保障、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
(十)抓好机关建设,增强林业行业凝聚力和战斗力。